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言理论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6:31

语言理论论文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宗璞同志的散文《西湖漫笔》,文笔清丽典雅,语言优美凝炼,值得教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咀嚼玩味一番。

1.抓住“绿”字,泼墨如水。文章通过对西子湖畔秀丽山水的描绘,热情讴歌我们祖国的伟大、可爱。作者紧紧抓住了西湖美景的主要特征——“绿”,不惜浓墨重彩、泼墨如水,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青绿山水”画,使读者置身于“绿”的海洋之中。请看,那林海是“绿沉沉”的;在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的古树“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那飞来峰上的层层叠叠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峰下蜿蜓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甚至连那溪水“也是碧澄澄的”。即便是同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那苏堤上的树木,远看时似乎觉得“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近看时才发现“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在花港,“看到了又一种绿”:“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加了好几处绿草坪”。就这样,全文一共用了二十多个“绿”字,可读者一点不觉得重复多余。正是这二十多个“绿”字,淋漓酣畅地揭示出祖国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透过那“活泼的绿色”领略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前程似锦,有着茁壮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作者为此着力于写西子湖畔之“绿”,委实可以同朱自清先生的《绿》比美。

2.单双音节,配合得当。汉语的词汇以双音节为主、单音节为次。但单、双音节配合得当,就能产生语言节拍的长短,就产生了音乐感、旋律美。如本文劈头一句:“平生最喜游山逛水。”音节搭配是“平生/最/喜/游山/逛水”,即“双—单—单—双—双”。这样,读起来就使人觉得流畅顺口,富有节奏感。如果改成全用双音节:“平生/最最/喜欢/游山/逛水”,读起来就显得单调、呆板,缺乏音乐感了。我国清代古文家刘大kuí@①在《论文偶记》里强调:“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这个见解是很精辟的。这里所说的“节奏”,就是指“音节”。可见音节乃是构成文章语言音乐美的基本因素。

3.平仄相间,琅琅上口。古人作诗为文非常讲究声律。所谓声律,就是平仄的格律。今人写文章虽无需讲究平仄格律,但平仄的一般规律也应予以注意。因为平仄相间可以形成声调的有规律的高低强弱;而声调的高低强弱有了规律,语言就会有明快的节奏,读起来就琅琅上口。因此写现代文章一般也要注意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各词(字)的搭配上交错地安排平声和仄声,借以创造语言的音乐美。宗璞同志正是这样做的,她在运用排比句式时尤其注意了这一点。

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

这个排比句中三个分句的落脚字为:平—仄—平。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

此句四个排比分句的后一个词是: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

此句中四个排比分句的末一个字是:平—仄—平—仄。

以上三句中对应位置上的字词的平仄相间,形成了声调的时高时低,音响的时强时弱,读起来十分顺口,听起来非常舒适。如果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或平仄杂乱,则不但不好听,而且也拗口难读。(按:第三个例子摘自作者的原文。中学课本的编者将此句改为“……没有春光,没有雪,没有秋意”。这样,落脚的字就变成:平—仄—仄,就破坏了这一句的韵律美了。因此我认为还是不改为好。)

4.长短句式,交相互用。长短句式交替使用、合理搭配,诵读起来就抑扬顿挫、富有变化,时而如涓涓流水,时而如急风骤雨,具有极强的音乐感染力。如:“亭旁溪水铮cōng@②,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这段话一共有八个小句(分句),这八句的字数分别是"6-4-12-9-4-4-7-15",这是一个地道的“散句”,它由八个格式不同、结构各异、长短不一的句子错综地排列在一起,具有此起彼伏,灵活多变的特点,能避免单调、死板,取得明快、生动、活泼、和谐的修辞效果。

5.排比、对称,气势有力。排比、对称句式都属于“整句”。整句的修辞效果是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有力,语意鲜明。本文中的排比、对称句式比比皆是,这里略举数例:

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

作者抓住了西湖风景的总特点——“绿”,一口气把三处地方不同的“绿”勾勒在读者的面前,真是观察精细,感受入微。

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兴安岭上起伏不断的绿沉沉的林海,那开满了各色无名的花的广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那举手可以接天的险峻的华山……曾给人多少有趣的思想,曾激发起多少变幻的感情。

这段话前四句是排比,后两句是对称(只有两项,类似对偶,但不是对偶),集中地描绘了祖国山川的壮丽多姿和雄伟气势,倾注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炽烈感情,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自豪感。

还有如“那温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线条,那手的表情……”,“……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等等,排列匀称,气势贯通,节奏明朗,音律激昂,给人一种强烈的音乐美感。

6.比喻、比拟,熨贴传神。这篇散文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比拟手法。先看比喻:

亭旁溪水铮cōng@②……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把水花飞溅的情景比作“飞珠滚玉”,多么熨贴自然,生动形象,既写出了流水的速度之快,又写出了溪水的光彩色泽,给人以动态的美感。“珠”和“玉”都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用它们作比,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就顿时溢于言表!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

如果说前一例是一般的明喻,那么,这一例是特殊的明喻——博喻+明喻的连用。此例以分号为界,可分为两层:先是用四个喻体从不同角度来比喻一个本体,即“博喻”;然后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喻另一个本体,这是暗喻的连用。这种接二连三的反复设喻,加强了语意,增添了气势,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青苔的形象、色彩之优美、有趣,使人读了仿佛置身于美不胜收的画廊之中,流连忘返。(按:此例中的最后一个分句有语病。“山水”显然是不能用数量“一幅”来限制的。作者的意图是要把有关西湖的美景比作一幅青绿山水画,可是掉了一个“画”字,“青绿山水”不但跟“一幅”搭配不拢,而且也不成其为“喻体”了。)

再看比拟例:

这次却见变得开展了,加了好几处绿草坪……顿觉天地广阔了许多,丰富了许多。那在新鲜的活水中游来游去的金鱼,一定会知道得更清楚罢。

这里是写“花港”之变。作者在上文说过:“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有趣的是,作者让“金鱼”做见证人,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真是神来之笔!

