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5:14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1

1.根据财政部要求,学会广泛宣传、层层发动,组织行业内学会参加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知识网上答题竞赛活动。全市38个区县,参赛人数达到227人。通过此次知识竞赛,广大会计人员进行了一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对林业系统实施内部控制规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开展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交流座谈会。新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已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有很大变化。为进一步掌握新制度,加深认识、理解和熟练运用,学会组织召开新制度交流座谈会,邀请全市38个区县财务科长集中进行交流座谈,效果十分明显。

3.倡导学会与学会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二、发挥专业特长,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为贯彻执行《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严控“三公经费”管理,切实加强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查找问题,提高资金效益,依法依规服务林业发展。一是配合市局,做好有关国家审计检查。重点加强黄奇帆市长经济责任延伸审计、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土地出让金延伸审计、全市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的服务工作。二是配合市局,做好国家林业局相关专项稽查。主要服务好天保、湿地、森林抚育等财政专项资金稽查。三是组织开展行业内审。会同市财政局对局机关及直属单位2012—2013年会计信息质量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组织开展机关及直属单位2013年财务收支内部审计、2013年特色效益林业专项资金内部审计、2008—2013年油茶产业专项资金内部审计等。

三、以人为本,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1.做好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换发工作。本着方便会计人员、服务基层的目标,根据市财政局《关于贯彻财政部新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衔接规定的通知》(渝财会[2006]58号)规定,集中更换市本级林业行业内财会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IC卡,指导跨区县财会人员办理从业资格证户籍转移等工作。

2.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更新知识结构的重要渠道。按照市财政局规定,积极组织行业内财务人员参加网上继续教育,参训人员覆盖率为100%。

3.做好会计职称和新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考试工作。鼓励会员参加会计职称考前培训和考试;组织新招录财务人员参加从业资格考前培训和资格考试。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2

1.行政事业单位本身所面临的新环境要求强化会计核算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包括要求推行“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实行预算管理制度以及“收支两条线”制度,推行集中核算制度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推行表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必须加强和改进自身的核算制度,包括对会计科目及其核算的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对会计核算方法和核算流程等进行细化等。

2.信息化时代要求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在信息化时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面临新的发展环境,表现在信息化提升了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水平,改变了传统的监督审计模式,同时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可以自动生成,所有的这些都要求事业单位要推动会计核算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基础要素不完备、核算体系不健全、核算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1.会计核算基础要素不完备

从人才要素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受制于人员编制、公务员招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会计人才队伍打造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实践技能不足,人才数量难以满足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加大了单个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就上城区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总共146人,45岁以上的人员有89人,占总从业人员的61%;30岁以下的26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8%;而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且实践技能也强的人数只有29人,占总从业人员的21%。

2.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

首先,从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按照相关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但在核算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严格将核算内容与相应的会计科目对应,或者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如对于固定资产,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也需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部分行政单位没有科学的核算折旧金额,光靠手工计算固定折旧,工作量大且正确率也不高,必须依靠相关软件按照规定自动提取折旧,增加计提折旧的正确性。其次,从会计核算过程来看,部分单位会计核算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岗位职责,导致帐实分离等现象普遍存在,如对于科研资金没有严格进行审核就予以核报,导致科研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3.会计核算监督不到位

会计核算监督不到位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所致,首先,从内部审计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才短缺,甚至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水平。其次,从职工参与监督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职工对财务信息了解不多,参与监督的渠道和方式更是缺乏。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进策略探讨

加强和改进会计核算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而这就要从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强化内部控制等方面着手。

1.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制度,按照当前会计核算的最新要求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特征,制定可操作的、细化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对会计科目的设立、会计账簿的管理等予以明确。其次,要建立规范化的会计核算流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根据岗位职责、领导分工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如对于超过一定金额的支出需要相应的领导签章负责,以此包括会计核算的有效性。

2.打造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首先,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公务员招录的有关规定,利用地区人才引进相关制度吸引领军型的人才加入单位,并从安家费用拨付等方面优化人才待遇,稳定人才队伍。其次,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组织会计核算人员参加行业、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对于有培养前途的职工,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等模式展开培训,以此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3

(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核算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偿使用收入具体包括:(1)行政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所获得的收入;(2)行政单位附属机关服务中心等后勤服务单位,经审批同意,使用国有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收入;(3)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4)财政部门确认的其他有偿收入。《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其他资金收入,包括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不必上交财政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务收入、有价证券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等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规定,财政预算拨款收入及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外的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讲座》指出:“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上述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如固定资产临时出租出借和变价收入、非独立核算的后勤部门服务性收入、报刊发行的劳务收入、利息收入等。”(上述范围指“财政预算拨款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根据上述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记入“其他收入”科目。而《行政单位办法》则规定:“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范围,分步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不应纳入单位预算,记入“其他收入”科目,而应纳入财政预算,上缴同级财政专户,上缴前记入“应缴财政专户款”负债科目。

[例1]某行政单位经批准出租房屋取得租金收入3000元存入银行。

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其他收入

3000

按适应《行政单位办法》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3000

上缴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核算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或提供担保等取得的收入。由于事业单位类型多、收入来源多元化,且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尚未出台,《事业单位办法》没有要求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事业单位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规定和《事业单位办法》,其会计核算仍然按照原《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投资收益记入“其他收入”科目,出租、出借和担保收入记入“经营收入”科目,待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再作变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核算

(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核算《行政单位办法》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根据上述规定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在上缴前按购置时的资金来源记入“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主要是库存材料和固定资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库存材料变价处理,恢复存款。变价发生损益,相应增减当期支出。“转让、毁损、报废及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当相应减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有偿转让、变卖固定资产取得的变价收入和清理报废固定资产取得的变价收入,作为其他收入处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规定不符合《行政单位办法》要求的应当改变。以库存材料和固定资产的处置收入,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适应《行政单位办法》的会计处理例解如下。

