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诊断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4:46

诊断学论文

诊断学论文范文1

物理诊断学教师应尽量避免传统的直接灌输或者硬性填鸭的教学模式,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擅长记忆背诵学习方式,分析、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我校物理诊断学教研室引入启发性课堂教学模式,引导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们积极动脑,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设问-讨论-总结三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通过检索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话题。如症状诊断学教学部分在讲述发热时,可以先询问医学生是否知道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体温计怎么判断自己发热,让医学生先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回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过程中自己发热或是目睹身边家人发热的过程和感受。当医学生从自身感受开始理解发热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时,教师及时的进行总结和解释发热的概念、原因、病理、生理过程以及经典症状。当医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了解后,再进一步抛出问题,如何确定发热和热型,测定热型的临床意义和常见疾病。让医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讨论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进一步讲解。这样,就能够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克服习惯背诵记忆的惯性学习习惯和方式,深刻理解物理诊断学中症状学的知识点,从而在实践中应用和分析问题,同时也让医学生们体会物理诊断学这门课程中从个体到整体的归纳循证过程,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个体症状的观察和描述。

2引入临床病例的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症状学部分时,应尽量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联系起来。上面已经提到,如果学生本人以前患过某种疾病或者学生接触的人群中某人患过某病,这些学生就会很快把书本知识与自己对此疾病的认识结合起来加以理解,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症状学部分的内容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可以包括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病历、检查结果、器械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的讨论和医患沟通。让学生在模拟真实临床环境的情境中体会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临床医师是如何应用物理诊断学的通用理论对复杂多样的患者进行诊断分析、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也训练了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提前精心准备一些经典的常见临床病例,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疾病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才能较好地把物理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真实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如在讲述腹痛这一节时,可以根据教师的临床工作实践在课件中讲解急诊室常见的以腹痛待查就诊最终确诊的几个真实的典型病例:(1)急性胃肠炎。(2)宫外孕。(3)急性心肌梗死。(4)输尿管结石嵌顿。以PPT的形式将真实病历的照片、化验单、B超检查单、心电图等多种原始资料展示出来,以一个个就诊小故事进行讲授。这样,医学生们能够直观而充分的了解同一症状不同疾病的疾病转归、诊断过程和伴随症状的差别,以及诊断策略的区别。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一般较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在症状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和迷茫。但这些临床实例恰恰能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更好理解西医和中医在接诊患者时思维的相似点,症状学需要整体观和全局观,这和中医的诊断思路不谋而合。

3中西医联系比较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在学习物理诊断学前,根据教学计划,已经学习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上,还是思维方式上均有巨大差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在学习物理诊断学时,会有很多受先入为主课程的影响。我校物理诊断教研室的教师们根据这一课程设置特点,在课堂讲授中将中西医诊断进行对照比较教学。虽然中医诊断学和物理诊断学有很大差别,但也有许多相似相关之处。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问诊其实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病史采集相似,只是内容有不同之处;望诊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视诊相似;闻诊相当于西医物理诊断学中的听诊和嗅诊;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其中切脉与西诊中脉搏检查相似,而按诊与西诊中触诊相关。西医诊断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来诊断疾病,中医诊断是在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进行诊断疾病、辨别证候。联系比较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物理诊断学教师大部分来源于西医院校和西医医院临床医师,由于注重自身的中医知识的学习,均能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和原理,且经常和中医交流教学经验。实践证明,这种针对学生特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受学生欢迎,更容易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疑惑。

4床旁诊断沟通技能教学模式的实施

诊断学论文范文2

通过教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及简明的演示,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明白其临床价值。

2.以教学大纲为本,完善教师备课内容

影像诊断学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少,教师要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从事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我校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着眼于教材,分为理论和实验课两套课件,理论课件侧重理论基础知识讲解,而实验课件则以大量图片和临床病例为主,病历材料都是教师自身积累并熟悉的内容。通过备课、预讲、定稿等程序,具体落实到每种疾病,按教学大纲统一讲课的深度和广度,每个影像学表现都联系到其解剖、病理学等改变。在授课结束后,收集学生的意见,反思总结经验,为下年教学做准备。

3.明确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3.1发挥教师主导地位,解决学习方法问题

影像诊断学是通过图像的分析,结合病变的病例改变,综合临床资料,最终得到影像诊断结果。二维的图像对应到三维人体的病变,对于缺乏感官认识的中职学生来说理解掌握很难,加上其对基本概念、疾病征象及专业X线解剖和断层解剖知识没有完全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给予明确指导。通过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树立“教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把握教学活动中三个主要环节,优化教学模式,认真处理好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重视课前、突出课中、兼顾课后。只有教师全面掌握其中的含义,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学习。在学习引导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形象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种疾病时,主动对其解剖、病理等基础知识进行联系,通过横向联系,扩大知识面,使教学内容学的更加扎实,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2加强人文教育,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医学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观,具有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教学过程要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通过临床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懂得人文关怀的重要。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使学生树立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为今后成为高素质卫生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效率

中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都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理性分析,这种认知倾向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感兴趣的听的津津有味,若不感兴趣或内容太难,则即便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收效甚微。因此要避免老套的满堂灌教学方法,通过将所教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案设计时多增加趣味性元素,组织技能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正面鼓励引导学生,避免过多指责否定,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4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

诊断学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诊断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临床实习是基础医学教学向临床医学的延伸,是医学生将前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工作中,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经之路[1]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效果评价一直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只记住了本学期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将大学期间学到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缺乏临床实践工作能力。沈阳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为了培养学生临床实践的能力,将诊断学实习课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论部分将理论知识复习,授课老师将临床病例带到学校为学生讲解。在实践教学部分学生来到附属医院到病房亲自与患者接触复习诊断学内容。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由于理论部分老师空洞的讲解既不能吸引学生,在实践部分学生因为不会与患者迅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上有时患者的不配合,学习效果很差。这种课间实习教学模式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真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内科教研室参照基于问题的学习( p roblem2based learning,PBL)模式,对诊断学课间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 教学对象

