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融资战略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4:24

融资战略论文

融资战略论文范文1

在现代社会中,资金是所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只依靠自有资金,而不运用负债就能满足资金的需求。负责经营已是广大企业所接受的一种融资方式,它是一种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商业信用等来筹集资金的经营方式。

1负债经营的优势

负债经营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它不仅能及时、快速地满足企业对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要求,还为企业提供了其他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负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在资本总额、息税前盈余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高,预期的每股收益也越高。

(2)负债的利息具有“抵税”作用。在会计处理中,负债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这就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税负。

(3)在利率、汇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具有举债效应。因为债务到期时,企业是以帐面价值为准归还,一般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所以,当利率、汇率上升越高,企业因此而得到的潜在利益越大。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负债经营能够获得额外收益,西方的商界大亨也无不举债经营,向资金市场融资。1988年,对于报业王国麦道克来说是丰收的一年,麦道克通过施展铁腕,一举集资20多亿美元,把美国极有影响的一座电视网买下。至此,麦道克已背负24亿美元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债务越滚越大,事业也越滚越大。在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负债不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只要企业运行良好,赢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可以良好运作。在1990年西方经济衰退以前,麦道克凭借各银行的支持,良好的信誉,超人的胆识,独特的经营,最终建立了年收入达60亿美元的报业王国。它控制了澳大利亚70%的新闻业,45%的英国报业,还把美国的一部分电视网络置于他的名下。

但有谁可以把握市场的瞬息万变呢?一旦企业负债过大,债主过多,对付起来也实属不易,一发牵动全身,投资风险特高。哪怕是碰到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失误,或是一种始料未及的灾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此时,企业负债越高,到期还款付息的压力也越大。用他人的资金为自己赚钱当然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但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将影响你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商业信用、再融资能力,甚者将直接导致企业的倒闭。

事实证明,当麦道克的流动资金不足以偿还到期的区区1000万元美元贷款时,各家银行、金融公司也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贷款给他,麦道克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边缘。虽然,我们不能说这是其根本原因,但它直接导致了结果的产生,只要美国匹兹堡的这家小银行把麦道克不能到期偿还其1000万美元的事闹到法庭,他就失去了商业上的信誉。不管你的报表上有多少利润,你规划的前景有多么美好,接下去就会有145家银行都会索还贷款。就是具有最佳支付能力的企业也受不了债权人联手要钱。这样一来,麦道克只有变卖资产以偿还债务,真的走到了事业的尽头。

2负债经营的风险与防范

2.1导致企业负债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是缺乏稳健意识,行为过于冒险

负债经营是一种风险很大的经营方式,负债经营的企业家都有很强的冒险意识。所以负债经营特别需要能够有效防范财务危机的措施。可是很多企业没有,或自认为本企业进行了信用管理,但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和资金储备,信用管理的作用大打折扣,完全不足以防范风险。企业不能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忽视风险的存在,过度的负债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并直接危及到企业的生存,所以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以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2.2防范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策略是保障企业销售增长率及赢利能力

当一个企业的销售收入呈稳定增长趋势时,未来现金流量也会随之增长,对于成长型的企业来说,为了维持业务的高速增长而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其偿债资金来源还是有保障的。而对于盲目对外投资者,一旦投资失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往往是致命的一击。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项目的无风险管理,即项目启动时不该有突出风险,项目启动后要时刻关注市场及技术等关键要素的变化,保证项目按时投产、足量生产。在进行现金流量估算时,充分考虑投资项目未来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建立必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及时调整,最大限度控制风险。此外,企业还要合理安排资金,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支付日,考虑到企业用款高峰和低谷,以避免企业使用资金不当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麦道克的此次财务危机源于它的支付能力太差,债务遍地开花,从美国、英国、瑞士到印度、香港,能借到钱的地方他都去,债主高达146家,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而企业的流动资金甚少,连1000万美元的调头资金都没有。所以,当银行通知他必须到期以现金偿还债务时,竟然一筹莫展。可见,适宜的资产负债率及保持一定的流动资金偿债能力对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

2.3化解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策略是积极筹措资金偿还债务,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应当有相当的优良资产可供重组,一旦投资项目失败或出现其他麻烦,可通过重组资产偿还债务;或者有良好的信用,可再融资。负债经营的关键不是能否筹集到资金,而在于是否有强大的再融资能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一定量的资金加快循环速度,实际上就实现了资金的增量。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努力提高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和运营效益,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减缓负债经营所带来的压力。

麦道克此次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应当归功于花旗银行的一位女经理。在对麦道克旗下100多家企业进行全面评估后,她对麦道克的雄才大略,对他发展事业的企业家精神由衷佩服,提出由花旗银行牵头,所有贷款银行都必须待在原地不动,谁也不许退出贷款团,以免一家银行退出,采取收回贷款的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匹兹堡那家小银行,由花旗银行出面,对它施加压力和影响,要它到期续贷,不得收回贷款。从而挽救了麦道克。表面上,麦道克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位伯乐。但如果麦道克没有好的发展前景,没有好的赢利能力,没有好的信誉,谁也帮不了它。即使女经理提出了这个方案,那也要得到其他145家银行的同意。如果其中有一家不接受这项约束,麦道克还是难逃厄运。

融资战略论文范文2

Abstract: Financing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mped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t different stages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enterprises should change strategies with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mands of enterprise.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we analyze and compare various elements affecting private enterprises’ dynamic financing capacity,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drawing up financing strategies suited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战略;动态能力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financing strategy;dynamic capability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46-02

0引言

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大量的民营企业由于遭遇融资瓶颈,导致资金链断裂而无法继续生存。国际经济局势的动荡和国家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变化更加加剧了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而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能力和融资需求也不尽相同,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需制定出长期发展战略,将维系企业资金来源的融资决策上升到战略高度,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成长对融资战略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改善。本文试图引入动态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民营企业如何构建动态环境下的融资战略体系,以获取持久的融资能力和竞争优势。

1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在战略管理领域,竞争优势的寻求一直是战略研究的主题。1997年,Teece等学者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1]。动态能力反应了公司在既定路径上和现有市场地位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Eisenhardt(2000)将动态能力定义为公司为适应甚至创造市场变化而使用资源的过程,特别是整合、重新构建、获得和放弃资源的过程。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的战略常规,是一组专有和可识别的过程,如产品开发、战略决策、联盟等,当市场出现冲突、分裂、演进、消亡时,公司以此达到新的资源配置。

我国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维度和具体形成机制进行了更直接和深入的研究。焦豪(2008)等人将动态能力划分为环境洞察力、技术柔性、组织柔性和变革更新能力四个维度[3]。曹红军等构建的动态能力维度模型包括五个维度,即动态信息利用能力、动态资源获取能力、动态内部整合能力、动态资源释放能力和动态外部协调能力,并进一步分析了五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动态信息能力与其他四个维度有直接正相关关系,强调了信息和知识学习在培育动态能力过程中的独特作用[4]。此外,不少学者开始将动态能力观引入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2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民营企业融资战略分析

2.1 民营企业持续战略融资能力――动态能力的转化企业的持续战略能力是指企业在其整体发展过程及其能力形成过程中,为了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和自身不断学习、创新,能够创造高于市场价值的战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而其他任何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都无法成功实施这些战略,因此这种能力具有专有性和不可复制或模仿性,它以企业资源累积为基础,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积累性学识,是一种长期获取能力的能力和眼光以及持续的创新机制[4]。即可以认为持续战略能力是动态能力的一种转化形式,而在融资环节的体现就是持续战略融资能力。

我国民营企业为数众多,普遍存活时间却不长,融资能力不足使得许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陷入成长的困境中。历史研究表明,融资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功能战略,对企业扩张和永续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融资决策将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而融资结构会进一步引起企业价值的提升或者降低。因此融资决策的制定应根据企业的竞争类型和战略类型做出相机决策[5]。在动态能力观下,融资战略应该随着外部融资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进行调整,以维持持续的融资能力和实现融资环节的价值增加,这不仅要求融资战略本身具有战略柔性,还需要企业的其他环节为获取融资优势提供支撑。

2.2 民营企业战略融资动态能力评价体系及指标权重排序

2.2.1 战略融资动态能力的维度根据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民营企业融资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影响融资能力的财务指标,还要充分纳入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素,并结合产业政策和企业产品结构的匹配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战略管理理论、融资决策和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作用于融资战略的动态能力维度:①环境洞察能力。环境洞察能力是企业感知和利用与环境变化相关信息的能力,企业在关注融资动态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资本市场和政府政策变化趋势,而且要搜集与产业、行业和产品相关的信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预测企业的资金需求。其中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②财务资源获取能力。财务资源获取能力是企业为了满足环境变化而获得维持其融资能力、保持后续融资渠道畅通的财务资源的能力。资源是能力形成的先决条件,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融资战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因此企业要努力营造资金愿意流入企业的内部环境。③融资战略弹性。融资战略弹性是指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经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并尽量减少资本结构的刚性,具体通过合理安排融资模式和期限结构来实现,以为将来融资战略的调整打下基础。④动态内部整合能力。动态内部整合能力是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动态的协调和组织内部人员、资源以及生产规模甚至企业战略以树立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内部整合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柔性,表现为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创新型企业文化和企业对创新的政策支持都有利于组织柔性能力的培养。

