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保险学专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6:41

保险学专业论文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11-02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保险本科专业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有15年办学历史,累计培养专业人才800余人,毕业生主要进入商业保险公司、政府医保部门、医院医保科室、医药企业及其他相关领域和行业。我校医疗保险专业在西部地区创建较早,创建初期借鉴东部地区部分高校的办学思路,重点考虑依托医学院校优势学科,即借助医学院校的医药类学科优势,突出医学院校开办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2017年,适逢教育部专业评估工作,本文基于两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希望对课程设置调整提供参考,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特显办学优势,提高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见表1,调查对象包括2012级、2013级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问卷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就业单位,采取打分法对24门课程及三个实践环节打分,分值1~4分,1分表示不重要,4分表示很重要。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共有84人完成调查问卷,其中2012级超过60%,2013级超过80%,收集到37条建议,可以反映班级整体状况。

二、数据描述

1.实习及就业单位分布状况

医疗保险专业包括两个实习环节,第一次是临床见习,见习单位学院统一安排,见习单位为医院临床科室,第二次是毕业实习,实习单位由学生自主联络,鼓励实习单位与就业单位一致。表2显示,2012级实习就业单位一致性明显高于2013级,一致性比例达到80%,保险行业就业实习比例为远高于2013级,76.00%,2013级在卫生行业实习就业比例明显高于2012级,卫生行业实习比例50.00%,就业比例27.78%,医院仍然存在编制紧张的问题。

2.课程分值分布状况

重要性自评打分调查涉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各自包括三个模块。理论课程模块包括医学类课程、保险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三个模块。医学类课程包括医学类课程和疾病分类学,医学类课程采取集合处理。保险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人寿与健康保险、社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学等。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实践课程模块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部分。

(1)三个知识板块总体情况

医疗保险专业知识板块包括医学类、管理类、保险类和实践类课程。四类课程构成医保专业的理论知识模块和实践知识模块。表3显示,对于医学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打分高,尤其是医学类课程,两个年级都认为非常重要,管理类打分在四类课程中最低。2013级学生打分普遍高于2012级学生,可能与学风有关系。

(2)医学类课程得分高

医疗保险专业医学类课程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和儿科学,以及疾病分类学。医学类课程得分高于其它课程板块,医学类课程打分都高于1分。疾病分类学打分较高,2013级高于2012级。

(3)管理类课程得分偏低

医疗保险专业管理类知识板块包括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表5显示管理类课程得分都低于3分,低于医学类课程,2012级整体平均得分在2.24分,2013级得分2.82分。管理学打分都高于1分,2013级打1分的比例在各门课程中都明显少于2012级。2012级对此类课程打1分的比例较高。

(4)专业类课程得分较高

醫疗保险专业保险类课程包括保险学原理、保险法、人寿与健康保险等课程,保险类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表6显示保险类课程得分2013级都在3.40分以上,2012级得分在2.80-3.08之间,得分高于管理类课程,低于医学类课程。2012级对此类课程打1分的比例低于其对管理类课程的评价,仍然高于2013级打1分的同学的比例。

(5)实践类课程分值分布

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表7显示,除了毕业论文之外,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打分高,高于对理论课程的评价。2012级与2013级差别不大,甚至2012级临床见习打分高于2013级,与针对理论课程的打分完全不同。值得关注的是毕业论文,打分不高,尤其是2012级平均2分,其中有10人打1分,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评价较低。

三、数据分析及思考

1.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医保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时限,该专业对医学基础知识主要以了解为主,医保专业设置的医学类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种类不全的特点。医学类课程学习难度大,课时少导致教学进度快而体系不完整,学生学习难度大,畏难情绪严重。毕业生在经过毕业实习或工作之后,回顾性调查时给予医学类课程很高的重要性分值,说明学生从工作中切实感受到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2.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评价得分偏低

毕业论文是医保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核心部分。近年来,毕业生论文质量每况越下,数据性文章写作中不乏数据造假现象,且无有效办法完全杜绝此类学术不端问题。毕业论文是在毕业实习工作期间开展的工作,学生由校园生活过渡到工作环节,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精力有限,加之在校期间缺乏写作和科研锻炼,科研能力不足,论文完成时间紧张,无法有效开展社会调查,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积极性不高。

3.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评分普遍不高

实践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管理类课程重要性评价得分最低。在培养目标设置中,医学类、管理类和保险类同等重要,医学类和管理类是保险类的两翼,这两类知识是中医药类大学医疗保险专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也体现学科发展的特色。所以,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相对于医学类和保险类知识直接体现在技能方面,管理类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作用的体现比较慢。

四、培养能力型医保人才的对策建议

1.医学类课程需要增强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课程建议中,2012级学生有2人提及“增强医学知识”,该学生在保险公司理赔岗工作。2013级有8人提出建议,要求增强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医学授课老师应该提高要求。在当前学时空间内,应该加强医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适当延长医学课程的学时,专业所在学院应该加强与医学课程老师(医学院)的沟通,就医保专业对于医学知识的要求程度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共同明确医学课程的学习要求。