沈阳医学院2008 级本科7~12 班180名学生。

2. 方法

将诊断学中的症状学、体格检查及临床病例内容结合在一起,以PBL 教学模式为基础,对原有诊断学课间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带教老师培训 内科教研室所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老师共同学习PBL教学模式,探讨课堂授课艺术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传统理论授课教师为同1 人;实验组自学讨论指导教师共6 人。

(2)备课 问题是PBL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所在[ 2 ] 。带教老师将临床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相关知识设计在问题之中,研究实施细节,针对细节认真备课。选择可以将诊断学知识点贯穿起来的10 个病例。病例1 为大叶性肺炎;病例2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3为冠心病教育学论文,病例4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例5为高血压,病例6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病例7为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病例8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9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例10为糖尿病。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使所提问题的重点应围绕诊断学症状及体格检查阳性体征的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内容。

(3)分组及任务布置

①实验组 沈阳医学院2008 级本科7~9 班90 名学生;

②对照组 沈阳医学院2008 级本科10~12 班90名学生。

实验组和对照组课间实习时间均为36 学时(于2010 年9月8 日到12 月25 日完成)。对照组全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进行PBL 教学模式授课,其中10个临床病例讨论,分别为4 学时,自学讨论总结1学时,学生问卷调查0.5 学时,考试2.5学时。

实验组在课间实习前1周对学生动员培训,以了解实习方式,克服畏难情绪。为形成较好的团队关系,将6~7个学生组成1组,小组成员要保持稳定,并设立组长1名。教师和组长共同抽签,确定每组选题。教师根据每组选题,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动角色,使其独立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组长负责分配工作,组内每个成员分别负责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独立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组长监督组员的资料收集,并将资料汇总。最后,小组合作将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答辩。

(4)课堂报告及答辩 课间实习课程开始,由各组组长依次上台对选题进行20min的报告。之后开始答辩,全组成员上台接受提问。带教老师和其它组成员根据报告内容进行提问,答辩小组的每名成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

(5)随堂评价并打分 每组答辩结束后,由老师和其它组成员对答辩组准备情况、查阅文献资料、幻灯片制作、演讲情况及答辩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小组得分为组员的课间实习个人分数,记入每名学生口腔预防医学期末考试总分(满分100分,其中理论考核80分、课间实习20分) 。

结果

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小组间的竞争及荣誉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没有了依赖和观望情绪,相互合作,对老师准备的临床病例进行全面的查阅文献的准备,做出的幻灯片形象、生动、有个性。比如我们在肺炎的临床病例中,从患者的高热症状,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鉴别分析。由于答辩中会涉及到一些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学生还主动学习了尚未开始学习的与诊断学有关的内科学、重症医学、以及以往学过的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为今后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讨论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 roblem based learning) ,目前正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通过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已显现出良好的效果[2]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可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习者主动思维,通过问题的自学、讨论到总结,以利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掌握思维方法增加感性知识[ 3]。PBL教学的实施包括3个阶段: ①提出问题或假设; ②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 ③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4] 。PBL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全方位的学习能力教育学论文,PBL授课提倡的是一种能够促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方式[5],给予学生的应该是终生学习的本领,其潜在价值和对其最终的评价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并在学生一生的学习中得到体现。所以我们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关键。临床思维就是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具体病例进行有逻辑的、清晰的综合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能力。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在带教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临床资料,根据病例的特点,分析疾病的现象和本质,从而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本研究中,学生们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分工合作,或根据临床症状进行鉴别分析,或查阅异常体征的资料,通过查阅诊断学或内科学,集思广益,通过探讨理清思路,调动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课本上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师的培养是PBL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前提因素,尤其在引入PBL的准备阶段及初期,教师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6 ] 。在对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参与PBL教学的学生对问题的定义和表征方面要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PBL教学的学生对问题具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知道自己面对哪一方面的问题,需要搜集什么样的相关知识来帮助问题解决。

带教老师不仅要收集和整理临床病例的相关知识问题,编写教案,而且对学生的指导需要更深刻宽广的知识体系和更为充分的课前准备。这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训不容忽视。按照医学院校常规,课间见习带教老师多为年轻教师,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较快,但也存在缺乏教学经验、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缺点。因此,我们教研室要求在我们进行PBL教学改革的初期,PBL的授课教师均为高年资的主治医师。授课前进行集体备课,探讨课堂授课艺术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这对增强带教老师的自信心,科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我们的学生们长期以来已经适应了传统讲授式的教学,缺乏主动的自我学习习惯和对知识的整合提炼能力。因此在课间实习前我们对学生讲解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而且我们将临床病例提前1周给学生,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分工合作。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依赖情绪,也调动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PBL教学模式中,随堂评价在每一组讨论结束后都要进行,以口头的形式,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指导教师的评价[7] 。以往,我校的诊断学考试成绩中其中有20分是检体的考试成绩。在PBL实验组现在改为每组答辩结束后留出10 min,由老师和其它组的组员对答辩组准备情况、科普文章的写作、幻灯片制作、演讲情况及答辩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将成绩记入到诊断学考试总分中,在一定程度上贴近了PBL对教学的要求,也体现了课程改革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

在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首先,由于PBL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应有多学科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的备课外,还应掌握答辩时气氛的调动、引导等技巧。在这次探索中,带教老师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发挥到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对需解决的问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今后, 教研室应多组织教师开展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和观摩,提高对带教老师的要求,鼓励授课教师多听课、多学习、放开思想,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学。

其次在对PBL教学的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大部分PBL学生反映对知识点的掌

零散,没有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十分不利于知识的存储和提取。所以在PBL教

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完整的教给学生教育学论文,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存储和问题解决。

最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初次接受PBL教学的学生会反映自己对教学案例描述的每一句话都存在疑惑,例如对病例症状的描述如发烧,腹痛等,都会查资料了解相关情况,这就造成学生盲目提问,盲目学习甚至有时未能完成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PBL教学磨合,和教师的指导,学生理解了每门学科的重点教学目的,会有的放矢的提出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作为学习的第二要点。所以在PBL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教学案例的编写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发挥PBL教师对初学者的指导作用教育学论文,使PBL教学案例涉及的范围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低级同化现象和盲目提问,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确定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并且PBL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当前我国正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PBL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这一改革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8。PBL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单一大课系统讲授的不足,但PBL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难度,要全面推进这一方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早期PBL教学,提供足够的经费;另一方面要建立PBL科学评价体系。我们相信教育学论文,只要勇于克服困难和阻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医学院校开展PBL教学,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

[1]余荣杰,吴雄飞,刘 刚,等. 实习医师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 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6) : 754 - 5.

