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1:48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导学案 有效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22-02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导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导学案”在新课改浪潮中的实践证明了它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小学数学导学案的有效运用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研究课型,突出特点

从“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中孔子先生概括了学习的两种类型:“温故”和“知新”,或者说“学”和“时习”;即是新授课和复习课。我认为从学生角度出发,小学数学课不外乎仍然是新授课与复习课两种,研究掌握每种课型的基本模式特点是应用导学案的前提条件。

1.新授课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学习有三种基本模式:关于定性或定量刻画的学习,如“米、分米、厘米的认识”一课;关于方法或理论的学习,如“商不变性质”学习课;关于应用的学习,如“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一课。

(1)定性或定量刻画的学习

这类课立足于学生生活获得的生活经验,经过不断地提炼、改造、形成科学数学认识,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语言要素,其模式为“将经验认识概念化为数学知识”。基本环节为:一是用情境或活动激活经验,开成一份可供讨论的难舍难分的认识材料;二是通过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认识中的特征进行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三是通过各种练习方式强化科学认识,消除经验认识中的干扰,完成学习任务。

(2)方法和理论的学习

这类课是演绎的形式化过程,从简单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思考,掌握稍复杂的数学知识,并在知识之间逐渐建构成一个小系统,达到对该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其模式为“从简单的数学知识演绎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基本环节为:一是复习知识性材料和程序性材料,形成课时的讨论材料;二是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抽象等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达到新知的认识;三是通过验证、练习、修正等方式的组织,达到对新知的理解、掌握和拓展。

(3)应用的学习

这类课即为应用题或问题解决,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以解决生活问题,其模式为“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问题”。大致的环节为:一是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准备;二是典型的情境认知,从认知情境的过程中形成典型的数量关系或模型;三是将数量关系(或模型)与数学知识融合,得到相应的结果,并形成能力。

2.复习课的基本模式

复习课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系统性为目的的复习模式的整理课;二是以灵活性为目的复习模式的巩固课(基本练习、变成练习、辨析练习等多种练习组成课堂过程);三是以增强知识的深刻性为目的的复习模式的深化课(学生有些新的认识、新的数学感悟)。当然,这三种基本模式可以适当的组合,形成复习课其它变式。

二、突出过程,把握要领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多,学生年龄分布大,不同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众多的学习方式可能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里的“法”就是课堂教学要领,就是正确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操作要领。

在小学数学导学过程中,我认为要突出三大操作要领:

1.充分自学。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所学内容。根据年段、内容、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指导学生写预习单,或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目标,在预习中学会质疑问难,发现问题。

2.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交流。已经懂了的互通看法,不懂的互相讨论,让学生去学习自己需要的,即分享收获,解决疑难。一是小组内交流,二是组际间交流,三是教师重点点拨、提升。

3.训练提升。根据学科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各种练习,了解情况,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即差生保底,优生更优。

三、多层备课,科学使用

导学案的编写,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相当多的学校数学教师少,缺乏研究实力(特别是村小包班教学)等具体困难,在学案的编制中,县市级教研机构、学区联合教研、学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及个人备课应形成整体联动,实现数学资源共享机制。一是县市数学教研组织全市骨干教师研究课标、教材的前提下整体集中编写形成电子文档的导学案,实行第一道把关。二是学区联合教研组组织学科优秀教师在全市形成的电子导学案基础上再搜集、再整理、再研究,进行二次备课,实行导学案的第二次把关。三是学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在学区备课的基础上落实分散备课,进行导学案的第三次备课把关。四是教师个人应该在学校教研组研究备课的基础上,认真消化,整理电子备课信息,并积极研究适合自己学生的使用方式,实现个性化的自主选择,以更加切合自身实际,形成最后使用的学案。

四、逐渐积淀,正确运用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2

【关键词】学案 课程改革 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60-02

一 引言

学案导学产生于一线教师的实践。2000年前后,一些高中毕业班教师为了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自发编制了学案。2003年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因学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新课程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相一致,从而逐渐为更多的教师所接受。

目前,学案导学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教育的区域特点、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学生个体差异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以及学案导学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导致学案导学操作不当,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引导过度,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为此,本文对学案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目前国内学案导学的发展情况,总结学案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进学案导学提出一些建议。

