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监管系统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8:00:39

监管系统论文

监管系统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安全,监督检查信息管理

 

0引言

油田开发有点多、线长、面广、流动性大的特点,安全管理难度大,存在安全监督检查信息上传不及时和检查结果的传递效率低的问题。为不断提高安全监督工作的水平,便于及时传递安全监督检查信息,我们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便携手持机的组合,研究开发了“安全监督检查信息管理系统”,较好的解决了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实时上传和同步查询的问题,便于各级管理部门对安全监督检查的情况进行适时跟踪处理,提高了安全监督检查信息的管理水平。

1应用技术简介和系统设计原则

1.1应用技术

信息管理系统依托3G网络、互联网技术构建,后台管理服务平台采用了B/S结构,客户端使用标准的微软IE浏览器,减少了系统出错的机率,降低了系统维护成本,便于软件的升级和扩展;系统主体平台采用了JAVA 语言开发,具有一次编译多次运行的特点,在不改动程序的情况下就可以部署到任何操作系统平台下运行;数据库服务器与WEB 服务器分离,采用三层应用程序架构,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以及扩展能力。流动终端则采用时下流行的.NET进行嵌入式应用开发,其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Mobile。

1.2系统设计原则

a)实用性。系统采用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方式,实现全屏幕菜单操作,用户能简单、方便地采集基础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

b)可靠性。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把可靠性作为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安全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局限性,采用了较强的容错功能毕业论文ppt,对用户的非法操作均有限制和提示,数据出错时具有相应的提示信息及处理能力,并且每个处理环节都具有高度可靠性、保密性及安全性。

c)开放性。利用Web技术,使用户能进行分布式数据处理,各子系统能在Internet上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查询。

d)通用性。系统设计过程中,遵循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通用的基本管理制度,在管理区采油队中具有通用性。

e)先进性。系统以软件工程理论为依据,采用目前流行的WEB应用程序框架进行开发。

f)可扩充性。系统采用了分布式设计原则,无论在系统部署、软件功能扩展、系统容量方面都有良好的扩充能力。在硬件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系统可以部署到一台服务器,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及负载能力,我们可以将系统分布式安装到多台服务器上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

2 管理网络

该信息管理系统依托胜利油田局域网络系统,以油田安全环保处监察支队为中心,辐射全油田各二级单位安全环保科以及三级安全管理部门。

2.1油田安全环保处用户

油田安全环保处用户主要是处领导、检查支队以及各管理科室,对安全检查情况进行监督和处理,以及整改结果的处理跟踪。

2.2二级单位用户

二级单位用户主要是二级分管领导、安全环保科、监督站以及分管人员,主要是对检查监督情况进行分析处理,下达整改意见和措施,并直接对整改结果负责,将整改结果上报安全环保处。

2.3三级单位用户

三级单位用户主要是三级单位领导和安全办公室管理人员,主要是负责对安全检查监督问题进行整改,并把整改结果上报二级安全部门审核。

3系统构成

安全监督检查网上实时录入查询管理系统由监督检查人员所持的便携手持机以及设备终端软件、系统平台管理软件和通讯信道组成。

3.1系统拓扑结构图

系统拓扑结构如图1。

图1系统拓扑结构图

通过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系统的结构和连接关系,智能3G终端将采集好的监督检查数据,通过移动基站进入运营商的3G网络,再通过Internet传输到具有防火墙保护的油田网络的系统服务器上。

3.2便携手持机的性能与选型和终端选用

a) 便携手持机性能。安全监督检查地点分散,安全监督人员在监督检查现场需要使用便携手持机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及上报,上报资料需要实时传递。上传资料包括文字、声音、视频、照片等资料,这些资料容量较大,所以必须要有便携设备及高速无线网络的支持才能完成。

b) 3G设备的选型。为满足以上需求,我们选用3G网络作为数据传输通道,从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界面的友好程度出发在3G设备的选型上,我们选用具有以下特性的终端产品:为方便资料录入及显示,选择2.5寸屏以上3G终端;WindowsMobile 5.0及以上版本操作系统;带300万及以上分辨率摄像头,带GPS模块(可将检查信息在地图上展示,可以先不做,如果以后功能扩充使用,不至于重新换终端)。

满足以上条件的3G终端有WCDMA、CDMA2000、TD-CDMA。三种3G标准中,TD-CDMA是国产标准、目前只有中国移动使用,支持TD的手机太少,并且价格不菲; CDMA2000是美洲3G标准,目前可用机型也不是很多;WCDMA是欧洲3G标准,由于WCDMA网络是比较成熟的网络,支持WCDMA的设备也相对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范围很大,此类机型选择最多。综合考虑网络速度、终端产品支持类型来看支持WCDMA的3G终端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我们最终采用了WCDMA终端产品HTC HD2,见图2。

图2便携手持机

3.3便携手持机安全监督检查软件

从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界面的友好程度出发,便携手持机软件以WindowsMobile作为支撑系统,采用.net作为开发平台,依附微软成熟的嵌入式应用开发技术建立。见图3。

图3系统用户主界面图

a)终端软件功能划分:用户登录,法律法规、安全管理规定及文件内容查询毕业论文ppt,检查事务列表,列出当前终端中已经保存的检查事务,并可查看其状态;可以将未上传的检查事务上传到远程服务器。

b)检查事务录入:录入检查事务内容,拍摄检查现场照片,拍摄检查现场视频,被检查人签名,保存并通过3G网络上传到远程服务器。

3.4系统平台(服务器)管理软件

系统平台(服务器)管理软件采用流行的J2EE企业应用架构,主要由数据库系统、WEB应用服务系统与通讯服务系统三部分组成。

a)数据库系统。由于采用流行的JAVA数据库层持久框架,数据库类型本身变的不怎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数据库服务软件,在此项目中我们采用了Sql-Server。

b)WEB应用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器采用Tomcat。我们将J2EE项目部署到应用服务器,来完成我们所需要的功能。

c)系统管理。单位管理是以树形管理单位资料;用户管理为不同的单位分配用户和权限;角色管理定义用户角色,分配角色可以访问的资源、菜单等;菜单管理定制系统菜单项;监督检查;检查列表及分单位查询;监督检查汇总统计。

d)安全监督检查资料管理。法律法规、新闻消息、其它资料的管理。

e)监督检查信息。将资料管理中,需要放在公开页面展示的内容向用户展示,形成一个安全监督检查的网站系统。

f)通讯服务系统。负责接收3G终端上传的检查内容、声音、视频、照片等资料。并保存到数据库,以供后台管理系统使用。

4结束语

“安全监督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开发应用后,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a)安全监督检查信息及时地上传到安全监督管理平台,便于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分析和判断事故隐患,做出解决方案。

b)能及时查询安全监督检查信息和分类处理安全监督检查信息反馈的各类问题,提高安全监督检查的效率和质量。

c)实现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通知、上级文件、操作规范的网上查询,便于及时查询贯彻执行。

d)利用现有网络实现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网络联动,保证信息的上传下达。

e) 对安全监督检查的过程进行闭环管理,建立了先进的工作流程。检查纪要立即上网,实现无纸化办公,对检查内容的落实要有反馈。既保证检查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又保证信息上报的实时性。

f)建立完整、准确的安全监督检查档案,便于分析问题和查找资料。

参考文献

[1]李敏刘雅婷陈文戈.发电企业监督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 (3)

LI Min LIU Ya-ting CHEN Wen-ge Researchand Application Abou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Supervision Inspectionfor Power Enterprises[J]. 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9 35(3)

监管系统论文范文2

TSCE项目管理原则

雷声公司DDG-1000项目经理MikeHoeffle表示:“本质上,你可以把TSCE想象成一台个人电脑,把传感器和武器看作是打印机、终端设备以及其他的一些设备。新的组件可以实现“即插即用”,就像插入USB口一样,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也无需复杂的集成过程。”TSCE的这些特点和功能正是其软件开发艰难和充满挑战的原因,为了实现这一挑战,雷声公司在开发的过程中,遵循以下三条核心原则[2]:

