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集锦9篇

时间:2023-03-15 14:55:30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1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进行恰到好处的朗诵教学,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作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并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一、把握感情基调,确定朗诵方向

这首诗如同一曲多声部的交响乐,第一第二节沉郁,凝重。如,“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蜗行摸索”“淤滩上的驳船”等,这些词句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愁和痛心。第三节清新明快,如,“簇新的理想”“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黎明”“喷薄”等,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百废正兴的欢愉和喜悦。第四节诗感情慷慨激昂,表达了历经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奉献自己所有一切的勇气和决心。

综上分析,此诗以“沉郁凝重”至“清新明快”至“慷慨激昂”为感情变化发展的轨迹,理顺出感情的规律是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关键,只有如此,朗诵者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融入作品,化身为作者本人,抒发感情。

二、运用朗诵技巧,准确表情达意

基于朗诵的一般技巧,为了表达第一节的沉郁,凝重的感情,要求朗诵者运用缓慢低沉相对平稳的语调,但是,每一诗句的朗诵在节奏,停顿和重音上又要有变化。开头两句是平行关系,既有音响又有色彩的描绘,节奏相对松弛,以语法重音突出“破旧”“疲惫”这些在表意上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其后的五个句子稍显短促,句与句之间紧密相连,属并列关系,语调不变,但语速适度加快,当朗诵到最后一句“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语速转缓,语气加深,利用气声及逻辑停顿朗诵“深深勒进”,表现出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艰难前行,以及达到体现对祖国苦难深重的漫长历史的沉痛之情。

第二节与第一节的意境基本相同,可以把它视为第一节的诗意的直白。第一节重写实,第二节重精神,朗诵时句与句之间只作结构上的停顿,节奏沉稳,速度适中,但当朗诵到“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呀”,语调逐渐上升,同时利用颤声强调“痛苦的希望呀”,把人民千百年来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出来。

第三节诗句的节奏松紧交错,诗意让人如释重负,朗诵的表情也为之舒缓,面露欣喜,语调适当放松,语气开朗,着重以重音突出重点词语:“簇新的理想”“挣脱”“古莲的胚芽”等。同时为了避免节奏的单调,应在朗诵时呈现“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这一节中的小高潮,重音“眼泪的”,然后前停,强调“笑涡”的语意,表现出祖国摆脱苦难即将开始崭新的历史进程的激动和欢欣。“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是第三节的高潮,朗诵时节奏加快,语气加重,注重处理“喷薄”一词的表达效果,可运用喷口这种修饰用气的技巧,表达朗诵者无法控制的激动心情。

第四节是写祖国和“我”的关系,这是本诗的主题,句法参差,恰能表现激动至极的心情,句式长短不一,体现了节奏旋律的多重变化。因此,要求朗诵者根据每个诗句表达的感情,把握住声音的轻重缓急,如:“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米的总和”,应语重速急,而“你以伤痕累累的。养育了”,应语沉速缓,“你以”作前停,“伤痕累累的”则运用颤音一字一顿,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虽是并列关系,朗诵时却要逐句渐次加强音量和语气,句与句之间只作语法的停顿,朗诵出诗中从迷惘懵懂到清醒成熟的自我形象。“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朗诵方法同上,三句一气呵成,表达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正因为诗作自身有着优美的旋律,所以在节奏的安排上,在重音的交替上,在音步的跨度上,和全诗的内容才能完美结合,朗诵时才会有回环相扣,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驾驭四个主词,反复深情咏叹

四个破折号后面的“祖国啊”是全诗的主词,“啊”应读“YA”,每一节诗之后的主词,既有感情抒发后的收拢效果,又有行诗过程中的停顿,以及叙述人称和诗情的转换。因此,当破折号由朗诵者的表情完成其声断而意未断的停顿时,主词就承接前面意境出现了,由于感情的转换和发展,朗诵“祖国啊”应当依托颤声,语气逐个加强,当第四个主词出现时,朗诵者的激情咏叹使处于高潮中的诗句戛然而止,而澎湃的爱国之情却能在听众的心中久久回荡。

四、选取背景音乐,行推波助澜之效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2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3

