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3-18 22:20:52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转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油田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积累问题、新问题不断凸现。在新形势面前,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而且要探索符合基层职工群众思想实际的富有成效的新方法、新渠道、新载体,提高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基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下面,根据我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就实施四个转变,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坚持“两面向、三到位”,工作思路由输送式向交流式转变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向基层单位职工群众灌输马列主义,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职工群众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因此新形势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适时调整。

近年来,我们针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生产经营活动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方针,在工作实践中实施“两个面向、三个到位、四个转变”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即:面向职工、面向生产;思想政治工作到一线、形势任务教育到班组、政策宣传到职工;由单一说教式向典型引导式转变,由号召式向激励式转变,由“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一灌输模式,向“共同参与、双向交流、相互提高”的模式转变,由会议传达会议,文件传达文件,向与职工面对面教育转变。例如针对各项上级指示、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必须在传达动员、过程实施、工作总结的三个阶段,与职工群众面对面交流、学习。这种方式易于营造和谐亲切气氛,在交流、沟通过程中,能不断在新的层次上与广大职工群众达成共识,使思想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二、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内容由空向实转变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讲大道理,但归根到底是要围绕生产经营中心任务、增加职工待遇福利、稳定基层队伍这个大局,从关注基层职工群众切实利益为出发点,把抽象的大道理变成具体的、平实的、感性的小道理,使群众感到亲切实在、易于接受。

近年来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我们要求各基层支部积极做好三个结合。首先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具体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岗位变化、收入差距,“劳”与“酬”不符等一些具体问题是最容易引起职工思想波动的事,思想政治工作要瞅准时机,摸清“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入到工作一线去了解和关心职工群众的学习、工作、身体等,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试井支部认真抓好基层民主管理,做到分配方案公开、工资奖金分配,评先树模、材料消耗等张榜公布,让全队职工充分行使主人翁的权利。这样做大家都感到舒心、放心、安心,工作起来也更热心。

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工作手段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目前干部职工的思想活跃、加上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出现,决定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靠老办法、老经验,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们从职工“上访”向思想政治工作者下访拓展,变被动为主动,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基层干部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例如规定月度干部跟班劳动制度,准确把握不同文化层次职工的思想脉搏,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二是善于把握工作主动权,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作用和减震器功效。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部分干部职工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针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及时给干部职工解释疑惑,消除思想障碍,使干部职工增强信心和对改革发展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善于总结运用榜样力量,增强正面感召力。通过大力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一批体现当代职工精神风貌的群体形象,这些典型来自于职工群众之中,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远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具生动性、鲜明性,有较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帮助广大职工确立正确的荣辱观有良好的效果。

四、立足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机制由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在规律的反映和要求。当前,由于基层生产任务繁重,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保障,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2

一、系党课的工作

(一)培训目的入党积极分子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自觉加强思想理论修养,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发挥自身作用,从而在各方面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二)培训情况

1、政法系分党校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地培训了四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必须经过团支部召开团员大会进行推优。团总支讨论确定推荐名单后,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填写《团员入党推优表》,并由团总支书记填写团总支意见。2、制定每学期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学第3周、第18周分别将培训名单、培训工作小结报学院党校。3、分党校由院党委组织部和政法系党总支委员有针对性的以专题讲座、讲座交流、自学等形式进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以培训课程的出勤率与结业成绩相结合,全面的进行最终考核。同时,认真进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按时填写考察意见。(1)政法系党总支李洪君书记主讲中国共产党的性质(2)潘荣新副书记主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简史及组织机构、运作方式及其状况,并结合现实,讲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3)吴进委员主讲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条件,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先进楷模。(4)在第四期分党课,院党委组织部的萧炽成老师为入党积极分子讲授了我院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4、分党校开课期间,由团总支的成员完成如下工作:(1)进行教室申请及管理(2)相关活动的策划和落实,如院党委的萧炽成老师指导第四期入党积极分子。(3)做好课堂考勤和纪律(4)进行结业考试的监考工作,通过综合考核,提交系党总支考核报告(5)配合系党总支做好党课结业证书。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表》,上交系学生党支部填写支部意见。5、在本年度,政法系分党校于2009年10月19日至12月7日开展了第三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共有学员113人,综合考核通过率为95;于2009年3月29日至5月17日开展了第四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共有学员81人,综合考核通过率为98.

二、院党课的工作

(一)本年度,系团总支均于每学期开学第3周将列为发展对象的人员列入《发展党员计划表》,报院党委组织部备案。严格按照院党委组织下达的确定发展对象的标准,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接受院党课的培训。对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支部要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表》

(二)根据院党委组织部的院党课名单,确定本系的院党课的小组长。

(三)密切配合院党委的工作,及时通知发展对象参加院党课培训及相关活动。

三、发展党员材料整理工作发展党员工作,是对入党积极分子一个长期的考察过程。在一年来,团总支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作:

(一)新生入学,团总支进行了动员发动工作,新生入学的第二个月,即有165名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占我系新生总人数的94.3.

