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4 14:48:31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范文1

出口论文开题报告 国际市场服装面料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一)选题背景

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的下半年对世界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国际金融界危机频频。世界经济因此出现了各项指标下降的情况,经济走向在国际上持续走低,也给一些相关的生产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的政府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实行贸易保护,但是该政策的实施使各国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也是受到贸易摩擦影响最大的。人们对当下的贸易摩擦方式的态度出现了改变,由原来的以生态环境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转变为了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配额许可等方面的关注,而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绿色成为了21世纪非常重要的关注重点,比如绿色出行和绿色生产,因此绿色产业成为了当下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当下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转变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服装面料的竞争也日益剧烈,因此二十一世纪面料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是生态服装面料。因此人们对生态服装面料的贸易壁垒情况进行了重点关注,人们对怎样有效的避免贸易壁垒的影响更加关注,也是当下企业的难点问题。技术贸易壁垒问题进入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领域的研究步伐大大加快。在国际贸易中,如今的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影响日益削弱,而作为最常用也是最有力的贸易手段,贸易壁垒成为了当下新的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因此当下以及此后的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将会是贸易壁垒,其也成为了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选题意义

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应该怎样充分利用WTO正式成员国的身份,有效地利用WTO的政策优惠促进我国的利益,并有效地减少贸易壁垒的影响是当下我国面临的重要难题。但目前国内学者对服装面料行业的层面研究技术贸易壁垒的课题较少,因此也无法全面系统的提出针对服装面料行业有战略意义的对策。而技术贸易壁垒的纠纷随着服装行业的对外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呈现了上升趋势,很多行业都被牵涉其中,因此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贸易壁垒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保护国内产品的效应,适当采取可行的措施,确保该行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使优势产业得到充分保护,以技术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进出口问题、结构调整问题以及服装面料的国际竞争问题等是当下我国对服装面料产业研究的重点方向,此外对入世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进行了重点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开题报告。首先是我国服装面料业的国际竞争问题,我国服装面料业的外贸依存度较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其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第二次研究高潮,得出了我国服装面料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强,但优势在下降。区域结构布局中的调整问题是当下我国服装面料业研究的重点问题,并且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此外上游产业优势大于下游产业也是其主要特征,虽然西部有低廉的劳动力和环境和资源的优势,但是并没有带来经济上的优势。在其进出口问题上主要就关税问题、服装面料出口的宏观效益分析,为此我个制订了《出口货物产地规则》着重介绍了国外一些技术壁垒的做法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对中国加入WTO以后服装面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的资源形式进行了研究。我国的产品优势不明显,因此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服装面料产业在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和产品竞争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服装面料业进行的产业分析和企业战略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各国业产业结构、产业特征、政府的产业政策研究。思兰德是美国的学者,他在1964 年对美国1947-1959 年间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桑是加拿大学者,在1980年他对服装面料业的结构以及市场和产业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985 年,美国学者本德研究了新英格兰地区棉业的衰落与技术、工人熟练程度的关系。1987年,美国学者泰玛兹研究了巴基斯坦棉业的贸易模型和贸易政策的效果。 1988 年,美国学者萨利姆研究了业内部的专业化;管理学术会议同年在加拿大召开,此次会议的研究重点是国内主要企业的生存。在1989年,美国学者扬格以30多个国家的数据为基础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方面是产业生产率以及替代产品的投入,通过对比得出了相关的结论。经济家》杂志于1993年对印度尼西亚的产业化推进进行了报道。二是对主要生产国企业竞争力和竞争战略的研究。托密在1984年对美国的公司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公司的未来战略。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迪克松在1987年对美国的制造业进行了重点的研究,而欧玛拉,北卡大学的学者在十年后对美国的企业规模定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同一年,美国的制造商协会主席亚当斯?约翰决定实施全球性的增长战略。

尼茨克于1999年对美国的自由保护主义以及当时的市场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全球地位。在2001年,美国密执安州大学的李以密执安州服装面料为基础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重点分析,指出了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范文2

关键词: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区域和谐;产品内分工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员。随着中国从落后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国际上,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尚处于一个艰难时刻,贸易壁垒与贸易摩擦也潜流涌动。对中国而言,以玩具、食品、牙膏、药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事件也愈演愈烈。这背后是质量、标准、劳动力和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汇率、环保以及贸易保护等尖锐矛盾的凸现。面对这样的形势,跨国公司FDI主导的全球产品内分工格局下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参与并嵌入的加工贸易模式遭受多重危机,一个直接的证据就是加工贸易的大本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最近出现了大量的企业倒闭或者外迁。在加工贸易产业面临新一轮梯度转移的背景下,一系列必然出现的问题是:产业梯度转移究竟转向何处?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落后区域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时所面临的问题及采取何种对策?就这个层面而言,着眼于战略眼光来研究产品内分工下的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的回顾;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工贸易模式困境与产业转移;第四部分分析了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区域和谐发展问题;第五部分为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一个经验研究;最后是简短的小结。

二、文献回顾

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6)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他以日本的棉纺织业为例分析了产业跨国梯度转移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产业国际转移的理论基础。后来小岛清(1973)在“边际产业扩张论”中提出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这一概念,从比较优势变化的视角探讨了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揭示了产业跨国转移的根本动因。20世纪60年代,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说”从技术层面解释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梯度转移问题。这些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现象。维尔斯的小规模技术论、拉奥的技术本地化优势、坎特威尔等的技术创新升级理论则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解释了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国际分工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产品内(Intra-production)分工代替了传统的产业间(Inter-industry)分工和产业内(Intra-industry)分工。所谓产品内分工,指通过产品制造中生产环节的工序分解,把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散到拥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从而实现了产品生产进而贸易等资源优化配置的全球分工模式。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较好地解释了以跨国公司主导的FDI方式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Helleiner(1973)首先观测到了在纵向一体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导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存在着劳动环节转移这一产品内分工的新形态,从而奠定了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基础。其后,Finger(1975)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海外组装(Offshoreassembly)这一产品内分工现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接产业转移的产品内分工新模式不断出现,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增多。这个时期以来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基本沿着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分析产品内分工的收益分配,并据此解释产品内分工的主导因素。比如Hederson(1991)的网络垄断性的国际市场结构决定了产品内分工中的贸易利益分配。Gereffi(1994,1999)从产品内分工中的商品链(GlobalCommodityChain,GCC)地位的不平等这一现象出发,解释由于进入壁垒的不同造成的产品内分工的不同收益分配。其二,通过产品内分工解释其对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的影响。有些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产品内分工能够促进国际贸易,改善参与国的福利水平,比如Amdt(1997,1998)的研究;而Deardorff(1998)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同时,中国东部沿海区域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融入了国际市场,国内外学者也开始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了这方面。Rahardja(2007)通过分析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机械产品贸易,发现中国出口的增大并没有形成对东南亚出口的挤压,原因就在于东南亚国家增加了对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份额和提高了出口单价。

