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版面编排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1:00

版面编排论文

版面编排论文范文1

无论是传统期刊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优质的内容都是提升阅读量的法宝。但是,新媒体时代,信息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除了优质的内容,还要依靠一些传播技巧。1.准确定位读者,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微信消息发送之前,学术期刊推送者应做好读者群体的定位,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各种渠道调查读者关注的内容,尽量结合期刊自身的特色推送读者所需要的微信消息。学术期刊是小众化、专业化的期刊,读者一般是所在学科的工作者和研究者。如编辑出版类期刊,主要读者是编辑出版工作者及编辑出版研究人员等,这类读者一般关注两个问题:实务和科研。编辑出版类期刊应尽量结合这部分读者的需求及刊物自身特点选择和推送微信消息。如《编辑之友》的汉语基础知识、《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消息都与读者紧密相关,因此,这类微信消息获得了较大的阅读量。2.加工图文消息,满足读者浅阅读要求在学术期刊微信消息推送方面,移动终端硬件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学术期刊微信消息阅读以浅阅读为主。所以,篇幅较长的微信消息最好经过编辑加工,以满足读者的浅阅读需求。在微信消息阅读界面,信息标题及配图是决定读者是否阅读的第一步,尤其是标题,要生动有趣、简洁直观,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微信标题字数可控制在64字以内,但有研究认为,为方便转发和阅读,微信标题字数控制在14字以内更好[2]。比如《编辑之友》推送的母刊论文阅读量较大,在阅读量500次以上的母刊论文中,《编辑之友》的论文占比近三成,这与其对母刊论文进行二次加工之后再发送有关。如《编辑之友》推送的微信消息《如何看待排行榜》,该标题简洁直观,以疑问句形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量高达926次,而这个微信消息的原文标题为《摒弃排行榜:走向科学评价的第一步》。另外,笔者建议信息推送界面设计应简洁直观,最好以作者姓名+简短标题+配图的形式呈现,其他信息过多反而会干扰读者阅读。配图最好与标题互补,且能美化界面。文章内容最好有专门的编辑人员整理加工,将核心内容呈现给读者,而不是简单地掐头去尾。如果篇幅过长,可分多次推送给读者。总之,母刊论文的推送必须考虑读者浅阅读的需求。3.找准时机,向读者推送相关信息结合节日及热点事件推送微信消息,容易引起读者关注并引发共鸣。比如《编辑之友》向读者推送与各节日相关的出版物,母亲节推送的《编辑之友:追忆逝水流年(58)——邮票上的母亲节》,阅读量达到928次。有关出版考试的信息应尽量在每年的6月至10月推送。如《科技与出版》与《中国编辑》在这个时期发送的消息阅读量较大,与其形成对比的是,《科技与出版》在2014年4月了8条、在2015年4月了7条关于资格考试的消息,阅读量都不大。因此,微信消息的推送也要选好时机。

二、编辑出版类CSSCI核心期刊微信消息推送情况调查

笔者选取了7种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并推送微信消息的编辑出版类期刊——《编辑之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中国出版》《编辑学刊》《出版科学》为研究对象,这7种期刊恰好属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笔者全面调查了这7种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微信消息,包括开始发送微信消息的时间、微信消息推送频次、微信消息的阅读量等。查询方式为,关注这7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进入公众号界面,查看历史消息,获取所需数据。为了减少误差,调查截止时间控制在2016年7月24日至30日。调查数据显示,《科技与出版》最早开始推送微信消息(2013年12月19日),微信消息的推送数量最多(595条);《中国编辑》微信消息的推送次数最多(176次);微信消息的篇均阅读量排名由高到低为《编辑之友》《中国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刊》《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出版科学》。笔者调查发现,这类期刊微信消息内容主要包括母刊论文、最新目录、会议通知、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以及期刊和出版业相关新闻等。

版面编排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工程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29-0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在实际中很好地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合格毕业生,是我们高校的工作目标。教师要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设置课程,并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运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职业技能。教学设计是由教师、学生、教学方法、途径和教学内容组成的复杂的教学动态系统,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可操作性如何,是该课程最后能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按照人才需求进行教学安排

实践教学是西方在强化教育职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当今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在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了实践性教学的方法。我国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属于汉语言文字应用工作,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学也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技术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处于编辑与发行之间的环节,主要承担着出版物生产流程的管理、出版物外形的设计、物质生产工艺安排与生产管理并与各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在出版物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起着“枢纽”地位和协调作用,具有涉及面广、环节多、内容琐碎的特点。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好的沟通能力、认真刻苦的态度、全局眼光、经营意识、法律观念,尤其要掌握书刊生产技术。

