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虚拟经济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02 21:05:11

虚拟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范文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在规模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的产生,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二者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从长远看,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但是一定程度上的背离也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物。本文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偶和协调的视角,以反映二者耦合程度的耦合度为指标构建二者之间独立的耦合系统。假设存在m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统ui(i=1,2,…,m)和uj(j=1,2,…,m),则多个系统的耦合度模型可以表示为C2=n([u1×u2×……×un)/Π(ui+uj)]1/n(1)当我们将条件限定为两个系统,则此时两系统的耦合度模型可以写为:C2=2({u1×u2)×/([u1+u2)(u1+u2)]}(2)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正向和负向两种关系,则进一步模型可以写为:C2=u1×u22姨(/u1×u2),u1+u2>0-u1×u22姨(/u1×u2),u1+u2<姨0,C2[0,1](3)C2即是最终得到的耦合度指数,其值位于0~1之间。当值趋向于1时,则表明二者在实体经济促进虚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协同发展,反之,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当值趋向于0时,则意味着两个经济系统之间发展失调。为了使指标度量更加具体,我们在耦合度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发展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两个指标:U1+βU2D=姨CTD'=exp(-1D)(4)其中,C是根据式(1)、(2)、(3)得出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耦合度,T表示实体经济或者虚拟经济的单独发展评价指数。D'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这一指标是在耦合度指标基础上的细化,其指标值涵盖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状态,从极度失调到极度协调,共10个等级的耦合状态。

2测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第一部分构建的评价模型选择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根据第一部分构建的评价模型选择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衡量实体经济发展的指标主要是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主要是建筑业、工业等行业的产值以及第三产业产值,而虚拟经济的度量指标则与金融密切相关,如金融相关率、资本投入量、金融规模以及金融效率等。其中,资本投入量用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表示,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金融规模以巴南区所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区域实际GDP;金融结构以所有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余额/所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来表示;金融效率以贷款余额/存款余额来表示数据来源自《重庆市统计年鉴》和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0年的0.2903逐渐上升至2013年的0.5809说明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发展程度提升,二者出现良性耦合,即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则反哺实体经济。虽然至2013年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然不算太高,为0.5809,但总体上渐入佳境。进一步具体观察,两个系统各自的发展指数评价,可以发现其走势表现为波浪状起伏,两者的缺口逐渐缩小。尤其是自2007年之后,虚拟经济系统在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中表现出较突出的作用,促进了两者的协调性。巴南区作为重庆主城九区之一,是重要的装备制造业、汽摩制造基地和公路物流基地。“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扩大,工业化快速推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8.7亿元,年均增长16.6%。虽然巴南区的第一产业占有相当比重,但第二产业在实体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处于快速转型中,产业结构转型、新型城镇化对金融资本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但与此同时,从评价结果也可以发现,样本期间巴南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仍然偏低。原因在于,巴南区整体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第二产业中过分依赖于汽摩产业、城乡二元经济鸿沟仍然显著,金融机构总量相对匮乏,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农村金融抑制现象比较严重,金融辐射力极其有限,金融中介链条不够完善,导致金融资本流入实体产业仍然存在障碍,需要进一步扫清。

3结论与对策建议

虚拟经济论文范文2

马克思以其极其敏锐而深刻的哲学判断力,从认识论悖论入手指出了这种“客体世界观”的根本缺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实践,是人类直接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物质活动。人类只能通过实践活动中确证世界的存在。由此发展出完全不同于“唯客体”的形而上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人以生产劳动的方式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过程。因此,物质生产劳动成为人与自然界的内在联系过程。而生产劳动需要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体之上,人与客体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需要依据自身的生命需求用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即生产劳动创造出劳动产品,而这些劳动产品是自然与人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事物客体在人生命中的体现,表现为人维持生命的物质与意识的反映。因此,人以实践的方式与客观事物并存,也因为实践与客观事物相互渗透,并通过对方来表现自身的存在方式,形成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得出结论:事物是普遍、内在联系的,客体就是凝固了的内在联系的过程,事物的本源是过程,主客体联系的过程,也就是矛盾的过程。一切矛盾就是过去一切联系结果与现在一切联系结果斗争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为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持:

1、全球经济处于普遍联系中,中国经济只有在不断的和世界经济紧密融合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催生新的经济能量,经济才能充满活力。而真正能与世界经济紧密融合的便是虚拟经济。换言之,虚拟经济是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钥匙,是中国不断获得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凯恩斯对新古典经济学最大的超越在于看到了“流量”的重要性,虽然凯恩斯未能解释货币———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权力,但毕竟已经认识到流动性在经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存量”没有“流量”的经济是一潭死水,虚拟经济在促进流动性方面则有着巨大的优势。当然,虚拟经济的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相当强烈。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膨胀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易创造出双重价格体系;另一方面,可能对资源配置产生误导,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但不能因为惧怕虚拟经济带来的风险性和负能量就割裂了中国资本市场与世界资本市场的联系,割裂了联系就等于割裂了中国经济发展发动机上的纽带。能量有正负之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后必然波及到中国,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只能在实践中勇敢的面对并加以解决。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二律背反,害怕和回避矛盾的后果是陷入更大的矛盾。观察经济社会发展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审视,经济发展就是在正负能量不断对冲的矛盾中螺旋式的前进,每次大的波动后正能量都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带动世界经济螺旋式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虚拟经济本身也是一个二律背反,矛盾是动力的源泉。

2、虚拟经济非常灵活,把全社会的资金都吸纳进来,事实上,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被编织到金融网络中,即使没有投资股票证券,也难以逃脱,如社保金、医保金等,都与虚拟经济有联系。虚拟资本是系统性权力,弥漫于整个社会,形成支配全社会的金融权力,既不定型又弥漫在每个人身上。

3、应正确看待经济稳定性。经济的稳定性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通常根据一些经济指标来衡量,例如通货膨胀率,存贷款利率差、实际汇率波动指标、政府财政赤字等等。另外,人们的心理预期也是衡量经济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稳定是相对的,事物的稳定性恰恰建立在不确定的基础上,稳定有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对事物的稳定无影响,不确定的范围确定确定性,这是辩证法认识对深层世界的认识,与旧唯物主义追求绝对的精确性相对立。把辩证法用于经济发展中我们就能认识到,这种不确定性即风险性,应当允许并重视经济发展中的正常波动,波动带来了风险性,但波动正是稳定的载体,波动代表机体内部新生力量的动力在突破旧势力的桎梏,是矛盾运动的表现。辩证法认为,每个层次要引起下个层次的变化,能量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层次的变化只能引起一个层次的变化,对其他层次无影响,各层次是相互绝缘的。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海啸,其破坏范围广,穿透力强让人们难以预料,关于金融危机为何破坏力如此巨大,下文将做专门阐述,总而言之,是由于没能正确对待虚拟经济造成的。

4、经济发展是个综合性过程,是在物质化社会系统整体性推进发展中同时发展的。无论是研究实体经济还虚拟经济,都不能只从经济学科角度去观察,应用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三种学科综合思索。当今中国,政治哲学强调人民性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不是人民,是判断某个经济政策的重要评判标准。所以,在制定某项经济政策时,首先应把人民的利益考虑进去,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20多年,虽然问题和矛盾频现,但总体上国家和广大人民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了巨大财富,国家资本不断增值,这是符合辩证法事物发展规律的。

5、提倡发展虚拟经济并不是忽略和否认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物质生产和交换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坚实的物质生产基础是虚拟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辩证的看待两个问题

