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7:19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 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问题,是许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现状,并针对中小企业有关人才匮乏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人才培养 人才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能力。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二、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现状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据调查,有60%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人才流失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目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吸引企业目光的往往是需要什么样的硬件,网络环境如何搭建,而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关注不够。事实上,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过程,而所使用的高新技术不是一次购买、一直使用的技术。从项目立项、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以后的维护,技术总在变化、升级和更新,信息系统也就不得不升级和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开发、应用和维护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其次,中小企业内部实施人员的知识层次偏低,大部分是初高中、甚至是小学毕业,对新知识的接受力不强,特别是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安装、配置、维护、操作等技术性知识很难接受,而且已经形成一种定性思维,这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是不利的。因此提高企业中普遍人群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核心技术,使之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步,是当务之急。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匮乏,由于待遇和企业重视程度等因素决定了中小企业召到和留住高素质信息化建设人才比较困难。 三、解决目前信息化建设中人才匮乏的途径 1.改善用人制度,吸引并引进人才 由于很多企业用人机制僵化,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大部分优秀人才选择进入科研机构或者自己创业或者进入大公司。因此,要想吸引人才就必须改革现有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提供更加优越、舒适、宽敞、温馨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 (1)增强安全感:许多优秀人才之所以选择大公司和“国字号”单位,原因之一就是在“国字号”单位感觉生活有保障,有安全感。因此要实现中小企业与“国字号”单位的同等国民待遇,在户口、档案、职称、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切实保证,解除后顾之忧。 (2)提高激励机制:企业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更为有利的条件,激励机制可以更为有效、效率更高。在同等条件下,比同行业有更高的激励标准,这样自然就会吸引来优秀科技人员。另外在人才引进中还要改变以往惟学历、惟职称、惟资历、惟身份的观念。要惟才而用。 (3)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人都愿意在一个宽敞、舒适洁净的环境中生活,如果我们给一些人才提供优越的工作空间,比如在同等条件下“国字号”单位只给卡座办公的,给他单独的办公室;给小办公室的,给他大办公室。这样对于上了一定层面的人来说:一个单独的办公场所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精神上受到尊重。这样对有些人来说势必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 2.改善措施,留住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2

论文(设计)名称

**市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

论文(设计)

来源

论文(设计)类型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内电信设施的普及与完善为网络商务交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世界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传统的经济贸易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贸易手段和经济活动的开展已经难以满足现今信息时代世界经济的要求,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商务手段充分运用了现今的网络条件,利用网络这样便捷的工具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方面紧密联系起来,企业可以在同一时间了解员工、经销商以及顾客的情况并结合各方面信息及时反映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自身的产品信息和企业信息,在网络上了解市场状况寻找商机,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并将它迅速反映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使企业的决策更加迅速准确。产品设计和资金的投放更加合理。所以,我们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这是企业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决胜的关键。

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息知识,缺乏信息技术资金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管理基础薄弱。再加上市场环境不稳定,安全体系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缺乏信息需求。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新问题,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部分电子商务发展较早的国家,如美国,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经济管理方面已有相当成熟的发展和改革经验。Rarl、Smits(2009)

都提出信息战略应与商业需求相一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Levy

M

Powell

P

(2010)研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结合其电子商务发展程度提出一个合适的模型,使用这个模型来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和信息化战略。Gunes

(2016)研究了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与电子商务的匹配策略,总结了业务创新、组织创新与支持文化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同时,关注电子信息有效的使用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建立了公司战略、信息战略与电子商务发展实际战略匹配的概念模型。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尤其是大数据、Saa

S、云计算等的企业应用时间不长,主要是近几年的事,特别是电子商务和

IT

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才促使其真正的投入到实践中来。温丽丽(2016)认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对信息化管理中的误解,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从基本条件、管理哲学、业务创新和人才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整个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刘荣娟(2016)认为,信息化管理是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必然路径。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不高,很多方面待完善。基于此,深入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胡红一、郑有(2014)、赵志鸿(2016)、李永宁(2017)等学者则针对缺乏资金,低水平管理下的中小企业如何利用信息化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途径做了探讨。

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二、企业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关系探讨

(一)电子商务概述

1.电子商务的内涵

2.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优势

2

(二)企业信息化概述

(三)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1.企业信息化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

2.企业电子商务是对企业信息化各方面的整体运用

三、**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二)**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市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2.**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

3.**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情况

(三)本章小结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发展策略

(一)增强领导者的信息化意识

(二)加大企业信息化管理投入

(三)以企业发展实际为基础建立信息化网络

(四)寻求合适的企业信息化模式,满足企业信息化需求

五、结论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以**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为例,探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其一,经过学习,已经掌握了本篇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其二,图书馆、互联网等可以搜集到较多的资料;