2.管理類课程需要调整学时和课程门类

学生建议中,对于管理类课程的建议较少,只有一位同学提及“减少管理类课程门类”。学生对管理类课程普遍评价不高,这值得思考,是否应该削减相关课程,或者降低学时数,或者调整为选修课,需要稳妥处理。预判保险行业发展趋势,保险营销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石,因此需要增加营销、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课程。

3.毕业论文环节需要重新设计或取消

在三类课程体系中,学生对实践类课程重要性评价最高,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毕业论文评分低值得关注。首先,毕业论文的学分只有2分,这与学生的工作量相比完全不相称,通过调查、撰写、修改、答辩等过程,工作量非常大,因此考虑提高学分。其次,毕业论文由单个人完成,在问卷设计、调查和撰写等过程中非常困难,学生针对调查的畏难情绪,建议开展团队工作方式,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论文写作。最后,可以由学生选择写作毕业论文或毕业考试,提高毕业论文过程检查,提高毕业论文的学分。

4.加强医学类课程和保险类课程的衔接

目前,医学课程和保险课程脱节严重,保险行业对医学知识的需求不明确,保险医学课程开发不够,掌握保险知识又懂得医学知识的教师人才缺乏,教材和师资匮乏,使得学生技能难以提高。高校需要与保险企业加强合作,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着力培养双师型人才,或者开展技能培训,企业内的核保核赔等专业技能培训前移到高校课堂,实现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先平,刘雅,袁杰.对我国医疗保险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9):705-706 

[2]方立亿,柳伟华,唐建华,司毅,廖唐宏.社会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路径实证研究[J],2013,(8) :618-619 

[3]张文玲. 医疗保险营销人才专业能力研究[J]. 中国人才,2014,(14):179-180 

[4] 杨国华,何梅,罗萍,俞群俊,陈龙.医疗保险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4-26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课程改革;保险专业;高职;探索;实践

引言

随着保险制度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很多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保险专业课程是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高职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认识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高职生保险实务能力,提升高职生保险职业素养。通过课程教学,使高职生具备初步判断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的能力,对高职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为日后进入各类商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相关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展业、承保、核保、保全、理赔、组训、风险评估、客户服务等一线岗位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一名保险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所以,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一、目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专业师资匮乏

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中的从事保险教学研究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上转过来的。尽管他们中大都拥有比较高的学历,但统计发现,但他们拥有相关保险类有关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极少,而具备一定的有关保险实践经验的老师更少,这直接导致目前的保险实践类教学开展起来极其困难。其次,保险学科是应用性学科,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保险专业老师具备“双师型”资格。所谓“双师”是指保险的授课老师既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持有权威性的保险从业资格认证;既懂保险理论,又精通保险实务,熟练掌握保险流程并能运用自如。而当今大多教师忙于学校的考核,一门心思扑在提高学位、发表高质量文章上,此外,从事保险教学的老师不要说进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很多老师根本就没去过保险公司,对保险业务操作流程知之甚少,只能照本宣科,教出的学生与保险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二)教学内容单一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保险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问题,原因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精心选择和设计,缺乏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课程过于偏重知识灌输而非能力培养;二是相关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关键内容又存在遗漏,保险学术前沿和实践动态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三是课程实施过于强调保险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而忽视了个人的研究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保险学课程教学也与其他课程一样,面临教材跟不上改革形势的问题。从目前保险学教材编写来看,一些比较权威的教材、论著在内容上比较陈旧,新出版的教材很多都存在着急功近利、不得要领或者定位不清。从我国保险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对保险学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因此,通过自编教材和补充教材可以弥补统编教材编写速度慢跟不上保险形势的不足,把我国保险改革和发展的新变化及时增补进教材中。

(三)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保险专业教学中,大多还在运用传统“一言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同时,由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使理论性的东西讲得太多、太细,占用了课堂大量时间,使高职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无法进行职业所需能力的锻炼。保险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保险公司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对一线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办公设备使用能力、理财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而当今保险专业的高职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远未能达到保险公司用人的要求。保险企业所需人才很难从职业院校中招到,即使找到也难以用得满意,所以,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不惜采用高价挖墙脚的方式引进人才,而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却苦于找不到符合自己预期的工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保险教学模式不能与保险公司需求相适应。

(四)实训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紧跟市场用人需求,大多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引入了保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据大多数高职生的意见反馈得知,这些课程也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就算是添加了一定的案例教学,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浅显地说明与解释。有些院校还设置了校外实习基地,但保险企业大多基于自身经营的保密性、安全性考虑,很难将一些核心的业务部门向老师及高职生开放,高职生在实习时也只能接触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岗位和日常销售业务流程,制约了实训教学环节全面性与实效性。

(五)考评体系不合理

问卷调查发现,在传统的考评体系中,对课程学习后的考评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受出题题型、考试时间、试卷幅面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考题大多考核一些死记硬背条条款款的概念、术语、简答、计算、案例分析等,题型呆板,在考核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体现出保险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因而也不能全面反映高职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

二、探索与实践

(一)转变观念,明确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高素养、宽学科、本专业知识扎实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在保险人才方面要求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保险职业素质,即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二是专业知识素质,即专业知识全面,保险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外保险法律,精通理赔技术;三是专业技能素质,即善于进行保险思维,熟练运用保险法律条文分析处理保险关系;四是人文素质,即深刻把握被保险人的文化背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动态,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的保险学教育必然要进行转型与改革。对此,首先应当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育人理念,必须明确我院的保险学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主要培养保险研究人才,还是主要培养保险实务型的保险人才?笔者认为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保险实际运用能力,具有广泛的保险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保险实用型人才,而不是主要从事保险的研究人才。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调整我们保险业课程的改革方向,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搞好当前保险学科的课程建设工作