2.2.2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为了对战略融资动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本文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2.2.1 构建评价系统递阶层次结构根据层次分析法,将战略融资动态能力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层(A)、准则层(B)、判别层(C)。其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依据层次分析法,在递阶层次结构基础上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通过构建判断矩阵,采用两两指标比较的方法,即比较同一层次中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因素的重要性,由专家进行打分,给出标度值bij(i,j=1,2…,n),表示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得出n阶判断矩阵。本文采用1~9级标度,并用“和积法”计算各层指标的权重。表2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

2.2.2.2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从动态能力的形成路径和作用机制可以看出,对外部信息的获取和环境的预测是动态能力产生作用的首要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决策执行的整个过程;而决策执行的效率和动态能力作用的效果如何,则主要取决于组织响应能力。因此,环境洞察能力和动态整合能力相对于其他维度来说,对动态能力有着更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发放问卷的方法,对专家进行问询,得到如表3所示的判断矩阵:

经计算求得,权重向量WB=(0.394,0.137,0.075,0.394),最大特征值λmax=4.004。对一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4.004-4)/(4-1)=0.001(n为判断矩阵阶数), RI由表4查出为0.90,得到:CR=CI/RI=0.001/0.9=0.001,CR

2.2.2.3 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同一级指标权重确定过程相同,首先对各维度下的判别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出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两两指标的标度值根据专家评判和数据资料综合确定。表5、表6、表7、表8分别为四个维度下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经计算求得,准则层各维度B1、B2、B3、B4下的指标权重向量如:

WC1=(0.572,0.109,0.109,0.209),λmax=4.004,CR=CI/RI=0.002

WC2=(0.097,0.555,0.097,0.252),λmax=4.044,CR=CI/RI=0.016

WC3=(0.230,0.648,0.122),λmax=3.004,CR=CI/RI=0.003

WC4=(0.518,0.284,0.099,0.099),λmax=4.004,CR=CI/RI=0.002

所有CR均小于0.1,所以二级指标的四个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此可以得到战略融资动态能力评价体系各层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评价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各级指标权重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融资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①信息是构成动态能力的核心基础,对金融环境尤其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了解是环境洞察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②民营企业的成长潜力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信用级别关系到投资风险的高低,因此对资金的获取尤为重要;③偿债能力反映出企业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应尽量减小资本结构刚性,保持良好的融资弹性;④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者的战略决策能力和组织成员的协调能力是影响内部整合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组织灵活性的优势,创造学习型文化氛围,并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增强企业动态整合能力。

3结论

在现有关于动态能力观的文献中,对于其在融资领域的应用鲜有著述。本文探索性的将动态能力理论与企业融资战略结合起来,旨在研究动态能力对企业持续融资能力的影响,希望能为民营企业制定适合自身特征和动态环境的融资战略提供参考。

由于动态能力内涵本身所具有的争议性和作者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所提出的战略融资动态能力的维度和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同企业也可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各指标的权重。将文中所提二级指标进行细化,并对其中定性指标的量化和归一化处理成为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Teece D,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2]刘明霞.动态能力研究:述评、比较与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4,(10):188-191.

[3]焦豪,魏江,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导向[J].管理世界,2008,(4):91-106.

[4]曹红军,赵剑波,王以华.动态能力的维度_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科学,2009,(1):36-44.

[5]徐建党,余来文.企业动态能力与持续战略能力研究[J].企业论坛,2006,(SUPPLEMENT):131-132.

[6]郑忠良,米建华.企业价值、产品市场竞争、企业战略与融资决策:综述及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9,(2):174-176.

融资战略论文范文3

关键词:战略;视角;金融;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073-005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从全球不同经济体的经济总量来看,中国这几年来的排名稳步上升,已经排在了第二位。中国的举手投足都备受关注,围绕中国存在的诸多金融问题更显突出。人民币汇率问题、资本流动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外汇储备均衡问题、国内金融改革问题、中国国际金融话语权问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应当从历史的、发展的、人本的角度,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严谨的分析。因为“当代金融问题,首先是战略性、宏观性问题,然后才是战术性、微观性问题。”(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先发制人。战略正是一种对历史的回忆和对未来的选择。事先对国家金融发展的历史演进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分析与研判,才能作出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1]

一、金融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金融战略核心要素亟待调整

金融战略的制定与一国的经济战略、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金融战略设计仅把金融结构观作为核心要素,已经不能安全维护一国的金融、经济利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力量不再仅仅决定于经济规则。政府间的政策博弈将加大经济规则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战略的核心要素应该加入对国与国之间政策博弈组合的研究。金融战略核心要素的设计需要现代经济、金融学理论,更需要能够反映大国兴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除了汇率问题、货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监管、国内金融改革、金融人才培养外,金融话语权的把握也是组成金融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标准制定的参与,如信用评级、资产评估、国际会计准则、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比率的标准等。这一系列问题表面上看是战术性的技术问题,实则是涉及国家重大利益、国家金融安全的重大问题,同样需要高度重视。

(二)“大金融”、“强金融”的金融战略亟待实施

大国金融并不完全在于其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全球金融资源掌控力和核心竞争力。相比较苏联解体后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全球影响力已经下降了许多。但是伦敦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至今仍被世人敬仰。风雨飘摇了近百年的中国,论规模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国际金融地位。人民币尚不是可以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资本账户尚没有完全开放,在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中中国的话语权极为有限,国家层面存在严重的“货币错配”,金融市场上对于海外资金尚不能让其自由进出。学者夏斌于2007年提出“金融弱国”这一概念。因此如何快速地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地位相符合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业是我们面向未来亟须解决的问题。[2]

(三)国内金融改革战略中的市场化进程仍需推进

国内金融改革战略中的市场化进程推进是指中国亟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改革目标。从国内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老问题”利率市场化和IPO注册制,到市场化进程中新发展的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问题,我国国内金融的市场化进程仍需推进。应该明确国内金融改革中的市场化进程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过程,市场化进程中的各因素此消彼长。从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同业间拆借率开始,到2014年周小川行长在“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提出两年内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在逐步加快;IPO注册制长期以来备受诟病,从最新的官方动态来看,注册制改革的方案渐行渐近,但预计在2014年年底出台的改革方案草案至今尚未出台;与此同时,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的民营银行问题和互联网金融问题又成为市场化进程中的新要素。因此国内金融改革战略中的市场化问题仍需推进。

(四)开放环境下金融战略的时机把握仍需斟酌

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完全开放是与中国经济规模相对应的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然而中国开放环境下金融战略的实施并不能一蹴而就,“金融国门”的过快打开是及其危险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为进一步获得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中国也必将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与推动者。然而,在现行的以美元霸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风险与危机并存。中国在打开“金融国门”之前应该首先打好金融强国的基础,在国内金融战略的推进进程中,逐渐地参与到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国内金融效率,加大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广度和深度。在国内金融战略实施的进程中把握开放环境下金融战略的时机选择,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防范国际市场动荡对国内金融稳定的影响。[3]

二、国内金融改革中的战略规划体现

(一)金融体制改革问题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渐进性。相比较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商品经济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的资源属性得到确立。然而,政府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加剧,这决定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既要有战略高度、统筹兼顾,又要突出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现有银行体系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框架结构合理、管理体制完善上,健全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加强行业系统性风险控制。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经济体系中大量存在的强位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重视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在这一体系中的作用。引导商业性金融体系,逐步创造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适度竞争的环境;对政策性金融的异化回归问题区别对待,原有的政策性金融应当加强确立其政策性地位,确保其实力与责任相对应,已经异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回归本源,或者将其完全商业化再重新建立新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履行其原有的职责。但是,不能存在享有国家政策性优惠待遇的商业性银行存在,这样容易造成市场经济中的不公平竞争,既不利于商业性银行的发展,也不利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问题必须严肃对待,不可放任自流。努力做到不同的金融机构对不同的业务范围、业务对象提供全面、系统、完善的金融服务,通过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维一体”的金融架构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4]

(二)金融构造方式的选择

在研究具体的金融构造方式中,总结归纳为:自然初始构造与自然再构造,人为初始构造与人为再构造。当然,我们也发现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组合会发生变化。在这里我们应当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应当以自然再构造方式为主,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人为再构造方式。自然再构造的方式有利于原有金融、经济体制作用的发挥,对金融、经济在原有繁荣程度上扩大繁荣具有一定作用,其顺周期性明显,这是其优点。但是其缺点也在这里,泡沫经济在经济深度繁荣的过程中产生,如何避免这一构造方式带来的缺陷,是一个很难被量化的问题。人为再构造的方式有利于对原有不合理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其对于已经处于困难时期的经济体来说尤为明显。人为再构造有利于金融体制迅速地变革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迅速地调动金融资源(这里主要是金融制度资源),改变人们预期,在短时间内增强经济、金融活力。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增长或发展是不能长期持续的,在合适的时间必须选择退出,将金融发展回归于以自然再构造方式为主,这里合适时间的选择是最难的。如上所述,我们认为不同的金融构造方式对经济、金融的发展都具有作用。在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应当采用不同的构造方式,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区域采取不同的构造方式组合。