1严格遵守建立完善的软件开发制度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会(SEI)创造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该模型在政府开发的软件工程项目中被广泛应用。它给防务组织提供了一个评估和描述软件开发商能力的标杆,衡量其在限定的时间和预算之内,实现满足标准要求软件的能力。该模型中将软件实现能力定义为五个等级,分别为:1)初始级;2)可重复级;3)已定义级;4)已管理级;5)优化级。绝大多数公司水平都仅为1~2级,只有像IBM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达到3~4级的水平,可以达到5级的公司几乎是没有的。DDG-1000项目中明确要求,参加TSCE研发的软件公司CMM至少不低于3级,据统计,最终TSCE团队的平均CMM等级值达到3.7,这在舰船领域现阶段的系统开发中是十分罕见的。

2开放式体系结构的使用

尽管在商业社会中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存在许多优势,但开放式体系结构的独有特征仍使其成为目前海军装备研制技术中的发展趋势。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软硬件组件随时简单地添加到整个系统当中。舰上系统包括大量的组件设备,采用不同厂家的产品可使更多供货商的产品可用,从而减低舰艇的设计建造费用,同时提高集成系统之间的互操作。由于美国国防部决定不再为某个专项应用技术开发投资,但仍需解决快速技术升级的问题,因此,投资商用产品成为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样系统的设计可以很容易地修改和认证。

3“国家队”的组织形式

TSCE这种复杂的集成系统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和管理办法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成员包括与海军签署长期协议和担保的,以及临时加入团队友情协助的。因此DDG-1000软件开发策略的关键因素就是顶尖的系统集成商的广泛联合,包括:诺斯罗普•格鲁曼、雷声系统公司、洛克希德•马丁以及波音公司。另外,海军实验室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确保参与系统开发的全部团队成员都对DDG-1000的整个系统架构保持彻底的公开透明。

TSCE研制阶段划分

美军的舰船设计和建造流程分为: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技术设计、详细设计和建造(集成)、工程和后勤生命周期保障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TSCE项目策划从舰船设计第一、第二阶段就开始了,而具体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三、第四阶段。TSCE采用“螺旋式”的发展模式,最初计划是从2003年初到2005年末,完成DDG-1000技术设计,同时发行Re-lease1-Release3三个版本的TSCE软件,提供TSCE基础设施的基本服务,并初步实现对空防御功能、对陆和水下作战功能。2005年到2011年底,完成DDG-1000的详细设计和建造,同时继续发行Release4、Release5、Release6和Spiral1,逐步集成舰上所有任务系统,实现TSCE的全部功能。图2主要为舰船设计第三、第四阶段,TSCE软件Release1到Release6,以及Spiral1的设计目标、开发原则和进度安排。

根据DDG-1000作战任务需求,TSCE的应用层被划分为:指挥和控制、通信控制、传感器与飞行器控制、武器控制、舰船平台控制及后勤保障几个分段设计,每个分段内包括若干单元,如:武器控制分段包括:改进型“海麻雀”导弹、“标准”导弹、先进火炮等单元;传感器控制分段包括:双波段雷达、敌我识别、声纳组合等单元。在TSCE软件单元的基础上根据单元内部具体功能的不同,进一步划分组件和模块。即TSCE的软件按照由小到大的粒度分为:模块、组件、单元和分段四个层次,若干功能相关、紧耦合的模块组成组件,几个组件组成单元,相关单元再组合成分段,实现作战任务需求中某方面功能。以Release5为例,包括16个单元、32个组件和126个模块。TSCE软件集成采取螺旋式推进、逐步扩展的方式,相关责任单位负责研制具体的模块或组件,集成商从Release1到Release6逐渐集成各个模块的功能,自底向上逐层集成,形成功能完整的单元和分段。如表1中所示,Release1阶段只实现简单的TSCE-I基础服务。

Release2阶段实现对空自防御的部分功能,同时扩充TSCE-I,该阶段的成果为雷声公司2006年进行SS-DS开放式系统升级奠定了基础。Release3增加了对陆和水下作战功能,实现多任务作战线程。从Release4开始TSCE软件进入了更加艰难的大规模集成阶段,加强Re-lease2和Release3中的方面作战能力,同时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通信控制、平台控制、传感器与飞行器控制等部分软件单元,而Release5和Release6阶段主要是具体细化单元内各组件和模块的功能,增加决策评估、支援保障等软件单元,最终实现完整的TSCE软件功能。

TSCE任务分工情况

DDG-1000设计建造之初,制定了10项关键技术,并以工程开发模型(EDM)的形式展开科研试验,每项EDM都有明确责任单位,其中TSCE工程研制由DDG-1000任务系统总承包商雷声系统公司负责。同时,美国另一大防务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凭借其在“宙斯盾”系统和LCS舰载系统研制和集成的成功经验,也被邀请加入到TSCE集成团队,并承担了DDG-1000众多关键任务系统的开发研制。

为了研制TSCE这项庞大的软件工程,雷声公司联合了众多实力雄厚的防务公司,同时也本着“同族最优”的原则精选了多家拥有先进技术的商业小型公司,最多时参与团队达到80几个公司,上千名技术开发人员。

1997年,DD21项目论证之初,雷声和洛•马公司分别联合英格尔斯造船厂和巴斯钢铁造船厂组成“金队”和“蓝队”竞争DDG-1000任务系统总集成项目。2002年“金队”获胜之后,洛•马就以合同授予不公为由,向美国总审计署提出抗议,经几次公开抗议无效,此事便不了了之,雷声公司成为DDG-1000任务系统总集成商,负责全舰电子信息和武器系统的总集成,承担了10项EDM中的5项,即全舰计算环境、双波段雷达、综合水下作战系统、先进垂直发射系统和上层建筑集成孔径技术,几乎涉及了全部电子信息系统,紧紧抓牢了其任务系统中的关键部件。

但是首次作为舰载任务系统总承包商的雷声公司,在经验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按照美军装备研制历来倡导“竞争合作”,反对一家独大的思想,雷声公司都不可能包揽天下。因此,在洛•马抗议事件平息不到一年,2003年海军便与其签署了价值1.88亿美元的合同,将其拉入DDG-1000“国家队”的行列。在雷声公司负责的5项EDM中几乎都有洛•马公司的身影,并且这些设备都不同层次的渗透到了TSCE项目集成之中。主要包括:指控系统、双波段雷达、综合水下作战系统、光电/红外设备、声纳设备、机电控制系统等等。虽然TSCE由雷声公司负责总集成,但可以说TSCE是雷声和洛•马、及众多公司“强强联合”的产物。在指控、传感器、武器、平台、支援保障以及TSCE-I各个分段的研制集成中都有两个公司的合作:1)洛•马以其30年开发“宙斯盾”作战系统的经验,顺理成章地加盟了DDG-1000“指控部分”的软件设计工作。

后来也是由于C2I这部分软件的问题延误了TSCE的时间进度。2)在“传感器控制”分段,洛•马公司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如:双波段雷达中的体搜索雷达、声学传感器、红外/光电(5套)等系统的设备及其嵌入式软件单元。最终,由雷声公司负责传感器的信息融合,产生统一的航迹,并将“传感器部分”与“TSCE-I部分”的接口连通。3)“平台部分”中,雷声公司将“平台控制”单元的“机电控制”组件承包给了洛•马公司、“综合舰桥”组件承包给了L-3公司、“导航”组件由雷声公司自己完成。“机电控制”组件又分为“综合电力”模块、“辅机控制”模块、“自动损管”模块,这些模块又由洛•马公司拆解后分包给了Conve-rteam、Sperry等公司。4)“武器部分”雷声主要是和英国BAE系统公司、美国联合防务(UnitedDefense)以及巴斯钢铁公司共同合作实现的。雷声公司负责Mk57新型垂直发射系统的研制,洛•马公司仅参与了其中先进火炮系统的“远程对陆攻击弹”(LRLAP)的研制。