[例2]某行政单位出售多余的库存甲材料一批,取得变价收入8000元存入银行。该批材料账面成本6000元。

(1)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库存材料——甲材料

6000

经费支出

2000

(2)适应《行政单位办法》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8000

同时,借:拔入经费或预算外资金收入8000

贷:库存材料——甲材料

6000

经费支出

2000

[例3]某行政单位经批准报废汽车一辆,变价收入10000元存入银行。该汽车账面价值200000元。

(1)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其他收入

10000

同时,借:固定基金

2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

(2)适应《行政单位办法》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10000

同时,借:固定基金

2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核算《事业单位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资产损失核销等。”同时还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根据《事业单位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收入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上缴前记入“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资产类别主要有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处置收入。

一是材料和产成品的核算。《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对材料和产成品变价收入的会计核算作出规定,但规定了在增减材料和产成品的同时,冲减或增加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因此,事业单位对材料和产成品变价收入可做如下会计处理。当变价收入低于账面成本时,借记“银行存款等”、“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贷记“材料或产成品”。当变价收入高于账面成本时,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材料或产成品”、“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材料和产成品记入事业支出,为经营活动服务的材料和产成品记入经营支出。而根据《事业单位办法》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规定,应改变上述做法,将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记入“应缴预算款”或“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

[例4]某事业单位经批准处置原用财政补助收入为事业活动购买的甲材料一批,变价收8000元存入银行。该批材料账面成本9000元。

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应缴预算款8000

同时,借:财政补助收入8000

事业支出

1000

贷:材料一甲材料

9000

如为事业收入购买,上述会计分录应为:

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8000

同时,借:事业收入8000

事业支出

1000

贷:材料一甲材料

9000

如为经营资金购买用于经营活动,上述会计分录应为:

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8000

同时,借:经营收款8000

经营支出

1000

贷:材料——甲材料

9000

二是固定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应当转入修购基金;但是,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出售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同时按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本科目。”“清理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处置收入的规定不适应《事业单位办法》要求的,应当改变。

[例5]某事业单位经批准出售汽车一辆,变价收

10000元,账面价值200000元。

(1)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10000

同时,借:固定基金

2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

(2)适应《事业单位办法》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10000

同时,借:固定基金

2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

三是无形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单位向外转让已入账的无形资产所有权,其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事业收入’科目,结转转让无形资产的成本,借记‘事业支出——其他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指出:“事业单位无论是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其取得的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均记入事业收入”。上述无形资产转让收入的核算规定不符合《事业单位办法》要求的,应当改变。

[例6]某事业单位经批准转让某项专利权,取得转让收入50000元,账面余额20000元。

(1)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事业收入

50000

同时,借:事业支出

20000

贷:无形资产20000

(2)适应《事业单位办法》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50000

同时,借:事业收入

20000

贷:无形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4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机制的不断深化,当前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需要,改革成为必行之路。我国从2006年的2月就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还具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因此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改进弊端,更好的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下面本文就从现行的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入手进行分析,探讨其改进的具体措施。

一 行政事业会计制度中的弊端

(一)现行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仍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的核算基础,这样的机制存在着会计在年度内收支不匹配的现象发生,因此数据就不具备准确性和可比性,严重时会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不能够真正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实力和经济业务,对今后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是收入支出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组成的,报表详细的反映事业单位资金的支出情况和收入情况,对事业单位的整体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表现在报表的结构不合理。以资产负债表为例,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是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为基础进行编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一种静态的信息,而公式中的支出和收入是一个动态的完成过程,这就造成动静相混合,在实际中会出现偏差;其次表现在会计报表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并不对先进的流量进行编制,因此说不能够动态的反映出活动所产生的资金流向,这是报表中存在的一个弊端。

(三)会计核算中的其他缺陷

除了上述论述的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之外,当前的会计制度还有很多缺陷的存在,如对净资产结构问题的处理不当、合并会计制度发展不到位、会计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不同意、会计科目设计不全面等,本文就不一一赘述,将在措施中进行具体论述。下面就重点论述加强现行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

上文中论述了,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为了使得会计制度适应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要从宏观方向改变传统的制度体系,并且在微观上做到细致入微,保证改革能够适应时代改革的发展。

(一)变革当前的会计核算基础

当前情况下,我国的会计制度是收付实现制,这种制度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客观性,完整性和可比性也不足,很难对行政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费用进行合理的核算,同样也不能够适应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大趋势,因此说,需要改进这一制度,建立起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责权发生制。同时上文中也指出,现象会计制度的核算基础存在缺陷,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需要对当前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起采用权责核算基础的新型会计制度。采用这一核算基础,有利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量会计数据实现全面、及准确的处理,并保证数据信息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同时能够解决各种制约因素在执行期间遇到的问题,使得数据能够更真实细致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支出和收入的情况,能够对事业单位的成本进行全方位的核算,具有客观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同时也有利于资金的节约和高效运行,保证财务管理有序进行和事业单位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上文中指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且报表体系不健全,不能够动态的反映出单位的资金流向,因此需要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完善报表的结构体系,报表中不仅能够反映出资产的静态信息,还能够对于资金的收入和指出有一定的动态标注,且不能够将二者想混淆,要建立起明确的分界线,防止实际中的信息偏差;其次需要完善报表体系,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编制力度,从动态流向中反映出资金的走势,详细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情况,为其决策打下基础。

(三)净资产结构问题的完善与改进

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主要包括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固定资金以及节余等,其中的事业基金包括了历年的滚存资金以及对外投资的基金,其中滚存资金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带来资本的增值,同时还包括了事业单位成立时候的资本金。资本金原则上是不能够动用的,但是会计账面上并没有对资本金进行单独的反映,这就会使得相关信息使用不便情况的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将资本金从事业基金中单独的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项目,在净资产中单独反映出来。

在合并制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明确会计的目标定位。在会计目标定位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对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要把握好自身的实际需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确定的主题应为如实反映,即要客观真实的反应出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提供真实反应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状态的经济资源。这样做既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规划未来的资金流向,有助于会计监管职能的发挥,又能够协调好各方的利益,消除信息不对称因素造成的纠纷。明确定位会计目标是今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建议

