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39:41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范文1

就企业而言,履行社会责任就要不断地变革与优化其财务制度,并把其扩大至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的范围中,同时把企业的财务核算扩展到企业社会成本及效益中。从总体上看,企业财会是实现企业自身责任和社会责任相通的桥梁,也可视为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连接的桥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企业是有社会价值的,所以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并维护整体的利益,如果企业只是重视社会财务收益,而对社会多数人的利益不关注,就会使企业无法融入社会环境中,这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声誉,以及无法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企业财会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是我们当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所在。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中的问题

(一)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而把此作为研究背景,不少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思想上的问题引发了部分财务人员采取各种手段,并为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丧失职业道德,一味把追求资本收益作为工作的中心,这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无法得到完全地履行。

(二)社会责任财会核算内容模糊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大众化的问题,但是本身内容就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界定。以往的财会制度主要是把企业的利润作为其中的工作内容,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则不同,它主要是采用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以及收益,进而全面反映企业的社会贡献及损害,所以两者的切入点不同,因此核算的内容也就大不一样。所以,只有将企业社会责任财会核算内容一一确定以后,才可以更好地实施这一制度。

(三)相关法律不健全

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看,虽然当前存在一系列的法规。然而,从客观上来看,相当多的法规内容都是比较模糊的,而且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未能对企业无法或者是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所需要接受的处罚加以明确。

(四)信息披露形式单一,财会制度内容未定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花很多的时间来讨论非正规财务会计形式或一些文字来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这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根本无法达到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进行定量分析。社会责任财务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在核算的内容上是有一定区别的。从现在来看,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还未能明确其中的核算内容,特别是和这有关的会计科目、计量方法也不是十分规范,这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全面推行。

三、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

(一)转变思想观念

企业首先要采取的措施就是要尽可能地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社会的总效益,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要抛弃以往的财会观念的束缚,大力宣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势所在,使企业意识到其履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不只是有利于社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以此更好地促进更多的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完善相关法律

有关企业财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法律规定也比较少,只是在会计法中稍有提到,而具体如何实施则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使得很多企业不会考虑把社会责任信息公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强化企业在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工作,要求企业披露这方面的信息。所以说,法律要对规定企业必须执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并对各类信息进行披露,防止企业利用法律的漏洞实施一系列对社会责任不利的生产及经营活动,所以要走上用法律规范其发展的道路。

(三)构建社会责任财会核算体系

就行业的不同,其社会责任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对于其社会责任财会信息的比较也极不有利,然而就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其社会责任会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采取这一措施完全可以实施的。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确保计量单位以及计量方法较为灵活,以实现其多样化的发展,如根据可以使用货币进行计量的情况则使用货币,而不可以使用货币的时候就要采用实物进行记录。

(四)提升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在新的环境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财务人员不只是要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同时还要学会政治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方面知识,所以要对财会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以便尽快地提高其综合素质,保证其能力可以达到企业的要求。

(五)充实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脱离不了其周围的生存环境。我国有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失衡、失业人员过多等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矛盾,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还要注重环保,要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道路,以达到以上各方面的内在统一,同时还要对各行各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统一规范。

四、结束语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财务绩效

随着雪灾、地震的到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应如何在赢利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企业应如何分配资源再次摆在人们的面前。

“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于1953年出版了《企业人的社会责任》一书,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端。针对主流企业理论忽视社会责任、只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均认为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尽管二者研究视角不同,但探讨的议题均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行为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富。

一、三种不同观点

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Waddock和Graves(1997)[1]指出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负相关。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竞争劣势,弗里德曼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持此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不相关。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正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论持这种观点。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任何时期都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但大多数研究支持二者之间正相关。

二、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设

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向,一种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影响财务绩效,一种认为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社会表现,并有六种不同的理论假设。

1.社会表现影响财务绩效

对此有两个影响力最广的假说:一是社会影响假说(Thesocialimpacthypothesis),认为高社会表现会导致高财务绩效,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声誉,降低商业风险、获得监管机构更多的支持,吸引财政市场上更多的投资,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会增进财务绩效(Cornell&Shapiro,1987)。还有一种是交易假说(Thetrade-offhypothesis),认为高社会责任表现会导致低财务绩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财务支出,从而降低盈利能力,尤其是当其他公司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时,会导致它们处于竞争市场中的不利地位与处境。

2.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社会表现

支持这种观点的也有两个假说。可利用资金假说(availablefundshypothesis),也称闲置资源假说(theslackresourcehypothesis)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取决于可供利用的财务资源,良好的财务绩效使企业能够在社会责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导致高度的社会表现。相反,管理机会主义假说则指出高财务绩效将导致低社会表现,由于管理者追求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企业财务绩效良好时,企业经理人将减少对社会责任的投资以增加个人的短期收益。当财务绩效不佳时,管理者会通过参加一些突出的社会活动以抵消令人失望的结果或使之合理化(Preston&O’Bannon1997)。

此外,一些研究指出二者之间是互协的(synergetic)。正相关互协假说(positivesynergy)强调良好品德的循环,高社会表现会导致高财务绩效(社会影响假说),高财务绩效反过来又会带来更佳的社会表现(可利用资金理论)。相反也可能存在恶性循环,即存在负相关互协。强调良好的管理制度,将致使企业在各方面包括财务与社会责任行为方面皆表现良好。

也有学者强调,在当今的高复杂性、高竞争性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应在商业领域和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都开展活动以获取竞争优势,使利润最大化。

三、企业社会实践的发展及启示

随着学术界研究的不断开展,企业界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益相关者对组织越来越重要时,一些企业还有投资者已经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社会表现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策略。同时,西方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SA8000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实践,社会意识基金和社会责任投资(SRI)正成为美国社会主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量研究和社会实践都充分证明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提升企业社会表现,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增进企业财务绩效。这也势必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的大趋势,正如JocelynHerridge所强调的未来行业领袖先前一定是坚定的CSR实践者。企业经营者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同时政府相关机制如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SandraWaddock,SamuelGraves.TheCorporateSocialFerformance-FinancialPerformanceLink[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4):303-309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范文3

本文假定其他变量不变,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单独变量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融资能力的传导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图1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是通过影响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金融机构这几个因素从而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综合竞争力,最终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的。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一一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是如何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