TSCE软件开发过程

TSCE的软件开发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模式,如图4所示,每一个正式发行的软件版本都要经历: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编码与测试、软件集成、软件认证测试和系统集成的过程,为了保证集成软件的质量,采取分阶段独立认证的方式,6个版本的开发过程在时间上存在交叠,每个版本开发过程中获取的经验教训和反馈意见都将指导下一版本的开发,各版本性能持续改进、功能逐渐完善。DDG-1000软件开发的数量和复杂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全舰计算环境不再是拥有大量独立的子系统,各系统由多个舰员负责操作,而是使多个功能集成化、自动化。海军该项目办公室评估TSCE将包括1400万~1700万行代码,其中700万行新编和修改代码用于新增的软件模块,当前TSCE的产品包括6个正式发行版本(Release1~6)和1个“螺旋上升”(Spiral)阶段的成果。从Release1到Release6,每一个正式发行的软件版本都要经过如下七步的评审过程,才能获得政府认证。如图5所示,详细的评审流程可保证项目承包商与海军公开及时地沟通,从而提供透明的服务。近年来,按照TSCE主承包商雷声公司的信息,TSCE项目的进展情况和重大节点归纳如图6所示。Re-lease6的开发合同已于2009年11月签订,第二年2月雷声公司就通过了Release6的软件规范评审。目前,Release6的编码、测试工作仍在进行之中。TSCE项目按照新的计划安排继续推进。

监管系统论文范文3

1.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

(1)利用传感器信息装置将检测到的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可以依据运行情况对其进行诊断,当出现问题时会及时的对其进行预报且显示问题所在原因。

(2)电信号必须通过显示设备将其作业状况完整的显示出来,然后转化为可控的传输信号,对其实时掌握。

(3)通过预先设置好的接收方式对信号进行接收,通常情况下,采取分站接收然后复用信息将其传输在主站上加以显示。对于分站来讲,它必须将接收到的信息加以整合、分类,对简单数据进行校验,防止不准确信息被利用,这样不仅仅会造成一定损失,且会增加发生事故的概率,所以在进行传输主站前,必须对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

(4)电源箱是确保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交流电源,它能确保在临时停电的基础上让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的运行,维持正常的基本用电量且供电量大于二小时的蓄电量。

(5)主站在接收信号的同时,要对其信号进行及时的处理。传输接口在确保接收信号后,要再次将主站整理好的信息传输至相应分站。从某种角度上而言,传输接收器具备了分站与总站相互传输信号及自动检验、调节等功能,所以使用过程中不容忽视。

(6)主体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要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掌控,主机的主要作用是联网、控制输出打印、控制输出、人机的对话、声光的报警、显示、磁盘的存储、统计数据、判别报警、校正、接收检测的信号等。

1.2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作用

第一,通风及瓦斯监控,也就是监测局部的通风机停开(特别重要)、风筒的状态、风门的状态、馈电的状态、风压、风速以及甲烷的浓度等。一旦局部的通风机掘进巷道出现停风状况或出现停止运行现象时或瓦斯出现超限时,相应的煤矿其安全监控的系统就会自动切断各自区域电源,同时闭锁与报警,这一措施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规避与降低了因电气设备违章作业或失爆、或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的危险温度或电火花导致瓦斯爆炸的发生率;

(2)规避与降低了运、掘、采等设备在运行状态下因危险温度或摩擦碰撞出火花而导致的瓦斯爆炸的发生率;

(3)可以起到提醒作用,督促生产的调度员、领导及时把工作人员安置到安全位置;

(4)督促生产的调度员、领导及时处理好事故的安全隐患,提前预防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

第二,瓦斯抽放系统的监控。

(1)监测抽放管路里阀门开度、温度、压力、流量、甲烷的浓度以及一氧化碳浓度等各管道的参数;

(2)对瓦斯抽放泵站室里甲烷的浓度以及井下临时的抽放瓦斯泵站其下风侧的栅栏外的甲烷浓度环境参数进行监测;

(3)对抽放泵轴温、抽放泵的真空度以及电机温度等进行监测;

(4)监测冷却水池的水位、水温以及水压与水量等供水的参数;

(5)监测功率因素、电压、电流等供电的参数;

(6)对供气管道其供气阀的开度、流量、甲烷的浓度、温度、正压等供气的参数进行监测;

(7)监测密封的水温、密封的水位、罐内其甲烷的浓度、罐压和罐高等储气罐的参数;

(8)对瓦斯抽放供水、阀门、泵等状态进行监测;

(9)对瓦斯抽放纯瓦斯量和混合量进行监测;

(10)对瓦斯抽放阀门与泵进行控制。第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的对火灾进行实时监控,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及火灾过程中烟雾、二氧化碳的浓度及温差变化,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火情,降低风险的蔓延、扩大。第四,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的对瓦斯做出预警报警信息,从而将瓦斯所处的地质信息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防治风险发生的预警能力。第五,针对往期事故的发生要对其进行调研,依据事故发生原因进行经验总结,这样不仅仅能够为其提供参考依据,更能为日后同类事故的发生提供预防预警的作用,所以针对每次煤矿事故的发生都要进行系统检测。

2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管理的应用

监管系统论文范文4

摘要随着1999年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地方综合性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这是各个高校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经费、资源不足,指导、管理体系不完善,过程管理不到位,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因素,并论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以及实施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监控质量1999年起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短短几年内全国各高校学生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数量有了数倍的增长。通过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进了高校体制改革,促进了基础教育的结构调整。然而,由于高校扩招,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教师素质、学科与专业结构以及管理制度等暴露出新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地方综合性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呈下滑趋势因此,因此,必须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一、构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背景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师资、设备、实验室和图书等教学资源紧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有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致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各个高校都面对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是:毕业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找工作、考研、出国和各类资格考试的认证中去,还有一些学生利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时间补修其它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教学单位也非常重视就业率和考研率,对学生是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也重视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也忙于自己的学历、职称的提高,对学生无从顾及。可以说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不能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瓶颈因素。(二)教学经费、资源不足。虽然各个高校近年来不断引进师资,加强硬件建设,但是相对学生数量的骤增,教师、实验室等资源匮乏已经是各个高校暴露得非常明显的问题。一名教师指导十几名学生,刚刚留校的助教就开始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一个实验室容纳几十人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各个高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绝不可能提高。(三)指导、管理体系不完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生数量大,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多样,学校采用笼统、粗放的方式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没有形成针不同专业的“多元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方案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四)过程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各级部门,尤其是教学单位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力度不够,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抄袭、代做等情况不能完全无法控制,也是各个高校出现的非常严重的问题。(五)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很多高校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估工作只局限于学校的层次,没有形成校、院二级评估机制,而且评估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结合,不能真正发挥评估工作的真正作用。(六)选题、答辩环节的管理力度不够。选题、答辩考核是否严格、公平和公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目前,各个高校非常重视选题、答辩环节的管理,但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同时如何能更准确、更规范评定出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也是各个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总之,抓好毕业论文(工作),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并逐渐完善它。[1][2][][]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2]一个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组织系统。要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实施,首先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职责清晰的质量监控的组织系统。这个系统通常由学校、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四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它主要包括校长、分管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教学督导组以及教务处等相关机构,起着决策指挥、管理执行、监督评价的功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第二层次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第三层次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是进行具体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检查、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第四层次是学生,通过学生反馈学校教学和管理的质量[3]。(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制度系统。实现质量目标,必须建设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系统职能,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形成自我完善与优化的建设机制,使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学校应根据教育规律、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实际情况,制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以及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政策,而且学院也应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管理文件,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科学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制度系统,涵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评价系统。教学评价具有判别、诊断和激励功能,学校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方针,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充分发挥了评价功能,促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反馈系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是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能否及时准确地反馈,对于能否及时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至关重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可分为管理反馈信息、教师反馈信息、学生反馈信息。管理反馈信息来自于管理层,主要是学院级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者;教师反馈信息来自教师;学生反馈信息来自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全程监控中,学校通过建立质量反馈制度、开展阶段式检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存档检查)、建立多层次的反馈渠道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教育理论问题,又有实施中的可操作性问题。所以,在监控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涉及到学校中很多管理部门、绝大部分教师和一届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受他们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全校上下统一思想,为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二)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质量监控正常运作。要使质量监控正常运作和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建立质量监控的评价标准,可以使质量监控能有的放矢;建立奖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队伍各方面积极性。另外,要优化质量监控环节,提高监控的自动化程度,就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在监控中的作用,使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方便快捷,真正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保障体系。(三)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不断优化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任务,实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控,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提升。同时,应该随时掌握质量监控的实施过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四)分阶段实施,实现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质量监控体系应能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然后进入下一循环的监控过程,形成长效管理。总之,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实现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和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设计(论文)的质量。全国各类高校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深入、持续的创新,不断优化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以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参考文献1.徐静年,潘小帆.走高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高校扩招与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3~42.蔡青.论地方教学型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66~683.回春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5;6:29~32