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能起到制度保障作用,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良性发展,财务工作顺利开展。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的会计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还有很多和实际相背离之处。

我国现阶段执行的会计制度是财政部1997年制定的,并在1998年开始执行。这部会计制度在当时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状况相对吻合,有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制度上需要完善和更新。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会计的核算基础有一定的限制性。它的执行体系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产品的成本核算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不利于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这种会计制度也不利于真实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完整信息。所以,现在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客观需求上对我国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三、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些建议

1.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的改革必须选择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路线进行。应该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只有建立这种制度,才能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预算体系提供规范的制度保障。所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政府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2.对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采用权责核算基础,有利于将行政事业单位大量的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计量并进行客观、科学的处理,有利于解决各种会计因素在执行期间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成本使用情况;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序、科学进行,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3.实践证明,国库集中制度有利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健康发展,并能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合理的财政预算体系,有利于单位的财务管理高效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国库集中制度过程中,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预算体系还不够完善,或者不能严格进行核算、预算,致使在资金使用方面出现混乱。所以,在资金使用方面,应按照预算执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预算体系建设,控制好资金运转,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全面完善内部控制内容,并且严格执行有关的内部控制机制,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良性的内部控制机制,控制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4.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合并制定会计制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政府机构,并且行使一定的行政职能。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它的收入来源基本上是靠财政部的直接财务支撑。经过很多形式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尝试后,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已经比较统一,所以,在现阶段已经没有必要再将会计制度分设为两套会计科目。现在很多会计部门和账目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相容,但是各有各的名称,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合并制定会计制度,避免会计工作的重复,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顺利运行,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四、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还存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对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分析、研究,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继续加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要合并制定会计制度,使会计体系运行更加高效。制定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成本,使其更好地行使行政职能,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孔祥永.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浅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黄益伟.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形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3).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建议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是服务于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通过对单位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

二、管理会计应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出越来越大,对行使服务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模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近年来,中央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要求越来越高。若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就必须探讨提升内部管理的方法,而管理会计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开展提供了有效运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有利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2.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目前我国政府担负的投资和经济业务越来越多,依靠财政资金支撑的机构和人员也越来越多,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地方政府,虽然财政收入每年都在提高,但远远跟不上民生支出的增幅。为了缓解财政支出压力,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加快预算的执行力度,具有成本理念,利用管理会计的工具和方法,结合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严格监督支出的每个环节,使每一笔财政资金的使用都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3.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科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办公自动化程度原来越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越来越大,由于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具备管理会计能力,没有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缺乏考核机制,因此造成在工作中使用固定资产不注重维修保养,用坏了就申请更换新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有利于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优化财务管理方法,对国有资产使用进行绩效管理,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4.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将管理会计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单位中引入绩效管理,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方法,将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与激励方式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单位领导及员工的工作热情,使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使单位要求干好,变成自己要求干好。

三、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现状

1.管理会计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理论体系不健全

一是管理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应用的理论体系都是照搬外国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状很严重,同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二是目前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于企业领域,理论研究也是侧重于企业,201963月(下)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涉及的极少。行政事业单位跟企业在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及管理对象上有很大的区别,将企业的管理会计理论照搬到行政事业单位并不合适,制约了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2.管理会计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基础薄弱

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应用主要依赖于单位内部控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很不完善,有的没有设立内控机构,有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内控机构形同虚设,因此单位内控部门提供的基础信息准确性很差,特别是很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缺乏,严重影响了会计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导致了管理会计的基础信息不准确,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二是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能及时整理和分析内部财务信息,但对于非财务信息和外部环境变化关注较少,忽略了外部市场的环境影响,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3.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管理会计应用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一是单位领导对管理会计应用不重视。很多单位领导进行决策,根本没有“向前看、向后看”的意识,没有风险意识,不重视财务部门建设,对财务人员是否胜任持无所谓的态度,对单位的内部管理不追求效益;二是有些领导根本不想将管理会计应用于本单位。近年来,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部门,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根据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由于内部控制的缺失,预算绩效评价的执行不到位,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

4.管理会计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而且目前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很少。因此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极为缺乏,其原因:一是高校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方式落后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传授的内容大多适合企业内部管理,涉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少之又少,而且也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二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对财务制度掌握得不透彻,缺乏学习创新精神,对管理会计的运用不了解、不积极,认为单位管理是单位领导的事,跟自己无关,把自己扮演成出纳员的角色,无法保证单位财务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影响了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推广应用。

四、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策略

1.加快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理论研究,尽快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必须先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一是管理会计是舶来品,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的也主要是企业,而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内部管理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应尽快在总结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二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作为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不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为此,应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行动指南。

2.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系统运作离不开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管理会计用来分析应用的信息大都来自内部控制系统,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梳理好本单位的工作流程,查找存在的风险点,制定出风险应对措施,将本单位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其次要建立健全财务内控体系,严格工作流程,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实现内控机制为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真实管理信息的作用;最后要在赋予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大外部监督力度,保障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杜绝贪腐案件的发生。

3.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资金数额越来越大,要管好用好这些资金,就要对实施的每一个项目不仅要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还要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论证,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寻求更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管理会计的发展为我们行政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打下基础,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要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主动带头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大力推广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重视,真正让管理会计渗透到单位的发展和管理中,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作用。

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管理会计队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164-02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会计信息是来评价事业单位工作好坏的指标,评价质量好直接影响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受到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因素、自身运行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上还存在很多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工作效率,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对我国政府事业单位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从业人员应该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

1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

我国在2013年开始实施新版会计准则,新版会计准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较为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运转效率。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与市场中的企业单位又存在不同,上市公司需要及时准确地对外披露相关信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并不用对外公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评估是为了上级的考核和进行的评价,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准确可以有利于上级的及时考核。有利于上级对下级单位经济相关管理与制定,为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对社会服务的效率的反映,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有所了解,可以减少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腐败现象出现,有利于控制资金的不正确的使用,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定出合理的政策,让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的需要,维护我国市场经济正常发展。

