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4:01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1

加强思想教育,使医学生正确对待儿科毕业实习

临床医学各个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很多临床研究也都是在临床基础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的。另外,和儿童打交道的也不仅仅是儿科,像其他学科,如外科、五官科、检验、影像、产科等也经常要面对儿童患者。例如,小儿胸片检查,小婴儿多数存在胸腺生理性肥大,胸正位片可显示动脉段增宽,如果不了解小儿这一生理解剖特点,可能做出错误的诊断报告;外科在接诊儿童患者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较多的是临床用药选择、药物剂量、液体入量、液体滴注速度、不同年龄生命指标正常值变化等。目前许多成人疾病或老年性疾病的儿童期预防已经受到重视,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都与儿童时期的饮食有关;成人的心理问题也与儿童时期的环境条件和心理卫生有关[1]。

实行二级毕业实习责任制管理

一级毕业实习责任制管理:负责人由科室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组成。管理目标:①提高医学生毕业实习的主体意识;②加强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不同于临床见习,强调学生为主体,并且真正意义上参与临床医疗过程中。学生入科后,做好入科登记,指定责任带教教师,将病床分配给学生负责管理,让学生多接触病人,从问诊、体格检查、诊断及处置等全过程均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本着对患者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教学作风,放手的同时要严格把关。通过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亲身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常规,学会与患儿沟通、掌握儿科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的技巧,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剂量换算方法及使用方法,熟悉并掌握儿科常见急症的急救原则,并能规范书写儿科住院病历等。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2

纵观目前世界各国的外语教育,不同国家在孩子开始学习外语的年龄和课时安排等问题上各不相同。不过有两点可以确定,第一点,英语成为世界上许多非英语国家外语教学中的第一外语;第二点,外语教育基本上从小学阶段开始。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并且英语教育几乎贯穿于学龄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中。“幼儿英语”指3~6岁幼儿学习的英语;“儿童英语”、“少儿英语”词义有差异,但所指无根本区别,都用来称呼12岁前孩子学习的英语。相对于“中学英语”、“大学英语”而言,人们对“幼儿英语”、“儿童英语”、“少儿英语”的了解较少,却十分关注。

儿童英语教育既让人喜欢又让人担忧。可喜的是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外语教育。现在,国家从战略的高度上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我国外语教育,由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7月和2007年9月颁布实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将引导我国的英语教学逐渐走上科学、系统的发展道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儿童英语教育在儿童英语培训市场和巨大利益驱动面前是否能够稳定发展,是否能够将儿童英语教育初级阶段的可能风险降低到最小。

二、关于儿童时期尤其是幼儿时期是否该学习英语的争议

我国“儿童英语/少儿英语”教育,尤其是“幼儿英语”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成熟的教育规划、有效的教学方法,还缺乏合格的教学师资、科学的教材。同时,对于儿童时期尤其是幼儿时期是否该学习英语目前还有一些争议。

德国人吉泽拉·施密德-舍恩拜因认为,“在自然环境里,幼儿在三、四个月内就把外语学到近乎讲本族语的人那样完美,其说话之自在,学习之迅速,竟使家长、幼儿园教师和语言学家等一再惊叹不已。”[1]p17众说纷纭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假说”是1967年由德国语言学家、神经学家Eric HEinz Lenneberg (1921–1975) 提出来的。假说认为人的发育早期是其语言稳定发展期,过了这个稳定发展期(5岁至青春期),语言习得将变得比较困难,最后也不会怎么成功。[2]这一假说常常被用于讨论在第二语言习得早期学习者的年龄与其语音学习的关系等方面。尽管目前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但许多人认为,长远地看,第二语言早学早好,免得过了一定年龄段就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来学。中国多数人保守地认为,无论怎样,家长和学校应该在孩子学习和掌握母语的关键期,采用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孩子接触最道地的英语,培养其对英语的兴趣,甚至可以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玩游戏、表演剧等生活化的方式来帮助幼儿习得英语。

英语专家李观仪不赞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也不支持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她担心低龄儿童在母语还远远没有学好、思维能力也还远远没有发展的时候同时学母语和英语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3]p53

三、当前儿童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们对于儿童阶段的英语学习存在争议,国内英语培训领域却红红火火,包括学龄前、课外辅导在内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频繁出现在各种广告媒体上。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儿童英语培训的市场发展最为旺盛。这侧面反映出民众对儿童英语教育的巨大需求。当学校包括幼儿园无法正常提供优质的儿童英语教育来满足这一市场需求时,儿童英语教育培训机构就在这一领域里担当了主要的角色。

1、儿童英语教育师资十分匮乏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出台儿童英语教师资质认证体系,参加过儿童英语师资培训的教师不需要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以从业。我们先了解一些英语培训机构的儿童英语师资情况。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举办的少儿英语师资培训可以被看作儿童英语师资培训领域的代表。然而,据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网站公布的资料表明,新东方少儿英语师资可以通过自己的培训课程遴选出来的优秀学员—获得“新东方少儿英语师资培训优秀证书”的学员—担任。其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少儿英语教学法及教材分析、教学活动设计;歌曲童谣、游戏教学、自然拼音教学、TPR教学、实践及实习;英语语音及朗读、英语听说交际。其培训课程学制最长为四个月。而其招生对象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英语专业学生、四级以上英语水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及从事少儿及幼儿园、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人员。而真正符合要求且有敬业精神的少儿英语专业师资不仅在新东方非常紧缺,在其他培训机构、幼儿园、外国语学校等也非常匮乏。一方面由于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本身缺乏儿童英语教学实践经验,也缺少相关教育理论知识;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儿童英语教育的专业思想不够坚定,随时会有中途离开的可能。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因缺乏必要的英语技能和教学技能而无法成为优秀的儿童英语专业教师。

2、儿童英语教育方向的专业教育几乎是空白

儿童英语教育教学作为一个教育类别,有其特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内在培养具备英语专业以及儿童教育心理学双重知识背景的儿童英语专业师资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儿童英语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落后于英语教育的发展;大学或研究机构缺乏儿童英语教学方法和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对国外引进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相关教材和二语习得相关理论的研究等。