产业转移在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基础、模式、效应等方面,其中就包含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实证研究。陈建军(2002)分析了产业梯度转移和东扩西进战略,并用浙江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施建军等(2007)通过借鉴欧盟东扩和泛珠三角的经验,提出了长三角扩张有利于资源互补、产业分工协调和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观点。刘志彪(2007)对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进行了比较研究。卓越等(2008)通过对中国纺织业的分析,认为跨国采购商主导的分工格局和升级控制,把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从而陷入“悲惨增长”。

梳理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来研究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和谐发展问题目前还不多见。本文在已有的产品内分工研究基础上,提出通过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产业升级及产业梯度转移,扩大内需,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

三、加工贸易模式的困境与产业梯度转移

在出口方面,1981--1992年间,一般贸易出口额大于加工贸易出口额,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期间尽管1994年一般贸易出口额略微大于加工贸易出口额,但此后加工贸易出口额开始逐步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2005年达到最高的1014亿美元后开始缓慢回落,但仍然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在进口方面,刚开始是一般贸易进口额大于加工贸易进口额,然后在1994--1999年间加工贸易进口额大于一般贸易进口额,此后一般贸易进口额又超过了加工贸易进口额。总体而言,呈现出一般贸易进出口额所占比重下降而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比重上升的趋势(详见图1、图2)。

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看,东部地区乃至全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高能源消耗、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制造模式。这种代工模式的边际回报率已经处于下降区问,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在下降,跨国公司主导的FDI代工模式的技术扩散效应也不明显。更严重的是,这种模式不利于本土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和谐,也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可持续发展。

2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

过去的外向型、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扩大。据统计,中国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无论是按照每千克石油当量产出的GDP,还是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计算,目前中国比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低15%以上,比欧盟国家则低40%以上。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出现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的下降,而是出现了近几年能源消费的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反常现象。此外,中国的战略资源石油和重要工业原材料对外依赖严重。

3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剧

产品内分工下的东南沿海地区以代工模式参与国际分工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导致中国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剧。本来在要素充分流动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吸纳中西部的劳动力和原材料,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缩减地区差距。但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产品内分工方式参与的国际代工生产,其增长收益是偏向于资本、出口和政府的。已有的研究表明,代工模式下的收入主要流向了资本的所有者跨国公司、以税收获利的地方政府以及某些资源和能源的垄断部门。从而,产品内分工下的代工模式不但没有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而带来的地区差距的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地区经济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困境的突破:国内价值链构建中的产业升级与产业梯度转移

东南沿海地区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下的代工模式所遭遇的困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遭遇了瓶颈。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下产品内分工把东部沿海地区嵌入在国际价值链的最低端,即原始设备制造(OEM)阶段,其设计、品牌、销售以及关键零部件等都处于跨国公司控制之下,跟国际市场的最终需求之间联系薄弱。因而中国尽管能够以成本竞争优势获取加工贸易方式的国际代工生产,但正是由于这种生产选择的成本导向使得中国在国际需求发生变化时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就是这种分工格局下国内市场的割裂。这种割裂表现为加工贸易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来自国外进口,东部沿海地区是以土地资源吸引了包括中西部在内的劳动力资源与跨国公司通过FDI带来的资金、成熟技术以及设备等结合进行生产,然后出口世界市场。候鸟式的加工贸易方式跟国内市场没有太紧密的关联。不但如此,这种产品内分工下的代工模式还进一步割裂了国内市场:原来的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被其进口设备夺走、优秀人才被挖走、本土品牌被合资收购等方式后退出市场,等等。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在国内价值链构建中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突破加工贸易企业的困境。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都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本身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来,在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后,也必然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现实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1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按照Humphrey(2002)的观点,可以分成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但对于产品内分工下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而言,必须寻找新的思路。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成本优势丧失的同时,已经完成资本和一些技术的积累,因而,已经具备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可能性。此外,在链条升级方面,加工贸易产业可以从原来的加工制造向生产业、物流、品牌等升级,而把制造加工环节转移出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市区的一些生产企业,比如上海制造局改造成为上海智造局,从原来的生产制造升级为创意产业园区的智造。

2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对于一部分有能力有条件通过产业升级摆脱过去价值链中低成本价格竞争的加工贸易企业,这当然是一种最优选择;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得放弃成本竞争的利器。加工贸易产业本身成本导向属性决定其总是在寻求成本洼地。从这个层面而言,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是继续寻求成本竞争的一种现实选择。同时,产业的升级也需要产业转移为其腾出空间。通过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把加工生产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去。从而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仍然能够利用成本优势保持出口份额。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都属于寻找新的竞争优势的行为,而那些不能升级或转移的产业将被市场淘汰。

3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转移的结合——国内价值链的构建

基于成本的考虑,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后会更多地就近采购和就近雇佣;同时,通过企业前后向关联形成的产业集群将通过分工的深化增加中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最终扩大对中间产品的需求。随着雇佣劳动工资收入的增加与采购的增加,国内销售增加。在这一过程中,采购一生产一销售等更多环节都在国内进行,从而国内价值链体系建立。随着整个国内价值链的完善,国内劳动和资本获取的收入进一步增加。

在国内价值链构建的进程中,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必然伴随着产业的转移。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国内市场呈现一定的梯度分布,这为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可以把东南沿海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依据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价值链升级,即为已经转移出去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生产,包括融资、研发、品牌、物流、销售等环节。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又可以为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后的一些新兴产业提供足够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这时,加工贸易产业可以根据国内市场的反应更为迅速地调整产品、改进技术,进而完成产业升级。

过去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仅仅参与加工制造,处于价值链低端,与国外市场需求隔离,本土企业因为是被动嵌入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因而面临升级困境。现在如果东南沿海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转移的结合过程中完成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升级,最终形成动态循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四、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升级能够促进区域和谐发展。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

由于内部矛盾的积累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思路需要调整。而加工贸易的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能够提高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这包括劳动的合理流动和资金的合理流动以及技术的梯度分布过程中的流动。此外,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还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2产业的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

按照产品内分工理论,东部沿海地区与后发区域应该形成专业化程度高、互补性强、城市间协作性良好、产业特色突出、制造业布局随城市等级梯度发展的格局。产业的梯度分工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后,为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二是后发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完善配套能力,在有选择性地发展低成本和充分就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实现国内价值链的构建。这两者结合起来,能够形成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有效衔接进而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

3产业梯度转移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

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从工人靠近工作到工作靠近工人的改变,能够促进家庭的和谐。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相对以前背土离乡的状况,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劳动力可以在距离家庭更近的地方工作,这有助于在工作的同时更好地关注家庭,从而大大提高家庭及社会的和谐。

4一体化的国内市场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国内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和谐发展,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在一体化的国内市场和一体化的国际市场关系上,大国模式和小国模式有着极大的区别。探索一条区域经济与区际贸易协调的内需主导型的开放经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总之,我们的分析表明:加工贸易产业通过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能够促进区域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共享式繁荣。

五、纺织服装业的经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纺织服装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借助加工贸易的方式,纺织服装产品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1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情况