(三)市场化原则与中国化原则的协调

注重市场化原则与中国化原则的协调统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中国梦,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中国化、民族化的问题,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去空谈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梦。中国的市场化不应当理解为完全的市场化,应当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化。在这一背景下,金融研究应当更重视人文、人本金融的研究,处理好商业性金融与人文、人本关怀关爱的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相互关系,不应当厚此薄彼,如果都在利益面前一哄而上、唯利是图,在困难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一个国家是很难实现科学发展的。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在1987年就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或外国化。同时白钦先教授还指出一个民族在吸收和接受别国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有能力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不被同化、异化或弱化。白钦先教授提出的观点是针对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但同样适用于现阶段中国的市场化问题。国内金融战略的发展要在市场化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性。例如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市场的作用下逐渐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但我国金融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不应该也不能完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模板进行照搬照抄,在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下和混业经营环境尚不成熟的条件下,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即为金融发展市场化与中国化协调下的产物。[5]

(四)金融人才培养问题

“良好的金融意识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资财之源,是稀缺资源,当前全球都是短缺的,供给不足的,求之不得的”(白钦先,1999)。一国金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该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类现代文明是漫长人类历史的真实映射,一个迷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会有光明的未来,更谈不上民族梦想的实现。具体到金融人才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校长指出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要培养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往返和漫游的人才”,这是对中华文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更深认识,是新时代、新背景下的“中学为体、中西合璧”。

大学应当成为金融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实施基地。现代金融发展的多功能型与传统金融中介模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近百年的多次经济危机中表现充分。无论是以货币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学院教学模式,还是以公司财务、金融工程以及现代统计方法为基础的商学院教学模式,都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既需要具有统筹兼顾、掌控全局的金融将才,也需要能够精通处理微观金融业务、产品创新的金融人员,两者缺一不可。同时,现代化的金融学人才培养,也需要“走出去、引进来”,增加校内校外、国内国际的交流来往。在可预见的将来,金融仍将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

三、开放环境下的金融战略规划

(一)汇率问题。在战略视角下分析汇率问题,首先面对的就是对汇率本质的认识,汇率是什么?汇率是一国战略性的调节工具,尤其是在大国的转型发展、深化开放这一大的战略背景下必须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夏斌2011)。而这一有管理的依据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规模、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应当选择不同的汇率战略。不论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还是浮动汇率制度下,都曾发生过金融危机。(2)危机不是某种汇率制的“专利”,但是突出的特点就是危机的爆发都体现了汇率政策的调整滞后性。相对来说经济大国的汇率政策选择自由度更大,也更能体现独立自主。经济规模小的国家在这方面的选择非常有限,依附性较强。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要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要本着国家长远战略利益和经济转型改革中出现的突出矛盾而引发的短期利益相结合,动态调整、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发展的稳定。因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不论是经济转型,还是金融开放、货币国际化,都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7]

(二)资本开放问题。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有一个国际化的货币,在这一大的目标指向之下,资本账户的开放不可避免。资本账户管理是汇率制度的一种补充(夏斌2011),与汇率制度共同影响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在按照西方理论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中,危机频发且出现过倒退。从这些危机的国家来看,汇率政策、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与国内经济、金融改革的不协调,是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资本账户开放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促进金融危机爆发。在确定了资本账户的开放不可避免这一目标之下,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资本账户开放的原则。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中的原则主要表现为自主、开放、渐进、可控,这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金融的发展、资本账户的开放。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适度较高的外汇储备的必要性,它可以缓冲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带来的风险冲击。近些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为我国资本账户的有节奏开放创造了有利因素。资本账户开放要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国际监管合作相适应,推进宏观调控手段向以价格、间接工具为主。对因政治因素的资本流出入,以特殊的资本流动管理方式解决应对。[8]

(三)金融中心建设问题。无论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还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都是国家金融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2009)宣布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大国两个金融中心会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大国的崛起需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心,从古代的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到现在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经济中心,一个又一个的大国经历中心的转移。在一国两制的国情下,双金融中心应当能够更好地推动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在双金融中心的问题上我们应当看到在不久之后的共同发展问题,而不是争论于二者的定位问题。在香港不远处的新加坡,在上海不远处的东京,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才是沪港需要联合应对的竞争对象。在现阶段,对香港来说,要将其发展战略积极纳入国家有序开放的金融战略之中,要帮助上海加速适应自身的新定位;对于上海来说,要尽快适应自身的新定位,在转型成功之后与香港共同协调发展,共同应对国际间的竞争。两地应共发展、共进退。[9]

(四)货币国际化问题。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白钦先在其金融资源论中指出,金融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其特殊性在于可以用它配置其他的资源。如果将这一思想放在开放性的环境之下,并结合基辛格的论断,我们不难发现货币国际化对一个世界大国的异常重要性。金融资源(包括货币)不但可以用来发展本国经济,还可以用来作为侵略、破坏他国的工具,而且更加“文明”、隐蔽,这对于维护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意义非凡。从世界货币金融发展史看,一国货币最后能否成功国际化,最终由该国的综合国力决定。一国对货币国际化问题认识的越早越透彻,其就越有主动权。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现实的紧迫性,但是尽管如此,还要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追求稳定的区域化目标,再逐步推进应当作为可行的选项。[10]

(五)提升金融话语权问题。金融话语权的把握也是组成金融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标准制定的参与,如信用评级、资产评估、国际会计准则、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比率的标准等。在现有国际金融话语权的格局中,存在霸权――非霸权的话语分布结构,其功能包括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与稳定的积极作用和制造发展幻觉、用假象替代真实、安排等级、树立国际权威等四个方面的消极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的国际金融话语霸权现在受到多方挑战。中国应该抓紧这一时机强化自身的国际话语权。这要求我们首先要加强本土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积极参与国际性金融议题研究,加快完善本土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体系,鼓励支持其走出去。

四、总 结

金融发展战略是一个体现金融体制演变历程的载体。总结金融战略的核心内容主要有:1.金融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正确对待金融创新,通过创新可以分散个体风险,但会累积系统风险,单纯的金融逐利性会加剧这种金融负功能;3.重视金融功能在金融体制演变、金融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合理金融架构要有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协调发展;4.注重金融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的统一,不能厚此薄彼;5.注意金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协调进行;6.注重金融开放与经济改革的协调统一;7.注重本国金融理论的建设与发展;8.注重国家金融安全的保障建设;9.注重国际金融话语权的维护;10.注重国家金融改革、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协调。

在金融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应当以金融本质演进基础上的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为核心,充分考虑金融资源的多层次性,以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为研究基础,以金融效率为研究归宿。处理好本国金融战略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即如何在发展中突破零和博弈,如何在推动世界金融、经济发展中实现本国金融、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互利共赢。[11]

注释:

(1)引自白钦先《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的挑战与启示》,《世界经济》1999第6期。

(2)历史上对固定、浮动汇率制度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始终难有定论。西方学者分别以弗里德曼和金德尔伯格为主要代表。

参考文献:

[1]郑长德.发展金融学[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夏斌,陈道富.未来10年中国国内金融改革必须达到的两种状态[J].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282-291.

[3]白钦先.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的挑战与启示[J].世界经济,1999,(06):11-19.

[4]白钦先.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改革、制度、危机与增长[J].经济评论,2013,(04):159-160.

[5]张谊浩,裴平,方先明.国际金融话语权及中国方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01):12-13.

[6]葛兆强.中国金融发展四题[J].长白学刊,2013,(02):101-108.

[7]邹薇,杜阳.美元本位制视角下美国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渠道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3):85-89.

[8]段军山,魏友兰,马宇.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动态检验[J].经济经纬,2013,(03):145-149.

[9]蔡平,蔡刚.服务系统创新的理论探讨[J].齐鲁学刊,2012,(06):88-91.

融资战略论文范文4

摘要:本文将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相结合,对重庆市3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4年的金融支持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没有达到有效前沿面,主要在于纯技术效率的低效。板块分析来看,新三板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高,其次是主板市场,而创业板市场的效率最低。聚类分析则表明,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模式不存在双高型,而双低型公司则占到近六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重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效率;Bootstrap-DEA方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引言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在培育和发展的初期亟需金融资源的强有力支持。金融资源是有限的,金融支持效率的高低将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现阶段从效率的角度来研究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将具有更为现实意义。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提出时间较短,在此类产业中的金融资源数据,要么因为公开程度不高而难以获取,要么因为数据时间序列不够长难以进行计量分析,因此相关金融支持效率的研究主要对上市公司进行样本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与重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些企业2014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测算,以此评价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文献

berg(2003)以及Casamatta(2003)则认为风险投资能较好地解决新兴产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门槛高、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问题,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创新[6-7]。

(2)国内相关文献

自我国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我国学者就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致力于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功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模式、金融体系构建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结合提供了思路和参考,较少有从效率角度来评估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学者主要研究某种金融主体或融资方式对新兴产业的影响。国内学者则主要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模式、金融支持体系和金融创新。然而我们认为,虽然金融资源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我国仍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的金融资源有限。那么,从效率的角度来评估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

三、理论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理论模型选择与构建

DEA模型是由Charnes等提出的,它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测算的是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简称TE)[14];而Banker等则基于可变规模报酬的假设对DEA进行修正提出了BCC模型,并对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简称PTE)和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简称SE),表示造成技术无效率的原因在于决策单元管理无效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决策单元未达到最佳生产规模而造成的无效[15]。考虑到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对金融资源配置规模是可变的,所以选择用BCC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基于金融内生理论,将金融支持视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因素,故将其作用机理假设为一个金融支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黑箱,满足BCC模型多投入多产出的要求,以此测算重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率。