[2]慕景强. PBL教学法在我国可行性的研究[ J ].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3, (6) : 37 - 41.

[3] 李 昊,张洪福.《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J ]. 安徽

医药, 2007, 11 (9) : 861 - 2.

[4] 沈建新. 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1,22 (2) : 36238.

[5]陈幼华,黄淑华.PBL教学法在护理程序教学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

志,2000,15(8):501一502.

[6] Hitchcock MA, Mylona ZH.Teaching faculty to conduct p roblem2

basedlearning. Teach LearnMed, 2000, 12 (1) : 52257.

[7] 台保军,王革,黄翠,等. PBL 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口腔医学研

究, 2007, 23 (1) : 1122113.

[8]陈晓林.问题定向教学法在中等卫校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

育,1989,(6):32.

诊断学论文范文4

通过统计儿科常见疾病检查中的相关诊断情况和治疗情况,认识到儿科中具有原发性问题的病症为60%左右,重复性发作疾病的准确率为90%左右。通过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编码控制认识,完成综合性的数字编码管理控制,保证合理的相关数据的有效话过程分析,加深不同的儿科常见疾病中的各类发热、疼痛、呼吸道障碍、肺炎、消化不良等病症的有效病情认识和管理,提高综合性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治疗过程分析和临床观察,从而逐步的完善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过程分析,实现临床医学的诊断过程管理,加深综合性的编码准确率控制,降低编码过程的认识程度,保证合理意义的有效话诊断过程。通过对不同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进行有效的种类分析和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准确率编码过程控制,完善综合性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有效检查过程控制和治疗,从而完成较高精准度、较好系统编码过程控制下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

2提高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免疫系统培养

采用有计划的临床方式完善儿科常见疾病的自动化免疫预防控制管理,完成小儿的接种预防,加深综合性的计划免疫过程控制,改善儿童在面对传染源上的特异性的抵抗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加强综合性免疫过程控制情况,保证合理的主动免疫过程控制。注射麻疹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疫苗等等较为常见的儿科临床免疫抵抗能力的培养疫苗。通过这些疫苗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完善综合性的疾病过程控制管理,提高儿童的机体整体免疫能力,保证合理的计划免疫过程控制管理,实现合理化的主动免疫。在实际的免疫过程管理中需要加强被动免疫的同时,提高主动免疫过程。当儿童接触感染后,需要及时注射全血血浆、球蛋白逐步增加抗体,加深儿科常见疾病检查过程的有效诊断和治疗过程控制,完善有效化的准确性治疗过程,完成高交流、较深思考、高积累的相关儿科常见疾病检查过程诊断和数据分析,完善多方面的经验的有效化的过程积累,实现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有效话诊断,增加其综合性的准确性表达过程认识,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儿科常见病临床上医学上的治疗技术,从而确保医学工作者对于儿科临床医学病情诊断过程的合理控制,保证相关病情管理情况的准确性,保证合理的效果控制管理[3]。

3结语

诊断学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200例不同年龄段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行手术后确诊为阑尾炎。20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6~73岁,平均年龄35岁。按照不同年龄段将急性阑尾炎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小儿组、成人组和老年组。小儿组为15岁以下小儿,共50例患儿,患儿年龄6~15岁,平均年龄(9.15±0.25)岁,其中男30例,女20例。16~55岁的患者为成人组,共130例患者,平均年龄(31.01±0.38)岁,其中男65例,女65例。老年组为56岁以上的,共20例患者,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0.05±0.45)岁,其中男15例,女5例。三组患者在习惯上均无明显差异,配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不同年龄段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超声影像学诊断,超声诊断仪器采用日本HITACH公司生产的preiru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线阵探头频率10.0~15.0MHz。患者取仰卧位,以患者最痛点为中心逐级加压扫查右下腹,加压的力度以腰大肌及髂外血管显示清楚为标准,具体方法先用低频探头查看阑尾全貌,然后用高频探头查看阑尾的局部细微结构。

1.3观察指标

阑尾层次清楚、黏膜粗糙、管壁不连续为急性阑尾炎指征。当阑尾增粗,阑尾前后径>7mm时,若周围存在液性渗出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若无液性渗出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经过超声影像学检查清楚看出穿孔征象为急性穿孔性阑尾炎。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患者经超声影像学诊断效果

小儿组超声影像学诊断准确率(84.00%),成人组准确率(84.62%)和老年组准确率(85.00%)几乎相同,准确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理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诊断效果

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不同病理型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种急性阑尾炎超声影像学表现

研究对象超声诊断为单纯性阑尾炎有44例,超声影像表现为阑尾增粗、肿大、僵硬、无蠕动,阑尾周围未见明显液性暗区。化脓性阑尾炎的患者有79例,阑尾的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均可见,黏膜层粗糙,肠管间或阑尾周围有液性暗区,部分患者可见粪石强回声。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有46例,黏膜层呈虫蚀样改变,可见阑尾壁不连续,阑尾周围的液性暗区于阑尾管腔内的液性暗区相连,部分患者可见大网膜增强回声。

3讨论

小儿组超声影像学诊断准确率(84.00%),成人组准确率(84.62%)和老年组准确率(85.00%)几乎相同,具有准确的诊断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研究表明,阑尾在免疫系统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以维持人类机体正常免疫系统功能,阑尾虽小,但是属于人类机体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阑尾健康有助于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在不良的生活饮食情况下,极易诱发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剧烈疼痛,有时临床易漏诊,甚至与急性腹膜炎相混淆,耽搁治疗时间,引起病情恶化,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由此可见,对急性阑尾炎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价值。临床上采用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诊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不同病理型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影像学对急性阑尾炎临床诊出率高,对不同病理型均可作出准确诊断。超声影像学可对病变部位作出准确判断,为手术切口位置提供依据。同时该诊断方法无切口,对患者无伤害,方便快捷,价格低廉,适合各种患者进行临床诊断。