如此多的内容,在短时间课堂教学内,很难用理论教学模式来完成。所以加强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没有经验的学生找实习岗位和就业是很难的,但把学生带到课堂外也是不现实的:其一,学时少;其二,无法行课;其三,无法在实际的工作岗位安排这些内容;其四,也很难找到接受这些学生的单位,或者即使有,学校也很难监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地解决如上问题,我们设置了“技术编辑流程模拟”课,课程内容包含了理论知识的温故和实操练习,技术编辑流程课程在进行教学时,着重点在“实训”上。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我们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设计者与引领者。课上老师进行理论串讲、关键的实操技术的讲解,课下学生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训任务,并在课上进行完成了的任务的汇报,经过教师的点评,完善实操任务。为了模拟出版单位的实际工作条件,由几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作为工作科室,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实训进度的督促、出现问题的初步的解决、完成工作质量的评价、学习经验的交流。设置小组长一名,模拟科室主任职责,负责整个小组的讨论课、个人完成实训项目的检查以及小组实训任务的汇报人员的安排等工作。这样安排的意图:首先制造一个模拟实际工作的氛围;其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另外,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实训学习的情况的监督,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习任务,了解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

具体的教学设计内容为:图书出版流程模拟,侧重技术编辑岗位工作的训练。具体的方法是对已有的书稿材料进行出版流程训练。学生作为技术编辑,在已获得作者投来的书稿的情况下,开展该书出版的全流程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更侧重技术编辑参与的图书生产中的编务、印务、版面设计与编排校对、成本与定价、版权管理、书稿管理工作环节。

为了解决实训工程中的书稿的来源问题,我们就地取材,利用学生已有的模拟书的图文书稿(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一次模拟书的制作,该活动是编辑学课程的课后实践课,侧重图书的编辑工作,所以与我们的课程并不冲突)。为了避免流于形式,在小组划分以及书稿交换进行实训时,特地安排男女生的交叉,不同班的不熟悉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训练学生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以及岗位职业技能。

每一阶段的集中学习结束后,同学们要上传自己该部分的工作成果:如第一部分选题,同学们应该给出该选题申报书,并参加小组的选题论证会。每位同学都要参加选题的讨论,并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基础上,对选题申报书进行重新修改,最终提交修改过的选题报告书;又如校对部分的实训方式:听从组长的安排,在小组内,同学之间交叉进行校对工作(重点在校是非上),并由书稿责任编辑进行改样。以此类推,完成每一部分的工作。

除了理论外,在实训过程中还必须给学生一些可参考的、可以学习模仿的资料,这样学生才不会茫然,有抓手,并结合出版企业实际工作,做出一些案例便于学生学习研究。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才是好设计

实践出真知,教学设计的效果如何,首先看学生对教学安排的内容是否领会、学习的效果如何、学习后的收获有多大。

如下图为学生的图书编排的版面:a图为学生所做的模拟书的版面;b图为流程模拟课上学生重新设计编排的版面。虽然只是纯文字的内容,但经过全面的学习及训练后,书稿的版面编排得更好。

“因为课时的有限,老师空出了一半的时间让我们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学习以及制作,另一半时间在课上进行分析点评。这样讨论点评的方式使我的思路不断展开,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帮助别的同学提高了图书制作的工艺。”

“这次能够自己完成一本图书,说实话很佩服自己,这样整体流程的模拟,也使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坚定了自己接下来学习的目标以及方向。”

“这次锻炼了动手能力,很享受这次的作业过程,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实际的操作才是最能展现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平台。”

以上内容出自学生结课时的总结报告书。学生在短短的8周32学时完成了一系列的实训任务,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结论: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适合的教学设计能够很好地解决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内容多、碎及理论与实操都要兼顾的问题。本模拟训练课就是采用了"理论学习-模拟实训-人才输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又注重实训实操,拉近了学校课堂与岗位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所以实训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于文科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版面编排论文范文3

随着各大报业集团改革的深化,同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面对电子视听和网络传播等媒介的强势竞争,作为传统媒介的报纸要在媒介受众市场获得应用份额,除挖掘传播信息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新闻报道实效外,如何在版面结构的编排与设计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视觉处理,成为当前报纸编辑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运用板块型结构编排与视觉传达理论对报纸进行板式设计与编排,可以提高读者对报纸的关注度和忠诚度。笔者从多年美编设计的体会入手探讨当前报纸板块型版面结构的编排设计功能与作用。

