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2:41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从而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了切实做好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就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工作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可见,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2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基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重点,以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为手段,从全校的公共课和主干专业课入手,实现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地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3精品课程的特点

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主要通过以下课程的理念、内容、实施和教师水平的四个先进性来反映。

3.1课程理念的先进性

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

3.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科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前沿性是指课程内容反应了科学技术及应用的最新动态,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

3.3课程实施的先进性

指课程实施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

3.4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

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是指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师,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4.1教学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4.2课程体系建设

在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地区、本行业、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

4.3课程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

4.4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研究。

4.5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

4.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同时也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集众智的过程,更是建设优质教材,建设先进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物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

5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5.1制定本课程建设目标

要按照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订好课程建设目标。

5.2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

要根据课程的建设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按照层层分解的能力要素确定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

5.3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精品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

5.4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

5.5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4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全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资源已然相当丰富。但是,海量课程资源的存在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匮乏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复性、低效率、低品质。要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交互优势,必须着力解决其课程资源的“老化”、“同质化”、“低质量”、“共享难”等现实问题。因此,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问题是近年来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低质量和优质资源的匮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量大任务重与人手时间紧的矛盾,使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单兵作战的低效率、低质量问题。精品课程之所谓“精品”,首先要求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这种“高质量”不仅仅是网站设计的技术水平高和网页的外观布局档次高,更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水平高,即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富有特色、反映前沿和实践性强。目前多数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开发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精品课程的评估和检查,只保证课程建设外观形式上基本过关、没有明显技术设计失误即可,在资源教学设计与建设方面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电子教案里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更新,更谈不上创新,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只能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和重复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欠优,教育实效性较差,师生从精品课程开发中获益甚少,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佳成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但从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来看,课程网站的优质资源较少,教学资源共享性差。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很多课程网站的教学内容极为简单,就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思考创新,教辅资料也是相对“鄙陋”,无法跟上教学形势的发展。精品课程资源优化更新机制的不健全使精品课程“低质量”,无人“愿享”。二是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设计都是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而自主开发的,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灵活安排的,而不为学生自主学习或其他教师协作教学所用,这种“各自为政”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导致教学资源很难共享。三是有些高校出于知识产权保护、资源独享的考虑,不愿将其“品牌”课程与其他高校共享。这些精品课程网站往往会对外校的网上探访者设置各种障碍,使探访者难以访问到该校精彩的网络电子资源。

(三)精品课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为把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五个一流”示范性课程,必须确保课程建设的“精品性”,而前提是必须确立严格有效的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但事实是,当前的精品课程评审“内容指标单一,要求的标准较低”[1],检查的内容仅包括“网站是否连通、是否全程录像上网、教学资料是否更新”三项基本指标。只要能达到“确保课程支撑网站正常运行并做好网上教学资源的更新工作”的基本要求,评审就算通过,精品课程就能立项。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精品课程都只是“形式精品”,至于其品质质量却是完全“名不副实”。当前对精品课程评价的另一弊病是评价主体本身的局限性,精品课程的评判往往是由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和少数相关学科的专家来评定,而很少有亲自开发精品课程并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的参与评价,更没有实际利用精品课程来进行学习的学生的参与评价和评审。这种欠缺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必然导致课程评价的某种“失当”和“无效”。更严重的是,由于实际工作操作上的困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情况和师生实际应用效果情况根本无法考核。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确保精品课程的“优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品质要求

精品课程要想成为“精品”,必要条件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刻、创新和具有实效性,而这个条件只有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学术水平较高、紧跟实践教学形势变化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才可能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也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发挥的关键点。”[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师资教学队伍。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的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因为自身理论造诣高,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学术上深入的理解和全方位的把握,这也就必然使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教学团队中众多的中青年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往往对国内国际热点现实问题最为关注也甚为了解,能紧跟时展潮流进行理论创新,同时他们的电脑使用和多媒体制作的水平也较高,能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就好。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精品课程的专题式教学,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反映了现实热点,既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又带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研创新能力,这是非常好的教学改革。

(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和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真正起到“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关键在于构建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完善精品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教师知识成果的独有性和专利权,并建立对精品课程开发教师的扶持和奖励机制,保证教师的合法和正当利益,使教师安心且乐意地让“资源共享”。其次,加速建立各高校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一体化机制。一方面,树立协作共享意识。“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精品课程具体实施建设者均要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摒弃知识壁垒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精品课程共享,将自身的优质课程推出去,积极吸收外校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优秀的教学效果,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推进各校精品课程共同发展。”[3]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制定和采用统一的精品课程开发设计的技术标准规范,对协作院校主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统一进行标准规范操作的培训,并设定统一的网上资源共享的便捷路径,形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联合共建共享的标准化平台,进一步提高资源统一开发和共享利用的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三)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课程评审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

精品课程资源之品质欠佳与难以共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为保证精品课程的优质开发和有效共享,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高校应建立严格有效的课程评审机制,确保真正的“精品”才能作为精品课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评审方式,必须由偏重专家评审、硬性指标评审转向注重师生、专家共同评审和课程应用实效性的评审。当前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确实能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性、思想性的优劣把握得十分精准,但专家不像师生是课程建设后的直接利用者,不能一线感知课程网站建设的实际“精品效应”的辐射和带动情况到底怎样,很难对精品课程应用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精品课程对于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对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来提高教学的效果,精品课程对于学生的作用是通过精品课程的学习和利用有所受益。健全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关键在于更多地纳入、体现师生的客观评价,把是否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利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有所收获,把精品课程“精品效应”的辐射率、影响力作为衡量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性的根本指标。第二,高校应对倾其所能奉献才识、能力和精力的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创新改革的教学团队给予充分支持和奖励,对教师的知识成果进行积极保护。构建完善的面向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优质建设的机制保障。同时,为保证网络资源的高效共享,各高校可以给予“乐于分享课程资源给他人”的教师奖励补偿,对于想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外来访问者收取适当分享费用等各种办法来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意义