二 研究样本与方法

1.研究样本

本文先对中国知网中2002年~2012年的文献进行整理,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学案导学”为主题词搜索到文章272篇,其中核心期刊39篇,筛选掉研究对象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期刊6篇,共33篇;在优秀硕博论文中以“学案导学”为主题词搜索到文章477篇,剔除非基础教育的学位论文后,共28篇。最后,对符合条件的33篇期刊论文和28篇学位论文分析整理。

2.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三 学案导学述评

1.学案导学的理论研究

围绕“学案导学”这一中心,从以下几个视角对现阶段的文献梳理,以弄清目前学案导学的研究背景。

第一,辩证思维观。蒋惠英在其硕士论文“学案导学法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学案导学中,教师是外部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意愿,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教师的“教”就会因缺少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

第二,人本主义学生观。詹明静在“基于全人类教育观的学案导学教学法”中指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促进思维的活跃、个性的弘扬。民主、平等的导学环境是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前提。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新起的心理学派,主要代表有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应该注重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人。教学活动应该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

第三,双主教学观。学案导学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体现双主模式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过程见图1。

第四,新课程改革观。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案是基于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理念,是师生共同参与并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或一系列学习事件的综合。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提示、学习设计、考题例析、探索实践、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学案导学就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学案导学有多种做法,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学生自学。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在课前自学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回答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的问题。(2)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重难点问题。(3)精讲释疑。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4)练习巩固。学生做学案提供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

笔者从数量和内容两方面对学案导学的文献进行了整理。

第一,文献数量。从以“学案导学”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到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对“学案导学”的研究是呈现上升趋势的,说明“学案导学”仍然是一个教学热点。

第二,文献内容。从文献整体上来看,笔者发现这些学术论文总体反应的是“学案导学”在具体学科中的实践应用以及认识,如井婕妤的“生物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的探索”、刘宝团的“学案导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案导学”大多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等学科中,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几乎为零。分析一下,主要原因是其本身的学科性质以及应试教育现状决定的。

还发现没有将“学案导学”应用于小学课堂中,小学阶段是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此阶段的课堂中应用“学案导学”。

虽然关于“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已有很多,但教师对其的认识还很肤浅,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学案导学”就是教学内容的习题化,最终使学案成了习题集,学生的负担越发加重;还有些教师认为,“学案导学”的目的是为减轻教师负担。

通过阅读分析文献知道,学案的设计原则有课时化、问题化、参与化、方法化、梯度化等,所谓梯度化应该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学案的目标设置中、习题的设置中等有所体现,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觉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但笔者在仔细阅读了大量文献后,也未发现能够很好体现梯度化(分层)的教学实践案例。因此,这是“学案导学”的一个有待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最后,教师设计的学案应该能够体现地区特点,发达地区学校的学案设计应更能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学案设计更注重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养成等;能够体现学科特点,语文学案的设计注重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数学学案的设计偏向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再者也应随不同阶段内容学案有所变化;能够体现课型特点,新授课的学案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练习课的学案就偏重于学生对内容的应用等;能够体现年级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正逐渐发展,这就要求学案中包括趣味性强的活动,吸引学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学案中复习、预习的部分逐渐让学生自己课前解决。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精讲、多练、严查的课堂教学原则。

四 总结与建议

1.总结

总之,学案导学可以有效地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在一起,既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创了教师擅长教学、学生擅长学习的局面,最终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读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深刻明确“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含义。

第二,小学教师需要学习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及认知特点方面的内容,从而解决小学阶段不使用学案教学的现状。

第三,编制学案时,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置于核心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一切为了学生开展高效学习。正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第四,在学案的反思评价过程中,学校应营造一种没有竞争和利益冲突的环境,使教师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互帮互助,取得最大意义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顾润生.对学案导学的批判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20)

[2]张荣华.学案教学的内涵、特点及操作程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

[3]王晓莉.高中信息技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赣榆县青口二中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3

关键词:案例导入 小学教学教学 案例应用

案例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形式之一,而传统数学教学理念直接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且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也缺乏一定前瞻性,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效果。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案例教学也在不断深化,案例导入需要老师在授课之前严密制定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要求老师优化数学教学方案,因此探讨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符合推进新课改进程的重要战略,是完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重要途径。

