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堂主体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2-04-14 18:00:51

课堂主体教学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61-01

新课程要求下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简单说来,就是探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问题,即“学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和“怎么学、怎么教、怎么练”的问题。与之相关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在这里我就对“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反思归纳,及时小结”的课堂模式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所谓课堂中的“先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把教学目标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这也是教师主导作业的体现。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大致有五个方面: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在“先学”阶段,要达到以下目的: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可以记住,懂得和简单运用的知识,特别是找出自己不懂或不会运用的知识,并把这些自己不懂或不会运用的知识记下来,准备在后面“教”的环节中提出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有的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来,有的问题学生不能提出来,这就要求老师的认识要先于学生,高于学生,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层次清,质量高的问题,准备在“后教”环节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预设问题,一、是学生能够发现的问题;二、是学生发现不了的,但又必须掌握的重点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先学”包括学生的先学,即在老师指导下预习;也包括教师的先学,即备课。

“后教”,就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它不仅仅指“师教生”,更包括“生教生”。这时,老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就自己自学后所不懂的问题,相互提问,,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教生”,一般的“问题”大家可以解决,余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师教生”时让老师或其他组同学帮助解决。在这个时候针对问题老师就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就是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不理解的问题;讲知织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总之,就是所有的问题尽量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由小组合作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由其他组或老师帮助解决。

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当堂检测”,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对于当堂训练,要求学生把每次训练都当作一堂考试,独立的快节奏的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当堂检测”坚持老师给出答案和结果,让同学们也做一回老师,对检测题互评互改,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互相取长补短,也可以提高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意识。

对于同学们所做的“当堂检测”,不是老师随便找几个题,而是要精挑细选,做到少而精,有三条原则:一是发散性思维原则,选练题目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选择题目要难易适度,适量,以学生完成检查不超过15分钟为原则;三是针对性地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照顾到优良中差各层次的学生,检测题目应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2

在这种情况下,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在各个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人文类学科,而这种人文类的学科一向是被动式教学模式的“重灾区”。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看来,历史学科学习的都是一些固定不变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把教师讲的内容记下来就可以了。事实上,如今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中,就十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历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当然不能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知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发展智慧,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而这种种的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一改往日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教学一体化的课堂。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其中一对最为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活动各方面质量的提升,相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缺少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教的再认真,也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换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平常,教师要多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动向,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努力获取学生的信任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师生平等的原则作为指导,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平等的观点看待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在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历史课堂上,学生是否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可能不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然而,我们要想实现教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是否认真地预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试想一下,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主动发言,针对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观念和看法,但是学生压根就不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内容,这样,课堂教学又怎么能够正常推进呢?因此,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课前预习工作是必须要做的。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或者给出几个思考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指出预习的基本脉络,这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依据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有效的完成预习任务。一旦学生在课前做好了预习工作,教师在上新课的时候,对于学生已经在预习活动中掌握的基本知识,就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来讲解了。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干嘛呢?当然是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节省下来的时间里自由地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开动脑筋,深入思维活动,加强学习的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课的内容时,由于在课前学生做了认真的预习,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就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不良的影响呢?有的人说,如今的中国,国民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很多的地方并不适用民主的原则,这个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不仅是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提出的,同时,还联系了当下的中国社会的现实,因此,在思维深度上又更进了一步。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相信类似这种带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提出来。由此可见,预习活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的重要性。

三、适当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常言道:一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往往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从而大大提升主体作用的发挥效果。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引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推进学生之间的思考与讨论。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鸦片战争》这课的内容时,就在三个环节设计了小组讨论的问题,第一,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起因时,我给学生设置的讨论题目是“鸦片战争可以避免吗?”;第二,在讲到鸦片战争的经过时,给出的讨论题目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如果采取更加有效的抵御措施,有机会获胜吗?”;第三,讲到鸦片战争的结果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就这样,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各个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积极地交流和讨论,这样,在讨论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这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对象,他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要改变观点,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身拥有的强大的功能,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教学一体化的历史课堂来推动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培凤.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年03期.