(二)团总支积极配合系党总支,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工作,及时指导发展对象的材料整理,并且进行认真的审查。

(三)入党材料和转正材料上交系党总支审查之前,由团总支的成员完成的工作:1、指导发展对象完善其入党材料,以及预备党员的转正材料2、认真审查入党材料和转正材料。针对材料中的思想观点、知识文字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3、对于不合格的材料,退回发展对象及转正的预备党员,并指导其进行认真的修改。4、入党材料与转正材料通过团总支严格的把关审查,再由系党总支的通过审查,上报院党委组织部。

(四)本年度,共发展党员85人,预备党员转正共有57人。(五)本年度,共转移政法系毕业生学生党员组织关系59份,及时将材料交由学生处转给毕业生去向地党组织。专升本学生党员共有7名。

四、政法系党员队伍状况*级新生共有党员2名,占*级新生比例为1.1;09级共有党员10名,占同级人数比例为3.3;09级共有党员63名,占同级人数比例为19.1;03级共有党员41名,占同级人数比例为33.6。

五、政法系团总支日常党务生活政法系团总支党务工作接受系党总支的领导,积极配合上级党组织工作。除了做好系党课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院党课发展对象的培训工作,以及发展党员工作之外,还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本年度,完成了两批政法系学生党员党费的收缴工作,上交院党委

(二)完成了2009年10月份的党日活动,内容为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做好宣传备案工作。同时,通过墙报、征文和党团知识竞赛等形式,积极宣传党的理论知识,使更多的同学接受党的教育,提高党性,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三)做好政法系党总支的量化考评工作,党务材料的保存、整理备案。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3

中共二大:首部的制定

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区分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制定第一部《中国共产程》。

中共五大: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组织原则

中共五大明确规定实行民主集中制,提出“中央应该强毅地实行集体的指导, 从中央省委以至支部”。

南昌起义:党领导军队的开始

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三湾改编: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改编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形成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开始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古田会议: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确保党的先进性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会议决议所规定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这一独特的党的建设的道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历史第一部人民民主宪法

1931年11月7日—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举行。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文件,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指出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后概括为“三三制”,这是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组建政权的重要实践。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

抗日战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出中国必须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中国共产党远大政治目标之间的矛盾。

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1949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这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成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稳定了经济秩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党的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七千人大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

1962年,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纠正了“”以来工作中的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要逐步实行的重大改革措施:建议修改宪法;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实行党政分开;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历史经验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该决议。决议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

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清除了“十一大”中仍肯定“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左”的错误。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这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本质上对历史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

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十六大:明确提出党的历史方位的“两个转变论”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03年,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明确指出发展路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对发展规律的阐述,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是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要为发展提供政治、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并以此检验党的建设的成效。这使得执政党建设有了明确方向和检验标准。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明确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项部署。此后,“执政理念”被广泛使用。

十七大: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日益清晰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一条主线、五大建设”,使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路径更加明晰完整。

十:对党的建设主线作出新概括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4

一、伴随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断促进市场主体发展

改革开放35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在思想解放进程中不断创新,在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中不断发展,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阶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促进市场活力逐步释放,市场主体数量迅猛增长。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要求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和物价管理,严格执行市场管理法规,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努力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认真执行并推动完善《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确立并积极发挥工商企业登记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商标注册管理、广告管理和集市贸易管理等职能作用,积极培育各类市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市场主体焕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截至1992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达到582.2万户;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1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8.4万户;个体工商户从少到多,由1978年的10.1万户增加到1533.9万户,增长了151倍。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促进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党和政府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与时俱进,从“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法律支撑,营造制度环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登记注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时积极发挥公平交易、广告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职能作用,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出来,市场主体类型不断丰富,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2年,全国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111.7万户,其中,各类企业734.2万户,个体工商户2377.5万户。在企业中,私营企业263.8万户,外资企业25.9万户。十年间,各类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由1992年的3.5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增长了4.6倍;户均注册资本由1992年的57.5万元增加到267.9万元,增长了3.7倍。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带动和促进就业。依法做好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企业的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工作,积极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主体结构日益优化。截至2013年9月底,全国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5872万户,其中,各类企业1469.3万户,个体工商户4311.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91.1万户。在企业中,私营企业1195.5万户,外商投资企业44.1万户。现代服务业引领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达到1057.9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比重中,从2003年的61.06%增加到2012年的89.31%,充分表明个体私营经济的活力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市场主体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市场主体数量越多,产业结构越合理,中小微企业作用发挥越充分,市场就会越活跃,发展动力就会越强劲。市场主体越成熟规范,市场经济就越健全完善。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没有模式可搬,没有经验可循。面对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市场秩序的复杂化,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对履行工商职能、服务市场主体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体会不断加深:一是工商部门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方针,做到支持鼓励与依法登记相结合;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和维护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秩序,为市场主体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使工商登记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主体需求。这些认识或者说基本经验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夯实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深化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深化改革不仅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既要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也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核心。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大幕已经拉开。这次改革强调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和抓手,顺应时展趋势,反映人民群众呼声。转变政府职能,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切实解决好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工商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扎实推进职能转变。一是把工商职能切实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始终坚持把市场监管作为第一职责,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作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切实增强市场监管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努力在全系统形成尽职尽责加强监管、监管就是服务大局的氛围。二是把工商职能切实转到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正确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努力在职责范围内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三是把工商职能切实转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始终坚持把消费维权作为重要使命,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当好“裁判员”,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夯实群众信赖支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基。

