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8:48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通过片滨州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及现状分析,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并进一步对教学双方提出更高的要求。

0、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 的计算机必修基础课程,其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 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暴露了很多弊端,导致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明显降低,为此,笔者认为,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是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的精神指导下,并借鉴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和山东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模式。

1、现状分析

1.1学生特点分析

(1)学生起点不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滨州学院为例,每年近loo个教学班约4000名学生必修本课程。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学生人学前接触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很高,而约10%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甚至没有见到过计算机。这种明显的差距主要来自地域的差别,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人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图圈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习态度不同。学生学习态度的差异包括学生的专业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两个方面,文艺类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不如普通系学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这门课当作一门课来学习,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社会对人的基本信息素养的要求。

(3)学习目的不同。有的学生想专升本,学习比较积极主动,其学习的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一种工具,只注重动手操作,而忽略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还有少部分学生纯粹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好玩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无论上述哪种情况,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知识掌握不系统,没有完整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系统结构。

1.2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几年来一直使用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及其配套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其特点是内容详细,系统性强。分析非计算机专业白尔学生学习这门的目的,所以泛泛地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难以突出重点,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1.3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陈旧,难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学院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本课程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从传统的课堂转变到多媒体教室,教学内容的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与学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仍然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始处于被动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 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单一,这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是无法 适应当前形势的。实际上,学生缺乏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 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的能力。另外,由于同一学习起点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压 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设计

2.1打破传统自然班授课方式,根据学生学习起点的不同,进行 分组教学。

开课前首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首先进行摸底考试,根据调查结果或考试成绩重新分配这门课的学习班。对于知识掌握良好的学生,一方面可以缩短上课学时,另一方面提供上机和上网学习的环境,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或者是没有基础的学生,应该加大课时数,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尽可能对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活动。

2.2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功能,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结合。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网络课程及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放在校园网上,机房全部开放,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以培养学生通多渠道获得信息的能力。具体在理论课上,加大教学容量,缩短学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字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在这个教学模式的要求下,借鉴北京交通大学王移芝教授的教改经验,我们可以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即理论知识、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对于理论课,我们采用课堂面授、网上自学、周末讲座的形式。对于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重点、难点辅导,网上答疑等。对于实践教学,必须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

2.3加强立体化资源建设、体现数字化学习。

教学资源的建设非常重要。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遵循以教学设计一体化即内容有机结合、媒体呈现立体化即形式互相补充、教学应用多元化即满足多种应用的原则。配备一立体化教学资源包,主要应包括教材、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网络课件、试题库、在线测试、教学支撑平台、考试系统等多个方面。鉴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为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学习平台的建设不容忽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从茫茫网海中搜索信息的随意性,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这也是笔者申请滨州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课程建设课题的重要原因。

2.4改革现有考试机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当前的考核方法是,第一学期期末为考试,全校统一命题笔试。这样的考试方式很难体现一个学生的能力,因为本门课程实践性强,单纯的笔试很难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往往是教学重点与考试重点相脱节。第二学期任课老师自行考查,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的随意性很大。改革现有的考试机制,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记录,进行资格认定,占期末成绩的50%,而最后的水平测试也只占期末总成绩的50%。这种新的考核机制的特点是突出能力考核、注重学习的过程

3、教学改革对师生双方的要求

3.1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教学改革虽然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并不是把教师给解放出来,而是对教师有更多的要求,教师的任务较以往更加繁重,压力较以往更重。因此,首先教师自身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第二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自主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另外,还要注重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

3.2对学生的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应该掌握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学会学习。第二要充分了解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比如它是一种技能(各行各业的应用工具);是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实践工具,是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等,不要把这门课单单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要学会与其他学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整合。这样才会有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34-01

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很多概念、技术、协议,而且都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就是需要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解,如果只对学生进行纯理论教学,会十分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开展实验教学将成为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保障。

1.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都是以纯理论的方式进行,普遍缺少实验环节。如果该学校没有实验安排的教学计划,老师上课的时候就需要将实践教学的知识加进去,这样方便学生更好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