4结语

诊断学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诊断学教学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率,文中分享了作者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套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为诊断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诊断学是门涉及多学科医学知识的综合学科,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医学教学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本人经过多年的探索,认为诊断学教学应结合临床医学现状,不断深化学科建设,构筑新的诊断学教学实验平台,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中心任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学效果

1.1重视实践观念的培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年来,在诊断学的教学工作中,本人不断总结、归纳,建立一套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1.1.1在诊断学实践中,运用各种模型作为直观教具。如各种护理模型、心、肺模拟听诊模型等做为诊断学教学的直观教学用具,使学生用自身的感官体验诊断学所学的体表标志、体表划线及心、肺的视、触、叩、听的正常表现、异常体征以及变化特点。特别是心脏和肺部异常体征的变化,在学校实验室同学之间的相互体检中是体会不到的,而实验室的模拟听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提高学生对诊断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

1.1.2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如在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心电图课件,能使学生对所学心电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课件中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也能使心电图的课堂教学达到与临床实际应用心电监测更接近的效果,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

1.2注重实践体验的思想。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为学生营造实践体验的条件。如利用实验室的模拟病房,将诊断学的部分理论教学带进实验室,进行床边教学,让学生做到“实践体验”。例如“胸部正常叩诊音”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之间互相练习体检,使学生不仅掌握叩诊的手法,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用心”去辩别几种叩诊音的特点,让学生做到亲自体验、感受并掌握这些叩诊音的特点。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叩诊音的体验和感受不是教师可以用任何生动语言和肢体动作所能表达明白和描述清楚的。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不仅掌握了身体各部分的正常/异常变化的表现特点,同时进一步熟悉和巩固了诊断学体格检查的基本操作手法和检查的内容,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了初步的实践体验。

2学以致用,为提高职业能力创造条件

2.1强化模拟实习。建立多功能实验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制定模拟实习计划,保证实习质量。诊断学除了加强体格检查的基本技能训练,还把病史的采集、病历等医学文件的书写做为重点训练内容。

例如,选择典型的病例,找几名学生按照典型病例假扮病人,其它学生分组进行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并根据所收集的临床资料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写完整的病历。让学生从“学以致用”中感到诊断学知识对未来临床工作的重要用途和应用价值。

2.2重视技能考核。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诊断学技能考核体系,将诊断学的技能考核成绩纳入总成绩管理,提高技能考核占总成绩比例,并将诊断学技能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前临床实习的资格标准和临床实习基地选择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于诊断学技能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强化其诊断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并经重新考核合格才准予进行临床实习。在制定技能考核方案时,为突出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与职业能力紧密联系的特点,考核的内容必须全面,能够充分突出本学科、本专业的特点和临床实习、临床工作的实用性。通过技能考核,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大幅度提高,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提高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3举办学科技能比赛。诊断学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除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还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心电图部分。通过集中训练,按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比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这也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3强化综合实践能力

3.1开展课间实习。医学现象比较复杂,即使在模拟病房进行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也是比较局限的。将诊断学的教学由学校课堂、模拟病房转移到实习医院的病房,开展诊断学的临床课间实习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医院病房按系统选择典型的病例让学生真实体验各系统疾病的异常体征,并要求与人体正常表现相比较,根据询问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临床资料,学生学会在真实工作中如何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学会根据临床资料为病人做出临床诊断的方法;在收集临床资料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真正与病人沟通的方式及方法。

3.2开展病例讨论。一病例讨论一种是课堂上,收集典型病例开展病案讨论,以讨论的形式讲解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方法:说明临床诊断的方法及诊断的步骤、原则。另一种是课间实习后,教师根据课间实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对所见到的真实病例进行病案讨论。无论哪种形式的病例讨论,都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病例讨论活动。讨论内容为病人的病史、异常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病例讨论锻炼学生了思维、体验和探索的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也让学生感受到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临床工作的严谨性。

诊断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信息融合;BP神经网络;D-S证据理论

1.引言

在发电机故障诊断中,故障多种多样,而每种故障信息之间又存在着冗余性和相关性,针对某一个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已满足不了对故障分析的可靠性。目前还没有哪种单一传感器对被测对象的状态进行完全可靠的描述,所以采用多传感器进行综合的诊断,已成为当前的趋势。

采用多传感器进行测量师,由于测得信息量很大,各测点提取的故障征兆必然存在着随机性和矛盾性。若将大量的高维信息输入同一个神经网络处理的话,必然会导致诊断时间过长,效果变差等失真结果。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提出了BP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结合的综合诊断方法。首先对个测点的信号进行神经网络的局部诊断,这就将所测得高维信息分解成了低维的信息,而后将各神经网络局部诊断结果利用D-S理论进行决策级融合,最终得到综合的诊断结果。

2.数据融合的发电机故障诊断模型

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和D-S理论对发电机进行综合的故障诊断,首先将个测点的信号进行BP神经网络局部诊断,对所有的局部诊断数据进行归一化,并对其进行决策级的D-S理论融合,得到准确的故障信息。

具体方法如下:

假设在故障征兆域S中,对应第一通道神经网络的结果,对应第二通道神经网络的结果,以此类推,每个信任函数的焦点元素都对应不同神经网络目标诊断结果,所有诊断结果构成辨别框架,对每个通道的神经网络输出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作为各焦点元素的基本概率分配,其中n作为通道数,p为故障模式分类数,即焦元数,最后利用D-S理论的证据联合规则得到最终结果。如图1所示。

3.BP神经网络局部诊断

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对发电机先进行局部的诊断,根据从各测量的数据信息利用BP神经网络逐个对其进行诊断,并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判断故障情况。在进行局部诊断时,为了使相同数据间具有可比性,对采集的数据信息进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归一化数据,表示第个数据,表示中的最大最小值。

神经网络的结构确定一个含有33个神经元的三层网络,每个层的个数为10,18和5。创建符合要求的BP神经网络:

令P表示网络输入样本向量,T表示网络的目标向量

创建该BP神经网络的程序为:

td=[0 1;0 l;0 l;0 1;0 1;0 1;0 1;0 1;0 1;0 l;0 l;0 l;0 1];

net=newff(td,[18,5],{'tang','logsig','trainlm'{'tansig','logsig'},'trainlm')

训练网络的程序为:

net.trainParam.epochs=1000;%训练次数为1000

net.trainParam.goal=0.01;%训练目标为0.01

L.plr=0.1; %学习速率为0.1

Net=train(net,P,T)

该网络训练结果为:

TRAINLM,Epoch 0/1000,MSE 0.427518/0.01,Gradient 3.54487/le一010

TRAINLM,Epoch 4/1000,MSE 0.00105968/0.01,Gradient 0.115357/le一010

TRAINLM,Performance goal met.

