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2-07 09:09:55

摘要:课程诊断与改进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自从实施以来,高职院校在树立理念、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主体意识、内生动力、体制机制、诊改平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了进一步推动课程诊改工作,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从更新理念、完善体系、打造两链、有效推进等方面给出了解决对策,并为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推广,对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建议,有效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螺旋上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主要以完善课程的质量标准和质量制度,提高学生及利益相关方对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建立常态化的课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两年多以来,各高职院校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树立课程创新发展责任意识和现代质量文化理念;二是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课程质量保证体系;三是提升高职院校内部课堂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课程质量保证的主体意识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课程诊改工作的主体意识还不强,对课程诊改工作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产生思想上的偏差,导致其在诊改工作中疲于应付、流于形式,主体责任意识不够。2)课程诊改制度保障有待完善。课程诊断与改进属于新生事物,主要参照的是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指导性文件和通知,部分高职院校缺少落地性的相关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在诊改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标准可参照,易受主观意志影响,随意性较大。职能部门在课程诊改因子、诊改报告、诊改记录的设计中没有经验和参照物,难免会有考虑不周之处;各课程负责人作为课程诊改的实施方,在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时只局限于课程内部,缺少专业、二级学院及学校层面的整体决策,影响了课程诊改工作的进度和规范性。3)课程诊改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课程诊改工作具有时效性和持续性,需要将原有的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系统的整理,需要不定时地收集和分析数据,这必将占用教师一定的时间及精力。另外由于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程诊改工作的内涵和意义,因此,在诊改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缺少工作积极性,工作配合度差。诊改工作只有学校管理者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只有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出来,才能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础。4)课程诊改“8”字螺旋落实有误。课程诊改“8”字螺旋的横向层面还没有完全建立,与日常工作还没有完全融合,部分教师还是把“评估指标”当成螺旋起点,把“诊断改进”变成项目,从而迷失了自我责任。课程诊改工作还有些碎片化,没有把全校统一成一个整体[2]。5)课程诊改平台功能有待加强。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诊改数据平台主要是结果数据,缺乏过程、动态改进等方面的数据,且只有部分课程进入平台。平台还缺乏监测预警功能,数据中心还不完善,工作计划还没有完成标准(SMART)等。

2解决对策

1)更新理念,统一认识。大力宣传课程诊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围绕什么是课程诊改、为什么要课程诊改、课程诊改什么内容、怎样建设体系、如何有效实施及怎样保证长效等六个主题加强培训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类课程诊改工作培训学习,即组织全体中层干部和中心组成员进行重点培训;对教研室主任进行专门培训;组织各课程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面上的普及培训等。二是在学习领会上级文件及课程诊改要求的基础上,统一对课程诊改工作的认识,强化质量主体意识,明确课程诊改的目标与任务。2)建设体系,完善保障。依据课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要求,从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纵向系统,理清课程保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层面必须建立的规划、标准、制度等项目,建立学校(见图1)、二级学院两级组织体系(见图2),形成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诊断与改进机制。3)打造两链,精准诊改。订好规划,建立规划链。制订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各二级学院(部)分别制订本部门课程建设规划,每门课程制订课程建设计划,所有的规划(计划)按年度进行任务分解,从而形成规划链。完善制度标准,建立工作流程。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大学章程,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校企合作理事委、质量保证委员会的作用,做到党委领导决策学校各类有关课程运行管理制度(含诊改制度)的制订和颁布,并对主要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编制流程,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治理能力。4)试点先行,有效推进。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课程负责人及教师,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原则,通过SWOT分析法,采用“二上二下”方式,确定各项目年度建设目标,制订年度建设措施,年底分析目标达成度,依据课程的诊断点进行自我诊断和相互诊断,并为下一阶段的目标制订提供依据。同时,应定期组织研讨交流会,交流课程诊改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商讨重点与难点问题。另外组织专家评审,对课程诊改提出建议、给予指导。如表1所示,选取课程保障、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三个维度从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诊改。一是对试点课程保障方面(课程资源、课程团队、条件)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诊改;二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再提升考核,实现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诊改;三是通过实施教考离,进行教学效果的诊断。围绕教育部制定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中的课程诊断项目参考表,根据诊断点的影响因素描述进一步梳理诊断因子,从而实现诊断点因子化。根据诊断因子,进一步梳理可以反映该因子的数据项,将可共用的数据和不可共用的数据分类,按照基础数据、业务数据重新建表,从而实现因子的数据化。最后再根据数据的属性,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确定数据来源的权威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业务系统建设情况,确定数据是由系统自动采集还是手动采集,并给出采集的周期和数据格式,从而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开发课程诊改数据平台。一是指导教师用好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力求通过平台提供的功能实现自主诊断与改进;二是与平台供应商洽谈开发监测、预警、推送和各项统计功能。同时,按照课程诊断与改进的要求,认真研究和探索课程诊改平台建设的需求,力求平台“实用、好用、可用”。平台可由前台展示和后台管理两部分组成,前台展示页面分为三层:第一层面为课程总体达成度情况,建议以仪表盘和雷达图呈现;第二层面为课程各诊断点的总体达成度展示,以形式多样的各种图表呈现;第三层面为某一诊断点的各个诊断因子的完成度展示。此外,前台还应具备数据对比、统计分析等功能。后台管理主要包括诊断项目管理、诊断因子设置、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系统设置等功能。5)加强激励,完善考核。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新生事物,获得教师的支持是此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各校应该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诊改工作,同时,也要制订考核办法,能客观评价教师的课程诊改工作实绩,使得此项工作常态化发展。

3结束语

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运行顺畅与否,事关政府、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切身利益,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落脚点,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实办学主体责任、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战场,各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不断优化和推进课程诊改工作,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螺旋上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才成,陈炳和.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55-58.

[2]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教育制度研究,2017(3):41-46.

[3]蒋买勇,唐珊.基于内部质量保证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11-12.

作者:邓志辉 杜伟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