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集锦9篇

时间:2023-05-23 17:27:58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1

总结传统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概述模拟化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如何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模拟化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提出该教学模式应用于诊断学实践教学的优势及意义,旨在推动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

关键词:

诊断学;翻转课堂;模拟教学;实践教学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和入门学科,是医学生学习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学科。诊断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诊断学实践教学是诊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反复实践,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诊断学实践教学,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课为主、技能操作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改革诊断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校诊断学模拟化教学取得的成功经验,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模拟化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和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

1传统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及当前医疗环境的影响,诊断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只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学习。近年来,虽然部分院校实施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PBL、CBL等教学模式改革,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往往缺乏实践机会,影响了学生诊断学技能的提高。(2)临床诊断学知识繁杂,心肺听诊尤其心脏瓣膜杂音的听诊以及腹部肝脏、脾脏等脏器触诊是学习的难点,如不反复实践,初学者难以掌握。此外,临床上有阳性体征的患者相对较少,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见到的病种及阳性体征越来越少,多数学生反复见习同一位患者,造成患者不愿合作。(3)随着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部分住院患者不愿配合临床教学,医学生临床实践机会日趋减少,学生诊断学实践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转变观念,重视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革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及考试评价方法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模拟化教学模式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模拟化教学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模拟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内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在诊断学教学中实施了模拟化教学模式[1-2]。例如大连医科大学临床技能中心配备了多媒体模拟人系统,结合多年模拟教学经验,开展了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模拟人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模拟化教学组学生技能操作成绩明显提高,对教学整体满意度达97.6%,模拟化教学模式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应用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并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3]。模拟化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易于学生接受,不仅有利于学生操作手法的训练,也大大促进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但模拟化教学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应用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模拟人的体征有些失真,模拟人不能进行交流,模拟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临床实践教学。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概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率先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国外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其颠倒了传统以授课为中心的学习顺序,即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教学视频,完成低级别的学习;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学习,即通过讨论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分析、运用,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对翻转课堂应用于高等医学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有研究小组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眼科理论课[4]、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5]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见成效。一些医学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在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诊断学教学效果,但是还缺少相关教学经验[6-8]。笔者2014年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观摩学习了该校对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药物动力学课程实施的翻转课堂教学,通过参与教案和教学视频制作,上课并与授课教师、辅导教师及学生交流,学习了他们的教学经验[9]。本次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模拟化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尚属初次尝试,现将具体过程介绍如下。

4基于翻转课堂的模拟化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4.1课程安排

学生在上诊断学实践课之前统一进行诊断学理论课学习,接下来的实践课在实验室完成。心、肺、腹部检体实践课分成3个模块,共12学时,分3次课,每周1次课4学时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4.2课前教学设计

组建诊断学实践课带教教师团队,由资深教授对其进行培训,统一检体标准;根据每个模块的难点、重点编写教案,给出难易适中的课堂测试题、病例题和课后思考题;录制教学视频、制作视听材料及多媒体课件;建立具有诊断学实践课特色的主客观结合的考核评价系统,编制调查问卷。坚持集体备课,上课内容及进度按照教案进行。教师在每个模块开始上课前一周将教学视频、视听材料或多媒体材料等上传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在上课前自行观看相应模块的内容,并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将学生随机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4~16人。

4.3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对学生课前学习内容进行测试,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在线完成答题。随后教师对本模块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学生测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然后播放录制的教学视频,给出相关临床病例题,学生相互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评价。随后各组学生之间两两进行正常查体,然后到多媒体教室应用多媒体模拟人进行异常体征查体训练,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手法。一个模块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布置下一个模块学习需要预习的内容,以便于学生课外自主安排时间学习,同时学生需要完成相应部位检体操作内容的实验报告作业。下一次上课时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点评并给出成绩。

4.4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方法

构建主客观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做出考核评价,包括平时成绩、操作测试、理论测试和问卷调查四部分:(1)平时成绩:将课堂测试成绩及出勤情况计入期末总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课后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2)操作测试:采用心肺听诊、腹部查体电子模拟人系统对学生进行心、肺、腹查体基本技能的操作测试,从操作程序、动作要领、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考评,给出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3)理论测试:期末诊断学理论测试占期末总成绩的40%。(4)问卷调查:对学生理论教学、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和临床思维训练的满意度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进一步对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做出评价。调查问卷包括以下条目:教学视频资料、学习主动性、实践操作水平、课堂讨论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学生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5基于翻转课堂的模拟化教学模式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及意义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操作测试成绩优秀率达100%,理论测试成绩优秀率达90%。这说明基于翻转课堂的模拟化教学模式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应用具有明显优势。模拟化诊断学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环境,应用模拟人进行异常体征教学,缓解了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多而异常体征患者少的矛盾,有效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相关知识,课堂上充分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诊断学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真实临床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认识较多异常体征,掌握检体方法,培养临床实践技能。

6结语

随着诊断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们将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模拟教学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有效促进诊断学实践教学发展,对于推动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新莉,纪卫政,徐新娟.应用多媒体模拟人提高诊断学教学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69-70.

[2]张悦,刘巍,李金鹏,等.应用电脑模拟人系统提高医学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7):51-53.

[3]王莺燕,李春艳.模拟特色化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36(6):605-608.

[4]朱莉,卢舜飞,董海娜,等.翻转课堂在以典型病例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3):396-399.

[5]李蓓,刘源,刘文佳,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4):402-405.