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经济安全性和风险性等问题,需要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进行解析。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在经历了长时间资本市场泡沫积聚后的一次负能量的猛烈释放,是在虚拟经济畸形发展,攫取大量虚幻财富在西方人心里生成的“幻象”破灭后的集中爆发。把虚拟经济看成虚幻经济,游戏经济,完全脱离其现实存在的根基,任意创设虚拟的金融衍生产品,其本质已经完全脱离了唯物主义所坚持的世界观,当时的华尔街金融体系推崇‘游戏经济’,金融衍生品成为锻炼人的意志与想象力的工具。从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上理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一种“直观对象”的存在关系,而是一种感性互动的存在方式,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彼此独立而又统一的子系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应该存在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过程,虚拟经济需要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实体经济也需要虚拟经济加以激活,正常情况下,张力内的经济的波动可以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与此相对立的“原像—镜像”关系实际上割裂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导致虚拟经济从应该坚持事物发展规律引向唯心主义的危险行为,当张力被强行拉伸,虚拟经济本身的风险性就会因为过度的投机行为加深,不确定性变得难以被认识,这势必产生极其惨烈的后果,“作为财富的社会形式的信用,排挤货币,并篡夺它的位置。正是由于对生产社会性质的信任,才使得产品的货币形式表现为某种转瞬即逝的观念的东西,表现为单纯想象的东西。但是,一当信用发生动摇———而这个阶段总是必然地在现代产业周期中出现,———一切现实的财富就都会要求现实的、突然地转化为货币,转化为金和银。”实体经济以实物或服务的流动作为其运行的形式,而这些形式都是以资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虚拟经济中,资金是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出现的,如果资金的信用化膨胀进入到实体经济中的生产循环,则就形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紧密互动。由于这种虚拟的信用资金弱化了实体经济所需要资金的作用,因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虚拟经济的膨胀及波动促成了金融泡沫的生产,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因此,发展虚拟经济,并不是否认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不是忽略社会因素任意虚设,更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跨越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虚拟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既然把虚拟经济放在唯物主义视野中考察,就应承认它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承认其的现实基础,完全脱离现实基础的“虚拟经济”就其本身而言不是虚拟经济,是游戏经济和虚幻经济。虚拟经济是对现实基础的抽象和放大,且放大的比例应该在一定限度之内。承认虚拟经济的现实基础是实体经济,也就承认了虚拟经济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问题,二者之间联系密切,既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在对待二者关系上,尤其应注意研究特殊性,特殊性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原因,是事物之间区别彼此的根据。既不能用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发展虚拟经济、评判虚拟经济,也不能因为虚拟经济的特长就否认实体经济的存在意义,忽视其存在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在中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在发展中必然碰到许多问题,对于这些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国外的或过去的经验去套,唯物史观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所有问题都放在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全面把握,中国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所有问题都应该在这个有机体中通过实践加以分析解决。或许,哲学的“贫困”在于它无法为所有学科提供该学科本身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哲学的魅力正在于它可以对所有学科进行批判和衡量,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和道路。

(二)虚拟经济的经济安全性和风险性

乌尔里希•贝克曾说过:“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一种经济行为的‘准自然的’组成要素。”因此,虚拟经济也具有高风险性,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虚拟经济并不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其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但却可以对实体经济创造出的财富进行再分配,这也是其虚拟性的表现之一。随着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势必会增加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中的也面临着微观性、不确定性与盲目性等消极因素。“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资产,包括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工具的价值,具有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因此虚拟经济对经济系统中出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能够有效地予以克服或减少,并由此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对于现代化风险投资和规模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三点原因:

1、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弱,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逐渐取得相对独立,不再依附于实体经济,但是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由于对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从而对实体经济的价值系统的影响却越来越强。

2、实体经济的价格主要受自然资源的制约,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但是,虚拟经济交易的载体是虚拟资本,而虚拟资本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其价格主要受到人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虚拟经济极容易产生频率较高的波动性。3、虚拟经济的重要功能体现在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风险定价和交易机制,并提供了一个降低了交易费用的稳定环境,从而使得经济得以稳定增长。虚拟经济既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性,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对现代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贡献,这实际上加强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异化”。基于以上原因,现代经济的危机发生主要并首先来自于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导致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从而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虚拟经济的安全。虚拟经济的安全运行能有效地抵御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系统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和国民财产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当我们还在庆幸08年金融危机没有大规模波及中国的同时,一些经济学者把这些庆幸归功于中国尚未融入国际资本市场,人民币自由兑换没有打开等因素,但这种庆幸不能成为束缚虚拟经济发展的理由。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二律背反,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消极因素,当前很多经济学者热衷于从如何消除这些消极因素进行研究,这在哲学上是否犯了蒲鲁东式的错误?“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起来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马克思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消极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对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建立起虚拟经济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于问题的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日后避免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从哲学角度考虑,那就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如何引导、转化、控制这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负能量,把它的破坏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负能量带来的冲击做到最小化,从而降低风险,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不要企图消除它,消除了消极因素,就消除了虚拟经济本身。

三、基于历史哲学维度的审视

虚拟经济论文范文3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广义虚拟经济学;意识形态;制文化权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4-0024-07

From Culture, Ideology to Culture-making Power: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from 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II)

GUAN Yong-qiang1 ZHANG Li2(1.Institute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economy has been an important field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theory of ideology is also a vital part of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A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n-temporary China,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theory present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above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day’s world economy.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ithin the context of past studi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related fields, and presents a discussion on culture-making power, a core concept proposed in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role of culture-making power in state-building and national identity-building and also holds that the making of culture-making power relies on the consciousness and efforts of government. From this perspective, political economy itself is the making of the culture-making power.

Keywords: political economy,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deology, culture-making power

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曾经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制度)学派都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开展过大量的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更进一步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就文化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属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采取了把经济孤立于社会文化等制度因素之外进行抽象研究的纯粹演绎方法。尤其是在经过20世纪中期的“形式主义革命”之后,研究形式的数学化而非思想内容成为了经济学追求的目标,而那些坚持把文化作为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的制度学派学者们则纷纷转入社会学领域,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学这一新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葛兰西、阿尔都塞等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等也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启发性的思想观点。

作为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学,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角度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全新地阐释,指出现代经济是一种传统价值不断容纳信息介质后形成的具有更高价值的广义虚拟经济,文化信息所承载的虚拟价值已经取代实用价值成为了整个经济的主轴;因此,谁能够掌控制文化权,谁就能抢先制定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游戏规则,进而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主动权和优势地位。

本文首先对以往政治经济学及相关学科就文化与经济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作一个概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从广虚理论对文化的系统性阐释、制文化权的物质依托以及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体现这三个角度,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制文化权”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政治经济学关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观点

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刚产生起,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就已经被纳入它的研究范围;亚当・斯密、托克维尔和威廉・配第对此分别采取了三个不同的研究视角。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把文化看作是影响个人行为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认为人既有利己的“自爱”,也有对他人的同情心,二者既矛盾又相互伴随,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因此,他希望当时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社会能在以利己心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用同情心控制情感和行为,建立一个有道德的理想社会。

在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中,文化是一种社会风气。他认为美国相对欧洲更民主和平等的文化起到了比政治制度和地理因素更重要的作用,它使美国人更富于冒险精神、推崇诚实劳动和实用消费理念,因而造就了美国经济的繁荣;而与美国北方相比,他认为南方的蓄奴文化就是一种导致经济低效率的文化。

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则把文化看作是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鉴于当时各国商业都由新教信徒所把持的状况,他建议英国政府应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吸引在欧洲大陆受到打压的新教人士和他们的资本,以发展英国的工商和航运业,进而打败法国和荷兰这两个竞争对手。

在此之后,历史(制度)学派的学者如英国的莱斯利、坎宁安、阿什利和德国的施穆勒、桑巴特等,大都继承了斯密和托克维尔的视角,把文化作为影响个人行为和经济风气的制度因素进行探讨,其中最著名的是凡勃伦和马克斯・韦伯。

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继承了斯密的传统,认为奢侈消费的经济行为根源于人们的竞争心理,即希望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每个阶层对上一阶层消费方式的模仿则最终形成了全社会的消费文化。

韦伯的研究则合并了斯密和托克维尔的研究视角。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所关注的效用问题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判断,正是新教的伦理和价值观使人们把做好世俗职业看作自己已被上帝选定获救的确证,从而形成了勤勉工作和积累财富的资本主义精神(风气),进而推动了近代欧洲经济的发展①。

凡勃伦和韦伯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布迪厄的名著《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就发展了凡勃伦的理论,认为人们追求消费品味的目的在于构成一种阶层的指标,把自己与更低层的群体区隔开来,进而取得对社会的支配权;格尔茨的《小贩与王子》和李普塞特的《革命与反革命》、《大陆的分界》则继承了托克维尔和韦伯的思路;前者考察印尼不同文化形态下经济发展的路径差异及其与经典资本主义模式的不同,后者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路径差异的原因。

与历史(制度)学派和经济社会学不同,马克思主义采取一种与威廉・配第更为接近但立场相反的研究路径,批判地探讨了文化作为政府政策的意识形态性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不像科学那样根源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实践,而有着脱离现实和对现实扭曲和掩盖的一面;统治阶级或企图取替旧统治阶级地位的新阶级,总会把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描绘成唯一合理且具有普适性的思想,以欺骗和强迫大众接受。