3、儿童英语教育科研成果极其有限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童惠娴;母爱

在中国作家的笔下,从来就不缺少母亲的形象。“母亲作为女性文本和男性文本中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意识等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

在中国当代文坛,毕飞宇被称为最关注女性命运的男性作家,在他塑造的大量女性形象中就包含了形色各异的母亲形象。在这一系列的母亲形象中,以往论者关注最多的就是《哺乳期的女人》中的惠嫂。这个充满朝气、富于生命力的年轻母亲给儿子喂奶时的那种迷人的母性深深吸引着只衔过母亲一次的旺旺。在断桥镇只有通体笼罩着母爱光环、温情善良的惠嫂理解旺旺的对母爱的渴望。她“蹲下身子,撩起上衣,巨大浑圆的明白无误地呈现在旺旺的面前”,她要让旺旺对母爱的渴望得到满足。

如果说《哺乳期的女人》中的惠嫂形象继承了五四以来对伟大而圣洁母爱讴歌的传统,那么《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中同样作为母亲的童惠娴则会让读者对母爱有更多一些的思索。童惠娴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耿东光,小儿子是耿东亮(小名亮亮)。童惠娴“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这个二儿子身上。”在耿东亮的身上,童惠娴将母性发挥到了极致,将母爱的施予发挥到了极限。在小说中,毕飞宇通过几个典型的细节呈现童惠娴是如何施予母爱的。

第一个细节是喂奶。“耿东亮吃母亲的奶水一直吃到五岁。”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只要见到亮亮的母亲,就以其回过头来,用目光转到绿色木马后头找到耿东亮,齐声说:‘亮亮,吃奶。’” 身为母亲的童惠娴可不管这些,把亮亮抱到没人的地方,放在自己的腿上,“把上衣上的第二只扣子解开来,拖住自己的,把放到二儿子的嘴里去,用一种半哼半吟的调子说:‘我们家亮亮吃妈妈喽。’儿子便衔住了,母子便俯仰着对视,两只黑眼珠对了两只黑眼珠。幸福得只剩下母乳的灌溉关系。”对作为母爱施予者的童惠娴来说,这一幕无疑是充满了幸福的。但对母爱的承受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对这样的喂奶场景,“五岁的亮亮越来越惶恐,越来越厌倦。这样的日子似乎都没有尽头了。”亮亮先是尝试着吸干母亲的,这种努力失败后,开始用坚决的抗拒来对待母亲的喂奶行为。虽然抗拒的结果是亮亮选择了妥协,说着“妈妈,喂奶”趴在母亲的怀里,但过去像泉源一样的乳汁竟从此干涸了。“干涸了”的童惠娴紧紧地抱着亮亮,带着泪眼说了句“你到底离开我了”。在童惠娴与亮亮这母子二人之间,喂奶与吃奶有着不同的意义。对幼小的亮亮来说,吃奶是生存的必要活动,但当他逐渐长大,吃奶就不再是生存的必需品,反而意味着“惶恐”、“忧郁”与“厌倦”。对童惠娴来说,喂奶是身为母亲哺育幼子的自然行为,是天然母性的最好体现,是无尽母爱的施予过程,但当亮亮不再需要吃奶时,坚持喂奶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亮亮没有听懂的那句“你到底离开我了”,最真实地传达了童惠娴坚持喂奶的真实心理:喂奶是一种母爱的灌输,是母与子建立情感连接的重要方式,也是母亲维系与儿子亲密感情的重要方式。一个“离开”道出了童惠娴作为母亲对儿子的依恋,道出了母亲对儿子长大即将成为独立个体的无限忧伤。

第二个细节是吃鸡蛋。上了大学的耿东亮每个周末都需要回家,这是母亲童惠娴关照过的。“耿东亮在十点半钟回到家,第一件事情便是吃鸡蛋。吃下这两个鸡蛋母亲才会让儿子上床睡觉的。母亲的理论很简单,天天在学校里头唱,哪有不耗‘元气’的?耗了就得补。儿子说吃不下。吃不下也得吃。‘妈陪着吃,当药吃。’耿东亮知道是拒绝不掉的。母亲所要求的必然是儿子要做的。”作为常识,人们知道当食物的摄入超过了身体的需要,再加上情感上的抗拒,“吃”就不再是个充满美好意味的动词。对耿东亮来说,吃鸡蛋俨然成为一种负担。读者也很容易从“喂奶”和“吃鸡蛋”这两个细节中找到某种关联。当事双方,母亲童惠娴始终是一个情感的付出者,是母爱的施予者;儿子耿东亮自然就是情感的接收人,是母爱的承受人。同时,耿东亮无论是对“喂奶”还是“吃鸡蛋”都存在着内心的抵触与抗拒。“吃鸡蛋”也成为童惠娴继“喂奶”之后找到的另外一个满足母爱施予需求的法宝。

心理学上说,“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耿东亮需要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如吃饭,然后还会有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等等需要。作为母亲的童惠娴,用她的全副母性、全身心的投入,给予了耿东亮充分的生理上的需要满足,“喂奶”和“吃鸡蛋”便是明证。但也正是这个作为母亲的童惠娴,在年幼时“不让耿东亮下地。耿东亮望着满地飞跑的小朋友总是想参与进去”,“母亲不让”。在耿东亮的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并不顺利,一定程度上他“爱和归属”的需要被扼杀了。到了上大学,耿东亮“和女孩子一对视他的脸便红得厉害,心口跳得一点都没有分寸。耿东亮在女孩子的面前自卑得要命”。这种需要被扼杀的后果,一直延续到他在面对与筱麦的“爱情”时表现出失魂落魄、手足无措,也导致他最终被“干妈”罗绮做了人生的“全面引导”。

“父母就是养育孩子全方面成长的个体。”孩子的全方面成长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包含了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作为母亲的童惠娴,在满足耿东亮生理需要方面做得一如惠嫂般伟大、无私,但在满足其心理成长需要方面却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事实上,童惠娴无私无尽给予的母爱变成了耿东亮成长道路上的束缚。在这一对母子之间就形成了母亲追、儿子逃的场面。耿东亮更将对母爱的逃避扩展到对炳璋的逃避上,因为炳璋的行为太像母亲了。童惠娴用“过分的母性与近乎蛮横的母爱” 将耿东亮赶出了家,赶出了学校,赶到了社会上。

