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职护理专业

时间:2022-12-01 23:49:04

导语:在高职护理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职护理专业

第1篇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及要素构成

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基本素养是指为了满足护理岗位对护士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护理专业学生通过自身的修习而蓄积的素养。护理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获得既要靠自身的修习,更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系统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高职学生需具备交流表达、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能力、数字运算、外语应用、解决问题、创新革新、自我提高等八种普适性能力。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六个方面的职业基本素养,各自包含更为具体的内容:(1)基本知识包含政治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法律知识;(2)思维观念包含观察分析和创新思维;(3)执行能力包含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行为规范包含行为规范和勤劳敬业;(5)交流合作包含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6)人文精神包含人文关怀、批判精神和审美能力。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六个内容而言,如何将它们建构起合理科学的评价系统是关键所在[1]。当前,国内对护理人员职业基本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重要性研究”和“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方法研究”两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研究比较少。笔者通过咨询权威专家确定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包含的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权重分布,以期为各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一)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依据。1.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曾于2002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的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及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7个领域,共有60种核心能力。“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是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2.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总要求,因此教育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的要求。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高等教育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3.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的基本思想就是注意教育效果的价值观,分析教育应达到的目的,依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并利用评价的手段来指导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必须遵循教育评价理论,并以此作为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学理依据[2][3]。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面评价、全过程评价、全员评价方式,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构的评价体系便于实施,可真实可靠、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状态,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为初步判断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二)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尽量做到全面评价,确保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基本素养要素全部得到体现。笔者选择、收集涵盖基本知识、思维观念、执行能力、行为规范、交流合作、人文精神六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同时进行二级细化及制定观察标准,尽量使指标落实到具体内容上,使评价者在进行具体评价时易于理解、掌握评价尺度。2.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指标数目适中,描述简洁清楚,评价方法简单易行,数据收集方便,确保指标具体化、数量化、清晰化。3.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体现广泛、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要求,选取的指标能客观地反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质量水平。(三)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笔者采用专家咨询法,选择的专家涉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科研等领域,专家范围包括北京、浙江、济南、滨州、淄博等6所高等院校和13所三级甲等医院,多位专家具有副高和正高职称,专业领域工作时间均为10年以上,专家的权威程度在0.8以上,专家的预测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上的,可信度较高。经过三轮专家咨询,确定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及各要素权重。评价体系包括基本知识、思维观念、执行能力、行为规范、交流合作、人文精神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客观、准确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最终建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及权重分布见下表四)各评价要素观察标准根据以上论述,同时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二级指标拟定了描述性语句,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多属于定性指标,为了便于量化,我们将每一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即A优秀(90~100分),B良好(75~90分),C合格(60~75分),D不合格(60分以下)。描述性语句、观察标准和评价指标一起提请专家进行了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实施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指导着评价的全过程,我们在制订评价标准时,咨询了在不同岗位上的护理人员,严格专家评判并修正,最大可能地提高标准的准确性。因此,在评价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制订的方案组织实施,以确保评价程序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多角度多主体实施评价。评估者的主体意向会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进行评价,按照360度绩效考核理论[4],采用多角度、多主体,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进行评价,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更加客观。(三)加强评价宣传。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是对他们有利的,并向他们介绍整个评价方案、过程及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批判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减少或消除部分学生的负面心理。(四)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结果用于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改进,应将评价结果作为指导和监测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依据和标准。评价结果可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职业基本素养合格证书,优秀等次的学生可优先获取就业推荐资格和奖学金评选资格,同时可作为学生评优,发展党员等的依据;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修相应的培养模块,学生毕业后将职业基本素养成绩纳入毕业档案,将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5]。

作者:高荣侠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56-58.

[2]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3]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8.