更何况西湖连性情也变得活泼热闹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泼热闹的。

如果说前一例是比拟中的拟人,那么,这一例既有拟人,又有拟物。此例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游览西湖的活泼热闹的景象。在我们社会主义的祖国,人们在工余之暇,来调养身心,享受祖国的山水之美,这种活泼热闹的场面,确是意味深长的,作者看了,怎能抑制得住内心的激动呢!这种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与成功地运用比拟手法是分不开的。

还有如“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的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翩起舞了”,“远水如烟”,“远山……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等等,都是极形象传神的比拟和比喻,把叙述的对象说得十分鲜明生动,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对比、引用,深化主题。文章中两处用了对比手法:

都锦生织锦厂在我印象中,是一个窄狭的旧式厂。这次去,走进一个花木葱笼的大院子,我还以为找错了地方。

最初到花港时,印象中只是个小巧曲折的园子,四周是一片荒芜。这次却见变得开展了,加了好几处绿草坪,种了许多叫不上名来的花和树,顿觉天地广阔了许多,丰富了许多。

以上两例写西湖风景的另一个特色——变。这个“变”字点染了时代的特色:50年代的西湖,如同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发展着。作者虽然只写了“都锦生织锦厂”和“花港”的发展变化,却能使人窥一斑而知全貌,看到了整个祖国飞跃前进的身影。这样就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中的引用,也有两处。一处是写六月雨天,没有春光,不是观赏西湖的好时光。但不要灰心,有坡的诗句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告诉我们:水光之好,山色之奇,须仔细观赏、领略才是,千万不能性急,因为苏公是最解西湖的人。读了这两句诗,我们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中充满了信心,并初步了解到了西湖景色之奇特奥妙。

另一处是在描写人们游览西湖的活跃热闹的场面时引用了坡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词所写,是形容他任密州太守时出猎的景象,那时的所谓“倾城随太守”,实是夸张之词。城里的劳动者哪有闲情逸致去看达官显宦们射猎取乐呢?跟随的无非是一些游手好闲者而已。然而,今天人们游西湖却不同,那是劳动人民为调节生活节奏,消除工作疲劳来领略山水之美,以便用更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日的劳动建设中去。时代不同了,这种“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这样,对深化作品的主题就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量词变换,表意确切。文章中“数词+量词+名词(或带定语)”的语言结构很多,光是用数词“一”跟量词、名词组成的结构就有十多处。如“一种奇怪的力量”、“一句好话”、“一片迷蒙”、“一片绿色”、“一层银灰的颜色”、“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一幅青绿山”、“一种蓬勃的生机”、“一段云霞”、“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一个窄狭的旧式的厂”、“一个花木葱茏的大院子”、“一处观赏地”、“一首《江城子》”、“一个鞋匠”等等。这十多个量词分别用于十六处,除少数相同外,其余都各尽各责,互不重复,表意十分确切,不好随便调换。这也同样表明作家运用语言技巧之娴熟,值得我们学习。

9.重词迭字,铿锵悦耳。我们把间隔出现的词称为“重词”,接连出现的字称为“迭字”。本文中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上面例句中已出现了一部分,这里不妨再举出一些(加“。”的为重词,加“.”的为迭字):

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

层层叠叠的树木……

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

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白茫茫的湖水……

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

这些重词迭字遍布于整篇文章之中,不仅使行文从容不迫,舒缓流畅,而且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丁当有声、铿锵悦耳,使语言产生了“玲玲如振玉,累累似贯珠”的音响效果,读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字库未存字注释: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2

粗鄙语言的运用为周星驰电影的一大特色,然而往往为评论者所忽略。本文主要通过对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特点分析和来源的分析,结合巴赫金和福柯的理论论述了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粗鄙语言狂欢权力话语解构

周星驰的系列电影以其强烈的反叛性和颠覆性而受到青年一代的欢迎,从总体上看来,贯穿其电影始终的一个总体精神就是对一切成规的解构。他的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画面设置、对话设计、音乐使用等都具有解构性,这些各种因素又合成一股力量,直接冲击银幕前的观众。而“粗鄙语言”在周星驰电影中的运用,与其它的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它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本文将就此现象展开论述。

可以说任何人观看周星驰的电影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不论在什么场景中,只要能用上粗鄙语言,周星驰电影都会用上。它们有参与解构的作用,同时也会对人物的塑造有所帮助。那么,周星驰电影经常会运用一些什么样的“粗鄙语言”呢?首先是人体的排泄物;其次是与性有关事物,经常用隐喻性和指涉性器官的语言来表达;再次是民间的骂人句子的直接引入(虽然也经常与性有关,但是还是可以把它单独列出来)。仔细分析,其实这三个方面是统一在一起的,即都与人体的下半身有关,都与解构的主题或者是人物有关。

巴赫金在他的《拉伯雷研究》中提到了粗鄙这个问题。根据巴赫金的研究,民间文化是一种广场文化,其要义所在就是民间对高层的一种降格。所谓的降格就是以把事物或人本应该具有的一种品质以与其相反的低下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与广场文化的狂欢性结合在一起。巴赫金考察欧洲的广场文化时提到,到狂欢节的时候,民众会选出一个小丑型的人物作为他们的“王”,然后给他带上花冠,坐在粪车上游行。与之相反,对等地位较高的人则不同。他们常常是把他的衣服脱掉,把他们打扮成平民百姓或者是小丑般的人物,然后就对他们进行嘲弄、殴打、泼粪水。对待小人物和对待高层人物的行为虽然相反,但是有一点相同,既高等神圣的东西进行嘲讽降格。而语言在这些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参与降格,因而,与身体下部或者性有关的话语就成了一种狂欢文化中必然出现的产物。巴赫金把这种粗鄙的语言称其为“广场语言”。

它是“在广场上充满了一种特殊的言语,不拘形迹的言语,它几近于一种独特的语言,不可能存在于其他地方,并与教会、宫廷、法庭、衙门的语言,与官文学的语方,与统治阶级(特权阶层、贵族、高中级僧侣、城市资产阶级的上层)的语言大相径庭,尽管在一定条件下,广场言语作为一种自发力量已闯入他们的语言领地。”1这样的语言的主要特点隐喻、模拟、象征等等,它与狂欢文化在精神上相通,“颠覆等级制度,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完成性、变易性,反对孤立自足的封闭性,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它的核心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摧毁与更新的神。”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狂欢性文化才保持着他的独特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狂欢性文化才显得比较鲜活、生动活泼而不猥琐。这正是巴赫金对狂欢性文化研究的独到之处。

有了以上认识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考察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话语。周星驰电影一般都被称为“喜剧”电影,不但是在表演上带有逗乐的性质,而且就是语言上也有着“搞笑”的因素。而“逗笑因素”通常是生气勃勃的。死气沉沉的语言并不能达到使人开心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性语言才会“毫不猥琐,反而显得那么具有生气和活力。”3。我们来看《鹿鼎记》中“小宝说书“这个场景中的对话:

男鸨:楼上楼下的姑娘,出来见客啦。

嫖客1:走开,别挡着我听书。

韦小宝:各位观众,谢谢各位坐的这么近,站的这么直,来听我说书。真是太给面子了,今天要说的人物就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有所谓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他身高八尺,腰围也是八尺。

嫖客2:哇,那岂不是四方啦?