[6]朱冬菊.翻转课堂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74-75.

[7]张学军,尹长江,杨坤宝,等.翻转课堂与PBL相结合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11-12.

[8]钱红,黄民江,刘理静.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初步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2):1674-1675,1680.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 留学生;中医诊断;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2067)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系

通讯作者:李峰 Email: lifeng95@vip.省略

随着中医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进入各中医院校学习的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其在中医学的学习中有特定的难点,对此当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为依据,将留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及可行性教学手段总结如下:

1 教学手段突出形象直观

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是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中医的疗效来学习,这部分学生年龄较大、汉语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是国外高中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汉语水平明显较低,在听、说方面还存在着障碍,因此,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成为留学生教学的突出难题,而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使两部分学生都能坐得住、听得懂,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前提和基础,其他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有所认知[1,2]。实践表明,语言速度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语速较快会使语言水平低的学生听不懂,而语速较慢则让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坐不住,难以认真听讲,而且还发现即使语速很慢,语言水平低者还是在很多教学点上难以理解。而采用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则效果显著,可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

1.1 采用贴近生活实践的形容与比喻 中医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中医诊断学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等都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医的这一优势,以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例如“盗汗”可以解释为,“盗”即强盗,强盗的特点是睡觉时出来,因此,盗汗的意思即为入睡时汗出,醒来出汗停止,患者经常说“睡醒了发现枕头、被子是湿的”,这种情况就是“盗汗”;又如“潮热”,“潮”即潮水,潮水的特点是有一定规律的涨落,所以潮热的特点也是有规律的发热,患者会这样形容“某个时候,比如说下午就开始发热或者下午的时候就热得难受”,这样解释形象易懂,实践表明对于留学生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容与比喻效果颇佳。

1.2 图片、音频、视频结合运用 虽然留学生在语言的听说上存在着一定障碍,而图片、音频、视频、flas这些形式则不受语言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来也更直观、更清晰,同时也使教学风格更为生动活泼。中医诊断各层次的教学中,将图片、视频运用于望诊、将声频运用于闻诊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在留学生教学中,还拓展性的将图片运用于脉诊教学,将flas、视频运用于辨证部分的教学,如“表证”是留学生特别难理解的一个证型,在这个证型的讲解时,做出一个表现“六淫、疫疠邪气从口鼻或者皮毛侵袭人体,卫气随之出表抗邪,邪正交争于表,人体出现发热、恶寒、喷嚏等系列症状”的2 min的flas,并配以讲解,留学生反响良好。

2 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是联系临床各科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有基础理论,还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4],简单枯燥的讲授是本课程教学的大忌,对于非中国文化背景、非中国哲学思想的留学生而言尤其值得注意,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分析认为,在注意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师生互动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注重前后联系,既往知识多设问 中医诊断所运用的理论是在中医基础里面已经学习过的,另外,中医诊断教学主要分为诊法和辨证两大部分,在辨证部分,各个证型所涉及到的症状都是四诊中讲授内容的归纳,而诊法部分,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部分的内容又有交叉重复之处,在运用既往理论或知识时,要多设问,可以给留学生复习及思考的空间。

2.2 借助四诊技能平台,技能训练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望、闻、问、切基本技能是中医诊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为使留学生更好的掌握四诊技能,本校中医诊断教学建立了四诊实训室,实验室内配置了舌象模型、舌诊仪、脉诊仪、按诊仪等多项设备,留学生的教学当在讲授理论、方法之后,及时安排技能训练,以讲授的理论、方法指导四诊技能操作,同时也以技能训练促进理论、方法的掌握。

2.3 角色扮演行临床模拟实训,语言交流、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共培养 四诊是实践的技能,辨证是实践的思维,其真正的掌握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训练,在借助实训室的技能平台进行四诊练习之后,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之前,本课程组安排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4~5人分为一组,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患者,其余三人扮演实习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四诊模拟和辨证模拟,综合全组意见后,由医生进行病案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全班同学可以提问、补充,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留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运用中医理论收集病情资料并进行辨证分析的能力显著提高。

2.4 分组跟师接触临床,以实践推动学习兴趣与知识理解 各组学生在模拟实训之后,及时安排跟师接触临床,实践表明,留学生对临床跟师兴趣更浓,跟师之后在课堂上会提出很多有针对性地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中医诊断的知识点,对很多内容的理解深度也明显提高。

3 教学内容应层次明晰、重点突出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留学生即进入了中医诊断学的学习,相较中医基础理论而言,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纷繁复杂,加之语言障碍,让留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掌握的确比较困难,经调查发现,留学生提出最多的建议即是,“希望重点突出”“希望老师在一点儿上讲透彻,不要讲的内容太泛泛”,因此在给留学生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辨证内容中的“其他辨证方法”,留学生听起来难度的确很大,在中医诊断部分也不是重要的知识点,此类内容一点即可,起到引导学生下一步学习四大经典的作用即可,不必详细介绍。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树状知识结构图,如望诊,纵向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小儿食指络脉”,横向分为“形、色、神、态”,每一部分从神、色、形、态分类进行介绍,在具体介绍时还要注意归纳,运用表格等形式,比较等方法使教学层次更为清晰明了。

4 多形式提兴趣、促学习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总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互动教学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名师的讲座,为学生推荐书目、教学录像等,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督促学习,如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不同形式的督促形式可以交叉运用,对最终学习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 考 文 献

[1] 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97101.