监管系统论文范文5

关键词:负外部性效应;公共产品;柠檬问题;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会导致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混乱,危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就有必要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

(一)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而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金融机构在中介过程存在风险与收益的外部性,存在监督、选择信贷的外部性,存在金融混乱的外部性,尤其是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破产的社会成本明显高于银行自身的成本。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另外,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

(二)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人享受此利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并不影响生产成本。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

(三)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一方面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很容易发展成为高度的集中垄断,而金融业的高度集中垄断可能造成价格歧视、寻租等有损资源配置效率和消费者利益的不良现象,会降低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和有效产出,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应该通过监管消除垄断;另一方面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而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因此,自从自由银行制度崩溃之后,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如何在维持金融体系的效率的同时,保证整个体系的相对稳定和安全。

(四)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在不确定性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学表明,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不能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完美运转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在金融市场上,信息是完全的,则资金盈余者可以判断潜在的借款人是否值得信任、他们将资金投入运作后是否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到期归还本息是否有保障等。但在现实运行中,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存款人与银行、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了Akerlof的“柠檬问题”,即金融市场中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问题。然而,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使金融机构又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二、金融监管相关理论

(一)20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是经济自由主义盛行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管制和干预很少。直到1797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谈到英格兰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职能时,首次提出了“最后贷款人”这个概念。因此,20世纪末期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一个“最后贷款人”以增加货币供给的弹性,而按照这个思想建立起早期的中央银行后,现代意义的金融监管就开始形成。

(二)20世纪三十年代后的金融监管相关理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表明:金融市场具有很强的不完全性,“看不见的手”无所不至的能力只是一种神话。“市场是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会趋向不公正和低效率,而公共管制正是对社会的公正和需求所做的无代价的、有效的和仁慈的反映”。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顺应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机制的怀疑,为三十年代开始的严格而广泛的政府金融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经济学界对“政府失灵”即政府金融管制是否有效进行了讨论。Stiglitz(1971)认为(后经Posner(1974)和Peltzman(1976)的补充),政府管制并不是为了保护全体公民或者人数众多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即并不是公共利益理论所称的要控制市场失灵、控制资金价格、防止各种金融风险的传染,以及为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效率等,而是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政治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20世纪七十年代,困扰发达国家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破产,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主义、供给学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理论和思想开始复兴。在金融监管理论方面,金融自由化理论逐渐发展起来。“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主要部分,其核心主张是放松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严格管制,特别是解除对金融机构在利率水平、业务范围和经营的地域选择等方面的种种限制,恢复金融业的竞争,以提高金融业的活力和效率。

三、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

(一)赞成中央银行需要和银行监管机构分离的观点。许多学者认为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方面与银行监管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因为一旦银行体系出现问题,中央银行作为监管机构,往往必须要对银行提供援助,而这又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这与一个国家保持物价稳定的目标是冲突的。也有学者从利率与银行安全的冲突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央银行执行扩张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往往会导致银行体系的利润下降,出现不稳定。Di Noia和Di Giorgio(1999)通过对24个国家1960~1996年的有关数据为样本的研究得出中央银行同时负责银行监管的情况下,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比不负责监管的国家高50%以上的结论。说明了在执行银行监管职能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干扰。根据Lannoo(1999)的观点,中央银行退出监管的发展趋势可以有如下的解释:首先,银行业成为了一个日益复杂的行业,对其界定越来越模糊。随着银行业的发展,银行监管也有了新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行业自律的作用及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个专门关注于银行内控制度运行状况的机构,更强调微观层面的监控,这与传统上更侧重宏观职能的中央银行有所冲突。

(二)在中央银行内部保留银行监管职能的观点。也有许多学者反对成立单独的银行监管机构。他们认为,由于银行体系存在着系统性风险,这需要中央银行在必要时发挥作用。单个银行的问题由于具有传染性,会引起系统风险。由于在实践中难以将提供流动性与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支持区分开来,如果中央银行将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则不得不在道德风险与系统安全之间做出一个选择。Pauli(2000)认为通过管理银行的结算和储备账户,中央银行可以实时监控银行的行为,这是其他监管机构所不能代替的。Louis(1995)认为由于银行危机越来越复杂,所以处理危机的机制越来越复杂,如果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开,可能不利于快速处理危机。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简单,金融机构业务单一,而且也缺乏必要的监管人才,所以没有必要分离。

实际上,这种争论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随着争论的发展,银行监管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问题也受到了关注,因为这也关系到银行监管是否需要从中央银行分离的问题。

(三)金融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观点。Llewellyn(1996)对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总结出了各国存在着不同的金融监管体制。Abrams等人(2000)探讨了金融监管的统一问题,指出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与金融监管的机构应该分别设立。他们认为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一个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好处是统一的组织结构能够获得“监管规模经济”。与多边监管机构相比,统一监管不仅可以节约运行成本,而且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金融监管人才的作用;另外,统一监管还能够获得“监管范围经济”,原因是统一监管机构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为具有不同需要的市场主体提供多种监管服务。

也有学者反对成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他们认为在不能很好地解决内部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划分的情况下,统一监管实际上换汤不换药。泰勒(1995)指出人们往往将减少监管冲突、提高监管的合作性作为统一监管的明显好处,殊不知,这一好处却是用监管冲突的内部化换来的。一些经济家还对统一监管机构可能带来权利的过度集中表示了担忧。

四、小结

金融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与金融制度发展变化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监管理论也有着历史的传承和发展。目前,理论界对金融监管理论的研究已不再是简单的提倡严格管制或放松管制的问题,而呈现出以更客观的态度对待金融监管,主要表现为:在主张放松管制的同时,承认监管存在的合理性;更加注重金融监管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强调金融监管制度结构对金融监管效率的影响;更加重视监管的国际协调问题;强调市场约束作用等。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东胜农村商业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阙方平.有问题银行:负外部性初步研究金融研究.金融研究,2000.7.

[3]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谢伏瞻等.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美)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

[6]蔡则祥,卞志村.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趋势.经济问题,2001.9.

