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1:03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

1.做好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以数学奠基的,无论在任何岗位上,或多或少都会涉及数学问题。而中职教育作为通向高等教育的踏板,同时也是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重要源头,数学教学质量关系十分重大。因此,教师在数学课程中努力在规定课时内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努力将接收到的数学知识学扎实,不仅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间接控制着社会的前进速度。

2.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的实质即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即通过传授人类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的过程。而数学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其本质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其科学素养。只知道学习科学的人仅仅是一具只会操作的机器,没有灵魂。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由内而外得到质的提升、灵魂的洗涤,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3.在数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职学校数学教学遭遇瓶颈的当下,要解决数学无用论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就要顺应时展,改革旧教学制度,将人文教育融入传统的数学教学。数学要体现其本身具有的人文价值,就不能单单将其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而是要发现其内在的各种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创造,体会内在的人文精神,并以之引导其自身气质、素养、人格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进入社会后真正有益于行业乃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1.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

在每一教学任务的开始、过程中或结束后,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穿插讲述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数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有关创始人的奋斗精神、创新品质。例如,在讲解微积分时,可以穿插讲述牛顿、泰勒等数学大家的人物传记以及其本身在微积分理论推导中所做的贡献,以其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并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2.以兴趣为数学学习的导师

学习的最好老师即是兴趣,因此,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许多人对数学有着莫名的抵触心理,或是由于数学学习难度大,或是由于本身对数学不感冒,这对于数学教学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应该尽量让数学变简单,让学生易于接受。比如,利用形象的模型操作、数学实验或多媒体视频让数学中抽象的理论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或者在讲课过程中多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像概率论中的排列组合,可以以在盒子中取球的游戏进行讲解。

3.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激励和动力

现在多数学生并非不学,而大多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而最终放弃。因此,在他们放弃前挣扎的那一段时间,若有新的激励、新的动力支持其继续奋斗,在数学求学路上继续前行,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这个新的动力可以是人物的成名史、奋斗史,可以是父母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与辛勤付出,也可以是身边同学的不懈努力与不断超越。总之,在放弃的前一秒,给予学生继续下去的动力,便能最终使其在数学上学有所成。

4.改良学习成绩的评价机制

公平公正的学习成绩评价不能单纯依靠分数,在中职学校进行学生综合测评时,要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人文素养水平考虑在内。只能考高分的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强的、能够学以致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空间,使其创新性、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其潜能并鼓励他们在相关方面做出努力、做出成就。例如,可以开设一些校内数学创新比赛、奥数竞赛、数学建模比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并按成果对他们进行奖励。可以与其他学校建立数学交流机制,定期安排一些老师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相应训练,学生也应轮流参与其中。在学生的成绩评价体制中,要求每个学生创新成绩比例、人文成绩比例、学科成绩比例均达标才能合格。

三、总结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德育教育 功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3-01

引言

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校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注重基本技巧与思维训练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及今后的长期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该目标不仅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意义所在更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众多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希望学生能借鉴大家之作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将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来谈谈如何将德育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1 走出功力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剖析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期间也不断重新认识语文这个学科。在严守本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并极力建议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目前,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大学都明显带有功利性色彩,这导致了金钱崇拜热甚至的社会道德层次的堕落,中职的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培训课堂”,学生们虽然能在这个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技术但却始终缺乏人应具有的认知观和道德感。培训式的学习让中职语文教学面目全非,学生无视对“礼”“德”的学习,这将导致思想偏激、人格缺失甚至是人性的冷漠。笔者认为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2 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之途径解析

2.1 改变“以考促学”观点是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不走出应试功利化的泥沼,中职语文就不会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并且我们也从来不缺乏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考点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无法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诗情画意、情意兼美。教育的初衷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应试教育、以考促学的观念,让学生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去感受语文带来的琅琅书声、涓涓细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语文中收获品德、理解真理、获取真知。