韦小宝:四方就四方,真是的。一样米养百样人,八角型都有,我告诉你。(众嫖客大笑)他武功的名堂呢?称之为九天十地菩萨摇头怕怕霹雳金光电掌。一掌打出,方圆百里之内,无论人畜虾蟹跳虱,全部都要化为飞灰哦。

众嫖客:(大笑)哦,吓鬼啦!

韦小宝:哎,不过这个人行踪不定飘忽无踪。但是我在机缘巧合之下,就曾经见过他半面。

嫖客3:系哎,要么就见过,要么就没有见过。哪有只会见半面的?

韦小宝:因为他就是遮信半边面嘛,傻瓜!你没有听过犹抱琵琶半遮面吗?你真没读过书,苯猪!又傻又悟呀!虽然我只跟他见过半面,但是一见倾心。淅沥哗啦我就斩鸡头烧黄纸跟他结拜为兄弟。

男鸨:哎,你闭嘴,你个小王八蛋在胡说什么,害得他们都不啦。

韦小宝:唉,是大家自愿在这听我说书,而不原意的,况且有害健康,好事一件。

男鸨:还说好事,你姐也是啊,没人招她你吃屎呀!

韦小宝:哎,吃屎有益身心呀,还是留给你吧。

这个场景中涉及到和大便,都属于粗鄙语言的范畴。从编导所设计的每一句台词来看,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韦小宝的身份而来的。接受者的疑问:韦小宝是什么人,与妓院有着什么关系,谁会来妓院中来说书?这些疑问都在这个场景的对话中反映出来。韦小宝的语言必须得与其身份相符合。作为一个妓院中长大的私生子,他的语言肯定是粗俗的。妓院是与性有关的地方,性一般都与生殖有关(否则也就不会有主人公韦小宝出现)。在这个场景中的粗俗语言:性与大便,都是一种纯粹的人体下半身的表征。而且,“大便”这个词在韦小宝的口中说出来,完全是对食物的一种降格。食物对应于人口经过韦小宝的降格之后,就变成了大便对应于“男鸨”的口了,人的身体中就处于下部地位,借用地理学的术语来说,也就是一种地形学上的指涉语言。“纯地形学的贬低化,即归结到身体下部,生殖器部位乃是这种动作和相应的口头禅的基础。这等于一种毁灭,等于被贬低者的坟墓。然而所有这类贬低化动作及说法又都是双重性的。须知他们所挖的坟墓是肉体的坟墓。须知肉体下部,生殖器部位即是能授胎和分娩的下部。因此,在尿和粪便这两个形象中保持着与分娩、多产、更新、吉祥本质上的联系。”4因而,编导会在《小宝说书》这个场景里设置涉及到两种平常在现实生活中都不愿有所触及的非文明性的语言指涉。

由些看来,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虽然是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粗鄙语言,但是与一般的粗俗语言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具有欧洲“广场语言”的特点,也贯注着广场语言的解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周星驰电影中的用语猥琐并不卑琐,而且在电影的场景中显得特别鲜活。这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也与粗鄙语言的反叛性有关。既然如此,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解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粗鄙语言有什么指向性呢?这种语言出现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在考察了周星驰电影的出现的文化背景之后,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福柯。福柯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提出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真理与权力的问题。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真理决定着权力的展开,所有的话语都是围绕着真理来展开。但是福柯考察了大量的不被人关注的历史档案之后,提出了权力与知识的理论,从而否定了这一说法。他的理论首先是从论述人与语言的关系开始的。

对于人和语言的关系,通常的理解是人在说话。因为语言在表达一种思想和观点,而这种观点是作为主体的人才具有的,而语言也就成了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一种纯工具性的东西,充当着工具的角色。但是福柯并不这样来看。他认为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事物,存在的只是语言,我们所谈论的是语言,我们在语言中谈论。”5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福柯的意思,好像所有的语言和符号形成一个巨大的场,人一旦置身于这个场当中,所有的语言也就只能由这个场来决定。这就形成了语言符号对人的制约。从而,人类历史文化就变成了一种由某种话语所进行的构造,在话语中也就不存在历史真实。所谓历史真实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这就是由人们的“这样说”决定的,而不是“真正的”这样。福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6因而,话语生产着真理,所谓的真理不过是一种权力的产物。因而,要改变一种话语中的历史真实,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言说的方式。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文化一直都在大众场合回避着一样东西:性,在公众场合中禁绝“性”话语的出现。这与儒家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站主导地位的文化,而儒家一般是不谈性的。当然,在先秦时也不全是这样。《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也说“食色性也”,但是他们对人之大欲存焉的“性”说得相当隐晦,而后世的儒者对前辈的儒学思想进行阐发之后,这些思想也就被遮撇了。性不能在大众场合言说,然而,古代中国在一些政策性的举措,把一些机构(比如青楼等)又视为合法的,这表明,在大众场合中,中国人可以有性的行为,但是绝不能以语言来指涉。这正如福柯在他的《性经验史》中所说“性经验被贴上封条……为家庭夫妇所垄断。性完全被视为繁衍后代的严肃事情。对于性,人们一般都保持缄默,惟独有生育力的合法夫妇才是立法者。他们是大家的榜样,强调规范和了解真相,并且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同时,享有发言权。”7与性相关,人的下半身或者是排泄物也得不到言说,所谓的大便等污秽之物,难登大雅之堂,在公共场合更是不宜出场。这种所谓的“不宜”、“不能”、“禁止”等语言也就权力的具体体现。是谁规定了这些呢?没有具体的谁,但是全社会都在遵守这种规范。话语与权力也就取得了一致性,或者说,儒家思想文化占有着话语的权力,同时也就决定着真理——不能在公共场合言说性和人的排泄物的真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而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大量运用也就是要颠覆这一传统,解构儒家文化的这一规范和拥有这一规范的权力。

电影的生产目的就是要面向大批观众,在电影中使用的语言指涉性、彰显让人觉得禁忌的性,这本身就是对不能在大众场合谈性的反叛。而周星驰电影的内部,涉及性的语言则出现在任何可以和可能出现的地方。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成华府的低等下人9527之后,急于接近秋香但却遭到误会。在被华府当成贼之后,9527(唐伯虎)装着唐伯虎的仇人,有着一段精采的“与唐伯虎结仇”的经过的陈述表演。之后是华夫人听了这段精采陈述的内心独白:

华夫人:实在是太刺激了,我真忍不住要赞美他呀,不行,我不能表露出来。但是这种感觉,真让人像腾云驾雾一样。他那番感人肺腑的自白,居然能够用俏皮轻快的数板来表达,再加上节奏强劲的敲击乐器来结尾,真是听得我……高潮一波接一波……

很明显,华夫人的这段内心独白里面就是在以指涉性生活的语言来表达她的感受。如果说这是在内心当中有所指,是在中国文化中允许的,而不能构成对中国性禁忌文化的解构的话,以下这个场景就不同了。这个场景依然是在《唐伯虎点秋香》中。

对穿肠:言归正传,我们开始啦。(出对)图画里,龙不呤,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唐伯虎: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华府上下喝彩)

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华府上下又喝彩)

宁王:(对对穿肠)快出对子对死他。

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唐伯虎: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华府上下又喝彩)

对穿肠:我上等威风显尽一身虎胆;

唐伯虎:你下流贱格,露出半个。

在对话中有这种用词的出现,在公众场合中是不可能的。而周星驰电影正是在颠覆这种不可能,它用语言来指涉性的器官,再用讥诮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且不论是从电影的场景中还是面对电影的接受者都是出现在大众场合当中。这不但表现出周星驰电影中主角为小人物的特征,而且更在于解构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所形成的大众场合中禁忌“性”的话语权力。从“禁性言说”这一个角度突破了儒家文化对真理的支配权,把对传统权威解构的旗帜高扬出来。

以上两小节,笔者从周星驰的电影粗鄙化语言的特点与现实意义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在本节当中,笔者的论述准备围绕着周星驰电影中粗鄙化语言的外来影响展开。周星驰电影出现在香港,这与香港文化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缺失有关。因为香港文化是破碎的,没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本土性,也不完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香港处于中西文化之间,却因为殖民地的教育与文化政策,令学生对两边传统的认识都相当破碎。开放性变成毫无选择地输入外面的东西,文化身份建立不起来不是由于真正的国际性的包容,而是由于自我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香港文化的历史资料散失,缺乏研讨和整理,教育方面从没有本土文化历史的反省。本土的文化活动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识。”8这样看来,香港的文化受到中国大陆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周星驰电影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笔者认为,一方面,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受到欧洲的狂欢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香港曾经受到英国殖民者占领156年。在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当中,英国殖民者不但在经济上打破了以前的小农经济模式,而且在文化上实行全面的去中国文化,从而实现其殖民的目的。殖民者进行这一行动不但具体到政策上,而且在策略上也是如此。而教育就是达成目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殖民地百多年的教育制度,无可否认一开始就有“割裂”港人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同的主观意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西化和英式的教育体系里,潜意识中的‘去中国化’痕迹显然,英国殖民者的处心积虑,后来被台湾的日本总督认真加以仿效,于是就有上世纪30年代在台湾强制推行的‘皇民化运动’”,而殖民者在教育的具体操作上则实行“廉价的教育普及以及刻意拒绝国语、执意推行粤语的教育设计……”9既然如此,香港殖民者肯定以一种教育的内容来代替香港传统的本土教育。最佳的选择就是让香港本土人接受欧洲的文化教育,从而造成与中国文化亲和感的隔离,以达和中国本土文化疏离的目的。这样就有利于殖民主义者统治。那么,欧洲文化有那些基础的内容或者说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按照巴赫金的说法,狂欢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重要来源。狂欢节起源于古代的欧洲的农业祭祀,在狂欢节上的各种活动就构成了狂欢文化的主要部分。它的主要精神是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降格,包含着从上到下的转化,也就包含着新生的意思。从而在狂欢节上,民众就运用粗鄙的语言对官方和正统的高贵的东西进行降格。现在,虽然狂欢节在欧洲各个国家的形式与古代的相比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主要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或者说狂欢节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欧洲的文化当中,在其中形成了一种基础性的精神背景。英国殖民当局以这样的文化来教育香港本土人,也就把狂欢的精神带入了香港文化之中。香港人今天过狂欢节就是受欧洲狂欢文化影响的证明。

受狂欢文化的影响是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而当今西方文化对周星驰电影的影响也不可忽略不计。当今天的西方在完成了工业文明的建设之后,步入了后现代社会。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后现代文化。其特点是:不确定性、非原则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反讽性、种类混杂等等。当然,这种文化还在发展当中,还处于建构当中。香港作为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大都市,有着后现代文化成长的土壤,因而,西方的后现代文化会首先在香港登陆,从而成为香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香港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周星驰的电影也就不例外了。我们知道,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指涉到人体的下部,与此同时,也具有后现代文化的特性,比如前面举到的“小宝说书”这一段也就是这样。

其实,除了以上这两点以外,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粤语区的土话等,但是就精神上来说,它并不是主要的,可能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仅仅只是从言说的方式上受到它的影响。因而,它不是本文着重讨论的内容。

总而言之,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运用是与周星驰的电影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的,与其它的因素共构成一个整体,比如说电影的主题、音乐、演员的表演等。因而,我们不能把它单独从影片中割裂开来,横加指责。粗鄙语言在不但在电影中的运用,也在网络上流传,在手机短信中流行。就内在精神而言,手机短信中的黄段子与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精神底色是一致的,都是有所指地进行降格和解构。所不同的是,在周星驰的电影中,粗鄙语言的深刻的内涵配合周星驰出色的表演,显得更加鲜活、毫不卑琐,从而构成了周星驰电影的一大特色。

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8页。

3韩振江《<大话西游>:一个“狂欢化”文本》,《邯郸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5刘北成编著《福柯的思想肖像》,北就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6同上,190页。

7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3

在教授“词的音形义”知识单元时,我先向学生讲了一则笑话《捐官答上司》:有一天上司巡察下情,问一捐官:“现在百姓如何?”捐官赶紧回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有不少。”上司说:“我问的是黎庶。”捐官忙回答说:“梨树很多,可结的果实却不大。”上司不耐烦地说:“我不是问你什么梨杏,我问的是你的小民。”捐官忙起身答道:“我的小名叫狗儿。”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我问:“闹出这样的笑话呢?”然后自然地进入正题讲解知识点。

由于知识单元本身比较枯燥,趣味性不浓,学生学起来容易厌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听课时往往精力不够集中,易开小差。但在课前加上这段生动的导语,让学生在一笑之后明白“词的音形义”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起求知的欲望,并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保持精力的集中。