为突出高职保险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化技能性和创新性,服务于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完善、规范实践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各门实践课程都应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为此,我们制定了保险类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自编了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成绩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等,实践教学的学时占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0-40%左右,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采取面试、实务模拟、市场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并建立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的动态机制.注意因时变化,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每年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保证保险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其次,将保险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高职毕业后进入保险企业,不管将来在管理还是技术性岗位,熟悉保险市场、体验保险营销往往是必须经历的第一课。按照现有保险从业规定,所有保险营销人员必须持“保险人资格证“上岗,高职生在校期间,已经符合全国保险人资格考试的报考条件,为了让高职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即可直接上岗,将全国保险人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中。要求高职生取得保险人资格证书,高职生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0%以上,毕业实行毕业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提高高职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引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方法。专业教师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引导探究式、情景模拟式等富有启迪、创智作用的教学模式,可将一些保险强化实践教学用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法和保险职业化教学培训,积极探索合作教学新方式。例如可以多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是众所周知的。首先,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高职生被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各个角色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研讨。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案例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充分调动高职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抽象理论的具体化。对体系化制度与规则体系的学习来说,法学理论的讲授是必要的;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言,高职生抽象思维理论素养的熏陶也是重要的。理论讲授本身是相当枯燥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案例作为基本教学素材的案例教学,因案例内容的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成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将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社会保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要使高职生深刻理解社会保险理论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就必须让他们到实践中去体会理解。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生对课程的学习同样要先从课本开始,再进入实践中去,最后又回到课本,这不仅遵循了认识论的规律,而且也提高了高职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环节,要组织高职生到社会保险相关机构实习或鼓励高职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展开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保险相关机构的管理流程及其不同险种的政策实施情况。一方面可以增强高职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启发高职生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分析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高职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锻炼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这有助于高职院校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五)完善考评体系

为使考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根据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构建多元化的开放性考核体系,将高职生完成各模块的过程及其结果共同纳入课程考核体系。考核评价来源于保险企业、授课教师、业务室主任和学生自己。考核点有模拟保险企业职场环境的现场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展示、高职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等。此外,通过保险企业的介入,间接对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质量作出评价,检验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效果。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改革高职生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采取理论笔试、技能考核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对高职生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不仅要反映高职生的业务能力,还要体现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突破传统的考核与评价模式。

三、结语

部分职业院校仅重视保险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而脱离保险市场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达到保险公司的用人的满意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要先从高校院校保险课程改革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保险专业知识,又造就高职生坚实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保险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保险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通过以上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与推进,可以提高保险专业高职生的自身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我国保险业的和谐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松涛.对保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2.13:93-94

[2]王艳蓉等.浅议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49-52

[3]田建湘.高职保险课程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当代经济人,2006.8:126-126

[4]赵婉华.保险专业保险法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1(6):155-157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保险精算; 教学改革; 大工程理念。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一方面,各国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决定的各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保险行业势必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保险精算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保险精算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希望通过教学改革,能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保险精算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具有较好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熟悉保险工作实务,掌握精算基本技能。

一、我国保险精算教育现状。

( 一) 对保险精算人才创新性培养不足。

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教育者缺乏创新意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创新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也就不会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目前,不少院校由于教师教学量增加和科研任务的压力,许多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应付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没有精力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其次,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当前的保险精算教育常常忽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许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此外,学校缺乏创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其重要性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目前大多保险院校创新教育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均存在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教育体系进行创新,革除传统教育中阻碍创新的东西。而在这方面,绝大部分院校探索的力度还显不够。

( 二) 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育。

保险精算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它与金融、会计、统计、数学等密切相关。我国的保险院校由于受传统的重专业、轻基础思想以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忽视了知识的相关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专业划分过细,相关学科课程不多,学生知识面太窄,知识融通性不够。保险精算技术人才应具有宽厚的金融、投资等大金融背景知识,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就无法应对保险中出现的的复杂问题。二是人才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性不够。由于中学过早实施文理分科,致使学生文化素质训练欠缺,全面素质培养不够。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应注重精神层面,学生是否具备人文素质不能仅仅理解为听过人文学科课程。

( 三) 保险教育中实践能力的缺失。

面向保险实务是保险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保险激烈竞争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这方面恰恰是我国保险精算教育的缺陷所在,主要体现为: 没有足够的保险实践训练; 缺乏现代保险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的初步能力与素质; 解决保险实际问题能力不强; 对保险条款设计、产品开发的认识不足; 缺乏对现代保险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法律、社会道德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等等。传统保险教学偏向原理性和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一味的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向与实际要求的距离越来越大,正日益制约着我国保险精算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保险精算实践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大工程”理念及其对保险学科的启示。