(三)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活跃市场经济,根本是活跃市场主体。多年来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情况表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率、注册资本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之间密切相关,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数量的多少、经营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的分布,都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数据显示,企业注册资本与财政收入在总量上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注册资本每增长1亿元,就能带动财政收入增长1490万元。企业发展工商指数和全国财政收入保持相似的趋势,对预判财政收入未来发展趋势有较好的参考作用。前不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立足市场主体准入职能,运用新建立的“国家经济户籍库”中的全国新设企业、注吊销企业等数据,对企业的生存周期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发现近五成企业存活周期在5年以下,企业成立后3~7年是发展“瓶颈期”,企业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这一情况表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对市场主体数据的有效运用,全面履行企业登记职能,可以很好地支持各类企业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不竭的微观基础。我们不断推进改革举措,释放制度改革红利,其目的之一就是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扎实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以深化改革统领全局,以强化监管促进发展,不断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以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工商职能转变。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既是工商职能转变的突破口,也是工商职能转变的中心任务。工商登记制度是确立市场主体经营资格和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进程中,我国的工商登记制度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培育市场主体、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现行工商登记制度的适应性面临新挑战,如政府管控过度、行政审批过多、市场准入条件过高等,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准入门槛,抑制了投资活力。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作为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地促进市场主体平稳健康发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应当遵循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同时简化其他工商登记条件,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主体松绑,释放投资创业活力;二是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理顺证照关系,提高登记注册效率,使市场主体更加方便快捷地进入市场。工商登记职能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基础职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将以此为重点,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维护市场的准入、竞争、交易秩序,努力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5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取得实效

(一)完成XX年年度财政决算及2009年预算编制工作

财政决算工作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一年来国民经济发展和预算执行结果的最终体现。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报表数据是经济发展在财政收支中的具体体现,是党委、政府决策的依据。2009年新年伊始,全科人员就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预算科与国库科及各科室之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严格按照“统一表式、统一口径、统一布置、加强协调、严格审核、提高质量、数据共享”的工作原则,不分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及业余时间,进行对账、算账、审核、汇总。决算数据做到了预算单位、业务科室、预算总指标和支出都核对无误。通过大家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XX年年的财政决算编审工作。经省财政正式批复的决算,XX年年我区一般预算财力增加了352万元,其中:省市考核奖励增加了134万元,年终结算困难补助增加了183万元,调入资金增加35万元。最大限度地争取了上级部门对我区的关心和支持。

科学测算、统筹安排,全面及时地完成了预算草案编制工作。整个预算方案以全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指标为基础,综合分析了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局面和近几年财政税收的良好增势,充分考虑了所得税改革及非税收入的不可比因素,同时也衡量了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资金需求,充分体现了“统筹兼顾、有保有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收支平衡、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既符合我区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2009年预算草案顺利地通过了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审查批准,明确了财税工作的目标任务,为全区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组织、加强协调,促使财政收入高速稳定增长

根据年初人代会批准的2009年财政收入任务,我科在局领导的带领下,与两税部门认真研究,反复磋商,及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征收部门,并由区政府与之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在组织收入工作中,密切注视着财政收入动态,认真分析财政收入形势,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企业的调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协助领导解决组织收入中的存在问题,同时加大非税收入的征管,规范预算外收入管理,确保了财政收入快速增收,均衡入库。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年初预算任务。

1-10月,全区财政全口径收入完成59285万元,为年初预算52250万元的113.5%,比去年同期41654万元增收17631万元,增长42.3%。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15112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2.6%,比去年同期9986万元增收5126万元,增长5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75万元,为年初预算24826万元的102.2%,比去年同期18972万元增收   6403万元,增长33.7%;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94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97%,比去年同期291万元增收103万元,增长35.4%。后两个月,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影响,预计财政收入后两个月增幅会回落,但实现大幅超收已成定局,全年仍然能够保持高位运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有望完成2.78亿元,增长25%左右。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年初以来,严格执行经人代会审议通过的2009年财政支出预算,确保工资正常发放和政权机关正常运转的支出需要,保证法定支出,保证重点支出,积极筹措资金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支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1-10月,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2432万元,为年初预算57112万元(不含上级专款)的82.8%,比去年同期51573万元增支20859万元,增长40.4%;基金预算支出完成6626万元,比去年同期91万元增支6535万元,增长71.8倍。今年的财政支出在确保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发放及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投入,推进社会和谐发展,重点保障了支农、社保资金的需要,大力支持教育、卫生、城市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支持三农、城市建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增幅较大,分别增长146.4%、95.9%、70.1%、30%,支出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公共财政的效能进一步体现。