[7]戴相龙,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监管系统论文范文6

关键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反腐倡廉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同志在2010年全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2010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突出重点,完善内控机制”。要“把完善内控机制作为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如何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摆在我们各级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项全新的重要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当对其理论渊源、制度结构内容和构建方式等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渊源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多年来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特点,“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而创造的一个全新的专有名词,是税务系统各级工作人员对税务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中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自我发现、自我防范、自我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方法、措施的总称,是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理论创新的一个标志:也是税务系统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方向和思路。

1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党中央关于预防行政****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具体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党对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的调整和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部署和实施,表明党中央对预防****的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反****的实际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对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明确。当前,国家税务总局在认真总结系统内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部门的工作特点,将在企业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引入到税务系统的反****倡廉工作之中,形成系统的具有部门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思路和方法。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关于反腐倡廉理论与税务部门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反腐倡廉理论的继承应用和发展创新。

2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税务系统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多年来,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注意与税收业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创造了一系列与税收工作相匹配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对税务干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监督制约,有效预防****行为的发生,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就改“一人进厂,各税统管”,为“征、管”两分离或“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新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又经历了以“纳税申报、税务、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和“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为标志的税收征管模式。在注重对税务行政执法权监督制约的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在90年代中期又提出要加强对于部人事管理、大宗物品采购等税务行政管理权进行监督制约,形成了有税务部门特色的“两权监督”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建立法制国家、推进依法行政”的总体战略,结合税务工作的特点,建立并实施了以细化税收执法岗责体系,统一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责任为特点的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体系,强化了对税务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对违法、违纪、执法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的力度。在此过程中,一些税务机关还积极学习、借鉴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将流程再造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税收管理之中,通过对税收征管流程的再造,强化各环节的监督制约,使目标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和环节,进而达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目的。税务机关的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建立行为规范、权责明确、运转流畅的内部控制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税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进一步拓展。内部控制理论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制止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管理权力的顺

畅运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理论的目标、理论方法、技术措施等方面与税务机关加强内部管理的工作机理是一致的,与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和反廉倡廉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因此,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当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内控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将内控理论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应用到税务行政管理工作中,并结合税务部门的工作特点,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二、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框架结构的具体思路

国家税务总局肖捷局长指出:“要把内控机制建设作为税收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税制、征管、内部行政管理等改革,积极完善内部岗责体系,优化流程,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制约的科学严密的管理链条,从源头和机制上防范****风险。”这无疑为各级税务机关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指明了方向。

结合当前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和对内控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当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坚持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的基本原则,以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为目标;在各级税务机关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监督部门的组织作用,各有关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整体合力;根据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模式,以建立健全税务机关岗责体系为基础,明确各个工作岗位权力和责任;以优化税务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为主线,以完善税收工作程序和规范税务工作行为为重点,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强化信息传递、沟通;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培育、塑造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的内控环境;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对税务系统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制约。进而构建起工作岗位标准化、权力责任明晰化、办事程序化、监督实时化、追究及时化的体制机制,体现出分权制衡、流程制约、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风险管理功能,实现对税务系统“两权”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内控机制,保证各级税务机关“两权”运行的规范、透明、高效。

1 明确内控目标,把握内控机制的建设方向。依法治税,用法律的手段指导和规范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多年来税收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是党和国家对税收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保证干部正确履行职责,执法为民的政治保障。因此,将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设定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总体目标,将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预防****体系为内控机制的具体目标,为内控机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内控机制框架的构建和功能设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完善内控机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税务机关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党组书记负总责,纪检组长(或者责成一名分管执法监督工作的副局长)具体抓,纪检监察部门(或者是责成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负责执法监督的部门中的一个部门)作为具体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共同实施内控。才能有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发挥内控机制的作用。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内控实施方案,协助党组具体分解和落实内控任务,并对内控机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梳理工作规范,落实具体内控工作任务。

3 全面梳理权力事项,明确岗责体系。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机构改革,对本级机关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列出“权力清单”。按照机构设置和征管模式,严格划分不同岗位的权力的使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别权力的特征和作用,建立职权清楚、责任明确的岗责体系,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融入到每一个岗位,实现权力、岗位、责任、义务的有机结合,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 优化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在坚持依法治税和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部门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简化权力运行程序,下放行政权力,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做到下一道程序对上一道程序进行控制,每道程序之间互相制衡。在“简、放、提、优”的基础上,科学配置权力,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对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行使依据、承办岗位、职责要求、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内容,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流程图将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固化,使每项权力的行使过程都做到可视可控。

三、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路径选择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税

务机关内部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应当理清思路,明确工作方向,重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完善制度,规范税务人员行政行为。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规范性文件,对税务人员每一项行政行为都要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规范,使所有的工作行为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紧紧围绕“两权”运行轨迹,全面清理整合工作规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总结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进行规范和固化,并上升为制度。建立起一系列既有实体性内容,又有程序性要求的工作制度,既明确规定应当怎么办,又要规定违反规定后如何处理,形成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保证行政权力的和谐有序运行。”

2 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实现对风险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防范和控制。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人手,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行政执法权力风险查找的重点是一般纳税人认定、优惠政策审批、税款核定、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行政处罚等环节;行政管理权力风险查找的重点是干部任用、资金分配、项目决定、资产处置,以及许可权、审批权、征收权、处罚权、强制执行权等权力比较集中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风险点的查找,应当按照“对照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职权——找准权力风险点——公示接受建议”的统一流程,由部门和个人结合工作实际主动查找,并将查找出来的结果集中公示。对查找出的风险,要按照权力运行频率高低、人为因素大小、自由裁量幅度的高低、制度机制漏洞的多少、危害损失的严重程度等对风险点进行分级评估,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健全防控措施。要把风险排查、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和具体工作环节,使风险管理真正科学、实用。

3 充分利用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强化程序的严密性,弱化人为因素,遏制随意性,形成机器控权的制约机制。要依托综合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做到全程留痕,可查可控。要进一步运用好现有的监控决策、执法考核、执法监察等信息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

4 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培育、塑造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的内控环境。税收内部控制机制的顺畅运行,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包括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岗责体系业务流程等要素构成的内控环境。在内控环境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所有的制度都需要有与制度要求相适应的人来执行,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的思想理念和能力素质。因此,必须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将依法治税、廉洁行政的观念和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内化为税务干部的思想观念,成为全体税务工作人员的共识,并将这种治税思想和管理理念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引导全体税务人员加强对依法治税思想和科学内控管理理念的认知,牢固树立依法行政、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顺利运行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5 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执法。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好的监督。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开办税制度,对各部门的权力进行汇总统计,审核认定,编制目录,明确公开的要求、时限、范围,实现权力、责任、流程、制度、风险“五个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规范地运行,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拓展监督渠道,促进内部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6 加强与外部控制的联系和有效衔接,促进内控机制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分别运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税务机关“两权”运行进行监督,这两种不同的监督控制机制又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在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与外部控制的沟通、联系和衔接,更好地发挥两种控制机制的合力作用。税收内控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税务机关主要负责人作为内控机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内控机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与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等外部控制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部门把明确权责、规范流程、风险排查、完善制度等要求落实到位,发挥内控的作用。积极学习、借鉴外部控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

监管系统论文范文7

关键词:机车 运用系统 动态监控 综合应用 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024-02

1 提出相关的问题

铁路机务段指挥行车的具体工作通常是利用无线DMIS系统技术控制机车的实时动态,它的信息量及实时性不能实现对列车行车的连续追踪。地面工作人员应该快速和准确地掌握机车行驶的准确状态,同时在有需要的时候要对机车上面的工作人员做好指挥工作。

机车的监控设施主要是准确记录机车行驶的数据文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使用人工方式记录的,人工方式记录有很多的不足,一旦机车出现事故,就无法快速取得准确的全部信息数据文件,也就不能对事故做出准确的分析;而且监控设施记录下的数据信息文件只是为进行安全的研究进行使用的,很多机车行驶的数据也没有充分利用。

铁路目前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广大铁路部门和铁路工作人员为了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需要实现比较长的距离车地信息数据传输方式,把火车行驶的具体状态出现的信息数据从火车中传输到指挥控制系统中,同时确保监控记录的信息文件可以做到自行分析,让信息数据在采集与统计工作中可以高质量地完成,为火车统计提供准确信息,提升统计的准确性,降低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效率。