(一)企业社会责任———员工———融资能力传导机制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越容易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员工。Branco&Rodrigues指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创造企业的内部价值:提高员工工作动机和积极性,有效激发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和忠诚行为等。彭正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有助于员工积极暗示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外部评价,这有效促进了组织即兴效能的发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提升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可以使员工感到组织公正感,提高员工工作的成就感与归属感。有利于员工对组织做出长期信任的决策,从而影响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同时,令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可以激发员工更多的创意和灵感,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效果。Button等人通过研究认为,员工对企业认同度越高,越愿意接受组织要求并根据组织目标制定与其相一致的个人决策。相关研究也表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程度正向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员工忠诚度和胜任力对企业的内部资源有着重要影响,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在融资上取得优势。较高的员工忠诚度不仅使员工更容易接受组织要求,而且可以降低员工流失率,确保企业发展的稳定性。稳定性高的企业员工之间会产生相当紧密的合作关系,并逐渐产生有效沟通。员工忠诚度的增强和胜任力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力,为企业带来更多利益,这可以增强债权人、股东信心,使企业获得更多支持和投资,从而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融资能力传导机制随着人们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愿意从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购买产品。研究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呈正相关。即从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关系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越好,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越高,相对应的忠诚度也比较高。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通过对企业声誉的提升来加强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进而对其购买意向产生正向影响。Parasura-man,Zeithaml&Berry认为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购买意向不仅可以使其将此产品作为购买时的首选产品,还可以使其向别人推荐该产品,增加对该产品的购买意向。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客户份额等。首先,这些指标与企业的经济绩效都呈正相关,它们的提高都将使企业的经济绩效增长,使企业的留存利润增加,从而可以增强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同时,股东和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欲望和信心也会大大增加。其次,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忠诚度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无论在内源融资还是在外源融资能力上都有所提升。此外,消费者的口碑对企业形象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增加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外部资金支持。

(三)企业社会责任———供应商———融资能力传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往往对应多个供应商,一个供应商往往也有多家企业可供选择。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供应商负责,严格遵守合同的规定按期付款,保证供应商的货款安全,这样降低了供应商与企业合作的风险,可以吸引更多供应商与其合作,在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畅时,也可以得到供应商延期付款的许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和供应商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企业的外部价值链,而在法律机制和信任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合作关系才能长期稳定存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持良好的信用与商誉,可以加强供应商对其的信任,从而加强供应商与其的合作,并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关系,从而达到双赢。供应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息息相关,供应商位于企业生产链的上游,上游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企业后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获得供应商的支持,能够促进原料和信息交换的效率,更快地做出反应,使企业赢利。这样的合作关系还可以降低产品风险,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利润回报,确保投资者在企业中的权益,有利于增加资金来源。与供应商长期的合作关系还可以节约企业搜寻成本,协议能被很好地执行,双赢局面可以更好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总之,企业履行对供应商的责任从而获得供应商的支持,就可以充分利用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四)企业社会责任———政府———融资能力传导机制政府作为企业经营的外部主要环境因素,在企业经营方面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企业需要主动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企业履行对政府的责任,首先要按照税法规定向政府按时足额缴纳各种税金,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方针、政策,遵守当地政府法规和制度,支持政府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促进当地人民就业,增加人民收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各种冲突,减少企业的违规成本,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还可以赢得政府的信任和好感,充分享受政府的政策优惠,得到政府的支持。企业履行对政府的责任还表现为向地方政府做出长期投资的保证、转让技术以及原材料本地化等,这些表现有利于获得政府的支持甚至是扶持,从而通过政治网络获得其他企业所不能获得的制度支持、关键资源以及信息等政府资源。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政府的各项财税支持,包括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补助等,从而增加企业资金来源,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对企业制度上的支持也可以使企业的开发创新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规模,提升融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与政府部门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企业从政府部门获得各种资源、信息优势,从而强化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并最终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五)企业社会责任———金融机构———融资能力传导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基于信贷资金安全性的原则,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的条件变得越来越苟刻。银行的信贷管理流程中包含了环境、社会责任这些新的因素,并建立了绿色信贷机制,严格控制对不注重保护环境的企业的贷款。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交易行为的达成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很明显,银行偏爱于选择资信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及时履行还款义务,不仅能提高企业声誉,还可以增加企业知名度,最终形成良好的银企关系,而良好的银企关系是企业获得银行信任并得到其支持的前提。我国中小企业很难迈进金融机构的门槛并求得资金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很少履行社会责任,各个金融机构自然不愿意给予其资金上的支持。金融机构是企业融资的资金直接供给者,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代表在供给企业资金方面的作用也不断加大。企业如果能获得银行的支持,就可以增加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可能性。同时企业在获得贷款时的议价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从而可以降低融资的谈判成本、契约设计成本以及惩罚执行成本,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企业违约的风险。当企业在经营中出现困境,面临资金紧缺和周转不灵等问题时,也会有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为企业提供资金,企业因此而具备良好的融资能力。

二、结论与对策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企业公民

美国的《财富》杂志每年都会发表“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报告,我国也日益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强调央企应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近年来像白酒塑化剂、食品行业工业明胶等频频出现的企业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学术界也有学者十分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认为其是除市场和政府以外调解经济的第三只手。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这一概念从学术角度最早由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1924)在《管理的哲学》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要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并包括道德因素。多德(1932)提出公司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法律之所以允许和鼓励经济活动不是因为它是其所有者利润的来源,而是在于它能服务社会。企业不仅受到商业管制法律的影响,还会受到公众态度以及企业自身对企业社会责任态度的影响。曼尼(1962)认为企业既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职权应该明晰。密尔顿・弗里德曼(1970)认为如果公司管理者履行社会责任,就必定意味着其做法违背雇主的利益,是为了普遍的社会利益挥霍他人的金钱,并强调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在于提高利润。彼得・德鲁克(1984)提出企业要想能应对社会挑战,就需要认识到要赚钱就要行善,只有当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能够产生利润时,这些社会需要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只有把社会责任转化为商机,才可能真正履行社会责任。