一、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总体上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表现出水平低、案例导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受限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限制,案例导入需要与数学教学计划形成无缝隙对接,然而现在小学数学案例教学与数学大纲内容对接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要符合时展,生活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虽然迎合了新课改的战略要求,但需要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导入的有效性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数学案例培养了小学生自主思考,进行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转变了传统灌输以老师为主导的纯理论学习,弱化了小学数学实际运用的锻炼。总之,新时期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改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对于具体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极强的抽象性,对于小学数学纯理论问题缺乏必要灵活性,较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专业兴趣。而案例导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同时能够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案例导入把小学数学知识与案例形式结合起来,有助于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能够从心理上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计划

教学数学教育要想从跟上进行有效的突破,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及教材内容都过分地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决,并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问题改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案例导入影响下更好学习数学知识,把抽象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于数学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优化了教学教材的同时也突破了学生的极限。

(三)有利于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通过教师上课过程中的讲解,对于讲解要想有更清楚的认识,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直观的展示。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评估,案例导入能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估,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教育,让小学数学教学在案例导入的带领下更好地改进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以适应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三、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要点分析

(一)改变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案例导入应用需要注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方式,营造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良好教学环境。案例导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氛围,案例导入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的创设,课堂案例导入过程中的讨论与交流环节需要教师创设交流环境,而案例导入是改变数学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教师事先制定缜密的教学计划,防止案例导入偏离教学内容,造成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下降。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提问意识,案例导入教学往往会忽视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往往以案例导入揭示出基础知识点,部分同学会有不解或有疑惑,这时候需要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但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可能导致案例导入教学质量下降,所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其重要环节。因此,案例导入需要学生具体提问意识,也需要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

(三)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增强学生提问能力

首先,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课堂上诸多学生往往不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愿意找一些有难度的习题进行攻克,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有将基础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够深入学习其他有难度的知识。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互动,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并通过基础知识提升提问能力。另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是案例导入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举一反三的思维,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将问题深化、细化,从而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举一反三,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基础知识基础上尽可能扩充知识外延,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四、结论

在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改革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角色,发展案例导入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方法和有效策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学案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让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自主教育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弱化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如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影响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教学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与探索,以提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提高案例导入教学的合理化措施,以促进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学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袁金玉.小学数学采用导入式教学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4,(10).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4

民族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综合性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投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我国的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他们从小受到民族风俗习惯的熏陶和影响,保持了一些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格和人格品质特征;他们从小受到宗教的浸润,严格恪守着一些民族禁忌戒律,具有明显的宗教信仰特征。因此,民族高校必须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业、生活、语言、认知、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民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案例教学也应如此。近年来,在民族高校承担着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原理》课积极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拓宽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提升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境界。但是在民族高校《原理》课进行案例教学毕竟是一种全新尝试,由于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对民族高校案例教学特殊性研究不够并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学实践上,一些教师机械地套用其他学科案例教学的做法,致使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既与一般普通高校有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突出表现在案例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上。本文拟就民族高校《原理》课实施案例教学的原则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应体现的教学原则

基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考虑,《原理》课实施案例教学应体现以下教学原则:

1.主导作用原则

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民族高校。目前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的理解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是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套用传统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忽视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案例教学效果难以发挥出来。笔者认为,民族高校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层面的主导作用。在《原理》课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导演、教练、催化剂等角色。具体讲,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案例教学前,作为导演,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包括设计教学案例显现方式、板书、课堂讨论计划与题目、结束语等环节,尤其是课堂讨论计划,如开场白、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小结以及时间分配等细节工作应周密安排。作为教练,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给予方向性指导;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应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思考、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逐步达到教学目的;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归纳学生发言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讨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精彩点评,指出学生讨论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2.主体作用原则

主体作用原则是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做学习和行动的主人。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集启发式、互动式于一体的教学范式,要求学生在案例教学全过程都应发挥主体作用,成为案例学习主体,扮演着演员、运动员、合作伙伴等角色。案例教学前,作为演员,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启迪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研究案例,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撰写发言提纲,为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小组或班级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学生应珍惜难得的发言机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互辩论,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合作伙伴,学生还应善于听取他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完善本组的方案。案例教学后,学生应总结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学习经验与不足,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规范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适度性原则