然而,虽然有些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实验安排,受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实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一些网络培训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就是Wieshark软件进行的协议分析,虽然这样的教学实验方便了学生很好的理解网络协议,但是学生对网络规划、路由算法等内容得不到实践。

2.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在不同专业中的探讨

在江苏大学,计算机网络原理将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学生的必须课。以前,这门课的教学大纲要求是48学时的理论教学,没有安排实验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让学生难以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因为单纯的理论会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比较抽象。

在2010年,学校重新修改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网络工程系教学大纲,将原来的28学时增加到64学时,新增了12学时的实验教学,另外由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卓越班的特殊性,其计算机网络原理的课程依旧为48学时,其中有8学时为实验教学。

3.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设置

3.1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设置

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实验有12学时,分为6次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3.1.1直通、交叉网络的制作

消除网络的神秘感成为开展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每位学生需要自己通过实践,作出一个合格的网线。做好之后学生可以将网线带回宿舍自己使用,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也会带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热情。

3.1.2常用的网络层协议分析和网络命令练习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的使用技巧,比如:arp、route、ping、netstat等等,另外该实验还要求学生在执行命令之前,学会使用wieshark获取报文并且学会对其进行分析。

3.1.3掌握wieshark的使用方法

Wieshark是一种分组嗅探器,其可以捕获网络报文并且对其发生的网络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在该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Wieshark的界面,然后按照要求在浏览器上输入一个主页URL,再找到相应的HTTP报文,根据报文查找自己计算机中的IP地址和自己访问的IP地址,同时对报文的结构进行深一层的分析,更好的体会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体系。

3.1.4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的算法

该实验需要借助一个公司的Packet Tracer的模拟器,老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将网络拓扑图、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信息以word形式发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依据相关的命令配置设备完成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该实验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工作有直观的了解。

3.1.5Winsock编程实现TCP/IP客户端/服务器模拟

该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socke编程的步骤以及编程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函数,在该实验中,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机和旁边的计算机分别作为服务器与客户机,并且实现两台计算机的互相通信。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程序的部分代码,要求学生根据socket编程的流程将给出的程序代码补充完整,再进行通信实验。

3.2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卓越班的实验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卓越班由于其特殊性,其实验教学安排为8学时,也就是一共有4次实验,相比较信息技术方向的12学时来讲,卓越班的实验安排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卓越班的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封装和每一层的协议,在实验安排中没有socket编程和路由器配置,只有在还有课时的允许条件下,在理论教学的课堂对该两部分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让学生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抽象即可。

3.3 网络工程系实验设置

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有12学时,一般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在大二的下学期开展,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制作网线,同时网络工程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安排的目的不同于信息技术方向,其没有网线制作实验,而是增加了一次的网络规划实验。在网络规划实验的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案例利用Packet tracer制作出一个合理的网络拓扑图,根据具体的要求规划好子网掩码、自己设备的IP地址等一些基础的信息,最后开始路由算法,实验网络内各个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真实设备上进行实验。

3.4 在实验设置中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老师来讲,在每次实验教学之前,都需要认真准备上课时需要的文档,该实验文档中不仅包括实验的要求、实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该实验需要的背景知识和详细的实验步骤。比如在Wieshark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文档中应该有Wieshark的功能和操作界面的介绍,还有该实验的具体步骤。直线网络与交叉网线的制作实验中,在文档中就需要有T568B、T568A的具体线序和制作直线网络和交叉网络的较为详细的过程,教师还应该在授课之前,准备好课中所需的工具,教会学生对测线仪、压线钳进行正确的使用。在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算设备法的文档中,老师应该给出设备IP地址配置、静态路由配置、RIP路由配置等一些基本的命令。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的知识点不仅多,而且还比较繁琐,纯粹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听起来十分抽象,因此开展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展实验教学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要老师根据教学条件认真设计实验的形式和实验内容,除出了本文中涉及的实验,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网络协议或者通过简单的编程模拟来实现网络协议的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永平.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学,2013,(31):106-110.