第2篇

高职护理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培养面向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性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相比更强调实践性,着眼于实际应用[1]。近几年来,构建了以培养临床护理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临床护理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本应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同步配套推进的考试改革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考试改革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进程,现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知识本位”模式,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在很多方面严重掣肘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针对高职护理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基护,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模式研究。

本文以我院2013级高职护生12-13班、14-15班共220例为研究对象,12-13班110人为实验组,14-15班110人为非实验组。学生年龄范围为17~19岁,全部为高考统招生,他们在入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授课教师方面均没有差异。我们针对其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基护考试进行改革和探索,14-15班非实验组沿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并且期末考试成绩即为最终成绩,而12-13班实验组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一、 实验组平时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对于实验组来说,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也记入总成绩中,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表现优秀为18~20分,表现良好为15~17分,表现一般为10~15分,表现极差为10分以下,此成绩在学期末由任课教师评出。平时成绩主要有两部分构成:①学习态度占10分, 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的听课表现、纪律情况、回答问题等给予综合评价。②实验报告书写和开放实训课到课率占10分。实验报告由任课教师批改,根据报告书写情况打分。实训课到课率通过实训老师考勤登记。

二、理论考试改革

实验组的理论考试由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改为病例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项共同组成理论考试的成绩,该成绩占课程最终总成绩的60%。其中,(1)病例讨论分析占10%,主要采用2种讨论形式:一种是课堂病例讨论,教师针对课堂内容设计病例,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课后的病例讨论,教师给学生下病例分析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信息,汇总分析病例,等上课时每小组汇报病例分析结果。病例分析讨论内容包括对病人的病情评估、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的实施等,最后由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总结评分。其中分析的科学准确占40%,逻辑性占40%,语言表达占20%。另外,根据小组合作情况可适当加分和扣分。(2)期中考试占20%,考核内容偏重于对基护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题型为传统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和问答题,从点到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3)期末考试占30%,护理教研室建立试题库,期末考试时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由学院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读卡器统一阅卷。试题均为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考查内容多且琐碎,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结合三项的成绩即为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技能考试的改革

技能测试占总成绩的20%。其中,阶段技能测试占10%,主要通过设置病例进行考核,例如:静脉注射技术的操作考核、无菌操作技术的考核等。考核由基护教研室组织完成,基护技能操作学习1项测试1次,考核成绩汇总取平均分为该项得分。另10%为期末综合技能考核,把多个技能操作串连在一起演绎成小的情景剧,从而考核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在所有的技能操作评分标准中应加入人文关怀、病例分析判断和操作熟练程度的分数。

实验组经过一学期的考试改革,基护成绩平均分比对照组高1.2分,虽然差距不大,但效果还是有的,除此之外,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态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努力程度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前实验组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堂听课兴头不足,课后不复习,平时不努力,期末考试打突击挑灯夜战。自考试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开始有部分学生课前预习,大部分学生上课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听讲,能够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努力程度明显提高。同样,考试改革后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大大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充课堂知识,还有部分同学去开放实训室练习护理技能操作。这都有效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

2.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高职护理教育主要面向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考试改革前学生的学习是属于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遇到不会的、较难的问题就跳过,很少有自己翻书查资料的情况,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讨论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严重忽略了护生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不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考试改革后高职护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均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另外,教师需要根据考试内容,把人际交往深入课堂、融入实践。在病例分析讨论环节,要求各小组讨论组织好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能有这部分成绩;实验实训课各小组利用现有条件模拟临床环境[3],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护患之间的交流,护士和护士之间的合作,护士和家属之间对话等,让学生在日常的护理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第3篇

[摘要] 医德情感教育在医德的“知、情、意、行”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中,以护理专业为中介,使学生的职业情感与专业理论、技术平行发展,使其形成对护理学科、职业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品质。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丰富的职业情感,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从而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语言、行为、情绪、态度和理想追求。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情感问题现状,提出了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护理品质的形成和护理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本文对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现状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 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 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转贴于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 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2]姜安丽,石琴,金玲.护理学“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1996,13(3):38.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课业设计方案;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25-03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造成的疾病增多,健康需求的多层次性变化以及数字化病历的产生等不仅改变着护士工作的环境,而且对护士提出了更多的工作要求,这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就高职护理教育而言,其教育重心就在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整体护理能力。但就目前而言,高职护理教育中的“应试”氛围仍比较明显,无论是“双证”(毕业证、执业资格证)融通还是在校期间的各类考试和各项技能考核等,虽然也强调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但其“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仍比较严重。“通过或达标”已成为学生的主要目标。尽管“双证”融通、技能考核或竞赛等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但其所存在的“轻过程”现象也难免会阻碍护生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动性的发挥,且也难以体现出团队的合作性和技能的综合性。因此,如何强化高职护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课业设计方案实施对高职护理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BTEC(Business Technology & Education 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学历与职业资格考试颁证机构。BTEC提倡以课业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能力水平。课业是指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的学习情境结合职业要求设计的,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一般包括题目、背景材料、项目任务和评价标准四部分。[1]课业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 还要对学生在管理与发展自我、与人共事相处、交流联系、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运用数字技术、运用设备与软件、创新与设计等7个领域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2]因此,课业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课业设计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利用资源、应用知识、创新思维、协调管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真实体现的过程。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引入课业设计方案,并结合课程要求和专业特点设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对典型患者的情境、任务与角色、护理实施方案等综合设计任务,将有效提高护生综合护理能力,为高职护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以下就高职护理课业设计实施方案作简单介绍。