摘要:《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生于积极摄取汉文化的平安时代,其作品中充分吸收了汉文学的精华,尤其是唐朝的诗歌文学,并融合了日本民族固有的文学精神和趣味。本文将围绕「桐壶、「葵这两个章节中的男主人公“痛失爱人”后的场面,窥探一下作品中的唐诗文学的投影。

关键词:源氏物语;长恨歌;白居易;刘禹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20—02

众所周知,《源氏物语》这篇巨作不仅吸收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精华,同时也积极摄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养分,尤其是唐诗的引用更是在作品中比比皆是。关于《源氏物语》直译引用白居易诗歌(以下简称“白诗”)篇数,各家统计都不尽相同,但就其明确引出诗句者而言,多达47篇,引用次数100余次。本文涉及的「桐壶章节中,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大量直译引用是其一大特点,而「葵章节中关于刘禹锡诗歌的吸收也尤其引人注目。

一、「桐壶卷中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投影

桐壶更衣由于其身份卑微,却集皇帝的万千宠爱于一身,由此遭到后宫妃嫔的嫉妒,成为众矢之的。在这点上,可以看到桐壶帝对桐壶更衣的宠爱正如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系,即“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因宠幸妃子激起了朝廷的公愤,这与《长恨歌》如出一辙,虽然桐壶更衣死于病患,与杨贵妃有所不同,但对男主人公桐壶帝失去其最爱桐壶更衣后的哀痛场面的描写上可以说是对《长恨歌》的情节类似模仿和表现手法的踏袭,卷中所投影的白诗将两部作品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如:

大液の芙蓉·未央の柳も、げに通ひたりし容貌を、唐めいたる装ひはうるはしうこそあ

りけめ、なつかしうらうたげなりしを思し出づるに、花鳥の色にも音にもよそふべき方ぞ なき。朝夕の言種に、「翼をならべ、枝を交はさむと契らせたまひしに、かなはざりける命のほどぞ、尽きせず恨めしき。(桐壶·巻九)

“太液の芙蓉、未央の柳”为《长恨歌》中“太液芙蓉未央柳”的直译引用。唐玄宗看到画中的芙蓉和杨柳想起了杨贵妃,并借此慰藉失去爱人后的空虚的内心。紫式部将这一投影直接运用到了桐壶帝与桐壶更衣之间,桐壶帝效仿唐玄宗,通过屏风上的画追忆逝去的爱人并由此得以慰藉。「翼をならべ、枝を交はさむ一句为意译模仿,源自《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句。该句中出现的“天”和“地”、“比翼鸟”与“连理枝”均为自然景致,白居易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写挖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坚贞不渝的感情世界,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人物的内心感受极其富有感染力地抒发了出来。在这一场景的描写上,紫式部充分领悟并借鉴了白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同时融合了日本文学中固有的“物哀”文学精神,将桐壶帝失去桐壶更衣后的悲痛、悔怨、无奈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投影在《源氏物语》「桐壶卷里无处不清晰可见,但无论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本身,还是本文涉及的受其影响颇深的《源氏物语》的「桐壶卷,作品的共通之处都是抒发了失去最爱后的男主人公的极度悲哀之情。通篇流淌的“愁”和“哀”的氛围及男女主人公至死不移的爱情至今仍让无数人为之恻隐与感动。

二、「葵卷中的“有所嗟”

继桐壶帝之后将失去最爱后的“愁”与“哀”演绎到极致的便是光源氏了。光源氏“荣华如玉,盖世无双”,得到父皇的钟爱,多才多艺,却也是个拈花惹草的情种。他处处留情,为男女情爱所吸引却又无法自拔,最终不得不面对和承受失去所爱之人所带来的哀痛。「葵章节中,光源氏把对母亲桐壶更衣的思念之情转接到对其后母藤壶更衣的爱恋上,却在其二十岁时与左大臣长女葵共结连理。葵虽为正妻,却始终无法真心打动光源氏,双方仅仅维持着相互牵绊的婚姻生活。直到葵怀孕后,夫妻关系刚刚看似有所缓和,葵却在儿子夕雾出生不久为六条御息所的魂魄附体诅咒而急逝。失去妻子后的光源氏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种种想法和行为,对逝去妻子感到无比的愧疚。葵始终是光源氏的正妻,二人的关系曾一度得到改善,不能不说光源氏对于葵还是有一定的惜惜之情的。在描述光源氏追悼妻子,与中将唱和的场景描写上引用和踏袭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如:

