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汉语热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0:59

汉语热论文

汉语热论文范文1

关键词:热情 热心 语法特征

HSK(汉语水平考试)词汇等级的大纲列表里收录了“热情”与“热心”,说明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在一定的水平必须理解以及正确地运用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的关系是近义词,用法又是相当丰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就很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除此之外,“热情”与“热心”的解释及学习指导在不同书籍中又有所差别。因此学习者对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感到非常困惑,导致词语应用方面受到限制,容易造出病句或词语搭配错误。本文试图从语法、语义两个角度、结合所收集参考材料的辨析观点与例子、对“热情”与“热心”的相同及差异再次分析研究。文中的语料来源于北大语料库CCL(网络版)。

一、“热情”与“热心”的语法特征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热情”分为“名词”、“形容词”两类[1],“热心”分为“形容词”、“动词”两类[2],简单地相比可见“热情”与“热心”有共同之处都是具有形容词的词性,差异之处就是“热情”形容词兼类名词,“热心”是形容词兼类动词。据《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形容词的语法特征,第一是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第二是不能带宾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是在句子中主要作主语和宾语、作定语、谓语、状语和补语(形容词单独作谓语时有一定的限制),据此类推“热情”与“热心”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作定语、谓语、状语和补语。

例子:

1.作主语

(1)三次“围剿”粉碎后,开了几万人祝捷大会,热情是 很高的。

(2)热心是所有进步的根源。有了它就有成就。

作宾语

(3)他说,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是热情和活力。

(4)武训是文盲办教育,而我是艺盲搞文艺,只是热心而已。”

2.作定语

(5)热情的大学生们带领许振超参观了清华校园。

(6)那位热心的病友再次拔通了热线电话。

3.作谓语

(7)他那憨厚、读过几年私塾的老父亲,经常教育他要为人诚实,待人热情,助人为乐。

(8)校长,您对人热心,定县城里熟人又多,一定请您替我帮忙!”

4.作状语

(9)两名“军人”凑过去热情地说:“看你们这样着急,帮你们一个忙吧!”

(10)他热心地教农民绘画儿,培养群众美术人才。

5.作补语

(11)当她得知我是“上海的叶先生”,马上变 得很热情,连声说:“请进!请进!”

(12)这个问题这几天我们学堂里头大家讨论得很热心。

通过上面的例子“热情”与“热心”在语法功能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甚至于它们在某个场合能否互换使用,我们还需要通过考察其它方面才能作出结论。

关于差异之处我们一样通过例子来说明。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有“热情”才能充任名词,《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一书中标明名词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作定语、作谓语、做状语。“热情”是兼类词语形容词与名词的语法功能又非常相似,只是名词不能作补语而已。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热情”没有动词的词性,只有“热心”才具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一书中,“汉语的动词内部情况比较复杂,不同类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法特征,而动词和形容词又有一些重要的共同语法特征”,众所周知动词主要作谓语,部分动词还可以作补语、作定语、主语宾语,少数动词还可以充任状语。“热心”是个兼类形容词兼动词的词语,动词的语法特征与形容词的又那么相似,难以通过例子来分辨词性。总之,从语法功能这个角度进行分辨“热情”与“热心”的区别是难以解释得清楚。笔者特意搜集了许多参考材料,以寻找更多的指导和提示来分辨“热情”与“热心”。

第一参考资料是《语法信息词典》,“热情”与“热心”的语法功能有相当多的共同点。共同点是两者都是准宾语[3];可做状语;加“地”后可以带宾语;前面受“很”修饰,后面再加“地”后可以作状语。相同之处我们在此不用赘述,只谈论差别之处。

差别之处在于两点:第一,“热情”不可以当定语,“热心”却可以。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热情”的词性之一是名词,理所当然“热情”不可以当定语一说是不可靠,参看例子(5)。第二:“热情”可以作“有”的宾语,而“热心”不可以作“有”的宾语。我们找到了例子能够说明“热心”不可以作“有”的宾语一说也有例外。

例子:

(13)做好党报进报亭零售工作,要有热心和诚心。

第二参考资料是杨寄洲编的《汉语教程教师用书》[4]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解释“热心”与“热情”的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

“热心”和“热情”都是形容词。“热心”常用来作定语,放在名词前边,可以描写人也可以描写事。“热情”常用来作谓语或状语,主要用于描写人。

《汉语教程教师用书》所提出的例子:

(14)他对人很热情,喜欢帮助别人。不说:他是个热情人,喜欢帮助别人。

(15)他热情地说:“欢迎你们常来玩儿”。不说:“他热心地说:“欢迎你们常来玩儿”

我们暂不提语义的差别,先说语法特征的。对于“热心常用来作定语”这个论点不能成为这是“热情”与“热心”的辨析论证,因为“热情”同样也能充任定语。“热情常用来作谓语和状语”这个论点不能排除“热心”,因为“热心”也可以作谓语和状语。除此之外,书中所提出的例子也有不合理之处。从语料库可以找到句子说明所谓的“不说”在实际的运用上都可以使用。

例子:

(16)这老人不只是一个音乐家,还是有名的热情人,村庄活动的组织家。

在杨寄洲编的《汉语教程》第三册[5]这书的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听了老大爷的话,看到两位老人那么热心地帮助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我忽然感到惭愧”

这段话所使用的“热心地”正好可以了教师用书所谓不说的“他热心地说”,除此之外,从语料库我们可以找到更多例子都可以用“热心地”来表达。

例子:

(17)“残骸?”老人热心地说。

(18)稻草人热心地说:“走罢。”

(19)“当然,我们也是,”卡拉蒙也热心地说。

总而言之,对于“热情”与“热心”的差别之处许多的解释似乎不是很全面。特别是指导教学者的教师用书也没能提供最恰当的解释,这样导致学习者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事实是从语法特征与功能分辨“热情”与“热心”的区别是不明显。我们可能要从其他方面着手以找到最合理的解释。