2.2 善于驾驭中职语文课的思想内容是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可以给德育教育提高大量的资料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阵地。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其中。文以载道,许多文章本身就渗透着深厚的人性之美,善加利用就能令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德育力量。比如《合欢树》表现的是对母爱的赞扬、《沁园春・雪》表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为人广博豁达的心性。深层次挖掘课文内涵,组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就能令课本上本来生硬的道德思想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感受。

2.3 结合职业特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人全面性的关键

中等职业高中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其本身带有更多的应用色彩。语文德育的教学应与中职教育的职业化、应用型的特色牢牢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脱节有碍于德育教学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中等职业高中的学生将很快面临着接触社会与就业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以尊重师长、善于沟通及发挥创造性为主旨的课文并且教师可以删补课文,将一些与实际联系不大的课文作为学生自由阅读的范围之内,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课文讲授,比如艺术专业就可以选择一些陶冶心灵、讲述美丽的文章、机电专业则可以选择一些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文章。

2.4 利用课外延伸中职语文中的德育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保证

道德的学习从来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中的,走出课堂去感受社会、去社会中实践道德理论才是对优秀道德情操的一种传播与传承。走出教师的实践才能令学生明白道德并不是虚无的、无趣的,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基准、在做人做事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保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听各种大家讲座。在社会中践行道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与道德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良好的道德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石,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单纯局限于各种语言书面应用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灌输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含义与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彩凤.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培养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很多学科的教学已经随着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地变化,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观念的改变,发展素质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我们应当对体育教学进行哪些创新呢?

1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促进个性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这些学生主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在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兴趣爱好方面,大家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性,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思维和偏爱的运动项目。对于体育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员或者体育运动项目。为了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更加愉悦的学习感受,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主动进行体育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有所改变,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热情也变得更加浓烈了。例如在开展长跑教学时,由于长跑这项运动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太高,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宣布:在完成长跑的基本训练之后学生们可以有一部分时间来进行自由运动。学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的高兴,大家都非常期盼基本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的自由时间。于是乎带着对自由活动的盼望,学生们热情地完成了长跑训练,随后开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2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环境对人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时,教学情境就是学生所处的环境。笔者在教学课堂上经常用的类型有四种:一是游戏型教学法,利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耍的乐趣,提高课堂积极性;二是模仿型教学,通过教师或者学生中表现较好的人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从而规范学生的体育运动动作;三是时事型和教育型教学,在课堂上运用一些体育运动的时事新闻作为情境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体育热情;四是利用音乐伴奏创设轻松愉悦的体育活动情境,消除运动的疲劳活跃课堂的氛围。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排球训练时,利用中国女排三夺奥运金牌的新闻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12年后,中国女排终于重返奥运之巅。8月20日晚的小马拉卡纳体育馆,在小组赛中2胜3负的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赛后郎平说:“我们永远不放弃。我觉得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部分,但我相信大家都能忍得住,能够耐得住。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这样的新闻能够在短时间内,燃起学生对排球运动的热情。

3改变教学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分组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们大多数愿意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训练,这样一来能够丰富训练的乐趣。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点,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分组进行改变,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两种形式来进行分组,首先是课堂上最典型的自由结合的分组形式,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或者根据学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选择自己的搭档。这样的分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愉快和谐和团结,大家对体育的热情也更加浓烈了。其次是可以通过互帮互学的分组开展教学,在学生群体之中,由于大家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擅长与否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身体素质的好坏,以及对运动技巧运动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来进行分组,小组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体育发展。

笔者在开展乒乓球教学时,将学生的学习重点设置为初步掌握乒乓球基本步法,单步、并步、交叉步、侧身步以及基本技术的挡球、推挡球动作、正手攻球动作和发球动作。在基本的讲解结束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对乒乓球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一个技术高的带一个技术低的,这样一来能够使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得到快速的发展。总的来说,对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与培养,需要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抓起,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情境,给予学生完美的学习体验。