一、什么是板块型版面设计与编排方式

心理学与传播学理论认为,人类获取信息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实验表明由于视觉系统对直线封闭性线段特别敏感,所以直线划一和长方块的版块结构画面比较容易吸引读者的视线,因此,在报纸版面设计与编排中,应运用板块型板式设计方式。这种设计与编排设计就是把一个版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把一个版面分成若干板块或組栏集纳,或大图标识,或线条分割。这种板块型板式结构流行于欧美,又称为板块是版面。如:《新晚报》的2003年全新改版的结构,长宽比例为国际通行的“黄金报型”,要闻时政版面分五栏走文,使读者的视幅更宽,气势更流畅,也更符合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目前,我国大多数都市报,青年报,晚报及日报周末版等都采用板块是版式。其版面特点是正文组合均成四边形,整齐划一而讲究板块错落,有很强的秩序感。

二、板块型版面设计与编排方式的优点

1.板块型版面结构有利于发挥系统的优势效应和整合功能。传统的编辑观念认为,用板块结构划分版面是搭积木,它分割了相关的内容,不能突出重点。其实板块型板式枪套整体配合与交互影响,以一条有规律、有秩序的逻辑线索进行视觉传达。各版块间的信息组从分明、深浅搭配、和谐一致,使其组成部分具有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特性,新功能。同时,板块式版面结构的简洁不仅有利于增强新闻信息单元的表现力,而且还符合读者的视觉接受习惯,便于读者快捷地获取信息。如《黑龙江晨报》采用的就是国际流行的模块板式结构。《哈尔滨日报》和《新晚报》的板式相对固定二整齐有序。《华尔街日报》头版的头版的正文长期分为六栏,版面自20世纪40年代起60年不变,已构成“无品牌之品牌”。因此,版面的处理追求版块式,注重版面的整体感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也符合现代电子数字化排版技术的发展。《新晚报》在报道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时,版面设计采用的就是板块型结构。当时,所有的媒体也都为此展开“新闻大战,在3月20日开展当天,各种消息纷至沓来,《新晚报》的版面设计打破了原有版面格式,联通两个整版一块银幕式的篇幅全景展现了伊拉克战争爆发当日的态势。整个版面既有伊美双方兵力的对比,又有战场地形、武器比拼的各种场景,既有夺人眼球的视觉冲击力,又有颇具分量的评论,奉献给读者一道丰盛的新闻大餐。

版面编排论文范文4

1.1论文原稿

1.1.1文字、语法题名主题不明确、用词不规范、文字冗长,摘要要素不全、结论不清、缺少实质性内容和有价值信息,正文存在成份残缺、语序混乱、结构不当、语义相悖等语病。

1.1.2文稿内容资料不全、依据不足、数据不准,专业术语不规范、不统一,统计学方法选用不当,图、表设计不合理,法定计量单位、专业性符号、字母的大小写及正斜体等不准确,参考文献内容陈旧过时、引用和著录格式不正确。

(1)编辑人员对原稿编辑加工不到位或不彻底;(2)对原稿的修改字迹潦草,修改符号运用不当或交叉混淆,使排版人员不能准确判断编辑人员的意图,出现排版错误。

1.3排版

排版人员技术不够熟练,责任心不强,识别能力较差,误操作。作者原盘错误、磁盘病毒、设备对电子文件的辨识、文档格式转移功能限制等造成排版出现差错。

校对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经验不足,校对方法选用不当,专业知识,语言文字水平不高,对编排规范、名词术语掌握不够好等。

2.1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校对质量控制是编辑出版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列宁曾经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因此,应该把校对工作放在与编辑、发行同等重要的位置。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清代学者段玉裁明确提出“校是非”和“校异同”之说,既校原稿与校样之“异同”,又校原稿中存在的“是非”,并起到编辑的延续、补充作用,是校对的最高境界。校对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责任心、恪尽职守、严格把关,才能确保医学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

2.2加强学习

提高技能校对的方法很多,如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1],不管哪一种校对方法,期刊校对工作都是人为掌握并且是人为进行的。校对易学难精,需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扎实的文字功夫和文学修养,广泛的知识面、熟练掌握各种校对方法和编排规范。此外,专业知识水平和校对经验也十分重要,校对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总结校对经验教训,努力提高校对技能,逐渐减少校对差错率。

3体会

随着编排规范的不断细化,编辑加工的难度不断增大,校对的任务也日益繁重。科学的管理可有效地保障校对质量,从而有效地保障出版物的整体质量。

3.1把校对质量控制贯穿医学科技期刊出版的全过程首先从论文源头把好质量关。在录用稿件时,要求打印清晰、用字规范。对作者的返修稿件应进行认真验收,对作者提供的电子文件(磁盘、光盘等),要打开校对是否与修改稿一致。其次,把好编辑质量关。编辑人员在对原稿进行编辑加工时,要仔细阅读,认真修改。修改稿书写工整,标注清楚,修改符号要规范,以降低录入的差错率。第三,排版人员应加强对电脑和排版软件的学习,了解医学科技期刊编排规范和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及其用法的要求[2],做到录入准确,版式到位,改版彻底。第四,校对人员要认真阅读文稿和校样,及时与作者、编辑、排版人员进行沟通,确保校样与原稿的一致性,校对者的主要职责还是要对原稿负责,立足“校异同”,尽量“校是非”,努力减少校对差错率。