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和共享机制,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其根本价值所在是实现优质教育共享和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则是多方面的。第一,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可以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成本。第三,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实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各高校应弄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与利用的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应用的机制,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体化机制,必将进一步提高优质资源开发和使用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会杰,等.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实践探索,2008,(11).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范文3

>> 项目管理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交互式模式及应用研究 项目化教学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FlashPaper在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Moodle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网站模板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流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虚拟演播室在精品课程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神经病学精品课程中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金融学》在精品课程群建设中的教学改革思考 从系统论视角看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中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中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应用 浅谈精品课程的应用研究 “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论音乐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几类用户的权限与过程管理 多媒体技术在眼科学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的应用枣 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在中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1.2 共享资源系统。除了本学科课程的核心资料之外,还包含相关学科(如药用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中药化学、中药学)资源、本校数字图书资源、其他学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数字标本馆)资源、社会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共享。这些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好的完善学科教学基本资料,尤其在专题教学、专题讨论的教学环节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的来源复杂、涉及面广,不能全部直接拿来使用,需要进行筛选、甄别、分类之后方可采用,以形成一个条理清楚、易于搜索的共享资源系统。这部分工作量巨大,不是原始资源的简单链接,我们还只完成了部分资源的筛选,预计本系统在2013年能投入使用。

2.2 管理系统

分为运行机制、教学信息管理两个子系统。

2.2.1 运行机制从上而下划分为:课程负责人制——团队协作机制——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网址:http://222.240.131.47/ec/C10/zcr-1.htm)。课程负责人刘塔斯教授是湖南省教学名师,具有30余年的教学科研经验,使得精品课程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统一调配,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整个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主要成员均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综合素质高,有效地实施了协作,最大限度提高了建设效率。笔者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教学资源的电子化,还应该能够把教学中形成的教学资源再投入的教学中去,与教学过程互动,形成反馈。因此,建立了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以更好地提升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保证精品课程长久的生命力。这个机制的运行具体表现在互动系统的应用上(图1箭头1)。

2.2.2 教学信息管理子系统完成对各类教学信息的管理。一方面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教师与学生、教学材料之间的信息,包括任课教师管理(如开课、评估、考核、个人基本情况)、学生评教、课程指南、课程信息、答疑、作业提交与。这部分内容从互动系统导入(图1箭头2)。另一方面管理学科专业和教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团队各成员的研究报告、专题文摘、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专业发展,吸引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创新性研究活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部分内容从共享资源系统导入(图1箭头3)。主要围绕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实用性、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色进行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地开展课程特色的建设工作,突出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不可替换性。最后全面提升课程水平和地位。

2.3 应用系统

此系统由数字化学习平台和互动系统组成。已基本建成(网址:http://)。正在改善其功能,拟突出有中医药特色的教学情境,促进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德国四步教学法、SDSPR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3.1 互动系统的特点是开放式,反映了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包括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学生评教等内容。教师通过这个窗口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辅导学习难点,进而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探究知识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2.3.2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一个集成的、开放的系统,集合了学科课程教学资料系统、共享资源系统的内容,同时嵌入互动系统,并通过它将管理系统也纳入进来(见上图箭头4~6)。很好地体现了课堂内外的互动性及广泛的参与性,构建了一个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学资源开放、教与学良性互动的立体化精品课程系统。教师通过精品课程平台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和维护网站正常运行。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交流,及时反馈不足信息,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学校采取技术支持、激励和评价等措施,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通过校际交流与合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共建,便于更多校外学习者的网上学习,最终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3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系统构建中的子系统关系协调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3]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17]。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由资源组成系统、应用系统、管理系统构成的整体,分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作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好坏同时受到这几个分系统建设状况的影响。在这些子系统中,资源组成系统的建设是主要任务,管理系统是顺利运行的坚强保障,应用系统是整个建设的枢纽。只有尽力保持各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相对稳定及相互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4 小结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它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精品课程是基于民主、开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在先进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开发的。精晶课程建设提倡的资源共享理念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和高校学科结构的良性发展,提高学生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它与一般课程相比较,呈现出更符合社会经济需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材内容与社会经济需求更加吻合、师资力量最强、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特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中药专业创新型、开放型人才的需求。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本研究以系统化的构架进行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开放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实践教学互动体系;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远程实验平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中药鉴定学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在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本文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把握各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了建设、管理、应用互相促进,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将学校的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中医药高等教育如果不会或不愿创新,将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本研究在中药鉴定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入和实施系统化管理,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影响和促进教育改革,将更加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这是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26-28.

[2] 王志蔚.近年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6):171-174.

[3]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82.

[4]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5] 孙新波,查慧.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62-165.

[6] 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7] 吴海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3):56-57.

[8] 姚恩全.高校精品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9] 李国友,粱弘秀,曾派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热中的冷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8):73-76.

[10] 贾剑秋.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98.

[11] 毕志明,刘惠娟,李萍.生药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J].药学教育,2004,(4):19-22.

[12] 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85-89.

[13] 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32.

[14] 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3.

[15] 陈学红,林文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构建与运作[J].高等农业教育,2011,(3):45-49.

[16] 苗苗,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3):37-42.