1994年,中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为342.17亿美元,2007年增长为1711.7亿美元。但2006年以来,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出现了下滑。图3比较直观地说明了这一情况。

2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困境

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一些低附加值、资源性工业品的出口难度加大。其中,纺织服装业出口所受的影响更大。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明显感受到传统的出口竞争优势受到削弱。第104次广交会上,出现有订单已经或准备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象。当外部需求缩减后,出口进一步下降。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6个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72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多重因素使得纺织服装业遭遇“寒冬”,其竞争力处于下降通道。

3困境的突破:升级和转移

面对“寒冬”,一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优势,开始进入纺织服装的品牌和设计环节,把纺织服装的生产外包,完成产业价值链上的升级。在价值链升级的同时,纺织服装产品能够通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质量安全和环保认证及检测,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一些企业则继续挖掘成本优势,如通过进入国内市场或者把产品的生产进一步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其产业转移可能包含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省内转移以实现双赢。目前,纺织服装产业的梯度转移尚未出现大面积的跨行政区域趋势,更多的转移仍然在省内进行。典型的例子有苏南企业到苏北投资新厂转移生产,粤南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低成本地区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第二种途径是向中西部转移。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内需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内地。目前,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主要产业转移接受地的实际投资同比高速增长。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能源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大量节省经营成本的同时充分带动中西部资源的利用,使东部沿海的经济要素与中西部资源要素互相结合,实现东中西部联动,达成双赢局面。此外,纺织服装产业向内地转移可以兼顾出口和内需的双重需求。这种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也实现了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从而成就多赢:既平衡了区域经济发展,又完成了产业梯度转移并保持了成本竞争优势。第三种途径是产业向海外转移。目前除了部分优势企业可考虑这种途径,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要实现这样的转移还不成熟。最后,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成本优势的丧失只能放弃出口,退出市场。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范文3

【关键词】CAFTA 纺织服装 贸易出口

1.CAFTA的建立和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建成并启动,这是中国对外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内有超过9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待遇,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东盟国家和中国是重要的双边贸易伙伴,服装和纺织品商贸长期在双方的出口贸易中占据较为关键的地位。

由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公布的资料[5]可知,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33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014年1月份至12月之间,出口的纺织服装数量总价值为2984.26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5.08%;2015年前7个月,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总计出口1556.2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4.4%,但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GPD的增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东盟成了中国对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3年,东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超过了日本。在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是39亿美元,增长了5.5%。

2.CAFTA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2.1.1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所以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而且还发生了许多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案件,再加上与这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了严重的波及,所以我国要扩展其他市场。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十个国家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拥有超过6亿的人口,并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可免税进入东盟10国纺织市场等优惠政策,更是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随着我国对东盟市场的开拓,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量也会随之增加,不仅仅可以促进出口稳定长期的增长,还有利于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2.1.2 有利于促进广西、云南纺织服装出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很明显的凸显了出来。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3]显示,2013和2014年纺织服装贸易出口占云南省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除外,泛亚公路成功建成,更方便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这条公路是从新加坡起始,途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南宁等。

广西的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唯一具有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的省份,广西南临北部湾,东接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既是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又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两大板块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与东盟和世界贸易的重要门户。除了地理优势广西还有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其土地和气候适宜种植棉、麻和桑树这些纺织品材料作物。而且广西的劳动力成本还比较低,所以广西省的服装贸易出口有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四大优势。

2.1.3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和限制

《纺织品服装协议》终止以后,全球的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个自由化的时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尤其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频繁对我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歧视性待遇或劳工标准等手段,当然,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未能逃脱。而CAFTA建立以后,纺织品服装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取消,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就可以借东盟国家来向欧美地区出售,因为欧美对东盟的许多国家都有区域性的贸易保护。这样我国可以避开一些来自于欧美国家给我国的贸易出口限制,因此一些东盟国家可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基地。

2.1.4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

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高于东盟的一些国家,所以我国企业可以去和越南、缅甸这些和我国生产要素有互补关系的国家进行国别地区合作。这些国家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而且纺织服装产业也比较弱,我国可以去这些国家直接投资建厂来进行纺织和服装的加工销售。一些欧洲国家对东盟国家还实行了免进口关税的政策,在东盟投资建厂还可以降低出口欧洲国家的关税成本。所以投资建厂不仅仅可以降低纺织服装的生产成本,还能够规避一些贸易摩擦,降低贸易的风险。

2.2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数量,而工业制成品中,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对于其他工业制成品来说,占的出口比重较高。为改变出口市场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支撑的局面,逐渐将出口的重心放到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这种技术型领域,使得这类技术型产品出口比例逐年增加。再者,纺织品服装来和其它商品的要素报酬比较的话较低,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本来用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资源就会逐渐转移到其他要素报酬较高的商品出口上,因此,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可能被其他产品贸易所替代。国家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纺织服装自身的要素报酬较低等原因,会导致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比重降低,从而影响到其出口的数量,对纺织服装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3.利用CAFTA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对策

3.1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纺织服装的制作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和东盟在这一方面都很有优势。近年来,因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增加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费用,日、韩等国家为了降低其生产成本,将对我国的对外投资逐渐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我国企业应该在质量上取胜,多开发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要让自己的品牌提高国外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在国外的形象,打入国外市场,在国外投资建厂等等。而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企业应该开始实施人才战略,要引进熟悉东盟市场、对外贸业务操作熟练和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满足企业对东盟市场的业务扩张。

3.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档次普遍不高,反观东盟国家的服装业发展很快,所以中国可以和东盟进行一些分工合作,向东盟国家出口纺织品,向那些有高质量服装出口的东盟国家进口一些时尚且高质量的服装。中国对于纺织机械设备的开发力度大,设备的技术更新快,所以设备出口量也不断增加,而且中国在棉纺织业方面的工艺水平较高;就东盟国家来说,其服装制作上有独到之处,一些制作技巧和方式比中国更胜一筹。所以双方可以在纺织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进行技术交流,还可合作生产或合资生产。

3.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而这种相似性会给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对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就是一种对企业政策上的支持。相对于东盟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我国已经丢失了一定的价格优势。因此,我国要想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出口贸易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善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比如,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产品设计研发、品牌与时尚创新、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出口竞争力与约束力未能得到协调;纺织服装产品的“走出去”与资本“走出去”不够平衡;对外出口仍然是主要重在数量;仍然是以加工和低附加值出口为主;企业缺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和能力等问题。我国纺织和服装行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直接提升、国内名牌产品的开创与发展、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才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3.4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还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从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变为质量优势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对科技进步的促进。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制造新机器的时候,要开发一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并且针对当今的环境生态问题,要实行低污染或者无污染的生产,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整改,使其更加完善。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生产好质量的产品,还要让其产品和环境保护互相促进,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4.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后,对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总体有许多积极的影响。纺织服装贸易作为我国和东盟的传统出口产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都已经慢慢趋于成熟,所以双方不仅仅可以在贸易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工艺与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合作。而且欧洲国家对东盟有一些免税政策,中国可以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以此减少出口成本。同时,我国可以扩大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市场,不仅仅主要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而且因为自贸区建立后出台的一些免税政策,出口东盟国家可以降低出口成本,企业也可以向东盟拓宽自己的市场,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牢牢把握机会,改进技术,引进人才,把握好机会,让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珏,庄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要素密集型逆转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

[2]李丹丹,刘雪,景少华.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1.