其三,有导师的指导;

其四,自身在中小企业实习过,可以获得一手资料。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选题、定题阶段,及任务书下达(201X.XX.XX-201X.XX.XX)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形成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201X.XX.XX-201X.XX.XX)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中期检查(201X.XX.XX-201X.XX.XX)

第四阶段:论文的评阅及答辩工作(201X.XX.XX-201X.XX.XX)

第五阶段:毕业论文资料的整理归档(201X.XX.XX-201X.XX.XX)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七、指导教师意见和建议:

指导教师(签字):

说明:1、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设计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中小企业;价值链;活动;决策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051- 03

1 简 述

高速互联网的发展给企业获取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新问题和新挑战,如舆情、信息冗余和信息分析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中小企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信息组合分析和时效性,在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背景下,如何在大数据条件下,实现信息智能化过程;如何高效利用互联网信息,使之成为企业决策利器显得日趋迫切。

从技术层面上看,高速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决策中的信息技术瓶颈主要有信息冗余量过大、信息化成本高、信息分析应用科学化程度低和人才匮乏等。由于分析人员有限理性等各种因素影响,信息分析结论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宏观与微观战略制定和实施[1-2]。此外,作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也没能提供全方位支持决策过程的信息服务,致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

一般意义而言,价值链是企业在特定产业内各种活动的组合,反映企业历史、战略、推进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利益[3]。价值链分析在政府决策和大中型企业战略决策中已被广泛应用,对企业决策起到决策支持作用[4]。而对于中小企业应用则相对较少。在基础研究领域,在万方数据库可检索的约90篇涉及中小企业价值链分析的论文中,真正涉及应用的不到40篇,中小企业价值链分析理论支撑仍显不足。

本文在认真分析中小企业价值链需求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普适性的中小企业价值量分析参数基本结构,进而构建中小企业价值链结构关系,并就相关应用问题进行讨论。本文结构为:第二部分设计参数结构,提出普适性中小企业价值链解构关系;第三部分对应用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 中小企业价值链解构关系

中小企业价值链分析目的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通过划分这些活动,使企业经营者能够知道其企业近期或未来一段时间内成本及价值产生途径与过程。价值链可以直观表达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价值取向与利益分配,从而实现企业规划科学性和客观性[5]。同时也可反映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之间价值产生关系。

2.1 中小企业价值链架构

根据中小企业价值链需求和价值链分析基础理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为如下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

(1)基本活动

(2)辅助活动

政府政策:进出口政策、产业政策、地方法规、物价和管理等;

技术支持:技术创新、技术装备能力、技术合作和专利发明等;

人力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人际关系网络、职工综合素质和培训;

工会组织:与外界互动能力、团队精神、人性化管理机制等。

2.2 中小企业价值链解构关系

根据价值链相关理论基础,本文构建的普适性中小企业价值链解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中,上半部分为中小企业辅助活动及普适性参数,下半部分是其基本活动。前者更多表达一种企业对于外部条件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及其对企业基本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后者反映企业整个显性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具体细节也可按照增添予以处理。

2.3 中小企业价值链信息分析应用

中小企业价值链分析应用①确定其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参数,其正确与全面性对企业价值产生过程与成本构成息息相关;②将各参数填入价值链结构关系中,如图1,可直观表达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其成本构成基础,其价值产生途径和影响因素等;③与其他分析方法相配合,可以表示当某参数发生变化时,其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及途径;④当本企业价值链解构关系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时,可以表达企业与竞争对手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差距或优势,从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3 讨 论

3.1 架构参数选取

3.2 同一性与差异化

中小企业价值链同一性是指价值链解构关系构建需在相同条件下完成,即相同的参数选取标准,相同产业,相同或接近的企业状态等。因在中小企业价值链分析应用中,不可避免要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及其解构关系进行比较。这时需要对价值链解构关系构建的同一性进行处理,否则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也不能作为企业决策依据。

中小企业价值链差异化是指经济规模差异化和参数差异化等。只有经济规模、发展环境等接近,其价值链比较效果才会较好,差异过大意义不大。还应注意在进行差异化处理过程中,某些隐性差异化可能带来的决策过程偏差,因为某些参数可能貌似相同,而实际上由于隐性差异,可能导致决策偏差,为此需要引入其他分析方法以揭示其本质。

3.3 分析时效性

中小企业价值链分析只表示最近或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成本构成,价值取向等,其价值链解构关系具有明显时效性。当外部条件,发展环境和技术创新等发生变化时,应对现有价值链解构关系进行必要调整或重做。某时段某企业价值链解构关系具有唯一性特点,不同企业其价值链解构关系只可能貌似相同,而其排序、工序等不会完全相同。