目前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中最突出问题是内容多、理论性强、课时少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新编《原理》课教材内容多、理论性强、课时少。由“05方案”与“98方案”课程体系比较表可知:与“98方案”课程体系相比,《原理》课综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吸收了科学社会主义相关内容,课程内容增加一倍多;《原理》课教材力求既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三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原理》课中的每个原理都是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都是由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构成,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出来的,因而具有很深的学理性;《原理》课内容增加一倍多,理论性增强,但学时却由94个学时减少到48学时。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讲,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加之长期接受讲授教学训练,缺乏案例教学文化的熏陶和技能训练。因此,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一是案例教学课时分配要适当。民族高校《原理》课应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90%的课时用于理论教学,10%的课时用于案例教学。二是教学案例数量宜精不宜多。

二、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案例法的案例选用原则

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在选编案例时除遵循普通高校《原理》课案例选用的典型性、思想性、整体性、时代性等原则外,还应突出以下原则:

1.贴近性原则

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案例选择应从三个方面体现贴近性原则:一是要贴近民族学生实际、贴近民族学生生活、贴近民族学生思想。二是要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成功案例。三是要挖掘民族高校丰富的校史资源。民族高校大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新生入校时校方都会将介绍本校的发展历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史上的杰出校友、学者名流和重大事例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并为学生所熟知。如能用这样的案例来阐释相关的原理,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更有利于对民族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祖国观教育,让他们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5

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2005年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成绩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盛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2002年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讯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2003年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她执教的《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乘法分配律》分别于2000年6月、2002年12月荣获甘肃省第四届、第六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

一、二等奖,她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1月参加了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承担的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探索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方法,“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六个转变:(1)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2)从以教师的讲课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为主;(3)从学生静听转变为积极思维、大胆质疑;(4)从原来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5)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理解;(6)从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转变为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与理解。该课题于2003年5月通过市级鉴定,被评为优秀等级,同年10月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并颁发了结题证书,该研究成果2004年9月荣获第五届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新晨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6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课堂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7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逐渐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多认可.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自主探究时间,扩大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1、课堂节奏松散。根据学案设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讨论。但由于讨论内容有深有浅,学生自制力有强有弱,针对每个知识点的讨论时间便难以把握。有的教师控制不好,就出现了简单知识浪费时间、中等知识缺乏时间、较难知识因讨论不出结果也浪费时间的现象,致使课堂教学节奏变得松散、凌乱,出现了图形式、凑热闹的低效局面。

2、形式化倾向较严重。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强调数学的本质,注意适度的形式化,而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与之相反的现象。一方面,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经常组织一些小组间的竞赛,而迫于压力,往往由组内部分学生解决问题后直接把答案告诉其他组员,以求得靠前的名次,同时,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课堂上忙于写答案和举手,实际收获甚微;另一方面,“生教生”也是目前许多“公开课”的招数。事实上,有些题目尽管学生会做了,但由于他们的数学思维还比较稚嫩,对思维中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没能充分挖掘并讲述出来。因此只把解题过程简单介绍一遍,这样,处于被教地位的学生收获是很小的。

3、教师照本宣科。有了学案为载体以后,不少教师上课只讲学案上已有的内容。由于时间和学生自学能力的限制,对于较难的内容教师还会刻意回避;而对于学案上没有的内容,课堂上更不会涉及。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深度远远不够,这显然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二、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对策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导学案教学的重视,并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对课堂内容应深思熟虑,并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评价等,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咨询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看法,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注重素质教育。

2、转变教学思想,设计情境教学。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视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引导作用,制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案,摒弃原有的题海战术,增加情境教学模式[4]。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亲身演示等方式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创建良好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3、科学设计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应遵循课时化、问题化、层次化、递进化和方法化的原则,采用多种备课方式,如整体备课、轮流主备、课后备课等。在课堂教学中,增设多种教学方式,如在讲三角函数时,可引用图形模具,让学生亲自绘制三角图形等,并从中自主推导出三角函数的公式。又如双曲线4x2―y2=3,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动手绘制出此双曲线图形,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教师,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案”的核心在于“导”,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课本为纲,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新课标下的教学不应是静止的蓝图,僵死的教案,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应是一种流动的过程,动态的呈现,体现发展的观点.真正的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在相互交流、碰撞的循环流动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生成性得到更好地体现,由此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