[2] 刘洪涛.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36-37.

[3] 吴晓波.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论坛,2011,(31):56-58.

作者简介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导论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入门课程,是对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综述。通过教学,学生可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结构有一个了解,明白自己的专业领域将要学习哪些内容,为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奠定基础。

1传统医学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近几年,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从教学内容上,?訩是专业核心课的大杂烩,将"数据结构"、组成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核心课程进行简单的罗列,使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把握。?訪直接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这2种都达不到计算机导论学习的目的。②在重视程度上,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注重照本宣科,无法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既能让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体系,又能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改革

2.1教师选择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综述,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学科,那么我们可以组织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每一位老师讲授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内容,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水平。各个教研室可以以本教研室的研究方向为题,为导论的某章涉及的学科开设小型的讲座或报告,从而使学生可以了解该学科的前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材选择 选用优秀的教材,甚至是国外的优秀教材,并使用双语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提升,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

2.3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参考已有著作以及文献中关于"计算机导论"内容选取的基础上,"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2]:计算机发展简史、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这样的一种内容选取模式,囊括了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较好地适应"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

计算机发展简史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学习研究的的启示。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相关软件的使用扫除障碍。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内容,组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的框架,对这些知识的概括性学习,学生可以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大概性的了解,为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

2.4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性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好的理解理论讲授的内容[3]。"OFFICE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的实验,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为以后的日常工作、论文写作打好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实验,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打开机箱观察计算机的各组成部件,对CPU、主板、显卡、风扇、数据线等有一个直观上的认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维护能力。"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的实验,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状态、网络连接、环境配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参观我系自主开发的一些软件,了解他们的性能、开发的过程以及经验教训。"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的实验,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使用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等能力。实验课程的教学与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复杂的知识变为简单,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学生初步掌握了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了解了操作系统、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了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从而加深对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2.5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但是在不丢弃的前提下,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每一章的内容可以分组进行报告或者讨论。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轮流对某一章的内容,通过搜集资料作概述性的报告,或者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给予引导。

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建立"计算机导论"课程网站,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的交流。"计算机导论"课程网站可包括理论教学区、实验指导区、自测习题、学习讨论区等。理论教学区应包括"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程录像等指导性信息;实验指导区应包含每一章的实验指导、注意事项、实验内容;自测习题用于学生自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习讨论区用于当前上课学生之间的学习探讨、教师学生间的交流,也包括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

2.6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意见 特别是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所讲课程的哪一块比较感兴趣,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

上述改革内容是我院在多年"计算机导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方面的改进,并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方,王兵,李继民,等."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149-152.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 过程考核

《计算机基础》是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因此该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养、后续计算机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模式及存在的弊端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的模式非常重要。改革前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是依附于理论教学,仅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教师按照课程进度布置实验内容及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内容和要求依据实验指导书给定的操作步骤按步操作。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题目在操作时需要进行大量重复的文字或数据的录入,占用了大量的实验时间,造成课堂实验时间紧张,而需要重点练习的操作部分却没能完成。教师在布置实验题目要求时不能直观地展示实验操作的结果,学生缺乏对实验的思考,只是按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被动地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操作。这种实验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体是教师,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和安排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性、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的授课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我们针对其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将现有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为中心,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和安排围绕教师进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实验变为主动思考如何来进行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原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验。教师在实验课前,设计好案例,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溶于实验案例中,同时将实验所需录入的文字、数据等预先录入,并将实验完成后的效果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实验中,搜寻所学的知识点,运用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在老师的必要引导和同学们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实验任务。为了实现这种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基础实验案例库,将案例库中的每个案例设计成便于课堂展示的文档,文档中保存实验结果及实验中所用的文字、数据,学生不能修改文档中用于展示实验结果的部分,只能对需要操作的部分进行操作,最终达到实验结果的要求。案例库中的案例按课程进度分成若干个实验,在实验课时将相应的案例文件利用网络的文件传输功能从教师使用的计算机传到每个学生操作的计算机,学生下载实验任务,按实验任务的要求,通过思考、讨论、网上查找、教师引导等方式完成实验任务。