3.4 价值链与企业战略管理

中小企业价值链分析对中小企业战略决策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价值链解构关系可以清楚表达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其生产经营活动中主要成本构成,价值取向及价值产生过程。还应注意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如科技创新和领先的技术,可促使生产工序减少,大大削减成本支出,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除了考虑辅助活动与基本活动之间的关系之外,基本活动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注重这些关系变化的价值产生过程对于企业决策至关重要。

中小企业价值链与企业及其战略管理有直接关系。例如某两个企业的价值链解构关系看起来几乎一致,可运行效果却完全不一样,原因还可能在于他们之间管理差异化,使得某些价值产生过程出现隐性差异。企业价值链对其管理等提出更高要求,价值链属于决策及其过程,而实施则是管理过程。

4 结 论

中小企业价值链分析对研究企业价值取向,成本构成和制定企业战略均具有现实意义。在构建中小企业价值链解构关系过程中,应注意参数选取正确性,时效性。在于同质竞争对手比较中应注意差异化和同一性,以避免这些差异对决策产生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Jeffery F Rayport, John J Sviokla. Exploting the Value Chain[J]. Harvard Bussiness Review,1995(11/12):171-178.

[2]斯图尔特·哈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J].哈佛商业评论,2006(1):50-56.

[3]迟晓英.价值链分析发展概要[J].国外经济与管理,2000(1):25-30.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中小企业已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会计信息化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对传统会计模型的重新整合,并建立起会计手段与先进技术高度融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际上,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过程,将会计信息视为资源,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及应用,为企业经营管理、会计核算等事项提供重要信息。

一、会计信息化的特征解读

1.普遍性特征

会计的所有领域(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等)要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在上述领域中,后三个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运用,而且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成效大,只是还不能真正达到会计信息化的水平。而在会计理论方面却相对滞后。准确地讲。现阶段会计信息化赖以存在的还是传统的会计理论,既没有修正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更没有构建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从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来看,首先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诸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形成完整的应用体系。

2.集成性特征

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以支持“虚拟企业”、“数据银行”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这一过程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就是实现信息的集成化。

3.动态性特征

动态性,又名实时性或同步性。会计信息化在时间上的动态性表现为:首先,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无论是企业组织部的数据(例如发票、订单),还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数据(例如入库单、产量记录)。也无论是局域数据,还是广域数据,一旦发生,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及时送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等待处理。其次,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一经输入系统,就会立即触发相应的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更新、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以保证信息动态地反映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三,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就能够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

4.渐进性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模式重构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的体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应分三步走:第一步,以信息技术去适应传统会计模式,即建立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第二步,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式相互适应。表现为:传统会计模式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而对会计理论、方法作局部的小修小改;扩大所用技术的范围(从计算机到网络)及所用技术的运用范围(从核算到管理),实现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步,以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以形成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包括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和会计决策支持信息化在内的会计信息化。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

会计信息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成败的关键是中小企业领导的参与程度和支持力度,然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不强,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另外,由于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法规建设相对滞后,部分中小企业受利益驱使,主观上不愿实施会计信息化,因而行动迟缓。另外会计信息传递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性是具有相对性的,同一种信息对不同的用户以及在不同时间上其相关程度不同,而现有会计系统提供的只能是针对所有者共同需要的通用会计报告。这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果,只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综合的信息,但这种通用的会计报告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所有不同决策的需要,其相关性只能是相对的。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薄弱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仍停留在较低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财务人员大多数只有初级信息化水平。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实施会计信息化起步困难,以后再由初级应用向高级信息化阶段推进更难。另外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数据不实。主要体现在:由于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政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会计统计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改动。对统计数字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的检查,而对合并统计数字却无法进行全面的检查。

3.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

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知识。由于中小企业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财会人员多数仅懂得业务技术,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虽然经过会计信息化培训,但由于各种原因,培训效果并不好,所学知识不足以支撑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日常工作需要,由于大多数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太了解,造成使用不当或功能使用不全面。而对于系统中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核算特点进行设置的项目,更是不能运用,一些已经开展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正是因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三、推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对策

1.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水平

会计信息化应用,首先要有支持和理解会计信息化的企业领导,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保证。企业主要领导必须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订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把企业的管理思想融入到系统中,使企业完全掌控企业的人、财、物情况.实现物畅其流、财尽其利、人尽其用,所以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高层高度关注的一个投资项目,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制订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实施方案。并找准信息化实施的突破口,一步一步扎实地向前推进。

2.加大会计信息化的培训

会计信息化需要一支稳定的既懂会计知识、信息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国家和社会以及企业都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的素质。中小企业员工的素质、应用水平、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好坏。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做好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理念、计算机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员工逐步了解和熟悉信息化,明白信息化能给自己、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使广大员工自觉参与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3.完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优化会计信息化环境,全面普及和深入推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和发展,首要任务是完善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情,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安全与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相关标准,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法律进展。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和观念的影响,目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距离现代信息经济的要求还很远,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可谓任重道远。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需要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依靠广大会计人员,更需要政府推动,共同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雪梅.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探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02).