4.D-S证据理论决策融合诊断

本文中将BP神经网络的局部诊断结果转化为证据理论模型,

设信任函数对应第测点的判断结果,5个信任函数的焦点元素都是,这些不同的故障模式构成了分辨框,即有共同的分辨框。

将神经网络的训练误差作为不确定因素,将网络节点的输出作归一化处理,作为各焦点元素的基本概率值,计算公式为:

表示故障模式,;表示BP网络的结果,,

为网络的样本误差,,tjn,yjn分别对应第个神经元的期望值和实际值。

由于中状态相互独立,所以有:

,第一次的局部诊断数据排成横排,第二次的数据成竖排,再用D-S合并规则计算表中的各栏,可以得到其融合的结果;用融合的结果再与第三次局部诊断数据融合,即可得最终的结果,如表1,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数据融合的结果与理想目标输出比较接近,误差满足实际需求,从而证明了BP神经网络和D-S理论综合诊断方法的实效性。

5.结论

针对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发电机故障特点,提出了将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思路,设计了诊断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局部诊断,然后采用D-S证据理论对局部诊断进行决策级融合,得到的结果基本满足实际需求,证明BP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发电机故障综合诊断方法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郝红勋.人工神经网络在航空发电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2006,03,18.

[2]王江萍.神经网络信息融合技术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石油机械,29,8:27-30.

[3]刘怀国,吴陈,张冰.D-S证据理论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的应用[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l,15,3:20-25.

诊断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高师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以诊断式教学方法为具体实施办法

教师教育研究中,诊断式教学作为教学理论富于启发性,作为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诊断式教学”(DiagnosticTeaching)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阿特(J.A.Arter)和杰肯(J.R.Jenkins)于1979年提出[2],主要目的是对学情和学生心智等状况提前作出预判,以便因材施教。美国学者克拉克(L.H.Clark)和斯塔尔(I.S.Starr)在《中学教学法下》(1985)中,将诊断式教学从评价方法引入中学教育领域。[3]在大学教育领域,诊断式教学仍偏重于认知心理学和阅读障碍症的实验性应用,如艾伦贝尔(AlanBell)建立认知心理学模型,考察阅读障碍者的知识、识别、记忆,分析其障碍形成的原因,并制定解决策略。[4]我国学者根据国内现状,结合美国的诊断式教学理念,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诊断式教学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诊断式教学研究用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如沈杰的《诊断式作文通》(2009)、袁迎的《“诊断式”作文教学法》(2012)[5],对初中记叙文、高中议论文、高中散文写作技巧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12个环节进行训练;另一类倾向于借鉴中医的诊断环节进行教学,拥有此观点的学者有张厚(2010)、戎世忠(2014)、夏伟国(2014)等,代表性论文为张辉蓉(2013)《诊断式教学设计的意蕴、表征与范畴》,指出教师自身需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根据这些专业能力,通过教学诊断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有针对性的教学。[6]需要注意“诊断式教学”和“教学诊断”的区别。教学诊断主要是听评课反馈,也就是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塔尔在《中学教学法》中提出的“发现困难—找原因”这一过程。教学诊断是基础和前提,相当于初诊和医学上的各种检查,诊断式教学是在教学诊断的基础上“开处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出优质教育人才。

二、注重对接高校文学专业知识课程与实践教学

《认证办法》体现出重实践的指导特色,指出:“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而当前本科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国内有调查显示,中学语文教师,哪怕是特级中学语文教师,都普遍表示,就读大学期间,由于主修课程中心理学、教育学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对这两门课程知识比较熟悉,但这两门课程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只是辅助条件,重要的语文学科知识学习则停留在理论阶段,语文学科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技能训练课程虽然也较多,但教学技能和文学知识的融合仍然处在难以对接的状态。可以说,如何将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接,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目标诊断”中,将授课内容以“病例化”,比照《认证办法》,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相关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一起进行案例诊断,再在“教学内容诊断”中进行基础知识讲授。

三、打破师德培养、学科知识和自我发展的界限

《认证办法》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文学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为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备课做“教学背景诊断”时,不仅要对教学物质环境及其使用情况、教学支持环境进行诊断,还要对学习者背景和教学内容进行诊断。课程教学还要兼顾毕业要求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认证办法》三级标准要求毕业生“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关于诊断式教学设计,在中学特级语文教师的调查中,教师们表示,对语文学科的情感体验和外化是关键因素,本科文学专业教学可以根据这两个处方对教学内容进行诊断和设计,激发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生成。

四、帮助学生建立教学体系的立体网络系统

诊断学论文范文9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重大变革,由数据主导的大时代正在走入教育领域,进而渗透到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中。复杂的、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一般需要提供非线性的教学輔导,以及能够满足学习者个别化、具有差异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诊断评估。因而,以认知诊断测验为代表的新一代测验理论应运而生,能够解释学生在推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提供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诊断信息,同时保证测验的公平性,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提供可能。

Mislevy等(1993)指出,统计测验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经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 CTT)阶段、概化理论阶段和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阶段。CTT和IRT 都属于标准测验理论。标准测验理论视所测的心理特质为一个单纯的统计结构,目的在于从宏观上给个体一个整体的评估。随着心理测量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进步,学习者更加渴求获得更具体的、细微水平的测量与诊断评估。Frederiksen、Mislevy和Bejar(1993)编著的Test theor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ests正式出版,标志着新一代测量理论的诞生。如图1所示,认知诊断评估逐步走入历史舞台,强调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维度能够被同时诊断,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宏观维度的知识水平。计算机化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for Cognitive Diagnosis, CD-CAT)是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理论和认知诊断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达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式的自适应诊断,根据学习者当前状态,选取与之相适应的题目进行测试,进而诊断学习者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以诊断报告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提升的建议和策略。