此后,葛兰西和阿尔都塞进一步提出了“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认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和军队、法庭等暴力机器一样,是统治者维护霸权的政策手段,其实质是通过教会、学校、媒体和出版、文体等机构,向人们不断灌输符合统治集团利益的文化和价值观,使之适应社会和服从国家的规范。

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也指出,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使人们失去了应有的批判意识而沉迷于技术理性,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大众文化也只是由“文化产业”(又译“文化工业”)为维护统治集团利益而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实际都是在操纵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以维护现存制度的安全。

另外,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也认为,现代学校教育所传递的文化内容和语言符号都倾向于支配阶层,它保证支配阶层的子女能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传递着社会的不平等。齐泽克则指出,社会上的每个个体一出生就被外界赋予了各种意识形态的期望,个体的成长过程就是被意识形态不断建构成为社会所期待的主体的过程,所以我们即使明知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也仍然无法与之断绝关系。

最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诺斯也曾希望通过“意识形态”一词把文化问题重新纳入到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但这里的意识形态并不具有批判意义或政策含义,而主要继承了斯密以来的道德和价值观内涵,意指人们因地域和职业等原因而获得的某种社会常识和日常行为习惯,在经济活动中可以起到节约交易费用、克服搭便车行为和促进社会合作的作用。

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对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的系统性阐释和升华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不仅继承了传统政治经济学对文化的关注,还从当今世界经济的现状出发,对文化问题进行了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阐释。

首先,广义虚拟经济理论采取了人本经济的基本研究范式,把价值观和文化问题放到了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广虚理论指出,随着当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告别物资短缺时代,商品的价值正在日益远离劳动和生产过程,而与人们的生活娱乐消费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除了要以效用价值论替代劳动价值论以外,还要进一步改变对人类活动基本模式的理解,从劳动对象化提升到生活对象化,从物本经济转向人本经济的思维方式。于是,解读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要成为了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根本问题。而如前述斯密和韦伯等的研究所表明的,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根源于心理因素,反映着一定的伦理和价值观念,效用程度的高低也依赖于价值观的主观判断。由此,作为价值观的文化问题也就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体系占据了中心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广虚理论提出“二元价值容介态”的概念,进一步对原本隐性的文化赋予了明确的价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其特点就是承载着文化的信息被纳入传统的物质形态之中,并形成了超越实物价值的更高级的虚拟价值。正如凡勃伦和布迪厄所指出的,人们在购买奢侈品或者追求品味时,消费的对象并不是物品本身,而是消费者自己赋予物品的文化意义。只是,广虚理论在这里给出了更为一般性的解释,认为广义虚拟时代的所有商品都是“承载着价值、信念的文化产品”③,都具有着或多或少的文化虚拟价值。只是高档品牌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容纳有价值的信息,从而累积了更高的虚拟价值,而低档商品则只具有很低的虚拟价值,因而也主要用于满足人们在实物层面的需求。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作为文化的价值观体现在社会风气上,就是信心、人气和信用制度。随着虚拟价值在商品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商品价格的波动也越来越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和心理因素。于是,信心和信任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它不再只是斯密那里道德意义上的同情心,而是商品虚拟价值的支撑要素。或者可以说,信心本身就是价值的显现。在广义虚拟经济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作为社会群体的信心的集合,就表现为人气,而人气的持续存在又有赖于现代社会的信用制度。在这里,对于作为社会风气的文化,广虚理论采取了比托克维尔和韦伯等学者更抽象的解释。它并不特指某一种价值观或宗教文化,而是更具有一般性的人气和现代信用制度。事实上,在人本范式下的广义虚拟经济中,没有人气就没有交易。人气已经成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重要资源和财富标志,也是驱动整个社会创新和发展的最活跃的文化动力。

最后,广虚理论在更高的层次提出了制文化权思想。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作为虚拟价值的源泉,文化同时也构成了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一种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文化,也就拥有了全世界对它的信心和最广泛的人气。因此,拥有控制文化观念的形成权或称“制文化权”,就成为了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获取财富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宏观层面,政府应抢先缔造和输出一套符合本民族、本国家利益的文化理念。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进而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在微观层面,则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生产和营销,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融入到产品的虚拟价值中,在创造以虚拟价值为主导的产品品牌的同时,弘扬本民族、本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在这里,制文化权思想有着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相类似的政策含义,意指潜移默化地把符合本国或本民族利益的文化理念渗透到其他国家或民族,进而使之为文化的控制者服务。不同的是,制文化权思想主要关注的不是统治集团对国家内部的霸权,也较少批判性的色彩,而更多是从世界格局出发,强调文化的输出和国际竞争性,依托于全民族共有的文化以及政府与企业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密切合作和一致对外的共同努力。

三、制文化权根本上依托于民族国家和政府的力量

马克斯・韦伯曾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但这里的人绝不是抽象的个人或“经济人”,而是作为民族国家组成部分的人;所有的政治经济学都受限于民族国家,所有的经济政策也都服务于民族国家的利益④。从威廉・配第以来,政治经济学莫不如此,广虚理论的制文化权思想也是这样。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世界文化的交流或者普世价值的提升,而是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如何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而参与和主导世界市场游戏规则的制订,塑造出一种有利于中国利益的国际话语体系,使我们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具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掌握制文化权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推向世界,使之具有世界范围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进而在价值观和思想的层面同化竞争对手。广义虚拟经济学者曾指出,在我国的历史上,汉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与兄弟民族长期的冲突和磨合中处于不败之地,进而融合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其根本就在于对制文化权的运用⑤。而另一方面,近代以来我国在世界文化的竞争与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局面,也正缘于制文化权的太阿倒持。

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国际话语体系,实际是西方国家在进行全球扩张、建立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有意识构造起来的一套完全有利于他们的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控制权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相得宜彰,使西方得以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全面统领世界。也正是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主导权和制文化权上取得的双重成功,以及他们竭力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的努力,使得接受者们往往被其束缚而浑然不觉,甚至为之推波助澜。

例如,在现代的国际话语体系中,传统中国的贸易政策总是被解释为闭关自守、“把自己关在排外主义的高墙之内”,清政府和官员的形象也被描述为闭目塞听、盲目尊大。甚至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在其名著《中国近代史》中也未加思索的接受了这种话语体系,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⑥。然而,事实上,在1793和1816年英国使团来华交涉通商事宜时,得到了清政府极其礼貌的接待和极其热情的款待;清代的贸易政策也绝不是闭关而只是限关贸易;谈判最终没能成功的原因是英国不愿意受限于清朝的朝贡贸易体系,而清朝则没有同意英国咄咄逼人的贸易要求⑦。

又如,在欧洲中心论的中西对比语境下,近代西欧崛起和中国落后的原因总是会被解释为欧洲源自古希腊的民主、科学、自由,而中国则专制、落后、缺乏私有产权保护等等,包括前述托克维尔对于美国文化和韦伯对新教重要性的推崇,本身就是制文化权的体现。然而翻开真实的历史,我们却会发现,在前近代的中国,人民享有比西欧更自由的环境、更发达的市场和甚至更仁慈的政府,而现代科学源自于伊斯兰文明的积累而非古希腊的孑遗。现代民主也是欧洲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西欧的领先并不是因为中国出了问题,而是欧洲通过对美洲的殖民而获得了一笔巨大的海外横财,从而实现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⑧。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不借助于制文化权思想为我们提供的这个透镜,解析出这种获得了普世文化地位的国际话语体系本质上的西方民族主义色彩,我们就无法破除思想上的迷雾,看清楚我们百年来所走过的中国道路;而如果我们不致力于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有利于中华民族利益的文化和话语体系,就无法彻底地摆脱这种思想上的束缚和国际语境中的被动局面。而要做到的这一点,根本上还是要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实现。

正如前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理论所指出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还对应着相应的物质形态。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文化本身就有着物质的含义,媒体、教会和文艺、体育等文化传播机构都构成了广虚时代新意义上的基础设施,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须首先加强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协调。与此同时,在制文化权的国际竞争中,总是合并着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力量的交锋,是一场国家软、硬实力集于一体的较量,这就更需要政府提供的保障。因此,作为文化因素在政策层面的集中体现,制文化权虽然离不开企业在微观层面通过民族文化创造虚拟价值和塑造民族品牌,但归根到底依托的还是政府。

四、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是制文化权的重要体现

如果我们从制文化权的视角出发,反观二百多年来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就会发现,在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无不体现着民族国家的利益和本民族文化的输出。