2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会计信息质量不符合基本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必须及时、准确、可靠,实际反映是重要的,要禁止做一些形式信息反映。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信息质量存在判断不准确,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经济业务的核算往往存在一些漏洞,不能及时反映经济业务的本质所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只是形式上的体现,不符合新版会计政策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能把主要的信息和次要的信息完全清楚地反映出来,往往是所有的信息都在统计,造成一些真实的数据没有被体现出来,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使得会计信息没有依据可凭,造成上级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上存在一些盲区,不能够及时地了解下层部门的具体情况。

2.2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意识薄弱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服务部门,并不是经营性单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一定漏洞,导致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核算出现失真的现象,缺乏经济效益核算的意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在整个单位管理中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领导管理水平不高,一部分领导干部在管理财务中存在过去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有效内部控制制度。国家是有相关政策规定,但是领导干部存在认识意识薄弱,没有实际行动进行执行。往往是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良好的会计核算环境基础,势必会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2.3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信息质量不高,受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专业素质不高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整体水平对单位相关核算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一些会计由于平时单位业务量较少,并且都是较为简单的操作,导致一些会计常年从事一些重复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没有进行及时的知识更新,没有进行再学习与创新。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的风险意识较低,没有较强的竞争,导致会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一部分财务人员只注重自己的核算登记任务,没有参与到整体财务管理中来,在内部控制的实施不到位,从而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3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对策

3.1 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强调内部有效控制,内部控制则是执行会计准则的有效监督,能够很大程度上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内部监督机制,但是在现实中没有起到监督作用,没有具体实施办法,大部分监督部门都是为了完成上级的检查而设立的,相关实施也没有落实到个人行动上。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力度,把相关监管力度和职责落实到相关会计人员身上,做到行政职务与从业人员职位分离的办法。对会计人员的权限和职责进行明确规定,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全面建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3.2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要全面提高,主要在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全面提高会计的专业素质,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注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进行培训,对社会发展需要新的核算知识进行培训,单位要定期组织会计进行再学习,让会计能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上岗考试,实行末位淘汰制,要求会计上岗必须具备相关从业资格证书,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3.3 完善财务监管体系和明确领导职责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核算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监督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让内部监督起到一定作用。同时要加强外部相应的监督制度的执行,这样在内外监督下,才能够很好地约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审核工作,让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发挥效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领导工作,由事业单位负责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意识,增强每一个人的责任感。做好各个部门的预算与实际开销,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总体收支在会计核算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周宇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财经界,2011(7).

[2]廖文龙.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8(1).

[3]杨甲凡.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构建会计信息化系统[J].现代经济信息,2010(20).

[4]孔祥永.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浅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5]黄益伟.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形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3).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8

一、改革背景下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标准思考

一个企业的会计标准是否合理、健全,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指纯公益的事业单位,它们的设立运行,完全是非盈利性质,多数由财政拨款。由于它们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同时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标准的考量,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中国社会的综合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想把握好改革最后的红利,必须首先了解事业单位的基本发展阶段,审视改革历程。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总体上是经过了三个阶段,1950年初步建立预算会计;随后经历了渐进式发展,1988年,确立了会计工作在非营利性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接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会计制度脱离计划经济的束缚,开始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回顾历年事业单位的改革,其中最大的特色是逐步回归本质――公益性,形成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推行多年,但是进程缓慢,改革存在着观念、利益和政府转型三大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下发,明确指出了要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这对处于改革迷茫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事业单位的会计标准也不断推进,正在逐步向国际标准接轨靠近。在这新时期、新阶段,无论主观还是客观上都对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提出了更高质量财务信息的要求。公益性事业单位屡屡出现的“丑闻”都不禁叩响了公众对其财务透明度能力的担忧,由于无法为资源提供者提交明确的资产托管报告,民众自然会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工作公正性失去信任。同时,缺乏相应的原始款项流动数据,那么也就很难向信息需求者提供可以利己决策的会计信息。作为其内部的财会制度,特别是会计标准,如果不能突破自身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畸形的话,势必无法适应新的改革时期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冲击。也就发挥不了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益服务体系,增益人民福祉的核心作用。综上所述,重新思考、继续调整、整体改革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标准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实施效果

自从1997年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准则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实施已经超过二十年。客观地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来再评价准则的实施效果,不仅能够检验理论和实际的差距,还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标准理论提供真实参考。下面将从实践和理论来进行评论。

(一)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实践效果 (1)积极作用。自会计制度首先在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以来,事业单位也积极借鉴经验,从会计主体、原则、要素等方面建立了新会计管理质变的模式。正式确定了目前通行的会计要求:客观性、适应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确定了基本会计原则: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专款专用和实际成本原则;确定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和支出这五项取代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成为会计要素;确定借贷记账法作为会计记账方法。此外,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完善了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同时,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着重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规定,将原有财务管理的内容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改变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内容混为一体的状况,理顺了会计与财务的关系。

(2)存在不足。我国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标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事业单位的多方面需要,具体如下:一是不适应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发展。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土地房产、专利技术及自身品牌的无形资产大幅增值,所掌管的例如捐赠资产等资产规模日渐庞大。同时,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将所掌控的资产盘活出租、抵押、担保,运用自身品牌进行投资等活动越来越频繁。这些变化都从客观上对适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会计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不适应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我国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改革对会计科目、会计日常核算程序及核算内容、会计报告体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财政和预算管理的需要。三是不适应会计国际化趋势。我国于2001年11月正式加入WTO,这要求我国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游戏规则”行事。而事业单位内的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行的商业语言,必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国际化,这要求我国必须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以求实现国际可比。

