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军事思想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4:32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军事文化建设 思想阵地

军事文化是由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建军原则、军事理论以及军人思想、理想、信念、道德、作风和纪律等要素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它是军事文化系统的灵魂和“主心骨”,处于“首位”和“支柱”地位,关系到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方向。加强军事思想文化建设,说到底是要解决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占领军事思想文化主阵地的问题。

一、在先进军事文化定位上,要把握好军事文化的高起点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先进军事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既要遵循军队文化的特殊规律和要求,又要适应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矛盾,使军队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始终走在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前列。发展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文化,思想道德文化,是彰显军队政治属性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军队听谁指挥、为谁打仗的价值观念及其所信守的道德原则。思想道德文化体现军事文化核心,反映军事文化性质和军队建设方向。

发展性质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处于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统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思想。军队要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坚持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的思想。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必须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要始终坚持军事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思想。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军事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官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思想。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是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1.要着眼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先进军事文化工作把思想工作形象化后作用于广大官兵,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纪律观念的培养同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使思想性、娱乐性溶为一体,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促进,理论思考与情感活动齐头并进,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主动性,并且对加强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战斗力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以文化建设促进战斗力的提高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我军的任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文化工作作为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它的地位和作用却从未动摇,始终不渝地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随着军队建设的发展,其重要性更加突出。

2.要着眼于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内部的兵源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独生子女兵”、“学生兵”数量逐年增加。这部分战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心理素质不高,独立生活能力差,辩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成熟等等类似问题也伴随而生。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与高技术战争所要求的心理素质极不相符,严重制约着我军高技术作战水平的正常发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要研究的对象。因此,军事文化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必须针对这一情况来开展工作。

二、在先进军事文化主旋律上,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军事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主流,具有精神支柱和思想导向的作用。主旋律文化是军事文化的根本价值所在,是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进行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鼓舞力量。如何占领军事文化,关系到军事文化建设的方向。一个丧失了主旋律文化的军队,其精神支柱必然动摇,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因此,必须坚持主旋律文化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毫不含糊。

我们在强调主旋律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又要提倡多样化。军营生活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军事文化对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文化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部队官兵的文化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军事文化也应当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只要是能够使广大官兵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受到启发和教育的作品,都应当受到鼓励。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中,我军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和“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保持和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同时,服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完善了先进军事文化,实行科技强军,积极推进我军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军事文化建设,与我军的历史使命相适应文化流动中精神成分难于和后于物质成分的规律要求,文化建设必须把工作的优先和重点放在精神文化方面,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军事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和保证。首先,要适应全球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我军的思想政治建设。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作为一项根本和经常性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弘扬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主旋律文化,不断推出军事文化精品,让先进文化占领军队的文化阵地。对官兵关注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敏感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引导性评论,提高广大官兵的辨别力。其次,要健全完善适应全球文化发展趋势的军事文化安全体系。文化安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全力维护,常抓不懈。当下之急,是加强军事文化职能部门的建设,加强对军事宣传,及基层文化工作的管理和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军事文化理论和实践队伍,使之成为弘扬先进军事文化,批判反动腐朽文化的生力军。第三,必须以一个大国的胸怀和责任建立符合全世界长期持续发展,和谐共存的军事文化。加强同全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事务的管理和军事文化规则的制定。目前,对我军来说,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以“新安全观”为指导,构建和谐共存的安全文化,引导世界安全秩序向和平,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在先进军事文化机制创新上,要保持军队文化的先进性

目前,军内外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军队文化经受越来越大的挑战和考验。从社会环境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应对即将兴起的文化产业规模化、集团化,以及广阔的国际竞争交流空间,这是军队文化不容回避的问题。从我军内部环境来看,高新科技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提升的强大动力。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我军正在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以完成机械化、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使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军事生活的各个方面,军队官兵的文化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如何紧跟军队建设前进的步伐,准确反映当代军人的精神和心灵,有效占领军营文化阵地,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是军队文化建设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时出创新的呼唤。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队文化创新,已经成为军队文化工作者的迫切使命。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最有力的保证。我军自诞生以来,始终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伴随着战火硝烟与和平的阳光,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壮丽辉煌的军队文化,对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以及提高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反映了军队文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军队文化不创新就意味着自动让出文化阵地,不前进就意味着退出先进文化行列。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先进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军队文化建设需要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我党我军创造的革命文化。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借鉴古今中外文化创新的经验同新时代新实践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军队文化发展空间,丰富和扩充军队文化内涵,积极吸纳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推进我军文化形式、手法、技巧的充分发展,实现体裁、题材、主题的极大丰富。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保持先进性,走在最前列,真正肩负起“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