[17] 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45.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电磁理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90-02

电磁理论类课程是为微波与天线技术、电子科学技术、光电信息、光学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一类较为专业的基础课程,对锻炼学生利用各种理论方法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电磁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若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单一,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课堂理论教学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针对电磁理论类课程的“计算方法抽象、公式推导烦琐、电磁场时空分布复杂”等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难题,充分利用Matlab、Mathematica等专业数学软件所具备的强大的科学计算、数据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功能,深入分析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系统地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开发对应的配套辅助教学讲义和程序包,并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于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丰富了电磁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有力推进了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有利于建立客观的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丰富了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目前出现学生生源数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课程教学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大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需要我们编写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教材,进一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提升电磁理论领域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电磁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可促进教师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推进任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侧面帮助了教师能力的提高,推动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综合发展,进而造就教学名师的涌现。

3.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实现高水平高素质学生培养目标的保证。此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努力创造优秀的电磁理论教学资源,采用更为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科学工具,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电磁理论教学现代化和职业化特点。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1.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重点关注自编特色教材的建设。根据电磁理论类课程的建设目标,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整合的改革,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并按照由上而下的能力要素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编写高质量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教材,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电磁场计算方法资源系统。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力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做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

2.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为核心,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数学软件工具,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大力引进专业数学软件开展科学计算和图形可视化辅助教学研究,加深学生对电磁场的直观形象化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复杂科学计算、公式推导和图形可视化仿真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改革学生表现评价制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融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核心思想于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开设上机实验课,开展算法设计竞赛,加大课程学习覆盖面。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研究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特色。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步骤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建设质量,根据循序渐进、逐项建设的工作思路,具体步骤建议如下。

1.在考察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面向专业化发展的电磁理论类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实施步骤和进度计划,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改革,完成课程体系整合和顶层设计。

2.根据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搜集课程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自编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课程配套教材,基于专业数学软件平台开展科学计算和图形可视化教学。完善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多媒体电子课件、习题、上机实践教学、授课录像等网上资源的建设,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3.整合优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完善和提高课程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建立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高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探索精品课程的创新型授课模式。

4.建立全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开设上机实验课,开展算法设计竞赛,加大课程学习覆盖面。

5.在n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讲义、电子课件教学资料,对课程建设的成果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四、总结

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该类课程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电磁理论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该类课程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指出了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给出了建设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步骤提出了建议。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丰富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学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晓芳.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87-91.

[2]李兴洲,王丽.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6,(24):33-36.

[3]张爱锋,苏琳芳.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旬刊,2015,(3):45-46.

[4]王龙,周效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31-37.

[5]林志立,基于Mathematica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辅助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6-87.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在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实践经验,本文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多方面阐述了第二军医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

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在高校中打造出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制度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带动更大范围内同类课程的建设。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本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对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地思路、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使精品课程建设真正起到以点带动面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全校信息化教学条件下的教学质量。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优势逐步显现,以及军事训练网等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也受到了军队院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从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根据军队医学院校的办学特点,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精品课程建设采取了相应策略和措施。

1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员队伍是推进现代教学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承担着资源采集、课程编排、内容传输的任务,其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

在创建精品课程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培养教员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员驾驭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员参加岗前师资培训、不定期地组织鼓励教员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集训、经常性地开展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等教学活动。从学历和技术素养上为课程精品化提供了师资保证,逐渐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目标的实战实用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是精品课程的主体部分和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医学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严密的理论内涵和庞大的理论体系,因此更要强调科学性、前沿性。教学内容应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现状与前沿相结合。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例如在分析和规划《临床心电图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我们按照部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景性和整体性特点,从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的原则出发,全面修订和更新整合了课程内容我们在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同时,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医学临床教学组织的方法。如临床见习实习带教、临床查房,增加医学教育学的实用性。

3改革考核机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的考核体系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基础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因此在课程考核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估方法。

在考核内容上,针对现代医学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教学中以基础理论为基点,临床实践课为重点,以培养目标为落实点,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了多元化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改变了以往的理论,操作考核的模式,改为由理论考试30%,操作技能考核3O%、平时作业2o%,平时技能训练20%四部分。

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掌握程度,极大地提高了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

4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灵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只有通过精心地教学设计和严密地组织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使课程更具智能化、个性化等特色,从而使得课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我校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注重学习环境的建立和问题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在交互的学习过程中建构医学的知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①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加大全英语教学力度。目前,我校对于校级以上优秀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双语教学。②精简课堂讲授内容、增加实验课时数,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行40分钟课时制,要求教员课堂上要少讲、精讲,着重引导学员理解问题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③实行主讲教员负责制和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推广以探究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鼓励广大教员运用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

5创建网络环境,提升教学资源的整体效率

根据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就必须构建运行机制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精品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教学营造一个立体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我校构建与规范了包括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教学试题库系统、数字音像档案系统、媒体资源库、流媒体教室、实验室中心等,为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及应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保证,如图1。

军队医学院校的教学更应强调教学实践环节,重视演示实验、综合性实验,依托设备精良的实验中心和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实验设备。但是,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决定其校园网不能直接接入Internet,所以军队院校普及和推广网络教育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适应军队特点的教学模式及环境,努力创造安全可靠、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互动性强、工具齐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

6完善教材体系,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水平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就必须搞好建材建设。在选择和编写教材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办学特色、生源特点,课程定位及知识体系等方面的情况,紧密结合国际相关学科进展及发展需要,选择最先进、最权威的优秀教材,编写充分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资料。

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校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融通和联系,编写医学相关专业的讲义和教材,以适应不同层次教学目标需要,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开放性、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为创建精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教学内容的精品化提供了保证,如图2所示。

除了选用国家重点教材和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外,还自编了相应指导教材、实验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等,并逐渐形成由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试题库及纸质课本等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体系。课程体系调整和立体化教材体系的整合很好地解决了医学范畴的课程多、内容多、名词多、形态结构多异,学生普遍感觉难学的问题,进一步从根本上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7完善评估机制,促进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课程建设管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教育部在教学评估、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评选等工作中,已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为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及可持续发展,学校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采取了切实措施。