[2] 张文利,徐跃飞,董旭,等.医学本科留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育论坛,2008,5(13): 8485.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超声诊断技术;教学方法PACS;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2-01

超声诊断技术集实践操作与影像学诊断于一体,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在娴熟的操作手法下,准确识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切面超声声像图,并且结合所学临床知识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长期以来,辽宁省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超声诊断教学中,采取以下几方面创新做法,顺应了当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新形势的新需求。

1 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奠定超声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诊断已从二维成像发展到三维、四维成像。同时超声诊断也从以往灰阶成像到现今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增强造影成像等技术。随之而来,超声诊断学也由过去的单纯诊断到现在的诊断加介入治疗,从而使超声影像学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但不论怎么发展,我院始终将理论教学视为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选取选用最新教改教材,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鉴于旧版教材不够实用,且内容陈旧老化、观念落后、图片欠清晰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引用了新版的《超声诊断技术》作为教学和临床使用的理论蓝本。同时,我们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教学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实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合理分配有限教学时间。

1.2 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对疾病诊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超声诊断技术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结合我院培养的超声影像人才,面向的大多是辽西地区的基层医疗单位,因此我院在授课过程中,会更注重于此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疾病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分析异常声像图表,从而临床诊断更为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会将相关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基础知识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起来,使学生清楚它们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从而为今后临床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3 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传授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传统的先板书理论授课后医院见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于抽象的理论讲授缺乏直观印象,如今全部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可以将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2 认真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积极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辽宁省医学院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2004年就筹建了超声诊断实验室,并配备了三台灰阶超声仪和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有腹部、高频、心脏探头供学生实验课操作学习。

2.1 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掌握脏器的扫查手法和正常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手、眼、脑的同时配合。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与医生的熟练程度及操作技巧有着密切关系。自超声诊断仪引进教学程序后,我们利用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自己相互作为受检者,进行实际操作练习,通过相互学习选择、探头放置部位、练习多种扫查方法来直观学习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声像图。在实验课上,还采取分组实践练习,即一部分学生先操作,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同时进行主体问题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也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引入PACS系统充实教育资源,使学生对异常声像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正常声像图仅仅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而学习正常声像图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异常声像图的诊断。为此医学院联合附属三家医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典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库,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作为超声诊断教学与考核资料库。并将典型病例按照教材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编排,在每个病例附上病人的基本信息,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播放,将病人的基本信息与声像图表现相结合,经过仔细分析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学生诊断疾病的缜密思维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调出临床病例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并对诊断报告进行拷贝以便课后复习巩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围绕实践操作中心,不断调整考核新标准

我院于2006开始就尝试了新的考核标准: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示教课实际操作成绩占20%,图库读片占10%。几年实践下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飞速提高。并且从去年开始,我院将学生实习前的技能培训改为实训考试,对于实践操作不过关者将不予批准临床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由此实现良性互动。

4 关注跟进超声诊断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PBL模式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在教学实验室中PACS系统的引入,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临床病例综合诊断疾病,教师也可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不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此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复杂、疑难病例以及学生的疑难医学问题可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查阅参考书和文献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解剖、病理和临床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PBL 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从而使学习更主动,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 刘忠秀. 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15-16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4

[关键词]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是一门给机械设备“看病”的机械类专业课程,它通过对机械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的处理和分析,结合设备的“健康”档案,来诊断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的故障类型、故障程度、故障部位和故障原因,然后根据诊断结果对确定的故障作防治处理或控制措施。课程涉及机械振动、流体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等机械工程各个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教学难度大。作者结合本专业和本课程的特色,重新设计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认识,强化学习效果。本文从“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三个方面入手,尝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对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这一课程离不开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课程具有工程背景强、知识体系复杂、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课程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而我校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课程学时有限,在较少的学时内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授课中必须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我校学生面向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有所侧重。在实际教学中以故障的机理和故障特征的提取等基本理论和技术作为整个课程的教学主线,通过一根主线贯穿始终,把零散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讲“转子不平衡故障诊断”这一节中,要以“转子不平衡故障特征”作为主线,先从复习机械原理课程中学习过的转子临界转速的概念开始,接着分析临界转速对不平衡振动的影响,进而引出转子发生不平衡引起机械振动的故障特征,再到转子发生不平衡振动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这样一来显得条理清楚,层次较分明,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

2结合现场应用介绍故障诊断的新进展

随着现代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过程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生产的连续化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先进的故障诊断方法层出不穷。这与目前普遍使用的教材内容中大量篇幅都是传统故障诊断方法,少量篇幅简单介绍故障诊断技术的最新应用进展相矛盾。而在目前的现场应用中也是以先进的计算机智能诊断为主,因此非常有必要结合现场实际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介绍故障诊断最新应用进展情况,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介绍前沿的应用信息,以使学生对设备故障诊断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扩展工程实际的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应用案例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课程原来的培养计划和教材中主要是理论为主,缺少典型的案例,有些案例背景交代得也不是很清楚,不便于案例间的比较与分析,不能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工程实际故障案例内容恰恰是与工业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很多故障的特征和规律的区分也来源于实践。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增加工程实际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习所见所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对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工程实际案例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故障诊断知识应用到实际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加强学生对故障机理和故障特征知识的理解,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认知过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虽然循序渐进,有本可依,但对理论性、技术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课程其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前期课程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安排在大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这一学期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另外一份部分学生忙于考研课程的复习,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溜号、开小差的情况,这样的课堂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上学生主体参与性差,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学过程变成了学习主体缺位的纯教师行为,教学内容落实不到实处。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强化教学效果,增加了以下教学方法。