这种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生录入实验所需的文字和数据的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突出了实验重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与同学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实验任务的完成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质。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布置实验时,能较直观地展示实验完成后的效果,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完成实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主动参与性及学习兴趣,而减少实验所需文字的录入又突出了实验重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的评价方法

成绩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综合评价,考核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合理的课程评价考核办法,可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的学习。以往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期末考试评价为主,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90%,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10%。这种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手段的考核方式,评价内容单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忽视了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所学知识不扎实,不能掌握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学生形成不了“计算机意识”,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评价考核体系应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课程考核内容要全面,既要包含理论知识的考核,也要包含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考核,为此,结合实验课的案例教学模式,将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改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考核分成期末理论考试、平时成绩和上机实验成绩三大部分,其中期末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因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性较强,而且上机实验的操作中也融入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上机实验成绩所占的比例较大,占总成绩的70%。本课程共有11次实验,平均每次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36%,每次实验学生都需将实验结果提交,通过我们的评分程序自动评出学生每次实验的分数。这种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方法,更多地是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给予了客观的评价,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并能逐步改进学习中的不足。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实践,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和过程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希望通过对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模式的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1.41-4

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通过计算机将数据转换为图形,并在专门显示设备上显示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从汽车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到电视广告、游戏,无一不应用计算机图形生成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1 实验教学现状

由于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建立在多门学科之上的综合叉学科,要求学生先修“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课程中的许多算法抽象,原理难懂,实践性强,学生在上课时看似听懂算法原理,但面对具体问题则难以编程实现,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课程的推进而逐渐下降。传统的“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形成感性认识,还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原理和算法应用于实验,容易产生学习挫败感。

笔者认为该课程应理论与实验并重,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实验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 合理设计实验内容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包括基本图形生成、曲线和曲面、图形变换等。实验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六个实验项目,分别是基本图形生成算法程序设计、线宽与线型处理算法程序设计、区域填充算法程序设计、二维图形裁剪算法程序设计、自由曲线绘制算法程序设计、二维图形的几何变换算法程序设计。

此外,为了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实验课程中还安排辅导性实验和进阶选做项目,譬如,在实验课初始时安排熟悉使用VC中的MFC、OpenGL;在六个实验项目之后安排三维图形观察、变换算法、分形几何造型算法、自由曲面造型算法、真实感图形绘制算法程序设计等项目,作为学生分组团队选做项目。通过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图形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基本图形生成算法程序设计的DDA直线生成算法实验中,学生在了解了DDA直线生成的数学原理之后,新建一个Win32 Application的“Hello World”程序,工程命名为:DDA直线生成算法,打开DDA直线生成算法.cpp文件,加入如下代码:

2.2 科学设计课堂活动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课与大多数实验课类似,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设计好实验的题目、内容和重点,然后学生上机编写、调试代码程序,同时教师辅导、答疑,最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由于大多数学校师生比不足,造成实验课上老师只能解答主动提问的学生的问题,而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学生则在机房上网或对实验任务无所适从,提不起兴趣。不少学生的实验报告也是敷衍了事,甚至互相抄袭,达不到课程的实践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安排个人上机实验任务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团队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在实验课上引入几个难度相近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由分组,选题,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参与学生的分析与讨论,并适当给予修改意见。实验完成后各组展示实验结果,分组之间相互比较、评价,总结出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和算法。此外,在期末还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完成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要求设计出包含理论教学中有关算法原理的作品,并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心得。分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还增强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实验课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教师课前应收集或制作相关的教学资源,将抽象的算法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直观的或动态的演示向学生介绍算法原理。例如,可以用Flas演示二维图形的变换,三维图形的变换过程可以投影用3D MAX软件来演示。同时,还可以采用让学生上讲台讲课的方式开展教学。把讲台留给学生,让学生备好课,以学生的角度介绍实验内容,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等,最后由老师进行补充或更正。这种教学方式一改老师完全主导实验课堂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实验课不再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的枯燥教学活动。