[2] 潘玉金.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与内容[J].现代商业,2010(18).

[3] 宋晓颖.论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的制度设计[J].2010(18) .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核心能力 信息化建设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想取得一定的比较优势,必须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能力,即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以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机构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等的问题, 本文拟以核心能力理论为基础,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从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核心能力各影响因素有机融合的角度,对基于中小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信息化建设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

中小企业是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等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当前一般指那些固定资产低于1000万元、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两人所著的《企业核心能力》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和能力。它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能力。核心能力处于企业的主要地位,是影响企业全局的能力,是溶于企业内部的较长期存在的相对稳定的能力。根据本文研究的范围,笔者将企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合理高效率地运用企业内外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整体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的能力、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及使企业保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谓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人力上都不具有优势,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核心能力的表现应该尽可能的狭窄一些,以能够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或技术为突破口。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个别专业技能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和提高上;并把创新和创造的流程设计、提高企业的管理组织能力和创新吸收能力作为培育核心能力的关键环节。只有具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水平,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借鉴企业内外的各种不同力量,实现企业运作的整体协调发展,促进企业活动的商品化和价值化,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根据自己的运行与环境特点,以信息化建设培育、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提升企业竞争核心能力为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企业运行和资源利用、特别是信息资源深入广泛利用的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能力是企业对信息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保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保存企业业务灵活度和加强基础管理作为第一要务,在企业作业、管理、经营三个层面,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和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很多特性是不一样的,它的信息化不可能有大企业那样大的投资, 不可能建设全套的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 也不可能配备完善的IT 开发和管理人员。面对文件、数据库与电子邮件数据快速的增长,中小企业显得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有计划、有目的的掌握有效信息资源。信息化的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 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并不普及。而信息化的表现形式是技术平台,为了适应甚至促进核心能力,信息化技术平台必须具有适应性和扩展性。企业信息化是回收时间较长的工程,中小企业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回收加快,管理者往往缺乏合理的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过分注重信息化成果在局部提高生产效率中的作用,忽略了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其他因素,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快的回报,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会造成信息系统不兼容导致重复建设,企业核心能力增强程度有限等不良后果。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花小钱办大事情,根据企业核心业务需求, 以创新的方案、创新的购买交付模式、创新的技术培训机制, 为中小企业提供高价值, 推动中小企业的业务能动力, 带动企业发展,满足中小企业业务的灵活多变的要求。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各种因素的有机融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企业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各因素,从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1.企业信息化与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BRP)的目的是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在新的环境中获取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密切相互间的协作关系,找出增加价值的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重复性的工作,减少环节间的延迟,从而优化整个流程。它从原有的流程出发,但并不局限于原有的流程,不是对原有流程的逐步改善,而是对原有流程的根本性改变。它需要抛开以往的理论、方法、制度的束缚,创造性地进行再构造。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信息化与流程再造是互为影响的。信息化的应用使得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数据库、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突破劳动分工的束缚,使得一个人可以在不降低效率或者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完成以往多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信息共享和快速流动大大消除环节间的壁垒和时延。信息化手段将让中小企业减少流程环节和层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质量,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运作成本,以使企业占用最少的社会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企业流程再造反过来促进信息化的深入,使得信息化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度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绩效的大小。企业信息化中运用到的诸如流程再造等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在信息技术成熟以前就出现的,其出现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就需要将这些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其与先进管理经验的相结合使效果更为明显,信息化在其间起到了固化先进管理经验的作用,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管理理念的体现,应以增强企业核心能力为根本目标。

2.企业信息化与外部管理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政府、IT行业、服务机构以及媒体等全方位合作的方式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共识,并付诸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与Internet相连,使企业加强对外界信息的了解,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视野与能力,特别是当中小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时,及时、有效地捕捉微观信息,通过关键变量感知和预知企业环境和行为的变化及其趋势,更好地应对不确定因素及各方面的改变,发现并挖掘商机。从外部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企业采用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递手段,时间短、覆盖面广、成本低,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企业各类信息快速传递到市场及客户之中,企业营销形成了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全员运作的机制,实现较好的产品营销效果。因此,信息化建设要促使中小企业从以事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换,帮助企业建立起基于这种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通过Internet与客户沟通更方便,企业的开放度增加,及时得到用户的反馈意见,收集用户的差别信息,掌握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提升企业竞争核心能力。