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善.换句话说,如果学生做不到这样的坚持,就难以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果有学生在课前导学中弄虚作假,相互抄袭,那么,一些本应该在课堂上集中讨论的问题就被隐藏起来了,因为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和合作探究环节是针对共性的较难问题设计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问题是不会在课堂上被提出来的.而这种情况恰恰就是现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要直面的问题,不论是在科目开设最多的高一阶段,或是学业水平测试任务紧张的高二阶段,还是高考压力严峻的高三阶段,留给数学学科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有效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时间能有多长,恐怕身处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最有发言权。

四、结语

在教育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导学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其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韩艳艳.基于导学案的学生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以《演绎推理》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 周 飞.基于技术支持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7

案例1:(06年四川高考文)已知函数f(x)=x3+3ax-1,g(x)=f ′(x)-ax-5,其中f ′(x)是的f(x)的导函数.

(1)对满足-1≤a≤1的一切的值,都有g(x)<0,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2)设a=-m2,当实数m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函数y=f(x)的图像与直线y=3只有一个公共点.

案例2:(07年四川高考文,本小题满分12分)设函数f(x)=ax3+bx+c(a≠0)为奇函数,其图象在点(1,f(1))处的切线与直线x-6y-7=0垂直,导函数f ′(x)的最小值为-12.

(1)求a,b,c的值;

(2)求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并求函数f(x)在[-1,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案例3:(08年四川高考文,本小题满分12分)设x=1和x=2是函数f(x)=x5+ax3+bx+1的两个极值点.

(1)求a和b的值;

(2)求f(x)的单调区间.

案例4:(09年四川高考文,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f(x)=x3+2bx2+cx-2的图象在与x轴交点处的切线方程是y=5x-10.

(1)求函数f(x)的解析式;

(2)设函数g(x)=f(x)+mx,若g(x)的极值存在,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以及函数取得极值时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在连续四年的高考中都考到了高三选修内容的函数求导、极值、单调性、最值、导数几何意义(即导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值就是这一点切线的斜率).在考查这些知识的同时也考查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既考查了教材也考查了教材知识的运用.函数求导作为数学的工具和基础地位在这几个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重视,从复习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高三文科在函数复习时应做好以下工作.夯实求导和二次函数这两个工具.

二、夯实求导这个工具

函数求导能解决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切线的斜率、最值等问题.函数求导是数学和物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上述四个案例中都对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切线的斜率和函数的最值都相当重视,因此在高三的复习中一定要准确把握和练习求导这个内容.其重点有:

1.对教材中要求的公式进行求导强化练习,如:(c)′=0,(xn)′=nxn-1,(cxn)′=cnxn-1,[f(x)±g(x)]′=f ′(x)±g′(x),[f(x)g(x)]=f ′(x)g(x)+g′(x)f(x).如上述四个案例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对原函数进行求导,再在求导的基础上进行求解.

2.利用f ′(x)的意义进行解题练习

(1)f ′(x)>0所对应的区间是f(x)的递增区间,f ′(x)<0所对应的区间是f(x)的递减区间.充分运用这一结论进行函数单调区间的求解练习.如上述案例2,本题的第(1)问就是利用f ′(x)>0所对应的区间是f(x)的递增区间,利用f ′(x)<0所对应的区间是f(x)的递减区间这一结论来求解函数的单调区间的.

(2)f ′(x)在某一点的导数值是这一点切线的斜率,利用这个结论进行切线斜率和切线的求解练习,同时利用切线的斜率或切线的方程对切点进行求解,或对函数的解析式求解.如案例1的第(1)问就是利用切线反向求解函数解析式的运用.案例4的第(1)就是利用切线方程反向求试题中的参数,进而进一步进解函数的解析式的.利用这一结论除了要把握导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导数值是这一点切线的斜率外,还要注意这切点同时在原函数和切线上,即同时满足原函数和切线的方程.

(3)当f ′(x0)=0时,若f ′(x)的值在的左右取值的符号不同,则x0为f(x)的极值点,即f ′(x)在f(x)的极值点处的导数值是0,利用这一结论可以求解带参数的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求解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如案例1的第(2)问就是利用切线反向求解函数解析式的运用.案例3的第(1)问就是例用在极值点处导函数的值为零这一结论求参数a和b的.