二、“热情”与“热心的语义特征

从语法层面分辨“热情”与“热心”的差异似乎难以区分,我们接着就从语义层面着手分析。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热情”[6]的意义有这样的差异,名词的意义是热烈的感情,形容词的意义是感情热烈。“热心”[7]的意义有这样的差异,动词的意义是对(某事)热心,形容词的意义是(办事)热情主动、尽心尽力。

杨寄洲的《汉语教程教师用书》[8]一书中有解释热心与热情两词的用法特征。“热情”主要用于描写人,“热心”可以描写人也可以描写事。

《汉语教程教师用书》书中的例子:

(20)他对这件事很热心。不说:他对这件事很热情。

郑怀德、孟庆海编《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一书中,“热情”解释为“有热烈的感情”,“热心”解释为“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

综上所述对两个词语的解释,“热情”与“热心”的区别可以总结成两个特点:

第一,除了热情的意思,“热心”还有“尽心尽力”、“肯尽力”的意思。这个区别对汉语非母语的人来说是起不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虽然能说出区别,但实际上运用时难以取舍。再加上,这样的区别似乎是没有对错之分,只靠语感判断合适不合适。汉语非母语的教师对此语言现象难免有些为难。这样的情况需要很多例句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目前没找这样的参考文献。

第二,“热情”主要用于人;“热心”可以用于人还可以用来描写事。这一点划分似乎不太明确,“热情主要用于人”也不是百分之百只用于人。参考书中我们就容易找到例子证明,“热情”还是可以用于事。对学习汉语的人来说那样的区别起了不大的作用,在任何语言表达情况说话人言语的使用主要是凭着语感与从小耳濡目染的语言能力,学习外语的人却没有那个语言背景,所以词语用法的区别需要更加详细。

例子:

(21)他对大家的事是很热情的。[9]

三、通过考察数据得出有关区别“热情”“热心”的若干问题

从理论方面分析“热情”与“热心”的不同,对学习汉语的人来说因差别不大而起不到辨析的作用。我们只好从具体的例子入手,定量考察汉语为母语的人所造出的句子,把统计数据作为依据,说明“热情”与“热心”的使用趋势。。以下是笔者通过大量考察语料库找到“热情”与“热心”的明显区别,提供为参考资料。

1. 用在固定词语时“热情”与“热心”不能互换

例子:

(22)小倩毕业后就满腔热心地投入社会公益。

在例子(22)出了语病在于“满腔热心”,这个词语运用是不妥当的。固定词语如惯用语、成语所出现的“热情”或“热心”是固定的结构不能互换使用。比如:满腔热情、热情奔放、热情洋溢、热心肠、热心快肠。对中国人来说凭着语感这一点就不值一提了,但对汉语非母语的学生老说这一点儿还是需要提醒才不会说出带有语病的句子。

2. “热心”能带宾语,但是“热情”不能带宾语

例子:

(23)如果你是一位热心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公民,你将如何为之贡献力量?

(24)这样也就会热心于节约,而不热心于百废俱兴。

(25)这一点不必多说,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你们都能热心工作。

据初步搜索北大语料库的数据,热心带宾语的例子最少有300多个。“热心”具有动词的词性,“热情”却不具备这个词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相异之处提供给学习者,提高学习者的词语分辨能力。

3. “热情”当做体词性中心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

具有名词词性的“热情”,结构助词“的”后置时常组成体词性中心语。据初步考察语料库“热情”作为体词性中心语找到2243个例子,“热心”只找到73个句子。可能“热情”具有名词词性,作为体词中心语的能力本身是比较强。“热心”作为体词性中心语一般都带有“爱心”的意思。这个问题需要更详细的考察和研究,目前根据考察数据只能提出问题,而没能全面地解释问题。

四、小结

“热情”与“热心”辨析对汉语作为母语者来说是比较简单、微不足道,但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却有所不解。这两个词的关系是近义词,用法又是相当丰富、相似,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就很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因此,学习者在运用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会感到非常困惑,导致词语应用方面受到限制。笔者从语法、语义两个角度来分析“热情”与“热心”的相同及差异。希望本文或多或少帮助学习者能够使用汉语进行成效的交际。

注释:

[1]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第1094页

[2]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第1095页

[3]引自《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规格说明书:第16页

[4]杨寄洲.《汉语教程教师用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第30页

[5]杨寄洲.《汉语教程》第三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第14页

[6]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京:2004,第1094页

[7]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京:2004,第1095页

[8]杨寄洲.《汉语教程教师用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第30页

[9] 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179页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G](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杨寄洲.《汉语教程教师用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汉语热论文范文2

在高中时期,他见报纸上刊登的关于武汉方言的文章,有几处用字不准确,便投稿与其商榷,进行了两个回合的论战。这种为学的精神,在其后都有体现。

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华中大学国文系,在中、英文分班的考试中列入“双甲”。在校一个多月,他有幸听了钱基博先生讲课,接受他的教诲。钱先生讲授的是《古籍举要》,教学风格严谨细致,影响巨大。

由于家境贫困,朱先生转到了稍后发榜的有公费的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就读。在师范学院,舒连景先生的文字学,顾学颉先生的目录学,贾修龄先生的古典诗词,闻惕生先生和詹学时先生的专书选读,周学根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胡雪先生的文学概论,鞭策着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学习。就在大学还有一年毕业的时候,由于父亲失业,他不得不辍学去法汉小学做了一名教师,没有拿到大学文凭。

1951年夏天,武汉市文教局接管了法汉中小学,在原址建立了武汉第一师范学校,他因此成为武汉一师的语文教师。

195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学、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决定跟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共同举办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由各省市选送优秀教师或行政干部参加学习,毕业后仍回原地做推广普通话的工作。1956年春天,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第一期在北京开学了,刚刚30岁的朱建颂成为“黄埔一期”学员,亲聆了著名的语言学家丁声树、李荣、徐世荣、周殿福等先生的教诲。他学习异常刻苦,较好地掌握了国际音标,使他终身受用。

