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保障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0:44

保障技术论文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43

[中图分类号] TJ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073- 03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作为部队作战能力的组成部分,是保持和提高部队作战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从何而来、如何生成,对于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军对于合同商保障能力的研究较少,本文着眼于新军事变革,以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构成。

1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概念及其内涵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是由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与能力两组概念构成,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作为车辆装备军民融合保障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是指由签订了车辆装备保障合同的装备承制单位或其他地方力量实施的装备保障,其实质是把部队部分车辆装备维修保障工作以合同形式交给地方企业,以充分利用民间丰富的物质、技术、人力等资源来增强部队的保障能力。而能力作为特定主体从事特定活动的本领或力量,与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结合起来可以定义为:与部队签订了车辆装备保障合同的装备承制单位或其他地方力量,利用民间丰富的物质、技术、人力等资源完成车辆装备保障任务的本领。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是由车辆装备合同商这个具体的主体所拥有,不能狭隘地将这个主体理解为个体的人,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合同商维修保障力量或是指挥人员,而应该认识到是合同商这个整体。不仅如此,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是能力系统中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虽然可以用合同商保障理论、保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障装备的性能等进行描述,但是这些只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部分因素,要形成合同商保障能力还需要社会科技、经济的支持等其他因素的推动,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构成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

2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是由诸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弄清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要素构成,是进一步认清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内涵,进行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研究的基础。对于能力要素的构成,目前有多种看法,如果我们把生产力作为一种能力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范例,即生产力要素为劳动者、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劳动对象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说明了目标即劳动对象在能力要素里的重要作用。结合前人对能力要素的区分,本文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分为资源性要素、支撑性要素和目标性要素。

2.1 资源性要素

资源性要素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设备设施、器材、经费、信息资源等。

2.1.1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是指与部队签订了车辆装备保障合同的装备承制单位或其他地方力量中具有一定的军政素质、身体素质,能够掌握部分部队车辆装备保障理论,遂行车辆装备保障任务的保障人员。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同建制保障人员一样是车辆装备保障任务的承担者、遂行者和实施者,是车辆装备保障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战争呈现出车辆装备的高损坏、装备保障的高时效、装备保障人员的高素质等特点。我军装备保障队伍也正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每一个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都是由体力和智力共同构成的,即身体素质和军政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机结合。身体素质是军政素质的载体,强健的体魄不仅是完成车辆装备保障任务的基础,而且影响人员技术和战术水平的发挥。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人员军政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2.1.2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设备设施

车辆装备合同商在野外实施抢救抢修任务时,除平板拖车外,并无特殊的如部队修理车、抢修车等装备,在担负野外保障任务时主要携带故障检测和诊断设备,以及针对特殊车辆所携带的修理设备。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环境高度透明,作战节奏明显加快,作战样式转换频繁,要求车辆野战维修装备必须具备较强的野战适应能力、机动保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1]。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设备作为野战维修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够和部队车辆野战维修装备之间功能互补,减少可能导致功能产生内耗的因素,是否便于携带,将对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设施是指为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提供的场所。如军用车辆原始研制和生产单位的4S店、企业化修理工厂和其他有条件承担军队车辆维修和器材供应、存储的企业等。在上述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设施内,维修保障力量强大,存储器材丰富,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的优势。

2.1.3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器材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器材是指在遂行车辆装备保障活动中由合同商存储或供应的一切备件和材料,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军车辆装备型号多、种类复杂,特别是新型车辆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对车辆装备器材存储的结构、种类、数量以及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仅由部队承担车辆装备器材的存储和供应,将不能适应战时对车辆装备器材的大量需求[2]。充分依托车辆装备合同商现有的车材存储网点,优化存储结构,借鉴现代企业制度下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以配送为核心的商品供应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部队需求为基础,实现车辆装备器材的实时供应,以节约成本,减少环节,提高车辆装备器材供应的流通速度和保障效能。

2.1.4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经费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活动可以理解为一种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处处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无论是车辆装备的维修、保养,还是合同商维修保障人员的理论培训、实践训练,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基础对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没有一定的国防投入就不可能进行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进而影响到部队整个任务的完成。实际上,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经费投入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可以促进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同时也是限制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规模,保持部队核心维修能力的一种方式。《美国法典》第10卷第2466节中关于“装备基地级维修的限制”规定:“各军种部和国防部各部局确定基地级合同商维修限制在50%以内”,其限制方式就是通过经费控制来达到的,这是为处理好合同商保障和军队建制保障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措施。

2.1.5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指与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运用和安全等密切相关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主导型战争正在迅速成为现实。精确、实时、充分、可靠的信息,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车辆装备保障能力,还可以降低保障物资的储备量,从而改变传统车辆装备保障由于缺乏对保障资源的了解而造成的超量储备,用比传统装备保障少的资源,完成更多的装备保障任务。