[3]文元.CAFTA下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贸,2013.

[4]郭燕.入世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J].纺织导报,2012.

[5]吴崇伯.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业的最新发展与加强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对策研究[J].创新,2013,(4).

[6]尹光杰.浅论科学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J].山东纺织经济,2011,(12).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范文4

摘要:在实际的国际贸易活动中,贸易保护措施,一直对国家间的贸易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多数国家意识到,有效地解决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贸易保护、贸易争端和贸易摩擦问题,对各方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纺织业出口;贸易壁垒

从 18 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始到现在,纺织工业一直在产业部门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国际贸易份额中占很大的比例。由于纺织工业对资本和技艺的要求低,而且具有可以普遍获得的标准技术,因此,在工业化早期阶段,许多国家适宜发展纺织和服装业。纺织工业本身的快速增长,和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使其成为一国经济起飞和发展初期的主导产业。而且,在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纺织品和服装一般是主要的出口制成品。

英国在 19 世纪将其工业基础建立在纺织和服装业上,美国和欧洲的国家在20 世纪中叶主宰了这一行业,这些国家的经验都证明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起飞阶段的重要作用。纺织工业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穿衣用布,它历来都是一国的重要产业。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纺织品服装的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高。是的,在一些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可是在全球范围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乐观,对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1/4 左右,改革开放后,强劲的出口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强劲增长动力来自三个源头:位居全球榜首的惊人的出口增长率,以及基础设施支出、外商直接投资。显然,在出口中占很大比重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又是对劳动力技术要求比较低的行业。纺织服装业一直是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之一,曾经提供过 1500 万个工作岗位,占全国就业人数的 14.13%。尽管纺织行业的发展不能完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大量失业人口的安置问题,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出口的大环境方面,世界经济走势仍不明朗。在这种形势下,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必然日益抬头,特别是针对中国出口形势的出色表现,许多国家专门采取保障措施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因此,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进行认真的研究,并提出中肯的应对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贸易壁垒既是政府的责任,也关系到纺织行业的发展。就政府而言,应从以下几点做起:(1)加强与发展中纺织品出口国的合作,争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抵制贸易壁垒,正如外经贸部发言人所说,针对中国的类似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今后能否减少,取决于新一轮谈判能否很好地解决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取决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能否得到有效遏制,而这种合理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要依靠纺织品出口国的团结合作。(2)完善对外贸易壁垒的调查制度,建立应对贸易壁垒的机制,我国已经在应对反倾销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针对反倾销应诉专业性强、涉及环节多的特点,外经贸部已逐步建立起政府主管部门、进出口商会、协会、地方外经贸委、其他相关中介机构、被诉企业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的多层次多渠道反倾销应诉机制。(3)建立专门机构负责解决我出口产品遭遇贸易壁垒的相关问题,我国应在商务部专门成立对外贸易壁垒办公室或类似的专门机构,负责处理与我国出口产品有关的贸易壁垒问题,抽调专门力量作好指导、协调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应诉及相关工作。(4)培养熟悉 WTO 规则、贸易壁垒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的人才。(5)完善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相关政策措施。另外,政府也应该建立贸易壁垒信息服务体系,使企业可以快捷迅速地得到国外相关贸易壁垒方面的信息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外经贸部建立的中国贸易指南网站,在贸易壁垒方面的信息并不全面。

纺织行业本身应对贸易壁垒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提高产品质量,以质取胜;开发新产品,避免产品趋同纺织服装企业要积极提高产品质量,进行生态纺织品服装的国际检测认定。这样,就会减少许多贸易摩擦,扩大出口市场。(2)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出口秩序,多做市场调研,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我国出口产品频遭反倾销调查并被大量征收反倾销税,部分原因是,行业管理力度不够,无序竞争严重。纺织品行业要加强行业自律,这样才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在市场调研上多下功夫,实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不能把出口市场长期集中在几个发达国家。(3)积极勇敢应对贸易壁垒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遇到的国外贸易壁垒情况,与相关部门配合,积极应对。比如,在应对反倾销方面,由于企业积极应诉,近年的胜诉率已明显提高。积极的应对,也会使国外在启动贸易壁垒措施方面更加谨慎。(4)纺织服装企业应联合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最后,要加强商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服务功能。(1)加强与国外纺织品进口商会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2)帮助企业了解、熟悉国外有关法规和标准;(3)对国外市场、产业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维护我国产业利益和企业利益;(4)推动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针对纺织行业组织度低,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间、区域间相互协作配套不紧密,团队实力不强的现实,纺织行业协会要协调各纺织企业和政府部门,推动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达到企业间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纺织服装业的整体竞争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有利于吸引投资,有利于品牌群体的升值,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走出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初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范文5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外贸;挑战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72-02

一、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外贸总值为1 756.1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值的14.42%,同比增长19.11%,贸易顺差1 568.7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值的59.83%。

然而金融危机爆发给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 852.2亿美元,增长8.2%,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增幅比上年明显下降。2009年1―12月中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 670.24亿美元,同比下降9.8%。

从2009年11月份开始,纺织品的出口同比增幅已经转正,12月份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5.10%,直接带动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增幅转正为4.48%。纵观2009年全年,纺织服装纺织出口终在年底飘红。面对大量短期订单和国际市场缓慢复苏,市场上对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的乐观愿望在回升。

二、纺织服装外贸面临的国际形势分析――有所回暖,但不会出现根本改善

在各国大规模宏观政策干预下,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世界经济出现了趋稳的态势,但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严重受损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将是漫长和不稳定的。据IMF预测,2010 年将增长2.5%。其中,美国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2.6%和0.8%,欧元区分别增长-4.8%和-0.3%,日本则分别增长-6.0%和1.7%,亚洲新工业化经济体分别增长-5.2%和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1.5%和4.7%。总体来看,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10 年将比2009 年有所上升,发达经济体除欧元区外重回增长轨道,但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均要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在世界经济有所复苏的带动下,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形势在2010年会好于2009年,但上升的幅度不会太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企业和家庭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化过程将使消费需求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具一定优势,但仍需面对挑战

(一)中国纺织服装外贸的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有着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形成完备的生产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竞争力优势。

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由于国内市场的继续扩展,在世界经济回暖时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复苏和发展将起到较好效果,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逐渐转好,特别是国内市场对2010年经济复苏预期良好,增强了企业信心,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技术改造和减员增效明显、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会发生改变,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和在建项目的完成都决定了政府公共投资仍会维持较大规模。另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信贷供给将较为充裕,能够满足投资增长的资金需求。外贸形势的好转会带动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增长加速,国家对纺织服装产业各项支持政策的效果将逐渐显现,这都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外贸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危机后中国纺织服装外贸需面临的挑战