纵观计算机技术与统计测验的结合,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以项目反应理论(IRT)为代表的标准计算机自适应测量阶段;其二指新一代测量理论的计算机自适应阶段(认知诊断是其核心内容)。项目反应理论的特点是以概率函数的形式来描述项目作答反映结果是如何受到被试能力水平和项目特征联合作用的影响。自适应测验起源于Alfred Binet(1904)开发的智力测验,根据被试的不同特质水平和题目的不同难度与区分度,对被试实测不同的测验题目,使这些题目与被试的实际水平尽可能相适应,这样使测验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每施测一道题就能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当现代技术手段计算机引入到测量领域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由此诞生,由计算机自动从题库中选择合适的题目给学习者作答,一方面能够在学习者做完后自动评估其能力水平,给出适合学习者的下一道题目;另一方面能够自动设定终止规则,即当达到能够评估学习者能力的题目数后,测试会自动停止。之后,运用CAT思想与认知诊断理论结合,从题库中选择最适合学习者水平和最能区分水平能力的题目作答,对其知识状态达到最恰当的评估。CD-CAT更多关注被试掌握模式的自适应,根据可观察的行为和反应,推测潜在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掌握情况。例如,获得相同分数的学生不能够体现个体差异,如果在测验中能够对学生作答反应、知识反应和能力诊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出补救措施。CD-CAT的流程包括:开始测试初始题目选择估计被试当前状态选题策略认知诊断计量模型终止条件诊断报告。对于CD-CAT的研究目前处于探索开发阶段,组成CD-CAT各个阶段的问题仍需要摸索和实践应用,例如如何确定知识状态和表征能力属性、认知诊断模型的应用研究,如何选择初始题目,以及题库的开发、建设与维护等方面。

综上所述,为了从整体上把握CD-CAT在国内的发展脉络,厘清发展现状和研究聚焦,提出实施CD-CAT的科研建议和实施策略,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以时间(2005-2015年)为轴,考察关于认知诊断自适应测试文献的研究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已有百余篇中英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并通过数据的可视化表征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探讨其研究重心和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有CD-CAT平台和项目的实践情况,总结和借鉴国外实施经验,为我国今后的CD-CAT研究提供发展策略。

二、研究过程

(一)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数据可视化的方法,通过对有效文献的各类属性进行分析和标识,从而获得不同维度的计量分析结果,即对本质内容进行不同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非线性分析。研究主要借助软件管理软件NoteExpress、数据处理软件SPSS 20.0和词云生成平台Tagxedo。首先,界定研究内容和范围CD-CAT;然后,团队成员分别对2005-2015年的文章进行筛选,梳理成为研究样本;接着,根据已有文献确定分析维度,以理论概述、现状实践、研究方法等为分析内容,对样本进行统计和处理。

(二) 数据收集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5-201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自适应认知诊断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对研究内容和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了研究的严谨性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将学术论文与毕业论文分开统计,中文数据库来源有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以认知诊断和认知诊断自适应测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与教育测量和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的文献汇总如下:中文学术期刊检索到140篇,学位论文68篇;CSSCI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学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和《心理学探新》等。为了对比中英文文献关于结果分析中初步印象部分的差异,即关注焦点可视化部分,选取以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for Cognitive Diagnosis和Cognitive Diagnosis为关键词,在Computers Educ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和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数据库分别为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iley Online和ERIC)等教育技术专业相关期刊中搜集到论文66篇。

本研究进行了两轮文献搜索和文献筛选,共有5名团队成员参与,针对不同期刊进行分工。第一轮主要对目标期刊和目标关键词进行地毯式搜索,得到中文文献233篇,英文论文79篇,利用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将其分类保存;第二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自适应认知诊断文献的关键词、作者、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最终确定中文文献140篇,英文文献66篇。对作者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不同研究带头人和研究单位的分布进行研究,以辨识其影响力和规模。首先,主要对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团队成员基于文献阅读和积累对计算机自适应测试、认知诊断、自适应认知诊断测试的过程进行分类,讨论之后达成一致,构建初步框架;其次,在上述框架基础上,根据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记录。如《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一文中,以认知诊断、多策略、多级评分和Q矩阵为关键词,对多策略的多级评分认知诊断算法(多级评分广义聚类判别法,GDD-P)进行改进与应用,并且介绍了测验蓝图编制、Q矩阵,与单策略认知诊断方法进行对比,是对算法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该文章涉及的分析内容分别是:理论研究、Q矩阵、认知诊断模型。该文章分析的一致性(5位成员)达到93%;最后,确定分析框架,对所有文献进行阅读,完善文献分析内容。

(三) 结果分析

1. 初步印象:有哪些研究关注点

本研究选取数据可视化词云的表达方式展示样本研究的核心内容。考虑到支持中文统计的功能,选择统计平台Tagxedo(http://tagxedo.com/app.html),词云支持中文输入,对文字的输入内容、形状等可以个性化定义(如图2所示)。中文词云中认知诊断规则空间模型和属性等频

次最高,领衔关键词说明了研究领域的聚焦,其中研究问题主要关注于学业评估诊断、认知诊断模型验证与应用(如DINA模型)、纸笔考试与计算机自适应考试差异研究与效度研究。可以初步推断文献研究集中于CD-CAT的知识属性、认知诊断模型研究等初步应用阶段。

为了使中英文文献具有对照意义,同样选取统计平台Tagxedo进行词频统计和可视化处理(如图3所示)。英文词云中显示具体的应用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法)、语言程序(R语言)知识评估和学习干预成为仅次于测试、自适应等的关键词。从宏观角度看,一方面,英文文献的关注点更加聚焦,能够对实际的认知模型进行测验和实践应用;另一方面,体现了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指导和教学干预,利用技术促进测试诊断最大化的实现。

通过词云分析,对CD-CAT的研究热点有了初步了解。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关键词集中在理论基础、算法改进层面,与教育、学习等过程关联较少;国外论文分析领域表示逐步通过技术方法作用于教育领域,与评估评价、反馈干预的实验与应用关联较多。如Sanja(2015)以C++面向对象编程课程为例,开发实现自适应测试平台,选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用自适应测试和笔纸测试进行比较,结合问卷、访谈的分析方法对自适应测试的过程、方法、优势、实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Triantafillou(2008)以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理论为基础,开发依托移动设备的自适应测试工具,将专家的评价灵活地运用于教育评估过程之中。