机车运用智能管理系统是现在列车行驶时比较常用的一种系统,它主要是利用无线传输手段,确保信息传输设施可以与机车调度室和指挥部门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输。控制工作室能够使用这种技术对火车驾驶员进行正确的控制,提升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同时做好安全分析工作,为火车的统计提供准确信息数据,降低统计工作量,为工作人员正确掌控机车运行的效率提供合理的建议和依据。

2 机车运用智能管理系统研究的主要目标

车载信息传输设备,通过232、485、CAN、局域网等端口,与监控装置、TAX2箱、能耗监测装置等设备连接,预留扩展接口,用于连接更多机车设备。利用网络,保证火车运行的信息可以进行远程的准确快速传输。车载信息数据设施,内置CPS模块,确保火车的位置定位是正确的。

组成机车运用智能管理平台的组成部分主要有:统一的门户,统一的用户、信息数据、智能表格、业务集成平台等。这里面业务集成平台是最主要的,有很多的内容:火车行驶的信息数据,利用虚拟地图监测火车行驶的具体情况,使用卫星定位技术,保证机车准确的定位,监控设施所记录的信息和文件要通过无线技术进行传输和分析,结合火车运行的数据信息,工作人员应该使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去研究降低能耗等的优化技术。

3 机车运用智能管理系统的主要构成

机车运用智能管理系统属于比较复杂的系统平台,它是通过网络保证火车行驶的信息数据可以及时地进行传输与储存的平台系统。它充分使用了现在通用的技术手段,建设机车运用智能通讯集成平台。这个系统主要是由车载信息数据的传输设施、地面使用集成体系及Internet网络这几个部分构成的。地面集成体系主要是由通信相关服务器、数据相关服务器这些服务器组成的,通信服务器主要是接收火车行驶的信息数据同时发送到数据服务器和数据处理程序里进行存储。

这个系统主要有3个层次的结构:数据的采集传输、数据的处理及客户端。数据采集和传输:通过连接监控设备的无线终端采集监控文件和数据等信息,并将数据实时发送到通信服务器。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服务器通过Internet接收通信服务器转发的数据信息,经过数据处理程序的处理存入数据库。客户端:客户端通过IE浏览器浏览数据处理服务器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信息显示模式分为图形显示和表格显示两种。

4 机车运用智能管理系统使用效果

机车运用智能管理系统从2009年开始使用后,系统每种功能都是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在数据的传输方面是非常稳定的,设施的质量也很好,系统功能以及性能可以满足机务段具体的使用要求。

机车运用智能管理系统优势有很多,它在运行性能方面比较稳定,信息传输质量很高,在日常的维护上也很便捷,适合机车的使用。这个系统投入以及使用能够为铁路部门在行车、管理、统计信息数据等很多方面的工作提供依据。机车运行信息输出不但可以对列车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跟踪,也可以进行远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提供详细信息数据,系统能够进行自动生成报单和报表,这为机车统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这个系统在客户化方面的工作也正在持续地深入,系统不断为列车的实时追踪、质量鉴别、安全管理、数据远程传输诊断和统计分析等这些基础信息提供支持,为广大铁路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5 结语

研究和分析好机车运用智能管理系统对于铁路信息建设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将车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及时取得火车行驶的各项关键信息数据,为火车运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符合管理部门对掌控机车运行的具体要求。这个系统的全面使用和推广会有效地提升机车控制水平,推动行车指挥、监控等部门的自动化发展。

这个系统在智能化上也有很好的应用,它可以充分地降低机务段监控人员繁重的工作量,将动态的监测变成静态的监测,将电子报单进行合理的使用,取代手工报单,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能缩短统计时间,节约成本。

车载与地面系统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能够有效地融入铁路的安全信息系统中,担负起车载数据信息与列车和地面控制中心的整合。同时对机车的行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数据信息存储进行有效监控记录,对机车进行突发事件的自动处理、进行远程控制这些任务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明鑫,汪学刚,邹林.基于TC35i和MSP430无线传输系统[C]//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2] 王伟,张鸣,杨静.由AT89S52与TC35i实现的短信息处理系统[C]//计算机研究新进展(2010)――河南省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 吕巍,吕晓枫,李新.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的改革与实践[C]//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8.

[4] 薛小平,张思东,陈香.基于RFID的集装箱及其货物的基础数据采集研究[C]//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2005.

[5] 周旭东,楚随英.PLC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分析[C]//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4.

[6] 王盛军.基于C8051F020 SOC爬行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C]//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10.

监管系统论文范文8

关键词:综合监控系统,蠕虫

 

工业控制网络因为搭建使用方便,远程管理方便的优势已经广泛地用于各行各业。工业控制以太网比传统的工业控制总线传输数据量大,协议更多样,通用性、扩展性更优越,逐渐成为大型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的首选。为适应地铁智能设备分布分散,数量大,协议种类繁多,监控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广州地铁三号线组建了以工业控制以太网为骨干的综合监控系统。

本文以主动探测型蠕虫为讨论对象。蠕虫可能造成网络中断,工作站死机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工控网络的正常稳定工作。免费论文,综合监控系统。。防御蠕虫入侵已经成为摆在工业控制网络维护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广州地铁三号线的综合监控系统介绍

广州地铁三号线综合监控系统是一个大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集中监控三号线全线各站的电力、智能建筑、火灾报警、屏蔽门、防淹门、广播、闭路电视、售检票系统、行车信号、车载信息、乘客信息传递、时钟系统、门禁系统等十三个专业的设备。

系统采用千兆光纤以太网为骨干网,各站通过千兆交换机连接作为网络节点。千兆交换机与前端处理器连接,以前端处理器为与诸系统如火灾报警系统、智能建筑系统等子系统设备的通讯转换接口。

综合监控系统的数据库存放于各站服务器,本站工作站访问本站服务器数据库读取设备状态显示。系统结构呈典型C/S结构。服务器采用UNIX系统而工作站采用windowsXP系统。服务器与工作站通过中间件软件完成数据交换。

综合监控系统管理员可从网管工作站可读取被监控的各种设备的运行数据及系统运行数据。

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2主动探测型蠕虫的特征

蠕虫是一类具有强传染性,攻击系统漏洞干扰计算机及网络工作的程序的统称。蠕虫和传统的病毒有以下区别:

(1)存在形式不同:传统病毒是可自我复制的一个代码片段,寄生在宿主文件中。蠕虫则是一个独立的程序。

(2)传染机制不同:传统病毒的传播方式是将病毒代码嵌入宿主程序,蠕虫则是通过自身复制感染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

(3)触发方式不同:传统病毒需要使用者操作宿主文件触发,蠕虫则是主动攻击,不需人为干预。

常见的主动探测型蠕虫工作过程可分为网络探测、系统漏洞扫描、实施攻击、自我推进四步。

蠕虫先会进行网络探测,即通过IP探测机制探测网络中其他主机的IP。完成网络节点的探测后,蠕虫对被发现的网络主机进行扫描,探测主机系统是否存在适合攻击的漏洞。确认网络主机为可传播对象后,蠕虫将自身复制到目标主机并在目标主机上进行自我隐藏、信息搜集等工作。同时,蠕虫会将自身在目标主机上复制多个副本,并启动搜索进程,实施网络探测,进行下一轮攻击。

3综合监控系统蠕虫的来源:

综合监控系统是工控系统,并不接入Internet,蠕虫的来源主要是以下两种:

(1)更新软件版本时感染蠕虫

工控软件一般都不是在工厂一次开发完成,直接上线投入运行就能达到终验水平的。工控软件从完成初步开发出厂,到稳定运行,最终达到可接受验收的水平,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升级修改。

(2)取数据时感染蠕虫

较安全的数据读取方式是采用一次性写入的光盘取出数据。但综合监控系统有其特殊性,首先综合监控系统可监控几乎所有设备,需要读取的数据量巨大;其次因为地铁行业的特殊性,数据分析需要及时,在事件发生后必须马上取得数据,导致取数据的次数较多。这样假如每次取数据都花费一张光盘,成本相当高,不符合企业利益。