二、高职护理专业课业设计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教学模式是3.5+1+0.5,即3.5年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最后0.5年回校复习迎接毕业考试及执业资格双证考试。课业设计实施主要针对3.5年内在校学习的学生。

(二)实施方法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入学第一年学习科目主要为语文、数学、化学、英语等文化课程,第二年是解剖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第3年及以后主要是内、外、妇、儿、护理学基础等。近几年来,为了增加课程学习的职业导向性,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分级临床实践(认知实践、集中见习、课间见习、临床实践等)教学。因而,可以将课业设计作为项目任务渗透在学生的分级临床实践过程中,依据各阶段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形成分层、系列、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课业设计和评价方案,让学生在完成课业设计过程中,学会知识的应用,增加解决实际问题、判断思维、团队合作与沟通以及自我管理发展和职业涵养等综合能力。

(三)分层课业设计的内容、要求与完成方法

1.内容。课业设计首先要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的情境来设计,情境设立应紧密结合护理职业问题,围绕医患关系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强调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适用性基础上,突出设计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每个课业设计可以设置2—3个能力任务。其中,一年级开设的课程中主要包括语文、德育、数学等文化课程,课业任务则主要定位于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书写能力、数字技术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二年级及以上课程涉及基础、专业等课程,所设定的课业任务则在前期基础上依据所学课程逐步增加操作仪器及设备能力、判断及分析能力、解决护理问题能力、知识应用及护理指导等能力任务。这样分层设计,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能力层次上的不同要求,可增加课业设计的可行性。

2.要求。课业内容设计要求如下:(1)明确项目任务。通过设计情景案例来设置项目任务,如结合数学中排列组合等内容设计情境,让学生完成护士值班表安排、人员组织及管理等任务来实现知识应用,并提高人际沟通等能力,最终完成课业任务。(2)明确相关通用能力标准。(3)统一设计格式。即扉页—情景案例—项目任务—项目设计—必要的学习资源—课程知识应用情况—项目实施途径与过程—此课业达到的能力结果—总结与反思—评价。

3.完成方法。“课业”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其过程包括前期准备、构思,资料收集,可利用资源汇总(包括可利用的网络、软件、摄像设备、社区或社会资源、相关医学设备资源等),由课业完成小组共同完成;课业负责人对设计过程进行分工、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发挥每一位组员的积极性,小组成员依据项目要求,发扬团队精神,发挥创新思维和评判性思维潜力,解决问题,达成任务,并不断听取教师或带教教师建议、完善设计过程;小组合作完成课业任务后,选派一名代表以PPT形式演示作品的创意,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等评出最佳作品进行班级展示。每学期或每门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安排2—3次课业,每次课业包含4—8项知识点或技能。根据各年级课程学习不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分级实践过程,对应所学课程,布置相应的课业任务,并要求学生必须如期完成。其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四)结果与评价

课业设计强调学生能力展示的过程性要求,结果可有视频、录像、PPT、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院校合作性评价等开放式评价模式,评价学生对相关课业任务的完成情况,使学生在团队合作、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资源充分应用等多种途径下充分应用知识。课业设计评价项目见表1。