    (四)深入研究、改革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征对近年来乡镇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预算科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对全区20个乡镇办事处从财政体制基数、财政收入情况、财力情况、财政平衡状况、债务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根据省财政厅关于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意见,在总结我区“乡财区管乡用”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拟定了新一轮的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方案,核心内容是:乡镇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区级统一管理,采取“收入整体上划,支出纳入区级预算管理”的改革办法。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取消了区对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税收基数考核任务,提高乡镇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极大地改善了乡镇政权机构运转困难的问题,同时也照顾到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事务工作较多的乡镇办事处以及民族乡镇的既得利益,改革得到了顺利进行。共2页,当前第1页1

(五)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圆满完成省政府对我区的政府债务核查工作

根据市财政局昭财预〔2009〕19号文件《关于做好XX年年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统计和核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会议安排及部署,预算科在全区范围内对XX年、XX年和XX年年三年的政府性债务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清理和登记,共清理上报我区至XX年年末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38309万元,并从债务的规模、形成原因以及化解对策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并完成了各项报表的填制工作。8月上中旬省政府统一派出专项核查组对全省各州市和县区开展债务核查认定工作,预算科三个人在长达近一个月的日子里全天候陪同核查组,与核查组的同志一道加班加点,高强度、超负荷工作,并帮助债务部门加强沟通协调,通过努力,经最后核查设定的政府债务总额为47354万元,在原上报的基础上增加了9045万元,最大限度地争取了上级的帮助和支持。

(五)按上级要求完成各类调研课题和工作

一是做好了主体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课题调研工作。目前,国家已经明确要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实行生态补偿,特别是对禁止开发区要按照100%的比例实行补偿。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属部级自然保护区。市财政局于3月18日召开专题讲座,对主体功能区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课题调研进行了讲解和布置。区政府于3月22日召开了财政局、发改局、鹤管局、林业局、大山包乡政府等20余个部门参加的会议,专题研究大山包保护区转移支付项目申报工作。会议确定从基层政权运行和管理成本、农户补偿、公共设施建设、生态湿地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做出完整的项目申报材料,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补助,以促进我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我科积极与各部门协调沟通,对经发改部门汇总后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并按时完成上报工作。

二是完成了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财税调研也是我科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由于调研工作涉及面广,业务较为复杂,工作难度较大。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需对全区39户主要盈利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损益、所得税的计算缴纳以及其他各税的实现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经过我们的努力工作,在国税、地税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调研任务。其他还有所得税跨州市分配政策的基础资料收集、重点产品调研等工作都逐一认真落实。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从本科室业务工作来看,我们现行的预算管理程序和制度不尽完善,管理的规范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与上级提出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于收支信息反馈方面还不够及时,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分析资料,没有很好地发挥预算科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的作用。

三、明年的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是正确判断财政经济形势,把握财政运行方向。2009年财政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从不利因素来看,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区经济增长压力很大,财政各项减收增支因素增多。从减收来看,国家自明年1月全面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初步预测全区财政总收入预计减收8400万元,其中:国税6500万元、地税1900万元;同时,由于中央财政收入增长趋缓,2009年中央和省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量也将会相应减少。从增支来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建、社会保障等都将大幅增加投入,已有的刚性支出需要保障。因此, 2009年全区财政收支矛盾将十分突出,根据财政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结合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我科初步考虑,2009年全区财政收入盘子在今年基础上增长8%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6.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达到3亿元。

二是及早谋划明年财政工作。现在离年底不足两个月时间,既要集中精力做好决算准备工作,又要未雨绸缪地谋划好明年发展。要积极稳妥编制收入预算,合理确立收入盘子,保持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当前形势下,要切实树立节俭意识和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和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出国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要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民生支出、重点支出、支持经济发展等资金需要,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是认真研究财税体制和政策。根据当前中央出台的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重要政策措施要求,结合市委、市政府的具体安排,要配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做好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乃至政策的工作。积极协调与市局预算科对接,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在体制上给予帮助和支持,做好预算调整工作和年底算账的准备工作。要组织协调税务部门研究分析国家明年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我区财政收入的减少影响。

四是要继续完善基础业务管理工作。预算科要认真按照前期贯彻四项制度拟定的科室职责及服务承诺事项,认真做好预算指标的分解下达,做好指标文件的登记、汇总。认真按照有关制度做好每一项涉及到体制上解、补助的测算、分配工作。同时,加强对各项支出事项的管理,年终及时汇总整理各科需追加事项,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准确依据。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6

(一)工作重点。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要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证补证、检查农村土地承包情况、征占地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是:

1、认真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依法纠正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不到户、土地承包合同未签订到户的问题;

2、认真纠正在承包期内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土地的问题;

3、指导农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防止强迫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截留扣缴承包方土地流转收益的问题;

4、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案、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的公开和民主管理情况,依法纠正侵害农民权益的问题;

5、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情况,依法纠正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混乱的问题;

6、认真做好农民土地问题工作,坚决纠正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的问题;

7、检查农村土地征占情况,依法纠正违规用地、变相征占农民土地问题。

(二)总体目标。通过专项治理,要切实解决普遍存在的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得到切实落实。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证补证工作,实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证书“四到户”。

2、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纠正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地、超标准预留机动地、违法发包“四荒”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干部作风简单粗暴和违法行政等突出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问题。