早在政治经济学形成之初,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就指出,英国古典经济学是服务于英国民族国家利益而又采取了普世性话语体系的学说。他发现,英国有一个古老的准则,那就是“一个国家只有在对外贸易中以制成品换取农产品与原材料,才能实现高度富强”,然而这一准则已经“成为了并且一直是英国的国家秘密”,在政治经济学中对此只字不提,而且还使用“世界主义的表述和论证”,巧妙地将其隐蔽起来,这就像“一个人到达强大顶峰的时候,他就一脚把用过的梯子踢开,以免他人借助同样的手段跟着他爬上来”。⑨

此后,爱尔兰的经济学家克利夫・莱斯利也指出,“政治经济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自然法则体系,或者某种具有普适性的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由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推理和学说所组成的,甚至会带有特定的历史和主要撰述者的色彩”⑩。和李斯特一样,他也发现,英格兰总是把政治经济学塑造成一套普世理论,声称“在英吉利海峡的这边和那边应当没有什么不同”,从而把在英格兰形成的法律和土地制度强加给制度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完全不同的爱尔兰,实质上却是通过这种手段把爱尔兰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11 。

对此,马克斯・韦伯在后来将其概括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斗争从不停歇”,而“庸俗政治经济学就在于它以不断配置普遍幸福的菜谱为己任” 。12

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代,发达国家对于制文化权的掌控技巧也更趋成熟和隐蔽,它们总是把从本国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特定时期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写进经济学教科书,通过数学化这种科学的表达形式,以普世理论的方式输出到历史背景和国情都完全与之不同的欠发达国家,并由此出发,对这些国家的各种传统制度包括文化进行攻击,表面上是以西方国家为模板引领他们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实际上却是对这些欠发达国家进行着文化和经济的殖民。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曾批评新古典经济学“一只脚是未经检验的假说,另一只脚是无法检验的口号” 13,以科学的外衣,行意识形态之实。缪尔达尔在研究南亚国家贫困问题时也指出,“经济理论家比其他社会科学家更倾向于得出一般的命题,然后假定它们对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文化都无往而不适……但是,当用于研究它并不合适的南亚不发达国家时,后果就严重了。”14

布迪厄对阿尔及利亚1960年暴乱的研究就指出,正是由于发达国家从外部把与其本国社会和文化并不适应的资本主义制度强加给阿尔及利亚,才导致了这些社会的剧烈动荡和人民的遭受痛苦。 15 雷迅马也发现,“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发自于欧洲和美国利益的意识形态,它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让欠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而是要把它们改造成自己所需要的状态 16。

最后,仅仅指出政治经济学有着作为本国文化和话语体系输出的一面当然还不够,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从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基金会等机构和组织入手,考察制文化权在政治经济学中是如何运作的。

注释:

① 针对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经济史学家R.H.托尼曾撰有《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一书,提出了不同

的观点。他认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大大改变了欧洲人的世界观,而由此带来的贵金属大量涌入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并导致原有社会各阶层的变化和一些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进而削弱了教皇的影响和控制力,促进了新教的发展。②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学者德斯图・德・特拉西提出,但当时的目的是以感觉和经验为基础,建立一套与神学相抗衡的“观念学”知识体系,并最终因失去拿破仑的支持而遭遇了失败;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批判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从马克思那里发展起来的。

③ 晓林、秀生.《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第37页。④ 马克斯・韦伯.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第91-92页。

⑤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第286页。

⑥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4页.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⑦ 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232、237页. 邓常春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⑧ 关永强. 从欧洲中心史观看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变迁.《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⑨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269-270页。

⑩ Thomas Cliffe Lesli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dam Smith. Fortnightly Review, Nov.1, 1870.

11 Leslie, Land Systems and Industrial Economy of Ireland, England and Continental Countries,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1870.

12 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第89页。

13 Joan Robinson. Economic Philosophy. p.25. Chicago: Aldine Pub. Co., 1962.

14 冈纳・缪尔达尔《. 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第7-8页. 谭力文、张卫东译.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15 Pierre Bourdieu. Algeria 1960: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The sense of honour, The Kabyle house or the world revers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16 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 牛可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参考文献:

[1] 晓林,秀生. 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 邱伟立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中央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 马克斯・韦伯.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C]. 甘阳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6] 林左鸣. 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容介态[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5).

[7] 安冬尼奥・葛兰西. 狱中札记[M]. 曹雷雨、姜丽、张跣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8] 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C]. 陈越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9] 霍克海默. 霍克海默集[C]. 曹卫东选编,渠东、付德根等译.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10]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C].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2] 尤尔根・哈贝马斯.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C]. 李黎、郭官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3] 齐泽克.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 季广茂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虚拟经济论文范文4

发展虚拟经济的效应分析

(一)发展虚拟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形成虚假繁荣,于是经济就像泡沫一样膨胀,最终结果是泡沫破裂,发生传递性强、破坏力大的金融危机。虚拟经济的过度增长,会导致财政风险,这是因为旧产业的衰退和新产业的不能及时形成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方面经济增长放慢或中断,会使财政收入锐减;另一方面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陡然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赤字,迫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四是酿成政治动荡。虚拟经济过度增长客观上要求重新分配国民收入,而众多投机商的加盟,势必会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酿成政治动荡。

(二)发展虚拟经济对推动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虚拟经济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可增加投资者的吸引力。近几年,中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扩张政府投资之后,民间投资并未跟进,投资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民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同时在降息等扩大内需的政策出台之后,不仅社会储蓄倾向并未减弱,贷款需求不足反而有增强的趋势,银行存贷差急剧增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将间接投资转化为直接投资,培育民间资本。主要是扩张股票市场,开始规模性地尝试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等。

中国经济曾出现过通货萎缩,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物价下跌,信用紧缩。其货币方面的原因在于货币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大,货币供给量却由于信用的紧缩而偏小,结果人们货币支付能力不足,供给相对过剩,导致经济衰退。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发展虚拟经济,考虑活跃资本市场和短期融资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大货币供给量,将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目标主要放在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上,同时发展股市和债市,使之与增大货币供给量同步。

在发达的金融市场条件下,虚拟资本是趋利流动的,其虚拟资本的载体有价证券,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借助现代信息、通讯金融等条件,非常灵敏地由效率低的领域向效益高的领域运动,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实现这种“虚拟性”产权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转移,按效率最大化原则不断重新分配和组合,进一步实现了存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再优化配置,从总体上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市场化、开放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发展虚拟经济,提高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的国内资本要素,支持现代化基础建设和高科技领域发展,有利于融资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成本最低的资本,选择利润最丰厚的项目,实现全球范围内各种资源的最佳投资组合。

对在中国适度发展虚拟经济的几点建议

1.要有正确的金融发展战略。金融适度发展是虚拟经济适度发展的先决条件,否则最终会产生泡沫经济,我们一方面要制定循序渐进、依托实物经济发展的金融发展战略,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科学的调控措施,避免出台激进的金融改革政策;另一方面必须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减少经济增长中水分的“虚幻”性增长,减少引发金融风险的隐患。为此,一是实施制度创新,适度推动金融工具的发展和应用;二是进一步解决金融部门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个人控制问题,建立利益与风险、权利与责任相对称的现融资体制;三是在全社会进行信用观念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遵法守信环境;四是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基本匹配,防止泡沫经济的形成。

2.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发展虚拟经济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一是在产业选择上以高新技术产业,高增长产业、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为对象,为其提供虚拟化支持;二是加快区域产业调整,为产业转换与区域性专业化分工提供转换空间和依托;三是产业调整、制度安排与产业政策制定必须符合国情,警惕和防范虚拟经济可能带来的危害与冲击。国家可以综合考虑利用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通过金融租赁公司,更有效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3.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加强企业贷款风险监测,加强贷款风险预警的责任,要建立健全贷款企业改制过程中经营管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制度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二是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措施及时处理预警的风险,一般预警的贷款风险来自企业改制中贷款债权未落实带来的风险和企业生产经营中潜在风险带来的风险。对企业改制可能危及贷款安全的,应坚持债随资产走的原则;对因生产经营问题而预警的风险,应对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产品销售情况、企业发展前景进行及时分析和预测,对产品销路窄、经营状况愈下的企业,应及时采取催收的办法,若催收无效的,应盯紧企业的有效资产,然后通过法律的手段清收贷款。

虚拟经济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能源虚拟经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3―0090―07