学习结束后回省,朱先生被留在省教育厅普通话推广处,与李仲英先生一起工作。其间,两人合著了《湖北人怎样学普通话》和《汉字辨音表》,与萧世杰先生合著了《汉语拼音讲话》,还独著了《谈谈推广普通话》、《谈谈拼音教学》等书。1961年,他被调回武汉。从事繁重琐碎的教学工作。他先后在武汉教师进修学院、武汉一师、六中工作,百忙之中收集武汉方言词汇和熟语。所有的资料都经过了武汉土著居民的核对、校正,有些是20世纪30年代之前祖辈、父辈说过的,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都是世代传承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完全没有条件进行研究的情况下,他尽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显示了对学术的热爱。

粉碎“”以后,中国学术界迎来了百废俱兴的春天,给知识分子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朱先生满腔热忱在《方言》上发表了《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武汉方言词汇》、《武汉方言的演变》等论文。1979年,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刘兴策和王庆生两位先生介绍朱先生调入华师,在中文系开《方言研究》选修课。朱先生从此走上了大学讲台。他的讲稿每次均有修改和创新,最终以《汉语方言讲话》为书名,经李荣老师审订,由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全书理论精辟,内容扎实,对方言与现代语言学、修辞学、语言教学、文学、民俗学、言语识别、考据学、词语编撰、人文地理、地名学、民族学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朱先生认为,汉字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超时代的特点,使古今汉语得以衔接,古方言的字词能保存在近现代通语中,古通语字词能保存在今方言中;二是有超地区的特点,使共时语言在书面语上的分歧不是很大。朱先生在讨论通语的《语文论集》等书中,运用了不少的方言例子;在讨论方言的《武汉方言概要》等书中,运用了不少现代通语的例子。因而得出结论:对方言的研究也是对通语的研究。

朱先生踏实做学问且成果显著,但为人很低调、谦虚,有的只是对工作的热爱,对社会对学生的负责。他在《微薄的奉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作》文中写道:“我是个幸运者,坐享其成,非常感激,但又觉得不能安于享受,我也应该辛苦地奋斗,用汗水和心血做出贡献来回报,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我是一名语文教师,要尽量掌握好语文知识,把民族语文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能读会写,使他们通过读写认识并热爱我们的民族语文,准确使用民族语文,使汉文化的民族传统不至于中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改进教学,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做研究,随时把研究的结果写出来进行交流,经受检验,并运用到教学中去”。所有这些,都表现了朱先生潜心学问、教书育人的真挚之心。

朱先生于1987年在华师退休,迄今25年。但他却是退而不休,笔耕不辍。除了在华师本校讲课外,还在湖北教育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和武汉大学教过方言调查、国际音标,做过《语文工作者要关心社会用语用字》、《当前的语言环境》、《现代汉语的四个组成部分: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外来语》等专题报告,结识了一些学生和青年教师。朱先生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使语文学得到普及,2008年由朋友的帮助,开了博客,至今发表博文30多篇。此外,还做了很多面向社会的工作。1998年受聘为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经常参加馆里的采风活动,在省内外了解情况。2002年8月,《武汉俗语纵横谈》出版,武汉电视台“文化绿洲”栏目作了介绍,起到了普及的作用。他先后为文史馆提供了多篇论文,为本市文化工作献策。2006年、2011年、2012年,先后在武汉图书馆等单位的“论坛”上做了关于武汉方言的讲演。2007年6月,参加了楚天都市报举行的关于武汉方言的座谈会,其后该报以两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2010年11~12月,先后跟汉网和晨报的读者见面,对方言文化进行了热炒,共同评选出最有代表性的100条词语,又从中选出“不服周”等20条精典词语。是一次品味高雅、意义重大的的群众文化活动。

朱先生深爱武汉和武汉方言,与武汉方言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他的著作有《武汉方言研究》、《武汉方言词典》、《武汉市志社会志·方言》、《汉音集字疏证》、《武汉俗语纵横谈》、《武汉方言概要》、《武汉民间游戏》、《武汉民间歌谣》等。从2000年开始,为《武汉年鉴·社会生活·方言》逐年提供资料。还为《汉语方音字汇》、《汉语方音词汇》、《汉语方言大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新华方言词典》提供了武汉部分的资料。此外《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中国俗成语》、《俚语隐语行话词典》等书中的武汉资料都取自朱先生的著作。朱先生还为《湖北文献》(台北)撰稿,发表了多篇文章,让台湾同胞了解大陆的语文环境和学术环境。

经过多年的教学及实践,朱先生对武汉方言总结出了如下的认识:武汉方言是汉语的组成部分,研究方言就是研究汉语;武汉方言和普通话是相互转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和第六版增收的词条大多来自于方言(包括武汉甚至香港、台湾);武汉方言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汉语方言研究的重点之一;武汉方言在学术上有重要的地位,语言学界将武汉与成都并列为西南官话的代表点;武汉方言在湖北为强势方言,对全省的方言都有影响,鄂南等地使用方言有隔阂时用武汉方言进行交际。

朱先生在研究武汉方言方面建树颇多,有着诸多独到的见解。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密切关注鲜活的语料,贴近生活。认为研究方言应该与日常的生活融合,这样才能使研究有源源不断的材料,也才能使研究为生活服务。

二、汉语方言研究,要注重汉字形音义结合的特点。认为应该包括语音、用字、词汇、修辞及语法,而以词汇为重中之重。

三、通过历时和共时的比较,辨明语音平仄与声调问题。认为讲求平仄是不符合现代汉语的特点的,尤其是对普通话而言;分平仄根据的是古代汉语的特点,古音分四声,平仄是从调值出发的。