建立严格的评审程序。学校设立专门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小组,在每次评选精品课程之前,科学地制定有关评选文件,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及评审程序。

完善健全的监督机制。为使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学校采取了切实的教学监督机制。通过阶段性验收和定期检查来保证课程的质量、组织专家组对立项课程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等多种形式,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和完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对获校级以上的优秀课程、军队优质课程,国家精品课程予以一定的配套经费。逐步形成了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并建成了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从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营造一种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氛围。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48―03

一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现状

1 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割的部分

自2003年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0年3月,教育部已经公布精品课程2921门。[1]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我国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课程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是寻求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及在制定评估方案过程中的可资利用的资源。精品课程资源除了符合一般课程资源的定义外,同时还具有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共享和示范推广这个特点。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精品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基础。

2 精品课程申报和评审均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及评审时都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2]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对网络资源建设的要求也逐年提高,2010评审时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求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精品课程资源及时更新,每年的更新率要达到10%。

3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应该从建设逐步过渡到共享和应用上来。这就要求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追求效率、规模和利润,而要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网络资源包括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时效性,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把本学科课程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实现资源的动态发展。二是互动性,互动性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最大优势,精品课程要构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打破因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造成的教学互动障碍,并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课程教学的跨时空性,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共享性,精品课程借助于信息技术,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习者,并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二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广泛的共享,实现这个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必须优质,二是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共享。然而,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这个目标还远没有达到,主要问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网络技术方面

课程网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精品课程资源主要是依托精品课程网站来和共享的。然而,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仍是单门课程形成独立的课程网站,或者有些高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但是存在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差、开放平台技术实现难度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成为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技术障碍之一。

许多精品课程网站为评审而制作,缺乏有效持续的维护与更新,依托网站而实现共享的课程资源自然也就无法有效获取。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的课程资源网站地址,对2003到2008年所有部级精品课程进行链接访问[3],发现2003年度13.2%、2004年度15.1%、2005年度16.8%、2006年度21.8%、2007年年度17.4%、2008年度13.2%的精品课程网站访问失败。即使是能正常运行的课程,其资源的查看和下载也会受到诸多的限制。

课程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仍未完全解决。目前,教育部只针对精品课程的录像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形式、格式做出具体的规范,开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并以各种不同的格式,导致不同精品课程平台、不同高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在客观上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大范围有效共享和交流。

2 资源建设方面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来说,各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发显性课程资源,如课程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教学录像等;但对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学生学习经验与体会、师生教学交流心得等一些重要的隐形课程资源却视而不见。[4]此外,课程网络资源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许多资源就是书本内容或者文字的搬家,忽视情境的创设,没有与内容相关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难以吸引使用者的学习兴趣。

从资源的交互性上来看,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输,忽视教学的交互性。精品课程项目仅仅是向社会提供了一批可以免费获取的优质资源,而没有为使用者提供相互交流、讨论和共享共建的支持系统。即便有些精品课程也设立有BBS论坛、在线答疑、QQ互动等,但它们仅仅用来信息如布置作业、习题等,缺乏教师和资源使用者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这不但使教师或课程开发者不易了解使用者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其他需求,而且也会打击使用者学习的积极性。

从课程资源更新情况看,多数精品课程资源在申报和评审时一次性形成,但在后续建设投入极少,更新率低。在课程的申报和评审阶段,各个高校都极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而一旦评上精品课程,不但极少对资源进行更新,甚至有的课程还将其中某些原创性的课程资源卸载。刘川川等人对2006-2008年度的1571门精品课程的调查显示[5],2006年度56.98%、2007年度63.29%、2008年度70.61%的课程资源从未更新,从申报到调查时,经常更新和使用的课程只占该年度课程的10%左右,远远没有达到精品课程年度更新不得低于10%的明确要求。时效性不能够保证,优质性自然就大打折扣。

3 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立项形式进行的,建设周期短,资金一次性投入,建成之后没有相应的检查与监督机制,导致许多课程缺乏维护,更缺乏继续建设的平台。而课程资源建设仅仅作为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的一部分,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现行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也存在缺陷。现有的指标虽然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丰富”“共享”“有效共享”等要求,但并无相应的检查制度或方案来评价和督促这一目标的实现,缺少约束和考评机制,不利于共享的实现。

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尚没有得到好的解决。许多精品课程资源都是教师们多年辛苦积累和研究的劳动成果,如果都上网实现共享,就会轻而易举被他人下载、使用,甚至据为己有,成果的产权得不到保护,极大打击了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的积极性。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精品课程被看作是学校的荣誉,各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争取和占有教学资源,强化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树立学校的形象,对课程资源宁肯重复建设也不愿与其它高校共享。许多课程往往将一些核心的、重要的课程资源保留起来,而只将部分价值不高的资源共享,导致资源只能实现部分共享,大大影响了共享的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建设还缺乏在不同高校、不同省市等更大范围内推进和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共享的机制。

三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1 以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加强推广和应用,为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对所有精品课程的统一管理和维护。构建专门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专用平台,集中管理和各年度的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并提供各级精品课程资源的链接。如北京市教委专门构建了“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网”,不仅提供了与课程申报和建设有关的丰富资料,还提供了各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的列表及搜索功能,为学习者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课程资源网址如果发生变更要及时上报和更新,确保网站的连通。