3.企业信息化与内部管理

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管理效能提高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它将协助中小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甚至帮助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中小企业一般组织职能简单, 高层管理者希望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并管理相关部门。这就要求职能管理由原来的“ 多层结构”变为“ 扁平”结构,通过信息系统加大管理幅度。通过自动工作流和信息集中透明的管理,实现“多层”向“扁平”的合并, 实现决策层和执行层直线挂接,实现公司资源的集中管理调配。中小企业关键在于能迅速调动资源集中兵力打战,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集中相关部门的采购权, 实行集中采购管理, 这样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 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利用,并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将给企业带来“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控制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的好处。中小企业管理的难点突出表现在集成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薄弱, 而信息化建设做到了跨公司、跨部门、跨业务的管理和应用, 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使公司内部的管理趋于理性化、 精细化,消除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资金运营水平, 用有限的资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因此,在信息化建设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的策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提高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规范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杨 俊:信息化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6,(1):22~23

[2]王玉珍: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北方经贸.2006,(1):78~79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6

1: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题目.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nextpage]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其他“四化”[①]并列,体现了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1]是指企业以流程重组为基础,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和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具有投资大、持续长、滞后性的特点,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其存在观念、资金、技术方面的劣势,企业迫切需要根据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动态的发展计划,但又无能为力指标体系,因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针对性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现状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2]是指对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特定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一定经营期间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和信息化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也不成体系。

徐强、戴芸(2003)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3];李晓青等(2008)从财务、业务流程、客户服务、战略与发展四个角度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N)算法进行了应用研究[1];王江涛,周泓(2009)利用IT平衡计分卡(IT Balanced ScoreCard, IT BSC)对商业银行信息化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IT价值贡献、IT用户满意度、IT内部过程和IT学习与革新为准则的指标体系[4];邵宏宇,郭伟(2009)构建了以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战略、信息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绩效指标体系[5]

以上指标体系都缺乏对中小企业的针对性、实际性,不能突出反映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因此本文在邵宏宇,郭伟(2009)的研究基础上,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颁布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充分考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特点,在多次咨询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后,进一步提出了表1所示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1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目标层)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含义

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A

财务指标

(B1)

信息化投入比例(C1)

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的比例

销售收入增长率(C2)

信息化对销售收入增加带动情况

利润增长率(C3)

信息化增加利润情况

用户指标

(B2)[②]

老用户满意度[③](C4)

老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前后的整体满意程度对比

新用户满意度(C5)

新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整体满意程度

战略指标

(B3)

信息化负责人在企业中的地位(C6)

领导对企业信息化战略定位认识程度

信息化的预算投入(C7)

反映信息化未来发展财力投入

信息化部门人力投入(C8)

信息化人员比例

信息化部门人员学历构成(C9)

信息化人员知识水平

应用指标

(B4)

计算机数量(C10)

企业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

网络通信水平(C11)

网络通信水平

网络安全措施(C12)

应对网络安全能力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8

应该说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个老问题,多年来决策层也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村镇银行、发行小企业集合融资票据等,然而多管齐下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旦货币信贷政策趋紧,小企业融资难就会凸显。我们不能寄希望总量政策让位于结构性的问题,必须找准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消除经济运行中的这一顽疾,而不是采取各种中医调养式的方式来治病。本文首先对小企业融资难的若干流行解释提出质疑,然后基于大量调查问卷数据提出中国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是金融结构相对落后,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长、中、短期对策。

小企业融资难的现有解释及本文质疑

银行市场结构论

银行市场结构论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流行的观点。他们认为:不同规模的银行对应不同规模的企业,即大银行在处理硬信息(hard information,即可以被第三方验证的信息,如经过会计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方面有明显优势,小银行在处理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即无法被第三方验证的信息,如接触过程中感受到的人品、诚信等特征)方面有优势;相对应地,大企业能够提供硬信息,而小企业运作不规范,只能靠软信息获得贷款。就当前中国的银行市场结构而言,大银行占主导,自然小企业融资难。

理论的价值在于对实践指导的普适性,就上述理论而言,本文提出两点疑问。第一,为什么同样是主银行制度的日本,小企业融资业务却很发达?如果说第一点疑问仅仅是一个反面现象的例子,那么针对现象背后的理论,即大银行不适合为小企业提供贷款这一命题,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反例。花旗银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一直是全球排名前十位的银行,这样的大银行通过先进的流程设计在小企业信贷市场上稳获收益。