但是,国外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和内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但至今无统一认识。从外延上,按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的关系。一部分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责任从属概念(或称同级观),通过对企业的各种责任比较来把握企业社会责任,以布穆尔(199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其中社会责任是基于社会期望或利益所形成的,是企业行为的最低社会标准;以加里加、迈乐(2004)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超过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限度而担负的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斯蒂芬・罗宾斯与玛丽・库尔特(2004)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自律责任,是企业内在的、自愿的、主动的责任选择,是指企业在没有外部压力和政府管制的条件下愿意从事正确的或是合乎道德的、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的事情。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涵盖各种企业责任(或称层级观)。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是卡罗尔(1979)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观点,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其次为企业的法律责任,第三为企业的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责任,即企业自愿地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对企业的最高要求或愿望。兰托斯(2001)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由道德性、慈善性和战略性责任组成。贾迈利(2007) 在卡罗尔和兰托斯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3 + 2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法律、道德三种强制性的社会责任和策略、慈善两种自愿性的社会责任。

(二)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大多是基于国外已有研究发展而来,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和基本内容方面代表观点有:

卢代富(2002)认为在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司承担的伦理上的道德责任,包括了将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回馈给社会而进行的各种慈善捐赠活动、公司所举办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公司为社会利益而约束其追求利润目标等。陈留彬(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股东负责,获取利益的过程中要主动承担其对员工权益、环境、社会公益、环境等的责任。李伟阳、肖红军(2008)提出成功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所需满足的四条标准, 并据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和解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黎友焕(2007)基于动态角度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应该承担的关于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责任。郭洪涛(2011)在综合考虑中国国情以及已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自身利益最优化的过程中为改善社会福利,如提高商品质量、增加劳动者收入、改善环境、合理分配收入等所采取的主观行动意向。周祖城(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维护和增进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造福于社会而应当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承担的包括底线责任和超越底线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张梅洁(201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股东和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种责任高于法律的要求并且是企业自愿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承担这种责任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理论回顾

(一)利益相关者

弗里曼(1984)提出了经理们对利益相关者担负受托关系,他将利益相关者理解为那些在企业中拥有利益或对企业有要求权的团体。而伍德(1991)是第一个正式从理论研究上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广义企业社会责任里的学者,并提出相关利益者不仅根据自身的利益,而且基于他们对公司社会责任原则的理解与可接受度以及与企业社会表现的关系来对企业社会表现做出不同的评价。克拉克森(1995)建立了一个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詹姆斯(2003)指出了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企业应该对顾客、股东、员工、社区、供应商以及竞争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我国学者郭文美和黎友焕(2007)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除了盈利外,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也同样重要,例如,为消费者提品质量保障,关注环境和公益事业等。张兆国等(2012)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并试图建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论框架,以及从实践上促使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在于:企业应当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个人和群体,也包括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主张企业对顾客、员工、股东和社区等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承担责任。较之于其它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落实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中。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学者们引用最多、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论。

(二)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理论也被用来论证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合理性,唐纳森和邓菲(1994)援引此理论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提出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综合性社会契约”,企业自成立起就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契约,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个契约包含一个社会固有的假定和期望,如果企业忽视其社会责任,就会影响到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并试图用这一理论框架将企业伦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协调统一。乔治・斯蒂纳和约翰・斯蒂纳(1997)认为,虽然社会契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却暗含着企业应该要符合大多数公众的共同期望的一个潜在含义,社会契约主要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扩展概念,因为它不加任何限制而增强了企业对社会的一些义务。我国学者对综合契约理论也做了不少研究,林军(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与发展是企业与社会之间不断变化的社会契约关系。社会契约理论从合约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企业社会行为要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黎友焕(2007)则对企业社会契约和社会契约两个概念做了区分,企业社会契约主要是指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是社会约束企业和企业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式的一种假设和规则,企业必须要在其与社会的契约中,通过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来进行社会实践。而社会契约则要求企业要努力去改善经济和社会,并且要求这种行为要符合社会公众的期望值。

(三)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被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企业公民理论是由米尔维斯等人于2006年正式提出的。该理论从人性假设出发,把企业看成是社会的一部分,认为企业同个体公民一样,是“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在拥有社会公民权益的同时,必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符合了“责任铁律”。并且企业公民理论本身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等理论之上的,能够很好地解释和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对象,因此现阶段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范・卢杰克(2001)认为,之所以产生企业公民的概念,是企业重新认识了其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那就是基本等同于社会中的公民,并与公民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韦多克(2000)指出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者理论的结合。罗格斯登和伍德(2002)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公民混合经营模式”。阿黛尔(2004)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认为全球企业公民是看待跨越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企业公民理论一经产生,很快便传入我国,吴伯凡等(2010)认为企业公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的成员,因此,企业应当树立公民意识,在享有各种权利的同时主动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李彦龙(2011)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企业公民理论是基于企业的人性假设,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体现了“经济人”、“道德人”、“社会人”的层次特性,更加适合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四)战略性社会责任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伯克和洛格斯登(1996)提出,随后波特等学者(2006)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更为广阔的企业战略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提出企业和社会必须从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考虑对方。企业不应将经营活动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立起来,而必须寻找到经营决策与社会政策的交融点,并以此来选择与其特定业务相关的社会责任,最终将社会责任整合到自身的核心战略框架中。国内学者眭文娟、谭劲松等(201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战略决策,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并与之协同演进,并首次将战略管理中的协同演进观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战略与组织绩效相互作用的协同演进模型。

战略性社会责任理论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将社会责任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研究,认为企业和社会相互依存,但没有一个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战略性地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共享价值,企业才能在对社会施以最大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收获丰厚的商业利润。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者除了进行规范性研究外,也从实证研究领域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麦克奎尔等人(1988)概括了已有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种种观点,提出两者之间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并通过相关性和回归分析说明了企业历史绩效、企业风险程度和企业社会责任高度相关。奥佩勒、卡罗尔和哈特菲尔德(1985)通过构建新模型,进行因子分析、陡坡检验的方法得出结论:企业社会责任倾向和财务绩效间没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具有前瞻性的、对社会议题关注和董事会中设有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盈利性没有统计上的差异。迈克尔・霍姆维斯特(2009)提出企业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此项社会责任活动,不仅可以减轻员工的发病率,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还可以通过与员工关系的改善达到控制员工团体的目的,进而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日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关联性问题,周焯华、江卉(2009)从企业社会责任给公司带来的商业收益这一视角来测量企业社会责任,采用了一个多步骤循环分析方法来评估企业的CSR 活动产生的效果。李新娥等(2010)引入时间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的关系,并借鉴国内外分析方法,设计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指标,以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之间正相关。魏想明等(2011)选取国内电器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社会责任为自变量,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绩效的变动方向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动方向一致,公司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与展望