网络技术为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但是缺乏保证教学资源自由交换的标准,妨碍了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与交流。由于教育部只是针对精品课程的录像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出台针对精品课程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技术规范。因此必须统一精品课程资源信息的技术标准,标准包括课程网络资源的设计流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格式,并要求提供课程资源的搜索、导航、公告、讨论、访问统计等基本功能模块。

借鉴美国开放课件运动中引入学习支持系统的经验,建立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应用互动支持系统,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提供课程论坛或者类似网络学习社区的讨论区,搭建起建设者、使用者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写作的桥梁,建立起“建设―应用―反馈―建设”的循环机制,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

2 以内容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的交互性,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构筑活力

要加强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不仅包括显性的课程资源如课程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源、教学录像等,还应该包括师生通过网络交流的各类心得体会或经验、学生基于网络学习的体会或经验、基于网络协同学习的体会或经验等隐性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学生协同学习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把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协同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学习经验、探索经历和一些非预期的体验,不断充实到课程资源库中去,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借助Blog或知识可视化工具等信息技术,将优秀教师或优秀团队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人格等这些非数字化隐性课程资源显性化。

重视和加强课程资源的交互性。要从应用的角度考虑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要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教材建设等方面的互动,从多个方面了解使用者对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从而更好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及时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真正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并随着教学和科研的深入而不断更新。精品课程建设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最恰当的呈现方式最大程度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保持课程网络资源的时效性,为课程资源建设不断构筑活力。

3 以机制创新建设为动力,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是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导和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更新。在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精神激励等多方面鼓励广大教师投身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目前许多学校也都设立了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评优评奖优先考虑等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停留在精品课程申报层面,而对于获得精品课程称号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激励措施不足。学校可以设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基金、专门设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等方式,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评价机制的建立,在精品课程评选中,对共享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将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情况纳入精品课程考评指标体系。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的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等,将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作为课程推荐申报及评审的重要依据,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主要参考,实行动态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助于监督课程不断加强资源建设,从政策上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授权机制,允许访问者在非商业条件下使用和传播网上课程资源。加强对课程资源版权的研究和探索,既能保证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保护,又能实现社会公众对资源的便捷获取。

以政府政策为导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高校间共同建设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建和共享。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提出: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中心”;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的西南地区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总之,要把共享和应用作为重要指标,并把技术支持、过程建设与和质量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使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产生内在的持续的动力,并有效推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EB/OL].

[2]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3]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精品课程 ;Moodle;教学环境;学习模式;Wiki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41-03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项目。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1]

一、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1.重教轻学

精品课程的建设涉及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技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在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往往关注的是课程雄厚的师资、先进与完善的教学内容等,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教学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存在较为突出的重教轻学问题。

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活动、相互配合的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和配合,高效的教学过程就难以发生。目前的精品课程大多还是以教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缺乏创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精品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沿用传统课堂中所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

2.重硬轻软

许多高校在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时,都加大对硬件的投入,而忽视了软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设。目前,虽然大多数精品课程都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缺乏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材料,对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作用不大。另一方面,往往以计算机专业人员替代教育技术人员工作,从而忽略了对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运用,缺少了对整个课程的系统化设计,难以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此外,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课程的选择多以专家、教师的意见为主,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建设中,由于学生无法参与,也就无法提供一些建议和修改性意见。在课程建设好后,忽视对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难以对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和修改。

基于以上对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认识,通过一些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流行的Moodle网络教学环境平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所提到的问题,所以下面对Moodle的系统功能进行介绍。

二、Moodle平台及系统功能简介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Environment,即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既是一种课程管理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也是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它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因其开源、免费、简单易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等特点得到全世界教师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首推能替代Blackboard的、适合多种教育形式的网络学习平台。它很重要的一个特色是以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其设计的理论基础,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他们可以互相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合作解决问题。[2]

Moodle主要有网站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管理三大功能,其中课程管理模块功能强大,能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测验等进行系统设计。Moodle除了能支持多种形式的资源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外还提供丰富的课程活动如论坛、测验、资源、投票、聊天室、作业、问卷调查、程序教学、互动评价、Blog、Wiki、WebQuest等,几乎涉及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大部分功能。另外Moodle还支持多种语言环境,适合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教师学习、使用。

三、Moodle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优势

1.丰富的课程设计

Moodle的课程模式功能可很好地解决精品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问题。Moodle主要提供了三种课程模式,即星期格式、主题格式和社区格式。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设计模式,以突出精品课程的特点。

星期格式主要是课程按星期的方式呈现,课程设计主要以“周”为时间单位来组织教学内容,即以教学周作为学习单元。在这个模式中,课程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教师在对每个教学周期的教学任务进行编辑时要编辑本周教学的概要,并把这一周的教学目标以及本周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要做的作业、所提供的学习资源等进行简要的描述。这种模式跟传统式教学模式很相似,比较适合以传递内容为中心的课程。

主题格式主要是课程按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设计主要以“主题”为单位来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在主题格式中有许多可编辑的主题目录模块,教师可以对任何一个模块进行文字编辑如输入主题内容、编辑教学计划等,并同时添加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资源及活动,同时进行相互整合,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课程。

社区格式是一个以论坛为主导的课程模式。这种格式与以上两种格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通过创建一个开放社区,并设定一个讨论的话题,让学习者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通过Moodle所提供的丰富的资源和活动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良好的协作氛围,以便教师进行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测和评价。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以理论研究讨论为中心的课程。

Moodle除了提供上述三种课程模式之外还支持LAMS(学习管理系统)课程格式和SCORM格式。由于笔者对这两种课程格式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在此不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

2.灵活的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精品课程重教轻学的问题,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根据Moodle中所支持的三种学习模式即引领式、自主式和协作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

引领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计划、有目地的进行学习,完成教师所指定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Moodle中的资源模块为学生添加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资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设聊天室、讨论区、论坛、作业、测验、Wiki等活动模块加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