時雨うちしてものあはれなる暮れつ方、中将の君、鈍色の直衣、指貫、薄らかに更衣して、(中略)風荒らかに吹き、時雨さとしたるほど、涙も争ふ心地して、(源氏)「雨となり雲とやな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とうち独りごちて、頬杖つきたまへる御様、(中将)「女にては、見棄てて亡くならむ魂必ずとまりなむかしと、色めかしき心地にうちまもられつつ、(中略)(葵·卷一〇〇)

其中,光源氏咏叹的「雨となり雲とやな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和「女にては、見棄てて亡くならむ魂必ずとまりなむかし两句为与白居易齐名的唐朝诗人刘禹锡痛失爱妻后,对妻子表达无限追思之情所写的绝句《有所嗟 二首》(《全唐诗》)中的诗句。

有所嗟 二首

〔其一〕

庾令楼中初见时 庾令楼の中に初めて見し時

武昌春柳似腰支 武昌の春の柳は腰支に似たり

相逢相失两如梦 相逢ふも相失ふも両ながら夢の如し

为雨为云今不知 雨と為り雲とや為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

〔其二〕

鄂渚濛濛烟雨微 鄂渚濛々として煙雨微なり

女郎魂逐暮云归 女郎の魂は暮雲を逐うて帰る

只应长在汉阳渡 只応に長く漢陽の渡りに在るべし

化作鸳鸯一双飞 化して鴛鴦と作り一隻にして飛ばむ

在单纯追忆亡妻这点上,作者所引用的刘禹锡的诗句可以说是光源氏的内心情感的代言,尽管是对刘禹锡诗歌的直接引用,但由于场面背景的差异,主人公的心境感受却有着微妙的不同。刘禹锡与妻子在汉阳相遇,随后将妻子带到长安生活,却在长安与妻子长别。失去最爱的人,作者陷入无限悲痛之中。在诗中,作者将亡妻比喻成神女,“为雨为云今不知”,“女郎魂逐暮云归”,只盼客死他乡的亡妻的魂魄能够回归故乡汉阳。而光源氏在追忆亡妻葵的场面中,天空下着小雨,火葬后的烟雾冉冉升起,变成云,然云又成雨落下,亡妻“为雨为云今不知”,而叹息魂魄又将归何处?从背景分析来看,可以说原诗句中作者的情感更加厚实,更具有目的性;「葵章节中的引用则更侧重于与文中具体场景的呼应,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但无论是原诗句本身还是其在「葵章节中的投影,诗中所体现的与爱人生离死别后的哀愁之情在两部作品中确是共通可见。

三、结束语

《源氏物语》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日本古典文学顶峰的代表之作,可以说与其受到唐诗文学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围绕「桐壶、「葵这两个章节中的男主人公“痛失爱人”后的场面,浅析了作品中的唐诗诗句的引用。文章中的唐诗投影远不只此,在此暂且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蘅塘退士编.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叶建华.关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探讨[J].集宁师专学报,2000(03).

[3]邵毅平.中日文学关系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4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简注]“涉”,从水里走过去;“芙蓉”,不是现在的芙蓉,是现在的荷花或莲花;“兰泽”,生兰草的水边窖地;“所思”,所思念的人;“漫浩浩”,辽远,一望无际。

这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说,这道诗是很典型的。

诗大半是“触物生情”,这首诗是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而想到远在他方的心爱的人。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燃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联在一起的。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着向好朋友表示相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见最心爱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给最心爱的人。起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快的;作者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热忱的。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远方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道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5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那时的诗人,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慨,气势如山,可望一举收复失地,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这一联概括了南宋抗金斗争中两次让宋人引以自豪的“大捷”,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其中的冬雪与秋风、水兵的楼船与陆军的铁马、东南的瓜洲渡与西北的大散关,对仗工整,且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可叹诗人空有一腔爱国热情,空有一身本领,可朝廷并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只能任由时光流逝,年岁渐长。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表》)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都用典明志。“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传达的依然是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时诗人已近古稀之年,僵卧孤村,诗人心中所想,仍是“为国戍轮台”,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这种爱国情感,一直延续到了诗人那篇千古流传的临终绝笔《示儿》。