2.2 支撑性要素

支撑性要素的功能是整合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保障能力资源性要素,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资源性要素之间发生作用的纽带,主要包括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管理、训练、法规、科学技术。

2.2.1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是对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指导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系统各要素只有在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手段、一定的形式组合,才能转化为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主要包括:合同理论、合同商管理理论、抢修性理论等。合同理论主要研究合同商与部队之间的权责关系、利益关系、任务区分以及违约后的处罚措施等;合同商管理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适应部队需求,保持和提高合同商保障能力的机制、措施等;抢修性理论主要研究包括战场损伤评估在内的战场损伤的检测与定位、抢修性标准等。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贯穿于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的整个过程,积极研究和发展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理论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建设、发挥的基础环节,对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其他要素的发展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2.2.2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管理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管理是通过各种手段对车辆装备保障活动进行控制,以提高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管理包括:车辆装备合同商优选管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合同管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过程管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风险管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运行机制管理等。由此可见,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管理渗透于车辆装备保障的各个方面,它使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各业务过程间真正形成一个整体,确保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各要素协调发展。

2.2.3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教育训练

合同商保障教育训练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组合性要素的内容之一。它是促进合同商保障主体与保障装备相结合、进而转化为保障能力的先决条件。对合同商的教育是指按照部队要求,对合同商保障主体的思想政治觉悟、作风、保密意识、组织纪律性等诸多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合同商保障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合同商保障主体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它包括学习部队车辆装备保障理论,熟悉部队车辆装备保障装备以及参加部队组织的综合演练等活动。合同商保障教育训练是使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诸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保障能力整体最佳目标的重要措施。合同商保障主体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第一要素,虽然他们不是军人,但是同样应该具备思想政治觉悟,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健康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真正担负起决定性因素的作用,这些,只有通过教育训练的途径才能实现。

2.2.4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法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合同商保障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上,协调好装备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实现二者的双赢[3]。车辆装备合同商在遂行车辆装备保障任务时,其各种运作方式、各个运作环节,都涉及军方与地方的关系协调和利益调整,为避免在合同商保障实施中有可能存在的体制不畅、关系不顺、效益不高和行为不规范等问题的发生,必须有一套完善、高效运转的法规体系和严格有序的法规实施环境作保证。通过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法规,理顺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各种关系,保证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高效有序、有章可循,促进合同商保障资源和部队建制保障的全面融合。

2.2.5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力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科学理论与技术水平的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理论的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工程制造能力。从车辆装备保障能力的发展历程来看,科学技术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新型车辆装备的发展、维修保障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也实现了相应的检测技术、维修技术的创新。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作为车辆装备保障的一部分,应该大力发展新型的可以快速准确判定车辆装备故障位置和原因的诊断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国家的科学技术能力作为基础。

2.3 目标性要素

目标性要素主要是指各种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任务,它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的目标和方向。离开了车辆装备保障任务,合同商保障能力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任务需求产生于平时和战时的全过程,对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具有启动、牵引作用。保障任务不仅决定着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产生和存在,同时还决定着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3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间的关系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资源性要素、支撑性要素、目标性要素分别构成了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的3个层次。资源性要素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的基础条件;支撑性要素将资源性要素按一定质量、一定数量、一定空间、一定时间、一定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目标性要素是满足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需要,进而体现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的直接来源。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系统,由此构建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

4 结 语

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是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的基础,总结和分析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要素,有助于认清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的来源,揭示其能力生成规律,为下一步车辆装备合同商保障能力生成研究打下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春润,曹会智.车辆装备保障指挥学[M].北京:出版社,2005:2.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2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d emphatically the foreign troops promotion military supplies equipment forms the safeguard strength several spot main procedure.

关键词:外军 军需装备 形成保障力

Key words:The foreign troops military supplies equipment forms safeguard strength

作者简介:吴文彩 军事经济学院研究生一队

外军在推进军需装备形成保障力方面,无论是在军需人才和军需装备建设上,还是在体制编制、教育训练和军需装备的管理保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认真借鉴外军的先进做法,对于促进我军军需装备保障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调技术、保障和理论研究人员的早期结合

外军普遍认为,缩短保障力生成周期的最有效途径是强化技术人员、作战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的早期结合。

1.加强技术、保障和理论研究人员的早期结合,缩短成熟技术向军需装备转化的时间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技术成熟期从过去的数十年,减到数年甚至数月,以信息技术为例,每18个月性能翻一番。1为保持军事技术优势,必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保障力的转化。缩短成熟技术向军需装备转化时间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技术、保障和理论研究人员的早期结合。