规模歧视论

这一观点并不是基于大小银行在信息处理方面的比较优势理论,而是基于绝对优势的观点。他们认为,无论大小银行,它们都不愿意发放小企业贷款。其原因是:第一,小企业贷款相对大企业贷款交易和监管成本过高,不值得放贷;第二,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更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因此不确定性程度高,风险也更大。

对于这一论点,我们不仅看到了上文中大银行做小企业贷款的案例,我们也能找到小银行做小企业贷款的案例。包商银行就是国内做小企业信贷的优秀银行,目前该行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在25%到30%,而不良率控制在1%以下。按照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小企业贷款比大企业贷款更有利可图。那么现实中为什么银行却都愿意做大企业贷款呢?

所有制歧视论

所有制歧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那些大型国有企业与小企业(大都是非国有经济)相比存在财政的隐性担保,因此银行对其放贷的风险较小;是另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均掌握在政府手里,在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中,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对双方当事人缺乏实质性的责任认定,这使得国有银行愿意向国有大企业贷款。

针对第一种观点,银行在放贷过程中难道没有看到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现状吗?难道它们没有看到宏观调控高压下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吗?那么它们会不顾这些风险一味地向国有企业贷款吗?针对第二种观点,我们看到四大国有银行目前已全部上市,除在大陆上市外还在海外上市,那么这些银行的经营决策权就完全由政府掌控吗?它们不需要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吗?

针对上述论点,本文提出了一些质疑,尽管某些案例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有的可能因国别不同在中国并不一定具有解释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疑点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求小企业融资难的真正原因。

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

2010年,通过人民银行系统对全国31个省份的共计1万多家企业(其中小企业占90%)进行了16类问题的标准化提问,并对1000多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了6类标准化问题的采样,通过供需两方问题的对比,我们发现了不同于上述理论解释的地方。

小企业融资表现出自己特有的金融生态

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东部地区的金融生态历年都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我们此次大样本调查的结果却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小企业融资生态却好于东部地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信贷数量上看,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信贷余额的比例为33.66%。其中,东部地区这一比例为31.11%,西部为37.18%,中部为44.31%。这就意味着,经济发达地区较之欠发达地区对小企业提供的信贷相对更少。

从信贷期限看,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长期资金得不到满足,我们考察各种期限小企业信贷缺口情况(信贷需求减去信贷供给)。结果显示:东部地区1年期以下信贷过剩比例为38.20%,而中西部地区为26.23%;东部地区1至2年期信贷缺口为15.05%,中西部地区为14.48%;东部地区2年期以上信贷缺口为22.99%,中西部地区仅为12.66%。

从资金成本的情况看,79%的小企业在获得贷款时利率都是上浮的。东部地区89%的小企业面临资金上浮,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76.84%和74.66%。这仅仅是资金上浮的覆盖面情况,从一些省份报告的资金上浮程度看,东部地区也高于中西部地区。这意味着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较之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资金成本负担更重。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判断银行市场结构论几乎不成立。因为东部地区在银行市场的发育程度上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众多的城商行和信用合作组织,而且外资银行(也是小银行)数量也更多。按照银行市场结构论,东部地区的小企业信贷应该好于中西部地区,但事实却完全相反。

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在于金融结构低级化

上文尽管否定了银行市场结构论,但现实中银行却表现出规模歧视论的倾向。一方面,上述东部小企业金融生态劣于中西部的调查结果与以下事实相对应,即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拥有更多的大企业,历年中国500强企业的评选结果东部都占据70%以上,此外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也大都在东部。另一方面,我们对不同类型银行的问卷调查也反映出一致的行为倾向:国有大银行统计的小企业贷款标准大都接近2003年经贸委颁布标准的上限(以建筑业为例,国有大银行的贷款企业的资产都接近4000万元),而这些企业对于小银行来说都是大企业;城商行积极寻求地方国有企业这些大客户,针对它们的利率大都下浮;一些重组后的农信社(如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城区广泛设点,这是争夺大客户的一个典型表现;外资银行的业务重点首先是服务于本国的跨国公司,其次才是小企业贷款和消费者金融业务。