总而言之,《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作为毕飞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同此后的作品一样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母亲的关切,同时也用童惠娴这一形象诠释了丰富而复杂的母爱。这部小说对母爱的书写也让读者对一贯以伟大而圣洁的面目出现的母爱有了更多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2]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A].毕飞宇作品集(陆)[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3]毕飞宇.那个夏季 那个秋天[A].毕飞宇作品集(叁)[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4]中国就业培训指导技术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2011修订版)[M].民族出版社,2011.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4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

1.毕业生就业困难

近年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毕业生大量改行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自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去幼儿园工作似乎是“大材小用”,因此不愿意去幼儿园就业。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许多学生受到了高等教育,接受了几年的专业训练,但不能将自己所学用于本专业,而为了生存却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摸爬滚打,这不能不说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2.学生难以适应幼儿园工作

在招生方式上,学前教育专业放宽了招生限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报考本专业,无需专业测试和面试。正是招生方式上的问题,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该专业领域,在接受一系列教育之后,很多人依然难以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3.招生困难

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或者难以胜任实际工作的情况下,这种负面效应显得非常明显,许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已不能完成每年的招生计划,有的甚至停止了招生。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重构

1.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学生观念的转变

早期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有三级培养目标,即(1)培养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教师;(2)培养幼儿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3)培养幼教科研人员。程少波等人的研究认为[3],应该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早期的三级目标改为四级目标,即一级目标: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二级目标:培养幼师幼儿教育学科教师;三级目标:培养幼教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四级目标:培养幼教科研人员。这种分级的目标定位更适合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要求,也实现了学前教育师资由“教书型”向“科研、管理兼容型”的转变。傅淳的研究认为[5],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5]。这种定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各高师院校来说,各校的教学基础和学术积累是不同的,因此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在不同的院校有所区分。办学多年的院校可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二级以上,而近年来兴办本专业的一些院校可注重培养实践型的教师,这样的层级区分可以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

在调整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往大多数人都认为学前教育的师资有中专或大专学历就足够了,所以很多本科的学生没有人愿意去幼儿园任教。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在师范教育模式由原来的三级向二级转变的发展态势下,小学教育的师资逐渐要实现本科化,学前教育也不例外。事实上,在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学前教育师资已实现了本科化,甚至有许多硕士、博士到幼儿园去工作。正是有了他们来自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才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纵深发展。另外,从教育方法来看,由于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学前儿童各种喜欢的活动中去,让他们去感受、体验,在活动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开发潜力,要求教育者既能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又能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从这些要求看,原有的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的幼儿教师,是很难胜任新世纪学前教育领域的这一重要任务的,培养学前教育师资自然就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新世纪,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就必须重视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唯有如此,这一专业才会实现供需协调和持续发展。

转贴于

2.招生方式的变革

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招生,李淑贤的研究认为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招收在职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幼教工作看;二是扩大保送生的比例;三是保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学生的全面质量[4]。用这样的思路来招生,的确可以保证生源的质量。但就学前教育的现状来讲,第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职后教育的方式来提高的,因此在高师的职前教育中比较少见;第二类学生随着幼儿师范学校的紧缩和升级,人数也在减少。所以,要保证本专业的招生,依然需要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中选择。根据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招收一些具有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普通高中和职高毕业生。学前教育有其独特性,能弹会唱、能跳会画是其重要的专业素质,因此,在中学阶段有这些特长的学生更符合本专业的要求。热爱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也是本专业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在招生过程中这些因素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在幼儿师范学校的招生考试中,既有文化课的考核,也有学生技能技巧的测试和面试,反映出对这一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要求。但在目前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中却没有这一环节,似乎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些脱节。因此,不同的院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招生时应有所侧重。

(2)招收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进入本专业学习,既有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提升,又有扎实的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经过几年的教育和培养,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有较高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技能技巧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3课程实施模式的更新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日趋完善,既有高师教育所要求的基础文化课程,也有本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教育实习。就课程设置来讲,已基本能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但在课程的实施模式上还可以改进。根据培养目标,可以采用“2+2”或“3+1”的课程实施模式,即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所有同学都进行本专业的普修,完成文化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技巧课的学习,到大三或大四明确划分专业方向,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各自的专攻方向,重点掌握学科课程,从而实现“基础+特长”的培养模式,这样的课程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分级培养的目标。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技能技巧,又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

4.教学方式的创新

(1)教学时间上:要在以上课程实施模式指导下,将教育见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打破原有教学计划中到大三、大四见习和实习的模式,从大一开始就要结合课程学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及其他托幼机构见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以往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时,总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把理论和幼儿的实际相结合。学前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没有更多的了解幼儿的机会,学习理论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利于实现这种转变。

(2)教学空间上:要改变以往的学习只在课堂内的做法,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幼儿中,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学习,从而实现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教学手段上:应利用多种资源进行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无法亲临的一些实践活动展示给学生,通过观摩、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途径上:要依然重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姜勇等人提出了“虚拟现场”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师范类学生常碰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大问题”[6],这将是今后教学中的一个新的尝试方向。

一个专业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亦如此,以实践来促进理论的建设和完善是本专业发展的根本。在新世纪,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努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慧中.新中国幼儿教育50年简史[M].北京: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1999.

[2]曾国.略论新时期高师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程少波,梁冬妮.略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1994(6).

[4]李淑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深化改革的要点[J].学前教育研究,1994(6).