2.加强技术、保障和理论研究人员的早期结合,为装备后期的运用、训练、管理保障等打下基础

军需装备形成保障力的时间较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往往等装备配发部队后,才开始开展对其运用、训练和管理保障方法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保障方法的研究滞后于装备的发展,训法研究更落后于保障方法的研究。而保障人员、技术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的早期结合,可以改变这一不利局面。首先,早期结合,超前开展保障方法的研究。装备更新最快的美军强调:在装备论证时,就应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由保障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研究新战法,形成与装备相适应的新的保障方法。当装备配发部队时,就可以根据新的保障方法指导装备的训练和使用,加快保障力的生成。其次,早期结合,超前开展训练方法的研究。外军普遍认为,在装备研制阶段,就应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由理论研究人员和保障人员共同编写新装备的训练条令、训练大纲,以期指导后期的装备训练,使新装备一到部队就能有相应的大纲。再次,早期结合,超前开展管理规范的研究。以往是装备进入部队后,才开始编写管理规范,而部队保障人员对装备的性能还不够了解,许多管理法规的制定比较粗糙,往往导致盲目操作,成为事故的诱因。

二、重视军需装备全系统全过程训练

外军纷纷由健全法规制度入手,从编制体制、经费和器材等方面保证对军需装备进行全系统全过程训练,确保装备形成整体的保障力。

1.加强以实战为背景的多种相关装备的协同训练,确保装备形成现实的保障力

多种装备的协同训练,是指为完成一定的保障任务,多个装备系统的同步协调训练。为确保装备形成保障力,外军特别注重加强以实战为背景的多种装备的协同训练。

2.加强装备模拟训练,提高保障力的的生成效益

军事实践证明:对装备采用模拟训练不仅可以减少对装备的磨损,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提高装备保障力的生成效益。现代装备都是结构复杂的大系统,依靠传统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不仅耗费大,而且难以进行有效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利用仿真技术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成果,把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其他技术同军事理论相结合,通过高技术手段模拟保障活动,使受训者在近似实战的训练中获得军事知识与经验,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特定情况下作出决策的能力。

三、注重军需装备的全寿命和信息化管理

外军普遍认为,现代装备研制、生产周期较长,从提出需求到退役报废的各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体现了从提出需求到形成保障力的连续过程。

1.全寿命管理

装备全寿命管理,是指对装备系统从诞生到退役整个发展过程进行的统一筹划和控制,主要包含全寿命费用管理、全寿命技术管理以及协调全寿命费用和进度的关系。与其相反的概念则是研制、生产、使用等阶段各自分开、独立的管理。与各阶段分开独立的管理相比,全寿命管理强调综合考虑各阶段的问题,使全寿命费用尽可能最小,各阶段的技术协调发展,而不单纯考虑某一阶段费用与技术的问题。

外军在实行装备全寿命管理时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建立相互制约又密切配合的管理体系,制订采办管理政策,规定政策权力机构。二是对装备计划的采办过程,从全寿命费用管理角度划分为若干阶段,并设立相应的阶段决策点,严格按阶段决策程序进行管理。三是建立全寿命管理的法规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标准、规范;四是制定严格规范的决策审查程序和制度,既能从纵向上保证装备系统计划分阶段、按要求进行,又能从横向上通过计划间权衡比较,使整个采办过程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加强对军需装备的管理和保障

1.外军军需装备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是实行法制管理。美军为了搞好军需装备的管理,建立了一整套的法规、制度,明确规定了各个阶段、各种情况下部队军需装备管理的目标、任务、要求和组织实施方法,使军需装备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对装备的保养、交接等内容均做出了具体规定。

二是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外军军需装备的管理手段不断更新。美军各级部队军需装备的管理普遍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军需装备的管理效益。

2.外军军需装备保障的主要特点

一是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维修原则和规章制度。首先是靠前维修和换件修理的保障原则。外军认为,靠前修理是为部队提供快速保障的主要手段,当装备损坏或出现故障时,修理越靠前越好。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3

>> 电力系统中电气主设备的继电保护技术探讨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 电气主设备继电保护技术分析 浅谈电气主设备继电保护技术 电气主设备继电保护技术解析 电气主设备继电保护技术论述 浅谈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技术 浅析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技术 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 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接地技术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革新探究 关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设备的改造 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设备及其自动化可研究 电力系统中自动化与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 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探讨 关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分析 浅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 浅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及其前景 试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简要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二、主设备保护的发展趋势

(一)保护装置的一体化发展

1.充分的资源共享,一个装置包含了被保护元件所有的模拟量,保护逻辑的判据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电气量,使保护更加完善、可靠,判据更加灵活实用。

2.主后一体化装置,给故障录波、后台分析带来了便利。任何一个故障启动或动作保护装置就可以录下整个单元所有模拟量,使得现场故障的综合分析、定性及事故处理更加方便,而分体式保护只能录下部分信息。

3.主后一体化装置便于保护双重化的实现。主后共用一组TA,TA断线概率大大下降;装置数量少,误动概率降低。

(二)新型光电流互感器、光电压互感器的应用

传统的电磁式TA是一种非线性电流互感器,具有铁磁谐振、磁饱和、绝缘结构复杂、动态范围小、使用频带窄、铜材耗费大,远距离传送造成电位升高等问题。

(三)信息网络化

变电站监控和发电厂电气监控系统的发展,要求主设备保护具有强大的通信功能,以便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保护动作报文管理、故障数据处理、定值远方整定、事故追忆等功能,实现了电气智能设备运行的深层次管理。