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文献的最新进展,对其在能源经济应用的相关文献,从能源期货市场、能源期货价格以及能源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等,给出简要述评,为能源经济和价格研究汲取新思维与新方法,拓广研究视野。

一、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实证研究与思辨

(一)理论与实证研究

1 概念体系与认识论

开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之先河者林左鸣(2005,2010)首先提出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各种经济形态因‘跨界’而形成交叉,所以有必要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不断融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依据价值论,他认为经济系统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业、收藏业等。这一论述大大扩充了虚拟经济的研究视角,奠定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与认识论之基石。也为能源经济的虚拟范畴研究拓广了范围。

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前期文献中所指的虚拟经济大多属于狭义虚拟经济,包括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是金融深化的产物。如刘骏民(1998,2003,2008)认为虚拟经济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理论框架包括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虚拟经济的相关宏观调控等。

2 应用研究、问题与方法领域

目前许多学者借鉴广义虚拟经济的价值观、财富观和产业观及科学思维,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与探索。

(1)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了对狭义虚拟经济领域(金融系统)开展研究外,在房地产、能源、旅游、文化、环境产业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入;如王子龙,苏州(2011)利用我国30个大中城市1998~2009年的季度数据,建立了房地产财富效应模型,对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我国城市广义房地产财富效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总体房地产财富效应为负等;周德群(2011)对碳金融市场的虚拟经济形态开展了初步研究;唐齐防(2011)对媒体应用广义虚拟经济二元容介态的价值效应给出了分析,等等。

(2)研究问题与方法逐步深入和多元化。问题包括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经济学研究,经济核算、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组织制度研究、经济增长、财富标志与效应、国家贸易领域等;方法上目前虽然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但也开始借鉴数理、计量、博弈、复杂科学管理方法等等。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基础研究上,陈昂,宋宁(2009)对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范式进行了初探,从哲学基础到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研究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函数;李小宁(2010)对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经济增长范式给出了研究思路,认为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变量,如环境质量需求、公平需求和声誉需求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拓广了经济增长研究领域;郑海涛,任若恩(2010)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框架下的核算体系给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张丽(2010)则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的广义虚拟经济学展开研究。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上,成思危(2005)对虚拟经济特征及与实体经济关系给出了分析;刘骏民、伍超明(2003)构建了货币数量方程修正模型,分析了两者相互偏离的关系;刘金全(2004)采用二元VAR方法,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作用;刘思峰,袁潮清等(2011)采用种群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均衡点及稳定性。其他问题研究上,黄劲松(2010)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品牌的虚拟价值与实物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表明品牌实物价值对其虚拟价值有显著影响,而人们的消费意愿更受虚拟价值的影响,等等。

(二)探讨与思辨

由于虚拟经济及广义虚拟经济尚属于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领域、研究角度、研究定位上还存在不同认识和思辨,带动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如国内学者白战伟,张红星(2010)总结了国内在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与争辩焦点。包括虚拟经济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虚拟财富与财富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四个方面;刘晓欣(2008,2009)提出了虚拟经济前沿问题研究范畴。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虚拟经济核算理念与方法、虚拟经济货币利润来源与动力、财富与风险的积累、人民币国际化、银行呆坏账的处置、房地产资金聚集效应和虚拟经济流动性储备池功能。

国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认识比较多元化,这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多元化和复杂思维取向一致。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以下方向:一是从金融学角度对货币虚拟价值与期货市场展开研究,如McKinnon,Ronald I.McKinnon(1991)分析了货币虚拟价值的构成[223,Gaddy,Ickes(1998),VladIvanenko(2004)对俄罗斯经济采用美元计值(虚拟价值)下的价格扭曲与效率损失做出比较,An-Sing Chen,Jyun-Cheng Wang(2009)分析了金融期货市场角度的虚拟经济形态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二是从网络虚拟经济角度对虚拟组织、虚拟社区、虚拟商务、虚拟货币、虚拟财富进行分析。如Jinwoo Kim(1998)的企业虚拟组织分析,Beomsoo Kim,Anitesh Barua(2002)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虚拟经济(数字化经济)下的消费者行为以及信号识别策略研究,Jingzhi Guo,Angelina Chow(2010)对网络经济下的虚拟财富展开研究,Dong Hee Shin(2008)采用TAM模型分析了虚拟货币交易时对消费者行为变量影响因素,等等。

二、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经济与价格中的应用研究

(一)广义虚拟价值与虚拟价格研究

主要是对广义虚拟经济价值与价格形成的关系,波动性研究等。林左鸣、尹国平(2011)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对价值理论解释框架包括生活价值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以及新要素价值观,将对虚拟经济的价值核心理论研究起到开拓作用。刘骏民(2004)强调了虚拟经济与虚拟价格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及风险,认为市场经济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实体经济是成本技术支撑的价格形成机制,而虚拟经济是观念和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机制;宋可为(2009)用虚数概念表达了广义虚拟经济中的实体价值和虚拟价值之间的联系,并构建了二元容介态与经济波动的关系模型,提出经济失衡是因为人们的生理(物质)需求与心理(信息)需求之问变化速率不同而导致比例失衡,自组织临界则可以揭示经济体不断自我演化的规律,有望克服经济波动。沈军,白钦先(2008)运用GARCH模型选取了股市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及CPI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价格波动存在明显差异,房市价格波动对股市价格波动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二)能源虚拟经济应用研究

目前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经济中的应用研究文献较少,对能源虚拟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金融领域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能源金融以及能源(石油、天然气与电力)期货市场的研究。如佘升翔,马超群(2007)指出能源金融可以从能源虚拟金融与能源实体金融两个层面来分析。能源虚拟金融是指能源市场主体在能源商品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能源相关的资本市场上进行能源实物、期货、期权、债券、汇率、利率、股票以及相关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的套期保值、组合投资或投机交易。能源实体金融是指能源产权主体、效率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通过有机联络,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监督、价格、退出机制。该研究扩充了能源虚拟经济的认识层面,但是还主要停留在金融领域。何凌云,刘传哲(2009)在对能源金融研究框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源金融产品创新属于能源虚拟金融范畴,需要注重风险控制。

(三)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应用研究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制定方法、影响价格形成的因素、相关的经济政策等一般综合或个别研究。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看,该领域的研究还主要还停留在对能源实体价格与能源金融虚拟价格(能源期货、期权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价格)方面。

1 能源实体价格研究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国内学者侧重的主要研究点,定性研究较多。能源价格的不完全性与波动性、传导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较少。

一般能源实体价格研究。Franz Wirl(1993)采用博弈理论对外部成本纳入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的政府与企业行为进行了分析;王虎(2009),郭海涛(2008)认为目前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不能反映供需变化、资源短缺、成本不完全、电、煤价格脱节、电力价格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认为能源产业的垄断与外部性问题,不仅是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障碍,也导致在不同能源和同一能源不同环节上的定价机制具有不同特征,提出要建立能源价格形成的监管和成本核算等建议。Eva Regnier(2007)则分析了能源价格波动性的原因。

分类能源实体价格研究。主要侧重于石油、煤炭与电力的研究。史丹(2000,2007)分析了石油价格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王勇(2009)从我国石油的原油定价、成品油定价与燃油税改革角度分析了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成本加成的管制成本定价方式;刘树杰(2005)、刘劲松(2009)则定性地分析了煤炭等基础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中存在的价格扭曲、成本不完全、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温桂芳,刘喜梅(2003,2006)认为需要加快对资源、能源的环境成本测算,以及扩充了影响电价形成因素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将管制、垄断、交易成本、产业结构等纳入分析范围;李冲(2009)认为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目前电价价位消除交叉补贴现象,在电价中体现供电成本与环境成本,实施售电端的市场化改革。天然气价格机制的研究文献较少,张伟(2008)等指出中国天然气的成本加成法的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足,需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定价机制。

定量研究上,梁广华(2010)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了能源需求函数,认为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孙军,侯超(2009)构建了简单的国际石油供需模型,建立了均衡价格影响因子方程,认为长期石油价格主要受世界GDP、OECD石油储量、上期油价的影响;王浩(2008)选取了国民收入、燃料价格、技术进步、工业化指数和规制五个影响因素,构建了回归计量模型,检验其对我国电价的影响。