作者:杨友松 单位:江苏省南京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53-0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专的教育培养目标锁定在“要培养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开始,中职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语文教学中大量强化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训练,并形成标准化模式,甚至原本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如阅读、写作等也统统开始标准化、公式化。蕴含在语文课程中的道德、情感、审美、及人文关怀、生命意识等等逐渐消失殆尽。这实际上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否定,也是对其工具性的歪曲,更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错位。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进而导致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不足,这与中职教育目标还相去甚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走过了将语文课工具化、文学化以及政治化的弯路之后,将人文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获得了共识。改变当前语文教学这种状况,更好地提升中职毕业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则需要扭转当前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而作为人文教育主要阵地的语文课程尤其如此。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学育人的需要。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我们所讲的人文教育,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经济形态呈现新的并且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下,人应该呈现的优良文化和文化现象,它应该具有更适合于现代人类共同利益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是人性化教育,其核心在于涵养人文精神。从学校层面讲,人文教育是人文积淀、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对于学生来讲,其实质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可理解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属性,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即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对象,而是将其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的、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音释过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方面表现在其传授的知识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课程目的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上。

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即教学生如何做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

二、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具有重要作用”。

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语文工具使用的同时,更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另外,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以应试为目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当前中职教育的实际。

总体来讲,在职教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而这其中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就是要增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三、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语文课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是中职课程设置当中人文精神最浓厚的一门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

近年来,中职学校发展困难,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学生素质、能力相对较差,客观上要求学校加强对其开展人文教育。同时,“中职学生年龄集中在16至19岁之间”,正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最佳时机。如果在教学中不彰显人文性教育,则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便会沦陷,这种教学的最终结果将会导致学生个人成长存在人文精神的短板, 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精神贫乏,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互相攀比,人性为技术和物质所俘虏。可见,加强人文教育,须臾不可或缺。

落实好人文教育将对其个人健康的人性与人格起到积极促进作,其意义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汲取现代文化精髓,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奠定文化底蕴的基本教学科目;二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其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三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其自立自强的适应能力。

四、如何做好人文教育

(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文是不存在的,也无法存在。反之,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可靠的,没有依附性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追求科学性与共同标准性,寻求的是语言的共性,但是汉语言又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符号系统,它的变化又是与语言所生成的历史、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因而,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伴相生,体现出一种独特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工具性的科学及理性,又要兼顾建立在理性认识上的感性悟道,二者不可偏废,只有构建良好的桥梁,才能达到美好的文化彼岸,这样的语文才是丰富的、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才是中职教育所需要的语文课。

(二)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吸纳人文精华。长久以来,语文课本被赋予政治普及读物的功能,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自然不感兴趣。在此背景下,需要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和对未来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并针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对语文教材的科学调整,增强对人文教育的关注,丰富人文精神内容,这是我们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解析人文精神的必然步骤。另外,在对语文有效教学的课程评价方面,应在达成工具性目标的同时,兼顾人文教育完成情况的考核,使得教师在开展人文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 徐云栋.语文教改的方向[J].《教师报》,2001.5.13.

[2] 金长义.市场需求对中专学制调整的影响[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2.2.

[3] 罗瑜、如何认识语文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2002.11.

[4] 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9.2.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5

1.育人作用。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校园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组织者是社团。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炼下,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的学生社团,为学生发展个性发挥潜能提供了更多的“生长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意图进行自由选择,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在社团活动中锻炼才干,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主能力。2.创造作用。社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商定目标,自主策划内容,自由分配角色,自我调解冲突,自我评价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开拓、迎接挑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活跃了校园学术氛围。如在现代舞社团中,学生自己确定主题,用旧报纸、塑料袋等材料制作服装,并通过舞蹈的形式加发展示,倡导环保,效果甚好。3.承载作用。学生社团具有较好的教育、导向、凝聚、娱乐和参与功能。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社团活动营造的氛围,构造的人文环境,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具有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不断地积累和沉淀,使校园文化底蕴不断深厚,并生生不息,传承不衰。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为了保证学生社团能顺利运转,学校必须加强管理,并加强对社团的指导。我校社团活动实行了教师指导制度,即聘请相关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是完善社团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依靠学生骨干,组织社团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学生社团的生命在于活动,深入挖掘活动中的教育因素,使该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让社团成员通过参加活动而受到教育。