从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梳理中可以发现,不同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战略,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要有责任心,要将履行社会责任看作是一种“信仰”,不能将之“功利化”。第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要特别注意社会舆论,但又不能太在意社会舆论。第三,企业要学会与党和政府“分享”社会责任、利益,实现和谐共处。企业还应认识到权益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只是在辅助政府做这方面的工作。

国外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一方面较大程度上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但另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的不统一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范式的割裂和混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的发展。因此,学术界需要整合多学科视角和方法,构建一个系统的、一体化的核心范式或理论框架。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落后于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除了和国外的研究一样缺乏系统性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国内的研究很多都是借鉴或直接引用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缺乏对理论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创新。而实际上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及理论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的哲学和伦理观,存在价值判断,而我国的哲学、民族文化自古有别于西方。因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必须在自己的哲学基础、经济基础和制度上,应该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E.Merrick Dodd,Jr.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Harvard Law review,1932 45(7)

2.Henry G.Manne,The "Higher Criticism" of the Modern Corporation,Columbia Law Review,1962,62(3)

3.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 Magazine,September 13,1970

4.Peter F.Drucker Converting Social Problems into Business Opportunities:The New Mean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Winter 1984,26(2)

5.William C.Frederick, CSR1 to CSR2:The Maturing of Business-and-Society Thought,Business and society,1994,33(2)

6.Diane L. Swanson, Addressing a theoretical problem by reorient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

7.Thomas Donaldson, Thomas W. Dunfee, 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19(2)

8.Kenneth E. Aupperle,Archie B Carroll,John D.Hatfield.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5,28,No.2

9.Jean B. McGuire, Alison Sundgren, Thomas Schneewei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Vol.31, No.4

10.Mikael Holmqvis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corporate social control: The case of work-site health promo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25(1)

11.Elisabet Garriga and Domenec Mel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ies:Mapping the Territo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53,2004

12.Jamali D. The case for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7,112 (1)

13.张洁梅.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评述[J].道德和文明,2013(1)

1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

15.张应杭.企业伦理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6.陈炳富,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7.周祖城.走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丛林 [J].伦理学研究,2011(3)

18.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 [M].法律出版社,1999

19.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管理,2003(11)

20.辛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表现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利益相关方沟通策略

 

利益相关方这一概念自弗里曼(Freeman,1984)提出以来,已成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工具。所谓企业的利益相关方指的是受企业活动影响或者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有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如:政府、社区民众、投资者、股东、消费者、供应商、媒体、员工、竞争对手、民间组

当前工商和企业界在履行其社会责任过程中也越来越认识到:重视利益相关方关系能给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会给企业在商业及信誉上增加潜在的风险。例如,惠普公司认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可以帮助公司

利益相关方沟通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从内部看,如果管理者、员工不知道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规划、措施和行动,社会责任的各项工作就无从开展;从外部看企业文化论文,如果采购商、供应商、投资者、政府、消费者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将利益相关方沟通定义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以增进相互理解和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的双向互动。国际金融公司( IFC)把利益相关方沟通描述为企业与潜在受影响者之间的一个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

实际上,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已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贯穿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每个环节之中。当前,几乎所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括:企业公民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都有对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陈述。但也不难发现,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似乎有将宣传等同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倾向。然而在认识上,企业社会责任中有效的利益相关方沟通有别于我们传统认识的企业宣传(如表1所示)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在目标上,宣传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而真正意义的利益相关方沟通则是回应相关方的关注问题,或通过他们的反馈意见进行改善。在渠道上,前者是信息从企业到社会的单向流动;而利益相关方沟通则是企业与相关方之间的双向互动对话。在内容选择上,企业的宣传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所选择的信息多半是利己和正面的;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则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企业文化论文,有

表1 企业宣传与利益相关

 

 

企业宣传

真正意义的利益相关方沟通

目 标

提高公司声誉和外部形象

——回应相关方关注的问题

——通过相关方反馈进行改善和解决

渠 道

单向信息流动

双向互动对话

内 容

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披露信息

根据相关方需求披露信息

形 式

——制作宣传册(企业介绍)

——邀请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制作简报

——网站宣传

——企业年报

——利益相关方对话会议

——媒体披露

——培训和教育

——建立网站(开展网络调查)

——第三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效 果

——可信度较低

——有效性较低方沟通战略。框架的制定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如图1所示)。首先,企业自身必须建立一套针对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识别和管理体系,形成针对利益相关方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并将其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当中;其次,通过实

利益相关方沟通

企业通过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能够及时回应不同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同时也能提高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一个有效的企业社会责

一、建立利益相关方沟

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机构的设立。企业应设置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一般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进部门紧密合作或部分重合。部门应定期开展如何与不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具体工作会议,就沟通对象、议题、形式等等问题进行讨论;②利益相关方沟通规章制度的

二、其次,识别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重要沟通议题——

某一议题在沟通中是否重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即:企业和利益相关方。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考虑的是:所处的行业、企业战略重点、产品和服务、风险管理、股东、企业管理六个方面来确定某个具体议题的重要性。而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则需要考虑特定的利益相关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等)企业文化论文,并对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里的关注点做需求分析,以确定重要议题。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同一议题对不同利益相关方

利益相关方识别的重要重要工具之一是实质性分析矩阵(如图2所示)。横坐标代表企业对议题关注程

横坐标系——对企业本身

?所处行业:本议题是否具

?战略重点:本议题对企业的

?产品与服务:本议题对企业的产

?风险管理:本议题是否会

?股东:本议题对股东关

?企业管理:本议题对企业管

纵坐标系——对相关方

?政府:本议题是否帮助企

?客户:本议题对客户关系

?同业者:行业伙伴是否

?媒体:在主流媒体、CSR专业媒体

?非政府组织:本议题是否是非

?员工:本议题对员工是

在实质性分析矩阵中,位于区域Ⅰ的议题,企业和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度都较高,也就是所谓的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议题,企业应尽快采取