四、注重研究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挖掘民俗语言。认为方言是民俗的载体,通过方言可以研究民俗;民俗包括地方文化、典故、历史、地理诸方面,从中窥探有意义的方言词语。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学问要取得成绩,掌握适当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朱先生不仅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是孜孜不倦,特别注意传授方法。即:

一、对诸家的不一致的说法,要加以综合归纳。例如,对语言变体的种类,对国际音标的作用,对国际音标的形体等。

二、发现线索,跟踪考查,得出结论。例如,把成语和惯用语合为一类,必须具有语义的变异性(即深层语义);还把几种文字合称为“方言文字”,有别于各方言地区自造的个别的“方言字”。

三、发现差异矛盾,通过比较考查,得出结论。例如,一般媒体对获得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分别称为“影帝”,“影后”,并有“称帝封后”的说法,指出这是没有弄清英语queen的本义所致。

四、阅读时受到启发,经过思索考查,有了新收获。例如,《本草纲目》“鳢鱼”条,指出应写作“柴鱼”,不能写作“才鱼”、“财鱼”、“犲鱼”。

五、集思广益,向有关人员请教,并认真采纳。例如,武汉方言中义为“理睬”的“耳”,经王福堂先生指出本字为“迩”;籼米,原写作“粘米”,经熊正辉先生指出应是“占米”。他都改过来了。

朱先生在武汉方言研究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朱先生还为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大声疾呼;为把武汉文化推向全国,殚精竭虑;为培养后继者不厌其烦。他的一些愿望实现了,但仍有一个心愿——建立一个“武汉方言研究中心”。这次由华师语言研究所主持创办的“武汉方言研究班”,就是为了组织一批熟悉并珍视武汉方言的热心市民,经过培训,可以从事调查、收集、整理、研究工作,用《武汉方言详志》、《武汉方言大词典》的形式保存珍贵的资料,流传后世。

朱先生对我说:“研究方言,必须具有深厚的古、现汉语知识,懂得一定的异语(包括异方言),熟悉语言学理论,深入群众日常生活,具备群众感情,掌握本地历史和现实情况,才能取得成果。”对此我深以为然,并深信不疑,且深有体会。

朱先生还对我说:“语言学者必须面向大众、融入社会,才能有出息。”朱先生是这样做的,我也要这样做。

汉语热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冷媒介;热媒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07-03

1 引言

媒介有很多种类型,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对众多媒介进行了分类,分成了冷媒介和热媒介两种。对于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人们一直争论不断,对其质疑甚至进行批判。虽然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不能很好地令人折服,但其对媒介进行冷热对比的分析方法,值得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加以参考和借鉴。本文基于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探索冷热媒介的新视角及区分冷热媒介的新准则,并研究、探讨新视角下的冷热媒介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将有助于媒介在教学中合理发挥其作用,增强教学效果。

2 麦克卢汉冷热媒介观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可以把收音机之类的热媒介和电话之类的冷媒介区别开来,把电影之类的热媒介和电视之类的冷媒介区别开来。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电话是一种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的媒介。”[1]并且,他认为:“言语是一种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因为它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怜,大量的信息还得由听话者自己去填补。与此相反,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1]

总结以上麦克卢汉的观点,可以看出其把冷热媒介定义为:低清晰度的媒介叫做冷媒介,具有高清晰度的媒介叫做热媒介。而且冷媒介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热媒介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要求的参与程度低,留给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的空白少。根据这一冷热媒介观,麦克卢汉又把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划分为冷媒介,把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划分为热媒介。

3 基于麦克卢汉冷热媒介观的冷热媒介新视角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一经传播,便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讨论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仍然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比如李彬[2]在《传播学引论》一书中表明:“如果说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饶有新意,发人深思,不失为新奇而科学的理论;那么他的媒介凉热论则显得信口开河,似是而非,有标新立异之疑,无寻幽探奇之实,只要稍加追问便会漏洞百出。”郭庆光[3]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也评论道:“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甚至何道宽[4]在译本《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的序中也提到:“把电话说成‘冷的’,广播说成‘热的’,不太好理解。”陈长松(2005) [5]也指出:“从技术维度出发,麦氏的冷媒介、热媒介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根本上说,该理论存在内在的致命的矛盾。”

综合以上的论述来看,目前对于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质疑声和批判声比比皆是。通过仔细研究和分析,笔者也认为麦克卢汉对冷热媒介的划分标准存在逻辑矛盾性,存在模糊感。比如,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电视清晰度低,属于冷媒介,需要人深度卷入。再看当今时代的电视,远远已经不在麦克卢汉的冷媒介理论所能够解释的范围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虽然麦克卢汉当时的电视还停留在黑白的阶段,图像也不及今天的清晰,技术上还有待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符合其冷媒介的定义,但是麦克卢汉又把当时清晰度和电视差不多的电影归为热媒介,这就颇令人费解了。

除此,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忽视了传递内容的不同、受众水平的不同也会对媒介的“冷”与“热”产生影响。若传递给受众的内容很简单,那么无论是哪种媒介,要求受众参与的程度皆不高,留给受众去填补或完成的空白都少,这时就难以区分媒介的“冷”和“热”。另外,若受众的水平不一,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其参与程度[6]。比如,对于知识程度较高、文化修养较好的人,他们对媒介所传递的内容易于理解和接受,参与程度较低,那这种媒介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热媒介;反之,对于知识程度和文化修养较低的人来说,他们对于同一种媒介传递的内容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参与程度较高,那么这种媒介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冷媒介。

但不可否认的是,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依然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媒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学者们探讨和研究媒介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从这个角度来讲,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是具有一定新意和价值的。基于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笔者认为媒介的“冷”和“热”是没有一个绝对定论的,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之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易位的。在这一视角下,可以依据以下两条准则来区分冷热媒介。