( 一) “大工程”教育理念。

“大工程”理念最早于 1994 年由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在该学院名为《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中提出。所谓大工程就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完整的工程涵义,建立在大工程基础上的工程教育理念即为大工程教育理念。该理念所倡导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是要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来说,大工程的“大”指综合性,即把工程活动所需要各种知识、技术、能力、方法、条件系统地整合到一起; 大工程的“工程”指实践性,即工程活动要直接面向应用,满足社会的具体需要。为培养符合大工程要求的应用人才,就必须使工程教育从模仿科学教育的侧重理论研究回归到重视工程实践。

“大工程”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产品的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

( 二) “大工程”理念对保险学科的启示。

我们可以使用类似工程的方法,将工程学的思维引入到保险精算领域,结合金融、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数学、工程、计算机、以及信息等技术来模拟开发设计保险产品、确定营销计划和管理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富有保险理论素养、掌握高级数学工具、具有工程思维,同时具备广阔人文关怀,能够进行复杂管理的复合型保险精算人才。

“大工程”教育理念对保险学科的启示,就是要以大工程思想为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习保险精算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围绕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三个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强调保险精算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结合本校实际,在培养学生的“通”与“专”上找平衡点,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系统内的知识,还要注意各门知识间的关联性,做到宽而专。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构建保险精算实践教学平台。

三、保险精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大工程”教育思想指导下,保险精算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 一) 从“学会”走向“会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学会”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会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学会”强调知识的蓄积,“会学”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质疑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社会进入 21 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的加快,社会的发展日益信息化、智能化,不仅社会生产的主要周期和主要内容不再是重复的,而且每个生产阶段上的生产劳动也不再是完全重复性劳动,加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信息成倍激增,层出不穷的新知识不断取代旧知识。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会学生今后要掌握的所有知识,但一定要培养其再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多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是否具有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会学) ,比掌握多少现有的知识( 学会) 更为重要。

( 二) 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建立科学、优化的课程方案。

第一,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保险精算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体现大金融的内在逻辑性。金融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和完整的基础体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先进的金融问题分析工具和严谨的金融理论功底,才能在保险精算学系列课程中理解金融保险领域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设置一套规范的理论及应用课程十分重要。学生不仅要学习保险精算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围绕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综合,强调保险精算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这一系列的课程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金融学、保险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解,拓宽他们专业知识的视野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程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连贯和合理性。保险精算专业中每门学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不同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我们不仅要因为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而将它列入教学体系中,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门课程应该放在什么阶段开设,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专业知识等问题。如果教学的前后顺序安排不当,教学质量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 三) 建立高水平的保险精算实验平台。

由于我国高校保险专业建设的历史较短,且人才培养与保险实务的发展有较大差距,同时,保险机构对高校保险专业建设又缺乏良好的反哺机制,保险公司不能有效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实习需求,学生很难完全了解保险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导致缺乏对保险的深刻掌握。鉴于我国高校保险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模拟保险公司”为基本理念的保险专业实 验室建设模式。保险实验室可以模拟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包括寿险业务和财险业务的实际操作,为同学们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很好的解决理论教学和社会实际需要的矛盾。具体来说,实验室具有的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提供保险公司的日常业务与管理的模拟,提供保险公司的日常事务的常规管理的模拟操作。通过模拟保险公司业务运行环节,提高同学们在各类保险机构一线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2、提供各种类型的保险中介人的所有环节的模拟运作,提供各种类型的保险中介人的日常事务的模拟环境和业务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类保险中介机构经营管理的执行能力。

3、提供保险监管人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的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的模拟环境与模拟运作。提高同学们从宏观的角度来对保险市场有更深入的了解。

4、提供再保险公司业务环节与日常管理的模拟操作。为同学们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供了条件。

5、提供各种资格的考试培训环境,可以对内和对外提供高层次地培训。

6、提供其他专业相关课程模拟实验与保险市场模拟实验的接口环境( 如银行保险、保险产品证券化、金融工程介入保险产品的衍生品、保险市场和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整合; 控股集团、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等) 。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赴美考察团。“回归工程”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1996,( 3) .

[2]杨琳。 大工程观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

江苏高教,2006,( 2) .

[3]陈志刚。 基于大工程观办学特色的思考[j]。 江苏工业学报,2005,( 4) .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4

1“双师型”教师的政策要求

早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就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为了规范“双师型”的内涵,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下达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在通知的附件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解释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5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从中,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首先是强调了教师职称基础,其次,严格规定了这些教师的实践和科研的时间。说明了“双师型”教师既要有相应的职称,又要有相应的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也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伍。”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重申并强调了以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

2金融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和其他专业不同,高职教育阶段的金融保险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性、实践性金融专门人才。现今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的学也主要面对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学生未来所从事的业务也主要以一线的柜台操作、金融商品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为主,所以,金融保险专业的高职教育必须要结合实际,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也非常迫切。但是,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这些企业在现今属于高收入行业,远的不看,就近来广东省的各行业平均收入显示,金融保险业也是位居前列,正因为这个行业在国人看来是白领高薪的行业,使得在培养学校的专业教师,引进兼职教师方面存在了很大的阻碍。