[5]傅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6).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5

当前,幼儿教师待遇低,职务晋升、专业培训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我国培养幼儿教师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成功过渡,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但社会的反馈却认为毕业生质量逐渐下降,这也再次证实了“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1]疾呼的严重性。为此,我们在对四川全省幼儿教师需求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幼儿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我国三级师范培养幼儿教师的优良传统,总结出了幼儿教师需求的新特点。

二、幼儿教师数量需求特点

(一)幼儿教师数量需求的变化总体趋势:呈现出新的快速增长趋势

1. 从幼儿教师需求的现状来看,理论与实际需求数之间相差悬殊。四川省幼儿教师数量需求的现状是依据适龄儿童数来推导出来的。具体是以适龄儿童数除以每班人数(30人),再按每班2名教师计算,从而得出幼儿教师需求的理论数(如表一所示)。然而,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是班额大(一般在50人/班以上),教师人数少(平均约为1.2人/班),这与教师理论需求数之间相差悬殊。

另一方面,结合四川省教育年鉴公开资料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在过去的几年里需求虽然较大,但从业人员少,加之流失大,因此现有幼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 从幼儿教师需求的分布来看,主要是在农村。四川省与全国一样,幼儿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我国幼儿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发展中人口大国墨西哥和巴西。农村地区幼儿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三年毛入园率不足35%,城乡差距显著、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2]因此,广大的农村地区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将是今后幼儿教师大幅增长的潜在市场。

3. 从适龄儿童数看,幼儿教师数量需求的变化趋势呈现先扬后抑,拐点在2012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当前幼儿园数量的不足和小班化趋势,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将逐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学前教育的春天已经来到。在未来几年里,幼儿教师需求将大幅增长,四川省在2012年达到顶峰后,将产生拐点,开始下降(如表二所示)。

目前,现有教师存量严重不足,如2007年公开的幼儿教师数四川省仅为4万(这是仅统计到的人数,部分私立幼儿园没有统计完),与理论需求数量相差很大(缺少三分之二)。再从近两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也是供不应求,从而进一步说明幼儿教师数量需求的供求矛盾突出。另外,由于幼儿教师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少部分教师要流失,这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矛盾关系。

总之,从幼儿教师需求的现状、分布和适龄儿童数等主要因素来看,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规模逐步扩大、数目增加,对幼儿教师数量需求呈现出新的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将在2015年达到顶峰,然后需求开始走向减少。这一特点希望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制定招生计划、增设新的学前教育专业设置和学校布局等方面要谨慎!

(二)城市幼儿教师数量需求由以私立为主向以公立为主方向发展

目前,城市以私立和股份制幼儿园为主体,公办幼儿园数量少,其中私立幼儿园数量多、规模小,股份制幼儿园数量较少、规模大,而公办幼儿园数量少、规模一般,这些幼儿园招生总数仍然有限,不能满足学前适龄儿童入园的需要,出现了幼儿入园贵、入园难的社会现象。为此,国家提出了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将投资建设一批公立幼儿园,因此未来几年城市幼儿教师数量需求的变化特征是由现在以私立为主向以公立方向发展。

当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目标实现后,下一个目标将全面普及幼儿教育,这将持续需求大量的幼儿教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兴未艾。

(三)农村是幼儿教师数量需求中期增长的主体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束和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从现在的流向沿海和城市,转向回流,就地发展。因此,从幼儿教师需求的中期趋势来看,将主要是在西部广大的农村,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培养幼儿教师的过程中要继承三级师范(即幼儿师范)的传统,即“在一个世纪的办学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初等教育教师的培养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经验是服务目标明确,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增强适应性,培养了终身教育的内动力,适应并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3]

(四)幼儿教师数量需求的地域特点是由东向西,由城市向农村逐渐增加

1. 沿海地区幼儿教师持续不断需求。由于沿海地区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人口流动大,加剧了幼儿教师的流出。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缺口需要不断扩充幼儿教师。

2. 西部地区幼儿教师需求量大。广大的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自然环境较差,幼儿园设施简陋,幼儿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师工资待遇差、职称难以解决,且幼儿教师本身不足,还在不断流出等因素,造成幼儿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

3. 幼儿教师数量需求的地域变化特点是由东向西,由城市向农村逐渐增加。产生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广大西部和农村地区在选择优秀的毕业生方面本身就先天不足,这是其一;在西部和农村地区成长起来的优秀幼儿教师又流向沿海地区,这是其二;在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又流向其他行业,这是其三;在西部和农村地区儿童入园率低,随着国家的重视,提高入园率后,将进一步需要更多的教师,这是其四。因此,这里将是今后幼儿教师需求数量多、增长快的地区。

三、幼儿教师质量的需求特点

(一)由追求高学历向追求高质量方向发展

高校扩招后,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到目前大专和本科成为幼儿教师的主体,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历虽然提高了,但作为用人单位的幼儿园却并不满足,甚至认为是高学历低能力。所以,当前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将是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幼儿教师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显现,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眼前虽然幼儿教师短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这并不能掩盖质量差这一事实。质量差是相对以前三级师范和幼儿教育发展的新需求。质量差的原因是以理论为主的培养目标不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课程体系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实践性课程的实施中,实习管理遇到新的挑战,难以达到课程计划的要求。

因此,要提高幼儿教师培养的教育质量,就必须重新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并且在实习这一关键环节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只有这些问题得以全面实现,才能真正提高幼儿教师培养的质量;也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幼儿教师的质量,才能使社会真正满意,学前教育专业才能走向成熟。

(二)由理论型向应用型方向发展

培养理论型或技能型人才的争论自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就开始了。理论型是学院派长期培养二级师范教师的经验,而技能型则是三级师范培养幼儿教师的经验。在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轨后,培养幼儿教师强调以理论为主,其结果是不受社会的欢迎。究其原因,是学院派从理论出发,强调大学的引领作用,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变化、社会对幼儿教师质量需求的变化和大学的适应性;而本来主张技能型的主要是由原来的三级师范升入或并入二级师范的人组成,这一部分人少、且没有获得社会一致认可,再加上要入大学的分流,因此也忽视技能,其结果是培养出了高学历低能力的幼儿教师,她们不适应幼儿教育的发展。

经过实践与理论真理在幼儿教师培养中的应用证实,其培养目标是应用人才,而非理论人才。既然是应用人才,就应该重新构建幼儿教师的专业核心课程,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弹、跳、说、唱、画、写等六项全能,其中重点是弹、唱和跳三个方面。目前,突显的问题是弹和唱。在抓好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我们认为,作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是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如何教是教师教育的中心,首先要了解并认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征,然后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师自已的教学风格,最后产生最佳的教育策略。这一过程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仍然是社会最重视的素质

