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水产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8:58

水产论文

水产论文范文1

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及"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方针的确立,使渔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花色品种逐渐增多,产品鲜度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使水产品市场供给有了根本改观,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逐年提高。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消息,从1990年起,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连续11年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而且水产品人均占有量逐年提高,从1978年的4.8公斤提高到1999年的32.7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水产品对外贸易蓬勃发展,1999年贸易总量达265.32万吨,总额44.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量134.8万吨,出口总额31.4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扩大了13.6倍和11倍,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2,6%,我国城市居民"吃鱼难"已成为过去。

业内有关专家乐观的估计,到2005年,中国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将由目前的32.4公斤提高到34公斤。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将增加10公斤,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内中国渔业还要更加快速稳定的发展。据预测,新世纪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到2025年人口至少达到15亿,耕地面积却要下降到低谷。因此,"水中捞食"即水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不仅要改善人民食物构成,而且要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二业并举,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眼下渔业捕捞强度的快增长与海洋生物资源慢增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鱼少船多,劳动力多,再加上我国渔船淘汰制度和国家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渔船以旧变新使得捕捞强度呈增长态势。而且,过度开发、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资源自然规律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以往常见的黄鱼汛、带鱼汛已成为历史。《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更是"雪上加霜",使捕捞作业区大为缩小。还有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使我国近外海渔场受损,造成大批渔民、渔船面临转产转业的难题。形势的严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于是"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并举"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开始贯彻实施。2000年,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0%,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目前全国非国有渔业专业劳动力628.7万人,其中养殖专业劳动力372.2万人。养殖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较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殖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养殖业在调整渔业结构、振兴渔业经济、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渔民生产生活、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困扰,挑战中国水产界

近年来,国内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高档水产品不再高价,进口水产品抢滩中国市场等等,都说明我国水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广东省湛江市海鲜市场经营惨淡,大量网箱养殖海鱼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平均跌幅已达到一半。正值牡蛎肉肥膏腴大量上市之际,地处浙南沿海的洞头渔民,却为数千亩牡蛎的出路而焦虑万分,苦于找不到买主,致使一年辛苦劳作,丰产却未丰收。三四年前,大黄鱼在我国沿海几乎绝迹,即使市场上偶有一见,价格之高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今据调查,浙江省宁波市网箱养殖黄鱼积压数量达千吨左右,市场上大黄鱼收购价迭破每市斤10元,也少人问津……

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下述3个方面:

1.水产品结构不合理。养殖品种结构基本雷同,使品种结构调整从旧的趋同走向新的趋同。不少省市的养殖户对目前的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感到茫然,你调我也调,大家都在调,到底应该怎样调,谁也不明了。前几年网箱养鱼形势较好,一些养殖珍珠、对虾的专业户看到网箱养鱼风险小,有钱赚,纷纷上马,于是从事网箱养鱼的人数成倍增长,致使年总产量迅速膨胀。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种群混杂、种质退化。我国虽然突破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养殖业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但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只讲产量、不讲质量、忽视种植、近亲、逆向选择、品种混杂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养殖对象生长速度慢、性成熟年龄提早、抗病能力下降等。例如河蟹人工繁殖亲体小型化和辽蟹南移均促使河蟹种质的混杂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的退化。宁波黄鱼缘何滞销?种质退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宁波今年养殖的大黄鱼,多系福建引进闽侗族,由于多年的养殖,种质严重退化,不再具有原来的大黄鱼的风味。

污染严重,水质恶劣。鱼儿离不开水,水是水产品的生存环境,但遗憾的是在新的世纪,水域污染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赤潮频繁发生,污染事故接连不断。再加上养殖生产高密度,自身污染也日趋严重。近几年,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体环境和养殖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明显。1997年以来,我国海域多次发生前所未有的赤潮,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目前,全国每年发生污染死鱼的事件近千起,直接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0亿元。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严重,在淡水养殖方面,养1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吨虾需要投下饲料3吨~5吨,相当于蛋白质1吨~1.3吨。大量的氮流入水体中,造成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1994年全年沿海对虾养殖相继爆发了大面积传染性疾病,病害面积约168万亩,对虾减产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这与养殖水体的二次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大战略,铸就新世纪水产之路

渔业大国的盛况下面潜藏着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同时,更要群策群力,着眼于解决问题,使水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为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肉类消费压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调整养殖模式,品种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要瞄准市场,适应消费需要。从主养品种上、规格上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制定出适宜本地的最佳放养模式。常规鱼类要盯住"三口之家"的消费市场,如农村鲢、鳙鱼消费量大,小城镇主要消费有规格适宜的鲫鱼、草鱼、鲤鱼等,大城市的普通消费品种有青鱼、团头鲂、乌鳢等;主养的名特优品种要看国内国外市场,如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鲫鱼要求大规格,甲鱼要野生的。同时要根据苗种来源及养殖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行鱼蟹、鱼虾、鱼鳖、鱼龟、鱼蚌以及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使当家鱼类和特种水产品协调发展,并且采取轮捕轮放技术,使水产品均衡供应市场,可避免淡季过淡,旺季过旺,产生水产品过分集中的现象,以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缓减养殖资金难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还能控制养殖对象的合理密度,减轻浮头、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节约饲料、提高产量。

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品质。江苏省淮阴市某个体甲鱼商贩以40元/斤的价格将甲鱼400斤一转眼卖出。原因是甲鱼品质好,身体厚实而不浮肿,裙边宽厚,特别是背板呈嫩绿色,底板呈白色,其体色非常接近自然生长的甲鱼,深受消费者青睐。由此可见,要卖出较高的价格,提高品质是一种办法。