1故障案例研究及讨论式教学

讨论法是双向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故障实例分析讨论能使所讲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就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工程故障案例,组织学习小组开展案例调研,由主讲教师就关键知识点提出问题研究方向,学生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调研相关领域并对所给故障进行分析诊断,然后在下一次课上组织学生就调研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自由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仍然存在的问题予以讲解和指导。这种工程故障案例研究讨论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打开思维,深入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学生通过对所需知识点的调研也可了解到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经过实践发现,工程故障案例研究讨论法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同学间交流、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

2启发式教学

对于枯燥的基本理论部分,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被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需要采取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时,我们按课程重点、难点通过对工程典型故障有针对性的设问、引导、鼓励学生跟随课堂内容积极思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往复压缩机活塞杆的受力分析和故障诊断这部分内容,不是上来就先介绍活塞杆的受力分析和气体力、惯性力、综合活塞力等计算公式的推导,而是通过幻灯片先引入连杆小头衬套和十字头销烧研故障的照片,对着故障照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烧研的原因是衬套和十字头销间没有得到良好的,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油的进入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时再适时引入活塞杆受拉和受压时十字头销压在连杆小头衬套不同侧的照片进行活塞杆的受力分析。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不但使得课堂内容生动活泼、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综合活塞力负荷反向的概念,而且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式教学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不能完全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与学配合不够。在新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角色互换,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即由教师布置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体验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做最后的点评和补充。通过体验式教学,也使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并且视野不局限于课堂。在完成报告的写作与讲解过程中,学生也很好地锻炼了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经过实践发现体验式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同学间交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同时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教师也可以更多地体会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方法,强化教与学的效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评价是指挥棒,考核的基本任务就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学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掌握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督促教育目标的实现。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知识面广,其应用性远超过其理论性。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难以全面考核学生对故障诊断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课程考核形式上,改变一次性结课考试的做法,采用分阶段考核的形式,以工程故障案例方式命题,通过典型工程故障案例将故障诊断理论教学中的关键知识体系拆分为若干考点考查学生应用所学故障诊断知识进行故障诊断的能力,使考核转变为重在知识运用上。同时通过分阶段的考核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对学生也有监督和促进作用,学生可以根据分阶段考核检验阶段学习效果,以便及时发现不足,跟上教学节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分阶段、全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同时以工程故障实例分析为主题的考核模式将课堂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独立且较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了学习的功利性。总之,通过“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方式的改变,有效地将课堂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环节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启卷,谢诞梅,郭江.研究生“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2]冷军发,华伟,荆双喜.机械故障诊断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

[3]周邵萍.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案例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4).

[4]丛振宇.浅谈高校考试制度问题的完善与改革[J].黑龙江利技信息,2010(8).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5

“诊所式”法律教育;职业教育;中国法律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633.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57-02

“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其实践性和职业教育为主要特性,能够适应当今院校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应将这一模式引入到高校法学教育中,并在重新定位中国法学教育目的、健全法律系学生实用技能训练机制、健全法律系学生技能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法律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深入研究和建设切合中国特色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1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突出特征

诊所式法律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进行临床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使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需要帮助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面临的法律问题,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并亲自提供法律服务,从而缩小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距离,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在诊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大家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理论接受者转变成一个主动的、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办案者。在课堂上,教师是根据学生案件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按预先设计的标准大纲来展开教学,因为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教师通过角色模拟式、互动式、合作式、反馈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准律师”身份,主动投身到职业技能的训练中。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真正体现了“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特色。学生以“准律师”的身份真实的案件法律诊所是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场所,根据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不同,可建立起各种类型的诊所。在诊所中,学生以“准律师”的身份直接委托人的案件,通过了解事实、收集证据、运用理论知识,全程参与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学习做一个律师应完成的全部工作。与现实的接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法律思维能力。实践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律师角色,才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2诊所式法学教育对中国法学教育的作用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目标着重于学生法律职业技巧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心,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相关法律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是包括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案件中,由学生扮演“准律师”的角色在真实的具体案例中解决问题并磨练技能。“法律诊所”教育案件材料具有真实性,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可参与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的处理,实现教学方法上的互动性,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职业责任。因此“诊所式教学”及其衍生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现代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规范化组织管理是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前提。诊所式法学教育重实践的特质使得学校在挑选老师时的标准也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理论方面对基础法学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有扎实的诊所式教育专业知识和长期的法律实践经历,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法律职业责任感,同时也需要具备法学外领域的知识,所以针对时下中国此类高层次法学教育人才缺乏的情况,高校可以邀请资深的律师或职业经验丰富的司法人员来从事诊所式法律教育。因为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学生锻炼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的实习单位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平台,根本不认可也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质,对安排来实习的法律系学生不屑一顾,使得实习最终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此,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诊所管理制度,制定法律诊所章程、办案工作流程、导师负责制、法律诊所和高校定期交流制等等,在此基础上规范法律系学生实习制度。只有以完善的制度作为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提高法律实习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效地磨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并解除当事实习单位的后顾之忧。

3法律教育中借鉴诊所式法律教育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社区诊断实践课 评价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67-02