幼儿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既是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社会(用人单位)所看重的重要素质。由于幼儿教师的现状和以私立为主体的幼儿园,他们招收的应届毕业生要经过培训后和三年的园内培养,才能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一个成熟的幼儿教师要么跳槽,要么改行,这对一个私立幼儿园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因此他们很看重这一点。那么,职业道德是怎样形成的?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养与规范,即第一是忠诚教育事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第二是热爱儿童、尊重儿童是职业道德的主要表现,第三是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第四是为人师表是职业道德核心,第五是依法执教是职业道德的保障。

(四)由技能熟练者向反思性实践家方向发展

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任务是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如果仅仅如此,尤其是在幼儿教师生涯中,那么注定只能成为教书匠。这与国家的要求即教育家型的教师极不相称。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在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养成主动反思的习惯。只有能动的反思者,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只有在解决问题中,才能不断完善、不断前进;也只有反思型实践家,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可见,反思性是幼儿教师质量需求的新动向,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五)需要创新型的幼儿教师

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国策来看,需要培养创新型的幼儿教师。这就要求教育要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我们培养的幼儿教师需要有创新能力,即促进儿童创造性技能发展的能力,这是国家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从幼儿教育事业内在的发展要求来看,需要培养创新型的幼儿教师。在解决幼儿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需要一线的教师参与到探索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中的研究工作。只有当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携手研究解决当前幼儿事业中存在的问题时,才能真正促进幼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从幼儿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来看,需要培养创新型的幼儿教师。由于教育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幼儿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这就迫使教师要具有创新能力。幼儿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改进教学方式,开展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4]并在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进一步强化,从而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形成创新能力。

另外,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也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创新能力。

(六)需要活泼开朗性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是教育对儿童起主导作用影响的直接表现。教师的性格是否受到儿童的喜爱,将是激发儿童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也是教育发挥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幼儿教师的性格特征就要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对物体的操作中使认知、情感和个性得到发展。

幼儿教师与他教师相比的显著特点是要有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将成为幼儿教师特有的新的素养。教师性格对儿童的影响国内外教育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社会不断向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需要,这些需要中,对幼儿教师提出具备活泼开朗性格的要求日益显现。家长和幼儿园认识到在幼儿教师的素养方面需要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有利于教师与儿童的沟通、交流和游戏。因此,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塑造她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幼儿教师其他方面的需求特点

(一)男性幼师的需求

幼儿教师从性别来看,我国的传统是由女性所垄断,但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开始关注儿童的性格发展,希望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儿童,认为全部由女性教师任教幼儿园,不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于是,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开始招收了少数男性考生,男生在同等情况下,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仪容美的需求

仪容美的核心是内在美,是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对幼儿教师仪容美的要求不仅是幼儿教师培养传统,也有心理的要求,即儿童比成年人更喜爱美。从高校扩招后就取消了面试这一环节,这在人权和法律上是合理的,但这不符合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仪表美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气质美也是幼儿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能征服幼儿。自然美是先天的,修饰美和内在美是可以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幼儿教师的内在美是指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准,培养出自己高雅的气质与美好的心灵,使自己秀外慧中,表里如一。如果一个人的仪表美丽,再有美的气质,就具备了优秀教师的潜质。

(三)老少边贫困地区需求本地生源

发展老少边贫困地区的经济,虽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但多数地方仍然较落后,加之语言、民族习俗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地应届毕业生去了难以扎根。本地生源是从当地自然环境、语言和民俗习惯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存在适应环境的问题,期望水平和理想等都优越于外地毕业生,深受欢迎。根据近年来的经验,首先可以招收本地生源;其次,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对那些有志于献身老少边贫困地区的学生加以引导;最后,地方政府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制定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政府部门也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拿出具体的措施,给予招收老、少、边、贫、困地区的本地生源支持。

五、结语

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现状的主要特点简称为“四六三”,即四种数量需求、六个方面的质量需求和三项其他方面需求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姚文忠.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5:21.

[2]王湛,董奇.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7):18.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毕生的发展 家庭 影响因素

一、毕生发展的观点及人的毕生的发展

毕生发展观产生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德国,代表人物是以巴尔特斯为主的一些德国心理学家。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是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发展的,具体包括四个理论要点。第一,个体的发展是毕生的,即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发展。第二,发展是多维度、多方向的。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维度。发展的多方向性是指发展包括成长和消退,发展在同一领域的变化也是多方向的。第三,发展是可塑的。毕生发展观强调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高度可塑的,同时这种可塑性受个体差异的影响。第四,发展的环境影响具有多样性。这种环境包括成熟、历史时代和非常规因素的影响。

二、家庭生命周期与个体毕生发展

潘允康在其《家庭社会学》中将家庭生命周期定义为:“是指一个家庭的诞生,以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直至瓦解消灭,被新的家庭所取代的过程。家庭生命周期显示了一个家庭自身的发展变化,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在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角度,其中晏红所做的基于家庭教育的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最能体现家庭在个体毕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将家庭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阶段:未生育子女家庭期、0-3岁子女家庭期、入园子女家庭期、入小学子女家庭期、入中学子女家庭期、青春期子女家庭期、结婚成家子女家庭期、隔代子女家庭期、老年空巢家庭期。

一对夫妇登记结婚就标志着一个新家庭的开始,虽然这时家庭中新生命还未诞生,但此时的准父母已经开始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以迎接新生命的降临了。怀孕之后的父母会为未出生的胎儿提供营养、抚摸、音乐等各种刺激,以保证胎儿在宫内健康发展和成长

从胎儿出生到其3岁期间是婴儿期。此阶段的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因为其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父母耐心、细致的照料对于孩子将来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孩子达到3岁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幼儿园接受最初的社会教育,幼儿园阶段是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环境的过渡期。从此,父母将其对于孩子教养的主导作用让位于学校。当然这种让位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父母积极主动的一种让位,它承载着父母对于子女的无限的期望和理想。同时父母也会为孩子的学校的成长发展提供各种保障。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时,此时的父母大多已经或者即将步入“而立之年”,这时父母一方面要在事业上努力打拼,谋求事业上的成就,同时也会为让孩子练好“童子功”,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当孩子开始上中学并进入青春期,其面临着心理和生理上的第二次发育,是一个“暴风骤雨”的阶段,需要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任务。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发展尤为关键。同时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还面临着是进入社会还是继续升学的选择。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会为孩子提供极大的经济和心理上的支援以帮助,以极大的心血来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服务。帮助孩子顺利地升学或者平稳地步入社会。