在采用高速度、大容量的微处理器及高速总线设计后,保护装置将具有更完善的数据处理功能和通信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保护信息化、网络化设计。主设备保护除了动作后经通信网络上传故障报文、数据到监控系统以外,还可以为系统动态提供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和信息,并可根据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通过数据交换,提供修改保护判据和定值的依据,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故障分析技术

新一代主设备保护必须具有强大的故障录波功能,除了记录完整的事件报文、故障数据外,装置还可以记录故障发生前后全过程所有的模拟量、开关量、启动量、中间量的变化,完整地记录每个保护的动作行为。主设备保护的故障信息上传至电气监控系统或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后,通过高级应用软件,分析保护的动作行为是否正确,为故障查找、分析提供充分的依据。完整的故障数据经数字仿真系统可实现主设备的故障再现,对事故进行深入分析,为保护性能的改进完善提供重要的依据。

(五)信息网络技术

当代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正在从传统的模拟式、数字式探索着进入信息技术领域。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方面,保护的配置比较灵活。如果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采用传统模式,也就是远方终端装置(RTU)加上当地监控系统,这时候,保护装置的信息可以通过遥信输入回路进入RTU,也可以通过串行口与RTU按照约定的通信规约进行信息传递。

(六)自适应技术、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自适应继电保护的基本思想是使保护能尽可能地适应电力系统的各种变化,进一步改善保护的性能。对于主设备保护而言,它与某些保护的判据、定值和系统的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发电机失步保护、变压器零序保护等。目前,部分保护功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适应能力,比如浮动门限、变斜率比率差动保护中的制动特性、自适应3次谐波电压比率定子接地判据等。随着与微机保护技术密切相关的其他科技领域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出现,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自适应控制理论、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的应用,必将促进自适应保护的飞速发展。

三、结语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日益增大,范围越来越广,仅设置系统各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远不能防止发生全电力系统长期大面积停电的严重事故。在我国当前继电器发展的主要趋势是逐步朝着计算机化、网络化发展,以实现智能化控制和保护系统为前提基础进行探索和追求。为此,必须从电力系统全局出发,进行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综合集成研讨厅;应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渐庞大的系统、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成为科学家面临的崭新课题,复杂性科学便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生长。对于解决开放的复杂系统问题,以戴汝为和钱学森等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给出了研究这类系统及相关问题的方法论:综合集成法。

一、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提出及实质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是综合集成法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应用形式。“综合集成研讨厅”是综合集成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成果,与专家群体一起构成的高度智能化的人一机结合系统。概况起来,由三个体系构成:知识体系、专家体系、机器体系。其中,专家体系是核心,机器体系是物质技术支持,专家体系和机器体系都是知识体系的载体。

“集成”二字代表了逻辑、理性,而专家们和各种“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代表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非逻辑、非理性智能。这样就把综合集成法中的个体智慧明确地上升为群体智慧。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使系统的智慧超越其中的每一个成员。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核心支撑技术为:①分布式网络技术;②超媒体及信息融合技术;③综合集成技术;④模型管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⑤人在回路中的研讨技术;⑥模糊决策及定性推理技术。

综合集成法是复杂决策问题的求解方法论,综合集成研讨厅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高级形式。自提出以来,已经受到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信息与控制领域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实践工作。总体来说,目前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研究涉及以下主要方面:研究复杂巨系统理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及其应用;研究专家的群体行为规范及有效互动模型;研究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体系结构;研究综合集成的技术,包括:意见综合集成、模型综合集成、仿真综合集成、信息综合集成、知识综合集成等;研究面向某类复杂问题或某种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即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各种应用。可见,国内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是相当活跃的,研讨厅体系思想已经成为复杂信息处理与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指导与启迪。

二、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应用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提出以后,如何把这一方法论应用于复杂问题的研究实践,促进这个理论框架的具体化和实用化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综合集成研讨厅在提出以后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它的关键部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综合集成研讨厅建设的复杂性,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仅就综合集成研讨厅在条件保障项目评价中的应用作一阐述。

(一)条件保障项目的定义。条件保障项目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特定投资体制下的一种投资项目。它是指为满足新机研制生产(包括预研)在科研条件、试验手段、生产能力上的需求,新建、改扩建实验室、生产设施等相应条件,或者对现有的条件和试验手段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条件保障项目包括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和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图1)

(二)条件保障项目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基本框架。条件保障项目评价综合集成研讨厅是一个可以利用最丰富的信息,集中不同领域的专家协同工作的支撑环境或“工作体”。所谓的“厅”,并非建筑意义上简单的建筑形式,而是以计算机网络支撑的网络体系,是逻辑意义上的“厅”或虚拟的“厅”。研讨厅可物化为物理意义上的系统,即由数据库、评价方法模型库、知识库、信息融合技术、综合集成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构成的巨型智能系统。