3.2坚持审读工作,不断总结经验

版面编排论文范文5

现代版式设计是建立在理性思想和感性艺术的基础上,将文字、图片、色彩等视觉传达信息要素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组合排列的设计行为与过程。现代版式设计追溯其历史起源,受不同国家地区历史文化、民族思想、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外各民族的版式设计自成体系,中西版式不论在字体结构还是视觉感官上都存在差异。西方版式设计的发展因为不断受到各种艺术流派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平面设计风格,或呈现出无衬线体和简洁的版面编排,或呈现出装饰手法多样化、追求变化、复杂的表现形式的装饰主义版面编排。中国古代版式编排形式由于受到材料、生产工艺水平的影响,从最初出现的甲骨、简册所呈现出的特有的版式,到后来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书籍的版式编排遵循先上后下、先右后左的顺序。现代中国的版式设计却受到西方艺术设计观念的影响,在借鉴西方版式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结合汉字结构的特征发展出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版式设计。因此,中英文作为传达文本意义的符号和构成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比较与研究。

一、中英文字体结构分析

在众多的笔画构成汉字中,多以直线作为笔画的基本线条,字形中的横和竖作为汉字的主要笔画支撑起了整个汉字的框架,撇、捺作为汉字的辅助笔画穿插在横、竖这些平行线之间,因而众多平行线直接导致汉字呈现出方块形式。汉字具有方正稳重的视觉形态,每个汉字都具有相对平稳的重心,这也符合东方文化稳而正的特点。其次汉字笔画形态多样,笔画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整体丰富而又富有变化。但在汉字中左右结构对称的字,其左右两边的大小不一样,书法中这种规律被称作“抑左扬右”,主要体现在左密右疏、促左展右、左低右高等几个方面,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视觉上也让人获得独特的审美趣味。

英文作为拉丁语系,起源于埃及的象形文字,26个字母都是由直线、圆弧线组成的几何形,结构主要分为三角形、圆形和方形。但同样的外形、不同的字母也存在着一定变化,如同样是三角结构的“A”与“V”,由于方向不同,其表现出的视觉感受也不同;同样是圆形结构的“O”与“Q”,由于细节部分的差异给人的感觉也有所不同;还有方形结构的“H”与“N”由于中间直线部分的角度不同,其所带给人的心理暗示也不同(图1-1、1-2)。

汉字相比于英文的字母组合更具有整体性,一个个方块构成了统一而独立的整体。字与字之间不论是横向编排还是竖向编排都不影响它的可读性。由于汉字的外部形状规整、内部构造饱满,在版式编排中以段落呈现的时候易于面化处理,字距与行距的调整相比于英文也更加简单。

但英文相比于汉字排列起来更富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由于英文单词组合的长短、单词之间间隔的空间不同,以及不同字母给人带来的心理体验不同,在刚柔、曲直、粗细等对比变化中,我们的视线跟着段落起伏不定,如乐谱上跳动的乐符给人一种视觉美感。

二、中英文文字节奏比较

在一个平面中,点、线、面常作为视觉构成的主要元素,而放在一个版面设计中,文字相对于行来说就是点,一行文字相对于段落来说是线,多行文字便可以构成面,再通过对行距、字距、字号的控制,版面会呈现出快慢、缓急的视觉节奏感。普通的版式编排形式,通常是横平竖直的编排方式,符合大众的普遍阅读习惯,但这种单一、呆板的排版方式太过平淡。在现代社会中,五彩斑斓、形形的各种元素每天都在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因而在版式编排上,人们也开始打破常规,追求一些更具个性和视觉美感的版式编排形式。

汉字一方面由于受其特有的方块形所局限,缺少长短、曲直的变化,在编排中只能靠调整字距和段落来营造版式变化,控制文字节奏;另一方面,汉字的结构疏密均匀,但汉字间又有着疏密对比,尤其体现在繁体字上,笔画的“繁”和“简”相互对比呼应,很容易形成视觉上的节奏与律动。

而在英文的编排上,字母被安置在长短不一的单词中,拉丁字母的结构特性表现出字符宽窄不同,字母之间间隔的空间大小不同,都使版面更具有灵动感,结构相对简单的拉丁字母,无论是单个字母还是放在段落中,经过简单的设计和编排,都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张力。