当孩子开始结婚成家时,家庭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家庭开始收缩,当然在原来家庭收缩的基础上新的家庭又开始出现了。如果说家在孩子未成家之前主要是为个体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话,那么这个阶段家则为我们个体背后所承载的新家而服务。此时的父母会帮助子女建立新的家庭,教给做父母的经验,为新家庭的发展贡献力量。比如参与新的家庭经济活动当中,帮助抚养孙辈,完成家务,调节家庭冲突等等。家的最后的发展是终结阶段,家在完成了其整个生命周期的伟大贡献之后,最终以夫妇双方的死亡而宣告结束。

三、家庭要素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

1、家庭所在环境

无论农村的社区还是城市的社会,其独特的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内个体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环境这一媒介来实现的。杨丽珠认为家庭体系存在于一组更大的体系(邻里、社区和广阔的社会)之中,这些体系通过父母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教养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

2、家庭的功能

家庭在满足个体成长发展上的特殊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的组织,家因其家庭功能的发挥而存在。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ogburn,w,f.1886-1959)把家庭的职能分为经济(生产)职能、社会职能和心理职能三类。其中社会职能分为保护、娱乐、教育、宗教、地位五种。杜瓦尔(duvall)则认为家庭的社会功能包括再生产,孩子的社会化,遵守法律,承担工作责任。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分析,家庭除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还可以帮助亲友以满足更高层次需求。后人考察了许多社会学家关于家庭的论述,简要地总结出家庭的八种角色功能:①抚养孩子;②孩子社会化;③亲友;④性;⑤安慰;⑥娱乐;⑦生活资源提供者;⑧家务。

毫无疑问,家庭功能的发挥对于个体毕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家庭为个体成长提供包括衣、食、住等的保障;同时家庭还是个体最初的社会化场所,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为孩子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庭还是个体温暖的港湾、情感的庇护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会首先想到家。可以说家的每项功能的发挥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够健康地成长,而家庭功能的缺失或者家庭某一方面的功能没有发挥好都会对个体毕生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3、亲子关系

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不同类型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会形成相应的家庭情感氛围,同样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类型的亲子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与子女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孩子与其看护者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体毕生的心理健康、个人成就、人际交往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者) 之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如果依恋能被合适地形成,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我信任,并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一个人未能在早期建立与母亲的良好依恋,他将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可靠的成人,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此外,安全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低,社会适应更加良好。在人格测验中,安全依恋的儿童其社会得分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同时安全依恋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低于不安全依恋儿童。

4、家庭结构

家庭的规模、结构等也是影响个体毕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核心家庭”和“扩展家庭”两种类型。简单来讲,“核心家庭”是指子女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扩展家庭”是指代数超过两代的家庭成员居住在一起的家庭。不同的家庭类型会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吴凤岗就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合群性、聪慧性、情绪特征、自尊心、文明礼貌及行为习惯九个方面,比较了两代人家庭和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结果表明:(1)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水平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2)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的九种品质均要好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九种品质中,有七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独立性、自制力、行为习惯的差异特别显著,而合群性和聪慧性则无明显差异;两种类型家庭均以合群性和文明礼貌的发展水平较高。(3)两代人和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在三岁阶段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从4岁以后差异显著,并随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扩大了。(4)三岁幼儿除独立性外,其他各项两代人家庭和三代人家庭均无显著差异,从4岁开始个性的诸品质才明显地暴露出来,体现出不同家庭结构的不同教育与影响对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制约作用。

另外一种家庭结构——缺损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上存在的滞后、缺陷也说明了家庭结构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除了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普遍更加独立和坚强意外,一般认为单亲家庭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发展容易受到消极影响。缺乏母爱的儿童会缺乏细致、内敛、富于同情心等,缺乏父爱的孩子则会缺乏刚毅、坚强、果断的品质等。同时单亲家庭孩子的性别社会化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不如完整家庭的孩子。

5、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价值观念来抚养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存在质量高低之分的。抚养质量高的父母是耐心、敏感的。权威型或者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好的,其次是专制型和放任型。鲍姆令特(d.baumurind,1967)研究认为权威父母对儿童既高度控制、提出合理要求,又积极鼓励儿童独立自主,尊重儿童人格。这样的儿童有能力,有责任心,独立性强,自信,善于控制自己,爱探索,喜交往。专制父母对儿童缺少理性控制,滥用家长职权,不尊重儿童的看法,较粗暴专制,温暖、慈爱少一些。这样的儿童有中等能力,独立性、自我控制能力弱一些,往往易忧虑,多疑,不喜欢和同伴交往。放任型父母对儿童随随便便,缺乏管教,任其发展。这样的儿童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善于自我控制,遇事易紧张或退缩。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较好。

中国学者曲晓艳等做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的温暖、理解维度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几个人格维度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过多的惩罚、拒绝等不良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内向、退缩的人格特点,并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遵守规则和秩序。

参考文献:

[1] 陈会昌.心理的毕生发展观[j].教育科学讲堂,2008(12):24—25.

[2] 晏红.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教育阶段论[j].教育纵横,2009(1):43—44.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护理教育英国护理教育发展教育体系课程设置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先进护理理念的传播,国内护理人才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我国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其他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是发展本国护理专业的途径之一。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其先进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就英国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作简要介绍,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英国护理教育体系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英国的护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尤以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对世界各国的护理教育影响最为显著。她撰写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由于她的努力,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她的办学思想也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目前,英国有180多所院校,500多所延续教育学院可提供护理本科、研究生等学位课程及学术类职业教育课程。

英国的护理学生入学,年龄要求必须是年满十七周岁(在苏格兰则年满十七周岁半),都必须完成英国11~12年的普通教育,GCSE课程,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学历。如果要报读本科,必须参加2年制的A-Level考试课程,类似我国高考,某些特殊的科目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申请护理学习。学制分三年制专科、三到四年制本科两种。本科学习内容更全面、课程评估要求更高,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专科,本科学生只占入学学生的十分之一。两种毕业生毕业后均可成为国家正规注册护士,而且待遇相同。英格兰有文凭制和学位制两种学制,而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只有学位制。英国决大多数的院校(university,college)都提供护理专业的课程。其专业主要分为:成人护理专业adultnursing,精神健康护理专业mentalhealthnursing,儿童护理专业childrennursing,部分学校还设有残疾护理专业learningdisabilitiesnursing。决大多数的院校在学习过程中,都提供医院实习。