对于上述调查结果,为什么外资银行在其本国和中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呢?如果我们抛开银行市场结构论,从更广的视角切入,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中国与美国的金融体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资本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在美国,正是由于债券市场的大发展,那些原本向大银行融资的大企业纷纷转向价格更低廉的债券市场,这对银行体系形成了极大的竞争压力。从理论上讲,大银行相对小银行在处理硬信息方面的优势,在相对资本市场时却成了劣势。在经过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后,美国银行业的表内业务已收缩为小企业信贷、消费者金融和房地产信贷。在不断开发小企业业务的过程中,它们也不再依靠各类软信息作为对小企业放贷的判断依据,而是开发了基于其他硬信息的放贷技术,如基于固定资产的抵押贷款、基于关注现金流的设备租赁贷款、基于组合池观点的信用评分技术等。此外,针对小企业单笔贷款交易成本高的特点,银行通过银行保函、工资、支票账户等交叉销售方式,创造了更多的利润。按照国际金融公司专家托尼•李斯阁的观点,“一个金额为5万美元的无担保透支(典型的中小企业贷款)为银行带来的收入要比一个金额为30万美元的住房贷款更多”。

因此,关于银行是否适合从事小企业信贷业务,我们从理论分析和国外案例中得出结论:银行不仅可以做小企业信贷业务,而且能够做得很好,关键是要改变小企业融资的生态环境,形成银行从事小企业业务的压力并最终激发出动力。

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恶化趋势

此次调查问卷除了上文涉及的地区比较以及银行行为特征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特有的现象,而这可能预示着小企业融资难在当前背景下还会继续恶化。问卷整理的结果发现:各地区小企业整体的盈利状况良好,盈利良好和盈利正常的比例数达到80%以上,中西部地区的小企业生存状态还要好一些(东部地区受汇率影响较大);此外银行对小企业的评级也较高,80%都在A级以上,中西部地区的评级也更好一些。然而一个不可解释的现象是,既然中西部地区的小企业信用评级较高,盈利状况较好,但中西部地区小企业的不良率却高于东部地区(东部不良率为6.87%、中部为12.25%、西部为7.30%),并且中西部地区小企业与中型企业不良率的差异也高于东部地区(东部两者差异为2.18%、中部为2.93%、西部为2.76%)。

信用评级在小企业放贷中存在两点缺陷:第一,信用评级是基于资产负债表这样的硬信息生成的,而资产负债表仅仅是时点上的快照,小企业受经济波动影响大,其时点信息不如大企业具有稳定性和参照意义;信用评级是银行针对小企业是否违约的事前评判,这一判断是否成立还取决于贷款发放后的各种因素。然而,不良率是一个历史确认值,它所包含的信息经过了整个贷款周期的考验。银行在放贷决策中更愿意参考后者,因为它反映的信息更全面。结合不良率与信用评级结果的悖论以及上文东部比中西部地区面临更大的融资缺口这两个特点,我们可以勾勒出中国小企业融资难的地区图景:在中西部地区,尽管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较高,但由于大企业相对较少,大企业对小企业在融资上的挤出效应较小,相应地表现出较小的融资缺口;而在东部地区,大企业相对集中,其对小企业的融资挤出效应较大,加之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更高的不良率,银行参照这一先验概率做出决策会造成整个小企业信贷市场的萎缩,而市场的萎缩导致小企业信贷反映出的信息愈加失真。因此,与其说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是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事前的市场失灵,倒不如说部分小企业的高不良率使得整个小企业信贷市场成为了“柠檬市场”。

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途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

上文分析表明,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在于金融结构低级化,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使得银行对大企业的业务没有有效竞争,这对小企业融资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小企业贷款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直接导致小企业信贷信息不能大量积累,而有限的高不良率数据又导致了整个市场成为“柠檬市场”,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源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形成与间接金融竞争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形成银行转变业务模式并向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动力。

具体而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重点是公司债券市场,而不是股票市场。由于股票市场的股权融资特性,投资者只能获得剩余索取权,其偿还次序位于最后,这与债权融资有很大差异。而公司债券和银行信贷同属债权类融资,两者有很大的可比性,由于前者没有太多的机构运营成本,且流动性强,较银行信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另外,随着公司债券的发展,各种规模和期限的公司债的收益率曲线得以形成,成为其他利率的参照系,这时银行半管制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也得以顺利展开。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解决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外部的债券市场的强势竞争下,如果银行开始没有很好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使得改革陷于夭折之中。因此改革还需辅助其他措施,加强征信体系的建设的目的在于解决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银行在针对小企业放贷决策过程中有可参照的硬信息。

由于征信体系建设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征信体系应该采集正面信息而不是负面信息,当前而言尽快打开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当务之急,在小企业信贷业务逐渐展开之后,再考虑积累负面信息提高信贷质量;第二,针对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特点,征信体系不仅应关注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情况,还应关注与商业信用有关的现金流数据;第三,针对小企业公司治理不完善的特点,征信体系还应关注小企业主的信用状况。