其中,xij为第j个公司的第i种金融投入,yij为第j个公司的第r种效益产出,m、s和n分别表示金融投入、效益产出和公司的个数,?兹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DEA方法具备一些参数估计法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但由于观测样本有限以至于测算得到的效率值难以回避样本敏感性和极端值影响的问题。而Kniep等也指出,通过DEA模型得到的效率值实际上是一种相对效率,相对于绝对效率值来说,是有偏的、不一致的估计量[16-17]。基于该原因,Simar和Wilson提出了Bootstrap-DEA方法来解决该缺陷。Bootstrap-DEA方法用重复自抽样的方法来推断DEA估计值的经验分布,通过引入针对非参数距离函数估计的Bootstrap纠偏方法对技术效率及其变化进行更为精确的测算,以此改善传统DEA估计量的一致性[18]。Bootstrap-DEA方法的详细步骤如下:

(2)变量的选取

本文研究目的是评价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在借鉴已有研究文献有关指标选择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反映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见表1)。

1、投入指标

投入指标用金融要素的投入表示,考虑到企业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自有资金,本文选取金融机构借款率、股权融资率和自有资金支持率作为金融投入指标。其中,金融机构借款率为长短期借款之和/总资产,反映了贷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影响;股权融资率为(股本+资本公积)/总资产,反映了直接融资对公司经营发展的作用;自有资金支持率为(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总资产,反映了公司的留存收益对其经营发展的影响。

2、产出指标

为较为全面的反映公司的发展水平,从资本运营和企业成长性来衡量资金利用状况,则选取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作为产出指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为净利润/净资产,反映了公司资本运营的综合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反映了公司的成长能力。

(3)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1、数据来源

2、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DEA模型对投入产出指标的数值都要求必须大于零,但实际获得数据中,投入产出指标的数值存在负值,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操作方法为式(2):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从各个板块来看,主板市场的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08,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825和0.866。其中,只有2家公司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有效前沿面。中小板市场的技术效率为0.678,而纯技术效率为0.775是造成中小板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创业板市场的技术效率是四个板块中最低的,仅为0.608,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低于0.8。新三板市场的技术效率为0.776,是四个板块中最高的,其中有5家公司的效率值为1,达到有效前沿面。

(2)Bootstrap-DEA的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3]R. Morck,M. Nakamura. Banks and Corporate Control in Japan[J]. 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319-339.

[4]Alessandra C,Stoneman P. Financial Constraints to Innovation in the CK: Evidence from CIS2 and CIS3[J]. 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8,60(4):711-730.

[7]Casamatta,Catherine. Financing an Advising: Optmial Financial Contracts with Venture Capitalists [J]. Journal of Finance,2003,58(5): 2059-2086.

融资战略论文范文5

财务战略或者战略性财务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逐渐为国内学者所关注。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由于业务的泛财务化和财务的泛业务化,企业财务管理已经全面地进入财务战略管理时代。但是,相对于许多财务管理概念是从西方管理理论引入中国不同,财务战略的说法在国际上并不多见。笔者曾经检索相关国际文献,也证实了西方财务管理中使用财务战略或者战略财务管理的概念并不普遍。一般情况下是使用财务决策或者财务规划来代替,只是在论述时强调了财务决策的战略性影响或者在讨论公司战略时要把财务决策作为其中的一项核心组成部分来考虑。对于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关系的讨论(本文并不区分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而在公司战略层次结构中的业务单元战略仅仅是指的一个分部的战略,和本文所引用的业务战略不同),继阎达五、陆正飞(2000)从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出发讨论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后,程淮(2006)提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曹玉姗(2010)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相对明确的论述并提出了业务战略和财务战略的整合方法。本文在上述学者讨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同性,以及财务战略相对独立性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下存在的特殊意义。

二、财务战略是公司业务战略的货币体现

(一)财务战略与财务管理活动的区别 首先讨论财务战略管理和一般性财务管理活动的区别。财务战按照英国学者凯斯·沃德在《公司财务战略》中给出的定义:为适应公司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印度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给出的定义为:战略性财务管理是公司战略计划中组成要素之一,它包括为达到特定的总体目标而要求的最优投资和融资决策。而国内使用比较多的定义为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无论是国内或者是国际上对财务战略的定义,都可以看出财务战略管理的范畴区别于一般性的财务管理活动,因为前者主要研究对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而后者仅仅是影响企业局部的技术性、操作性问题。阎达五、陆正飞(2000)对财务战略和财务管理活动模糊性划分,如把所有企业财务活动都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成分,无助于财务战略的研究;而曹玉姗(2010)的讨论则进入另外一个极端,紧紧把财务战略限定在财务规划或预测环节,即资金“量”的决策,或者融资规模决策。这种划分把财务战略中最核心的内容即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资产组合排除在财务战略之外。笔者认为财务战略至少应该包括融资战略、投资战略(含资产组合战略)、股利战略,以及企业风险管理,而企业日常性的操作活动比如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跨部门沟通等活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战略含义,但是从研究角度这些活动被认为是一般性的财务活动而应该排除在财务战略核心内容之外。

(二)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同性 无论是产生于西周的中国会计或者是产生于古罗马的西方会计,都是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从历史来看,财务部门最初并不具有战略含义,这种发展和业务部门最初并没有有意识的战略规划相联系的。随着业务部门在二战后引入战略概念,尤其是在波特提出竞争优势、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公司核心能力之后,公司战略管理才逐渐成为管理学的一个中心内容之一。此时财务战略在公司战略中完全属于职能性子战略的一部分,和科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营销战略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和IT技术逐渐推动财务成为公司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尤其是全面预算理论、内部控制、价值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和绩效管理等方法的出现使得财务管理贯穿业务活动的全流程,成为公司战略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的定量化方法和情景模拟的决策支持。财务战略从独立、从属地位发展成为公司业务的价值体现。公司战略中的财务体现了业务战略和财务战略作为公司战略的两条并行的主线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见图1)。

按照德勤的财务成熟度模型,更能清楚地看到财务发展过程中财务部门从一开始完全作为业务活动的记录者发展到利用标准化和规范化手段来提升对日益复杂化的业务活动准确的计量,到作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通过战略性的手段比如计划与预算、投资管理、绩效体系等和业务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见表1)。

三、在中国制度环境下强调财务战略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虽然财务战略的发展起源于公司战略管理理论,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公司财务战略被要求服从并支持公司业务战略的实现。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公司战略目标还是财务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即保证公司可持续的有利润增长从而使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但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由于财务本质上的特殊性比如资金有限性,股东目标和管理层目标的偏差等原因便使得公司业务战略和财务战略在现实中出现冲突。尤其是对于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以国有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的经济体制,委托——的层级更加复杂,在公司总体战略相容的条件下,强调财务战略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资金有限性是财务战略相对独立性的本质 资金是企业经营的起点和结果。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无论采取何种融资手段和存在多发达的金融市场,企业能够获得的资金总量受制于企业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赢利能力、管理能力、政策支持、业务性质等因素。那些不考虑企业自身资金有限性约束而盲目规模性扩张的企业最终会被扩张所拖累,企业内部现金流不能支持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资金断裂而带来严重危机甚至是破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财务是有纪律约束的,违背了这种纪律,最终业务战略无论多么宏大,多么引人注目,而超出了企业自身财务战略能够支撑的范畴,业务战略最终会遇到资金有限性这一刚性制约而不能继续按照计划执行。图2给出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家从事工程制造的优秀企业,在一个激进的总经理带领下,连续5年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其资本投资与总收入比重一直超过30%,而其国际同行优秀企业的这一数字基本上在10%左右。资金有限性是财务的本质,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有时会被假象所迷惑,因为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在市场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其融资成本会低于市场利率从而助长其投资冲动,使其盲目相信只要投资下去,就一定会带来增长,企业规模会迅速的扩大。其结果是投资效率低下,甚至低于融资成本从而带来企业现金的迅速枯竭。

(二)财务治理是财务战略相对独立性的基础 现代企业由于股份制的出现突破了个人所有制和合伙制企业的资金约束,极大地推动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现代经济的繁荣。股份制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形成了委托——机制所求企业必须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来保证所有者的财务利益得到实现。一个运转良好的公司治理下的财务治理体系是保证所有者利益的前提条件。这对于委托——层级链条较长的国有企业而言更加重要。因为虽然每个公民都是国有企业的投资人,但是每个人必须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权利,而全部人民代表大会又把资产权利委托给国务院,国务院又委托给国资委,最终由国资委来行使出资人的权利。所以公司财务战略独立性不仅是现代企业所天热需要的,而且必须通过财务治理来实现。公司财务治理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通过恰当的财务内控来防止管理层的舞弊和对财务绩效的操控保证企业所披露的财务报告是真实、准确的;二是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来保证企业的财务战略能够得到执行。比如通过公司治理下的财务负责人(CFO或者财务总监)任命、考核和双重报告制度来保证财务战略发现的风险和提出的有效建议能够在公司董事会层次得到重视或者经董事会决策后得到实施。而不是在中国目前企业管理结构中的“一人独大”。但是目前国资委推行的国有独资董事会试点试图通过公司治理来约束内部人控制尤其是公司“一把手”控制的想法恐怕会一无所获,因为如果董事会没有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人事权包括选择、考核、罢免、激励等方面的权利,独资董事会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罢了。