四、在占领先进军事文化主阵地上,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军事文化,是官兵认同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功底。军事文化体现军队根本政治方向和性质,战斗文化体现军队武装集团的职业特征,创新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根本要求,和谐文化体现新型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胡锦涛主席在关于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中,明确了“文化熏陶”在培育中的突出作用。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以丰富的文化营养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官兵进行滋养,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土壤和养分。

1.自觉地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武装全军。教育引导官兵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其内容体系和重大意义,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深入扎实地学好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切实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魂”和统领各项工作的“纲”。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官兵普遍理解认同、自觉培养践行;大力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坚持从火热的军营生活和生动的部队实践中挖掘素材,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官兵,开展官兵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官兵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从官兵中来、到官兵中去,为部队官兵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文化装备和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2.遵循军事文化发展的特点规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当前,军事文化工作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在推进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重大主题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针对性要强,从“日常管理教育”到“使命教育”,从“四个教育”到四项重大教育,从经常性教育到重大时事教育,都要及时有效地统一部队思想,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军事文化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探索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文化工作新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矛盾问题。更加自觉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2

关键词:抗战时期;许光达;军事思想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102 ― 03

目前学界有关许光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建国后的装甲兵建设、让大将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如卫清萍《许光达与在西北战场》〔1〕、杨飞《许光达与廖昂:由黄埔同学到战场对手》〔2〕等文章对许光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功绩进行了论述;张冬梅与唐文超《论许光达装甲兵建设思想》〔3〕、郭洪祥《许光达大将关于装甲兵部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4〕等文章对许光达创立中国装甲兵兵种的过程及理论进行了分析;项东民与安熠辉《高风亮节许光达》〔5〕一文,则对许光达让大将衔之事进行了阐述。许光达之所以被授予大将衔,和他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及贡献是分不开的,但目前学界除何立波《许光达与军事教育的不解之缘》〔6〕一文外,尚无专著对其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与贡献进行研究。为了更全面地认识许光达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从许光达在抗战时期发表的系列文章及其抗战事迹出发,探讨他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及贡献。

一、军事思想形成的背景

许光达抗战时期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其成长、求学及革命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许光达1908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县,1923年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经历了日本军舰水兵行凶开枪,打死二人,打伤数十人的长沙“六一惨案”,长沙市民数万人举行集会,抬尸游行,并罢工罢课表示抗议,遭到军阀赵恒替的镇压。这一事件之后,许光达开始将目光转向革命。

1926年,许光达考入黄埔军校,1929年6月,进入上海中共中央开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1930年2月5日,洪湖地区两支游击队会师,成立红六军,许光达出任参谋长。1932年3月,在湖北京山瓦庙集战斗中受重伤,被送往上海治疗,5月,转至苏联治伤学习,后进入国际列宁学院学习。在苏联期间,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1934年秋,转入苏联东方大学高级干部军事训练班,学习部队攻防战术,研究各国战争战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

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许光达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他在黄埔军校受到的军事训练、上海军事训练班学习的军事技术、苏联养伤时阅读的马列经典著作、在东方大学学习的攻防战术以及延安时期对著作的研读是其军事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又有创建湘鄂西红六军、晋绥二分区抗日斗争及对军统战工作等实践经验,加上其热爱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许光达军事思想体系。

二、军队建设思想

许光达的军队建设思想主要有为坚持长期抗战将游击队正规军化,为适应战争形势尽早建立现代化兵团,以及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组建抗日军队,提高部队的运动性和灵活性等内容。