自主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认知基础等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并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源,自己确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等进行自主学习。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除了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相应的学习辅助材料以及适应性软件工具等之外,还要通过开设测验、心得报告、程序教学等活动模块,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指导和评价。

协作式学习是指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相互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可以通过Moodle中的投票、问卷调查等活动模块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各组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然后建立聊天室、讨论区、论坛、互动评价、Wiki等版块监督各小组的学习,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相互评价,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人性化的交互手段

按照学习资源所涉及的人与物的关系,可以将学习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3]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学科教师队伍,还必须要有专业教育技术人员以及学生的参与。Moodle中的Wiki、投票、问卷调查等活动模块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下以Wiki为例,对其功能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

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它支持多人协作创作和在线写作。在Wiki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对某一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与研究。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由于Wiki的开放性、自由性、合作性、共创性、简易性等特点,可以很好把它引进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Wiki打破时空局限,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在对要进行精品建设的课程进行选择讨论时,可以运用Wiki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创建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教师通过放开权限控制,让学生尽可能地不受任何限制地参与到讨论中来,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就精品课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在综合考虑这些意见后,对课程进行正确、合适的选择。然后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期,利用Wiki的开放性和协作性,使得每位师生可以在任何编辑过的内容文本上再编辑,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共同参与创作,达到群研聚合,共享集体智慧,发挥其教与学的功能,促进教育的信息化。[4]最后教师对精品课程进行完善和修改,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除此之外,Wiki还能增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是教师和技术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任务。通过Wiki可集聚各人之长,突破时间、空间对各位老师的限制,由众位教师共同完善课程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让整个课程的资源更充实,内容更详尽。[5]

四、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推动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达到各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要把精品课程建设成符合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及鲜明特色的示范性课程。所以,在对精品课程建设中,重视现代教学环境的建设,实质就是先进教学理念的体现,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使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提高的效果。Moodle网络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运用无疑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08).

[2]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6.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范文8

Abstract: Based on the education theory of Collaborative-knowledge,a new model of learning to realize the learning by using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network quality course has been put forwar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munity,learning resourc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supply of the learning guidance are the four aspects should be focused on.

关键词:协作学习;知识建构;网络精品课程;学习平台;资源建设

Key words:collaborative learning;knowledge construction;excellent network course;learning platform;resourc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238-02

0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所在学科的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网络课程等等内容。网络课程是精品课程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开发要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网络课程的协作知识建构是网络课程的灵魂,它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协商、交流的学习方式重要体现,在这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群体协作,实现意义的建构和共享。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和探索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精品课程学习协作知识建构的方法。

1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平台与现状分析

1.1 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网络课程开发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是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出了网络学习环境中协作学习环境建构的重要性,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属性,强调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指出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始终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成为网络教育中积极的自主学习者。迪克和凯里提出“教学设计的系统化”,该理论指出良好的教学设计思想,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强调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评价。Stahl提出一个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cooperate 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合作学习)的理论框架[1-3],该框架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知识建构,强调与学习的不同点,避免个体认识论的影响,确立社会实践的观点;二是协作知识建构,强调不能忽略个体智力角色,应从小组交互的角度对它们进认识;三是以人工产物为中介,强调人工产物(语言、认知、文化、物质和数学产品)为基础进行知识构建,并创立新的产品以形成、嵌入、保存和交流新知识;四是交流分析,强调对协作知识建构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后明确学习中的知识建构活动。

1.2 国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2001年,林君芬在《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中提出高校网络学院应注重科学教育课程,强调共同开发优秀网络课程[4]。邢金阁等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强调网络课程设计中需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等建议[5]。国内学术界对网络课程评价和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国家教育部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征求意见稿)》,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评价标准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比照国外的通行做法,国内研究和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协作学习方式简单,大多采用BBS论坛方式实现;二是协作教学活动缺乏设计,如网络环境下学习情境的创设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的指导、交流和反馈;三是协作学习平台利用率较低,发起主题者没有按时回答学生问题,没有形成持续发展;四是协作平台持续质量改进,随着时间推移,课程的更新速度较快,不能即时更新落后的精品课程。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是我们开发网络课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2影响网络精品课程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人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建构工具,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6]。因此,基于网络平台知识建构包括“网络学习情境”、“网络协作互动”、“网络学习资源共享”三大环境因素。本文首先探讨这几种环境因素的组成、作用等,旨在提高网络精品课程学习协作建构的质量。

2.1 影响网络精品课程知识建构环境――网络学习情境网络精品课程是基于网络平台创建学习情境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与学习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知识内容与学习问题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与提炼,而学习情境则是要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学习情境实际上就是驱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物理环境。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利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7] ”。与情境学习理论相一致,建构主义也十分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把学习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首先,网络环境下学习情境的创设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将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会导致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的理解.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为广泛的迁移。其次,利用网络技术设计学习真实的情境,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受时空限制,让学生的学习经历自主的探索过程,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2.2 影响网络精品课程知识建构环境――网络协作互动网络协作互动是网络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与其学习伙伴的交互活动、通过协作过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构成学生学习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学习伙伴)及其由二者构成的学习者共同体。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网络协作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形成学生者共同体,在学习者共同体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知识建构学习。由此可见,影响知识建构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情境中的网络协作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

2.3 影响网络精品课程知识建构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精品课程知识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习资源丰富且无序,呈现出多媒体性、动态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因此,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需要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资源管理可使学习者准确、有效、迅速地对大量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并富有个性化地加工、处理、组织、创造,以挖掘隐藏在信息中的知识,使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进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化,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有利条件。为了确保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对学习资源进行评价、选择,通过加工整理等方式进行有意义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善于利用学习资源、善于运用各种社会网络工具,分析与他人交流互动中所蕴含的信息,解决问题,运用最短最佳路径获取资源,保障信息的精确性和实时性;在找寻资源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强连接的节点,也善于关注弱连接的节点等。