2.1培养专业教师

2.1.1证书的获取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首要途径是利用现有的教师,从“双师型”的要求来看,教师要有职业资格证和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金融保险行业在从业时,银行要求从业人员有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公司要有保险人资格,证券公司要求有证券从业资格证,这三个证都是从事金融保险行业的入门门槛,然而它们不是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不符合“双师型”要求,符合要求的只有中(高)级经济师。据了解,金融行业内部工作人员也是考取中(高)级经济师,而中(高)级经济师只要通过相应考试教材的学习就可以考到,但是通过后对实际的教学没有太大的实践帮助,高职的学生主要针对的是银行、保险和证券一线从业人员,中(高)级经济师对这些一线操作很难起到指导作用。但时至今日,各个高职院校恰恰都是以“双证”来要求和评定教师,教师取得的证书能否改善实践教学根本不去评定。

2.1.2教师的培训与实践

金融保险专业的在职教师要到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去培训和实践是非常难的。首先,本专业教师的基础教学任务很重,由于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在高职阶段基本上都会维持在50到80之间,最多也就是两个班级,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如果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每学期最少都要承担两门以上的不同专业课,而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就要花掉教师大多数的时间。其次,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实际操作很强的专业,不是简短的一两个月的培训就可以的,一定要教师亲自进入行业亲自操作相关的业务,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只有下班时间、节假日或是寒暑假去行业实践。但是,不管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证券公司只要是新进职员,第一要事就是要上岗培训,金融机构不会愿意找专员为教师进行岗前特别培训,培训所花去的成本费用的结算都是问题。第三,就算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开始阶段的上岗,但是金融保险行业都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要面对顾客,顾客的口碑是服务行业的支柱,一旦由教师来操作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那将会是很大的损失,而企业又没有机制来约束教师,就算教师愿意免费给企业做事,企业也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冒险。第四,金融保险业是大量资金融通的行业,在企业中存在大量的客户资料和相关文件,有些涉及到隐私和机密,不能外泄,所以金融保险行业进入教师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都非常慎重,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也都是浅层次的交流。最后,由于行业收入的差距,金融保险的专业教师如果真正熟悉了企业的业务,能为企业服务或是给企业带来不错的业绩时,企业也会高薪留下教师,因为教师丰富的理论也能弥补企业的不足,所以高校教师跳槽的并不少见。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只愿意提供见习、访问、讲座等形式的合作,教师就很难深入参与到金融业日常经营运作当中,也就很难提高实务技能,获得工作经验为教学所用。

2.2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级人员

在金融保险业一线工作过的高级人员,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熟悉一线的业务工作,不仅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相结合,还能够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好地指导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但是,这样的人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首先,就是行业收入所致,金融保险行业的薪金很高,而教师的工资与之差距很大,这些在行业中的高级人员根本不可能来高校做专职教师,而金融保险业的薪酬激励机制也和高校不同,这些人员宁愿花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业绩和水平也不愿意来赚取一节课四五十元的课时费。其次,在金融保险企业工作的高级人员自己本身的工作也很忙,经常有加班和会议,从实际教学来看,笔者所在的高职校就先后聘请过多位地方商业银行支行的行长、副行长,人寿保险公司的部门经理和海通证券的相关负责人,这些兼职人员有相当的行业从业经验,通晓行业的业务,他们所授的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些人员本身的工作都很忙,经常会有临时性的会议和出差,学生计划安排的课时也要随教师的问题而临时调整,有时实在没有时间完成不了规定学时的,最后还得由本校专业教师继续授完,而且课程结束后的相关教学资料也得需要本校专业教师完成。最后,学院就算花大笔资金聘请了这些专业人员,过不了多长时间也会大量流出。由于理论和实际操作存在不对等,这些金融从业人员的能力主要在于知晓实践操作和实用技能,而理论基础不强,或是已经淡化。而在高校职称评定中,是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来分高低,中级职称主要看省级及以上期刊的论文数,高级职称主要看核心期刊的论文数,这恰恰是从企业聘来的这些人员的弱点,所以很快会不适应高校的收入分配机制而再次流出。#p#分页标题#e#

3建立金融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议

金融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面临着比一般专业更为困难的问题。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金融保险专业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金融保险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做到几点:

3.1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双师型”观念

现在的高职校都是全面型的院校,既有工科专业也有文科专业,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就算在同样的文科专业中也有不同,有些专业要取得双证很容易,通过短期的培训课程就可以获得职业证书,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对不同的专业区别对待。比如,从金融保险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素质来看,学生大三毕业后要进入金融机构,从实际看可以进入的有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但是进入邮储、农信社要求学生有相应的金融从业证,而且要通过省里统一的招考,考的也是银行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进入保险公司对应的是考取保险人资格证,进入证券公司并没有一定要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作为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毕业前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所以教师考取相应的从业证书等于也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输送了现实的知识,培养了学生从业的能力,因此,学院在实际操作中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淡化“双证”,更多注重实践能力。

3.2改革高职院校薪酬激励机制

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收入水平。众所周知金融保险行业的薪金高,要吸引符合“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就有必要缩小收入的差距,改革现有薪酬机制,应当尊重市场规律,而不是一味的空谈奉献精神,对符合“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老师应该给予嘉奖或是给予高于同级别教师的薪金,而“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并不是主要因素,远远不如教师的数量,“双师型”教师考取证书要有相关费用,到企业实践要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学校要求教师奉献自掏腰包,但是却不给予教师应有的奖励,教师会没有动力和热情。