条件保障项目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基本框架集计算机技术、评价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于一体,强调把人的思维和思维的成果、人的知识、智慧以及各种资料信息集成起来,分析了研讨厅的功能机制、网络体系及支撑技术。

条件保障项目评价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建设更利于项目评价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条件保障项目评价研讨厅的建设将为国防科技工业大规模的研讨厅体系的建立积累经验。总之,综合集成研讨厅在社会、经济、军事、国防等各个行业和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推动它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恒大地产集团;3.重庆第七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路桥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前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车辆数量急剧增加,公路桥梁和城市立交桥大量兴建,这就必然促使我国的交通业飞速发展。交通的飞速发展表现在规模的大幅度增加,以此缓解公路交通面临的紧张局面。影响路桥施工质量表现在寿命缩短、维修改善费用增加, 经济损失严重甚至比新铺装花费还要大, 并要承担交通中断造成的损失。因此,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路桥建设管理工作的关键, 同时其还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根据现代路桥施工管理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科学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才能有效的达到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目的、达到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本文下面主要对公路工程建设实践中的技术质量控制进一步作简要的分析。

1.关于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重要性分析

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是预防施工质量通病发生的重点,其科学实施有助于企业降低质量通病治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科学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还能够有效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使用寿命,为降低维修成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其还对保障公路行车安全、降低“桥头跳车”等现象造成的交通事故。加强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已经成为现代路桥施工企业的首要工作,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2.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针对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路桥施工企业必须以完善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管理与严格的实施提高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效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1完善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应从企 业自身管理水平的分析出发,针对企业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流程等构建基础性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证使其能够适用于企业所有的工程项目,并针对企业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与补充。例如:这对企业技术力量的薄弱进行人员的培训等。在基础性管理体系完善后企业还应在项目工程开工前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对基础管理体系中不能针对工程特点的地方进行修改,以此完善基础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确保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能够在实施积极中具有适用性与针对性,以此保障技术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的科学实施,确保技术

管理工作与质量控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2.2针对路桥施工管理目标科学的开展技术管理工作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是有效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是现代路桥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路桥施工企业应针对技术管理目标科学的开展路桥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工作。在施工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合同要求科学设置技术控制点,并在施工中针对技术控制点进行严格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此保障技术管理目标的达成,有效保障路桥工程施工质量,避免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例如:在进行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加强路基土摊铺厚度、压实度的管理,并加强压路机设备操作人员的相关技术管理(禁止急停急起、严禁z字行车、避免压路机长期停放在刚刚压实的路基上等),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保障公路施工质量。

2.3针对质量控制工作目标开展质量控制措施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在工程施工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并根据施工设计方案进行质量控制点的制定。以施工质量控制点来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开展。首先,针对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施工材料进行控制与管理,以施工材料管理的有效实施为施工质量的保障奠定基础。同时针对质量质量控制点进行严格的施工过程管理,以施工技术人员、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巡检与旁站等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效果,保障施工质量。另外,针对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因素也要在施工前进行充分考虑与分析。如:对施工过程中气候因素可能引起的质量问题(降水对路基施工质量的影响)等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避开气候因素影响施工质量的多发季节,如避免不了也要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计划来保障施工质量。通过科学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分析、论证确保施

工过程质量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保障其质量控制效果与目的的达成。

3.运用现代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提高管理效果

现代路桥施工企业还应运用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以此提高管理效果。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应运用预防性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式,针对影响路桥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与路政,将可能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技术因素、质量控制因素等制定预防措施,以此确保施工过程能够有效减少和降低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技术管理效果的达成,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企业各种问题治理的成本。

4.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施工企业应在工程开工前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与相关措施,以此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施工企业还应加强自身技术力量的培训与培养,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此促进企业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l】王宇哲.路桥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实施的基础――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建立【J】.公路施工,2009,10.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构建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保障体系 关系

[作者简介]潘望远(1951- ),男,江苏宜兴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管理研究;王旭东(1971- ),男,河北故城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工程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天津 30022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JA1040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55-02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也关系到高职院校事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衰。因此,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职院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为,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固然十分重要,但它的构建与一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同,究其原因则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与普通高校的教学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把握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在研究探讨实践教学模式及其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发挥其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即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与劳动就业岗位紧密联系,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级职业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职业技术也在发展和提高,它的最大特点是职业岗位实践技能操作的系统性,强调实践技能操作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应是传授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应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技能性和科学性(完整系统性)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加深,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推进,但仍存在问题。一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二是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实践教学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发展,其教学方法滞后;四是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短缺;五是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及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六是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这些问题的实质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论问题,是建立实践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立足点。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