3网络精品课程学习协作体系构建

以协作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而设计与开发的网络课程需要解决好网络协作交互问题,即在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如何实现协作交流。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增强网络课程的协作交互功能,可以将传统环境下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计算机支持下的学习者和网络学习资源的交互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师生、学生和资源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知识建构。结合影响网络精品课程知识建构环境因素,从网络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角度提出以下几种学习协作体系构建方法。

3.1 构建网络精品课程协作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有以下几功能:一是网络精品课程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启发性的,有利于学生在该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一般先由经验主讲教师或学科专家围绕主题设计能引起讨论的初始问题,教师在交互平台中建立相应的学科主题讨论组,设计不同的题目与方案。二是网络精品课程利用学生“我回复帖子”功能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参与到某一讨论组中,进行讨论或发言;三是教师回复学生提出实施方案、验证假说的条件,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指导、激励作用等;四是提供将学生发现的新知识整合到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方法,促使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学习者从多个角度来建构知识;五是提供将新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案例,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为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添加一些支持学习者之间网络通信交流的模块。可以使学习者进行方便有效的协作式学习,促进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2 构建网络精品课程协作学习共同体建构学习共同体是协作知识建构的必要前提。学习需要建立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成员间有着共同的目标,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为了获得认可,共同获取某一领域的经验知识,通过讨论不同见解、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这种认知矛盾的解决将会引起每一个个体内部的知识的重新建构[9]。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协作学习新模式:一是协作小组。网络精品课程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协作小组中的成员不要太多,小组过于庞大不利于学习过程的控制与把握,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小组成员为课题组负责专家,主讲经验教师等组成。二是协作成员。成员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者申请功能申请到各协作小组中。由小组负责人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学习成绩、认知方式、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等审核小组成员的组建。三是教师。教师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实现效率、协作学习的效果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教师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要有控制,随时对学习的进程进行观察,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3.3 构建网络精品课程协作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设计由知识领域专家和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完成。构建网络精品课程协作学习资源内容包括学习内容、信息资源、测试题目等。一是学习内容。网络精品课程提供精心设计的教案、扩展的阅读材料和操作视频剪辑构成网络学习资源的主要形式。针对课程内容分解成知识点或较小的单元模块,用知识结构图和章节概述表示,并采用超链接的方法将相关知识点联系成知识整体,保持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二是信息资源。学习者在了解学习内容的背景、建构知识的时候,需要知道有关内容的详细背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设计网上学习资源的时候,根据学习者搜索确定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需要哪类相关信息检索,提供学习者选择的、丰富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并通过检索功能将检索资料存于信息资源库中。同时要尊重学习者中存在的差异,为学习者定制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要的资源,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开放性和及时动态更新的信息资源库,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三是测试题目。提供例题、案例和阶段性的练习、单元测试和课程测试题目,以及适当的参考资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在线单元题目测试,检测当前的学习效果,方便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掌握。在学习结束之后,进行课程测试,检验是否对学习内容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哪些单元需要补充学习,便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自主地选择性学习。

3.4 构建网络精品课程协作信息技术,提供学习的指导利用网络工具和网络协作学习平台进行协作知识建构,使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进展程度,并设置课程进度表和辅助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平台应该监控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章节学习状态评价功能,及时提供教师的点评和课程的进展。学生间的协作应不仅仅局限于与周围的同学、教师,而应充分利用网络,运用各种网络交流工具进行协作,解决问题。各种网络工具有利于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通过作业、练习、自测、案例分析等方式创设交互环境,计算机、机械、化工、广告、艺术及实务类课程可在实验演示、操作方面做出一些创新性尝试,尽可能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获得丰富的资源、进行深度交流。尤其是随着WEB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其它社会网络工具和网络协作学习平台较易与其他成员建立网络连接,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来构建网络精品课程的协作知识学习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新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支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我们认为新模式构建的关键是要注重网络精品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课程协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与课程协作信息技术和学习指导的提供等方面的合理设计与建构。

参考文献:

[1]Johnson,D.W.,&Johnson,R.T.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g: 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5th Ed)[M].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1999.

[2]Slavin,R. E. Cooperative Learning [M].New York:Longman,1983.

[3]Gilbert,N.J.,& Driscoll,M.P.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A case study[J].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2,50(1):59-79.

[4]林群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34):55-59.

[5]邢金阁,张宏伟.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58-60.

[6]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209):5-10.

[7]陈青,乌美娜.从抛锚教学看情境学习观点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1999(4):58-61.

[8]袁维新.影响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探析[J].2003,19(1):41-44.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范文9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网络精品课程 现状 建设策略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22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实施质量工程的载体和重要手段,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开发优质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提高资源绩效,是精品课程的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本文对地方本科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现状以及建设策略进行探讨。