[思考]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②,远游无处不消魂③。

此身合是诗人未④?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①此诗作于乾道八年( 1172)十一月。正当诗人意气风发地要协助王炎收复长安、大展宏图的时候,王炎突然被调回临安,陆游也被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首诗即写于诗人由陕入蜀的途中。剑门,山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古去成都必经之地。 ②[征尘]旅途中沾上的灰尘。 ③[消魂]黯然伤情而不能自已。 ④[ “此身”句]我这辈子大概注定了应该只能做一个诗人吧?合是,应该是;未,否。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6

我们阅读现代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知人论世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二、要抓住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诗人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要抓住就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背后一节。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三、要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诗人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诗人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人之苦,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四、要知晓抒情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五、要明确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7

关键词:古诗词 作文教学 课堂渗透

把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视野,一个新亮点,值得关注和研究。它不但开辟了古典诗词的又一功能,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风趣典雅,富有风采,较好的显示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赢得阅卷老师和读者的青睐,是中考作文制胜的一大绝招,意义非凡。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也较好的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名句往往体现出名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内容广博,艺术精巧,是思想、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作品中,或揭示某种人生真谛;或创设一种气氛,感动人心;或突出主题,增添文采,给读者以亲切感。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认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那么,话题作文中若能引进古诗词名句,就会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别开生面,境界迭出。如何把已积累的古诗词名句恰当的引入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呢?笔者认为,我们的作文课堂应为古诗词的赏析积累、体验运用创设情境,努力让古诗词穿行在作文教学课堂之中。

一.创设古诗词赏析情境

1.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为学生重温那些旷古绝唱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上课时师生交流。

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发现曹操写作此诗时,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之后,作为一代枭雄,他当时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也激发了他的壮志雄心。此时,教师再介绍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总结出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纵横天下的博襟。

2.抓住诗词意象,为学生打开意境欣赏之门

古诗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诗人想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诗词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词精髓。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寂寥的氛围。诗句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斜阳”多表达诗人在苍茫暮色中的万千愁绪。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忆江南》中的诗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杨柳”、“芳草”等意象多含有离别之情,难舍之意。妣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另外,笛、箫等乐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多代表相思之情、离别之痛和内心的无边愁苦。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能让人产生共同感受的意象,如用“流水”代表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在的感叹,用“磐石”代表对爱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羁的那种豁达态度,用。夕阳”来形容愁肠百转的心情,用“柳”来抒发离情别绪,……总之,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应用,一些常见的物象,几乎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熟悉古诗词的人,几乎一看到出现的物象,就能猜到诗人心中所想,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意象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怀,归纳意象,犹如给学生一把打开意境之门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诗词意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诗词意境中自由飞翔

艺术离不开想象,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与想象息息相关。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独特意境,从而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深切的体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秋天这个容易触动愁情的季节,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缠满桔藤的老树、回巢的暮鸦、静默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恬静安适的人家时,一定会萌生很深切的惆怅之情和悲凉之感,此时正值黄昏,夕阳将自己和瘦马的影子越拉越长,在暮色苍茫中,自己的乡愁也越来越深,孤寂的感觉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叫人怎能不愁情满怀、肝肠寸断?学生借助想象,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出作者孤独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够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二.合理运用古诗词,有效渗透作文教学

1.直接引用

就是围绕一中心或某一话题,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引用名句

“……我爱我的乐园,它是我回避烦忧的港湾。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才是我真正的知音。考试的成绩,每次都像晴雨表一样阴晴变化……”这是笔者从一学生作文《我爱我的乐园》中截取的一段文字,小作者灵活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恰到好处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宣泄了自己热爱乐园的情感。

此外,如能根据文章的内涵、主题或作者的情感引用恰当的古诗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如写母亲的文章,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结尾: “经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母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千叮万嘱:母爱是‘惜孟母,择邻处’的学习激励”;而有些同学的结尾却是现代诗味: “母亲是遮风挡雨的伞:母爱是我跌倒了永不放弃的手;母爱是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是温暖的被子;母爱是我永远读不完的书?.”可见.结尾运用恰当的诗词,一方面可以增强语势,加深读者印象,另一方面又能照应开头,使文章显得圆满.让人回味无穷。