二、对提升学生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作用

1.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提高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没有显著特长的同学在不断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寻找到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及之处,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特长;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很快就会在社团提供的平台中充分展示个人才艺,发现自己的价值,进而对学习、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信心。2.拓展交际,锻炼能力,提高适应性。社团成员来自全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参加社团活动,同学们就可以认识更多的人,拓展人际关系;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学习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技巧;可以扩大联谊,锻炼口才和交际能力;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品质;如果能够在社团中担任职务,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创意等各方面的潜能,增强责任心和爱心,提高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3.扩宽知识,夯实专业,提升就业能力。许多社团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其活动是与专业、就业相关的,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知识的深化、延续、应用和发展。它们进一步扩宽和丰富了专业知识,为学生实习、就业、今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参加普通话社团可以让幼师班的同学提高口语水平,为以后的幼教职业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4.陶冶美育,释放压力,促进创新力。同学们在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获取真知,提高思想境界,培养真、善、美的良好品格。学生社团能给同学们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减轻心理压力。参与社团活动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同学们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维护,这不仅有利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挥,而且可以释放压力,使学生学会包容、学会乐观地看待困难。5.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中职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中职学校社团千姿百态,充分体现了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加入一个社团,可以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重要作用。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同时,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影响使社团成员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三、对丰富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作用

德育涉及到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提高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不可忽视。学生社团具有的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在社团中,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爱校情怀一向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有着强烈兴趣认同的学生组织的社团,很多的活动都洋溢着朴素的爱国与爱校气息。比如我校在“12•9”活动纪念日,学生社团开展大合唱、摄影、绘画等一系列纪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2.社团活动彰显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社团组织本身就是一个集体,聚拢了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的同学,在某种意义上,社团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集体主义精神的存在,而社团活动更使集体主义精神发扬光大。如篮球、健美操社团不仅从中发展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团的活动和讲座,进一步增强社团成员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到新的高度。社团的每个成员都为这个集体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所在的社团发展和壮大。3.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情趣。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因此中职学生有更多的课余自主支配时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普遍感觉空虚无聊,因此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组建的社团活动将成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贴良方。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各个社团的活动中,在社团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健康情趣。4.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减少学生流失。社团活动是社团建设的灵魂,要保证社团长期有活动,社员人人有事做。同学们加入心仪的社团组织,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就会得到应有的发挥并得以固化和延长,从而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占满了学生的课余休闲空间,广大同学即使身置校园,依然“有去处”、“有玩头”,并在活动中找到快乐、自尊、被重视和被认可的感觉,从视觉上、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进而对校园生活产生留恋感和依赖感,大大降低学生的流失率。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6

(一)高职院校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化学工业绿色化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如果企业员工大多数都接受过绿色化学教育,那么便能够通过回收废物、节能预防和控制污染扩散等方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企业尤为注重员工的绿色化学意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化学工业将来的重要力量,需要充分理解并广泛推广绿色化学这一新生事物,同时在以后的岗位上通过自己形成的绿色化学理念和专业技术,引导化学工业生产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市场需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而且也拓宽了学校的办学领域,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让化学充满“绿色”尤为必要。

(二)高职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依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绿色化学完全没有涉及。很多高职院校还未充分认识到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多数教师对绿色化学知识毫不知情。在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发展的今天,对于化学学科这一重大变革,化学教师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化学教育观,把绿色化学渗透到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一批有一批的绿色化学工作者。