(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理论效果 (1)会计目标。我国现行事业会计标准兼有“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双重目标。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因而其会计目标的首要任务是计量并反映受托业绩,所提供的信息也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受托业绩这个目标。只有将受托责任放在首要位置,才能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客观公正、真实可靠,才能为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另外,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捐赠者、公共服务需求者正在或者即将介入进来,他们对会计信息需求更加侧重“决策有用”性。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没有对会计目标进行专门表述。财务报告目标分解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其信息需求及如何提供这些信息三个方面,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仅仅指出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应为“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所用,尚未揭示事业单位全部的信息使用者,也未提及“会计目标”其他两部分构成要素,因而有待改进。

(2)会计要素。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对“资产”的界定没有突显其本质特征。同时也没有明确“负债”是已成现实还是只是推定,因而该定义忽视了其本职特征。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关于“收入”的定义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之上,随着权责发生制基础的逐步引进,该定义也应作相应修订。“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及其它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我国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营性支出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费用。鉴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基础将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相应的,代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要素“支出”将不再适用。

(3)会计确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可以对不同的业务活动和经营项目分别选择收付实现制或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增大。其次,收付实现制下无法客观、全面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成本数据不完整;收入支出不配比;不利于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4)信息披露角度。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负债表结构设计不符合国际惯例,导致资产负债表失去了本身“财务状况”的实际意义。现金流量表是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现金变动和支付能力的关键信息来源。但是目前看来,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设计中缺失该表。同时,不仅会计披露信息表内不完全,表外信息也存在不完整的弊端,如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信息的披露都不充分,这些都对使用报表的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三、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基本导向

新的改革时期,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标准的改革必须因地制宜,既要结合本国本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也要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在认真分析总结了自身特点和不足之后,再去粗取精地“拿来”,万万不可“一刀切”,盲目随从完成“改革”的目标,抛弃自身原有的有效的会计标准,最后导致舍本逐末。

(一)适应事业单位自身情况 在积极推进现有事业单位会计标准改革时,必须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复杂情况,根据各个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统筹规划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按照按资金来源可划分为全额财政拨款型,差额财政拨款型,自收自支型,以及企业化管理型事业单位,并且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基础不统一,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胜任能力参差不齐。因而,对现有事业单位会计标准改革要兼顾不同事业单位的特性,因势利导,分步推进,逐步落实。

(二)适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我国政府各级部门的广泛重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各个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密切相关,例如资产的购置、保管、使用、处置和收益等环节,而上述各个环节都与会计制度直接相关,并需要一套完备的、适当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与之相配套。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不是一项孤立的改革,而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三)适应企业会计准则改革 无论从教学研究中的课程设置来看,还是从实务操作中的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来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都是自成体系独立运行的。然而,从理论上讲,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本身,还关系到事业单位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各种制度、体制整体改革相配合的大局。从实务上讲,随着事业单位会计环境的变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要求呈现多元化,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也推陈出新,多方面都可以参考或者借鉴企业单位会计的处理方法。此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已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打破与企业会计制度完全独立运行的格局,实现二者良好衔接。

(四)适应会计国际化趋势 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陈毓圭当选为IFAC理事会理事;2008年5月,IFAC官方网站公布了首批通过IFAC审定的6家会计职业组织的最终行动计划,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动计划名列其中。这表明中国注册会计行业的发展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同时,IFAC主席沃德先生还表示,中国是IFAC的重要成员,过去、现在、将来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我国已经并将继续在IFAC发挥更重要作用。我国应该借助这个有利机会加强同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并用的形式,积极推进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实现国际趋同。

(五)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首先,公益性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资金来源不断扩大,有来自于政府的预算投入,有来自于私人的捐赠,有来自于本身的经营收入。从而导致业务层次的拓展,旧的会计管理制度已不再相适应了,需要变革会计制度,制定统一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方便资金与业务的统一管理,简化了工作流程,继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时,要注重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筛选出的会计信息在量的标准上要达到充分性,在质的标准上要达到客观、真实、及时、可比、谨慎、可理解等,这样子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决策,才能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的透明度,也应该而且必须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标准改革的主要方向。这就要求事业单位避免过分官僚化和过度的商业化,不能违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本质,忽略自身性质和职能。增强透明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约束事业单位克制自身行为,能够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满足贡献力量。

四、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标准设置研究

通过上文对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标准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发现要想真正推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回归“公益”本性的发展,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和再设置。下文将从会计的几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标准:

(一)会计目标角度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兼具“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但我国现行事业单位标准尚未对“会计目标”作出明确表述和具体分解,所以本文在会计目标角度主要提出两个基本设想: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标准应明确提出“会计目标”,保证实现其会计基本理论的地位。另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标准应将“会计目标”按照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其信息需求及如何提供这些信息三个方面作具体表述。

首先,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如下:(1)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而言,政府既为其提供财政支持,又为其日常运转提供协调管理,具有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2)捐赠者。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取得的捐赠收入所占比重较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捐赠会逐步增加,因此,为捐赠者提供信息将会是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3)信贷者。我国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但当其在谋求短期加快发展,而国家拨款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单位及个人借款是最快捷的方式。信贷者因关心债务人的偿债能力而对其会计信息极为关注,因此,资金信贷者也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重要需求方之一。(4)社会公众。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公益性活动,服务于社会公众,同时社会公众中存在潜在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捐赠者。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会计信息一方面能够展示其自身实力,另一方面还可能吸收更多的投资。

其次,由于上述四类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事业单位的具体联系和关联程度不同,其所需信息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说:政府及其管理部门。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情况以决定是否需要再拨款及拨款额度,并分析其资金来源及资产运行是都合法;捐赠者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的资财使用状况;信贷者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的现金流状况及还本付息的偿债能力以判断所借贷资金可能产生坏账准备的概率及数量;社会公众作为事业单位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或者捐赠者,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现金流量、发展潜力及社会声誉等各方面综合信息,以便决定是否投资、资助事业单位。