所谓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探索建立起来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方法论及对策系统,是为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选择路径和操作方法,是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所谓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建立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的基础上,为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依据规定的质量标准,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采用特定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对实践教学质量实施保障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一)两者之间的共性

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涉及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途径、方法和保证,是为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而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也是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输入部分和过程部分的重要内容,是规范、考核和监控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两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共性。

(二)两者之间的互补性

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实践,必然推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使之更加符合实践教学的特点,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标准的需要,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也必然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并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使之在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定的指标内容和评价标准对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及办学效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性。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检查各教学环节存在的差距,特别是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间存在互为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四、以教学模式探索创新促进保障体系构建完善

研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应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完整的实践”原则,从课程论的视角,推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等的改革,不断为充实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增添新的内容。

(一)课程设置“无断层”

无断层课程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学校专业的特点而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首先无断层课程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建设所需人才广度和深度的要求,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衔接。二是无断层课程是因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岗位(群)而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训教学课程按照技能操作规范要求整合成课题或模块,突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三是无断层课程设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为中心,达到理论知识的讲授、专业能力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教材开发校本化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是根据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求,学校自主开发编写的教材。教材开发应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编写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融合的课题式、模块式教材。在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科学性,体现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组织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准确把握实训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差异的专门开发队伍。校本教材开发编写需要考虑和遵循基本原则:

1.专业、职业与岗位能力为本相统一原则。在编写某一门具体实践教材时,必须明确课程在本专业培养目标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岗位自主继续学习的能力。

2.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原则。校本教材开发要克服片面强调学科的严密性和系统性,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弱化学科体系,适当降低教材的理论难度和深度,以实用性理论为主,以知识够用为原则,注重职业岗位应用的技能和技艺。教材编写要着眼于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技术技能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的特点,教材内容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技能掌握的规律。

3.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教材内容的科学、正确是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要求,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法制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通用职业素质养成寓于其中。

4.变化性与适应性相统一原则。劳动就业岗位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针对职业岗位的变化、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教材内容、形式,突出校本教材的适应性、实践性的特点。要继承原有教材中适用的内容和精华,按岗位能力训练的要求,补充已成熟运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规章制度等内容。同时,考虑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上的差异,探讨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实施。

(三)教学方式方法“一体化”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以行动导向理论为指导,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师资、场地、设备设施等教学要素优化融合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建立一体化实践教学场所,配置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理论知识方面的问题可在“教室”上课,涉及实践操作方面的问题可在“车间”训练。其次,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校本教材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进行讲解、演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进行示范、整体指导和个别辅导。

(四)教学团队“双师型”一体化

建立“双师型”一体化教学团队是形成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双师型”一体化教学团队中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示范和技术指导,还具有一定的产品生产和研发能力,这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根本。现代化教学要求“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应精通2个模块,掌握3~5个相关模块,熟悉其他模块。目前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达到“双师型”一体化的标准比较困难。在现阶段,组建“双师型”一体化教学团队可使教师之间的教学能力互补,用实践教学的课程和教材把教师联系起来,使得实践教学不间断、一体化。同时,可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

(五)实训基地企业化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模拟企业生产要求,专业按大类组建功能较为齐全、能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实训设施设备及配备相应的台套数量。同时,模拟现代企业生产环境、生产岗位,让学生能受到严格的“真刀实枪”的职业技能训练。

2.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落实校外实训基地是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体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更好地解决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现实性和一体化教学的问题。同时,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实践设施设备、师资不足、学生就业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戴裕崴,华国祥,李玉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和实施[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2).

[2]林萍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3]刘五一.ISO9000框架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5).

[4]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钟秉林,周海涛.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新特点、影响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数控机床 维修技术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T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89-01

数控机床是现代工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机械设备,关系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和生产现代化的建设。数控设备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工业技术的结合,是数字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数控技术体现的是工业产品更加的精细和准确。数控机床从操作到维修都要按照机械操作和护理的程序进行,操作不当或维修不及时必然影响数控机床的正常生产。

1数控机床存在的故障

数控机床的故障一般分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两类。在机床维修之前,应该诊断机床故障是属于机械故障还是电气故障,然后检查电气系统的程序能否正常运行,运动现象是否异常,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

2数控机床维修所必须的条件

2.1物质条件。在物质条件中要备齐必要的维修工具、检查仪器表等,如装有数控机床维修软件的笔记本电脑;每台数控机床应该有完整的技术图纸和操作说明书;配备数控机床专用的电气配件;准备好数控机床使用和维修的说明书。

2.2人员条件。数控机床维修的好坏取决于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等条件。维修人员知识面要广,要掌握有关数控机床操作和维修的各种知识,特别在计算机技术、电路技术和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灵活应用。维修人员还要加强数控技术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机床技术的培训班,学习丰富的操作维修经验,要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维修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消化理论知识点,是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操作中解决维修的难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由于数控机床软件程序以英文为主,增加了一些不懂英文的技术员的维修机床的难度,因此,机床维修人员还应该掌加强英文知识的学习,能够正确的识别机床软件上的英文单词的意思,避免因为语言的原因造成机床维修中出现的障碍。