2.4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以往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成绩采用理论卷面考核成绩为主、上机实践成绩为辅的考核方式。在强化实验教学环节之后,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算法原理,考完即忘,可将考核方式改为理论考试成绩与实验成绩并重,即课程成绩除了包含理论课的卷面成绩之外,还包括实验成绩。实验成绩由个人独立实验部分和团队分组实验部分组成。个人独立实验部分要求完成图形学基本算法的程序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给分。团队分组实验部分提供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项目。团队分组实验部分的成绩,由教师评分和各组学生代表评审小组的评分组成。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实验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课内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能够运用所学算法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元琰,张睿哲,吴东.计算机图形学实用技术(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2]孙家广,胡事民.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

[3]傅向华,周虹.加强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23):94-97.

[4]候文邦,顾国生.“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6-67.

[5]钱苏斌.计算机图形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软件导刊,2013(11):180-182.

作者简介:雷芸(1979-),广西南宁人,讲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教育技术史。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40-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入学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们一直致力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1 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本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为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解,授课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理论课根据课程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式及案例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验课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带着任务操作,学习目的明确。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及授课计划进行了细分,均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内容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例如理论讲稿内容增加了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积极参与教学讨论,使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验讲稿对实验任务进行了详细说明,实验课学生任务明确,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不在纠结学习本门课程有什么用,思考的重点是怎么把这门课学好。

2 实验学时大幅度增加

按照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计划,本门课程总学时60学时,分为理论课、实验课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分配为1:1。教学改革实施后,理论学时为20学时,实验学时增加为40学时。实验学时的增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任务大部分都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书写完整,电子作业完成质量很高,并且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创造。在所有的电子作业中,学生的Word文档及PPT演示文稿作业尤为出色。例如,PPT演示文稿设计实验,实验目的:①掌握PPT文件的建立,保存方法;②掌握对 象(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的添加方法;③掌握动画的设置方法和幻灯片的切换方法;④掌握超链接的使用;⑤掌握幻灯片设计和幻灯片版式的应用。通过学生的电子作品检查,实验基本要求都实现,演示文稿放映时有幻灯片切换效果,有动画效果,很精美。另外该生创造性地添加了GIF格式的动画图片和自选图形,进一步美化了幻灯片。理论课前用20分钟演示学生作业,同学生一起给出客观评价,学习优点,弥补不足,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3 分层次教学

目前,虽然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从原来的大学起步过渡到中小学为起点,但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对计算机了解甚少,甚至还有的学生没摸过计算机,属于零起点学生。本课程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计算机基础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理论分文、理、艺体三个教学层次。文科及艺体开设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理科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实际教学中,因为艺体学生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基本操作知识讲授。实验教学由理论教师在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分成有一定基础和没有基础的两部分,将实验课由理论课的大班额教学采用分层次方法分为两个小班,由两个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实验教学中实验任务的设置由易到难,首先要求完成较容易的任务,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及时间安排有选择的完成较难的任务。

实验学时的增加及分层次小班额授课,学生学习热情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制作的Word作业,PowerPoint作业,从质量及美感各个方面均有大幅提高。

4 分模块教学,分阶段考核

模块化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院大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所在。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分为六大模块: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每一模块教学完成后,随堂进行考核,采用上机考试,在线阅卷,学生当场可知道成绩,60分合格,不及格者继续强化该部分训练,另行考核。期末考核式方式为上机考试,学生不用再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对所学内容熟练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提升了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

5 教学模式网络化,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本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三大资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为补充、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网络课程自学为主体等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电子邮箱、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聊天软件等等现有的交互式信息平台,与学生实现随时随地沟通,实现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解决了过去只有上课才能见到老师的问题,实现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还是学生的益友。