一、地方本科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现状

由于技术方法的落后以及自身经验的不足,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发网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一)课程网页呈现形式单一固定。目前大部分的网络精品课程都以网页形式呈现,这是符合网络教育特点的,也是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网页内容多以静态方式呈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以湖南科技学院现有的网络精品课程为例,仅有有机化学、教学系统设计、数字电子技术、量子力、外国文学等课程采用动态网页的形式,其他校级精品课程均采用静态的网页形式,这就造成网络精品课程资源不能及时修改更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呆板。以湖南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网上的网络精品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主要有三种呈现形式:第一,文本和静态图像。这种方式相当于书本的搬家。第二,PPT讲稿。其做法是直接将教师的POWERPOINT演示文件放到网上。以上两种方式显然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第三,教学录像。很多网络精品课程开发者意识到前两种方式的缺点,希望教学内容多媒体化,用视频方式将多媒体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但是,这种形式也存在问题:有的网络精品课程上的视频教学材料上出现的不是教学情境,而是将网页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讲教师坐在摄像机前念讲稿的录像,另一部分是电子教案。这种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目的,相反学习者长时间面对教师一成不变的姿势、讲课方式,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缺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网络精品课程不仅是提供资料,更要提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而目前大部分网络精品课程仍强调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设计学习导入的过程,更缺乏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讨论的环节。

(四)辅助学习资源的严重不足。对于一门网络精品课程,我们不能只关注本课程的教学,那些对于原来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学习者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时学习者非常需要相关知识的电子图书馆式的资源库。许多网络精品课程虽然也提供了一些辅助的学习资源或者工具,比如给出参考文献数目,给出资源的网址,但是对这些资源没有任何的介绍和描述,这使得学习者不能自主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五)不能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网络精品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往往利用的是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然后呈现答题结果给出答案,而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学习者只能自己猜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尽管设计了论坛等功能来弥补互动的不足,但是由于教师在线答疑的时间比较少,因而很多学习者渐渐地学习者失去了使用这一模块的兴趣。

(六)教学活动的指导性不强。网络学习是由学习者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的,并不是只有起点和终点,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教育目标的设计、实现,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只是提供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如网络环境下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策略的指导、交流和反馈等。目前的网络精品课程仅限于教师的在线答疑、师生讨论,缺少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关注,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二、地方本科院校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设定网络精品课程系统设计理论。一般而言,网络精品课程的系统设计包括系统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技术和动态网页技术、艺术设计、渗透虚拟技术、最佳知识分割、考试评估体系设计,等等。从网络精品课程系统设计的程序来看,应包括结构设计、导航设计、界面设计、反馈设计和协商活动设计等五个方面。

要建设一门高质量的网络精品课程,必须协调好各个方面的设计,提高各方面的质量,无论从界面设计、知识内容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还是到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都要做到相互融合、相互协调。教学系统设计是湖南科技学院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我们在开发与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了系统设计理论,在界面设计、知识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等方面都做到了统一性、系统性的原则。

(二)网络精品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网络精品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在其设计上应达到如下目的: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实现软件的超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1.个性化策略。网络精品课程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应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首创精神,如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实现学习路径的自动记录功能,设计供学生随堂使用的电子笔记本等。在教学系统设计网络精品课程中,我们除了开发基于反思的混合学习平台,还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建学习资源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遵循个性化策略。

2.合作化策略。约翰逊(Johnson)根据课堂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个别学习、竞争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类型。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之间的学习成就是呈正相关的。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更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因此网络精品课程设计更要强调协作学习的设计。在网络精品课程设计中,特别应注意设计两类合作和协商关系:第一,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的合作互动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的设计:问题(任务)的提出、回报的获得、小组的状态、交互的技巧等。在教学系统设计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通过课堂讨论、在线讨论学生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大地鼓励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提倡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式的研究型、创造性学习,力求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达到高质量的水平。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应引导、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与学生的合作决定了网络精品课程应用的成败。通过教学系统设计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我们主要可以通过教学管理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在理论学习过程教学管理中,教师定期进行网上答疑,并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情况,更新完善教学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批改学习者上交的作业,并及时回复学习者;在实验设计教学管理中,所有实验项目应该有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应该有合理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征得老师和小组成员的认同才展开。根据学习内容完成一个学习资源或学习过程的项目设计,在小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要定期向老师进行汇报项目设计的进展情况,教师根据学习小组提供的汇报情况,及时地给予项目整体设计的规划和建议。

3.多媒体化策略。多媒体化策略目前已经得到教育各界的共识,事实上,在这一方面也做得较好。网络精品课程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组织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每一知识块(即超文本中的节点)不限于文本内容,而且还可以包含图片、图像、动画、视频、音频,而且各知识块之间可有丰富的链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学习只有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学习者可以在这一网状的课程结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4.交互性策略。良好的交互性是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优势。我们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尽力发挥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优势,将课程内容以超文本方式呈现,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另一方面,互联网络不仅能实现学习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查询(即人机交互),还应该能够实现广泛的“人际交互”,通过一对多、多对多的信息交流,实现网络教学信息的双向交互。

5.开放性策略。网络精品课程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包括教育对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在课程设计中则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的开放;课程内容可以及时更新,在不断学习和学习者的反馈中修正课程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建立学习资源库。这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程维护阶段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工作。开放性策略也是网络精品课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在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中,我们专门设计了“专家讲座”和“参考文献”等开放式的模块,主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接触到除课程之外更多的资源和观点,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更好地实现开放性策略。

除了以上五个策略,还应重视评价反馈的设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评价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标情况。

(三)提高开发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绩效。开发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因此学习者是否能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得自身的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发展,成为评价此项资源绩效的标准。我们在开发过程中, 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网络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下转第59页)(上接第52页)进行评估,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修正、调整,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从而让它真正达到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时还存在很多理论局限和技术局限,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精品课程,更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网上教学。面对这种情况,应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着重注意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素养。教师的理论素养决定了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理念,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是传统教学搬家还是全新的网络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师对待网络精品课程的态度以及网络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素养可以从两个方面的结合来做到:教师自学以及专家指导,观摩学习与自我反思。二是教师的教育技术实践素养。这里所说的实践素养主要包括如何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如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不断改善网络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佘国华.质量工程研究与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3]刘繁华.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

[4]David H.Jonassen& Susan M..L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0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