1938年11月,许光达在给延安集训的高级干部班的讲稿《军队的组织问题》中,对抗日军队的组织建设提出了许多见解,认为抗日军队的组织原则主要是:“第一,抗日战争是正义的,目的是完成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因此可以进行抗日总动员,能够组织庞大的抗日军队。第二,根据当时中国城乡分离、领土广大、人口众多的特点,可以组织庞大的游击队,同时利用正规军进行阵地战。第三,和敌人的对抗必定是持久的,必须使游击队逐渐正规化,成长为正规军,同时要建立一批现代化兵团,用新技术进行训练和武装。第四,要求部队有高度的运动性和灵活性。”〔7〕83-98这些军队建设思想是建立在当时敌强我弱现实基础上的,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许光达没有放松对军事理论的研究,他在1941年12月给《军政杂志》所写的《加强军事学习》一文中,强调了部队加强军事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在过去比较顺利的环境中,我们依靠了那些优越条件,能够对付敌人,并且胜利了,可是在目前及今后的斗争中,仅是依靠那些条件就不够了……必须提高军事理论水平,掌握军事技术,有熟练的战斗运用,否则,就再不能得到胜利而要遭受失败。”〔7〕145他认为客观形势总是处在变动中,那么军队建设就必须跟上客观形势。为了战争需要,作为领导者的军队干部应该积极地学习军事知识,用先进的军事思想武装头脑,指挥建设强大的军队,才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三、军事教育思想

许光达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还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教育者。他的军事教育思想主要有依据战争需要进行分工学习、将抗大军事教育与抗日实际结合起来以及建立集w交流学习的教育制度等等。

抗战时期,中共亟需培养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术并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军政干部,因此在延安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于中共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广大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延安,延安成了全国最具生机的政治中心之一。〔8〕111939年7月,抗大总校迁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延安留下的人员组成抗大三分校,许光达为校长。许光达在领导学校建设之余,还参加教学工作,讲授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

许光达为抗日军政大学制定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确定抗大的建校基础,是不分党派不分阶层的全民族统一战线。其次,他主张在抗大实行新的教育方法,建立集体相互学习的制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抗大短期内培养高素质军政干部的目标。最后,让抗大学生根据战争需要进行分工学习。抗大制定的学习期限为八个月,同时分军事、政治两科培养军队干部。〔7〕103-109正是有了许光达的正确领导,抗大在短时间内就为抗日前线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政人才。

1939年底,许光达向中央汇报了三分校取得的成绩:“第一,学生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观点,为了抗战而来学习。第二,在学习中能把握问题的中心和实质,能以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第三,从组织上保证了有顺利学习的环境,使教育深入成为可能……”〔7〕119-122不久,许光达在为抗大写的新年贺词中对抗大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寄望,由于抗大教育制度实用、便捷的特点,他认为这种教育形式可以成为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四、战略战术思想

延安时期,许光达在长期阅读马列主义、经典军事著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主要有:从日军那里要补给,以战养战;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在敌后开展大生产运动;利用人多地广优势,发动群众,发展军事技术;特别强调要反对唯武器论与唯人力论等等。许光达在给抗大学员上课时讲道:“一个军事家同时应该是个政治家,否则就不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事家。”〔7〕110-111即战术与政治是辩证统一的,将领只有具备政治家的眼光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战术,战胜敌人。关于战术与人的问题,许光达认为,人在战略战术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战争胜负最基本的因素,日军在中国的进攻只能占领点和线,就是因为它兵力不够。总的来说,就是“人与技术是决定战术的基本因素,而能否充分地运用战术的原则,并发挥它应有的力量,就决定于政治……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观点。第一种是只要人不要技术的保守观念,以为只要有人,技术可以不要。第二种观点是只要技术而轻视人的唯武器论者。”〔7〕113-115

许光达在理论上提出了重视人力与依靠群众的战略战术思想,并将其落实在实际抗战中,“1942年10月31日,对晋西北发出‘挤敌人’的指示,许光达随即召开晋绥二分区干部会议,制定了一套具体方案。首先,包围、孤立敌人的据点,造成敌人的困难,迫其撤走;其次,伺机攻占之;再者,必要时策动伪军反正,里应外合占领之;最后,形势需要,条件可能时,集中兵力攻占之。”〔9〕最终,在许光达的领导下,晋绥二分区圆满完成了“挤敌人”任务,击破了日伪军的“扫荡”与“蚕食”阴谋,巩固和扩大了晋绥抗日根据地。

五、军事统战思想

许光达任晋绥二分区司令员时,为在夹缝中求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出了建立军事统一战线的思想,主要是区别对待嫡系与非嫡系军及伪军,争取杂牌军,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日军频繁的“扫荡”与“蚕食”,最终打开晋绥抗日新局面。