优良的品质与苗种的优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养殖品种改良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1999年11月7日,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经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实地考察验收,确认为全国首家"中国对虾原种场"。近来水产养殖品优质种层出不穷,但并非处处可养、人人可养、养了就能赚钱。还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解决"水土不服",做到因地制宜。在确定养殖品种之后,接着便是通过养殖手段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养殖对象的品质。人工养殖的种类为什么品质不如天然野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养殖业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缩短养殖周期,投放饵料单一,营养成分不合理,高密度养殖,运动量不足。因此目前提出的模拟自然生态的养殖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青睐。

做水的文章,改善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体上下再大的功夫都不为过,因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和控制,对防病治病、健康养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了解,海南经典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三江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台湾最先进的成套微生物养殖技术养虾,设有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每个虾池都配有生化室,培育新的微生物以净化水质。经过微生物处理的水通过管道进入虾池可常年循环使用,不向外排放,因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这种方法还能科学有效地清除池底的各种污物,保持池水清洁,为对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概括起来,改善水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首先是物理方法,其次是化学防治法,最新的一种是生物处理法。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渔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业必须自觉利用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来谋求更大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大大改善渔业分散、可控程度差等固有的行业弱势,使水域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水产养殖户可以根据网上的信息更科学地制定本地的生产目标在网上可以寻找到高产高效渔业生产技术和其他信息,并可以在网上进行水产品的销售。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可以加快我国设施渔业的发展,使得水体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成为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靠天养鱼和凭经验养鱼的局面,使设施渔业成为可能。

五大变化,蕴含困难和希望

一是渔业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展渔业已不仅仅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菜篮子",而是对促进农村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渔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在不少地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是水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供求不足转到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渔业的比较效益和渔民收入明显下降,渔业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的提高都已显得刻不容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尤为迫切。

三是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渔业水域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加重,以及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保护渔业水域环境不仅是渔业部门更是全社会的重要职责,切实降低捕捞强度、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任重道远。

水产论文范文2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王苏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框架一体化分析及其联合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水产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介绍了安龙县德卧镇优质稻的生产概况,并总结了示范区优质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为抓好安龙县优质水稻示范生产工作,德卧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引进良种进行品比试验和提纯复壮,以选取适应当地气候和地宜条件栽培的优质稻品种,并配套实施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使德卧镇优质稻示范生产及产业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

1德卧镇优质稻生产概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安龙县农业局根据贵州省农业厅黔[2004]6号《关于切实搞好2004年优质稻示范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建立了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并加强了品种引试筛选工作,筛选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消费者喜爱的骨干品种进行推广,不断提高种植优质稻的经济效益。逐步把安龙县优质稻培植成优势产业,提高优质米的市场竞争力,到2006年全镇共种植了约134hm2优质稻,总产量达90万kg。对全镇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明显效果。

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要求日益增长,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尤为突出,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狠抓优质稻米生产,德卧镇连续3年作为安龙县优质稻米示范实施乡镇,通过项目的示范实施,示范基地农户可新增产值2250元/hm2左右,企业每加工100kg稻谷可获利税40元左右,效益较为可观。

目前,德卧镇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挥自然优势条件,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化建设,依靠科学技术,开发特色产业,生产无公害食品,使优质稻米“满口香”真正成为该镇的农业产业之一。

2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主要以“满口香”和“两优363”为主。

2.2培育壮秧培育壮秧是搞好优质稻高产栽培的基础,“秧好半熟稻,苗壮产量高”。壮秧具有移栽后活棵快、发根早、有效分蘖率高、抗性强、结实率高等特点。可采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高标准培育低位多蘖壮秧,示范基地全部推行水稻旱育肥床育秧。

2.3选地育苗先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方便、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偏酸的稻田土或菜地按1m左右开沟分厢,并施入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在播种前用强氯精和使百克对种子和床土消毒,然后播“满口香”种子40~100g/m2。最后要抓好苗床管理及肥水的促控,播后用农膜覆盖,并注意避免高温烧苗,移栽前7d根据苗情长势,适当追施氮肥作送嫁肥。

2.4科学施肥合理施肥不仅是夺取稻谷高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而且是获得优质稻米的主要可控因素之一。应以“前重中控后补”为施肥原则,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生育中期视苗情不施或少施氮肥;后期视苗情、地力补施粒肥。整个生育过程做到肥料合理搭配,施肥控制在中等水平,切忌过量施肥,后期要慎用氮肥。基肥以农家肥和沼液、沼渣为主,增施磷肥、钾肥,移栽前施有机肥或沼液、沼渣15000~22500kg/hm2,复合肥450kg/hm2,磷肥375kg/hm2,碳铵375kg/hm2作大田底肥。

2.5规范栽培示范区实行宽窄行拉绳插秧,适时移栽,以中、小苗移栽为主,4~5叶移栽以(33+20)cm×17cm的宽窄行为基准,肥田稀,瘦田密,保证基本苗22.5万/hm2左右。

2.6合理灌溉科学管好稻田水,是实现优质高产的又一可控技术。大米品质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水稻移栽后,应浅水灌溉,注意调节水、肥、气、热矛盾。前期防止干旱,后期避免断水过早。断水过早,会造成青米粒、死米粒、腹白粒增多影响产量,使米质下降。灌浆成熟期,要求做到干湿壮籽。黄熟期排水促成熟,收割时做到田间无水,以免稻穗浸泡在水中降低米质。肥水管理的具体方法:移栽后5~7d,根据田土肥力情况追施1次尿素。分蘖期深、浅水交替灌溉促分蘖早生快发,形成大穗,苗达375万/hm2左右时,及时控苗。

2.7病虫草害防治优质稻栽培应从作物和病虫草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种病虫草害发生。示范区以农业综合防治为主,加强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趋势的预测预报,做到及时准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病、虫、草、鼠进行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量。在水稻分蘖盛期,用大功臣等杀虫剂防治稻飞虱和水稻黏虫。