(三)资本创新是财务战略独立性企业外部视角下的价值贡献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和发展模式,而且为财务战略在企业价值实现上提供了新的创新可能性。如企业的分立是在独立性视角下财务战略主导企业发展的实例。2004年英国石油将其旗下的烯烃及其衍生物业务分立出来成立亿诺化学,最初希望单独上市后于2005年卖给英国化工巨头英力士。无独有偶,2011年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剥离旗下炼油与销售部门并让其单独上市,2012年初世界第四大跨国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除外)康菲石油将炼油、化工和管道业务分拆成立独立的菲利普66公司,原公司将精力集中于上游的石油勘探与生产业务。这些公司之所以采取分立策略其主要原因是上游业务的盈利能力强而下游业务盈利能力差,上下游一体化的战略从财务视角来看,企业估值偏低,从而分拆之后可以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碳金融是财务战略可以独立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领域。尽管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碳市场的主要需求方欧洲经济衰退对碳需求降低而导致碳价格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国际上对于能否在《京都议定书》于今年年底到期之后达成新的国际协议尚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2011年全球碳金融市场已经达到历史新高的1760亿美元,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碳市场的供应方。作为节能减排的一个附加收益或者是新兴产业,碳金融为产业经济提供了新的业务发展模式。

(四)战略成本管理是财务战略独立性企业内部视角下的价值贡献 战略成本管理是以战略眼光对企业成本动因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掌握企业自身和竞争者的成本信息和数据,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全过程管理,为企业的战略步骤提供成本收益分析,从而选择有利于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和形成核心能力的的行动。战略成本管理至少要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通过和竞争者的对标,剔除企业内部非增值的无效活动,从而使企业运营效率向帕累托最优效率边界推进,这是静态的成本管理;第二,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通过评估产业生态,提出不同战略选项的成本效益分析,将企业资源配置到最优效率和最能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地方。这种成本管理方法是动态的、长期的、和全面的。在本文把战略成本管理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独立性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说成本管理可以通过单纯的财务活动比如预算管理、成本节约等实现,而是指财务战略可以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竞争环境分析、通过对价值链条中成本分布和成本动因,提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成本管理措施,而这种管理活动是财务对业务部门的反馈,财务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起到领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四、财务战略管理的未来探讨

财务战略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管理学内容,其研究边界和研究方法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厘清财务战略和业务战略相辅相成的关系,既不过分贬低业务战略的总体作用,也不过分强调财务战略的独立作用。任何管理都要强调多个方面的集成和平衡。本文所提出的财务战略应该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面也是针对现实当中的过于强调业务主导而财务必须服从和配合的现象而讨论的。财务战略作为公司战略管理中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现代资本市场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尤其是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的应用,财务战略在公司战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出,财务在公司战略中所带来的指导性、规划性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也有必要研究财务战略管理的特殊内容。

首先,财务战略管理必须要以公司价值导向、具有前瞻性和决策意义。其分析以企业的竞争环境为前提,对企业所在的产业形态、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内部资源组合、企业竞争路径选择进行模拟和判断,并提出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建议并在执行过程中、提出评估方法并原因分析,不断调整企业未来行动计划,所以风险管理和价值管理应该是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工具,同时也是财务战略的起点——财务规划制定的核心内容。

其次,财务战略管理必须有一个提供企业竞争信息的平台,对内部流程成本、外部的供应链管理、市场管理、产品组合等有一个明确的评估体系,用于随时对试错式的企业竞争路径进行评估和判断,从而指导未来的选择路径。

第三,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活动仍然是融资战略、投资战略、股利战略和资产组合战略。图3给出了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

最后,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也是财务战略管理的内容之一。绩效评估和激励是保证企业战略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必要手段,其考核虽然已经出现了非财务指标并力图把过程性指标包含在内,但是最主要和有效地指标仍然是财务指标。

融资战略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发展、成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小企业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国中小企业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研究和解决,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问题。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财务战略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将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进行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战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也逐步向财务战略管理方向发展,企业财务战略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中小企业也逐步实施和运用财务战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实施长远、健康的财务战略,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更需要将科学的财务战略进行成功的实施。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企业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财务战略应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财务战略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可是财务战略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企业资金的均衡的流动;2、实现或加强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3、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4、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5、既反映了企业战略的共性又有财务战略的个性。本人认为以下定义比较全面:财务战略是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企业战略要求和资金运动规律,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这一定义既反映了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又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融资等多个领域,财务战略能否成功对企业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战略过程包括财务战略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财务战略控制与评价。财务战略的实施在整个财务战略过程中作为中间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1、财务战略的实施是财务战略制定的延续。只有财务战略的实施,财务战略的制定才有意义。2、财务战略的实施是财务战略控制与评价的对象。财务战略的控制与评价是对实施过程的总结,给予修改和完善。3、财务战略的实施实施操作性强,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将增加成功的难度。因此,就需要对财务战略的实施进行科学的研究。

二、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战略的实施作为财务战略过程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相关战略,也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注意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财务控制观念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铝型材、不锈钢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由于财务战略实施存在缺陷,企业中普遍存在资金管理不严的情况。有的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或者增加不必要的管理开支,造成无法应付经营急需,陷入财务困境。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从而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增大经营风险。有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甚至任用一些毫无财务管理知识的人进行管理,造成资产浪费严重。

(二)企业缺乏战略意识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机制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是由创业者直接经营,多为家族式、作坊式的企业,领导者想法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权力过分集中,决策过程简单。企业家往往在信息收集和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对于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计划轻易下结论,对于财务方面的决策也同样如此。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己经无法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企业战略制定

目前,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我县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企业,而且大多数属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从银行贷款较为困难。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国家有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提供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等资金支持,向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扶持力度仍然较小,难以满足多数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环境因素

从我国加入WTO以来的数年时间来看,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县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水平较低,自身实力有限,受到更加激烈的新一轮市场冲击。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保证,而财务战略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完善、高效的财务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经济环境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战略目标不明确,财务战略实施混乱的状况,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财务战略的实施必须考虑到以下的因素:

(一)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逐步放松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使得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这将对企业筹资投资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资金供给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另一方面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我国金融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将进一步规范。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在金融市场都将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只能凭借其良好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市场前景与持续高速的增长而获得资金。因此,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合理的争取资金支持,将成为中小型企业制定财务战略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及世界的产业结构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必定会影响到我县中小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及规模,而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冲击不同,面临的机遇也不相同。位于传统产业当中,以小作坊式进行生产、资产素质较差的中小型企业将逐渐被淘汰。一些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为了强化其竞争优势,将会对企业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或产业转型,甚至采取并购、重组等方式实施外部扩张。这些都将迫使各类型的中小企业对包括财务战略在内的管理战略做出重大调整。

四、促进中小企业财务战略有效实施的途径

实施财务战略是加强中小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小型企业应当迅速提升财务战略管理水平,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战略思想,更新企业财务观念

树立财务战略思想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有效的财务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中小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着忽视财务战略管理的现象,在制定各种决策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财务决策方而只是考虑现有资金的多少,很少有一个长远可行的财务规划。

由于资金的使用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应当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入世后,我国市场逐步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财务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合理制定企业长期和短期财务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深化财务管理内容,实施企业财务战略

实施企业财务战略,不仅仅是事后算账、做账、统计、结算,而是把财务资金的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之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中小型企业财务战略实施工作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手段落后,在财务方面无法从大局上对企业经营状况子以把握。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实施财务战略,就必须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层次。

企业应当以财务战略部门为核心,扩大财务管理的内容。除传统的资金管理和财物管理外,还应向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方面拓展。将财务战略渗透到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通过不断改进财务战略,挖掘生产活动中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企业财务战略不仅要制定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

(三)改良财务管理手段,为财务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中小企业应当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消极人为因素。目前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规范现象,财务战略具有随意性,资金管理存在较大漏洞。今后中小企业应当改善财务管理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的资金使用制度。建立业务规范,使各项业务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减少工作的随意性。适当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所获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企业资金运作的透明度,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为财务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淑娇:对企业财务战略的新思考[J].江苏商论,2006,(8)。

[2]尚秀芬:论中小企业财务战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学报,2005,(1)。

[3]程秀:财务战略理论中几个相关问题的再认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9)。

融资战略论文范文7

【关键词】资本结构;战略管理;环境动态性

一、引言

资本结构长久以来一直都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它与企业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求的能力有密切联系(Miller, 1963)。以战略管理为视角,研究企业资本结构与影响企业竞争力若干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对较新且重要的领域。

不同的行业中具有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Allen(1993)指出适用于传统行业的财务系统类型不同于动态行业的财务系统类型。因此,资本结构选则需要考虑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企业的竞争环境,特别是环境的动态变化,即企业竞争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变化程度(Dess and Beard,1984)。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的匹配程度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Simerly and Li,2000),将环境动态性纳入到资本结构决策中,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资本结构决策理论基础

1.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起源于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MM不相关理论”,该理论将现实中的复杂因素以假设形式抽象滤出,得出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的结论。由于MM理论的假设与现实具有偏差,从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MM理论假设不存在破产成本,而现实的情况是破产成本相当高,与破产有关的问题大多与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包含过多的债务有关,因而破产成本不支持企业多度地利用债务。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将视角主要放在了与债务融资有关的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上面,从而形成了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忽略了信息不对称和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对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的出现弥补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缺陷。