3.3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修订职称评审标准

改革完善现有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标准。不能仅仅以论文来评定,要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考核的要求,量化教师专业实践的时间、任务,通过职称评审引导教师队伍重视实践教学的意义,引导师资水平的整体转型。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保险学;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

一、保险学专业的建设目标

保险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保险知识和保险理论,具有保险实务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良好,能从事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在毕业时必须符合: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要求中,要求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在能力要求中,要求学生掌握风险管理、金融机构、保险实务三个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必须构建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开展保险学专业综合改革。保险学专业的建设目标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险专业作为一个新办专业,迫切需要加强团队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化、师德师风高尚、教学态度严谨的教学团队。建立了以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为带头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实现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的教师梯队建设。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紧紧围绕教育部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紧跟时代步伐,广泛采用教育部重点推出的教学资源,如网络精品课程、慕课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专业综合改革校外共建单位,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今后在学生的培养中,将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优质资源和开放平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师要结合自己所带的课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目前,保险专业已经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一些教学改革成果,如“保险广告设计大赛”、“我爱保险学”征文大赛等。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要开展符合课程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共同推动保险专业的教学改革。

(四)强化实践教学。

保险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纯依靠理论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实践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教学应该成为有序的体系。通过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等方面的建设,使学生掌握保险实践操作技能。

(五)教学管理改革。

注重教学管理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完善课堂教学秩序,强调课堂教学纪律,加强学生学业预警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学生不良风气的形成,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保险学专业建设方案

(一)修订培养方案。

保险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在2011年申报专业时建立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在2013年、2016年修订了培养方案。今后在发展中,要有更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合理的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制订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确保课程设置得到优化,执行情况良好。

(二)建立校外共建单位。

保险学专业已经在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成为共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今后要根据需要建立更多的校外共建单位。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保险学专业目前具有专业教师八位,其中教授二位、副教授三位、讲师二位、助教一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比例达到87.5%,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达到25%。但是目前,教授职称的教师偏少,因此,必须尽快提高职称比例。此外,加大教师进修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完善教学条件。

目前,经济学院几乎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满足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的需要。综合实验室能够满足《计量经济学》《SPSS》等课程的教学需要。金融实验室能够满足《国际金融》等课程的教学需要。在今后要增加安装保险学专业软件,以满足保险学专业发展需要。

(五)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目前保险学专业已有《保险学》校级精品课程和《保险经济学》在建校级精品课程,已经完成四项校级教改项目。因此,今后要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改项目的申报建设工作。在教材建设上,主要采用国家规划教材。因此,必须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

(六)改革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

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增加课堂信息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势,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有关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参与式、讨论式、探研式、翻转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

(七)加强实践教学。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6

据保险专家对我国保险市场进行的前瞻性预测,保险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可达到30%,预计这一趋势将延续15~20年。保险业结构的调整,新增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对人才的需求,社会保障体质的发展都会增加市场对保险人才的需求。但是,保险人才市场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失衡。一方面需求与供给量严重失衡,造成保险业界不断地挖墙脚现象;另一方面保险人才供给出现了岗位、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脱节,保险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保险公司招聘的岗位大多为营销员,而毕业生由于存在行业和岗位偏见、缺乏人际关系、社会经验等,往往希望直接做管理、内勤等,同时保险公司对人才的从业经验要求较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具备这些要求,出现严重的需求与供给质的失衡。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保险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目前不少应用型高校开设的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切合实际地拔高培养规格,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而不精,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保险行业的营销岗位数占全部岗位数的80%,保险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缺乏。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的学生应当先定位于保险营销而不是保险管理人员。

(二)实践教学计划不完善,考评体系不健全。根据我院保险方向2011年培养计划,保险方面的相关课程有保险学原理、保险实务、保险精算、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社会保险,缺少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人身保险案例分析,缺少保险单填制、保险销售、保险理赔、保险查勘等实践课程。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与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其他金融专业的教学计划等,都没有明确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从整个教学计划来看,其中只有大二暑假以后的实践环节,但此环节多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以效果并不佳。这关键是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考核体系,学生暑期的实习更多的带有应付性,起不到真正的锻炼、提高。同时,课程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是由不同老师来完成,缺乏统筹安排与协调,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金融实验室还有待完善。目前,我院金融控制中心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金融实验室,具有了标准的证券投资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操作系统,使学生能在实验室即可获得与证券公司相同的实时股市行情及相关信息,据此进行模拟投资实习,除了虚拟资金外,与实际投资完全一致。另外,具有完善的金融各领域的考证题库,但缺少保险的实践操作,比如保险单的填制,保险出单系统的模拟,保险理赔等的模拟操作。

(四)实践教学环节脱钩,教学方式单一,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我院保险方向缺乏完善的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体系,各环节相互脱钩,实验项目无法进行,教学课时得不到满足;课程实习等过于形式化,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选择,缺乏有效的实习基地,所形成的论文很少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文章质量不高。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就是侧重于案例教学,虽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但终归纸上谈兵,与现实差距较大。