课业设计是对既往护生能力培养和评价途径的一种拓展和补充,课业与“作业”不同之处在于:课业有明确的项目任务、有一定的设计格式(扉页、情景、任务与角色、通过本次课业要求达到的能力结果)、多样化的佐证资料(能证明课业完成过程的证据资料,如视频、录像、PPT等)、多样化完成形式(独立完成、团队合作完成)、开放式评价模式等。因此,课业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客观反映学生的护理能力水平。将课业设计作为学生能力展示形式,能使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对接和知识与技能的融合。[3]课业设计过程体现了学生团队合作、知识广泛应用、多样化创作形式呈现、灵活化资源应用、理论结合实践等特点。此外,将分层课业设计贯穿在分级临床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期间(1—2周)完成课业任务,既能使临床实践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并充分利用社会或社区资源,完成课业任务。由于课业设计方案适用于护理专业的各个学习阶段,因此课业设计可作为高职护理能力培养和能力评价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护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提升护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何美贤.BTEC-HND课业的模式及其特点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蒋洪甫,赵雄伟,季准,马波,严学仕.英国BTEC课程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3]谢祥项,吴珏.课业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方法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1).

Research on the Hierarchical Lesson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pecialty

YU Yao-hua

(Nantong Tichen Health School, Nantong 226007, Jiangsu province)

第5篇

【关键词】构建 高职护理专业英语 教学体系

引言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教育影响最大的课程之一。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以此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讨论稿)》 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它以职场交际为目标, 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

一、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体系构建背景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职护理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其中设置了高级护理类专业的院校不少,并且护理系部在校生人数众多,有部分院校还专门开设了涉外护理专业或开办了英语护理专业试点班级。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外承诺,外资医院准入,外资医院和国内三甲医院对具有国际护理水平的护士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如何提高护理专业人才的外语技能和国际化水平已成为我国护理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医护人才国际化的发展,促进医护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国际人才联合协会联合推出了全国医护英语综合等级证书考试,该考试由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dical English Test System , 简称METS )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简称PETS)两部分组成,侧重在考查应试人员公共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医护专业英语的水平,以考促学,引进国外先进的医护理念,使我国的医护水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

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体系构建基础

专业英语, 简称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Hutchinson T Waters(1987) 等曾给ESP做出过明确的定义:“ESP不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或教学法,它不包括某一特定的教材,事实上,它是一种探讨基于各种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其教学具有鲜明的学科针对性。ESP学习者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ESP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需要分析之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ESP教学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掌握英语主要是在某一特定专业范围内使用,以达到用英语交际的目的,即学习者的知识学习和语言能力不能分开。构建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体系正是基于ESP基础之上,以METS和PETS为指导,进行教学的整合优化,体现于教学内容之教材选定和编写、教学方法之探索和革新和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整合等方面。

三、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体系构建框架

(一)教学内容之教材选定和编写

开设高职护理英语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后,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英语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护理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因此英语教材的选择要充分体现护理英语特有的规律性,突出英语在护理领域实际运用的特色。专项阅读材料、听力材料、口语材料、写作材料应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要。具体而言,教材内容应能全面系统体现护理英语特色,应有书面材料和生动形象典型性强的音像材料相结合。所以选择并使用合适教材并非易事。因此我们进行了教材编写的尝试。教材以“实用性、新颖性、知识性”为指导准则,侧重于英语知识在护理实践中的实际运用。该书前十个单元以贯穿护理工作的基本场景为主线,前六个单元模拟为门诊部分的挂号、问诊、化验、取药、急诊、保健指导等情境,后四个单元模拟为住院部分的住院、查房、手术、出院等情境;最后两个单元为拓展部分,主题分别为死亡和医护人员基本职业道德。每个单元由精读文章、专业词汇、口语实践、课后练习、写作指导、补充阅读材料构成。此书《实用临床医护英语口语》已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8年6月出版,在2009年3月―2009年7月我院2008级护理313和314班试点使用 ,学生对教材反映不错。另外,目前医学科学飞速发展,新词汇、新发现层出不穷,教学内容还可以由教师不断在网上下载更新,及时补充。

(二)教学方法之探索和革新

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属于行业英语教学阶段,教学方法和模式应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强调护理英语技能教学。其次应突出英语在护理专业中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对护理英语的内容和结构有初步的了解。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可全面实施导学模式,教学重点在于把英语作为一种学习掌握护理知识的语言工具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护理英语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开展教学,使教学场景真实化、逼真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使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三)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整合

教师素质是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加强护理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尤显重要。按照护理英语的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需要,可对英语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和专业分工。学院可为英语教师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听取或自学一些医学背景知识和基本护理知识课程,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和考试,获取护理专业证书。 同时,英语教师也可根据护理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到涉外护理医院进行实践,以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