完善各类软环境建设,促进银行在小企业金融业务上创新

当前,许多小银行由于自身规模限制大都只能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然而多种制度因素却成为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掣肘。比如许多小企业是村办企业,其土地所有权性质是集体所有,在当前的土地制度下,银行就很难为小企业开展土地抵押贷款;再比如,基于现金流的设备租赁贷款可以很好的解决小企业长期资金缺乏的问题,并且规避资产型贷款因为较差的法律环境产生的执行难的问题,但因为重复收税问题,银行开展这项业务很不合算。因此改善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其他软环境的建设也需加强。

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范文9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决策的每一个程序,几乎都离不开对信息的传播。这些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个渠道。前者是建制型的,主要传递正式信息,即官方信息;后者是非建制型的,主要传递非正式的文化信息。本文所论述的文化网络(culture network)在企业文化理论中,是与非正式信息联系在一起的,是指非建制型的信息传播渠道。 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与人们在社会中的多种角色密切相关的。从一个特定的企业来看,每一个人都只能在特定的岗位上扮演特定的角色。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同时扮演着其他的一个或几个角色,即小道消息传播者、背后议论者、小集团成员等。这些形形的角色在企业正式组织之外,构成了一个隐形的文化网络。这一文化网络不分地位、头衔、劳动分工,把企业各种人员联系在一起,影响着企业的各种决策和协调。

一、文化网络的特殊存在形式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事实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网络。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企业刚讨论某些职位的变动,各种小道消息就会很快传到每一个角落。从表面上看,企业的决策都是在各种会议上作出的,但是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实际上真正对决策的支持和形成最终意见往往是在会前和会后。尤其在中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人们在正式组织中讨论和决策一件事情时,免不了有碍于情面的,于是可说可不说的尽量不说,可多说可少说的尽量少说,“可以说”或“可多说的”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非正式渠道,从而形成了“非正式信息的质量大于正式信息的质量”的现象。研究表明,人们对“正式信息”的关注程度常常弱于“非正式信息”。由于非正式信息的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及其可能产生的巨大效应,我们必须对其加以关注。

二、文化网络的价值分析

文化网络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内部各种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管理者而言,必须学会扬长避短,使文化网络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从企业文化角度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表明,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网络对企业信息进行着有效的检验和反馈。企业管理的任何决策都是以信息的方式下传到各个部门和环节中的,无论这种决策多么正式,总免不了要经过传播小道消息者的“诠释”。这些众多的解释中,虽然总是夹杂着虚假成分,但却能为决策者提供许多通过正式的沟通渠道所不能得到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决策者检讨决策的方式与方法;

第二、保证信息传播途径的畅通。企业非正式群体组织的存在,其自然意义就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自由宣泄情感”的场所。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任何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受到一定的精神指导和支配,是心理活动的最直接的外显。若人们心中所想不能得到一定的释放,会对企业的广开言路造成重大影响,以致企业如一潭死水失去活力,而文化网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为企业注入活力的通道;

第三、加强了各个元素的联系,有利于解决内部矛盾。文化网络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自然也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完全通过正式途径去解决矛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文化网络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是企业脱离“神散形不散”局面的非正式途径。

三、对企业管理者的几点建议

文化网络本质上是企业中的“人际潜流”,它的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能否有效地掌握住这种能量,取决于管理者的指挥能力。如果企业管理者希望不受文化网络的操纵,并利用文化网络来为管理服务,就必须认清文化网络存在的极其重要性,并亲自营造一个成功的网络,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

1.学会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引导文化网络的正确发展方向。企业中的劳动分工是一种自然方式,并不意味着人的先天能力的不平等。但在职工的心目中,管理者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管理者只有通过主动与职工接触,才能给人亲切、平易的好感,使职工消除对领导的恐惧、顾虑和防备。此时,管理者将更容易加入到网络中去,也更容易对网络施加一定的影响。

2、善于把握“关键人物”,把握住文化网络的枢纽。首先是中层干部。他们往往都具有自己的一个小集团,相当一部分人施加着影响,放弃他们就等于舍本逐末。其次是秘书与助理。他们不仅对企业业务上的事很清楚,而且对各种传闻及各类事件的来龙去脉也知之甚多。他们完全可以作为桥梁,起到沟通作用。当然,若他们试图维护自己的上司,则可轻而易举地通过“闲话网”来传颂上司的感人事件,达到管理者通过自身努力难以达到的效果。再次是“网络领袖”。他可能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人,但他对群众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管理者的任何一个不慎之举,都可能招致料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认清这种网络领袖,并与之保持沟通是很有必要的,若将他们安置在信息沟通较大的岗位上,是再明智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