教学模式改革之后,经常有学生对现有知识内容进行扩展,向老师询问一些本课内容之外的问题,例如,“如何做PPT特效”,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扩充知识储备,迎接未来一个又一个挑战。

6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改革

让学生学习好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需要教师、学生及教材的三方配合才能实现最好。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依据。通过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工作发现,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的教学,而在实践方面过于肤浅并且缺少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内容,所以学生在学习过后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应用的乐趣,另外学生个体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也是因人而异的。为了使教材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能体现和发挥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达到学以致用,会学会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老师,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及目前学生实验课状况和学生目前学习情况,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调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教学过程中教案进行整理,编写了一系列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实践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结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要求设置,凸显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教材立足于计算机公共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简明扼要,层次分明;《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操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教材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教学方式;《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程》教材中的上机实训题型丰富,且来自实际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材投入使用后,深受教师及学生的好评。

新教材加强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突出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编程思想,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程序设计教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被国内很多高校采用。

7 实践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

目前,大学生均为90后,彰显各性的年代,在实际授课中,授课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最大化。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社会助长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其他遇到操作难题的同学。在实际授课中,有的同学性格开朗,极其主动要求:“老师,我会,我告诉他”;分模块教学中,每一模块测试结束后,学生有喜有忧,及时引入教育心理学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后续内容的学习,学生都能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课,按要求完成后续实验操作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操作实践,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心理学的渗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宗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

参考文献:

[1] 宋丽,吴玉华,蔡丽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64-02

Reform of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 and Training of Students’ Approaching Ability//Bu Yanbin, Zhou Youjia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form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pattern for non-majors in the author’s college and problems in computer practice teaching,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patter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 words computer teaching; experiment of computer principle; quality of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Nanjing, China 211172

1 引言

目前,国家倡导素质教育,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担当起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关于教育模式的探讨,已经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素质教育的特点,围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偏离社会实际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上出现一种矛盾:大学毕业生剧增,就业困难,而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来讲主要有:教学内容偏于陈旧和理论,缺少实训环境,学生实践能力差,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与行业、企业缺少沟通,对社会需求不明确。

2.2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国情特殊,东西部教育条件差距较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理论及技能,而有些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2.3 课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较缓慢

目前,各高校都在对课程的总体学时进行压缩,使得教师只能讲授重点和基本操作,无法照顾到具体细节。再加上实验机器老化严重,实验条件有限,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课程内容。

2.4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缺乏,教师进修学习机会少

由于高校和企业的待遇差距,计算机类毕业生大都不愿意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造成计算机基础教师缺乏。此外,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知识更新较快,计算机课程教师需要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但是由于高校普遍不重视计算机基础类教学,故教师进修学习机会较少。

2.5 实验室投入不足,设备简陋

设备的性能与设备的价格呈正比关系,购买好的设备需要更多的投入。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跟不上扩招的速度,且部分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设备落后,难以跟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

2.6 实验案例陈旧,缺乏探索性

实验课教学案例设计不合理,所学知识跟不上社会需要,学生实验基本上是按照实验指导书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以验证性为主,缺乏探索性。

2.7 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高校对于实验课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实验员的配备良莠不齐,实验系列职称瓶颈较大,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较少,实验系列教师待遇普遍较低等,均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

2.8 多媒体教学名不副实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仅是将教学板书死板地搬到教学课件上,依然是采取灌输式的、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学,互动环节较少,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

3 改革计算机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有很强的理论性,还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际工作中,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同时要加强实践练习,要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现行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该模式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笔者结合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几点思路。

3.1 采用分级教学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学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测试,按测试结果分级,根据分级结果分开教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采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提高其计算机基础水平;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登记其学分,针对不同专业增设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类课程进行选修教学,引导此类学生学习更多实用技术,增加其社会技能。通过此种方法既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统一要求,又使得优秀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深、更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123-02