社区诊断是指在开展疾病防治工作之前,通过社会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对社区健康相关因素和疾病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进而对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判断的过程。只有通过社区诊断,才能摸清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发现社区中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才能确定社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先顺序和策略。因此社区诊断是开展社区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全科医师是初级卫生保健领域内为广大民众实施优质、高效、可及的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形象地喻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清楚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每一个全科医师的工作基础和前提,因此,社区诊断是每一个合格的全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而作为未来全科医师的全科医学生,社区诊断的理论和操作实践是他们在校期间必须学习的内容。但是由于这个知识点的实践性、综合性较强,而且学生上该知识点时还未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阶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该项技能是教学的一大难点。要想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案,就需要知道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案。本研究拟对广西医科大学2014级99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实践课教学评价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进一步改善社区诊断实践课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广西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2014级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专业9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于课程讲授结束后进行。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设计“2014级全科医学生对社区诊断实践课的评价调查问卷”,包括“教师带教水平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上课满意度”“授课方案改进建议”四部分内容。其中,“教师带教水平评价”共设置“教师对社区诊断的内容熟悉,并能流利讲述”“教师对社区诊断的工作熟悉,讲解时条理清晰、细致到位”“教师能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做好社区诊断技能的教授”3个问题,每个问题后设有“同意”“一般”“不同意”3个答案选项;“上课收获”共设置“你觉得本次实践课有助于你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吗”“你觉得通过本次实践课自己是否已掌握社区诊断的方法和技能”2个问题,每个问题后设有“是”“有(掌握)一点”“否”3个答案选项;“上课满意度”共设置“你喜欢本次实践课教师的带教方式吗”“你对本次实践课满意吗”2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后设有“喜欢”“一般”“不喜欢”3个答案选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设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答案选项;“授课方案改进建议”为开放性问题,由调查对象自由填写,旨在了解调查对象对该实践课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教师带教水平的评价结果

关于教师带教水平的评价,认为教师对社区诊断的内容和工作熟悉,并能条理清晰、细致到位的流利讲述的学生只有20.2%;而有44.4%的学生认为教师对社区诊断的内容和工作熟悉程度处于一般水平;另外35.4%的学生认为带教教师对社区诊断内容和工作不够熟悉,不能条理清晰、细致到位的流利讲解。具体见表1。

(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在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只有26.4%的人认为实践课有助于自己理解理论课上所学的内容,44.6%的人认为有一点帮助,而29.0%的人认为对于自己理解理论课内容没有一点帮助;认为自己通过本次实践课已掌握社区诊断的方法和技能的学生只有12.3%,23.4%的学生认为没有完全掌握,而64.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掌握。具体见表2。

(三)学生对社区诊断实践课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在学生对该实践课满意度的调查中,只有21.9%的学生喜欢教师的带教方式,将近一半(45.8%)的学生对教师带教方式的满意程度处于一般水平,32.3%的学生不喜欢教师的带教方式;而对整个实践课的满意程度只有13.5%的学生觉得满意,一般满意度的人占25.2%,一半以上(61.3%)的人觉得不满意。具体见表3。

(四)学生对改进该实践课授课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开放性问题收集到学生对该实践课授课方案的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大部分学生都建议增加实践课的课时,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亲自操作社区诊断的各个环节,增加实际操作练习,以加强印象,掌握各个程序的操作技能。还有学生建议可以到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践,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践授课,以便学生能多环境多层次的接触社区诊断工作,以达到反复练习巩固所学技能的目的。

三、社区诊断实践课改进建议

(一)重视实践课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训

实习基地科教部门应重视实践课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训,选择责任心强、熟悉专业知识和业务并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老师带教,同时制定并落实带教老师的培训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带教方法等培训,以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

(二)调整授课方案,发挥资源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实践课上动手操作的环节太少,以至于学习效果不理想。带教老师可利用本社区正在进行社区诊断这项工作的资源优势,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调整上课时间和授课方法,在进行社区诊断工作的同时安排学生的实践课,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带教老师可边进行工作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并让学生实地操作社区诊断工作的各个环节,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力度,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增加实践课的课时

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社区诊断实践课的课时太短,以致上课时练习的时间不充分,无法更好的掌握社区诊断的方法和技能。而且,要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相应的增加课时是无法实现的。只有课时延长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巩固。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带教老师上实践课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应该的,但不应简单的重复理论课的内容,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这样不但可让学生觉得实践课不仅仅是理论课内容的重复,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让他们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理解了理论课的内容又掌握了相应的操作技能和技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对社区诊断实践课教学评价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可以为进一步提高社区诊断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科学的建议和依据。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显示,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程的组织实施以及n程的建设非常感兴趣,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表明学生对社区诊断实践课非常重视程度。通过此次问卷分析和总结,可以对后续教学的改进提供目标和方向。

【基金项目】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一般A类项目“全科医学生社区诊断实践课教学方案的探讨与评价”(2016XJGA09)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7

关键词物理诊断学教学

诊断学是医学院校学生首先接触的临床医学课程,它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研究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学科,对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生而言,既是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基石。现代医学科学发展迅速,其趋势是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模式发展,但是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新的诊断技术并不能取代一般物理诊断学的重要地位。在疾病的诊断中,问诊、体检等物理诊断方法与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医师必备的基本功,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1]。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使物理诊断学临床实践和体检操作基本技能往往不过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断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其教学方法非常值得探讨,现就本人1991年至今15年诊断学教学实践中的感受,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重视物理诊断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物理诊断学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其内容多而枯燥,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难以讲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课最好由具有良好临床技能及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讲解。为了让学生得到正确、标准、统一的诊断学知识,必须重视集体备课,共同参照国内外重点医学院校编写、拍摄的教学资料,统一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检查手法,学方案。对于初次从事诊断学教学的年轻医师,应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以老带新,互助互学,帮助其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讲解技巧,并从带教实习课和见习课开始,不断积累经验,走向成熟。