三、中英文版式设计的视觉逻辑性

逻辑特性一般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而版式设计中的视觉逻辑性是起源于人的逻辑性思维对有条理的视觉形式语言的安排做出的反应,版式设计以其独特的专业性、艺术性将纷繁复杂的设计元素有规律有秩序地摆放,从而形成兼顾功能与美感的设计效果。其中非理性逻辑下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为版式编排创造附加价值,而功能与美感要在编排中取得一个平衡点,势必要在能准确地向大众传达信息的同时兼顾版面的视觉美感,如若单纯为了追求形式感忽略信息传达的功能性,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是不符合版式设计的意义。

在版面编排中,由于受到人们生活中形成的视觉习惯的影响,如竖长的版面中,人视觉聚焦的部分通常是画面中心1/3处,在焦点附近的区域是版面的最佳视域区,因此在编排中,核心内容或是标题通常都放在这个部位,使阅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此外,当一个版面上的元素需要向受众者传达过多信息的情况下,版式编排应遵循人们容易形成的视觉习惯和心理感受,处理好信息传达的主次关系。这样一来,就不会因为元素繁杂而显得凌乱、无序,从而失去了版式设计的根本价值。版式设计以非理性的逻辑表象来创造形象,以理性逻辑推理来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四、中英文文字的视觉惯性

惯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那么,视觉惯性这一概念在版式编排中指的是当两个视觉元素建立一定的视觉联系时,视线会沿着这个视觉路径继续向前,去寻找另一个元素,而这个过程就是视觉惯性。

汉字由于其特殊的笔画构造和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书写习惯,一撇一捺、一横一竖都在无形中牵动着人们的视线。在汉字排版中,运用这种笔画带来的视觉惯性去编排文字,使文字之间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贯穿全文,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信息的传达也更加流畅。如汉字“时光流逝”沿着笔画形成了由上到下流畅的阅读惯性(图3),也很符合文字所传达的信息。

英文是由多个拉丁字母组合而成,字母中的直线和圆弧也在无形中牵动着人们的视线,如果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路径将字母以某种方向或形式串联起来,形成例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从右上角到左下角的阅读惯性,将会增加读者的动态阅读体验。如英文字母相连的弧形线条构成了“S”形的阅读惯性(图4)。另外,在中英文的版式编排中,通过有意识地控制文字或字母的安放位置和排列方向,通过视觉元素的牵引,形成一个有效的视觉路径,也是视觉惯性在版式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五、中英文在版式设计中的共存

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密切,而文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文化交流的必要基础,这也使人们对多语言文字共存于同一媒介或系统美学的诉求更为迫切。在版式设计中,图形、文字和色彩等构成元素本身是不同质的,而归属于不同语系的汉字与英文更是作为两种各自独立的字形所存在,当这两种字体共存于同一个版面上时,这些对比的双方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特征,版面中充满着矛盾的对抗和差异的对比。如若在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上出现了失误,将会造成信息传达混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西两种字体的差异和对抗产生了一种既相互

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内在张力。 首先,从中英文字体的匹配上,设计师常从表现理性、科学性的角度出发,选择无衬线字体Helvetica和中文的黑体字进行搭配,这两种字体的选择在编排上显得简洁统一、现代感强烈;而从亲近、便于阅读的角度出发,通常会选择衬线体Didot和中文的宋体字与之匹配,这两种字体在笔画粗细的不同上相呼应。衬线与无衬线体的中西文匹配方法是如今最常见的中英文共存的设计方法。

其次,把中英文字体中的笔画打散重构,通过对字形解构进行文字共存的设计手法也是中英文字体相匹配的一种尝试。通常这种方式是将另外一种语言文字中与之相似的笔画进行替换,重新组合后的文字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但从阅读整体性上来看,只能读懂其中的一种语言,另一种语言通过细节的变化与之互动,从视觉上给人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也是中西文字碰撞和交流的一种形式。

当然,在版式设计中,有时中英文的共置并不是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受地域差异、文化背景、受众群体不同等影响,我们需要处理好语言文字中的主次关系,突出强调较为重要的文字信息。而这种主次关系的调整通常是从文字的位置、大小、比例关系、色彩关系的差异上,这种主观层面的适当削弱一种语言形式,并不是忽视它的存在,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版式设计的功能性。

版面编排论文范文6

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Word录入排版,A4版面,单倍行距,页边距上下各2.5cm、左右各2cm,页眉页脚取默认值,插入页码居中。文题和正文中的数字及西文字母用TimesNewRoman字体。全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版面不超过5页。

二、文章结构。论文应依次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其中,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分别用中英文表示。论文应完整且简明扼要,需包括必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等;应保留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并注明数据来源。根据论文集出版需要,编辑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