3、土地纠纷调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普遍建立、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渠道解决土地纠纷的调处机制,强化土地属地管理责任,努力做到把纠纷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4、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得到切实加强。土地承包档案、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等工作得到明显加强,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

5、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处理。进一步增强依法依规用地意识,实施严格的征地审批和用途管制,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6、基层干部工作扎实有效。进一步强化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土地政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做到执政为民、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二、时间安排

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分宣传动员、结合换证补证落实政策、自查检查、验收总结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各村明确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时间安排和目标要求,把开展专项治理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传达到广大干部群众。加强法律政策的宣传普及,组织广大干部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深刻领会和掌握各项规定,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和配合专项治理工作。

(二)换证、补证落实政策阶段。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换证、补证工作。

(三)自查检查阶段。按照验收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验收,纠正存在的问题,健全机制,制定制度。

(四)验收总结阶段。检查验收工作基本完成后,要对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并逐级上报。

三、组织实施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7

×××,19××年×月入伍,19××年×月入党,大学本科文化,××军衔,职级正团,××省××市人,现任某部队副政治委员。

我19××年×月出生在农民家庭,当时正值“”和化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加之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使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困难,家庭生活非常艰苦,吃过野菜、树皮。父亲×××,务农,小学文化,于19××年病故。母亲×××,务农,文盲,现已××岁高龄,在原籍老家休息。妻子×××,大学文化,干部,现在××县国土房管局工作。儿子×××,大学二年级,现在××青年政治学院读书。哥哥×××,务农,高中文化。姐姐×××,务农,小学文化。舅舅×××,务农,小学文化,病故。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历史清白,与本人关系比较密切。

我19××年9月入××市××小学读书,19××年9月升入××市第二十二中学读初、高中,学习过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等课程,先后担任过少年先锋队中队长,语文、英语科代表。

从我出生起,虽然父母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们身上素有的勤劳、朴实、苦干,谦虚待人、老实做人、乐于助人和与人为善的高尚品格一直在熏染着我,对我以后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楷模作用;家境比较贫寒,更加激发了自己艰苦奋斗、发奋成才的决心和动力。因此,我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而奋斗”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环境中成长,在小学阶段,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在初、高中阶段,总体成绩是中上等,语文、英语、政治课在本年级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毕业,我的语文、英语成绩是本年级的第一名。

19××年初,我高中毕业回原籍,郊区农村的许多新人新事教育感染着我,激发着我发挥自己特长,拿起笔杆去进行宣传报道,不少稿件被××晚报、××人民广播电台刊用。我很快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自己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团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被郊区团委评为先进团支部,本人被评为××市优秀团支部书记。19××年10月,我被调到××公社任政工组秘书,同时兼任新闻干事。

在公社期间,先后两年协助武装部负责征兵工作,对部队有所了解,对军人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和光荣感。19××年12月,我抱着到部队这所大学校长见识、锻炼成才和报效祖国的愿望,在母亲非常疼爱、极力不让走的情况下,毅然参军入伍。

入伍后,于19××年1 2月至19××年12月,参加了××指挥工程学院××专业培训班学习,取得大学专科文凭。19××年×月至19××年×月,参加了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函授班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习,在工作与学习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自己挤时间攻读,从不耽误辅导听课,按时上交作业,结合工作实践,写出了一些理论性、指导性较强、内容充实的优秀文章,被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军区分院评为优秀学员。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工专业能力,为自己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8

一、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基本估价

(一)强基固本“出实招”。一是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基层业务用房、装备得到加强,办公设备不断完备,经费保障、基层司法所长副科级待遇基本得到落实,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全市137个基层司法所完成业务用房建设,其中独建88个,占64.2%。二是矛盾化解工作取得新发展。构筑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接边地区联防联调机制和工作交流机制不断丰富,“以奖代补、以案定补”机制得到全面贯彻落实。20__年以来,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51021件,调解成功率97.6%。三是人民调解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四是扎实推进“法律六进”长效机制建设,有效拓宽了普法领域,提高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提升了“依法治市”水平。

(二)关口前移“见实效”。一是法律援助渠道不断拓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县区法律援助工作管理局、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设置和规范化建设任务。20__年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597件,提供法律咨询20300人次。二是以“管理规范、业务规范、服务规范”为目标,加强律师公证工作的基础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继续加大了安置帮教工作指导力度。截止20__年底,全市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11849人,实施帮教11330人,占95.62%,安置9480人,占80%。四是强化法律服务队伍自身建设,净化法律服务市场秩序,规范执业行为,法律服务公信力不断提高。

(三)发挥职能“见真章”。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市143个乡镇(办事处)综治维稳中心大部分设在基层司法所,基层司法所配合有关职能部门理清法律关系,制定合法有效的调处方案,矛盾纠纷分类、化解、调处中枢作用突出。

(四)自身建设“求创新”。一是继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创新工作方式,盘活普法载体,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及时启动“六五”普法“四五”依法治理规划,深入开展法治县区、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一法治三和谐”创建活动,把开展“法治县区”、“规范化司法所”、“规范化人民调解组织”三项创建活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二是继续深化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实现收归上划基础上,积极推广外地经验,大胆探索和创新特殊人群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方法。