二、改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一)改变教学模式。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仍然多是传统的“灌输式”及“填鸭式”[2]。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见习时,教师示范,学生则多以看为主,动手机会少,也没有动手的意识;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问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关于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物理诊断学教学过程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课堂讲授,二是实验课,三是临床见习。课堂讲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学科内容。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课,教师首先应该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对内容结构进行合理安排设计,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工作体会融合于教学中,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诊断学内容繁多,理论课讲授应该做到基本内容少而精,重点突出[3],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查体等技能操作可以放在实验课或见习课结合实际进行讲解、练习。物理诊断学中,有些内容很抽象、枯燥,在理论课讲授中,应充分利用诊断学教师多为临床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优势,在讲解中多举临床病例,以增加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犹如接触病人一样,提高学习物理诊断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理解中记忆。比如,在讲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时,可以穿插一张自发性气胸的胸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单介绍该病例的病情,然后引出治疗方法——胸腔穿刺术,并介绍胸腔穿刺抽气时,胸骨角是一个重要的定位标志,使学生在理解中记住了这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为克服这一缺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一些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临床病例,并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和对话。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在教学中地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利于知识同化[4]。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地交互作用,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地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地情境,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又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简洁性,使一些抽象的症状、体征的描述更形象,易于接受与记忆。比如心脏检查这部分,利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可以动态显示心脏的“泵”作用机制,结合血流动力学变化图谱,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做为一名诊断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术,以其能将自己精彩的教学构思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诊断学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对于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运用已学过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比如在讲解肺与胸膜的触诊时,先讲解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再分析手掌触到的震颤是如何产生的,引出产生原因为喉发音沿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腔,传导到胸壁,由手掌触及。理解了产生机制,语颤增强及减弱的临床意义,学生就自然而然的非常容易理解与记忆了。物理诊断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检体诊断,检体诊断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检体诊断的理论教学应采取小班教学形式,每班10~15人,便于教师授课辅导,个别答疑,还可以手把手进行操作示范,近距离接触还有利于师生互动了解、因人施教。课堂讲授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模型、模具、挂图、标本来辅助教学,比如讲授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时,可利用肺的解剖标本讲解,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为增加趣味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授一些简单的体检时,可以穿插1~2分钟学生自检或相互检查,以活跃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不易描述、模仿的体征,比如各种呼吸音、心脏杂音等,可以利用录音、录象、VCD等直观形式辅助教学,往往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课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学习物理诊断学,要适应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转变,讲究学习方法,不应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了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物理诊断学课程安排可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示教课,播放生动形象的体检录象或光盘进行示范,统一手法,规范操作,再由教师示范并指出常见体检错误和注意事项,最后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相互之间检体练习,教师巡回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手法。随着科技发展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我院自2000年已建立了物理诊断实验室,学生在学完理论课进入临床见习前,可采用教师辅导或自学形式在全天开放的物理诊断实验室的电子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系统上进行检体训练,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记忆,熟练检体内容,培养正确的检体手法,为进入临床见习打下基础。同时,这一教学手段也有效的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

(四)通过临床见习,强化临床技能。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问诊、体检及病历书写是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好这些技能对临床医生是终生受益的。由于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目前的物理诊断教学大多是理论讲的多,实践体验少,学生缺乏与病人接触与交流的亲身体验,不知如何进行问诊与体检[5]。物理诊断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与患者良好的沟通,熟练问诊、查体。这一步的完成主要依靠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是完成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重要一步。在课时分配时,应增加见习课时,如肺与胸膜的检体诊断应安排两次以上的见习。见习前带教老师应精心挑选病人,向病人解释以取得配合帮助,并安排好见习顺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多接触各种病种和体征。见习可以分为四步完成,第一步是安排观看体格检查录象或光盘熟悉见习内容;第二步是教师示范问诊、查体,嘱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如何问诊、查体;第三步是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锻炼沟通交流技巧,练习问诊方法及检体手法,学习异常体征,教师在一旁指导纠正;第四步是设计、组织典型病例讨论,联系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主动性思维,使学生从中得到诊断疾病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见习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培养。为解决临床见习中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可以通过增加教学医院、适当给患者一些报酬以取得配合、收集并制作典型少见病例的声像教材等方法改善教学条件。

三、完善考试制度,促进学习积极性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记所学内容。我院物理诊断学考试一直采取理论考试和体检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经过实习期后,毕业前再进行一次检体操作考试和一次问诊、病历书写考试。通过以上考核制度,促使学生即重视理论课学习,也不会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但熟练掌握了物理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也强化了临床技能,为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诊断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为了给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医生,做为一名物理诊断学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探索,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云剑,赵景宏,杨惠标,等.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12(5):606~607

2.林宇.提高《诊断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6(10):1192~1193

3.黄卫卫.诊断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8(5):379~380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8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124-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核心部分之一,是完成医学教学计划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阶段。通过临床实践使实习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实习生独立完成医学实践工作的能力[1]。因此,做好医院临床实习带教,对保障医学教育质量和提高医学实习生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将对如何做好医院临床实习带教进行分析讨论,旨在进一步提高带教质量,为临床一线培养优质人才。