二、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一)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理论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便是在化学基本知识的时候,将与之有关的绿色化学知识一并讲解给学生。例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合成氨、硫酸的工业制造方法等工业实际生产视频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产流程、化学反应知识的同时,重点观察工业“三废”是如何产生的和正确的处理措施,同时告诉学生,因为人们环境意识淡薄“,三废”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笔费用,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不堪重负。所以,应该将资料污染的资金用在研发绿色新产品、新工艺上,从源头上切断污染,对企业、对社会大众而言都是一种“双赢”策略。

(二)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

1.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确保绿色化学的实施基础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演示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师环境教学的有效方式。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操作必须规范,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步骤中。

2.创新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

高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危险性较高,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与修改。另外,还需要降低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有些能够明确辨别出颜色的定性实验尽量在点滴板上开展,比如Fe的显色试验等。这种定性实验也能够在滤纸上进行,比如检验醛基的存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等等。同时,还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等来开展仿真实验,然而必须以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为基础。

3.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

高职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知识与技能,了解了一些规范操作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开展实验前制定好预备实验方案,使得学生重点思考在实验过程别过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其中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精神更加重要。

(三)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7

上个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中职院校的招生日益困难,随着中职院校的升格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我国的大地上,导致今天的高职院校招生总已经超过了高考招生总人数的一半,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高职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近730万,相比2013年700万毕业生增加了30万,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以往还没有就业的100多万人,2014年的就业压力更大,竞争越发激烈。虽然官方统计的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但就业质量的参差不齐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大一部分学生工作时间不长就选择了离职,这样就要重新进行择业,这部分学生又加入到求职大军当中。据某社会团体统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本科生。高职院校如何应对学生就业难,就好业更难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某高校问卷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有自己做老板的想法,有自己创业的打算,这说明学生们对自主创业相当热情,但同时,对国家自主创业政策不是十分清楚,而且对怎么去创业想法不是很成熟。通过对创业学生的调查可知,绝大部分的创业失败了。创业失败的原因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缺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及创业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本文从创业教育教学方面,谈谈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对创业教育进行融合互通。创业成功的关键要有创新意识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我们知道,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的人才也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数学教学对当前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数学教学和创业教育教学的共同目的,实施好数学教学,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创业教育更好地实现。而创业教育是个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具有稳定性,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还需要将创业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进行融合渗透。进行创业教育的广泛性,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创新的氛围中熏陶。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数学课,更是使少数学生敬而远之。不少数学教师对此也是一筹莫展,不知怎么办,每天抱怨学生素质低。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已经不能凭着一张文凭一劳永逸了。数学教学,应该侧重知识的应用,也就是说要以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衡量的标准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严谨的数学理论知识,而是使学生学会怎么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即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毕业后具备自主创业的素质打下基础,这就需要创业教育要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呢?

首先,高职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每周让学生做数学黑板报,每期的观点必须是独创的。数学教学的一大目的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尽力找一道有多种解法的题型让学生做,当然最好找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找些一道可以有多种变化的题型,通过能把给出的题目演变出更多的题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多道数学题有一种形式的解法,找出问题的共同性质。课堂引入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不规则图像的面积怎么计算,比如随意摘一片树叶,让同学回答它的面积怎么计算,大家一定会争着回答,对学生的奇怪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理由。这样的问题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 中职英语教学 跨文化教育 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就笔者所在的无锡市来说,至2009年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75家在我市投资兴办了144家外资企业,全年共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入境游客66.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和社会服务,外语都已成为一门必备的社会交际工具。如何使外语教学更加适应中职生未来工作的需要,更快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本文以英语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的问题。

一、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跨文化(cross-culture)教育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的教育。目前跨文化教育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忽视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语言的误用,给文化之间的交际带来不少困难。

著名语言学家叶蜚声指出,一门语言是探索一种文化的灯火,一门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窗口。胡文仲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1]238美国的温斯顿・布瑞姆拜克也曾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1]241英语学习如果只是变成单词的记忆和语法的训练等纯粹语言知识的学习的话,英语教学将会变得多么的单调乏味。如果没有文化认知能力,一些貌合神离的词汇表达很容易使中国学生落入交际的陷阱,不懂文化语境内涵,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再好也很难有效地进行交际。不了解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常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和不必要的麻烦。