(五)打造队伍“树新风”。按照“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扎实、纪律上严明、业务上精通”队伍建设标准:一是抓灵魂,促进面貌向“奋发型”转变。二是抓作为,促进作风向“实干型”转变。三是抓创新,促进管理向“规范型”转变。四是抓团结,促进氛围向“和谐型”转变。近年来,法律援助管理局等14个集体先后被司法部、省委表彰为“先进集体”、18名干部被评为“先进个人”。

二、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县区司法局承担着对乡镇司法所管理、检查、指导和帮助职能,但在调研中发现,县区司法局职能发挥存在较大差距。基层头重脚轻、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和一人所现象尤为突出。法制宣传、矛盾化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县区司法局领导班子思想不解放,工作思路不清晰,工作重点不突出,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严重,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不畅,创新能力不足,工作打不开局面。

(二)人员总量严重不足。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共有中央政法专项编制539人(含市劳教强戒所)、地方行政编制167人、地方事业编制174人,共88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009%,实有823人。144个基层司法所实有工作人员268名,其中一人所57个,占39.58%,二人所44个,占30.56%,三人以上的37个,占25.69%。威信县10个乡镇仅有扎西镇司法所有3名工作人员,其余9个司法所均为一人所。

(三)保障不到位。11县区司法行政机关的公用经费、办案业务费、装备费均未达到省财政厅、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州(市)级和县级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标准〉的 通知》(云财行〔20__〕464号)规定的每人每年25000元标准,高的21300元、低的18600元,且包括了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普法依法治理等工作经费,一定程度上造成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经费的紧张,给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专业化水平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全市144个司法所268名工作人员中,非法律专业研究生1人、占0.37%,法律专业大学35人、占13.06%,其它专业20人、占7.46%,法律专业专科68人、占25.37%,其它专业68人、占25.37%,中专及以下76人、占28.36%。50周岁以上65人、占24.25%。镇雄县司法局仅50周岁以上的工作人员就达12人、占18.46%。

(五)社区矫正工作面临不少困难。一是社区矫正工作社会认知度不高。当前,部分干部群众不了解社区矫正工作,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法院宣判、监狱释放就没事了,不愿参加社区矫正。二是社区矫正队伍力量薄弱。我市司法所一般只有1-4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且司法所工作人员学识单一。三是社区矫正决定机关与司法行政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规范的执行交付制度,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四是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影响了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策思考

司法行政机关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对司法工作进行行政管理的专门机关,在我国司法体系和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围绕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保障民生,充分发挥“前端性、窗口性、服务性”的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职能,在法制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攻坚期、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作为政府工作一部分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夯实基层基础、加快观念转变、推动创新发展。

一是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思路决定出路、作风决定作为,理念创新乃工作创新之源。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司法行政工作在新形势下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与时俱进、推进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贴紧自身发展的需要,寻求司法行政工作新的发展点;贴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寻求司法行政工作的着眼点;贴近群众法律需求,寻求司法行政工作的落脚点。要从传统矛盾纠纷化解转变为矛盾纠纷发生的预防,突出“预防性”,真正体现“前端性”、“服务性”,向社会管理创新转变,主动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

二是由配合型向主导型转变。《人民调解法》、《律师法》、《公证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支撑,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而为、主动而为,正确认识县区司法局是司法行政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主阵地;是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实践的主渠道;是司法行政工作新发展的主战场,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理念,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和要求,严格依法办事,大胆实践、主动实践。

三是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首先,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舍我其谁”的观念。第一力戒消极懒散,树立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司法行政精神,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第二力戒满足现状,树立迎难而上、时不我待、座不住、等不得的紧迫感和勇于担当重任的气魄、开拓进取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第三力戒漂浮作风,树立一抓到底的求实精神。力戒急于求成、精神萎靡不振,坚持深入到工作落实的终端跟踪问效,以求实扎实的工作作风狠抓工作的落实。

四是由试点型向常态型转变。社区矫正工作是国家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崭新的工作职能,是社会管理创新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它大大加强了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司法行政机关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认真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建立相应的机构,搭建工作平台,构建相关制度,积极争取人员编制、办案经费,切实履行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职能,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教育有方法,管理有制度,从而实现矫正工作的常态化。

五是由基础型向规范型转变。要从过去重基层基础建设向重管理、重规范转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司法行政工作管理体制,以制度的规范化来促进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开展经常性督查,实行层级问责制,切实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提高工作质量。

六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要加强司法行政宣传工作,切实根除封闭思想,变只干不说为既干又说,不断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知晓率。一方面要做好内部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典型经验和做法的推广力度,推动精品司法建设。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扩大司法行政工作的宣传,不断扩大司法行政工作的影响率和群众知晓率。再一方面,要加强调研工作,针对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调研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透,搞明白,找到问题的根结,提出解决的办法,推进工作深入开展。

七是由口号型向实干型转变。要认真研究普法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把知晓法律法规、树立法治理念、创建法治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营造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好的法律、政策关键在于落实,面对当前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业务量大、要求高的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统筹运用好现有的人、财、物等资源,以“高效率、快节奏、大跨越、大发展”的昭通速度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纵深发展。