1 概述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计算机学组将计算机导论纳入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开设的八门核心课程的“开门”课程起,“计算机导论”在高校已经历经了三十载的发展。所谓开门课程,是指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计算机导论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是让学生认识专业的发展状况,培养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专业兴趣的入门课程。

这是一门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课程,特别是历经了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后,从前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渐渐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教育的需要,另外,针对应用型本科这一特点,还需重点强化其应用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找到最合适的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学生应用性这个层面的学习,并强调联系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不仅仅是对学生,对教学、教师以及相关各方面的要求,都需要改进,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已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十余年的时间,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环节等,分析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革措施。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2.1教学目标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其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求研究的深厚坚实,但也不能只讲技术的够用即可,它应该要求的是理论是紧密结合于技术的实在。不需要追究理论知识的起源学派等。着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去的导论教学里,存在目标有失偏颇的情况,要么就是偏理论,学生学习困难,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要么就是偏重技术,学生虽易于掌握,但会造成内容过于浅显,使得教学品质下降,达不到本科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教学目标应作为首要的改革内容。经过理论结合实践,改革后的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可从这几个方面来叙述: 第一,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总体概貌,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前景与职业方向需求,以及对合格毕业生的要求。第二,了解课程框架体系,通过宏观浅入地学习专业课程的内容,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了解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网络等课程的内容及其引导其初步应用,并与时俱进了解计算机的相关发展情况。第三,培养计算思维,计算机方法论等专业素养,为后继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并激发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改革

从前的学生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不够,大多学生来自农村,很多新生对计算机都是从零学起,所以,当时本专业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一开始就侧重于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以及计算机的操作及Office系列,以及互联网的使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时间,用来简单介绍一下今后各专业课的大概情况,很少深入地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计算机专业人才最不可或缺的计算思维、计算机方法论的培养。而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教育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飞速普及,如今的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已有了完全的不同,他们大多在中学就将文化基础与基本操作学完了,如果不作改革调整,就会导致与中学内容重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而且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影响到今后各科课程的学习。

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好计算机导论课的教材,内容上,要与目标一致,但要注意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但求广度优先,不求深度优先[1]。不仅如此,还要防止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教材,应与应用型本科的目标相一致。其次,在此基础上,修正教学侧重点并拓宽知识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摒弃过去把计算机导论课程与“计算机基础加专业课程系统介绍”相提并论的思想。在理论教学课程中,要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主旨,侧重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具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通过宏观框架体系及相关课程的入门介绍,为后续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并可以因此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树立一个方向和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软硬件知识、数据库、程序设计、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等,结合学生的特点,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好相关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而作为应用型本科,还要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在内容上增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做好今后学习的准备。课本是死的,教学是活的,还要及时跟进最新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更新知识点。做到与时俱进,并培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2.3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2]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首先要立足于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即“应用”,强调理论实践于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提出概念,然后做出解释说明,最后举例的体验研究型教学。在计算机导论课程里,可以采取通过对应用的举例或者操作,让学生得到一个理解的过程后,作出反思,提出问题,最后试着自己总结理论概念,再找出与概念的认识差距。其次,在强化概念的时候,可以改变传统知识讲述的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这一类的学习工具,归纳和演绎所有学过的知识点,然后慢慢引入新的东西,这样一来既给学生注入了了计算思维,又让学生有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再则,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能联系实际的简单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学习,就相关内容知识点与现实的结合查阅资料,安排适当的讨论课,这样还能丰富了教学形式,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总结知识的能力,共享教学资源,强化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基于网络基于文献资料的协作教学。另外,还可以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前沿领域,作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眼界,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学科状况,提高学习兴趣,这可以归结为专题讲座式教学。

计算机导论课程知识覆盖面大,所以章节间的内容比较松散,不容易理解,而且面向的是大一新生,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系统性,强调每一部分内容在专业的地位及作用, 以及未来深入学习之后的融会贯通,在理论教学中要给学生构架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使之系统化地进行学习。相应地,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理论教学,突出专业特点,学生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还要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能力[3]。这些能力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所以要注重强化理论与实验的联系,而不能和从前一样,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离。