2.3数控机床的预防性维护。数控机床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通过日常护理可以减少数控机床的机械故障。日常护理包括检查主轴、各项温度控制、磨损情况和接触器触头清洁等状况,同时要明确数控机床的各功能部件和元气件的保养周期。每台数控机床都应该分配专门的工艺人员、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要求这些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以适应数控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数控机床如果长时间闲置,当再次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机械故障题,或许是因为尘土、油脂凝固等原因影响到机床的动态传动性能,而机床的精确度降低和油路系统被堵塞。在 1a 之内基本上处于所谓的“磨合”阶段,在这一阶段机床的故障率会呈下降趋势,这期间可以不断的开动机床,此外在充分发挥机床设备的功效同时,也要合理的使用,注重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一台数控机床的寿命一般在8~10a左右,因此,更应做好机床的维修工作。

3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措施

3.1 采用常规检查法。当机床的数控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且系统无法报警而影响正常工作时,就需要根据故障发生前后的系统状态信息,结合已经掌握的应用理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当数控系统发生故障时,通常会在操作面板上显示出故障信息和信号,对于发生频率较高的故障,在数控系统的操作手册和调整手册上都有详细的处理办法和解决方案。还可以利用编程器或操作面板根据电路图,遵循逻辑关系找出故障,并查出相应的信号状态,从而找到解决办法。

3.2 参数修正法。数控机床的维修过程中,有时也要利用一些参数来调整机床,但必须是在机床的正常运行状态下进行修正的,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经过多次的调节机械能力的基础上,尝试着改变参数,并将伺服系统的位置系数逐渐修调。在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维修人员还要查阅更多的关于机床参数的更改方法,以此来提高加工的精度。

3.3初始化法。通常情况下,由瞬时故障引起的系统报警,可以用开关系统电源或者硬件复位来依次清除故障。一旦数控系统的存储区因电池欠佳或线路板等问题造成混乱的局面,就要对系统进行初始化清除。

4 对数控机床维修的总结

数控机床的维修人员应该在实践中去找值得研究的项目课题,结合实践所得出的结果来进行探讨,最后写出论文。在故障的排除过程中,必须要认真的分析判断,由此可见事后总结十分有必要。总结数控机床的维修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数据、文字资料等,如文件资料有不足之处,需要事后补充,以便在今后的日子中来研读和应用。维修人员应该记录好从故障的产生到解决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并采取有关措施,结合电路图、相关软件及参数等因素来进行。如在处理过程中发现自身知识的欠缺之处,应及时的学习补充。

5结论

虽然数控机床的型号和种类比较多,但日常的护理和维修技术都基本上一样的。数控机床的保养与维修技术随着数控机床的改进而发生变化,因此维修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数控机床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发放,不断的投身于实际的维修工作当中去,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在维修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问题,在维修技术上不断的创新,及时解决数控机床出现的各种故障,减少维修费用,节约成本,使数控机床能够安全的运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亚飞,娄斌超,钱锐,等. “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课程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21-22.

[2]胡彦文,吴美玉.我国的数控机床的状况及发展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5(23):34-35.

[3]张超,罗玉婷,李海洋.论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1(13):12-13.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字】智能技术 继电保护 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继电保护能够及时地切除电力系统中的故障,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所以对电力系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继电保护的发展过程由电磁型开始,经过了整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保护,如今多数采用的是微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式保护装置。如今,对继电保护的研究仍然在继续,新的方法和途径也在不断出现。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所包含的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理论和多系统在继电保护中的运用在目前看来是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人工神经网络

这种信息处理系统是模拟人脑的组织结构和人类的认知过程。人工神经网络拥有自适应、分布处理以及联想记忆等诸多优点,所以在智能保护中也开始受到广泛地重视,也成为了继电保护的新途径。人工神经网络这个新方式是通过对大量标准样本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不断地调整人工神经网络中的阈值和连接权,实现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式记忆。这种方式不但拥有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而且能够有效的进行含有噪音的数据的处理。

人工神经网络利用的是非线性的映射方式,所以一些无法列出方程式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无法求解的非线性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这一个方法也在继电保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如果输电线的两侧系统在电势角度摆开的情况下发生了经过渡电阻的短路,这就属于非线性的问题,对故障的位置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人工神经网络能够通过对集中样本的分析和考虑,就能正确判断出发生故障的位置。通过几年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在继电保护中不但能够用来判别故障的类型、测定故障的距离,而且能够有效保护主设备。另外,人工神经网络中所具备的强大的学习能力、自适应能力以及模式识别能力等,能够清楚地识别电力系统中出现的任何故障,帮助解决电流保护中的故障方向识别和灵敏度补偿等问题,保证电流保护对反方向上的故障进行封锁,对正方形上的故障有足够的保护范围,从而有效实现电流保护自适应,提高自适应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能够提高故障的诊断和解决效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个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样本的完整对解决故障的效率有决定性影响,一旦样本不够完备,可能就无法有效地及时地解决故障。这将成为我们未来讨论和研究的方向。