应急

尽管每位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都会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可能出现未曾考虑到的事件。情急之中,一时也难以找到其它好的办法来处理。语言却是教师随身携带的好助手。得力的教学语言常常能在三言两语中将事件平息于无形中。使教学秩序恢复正常。

我在高一时主持“一分钟讲演”,由于是初次搞,同学们都很紧张,没人愿“打头炮”,只好点名。那位被点名的同学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嗖”地站了起来。“呯!”他把邻座桌面的一瓶宣传色碰到了地上。顿时,教师里鸦雀无声,他尴尬地愣在那儿。看到这种局面,我灵机一动,说:“哈!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一鸣惊人!好!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上台演讲!”气氛扭转过来了,他在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中稳定了情绪,从容地走上了讲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上述突发事件面前,教师能因势利导,幽默地把与演讲无关的宣传色瓶落地与演讲联系起来,恰到好处地使尴尬局面变成了热烈的气氛,使一起突发事件于幽默的话语中化解。可想而知,假如老师责备、批评或者挖苦几句,那将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使尴尬的局面更为尴尬,甚至使活动无法再进行下去。

体态语主要有头部运动,面部表情,各种眼神、身体姿势、手势和足步运动等非语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主要起辅作用,辅助教学口语更强烈、更丰满、更确切地表达教师意图,强化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从许多实验中取得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时还能发挥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有难度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用体态语言来代替赞同与否的简单化表示效果会好些: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则不再是简单的肯定,而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用沉默、摇头表示不赞同,则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受到批评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4

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当作物理语言搬到课堂,如将物理语言“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应该避免。

二、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右手定则”时,采用割韭菜的例子进行类比:将刀尖指向、刀刃切割方向、韭菜直立方向分别喻作感应电流方向、导体运动方向、磁感线方面,不但讲明了电磁感应中三方向之间的两两垂直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象理解。

所以,在许多教学难点上,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在增强理解知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语用失误

一、引言

我们生活在言语的世界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制造“言语行为”.实施的言语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想象没有言语行为我们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的调查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言语行为理论是以句子为中心的。言语行为会凶文化模式,地域,价值观,传统,以及思维方式有所差异.而这为交际带来困难意识到这些差异之处对于我们认识交际活动和改善交际状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与英语国家人民进行交际时总会无意识地用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准则,社会规范,社会语言规则来判断和解释别人的言语行为.因而语用失误在所难免。

二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研究的发展可以说有杰出的贡献。根据奥斯汀的解释,一个话语的言语行为是同时由三个次行为来实施的:言内行为illocutionm’yact)、言外行为(iU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0。言内行为泛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为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致歉、感谢、祝贺等;言后行为涉及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为使之高兴、振奋、发怒、恐惧、信服。促使对方做某件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等。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也就是说.言内行为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如果说话人的意图能适当地被听话人所领会。便可能带来结果或变化,这便是言后行为。但是,说话人的意图未必一定被听话人领会.因而说话人希望出现的结果并未发生.这时候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三、文化差异与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JennyThomas她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个术语,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当的反应。它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的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这种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迁移所造成的.即不同文化的们在相互交际时直接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的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范.其结果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施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失去作用。说话人的言外行为不能完满地被听话人所正确理解.形成多义、歧义。言后行为不能圆满完成。使言语行为的表达意图与效果之间出现矛盾。

四、几类具体言语行为中由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用失误

人们在实际交往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会因为文化、区域、地区、职业、性别、乃至个人不同,为交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在那些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中,如问候.请求、恭维等等文化差异就更加突出了。

(一)招呼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招呼语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是言语交际的开始.其使用恰当与否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交际过程能否圆满完成,一句不合时宜的招呼语有时会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不同文化背景下.招呼语的使用及其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问候他人,内容并不一定就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你吃了吗?”并不表示说话人真的关心你是饿还是饱,言外行为不过是打个招呼、问候一下对方。在中国人看来.对他人表示关心和热情是礼貌的行为.甚至初次见面也会相互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职业、收入等等。他们认为.相互询问一些情况可以缩短彼此之问的社会距离。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我:你多大了?

同乡:十九。

我:参加革命几年了?

同乡:一年。

我:你是怎样参加革命的?

同乡: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同乡: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茹志鹃《百合花》)

这似乎不是在谈话.倒有些像是在审讯.或查户口。但在汉文化里,这却是关心、亲热的表示,不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但对操英语的人来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向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询问这样一些问题.他们就会感到对方在粗暴地干涉他们的privacy。因为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时不会涉及到实质性的内容.一般总是说一些纯属客套的问候语。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诏.“问候”这一原有的“言外之力”就会失去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误认为你在发出对他的邀请当一个中国人见到他或她所认识的美国人时.也许会脱口而出“Whereareyougoing?”如果美国人不懂中国人的语用习惯.误以为是在探究他的行踪和去向.语用失误就发生了,以至于所以他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Honeofyourbusiness”。

(二恭维言语行为中的话用失误

恭维也是一种礼貌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双方认可的优势或长处积极言语评价的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被频繁地使用。

根据赫伯特、尔姆斯和沃尔夫森等的调查,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一是表示欣赏.二是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恭维语却似乎不是一个有力的协调“一致性”的行为.贾玉新的调查显示.只有占5%的人认为恭维语主要是用于完成此日的汉语中恭维话的功能主要集中在:(1)使对方感觉良好;(2)欣赏;(3)利用他人。因此要确定一句恭维语的功能.必须要依据文化语境和现实交际中双方的关系来分析其次恭维的话题也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身段、穿戴打扮等,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个禁忌。现在情况虽然有了一些变化.类似对女性外貌方面的恭维逐渐多了起来.但依然要受具体情境中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果学了汉语的美国男子用“你是个挺性感的(sexy)姑娘”这种话来恭维他见到的中围女孩.特别是第一次见面.这个女孩恐怕因此对这个男孩子产生反感.起不到恭维的效果。然而对美国人来说,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恭维”之力被减弱。美国比较喜欢“变化”、“差异”,因此凡是某种变化、某种新意都有可能受到恭维:而中固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趋同”.因此某些变化和差异受到恭维的程度就远远低于美国文化。

(三)请求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是各社会、各群体所共有的普遍交际行为,其特点是听话人有接受或拒绝请求的选择自由。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礼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说请求言语行为也会随着语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社会规范向英语国家人士实施自己的请求行为和解释他人的请求.很有可能请求语会失去请求之力.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请求意图从而产生语用失误。

在西方社会.即使上对下、长对幼实施请求行为.也通常使用婉转词“Please”以示礼貌;同级或下对上的请求表达更是婉转相比而言.中国人实施“请求”行为之语句在西方人看来或者过于“直接”.或者过于“间接”。对于中国人“直接式请求”的方略,英美人可能会感到过于突兀,视之为缺乏礼貌;而对于中国人“暗示”式的“问接式请求”方略.西方人可能又会感到茫然不解.认为其迂回的说法或冗长的解释会使话语失去“请求”之力。我们看下面的一段对话。思考一下为何谈话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ChinesePoliceman(A)goestohisBirtishsupeiror(B)andasksforaleavetotakehisgirfriendtohospim1.)