2 能源虚拟价格研究

主要是对能源期货与衍生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以石油期货为主。潘省初(2009)从供需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供需因素包括石油储备量和成本、全球经济发展、对供需的预期等。金融因素主要指美元汇率和石油商的投机行为。政治因素包括欧佩克和国际能源署的政策干预以及战争等突发事件;马登科(2010)认为石油价格已不再被供需所决定,而是由其金融属性所决定。由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信用体系和浮动汇率制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的本质;Massimiliano Matzo,Paolo Zagaglia(2008)采用GARCH模型测算了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燃料油、天然气期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James s,Doran,Ehud I,Ronn(2008)结合能源期货价格的波动分析了能源市场效率与风险,Catherine K,,Anastasios G,(2009)采用了VAR,the McLeod-Li,Engle,and Tsay检验对能源定价中的金融波动、产业组织结构等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Robert J,Elliott,MatthewR,Lyle(2010)在对能源供需函数建模的基础上,结合欧洲能源期权交易市场的现货与期货价格,建立了随机排放成本下的能源价格均衡模型。

3 能源实体价格与虚拟价格关系研究

主要是对石油价格采取协整理论予以研究。如宋玉华,林治乾(2007)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国际石油市场上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问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发现,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主要来自期货市场。马登科(2010)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2000年至2009年WTI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认 为期货价格主导了现货价格,场内交易左右了场外交易,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并扭曲实体经济。

4 能源价格与通胀或其他宏观变量关系的研究

如国内学者杨柳、李力((2006)基于19962005年的时问序列数据,就国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实际GDP、能源价格以及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短期出现负向冲击,成本推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胡宗义等(2008)将能源替代模块和能源强度指标纳入一般均衡(cGE)模型――MCHUGE模型,研究提高能源价格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提高能源价格在短期和长期均能显著降低能源强度;Benjamin(2008)从能源价格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给出了深入研究。分析能源虚拟价格对经济总量冲击效应的研究文献较少。

三、文献综述简评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地扩充、研讨、思辨和认识深化中,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在不断地扩大和创新,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容介态的价值体系和理论核心,以上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经济学以及能源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修正、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为该经济思想在能源以及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拓广了思路。然而,由于这是一个新兴领域,理论上还处在萌芽期,正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能源经济学与能源价格的应用研究也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经济管理学前沿理论的吸收还有所不足;二是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对价格机制的研究较少,对虚拟价格的研究框架还需完善;三是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局限于与金融研究范畴,借鉴不足;四是对能源虚拟价格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能源期货价格研究;五是定量研究工具较少,是缺乏多方法比较研究。

不过,由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容介态价值观,以及自适应性、动态性、混沌性、多元化、非加合性的复杂科学思维模式,该理论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将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创新以及在能源经济与价格领域的应用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富想象力的应用前景。大力推进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拓广我国能源经济与价格研究领域,借鉴多方程联立计量经济模型、一般均衡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情景分析等多方法、多角度对能源虚拟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可促进两个研究范式的交融发展,实现经济学理论创新,而且对科学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产业效率、促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等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左鸣,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Jl_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

[2]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l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l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经济学[J],开放导报,2008(6):5―11,

[5]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6]王子龙,苏州,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16-29,

[7]周德群,孙作人,苏州,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碳金融市场[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47-55,

[8]唐齐叻,《华尔街日报》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65-70,

[9]陈昂,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发展综述[J],管理学家――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2):45―53,

[10]宋宁,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范式的初探[J],管理学家――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2):54-64,

[11]李小宁,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扩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1(4):42-53,

[12]郑海涛,任若恩,广义虚拟经济核算方法初探[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5―11,

[13]张丽,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中国潮”潮起潮落的广义虚拟经济学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143):11―22,

[14]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管理评论,2005(1),

[15]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一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

[16]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04):80-90,

[17]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Jl_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2(2):35_40

[18]黄劲松,品牌的虚拟价值及其影响[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64-72,

[19]白战伟,张红星,国内虚拟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争论焦点[J],经济纵横,2010(4):6―12

虚拟经济论文范文6

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的适应性标准

从已有文献的理论和实证层次来看,社会融资总额、广义货币供应量、金融资产总量都是实体经济从虚拟经济系统中融获资金总额的度量,都可以作为虚拟经济规模总量的测度指标,但虚拟经济的发展是随着实体经济发展而发展,并且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另外,从现有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看,因两者定价系统的差异性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逐渐出现背离情况,虚拟经济呈现独立化的运动趋势(刘骏明,伍超明,2004)[4],进而使得在对实体经济调控中,很难辨析指标的适应性。尽管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带来虚拟经济的繁荣,但是当实体经济走下坡路时,虚拟经济仍可能维持相对优势,所以社会融资总额、广义货币供应量、金融资产总量不一定都是对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相应虚拟经济规模的准确测度。基于此,本文假设与实体经济发展关联性最强的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为虚拟经济适度规模的准确测度指标。

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适应性分析的理论模型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与下文所选取的实体经济发展指标之间关联程度。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任务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微观或宏观的几何接近,分析和确定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程度(邓聚龙,2002)[5]。因此通过分析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指标时间序列与实体经济发展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几何接近,计算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指标与实体经济指标之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来判断社会融资总额、广义货币供应量及金融资产总量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从而筛选出最适合的虚拟经济规模总量的测度指标。

中国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适应性的实证分析

指标描述与数据来源说明本文选取的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为社会融资总额X1、广义货币供应量X2、金融资产总量X3。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社会融资总额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及投资、股票筹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保险公司赔款及给付;广义货币供应量理论上包括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考虑到金融创新在我国暂未测算,因而本文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数据仅包含M2;金融资产总量由股票市场交易额、债券市场交易额、基金市场交易额、期货市场交易额、外汇市场交易额、房地产市场投机交易额(由商品房本年销售额减去住宅本年销售额代替)数据加总所得。本文是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适应性,进而对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进行选择,故指标选择包括实体经济指标。根据反映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和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实体经济发展指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Y1、货物进出口总额Y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Y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4、存货增加值Y5。指标选取的时间维度为1998年至2010年,以此为时间维度是因为证券投资基金交易额统计从1998年开始,时间频率为年度数据。本文所选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数据库。

结论

虚拟经济论文范文7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资产膨胀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46-01

20世纪80年代开始,虚拟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膨胀,世界经济出现虚拟化趋势。世界平均每年增长约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每年增长约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增加了25%,全球股票总额增加250%。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趋势构成了一个倒置的金融金字塔。金字塔从上向下依次为金融衍生工具之类纯粹的虚拟资本;债券、股票、货币、商品期货等等;贸易、商业、服务业;实物经济。那么到底什么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虚拟经济又是怎样发展的等一些问题在本文中进行阐述。

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含义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交易方式多样化,有价证券无纸化日益明显,使得马克思年代提出的虚拟资本不能涵盖具有虚拟资本特征的各种资本凭证。

成思危教授指出,虚拟经济的存在是由存在资本的收益性决定的,如果没有社会允许并保护的资本的收益性,那就永远不会有虚拟经济。指出所谓“虚拟经济”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刘俊民教授认为资产定价行为方式的差异性是区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标准。广义范畴的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是除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体育、文艺、银行、保险、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郊野、广告业等等。狭义范畴的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仅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这样定义使得即使发生在实物领域但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的经济活动仍是虚拟经济理论要研究的内容。虚拟经济在当今国际上有三种概念,分别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用计算机模拟活动的可视化经济活动。

马克思对把各种以有形的,或具有刚性的要素禀赋的资本称为实体资本。也就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产业部门。

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李宝伟、梁志欣和程晶蓉提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关联的重要途径是通过资产定价的微观基础进行分析;彭卫民和任啸认为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虚拟经济中的长期资本又会以某种方式与产业资本融合三方面体现了虚实经济的关系;刘东认为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转将对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虚拟资本最终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是其最终目的,其发展必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保持协调关系;王爱俭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指出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可以创造货币、具有财富效应以及推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等;伍超明用货币循环流模型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刘金全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地“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王谢勇对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缓慢应该加快虚拟经济的发展;何宜庆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边际溢出效应。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根基,虚拟经济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发展的全部意义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才能满足人类社会消费的最终需要。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无非是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正面作用包括促进资本集中,为社会化大生产筹集资金;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企业制度,规范股份制的现代化企业。负面作用包括过度投机,很容易形成资产膨胀;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扭曲资源的配置并形成泡沫经济;过度投机和泡沫经济会催生金融危机。