三、论文格式

1.正文以前部分

(1)中文格式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排,文头顶空一行。

作者姓名:小三号楷体,居中排,两字姓名中间空一全角格,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按省名、城市名、邮编顺序排列,五号宋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作者单位与省市名之间用逗号,城市名与邮编之间空一全角格。作者单位多于一个在作者姓名处用上角标注。

摘要:“摘要”二字小五号黑体;内容小五号宋体,不少于200字。

关键词:需列出3~5个。“关键词”三字小五号黑体,其他小五号宋体,第1个关键词应为二级学科名称,学科分类标准执行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

(2)英文格式

英文字体均使用TimesNewRoman字体。其中,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加粗、居中排;作者姓名用四号字体、居中排,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区分,姓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中间不加连字符;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用五号字体、居中排,全部内容置于括号之中;摘要,“Abstract”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不少于200个词,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关键词,“Keywords”一词五号加粗,内容五号字体。英文关键词之间用逗号。作者单位与摘要之间、关键词与正文之间分别空一行。

(3)正文之前的所有内容左右各缩进2字符。

2.正文

五号宋体通排;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h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图以10幅为限。尽量采用Word文档以插入表格方式制作三线表。图(表)须有图(表)题,紧随文后,且在同一页面。图中文字、符号或坐标图中的标目、标值须写清。标目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表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和文字内容重复。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图、表体例见表1、表2:

表1标题体例

标题级别字体字号格式说明与举例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顶格排,单占行阿拉伯数字后空1格,如“1概述”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顶格排,单占行如“1.1仿真实现方法”三级标题宋体五号加粗顶格排,单占行如“1.1.1管网仿真实现方法”四级标题五号宋体左空2字,右空1字,接排正文阿拉伯数字加括号,如“(1)”允许用于无标题段落

表2图、表、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内容字体字号格式说明图题五号黑体排图下,居中,单占行图号按流水排序,如“图1”“图2”图注小五号宋体排图题下,居中,接排序号按流水排序,如“注1”表题五号黑体排表上,居中,可在斜杠后接排计量单位,组合单位需加括号如“表5几种车辆的速度/(km/h)”表序号按流水排序,如“表1”、“表2”表栏头小五号宋体各栏居中,计量单位格式同上图文/表文小五号宋体表文首行前空1字,段中可用标点,段后不用标点

3.参考文献

文章必须有参考文献,请列主要的参考文献,在文中对应位置以右上角标的形式标注;“参考文献”四字作为标题,五号黑体,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参考文献内容用小五号宋体;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A].编者.文集[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终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题[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国名及专利号,日期.

技术标准:[序号]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S].

技术报告:[序号]作者.文题[R].报告代码及编号,地名:责任单位,年份.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电子公告):[序号]作者.文题[EB/OL].http://…,日期.

光盘文献(数据库):[序号]作者.[DB/C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版面编排论文范文7

    二、文章结构。论文应依次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其中,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分别用中英文表示。论文应完整且简明扼要,需包括必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等;应保留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并注明数据来源。根据论文集出版需要,编辑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

    三、论文格式

    1.正文以前部分

    (1)中文格式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排,文头顶空一行。

版面编排论文范文8

伴随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逐步开展,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由全国一个版本、一种教材发展成为多个版本、多种教材。这些教材都在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符合不同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应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结构、使用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更深刻领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在实践中指导教学并促进教师的成长,进一步推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本文以山东省普遍使用的“人教版”和“岳麓版”两种教材为例,比较分析两种教材各自的不同特点。

1 两种教材结构体系上各具特色

“人教版”和“岳麓版”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在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符合“新课标”对中国高中生的教育和教学要求,并促进教师的能力提高。从教材结构体系上看,两种版本的教材又各具鲜明特色。人教版教科书全书由前言、目录、正文、附录、后记等五部分组成;岳麓版教科书由导读、目录、正文、附录等四部分组成。两者的附录部分“中外大事年表”都按时间顺序排列,但是岳麓版以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为主要内容,中外分列,并附政治、经济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使政治、经济、文化之间以及中外之间产生横向互动。这种编排上的大胆创新,是和人教版教材的最大区别。