位于区域Ⅱ的议题,利益相关方对其关注程度较高,但企业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度较低,这就需要企业对这些议题保持密切关注,在信息上为沟通做好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范文6

1、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信誉品牌效应是企业常采用的一种营销方式,通过树立良好形象,创建独特的品牌,以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形象和品牌信誉都是在社会中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后,逐渐形成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否则极易失去信誉。2008年,三鹿集团被查出生产的三鹿奶粉中含有三氯氰胺,信誉大跌,消费者迅速减少;2013年,多美滋奶粉被曝光,称含有肉毒杆菌,最终销量骤减。

2、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社会责任是当前企业竞争的重要考虑因素,若只顾自身利益,而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必将使其竞争力降低;反之,则对提高竞争力大有帮助。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加多宝集团捐款一亿元,为社会公益做出巨大贡献,在社会上树立了极好的名声,产品销售量因此一路飙升。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加大成本投资,短时间内的收益效果并不理想,可一旦形象树立起来,消费者忠诚度提高,对企业长远发展极为有利。

3、影响企业是否能进入国际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内企业要想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遵守国际准则。而国际市场的门槛与企业社会责任密切相关,只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占领海外市场,促进企业实现国际化。这就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企业必须重视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营销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当前企业竞争中极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在形势下,企业经营逐步进入社会责任竞争时代,消费者为维护自身权利,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强化;竞争者为了不被淘汰,也采取对社会负责的经营方式。面对消费者和竞争者这两个影响最大的因素的转变,企业不得不向战略营销转型。

1、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消费自上世纪80年代起,社会责任事故频频发生,使得社会责任在企业发展中的比重迅速攀升,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对企业社会责任更为重视。美国在2002年做了一场调查,面对着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有近90%的消费者愿放弃原企业的品牌。近些年来,此趋势已扩及全球,因为人们天生有保护公共利益的倾向,一旦社会责任不被尊重,公共利益被个人利益侵犯,极易遭到人们的反对。二战以后,在很长一段和平时间里,人们的私利心得到满足,并开始觉醒,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因此可以说,社会责任消费是消费者潜在消费需求的重要部分。以日本丰田公司为例,其世界第一的排名来之不易,除了精细化管理、营销、战略等方面,与其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特点不无关系。2009年8月,因为生产中出现零部件的问题,丰田在我国的两家合资企业为了维护品牌信誉、减少消费者损失,先后召回雅力士、凯美瑞等车辆共68万多辆。2012年10月,因为车窗开关的缺陷,丰田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召回VITZ等车共743万辆。这两次召回,对丰田公司本身带来了重大损失,但因为敢于承认不足并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全世界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当前,消费者对社会责任消费极为重视,若当初丰田没有召回,消费者发现其中的质量问题后,可能会放弃这一品牌。所以,丰田公司此举,可能会暂时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对其长远发展颇为有利,不但能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还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竞争者的社会责任竞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加剧,影响竞争的因素不断增加,社会责任尤为明显,并逐渐成为主流竞争方式。为提高竞争力,许多企业在经营中加大了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培养了大批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不负责任的企业则蒙受了重大损失,甚至破产淘汰。随着战略营销的提出,市场竞争不再局限于企业实力,而扩展到社会责任领域。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竞争尤为激烈,为提高竞争力,获得更大效益,许多企业都展开了社会责任竞争。①戴尔公司以“教育改变未来”为口号,积极对“互联课堂”进行改进,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将现代化数字技术完美地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对“青少年互联创未来”项目的运作,更好地将教师群体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反馈至设计研发端,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习惯的产品。同时,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获得了极好的口碑;②在汽车领域,宝马公司则建立了“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项目,促使更多孩子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强化其安全意识,并能够主动承担交通安全教育培训的责任。同时赢得了中国市场上消费者的尊重和认可,开拓了一条企业与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卡特彼勒作为全球500强的企业之一,在矿用设备、燃气轮机、天然气发动机等方面极具优势,为节约原料、减少消耗,该公司研发出“再制造”技术,可实现零件的“重生”,进而实现了企业、消费者和环境的三赢。

3、战略营销的落脚点从上面分析中可看出,企业社会责任促使社会责任消费成为潜在的消费需求,促使社会责任竞争逐步成为主流竞争方式,这对实现现代企业的战略营销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强战略营销管理,须做好决策工作,而战略营销决策的关键在于:①目标市场决策,通过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优质品牌进行战略营销;②市场定位决策,通过对竞争者的竞争行为以及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分析,采取差异化手段吸引消费者。

三、结语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范文7

传统观念认为,出版企业作为企业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但是除去经济效益这一重要目标,以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精神产品为主业的出版企业也就天然的肩负起了意识形态、舆论导向、建设精神文明等社会效益。同时,随着管理学原理中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不断发展革新,也有人认为出版企业不仅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还应该承担起企业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自然就出现了出版企业社会效益和出版企业社会责任两个概念的比较,经过研究发现,当前大部分论述中将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混淆,甚至直接等同使用。但实际上二者的概念并不相同,所以对两者的区分比较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根据词典解释: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那么出版企业社会效益也就可以定义为出版企业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资源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版企业社会效益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经济效益这一概念提出的,社会效益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在出版产业化的今天,广东新闻出版局长陈俊年对于经常说的"两个效益"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效益要重在确保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经济效益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国外学者对最具代表性的描述是: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企业力量的不断增强,人们要求企业对社会负责任,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是符合价值和社会期望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的总和。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描述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对自然环境和子孙后代负责,追求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包括企业权力理论、企业社会契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内容。企业权力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占用并使用社会资源发展壮大,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享有社会权力,且权力和责任是两个相互对应的概念,所以企业在享有社会权力的同时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股东、雇员、社会、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等缔结的繁杂的契约所组成的,基于这种契约,企业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当对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实现或者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担负社会责任,企业作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成员之一,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相互依存,所以也必须共担社会责任。