既然虚拟经济可能产生这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遏制它的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除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促进作用之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是非常大的。从构成GDP来说,在虚拟经济领域的工作人员和实体经济领域的劳动者是一样的,他们对经济的增长贡献都要被统计到国民经济中,构成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尤其到当今时代,虚拟经济在总量上正日益超过实体经济,在维持经

济稳定的重要程度上也不次于实体经济。即使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如此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对其发展完全自由化。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比如对某类期货实物存在需求泡沫会使此类物资价格暴涨。放大对此类物资需求的假象大量资金投入扩产。当泡沫达到一定程度时,“热钱”就会套现撤离致使需求泡沫破灭,使得投入无法收回又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理,当大量资金涌入房市、股市等推动资产价格膨胀,资产价格膨胀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的形成,泡沫达到相当的程度时金融危机随时都能爆发。

3 虚拟经济资产膨胀泡沫经济

资产泡沫是指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当资产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这种虚拟经济下投机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内在价值时就会有资产泡沫的产生。一个经济体内股票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可表明该经济证券化的程度。当股票资产的上升远远超过实物经济时便称作资产膨胀,而资产膨胀的结果就是经济中的“泡沫”增加。很多研究指出虚拟经济不能过度膨胀否则会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泡沫经济。

从以上小标题中可以看出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刘骏民指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存在密切关系,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泡沫经济只是由于过度炒作虚拟经济引起资产价格膨胀形成的。陈文玲指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有时是若即若离的,当虚拟经济脱离实物经济过度膨胀时,就形成了虚拟经济的经济泡沫但把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是很不确切的,只是过度虚拟部分才形成经济泡沫,绝不能抑制虚拟经济的发展。李晓西和杨琳在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的过程中,引入了泡沫经济形态的中介作用,指出由于泡沫经济主要体现为产品名义价格与基础价格的严重偏离,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结果。虚拟经济上文中已经很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含义。泡沫经济是由于资产价格大幅度、持续上升造成“虚假经济繁荣”的过程。当资产价格越高,那么担心其下降的投资者就会越多,价格膨胀到一定程度速度就会减慢,只要存在诱使投资者离开的事件发生,泡沫就会破灭,银行呆坏账上升,银根紧缩直到经济衰退甚至长期萧条就是典型的“泡沫经济”。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评论,2003,(1).

[2]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基于货币循环流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8).

[3]李勇昭.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及防范[J].学术,2009,(8).

[4]彭卫民,任啸.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

[5]刘东.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理论前沿.

[6]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虚拟经济论文范文8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经济虚拟化;泡沫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07-02

一、对虚拟经济概念的界定

国外对虚拟经济的界定大体有三种范畴。(1)用Fictitious Economy 来表述,是指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2)用Virtual Economy来表述,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称信息经济或数字经济;(3)用Visual Economy来表述,是指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的模拟。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界定大都属于第一种范畴,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观点:(1)“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2002)。这一虚拟的经济系统的构成可以比喻为:虚拟经济的产品就是各种金融工具――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虚拟经济的工厂就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就是各种金融市场。(2)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刘骏民,2003)。(3)虚拟经济就是金融(李扬,2003)。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金融是虚拟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认为,第一种范畴更为合理。该概念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共同之处:追求价值增值。同时又揭示了虚拟经济价值增值的特点。第二种观点没有体现出虚拟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第三种观点虽然反映了金融是虚拟经济运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虚拟经济并不等同于金融,金融中的许多活动的价值增值过程是直接参与了实体经济的运作的,其增值过程并不是“虚拟”的。基于以上分析,对虚拟经济作如下定义: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为主要依托,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一种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和价格决定的经济形态。其本质内涵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动的权益交易。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决定虚拟经济,同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

1.从起源的角度看,虚拟经济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都隐藏在商品中。因此,分析虚拟经济也应从剖析商品开始。通过剖析可知,能够虚拟化的只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形式即价格是其后一切价值符号的根源,同时也是以虚拟资本为代表的价值符号的根本基础。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伴随着信用制度、股份制度、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每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产生这种货币收入的资本。”(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52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随着收入的资本化,虚拟资本便产生并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虚拟经济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2.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虚拟经济运行状况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如果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则虚拟经济必然茁壮成长;反之,假如宏观经济不景气、微观经济缺乏活力、结构失调等因素使实体经济出了问题,那么虚拟经济最终必然萎缩。

3.从发展的角度看,虚拟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程度。作为虚拟经济载体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是实体经济中经济主体根据实体经济中资金的需要而发行的,因而发行的规模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有价证券的发行制约着证券二级市场的交易规模。尽管虚拟资本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依托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因而也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需要。

(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

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1.积极影响。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产生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虚拟经济可以看成是实体经济的货币蓄水池,它既可以吸收大量的实体经济的过剩资金,也可以补充实体经济流动性的不足,从而化解实体经济的物价不稳定的压力。资金是实体经济的“血液”。虚拟经济以其高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着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沉淀资本由此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而虚拟资本的便利流动性, 加速了货币资金的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 也提高了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由于金融市场上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技术提高、融资方式灵活、融资成本下降,可以在时间、数量、期限、成本等方面同时满足生产者的要求,使储蓄和投资在数量上和时间上都进了一大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融资支持,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二,虚拟经济提供了分散经营风险的工具,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使个体风险趋于分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散实体经济的风险。如经营者可以采用发行股票的方式将经营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身上;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套期保值和转移风险;虚拟资本的多样性、可转换性和高流动性又使企业能够以比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实物资本存量的累积。

第三, 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财富效应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股市上涨等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此外,金融市场的活跃,也会带动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加。由此,虚拟经济从两个方面给实体经济提供强劲的需求拉动力,并通过扩大的乘数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

第四,虚拟经济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股票等有价证券,能够使社会资本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流向效益高的领域、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向效益好的企业,并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不断地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重组。这样,虚拟经济对资金的配置效应增强从而引导实体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虚拟经济活动可以对企业形成一种压力,使资金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以至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提高整个实体经济效益水平。

2.消极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阻碍实体经济发展。

(1)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性。虚拟货币一旦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进入生产或流通领域,虚拟经济就渗入了实体经济,并形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这一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2)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会阻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降低资源利用率。(3)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会引发泡沫经济,导致对实体经济的巨大破坏。(4)虚拟经济的跨国扩张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安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务国际化、自由化,使国际资本流动急剧增长和快速扩张。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以各种对冲基金为主的国际投机资本也应运而生,严重威胁全球金融安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充分认识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对待虚拟资本、虚拟经济,不能因为它们有可能产生泡沫经济或导致金融动荡而限制其发展。应该认识到,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意味着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高级化。

2.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正确处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关系,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投机虽然是重要的原因和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投机是泡沫破裂乃至引发金融危机的催化剂,是外在原因;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出现问题才是内在的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牢实体经济的基础,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3.注意防范和控制中国经济的泡沫风险,抓紧化解已形成的过度经济泡沫。中国实体经济运行的泡沫风险主要有: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和国有企业较大面积亏损造成的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上。

4.建立经济预警系统,增强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完善市场法规,加强金融监管。为了使虚拟经济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应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控,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使虚拟经济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对应从发散变为收敛,促进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孙耀乾.论虚拟经济的特征及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4).

[2]段进朋,李刚,索红云.虚拟经济的作用及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6,(11).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李多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探析[J].理论前沿,2007,(17).

[5]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6]李方.金融泡沫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7]李扬.关于虚拟经济的几点看法[J].经济学动态,2003,(1).