2.理论、交易成本与资本结构

理论是组织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可对资本结构决策进行解释并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当今,理论的焦点问题是如何通过使用契约寻求分配决策权和激励从而解决所有者与管理者在资源控制上的冲突(Rumelt 等,1994)。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高债务资本成本会降低企业对利益相关群体的吸引力,同时债权人对企业过紧的外部控制会干涉到企业在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能力。同时,由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企业偏向于利用债务融资,以减少人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从而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交易成本经济源于Coase(1937)的研究,当今TCE关注的问题是企业与其内外部支持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同时节约交易成本。交易最重要的维度是资产专用性(Williamson,1997),对于专用性程度低的资产,可以从要素市场上得知关于该资产现在及未来价值的信息,降低了交易风险使交易更加有效。因此,资产专用性程度低的企业最佳的融资工具是举债;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的企业若采用债务融资,会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增加交易成本因而不适合举债融资。

三、考虑环境动态性的资本结构决策

Bettis(1983)和Bromiley(1990)指出,研究战略管理与财务要素的关系时,应保持战略的眼光,战略管理的显著特征是强调企业的竞争环境。贯穿于诸多行业,环境特征对企业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环境的动态性就是一个重要的环境特征。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当环境动态性增强,会导致行动者准确判断现在及未来环境状况的能力下降(Milliken,1987),同时降低企业与其内部组成成分关系的稳定性和预测性。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因此以环境动态变化为前提考虑资本结构决策变得具有价值。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受企业所处竞争环境动态变化程度的影响。Chung(1993)的资本结构研究检验了经营风险与资产特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与财务杠杆负相关。也就是说当企业的不确定性较低时,资本结构中负债水平较高。该研究说明资本结构决策与企业战略是有联系的,但是没有直接提出环境动态性,资本结构决策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Simerly和Li(2000)将环境动态性考虑到资本结构决策中,研究了它与资本结构、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环境因素对资本结构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影响。对于处于稳定环境中的企业即低动态性的企业,债务融资越高企业经济绩效越好。反之,债务融资越低企业经济绩效越好。资本结构与企业竞争环境不相适应,导致企业经济绩效变低。

我国学者对基于战略视角下资本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不稳定,学者开始重视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的整合。曾德明、周蓉和陈立勇(2004)通过融合组织经济学和战略管理学理论,研究环境动态性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结论与Simerly和Li(2000)存在不一致。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依据环境动态性来进行资本结构选择,公司资本结构、环境动态性与公司绩效三者之间并无显著性的关系。敬辉蓉、赵静(2007)基于战略公司财务的动态视角,从实证上检验了竞争环境动态性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其研究结论表明资本结构选择与所在产业的动态市场竞争环境具有密切关系。陈文浩、周雅君(2007)从公司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状况出发,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垄断性行业即竞争环境稳定,公司的债务比率与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于竞争性行业,公司的债务比率与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四、结论

以战略的眼光考虑资本结构决策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将企业置于行业竞争环境中,考察竞争环境与资本结构、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考虑环境动态性的情况下,理论指出,由于成本不可能完全消除,债权人也不愿投资于从事高风险商业活动的企业。此外,由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企业偏向于利用债务融资。交易成本经济指出,若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水平较低,最佳的融资工具是举债。若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水平高,举债融资会增加交易成本。在考虑环境动态性的情况下,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国家的企业,环境动态性水平低,高负债率会给企业带来好的经济绩效;环境动态性水平高,低负债率会给企业带来好的经济绩效。对于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监管制度还需进一步改善,环境动态性与资本结构无显著性关系。

环境动态性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研究已经证实以战略的视角研究财务问题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因此未来的研究可考虑进一步拓宽两学科的互动范围,如将战略选择纳入到企业投融资决策中的研究中,探索提高企业绩效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曾德明,周蓉,陈立勇.环境动态性、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4,1:29-34.

[2]陈文浩,周雅君.竞争战略、资本结构与企业业绩[J].财经研究,2007,1:134-143.

融资战略论文范文8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2013年以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政治和经济话题.根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规划要求,金融一体化战略成为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战略.本文通过论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的内涵,提出了金融一体化的战略路径,深入分析了制约金融一体化的瓶颈问题,并结合经济带国家的实际情况,从政治因素、文化交流、区域金融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新丝绸之路;经济繁荣带;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10-02

基金项目: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重点资助项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Cqky15-102)

1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的内涵

1.1 古典经济学对区域金融一体化理论的启示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区域金融一体化理论最早源于早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进行影响了区域间金融资本的流动,这和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贸易经济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国际贸易不同个体的优点优势,但他们的理论受贸易活动本身影响,对国际贸易中货币的跨区域流动没有关注,进而忽视了区位优势和金融分工在金融资本运动过程中的存在.对于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概念虽然他们没有明确呈现,但区域一体化理论的发展一直受经济思想的影响,并成为现代区域金融一体化理论的源泉.

1.2 西方经济学对区域金融一体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家们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关注其中的金融资本的融合进度,开始将区域金融一体化理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理论形成阶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1961年蒙代尔提出最适宜货币区理论.第二,理论发展阶段.1980到2002年,伴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诞生,拉美国家美元化现象,将重点研究放在货币政策的协调、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以及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分析;第三,创新阶段.2002至今,金融一体化理论重点开始研究亚洲,特别是GMS和东亚的区域货币合作问题.

1.3 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深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他的《地理学与贸易》中第一次提出“新经济地理学”.他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是把空间因素引入到经济研究的同时观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集中问题的一门科学.资源禀赋理论认为资源受到地域的影响而存在地域差异,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特有的资源会随着地域的差异而不同,区域金融一体化会一方面加剧金融产业地方化的进程,一方面阻碍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

1.4 金融地理学对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新进展

金融地理学作为一门新产生的边缘学科,目前其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尚未达成统一定论.Leyshon和劳拉詹南把区域要素引进金融活动中,创建了金融地理学,重视金融资源禀赋差异、区域间金融活动的细分以及金融资源区域性配置,实现区域金融资源的帕累托最优等.

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战略路径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和谐与发展”,这一目标不同于传统、狭隘的和谐发展观,不能将“发展”定位于纯金融业的发展,“发展”必须要求依赖于经济带中各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同时关注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

依照我国有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规划,科学、系统的制定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规划.“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交通、产业、能源、城市、贸易、金融、民族、生态等八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是对以上八个方面的高度集中和系统化的融合,而金融一体化是以上八个一体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并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涉及到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难免会对区域金融一体化提出一系列挑战.因此,“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完成一定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首先,金融一体化的先决条件是通信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合作重点是能源一体化,能源产业一体化又形成了城市(群)一体化的基础.其次,贸易和金融一体化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实现形式,,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快速增长.同时,金融一体化又为以上七个一体化提供了资金支持.所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是交通、能源、产业、城市群、贸易、民族和生态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大力发展其他七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最终促进金融一体化建设.

3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

3.1 政治因素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三部分.核心区主要包括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吉尔吉斯坦) ; 涉及中国的西北5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南4省(四川、重庆、云南、广西) 和东部5省(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拓展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其他国家.辐射区包括欧盟、西亚、日韩等.首先,该经济带呈现出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三极竞争与合作的国际格局.再次,美国、俄罗斯以及丝路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新丝路”计划,这开启了新丝路竞争的新时代.最后,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各个国家民族、宗教信仰及文化纷繁多样,各国的政治立场很有可能不同,加之历史上政治局势动荡,战争频繁发生,都将会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与困境,都会阻碍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进程.

3.2 各国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四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别是欧盟、中亚五国、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其中,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五国主要以银行作为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过度依赖金融机构,并且金融监管缺失,国家行政干预较多,最终导致经济缓慢发展.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组成的上合组织,主要侧重于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等跨国犯罪,而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没有起到大的帮助.欧亚经济共同体和欧盟虽然在金融合作方面高度统一,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欧盟各国由于自身资源匮乏,对于经济带金融一体化的建设上作用不是很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统计的信息显示,中国、俄罗斯以及欧洲2013年的GDP总量和人均水平明显优于中亚.而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人均GDP相差较大,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大致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局势.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足以表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各城市的金融发展的不一致性,所处的平台不一致势必会阻碍各国金融合作的顺利进行.

3.3 缺少专门金融组织服务经济带贸易

亚洲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占了大多数国家,大多数国家因为建设资金紧缺,对本国的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和通讯等基础建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发展.而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平均每年至少也需要投资8000亿美元.可是现有的金融多边机构均并不能提供如此巨额的资金.例如,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仅能拿出2230亿美元,每年能够提供给亚洲国家的资金大概只能占总资金的10%左右,都无法满足这个资金的需求.除此之外,亚洲经济体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也难以利用各自所具备的高额资本存量优势把资本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因此,“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急需要一家专门的金融组织来服务于该经济带的贸易.