(五)保险专业教师缺乏社会经验与实践经验。我院现有三名保险专业教师,一名是保险专业毕业,另外两名是金融专业毕业,无任何保险公司从业经验。另外,学院管理体制使得老师难以有课余时间参与保险公司的实践。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空有理论缺乏实践,也难以教给学生符合行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虽然专业基础扎实,虽然备课充分,但难免照本宣科,泛泛而谈,难以正确把握保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途径思考

(一)完善教学计划和实践考评体系。首先,要完善教学计划,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等,比如增加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人身保险案例分析课程等;其次,完善实践考评体系,针对大二学生暑期的实习,一方面学院可事先联系并指定实习地点,其次对于实习加大考核力度,通过严格的考核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从实习中得到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再次,端正学生的就业理念,不要只想着到保险公司当管理人员,而应该具有从基层干起再逐步晋升,脱离基础环节的实践经验是难以胜任内勤及其他管理方面工作的。

(二)完善金融控制中心有关保险方面的实践项目。金融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商业银行及证券操作方面的实践,应该增加保险单填制、保险理赔、保险系统操作等保险方面的实践软件。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课外延伸;课堂教学

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经济学学科,现实生活中该学科的应用非常广泛。该学科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使学生能够运用保险学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保险问题,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来探讨保险学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学习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期达到上述目标。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单一化主要表现在,传统的课程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从而忽略了实践化教学和特色化教学。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适用于理论知识的阐述和讲解,但对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局限性。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意味即能有效运用,而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则要求更高。并且这种单一化的讲授式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二)教学内容僵化。我们的保险理论是在不断更新发展当中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知识体系的更新不及时,导致讲授的知识与现实工作差距较大,在实践中很难有效运用。我国保险业处在高速发展的进程当中,不论是保险业务的创新、监管内容的变革以及新常态下保险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随之进行更新。(三)教学目标的片面化。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中,更注重理论体系的掌握,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保险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实务性很强,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到课程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二、保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必然要求《保险学》课程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的主体包括: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不断改变。我国保险业属于朝阳产业,有着蓬勃发展的空间,这必然会推动保险学的科学研究不断发展,也为《保险学》课程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素材。因此,在《保险学》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把实践发展的最新情况和前沿理论告知学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教学改进的原则与措施

(一)课堂教学的改进原则。保险学的课程教学应该分为课程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环节。课程教学属于理论教学,是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讲授,理论教学是最基础的教学环节。课程教学中,要做好教学理论的严谨性和时效性,并加强创新性,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不拘泥于书本的综合性培养,旨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学习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综合性人才。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充分显示高校教学的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遵循学科知识、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培养人才的学习性、实用性、适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重点突出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践性教学,真正做到由知识型教学向应用型教学的转变,形成以应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二)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1.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来了解行业公司发展动态,并对实际工作环境及业务流程形成直观认识,产生深刻印象;角色扮演法来训练保险实务的操作,根据不同的岗位分工,安排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务操作;专题讲座,课堂上采取这种新方法,把保险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在《保险学》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其实用性,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对出现的新理论、新险种、新政策要重点突出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发展动态,保持与实务界的密切联系。这点非常重要,学生不仅实现了理论上的与时俱进,而且对行业的前景及发展趋势会有清晰的了解和较为准确的把握。3.结合并使用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内容中,要注重学生对于实际业务的了解,应该加强案例分析环节,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对于实际、典型事例的分析、讨论、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点,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业务和理论知识的差异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于案例整体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可以很好的调动课堂气氛,缓解学习压力,达到轻松教学的目的。通过上述方法,可以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即有助于学生构建《保险学》的理论体系、合理的解决实际问题、正确分析保险事件发生后的解决措施。4.建立保险模拟实训基地。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在办理保险业务时进行电脑操作。对此,学校应与时俱进,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从硬件上做到教学支持。通过软件系统,模拟保险人、被保险人、保险公司、经纪公司等保险主体的业务活动,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及规则化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实现并达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保险模拟实训基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各成员应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实训内容。该课程的开展,在加强专业技能掌握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不仅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策略分析,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5.教学目标全面升级。转变理念,实现素质教育,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旨在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应不仅局限于理论考试,传统的应试不能最好的展现课堂的教学成果,也不能完全展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验现实保险业的发展情况,时刻把握住保险业发展方向,感受保险业的强大生命力和魅力,激发他们对保险从业的兴趣。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以致用,实现教学目标的提升。