虚拟经济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世界经济格局;虚拟资本;现实经济;金融

作者简介:孙竹(1965-),女,山西新绛人,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虚拟经济、石油经济与现代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28-03 收稿日期:2007-01-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全球年金融商品交易额百倍于物质产品生产的价值量,世界资本主义正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实力或“虚拟资本霸权”获得了特殊的物质利益。这是否说明,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决定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是虚拟资本霸权。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原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国内外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现状

西方有关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的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论和新金融发展理论。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MV=PT和马歇尔、庇古的剑桥方程M=KY,研究的是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随着虚拟经济的日益发展,Gramer(1986)、Field(1984)将证券市场交易量指标引入货币数量方程,Allen(1994)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回归发现,货币需求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有显著相关性。新金融发展理论是关于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Diamond和Dybvig(1983)、Levine(1997)认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资源配置,进而有利于长期实体经济的增长。King和Levine(1993)指出,随着金融工具数量与种类的扩大,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投资多种证券可以分散风险,实现规模经济,不仅在国内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投资收益,而且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选择更适合生产和更专业化的技术,更有助于技术创新。Boyd&Smith(1996)利用模型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将更多地采用股权融资。国内学者也肯定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倪厚明等(1999)认为,金融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一国金融实力越强,其国际竞争力越强。李京文等(2002)认为,金融环境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有一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等因素。

对于上述观点有几点说明。第一,西方学者是实证性地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且侧重于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积极方面,而对其消极影响较少涉及,因此索罗斯的观点引人关注。如,对于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代表的投机交易引发东亚实体经济倒退的事实,西方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东亚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上,并未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个思路上分析。只有索罗斯对金融的消极作用进行了反思,他写道,“我们不能对金融市场实行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政府应认识到“反射性只会增加不稳定性”,并在不稳定有失控危险时进行干预。“反射性”是索罗斯提出的,具体指股价与参与者偏见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这个反射性的存在会扭曲市场对实体经济市场信息的评价,投机者可以借此影响市场价格以获取投机收益。第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问题,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分析经济现象时才能提出的一个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术语来表达“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更确切的应该是“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本文之所以以金融为题是因为其通俗易懂。这两种说法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因此,上述西方学者的观点对本文具有技术层面上参考意义。第三,还要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家常常把货币与货币资本混为一谈,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货币资本则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一种资本。它们均表现为货币,但有根本性的区别。下面简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原理。

二、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虚拟资本的含义

马克思最早提出虚拟资本概念。本文在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论述基础上,参考卢森贝对“虚拟资本”概念的注释,分析和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如刘俊民(1998)、许均华和高翔(2000)、刘怀洲(2002)、谢永添(2003)等,从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角度提出:虚拟资本是在信用制度下,由实体资本派生的,处于实体资本运动领域之外,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为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实体经济而不断产生的,可以在金融市场交易,分享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各种金融工具。

虚拟资本的含义。第一,虚拟资本的三个特性。对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有索取权的资本特性;独立于实体资本的运动之外,本身不是实体资本,也不创造价值的虚拟特性;本身无价值却可在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的市场化特性。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股票、债券及金融衍生品等不断推陈出新,但虚拟资本的本质并未改变。第二,虚拟资本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与实体资本概念的对立。因此,对虚拟资本概念的界定,必须强调实体资本对其产生和发展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要说明虚拟资本相对实体资本的独立运动特性。第三,虚拟资本形式不断发展目的是实体经济动员社会资金的需要,以分享生产剩余作为激励。

(二)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第一,实体经济对虚拟资本的决定作用。首先,实体经济是虚拟资本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不断产生的。其次,在长期的虚拟资本价格决定中,实体经济起决定作用。以基础性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看,马克思认为,股票和国债的价格由企业的预期收益大小和利息率决定的。一方面,虚拟资本价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而是由预期的收入决定,因此“这种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有投机的性质”;另一方面,如果虚拟资本的预期收入已确定,那么,其价格变动就和利息率成反比。再以衍生性虚拟资本价格(如股票期权)决定看,实体经济对虚拟资本价格决定还可由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说明。该公式中股票期权价格有五个影响因素:股票现价、无风险利率、期权的执行价格、时间期限、风险程度。与实体经济状况直接相关的因素有股票现价、无风险利率两个。长期来看,这两个因素对股票期权的价格起决定作用。

第二,虚拟资本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会脱离实体经济的约束。除实体经济因素外,对虚拟资本产生影响的还有其他因素,如投机、人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操纵与垄

断、供求关系、国家干预以及金融全球化等,这些因素将引起虚拟资本相对实体经济的独立运动。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的外在表现有三:(1)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股票价格增长更快,表现出股票价格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1986年~2003年,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不到一倍,而虚拟资本价格加速增长:与传统工业相关的股价增长4倍,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股价增长7倍。(2)虚拟资本的投机特性使得虚拟资本的运动具有独特的运动规律。虚拟资本投机的特点是快进快退、期限短且数额巨大。市场波动不仅是投机的结果,更是投机发生的必要条件;投机可以将国内国际市场连接起来传播市场波动;短期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成为加剧市场波动的重要力量。(3)虚拟资本过度投机将引发金融泡沫和危机,但并不必然影响实体经济。1987年10月的全球股灾,道・琼斯指数跌幅超过了30年代大危机。然而,美联储允许银行继续向证券交易商提供融资,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倒闭之类的实体经济危机发生,说明虚拟资本运动更具独立性,更脱离实体经济的运动。

以股票为例说明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现实中,对股价的相对独立运动构成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股市操纵、股票市场信息不完全和投资者的非理性等,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政策变化、特别事件等。这些因素使得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不会让价格永久偏离价值,股市暴跌就是市场纠正偏差的一种方式。所以,短期看,资本市场价格变动有其独立运动规律,而长期看,虚拟资本的价格不得不在实体经济的作用下向其所代表的真实价值回归。这是实体经济对虚拟资本决定作用的结果。下面由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新形势下世界经济格局的决定。

三、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本力量

(一)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富国与强国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富国财富积累多,而经济强国则不仅有较多的财富积累,更重要的是拥有强的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实力。这些核心技术使财富的积累可持续,而使该国成为经济强国。世界强国和富国的实例如美国和沙特。但比较美国与日本这两个既是富国同时又是强国的国力差异更具意义。从财富积累上看,日本比美国更富有。但从国力比较上,美国比日本更强。根据国际经济统计年鉴,1990年~2001年日本的人均GDP都高于美国;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前,还有日本将要买下美国的说法。但是,转眼间,日本经济因为银行系统的混乱而长期停滞,尽管日本的财富积累仍然在继续,但日本实体经济的健康程度大大下降。由于受到内部经济问题的困扰,日本谋求亚洲和世界经济大国的计划遭遇重大打击。相比之下,美国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其科技实力仍居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强国地位勿庸置疑。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与美国这样的单个国家没有可比性。也曾有人将东亚新兴国家的GDP加总来说明亚洲的崛起和亚太世纪的到来。而实际情况是,亚洲各国的松散程度使他们难以形成世界格局中的一极,特别是东亚危机后,亚洲经济实力和信心都有很大程度的削弱。

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富裕强大的国家。为此,我们要有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这个基础上的综合经济实力。实体经济的实力是成为富强国家的第一要义。

(二)如何认识虚拟资本霸权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虚拟资本主义经济体之所以能长期生产不足还照样锦衣玉食,是由于他们可以用虚拟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实物产品。一张100美元面值的钞票,其印刷成本不过几美分,凭什么可与价值100美元的物质产品相交换呢。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中方始终是顺差,十几年累计已近万亿美元,但实际上中方获得的只是货币,而美国是在用虚拟经济产品与其他国家交换实物产品(王建,2004)。以上情况确属客观现实,这正是美国拥有当今世界虚拟资本霸权的表现,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虚拟资本霸权并未改变实体经济中科技力量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决定作用。第一,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国仍在世界货币金融领域拥有霸权地位,是二战后美国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继续保持其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决定的。美国的虚拟资本霸权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为基础。第二,尽管美国是国际虚拟资本的大本营,美国经济的强势有一部分看似与虚拟资本的巨额流入有关,但实际上,美国如不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虚拟资本就会外逃。第三,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伦敦仍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但仍免不了受到国际虚拟资本攻击。这说明,国际虚拟资本攻击的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同时金融体系也有漏洞可钻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极易成为国际虚拟资本攻击的对象。由此可见,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以美国为中心,以发展中国家为格局的基础仍然是各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

总之,决定美国经济实力的并不是美国已经拥有的世界货币霸权,而是包括世界货币霸权在内,以高新科技水平为基础的综合实体经济。如果不具备这个经济实力,美国不可能仅靠世界货币霸权,就换来需要的物质产品;相反,可能成为被国际虚拟资本攻击的对象。

(三)世界经济的性质及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1.当今世界经济的性质及我们参与世界经济的目的。世界经济格局基于国际分工的基本架构。根据世界经济原理,科技水平虽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它小能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分工作为世界经济格局赖以形成发展的必要前提,总是同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而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所以现存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目前,虚拟资本发展迅速,并且正在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新武器,也正是当前世界经济资本主义性质的写照。我们常常忽略了国际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及由此带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主义新变化。强调这一点,可以使我们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世界环境的性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航油事件,对诸如“谁来养活中国?”“中国”等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改革开放的世界环境是既已形成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已有的世界经济秩序是按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形成的。在这样一个与我国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的环境下改革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我们就要时刻警惕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随波逐流,仅仅成为世界旧秩序中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