(2)名人+名言+内涵

如写有关春天的文章,可提供学生一些诗词范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以学生在写起这些景物时,会不由自主地应用。

“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这段文字灵活引用诗中名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让人倍感亲切美好。

2.间接引用(或称化用)

根据作者本人的理解,把他人的文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它需要一个加工提炼的过程。如:“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你选择的是南山下的;帝乡富贵不是你的心愿,你选择的是回乡种豆除草;嫌宫廷太繁杂,你宁愿选择桃李萦绕的草庐;嫌案牍太劳形,你宁愿选择欲辩忘言的独坐。”这段文字作者把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余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巧妙地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为中心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

三.改动字词

在写作时,将诗文名句中某些字词稍加改动并合理运用到作文中,显得新颖独到,妙趣横生。有的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根据文章内容,将学过的诗词加以创造,以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一位学生在学过《王熙风初见林黛玉》一课后就借用王熙风的外貌“粉面含春威一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来写老师的外貌“脸面淡然威不露。身影未到步先闻”;又如一学生在母亲节写道:“独在外乡为外客,每逢佳节更思亲。儿知妈妈在外乡,满桌饭菜少一人”这样的再创造,使其更富有个性化色彩,也更有现代意味。

四.“旧瓶装新酒”

就是套用古人诗作的形式,翻新内容,表情达意,具有形象风趣,引人深思的作用。譬如:“作业几时有,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言语冷似箭,无限苦闷情,不识少年心。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但愿少作业,从此开心颜。”这段文字套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格式,反映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可谓入木三分。

当然,话题作文中引进名言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以上的四种方法,只是笔者近年来指导话题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多有疏漏,仅供参考。前面我们阐述了古典诗词名句引进话题作文教学中的意义,作用及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无限制无原则的随便乱引。必须坚持适可而止的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成为“古纸堆里掉书袋”,“掏老祖宗的衣兜”(吕淑湘语)。在学生日常作文中,常犯这样的毛病,有些学生转引名句时,没吃透名句的内涵,误以为引得越多越好,大有泛滥之势,引得牵强,令人费解。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8

关键词:高考作文;古诗词;妙用

我国的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一、以诗句为题,画龙点睛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拟好文题很重要。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2003年福建考生的《月是故乡明》,引用杜甫名句作为标题,不仅紧扣“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作文话题,而且表达得更有韵味;20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再如2007河南高考考生以“暖风吹人醉,疾风见劲草”为题,道出“爱还是潮水般涌来,孩子依然是那个在荒岛等待救援的无助者。在我们跌倒的时候,需要家的温馨,教育、社会、学校的搀扶,这样的爱才完整”的深刻主题;2006高考全国卷Ⅰ考生以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句为题,巧妙扣住文章论点――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由物及人,论述“人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有创新精神”。

二、以诗句为题记,引导全文

2004年高考佳作《闲话山水》的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既为文章增添文化底蕴,又关联了全文,使用恰当。

三、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再如: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比较:生命就是龚自珍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坡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的无奈与感伤。很明显,后一语段显得单薄、空洞,前一个语段则具体形象。

四、以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文章撷取白居易的《忆江南》、欧阳修的《蝶恋花》及《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五、以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上文所选语段连用5句古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这样的语段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高考作文中常被运用。其实这种语段并非只是展示作者的积累,而且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

六、以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运用时要注意:(1)当用才用,不可为炫耀而堆砌古诗文名句;(2)要选用适当的古诗文名句,不可与语段主题脱节;(3)选用的古诗文名句与上下文衔接要紧。

总之,高考作文中如果能巧妙引用古诗,就会化平淡为神奇,收到字如珠玑、情真意浓、底蕴深厚、余韵悠长的效果。只要你心存诗意,追求诗意的语言表达,高考满分作文或许离你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赫学颖.2007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J].课堂内外,2007(7).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9