许光达认为,在战场上,敌我势力强弱的根据是由三个方面来判断的:(1)敌人各部分之间进行比较:当前态势上比较(孤立或集中,分散或靠拢);装备上比较;有否被歼历史比较;嫡系非嫡系比较;有无战斗经历;宗主军还是仆从军;敌人有无准备;敌军士气比较;敌军指挥员情况比较等。(2)敌我之间比较。(3)将敌与一定天候、地形、外界条件联系比较。〔10〕正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许光达在晋绥二分区进行统战工作时,特别注意区别对待的嫡系部队与非嫡系部队,并争取达成团结抗日共识。

1942年春,许光达任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时,晋二分区管辖的几个县中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敌人占领。面对来自日军和顽固派军队双方面的威胁,要想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十分困难。当时,许光达部队所在的保德县位于黄河以东,黄河以西驻扎着第22军第86师第258团,团长是高致国。“许光达与保德地方领导商定,派第二分区政委李三楼与晋绥边区第二中学校长范若愚二人,到河西做高致国的政治工作。”〔11〕一次,“258团派一名副官到河东联系购买军粮,一些人认为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吃饱肚子了反过来会和共产党部队搞摩擦,不同意给他们粮食,许光达权衡利弊,认为86师是杂牌军,和嫡系部队不同,他们之间有矛盾,连粮食都弄不到,并且日本人正在对这个部队进行诱降,我军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做思想工作,争取他们。”〔12〕因此,“许光达亲自接见了这位副官,并让他转告高致国,只要肯共同抗日就应当给予帮助,并在几天后派人代购了450石粮食送到河西。258团团长高致国在困难中得到接济,十分感激,立即给八路军运送了一批急需物资。到了春节,高致国邀请许光达到河西赴宴,尽管有人担心有危险,许光达仍然决定前往赴宴,许光达返回河东后也邀请高致国到河东赴宴,双方就团结抗战、打击汉奸及扩大贸易等达成了一致意见。”〔12〕由于许光达坚持统一战线思想,保德县的统战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晋绥二分区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与扩大,我军取得了抗战主动权。

许光达在其文章中指出,“我军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在于,我军在以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有朱副主席、周副主席等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军事家,使我军不仅运用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科学,而且还大大地发展了丰富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科学。”〔13〕许光达的军事统战理论和、等人的军事思想一样,不仅是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科学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结语

许光达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十分系统,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队建设思想方面,游击队正规军化,建立现代化兵团;二是军事教育思想方面,分工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集体互助教育制度;三是在战略战术思想上,以战养战,依靠群众,反对唯武器论与唯人力论;四是对于军事统战工作,区别对待嫡系与非嫡系,争取杂牌军,团结抗日。这几方面搭建了许光达抗日军事思想体系。

许光达的军事思想来源于抗战,最终服沼诳拐剑为中共抗日军政干部的培养提供了思想养料,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从国情与军情出发,充分重视人力在战争中的作用,故而是唯物的;它不断根据战争形势进行调整和补充,故而又是发展的。作为中共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光达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值得去研究、学习与借鉴。

〔参 考 文 献〕

〔1〕卫清萍.许光达与在西北战场〔J〕.文史月刊,2007,(09):10-13.

〔2〕杨飞.许光达与廖昂:由黄埔同学到战场对手〔J〕.党史纵览,2010,(12):22-26.

〔3〕张冬梅,唐文超.论许光达装甲兵建设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2010,(04):23-29.

〔4〕郭洪祥.许光达大将关于装甲兵部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军事历史,2009,(04):66-68.

〔5〕项东民,安熠辉.高风亮节许光达〔J〕.文史精华,2004,(01):04-13.

〔6〕何立波.许光达与军事教育的不解之缘〔J〕.湘潮,2009,(10):22-25.

〔7〕许光达.许光达军事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8〕由晶.抗战时期延安新干部的培养〔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9〕秦雁亭.许光达将军在忻州〔J〕.文史月刊,2005,(09):25-31.

〔10〕许光达.军事思想中的辩证法―学习笔记〔J〕.哲学研究,1978,(09):17.