三年制护士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学校申请奖学金,如获准则留校继续学习一年,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被授予学士学位;另一种是先到医院应聘作护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可申请由医院资助的与你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培训,时间一般是7~12个月。拿到规定学分后亦可拿到学士学位。在英国,大部分护士都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位。

英国的护理教师都必须有双学历。护校毕业,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然后申请与所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本人申请奖学金后攻读第二学历,毕业后方可成为护校教师。

二、英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

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涉及广泛,涵盖了影响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行为因素等各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生物科学(如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健康促进学,通信与信息技术及科研方法,强调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各占一半,并且平均安排在三年内。学生一入校,就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成人护理,儿科护理或是精神护理。护理学生在入学第一个月起,就开始到医院实习,老师鼓励护理学生用临床所见去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不会理论和实践脱节。

第1年是公共基础课程(CommonFoundationProgramme),介绍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内容涉及护理研究入门、护理理论、医疗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训练、交流和沟通技巧、卫生和护理中的文化、法律以及伦理,论文写作,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公共健康等医学课程。第2,3年学生则进入各自选择的专业进行专科学习和培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成人护理。成人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学习病理、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使学生能胜任从医院到社区、从急诊到重症等护理工作,承担照顾16岁以上的患者。课程包括成人护理的职业交流,成人持久健康的护理与管理,成人护理的安全与舒适,成人护理职业训练,成人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儿童和精神护理也各有其侧重点。儿童护理主要承担有特殊需求的健康或体弱多病的患儿,其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并保护易感儿童。学生将在未来2年内学习儿童的发育和健康,急症儿童护理,儿童护理学的艺术与科学,儿童护理的挑战与选择,新生儿的复杂性,儿童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课程。精神科护士需要为来自社区和医院的形形的精神病患者服务,他们作为一个多类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中一分子,在这个团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学习精神健康护理的艺术与科学导论,精神健康和痛苦的起源和表现,精神健康护理的职业培训与知识,精神健康的当代热点问题,精神健康的扩展知识和技能等。

英国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有课堂讲课、实验室模拟护理、分组讨论、案例讨论,不同角色扮演、远程网上教学,以及临床导师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每门课程,都要经过不同种类的评估。评估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短文、报告、考试以及论文等。这些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应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生学习技能。新晨

综上所述,英国的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借鉴其护理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具体情况改变我国护理教育,使护理教育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Nursingeducation:astatementofprinciples.2003.

[2]RobinsonSandGriffithsP.Nursingeducationandregulation:internationalprofilesandperspectives.2007.

[3]Howtobecomeanurseormidwife.2009.

[4]Careers,Nursingandmidwifery4life.2010.

[5]英国护理职业教育概况.中国护理教育网.2010.

[6]我在英国做护士——一位旅英护士的成功之路.现代护理报,2004,4(21):3.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8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点: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较简单,主要学习方向有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学前儿童课程与游戏等;就业前景广阔,主要到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的工作;社会上对早教师、幼师的需求急剧增加,进而导致该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加大。学前教育的缺点:

该专业毕业生相对于文理科类大学毕业生的期初年薪较低;该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不易更换工作;该专业的毕业工作性质较为繁琐,对于性格较为激进类型的毕业生不适合。

(来源:文章屋网 )

儿童心理毕业论文范文9

《意见》中“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与国际接轨,但是在当前中国城乡二元鸿沟背景下,如何借助政府扶助,充分发挥家庭责任,是一道不小的难题。全国妇联曾于2013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估算大陆至少有6100万留守儿童,其中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3.37%,数量高达205.7万。此次《意见》强调了家庭责任,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但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措施的跟进,能在多大程度解决留守儿童独居问题,仍不乐观。

作为近年来留守儿童恶性事件频发的贵州省,解决问题的措施在不断增加,力度也不断加强,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向《凤凰周刊》介绍,目前贵州省共有0-14岁的留守儿童约105.7万人,要想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山村今昔

2月,贵州毕节市的空气阴冷潮湿。环东路上,车来人往,无论菜场的菜贩、烤豆腐的阿姨,还是修理店的老板,对于三年多前发生的那场悲剧,似乎都成了遥远的过去。

2012年11月,5个从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擦枪岩村流浪到市区的留守儿童,在环东路附近的一个垃圾箱内烧火取暖,最终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据称,这些孩子家庭贫困,以稀饭和盐巴为食,曾经多次逃学外出流浪。

2015年6月,同样是毕节市,远郊的天坎乡茨竹村有4名留守儿童在家服毒身亡,则进一步暴露出,留守儿童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以及学习方面问题,还有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逃学现象曾经比较严重。”一位曾在毕节城里找他的孩子多次的家长告诉《凤凰周刊》,五年前他读初中的孩子经常逃课,有时候直接爬山去玩几天,有时候从毕节直接打车去亲戚家,最多的一次在网吧连续上网一周。大酒店的大台阶上、路边的客车车厢、公路下面的桥洞经常睡着孩子,天气冷了,就从垃圾箱里翻出破烂生火取暖。

不过,这一情形如今已不复存在。《凤凰周刊》记者多次前往毕节人民公园东面的桥洞――这里曾是一个流浪儿童据点,如今已经看不到一个孩子,街上巡逻队员的任务之一,便是发现并救助流浪儿童,把他们送回家。

一系列的悲剧确实给毕节带来了变化。比如多个乡镇还启动上千亩的果园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希望留住外出打工的农民,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一位农村小学的校长告诉《凤凰周刊》,如今农村学校多了一件任务,即开展老师的心理教育培训,专为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一个创新性的举措是,一些村子已经试行“在敬老院附近建幼儿园”,形成老少共管互管。