A:Sir?

B:Yes.whatisit?

A:Mygirlfirendisnotverywel1.sir.

B:So?

A:Shehastogointo hospita1.sir.

B:Wel1.getOilwithit.Whatdoyouwant?

A:OnThursday.sir.

B:Bloodyhel1.,man,whatdoyouwant?

A:Nothing,sir.

我们知道.上述对话中的言内行为无论是词法还是句法均毫无差错.言外行为的语用意义则为“CanvOUalowmet0leave?”言后行为应为主管允许或拒绝下属的请求.可以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由于言外行为未被理解.也就未能对言后行为的预期效果。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是说话者误认为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言语.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因而就只注意了语的形式或意义,却忽略了受话者由于文化不同而无法准确地把握言外之意。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文学作品;反讽;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批评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Austin)于1962年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的功能除了陈述、描写、说明外,还可以实施某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之所述,言之所为,以及言之后果。其中,言之所为是该理论的研究重点。通过施为动词(performativeverbs)、祈使、疑问及陈述三种句型来表达命令、请求、疑问及叙事的是直接的言之所为;间接言之所为是指通过实施一个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行为。听话人对言语行为的理解主要依据常识及一般推理能力,评价言语行为则要通过适合条件。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在语言学界引发巨大反响,继而成为语用学的基础核心理论之一。此后,美国语言学家舍尔(Searle)进一步把适合条件归纳为:根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前提条件和诚意条件。他还把言语行为放在一组对话交际中分析,比较充分地考虑到了语境因素,并进一步将言语行为分为五个大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及宣告类。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国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论性研究:玛丽·普兰特(M.Pratt)指出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可以用于文学批评中;范代克(VanDijk)建议“将文学当作具有自己的恰当条件的一种具体言语行为”,并区分出文学作品中决定整个语篇的宏观言语行为和语篇中单个句子所执行的微观言语行为。我国学者朱小舟认为,“宏观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指作者通过文学作品与读者所进行的交流,即作品的主旨;而微观言语行为则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所执行的言语行为。”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

    反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平均每4页就有一例反讽。文学作品中的反讽不仅体现在语言的修辞技巧上,也隐含在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上。反讽的使用属于间接言之所为,其言外之意是对其命题内容的对立、否定或矛盾。海佛凯特(Haverkate)特别指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的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讽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

    三、《傲慢与偏见》中宏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继承了欧洲文学的反讽传统,为读者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反讽艺术。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在讲述青年男女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的同时,用反讽手法批判了19世纪初英国中上阶层一味追求金钱和地位的婚姻观。

    作者在小说一开场就通过反讽点明主题。“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作为卷首第一句话,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无疑会影响读者的认知思维,进而博得读者的广泛认同。但随后的一句“这样的单身汉……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又不动声色地推翻了上文的“真理”——不是有钱的单身汉想娶太太,而是尚单身的女儿非要嫁个有产业的男子不可。这便将句中“人们”的代表人物班纳特太太的真实心态表露无遗:一心要把五个待在闺中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经过“真理”的陈述及推翻,讽刺意味一目了然,令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不禁为作者含蓄展现其智慧魅力拍手叫好。在小说结尾,书中的“智者”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等人都受到了现实的嘲讽,而可笑的“愚人”班纳特太太、科林斯先生等却被证明是正确解释了这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奥斯汀通过形式多样的反讽抨击了当时英国中上阶层错误的婚姻观,这既是这部小说的主旨,也是作者所执行的宏观反讽言语行为,为整个语篇定下了反讽的基调。

    四、《傲慢与偏见》中微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文学作品中,微观上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人物对白中,由小说人物执行。反讽作为《傲慢与偏见》中最出彩、最显着的语言艺术手段,在人物对白中贯穿始终。小说人物的反讽言语行为不仅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与整部作品的反讽基调相得益彰,令读者回昧无穷。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反讽也可分为五种类型,即:阐述性反讽、指令性反讽、承诺性反讽、表达性反讽和宣告性反讽。反讽言语行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主要见于阐述类。

    1.阐述性反讽。阐述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陈述、描绘、报道、说明等。其目的是说话人保证所表达的命题是真的,适应方向是言语到世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信念。舍尔指出阐述性言语行为的根本条件是,“说话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做出承诺”。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说话人在不相信命题真实性的情况下仍然发出话语,则该话语就含有言外之意,具有反讽意味。

    当班纳特太太得知有钱的单身汉彬格莱搬到了附近,便匆忙将此消息告知丈夫,并敦促他即刻去拜访这个新邻居。班纳特先生不堪其烦,故意气她说:“我不用去。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那或许倒更好些,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我的好老爷,你太捧我啦。……”

    班纳特先生假意赞美妻子的美貌,是希望班纳特太太能依据语境或句子的语义结构从反面领会其言外之意。然而,班纳特夫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丈夫的嘲笑,反而信以为真,令读者忍俊不禁。

    2.指令性反讽。指令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建议、要求、请求、命令、邀请等。其目的是说话人试图让听者去做某事,适应方向是世界到言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愿望,命题内容是让听者做某事。它的言之所为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事。当说话人发出一句话语要求或命令听话人做某事时,如果听话人根据语境认为命题内容不合情理,他会依据关联原则从命题内容的反面去判断说话人的真意。此种情形下,话语就具有了反讽意味。

    班纳特先生故意不断地提到彬格莱,不明真相的班纳特太太感到厌烦,迁怒于咳嗽的女儿。但是,当她得知丈夫已经拜访了彬格莱,立刻兴奋异常,对丈夫说道:“你真是个好心肠的人,我的好老爷!……”“吉蒂,现在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咳嗽啦。”