1.美欧日纺织服装进口步伐依然缓慢。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家,也是中国服装外贸第二大市场。美国次贷危机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服装消费市场不景气,也使得对中国服装的进口力度明显减弱。而受美国市场萧条的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对中国服装进口的需求也呈下降态势。欧洲市场消费能力减缓,日本消费市场低迷,服装进口缩减。

2.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稳定,纺织服装外贸竞争力下降。200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升值幅度达6.4%,2009年汇率变化不稳定,但已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意味着国外从中国进口服装的成本上涨,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优势削弱,而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因汇率上涨大大减少了利润。

3.纺织服装企业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是靠低成本优势。国家此前大幅度调整外贸关税税率,一些无自营进出口权的中小服装企业生存将受到威胁。由于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成本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现在社会要求提高职工待遇的呼声不断升高,政府也加强了企业用工保障措施,企业的用工成本也不断攀升。同时,能源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外贸压力加大。另外,纺织行业的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引起高度重视,政府和环保部门监察力度加大,污水处理投入费用增加,成本上升。

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形势和贸易形势非常严峻,经济危机导致外需衰退,各主要贸易国的外贸增速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各种具有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方案纷纷出台,这种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善。取消配额仅仅是取消了外贸产品在数量上的限制,并不表示纺织品服装外贸真正畅通无阻。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外,“绿色壁垒”也成为发达国家的有力武器。例如,欧盟市场要求进口商品附有“生态标签”,德国要求中国外贸的纺织品不能含有108种偶氮染料等,这些都是非关税壁垒。除了传统的质量标准(ISO9000)、环境标准(ISO14000),还有新近出现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其核心是保护劳工权益,如不允许使用童工、保证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等。广州和江浙沪一带不少从事外贸服装业务的企业或产业集镇,不过是国外纺织品的加工基地,产品附加值低,过去的低成本优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欧盟已普遍要求中国企业执行SA8000社会标准,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10%~30%的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而企业若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很难消化这一成本的支出。

5.缺乏自主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只拥有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和工艺等非核心竞争优势,而品牌和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都被外商牢牢掌握。在全球市场竞争激烈尤其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久的背景下,外贸企业赖以生存的海外订单量不稳定,诸多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已经面临危机。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品牌的知名度远远不够,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的影响主要是在国内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非常少,或者说基本没有。

四、金融危机后促进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的对策

1.积极通过“参展”开拓国际市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展会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参加国际展会,是目前大部分沿海外贸企业选择的一条突围之路。“展会方式比较实际,可以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在去年的一个展会上我们接到了三四个客户,有美国的,也有欧洲的,还有不少南美客人。”在某纺织用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看来,走出去参展是寻找新客户的有利渠道,他认为,“面对面与客商进行洽谈与沟通”的方式比较容易接受。该负责人认为, “展会总比电子商贸靠得牢一点,采购商既然到了展会现场,总是有采购的意愿的,现在形势不好,多参加展会也就会增加我们的曝光率,增加我们得到海外订单的机会。”

2.采取适当方法,规避汇率波动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应对汇率风险方面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使用远期结售汇,即企业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协议, 约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期限及汇率,到期时按照协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售汇业务。通过该种方式避免汇率大幅变动带来的利润损失。二是尽量与客户协商,选择强势货币结算。三是针对少数客户可以协商使用汇率中间点,即约定一个汇率点,结算时如果即时汇率高于该点,则价格保持协议价不变;如果即时汇率低于该点,则由供货企业和外商共同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四是利用人民币升值,进口部分辅料加以冲抵。

3.从技术层面提高竞争力。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力促低端商品的制造商们向高端产品生产转型,推动科技进步,以适应高档产品外贸的需要。目前中国外销服装的面料约70%左右依赖进口。丝绸服装和牛仔服装使用国产面料虽较多,但经商检判为不合格产品的达30%。中国主要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人员素质和研发高科技产品的能力上具有优势,应走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拓展技术纺织品的路子。

4.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历史经验证明,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滋长。当前,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性市场萧条必然会出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对此,应当树立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同时我们应积极引用外资,开展国际合作,这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减少贸易壁垒对纺织服装产业的障碍具有积极的作用。

5.开创自主品牌战略。在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明朗,甚至可能继续阴云密布的情况下,大多数以贴牌加工或者外贸为主的服装企业必然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过程。研发推出自主品牌,打造自己独有的信誉和品牌是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扶持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走出阴霾的必由之路。尽管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转型做自主品牌的尝试过程中坎坷不断,但危机=危险+机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金融危机反而能够让更多的外贸企业摆脱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纺织服装外贸企业选择自主品牌之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符合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找准机遇,果断出击。

参考文献:

[1]郭晨.试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中国物价,2009,(8):52-55.

[2]周运宝.纺织服装外贸企业战略突围研究[J].经济论坛,2009,(8):31-32.

[3]董道梅.江苏纺织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12):42-44.

[4]启言.服装外贸企业品牌化提速难[J].市场观察,2009,(10):83.

[5]张虹.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21):20-21.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范文6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企业主导;污染产业

一、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本国市场为由,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主要表现为“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和声明”、绿色标志制度和绿色法规、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四种形式。

自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订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出台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已大举进入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我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将会被禁止进口。由于进口国的这种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我国每年约有30亿美元左右的纺织品服装受到影响。2009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为1339.5亿美元,同比下降11.3%。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最重要的三个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服装下降幅度最大,对日本出口略有增长,但幅度相当小,对美国由于纺织品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导致整个纺织服装业出口呈负增长。

二、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发挥着双重作用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行业产生的积极作用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名,要求产品要符合一系列绿色标准,这必然会导致我国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纺织服装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其次,绿色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新的发展学理论指出,企业的技术进步需要外部刺激,绿色贸易壁垒在环境标志等方面的要求,正是对纺织服装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刺激,使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再次,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是以环境标准为基础的,这也就促使我国企业不断关注环境标准,学习并制定标准化的环境体系。目前我国已有200多家企业获得了国际生态纺织标准(Oeko-TexStandard l00)认证证书。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我国主要外贸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约占我国出口份额60%。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环境标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威胁。其次,为达到发达国家对进口纺织品的环保质量要求,企业要耗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和设备,而国外的产品认证费用又极高,导致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再次,我国纺织品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企业在选择环保行为时成本超过了收益,故企业会选择污染这一决策,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差,效益降低,反之又导致成本增加,成本高又导致竞争力差,如此往复便形成环境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成本的恶性循环。最后,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移到我国境内生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不仅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三、我国应对纺织品服装绿色贸易壁垒的模式选择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从企业主体本身出发,依靠自身的主动性改善企业现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动态发展中,完全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形成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辅助的国际发展趋势。企业主导型模式,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是为了提高我国企业个体的竞争力,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从宏观经济角度,或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以企业为主导的应对模式,对于亚洲国家,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企业要高度重视绿色挑战。面对来自“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我国许多企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来自国家工商局的调查资料显示,自德国禁令颁布后,其禁用的118种偶氮染料中仍有104种在我国的印染纺织品生产企业中广泛使用,仅此一项,我国纺织品受阻面积就达15%。从国内来看,企业的环保意识也较低。中国环境标志是我国产品走向世界的绿色通行证,然而全国5万多家服装企业,现在仅有18家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许多企业根本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加入WTO后,由于关税降低,更多的国外纺织品将会抢占国内市场,如果我国的纺织品再因为环保问题而被人家挡在门外,我国纺织企业将会举步维艰。