2. 渐入佳境:局部剖析

样本分析单元分别从研究创新点、发表时间、单位、数量、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等方面展开,具体统计维度涵盖认知诊断测验题库建立、初始题选择、选题策略、认知诊断计量模型、知识状态估计方法、终止规则、原始题参数在线估计和属性在线标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

(1) CD-CAT研究历程分析

借助NoteExpress 统计学术论文和学位情况,以图4表现发展历程。

作为量体裁衣式的测验,CAT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网络与科技进步,自适应测试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如GRE、GMAT、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等。以认知诊断理论为基础的CD-CAT相比較于CAT,更加能够利用项目属性和认知模型优势,进行诊断性的测验编制和评测。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的发展从2006年起步,2008年研究文献逐步增多,例如曾彦钧等人(2006)提出CD-CAT以认知结构为基础,在题库建设、起始规则、选题策略、被试知识状态估计、终止规则和曝光率等部分与传统的CAT有很大区别。2011年,是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发展的高峰,之后学位论文研究数量所有下滑,期刊论文数量变化不大。

(2)CD-CAT研究内容分析

参照认知诊断评估的主要步骤包括:①描述测量目的和确定属性;②创建认知模型;③设计测验Q矩阵;④开发或选择认知诊断模型(CDM);⑤评估Q矩阵和CDM;⑥模型参数估计;⑦评估诊断与干预。其中有的步骤可能循环或者迭代。对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如表1所示)。

研究团队详细阅读140篇学术文献,发现很多文献聚焦于诊断模型、Q矩阵,以及概况综述和自适应认知诊断流程描述的研究,缺少完整的实践应用的成功案例。统计数据表明:

①相比较于国外CD-CAT,国内相关研究进程较慢,并且研究内容集中在理论概述和小规模的实验证明上,缺乏大规模应用CD-CAT相关的文献支持。可见,国内自适应的教育评价方式应用还未大范围普及,通过技术诊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并且提供有效的教学干预的案例还不够成熟。

②基础理论研究占文献总数的74.2%。例如,唐小娟、丁树良和俞宗火(2012)提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在认知中的应用,分别从认知诊断模型、题库建设、起始规则、选题策略、被试知识状态和终止规则等几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有64篇文献(45.7%)对认知诊断模型进行介绍。截至2007年,常见的认知诊断模型有补偿模型LLTM(线性逻辑斯蒂克测验模型)和MIRT-C等,非补偿模型RSM(规则空间模型)、DINA(确定性输入噪音与门模型)、HO-DINA(高阶DINA模型)、RUM(融合模型)和AHM(属性层级模型)。

③实验实践比例为30%,其中有10%的文献叙述了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康春花等(2015)以小学数学与几何的知识点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认知属性的分类,定义了数学知识和认知过程,并采用口语报告法对认知模型进行质性验证,选取某校六年级1,128名学生进行了测验。

近几年,新模型的研究也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试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例如祝玉芳等(2009)的多级评分AHM模型,涂冬波等(2010)提出多级评分DINA模型。余娜(2009)提出诊断模型的评估问题由信度和效度决定,认知诊断评估中信度采用校正之后的模型产生两组平行的模拟考生,分布估计每组掌握情况,计算相同考生被划分到相同属性掌握状态的百分比。

3. 升华:合作关系追踪

科学领域的研究往往存在学术带头人,也往往会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研究领域的网络关系。本研究借鉴魏顺平等(2008)提出的新的n-派系定义,利用研究者合作关系网络研究,建立作者A-作者B关联关系。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派系(subgroup)是社群中的一小群人关系特别紧密。

首先,借助Excel统计研究者与文献之间的关联表(如表2所示),以作者-文献-单位的方式表现。

本研究中CD-CAT文献量大于5篇的作者见表3,通过论文作者和机构分析发现,大部分文献作者来源于高校和研究所,并且主要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院和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究其原因,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研究属于专业性较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研究领域,高校师生是新理念和方法的发起者和倡导者。认知诊断测试的最终目的在于以K-12教育为代表的评估教育,能够实现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和诊断评价。文献分布说明研究内容处于高校实验室阶段,缺乏社会的广泛关注、实践和推广应用。

接下来,通过UCINET软件呈现51个节点,借助作者间的合作,观察图中度计算并排序,选出处于前列的若干位作者(假定中心作者为学术带头人),然后计算以丁树良为中心的合作关系网络图,如表4所示。

由于文章作者合作较多,本研究以文献篇数最多的丁树良派系作为研究范例,将上表的矩阵导入UCINET中,并绘图(DRAW)得到科研合作关系网络图(如图5)。

两个节点的连线表示这两个节点存在合作论文的关系,线条的粗细表示合作论文的篇数,线条越粗,则合作论文数量越多。

采用UCINET 社會网络分析软件将这些派系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1)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合作类型主要为师生合作,较少跨校、跨区域合作;也存在少数的跨区域合作,因此形成了星状辐射型。

(2) CD-CAT研究应走出团队、校门,甚至跨越国界,开展跨校、跨区域、跨学科的科研合作,优化研究团队构成,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加快知识扩散。

三、CD-CAT研究项目现状

接下来对国内外认知诊断自适应测试的实验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从上述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实践案例较少,本研究团队经过大量内容采集和梳理,选取相对规模较大的实验案例分别进行阐述。而国外相对起步较早,2001年美国通过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表明有义务将施测结果告知学生和家长。因此,诊断测试的价值和意义不再仅仅是提供分数,而是需要提供补救措施等。本研究列举美国应用较为广泛的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um和最大的自适应系统平台Knewton,并分别阐释。