从上面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文科类的数学高考紧紧把握了教材要求的知识点:求导公式的要求,导函数的意义.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正向和逆向的设计和考查,当然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数在进行求导以后,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因此二次函数是高三函数复习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

三、强化二次函数的应用

在文科数学高考大题求导后一般转换为二次函数,由于二次函数的内容在初中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教学,在高中作为一个基本工具直接使用,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掌握二次函数的内容和解题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在高考的函数大题中通常是以二次函数作为出题的背景来设计的,一般设计为三次含参求导,在求出解析式后,再围绕极值,最值和单调性设置试题.因此二次函数的内容是函数考察大题的基础和工具,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就以下几方面强化练习和应用.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形如ax2+bx+c类型的不等式的解法应用.在化a为正的情况下,应用大于(或大于等于)取两边,小于(或小于等于)取中间的原理进行求解.特别注意?驻<0(判别式小于零)这种特属情况的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求导后求函数单调性的基础.如案例2的第(2)问,案例3的第(2)问.

2.一元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分布

一元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分布是求解是否存在极值点,有几个极值点的基础,也是求解极值或最值的基础.如案例1的第(2)问,案例2的第(2)问和案例4的第(2)问.

3.应强化二次函数以下知识点的练习和应用:

(1)顶点坐标-;

(2)对称轴x=-;

(3)单调性:a>0时,对称轴的左边单递减,对称轴的右边单调递增;a<0时,对称轴的左边单递增,对称轴的右边单调递减;

(4)最值:a>0时,离对称轴越远函数值越大,离对称轴越近函数值越小,在对称轴处函数值最小;a<0时,离对称轴越远函数值越小,离对称轴越近函数值越大,在对称轴处函数值最大.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8

案例教学法早在1870年起已被应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逐渐扩展到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因其具教学互动性,学生主体性、知识建构性而成为备受教师推崇的大学教学方法之一[1]。从实践的角度看,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理论研究及实践已证明学生参与度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各项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本文将通过独创的问卷设计,面向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校生开展调查,这项实证研究旨在发现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具体程度和影响因素,从而为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效果提供直接的改进建议,弥补国内高等教育研究在此方面的空白。

一、问卷设计思路及问卷的构成

学生参与度(studentengagement)一般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效教育活动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它被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大学更好地认识学生学习的质量,并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做出相应的改进[2]。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特点,问卷设计中将案例教学的学生参与度定义为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加入案例讨论小组、在小组中主动发言和积极与同伴辩论的程度。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程度调查,目的是发现目前工商管理本科在校学生案例教学的真实参与程度;第二部分是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参与程度问题设计依据利克特量表进行,每个问题分为1~4分(1分表示学生从来不这样做,2分代表学生有时这样做,3分代表学生经常这样做,4分代表学生总是这样做,只有当调查结果在3~4分之间,才能说明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第二部分问卷是针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影响因素来设计的。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本研究依据反映案例教学效果、适应三方评价(学员、教师和领导),评价全面性及可比性原则,以米斯尔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巴班斯基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和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设计的指标作为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筛选的基础[3-4],结合对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访谈结果,共计收集影响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因素47项,经初步筛选实测问卷选择了24个适合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上述问卷调查选择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及四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应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第一部分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对问卷第二部分做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案例教学各个阶段学生参与人数的分布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认真阅读案例方面,选择峰值出现在3分,这表明经常参与这一项的人数最多;在加入案例分析小组、主动发言和参与同伴辩论方面,分数的峰值都出现在2上,说明在这三项上有时参与的人数最多。表1显示,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案例的参与程度最高,平均分为3.11,属于能令人满意的参与度。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同伴辩论、主动发言陈述观点的平均分分别为2.59,2.51,2.26,说明学生在此三项上都是很少参与。结合表1和图1,说明被调查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上的参与程度总体偏低,这必然导致案例教学效果的低下。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造成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程度偏低的原因调查。研究人员设计的24个影响因素得到赞同的程度如表2所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赞同课堂氛围不热烈、对案例的相关知识背景不够了解和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而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案例的典型性不够、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只有不足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其他16个指标的被赞同程度介于20%~50%之间。对24项案例教学参与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这些因素可被分为五类:第一类课堂氛围因素,其中包括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热烈,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加入讨论小组的程度偏低;第二类学生自身因素,性格内向不愿意发言、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信心不足、不习惯参与辩论、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自己没有新奇的想法不敢讲,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发言陈述观点和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第三类案例的难度因素,包括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太多、对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不够、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案例的熟悉程度不够、案例不贴近生活、案例思考时间太短,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观点的程度偏低;第四类案例的新颖性和典型性因素,包括案例不够新颖、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吸引力、案例的表现形式单一、案例对实践的影响力不大、案例的典型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的程度偏低;第五类沟通因素,包括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和小组成员不具备良好沟通技巧,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及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结合表1、表2及图2结果可以看出,课堂氛围类因素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和课堂氛围不热烈,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加入小组上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9);学生个体因素中各因素的赞同比在40%左右,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发言(平均分2.26)和与同伴辩论上的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1);案例难度、新颖性和典型性类因素的赞同比前两类低,但他们同样导致主动发言及参与辩论的程度低;沟通因素的赞同比最低,因此被调查者在认真阅读案例上的参与度最高(平均分3.11)。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9