另外,在运行过程中,为了分析系统运行状况,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员每天都需要读取系统运行日志进行分析并保存。管理员的存取介质也有可能带有蠕虫。

4蠕虫的防治

4.1蠕虫的检测

综合监控网络的网络结构简单,数据内容单一,利于用对照表检测法进行感染检测。免费论文,综合监控系统。。凡是不符合对照表特征的数据包均视为有害,进行报警。

(1)检测的基础是建立特征对照表。综合监控系统的监控机制在时间上是循环重复的。免费论文,综合监控系统。。因此可以从骨干网提取一时段单位的数据包,根据设计文本规定的通讯信息种类,遍选让检测软件学习,生成特征对照表。

(2)对照表的特征的选择。根据蠕虫的入侵习惯,可选用协议种类比,源IP,目标IP,数据量作为检测特征量。

综合监控网内数据包较固定,可增加数据包长度作为特征量。免费论文,综合监控系统。。免费论文,综合监控系统。。

(3)进行数据检测。为减少网络负荷,采取定时抽取一时间段骨干网数据进行检测的方式。出现不符合特征表的情况将进行报警。

4.2系统功能的恢复

蠕虫网络感染能力很强,通常单工作站完成蠕虫清楚,网络上有残留的蠕虫,几小时后又会重复感染。所以清除蠕虫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能单机进行。

服务器采用UNIX系统,前端处理器采用VxWorks系统,均不感染针对windows系统蠕虫,综合监控系统网络的蠕虫宿主是工作站。为减少恢复所用时间,可对工作全盘恢复,彻底清除病毒。

清除蠕虫时必须断开各网络节点,恢复后逐站连接。

4.3蠕虫的预防

从维护者的角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限制蠕虫进入网络是较有效且成本较低的蠕虫防御方法。

针对蠕虫的来源,防御蠕虫应该注意两项制度的落实。

首先是规范软件上线前的病毒检测。软件出厂时必须有开发人员的病毒检测报告,上线前由用户在测试平台验证后才能上线运行。

第二是规范数据读取的权限,仅允许授权人员进行读取数据的操作。所用存储设备必须是专用设备,且连接办公网络时设置为只读。免费论文,综合监控系统。。

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增加综合监控系统对外接口的保护,减少蠕虫的影响范围,比如选用有防火墙功能的存储设备取数据,转换协议传输数据防止蠕虫扩散,在读取数据的终端网管工作站设置防火墙。

参考文献

[1]王民孙薇王艳玲《网络蠕虫检测和控制研究》/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020079-01

[2]魏长宝《入侵、蠕虫对网络安全的危害及防范》/文章编号1672-3791(2007)12(b)-0081-02

[3]rising.com.cn瑞星主页

监管系统论文范文9

关键词:银行管制;安全网络;特许权价值;巴塞尔协议;风险承担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1-0036-04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处理信息不对称的机构,银行运营面临较大的风险。银行风险既有单家银行的个体风险,也有全体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银行系统性风险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冲击,造成重大社会成本,因此银行业管制在各国都是金融、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银行业管制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做一理论回顾,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引 言

Pigou(1938)关于管制的经典文献提出市场垄断、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之手加以援助。运用到银行业,则有银行业准入限制、存款保险制度等管制措施,其目的是为了缓解银行业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虽然理论上也有相反的研究,但是毋庸置疑,银行业管制的实践始终存在,并且每一次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管制都被提到更高的程度。

风险承担(risk-taking)是指商业银行选择的风险承受水平。一家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由银行决策层决定。单家银行的风险承担高一般不会造成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但是大银行倒闭引发挤兑效应,则可能形成银行业系统性危机。从美国对金融机构的救助,我们可以看到,“大而不倒”始终是各国银行业监管者面临的难题。系统内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普遍高,则系统性风险极易形成和爆发。监管者通过制度设计来防范风险,最优的设计是通过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来实现银行体系的稳定。本文所指的银行业管制是指监管当局采取的监督和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安全网络、特许权制度、巴塞尔协议要求。本文以此为线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总结现有文献对银行业管制是否能够降低系统性风险、是否能够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的探讨。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三和四部分分别对安全网络、特许权制度、巴塞尔协议这些监管措施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行回顾与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没有任何一项制度设计一定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保证银行业系统性危机不出现。不同背景下,各国都要考虑自己的特殊情况采取合适的监管政策。

二、安全网络与风险承担

一般各国的银行业安全网络由两部分构成:最终贷款人以及存款保险制度。

最终贷款人通常为各国的中央银行,它们为那些处于流动性困境中但仍有清偿能力的商业银行提供支持。1907年的美国银行危机促使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目的就在于减少系统性的存款挤兑,降低银行危机的成本。一般而言,最终贷款人只提供几天或几个月的短期流动性支持,同时要对贷款银行进行严格的监控。央行的最终贷款人角色面临的是监管者容忍的适度性问题――究竟商业银行多高的风险承担央行可以容忍,什么不可以,过度容忍可能加重危机的成本。Honohan和Klinge-biel(2003)表明在许多银行危机中监管者流动性支持总额超过了银行系统的资本,时间超过了12个月。美国次贷危机中对金融机构的救助表明,监管者容忍不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传统的银行领域,而且在发达国家、非传统银行业务中都有可能出现。但是,目前监管者容忍的定量研究尚没有展开。

存款保险制度是构建安全网络的另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其采用市场原则,实用性高于最终贷款人制度。存款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对银行存款进行保险,银行缴纳保费,银行一旦不能归还客户存款由保险公司赔付。在面对系统性危机时,全面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阻止危机蔓延。而在平常时期,商业化的存款保险人监控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这可以提高存款人的信心,避免银行业存款大幅波动。

1935年美国首先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直到1974年仅有12个国家采用该制度。但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危机不断,存款保险制度的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据金融稳定局(FSB)统计,此次金融危机中48个行政区域使用了存款保险制度以应对危机。尽管监管者将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应对系统性危机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并且其作用在危机中正不断被强化,但是,理论界对存款保险制度是否高效仍存在疑问。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转移――提高当期风险承担而将风险转嫁给存款保险机构,最终导致银行业系统性风险。Demirgu c-Kunt和Detragiache(2002)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缺陷增加了一国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在契约环境差的国家存款保险制度显著降低了银行稳定性。Baah,Caprio和Levine(2008)认为更宽松的存款保险和系统性银行危机的产生高度相关。如何设计有效的制度既能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又能够尽可能减少银行风险承担是各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时必然要考虑的问题。Honohan和Klingebiel(2003)对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无限制的存款保险、无限制的流动性支持和高度的低资本容忍,增加了解决危机的最终财政成本。而且,财政成本的高低和经济复苏的速度没有必然联系。Laeven(2004)发现存款保障范围在银行业资本普遍不足的国家和存款人教育程度低的国家特别高,而且存款保险人还会帮助银行利用风险监控的漏洞,从其他纳税人和稳健的银行获利。

由此可见,安全网络的构建是使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和银行个体风险矛盾的一种制度设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制度设计,可能会诱使商业银行提高个体风险承担。因此,安全网络的构建必须是适度的。

三、特许权价值与风险承担

在绝大多数国家,银行必须获得政府颁发的许可证才能运营,许可证的供不应求使其极具市场价值,这一价值就是银行特许权价值。特许权价值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会主动控制自身的风险承担,从而保护政府给予的银行牌照的准垄断租金收益,从而使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可控。

Marcus(1984)提出特许权价值这一重要概念,以后许多研究都表明特许权价值可以缓解银行的道德风险,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如Keeley(1990)认为,放松管制的措施降低了银行的市场力量,侵蚀了q值(银行股权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特许权价值不仅来自于市场准入壁垒和竞争