2.8适时收获适时收获可防止稻米品质发生不良变化,这也是优质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当稻谷谷粒含水量在19%~21%,谷粒全部变硬,稻轴上干下黄,2/3的秸秆枯黄时,说明谷粒已充分成熟,应及时收获。早稻成熟后期温度较高,如不及时收获,不仅垩白增大,精米率降低,而且会导致糊化温度升高,胶稠度变硬。收获时要现割现脱粒,严禁谷把在田间过夜。脱粒后风干、扬净、晒干,由加工企业统一收购。

参考文献

水产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 水产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我国加入WTO后,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水产品贸易的特征,指出目前困扰我国水产品贸易发展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水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并指出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仍然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论文关键词】 水产品贸易 WTO 特征 对策建议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市场的开放,水产品进出口贸易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形成了以国内自产水产品出口为主、来进料加工相结合的水产品国际贸易格局,水产品进口也快速上升,渔业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2001年~2007年,我国水产品进口量增加了49.70%,进口额增加了151.06%,出口量增加了56.89%,出口额增加了132.46%,从2002年开始,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水产品贸易总额的10%,成为世界水产品贸易的“领头羊”。 一、加入WTO后我国水产品贸易的特征 1.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活跃,贸易地位日趋攀升 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在贸易环境日益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水产品进出口均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出口量的增长高于进口量的增长,进口额的增长高于出口额的增长(如图1、2所示)。2001年我国水产品进入进口大国的行列,进口额挤进世界前十位;从2002年起,我国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首次超过泰国,位居全球第一。我国水产品进出口在世界渔业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2.水产品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渔业对农业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 水产业是我国农业中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和发展潜力的行业,水产品出口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自2000年起我国水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畜产品的出口额,在农产品出口创汇中列第一位,近几年水产品贸易额占农产品贸易额的五分之一左右,出口额要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强。从1999年~2003年,水产品的贸易顺差占农产品贸易顺差都在40%以上。2011年起我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水产品的贸易顺差却继续增加,2007年达到50.2亿美元。水产品的出口能力或净创汇能力较强,农业对渔业的依存度相当高。这预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3.水产养殖品种一枝独秀,主导我国水产品出口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养殖产量占世界的70%,养殖水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供应,而且对我国水产品的国际贸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出口水产养殖产品约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名优养殖产品出口额已占我国自产水产品出口的90%。2007年,国内自产资源中养殖水产品出口量123.9万吨,出口额49.8亿美元,占水产品出口总量额的40.4%和51.1%。 4.贸易格局相对集中,市场比较狭窄 我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贸易日益活跃,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出口水产品,但水产品进出口市场结构不够合理,市场比较狭窄。 从出口来看,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以前对这4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都在80%以上。其中日本是我国最大的水产品市场,曾经占据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这几年仍然占40%左右。近几年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举办的各类营销活动对水产品的出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市场呈现多元化走势的端倪,对日、美、韩和欧盟的出口额比例降至80%以下。日韩市场的份额下降,欧美市场份额上升,对东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和香港等地区地区的出口增长较快(如图3、4所示)。 水产品进口市场与出口市场比较相似。由于我国水产品进口品种主要是鱼粉和鳗苗,国际市场上鱼粉主要来源于秘鲁和智利,鳗苗主要来源于日本和欧洲,因而水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秘鲁、俄罗斯、美国、智利、日本等国。加入WTO后,水产品进口格局无甚变化。2006年,从这5个国家的进口额都在2亿美元以上,占我国水产品进口总额的66.9%。 5.以一 般贸易为主,多种贸易方式并存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内,我国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创汇比重占62%~65%,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出口占30%左右,其他贸易方式如边境贸易、易货贸易出口占5%~8%。加入WTO后,随着进口关税的逐步调低,虽然来进料加工的增长势头较为强劲,出口额的增长幅度年均保持在10%以上,发展成为我国水产品贸易的重要形式,占40%多。但一般贸易方式的主导地位仍没有改变,占50%略多。补偿贸易、边境小额贸易、易货贸易以及其他贸易方式近年来发展比较快,但数量仍较小,并未成为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 6.进出口重点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区 我国水产品进出口主要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沿海更是水产品进出口的重要窗口。2001年沿海省份水产品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99%,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排在前六位的省市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福建、海南,加入WTO前后这种格局基本不变。2006年六个省的水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1.3%,2007年占92.5%。一些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但占我国水产品进出口市场的份额仍然较小,对贸易总局势影响不大。 二、目前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市场比较集中,出口地区品种结构不合理 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日本、美国、欧盟、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一直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占到出口总额的80%左右。我国水产品出口主要是鳗鱼、对虾、罗非鱼、贝类、大黄鱼等养殖名优品种,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50%以上。贸易格局的相对集中和市场狭窄,必然会造成风险增大,使得我国水产品进出口很容易受少数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产生大的波动。例如烤鳗曾是水产品首屈一指的创汇大户,由于从2002年开始,日本连续在产品中检出药物残留,导致出口价格一路下滑,创汇能力大幅度下降。 2.生产成本上升 近几年人民币升值、利率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燃油价格上涨和全球渔业资源衰退,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成本上涨。此外,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饲料、原材料价格都有不同程 度上涨。由于国际市场价格并未同步上升,企业“两头受压”,效益普遍下降。 3.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不少隐患 由于我国水产品出口规模最大,一些质量安全事件显得尤为明显和引人关注,如2003年的恩诺沙星事件、2011年的孔雀石绿事件、2005年的硝基呋喃代谢物事件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声誉,也使养殖渔民和加工企业遭到重大损失。这些年渔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小规模分散式的经营方式仍占主体,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存在不少隐患。 4.组织化程度较低 我国水产行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行业内部规范化管理和协调机制不健全,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尤其是在我国面临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所谓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的情况下,行业的组织和协调相形见绌。例如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日本的鳗鱼市场,竞相压价,相互“残杀”,造成鳗鱼产品增产不增收,出口额大幅度下降。 5.国际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增多 贸易格局的相对集中,出口总量的增长较为突出地集中在某一国家或地区,比较容易引起贸易伙伴的关注从而产生贸易摩擦,水产业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发生最频繁的行业之一,先后出现了欧盟氯霉素事件、日本恩诺沙星事件、韩国铅块事件、香港大闸蟹事件和美国虾反倾销事件等等。其中反倾销作为用以限制进口的一种既有效又合法的措施,越来越频繁地被有些国家使用。 三、发展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对策与建议 1.调整出口地区品种结构,逐步走向市场多元化 组织专家跟踪研究国际农产品贸易和水产品市场动态,及时了解国际水产品市场需求。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联合举办各类营销活动,办好各类渔业博览会和农产品交易会,鼓励和资助出口企业参加国际知名渔业博览会和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推销活动。积极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名特优养殖水产品出口,调整出口品种结构。如河蟹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淡水蟹类,营养丰富,口味独特,进入日本市场后受到日本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具有较大的出口增长潜力。 2.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推进自主品牌创建 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来消化上涨的成本。目前我国80%以上的水产品出口采取贴牌出口模式,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凤毛麟角。我们要加快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创名牌,树立我国 自己的国际渔业品牌。要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激励企业进行产品认证工作,加大认证产品开发和监管。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变被动接受订单为积极主动地在出口国家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加大营销力度,尽快打入水产品销售终端市场。 3.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针对发达国家越来越严格的卫生质量要求,加强国外标准和检测方法研究,尽快建立系统科学的质量标准制定和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健康生态养殖,切实保障出口原料质量安全;组织开展养殖业专项执法,严格对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监管,加大水产品药残监督抽查力度;加强育种理论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育种水平和良种扩繁能力;加强对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物、药效等基础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水产疫病防控和规范用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素质,从生产源头上保证安全用药。 4.加强行业协作,建立水产品出口协调机制 依靠法律保障、行政推动和财政支持等手段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提高行业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出口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出口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加强规范会员行为,协调会员关系,建立完善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共同开拓出口市场,共同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例如在2011年~2005年,商务部与农业部、质检总局以及江苏省紫菜协会密切配合,为我国紫菜进入日本市场成功争取了配额,打开了日本紫菜市场。 5.加强国外标准跟踪研究,提高国际贸易预警能力 建立完善的水产品出口预警系统,加强对重要水产品的数量、价格监测,争取产业保护的主动权。此外,有关机构还要关注国外水产品倾销案件、技术性法规、卫生检疫通报、技术标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方面的情况,形成预警机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政府部门、协会团体和龙头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定期国际市场信息,加大信息共享力度。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世界渔业总产量已增至1.59亿吨,其中35%左右的产量进入了国际贸易。而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经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尽管水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很快,但水产品贸易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90年代我国只有6%~8%的水产品进入国际贸易,加入WTO后我国水产品贸易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入国际贸易的水产品比例超过了10%,2007年达到13.8%,但还是大大低于国际水平。因此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仍然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水产论文范文5