一、问卷设计思路及问卷的构成

学生参与度(studentengagement)一般指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效教育活动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它被认为是影响高等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大学更好地认识学生学习的质量,并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做出相应的改进[2]。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特点,问卷设计中将案例教学的学生参与度定义为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加入案例讨论小组、在小组中主动发言和积极与同伴辩论的程度。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程度调查,目的是发现目前工商管理本科在校学生案例教学的真实参与程度;第二部分是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参与程度问题设计依据利克特量表进行,每个问题分为1~4分(1分表示学生从来不这样做,2分代表学生有时这样做,3分代表学生经常这样做,4分代表学生总是这样做,只有当调查结果在3~4分之间,才能说明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第二部分问卷是针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影响因素来设计的。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本研究依据反映案例教学效果、适应三方评价(学员、教师和领导),评价全面性及可比性原则,以米斯尔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巴班斯基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和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设计的指标作为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筛选的基础[3-4],结合对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访谈结果,共计收集影响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因素47项,经初步筛选实测问卷选择了24个适合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上述问卷调查选择江苏省某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及四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应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第一部分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对问卷第二部分做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案例教学各个阶段学生参与人数的分布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认真阅读案例方面,选择峰值出现在3分,这表明经常参与这一项的人数最多;在加入案例分析小组、主动发言和参与同伴辩论方面,分数的峰值都出现在2上,说明在这三项上有时参与的人数最多。表1显示,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案例的参与程度最高,平均分为3.11,属于能令人满意的参与度。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同伴辩论、主动发言陈述观点的平均分分别为2.59,2.51,2.26,说明学生在此三项上都是很少参与。结合表1和图1,说明被调查的学生在案例教学上的参与程度总体偏低,这必然导致案例教学效果的低下。调查第二部分是对造成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程度偏低的原因调查。研究人员设计的24个影响因素得到赞同的程度如表2所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赞同课堂氛围不热烈、对案例的相关知识背景不够了解和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而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案例的典型性不够、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只有不足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其案例教学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其他16个指标的被赞同程度介于20%~50%之间。对24项案例教学参与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这些因素可被分为五类:第一类课堂氛围因素,其中包括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热烈,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加入讨论小组的程度偏低;第二类学生自身因素,性格内向不愿意发言、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信心不足、不习惯参与辩论、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自己没有新奇的想法不敢讲,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主动发言陈述观点和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第三类案例的难度因素,包括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太多、对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不够、案例太难思考太费时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案例的熟悉程度不够、案例不贴近生活、案例思考时间太短,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观点的程度偏低;第四类案例的新颖性和典型性因素,包括案例不够新颖、对案例教学不感兴趣、案例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吸引力、案例的表现形式单一、案例对实践的影响力不大、案例的典型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对案例的内容不感兴趣,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的程度偏低;第五类沟通因素,包括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动积极性、老师对案例的讲述不具吸引力和小组成员不具备良好沟通技巧,此类因素主要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及与同伴辩论的程度偏低。

结合表1、表2及图2结果可以看出,课堂氛围类因素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不高和课堂氛围不热烈,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加入小组上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9);学生个体因素中各因素的赞同比在40%左右,因此被调查者在主动发言(平均分2.26)和与同伴辩论上的参与程度偏低(平均分2.51);案例难度、新颖性和典型性类因素的赞同比前两类低,但他们同样导致主动发言及参与辩论的程度低;沟通因素的赞同比最低,因此被调查者在认真阅读案例上的参与度最高(平均分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