    班纳特先生一面说,一面走出房间"“。班纳特先生的回答就是一个指令性反讽。该言语行为并非针对女儿吉蒂,而是对一心只想着把女儿嫁给有钱人、智力贫乏、喜怒无常的妻子的嘲讽。

    3.承诺性反讽。承诺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允诺、答应、打赌、发誓、保证等等。其目的是说话人保证做某事;适应方向是世界到言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意图;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做某事。它的先决条件是说话人对所承诺的行为有能力去完成。通过许诺,说话人就自觉承担起做某事的义务。如果交际双方都知道说话人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又主动承担义务,承诺便赋予了反讽的含意。

    班纳特太太听说有钱的单身汉彬格莱先生租住了附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急于抢先结识,便试着说服丈夫尽快去拜访他:“……你的确应该去一次,要是你不去,叫我们怎么去。”“你实在过分心思啦。彬格莱先生一定高兴看到你的;我可以写封信给你带去,就说随便他挑中我哪一个女儿,我都心甘情愿地答应他把她娶过去……”。。

    班纳特先生所说的“写封信给你带去”,承诺性反讽言语行为。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习俗的制约,班纳特太太是不可能去拜会那位新邻居的,班纳特先生的许诺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毫无诚意的口头许诺,其实是对班纳特太太一门心思寻找有钱婿的挖苦讽刺。

    4.表达性反讽。表达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感谢、祝贺、道歉、欢迎、哀悼等。其目的是表达由真诚条件说明的心理状态,这种表达式无适应方向。此类表达式所表达的命题的真是预设的,命题内容的真实与否是判断话语是否具有反讽性的前提。

    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那傲慢的神情和居高临下的口吻令对方感到反感,

    以致遭到拒绝。当伊丽莎白以犀利、刻薄的语言历数他所犯下的罪恶时,达西再也不能保持沉默:“这就是你对我的看法!”达西一面大声叫嚷,一面向屋子那头走去。“你原来把我看成这样的一个人!谢谢你解释得这样周到。这样看来,我真是罪孽深重!’,达西所说的“谢谢你……”就是一例表达性反讽。凭借其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达西一向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当他决定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丝毫不曾料到会遭拒绝。此刻突遭意料之外的指责和拒绝,达西内心的震惊和沮丧是不难想像的,但他毕竟是有教养的绅士,不便有过激的言行,于是他在房间里飞快地来回走动,并以这缺乏诚意的“感谢”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这一反讽言语行为使得这一幕成为小说开篇以来最强烈的冲突。

    5.宣告性反讽。宣告性言语行为主要包括任命、辞职、命名、解雇等。这种言语行为与诚意条件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因而较少出现由于违反诚意条件而实施的反讽言语行为。但是,海佛凯特强调指出“宣告性言语行为如果违反了合适性条件,同样可以表达反讽”。实现宣告不仅需要语言规则,还必须有超语言惯例——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条件的人。另外一个适合条件就是可接受性,即交际双方都清楚说话人所承诺的行为将给听话人带来益处,所以听话人从内心愿意接受说话人的承诺。如果违反了该条件,话语就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所谓的“宣告”变成了实质上的“威胁”。

    咖苔琳夫人是一位极度自负、傲慢无礼又尖酸刻薄的贵夫人。为了让外甥达西娶自己的女儿,防止伊丽莎白与他结合,她兴师动众地跑到班纳特家向伊丽莎白问罪,以此来扼杀他们之间的爱情。咖苔琳夫人对伊丽莎白威胁道:“……不允许(你)这么做。……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会斥责你,轻视你,厌恶你……”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8

小语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小语教学,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民族感情。课文中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如《田忌骞马》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挑山工》表现了现代中国人民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便是译文,如《穷人》、《小珊迪》、《夜莺之歌》也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美德,如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反抗侵略等。二、语言的规范美一位著名的外国语言学家说过:“你应注意的首先是,不论说哪一种语言,都要力求纯正,遵守语法,我们决不违反语法。”汉语主张遣词造句的目的是“达意”。孔子说:“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典范的白话文,语言不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而且合乎不同文体的语言规范。如《白杨》、《可爱的草塘》等课文,都符合文艺语体的语言特点,具有情意性、形象性、变异性和独创性等特征。《鲸》、《太阳》等常识性课文则具有科学语体的特点,语言运用讲究精确性和简明性。三、语言的艺术美孔子说过“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的是语言的技巧,文章的文采。在讲求达意的同时追求艺术美,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词语成色丰富多彩,句式配合灵活多样,修辞方式异彩纷呈,韵律节奏感强,章法布局富有变化,语言的艺术美令人陶醉。如《落花生》的语言朴素美,清新隽永,耐人寻味;《五彩池》语言的绚丽美,浓墨重彩,直扑眼帘;《狼牙山五壮士》则具语言的雄壮美,激越人心,直捣心田。</P><P>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寻找合适的角度。不同的文章,语言美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文体的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各有特色的。如同为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一文长短句错落有致,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都能使人感到太阳初升时的那种跃动着的朝气;〈趵突泉〉句式则比较整齐,有一种近似赋的韵味,使人品味到一种欣赏大自然风光的逸致。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时,可从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角度切入,去体会语言美的特点。(2)运用恰当的方法。方法之妙,全在运用得当。应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选择体会方法。①比较分析法。有的文章,用词造句匠心独运,即使是非常普通的词语用在具体有语境中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对这类词语,可引导学生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去领领会其中的奥妙。如《燕子》文中“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哪”,句中用的为什么是“几痕”,而不用几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品味出来。此外,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常用比较分析法。②逐词品析法。有的句子较长,含有丰富的信息,表达非常深刻的感情,可引导逐词品析。如《少年闰土》文中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句子含义深刻,必须引导逐词理解。如“一些事”指什么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在什么地方?“天空”前面为什么要加上“高墙上的”、“四角的”等词语?③朗读法。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没有反复的咏诵是难以体会的。运用朗读法时,应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朗读技巧,如重音、快慢、停顿和语气等,读得多了,就能得心应口,即使是即兴演讲,也能张口即来,并合乎语言规范。④想象法。有的课文,有鲜明的意境,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入境。可采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方法帮助学生入境,要求学生边看图像边想象文中的语句,把图文联系起来,再离开图,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造之境,最后让学生既离开文也离开图而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意境描述出来。⑤体味法。应在反复中进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如《落花生》一文,对话部分可用朗读法,对话中父亲对花生与石榴的评述,可用想象法,文中的中心句可用比较法、联系实际法等。综合运用各种体会语言的方法,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落花生》所表现的思想美。⑥积累法。对文中的优美词句,应引导学生摘录,熟读成诵。积累多了,表达的时候就会自然从笔端流出。