4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对策

4.1 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4年10月24日,在中国国家主席的倡议下,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国家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亚洲区域性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援助亚太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运用一系列支持方式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包括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为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和城市发展在内的各个行业进行投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后的第一个投资业务,其中一项就是从北京到巴格达的铁路建设.建立亚投行,可以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4.2 通过欧亚经济论坛推进政治互信并逐步提升金融合作交流

在国际性的区域交流中,各国的政治立场是决定经济金融合作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创建过程中,需要各国齐心协力,推进经济金融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仍然不能完全覆盖.欧亚经济论坛是一个品牌化运作、务实合作、立足高端的论坛,致力于探求和发展新型区域对话与合作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需要借助欧亚经济论坛,履行作为高层论坛的政治宣示功能,维护沿线国家的和平发展与政治互信,对一些敏感性问题要积极协商,用多边化政策缓解彼此之间的利益矛盾.

4.3 加快推进金融一体化操作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

为了尽快完善“新丝绸之路”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具体合作机制建设,创建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次区域合作模式,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战略路径和实施重点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一些实质性的、操作层次的工作.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功效,为“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在金融合作方面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和经济协调平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打下良好基础.

5 结论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伟大举措转变了我国国际经济形势,推进了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发展,影响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中亚五国也都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列入本国重点建设规划.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核心表现,促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各国金融往来,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需求.各个国家应该利用此次契机,加强经济往来与金融合作,积极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淮建军,王征兵,赵寅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综述[J].学术界,2015(1).

〔2〕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融资战略论文范文9

在探寻企业持续成长之源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产业战略转折点。如果企业无法及时识别并采取适当措施应对,可能会停止发展甚至走向没落(Hamel,Prahalad,1990; Burgelman,Grove,1996; Dervitsiotis,2003)。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许多中国企业现在已经或即将遭遇产业战略转折点。因此,如何成功跨越战略转折点以实现持续成长已成为当今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资源基础论和战略选择观为理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并通过对美国四个产业上市公司自1979~2006年10,707个样本的21个指标,共计224,847个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为中国企业探寻成功跨越“产业战略转折点”的有效途径提供借鉴。

2 文献回顾

Grove认为战略转折点是由新技术的引进、新管制政策的出台、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或消费者偏好的转变而引起的一种发生在企业外部的变化,一旦所属行业发生战略转折点,则要求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做出根本性的变化(Grove,1997a,1997b,1997c,2002a,2002b)。沿袭Grove的定义,Burgelman和Grove(1996)将战略转折点界定为产业动力机制、主导战略或技术范式的根本性变化,认为战略矛盾是战略转折点出现的信号,文化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管理战略转折点的核心和关键;Stockport(2000)、Dervitsiotis(2005)、D’Avino和Erto(2006)等则将战略转折点界定为企业业绩发生根本性转折的那一点;Dervitsiotis(2005)结合案例分析,总结了实现成功转型的五个变量,认为不同产业在不同状况下,这五个变量的最优配置水平不同;D’Avino和Erto(2006)则利用分段回归的方法为管理人员设计了一个识别“战略转折点”的统计工具。相对于国外在战略转折点理论领域的研究发展来说,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还显得比较匮乏,都是根据Grove对战略转折点的定义与应对方式的基本思路来探讨如何识别战略转折点、如何成功管理和跨越战略转折点(周文辉,2001; 方宏等,2004; 赵长轶,2007,2008; 赵长轶等,2007)。

对资源维度的选取,本文主要采用了德尔菲法,选取了本领域(战略管理领域)的8位知名学者和8位美国企业家代表,其中8位学者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他们是研究资源基础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理论、创业理论以及战略变革理论领域的知名学者。

自该理论产生以来,战略转折点领域的研究进展较慢,原因之一是学者们对战略转折点的定义未达成一致,原因之二是既有研究大多是基于管理认知的视角,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为出发点对过程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大多以案例分析等定性研究为主。因此,本文在将战略转折点明确界定为“产业战略转折点”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转换为企业整体,研究内容从基于过程的研究转化为基于内容的研究,研究方法采取基于多产业、长时期、大样本的数据分析,以丰富战略转折点领域的研究成果。

3 研究模型与假设的提出

3.1 研究模型

资源和战略选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如图1所示)。

除对环境的理解,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时需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从长期来看,战略选择也会通过对资源的重新配置影响企业资源。因此,战略和资源本身就是企业提高绩效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这一关键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因此,本文以“产业战略转折点”为研究背景,以“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变化为因变量,企业资源和企业战略选择为自变量,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

3.2 假设的提出

根据图2所示的研究模型,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资源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变化紧密相关。

假设2:企业战略选择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变化紧密相关。

以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资源观认为只有无弹性的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租。根据这一原则,本文在既有文献基础上,针对所收集数据特征,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企业家,利用德尔菲法,选择了创新能力、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闲散资源①四种资源,并提出以下四个假设:

假设1a: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变化正相关。创新能力越强,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越好。

假设1b:企业的智力(人力)资本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变化正相关。智力(人力)资本越丰富,“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越好。

假设1c:企业的物质资本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变化负相关。物质资本越丰富,“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越差。

假设1d:企业的闲散资源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变化正相关。企业闲散资源越丰富,“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越好。

产业战略转折出现时是企业重新思考游戏规则、公司所涉足的业务领域、如何管理各业务领域、以及如何竞争等企业发展根本性问题的时候,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战略选择是指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战略选择。根据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并采用德尔菲法,主要选择公司战略中的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业务战略中的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进行讨论,并提出以下四个假设:

假设2a: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变化呈倒“U”型相关关系。企业涉足的产业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适中的产业线则会提高“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

假设2b: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变化正相关。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力度越大,企业“产业战略转折点后”后的绩效越好。

假设2c:企业的低成本战略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变化负相关。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力度越大,“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越差。

假设2d:企业的差异化战略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变化正相关。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力度越大,“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的绩效越好。

4 研究设计与假设的验证:来自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的财务数据来源于COMPUSTAT,非财务数据来源于多种数据库,如“LexisNexis Corporate Affiliations”、“The New York Times”等。本文的样本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标准:收集多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数据;产业特征——基于技术;产业类别——制造业;产业发展历史足够长。据此,本文选取了美国①半导体产业、制药业、化工业、信息与通讯技术业4个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4.2 变量界定与衡量指标设计②

(1)因变量

企业绩效的变化(Y)=“产业战略转折点”后3年的资产回报率的均值-“产业战略转折点”前3年的资产回报率的均值③。

选择美国的产业原因主要是:美国这四个产业发展的全球领先地位、技术的无国界性;没有选择中国企业数据的原因:中国现代企业仅30年的发展历史,已经遭遇产业战略转折点的产业不多,即使有,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可获得的数据少,年份短,难以完成本研究的数据采集;对中国企业的意义:中国企业在这四个产业上处于发展初期需借鉴经验和教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需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并吸取他们的教训、中国企业需把握产业全球价值链转移的契机、中国企业面对经济转型期可能遭遇更多的“产业战略转折点”、四个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命脉型产业。

由于所收集数据的限制,本部分的变量全部由财务指标来进行衡量,为了最大限度避免使用财务数据作为衡量方式的局限性,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假设“产业战略转折点”发生的时段为第t年到第t’年,即t年产业开始发生“战略转折点”,将选择变量从第t-1年到第t年,从第t-2年到第t-1年,从第t-2年到第t-3年,共3年的平均数作为企业第t年的变量数据,这样可以使评价更客观,即使企业在某一年变量值特别高,也可以通过3年的平均数获得一个更切合实际的数据,并体现时间的演化过程(Wiggins,Ruefli,2002),选择“产业战略转折点”发生前3年的平均值也体现了企业资源和战略选择对企业影响的历史延续性和累积性的过程。

假设‘产业战略转折点’发生的时段为从第t年到第t’年。

该模型应该在两个衡量指标(X1和X15)的Pearson相关系数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才能使用。

(2)自变量

创新能力:用产品的开发能力衡量,即创新能力(Χ1)=研发支出/销售收入。

人力资本:用人力资本生产率衡量,即生产率(Χ2)=销售量/员工数量。

物质资本:用5个指标衡量,设备和机器的崭新程度(Χ3)=设备和机器价值的变化;设备和机器对销量的贡献(Χ4)=设备和机器的价值/销量;设备和机器的使用率(Χ5)=员工数量/设备和机器的价值;人均固定资产的生产率(Χ6)=企业销量/(固定资产/企业员工数量);资本支出对销量的贡献(Χ7)=资本支出/销量。

闲散资源:用4个指标衡量,现金(Χ8);流动比率(Χ9)=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可重新获取闲散资源(Χ10)=销售成本、综合开销和行政管理费用/销量;潜在闲散资源(Χ11)=债务/股本。

多元化战略(Χ12)=企业涉及的业务部门数量。

国际化战略(Χ13)=国外销量/总销量。

低成本战略(Χ14)=产品生产成本/销量。

差异化战略:用两个指标衡量,研发支出差异化Χ,营销差异化(Χ15)=广告支出/销量。

(3)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C1=员工数量的对数。

企业年龄C2=企业存在的年数。

企业历史绩效C3=企业在观察期前三年平均资产回报率(ROA)。

4.3 数据分析

(1)时间窗口的确定

时间窗口的选择是验证假设的前提,以历史事件分析法为主,产业综合指标值变化趋势观察法为辅,并以文献研究为参考的多种判断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分别确定了5个产业“产业战略转折点”的发生时期和数据分析的时间窗口:半导体业(1989~2005年)、制药业(1987~1999年)、化工业(1979~1991年)、电话器械生产业(1995~2005年)、无线通讯传播业(1992~2003年)。