(一)调查实施根据研究需要并考虑到调查实施的便利性,对九江市九江县、永修县,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和赣州市于都县、宁都县等八个县的水稻种植农户进行随机调查,获取其营销方式选择的基本资料。调查人员为江西财经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调查前就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调查技巧进行了统一培训,并于2009年5月11—12号在南昌县蒋巷镇进行了预调研,根据预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调查问卷做了进一步完善,正式调查于2009年6月18—25日进行,采取调查员与农户一对一面访的形式进行。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65份,剔除关键信息填写不完整、信息填写明显有误的问卷26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39份,问卷有效率为92.9%。

(二)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1.年龄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年龄最小26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48.7岁。2.性别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男性248个,占73.2%;女性91个,占26.8%。3.文化程度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文盲43户,占12.7%;小学文化程度157户,占46.3%;初中文化程度119户,占35.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0户,占5.9%;4.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没有家庭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有86户,占25.4%,有家庭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253户,占74.6%。5.水稻种植面积。339个样本农户中,种植面积最小0.6亩,最大120亩,平均5.2亩。6.水稻种植年限。339个样本农户中,种植年数最长47年,最短1年,平均17.4年。7.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是指水稻种植农户如果不种植水稻而种植其它作物,其用于水稻生产的固定资产转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失情况,损失大小由农户自己进行估算。339个样本农户中,认为固定资产转化过程中没有损失的有25户,占7.4%;很小的有166户,占49.0%;较大的99户,占29.2%;很大的49户,占14.4%。8.家庭主要收入来源。339个样本农户中,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的有251户,占74.0%;来源于非农业为的有88户,占26.0%。9.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感觉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很麻烦的有7户,占2.1%;比较麻烦的有43户,占12.7%;一般的113户,占33.3%;比较顺畅的158户,占46.6%;很顺畅的18户,占5.3%。10.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339个样本农户中,没有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233户,占68.7%;参加过的有106户,占31.3%。11.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339个样本农户中,对农业生态环境不关注的有113户,占33.4%;比较关注的有213户,占62.8%;很关注的有13户,占3.8%。12.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339个样本农户中,没有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有273户,占80.5%;参加过的有66户,占19.5%。统计结果显示,样本农户选择的营销方式包括自产自销、销售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社和垂直一体化等5种。339个样本农户中,选择传统自产自销方式的有211户,占62.24%;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有128户,占37.76%,其中,选择销售合同方式的有20户,占5.90%;生产合同方式的有53户,占15.64%;合作社方式的有45户,占13.27%;垂直一体化方式的有10户,占2.95%,具体见表1。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受经济、社会、制度、法律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了解的具体情况,将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行为的因素归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分别用x1、x2、x3表示;第二类为家庭经营特征变量,包括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水稻种植面积、种植水稻年数,分别用x4、x5、x6表示;第三类为经济特征变量,包括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分别用x7、x8表示;第四类为外部环境特征变量,包括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分别用x9、x10、x11、x12表示。一般而言,农户年龄越大,求稳心理越强,越愿意通过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来规避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风险,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与女性相比,男性对销售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社和垂直一体化等新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可能更感兴趣,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农户文化程度越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也越容易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优点,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有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家庭,随着非农收入的出现,家庭抵抗农业风险的能力相对提高,加之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相对严格的准入条件和程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户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水稻种植面积越大,农户生产和销售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越大,越愿意通过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规避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种植水稻年数越长,农户越知道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优点和好处,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水稻种植农户如果从水稻种植转向其它作物,其用于水稻生产的固定资产产生的损失越大,意味着农户面临的风险越高,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应对农业生产和销售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规避风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越顺畅,说明农户交易过程越便利,农户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更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优点和好处,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关注程度越高的农户,更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益处,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更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必要性和好处,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具体变量的定义和预期作用方向见表2。