1)对于不同的媒介来说,其“冷”与“热”的概念是相对的,“冷”是相对“热”而言的,“热”也是相对于“冷”而言的。比如,在同一环境中,若用A媒介、B媒介、C媒介传递相同的信息,从整体上来讲,无论受众水平是否相当,他们对A媒介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或思考、填补空白都较多,那就可以说A媒介比B媒介和C媒介“冷”,即相对于B媒介和C媒介来说,A媒介是冷媒介;反之,也可以说B媒介和C媒介比A媒介“热”,即相对于A媒介来说,B媒介和C媒介都属于热媒介。

2)对于同一媒介来说,其“冷”与“热”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受众水平不同的情况之下,可以根据受众对媒介传递信息的加工程度的深浅、填补空白的多少来确定媒介的“冷”与“热”。比如,对于A媒介,当它传递信息给B受众时,B受众对其传递的信息加工程度深、思考和填补空白多,那么这时它属于冷媒介;当它传递相同信息给C受众时,C受众对其传递的信息加工程度浅、填补空白少,那么这时它属于热媒介。

4 新视角下的冷热媒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媒介,这类媒介通常用于记录、存储、传送、再现和加工教学信息,所以又称为教学媒介。教学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代开放的教育形式下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作为学生认知和学习的辅助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适当采用各种媒介,以辅助教学,还可基于麦克卢汉对媒介进行冷热对比的分析方法,结合上述新视角下区分冷热媒介的两条准则,进行教学媒介的冷热分析,再合理使用冷热教学媒介,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1 教学媒介的冷热分析

教学媒介有很多种类型,如语言媒介、文字印刷媒介、视觉媒介、听觉媒介、视听媒介等。一般意义而言,常用的教学媒介主要有语言、黑板、粉笔、书籍、实物与模型、幻灯投影、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等[8]。对这些媒介进行冷热分析时不能脱离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要结合具体教学媒介的特性和实际教学条件进行综合的考虑。

1)分析不同教学媒介的冷热性。不同教学媒介的冷热性是不同的,也是相对的。分析一种教学媒介的冷热性,必须要和另外一种或是几种教学媒介作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某一类教学媒介的特性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学媒介特性来说是固有的,所以可先从整体上来对不同的教学媒介进行冷热对比分析。比如幻灯投影相对于语言来说要直观、具体一些,在给学生展示时,需要学生进行加工、思考并填补空白的空间要小一些。从这种角度而言,幻灯投影比语言要“热”,即相对于语言来说,幻灯投影便是热媒介。如此,有助于对教学媒介的冷热性有整体的把握,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更好地选用教学媒介。

2)分析同一教学媒介的冷热性。对于同一教学媒介而言,当面对的教学对象即学生不同时,它的冷热性也是不同的。某一种教学媒介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热”的,但是也许对于另外的一些学生而言就是“冷”的。比如,以电影作为教学媒介给小学生和大学生传递相同教学信息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远不及大学生成熟,他们对于所传递的信息加工程度浅、思考和填补的空白也相对少。这种情况下,电影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热媒介,对于大学生而言便是冷媒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媒介的冷热性,继而确定针对不同的学生是否可以选用同一种教学媒介。

4.2 冷热教学媒介的合理选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事先结合具体情况对教学媒介的冷热性进行分析,以便合理选用冷热性不同的教学媒介辅助教学。若只采用冷媒介辅助教学,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知;若单独使用热媒介,也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进行思考。所以在教学中应将冷热教学媒介合理结合起来使用,使教学信息平衡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协调地获取知识。

1)冷热教学媒介的选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知识层次或是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大量思考或填补空白,而有的教学内容只需学生直观感受,无需去进行大量加工,这时教师就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冷热教学媒介辅助教学。比如教师在给小学生进行数学的计算题教学且需要学生对计算的各个步骤进行大量加工记忆时,有幻灯投影、语言等教学媒介可供选择,这时教师便可选择其中相对较“冷”的语言媒介把计算的各个步骤以及其中的要领“口口相传”给学生,而不是利用幻灯投影的方式直接放映给学生。另外,若教师在给小学生进行认识几何体的教学且只需学生对几何体有大体的认识和了解时,便可选用相对于语言来说较“热”的媒介——幻灯投影,把生活中的几何体向学生展示出来,以便学生进行直观感知。

2)教学媒介不宜偏“冷”或偏“热”。在教学中有时需要使用冷教学媒介,有时需要使用热教学媒介,但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选用冷教学媒介或单独使用热教学媒介,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后合理搭配冷热教学媒介。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冷热媒介组合的生态系统[8],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媒介不宜偏“冷”,也不宜偏“热”,要做到“冷”包含“热”、“热”包含“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深度参与、深入思考,又能使大脑适度“休息”、轻松感知。

5 总结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为媒介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视角。在新视角下,对教学媒介进行冷热分析,并结合具体教学媒介的冷热性和实际教学条件,合理选用、搭配冷热教学媒介,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黄志斌.冷热媒介划分标准的重新界定及其显示意义初探[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6.

[5]陈长松.论麦克鲁汉“冷媒介”、“热媒介”的内在矛盾[J].学术论坛,2005(11):65-67.

[6]周俊丽,姜妍.分众化划分冷热媒介[J].东南传播,2008(9):97-98.