2、企业要发展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倾向。目前,世界绿色消费的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的首选,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超过50%。我国出口企业应适应这一绿色潮流,改造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环保因素,努力达到各种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顺应绿色消费的需求,开发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企业要开发绿色产品,首先要积极开发和使用各种“绿色”原料,从源头上解决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困于“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其次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最后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3、环境成本内在化。环境成本包括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商品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需要的费用。为了减少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环境影响,企业必须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市场价格之内,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这一措施也是针对环境外部性效益提出的,企业应尝试建立“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安排,将纺织行业单纯为环保的“末端控制”转变成为提升行业整体环境竞争力的“过程管理”,有效降解“外部性效应”,这是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而政府作为辅助,有必要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对环境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严格控制“污染权”的买卖,根据企业生产规模、产品性质、污染程度订立严格的规定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

4、企业要争取各种绿色标准和认证。在当今的绿色社会中,绿色标志无异于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立足国际市场、赢得顾客、获得发展的金钥匙。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就等于拿到了市场准入证,因此我国企业应详细了解主要贸易国有关绿色标志的认证,并且要积极争取获得绿色标志,来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和出口效益。还要与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加强联系,开展交流,不断优化测试方法。而政府此时应尽快建立专业性权威性的检测机构。这个机构必须同时兼备纺织测试领域和化学领域里的能手,拥有一流的检测设备,能够制定准确的检测规程,能代表我国纺织界的最高水平。

5、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抵制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各种绿色壁垒,有些是由于我们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国际绿色环保标准,但很大一部分却出于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所采取的违反国际贸易法规的歧视性政策。对于这些不合理标准,一方面我国企业应联合起来与之抗争,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共同抵制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虽然乌拉圭回合做出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但其中也包含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因此,出口企业可以利用相关条款和国际组织的协议,联合发展中国家企业,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的种种歧视行为。

(二)政府如何发挥辅助作用

以企业为主导的应对模式,并不是说政府可以置之不理,相反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和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领导地位,作为“另一只手”支持和帮助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从宏观上不断改善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现状。

1、积极推行我国的环境标准制度。作为WTO的成员,我国应尽快熟悉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按照国际惯例,对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进口商品,调查检验,建立自己的绿色屏障,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公民的安全和健康。政府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要着眼于长远利益,防止外资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企业。对于现有的外企,必须要求其达到我国的环境标准。

2、国家应制定符合国际环境趋势的法律法规。我国应逐步完善纺织品服装各项环保法规,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绿色贸易壁垒的事先预防机制、事中监控机制和事后法律救济机制,形成对纺织品贸易全过程的法律控制。政府还要强化环境管理职能,对纺织品经贸活动中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依法惩处,发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的示范作用,加强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推动纺织品绿色产业成为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

3、积极参与国际WTO合作。WTO许多国际环境协议和纺织品进出口协议都是鼓励成员国为环境、纺织品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而做出努力的。我国已经加入WTO,而且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WTO协议关于纺织品服装贸易规则的制定也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政府应合理利用手中的权利,积极参与协议的制定,而不是像加入世贸前的思维方式,只是接受其他国家的条款。

4、政府要大力扶持绿色产业,给予财政支持。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要开发生态产品,引进先进技术,面临极大的经济困难,政府应采取一些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例如,开办“绿色银行”,为其提供专门的存取款业务,方便企业资金运转;建立生态纺织品风险基金,通过社会融资,为企业募款,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生态产品;对生态纺织品出口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生产出口符合国际标准的纺织服装产品。

专家预测,21世纪前10年,潜在的“绿色”消费经济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面对如此诱人的“蛋糕”,我国应坚持企业主导,政府辅助的出口应对模式。纺织服装企业要顺应国际市场变化,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政府作为“另一只手”要给予辅助,这样我国企业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杜敏.纺织绿色壁垒研究与预警系统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04(12).

2、张济魁.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环球法律评论,2004(9).

3、ISO14000――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Z].知识文集,2004-09-20.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市场势力 波士顿矩阵 市场选择

一、引言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权威报告―《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2―2013)》中所述,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到22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市场达到38家。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有所发展,但是对传统的出口对象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占总量的50%以上,市场集中度仍然偏高,而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会导致更大的市场风险。如何在现有的出口市场格局下,通过合理的出口市场选择在尽可能规避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此本文通过波士顿矩阵和市场势力的思想进行了探索。

波士顿矩阵(Boston matrix)是由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首创的一种规划企业产品或业务组合的方法。该方法按照产品的相对市场占有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等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该细分市场中最大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之比)以及产品销增长率这两个影响因素,把企业的所有产品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分别叫做明星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都高)、瘦狗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都低)、现金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销售增长率低)和问题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销售增长率高)。四种类型的产品分别对应形成不同的产品发展前景,从而指导企业合理分配资源,并及时对产品组合进行调整和优化。

Utton(1995)认为市场势力(market power)是指一个企业或一群企业持续地将价格维持在边际成本之上,即使价格上升,销售量也不会为此有过大下降的能力,即一种价格加成能力(price make-up)。国际市场势力(global market power)则是指某国对特定产业的价格加成能力,影响一国特定产业国际市场地位的高低及分工利益的多寡。

二、文献综述

关于波士顿矩阵:一些学者对波士顿矩阵进行了改进研究,主要是对波士顿矩阵的象限内容进行某些修改,并对矩阵的横纵坐标重新定义,然后应用于区域产业或者市场分析。如黄信灶和行金玲(2001)分别将区域产业规模占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区域的比例和产业增长率作为横纵坐标,同时把区域GDP增长率作为衡量产业增长快慢的标准,然后针对四种产业类型分别引用个别省份的产业进行分析;唐育杰(2009)分别将区域产业专业化率和产业增长率弹性系数作为横纵坐标,同时把纵向和横向指标以1为边界来划分,然后以洛阳市六大支柱产业为例来分别确定各自属于哪种类型的产业,并针对不同的产业类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窦建华和孟雪(2009)通过改进的波士顿矩阵分析内蒙古主要的出口贸易对象,以寻找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为内蒙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市场势力:比较典型就是来自Bain(1951)采用的CR8模型,Bain(1951)通过分析收集到数据,发现一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和该产业的盈利性呈现出正相关,具体的来说就是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会有较大的盈利能力。Poter(1980)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构建了基于“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即SCP范式)的便捷分析模型用来度量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会带来更高的平均利润率。Hall(1986)收集了大量的出口产品的数据,并且利用价格――边际成本模型来度量这些产品的市场势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久之后Baker&Bresnahan(1989)提出由剩余需求弹性来计量市场势力的理论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Goldberg&Knetter(1999)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和改进,主要的改动是将汇率因素加入了其中,并且利用该模型和得到的一手数据对德国啤酒产业和美国瓦楞纸产业的国际市场势力进行量化。国内也有不少相关的研究,文、曾刚(2004)和张晔(2006)等将研究视角对准了全球价值链中的跨国公司,指出其市场势力的来源和控制对我国的大型服装企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张小蒂、朱勤(2007)以创新和互动为出发点,认为创新和互动在市场势力为导向的全球价值链中有突出的重要作用,把握好这一点可以获得更好的比较优势和主导地位。黄先海、陈晓华(2007)测算了以省为单位的浙江省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势力,也很有代表性和借鉴性。