二、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属于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活跃的课题,与知识工程研究的联系十分紧密。在这一方式中,不但可以通过书本上相关的理论来处理各种已经定型的问题,而且可以利用和总结专家的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被称为专家系统。最突出的是,专家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缩小推理的范围,也可以缩小对知识的搜索,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提升解决问题时的推理效率。此外,专家系统中所具备的解释模块功能也十分强大,它不但能解释推理出的结论,而且推理的过程,以及推理时用到的知识,它都一清二楚。

当专家系统用于继电保护时,有许多种知识表达方式,其中有两种是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别是知识模型表示法以及面向对象表示法。而除此之外,还有生产式规则表示法、谓词逻辑表示法、框架式表示法以及过程式表示法。其中知识模型表示法和面向对象表示法是后面四种表示法的融合与发展,是新的形势和新的结构。

专家系统在继电保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比如电力系统中如果发生运行方式的变化,或者在检修设备、投入新设备时,都有可能引起定值和保护配置的变化,这时专家系统就能根据电网结构、专家经验以及运行的规程等给出决策,帮助制定保护对策。另外我们还发现,专家系统可以和人工神经网络在许多方面相互协调、互相补充,

所以,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取长补短将二者更和谐地融为一体,是目前的一个研究方向。

虽然专家系统有如此多的优势和优点,在工作中也有极高的效率,但是这个方式在实际的工作和运用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例如,对于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一直都是最大的问题,是这项技术的难点。另外在专家系统中,一旦遇到的故障相对复杂时,推理的速度就会变慢,而且容错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动作的准确性,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三、模糊理论

模糊理论是在模糊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采用了模糊隶属度的概念,来描述不确定的事件、不精确的现象,以区别于经典的集合中用0和1来表示的非此即彼的概念,引入的是近似推理和语言变量的模糊逻辑,从而来表述专家的知识经验。模糊理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一种,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推理体系,其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了。模糊理论在识别时更倾向于特征识别,更像是人类的识别过程。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通过事物的特征对事物进行识别与分类,在这一过程中,不用进行复杂而精确的计算,模糊理论在继电保护中为这种类型的识别提供了有效工具。比如在电力系统中,一直都存在着大量的电气量,利用模糊理论可以区分和辨别不同对象的特征,以实现更高的性能。

模糊理论在继电保护中,对于线路的保护、发电机的保护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一方式中对于获取隶属度、建立和辨识复杂系统的模型、获取和修改语言规则等相关的具体方法和理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完善,而且模糊理论没有学习的能力,所以这个方式的运用有了一定的限制。

四、综合运用各种智能方法

可以看出,每一种人工职能技术都有着自身的极大优势,但同时,又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缺陷,单独使用可能无法完美地解决继电保护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将这些智能方式有效地结合为一体,成为一种综合的人工智能技术,该项技术能够充分体现出各种智能方法的长处,而在短处上相互补充和协调,例如上文提到的专家系统与人工神经网络的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实现继电保护的可靠、灵敏、快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的元件和故障的性质,并对故障进行自动地处理,使电力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的运行。这都是因为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中起到的作用。随着继电保护问题的复杂化,单一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无法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所以将各种不同的职能技术进行融合,取长补短,是今后智能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吕卫胜.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技术,2006,(1):61-63.

[2] 曾宪知.分析继电保护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3] 吉军.刍论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

[4] 陈斌.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与发展[J].广东科技,2009,(22):140-142.

保障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装备,保障能力,评估

 

1 模糊综合评估法概述

模糊综合评估是借助模糊数学的一些概念,对实际的综合评估问题提供一些评估的方法。具体地说,模糊综合评估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估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估的一种方法。免费论文,保障能力。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模糊综合评估作为模糊数学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它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按每个因素单独评估;第二步再按所有因素综合评估。免费论文,保障能力。其优点是:数学模型简单,容易掌握,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估效果比较好,是别的数学分支和模型难以代替的方法。免费论文,保障能力。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特点在于,评估逐对进行,对被评对象有唯一的评估值,不受被评估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免费论文,保障能力。这种模型应用广泛,在系统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简单的评估问题模糊综合评估法主要步骤如下。

(1)建立指标集,即评估指标体系的最底层指标。

(2)确定指标相对于目标的权重。

(3)建立评语级。

(4)进行单指标评估

(5)模糊综合评估数学模型

在得到指标权重向量和单指标模糊评估结果后,就可以得到如下的模糊综合评估:

式中:表示权重向量;表示指标隶属度值矩阵;表示综合评估结果。

2 装备保障能力模糊综合评估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2.2 确定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权重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的权重见表1。

表1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