汉语热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爱国主义题材,只要充分挖掘,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教材作为媒,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不失为一条有力的途径。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文以载道”,“道”包罗万象,其中就包含了深刻、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呢?用曹延汹的话来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爱祖国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其次是爱国家的教育,是热爱国家的情感、理论、逻辑、具体实践的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意义上就具有了阶级性。”①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热爱和平和自由、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我们着重从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即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汉语知识”部分和“语文实践活动”部分进行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苏州园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赞颂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抒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勒出了塞外河山的豪犷、壮美。这些课文共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是爱心的扩展和延伸。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最后一课》、《故乡》等。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穿了绿色礼服,在拼字母时声音因为激动而发抖,课后散学时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他这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即将离别的学校、祖国的眷念之情;镇上老人的专心听讲与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国情感的力量,以及人们对收复国土的期望和信心;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这一巨大的转变,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浓烈的爱国热情。《故乡》中的最后三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些课文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感受。

(三)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如《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背影》、《散步》、《我的老师》等。《中国石拱桥》歌颂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背影》、《散步》所表现的是尊老爱幼、尊敬长辈这样的优良传统,这是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四)反映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英雄辈出的,如《七根火柴》、《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等。《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为了保护七根火柴,为了保护中国革命事业的火种与希望,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情节,反映了鲁迅为了救国上下求索的献身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的升华,是爱国主义从认识走向实践的飞跃。

(五)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过零丁洋》、《岳阳楼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过零丁洋》塑造了文天祥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闪光名句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破阵子》里“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二、中学语文教材“汉语知识”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项学习内容,即汉语知识的学习。在教材的第一册有这样的学习内容:《汉语和汉字》,在这一部分,教材对“汉语”和“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具体内容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1973年10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五次委员会以93票对0票,一致通过把中文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汉语、了解汉语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可以在电脑、网络上直接使用汉字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从而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②这些内容的介绍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目前,母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而对“汉语和汉字”这一汉语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是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之一,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还记录和传播了汉民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当中,汉字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电脑、网络上可以直接使用汉字来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对汉语、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能够明白汉语、汉字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家的团结、统一等问题上的巨大作用,能够明白祖国语言的优秀,产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汉语,写好汉字。而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写好汉字,同样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三、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实践活动”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一部分当中,同样也蕴藏着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写字比赛”(第一册)、“警语的收集与评比”(第二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第三册),“说成语故事比赛”(第三册)。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对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写字比赛”中,了解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警语的收集与评比”活动中,对警语内涵的学习,对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论和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警语,这些警语中既是他们做人、行事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在众多的警语中,不乏具有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在进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中,学生通过吟咏和背诵诗歌,既可以吸取诗歌里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精华,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又可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在进行“说成语故事比赛”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成语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成语,真正体会成语当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成语“大义灭亲”意思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关于这个成语有这样一个故事:《左传·隐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杀死桓公,因此石碏就把石厚杀掉了,当时有人称赞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在这个故事中,石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没有包庇自己犯罪的儿子,使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足见石碏对国家的忠诚。又如,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是:“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里表现的是蜀相诸葛亮对蜀国的热爱与忠诚。对这一类型成语故事的了解和学习,可以促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另外,对成语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可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己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已的贡献。

注释:

①曹延汹.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山西大学文化素质网,2005.7.

②郑晋鸣,康星星.不该冷淡我们的母语[N].光明日报,2005.9:(1).

参考文献

[1]苏秀水.语文教学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湖南教育,2002,6.

汉语热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全球化;汉语言文学;发展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我是演说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等诸多语言类节目的热播,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语言文化热潮,汉语言文字汇集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焕发新的生机,它可以绘形、绘色,它亦可以至刚、至柔,通过灵动自由的线条和疏密相称的布局来表达个人思想内涵它的结构、造型、丰富寓意,每一项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诚然近年来汉语言文化受到各方面的冲击使得我们在前进的途中有些迷茫,但是全球化背景之下,随着我们自身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借助各种媒体手段,终会令汉语言文化再次大放异彩。

1汉语言文化受到的外部冲击

决定我们人生几个重要节点的大型考试包括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等等都把英语列为了一项必考科目,家长们为了我们的学习也是费尽心机,从小就开始给我们选择双语幼儿园,小学就开始接收各类辅导,中学都是觉得语文从小就会可以放一放,英语学习却一刻不得松懈,进入大学之后,我们要通过英语四级、六级的检测,甚至更多的人选择了雅思、托福、GRE……从我们出生开始,咿呀学语知道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是漫漫求学路上却要我们一再放弃钟爱的方块字,去研究那26个字母的多样化组合,学校的大环境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已经显而易见。再来看一下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现在家长们聚在一起除了讨论房子、车子之外,讨论最多的大概就是孩子了,你的孩子大学学得什么专业啊?机电一体化,好专业有前景!你的孩子参加工作了吗?信息工程师,薪资很满意!从进入高中之后,专业和就业似乎就绑住了这个学生的未来,他需要考虑以后的专业选择,更需要考虑未来的就业和择业,甚至连结婚和在哪定居都需要考虑在内,却唯独没有考虑这个学生喜欢什么专业,为什么汉语言文化专业就不再考虑范围之内,为什么学完这个专业就只能当个文员,阅读和写作带给我的乐趣又该何去何从,社会这个大环境也把汉语言文化置于冷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文化大国,但是我们的文化更多时候宣扬的是含蓄、内敛,以及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思想的过分崇拜,导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文化信仰缺失,因此我们任由那些所谓的强国他们趾高气昂的对我们进行各方面的打压,我们学习外国的语言,学习外国的工业,学习外国的技术,可以说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思想里面都有一些不自信在作祟,因此,我们学会之后更不可以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中华文化,我们就要无条件庇护;对于外来文化,就要全部摒弃革除。想要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文化的自强与独立,而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于拥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海纳百川的气魄。是否能够辩证的看待中华文化,舍弃其中不合乎时代要求的落后因素,是否能够敞开胸怀,包容并学习具有不同观点的外来文化,是汉语能否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因。只有真正做到取与舍、扬与弃相结合,才能实现胡适所提出的“活文学”的愿望。