〔11〕张广明.许光达在保德搞统战〔J〕.党史文汇,2001,(02):28-29.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3

关键词:构建;部队特色文化;重要意义;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01-02

犹如指纹和雪花一样,每一个部队都是独特的。有特色的部队,才是有魅力的部队,才是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部队。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结合各部队传统和任务特点,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培养部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1]。这一论断表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本部队个性的特色文化,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保障,既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部队特色文化构建的理论体系

新形势下,军事文化对战斗力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军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部队特色文化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比如,对部队特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归纳提炼不够精准。大多数研究成果认为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就是开展文体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日常性工作,对部队特色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小文化”层面,没有认识到部队特色文化是一个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共同组成的内容丰富、变化复杂的整体。对部队特色文化的研究着眼度不够高,研究成果多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这种情况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术界己有的关于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并尝试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对部队特色文化的概念、内涵、结构、功能等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概括归纳,并指出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军部队特色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和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方法途径,完善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体系。

(二)有助于拓宽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论研究空间

2012年1月,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意见》,全军上下掀起一股开展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热潮。学界也随之开始对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当前学界对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缺少以部队特色文化为对象从微观层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先进军事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其核心与灵魂应该是部队特色文化。积极培育满足时代要求并具有本部队个性的特色文化是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同志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既要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又要充分突显出其个性。部队特色文化作为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有着鲜明的个性。部队特色文化的个性是先进军事文化的基础,先进军事文化的共性则寓于部队特色文化的个性之中。部队特色文化的鲜明个性使先进军事文化更加生动、丰富,先进军事文化的共性则使部队特色文化更加深刻、理性。本文以部队特色文化为具体研究对象,对部队特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形成要素、主要功能及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先进军事文化研究中关于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厚度,拓宽了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论研究空间。

(三)有助于丰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重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是我军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我军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在这套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但在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因循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部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我军在长期的部队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部队特色文化形成的教育资源大多是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的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具有形象生动、影响持久、渗透力强等特点。这种教育资源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可以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因此,通过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部队特色文化建设中,往往会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容易为广大官兵所接受,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内容的熏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对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进行研究,可以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部队文化素材更加多样,对充实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是部队管理变革的迫切需要

我军部队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随着大学生士兵批量进入部队,使得我军传统管理方式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过去我军兵员成分结构主要以农村青年为主,士兵的思想比较单纯,服从意识较强。而现在的兵员成分的知识文化结构逐步改观,官兵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整体提高,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比如,现在新战士入伍到部队,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在部队能不能上网。可以说,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的管理对象对部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部队管理对象发生的巨大变化,仍然把传统的管理文化作为部队新形势下部队管理的指南,不但不利于部队的管理,反而会成为实现强军目标的绊脚石。当前我军部队管理工作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与时展不相适应、有悖于现代化部队管理规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落后的管理文化是分不开的。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恰恰是解决部队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一剂良药。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强调从文化的角度发现问题,即从文化的视角审视部队的管理行为,使部队管理者确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工作的文化含量,形成一整套科学的价值体系,以文化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官兵精神、情感、心理等因素在部队管理中的科学运用。通过加大部队特色文化构建的力度,增加部队管理中的文化含量,不断优化提升部队特色精神文化、部队特色制度文化、部队特色行为文化和部队特色物质文化,在部队各项管理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是适应我军战略转型的迫切需要

文化是一支军队生存发展的血脉,是推动军事变革的先导力量。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并以此推进军事文化创新,是适应我军战略转型的迫切需要。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世界正兴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被快速地运用于军事领域,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变革,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启了军队建设的转型之路,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战争,充分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军事变革方面取得的成果,也使我军认识到了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存在的巨大差距,随即开启了我军建设的转型之路。在这场世界范围的军事转型变革中,我军提出以信息化建设取代机械化建设的转型战略。我军的战略转型,必将带来军队全方位的变革。军队的真正转型,是文化的转型。我军的战略转型,从本质上讲,就是军事思维的转型、军事观念的转型,而阻碍我军战略转型的最顽固的往往也是思维和观念的僵化。如果我们的思维观念还只停留在机械化战争时代,那么必然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因此,通过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引领我军各部队实现全方位的创新变革,从作战理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战争谋略、规章制度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以实现部队自身的转型推进我军战略转型。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只有把“以文化育人,靠文化力提升部队战斗力”作为终极目标,遵循我军战略转型的基本规律不断加强部队特色文化建设,才能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思想保障和力量源泉。