本文借鉴已有文献中的处理方法,对传统波士顿矩阵的象限进行重新定义,尽管参与市场选择的要素指标不是单一性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指标体系,但是盈利能力(本文用市场势力代替)和市场增长率无疑是其中最活跃、最有参考性的两个指标。文中采用衡量出口市场水平最常用的指标“市场增长率”来度量出口市场的发展潜力,以市场势力来代表盈利能力。即用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势力作为两个衡量维度来分析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现状,并规划出口市场选择。

三、两个维度的测算

1、我国纺织服装的市场势力

中国纺织服装历年的出口额都比较大,而且是上升的趋势(具体数据见表1),近年来更是占到全球总出口量的1/3以上,较大的市场份额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价格加成能力。

2011年全球纺织服装进口额前十名的排名见表2,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也基本占据了全球纺织服装品进口量的半壁江山,我们国家的纺织服装品也大部分出口到这些市场上。

为了测算主要目标市场的市场势力,我们把目标市场选取为进口额前10位中最有代表性的5个国家和地区:传统的出口目标市场美国和欧盟,亚洲出口市场代表日本,以及新兴的出口市场俄罗斯和墨西哥。我国纺织服装在这5个最具代表性的目标市场上的出口额及所占比重具体数据见表3。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最为主要是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三个市场占据了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近50%份额(具体数据见表3),而且市场基本稳定,波动不大。并且,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在这三个目标市场纺织服装进口中的占比是:美国达到39.1%、欧盟(27国)达到41.2%,日本高达75.0%。

当前测度国际市场势力应用比较多的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Hall(1988)的边际成本模型,另外一种就是Goldberg&Knetter(1999)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Hall的边际成本模型在计算过程当中需要用到边际成本,这是比较难以获得的一种条件。而Goldberg&Knetter(1999)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主要的前提只是要求同质化的商品,能够广泛的用于非完全垄断的市场上,其更大的优势还在于对国际间的影响因子的加入,使我们能够通过内外部环境更好的分析企业的市场势力来源。本文中研究的是中国纺织服装品的国际市场势力,而且对应的各个目标市场是非完全垄断性的,正好契合Goldberg&Knetter(1999)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另外基于国家层面的边际成本也很难衡量,本文中选择了Goldberg&Knetter(1999)剩余需求弹性模型来分析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势力。其回归模型采用统计学上的对数形式,具体的表达式如下:

LnP■■=?姿m+?浊mLnQ■■+?琢■■lnZ■+?棕■■LnE■■+?茁■■LnM■■+?着■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地回归方程我们选用了简化后的双对数的形式:

LnP=CONST+?琢1LnQ+?琢2LnD+α3LnC+?琢4LnE+

?琢5LnW+?着

其中,?琢1-?琢5为相应变量的弹性系数(其中?琢1即为市场势力),CONST为常数项,LnP为对应市场出口价格的对数,LnQ为对应市场的出口量的对数,LnD为出口对象GDP的对数,LNC为出口对象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对数,LnE为竞争对手汇率的对数,LnW为竞争对手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对数。该模型中的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中HS1996分类中的H61(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和H62(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两个大类,这两个大类在历年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当中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2001年比重为69.17%,2006年比重为68.75%,2010年比重更是达到了77.4%。

我们选取了2000年至2013年的相关数据,全部取对数处理,利用Eviews6.0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别估计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对应市场上的国际市场势力,结果见表4。

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的纺织服装品在不同目标市场上的市场势力是有差异的,而市场势力本身代表着一种价格加成能力,也就是盈利能力,如何根据已经得到的市场势力数据去选择恰当的出口市场策略,规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就是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根据改进的波士顿矩阵,下面我们来计算另外一个维度:各自目标市场的市场增长率。

2、市场增长率

市场增长率我们选取年平均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

m=(■-1)×100%

其中b为2013年目标市场的市场占有量,a为2000年的目标市场占有量,n为13。数据b和a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经过测算各个目标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取2000年到2013的平均值)见表5。

四、改进的波士顿矩阵

中国从2000年到2013年纺织服装出口全球年均增长率为6.16%,我们把纵坐标的分界点设为6.16%,横坐标的分界点取五个目标市场的市场势力均值0.48,为了直观方便,我们将5个目标市场一次以代号1到5来代替。以市场年均增长率为纵坐标,市场势力(获利能力)为横坐标建立矩阵(见图1)。在改进的波士顿矩阵中,由于需要对作为目标市场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因此分别用“贸易明星”、“贸易金牛”、“贸易幼童”、“贸易瘦狗”来代替明星产品、现金牛产品、问题产品、瘦狗产品。图中矩阵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贸易明星”(右上)、“贸易金牛”(右下)、“贸易幼童”(左上)、“贸易瘦狗”(左下)。其中,美国、欧盟处于“贸易明星”的位置;日本处于“贸易金牛”的位置;俄罗斯和墨西哥处于“贸易幼童”的位置(即处于标准的波士顿矩阵中的“问题产品”位置);所选样本市场暂时没有“贸易瘦狗”。

五、分析及总结

第一,“贸易明星”包含美国和欧盟两个对象,其中二者互有优劣势,美国市场的市场势力较大,而欧盟的市场占有率的增速较快,二者的贸易优势都十分明显,远远大于0.48和6.16%的基准线,这两个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贸易是要重点发展的,以进一步扩大规模获得更多的比较利润。

第二,“贸易金牛”只包含了日本,其特点是较高的市场势力和较低市场增长率并存,较高的市场势力会带来较大的贸易利润,说明市场比较成熟,但是较低的市场增长率说明市场后劲不足,扩展空间较小,同时中日还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该市场要谨慎对待,建议是稳定贸易投入量,稳固现有贸易利益即可。

第三,处于“贸易幼童”的市场包含俄罗斯和墨西哥两个,二者的共同点是较高的市场增长率以及较低的市场势力,这两个市场的纺织服装进口量占我国总出口量的比重不及传统进口大国大,但是增长率都极高,墨西哥甚至超过了欧盟市场,在五个贸易对象里最大,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另外,当市场占有率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在市场定价上有更大的话语权,从而带来较大的市场势力使其向“贸易明星”转化。所以无论从市场发展潜力还是减少市场集中度以分担贸易风险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市场都是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影响市场选择的因素比较多,本文从改进的波士顿矩阵出发,以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势力作为两个维度分析了几个主要目标市场的优劣势,目标市场所处的象限一目了然。从近期贸易投资和回报来看可以把出口市场重点选择在欧盟和美国市场;但若是按纺织服装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要格外关照以墨西哥和俄罗斯为代表这种新兴市场,控制好市场集中度偏高这个不稳定因素,以确保在风险最小化的基础上实现最大收益。

(注:本文受①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贸易摩擦下中国纺织业市场势力与市场选择互动机理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20131607);②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贸易摩擦、TTO、环境规制对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效应及协同演化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4zd022)资助)

【参考文献】

[1] 黄信灶、行金玲:波士顿矩阵在区域产业选择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2).