2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化专业展新颜

2.1主流媒体对于汉语言文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进入高中之后学业越来越紧张了,我可以看电视的时间几乎没有了,但是有几个节目在妈妈看的时候还是把我吸引了过去,《舌尖上的中国》先不说里面的食物经过编导人员的拍摄和演绎之后有多么诱人,妈妈那时候常常去超市买零食,说看电视看得肚子饿,我就很奇怪看电视需要这么费神吗?一天我在书房写作业,单是听到解说员那生动的描述就把我吸引了过去,如果说文字有魔力的话,我想这就是了。很多人大半夜不睡觉在那里观看纪录片,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后来看《我是演说家》清华大学的梁植老师说了一段话触动了我“今年《舌尖II》在中国热播,然后我发现一个特别神奇的现象。很多美国主流媒体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在它的门户网站上面刊登文章抨击《舌尖上的中国II》说,这是中国用记录片的方式输出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梁植老师所做的总结也非常精彩“现在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语言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语言是文化战争中最基本的武器”,“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运用语言的力量,一起用这份最坚实的力量守护我们身下文化的土地。我们一定可以,迎来那个我们共同期待的更美好的中国的梦”。

2.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广泛:

随着主流媒体的广泛宣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大改观。而且本身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学文本解读,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文艺心理学,文学批评,自然科学基础等,此外除了这些专业课之外,普通话水平测试和英语的四六级各项能力也必须合格,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所能从事的就业范围就非常之广泛。除了教师,作家,编辑,记者,文秘这些行业之外,现在电视台、电台、网站等媒体也向汉语言专业人才敞开了大门,播音主持、策划、翻译等等很多对汉语言的要求高的职位也都接纳优秀人才。此外,近年来国际上也掀起了“汉语热”,有很多外国朋友都来到中国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我们的汉语言文学都在以势不可挡的魅力席卷整个世界。古文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也悄然回暖。随着《甄嬛传》等古装大剧的热播,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古文言妙趣横生,“问君何不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定当引领新风尚。

参考文献

[1]杜强.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6)

汉语热论文范文6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状况,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期在回顾整理自己此方面的阅读的同时,能够对此有更系统的理解。本文包括两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狭隘视野内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习得

本文讨论的“小范围”是指所参考的文献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核心刊物的论文,主要参考了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语言研究等刊物的论文,其他的著作及学报、学刊上的文章,本文未作讨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

以下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大致状况,包括六个方面,大致从横向角度,依据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一)对外汉语教学本身

1.学科定位

对汉语教学的研究,首先是从本身开始,或者说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也要从其学科定位开始。刘《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认为所有模式都认为本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正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所有模式都强调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指出对“对外汉语教学”一语正确的切分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进而论证“对外汉语”名称的合理性和本体性,解释了造成“对外汉语教学”至今没能发展为一门学术意义上的学科的原因。

2.学科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也发展开来。程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说略》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在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另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还有很多,这也预示了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的态势将不可阻挡。

(二)语言各要素教学

1.语音教学

王温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讨论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的问题,四声中除阴平外,其余三声均有调型和调域错误,在调型错误中,阳平主要是被读为调值与半上声相同的低平调。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持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关于汉语语音教学的论文诸如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再赘述。

2.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语言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方法,已经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无疑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分析了“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和困难,并对将来编写贯彻“语素法”理念的教材提出了几点设想。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尚未建构起一个理想的词汇教学体系和途径。

3.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汉字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是不甘示弱,厚积薄发。刘社会《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认为汉字教学最基本的经验为:语文步并进、用字素分析来进行汉字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汉字教学原则,提倡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万业馨《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部件教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4.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这方面的论文可谓卷帙浩繁,数不胜数,其下位可分为句式、句法、句型、虚词等,限于篇幅,只列举一二,以点带面。

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考察了有代表性的语法大纲,参照中国人语料和留学生作文中比较句的使用频率和偏误,测量语法项目的常用度和难易度,用多种练习方式。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论述与说明了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其中的语法教学应着重教什么、其中的语法教学该怎么教等问题。赵金铭《汉语句法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文章展现了句法结构在汉语社会生活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提出运用汉语词组进行初级汉语教学的构想与思路。

5.语义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向教学的语义研究似乎没有语法那么繁荣,但也不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旨在研究反而句成立的条件,通过对“反而”句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得出反而句一般出现在一个包括前段预期和后段结果的逻辑场内。其他又如许德楠《几种特殊的词义转移现象》。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教学研究可从教师、教材、习得(或称教与学)研究三方面。

1.对外汉语教师

针对外国人教学的教师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语言规范、素质、技能、应有意识等多方面,随之对应的研究也就纷至沓来。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所决定的,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通过实地观察、教学录像和师生访谈等方法,认为教师体态语的有效运用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具有辅助、替代、暗示、反馈和模仿作用。

2.对外汉语教材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以语法结构为纲,重视语义分析,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材编写要遵循的重要规则。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重点讨论了教材针对性的缘由和理据,最后指出针对性与教材编写的其他原则的关系问题。杨石泉《教材语料的选择》提出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等原则。

3.汉语教学习得研究

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教学顺序研究等。魏红《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的习得研究》提出影响留学生汉语动宾结构习得的因素主要有普遍因素和类型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针对汉语动词带宾语的特点和规律来开展教学。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外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偏误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外语教学更为有效、更为有针对性。

(四)文化因素教学

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文化因素在不断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其论文状况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阐述了对文化因素进行阶段性划分的依据、必要性及其相应的分类原则、划分办法。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注人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

(五)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将某种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一种趋势,虽难于行走但不乏新作,二者结合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教学意识上提供一些启发。方艳《语境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澄清不同语言学平面上的语境概念,揭示语境的本质属性,提出语境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参与交际以及在交际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指导。其他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有如,配价理论、字本位理论、模糊理论、非语言交际理论、含意理论等。

(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学者们也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总结。论文如: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简要回顾了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八个热点问题: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等。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的编辑工作,概要描述了5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