[2]蔡子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学·下半月,2010年第10期.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主体 客体 合理安排 实现主导 主体统一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由于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现有发展水平存在矛盾,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统一,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本质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需要从各方面去努力:要恰当地确定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我们认为,除此之外,合理安排课堂结构,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很重要的一环。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统一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因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共同的目标,但达到目标的角度不同:学生的目标是获得新知,发展认识能力;教师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就产生两者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教学的运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起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处在主体的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与掌的统一,实质就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只强调教师是主体,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就是这一思想观念的反映。把学生作为一个容器,作为一个客体,必然使学生被动地学,导致语文教学耗时多,学生语文能力低,教学效果差。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现代教学论,深刻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得到落实。二者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四个环节,做到四个统一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和通过多年教学改革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统一,在谍堂教学结构中,必须强化四个环节,做到四个统一。

1.强化四个环节。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建立和强化自学、质疑、讲读、写练这四个环节,较能体现在教师主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这四个环节都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环节,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写练。这些都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在课堂中都是教师的主持、指导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这四个环节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也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这四个环节能真正建立并做到强化,首先它能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习惯的养成都有十分重要作用。其次,由于建立和强化了这四个环节,从客观上限制了教师过多讲解的时问,使学生有时间多练,积极、主动地学,提高学习效率。再次,这四个环节的建立和强化,使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说,强化四个环节是对传统教学结构的冲击和改革。

2.做到四个统一

(1) 他学与自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既包含通过教师的教导和指导去学习(他学),也包含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去学习(自学)。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内容上,对哪些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哪些是重点内容,要给学生指引、点拨,对哪些难点的知识要给学生启迪、解决:在学习方法上,要给学生以归纳、总结等。另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真地读书、思考、练习等。他学与自学要做到互相适应和转化。

(2) 提问与质疑的统一。任何教学过程都离不开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便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矛盾的统一、目标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做到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有启发性。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练习。另方面也要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疑难的问题,即质疑。使学生自觉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 讲解与练习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互相配合、统一,做到讲练结合。教师讲解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前后联系、形成结构;学生的练习也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前后联系、形成结构。练习,要口练与笔练结合,说与写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可先讲后练,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也可以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同时,要做到讲一一练――评结合。即学生练习后,教师要组织讲评。这样使讲与练互相协调、统一。

(4) 辅导与议论的统一。在教学时,要运用多种的议论形式,如同位议、四人小组议、全班共议。议论后,教师要对学生议论的结果、回答的问题,进行小结、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议论,必须加以指导。例如议论前内容的确定,议沦中的辅导,议沦后的小结、点拨等。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与学生之间的议论相互配合,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强化四个环节,做好四个统一,就能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统一。

参 考 文 献:

1、《小学教学》论坛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4

一、正视传统的认知误区

1.一味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淡化了学习目标的引领

回想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数教师本着与时俱进、创新实践的原则,积极寻求既适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规律又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甚至是出现了一些误区,很多教师一味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而淡化了学习目标的引领。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永远起着对学生的旗帜引领作用,这一点不能不强调。我们要在各方面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尊重他们的喜好,重视他们的情感,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每一节课都有既定的学习目标,在全部完成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是最有效、最实在的做法,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的提高与发展在于你的用心指导,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而错误的做法却会让自己很累,学生还会学有所限,纵然你的想法和设计是好的。所以,教师不能对学生太过于迁就、过于放手,该掌控时就该掌控才行。

2.忽视方法的改进,使教与学孤立开来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等重要的。古语云:教学相长。可是,当前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的学远比教师的教来得重要,这是不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显固然很重要,一切手段和方法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任何课程的设计和安排都要紧贴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这么多年来不断在研究、总结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努力。我们不能把教与学孤立开来,所谓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对于教师和对于学生是双赢的好事。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毋庸置疑,只有实施凸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才是当下真正有效的教学,只有把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才是第一要义。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上更新观念,创新教法。

1.课前准备时要考虑学生的方方面面

课前准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这体现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具体要重视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兴趣的激发,即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和表现欲望。比如在篮球的指导练习中,如果教师不断让学生重复机械地投篮,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无聊,此时不妨灵活地男女搭配,穿插跑动运球、分组比赛,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兴趣大增,不累还会更有表现欲,对训练项目的专注度自然会加大。如此,效果会很好,何乐而不为?这就一下子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其次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明确不同的要求。比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素质好、弹跳力强的学生是越跳越有信心,而对部分学生而言,由于没有掌握技术要点、体质弱越跑越丧失兴趣和信心,心理上顾及别人的评价,从而消极对待专项练习。这时教师应因人而异,制订不同的量化目标和逐步提高台阶式的小目标。对这后进生可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辅助练习、诱导练习、转移性练习和体能练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自主参与的欲望。最后是学习心得的总结和归纳,这个环节是给学生话语权的阶段,体育课不能说就省略“说”,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不足和收获,你可以留足时间让他们自主小结得与失,这对教师和他们自己都有益,这和前面所讲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相符。

2.以体育活动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5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自主探索 张扬个性

一、自由民主,将课堂交给学生

数学课堂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场所。因此,数学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的积极教导,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一)改进教学空间,让学生“随心所欲”。