丙申春节,大量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家过年,一两周后,他们又返回浙江、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打工,很多长途客车运营老板都在乡里设置售票联系点,车费比平常要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挣钱是村民外出打工的目的,贵州大山里,石头缝里的庄稼收成不理想,许多乡镇,很难找到一个可容纳五十人以上的企业。欠发达的经济现状,年轻人只能走出乡村打工赚钱,而且,对于没有养老金的农民来说,多生几个孩子,就意味着年老的时候多几分生活保障,从而也造成了更多的儿童在留守。

除了生孩子和打工,年轻夫妻的另外一个重大任务是:建房子。许多夫妻在沿海地区的工厂里俩人一个月可以挣到6000元,打工五六年时间,可以积攒10万元左右,然后回家修一栋100多平方米到300平方米不等的房子,却常年只有孩子和老人在居住,很多当地人形容为“只有新房没有家”。

据悉,4个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后,其父亲从打工地返回毕节处理后事,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在村里出现过,直到2015年12月才回到家中,待了一个月左右于2016年1月初又返回福建在一家渔船上打工,没有在家过年。据其亲人介绍,4个孩子的母亲,事发8个月至今,一直没有在村里出现过。

孩子的妈妈们“跑了”在当地亦非常普遍,一个村民介绍说,“这年轻人在外面打工时好上了,生了孩子送回老家来,一看村子里这种条件就不愿意继续过了。”

根据村委会留守儿童档案,该村151名留守儿童中,有43名儿童的母亲那一栏标注的是“无联系”、“失联”、“离家出走未归”等字样。

基层的压力

18岁的贵州大方县女孩何娇,是2015年当地唯一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她出生于农村家庭,母亲在她11岁时过世,父亲在贵阳靠搬运零散物品为生。何娇有很多同学中途辍学,外出打工。她告诉《凤凰周刊》,他们同学之间很少联系,不知道生活情况如何。

《凤凰周刊》记者采访发现,在毕节市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初级中学,每个中学都在1000名学生左右。但是多个县的高中学生的人数,不到初中学生一半。这意味着,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开始外出打工,而其中不少未到结婚年龄就结婚生子,接下来又造成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而不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看管,辍学情况十分严重。“控辍保学”成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些地方政府的举措是,对“控辍保学”实行政府线、教育线“双线”目标责任制和县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等“七长”负责制,定期对学籍变动情况进行分析,重点监控辍学现象。

贵州省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8次提及村(居)委会。文件规定,发挥乡村两级组织特别是村级“两委”干部作用,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各项责任和政策措施到位,落实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监督责任。

据毕节市民政局统计,该市有0-14周岁的留守儿童330695人,其中3009人处于事实上无人监护照料状态。相较之下,该市在乡镇具体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有837人,人均服务留守儿童对象395人;在村(居)从事留守儿童工作的村干部按每个村(居)2-3名计,每名村干部人均服务留守儿童对象32人。

毕节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局副局长李晓玲曾公开表示,省里、市里都很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各部门都在做相关工作,但是所有的工作最终落实还是在村里面。对于“假落实”,只有加大督查的力度。但现有村镇力量不足,村镇干部学历不高,需要解决人手、能力素质、待遇问题。 留守儿童在室外煮饭,他们没有离开过大山。

5个孩子在垃圾箱内取暖闷死后,毕节市在处理相关责任人的同时,公开承诺,每年提取市、县(自治县、区)行政事业公用经费的8%,设立6000万元的留守儿童关爱专项资金。另据毕节市财政局官网的《全市2013年-2015年留守儿童关爱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显示,三年留守儿童关爱专项资金的资金总额共计17724万元。

按照当地政府的说法,专项资金安排使用的三个主要方向,包括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如学生宿舍建设、食堂建设等。这些钱花到哪里了?留守儿童的艰难困境有没有缓解?这一连串问号,引发了社会人士的关注与质疑。

2016年1月12日,贵阳市中级法院正式受理了知名网络爆料人周筱S毕节市政府、贵州省政府的总计7个行政诉讼案件。周筱S曾于去年申请毕节市政府公开1.77亿元“毕节市留守儿童专项救助资金”相关信息,后认为毕节市政府的答复内容答非所问,向贵州省政府提请行政复议却遭驳回,周筱S因此向贵阳中院毕节市政府及贵州省政府。

解决的思路

留守儿童连续出事后,贵州官方在不能彻底解决孩子留守问题情况下,曾希望用“寄宿制”来解决问题。

贵州官方提出,“十三五”时期,完成农村幼儿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部免除(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读高中、大学的学杂费,让寒门学子求学无忧。贵州的目标是:计划到2017年底每个乡(镇)建成至少1所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建成1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学校少年宫,实现有寄宿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小学80%在校寄宿、初中100%在校寄宿。

贵州省教育厅、省妇联要求各地要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确保在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帮扶精准化,提升留守儿童在校幸福指数。

但学校并非净土,2015年5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中院对七星关区田坝镇先进小学校长杨大志6名留守案一审宣判,以罪、猥亵儿童罪判处杨大志死刑。事件尚未平息,7月4日,毕节市纳雍县某中学八年级学生郑雄被同学强行拉出学校,在校旁小巷遭围殴丧命,郑雄也是一名留守学生。

日前出台的国务院《意见》显然意识到了仅靠学校和社会主导的不足,《意见》强调了家庭的监护责任,明确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四条基本原则,其中首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家庭尽责”。民政部副部长邹铭称,确有个别外出务工父母缺乏监护责任意识,很少回家看望和联系在家留守的子女,甚至还有人“只生不养”,几乎不跟留守在家的子女联系,造成一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损害。

与家庭主体责任相配套,《意见》特别规定了干预机制。

不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认为,《意见》规定很好,但实施上仍无法避免“谁来操作,如何操作,怎么处分”的难题。

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认为,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要注重“四个强化”,确保“四个到位”。一要注重强化建档立卡、确保精准管理到位。要建立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监护人状况。二要注重强化监护保护、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三要注重强化齐抓共管、确保关爱服务到位。四要注重强化兜底保障、确保救助救济到位。

毕节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局副局长李晓玲提出的思路是,在无法彻底解决父母回到孩子身边的情况下,在农村设相关岗位关爱留守儿童,聘请有资质的社工来做。根据这个设想,按照最低工资标准1500元测算,全市3660个村居每村落实一个岗位,预计每年需要5490万元。这笔钱显然并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