此外,在单元结构和课文安排方面,两者也各自具有特色,见表1[1]。

两种教材都以单元为主安排课程,人教版教材分为8个单元,岳麓版分6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提纲挈领的单元导语。不同的是人教版每单元讲一个主题,而岳麓版个别单元讲两个主题,并且在内容上更注重文学艺术史的讲解。在课文安排方面,人教版教材分为引言、正文、课后小结和课后练习等四部分,岳麓版教材分导读、正文、课后练习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讲述主要教学内容。人教版在正文的结尾设置了“本课要旨”,对本课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总结,让学生在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有一整体印象,以便加以巩固,这是传统型教材的特色之一。而岳麓版的正文特色在于,采用不同的字体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了小号楷体字的阅读部分,起到了辅助正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正文知识的作用。此外岳麓版另增设“活动建议”部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方案,以此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充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授课内容的选取与整合上,人教版和岳麓版均依据课程标准,但是却不完全拘泥于课程标准的规定,将中外历史合编,避免了与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特别是岳麓版教科书,做了大胆的整合,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整体理解。

2 两种教材不同特色的成因

两种教材有不同的特色,与其各自的编写队伍有一定关系。人教版的作者队伍则主要是由教材编写专家和大学教授两部分组成。在中国的出版社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时间最长,也最富有编辑出版经验,一直是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主要力量。所以,由于其多年的编写经验和教学实践,人教版教材总体来说编写水平较高,尤其对重点、难点的处理方面,可以较好地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相结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人教版教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岳麓版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补充和扩展,而且在内容选择上也“最大限度地采纳了目前学术界已产生共识的成果”[2]。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岳麓版的主编曹大为、赵世瑜都是知名教授,整个编写团队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为主。他们在历史科研一线工作多年,了解历史研究动态,在教材中积极吸收了史学研究新成果。无论是内容的选择、文字的表述,还是总体思路和结构的处理,都有历史学者的印记体现。这样的教材,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阔视野,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

3 两种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

不管历史教师采用何种版本的教科书,他们都应该在授课时灵活利用,以便于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学本”功能,这就要求教师们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无论使用哪种教材,都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从整体上规定本学科的性质及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内容范围以及选择内容的主要依据、编排学科内容的顺序等[3]。因此,任何教学都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其次,无论使用哪种教材,都应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其关键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材是载体,必须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达到“学会”和“学好”的目的,并激发出学生的“爱学”。再次,由于两种教材各具优缺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照、比较两种版本的教科书,真实做到取长补短,以充分利用“多本”的优势讲授知识。灵活使用,使教学既有传统性又有创新性,既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又给学生拓展兴趣的空间。

具体到两种教材,人教版教材体系完整,内容翔实,历史老师需要善于通过教材这个载体进行教师、学生与教科书的互动,充分发挥辅助部分的作用,如影像、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板块,可以增强学生产生浓厚的史学兴趣。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那些有较深历史兴趣并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分利用历史学习网站扩大自己的视野,加深对历史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的历史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更好地使用和解读新教材提供本土资源保障。

当教师使用岳麓版教材时,需要注意岳麓版整合力度大的特点,在备课的时候注意各方面知识的对接,掌握好重点和难点,以此引导学生产生整体的历史观。由于岳麓版教科书助学系统更具时代特色,因此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意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科书呈现“一标多本”的局面,无论采用何种版本,教师均应根据课本特点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合上述,本文对山东省正在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和“岳麓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两种教材都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由于编写团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备课中充分发挥“多本”优势,灵活运用两种教材,达到更好的备课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娟,郑慧淑.人教版与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特点、优缺点比较及使用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版面编排论文范文9

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要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写作规范,字数一般不少于1万个印刷符号,8000汉字左右为宜,最低5000汉字以上。各部分的具体规范如下:

一、版面格式

每一章、节的格式和版面要求整齐一致、层次清楚,具体规范是:

1.设计(论文)用纸

设计(论文)报告、封皮、任务书、进度安排、成绩考核表等表格,统一用A4纸。

2.章的标题(一级标题)

各章的标题、目录、附录的编排,用黑体、三号,居中排列。理工科类各章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不出现“第一章,第二章……”这样的标号,如:第一章 文献综述,写为“1文献综述”,人文社科类写为“一、文献综述”。

3.节的标题(二级标题)

理工科类节的标题,如:“2.1认证方案”、“9.5小结”等,用宋体、四号、加粗,顶格(首行不空两个字)排列。人文社科类写为“(二)认证方案”。

理工科类各节标题下有三级标题时,如:“2.1.1 XXX”,标题用宋体、小四号、加粗,空两个字后排列。人文社科类三级标题为:“1.