(三)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是推进军队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

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军的起家本钱和传家法宝,是我军真正的优势所在。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军队不是真空,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军官兵的价值观念必然受到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对军队政治工作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面对新的形势,军队政治工作必须顺势而为,打破传统工作模式的禁锢。加强部队特色文化建设是推进军队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构建部队特色文化以充沛的文化特性,毫无气息地实现军队政治工作的功效,军队政治工作功能的最佳发挥状态,往往是在其文化特性体现得最为充分之时。军队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脱离了人,军队政治工作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华而不实。以构建部队特色文化为抓手创新军队政治工作,就是在深入分析新的历史条件对广大官兵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上,打破固有的“以工作为中心”思维定式,从而把“以人为本”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根本准则,发挥部队特色文化对广大官兵的精神塑造功能,为军队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思维、创新和实践。通过提炼部队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完善部队特色文化的制度机制,丰富部队特色文化的活动形式等手段创新军队政治工作,发挥部队特色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本部队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军队政治工作各项具体事务之中,使广大官兵在感情沟通中得到教育熏陶,在审美体验中得到心灵升华,在自我砥砺中达到文化自觉自省,潜移默化地坚定价值信念,达到春风化雨、撬动心灵的良好效果。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创新与发展 历史经验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集中反映了党对军事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认识,是党指导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行动指南。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要立于不败之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及军事斗争实践,科学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根据发展变化的国情军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军事指导理论――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等,这些军事指导理论都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对中国军事实践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新世纪新阶段,在实现强军目标的战略背景下,研究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创新与发展军事指导理论,构建信息化条件下新型军事科学体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应时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外部动力

时代主题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战争与和平形势,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全局,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是党确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前提。指出:“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1]P108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定位时代主题、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要求,为解决时代所提出的新的军事问题适时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对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就是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日益迫近。这构成了那个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基本前提,战争准备被摆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位置,国防和军队建设处于临战准备状态。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于国家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党中央、中央军委从最坏的可能出发,对战争威胁的判断不断加重,从认为“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大”“有可能演变成大规模战争”,到提出“要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2]P23,以此为依据筹划部署国防建设。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这两种力量矛盾运动的辩证考察和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创造性地提出:当前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成为制约战争、防止战争以至消除战争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重大课题。它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原则做出了科学回答,不断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宝库。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以和平方式来解决国家间的分歧,以和平、平等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使“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战略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和平、发展、合作”,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合作”思想。这种“合作”思想是摒弃西方殖民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思想,是遏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新思想,是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重大创新。

二、适时确立和调整军事战略方针,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军事战略方针是国家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展军事斗争以及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依据和纲领。[3]P274“为了掌握战略主动,我们必须确立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4]P282新中国成立以来,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根据国际形势变化,结合军事斗争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党确立并适时调整军事战略方针,以其为统揽和依据,创新和发展军事指导理论,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及军事斗争实践,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制定军事战略方针,历来是党的领导核心和军队最高统帅深刻思考、精心运筹的重大问题。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最先是由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仍然实行积极防御,但情况有很大不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及时把握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为军事战略方针增添新的内容。为了保卫国防,准备和实施反侵略战争,提出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并指导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956年3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式确定将积极防御作为保卫祖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此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尽管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具体提法和内容有所不同,如作战对象、设防方向、作战形式和战场建设等方面有所变化,但总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没有变,人民重大军事行动和军事建设都遵循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仅重新确立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而且结合新的形势赋予了“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强调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来统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局,使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取得了重大发展。邓小平从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状况出发,明确提出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是坚持人民战争、立足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的敌人。依据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提出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以军事斗争准备牵引军队现代化建设。强调,要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确保在各种复杂形势下能够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三、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根本目标