数学课堂教学,是在教师这个特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空间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是课堂教学第一层次的影响要素,因此学校要改进教学空间,使学生学习“随心所欲”。

例如,学校可以将每个教室都分为学习区与活动区两个区域。其中,学习区是课桌椅等,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使用,桌椅可以以不同的队形进行排列。活动区可以供学生学习讨论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当教师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都可以无所顾忌地与其他同学在讨论区进行讨论,并在其区域中展现出各自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居高临下,而是穿行在学习区中,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再如,将黑板作为可移动黑板,在教室使用的同时,也可以有相应的区域供学生使用,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努力与点滴的进步。

(二)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畅所欲言”。

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各自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之后就出现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就要让学生脱离束缚,做到主动探究。为此,教师要主动走进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缩短师生距离,放下教师的架子,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主动探究。此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做到“畅所欲言”,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案。

例如,在进行“图形的认识”一课讲解时,教师可走入学生中,以“变魔术”的方式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折成三角形,这时会有学生说“这个魔术我们也会”。教师说“你们让我看看”,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后,教师便故意说“完蛋了,我的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学生哈哈大笑。这个过程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进而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优化教学情境,令学生大胆想象。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情境,以更开放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大胆想象,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自主探索,把权力让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焕发学生活力、展现学习价值的过程。自主学习,可以赋予学生更大的权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自身需求。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权力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

(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巧妙设计相应的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例如进行“乘法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问学生:“加入全班每人1支笔,咱们班一共多少支笔?每人2支笔,咱们班一共有多少只笔?每人3支呢?”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进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二)设置游戏,吸引学生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相应的教学游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开展相应的教学。

例如:在讲“除法及其余数”时,教师可用如下游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拿出10个核桃,问学生:“若以不同的方式放在不同数目的盒子里,且使得每个盒子里的核桃树木相等,有几种放法,能放几盒?”在学生尝试之后,教师从中选择4种方式:每盘放2个,10÷2=5(盘);每盘放3个,10÷3=3(盘),余1个;每盘放4个,10÷4=2(盘),余2个;每盘放5个,10÷5=2(盘)。问学生:“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可以将这4种分法分为哪两类情况”?学生很快便会想到分为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2类分法,于是教师就可以引入“整除”和“有余除法”这两个概念。

三、张扬个性,将发展留给学生

卢梭说过:儿童尤其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情感,若我们想以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去取而代之,那便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所看、所闻、所想,突破教材的束缚,张扬自己的教学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

(一)灵活运用教材。

教师在张扬教学个性之前,要做到灵活运用教学教材,其教学个性与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指导,形成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思路。

例如,在“比较熟的大小”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的父母谁的年龄更大?你的父亲比你大多少岁?你比你母亲小多少岁”等很多问题。这样教师就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中选取了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和事物,进而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了他们的潜能。

(二)开房教学空间。

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太过自由,便会思考一些偏而低效的解决问题方法,这样不能让学生迅速学会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但是这些教师却不知道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创造并解决问题,才能更清晰地记忆,也才能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数学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6

一、 让给学生自探

教师应该把自己探索让给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探索,允许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去探索、去创新。例如:认识“平均分” 读题,理解题意。师:14个气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这道题目我们没有学过,有一定的难度。你们是愿意老师教你们,还是自己通过的努力解决问题 生(斗志高昂):自己解决。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允许同桌或小组的互相交流讨论。汇报交流。这道题目是在学生刚认识平均分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有一定的难度,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结果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同的教学观念换来不同的教学体会。这节课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让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自主探索中闪出耀眼的火花,使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索的成功与喜悦。

二、 留给学生自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数学老师应该把把学生自悟留给学生。

教学伊始,我利用几部动画片的精彩片断将学生带入了探索之门。“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物吗 ”“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带来了几只小动物,请你们边看边想它们的名字。”简单两句话,学生们兴致盎然,将所有情感都集中到了动画片中,争先恐后地要说小动物的名字。在这种情境中,数学知识的溶入就显得十分轻松与自然。“请你从中只选择一只你最喜欢的,老师想知道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你有什么好办法 ”片刻思索之后,一只只小手高高扬起,纷纷争着来数一数。将学生置于主体,将讲台让给学生来展示才华,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我请一位同学来数,站在讲台上的他焉然一位小老师。“喜欢大象的同学请举手。”“喜欢小狗的同学请举手。”“喜欢小兔的……”谁知话没问完,几十只小手立刻举了起来。他立刻数起来,数了几个便笑着告诉我“数乱了”。我皱了一下眉头,若有所思地望着他:“噢,人太多了!”他看着我,立刻有所感悟,问大家:“剩下的同学都喜欢小兔吗 ”“是!”“好,咱们班一共45人,减去喜欢那两种的共20人,剩下的是25人,也就是喜欢小兔的有25人。”没等我评论,下面同学一声“耶”早已肯定了他。就是一个“数”的过程,很简单,但学生却能从中有所感悟,这便是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感悟这些人数,“从中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们畅所欲言,谈了很多,我便顺势将“数据”的概念揭示了出来,学生们因前有所悟,对“数据”的理解也十分深刻,培养了数感,利于学生认识收集数据的过程和对统计的理解。