在以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小范围内的简单而拙劣的总结基础上,笔者很是牵强的提出少许自认为有缺憾的地方。

1.硕士论文中体现的研究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也相继越来越多,我们似乎被其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的巨大的数量所迷惑,事实上,其中不乏一些张冠李戴之作。他们或者将此教学法用于彼教学中,或者将此国别的汉语习得调查用于彼国别的偏误分析中。

2.教与学的失衡

以往的研究都过多从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考虑,而关注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研究却是一块很安静的领地,如从学生角度研究如何避免习得偏误和母语负迁移,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对象中年的特点优势等等。

3.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偏窄

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特别是从综合领域里,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极需加强。另外,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外几乎一无人问津。

在总结与发现中,我们将不断前进。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逐步发展,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确立了学科地位。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底,它融入了学者们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开路先贤,功不可没,承先启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汉语热论文范文7

关键词: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但是当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目前这个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国外文学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难度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对汉语言文学这一我国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认识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模式,才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质量。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06).

汉语热论文范文8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师 素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基本含义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甚至国内少数民族进行汉语教学,它的本质所在是第二语言教学,更确切地说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因此它不仅应遵循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而且还应遵循汉语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来华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现状却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每位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一、 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是弘扬中华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国在世界上影响的一项伟大事业。对外汉语教师要有高度贵任感和使命感。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仅是在从事教授汉语的工作.还是在从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工作。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本身就愈味着承担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政治使命。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以爱国主义热悄向世界传授汉语、传播文化、介绍中国。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和文字,热爱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自紊感,要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超越狭隘的功利愈识,始终保持热忱的教学态度,做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结交世界朋友的准“外交官”。 在对部分对我国有误解和偏见的留学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让事实来说话,逐步改变他们对我国的看法,切勿横加指责、态度粗暴。对留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热心帮助,但也要掌握分寸,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不仅要在外在形象上体现汉语教师的美德.用良好的言谈举止潜移欲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吸引更多的汉语学习者和汉民族文化爱好者,还要努力增加亲和力和凝聚力,树立教师威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维护自己的人格、国家的国格,维护国家的尊严。

二、 扎实的专业功底

第二语言教学的支撑理论包括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三方面的知识是一位对外汉语教师所不可缺少的。

语言学也是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起源和发展的科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是隐藏于大脑中的一套规则,是思维的工具,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明确这些,对外汉语教师才知道对外汉教学要满际的原则、系统的原则、认知原则和文化原则,才知道教外国人汉语,至少包括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二是汉字、词汇、句法、篇章、语义、修辞、语用等知识,三是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把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有关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

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涉及了众多的心理学知识,对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对外汉语教师注意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举例来说不同性格的外语学习者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外向型的学生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但他们往往不十分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内向型的学生学习外语时则更善于对有限的语言输入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总是要考虑,如何设计一个类来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则,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可见,一个对外汉语教师的教育学知识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

三、 广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有着共生、相属、相依的密切关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语言的理解包含着文化的理解,语言的理解需要文化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的民情风俗、历史发展、地理概况、各类艺术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等。教师需要知道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帮助学习者通过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来开掘提高汉语水平的潜能;需要知道怎样寓文化价值观于语言教学;需要知道如何应对异文化的碰撞。对外汉语教师能够把视野投入到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中,接受、对比多种文化的差异,并能从文化中寻求异文化交际差异的根源,从而利于留学生尽快消除文化冲突。因此,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

四、 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时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语言教学最基本的实践。无论是作为一名教师或作为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在其中所占有的地位是不需要让大家产生任何顾虑的,是我们所从事工作的一个最为基本的能力与要求。外语教学是一种特殊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因为我们所教授的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和任何专业的教师一样,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用自己对工作的投入和对学生的关心去感动学生。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熟悉、语言点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技巧、普通话水平、应变能力、教态、板书等几个方面。教师还应尤其熟悉第二语言教学法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以此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六、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

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能够对多个学科领域有一定的涉猎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对外汉语教学是综合的学科,多学科的交叉影响以及汉语学习者学习目的的多元性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例如,教师能尊重并正确地理解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背景知识,特别是与汉语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了解语言学习和习得的过程和规律,能结合教学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够精通一门乃至多门外语;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适当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

七、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教师工作特殊性的体现,是教育工作中有所建树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往往查遍资料也找不到现成的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因为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界至今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必须边备课、边研究、边探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应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具有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能够将自己的思考成果通过语言文字、数据以及其他的符号形式流畅地表达出来。对外汉语教师也要以自己平时的教学感染和带动学生从事汉语教学的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才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才会蒸蒸日上,越来越有前途。(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汉语热论文范文9

汉语言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人文和典故。汉语言的“学”体现在汉字“横、竖、撇、捺”的习写,汉语言的“说”在于“音、调、声、韵”的变化。每个牙牙学语的孩童,从出生就在模仿父母的话语,进入学校学习后,通过对简单偏旁、部首到字体的正确“习写”,和对声、韵母到音调的标准“学说”来掌握语言的要义,这种掌握将成为日后读、写、听、说等高级技能的基础。而网络用语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难受”变成了“蓝瘦”,“想哭”变成了“香菇”,小学生会疑惑到底谁对谁错?“小鲜肉”为什么不是肉,“怪蜀黍”为什么不是米,恐怕老师也很难做出解释。

而让中小学生具有“百毒不侵”的体质,或者提供一个自动隔离的“语言滤网”并不容易,毕竟网络的影响已经沁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毛孔中。在现行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吸收并蓄”的语言净化更需要社会、舆论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国家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网络、广告、媒体、刊物等中小学生日常接触的文化领域,严控以吸引眼球为噱头的谐音字替换和同音利用的低俗、粗鄙的网络热词推广。目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每年会出台相关年度报告,关注相关用语的使用情况,有关法规条例也在逐步制定和完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