1.慎选带教教师

高素质的带教教师是保障医院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首要条件,因为带教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会对实习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不断加强对带教教师的素质及带教水平的管理[2]。应选择热爱医学教育,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医德医风端正,且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专业基础过硬、事业心与责任感强,政治思想信得过,思想跟上医学发展的医务人员承担带教工作,以此更好地满足实习生的学习需求。

2.加强实习生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实习生从单纯的象牙塔走进纷杂的社会,其心理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所以带教老师不仅要指导其提高专业实践综合素质,而且要做好一名思想教育指导员,重视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其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严谨的实习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规范职业纪律,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患者着想,杜绝私利,自觉抵制医疗工作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3.临床带教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培养病历书写能力 书写病历是实习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3],病历是反映患者基本情况、病程进展及医生的诊断分析情况,且在格式上也有严格要求。医生往往通过病历可以系统地获得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进行推理分析,以此做出正确的诊断。通过培养实习生病历书写能力,不仅能培养实习生正确分析和诊断疾病,而且还能培养其与患者沟通的技能,指导实习生规范书写病历,对奠定其今后自身专业素质具有积极意义[4]。为此,带教教师应指导实习生正确、详细、规范地书写病历,让实习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再综合分析,提出初步诊断方案,与此同时,教师应对实习生书写的病历给予修改、评述指导,并杜绝抄袭病历。通过带教教师评析病历,使实习生认识自身理论和分析诊断上的不足。

(2)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 医学教材和临床实践部分有一定的差距,带教教师应针对不同实习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实用型理论知识,充实临床经验,掌握基础实践技能。让他们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带教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查房时间,引导实习生他们对患者疾病病因、临床特点、病

程变化、诊断治疗等实用型理论知识的再次认识,并通过示范教育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操作项目和注意事项,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结合影像学、实验室等相关检查,对患者进行体检、分析、诊断,同时对其体检及诊断的漏洞及时纠正,以此提高实习生查房、体检、诊断分析的能力。

(3)培养临床思维 每周组织一次典型病例讨论会,带教教师与实习生一起深入病房,收集临床资料,在随后的讨论中,要求认真总结典型病例的相关知识,结合相关检查信息,做出初步诊断,对诊断和治疗中的错误及时纠正。通过病例讨论让实习生透过临床资料,了解疾病本质,并结合理论知识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及表现。在讨论中集思广益,激发学习主动性,活跃学习气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拓宽正确分析诊断疾病的思路。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丰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分析能力[5]。在每周的病例讨论会上,要求实习生提前做好准备,讨论时阐述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分析的依据,然后老师针对性逐个点评,补充不足的地方,点评时应肯定实习生正确的分析思路,纠正模糊或错误的见解,以此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思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实践的工作能力。

(4)培养实习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习一段时间后,应避免让实习生成为带教教师的“随身秘书”,更应避免成为旁观者。因此在实习生掌握的临床学习和思维分析能力均较为成熟时,应着重培养实习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激发其独立工作的能力,投入到临床实践中。查房中让实习生主管患者,简要汇报患者病情,分析下一步发展情况,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对疑难病例,带教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由实习生分析并给出答案,激发实习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实习生错误分析和处理问题,教师不但要及时示范纠正,而且要记录所出现的差错,在每周的总结会中进行讨论,使实习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弥补不足之处。

(5)培养实习生创新意识 培养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新时期临床教学的发展趋势[6]。带教教师在临床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引导实习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空间和机会,不断对典型病例提出自身的疑问,综合分析患者病例,结合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情、检查等临床资料,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促进实习生自觉再学习;同时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带教教师要鼓励实习生参与科研项目,根据科研题目安排实习生进行相关临床实验和查询相关医学文献,综合分析总结后撰写论文,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以此培养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

(6)掌握实习生的心理变化 实习生在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差错,从而影响实习生的自信心和临床实践的主动性。为此带教教师在对实习生指导教学中,应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临床实践操作错误和失败的实习生,应帮助其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及时指导纠正,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教师在旁做补充,避免下次临床实践中出现相似问题。

综上所述,临床实习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相关部门及带教教师应高度重视实习生的临床学习,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实习生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开展多项临床实习项目,以此不断提高医学生在临床医疗活动中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1]刘建生,宋 伟.做好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几点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5):720.

[2]熊竹友,黄 鹤,熊韵波.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J].中华全科医学,2011,9(6):976978.

[3]曾 健,邓宏军,宁文锋,等.定期检查和点评临床实习生病历质量的体会[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14(6):453455.

[4]梁法禹,秦太昌,梁智星,等.医学生实习病历书写问题及指导策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6768.