三、 交给学生自结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7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历史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不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例如:我在讲“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这一课,介绍孟子思想时,分析了孟子在奴隶社会就提出了不可过分捕捞鱼鳖,不可过分砍伐,在古代中国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播放了一段1998年抗洪录像,展示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漫画,让学生讨论,许多学生认为,漫画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野蛮的“持续开发”,它使人类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广沃的森林资源,而是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潜能,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发展的终止,从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8

关键词:政治课堂;主体作用;综合能力;分析综合

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每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主体性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领悟知识掌握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效果。

四、让学生体会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学习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学习的能力也将成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也将成为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探索路径,逐步诱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一般程序为:设疑激思―展示材料―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应用。

五、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做到求同存异;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训练题的设计一般来说,有四个环节:

①、精选实例示范。选择最能体现基础知识和训练目标的实例作课堂讲析示范,范例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逐层递进。

②、学生讨论释疑。学生是主角,一般问题只由学生讨论解决,难点由教师示范后再讨论,这一环节特别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

③、教师提示点拨。一是在出示问题时提示有关知识、参考内容和资料、训练步骤等;二是在学生讨论中点拨思路和方法,简要评价与鼓励,及时补充和纠正。

④、师生梳理归纳。学生在讨论、教师释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归纳学习内容,进行归纳训练。

通过练习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掌握结构化知识

课堂主体教学范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主体性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极具挑战性,我们一线教学者只有不断探索研究,真正注重学生主体,让学生永葆主体本色,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成长,才是数学教学的最佳归宿。主体生性好美,追求严谨,崇尚先进。成为榜样,受人羡慕,是他们的美好愿望。学习习惯好、学习方法新的小学生多是成绩好、学生喜欢、老师信任的标兵。而要学好数学,必须要养成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计算仔细、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主体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趋势,可让学生受用终生,也是我们教育的至上追求和最终目的。

一、努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

数学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尤其是作为教学内容写在教科书上,它就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时,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书上,是和盘托出,还是跟着学生走,还是让学生“再创造”出来,这都是教师一念之间的事。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一个公式,让学生按公式去求周长,学生也会很容易掌握,我没有按着教材上的步骤,而是大胆地尝试,刚开始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2根长是5厘米的小棒和长是3厘米的小棒去摆长方形,小组合作,并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发现5厘米的小棒摆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长,3厘米的小棒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已初步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是有关系的。根据这种关系,大胆的让学生猜想一下,求长方形的公式是什么呢?这里老师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方法。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摆脱了老师和课本所限定的思维圈子,灵活多变的思维应运而生,创新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猜想,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重视猜想。

二、努力构建学生敢说敢想的课堂氛围

在实践的教学课堂里,教师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而是一个共同参加学习活动的伙伴;学生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培养,同时树立起在课堂上大胆表达的自信。学生只有在不断得到鼓励时,他们的语言表达才能完全与流畅的思绪一致,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也才有畅所欲言的欲望和兴趣。这样,调动每个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比较,一是本节课题目间的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弄清楚同一知识,不同题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使学生明晰解题方法和解题的注意事项,做到对本节课知识的深刻理解。二是新旧知识间的比较,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勾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已有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并使有关的教学内容系统连贯和相对完整。而学生对于相对完整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从而做到新旧知识间的举一反三。

例如:我在讲《列方程解百分数应用题》时,由于学生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已学过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我安排学生复习练习后自学例题,再尝试练习,学生尝试练习后,我安排了一个比较环节,今天学的知识和上学期学的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相同点是都要找出数量关系式,不同点是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已知单位一,直接用乘法计算,而今天学的是求单位一,要用方程解或用除法计算,同是百分数的实际问题,这一比较,就能帮助学生明晰解题方法和解题的注意事项。然后在学生巩固练习后我又安排了一个比较环节:列方程解百分数应用题和以前学的列方程解整数实际问题与分数实际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得出:他们的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倍数、分数、百分数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一样的,解题方法也相同。这样的新旧知识比较有助于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长期训练,学生学到一个知识就会想到和以前的某个知识有联系或有相同的地方,从而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