最后,关于如何提供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事业单位通过设计和编制会计报表及披露表外信息来提供各方所需信息。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另外,表外披露也是提供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一些非数字财务信息,例如事业单位的组织文化、对社会贡献等情况,可通过表外披露的方式提供。

(二)会计要素角度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要素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与将要逐步引进的权责发生制基础不相符。因而,本文将根据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要求,提出如下设想:(1)对“资产”的定义应突出其“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特征”。本文对“资产”的试探性定义为事业单位通过过去的公益性或者经营性活动形成的、由事业单位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增强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能力或者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2)对“负债”的定义应突出其“现时义务的特征”。本文对“负债”的试探性定义是指事业单位由于过去的公益性或者经营性活动形成的,预期会减弱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能力或者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事业单位的现实义务。(3)对净资产中归属于除财政部门以外的其他捐赠者或者投资者的权益应予以关注,相应的,对“净资产”要素下属明细科目设置应作进一步研究。(4)对“收入”及“支出”,本文建议将“支出”改为“费用”。

(三)会计基础角度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随着政府采购制度及部门预算编制等改革措施的实施,收付实现制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在事业单位会计标准里引进权责发生制已十分必要。首先,能够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其次,能够为事业单位提供完整的成本核算信息,准确地评价、考核非经营性业务的资金使用绩效;然后,能够实现同一个会计期间内收入与支出的良好配比;最后,能够对事业单位存在“隐性负债”的财务风险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目前,关于具体如何引进权责发生制,在何种程度上引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各有所长,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既要满足财政部门宏观管理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公众及其他投资者决策有用的需要。选择性、渐进式地引入权责发生制,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双轨制”。具体而言,要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最后过渡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四)会计信息披露角度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资产负债表结构不合理、缺少现金流量表以及表外信息披露不充足。本文关于以上问题的设想如下:(1)修正资产负债表格式,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等式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资产负债表左方是资产项目,右方是负债及净资产项目。(2)加强表外信息披露。要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从意识上重视财务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填报,必要时增加相关财务指标。(3)增加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因此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就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以便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同时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左右。支持、鼓励发展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仅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也是进一步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补充和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基本标准则是发挥事业单位重要作用的关键所在,在新时期,回归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益”本性,增强其财务透明度,为民思考,让公民放心,为民谋利,最后到真正改善民生,需要深思和笃行。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9

关键词:官僚理论;会计寻租;行政事业单位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年均增速高达9.8%。与此同时,财政收支却以更高的速度在增长,财政收支所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999年最初的12.76%增长到2012年的22.57%,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更是由从1999年最初的14.71%增长到2012年的24.07%。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增速远大于GDP的增速,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但老百姓能直接分到的份额却是在逐年减少。即便如此,各地方财政官员们抱怨最多的仍旧是可支配财力少,城市基建投入不足、保障房建设资金紧张、医保投入资金不足、教育投入压力大等。对于以上的种种现象,国内学者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求答案,他们认为预算体制不健全、市场经济、分税制、预算的不民主以及官僚体制是造成财政超额收支与低效率问题的根本原因。虽然他们从各个方面解释了财政超额收支与低效率的产生原因,但他们忽略了通过经济学理论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些学者就引进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来分析问题,为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一、官僚寻租理论模型

塔洛克就对垄断租下了一个定义,在他看来,寻租是那种利用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于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而笔者认为,所谓“寻租行为”,从广义角度来定义,应该是指人类社会中的非生产寻利活动,或者是指某种为了维护、再分配既得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而从狭义角度来定义,则是指利用法律或行政的手段阻碍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各行业的自由竞争以维护或瓜分既得利益的行为。 寻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非生产性,(2)耗费资源,(3)损害他人,(4)寻租行为的发生由制度决定。

(一)以垄断为例,分析寻租活动的社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租的存在会吸引要素由其他产业流入有租的产业,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使要素在该产业中的收入和其他产业中的收入一致,形成长期均衡。但是,如果人们追求的是既得的社会经济利益,手段是寻求政府干预,利用行政、法律等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自由流动、自由竞争来攫取既得利益,或者对之进行再分配,其活动的行政就是“寻租”。下面,我们以垄断为例,用图1来分析政府政策制造的租金追求活动。

分析图1可以看出,D是对这一产品的需求,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曲线,为简单分析,假设该行业是一个成本不变行业。在不存在寻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长期均衡价格是P0,这时的均衡产量是Q2,消费者消费Q2量的某商品获得的总效用是梯形CDOQ2的面积,三角形CDP0的面积构成了消费者剩余。如果政府将该产品变为特许配额产品,则产生了一个人为垄断市场,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由制度的改变而引发了寻租行为的发生,此时,厂商只有通过寻租才能获得特许配额经营权,这时市场由于供不应求而处于失衡的状态,市场对应的产量是Q1,垄断价格是P1。由于政府在市场中起决定作用,为了维持垄断阻止长期均衡的达到,政府将会限制产量维持在Q1水平上,因为垄断利润的存在,厂商就会为了获得特许经营配额,通过各种手段向政府寻租,这种行为正好符合寻租的“非生产性”特点,长方形P1 P0AB原本就应该是消费者剩余,现在它则移到了生产者手里,这又恰恰验证了寻租活动“损害他人”这个特点,而且消费者剩余还多损失了一块三角形ABC,这个三角形也是由于寻租活动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经济学上也称之为哈伯格三角形。

为了更好的说明寻租造成的社会总福利损失,这里我们可以假设寻租者的初始效用U等于其收入Y,令其投入的收入为I,可能得到的租金为R,再假设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概率获取租金,寻租者是风险中性的,而进入寻租领域是自由的。在这样的假设下,寻租将持续到这样一个点,寻租者的数目N刚好保证作为一个寻租的预期收益等于一个非寻租者的收入,即:

E(Y)=1/N(Y-I+R)+(N-1)/N(Y-I)=Y

由此推出,当实现均衡的时候,有R=NI

这就说明了投入寻租的总收入刚好等于寻租可能得到的租金。对利益集团而言,集团的整体福利可能获得了提高,但对于社会而言,社会总福利则是降低的,所以,寻租活动将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与低效率。