结语

我国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和高职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的,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一种全新的适合高职护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王才仁. ESP的理论与实践 [M].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3.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引言

解剖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医学专业课程,在高职护理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形态学范畴内的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具有内容繁杂、名词术语较多、枯燥乏味、普遍运用描述性语言、缺少一定的逻辑等特征。与此同时,解剖学还是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但对于刚刚进入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难轻松地掌握这门学科的。

一、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学现状

(一)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落后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注重教师的中心位置,而忽略了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现象:第一,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就将实验所需的材料准备就绪,并且通过口头阐述的模式或是多媒体放映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再通过效仿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进行重复实验。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动脑思考,更无法从中获得或学习到什么,进而教师无法评定学生最终的实验成绩。第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进步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只是一味地单纯讲授实验步骤和相关知识,缺乏探究和创新实验的过程,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他们的主观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二)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要求拥有一支具有先进现代实验技术以及高水平管理能力的师资队伍,这是开展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关键点,但在实际的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人员没有较高的学历。高职院校的解剖学教学人员普遍都学历不高,没有优秀的综合型教学人才,并且高职院校人员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学位和学历,但是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此学科的重要性,更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机制,进而造成了教学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第二,教师队伍呈现出知识和年龄的老化现象。虽然临床护理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但是精英人才却少之又少,缺乏新鲜的教学力量,进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目前,本科毕业生求职于高校的难度较大,并且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职工普遍教学知识落后,并且年龄较大,导致无法改革和创新教学质量。

(三)学科实验设施较为陈旧

现阶段,大多数的医学高职院校都是从以前的医学中专院校发展过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虽然大大增加了解剖学的建设力度,但是由于经费的缺少,实验室依旧沿用原来的陈旧实验设施,造成了实验设备的严重不足。所以,普遍存在以下一系列的现状:第一,教学设备存在观察效果差、陈旧或是损坏的现象,造成学生产生对解剖学的厌烦情绪,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只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对知识无法实际性的掌握;第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解剖实验室没有安置良好的排风通道,教师和学生的感官一直被福尔马林所具有的刺激性气味所影响,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不适;第三,解剖实验室严重缺乏尸体标本,没有稳定的尸源,标本的反复使用造成了一定的残缺和损坏。

二、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解剖学的医学基础课与其他的医学基础课有所不同,它具有抽象而又直观的独特知识特征,紧密地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将解剖理论教学通过“满堂灌”的形式进行讲解,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理论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思维的散发,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进而导致学生对此学科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只能在学习过程中机械地记忆和学习,无法真正地了解其理论知识。所以,我们应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学生为对象、教师为主体的形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开始新课之前,教师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提前的预习,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这个教学过程能够引起学生充分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此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教师应转变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普遍高职院校的解剖学成绩理论课在考试中占据了80%的分量,但实验课却只有20%的分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所以应加大实验课所占的考核比例,增加实验教学的考核内容,紧密联系起临床护理和主要考核的关系,进而有效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辨认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转变实验教学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应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相互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仔细阅读材料和观察教具,同时教师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疑惑进行一一地解答,统一好学生存在共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中性的讲解,这样就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护理专业的临床应用特征进行对教学内容的增加,完美结合观察活体和观察标本模型的学习过程,进而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步骤的印象和掌握。

(三)编排具有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特色的解剖学教材

为了能够让解剖学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教学特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现:第一,应在高职护理教学的过程中,有机整合具体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将解剖学在护理方面的具体应用作为教材编排的主要创新内容;第二,教材应添加关于护理行业新要求和新标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等等内容,及时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更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材还应将先行课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后续服务,将临床护理专业课服务作为其重要基础课程,形成具有技术操作服务、专业实践服务等特征职业教育,进而使解剖学的教材更加具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特色。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是一个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过程,应充分结合护理教学以及临床工作经验,反复进行实践和总结,进而实现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的不断优化,在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现象的同时,减少了临床护理与解剖学的距离。学生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自身的视野,激发自己的智力和潜能,加强了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彦娥,刘晓柳.在高职护理专业解剖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12).

[2]余宙,李玉彬,韦素丽.案例教学法在人体解剖教学中的实施与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7(10).