(2)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全部用SPSS软件处理,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第一步,描述分析,对所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标准化后的标准差进行描述,观察该产业各变量的平均发展趋势以及样本在各个变量上的差异程度。

第二步,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两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及其关系的方向。

第三步,回归分析,按产业逐个验证研究设计部分提出的假设。

①回归分析的步骤

回归分析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将因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回归,观察控制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方法为强制加入;其次,将自变量加入第一个回归方程,观察对控制变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方法为强制加入。

②回归分析的模型

回归模型有三类:

第一类,基本模型。即基于研究设计部分所提出的8个假设构建了8个基本模型,分别表示为:

基本模型1(BM1):

Y=β0+β1C1+β2C2+β3C3+β4Χ1+ε

基本模型2(BM2):

Y=β0+β1C1+β2C2+β3C3+β4Χ2+ε 

基本模型3(BM3):

Y=β0+β1C1+β2C2+β3C3+β4Χ3+β5Χ4+β6Χ5+β7Χ6+β8Χ7+ε

基本模型4(BM4):

Y=β0+β1C1+β2C2+β3C3+β4Χ8+β5Χ9+β6Χ10+β7Χ11+ε

基本模型5(BM5):

Y=β0+β1C1+β2C2+β3C3+β4Χ12+β5Χ212+ε

基本模型6(BM6):

Y=β0+β1C1+β2C2+β3C3+β4Χ13+ε

基本模型7(BM7):

Y=β0+β1C1+β2C2+β3C3+β4Χ14+ε

基本模型8(BM8):

Y=β0+β1C1+β2C2+β3C3+β4Χ15+ε

第二类,补充模型。衡量产品差异化和营销差异化共同衡量的差异化战略,补充模型8=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④,表示为:

补充模型8(CM8):

Y=β0+β1C1+β2C2+β3C3+β4Χ1+β5Χ15+ε

第三类,平方模型。在相关模型中将可能与因变量产生非线性关系的自变量平方后再进行回归分析①,以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减小误差,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平方模型可表示为:

平方基本模型n(BMn2)或平方补充模型(CMn2):

Y=β0+β1C1+β2C2+β3C3+β4Χm+…+βnΧn+βn+1Χ2m+…+βn+αΧ2n+ε(其中:n<8;α<8;m,n1,15)

公式符号说明:其中Y表示企业绩效的变化,β0和ε是常数项,βn是各变量系数,C1表示企业规模,C2表示企业年龄,C3表示企业绩效,X1表示创新能力,X2表示人力资本,X3表示设备和机器的崭新程度,X4表示设备和机器对销量的贡献,X5表示设备和机器的使用率,X6表示人均固定资产的生产率,X7表示资本支出对销量的贡献,X8表示现金,X9表示流动比率,X10表示可重新获取闲散资源,X11表示潜在闲散资源,X12表示多元化战略,X13表示国际化战略,X14表示低成本战略,X15表示营销差异化。

5 结果与讨论

5.1 结果

通过对五个产业在选取的时间窗口内的实证分析对研究设计部分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综合结果如表1所示。

H1a未证明支持dylw.net 未支持(负相关)支持部分支持(U型相关)

H1b未证明未证明未证明未证明未证明

H1c未支持(正相关)支持未证明部分支持(U型相关)支持

H1d支持未证明(负相关)未证明支持未证明

H2a部分支持(负相关)未证明未支持(U型相关)未证明未证明

H2b未证明未支持(负相关)未支持(负相关)未证明未支持(负相关)

H2c部分支持(U型相关)支持未证明未证明部分支持(U型相关)

H2d未证明部分支持未支持(负相关)部分支持(倒U型相关)部分支持

根据方程显著性来判断模型的有效性,可知获得支持最多的是假设H1a,其次是H1c,再次是H2c和H1d,最后是H2d和H2a,H2b在3个产业的回归模型显著但都未得到支持,H1b在任何产业的回归模型都不显著。回归模型在每个产业的显著性差别较大,即使在同类型(半导体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业属技术驱动型产业,制药业和化工业属科学驱动型产业)产业之间差异也很大。

由于基本模型5已包含自变量的平方,故平方模型不包括对基本模型5的处理。

但也有可能是本文只提出了4个资源因素和以基本战略分类的4个战略因素,没有穷尽所有的因素和不同的分类方法,这种选择偏差可能是没有找到这一个或一组影响“产业战略转折点”后所有企业绩效变化 “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因素。

由于“产业战略转折点”是由于技术范式的根本性变化而引起的,因此,在重新探索这一维度时主要关注技术范式的演化历程,其他的分类维度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讨论。

由于化工业的样本产业较少,虽然从理论上、逻辑上和现实意义上可以解释本推论,但是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支持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进行。

差异化战略与“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变化的正相关关系(H2d)虽然在3个产业中得到了支持或部分支持,但经过观察研究结果发现,由研发投入占销量比重指标衡量的产品差异化是导致该变量对企业绩效变化产生正影响的原因,而营销差异化却多是负相关(还有一个倒U型相关),而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与产品差异化相同,同时,创新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战略,因此,在研究结论部分将不包含差异化战略,相关的研究将在以后进行。

5.2 讨论

(1)产业类型决定着影响“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的内部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没有一个假设在所有产业中都得到支持,产业之间支持、未支持和未证明的假设都不相同,即使在同类的产业中,如基于技术类的产业(半导体业、电话器械生产业、无线通讯传播业)以及基于科学的产业(制药业、化工业)中,假设的支持和证明情况也不相同。对被证明的假设的分析来看,也没有一个产业支持所有的假设②。可见,在不同产业中影响“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变化的因素是有区别的。

(2)“产业战略转折点”的转折本质决定着影响“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的内部关键因素dylw.net

如果不考虑化工业的分析结果,在其余3个产业中,有5个假设在2个或2个以上的产业都得到了支持或部分支持。因此,在探讨“产业战略转折点”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个重要的分类维度被忽略了③。如果将技术范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来源和目的的差异称为“转折本质”差异,可以根据“转折本质”的差异,将“产业战略转折点”分为“产业内部跨越式转折点”和“产业之间融合式转折点”。“产业内部跨越式转折点”技术范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来源是产业内部根本性变革技术(能力破坏型技术)的引入,目的是解决产业内部跨越式进化的问题;“产业之间融合式转折点”技术范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来源是产业之间的融合性技术的引入,目的是解决产业之间融合的问题。在“转折本质”维度上对“产业战略转折点”进行分类后,所选择的4个样本产业在观察的时间窗口内发生“产业内部跨越式转折”的产业是化工业,发生“产业之间融合式转折”的产业是半导体业、制药业、电话器械生产业、无线通讯传播业。而化工业正是导致所有样本产业研究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见,“转折本质”影响“产业战略转折点”后企业绩效变化的影响因素④。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闲散资源与“产业之间融合式转折点”后企业绩效变化正相关,物质资本、低成本战略与“产业之间融合式转折点”后企业绩效变化负相关⑤。

6 启示

通过对美国四个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今天中国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源整合

为积极应对“产业之间融合式转折”,企业应关注自身创新能力的培育,适时关注技术融合的趋势,适当增加在融合性技术研发上的投资,或采取并购/联盟等方式

与具有潜力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使企业在下一技术范式来临时有备无患;增加闲散资源,如长期负债,但应尽量将其转换为可重新获取的闲散资源,以便增加闲散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弹性,迎合下一技术范式发展的资金需求;物质资本丰富的企业,应避免在物质资本上的持续投入,尽快想办法及时将其中与融合性技术不相关的物质资本淘汰,最大限度降低发展新技术范式的沉没成本。

(2)战略选择

①退出战略:由于人力资本价格和数量的优势,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很多企业都将大规模和低成本视为赢取市场的关键,但原有技术范式投入越大,新技术范式来临时就很难及时抽身,因此,曾经依靠低成本战略积累一定的资金和实力的中国企业,应该放弃对低成本和市场份额的迷信,理性思考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逐步放弃低成本战略,积极应对“产业之间融合式转折”。

②进入战略:“dylw.net 产业之间融合式转折”为本身就在某一产业中实力较强的企业进入新产业创造“产业战略转折点”引导变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基础技术型产业进入被融合的产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充分考虑本产业、被融合产业、希望进入产业的特征,以及组织知识结构的变革情况,在被融合产业的技术标准建立之前进入,提高在技术融合领域的创新能力,适度增加闲散资源,创新能力和闲散资源的具体维度都要根据产业特征进行具体的判断,同时,还要避免采用低成本战略进入。

参考文献:

方宏,唐开智.战略转折点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2).

赵长轶.突破瓶颈:企业战略拐点管理系统的构建.甘肃社会科学,2007(2):142-144.

赵长轶,杨斌,揭筱纹.拐点致胜:基于战略的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44-47.

赵长轶.企业战略转折点:内涵探析与识别工具设计.科技管理研究,2008(2):140-142.

周文辉.战略转折点的察觉与决策.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2).

Burgelman R A,Grove A.Strategic Dissonance..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2):8-28.

Dervitsiotis K.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Business Excellence:Guiding Transformation for Effective Organizational Change.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03,14(3):251-268.

D Avino,Debora,Erto,Pasquale.A Piecewise Regression Model for Identifying the 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 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2006.

Grove A.How Intel Makes Spending Pay off.Fortune,1993(2)22: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