行政经理转正工作总结范文9

作为新闻传媒集团,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并创造性地改革内部人事机制,从而减少转制中的“阵痛”,在维护转制员工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在转制企业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事制度和人力资源保障?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近年来未雨绸缪,积极实施下属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探索出一些具体的改革方法和举措,在冲破转制中的人事“牢笼”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用重庆广电人自已的话说,就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广电产业的扶持政策,这就像有人已经把一大盆饭摆上了桌,关键是看你自身有没有分饭的勺子。“坐等”等不来“逆势增长”,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活力因子”能动性和主动性,广电事业才会真正得到大发展。

一、企业化经营机制构建转制基础

目前中国广电实体基本上是自收自支、生存发展完全依靠自营收入支撑,因此投资的回报或赢利是绕不开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事业”对于中国广电来说早已名不副实。况且事业的管理体制,早已严重制约了中国广电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作为事业性质的广电实体,绝大多数仍然沿袭传统事业管理方式,在“小而全”的宏观资源配置结构下,实体内部资源配置也大多是小型分散的“小而全”模式,即通行的频道制、栏目制,经济管理不讲成本核算,不讲投入产出效益,分配上仍然是“大锅饭”,产品质量缺乏量化考评。这种状态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几年来,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建立了符合“公平、效率、规范”价值目标的七大体系:一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决策体系,建立了党委会、集团办公会、党代会、职代会等议事制度,特别是专业委员会的创立,更是在传媒界首开先河,是对专业人才自治的民主管理模式的探索。二是以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的责任体系,广播实行频率效益提成制,电视实行制片人制、频道运营责任制,形成了一个法人主体内的多元责任主体。三是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薪酬体系,分别采用了稿费制、提成制和津贴制等分配形式,全面推行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薪酬分配的依据,基本形成了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分配体系。四是以人才资本开发为取向的人事体系,干部管理实行行政职级和岗位职务分离、领导实职与非领导职务分离和竞聘上岗,员工实行了全员合同制,开设内部人才市场,并采取评选最佳、首席、明星员工等方式开拓了多元发展空间,专业人才资本的成长环境已经形成。五是以效益管理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建立了增收节支管理办法,推行成本核算,加强了月度及项目预算管理,开辟了多元管理创收渠道、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六是以规范高效为目标的运行体系,推行了项目责任制和流程管理责任制,强化了议定及交办事项的督办追踪制度,以及月度工作目标审定与考核制度。七是以为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的保障体系,特别是对广告经营、节目交易、设备购买、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活动实行了多层次分权和多环节制约。

这七大体系的建立,正是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深度诠释,不仅为事业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而且成功构建了转制基础,有利于下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的平稳实现。

二、突破事业“牢笼”,转制生机无限

但随着传统媒体广告增幅的减缓,传统“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发展后劲和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仅仅靠“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显然存在很大局限。况且事业的管理体制,早已严重制约了中国广电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这在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上表现最为突出:一是区域局限。事业必须隶属于一定的行政实体、局限于一定的行政区域,而行政区域内资源与市场的相对有限性,成为媒体“做大做强”的严重桎梏。二是体制局限。按事业体制的管理方式,在资本结构上形成高度单一的行业国有资本模式。按现行政策,任何外来资本(外行业国有资本、私营资本、境外资本)都不能进入广电媒体,其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原始积累。同时,事业单位用人必须由政府人事部门统一编制管理,按统一标准进行考试、考核、繁琐而机械的程序,对电视媒体来说很难及时吸纳所需高端专业人才。加之职称评聘、岗位管理等仍以论资排辈为主要依据,十分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向产业要效益,将可经营的事业单位转制为面向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将可经营的资产从事业剥离出去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将是大势所趋。

基于此,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从2004年成立起,坚持事业与产业同步发展。一是坚守“公益为本、经营为用”的价值理念,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始终把经营理念贯穿于媒体和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用经营方式强化管理,追求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经营发挥传播效应,实现社会效益。二是坚持“一体多元”的发展方向,坚持本体为主、多元发展,国资为主、多元整合,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产业模式, 指导产业的构建和资本的整合。三是实施“转向、转型、转制”的发展战略。“转向”就是从只注重公益性职能转向公益和经营并重,从只注重事业发展转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只注重本体发展转向本体与多元发展并重;“转型”就是从自制自播转向市场化经营,从自娱自乐转向社会化发展,从自给自足转向竞争化生存,从传统媒体向内容提供商转型;“转制”就是突出机制创新,变战略领先为战术优先,变宏观一线为微观前线,主动地向产业要发展的空间。四是探索制播分离的策略,将一切可以经营的事业资产,从传统本体剥离出来,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并以此为平台,利用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面向社会融资,组成媒体控股的投资主体多元的股份制企业,并可按市场法则,聚集高端专业人才,整合一切所需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以此实现电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电视生产力水平,最终走向做大做强的目标。重视传媒公司、重视勤加缘公司、纪实公司、视美动画公司除分别为时尚频道、娱乐频道、科教频道和少儿频道承制节目外,还面向社会生产和销售节目,效益大大提高。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已形成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集团(总台)产业公司作为产业投资管理平台,下辖全资和控股公司30多个,已基本形成了四大产业平台:一是以网络传输为重点的主导产业;二是以内容制作为重点的主体产业;三是以旅游、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为重点的关联产业;四是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的衍生产业。至2008年底,集团(总台)有员工400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为产业系统;资产总量43亿元(其中事业19亿元,产业24亿元),总收18.5亿元(其中事业收入8.5亿元,产业收入10亿元),产业收入超事业收,实现了事业、产业共同发展,产业反哺事业的发展格局。