语言理论论文范文9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英文广告 双关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媒体的爆炸性销售紧紧相连的是商业信息的大幅增长,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广告世界当中。随着广告的不断发展,广告语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往往会对独特的广告语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在广告双关语中隐藏着怎样的语言现象呢?简单来说,广告的首要目的是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一些基本信息,接着是传递广告主的意图和目的,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通俗地来说,就是介绍信息,传递目的和意图,刺激消费。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广告双关语当中最频繁出现的语言现象都与言语行为理论相关。言语行为理论最早是由奥斯汀提出来的。他的这一理论的提出,给了人们一个对于语言的全新的认识――人们不但可以用语言说什么,而且可以用语言说什么。

二、言语行为理论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Austin, 1911―1960),是公认的“牛津日常语学派”的领袖人物,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他倡导的“牛津日常语用分析哲学”,开“言语行为论”之先河。奥斯汀是以精细的日常语言分析而著称的哲学家。哲学应该“关心现实语言现象”,应“研究日常语言的功用”,也是奥斯汀整个语言哲学的出发点。“语言哲学不是试图通过研究具体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而是要对人类语言的一般特征作出哲学的描述”。用他提出的一言语行为理论为日常语言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奥斯汀言语行为三分说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整体上研究话语的施行方面,而奥斯汀就是要弄清总的言语环境中的整个言语行为。在他看来,“说话就是做事”包括三层意思。或者说,一个人说出一个语句时,我们可以区别出他完成的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

(1)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即说出符合语言规律的句子:大体而言,奥斯汀“把最为通常意义上的‘说些什么’(saying something)的行为称为言内行为”。“言内行为相当于说出一个具有一定含义和指称的语句行为”。简单地说,“言内行为是说出合乎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说话即做事的这层含义表示说出某一语句来传达某种思想或信息。他把这种完全正规的“说话行为”(实际上是言语行为的一层含义)叫作言内行为;这种研究是对说话的完整言语单位的研究,但这只是研究言语行为的第一步。

(2)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即表示句子在被说出时带有某种力量,或是说话人带有某种意图; 我们说话的时候,不仅仅是制造出一些带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我们也在制造这些语言单位的同时使我们的意图清楚明白。“言外行为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的一种言语行为力量(illocutionarce)”。有时我们说一句话,对方会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或“你这句话有何用意?”这里所谓的“意思”或“用意”指的并不是对方没有了解句子本身的意义,而是他不明白我们使用这句话的意向(intention)。我们说某一句话有一定的“用意”表示该语句在说出时带有某种力量。他称一句话在这个层次上所表达的意思为语旨或力量。

(3)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即利用说出的句子来产生一定的效果。这三种区分是奥斯汀后期言语行为论和语旨力学说的理论基础。所谓“言后行为”是指“说话者在说了什么之后通常还可能对听者、说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不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不是在说话中所实施的行为,是通过做出一种言外行为而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达到某种效果。简单来说,“言后行为指言内行为或言外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某种效果”。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双关中的应用

在应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很自然地把它应用到普通的话语当中。但是言语行为理论同样也可以用来分析双关这种修辞格。双关的基本含义就是使用一个词来表达两种或者是多种含义。既然含义不是单一的,那么很明显就存在着言外之意,而这正是奥斯汀感兴趣的地方。双关作为一种修辞在广告语中更能发挥它的作用。在广告语中,说话人也就是广告商或者是广告撰写人,而听话者则是读者,这样就形成了符合会话要求的话语语境。

如: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buy.

这是一则电话公司所作的广告。在此广告中,“good-buy”一词是作为双关来使用的“good-buy”。音同“good-bye”,而“good-bye”是一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话语。当我们给某个人打电话时,结束时都会这样说。根据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内行为的定义,作为言内行为的话语应该是符合语言习惯且有意义的话语。我们能够理解其表层含义,也就是言语行为所告诉我们的意思“使您的每一次问好都有一个好的结束”。言语行为理论告诉我们言外行为时说话人在作出言内行为的同时所作出的行为,它含有说话人说这个语句是所要达到的意图或目的。当我们想要弄清楚这句广告语的言外行为所要传递的意图或目的时,我们就应该把“good-buy”这个词的意义嵌到广告语中。这则广告的真正含义是“如果您使用了我们的产品,那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它将使您每次打电话都觉得快乐”。

四、从言语行为理论看英文广告中的双关

每则广告都有潜在的两个交际对象,广告语篇潜在的交际对象是广告主和消费者,广告主通过广告语言(言内行为)传递其语用意图(言外行为)宣传和推销产品,使言内行为作用于消费者(言后行为效力)购买产品。因此,广告撰写人所要关心的应是如何运用“上乘”的言内行为(广告语言)来表达言外行为(广告主的意图),并有效实现言后行为(广告语言对消费真的影响)。理解了广告中的双关也就理解了广告的含义和意图。

如:Not fairly white――Fairy White

这是一种名为Fairy White的肥皂粉一则广告。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两个单词“fairy, fairly” 读音很相似,属于近音双关,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同时增强了产品宣传力度,激起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当我们读到该广告的广告语“Not fairly white――Fairy White”时,此广告的言内行为就已经完成了。当读者看到这则广告之后,对于广告中对产品的性能说得如此肯定的词语会产生一定的好奇,既然有了好奇,那么就会产生想要去体验一下的想法,一旦读者脑中存有这样的想法或是当读者好奇把这种想法付诸于行动时,这则广告的言后行为就完成了。因为言后行为就是指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实现某种语言外的实际效果。

五、结语

本文就言语行为是以何种方法应用到广告中的双关而作了简要地分析。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他尤其关注言外行为,因为人们往往在言外行为中找到他人的真正用意,也就是言外之意。而广告语言中最常用的就是双关。因此,在分析广告语的双关之前,也要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在双关中的应用。一则广告是否成功,其标准应该不仅仅把广告中信息量考虑在内,同样也应该考虑到广告对于读者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在读者是否购买了此产品。言语行为理论把商家和广告撰写人的意图同读者联系起来,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广告的深层含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双关被频繁地应用在广告当中,所以对于研究广告语言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因此在使用了双关的广告语中,含义不仅仅是表面的,其深层含义更值得人们注意,使得人们的研究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

[2]Austin, 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94.

[3]Jiang Wanqi. Pragmatic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0:207.

[4]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F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