对比以上两者的概念可以发现,出版企业社会效益与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涵不同。出版企业社会效益是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的,是指出版企业要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对利益相关方负责,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且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2.指向对象不同。出版企业社会效益所指向的对象是社会大众,是面向全社会的人民群众的;而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指向的对象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政府、企业投资者、雇员、供货商、消费者、社区等等,与企业社会效益相比,企业社会责任指向对象更加明确具体3.满足需求不同。出版企业社会效益满足的是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是要负担起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也就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4.概念侧重点不同。出版企业社会效益侧重于强调出版企业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舆论环境。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则更为强调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利益相关各方负责,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范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文献综述 内生动力 动态均衡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社会随着资本不断扩张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情况下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已从最初以处理劳工冲突和环保问题为主要功能提升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阶段。而中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现状却令人堪忧,2008年频繁的自然灾害、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和矿难事故等引发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深思和重构。我国企业目前对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本末倒置的误区,导致了所谓的名优企业忽视最基本的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社会责任,仅关注社会慈善捐助。可见,充分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对正确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的文献回顾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迄今为止尚无定论。早期的学者如Dodd(1932)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负义务的概括或表述。企业社会责任的―些反对者从亚当・斯密的分析范式出发,认为企业竭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即履行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如Drucker(1955)指出:牟取利益是企业的社会责任。1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明确指出:企业有―个并目只有―个社会责任――使用它的资源。按照游戏的规则,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只要它存在一天它就如此。而另―些学者则拒绝企业社会责任一词。RutherfordSmith(198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词含义模糊,单凭此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只不过是一种宣传工具而已。虽然近年来主张这―观点的学者不多,但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和辩论上这一观点却频频出现。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也没有统―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翟华德・博文1953年对企业社会责任下的定义是:企业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府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或采取理想的其体行动的义务。戴维斯和布洛姆斯彻姆(Davis&Blomstrom)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决策者们采取行动的义务,他们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那些与他们自己的利益相―致的整个社会的福利。Brummer(1991)认为,企业的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责任的―部分。与此相反,以卡洛尔(1998)为代表的另外―些学者把企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等同看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包含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的统―体。

我国学者虽然对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对其理论的实践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也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如刘俊海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著名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家高尚全则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有两类。第一类是基础责任,第二类责任是在第一类基础以上所连带产生的其他责任。陈贵民、雷造民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套管理和评估体系。沈维涛、陈君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影响到他人、社会、环境所有行为所应承担的义务。吴照云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大类:―类是企业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的责任,称之为消极责任;二类是企业对社会自身问题的责任,称之为积极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双重属性 从上述简要回顾中,可以得出学术界对社会责任内涵的不同表述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古典的纯经济观,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股东的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二是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除了要赚取合理的利润外,还应为基本利益相关群体承担其应负担的社会责任。为此,企业必须以合法纳税、不污染环境、保护雇员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式来维护社会效益,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不断增进社会福利。三是区别于商业责任的纯道德观,指超越了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的为所处社会的福利而关心的道义上的责任。第四种类型则是以上观点的综合,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定时期社会赋予企业的经济、法律、伦理以及人道主义的期望。四种观点有重合的部分,争论的焦点在于一种观点只承认企业社会责任是对股东利益的满足而否认慈善活动,另一种观点则刚好相反。本文认为,首先,必须承认企业追求股东利益的合理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丰富使得社会责任反对者的观点出现了融合而非进一步对峙的趋势。但是,我们要看到利益相关者理论中,股东是与企业联系最紧密地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对自己的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各种义务中,经济责任是层次较低但也是最基本的责任,如果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不能实现,那么其他的社会责任也就无从谈起。其次,除利益相关者理论之外,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与发展的另―个维度就是公众的期望。在物质生活贫乏的条件下,人们看重的是经济繁荣及其带来的就业机会。社会变得日益富裕以后,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得到了改变。消费者越来越关心他们所购买的商品的制作是否符合基本的人权标准和环保标准,与此同时,慈善事业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如果公众认为企业应该承担慈善责任,而企业不承担的话,企业的形象与品牌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企业的慈善责任这―抽象概念就变得具体而鲜活。企业虽然是―个独立的经济组织,但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事活动,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属性,企业社会责任也就具有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属性,因此,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企业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企业自由决定其履行与否的道德责任。法律责任主要指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企业有义务采取措施避免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包括为股东创造利润、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法权益、保护环境、政治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等,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总是最低限度的。企业的道德责任就是指企业自愿通过商业实践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等方式改善整个社会福利的一种承诺,包括超越法律和经济的要求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发展慈善事业、捐赠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动因的文献回顾20世纪中叶以后,倡导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逐渐增多。学者从伦理学、R-@、政治学等不同角度来诠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合理性,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远不止于追求利润,它还必须为基本相关利益群体承担其相应的一些社会责任。此后,斯蒂芬・P・罗宾斯、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里奇・格里芬等一大批经济与管理学家们,从“社会人”、“利他”等不同角度