关键词:人类情感;花草树木;寄托笔者是学园艺专业的,因为自幼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就十分喜爱,所以读书求学也选择这个专业。之所以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还因为接受家庭教育的缘故。记得小时候爸妈就经常告诉我,人有感情,花草树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样爱护他们,让它们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负它们。后来上了学,老师们时时告诫我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权利,要学会尊重花草树木,尊重虫鱼鸟兽,因为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本文撷取古代文人诗歌曲赋的典型描写,说说人类情感在花草树木中的寄托,也想知音者能够共鸣响应。

古人吟诵花草树木,大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山水田园诗历来是我国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的佳篇妙作,唐宋则将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撷取古人的诗歌佳句,随之议论一番以尽个人之兴。

1古人描写草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草的描写作品不计其数,笔者只撷取几个典型诗句即可窥见人们在小草上寄寓的复杂情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人们举目所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苍苍”,是草的颜色苍翠欲滴;“茫茫”,是漫无边际大草原朦朦胧胧的形。风儿吹过,只见草儿随风起伏,高高低低如绿浪荡漾,牛呀羊呀悠闲地在草浪中忽隐忽现。这里描写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动植物和谐生长,这是自然恬静的美好的生活画卷,人们把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对大自然的无尽恩赐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既呈现了一幅壮美的牧民生活图景,又把自个儿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诗句中,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这首民歌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爱”是这首诗的浓情,而“草”是人们寄托浓情的载体,小草和风儿牛羊相依相伴,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草,离不开草原!

描写草儿的诗句中,笔者尤其喜欢唐代著名作家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状写。诗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烟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笔触描绘出来,抒发了“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的清新春景。草儿历来是报春的使者,也是装点祖国山川大地的尤物,诗人们借它抒情,但这种情却不是使人们的专享,诗人们把大家的喜爱和感佩浓缩在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大众之情。

2古人描写花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花的情感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人类肯定是“爱”字当头,“喜”字为首。古往今来写花赞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诗作数不胜数,让多少读者跟着文人墨客一起泼洒情感,一起喜怒哀乐。我们不会忘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不会忘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不会忘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其他如“带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的海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泪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灵性,和各种各样的小草一样,它们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阐述着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达各种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种心态和冥想。在中国,人们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儿,主要凸显在花的象征意义上。如牡丹象征富贵和大气,梅花象征无畏和顽强,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纯,兰花象征清馨和优雅,玫瑰象征情爱和忠贞……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技巧。当然,人们对花儿寄寓的情感,绝大多数是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与对小草的情感寄托有不一样的地方。人们赏花赞花,因为它们“浅笑留花间,朵朵为君妍”;人们赏花爱花,因为花中蕴含着人们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伟大的精神力量。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娱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写林木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林木的情感

与花草等一岁一枯荣的植物相比,树木是形体高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高的大树可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树龄长的树种可生长几十年数百年乃至几千年。树木不但形高体硕树龄很长,它们中的很多乔木,一年四季还都郁郁葱葱蓬勃旺盛,为大地山川撑持出莽莽苍苍的森林绿,所以,树木成为历代人们敬仰崇拜的主要对象。远的不说,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就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诗描写的是柳树,其貌“碧玉妆成”,其形“万条垂下”,它的细叶如裁缝巧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的结果。笔者看过不少古人写柳的诗歌,因为柳树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将依恋之情寄寓在柳树身上,看到它们你就会产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写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写的是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形成的绿荫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受。读着诗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浓荫下过路人的喜悦:杏花雨纷纷,微风轻吹面,惬意舒适的老者,虽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对古木凉阴十分感激。诗中透露出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写树木的诗句,和描写花草的一样,也是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中对树木的吟诵,无不寄寓着文人墨客们的多种情愫,而赞赏崇拜却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郑燮吟诵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的“青山”他要“咬定”,其实“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满山树木。他把做人要经受千锤百炼、不怕风吹雨打的告诫寄寓在满山的树木中,读之你会收到很多启发。中华民族崇拜树木,视树木为护身符,把多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一自然物已成为图腾文化积淀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以上的议论,是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读了许多诗词作品后对花草树木十分钟爱的表达。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的灵物,人们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寄托在它们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让人类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种追求喜好在这些灵物的生长中显现传扬,过去是这样,以后仍然会这样。参考文献:

[1]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