如:中国老百姓之间最常见的问候语是“您吃过了吗?”,可如果我们对一个了解中国文化较少、对汉语一知半解的外国朋友说“您吃过了吗?”来表示问候的话,他可能就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们中国人在宴请朋友时,对着满桌丰盛的佳肴还要对客人说“今天没有什么菜”、“今天没有什么好吃的,请见谅”,外国人听了会大惑不解;客人吃完饭道别时,还常听见我们说“您慢走”,这使他们感到十分难堪。又如:英美人接受他人的谢意和赞辞视为很自然,而以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会感到不好意思,常常会说“不”、“不”或“哪里”、“哪里”。西方人无论是晚辈对长辈,还是长辈对晚辈,哪怕是自家人,父母请子女,或子女请父母递一张报纸,也要说一声“Thank you!”,中国人若把“谢谢”挂在在嘴上,人家会说你虚伪,自家人之间相互帮忙很少说“谢谢”。再如,英国人在交流时常使用委婉语:用“senior citizen”来指老年人,用“plain”代替“ugly”来形容一个相貌平平、长得丑的女人,把色情书籍称为“adult books”,把罢工“strike”说成是“industrial action”,把死亡“die”说成“pass away”,等等,这都反映了英国文化的底蕴。

由此看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必要的。中职生本来文化基础就薄弱,对英美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对中西文化缺乏比较认识。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知识的渗透既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其文化修养和语言交际能力。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人格的中职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英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跨文化教育,以消除不同文化间的心理障碍,甚至文化冲突,这对中职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二、跨文化教学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跨文化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来确定文化导入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二是适当性原则。所谓适当,主要指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要合适、恰当。导入时应当考虑到目的语文化项目的代表性;三是实用性原则,即要求文化导入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必须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必须密切相关,同时也应考虑到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性密切相关。[1]330-331对中职生来说,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三年的外语教学如何渗透跨文化教育要有系统的安排和设计。

为使跨文化教育有效实施,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跨文化的深厚素养和跨文化教育的意识。英语教师自身要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强对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跨文化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要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和世界文化多元的价值观,既要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异国文化传统和习俗;既不崇洋,又不妄自尊大。

三、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结合课文有机介绍跨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适当穿插讲解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社交礼仪等。比如在教学词汇时,以往一些老师可能只是单纯地讲解一下单词的读音、拼写和用法,然后学生只要机械地记忆下来便算达到了要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出主观评价。如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和智慧的象征。由于文化差异,词汇在不同社会文化里往往是不完全等值的,因此容易产生误解。比如“狗”在中文里常含有贬义色彩,而“dog”在英文中却往往是中性或褒义的。因为欧美人十分喜欢养狗,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不会背叛人类。如果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这一文化差异,就能正确解读“Every dog has its day.”等一系列与“dog”有关的短语。“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在汉语中却被视为坏兆头。汉语中的“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指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又如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礼貌待人时可举例:一个中国学生想向他的美国朋友借一本杂志,他说:“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lend it to me?”这种过分礼貌的借书方式一定会让美国朋友感觉很不舒服,因为这种请求只适用于不熟悉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这位中国学生希望把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来表达对朋友的尊敬,从而产生社交语用失误。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互动角色表演、文化讨论等活动将学生带入模拟的跨文化语境中,在轻松的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2.结合专业特点渗透跨文化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开设专业,如物流、数控、计算机、财会、旅游、商贸等。英语教学如能有机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职场礼仪等进行跨文化教育,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提高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如旅游专业,就涉及很多跨文化的问题。杭州西湖的藕粉是有名的滋补营养品。有一次,浙江某旅行社的一位导游翻译在向美国客人介绍藕粉时,根据词典把它翻译成“Lotus root starch”,向美国游客宣传吃藕粉的几大好处,可是吃的人并不多。事后他才了解到:“starch”吃了容易使人发胖,而美国人都不愿意身体发胖,不仅体形难看,而且他们认为这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后来这位导游翻译改用“powder”、“pudding”、“paste”代替“starch”,同时让服务员在藕粉上少放些白糖,再将藕粉与美国人爱吃的“tapioca”相联系,并告诉他们这比“tapioca”更有营养、更好吃,结果美国客人不仅乐意品尝,而且吃得津津有味。[3]再如商贸,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频繁,跨文化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世界上每年有多达数万种产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但这些产品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他们中大多数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如“白象”牌电池在我国很有名。汉语“白象”含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如果将其直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就不行,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虽然好看,但没有价值反而昂贵、累赘的东西”。试想,英语国家的人怎么会购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呢?又如,在英语中,blue sky的意思是“不可靠的、无价值的”,如果把我国的“蓝天”牌台灯译成Blue Lamp,在西方人看来便成了“没有用的台灯”,等等。这些都可以结合学生的职业和专业进行渗透教育。