(二)官僚制定义、特征及目标

“官僚”一词最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法国,“官僚机构”也来自法语,翻译成中文,含义就是“办公室的统治”,所以“官僚”最初是指所有的政府官员。而在西方文官制度建立后,它一般指非经政治选举的、经考试进入政府、不受政府更迭影响的政府官员。而“官僚机构”一词来源于英语,其有贬义的含义,有某种“低效率”的意思在里面。官僚制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他认为官僚制是权力依职能和职位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体系,亦称科层制。笔者根据韦伯所提出的层级官僚制理论,总结得出所谓“官僚机构”的特征从内部来看实行严格的等级制,从外部来看便是一种委托管理机构,而官僚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秘密”的,体制中人永远掌握有信息优势。

而官僚机构最大的目标就是预算最大化。预算规模的增加常常会导致职位的重新定级,或是人员的增加和官僚化。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官僚制的目标在追求预算最大化,我们可以用图2所描述的预算最大化模型来证明:

图2

由图2所示,当某一个人不是官僚的时候,个人的收入是Z,Px、Py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价格,X、Y分别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数量。这样可以得到非官僚的预算约束线Z= X×Px+Y×Py。在其他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这个人变成了官僚,那么,除了货币收入外还能依靠其地位得到非货币收入,这个收入为公共物品的总价值的一个比例,假设为M×X×Px。这样,他的预算约束变成Z+M×X×Px= X×Px+ Y×Py。可以看到,两个人面临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对于官僚而言,公共物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在其他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将更倾向于数量更多的公共物品。通过图2-2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在做官和不做官的时候的预算约束分别为AA和BB,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公共物品的相对价格,引入无差异曲线,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不是官僚的时候,其均衡点是在E点,而作为官僚,其均衡点在F点,对应的公共物品数量是G2,远远大于不是官僚的时候的均衡数量G1。

在这种双边垄断关系中,双方的权力是不对等的,其原因在于信息的昂贵导致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官僚机构是庞大而烦杂的,人员众多,而上级预算拨款单位对于官僚机构是一对多的关系,所以官僚机构占有绝对优势。上级预算拨款单位与官僚之间虽然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它可以轻易地通过各种“寻租”手段争取到拨款的最大数额,这就相当于完全价格歧视了,由此官僚机构获得了全部消费者剩余,而对其的监督则大大弱化了。而官僚寻租的手段有政策寻租、关系(人脉)寻租、利用规则漏洞寻租等多种方式。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产生机制

行政单位是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实行预算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而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对照公共选择学派中的官僚理论,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只有追求预算最大化,才能实现单位的最大利益。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我国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体制在实质上与官僚制具有高度一致性,正因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官僚制属性,为会计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官僚制特征及预算体系是会计寻租行为产生的基础

我国目前的预算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下拨的体系,这种预算体系带有明显等级节制的官僚制特征,它所强调的是对预算的“控制”,而非“绩效”,所以,带来的结果则是以大量的文件、政策、规定来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方式,力求控制到每一个细节,确保资金的使用流向是真实的、合法合规的。这样的预算体系会带来两个后果:

1.过分强调了预算使用过程的控制,而对预算使用所真正所要达到的效果却无人关心;

2.繁复的文件、政策、规定使得操作人员的专业程度更加提高,因为外人会难以悉数了解数量庞大的文件规定内容,这就为会计寻租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独特的会计专业体系是会计寻租空间的主要来源

前文我们已经谈到官僚制的特征之一是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秘密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也印证了这一特征,因为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其执行的会计制度、报表结构、记账方法、科目设置、项目规则等与通行的企业会计完全不同,国际通用的会计核算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其的监督功能会减弱。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于企业会计不一样,一般不采用权责发生制而采用收付实现制,所以,收付实现制的施行,就会造成很多应确认收入和应确认支出无法及时入账,给会计寻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双边垄断和信息不对称为会计寻租提供有利条件

前文我们已经谈过官僚机构的权力来源,那就是官僚制所特有的双边垄断以及官僚们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优势,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分级制度,恰恰人为地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带有信息不对称特征的双边垄断模型。预算拨款的上下级单位存在着一个双边垄断的关系,财政代表了政府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是公共物品的唯一买家;而一个上级单位则需要面对成百上千个下级单位,下级单位执行预算的过程就是生产公共物品的过程,也就是公共物品的唯一卖家。作为公共物品的唯一供应者,下级预算单位会计完全了解本单位公共物品的真实生成成本,而上级预算单位由于缺乏手段获取有关生产成本的准确信息,在与下级预算单位的讨价还价过程中,下级预算单位可以提出高于生产成本的预算标准,而上级单位面对大量下级单位上报的预算方案时,但迫于时间和人力成本的限制,除了接受也别无选择,这就为会计寻租提供了无数的可能。

(四)官僚制等级间所特有的“父子关系”决定了会计寻租行为的无风险性

前文我们已经谈过,上级预算拨款单位与官僚之间是一种特殊的“父与子”的关系,对官僚充满着“父爱”,即使官僚犯错,也会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他。而我国的情况恰恰也是这样,在行政事业体制中的上下级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父与子”的特殊关系。在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科目的运用,专项项目的设置,项目明细预算的编制都是可选择的,预算会计完全可以按照有利于本单位预算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在财务制度框架内编制预算报表和决算报表,这样申请到的预算必然是大大超出实际生产成本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寻租是指在社会总财富不变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通过采取一系列合法的会计手段,以达到改变财务报表数据目的,从而转移更多公共资源分配,从中获取大于公共物品真实生产成本预算,以达到本单位预算最大化的非生产性活动。为了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行,笔者将以某行政事业单位实例来分析会计寻租的具体实现过程。

三、以“N高校”为例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实现过程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产生的原因,但我们要深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的实现过程,笔者将以假设的“N高校”为例,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预算申报、执行、决算审计全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寻租的。