(二)模型构建为了明确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本文将根据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行为是一个二分变量,即选择或者不选择。因变量表示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情况,其中,0表示没有选择,1表示选择了。由于因变量为二分变量,即随着解释变量xi的变化,因变量具有0、1两种可能结果,故本文建立二元Logit离散选择模型,Logit回归模型的分布函数服从Lo-gistic概率分布函数。

三、计量经济分析及结果

为研究各解释变量对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的影响方向及程度,运用SPSS19.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元Logit回归分析,模型回归估计结果见表3。从模型回归结果来看,整体拟合程度较高。其中,年龄、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两个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两个变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两个变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各个变量对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行为的具体解释如下:农户个体特征变量中,年龄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年龄越大,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性别的系数为负,说明与女性相比,确实男性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文化程度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文化程度越高,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家庭经营特征变量中,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的系数为负,说明有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家庭确实更不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水稻种植面积的系数为正,说明种植面积越大,确实农户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种植水稻年数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种植水稻的年数越长,确实农户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经济特征变量中,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的系数为正,说明用于水稻生产的固定资产用途转换损失越严重,确实农户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系数为负,说明农户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高,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外部环境特征变量中,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的系数为正,说明在水稻生产、销售过程中,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越顺畅,确实农户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系数为正,说明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确实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越高,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系数为正,说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

四、简短结论及政策建议

水产论文范文6

(一)中国的城市化增长速度很快用Logistic函数模拟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化增速为0.05727,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0.01729[21]。大约在2010年底2011年初,即2011年左右城市化增速出现拐点,中国城市化增长最快的区间大约在2011—2016年之间,与中国2010年间城市化率达到49.95%和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51.27%的实际情况相符。在此期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在51.43%~58.5%之间,这一阶段为城市化增速最高阶段,增速平均约为1.4个百分点,见图1和图2。根据预测,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7.11%,2020年为63.94%,比李善同、侯永志(2002)[22]预测的2020年城市化率60%稍高。而我们预测的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75.86%,比李善同、侯永志估计高出近10个百分点。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估计,2030年中国人口最多也就14亿人,按照2030年的城市化率75.86%计算,2030年将有10.62亿城市人口,即10亿多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要完成2030年近76%的城市化水平,即每年提高城市化水平1.29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有18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按照目前城市化的发展势头,中国城市化率可能在2030年达到76%,但由于户籍、医疗社保等政策发展的滞后,农民工入籍大中城市的意愿相对较低,这一城市化率可能是今后20年城市化率的最高点。

(二)中国城市化仍处于加速阶段按照各国城市化发展如同S型曲线(诺瑟姆,1975),并且世界城市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见图3)。第一个阶段城市化率为30%。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只是在城市化率达到10%后城市化水平才略微加快。第二个阶段城市率在30%~70%之间。城市化率达到30%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这种加速一直持续到城市化率达到70%才基本稳定下来。第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大于70%。这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进入发展的高级阶段。2013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3.73%,与2012年城市化率比较仍然提高了1.16个百分点。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增速下降区间,但城市化水平仍在提高。

(三)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中国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7.88%到2008年的48.6%,略有上升,此后开始逐渐下降,到2013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3.90%(见图4)。目前中国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略高于四成,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深化阶段。而中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23.94%不断上升至2013年的46.10%(见图4),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3年的53.73%。1978年以来中国的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上升势头基本保持一致。2003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但仍低于第二产业与GDP的比重,直到2009年后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进而超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二、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差距巨大,但通过对1976—2011年世界近3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和城市化进行回归,发现中国和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差距仅为4~6个百分点(考虑人均GDP、工业和服务业之后的差距为11个百分点),中国与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研究还发现中国与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相吻合,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各国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均符合这一规律。

(一)建模及数据处理考虑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城市化回归方程。式(1)中,pgdp是以2000年美元衡量的人均GDP,IND是工业占GDP的比重,SERV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考察1976—2011年的38个国家和地区①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城市化率和人均GDP有1368个样本,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②。