三、人员流动:转制的关键因素

转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身份。由于身份不同伴随的薪酬、福利、养老保险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利益差异,一般人都不愿意主动放弃事业编制成为人企业身份人员,如果不解决好这一问题,改革势必遭遇重重阻力。因此,尽量减少身份落差,鼓励事业人员流动到企业就成为转制成功的关键因素。这方面,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对广电转制中人员流动问题的几点做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一是双向选择。事业本部员工转入产业系统工作,属于机构整体转制的,转制企业组织双向选择后确定人选,由新的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并进行管理。应转未转或在双向选择中落聘的,属事业编制的全员聘用制人员,在保留其事业身份的同时进行分流或下岗处理。

二是福利保障。转入企业工作的事业编制全员聘用制人员,其在事业的工龄连续计算,保留其事业身份和档案工资,并按国家政策规定和集团(总台)确定的职级调资调标,代扣代缴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代扣代缴的费用由集团(总台)按年度与用人单位结算。事业、产业间流动的人员,均可按规定参加集团(总台)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

三是工龄补贴。鉴于目前集团(总台)事业发展较成熟,而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企业员工收入低于事业员工。为鼓励集团(总台)本部事业编制人员到产业系统工作,由集团(总台)对这部分人员实行一定的工龄补贴。

四、建立适应现代文化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

从长远看,事业单位转制后能否尽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为大部分员工提供不低于甚至大于原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和机会,也将在根本上决定转制的成功,人员的正常流动渠道也才会畅通。目前,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和转制企业正在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已经出台了《重庆广播电视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暂行办法》等纲领性文件,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一是设立机构。要按照“以人为本、规范、科学”的原则,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完善职能,健全体系,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是岗位管理。要按照因事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岗位管理基本制度,全面推行岗位管理。推行岗位管理要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设置岗位体系,在对岗位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核定各级各类岗位职数,明确上岗条件、岗位职责、绩效指标,并综合岗位价值、市场定价确定各具体岗位的基本定价。

三是绩效管理。实行全员绩效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客观、准确和切实可行的原则,制订以考核为主的绩效管理制度,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程序、步骤和考核的指标、标准、方法等,完善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追踪、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考核结果应用等流程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建立、完善退出机制,对绩效考核不达标的,可按照相关政策和公司制度采取内部分流、提前退养、降职、降级和解除劳动关系等方式进行处理。实行工效挂钩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员工收入同个人业绩挂钩。

四是规范用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制定完善员工守则等企业劳动管理规章制度,依法建立劳动合同关系。依法为员工办理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

五是教育培训。构建学习型企业,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做好组织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多元化的发展通道。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员工个人学习。以任务培训为基础,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以专业素质提高为主、以学历教育为辅,注重事、企结合,备(储备)、用(实用)结合,内、外(赴外、引外)结合。

五、启示和思考

通过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的转制改革,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要以人为本。改革的所有目的,是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包括要维护好大部分干部职工的利益,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改革,增强员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员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增强干部职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在具体执行层面,一是要研究如何充分运用国家现有政策体系,办好目前尚未办成的事;二是要认真研究现行政策既未禁止、也未提倡,而按客观规律应该办的事,为新政策的制定提供案例。三是抓住关键。要抓住整体的主要矛盾和各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比如岗位管理,就要真正落实“以事定岗、以岗定责、以绩定酬”的“三定方针”;构建“科学的岗位设置体系、全方位的绩效考核体系、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等“三大体系”;建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的“三能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因人设岗向以事定岗转变、由组织安排工作向自愿竞争上岗转变”的“三个转变”;解决目前存在的“岗位设置不平衡、绩效考核不健全、分配体制不完善、出口渠道不畅通”的“四大难题”。

当然,从长远看,文化体制改革的质变还未到来,114号文件只是个阶段性的过渡性政策(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并不能一下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事企人员待遇的差异问题,因此主要是“治标”而非“治本”之策,各地相关配套优惠政策的落实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转制改革的推进。弄得不好,企业转制改革不成功,个别企业转回事业也不是不可能发生。但如果政策过于“优惠”,又可能养懒人,从而失去转制的意义。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虽然初步在内部建立起“公平、效率、规范”的制度体系,在事企人员流动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一些做法甚至走在了114号文件之前,但外部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其改革的步履艰难甚至停顿观望。只有从根本上打破事业、企业的不合理差异,真正在全社会构建起“公平、效率、规范”的体系,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才会取得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