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及军事斗争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未来的军事较量中战胜对手或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六十多年的军事实践已经证明,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只有以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的提高为根本目标,才能实现军事指导理论对军事实践的强有力指导,才能充分体现军事指导理论的活力与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的总目标,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5]P4。以此为指导,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国防建设举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战略武器、常规武器和国防工业建设发展上都取得重大突破。1954年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明确提出:“现代化军队建设中长期的经常的中心工作是训练部队,特别是训练干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军练兵积极性大大提高。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军事训练的大力开展,都大大提高了国防威慑力和军队战斗力,成功捍卫了国家与安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立足打赢战争,探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明确提出“军队要提高战斗力”,坚持把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1975年,邓小平又指出,大仗五年内打不起来,军队“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6]P21。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努力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加强质量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7]P276。这一思想带动了其他军事实践指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进入21世纪新阶段,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8]P203,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形势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要求出发,明确提出了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大大推进了党的军事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四、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从根本上制约着军队的生存与发展。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着我军建设与发展的政治方向,是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保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军事实践中,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政治方向,保证了军事理论对军事实践的正确导向,保证了军队的高度稳定与集中统一,确保了无产阶级政权、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党指挥枪”是在建军之初就确立的根本原则,他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9]P54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指挥权属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军队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复强调,军队任何时候都要听党的话,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他还指出:我们国家所以稳定,军队没有脱离党领导的轨道,这很重要。[4]P488改革开放后,面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新挑战,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部队建设带来深刻影响的新情况,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军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的性质。把党的领导称为人民的“军魂”,并提出“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使人民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包括经受住国际上剧变、国内、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把我军优良传统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多次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要始终关注、抓住不放。六十多年来,党在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不变色,并以创新的军事指导理论武装全军,不断加深和巩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思想基础,确保了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

五、着眼历史使命,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军队的历史使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调整,赋予人民军队历史使命的新内涵,都是对党关于我军历史使命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党在军事实践中始终以军队历史使命为牵引,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现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的互动与发展,形成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国防,保卫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是我军的神圣职责。人民先后进行了内陆剿匪、解放沿海岛屿和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全军响应“建立强大的国防军”的号召,大力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这一时期,在履行使命任务中军事思想得到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军队要担当起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维护国家和安全的光荣使命,并郑重地指出:“我军是人民民主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6]P39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也随之实现了战略性转变;但是对于人民军队来说,根本职能仍然没有变。围绕使命任务,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军事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创新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指出:“我国已经裁军百万,今后军队要努力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注重质量建设,全面增强战斗力,更好地担负起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这“四个保卫”“两个维护”是对我军历史使命的继承和发展,是着眼新的历史条件对我军历史使命的新的科学概括,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我军的历史性任务。21世纪新阶段,根据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提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以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根本着眼点,进一步拓宽了我国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明确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这都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葛清伟.1960年代前期党中央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判断[J].党史文苑,2014(8).

[3]刘源.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军事指导理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4]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5

(一) 体现机关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缺少生动性、时代性

时代的不断变迁,老的思想教育模式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老的思想教育模式上缺少生动性和时代性,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这方面学习的兴趣,也不能从社会实例中汲取思想教育的精华。

(二)日常搞学习教育的时间少导致原因是训练安排多,公差勤务多

在机关院校中,训练的安排和公差勤务的安排太多,能用在做学员思想教育工作的时间就显得相当紧缺,思想教育活动得不到开展,不能让思想教育深入学员的心中。

(三)领导不够重视,搞教育者不会搞教育现象严重

在机关院校中在教育上,领导主要是将重点放在了学员的培养军事素质和军事能力的培养上,致使当代军事院校将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还有搞思想教育者对思想教育根本不了解,不知道怎么教,教学手段盲目。这些都导致军事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只停留于层面上,更多的关心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状况、生活情况等,忽略了对学生就业、成长、心理健康等的关系与培养。

(四)平时搞教育时走过场现象严重,跟踪督促检查较少

当代很多的机关院校在思想教育上走表面形式的情况相当严重,并没用真正的走人思想教育的核心上,走过场的现象相当严重。而在跟踪督促、检查这方面的工作在力度上严重不足,这项工作做得很少,组织散漫。

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

“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脑,着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必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和改进军事院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军事院校学员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教学的形式和方式。因此,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采用“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要重视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情感人、以行服人”要紧紧抓住当前重大事件的教育素材,对学员开展情感教育。结合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汶川、玉树地震、冰雪灾害、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通过教育引导学员正确认识全国人民在抢险救灾中体现出的对生命的珍爱以及由此爆发的强大民族凝聚力,使学员产生情感共鸣而自发参与其中,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果。利用开展国庆、八一、校庆等庆祝活动和授衔授枪等仪式,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使学员增强爱国爱党爱军爱校的情怀。