(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城市化与人均GDP或人均GNP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钱纳里,1988;Henderson,2000;周一星,1995;许学强等,1989;高佩义,2004;成德宁,2004)[23-28]。通过38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与人均GDP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提高(见图5),而且经济增长阶段和发展水平决定了各国城市化进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其城市化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中国的固定效应为:-5.812。仅考虑城市化和人均GDP,中国和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差距为6.205。世界平均固定效应为0.393,拉美平均固定效应为14.564。根据38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和人均GDP的关系散点图(见图6),本文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总结如下三种:(1)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这一城市化发展模式下,国家的人均GDP均超过1万美元,城市化水平高于75%,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瑞典、英国等国家。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60%~80%之间,并且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当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时,城市化水平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则持续稳定发展,相应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持续提高。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则逐步降低到不足30%,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也逐步下降。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独立于第二产业而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就是以第三产业发展为目的。(2)日本和德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这一城市化发展模式下,国家的人均GDP也超过1万美元,城市化率在60%~75%之间,包括德国、日本、意大利、希腊等国家。这一城市化模式下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0%左右,第二产业在经济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和德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产生聚集效应,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3)拉美等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这一城市化发展模式下,城市化水平很高,超过75%,但人均GDP不到6000美元,包括巴西、智利、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这一城市化发展模式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50%~70%之间,但第三产业内部发展很不均衡,并且工业化水平相对也较低(工业占GDP比重在25%~50%)。拉美等国家选择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就快速城市化。拉美国家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产业,并以此推动城市化进程,从而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美欧模式和日德城市化模式基本是工业和服务业分别良性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彼此促进,具有外溢效应(仅匈牙利的服务业和工业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不太明显,但其城市化、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均较高),而拉美模式的工业和服务业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有限。以上三种模式中,欧美模式和日德模式都是发达国家典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水平比较高,非农产业均高度发达,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发展或者相对独立发展并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城市化与人均GDP、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分析的样本数为1248个。其中,R2=0.983,调整后的R2=0.982,F=1691.654,t参量均在1%条件下显著。模型的拟合优度、方程显著性和变量显著性均良好。中国的固定效应部分为-11.403。考虑了工业和服务业后,中国城市化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为11.834。世界平均固定效应为0.430,拉美平均固定效应为12.975。

(四)城市化水平与工业的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工业化初、中期,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呈正相关性。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逐步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工业占经济的比重则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此时城市化水平也逐渐提升,城市化与工业化呈负相关,从图7即可以看出这一点。不考虑人均GDP、城市化与工业的关系,可以看出,城市化除与人均GDP正相关外,还和工业占GDP的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占GDP的比重的关系,本文认为城市化与工业可能成U型曲线。设定不考虑其他因素,仅考虑城市化与工业占GDP的比重和工业占GDP比重的平方之间的关系,得到回归方程(6)。从图7看出,在工业化初、中期,城市化与工业化正相关,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与工业化负相关。

(五)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关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均GDP和人们的收入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需求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并为服务业的扩展创造了大量的产出和就业机会。从这一角度来说,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城市化对服务业的正向作用显著强于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反向作用,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Singelmann,1978;Daniels,1991;Harris,1995;Chang、Brada,2006;张自然,2008)[29-33]。从图8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服务业显著正相关。从式(7)可以看到,城市化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关系,本文认为城市化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可能成倒U型曲线(见图8)。故假定城市化与服务业占GDP比重呈正相关,与服务业占GDP比重的二次方呈负相关。不考人均GDP的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关系,得回归方程(8)。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从38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化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相吻合,各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提高,而且经济增长阶段和水平决定了各国城市化进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其城市化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工业化初、中期,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呈正相关性。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逐步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需求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并为服务业的扩展创造了大量的产出和就业机会,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也逐渐上升,而具有规模扩张特点的工业占经济的比重则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与工业化负相关,而与服务业正相关。通过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和城市化进行回归,发现中国和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差距仅为4~6个百分点,而同时考虑人均GDP、工业和服务业之后的差距为11个百分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单独考虑工业或服务业后中国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相对较小,而同时考虑工业和服务业后其差距反而比不考虑工业和服务业时大约一倍,这其中的经济运行机理值得下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

水产论文范文7

1.1任务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水利部的要求,在该次信息填报工作中,全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需要组织完成主要包括水库(≥10万m3)、水电站(≥5万kW)、水闸(≥5m3/s)、泵站(≥1m3/s或≥50kW)、堤防(5级以上)、农村小水电(≥500kW)、引调水工程(≥1m3/s)、灌区工程(≥133.33hm2)等8大类工程的两大具体任务:a)填报本级所属及本行政区行业管理的水利安全生产信息,包括水利行业单位及所管工程(含在建、运行)的基本信息、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和事故信息,通过水利安全生产信息上报系统逐级填写上报。b)统计各级、各单位、各工程的安全责任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和事故发生处理情况。

1.2作用

水利部针对水利工程数量巨大、安全生产基础较差、监管力量不足等实际,建立实时网络填报水利安全生产信息的长效机制,是应对新形势下水利安全生产任务繁重的迫切需要、顺应信息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提升水利安全生产工作效能的重要举措。通过水利安全生产信息上报系统填报信息,将对加强安全监管工作起到积极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点:a)摸清单位和工程底数,以及安全监管底数。通过系统统计,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可摸清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工程(含在建、运行)底数,以及安全监管底数。b)实时掌握安全生产状况。通过每月填报的安全信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实时掌握辖区内水利企事业单位和工程(含在建、运行)的安全生产状况。c)统计安全生产情况。利用系统统计功能,可统计各级、各单位、各工程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和事故发生处理情况。d)提高安全监管工作效率。利用系统分析预警功能,可实时掌握安全生产状况,对安全生产工作薄弱的单位和工程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增强安全监管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主动性,大幅提高工作效率。e)助力建立“四不两直”检查机制。借助系统定位功能,各级安全监管人员可清楚需要检查工程的方位,不再需要问路带路,可直插现场,查实情,看真相,真正建立“四不两直”检查机制。f)方便指导安全生产工作。通过系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了解管辖单位和工程的安全生产情况,方便快捷地指导安全生产工作。事故单位可快速上报事故情况,上级部门可及时指导应急救援工作。g)由模糊监管转变为精准监管。通过系统,各级水利部门的领导和安全监督工作者可在权限内尽览辖区内水利安全生产状况,统揽全局掌握实情,跟踪研判水利安全生产形势,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合理提出对策措施,安全监管工作由以前的模糊监管转变为精准监管,增强了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h)有利档案收集归档。每月填报的安全生产信息为电子文档,均存在系统中,对档案管理部门依照档案管理规定收集归档是非常有利的。