限制,也来自于信息优势、利率上限等可以为银行创造垄断租金的其他渠道。此方面的相关研究有Su a rez(1994)、Saunde~和Wilson(1996),Demsetz,Saidenberg和Strahan(1 996)等。Marquez和Hauswald(2002)认为随着市场中银行数量增加,银行信息投入的收益减少。在达到一定门槛后,银行信息源将会集中于自己擅长的一些特定领域以抵抗来自竞争者的威胁,而银行集中于特定信息源的行为提高了市场中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银行风险承担加大。Berger,Klapper和Turk-Ariss(2008)的研究表明,拥有较大市场力量的银行风险承担低。但是这些银行贷款组合风险高,只不过银行的高股权资本补偿了这一风险。

Boyd等(2005)质疑特许权价值,认为竞争并不会提高银行风险。他们认为拥有市场力量的银行贷款利率高,加重了借款者偿还负担,容易引发借款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Boyd等(2006)提出,市场竞争并不会造成银行不稳定,而是促使银行放贷。Schaeck,Cihak和Wolfe(2006)采用H指标度量发现银行业竞争越强,系统性风险越不容易产生。De Nicol6和Lou-koianova(2007)的分析表明,当银行所有权被考虑的时候,Boyd等的结论更为明显,特别是国有银行拥有大量市场份额的时候,这一现象最甚。

最近,Mart f nez-Miera和Repullo(2008)撰文调和特许权价值理论和BDN模型。他们提出银行特许权价值和风险承担的关系呈u型。这一理论和银行业适度竞争的研究不谋而合,或许找到u型曲线的拐点对银行业监管的实践有重大参考价值。

四、巴塞尔协议与风险承担

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合作的成果和指导,巴塞尔协议旨在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从而达到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目的。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承认巴塞尔协议并将其作为国内监管的一个准则。

(一)资本要求

这一监管原则认为作为风险缓冲器的资本可以提高银行的安全,同时,作为期权价值一部分的资本可以减少银行的风险承担,从而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资本要求作为巴塞尔协议的最核心部分,得到很多理论支持。如Koehn和Santomero(1980)、Keeley和Furlong(1990)的研究表明银行资本低会导致银行的资产组合风险加大。Marshal和Prescott(2000)认为存款保险给银行带来道德风险,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存在事后惩罚机制的资本要求监管。有相应惩罚机制的资本要求监管可以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从而显著地降低资本要求,最优资本监管应该是监管者基于银行风险承担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但是也有不少理论研究认为资本要求并不能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如资产组合分析法认为,银行是一个资产组合管理机构,它可以通过选择高风险资产来弥补其资本杠杆,从而维持理想的资本收益率。Ahunbas等(2007)的研究表明,更多资本的银行低效率,风险承担更高。Laeven和Levine(20081的研究表明资本要求、严格的银行管制行为和银行高风险相关,这类银行一般股东拥有较强的控制权,而在股权相对分散的银行,银行风险较低。

在银行资本要求与风险承担的关系中加入问题,则情况和结论更为复杂。Jeitschko和Jeung(2005)考虑了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三个实体:监管者、股东和管理者,银行的风险承担与这三者对银行的控制力有关。为监管者所控的银行,它的目标是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表现为提高风险承担;为管理者所控的银行,它的目标是提高可控的与个人利益有关的预期价值,这种管理行为和银行的风险承担的关系不确定。Bris和Cantale(2004)的分析表明管理者和股东对贷款组合有不同信息时,资本要求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因为银行失败或者资本充足率降低都会降低管理者福利,所以管理者会拒绝那些可以接受的风险贷款(但同时利润更高),使银行变得更安全从而保证自己的福利,但是银行由于增大了控制成本而无效率。Sullivan和Spong(2007)的分析表明管理者拥有股权强化了风险承担战略,表明受雇的管理者比股东更有可能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以实现当期收益。

尽管越来越多的文献分析银行风险和资本要求之间的关系,资本要求监管也在全球银行业普遍开展,但是实践和理论都仍然没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是监管部门通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监督检查以判断该银行的资本是否充足。监管部门要求各银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评估程序,用于判断其面临的风险状况。

建立在市场失灵基础上的银行业监管,理论上有两个不同的认识角度,从而衍生出不同的监管理念。从公众利益角度,这一观点认为监管者应站在公众利益的角度来进行监管,政府通过制定适当的监管措施,可以提高银行系统效率、控制风险。公众利益观点支持由监管者制定监管政策并监督执行。从个人利益角度,这一观点认为管制是一个产品,供给者与需求者相互作用决定了管制的状态和目的,银行市场吸引了不同的利益集团:银行家、政客和每一个追求金钱的人,监管政策的制定服从于利益集团的博弈,监管者仅是管制的主要供给者。个人利益观点支持依靠监管的市场原则,监管者不能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严格的过程监控来实现利益均衡(Shleifer,2005)。

目前影子银行的出现、银行规模扩张、区域扩展、混业经营以及非传统业务的应用,使得监管机构要在各种类型和数量庞大的资产交易中,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以控制风险非常困难。特别是如果监管者目的在于追求自身的政治诉求而不是公共利益,那么设立新的机构或扩大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只会增加银行业成本,最终导致银行风险承担加大。这是美国和欧洲银行业此次金融危机后加强监管正面临的问题。

(三)市场原则

市场原则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只有建立健全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各市场参与者才可能估计银行的风险管理状况和清偿能力,使得银行存款人(包括债务市场的借款者)可以根据给定的风险水平要求足够的风险补偿,从而迫使银行选择适度的风险承担。

市场原则被普遍认为有益于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此次金融危机更是将银行业透明化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Boot和schmeits(2000)认为有效的市场原则减少了金融集团混业经营的利益。但是在违规租金不高时,金融集团会恶化市场原则并由此获益。Hyytinen和Takalo(2002,2004)认为银行系统容易受到存款人的自我实现危机冲击。透明度监管可以通过消除合作失败的可能

性来阻止这一类型的系统性危机。

但是,银行业至少有两个基本特性使得通过加强市场原则来减少金融脆弱性的监管无效。首先,全面的金融安全网消除了透明度监管的惩戒性作用。其次,对银行而言,透明度意味着成本,它减少了特许权价值,因此降低了提高风险承担的成本。此外,在消除合作失败方面,Furman和Stiglitz(1998)认为更高的透明度可能加重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存贷危机,因为很多银行只能关闭,或者显著缩减贷款或者接受大量资本注入。Cordelia和Yevati(1998)检查了银行风险公开披露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动机和评估被告知的存款人行为如何影响银行体系的安全。当银行能够完全控制自身的风险暴露时,公开披露降低了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否则,被告知的存款人会增加银行破产的可能性。De Gmuwe(2008)指出透明度并非阻止金融危机的万能药方,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

五、结论及建议

(一)银行业管制必然存在

虽然本文在此着墨不多,但是实践证明银行业作为管理风险的机构同样需要监管。大量理论文献着力于寻找最优的监管措施,这已经表明绝大部分理论研究者已经持有银行业需要管制的观点。

(二)银行业管制理论仍有待完善

目前微观层面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的措施,如特许权价值以及最低资本要求等,不一定能真正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而宏观层面构建的安全网络又助长了微观层面的风险承担。如何解决这一监管困境,恐怕需要理论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至少目前富有远见性的管制理念尚没有出现。

(三)银行业管制的国际化理论研究尚不够完善

美国次贷危机迅速引发的全球性银行危机表明银行业管制的国际化水平远低于银行业业务的国际化水平。理论研究上管制的国际化研究也远少于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研究。巴塞尔协议作为银行业国际监管的重要框架,在危机后再次成为各国管制的一个标准化方案。但是笔者认为国际化并非标准化,强调各国监管机构的协调与沟通也不是要设立一个机构高于各国监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