XXX”。

4.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内容中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用“Times News Roman”,小四号。正文中的图名和表名,用宋体、五号。正文首行或分段后的首行皆空两个字后行文。

5.页眉

用宋体、五号,两端对齐。右面页眉为设计(论文)题目。页眉底划线的宽度为O.75磅。

6.页码

用宋体、小五号,居中,不加任何修饰。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前臵部分

毕业设计(论文)的前臵部分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目录等。

1.封面及打印格式

内封面:

中文题目、副标题(黑体、二号、居中);

外文题目(黑体、二号、加下划线、居中);

学号:在右上角正确打印自己的学号,宋体,小四号,加粗。

系别、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和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日期等内容,宋体,小三号,居中排列。

2.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是关于设计(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概括性。它主要是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

结论,重点说明本设计(论文)的成果和新见解。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方便,从设计(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术语。

(1)中文摘要,用宋体、小四号,顶格排列,一般为300字左右,行间距为1.5倍;英文摘要,用“Times News Roman”字体,小四号,一般为300个实词,行间距为1.5倍。摘要中不宜出现公式、非公用的符号、术语等。

(2)每篇毕业设计(论文)选取3~5个关键词,中文为小四号,英文为“Times News Roman”字体,小四号。关键词排列在摘要的左下方一行,起始格式为:【关键词】和【Keywords】,各个关键词以空格间隔均匀排列,之间不加任何分隔符号。

3.目录

按照设计(论文)的章、节、附录等前后顺序,编写序号、名称和页码。目录页排在中英文摘要之后,目录页(含)之前不编写页码。

(1)标题“目录”,黑体、二号、居中。

(2)目录中列出第一级标题—章(黑体、四号)和第二级标题—节(宋体、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部分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前言(绪论)、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

1.前言(绪论)

前言是设计(论文)的开端,以简要说明作者所做工作的目的、

范围、国内外进展情况、前人研究成果、本人的设想、研究方法等。

2.正文

正文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理论分析、数据资料、实验方法、结果、本人的论点和结论等内容,还要附有各种有关的图表、照片、公式等。要求理论正确、逻辑清楚、层次分明、文字流畅、数据真实可靠,公式推导和计算结果无误,图、表规范。

(1)图。包括曲线图、示意图、流程图、框图等。图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码,如:图1.3、图2.11。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图名,连同图序号臵于图的正下方(居中排列)。图中坐标上标注的符号和专用词语必须与正文中一致。图中的文字和符号用宋体五号。

(2)表。包括分类项目和数据,一般要求分类项目由左至右横排,数据从上到下竖列。分类项目横排中必须标明符号或单位,竖列的数据栏中不宜出现“同上”、“同左”等类似词语,一律填写具体的数字或文字。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码,如:表2.5、表10.3。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序号臵于表的正上方(居中排列)。表中的文字和符号用宋体五号。

(3)公式。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方程式等必须编排序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码,如:式(3-32)、式(6-21)。对于较长的公式,另行居中横排,只可在符号处(如:+、-、*、/、<、>等)转行。公式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行)的最右边。连续性的公式在“=”处排列整齐。公式中的文字和符号用

宋体、五号。

(4)计量单位。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3.结论(人文社科类为结束语)

结论是设计(论文)的最终结论,应准确、完整、精炼。阐述作者创造性工作在本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给予客观的说明,也可提出进一步的设想。

4.致谢

对协助完成设计(论文)研究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5.参考文献

在设计(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引出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排列的序号(必须与参考文献一致)。参考文献的排列格式为:

(1)专著类的文献

[序号]作者 . 专著名称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参考页码.

(2)期刊类的文献

[序号] 作者.文献名.期刊名称.年,月,卷(期).页码.

其中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当作者超过三个时,只著录前三个人,其后加“等”字即可。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部分

附录是作为设计(论文)主体的补充,包括下列内容:

1.正文中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

2.为读者阅读方便所需要的辅助性的数学工作或带有重复性的图表;

3.由于过分冗长而不宜在正文中出现的计算机程序清单;

4.对于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5.附录编于正文后,与正文连续编页码,每一附录均另页起;

6.附录依次用大写正体A,B,C……编序号,黑体,三号。如:附录A。

7.附录中的图、表、式、参考文献等与正文分开,用阿拉伯数字另行编序号,注意在数码前冠以附录的序码。如:图Al;表B2;式(C-3);文献[D5]。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打印规格

1.设计(论文)正文页面和版面的设臵规格:设计(论文)正文单面打印。

2.页面设臵数据为: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边距为3厘米、右边距2厘米。

3.版面设臵数据为:文字的行间距—1.5倍;公式的行间距—1.5倍;

字符间距—标准;页码数据—对称页边距。

六、毕业设计(论文)的装订说明

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以A4纸的标准,按照下列顺序装订。外文资

料翻译原文及译文另册装订,格式参照设计(论文)对应内容格式要求。

1.封面(含内封面)

2.中、外文摘要

3.目录

4.前言(绪论)

5.设计(论文)

6.结论(人文社科类为结束语)

7.致谢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任务书(含进度安排等)

11.中期进展情况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