四、保险学课程的课外延伸学习实践

(一)课外延伸学习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的改进需要与课外的延伸学习相结合,使教学效果更为突出。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外延伸学习可以有效的开阔学生的专业视角、提升专业能力,是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程。实现课外的延伸学习我们应提供以下的前提条件:1.丰富的课外资源。保险课程的课外资源非常多,尤其以专业期刊、网络及保险专题培训为主要渠道。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有效利用相关资源,来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当今多媒体渠道的发展态势下,互联网资源有效运用可以给我们专业学习提供很大的便利,要在课外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课外资源,收集有效信息。2.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丰富的课外资源使得学生接触到的专业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这就要求在课外延伸学习时能够有效对信息进行处理。把握信息的有效性,对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概况出具有价值的相关内容。(二)课外延伸学习的方式。1.项目化任务化的课后链接。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入项目化任务化教学,老师可以把学科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安排,打破原有章节的限制,实现单元化,项目化的教学。如核保的相关内容,就可以要求学生以特定的背景来完成这一任务,要设计核保流程图,核保手册等,这些任务的完成实际上是对课程内容的有效加深。学生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课堂上老师对于某个知识点的讲授以及课下对该问题相关信息的收集,来构建解决任务的方案。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的有效衔接,且提升了学习效果。2.建立专业社团。我校保险专业有专门的专业社团———大学生保险研究学会。该社团聚集了全校爱好保险知识的同学,由于是专业社团,其组织的各项活动都与保险相关,如险种创新大赛、保险知识问答等比赛都广受同学们的欢迎。并且社团还承担的对外交流的相关任务,社团代表多次参加我校举办的保险专业学术会议,且印发保险专业报刊,宣导保险理念。这种模式是课外延伸学习的更好体现,同学们在社团活动中进一步提升了保险专业的素养和理论水平。3.利用APP搭建师生沟通通道。学生可以通过APP或者电子邮件等渠道与任课老师保持沟通,在遇到专业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该渠道即时获得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点是课外延伸学习的有效保证。老师也可以通过该渠道给学生进行任务的布置和难点的解答。引导学生发起一起讨论,对任务及案例进行解决,或提出相关意见。4.组织专业性的课外活动。专业的课外活动可以是实践性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实地考察,专题讲座、顶岗实习等。通过上述专业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实际工作当中去,真实的了解工作任务和流程,并实际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这种实践性教学的效果非常好,不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快速高效的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5.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作者:李子耀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白玉培.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改革[J].法治与经济,2014,09:85-87.

[2]刘桂梅.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06:72-75.

[3]蒋菲.保险实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03:188-187.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8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 创新 应用型保险人才

我国自从1980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保险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方面培养了许多保险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教育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初步形成了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但是,保险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诸多问题。

一、我国保险人才培养现状

1 保险人才数量供给不足。目前,我国有九十多所高校开办了保险专业或设置了保险专业方向,每年毕业生约在两万人,但这与保险人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参照国外的统计资料,美国每1万人中约有143人为保险从业人员,日本每1万人中约有33人为保险从业人员,中国香港每1万人中约有50人为保险从业人员,中国台湾每1万人中约有66人为保险从业人员。结合我国的情况,按每万人中有20名保险从业人员推算,未来我国保险从业人员需求数量大约在200万人。

2 保险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具体来讲,我国保险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呈橄榄形结构,即普通理论型人才相对较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精算人才和基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缺乏,尤其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保险专业是实务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目前,大多数保险毕业生缺少保险经营实战经验,对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操作知识流于表面化。

二、我国保险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我国保险教育起步晚。我国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一直没有任何保险专业教育,保险教育出现了20年的真空期。这意味着20年间我国保险人才在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断层。直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促使保险业复苏,保险人才的培养才重新提上议程。198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委托、资助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和辽宁大学筹办保险专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国保险业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对专业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保险人才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状况。

2 各高校的保险教育缺乏差异性。目前各高校保险教育缺乏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各高校的保险专业课程设置非常相似。由于我国保险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院校盲目开设保险专业,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及专科层次的院校。开设保险专业后,其课程设置也照搬其他院校,完全不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学生的层次设置课程,没有应有的特色。这种没有差异的、趋同的专业教育。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形成错位竞争。在理论研究素养方面,一般高校的毕业生远远不如一流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动手操作能力又并不比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强,这使得他们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另一方面保险业却存在操作性、技能型人才奇缺的现象。

3 实践型师资严重缺乏。保险专业是实务性较强的专业,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保险专业教师中,绝大多数没有保险公司从业经历,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实践操作能力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保险教师队伍中,大多是理论型人才,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没有从事过保险实务工作,虽然很多教师渴望实践,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挤占了教师实践进修时间,使教师与业界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沟通与互动,无法了解业界动态,进行教学改革。

三、创新保险教育,培养应用型保险人才

1 准确定位,特色培养。保险业界对保险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层次性,一般来讲对技术型、复合型、管理型、战略型等高端精英人才的需求较小,而对基层应用型、操作型、业务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从理论上讲,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时应当遵循这一规律,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准确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进行有特色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我国目前开办了保险专业或设置了保险专业方向的高校来看,除少数保险专业历史悠久的大学可以致力于技术型、复合型、高级管理型、战略型人才的培养外,其他的院校则应注重应用型、操作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保险课程改革,加强保险操作和实践课程的开发设计,把本科生或专科生培养成贴近市场、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而实际上这类人才也正是保险公司需求量最大的群体。

2 根据培养特色,进行课程改革。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特色进行课程改革。尤其是那些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一方面按照专业能力需要设置核心课程,将保险从业能力分解成知识、技能、素质,按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模块,并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开发设计各门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业课的课程整合。如“保险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在很多内容上与后续“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可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涉及保险基本原理的部分纳入“保险学概论”。将两门课程变成纯粹的实务课程,讲授保险条款、保险产品、承保、核保、保险理赔、保全等具体实务性内容。这样既不会出现重复讲授的现象,也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可适当增加如“汽车保险”“健康保险”等实务性强的课程,并辅之以必要的实训。

3 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采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同学互教、情景模拟等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模式,形成有互动、有交流、有思考的双向学习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