2信息填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到位,工作主动性不足

珠江流域个别地方、个别工程的管理人员对水利安全生产学习不够,对信息填报的要求、责任不够清楚,对信息填报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甚至片面认为填报是上级掌握情况需要,对单位安全生产作用不大。另外,受“家丑不外扬”传统观念影响,报喜不报忧现象在珠江流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人主观上不愿报忧,担心报忧对单位和个人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安全隐患不能很肯定时,怕万一报错了闹出笑话。为此,对填报工作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工作主动性不足,难以保证按时如实填报信息。

2.2档案资料不完整,填报信息难度大

珠江流域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档案资料不完整较为普遍,有些甚至缺失严重,建成年代越早的工程问题越突出,规模越小的工程问题越严重。以前注重实体工程建设,对资料收集归档要求不高,加之档案资料管理落后,时间长资料损坏丢失,时过境迁当事人忘记了、后来者不清楚历史等等,因此,安全生产填报信息找不到数据、资料严重不足,信息填报工作难度大,短时间难以完成。

2.3安全生产措施缺失,影响工作积极性

珠江流域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措施缺失较严重,尤其是建成年代较早的工程,当初为节省投资,因陋就简,把安全生产措施都省掉了,而且,这些工程相当部分经济效益不好,无力完善安全措施,即使有效益的工程也少有投入资金来完善安全生产措施。因为安全生产条件先天不足,隐患多,问题多,客观上存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很困难,主观上存在“无法做好”的畏难情绪,缺乏工作信心和积极性,影响安全生产信息填报。

2.4技术力量不足,信息填报质量难以保证

珠江流域经济总体比较发达,但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很大,处于西部、偏远的基层水利单位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收入较低,待遇较差,难以招来、留住高素质人才,因此,基层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及信息填报技术力量不足,甚至有的电脑都不会操作,难以满足信息填报工作需要,填报质量难以保证,已上报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利安全生产涉及工程类别多、单位多、范围广,专业性、技术性强,水利工程施工、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复杂多变,客观上存在安全生产隐患不易发现和把握,难以预测发展。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工作经验,但实际上基层单位很难找到满足工作需要的人才,为此,隐患和事故信息填报的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难以保证。

2.5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力度有限

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已经制定了不少,尤其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方面,地方基本上也相应配套了规章制度,但由于开展信息填报和管理的时间短,关于水利安全生产信息填报和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珠江流域各省(自治区)也不例外,信息填报任务、程序、要求、管理和责任等不够明确、具体和规范,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应急救援机制不够健全;奖惩机制基本未建立,对信息填报工作者的约束和激励乏力,不利于提高信息填报管理水平。

3进一步做好填报工作的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利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通过反思过去,吸取经验教训,营造人人讲安全、关心安全的良好氛围;经常组织安全生产培训,学习法律法规,重点面向基层开展安全生产专业知识、信息填报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填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心,提高工作能力。开展“家丑不外扬”利弊讨论,宣传报喜不报忧的危害,让大家明白“隐患不报、不及时消除,可能造成灾难,毁了单位害了个人,到时还会被追究责任”的道理,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消除后顾之忧,按时如实填报安全生产信息,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3.2积极收集资料,全面完成信息填报

针对珠江流域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档案资料缺失严重问题,各工程业主或管理单位根据信息填报工作需要,一是抓紧寻找当事人回忆,了解相关情况,补充相关资料,搜集散失的工程资料;二是组织人力物力,对实体工程进行测量,重新获取需要的工程数据资料;三是根据已有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推断出需要的相关数据资料。总之,要结合工程实际,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手段,尽快解决数据资料缺失问题,扫清全面完成信息填报工作的障碍。

3.3完善安全生产措施,解决历史欠账问题

工程业主或管理者应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学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深刻领会完善安全生产措施的重要性,没有安全生产基础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冒险的。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安全生产措施不完善发生事故的,从严处理,绝不姑息,让心存侥幸者打消念头,积极主动制定整改方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坚决补充完善缺失的安全生产措施,同时配足填报信息所需的电脑等设备,确实解决安全生产措施方面存在的历史欠账问题,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创造条件。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工作能力

各级水利部门要主动与组织人事部门沟通,结合实际创新选用人机制,对工作环境差的单位适当降低招聘条件,侧重思想品德和事业心,采取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开展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培训,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尽快提高基层单位工作能力,夯实信息填报工作基础。要积极改善基层单位工作生活条件,加强精神上、物质上的关心爱护,稳定基层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请示指导机制,下级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请示上级帮助,上级针对基层存在问题进行事前指导、跟踪指导,充分发挥上级部门技术力量优势,上下联动解决基层技术力量弱、隐患难把握等困惑,共同促进安全生产及信息填报工作。

3.5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信息填报质量

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定期通报各单位水利安全生产信息填报情况,把填报工作情况晒出来,抓正反典型,对填报工作好的单位给予表扬,对工作差的单位进行批评,以先进典型引领,带动整体水平提高。建立现场检查制度,各级水利部门对属下单位开展经常性现场检查,对信息填报工作有问题、安全生产有隐患的单位,加大现场检查指导力度。建立领导约谈制度,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单位,由其上级领导进行约谈,帮助分析原因,督促指导整改,直至改变工作落后局面,确保信息填报质量。

3.6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填报工作管理

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理念,针对珠江流域信息填报实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填报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从规章制度上明确信息填报工作任务、程序、要求、管理和责任等。明确分管领导、各级责任人和信息填报员的权责,明确各级水利部门对本级上报信息的质量负责,完善依法依规管理,增强信息填报工作管理力度,实现信息填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救援机制,事故单位利用系统快速上报事故情况,上级部门及时指导应急救援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填报工作奖惩机制,将信息填报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考核,增强约束力和激励力,表彰先进,鞭策落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信息报送责任,提高信息填报工作质量和水平。