[5]王 韬.带教医学生临床实习方法摭谈[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12):7374.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9

关键词:课堂教学诊断 教学反思 诊断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35-02

“诊断”是一个古老的医学术语,包括“诊”和“断”两个方面,在医学上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医生诊断后所做的结论,二是医生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及各种医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以及患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对应的人体器官功能损害的程度,这一系列动作的步骤及方法。将“诊断”一词应用到教学之中,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称之为“教学诊断”(Teachig Diagno-sis,CDT)。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因此课堂教学诊断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有利于管理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效率最高的一种诊断方式,本文研究与探析的教学诊断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诊断而开展。

笔者据检索及阅读论文过程了解到,在国外,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比较少见。通过深入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到,国外并未将医学专业的术语“诊断”实际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而是从发展性教学评价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诊断教师的课堂教学。前苏联学者巴班斯顿研究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学术思维;柏林纳将教学行为区分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与无效的教学行为;盖奇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行为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美国的多伊尔在盖奇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技能;斯蒂芬于1989年首次提出了教师的自我评价理论,强调“以原则为中心”;而后,芒托尼尔强调了教师的标准化测试的重要性。在国内,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相关研究也尚未系统化、正规化、普及化、常态化。1989年,杨惠贤在《西安体育学报》上发表期刊论文《体育学院学生理论课考试试题分析》,最早提出了“教学诊断”的概念,但是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直至2009年才在相关杂志上出现“课堂教学诊断”的相关论文。近年来,针对“课堂教学诊断”的研究日益增多,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不断重视,但是直至目前针对“课题教学诊断”的研究依然比较零碎,未形成系统。所出的论文影响力也较小,内容单一,缺乏真正的实践意义,更没有建立课堂教学诊断的长效机制。

课堂教学诊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实际条件、老师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内容的手段要实现多元化、科学化、个性化的途径。但是纵观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诊断现状,距离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可以说,我校课堂教学诊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还任重而道远。

1 提升学校的课堂教学诊断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效果的有效途径

1.1 唤起教师的课堂教学诊断意识

当前我校的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教学诊断意识,没有认识到培养自己教学诊断能力的作用。他们认为教学诊断是他人的事情,自己主要是被诊断的对象。如果上课被其他老师和专家督导听评课,有的老师也会从心理上排斥。同时,即便有教学诊断的机会,大部分的也是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堂教学诊断的内涵所在。常有的情况是有“听”无“评”,或“听”多“评”少,只挑好听的、优点方面来评,好像说缺点、不好听的会得罪被诊断的教师。殊不知只有客观的理性的课堂教学诊断意见和评价,才能真正给到被诊断老师帮助和益处。同时,被诊断的教师也应该放低姿态,谦逊开放,多听取各方面的观点,才能够使自己快速成长。因此,教师从根本上意识到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坚持教学诊断和教学诊断,才能真正发挥到课堂教学诊断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诊断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所学有所得。

只有长期执着地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诊断,才能使自己在教学诊断过程中不断有所感悟,教学诊断能力不断获得提高。

1.2 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的两大能力,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就需要培养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思考教育理论、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习惯。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意识到课堂教学诊断活动的深层意义。新时代的知识不断更新,所以作为教师也需要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接收新知识,才能指导出“高水平”的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除了保持学习,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直到初具备创新学习能力的学生。

教师只有在教学诊断实践中不断反思,并把反思与阅读、学习教育理论相结合,不断地思考教育理论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和转化方式, 才能超越教学诊断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诊断能力。

1.3 建立完善的学校教学诊断机制和课堂教学诊断文化

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提高,除了以上两点要求:其一良好的教学自我诊断意识,其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理论水平外,还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诊断机制,致力营造课堂教学诊断文化。

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诊断机制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摆设。每学期都有安排督导老师进行听评课活动,但是频率太低,有的老师整个学期都没有被听过一次课。学校亟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诊断机制,大力推进,使课堂教学诊断活动成为教师的日常活动,并安排相关部门系统的负责安排,保证课堂教学诊断机制运行的规范化。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诊断才能真正的发挥好其作用,深入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另外,我校目前课堂教学诊断的文化比较缺失,很多老师从心理上比较拒绝被听评课。学校还需大力推进良好的教学诊断文化,努力营造平等、真实、对话的教学诊断氛围,使每一次教学诊断活动都成为教师之间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理念生成的思想盛宴,使每一次教学诊断过程都成为诊断教师和被诊断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的课堂教学诊断活动才能有序的开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在不断的诊断过程中得到提升,青年教师也能迅速成长。

课堂教学诊断这一理念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今,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毫无疑问,课堂教学诊断能力已经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核心能力。在各大院校,不断开展各类有关课堂教学诊断的建设与活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喜事。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的巨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决定了它将是未来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2 根据课堂教学诊断的发展轨迹与新时代的课堂教学需求,课堂教学诊断将会朝着三个趋势方向发展

2.1 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客体关系将发生转变

“教师”、“教师同伴”和“学生主体”将会取代现在的“领导”、“督导专家”,成为课堂教学诊断的主体。

2.2 课堂教学诊断的辅助工具将不断趋于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

正如医学上的诊断工具、器械不断革新,课堂教学诊断的工具与方法也将不断发展,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课堂教学诊断的辅助工具包括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操作程序、权威的道德伦理、严格的诊断标准等等。

2.3 课堂教学诊断将往学科化、普及化、自觉化发展

课堂教学诊断能力是专业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提高广大教师群体的课堂教学诊断能力,将是未来课堂教学诊断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代天真,李如密.课堂教学诊断:价值、内容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0(4):41-43,66.

[2] 唐美莲.研究型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13):30-31,33.

[3] 温小允.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诊断[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7.

[4] 胡庆芳.课堂教学诊断改进系统的重建[J].思想理论教育,

2009(4):41-47.

[5] 杨兰娥.教学诊断应秉持的六大原则[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9(11): 42-43.

[6] 秦德林,张伟.课堂诊断: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梯”[J].上海教育科研,2008(12:56-57.

[7] 宋继燕,胡秀威.浅析诊断―处方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70-71.

[8] 杨兰娥.教学诊断应秉持的六大原则[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9(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