3.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加强学生跨文化教育的直观性。

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如英文电影、DVD、图画、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地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通过课外学习进行跨文化实践。

要学好英语,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组织和参与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专题讲座及演讲、表演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同时利用教学实习之际,主动和外籍人士进行英语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和外籍人士交谈的注意事项。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跨文化知识内容丰富,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依靠学生通过课内外不断积累和实践才能真正习得并运用。

参考文献:

[1]陈俊森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9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应用技能,应用技能离不开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理念的进行反思,更新教育观念,并指导教学实践。转变传统理念,需完成以下几个转变:第一,从有选择地重点培养一部分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通常认为职校生有一部分文化基础不好,而将他们归类,扼杀了部分学生的潜在能力;第二,我们的教育教学要着眼于自我创新能力、互助合作能力、道德情感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一个人学习的全过程。而自主学习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部分,有益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改革。第三,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施行“标准化”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第四,我们的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学生的学习习惯,认识习惯,行为习惯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学生终身受益。要培养他们勤于动脑,敢于质疑,要保护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发挥好他们的想象力。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或目的,往往与教学设计有关,因此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是非常必要的,透过教学实践的一些不足环节,反思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及学情等方面的分析,积极改进,优化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助学生的学与行。例如,设计《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最初以为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想接近,采用服饰、房子、生活用品等一系列的图片来调动学生,并组层进行提问,学生虽有所感兴趣,但积极性并不高,学生对于一些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原因比较抽象,经过反思将导入模式调整,以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时装表演等为切入点,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职业教育的精髓,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独立,在独立中创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别注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大力提倡学生主动答题,对主动答题者,即便答错了,也要大力表扬,其实这就是对敢于面对挑战的主动精神的一种鼓励。其次,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历史问题的存疑,现实生活现象的分析,这也是对创造力的肯定。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内部矛盾冲突,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提供感性材料、具体实验、复习旧知识、具体问题。历史学科有它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他的智力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讨论、故事会、辩论会、参观调查、访问等),对历史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学习《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精心设计一些调查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一些祖辈和父辈的人,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并且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近代交通工具的革新时,则以模拟非常6+1模式进行历史知识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新中国的外交这一单元时,则通过影视资料、历史剧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历史情景中体验、强化应有的情感态度并升华为一定的价值观念。这种学习和体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关心现实,关注社会,甚至延伸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政策,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历史学科不仅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实践性,要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除了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还要通过作业练习来实施教学反馈,职业教育的历史作业必须是,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历史技能和方法的培养,作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以历史调查、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历史论坛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历史运用能力。教师不是万能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前进的引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而且还体现在如何变教为导。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反思教育失误,教师可以把失误变成财富;反思教育实验,能使教师实事求是,反败为胜;反思教育行为,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因材施教、以情感人;反思教育现象,能使教师眼观六路、博采众长;反思教育理论,能使教师辨析是非、坚持真理、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