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研究学者,以数学和英语为考试切入点,考察学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水平,以此命题进行认知诊断完成353道题目的编订并且设定1套公共锚题,运用DINA模型进行诊断分析。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红云教授、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张华华教授共同合作的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with cognitive diagnosis for an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 in China一文中介绍的研究,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项目为依托,阐述了其在北京、大连等地进行计算机认知诊断的大规模测试的情况。由于软件和硬件以及专业技能的限制,将CD-CAT应用于学校项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该项目克服传统C/S(Client/Server)框架,将B/S(Browser/Server)架构设计应用于国内的英语二级考试中。来自北京8所小学的584名学生首先参与了基于Web环境的测试,该测试有36道固定长度题目,规定40分钟内完成。该实验验证了CD-CAT应用于大规模考试的巨大潜力和高效性,同时参与测试的考生可以从中获取技能掌握情况的诊断报告,为后续进行学习干预和学习路径调整提供了可能。此后,2011年1月,大约3万名辽宁省大连市的五年级学生参加CD-CAT英语能力测试,该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和自适应诊断技术,持续三天、同一时间承载2000人并发的测试。在此过程中,对题库的优化、采用香农熵方法选题算法,以及内容平衡和考试蓝图的限制的编制,都进行了较好的实验。一方面,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作答情况评定和诊断报告;另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对CD-CAT效度全面审视的实践机会,为认知诊断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也有诸多公司关注和投入CAT的领域,如ASSESSMENT SYSTEMS的Smarter Balanced评估 系统(http://smarterbalanced.org/practice-test/)。在能力测验方面,主要应用于评估学生的英语和数学能力。2010年,美国针对K-12提出了全美教育标准(Common Core States Standards, 简称CCSS),用于评估各个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英语能力,并且已经在全美46个州和哥伦比亚区施行。Smarter Balanced 评估系统利用强制性的终结性评价和可选的中期评估来提升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AT)的效率。在该评估系统中,计算机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响应来调整整个评估问题的难度。例如,一个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会收到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题目,而一个不正确的答案产生一个更简单的问题。通过适应学生的能力水平,系统推荐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测验问题给每个学生,可以快速识别哪些技能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维度学生还没有掌握。Smarter Balanced Practice Tests包括评分指南,现可用于三年级到八年级的英语、艺术和数学的认知诊断,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份可预览的Smarter Balanced评估,清晰地反映每一位考生在当前学习中每一门学科中的强项和弱项,以及在未来学习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这种计算机评估能够方便家长、校长和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成效,并且通过这些诊断反馈,对学生因材施教,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熟知的Knewton公司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真实地测量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避免因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造成测量误差。Knewton自适应系统利用学生的历史学习数据的网络效应来优化推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预设一些学习路径点(根据知识技能图谱),根据实际学生的使用数据(学习资源的使用效果和学习路径点的学习效果),为后来的学习者推送下一个学习路径点和学习资源。

综上所述,国外CD-CAT发展已经将智能学习系统、评估系统和教育测评融入其中。虽然从应用角度来说,自适应的成分居多,认知的成分较少,但是將诊断功能结合到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中,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继续推进CD-CAT的实施应用。虽然国内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CD-CAT的优势,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中国教育进展评估基于CD-CAT的改进与展望,但是实践应用还处于研究或者起步阶段。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相同分数的学生还不能从能力和认知水平角度进行很好的诊断和评估,教师往往仅根据个人经验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状态和认知错误,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干预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对我国教育评价诊断的启示

新一代测验理论阶段在认知水平的研究范式下产生,强调测验应同时在宏观能力水平和微观认知水平下进行,认知水平的研究应深入到被试作答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诊断认知能力结构,亦在于揭示不同被试的认知加工特点,是能力水平研究的深入。认知诊断实现了传统教育考试无法企及的诊断功能,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诊断结果,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教;教育教学机构部门来说则可以了解当前教育情况,为教育规划及教育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试在教育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发展意愿,目前混合式的学习环境中需要个性化的、实时的、及时的诊断和评估报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MOOC等一大批在线课程蜂拥而至,但纵观众多网络课程和实践研究,其中缺少对学习者量体裁衣式的诊断评估。同时,在我国教育的测评中,纸笔考试仍旧保留重要地位,然而缺少有效甄别、准确评估和学习知识建议等内容。同时,随着高考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构建健全的教育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针对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评价的综合诊断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张敏强教授谈到如何运用认知诊断方法与技术来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有什么方法可以补救。

因此,本研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与需求和国外已有应用研究的优势,对国内教育评价如何走向CD-CAT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育评估方面

相比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认知诊断理论能把认知过程与测量手段结合起来,不仅能对考生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价,还可以将考生的认知结构模式化,利用合适的测量模型对不同的认知结构模式进行诊断,从而定时考察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认知诊断方法可以应用于会考、能力水平考试;课堂上运用认知诊断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不仅能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还能将学生的认知结构模式化,通过数据定量地分析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这样得到的信息量大且细,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现。

1. 重视测量工具的研究和应用

实现个性化的测试平台和题库,不仅需要熟悉测量理论,还需要掌握测量模型和工具、计算机程序、统计程序等,因而需要有关教育部门与研究团队投入人力、物力,依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开发有价值的题库和测试平台。

2. 对教师进行评测培训

认知诊断测试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依据经验和教学目标提供考试题目,而且需要对学生所需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进行详细划分,与研究团队配合共同绘制测验蓝图,从而确定测试属性和知识点。因此,教育评测的培训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尤其重要。

3. 题库和测试平台的地位

相比较纸笔考试,CD-CAT能够更快地获知考试成绩或者录取结果,测试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考试环境更加舒适和个性化。通过搭建题库和测试平台,能够保障和实现认知诊断自适应测试:既快速获取诊断结果、报告,又可实施大规模题库,保障大部分学生的考试题目难度和区分度一致,为教育公平提供可能。

(二)科研创新方面

打造精锐团队,延伸研究深度。从文献数据分析说明,目前我国研究派系较为集中,能够拓展实践应用的驱动项目较少。因此,应当加强跨团队、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与经验,共同丰富和深化CD-CAT。

(三)实践应用方面

1. 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校际合作

将纸质阅卷向计算机阅卷转化,不仅要注意测验内容的平移,还要开发计算机自适应系统。根据国情,可以考虑具体个别学科先行的策略,借鉴国外经验从不同学科、学段探究学业水平发展趋势,对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调研,从认知模型中寻找能够与影响因素结合且能为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具有层级关系的学习路径;联动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共同组建诊断评估生态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和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