对“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之说加以支持。另―些学者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理论基础,讨论的焦点是基于企业内部的成本收益比较来分折承担社会责任是否有得经济绩效。理论界有四种按的观点,分别以弗里德曼、佩因、罗宾斯和波斯特等人为代表。弗里德曼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际上是―种资源的再分配,必然有人要为这种再分配付出代价,结果是承担社会责任使得企业的全部生产要素都将遭受损失。林恩‘夏普’佩因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她承认从短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出现经济绩效的降低,但她强调富有社会责任感是组织有效性的基石和保证,可以为企业带来多种间接受益,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罗宾斯承认弗里德曼的观点的确可以从微观经济学中得到支持,但同时指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个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会明显降低其长期经济绩效。詹姆嘶・E・波斯特认为,公司社会责任行为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极为复杂,即使一项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其过去和将来的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也无法证明承担社会责任就必定导致高的经济绩效。我国学者更倾向于企业有必要承担社会责任。主流观点认为,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具体行动。除了理论上的分析,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也得出了不同结论。Bragdon和Marlin(1972)研究了纸浆行业的股本回报率与环境污染的关系,Moskowitz(1972)研究了14家具社会责任的公司半年内股票价格的增长,这两个研究都得出了积极的结论,即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积极的影响。Vance(1975)重复Moskowitz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结论。Alexander和Buchholz(1978)在Moskowitz和Vance研究的基础上调整了市场风险,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此后国内外相关的实证研究不断重复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三种结论。我国学者胡铭(2008)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有可能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能力不同的企业运用社会责任对其市场价值影响也不相同的结论。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有关企业为什么和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是以企业为本位对其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但是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到底获得了多少收益无法计量。在实证分析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样本选取都不得是上市公司,得出的结论有一定局限性。其次,代表企会责任的指标不全面,如有的学者笼统地以企业社会贡献率指村代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李宏旺,2008);有的细分为5个指标:环境问题、职工问题、社区服务、消费者服务、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潘煜双、姚瑞线,2008),而这种分类有一些瑕疵,因为利益相关者已经包括了其他指标。再者,承担社会责任会_在短期内产生成本,但是对企业未来利益的促进却是长远的,选取企业过去―年或者几年的财务业绩指标作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意义不大。最后,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到底哪个因素是动因,哪个因素是结果,或者互为因果,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真正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按照社会契约理论的观点。企业和社会是两个可以分开并且有利益冲突的实体,这些利益之间的冲突可以协调解决。但是我们不能淡漠企业作为―个营利组织的主体性地位,除了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之外,如果企业在会使自己处境变坏的情况下承担某一社会责任,使另一部分人境况变好,并不能达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如果能够在增进社会福利的同时为企业自身争取到利益,就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这就意味着双赢的局面。企业承担法律责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履行道德责任的主要好处在于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品牌地位、吸引投资者以及吸引和留住员工等给企业带来长期和间接效益的方面。而企业在可以进行改进,承担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却不予行动时,负面的舆论压力会使企业长期营造的品牌资产缩水,而且修复的成本会很高。因此,承担起社会责任既可使企业更加建设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又可避免因漠视社会责任而导致高业道德危机时社会对企业采取的制裁措施。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契合的双赢局面是可能的,企业自身有履行社会责任的需求,并且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不同的经济意义,反这种需求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分别指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得到生存、发展和企业形象、品牌价值等社会效益。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意义是内生动力,社会呼吁、舆论宣传等外部社会压力只有通过有效的机制转化为内在的经济动因时,企业才会从不自觉地适应到自觉的改变,使社会责任真正得到充分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必须在企业发展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三、企业社会责任模型

(一)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的文献回顾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社会现象的不断印证,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再仅停留在“是否承担”的层面上,而是上升到了“如何承担”和“在什么范围内承担”的层面上,并提出了大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卡洛尔的责任层次模型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看成是―个“金字塔”,从下往上依次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责任。这四个方面并不是无主次轻重而可以等量齐观的,经济责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为如果企业没有经济利益,对其他三个方面责任的讨论将“失去意义”。基于卡洛尔的责任层次模型,麦格南和费瑞尔(Maignan & Ferrell)提出考察特定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框架,通过构造一系列指标来度量“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的行为,提供了―个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描述。伍德(Wood)提出关于企业社会表现的模型,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为制度、组织和个人三个层次。戴维斯(Davis,1971)提出同心圆模型来描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模型由三个同心圆构成,它们也代表了先后顺序:内圈是企业的经济功能等基本责任,包括为顾客提品,为雇员提供工作,为股东创造利润等;中国包括为了执行企业的经济功能的责任,而所改变的社会价值,包括环境问题,雇员健康问题等;而最外圈是企业对新出现和未确认的责任,包括主动关心贫困问题,关心失学儿童等。国内学者许晓明、陈啸认为―个企业能够确实履行起社会责任一定有其需求,同时必须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二者应该匹配。他们认为,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动力在―定范围内达到平衡时,将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产生。陈迅、韩亚琴认为,企业需要实行的社会责任应该是视企业自身状况决定的,并不是说所有的社会责任企业都必须同时实行,而应该是分层次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动态均衡并不需要在企业经营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作是非选择,而可以将两者融合,按照帕累托最优理论,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确定履行社会责任的层次。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从基本的必须履行的义务到高级的自愿承担的道德行为的递进层次,相应的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个渐进过程。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划分了四个生命周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

期――衰退期与蜕变。蜕变一般发生于企业的衰退期,通过成功地蜕变,企业将步入―个新的生命周期(如图1)。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步伐与企业生命周期有着紧密地相关性,在企业实践中,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与能力的不断变化,选择履行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合的社会责任,达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动态均衡。

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企业责任多层次模型。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为了追求不同的目标,会自觉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这也满足马斯洛理论的两个原则:―是不满足足原则,即当企业成长进^、某一阶段时,企业就具备了履行相应社会责任的能力,同时企业自身也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会自觉履行高层次的社会责任,二者相互促进。否则,企业就停止发展,停留在某一阶段。如(图2)所示,在生命周期之初,生存是企业的最大目标,企业主要是按照国家法律和行业标准来经营,很少考虑股东利益以外的事务。在企业规模扩大,竞争力增强后,企业愿意对有经济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履行道德责任,以便建立有效的社会网络,获得各方的支持。企业进入成熟期后,有较多资金富余,企业在取得利润的同时希望获得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就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公益活动获得口碑或品牌知名度,最终为企业博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企业进入衰退期和蜕变期之后,已没有能力和资金继续进行公益事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退回到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二是渐进原则,即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以台阶方式来排列的,只有下层责任得到较好的承担时,上一层责任才能得到履行,并且承担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比承担低层次的社会责任的途径更多。一个没有解决生存问题的企业过度地投入到公益福利事业,而导致企业生存困难甚至破产,不但不能给社会带来福利,相反会成为社会的包袱,社会责任将无从淡起。我国学者胡铭通过实证得出,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的产品质量或创新能力,那么企业社会责任与其业绩的正相关关系会放大;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或创新能力较差,那么企业运用社会责任可能降低顾客满意水平,并最终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

四、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履行动因以及模型构建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对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的争论,有―部分原因就是仅仅关注了企业的道德责任,而忽视了企业的法律义务。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观点并不是认为企业不应承担社会责任。而是认为承担的责任仅限于在遵守基本法律法规下的经济责任。只要认识到社会责任的双重属性,社会责任的承担就从是否承担转化到怎样承担,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模型的构建基础就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企业可以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创造竞争优势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形成―种“内德于己,外德于人”的企业文化,从回馈社会而非经济目的出发,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在日常经营管理和整个价值链体系系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使企业沿着符合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同时获得社会的认知与肯定,实现企业和社会牟可续发展。