4结语

水产论文范文8

1.1科学规划

水体环境对社会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的规划养殖区域是进行水产品养殖的基础。首先,在进行养殖之前,养殖人员应该对水质、生物进行反复性的调查和观察,了解水区的富营养化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水域环境的特点进行水域功能划分,规划网围的面积、密度,确定网围和精养方式的负载范围,并且通过数据分析来总结养殖水体对水中营养元素的承载能力。最后,根据其能承载能力来确定水质产品的养殖数量,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养殖水体可持续利用的第一步。

1.2提高耐水性饲料的应用

研究证明,饲料中的原料越多对水体的稳定性就越好,饲料在水中长时间侵泡时,能保持饲料成分不被溶解,不会导致大量的危害物质出现[4]。因此,厂家应该提高饲料中原料的比例,提高鱼料的质量,而常用原料中稳定性比较好的有玉米、米糠、麸皮等,养殖人员在选择饲料的时,应尽量选择新鲜的饲料,再配以粘合剂,容易保持更好的粗纤维和粗蛋白,提高饲料的耐水性。

1.3合理配比饲料合理投喂饲料

饲料生产厂家在进行饲料生产时,一定要结合不同的鱼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养殖方式、不同的水体环境等因素进行生产优质的饲料,并且在进行饲料配比上,要根据鱼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状况来进行科学的配比,以达到增强鱼类体质的目标。养殖人员在购买饲料时,一定要看饲料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证饲料是新鲜可口的,切忌投放变质的饲料。养殖人员在喂养饲料时,要讲究方法,对饲料的粒度要降低其粉碎的程度。在制粒时,要把握好调制的温度、时间、水分。在喂养时,要注意喂养的速度,切忌喂养的太频繁或者长时间不喂养。

1.4实行绿色药品

在清理养殖区域的其他有害水生动物时,人们往往会使用大量的药物进行清理,药物的化学成分就严重的污染了水体环境,而各医学家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出一种新药物,即利用天然、自然和益生药材研制而成的“绿色药品”,这是一种以人的安全健康为目标而研制出的安全无害的自然药物。因此,水产品养殖场应该积极推广和引用绿色药品,改善养殖动物居住的恶劣环境。

1.5利用能净化水质的鱼类及水生植物

一些鱼类和水生植物原本具有净化水质的能力,因此,养殖厂家应该积极的使用生物学技术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例如,在水产品养殖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饲料喂养导致水中的氨氮过量,引起大量危害水体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出现时,在水中可以适当的放些滤食性的上层鱼类,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降低浮游生物的繁生;养殖鲢鱼有助于净化水质,可以建立一个鲢鱼链;紫萍、芦苇等水生植物能快速有效地吸收氨氮。这是一种简单、生态、实惠的循环资源,养殖户可以多种植水生植物进行净化水质。

1.6利用物化措施降解氨氮

物化措施是通过换水、增氧以及使用改良水质的物质等物理或化学的方式来保持水产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健康运行。例如,增氧和换水能将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和清除;使用沸石粉不仅能吸附氨氮,而且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纳米技术的引用可以对水中的病菌进行杀毒,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利用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优点,进行水体消毒,并且无二次污染。

1.7污染治理

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残饵相关废弃物可以进行回收和治理,对于底质区域出现污染,则可以根据其污染程度,建立一个污染区域,进行吸泥、撒石灰等方法来改善地质环境,为底栖生物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1.8利用法制手段进行约束

现阶段,在我国还没有对水产养殖产业实施完整的法律规定,这也增加了水产养殖业户肆意妄为的心态。因此,一定要加强地区对水产养殖业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水产质量标准体系,对水产养殖的环境、饲料、鱼药等产品进行严查监督,如果发现不合理的养殖方式一定要严禁水产品进入市场,并且对养殖户进行严重的惩罚,取消养殖户生产的资格。另外,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人们对水产质量标准的意识。

2结语

水产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内涵及其基本功能入手,分析了水产科研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以及注重科研技术人员的开发,忽视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价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政策这些加强水产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水产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开发 在向20世纪挥手告别之际,美国加州富尔顿学院著名的心理学家陆葛以凝重的笔调写道:“编辑20世纪的历史的时候,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地震,不是连年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而是千百万的人们生活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他们身上的巨大潜力。当后人翻阅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知将如何扼腕叹息我们曾经浪费了而且现在仍然在浪费着的一种多么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究此悲剧的根源,在于千千万万的人没有对这种资源加以适当的管理与开发。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内涵及其基本功能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或者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的人的总称。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将组织内的所有人力资源作适当的获取、维护、激励、调控以及开发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换言之,是以科学方法使组织的人与事作适当配合,发挥最有效的人力运用,促进事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具有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和开发五项基本功能。或者说,具有求才、用才、育才、激才和留才的功能。 (1)获取。包括招聘、考试、选拔与委派。 整合。使被招收的员工了解本单位的宗旨与价值观,接受和遵从其指导,认同本单位精神与组织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加强员工对单位的责任感。 (3)保持激励。提供员工所需奖酬,关心员工生活与工作质量,增加其满意度,使其能更加安心和积极地工作。 (4)控制调整。评估员工的素质,考核员工的绩效,作出相应的奖惩、升迁、解聘等决定。 (5)开发。对员工实施培训,重视员工个人发展并为其提供发展机会,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指导,使其能正确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目标,就水产科研单位而言,是适应当今和未来水产科技发展的需要,满足渔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组织竞争力的增加,保证中国水产事业健康发展。就员工而言,是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工作满意感的增加。 二、水产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中国水产科研单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沿用的是党政机关单位的管理模式,多数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停留在执行工资政策、人员调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侧重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上明显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其不适应性和值得改进之处逐渐凸现。 2.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水产科研单位采用的是党政机关适用的年度考核办法,这种“德、能、勤、绩”的年度考核办法在年底考核时,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主要问题是考核目标不具体,激励手段单一,工资激励作用不明显,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大量存在。 3.注重科研技术人员的开发,忽视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 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有效的管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