第7篇

关键词:执业考试 护理专业 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1.3评价指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6).

[2]汪存友,于嘉元.于惊涛;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考试合格线设定概况[J].护士进修杂志,2008,(16).

[3]潘晓锋.从护士执业考试谈改进护理专业教学方法[J].广西教育,2008,(9).

[4]陈红,郭兰君.护理职业教学中融入执业考试大纲的尝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7).

[5]吴晓璐.试探资格考试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14).

第8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一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由于教育环境、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阅历的局限性,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在校期间甚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为了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谋取职业并逐步取得成就,每个人都需要对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路径进行全面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知识、技术与能力等的储备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待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中引起重视。

一、高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已经被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日程,尤其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许多学生尤其是护理系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拿着求职材料不知往哪家单位投是好,参加就业招聘会好像是在“赶集”。多数护生没有“生涯”概念。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也不甚了解。我国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在做出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2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对成功者是多么重要,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护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二、护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漠。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对职业生涯规划毫无概念的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学习而已,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缺少基本认知。表现在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都布置的要求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敷衍应付,不少学生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交差了事,完全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潜意识里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二)学校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仅仅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可谓是一次性的教和学,没有后续的、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教育指导体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人才,不能为学生提供全程的专业性指导。

(三)教学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参与各种竞赛获奖的优秀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相关理论、类型、步骤,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程序化教学内容。优秀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展示能够参与的学生很少。课堂教学或作品展示,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缺少了个性化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是为规划而规划。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一)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医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的质量。教学安排方面:将就业指导课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第一学期安排“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业规划指导;第二学期安排“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树立创业意识;第四学期安排“求职过程指导,包括: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与笔试技巧、心理调适、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工作程序与就业市场、就业权益保护和诚信教育等内容”。

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二)学校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整合各方资源,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各个学院、系部的学生辅导工作人员也应加入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收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此外,生涯辅导人员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人特质及发展需求做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采用个性测试量表、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各种科学化手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并参照测量结果,结合个人特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特质及环境特征,以实施个性化的生涯辅导。

(三)打造一支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涯辅导师资队伍,提升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要安排责任心强、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且有学生工作经验的教师从事就业服务工作,注意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有利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有利于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四)丰富授课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对学生集体或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定期为大学生做讲座,扩展学生及教师的视野,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激励学生树立合理实际的职业目标。除了一般理论的讲授外,授课形式也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某些就职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生涯规划的强烈愿望。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涯辅导教育活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踏上工作岗位早做准备。

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建设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第一途径是学校创建就业信息网,由学校就业部门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到就业信息网上,让学生能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第二途径是各班级建立班级QQ群或飞信平台,辅导员(班主任)将与本班学生相关的就业信息及时地到班级QQ群或飞信平台,以提高毕业生使用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就业信息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8).

第9篇

“3+2”模式课程衔接护士职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指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3+2”模式下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典型体例。近年来,我们在高职院校的指导下,与临床护理专家密切协作,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与实践,期望为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

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设计,都涵盖两个要素: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课程内容的排序。对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顺序,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一、以学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1.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体现课程安排的递进性或累积性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组过程,认知学习的过程呈现递进性或累积性规律。“3+2”中高职衔接课程和内容的安排逻辑总体上应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坚持能力递进培养的原则。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环境是选择课程的两个决定性因素。“3+2”护理专业学生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小、心理成熟度低、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低、成长过程的可塑性大。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作为重要的学习环境因素,必须符合学生个体特征,充分遵循认知学习的递进性或累积性规律。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因此中职段课程安排应以护士岗位要求的应用能力为本,文化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遵循“够用”原则[4],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主要任务,使学生通过中职段学习架构起护理专业最基本的知识结构,掌握护士职业基本技能。高职段着重考虑为学生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空间,构筑开放式课程体系,组织“大专业,小专门化”课程模块,适应学生个体化学习需求。