作者简介:

杨帆(1983一),男,重庆市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梅芳(1987一),女,四川南充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陈迅、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

[2]陈守明、施佳、蒲雪青:《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上海企业》2008年第2期。

[3]胡铭:《基于顾客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其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5]陈贵民、雷造民:《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卢昌崇、郑文全:《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解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5年版。

[7]沈维涛、陈君:《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范文9

关键词:企业理论;经济力理论;社会力理论;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33-02

出于企业或公司如何获得达到利益最大化核心能力的论说,可以将整个企业发展理论中支持企业发展的能力大致分为两种:经济力和社会力。即使用纯经济因素解释企业发展模型的理论可以归于经济力理论范畴,而使用除经济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对企业发展模型作出分析的理论可以归入社会力理论范畴。经济力理论向社会力理论的转向现实的是企业发展策略的根本转变。

一、企业理论中经济力理论及其局限

(一)经济力理论

所谓经济力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或公司如何提高自身的赢利能力,诸如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垄断优势对外投资、通过对外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和竞争地位等等。该理论的前提是把企业定位为“经济公民”的身份,这是一切经济力理论研究的大背景。这个理论的另一个暗含条件是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润为根本目标的,企业的责任在于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要素的投入,绩效来源于经济资源产出的效率。这一点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体现得很有代表性。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无论是“主流学派”还是“非主流学派”、无论是人们所总结的“个论”还是“通论”,对其行为的解释从没走出过企业“经济利益”的地域,始终在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因、动机、目的寻找经济利益的源泉,始终围绕“培育、利用优势,尤其是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利润”这一教条来探索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来源以及如何利用,进而解释跨国公司行为,所以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本质上属于经济力理论。

(二)经济力理论的局限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不但是经济利益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各种利益的交集。特别是跨国公司这样的庞然大物对此体会应该更加深刻。难道跨国公司存在的价值就是创造经济利益?难道“企业的职责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回答这个问题似乎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实际上作为社会细胞,企业同样是社会关系的显现,回答以上问题恰恰是回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本源。除了科斯从交易费用角度解释了“企业的性质”,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角度解释对企业的性质作出解释?毕竟,企业的本源不但具有经济性也具有社会性。这就意味着企业不仅是“经济公民”,还“社会公民”。

理论的发展总是意味着实际情况已经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诸如:跨国并购浪潮与国际战略联盟、RD的国际化、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柔性化、网络化等等;跨国公司目标向多元化发展,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重视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强烈关注跨国公司社会伦理形象。而且,在所有变化中,都贯彻一个理念,那就是“人性化、人文化”。这一系列新变化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解释,尤其是当今跨国公司把社会责任作为实现其目标体系的重要途径,强烈地追求社会伦理形象,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更是无法合理解释。社会力理论的诞生为跨国公司理论开辟了崭新天地,为合理解释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追求伦理形象找到了理论依据。

二、企业理论中社会力理论的发展

社会力理论是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所谓社会力理论,就是研究企业在新的企业使命和多元目标体系下,赢得社会尊重和赞誉的能力,与社会协调一致、与环境相容共生的能力,并解释跨国公司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新的经营战略与行为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任务是应用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探索跨国公司实现目标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运行机制,并合理解释跨国公司行为和价值观的新变化。社会力理论的产生不仅是跨国公司理论的必然演进,更是跨国公司实践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标志着其已经完成了“经济公民”向“社会公民”的转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经济力(垄断优势、技术、资源、内部化力量等等)的有限性,制约了跨国公司原有经营战略的实施,使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力已经不能构成全球化经营的动力系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迫动性引发跨国公司战略的新变化,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动力源——社会力。把承担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作为培育社会力的核心,并形成跨国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为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证依据。

随着价值观的转变,跨国公司的目标也不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了,而是向多元发展,形成了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多元目标体系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更关注人性化、人权、公平,还有与社会和谐。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已经无法合理解释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和全球化经营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和树立伦理形象的新变化。

三、社会力理论的一般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社会力理论的提出,使跨国公司理论向前进了一大步,为跨国公司如何获得更具适应性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而社会力理论的研究框架也能够为企业理论发展更加一般性的社会力理论提供帮助。虽然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中已经为社会力构成设计了大致的框架,但其设计源泉其实来自于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因此社会力理论的发展还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

虽然从起源到今天,历经“数个世纪”,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在讨论之中没有统一的答案,自然相应的内涵也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1924年歇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这种崭新的思想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出现三种相互联系的观念对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出挑战: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这三种观念开始扩大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大了,包括雇员福利(抚恤金和保险计划)、安全、医疗保健和退休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20世纪60年代环保主义蓬勃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心由赞助行为、提高产品安全度等类似事宜,转向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20世纪70年代,消费者权益运动风云迭起,企业社会责任又加入了新的内容。

虽然不同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相应的理论认知也存在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看作是企业高层作为企业相关者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企业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其中相关的信托受托人实际上指的是公司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和广大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者。而利他行为则是指企业为社会公众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但自己并不直接从中获取经济上的好处。

(二)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传承自国外的相关研究,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需要和面对国际贸易的压力下必然出现的结果。与国外一样,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国内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各有看法,其内涵远未统一。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国主动应对的最好选择,也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中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明显不足。其表现为:一是研究成果少而且观点片面。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迄今为止,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成果不够深入,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中,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二是缺少创新性研究。目前国内翻译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原著较多,而国内原著很多都是借鉴或直接引用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科研成果,针对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很零碎,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与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明显不同。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总结

企业角色从“经济公民”转向“社会公民”;企业理论也从经济力理论发展到社会力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正在逐渐掌握更具加适合发展的能力,并通过将社会责任整合入企业战略的形式,在制度上保证了更加有效地将社会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借此发展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但企业理论的这一新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供给企业更强的理论指导,关键在于建立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与企业绩效紧密相联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而这又依赖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竞争的最高境界将是标准和制度的竞争,强化社会责任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内容来规划。要把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变成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而且要争取这种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邓修权,夏国平.企业能力理论及其形成背景分析[C].全国第七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3] 卢让林,李子奈.企业理论的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4] 吕中楼.企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