2.4 实验环节的改革

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重点就是体现在实验上,所以加强实验课程是重中之重。计算机导论课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因此针对计算机导论的课程特点,实验教学的内容除了计算机基础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工具的使用等内容以外,还需在对各个主干课程的章节介绍中,设置相应的实验,例如在学习数据库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查询小系统,培养学生的贴近现实的应用能力;在学习程序设计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编写一些简单有趣的小程序,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在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拆装废旧的计算机,增强其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对课时的要求,应当不低于理论学时。另外,在实验中,要严格要求,强调对学生良好操作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环节中,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是最佳选择。但在任务的布置上要有所改革。传统的教学中,基本都是按部就班地给出步骤,大家得到同样类似的结果,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自学能力。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点,即根据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也就是说,这样的任务能够使得程度不一样的学生都能够尽情发挥,而即便是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比如在Office实验中,让学生做一个自我介绍,但是内容不限于学过的Word、Powerpoint, 可以做网页,可以做动画这些课堂还未学过的内容,要求图文并茂。并安排成为制作竞赛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刺激学生的未知欲,并能在竞赛中展现出不同学生的能力。

3 结束语

本文的教学改革在安顺学院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六十名学生中进行了实践 ,收获颇丰,效果较好。学生的学生兴趣增强,成绩也大大提高 ,思考问题主动积极,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考试成绩与往年的对比,操作考核成绩与理论基础知识的成绩都很理想,达到了提出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袁方,王兵,李继民.计算机导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计算机实验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 教学设计;初中;计算机教学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知识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得到了普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标志。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是信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中学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因此我们应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 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关键

教师应重新对教学加以认识。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一位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很好地驾驭课堂,组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普及,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教师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过程中,应当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学习热情的“加油站”。

素质教育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将受到重视,而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将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要上好一节课,更要充分应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来获取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变。

2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作为初中计算机教学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现在的教学中常常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物,这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技术未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计算机实验教学是整个计算机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验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全面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合理选配人员,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把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思想作风好的骨干选拔到实验领导岗位上来。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调整配备学历层次高的实验教学人员,培养和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发展后劲的实验教学队伍。

2.2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改进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观念,把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观念,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观念。为此,要大力推进专业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①改变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附属关系,形成独立规范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登记考核制度;②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③设计性实验,选题力求实用化、多样化,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

2.3 精心设置实验课与实验项目:①选择实用的、有代表性的、富含先进技术的、可行的实验题目。②开展探索性实验:学生自选题目,独立完成实验及论文,进行论文答辩。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③增加具有研究性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学习、寻找规律,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结论,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 教学方法要改革

3.1 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使用,应用软件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也日趋完善,学生在校期间上有限的计算机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各种软件用途虽然不同,但是在操作方法上或者某些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计算机教师可对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教材中提供的软件为例,学习一、二种较为流行的软件的使用方法,达到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使用新软件的方法”的目的。从费尽苦心让学生学会一、二个新软件的使用方法到使学生自己能够学习新软件的使用,这一观念性的改变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总之,要让学生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会利用计算机来为实际工作服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是单纯地学习如何操作计算机。

3.2 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设计课程。在初中计算机教材中,无论是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应用软件,还是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都设置了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和操作技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编者的这种意图并不能完全实现。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的原因。一些普通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差,表现为学习精神差,不爱动脑筋;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差,不善于学习,在自学时不能很好理解教材的内容;二是教师的原因。虽然教材已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一些教师怕麻烦,加之会考等压力,仍然在用讲说明书的方式给学生上计算机课。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后半学期干脆在教室上计算机课;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不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学生,难以控制在机房上课时的课堂局面。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明确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在教学上要善于设置一些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他们的操作欲望。如,文字处理软件以学生感兴趣的编辑和排版为突破口,程序设计以编制图画和游戏程序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

参考文献

[1] 李全瑞.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重视图示的使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04)

[2] 肖宁. 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