2.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护理职业群发展的课程体系

“3+2”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允许学生在第三学年末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或就业意愿进行二次选择,部分学生可能会在就业机会看好的情况下,选择就业而不再转入高职段学习。因此,中职段教学安排必须完整,要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要安排符合要求的8个月以上教学实习。我国中等护理专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学体系系统完整。我们认为,它基本适用于“3+2”模式下的中职段教学。考虑到学生还有其后两年高职段学习过程,可将某些课程(如社区护理、选修课文献检索、国情概要等),或部分课程内容(如心理与精神病护理中精神科护理部分、急救护理学中重症监护内容)后置至高职段。高职段则应立足于卫生人力市场动态需求,着眼于整个护理职业群,开发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引导学生获取护理职业群相关资格,如高级养老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资格,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加强校企(医疗卫生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按学生就业意向安排顶岗实习,努力达成“实习就业一条龙”。

3.兼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衔接,满足学生继续教育需求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属于基础教育后的教育,都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社会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两者之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不仅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更能满足学习者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我们对“3+2”护理专业高职段学生进行了“继续教育意愿调查”,其中有继续教育意愿学生占85%,并且均希望在毕业前就能延续继续本科教育;在选择继续本科教育途径上,99%学生选择成人教育,1%学生选择对口本科。主要原因是学生希望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提高学历水平。因此,在“3+2”高职段根据成人教育入学考试科目,在德育、英语等课程中加入了适用于成人高考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实现继续本科学习的目标。

二、以课程模块为主线,做好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

笔者认为,中高职课程良好衔接,既要体现课程的连续性,又要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以课程模块为主线设计中高职课程可实现课程的连续性,在每一课程模块中,根据护士职业能力要求及临床护理发展趋势,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

1.关注护士职业特点,做好基础课程模块课程衔接

中职段德育、语文、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文化基础课,在高职段对应衔接卫生法律法规、护理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医用英语、医学信息技术、健美操、太极拳;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则对应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引导学生理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的密切关系与应用。

2.延展专业课程内涵,实施模拟情景教学,培养护士核心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勿庸置疑,中职阶段虽也重点学习了内、外、妇、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但考虑到五年制高职(3+2)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及临床实践应用能力的欠缺,我们认为此模块课程仍需重点强化。强化并不等同于重复,课程名称虽不一定改变,但课程的内涵要延展,根据护士职业资格要求,增加中职段未涵盖疾病的护理;利用学生中职段临床实习收集的现实病例,鼓励师生互动,大力推行模拟情景教学、PBL教学,着力培养评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实际操作与创新性等护士核心职业能力。另外在此模块中可增设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等升级课程。

3.依照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方向课程

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计中,要了解地方卫生人力资源需求,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动态调整该模块课程。开设重症监护技术、中医护理、传染病护理、肿瘤病护理、健康管理及养老护理与育婴师教程。与医院合作开办定向培养班,如与中医院合作开办中医护理方向班,与口腔病医院合作开设口腔护理方向班。该模块是高职段教学最灵活、最具特色的模块,充分发挥院校合作优势,培养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护理人才。

4.筛选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选修课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列为高职段选修课。如护理论文写作、医院感染管理、文献检索、大学生就业指导、演讲与口才等。

5.循序渐进地安排临床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段第5、6学期安排42周教学见习与实习。为保证教学实习质量,该段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院校合作管理,重点实践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巩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高职段实习安排在第10学期,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已经获得中专毕业证和护士执业资格(第8学期参加考试),因此该段实习定义为“顶岗实习”。实习时间20周。为了充分满足学生就业意向,采取学校统一安排与自行联系相结合方式,由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学校尽可能帮助学生达成“实习就业一条龙”的目标。

三、小结

护理专业“3+2”课程体系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规律安排学习过程。符合布鲁纳螺旋式学习理论,适合“3+2”学生生源起点低、学制长和护理专业实践要求高的特点,达到了以学生为本,中高职课程良好衔接的目的。以课程模块为主线,使中高职课程衔接有了主旨思路,既体现课程的连续性,又实现课程升级与内涵延展,使整个课程体系浑然一体。同时也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两次分段实践安排及相关护理资格证的获得,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顶岗实习学生供不应求,实现了护理专业带薪实习与“实习―就业一条龙”。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及模拟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使主动学习成为现实,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2013、2014年我校护理专业“3+2”学生护考合格率达98.4%;顶岗实习直接就业签约率达35%。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在反复实践中精雕细琢,不断修正才能完善起来,希望我们的实践能起到增进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刘端海,谷道宗.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立交桥构建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05).

[3]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