[2] 王双:波士顿矩阵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8).

[3] 唐育杰:基于改进波士顿矩阵的区域产业分析――以洛阳市六大支柱产业为例[J].商情,2009(28).

[4] 徐丛春、宋维玲、李双建: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2).

[5] 窦建华、孟雪:波士顿矩阵在对外贸易方向及利益分析中的应用[J].科学与管理,2009(3).

[6] Bain,J.S.:Barriers to Mew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7] 张小蒂、危华:中国服装对日本出口贸易的市场势力分析――以衬衫出口状况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范文8

1993年5月14日,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幕,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瓦伦蒂诺、费雷、皮尔•卡丹和海内外400家服装服饰企业见证了这一历史。随后,CHIC每年在北京举办一届,创造了中国服装业界的重要历史。

时至今日,历经17载,展览地点从国贸到老国展,再从老国展到新国展,展览规模从最初的11000平米到如今的100000平米,展览形式从静态到动态,从一期到分期而后再合并成一期,辅助的文化及商贸活动不断创新变革,大赛、评选、大奖、晚会、研讨、论坛……

CHIC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适时把脉并推动着中国服装业的成长。

2009年3月26日~2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这个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三家主办单位,以及千万服装同仁共同创造的行业盛会,将迎来它第十七次隆重而光辉的历程。

变革从“新”开始

据组委会介绍,CHIC2009将进入由基础的“商贸型”向“高端时尚型”、“精英商贸型”、“跨界融合型”立体整合方式转变的新时期。走在中国服装产业战略机遇期的CHIC,将坚持以“高端化服务、专业化服务、资源型服务”为策略,突破和创新,转型与升级,进一步把CHIC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端时尚商贸平台,一个代表当今时尚领域最具前瞻性的资讯情报、商业机会、交换与共享的时尚品牌,推动中外服装产业与时尚关联产业的深层次发展与全方位融合。

“新思维、新面孔”,CHIC2009将在组织形式和呈现形态上全面创新,加大品牌传播,强化专业商贸型服务,丰富关联功能性活动,引入跨界融合概念,营造时尚视觉氛围。

在展馆规划上,CHIC2009将引入生活方式和流行趋势的概念,以Do Good“乐之舞”、“蝶舞”为主题,并按产品风格划分展区,分别是男正装、商务装,时尚休闲、运动、牛仔、街头装,皮革、皮草装,童装、孕装,女装、羊绒、婚纱、礼服、内衣,高级职业女装、成熟女装、青春女装,设计廊,海外展团八个展区,总共10万平方米,烘托品牌文化内涵和时尚度。

在相关活动的举办上,除了继续让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逾千家优秀品牌展商、十多万专业精英,在“中国服装流行趋势”、“中国服装高级成衣品牌”、“中国服装经销零售商联席会议”、“中国服装论坛”以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等多项活动中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分享价值外,还拟将举办“千人经销商大会”、“高尔夫精英赛”、“国际商业峰会”、“设计论坛”及系列“专题培训”等活动,提升CHIC的终端价值,进一步拓宽时尚和商贸的范畴。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范文9

节俭务实,e平台启动代替开幕式

经过20多年不断的摸索与调整,今年的大连服博会旨在成为功能定位准确、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富有创意的新一届服装纺织品博览会。

本着节俭务实、创新时尚的精神,本届大连服博会不搞奢华、不请明星大腕,以服博会e平台启动代替开幕式的方式达到节约经费的目的。组委会结合国内外经验和服装贸易发展趋势,创新了办展模式,采取实体展会与虚拟展会相结合的方式,推出网上虚拟服博会,倾力打造e平台交易系统,以打造永不落幕的服博会。

据介绍,此次启动的e平台包括服博会官方网站、企业展示平台和在线交易平台。自本次服博会开幕当天起,e平台也开始正式上线启用,此举不仅成为大连服博会重要的招商招展渠道,也将为参展企业和贸易商提供展示企业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进行在线洽谈和交易的绝佳平台。

重新筹划,展会再迎新高潮

作为部级专业展会,具有20多年历史的大连服博会经历了繁荣,但随着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调整的步伐加快,难免也会存在阶段性的低潮时期,此举也引起了大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今年4月初,大连市政府决定将2013大连服博会的主要承办单位转到大连市外经贸局。经过近5个月紧锣密鼓的展会招商、招展工作,依托主承办方大连市外经贸局及市经信委、市服务业委等承办成员单位和企业强大的资源优势,并通过深度拓展服博会各项功能,为参展商和贸易商提供便捷通道等方式,服博会得以迈上新的台阶,并实现了从低谷到高潮的转变。

据介绍,经过重新筹划,本届大连服博会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1500个标准展位;邀请了国内外各类参展商1000家,其中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波兰、丹麦等海外品牌超过300个,海外展区面积5400平方米,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展馆的一线品牌中不乏Zegna、Loropiana、A・Testoni、Carlopignatelli、Loriblu、DAGGS、Albini、BAP、伊藤忠等。

除了展示范围扩大以外,本次服博会还聚集了国内外贸易商1000余家,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埃及、印度、哈萨克斯坦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专业买手也参与了此次展会。

拉长产业链,与民众共享时尚

据了解,今年是大连市政府真正实质性介入服博会的第一年,服博会的相关工作还处于全新的探索阶段。大连服博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服博会要坚持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办展宗旨,打造高标准交流交易平台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实现大连服博会的全面振兴。

主办方介绍,经历调整后的大连服博会充分体现了国际化、专业化、本土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创造了多项历史最佳:本届服博会首创e平台交易系统,为参展商和贸易商打造最便捷交易平台;首次举办多个国际性服装行业论坛,国家商务部在现场首次借助服博会举办了“企业家讲外贸之走进服博会”主题论坛;近20项时装展演、新品和设计师大赛等走秀活动为历届最多;参会国际品牌300余个,为历届之最;大杨创世、桑扶兰、富哥、亚瑟王等20多个大连本地品牌参展服博会,创下历届之最;另外,主办方首次与参展企业携手举办的“2013服博会‘合作,共赢’参展商与全球采购商洽谈会”吸引了1000余家海内外贸易商参会,创造了服博会参会贸易商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