在预算的申报过程中,“N高校”的预算会计利用本年度填报下一年度预算的时间差,将测算明年应该退休的在职人员直接算作退休人员,并将离退休人员每年自然减少人数忽略。除了在人数上的人为控制外,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因素,”N高校”预算会计在计算师生比系数上进行了所谓的“合理”调整,用“下年预测法”调整具有研究生学位、正高职称和副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追加外聘兼职教师人数,同时引入附加指标(院士指标、长江学者和“”人才指标、“杰出青年”和“国医大师”)等加分人才指标,综合运用一系列的“会计寻租”手段后,将”N高校”的师资系数进行人为提高。在“专户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中,预算会计将预测“收费率”人为降低,故导致应上缴的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减少。在上年结余和结转资金中,预算会计根据财政年度决算只统计到二级科目的技术漏洞,将三级科目中的“未完项目结余”金额调整至“单位一般基金”,在“一般基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上年结余和结转资金”。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N高校”的会计利用政府集中采购中的漏洞,将该设备拆分申报,拆分出来的设备则不在政府采购品分类目录中,按照规定,则可以采取单位自主采购模式进行,由于”N高校”申报的预算资金大于实际的资金需求,所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一些无法按时完成支出计划的项目,会计会根据需要调整相应科目,比如将原本应该是收入类科目设成代管类科目,同时将原本应该是内部往来类科目记做收支出类科目,导致从报表上看预算是完成的,但实际上只是虚增了支出。减少的收入以及虚增的支出资金则转移变成了单位的自有资金。

年终决算时,“N高校”早已经通过各种会计手段将当初预算虚增收入及套用财政资金做平了。比如:按规定“财政拨款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 预决算数字应该保持一致,但“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为单位收取的各项事业收入,”N高校”本年实际应纳入财政专户事业收入超收,为了将超额收入留在本单位自由支配,此时,会计就会利用收入科目的可选择性漏洞,通过调增 “其他事业收入”科目,在当年12月31号之前通过调整收入帐来达到平衡。即使有科目的确无法完成预算指标,“ N高校”也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结账,而达到准确完成年度预算的目标,这正是因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导致的会计寻租手段。

因为上下级单位都是官僚机构,存在着“双边垄断”和一种类似于“父爱”的关系,即使审计发现了重大问题,也只会将问题向上级财政部门反映,如果问题性质严重,那么上级财政部门也会因前期审核不严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当于“板子又打了回来”,所以 ,有这个大的前提存在,专业的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再高,审计也就往往流于形式了。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问题治理的制度安排设计

针对上文中提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寻租问题,从众多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现状来看,是普遍存在的,严重侵蚀了我国的财政收入,会计寻租行为长期恶性地循环,也是造成我国财政超额收支和低效率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压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空间,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减少社会总福利的损失。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设想:

(一)探索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体制改革

前文已谈到我国目前预算体系是一种“控制”预算,而非“绩效”预算,所以,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便是探索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改革。所谓绩效预算是政府预算方法的一种创新,这种预算方法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把预算资源的分配与政府部门的绩效联系起来,强调结果和效率,目的是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这种以预算资金绩效“倒逼”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的模式,能以其强大的预算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政府改革,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绩效预算在美国乃至其他一些国家的实践,也表明了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所以,笔者认为,只有从“控制”预算转变为“绩效”预算,才能真正压缩会计寻租空间。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前文我们已经了解到独特的会计专业体系是会计寻租空间的主要来源,那么要改变会计寻租泛滥的现状,我们就必须要从改变目前的会计制度着手。首先,笔者认为应将我国目前通行的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其次,我们还应该明确界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应用范围,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统一纳入到预算会计体系中,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起界定为公共会计体系。最后,还需要规范会计科目、明确定位会计信息,即客观、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要明确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使用范围,归并不合理科目,撤销一些容易引起会计寻租行为的科目,最大限度地使科目表达的经济行为清晰明确。

(三)财务信息公开、完善会计报告体系、事后审计及绩效奖惩机制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官僚机构的寻租空间来源于它的“秘密制”特征,而“秘密”的相反面则是透明公开,所以,只要遵循财务信息透明公开原则,各行政事业单位定期将会计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监督,这样,会计寻租空间将会大大被压缩。同时,还要建立事后审计激励机制,建议成立财政专项审计奖励基金,经费来源可以是因审计工作而挽回的国家财政损失按一定比例提成,针对审到重大问题的审计机构要实行必要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杜绝会计寻租问题的泛滥。最后,建立必要的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完善财务管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对单位内部资金的运用情况及管理水平有一个公正客观地评价,提高广大财务人员的管理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违反政策的单位,要有严厉的问责及惩罚机制,必须要问责到人,惩罚到位,如经查实套取、骗用财政资金达到一定限额的,要上升到法律层面惩治相关责任人。只有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才能真正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的源头上解决问题。

(四)建立统一高效的财政预决算软件

目前,各地省级财政实行的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采用的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各类预算、决算及国库集中支付软件,由于软件开发水平的高低,造成软件性能参差不齐,各类软件漏洞层出不穷,从而造成巨大的会计寻租空间。笔者建议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省一级统一的财政预决算系统,建立统一的财政基础数据信息库,因为财政拨款的依据是根据各单位上报的基础信息计算而得,如果一旦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每个单位的预算会计在上报基础信息预算时,则完全没有了寻租空间,那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基础信息的上报上则不会作假。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问题的研究,来揭示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将会计寻租理论与官僚理论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充分证明了会计寻租理论也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问题是多年来制度设计不合理所累积下来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从制度源头和操作层面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彻底而艰辛的改革。笔者根据官僚理论与会计寻租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制度安排建议,提出了健全会计报告体系,完善事后审计制度,完善财务分析、内控、绩效及奖惩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财政预决算软件等建议,为铸造高效的预算管理和行政管理体制作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戈登・塔洛克 著.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 李政军译.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