二是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拓展了学员信息获得的渠道,拓宽了学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也传播着错误思想观点以及有害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要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方面,要建立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文化活动和热点问题探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巧妙融于其中,实现网上互动、师生对话等多位一体的交流活动,使学员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要经常上网了解学员的最新思想动态,通过邮箱、校园、BBS和教师个人博客等方式,对学员的不良思想倾向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同时运用技术和行政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发现有害信息及时清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关注学员的兴趣入手,寻找那些能引起学员共鸣的兴趣点,把健康的思想寓于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等教育活动之中,把严肃的政治教育内容生动化和群众化,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员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比如,配合教育开展先进人物宣讲会、主题辩论会、热点问题讨论会、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等群众性自我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美德教育同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相结合,把理论灌输、思想疏导与知识启迪结合起来,让先进人物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让枯燥的理论不再苍白,在学员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形成学习的动力。机关院校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研讨会、辩论会及结合驻地实际情况参观访问等。活动对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忧患意识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提高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要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建设具有军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其更具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使其成为团结学员的精神家园。要完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文化传播平台,精心设计、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品位高雅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其成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重要方式、要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战友关系以及团队精神会营造良好氛围。要把课堂教学、配合活动与营造环境氛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张贴或悬挂标语口号、出墙报板报、举办校区广播、有线电视、文艺演出、唱革命歌曲、播放影视片等活动,造成浓浓的教育氛围,使广大学员处处都能接受教育的感染、熏陶和激励。

(四)突出职业思想政治教育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6

关键词:彭雪枫;抗日战争;军事新闻思想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57-02

一、彭雪枫军事新闻思想溯源

(一)早年的新闻工作经历

彭雪枫在军中以儒将著称,他20年代入北平西北军子弟学校,后入汇文中学和民国大学文学系。学生时代的彭雪枫由于手头拮据,经常给报刊写稿,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塞上琐记》曾在《国闻周报》上连载9期,也曾经给《西北文化日报》和《世界日报》写过政论文章和小品文。尽管不久彭雪枫就奉调去江西红军,十年征战之后成了一位出色的红军将领,但早年的这一段新闻工作经历却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功底。新四军军长曾经称赞他文武双全,“吾党匡天下,得君亦俊才”。

(二)对新闻工作的极大热情

彭雪枫很早就接触到了新闻工作,并对新闻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1928年他曾报考天津《大公报》校对职务,1931年他在江西红军任师政委的时候就重视新闻工作,曾经亲自编辑出版过油印的《猛进报》,他不仅亲自写稿,还做编辑、校队、发行工作。在创办《拂晓报》后,他曾经风趣地对《拂晓报》的年轻新闻兵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当个新闻记者。真的,我从少年开始就和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知识都是从党报里得来的,那时我喜欢给党报投个稿,我对党报有特殊的感情啊!”[1]

(三)革命斗争实践的磨砺

彭雪枫始终将政治宣传作为重点工作加以强调,高度关注军事新闻宣传工作,是人民军队中极富宣传斗争经验的高级将领。早在红军时期,彭雪枫就创办过《猛攻报》和《拂晓》,这两份报纸密切反映部队实际,文章简洁生动,为战士们喜爱,成为当时连队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猛攻报》是红军中创办最早的党报之一。[2]抗战中他又以“拂晓”为名,领导创办了大量报刊杂志。在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彭雪枫深知政治宣传工作意义重大,其成败直接影响到军事胜利。彭雪枫重视《拂晓报》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他曾经说,“《拂晓报》作为党的一支铁军,其威力赛过千军万马。” 可以说,彭雪枫的军事新闻思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二、彭雪枫军事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党报必须保持政治上的绝对正确

彭雪枫认为党报必须在政治绝对正确,必须无条件宣传党的政策和理论。彭雪枫曾经说,“政策是党报的生命,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根据党的政策进行宣传。”[3]他认为,“宣传党的主张党的政策,解释党外人士对党的误解,驳斥反动派造谣污蔑,是每个共产党员(公开的或秘密的)的起码任务。” “一个党的宣传家”必须“富于警觉性”,必须“是最坚决的党的利益的卫护者。”[4]在具体的宣传方针上,彭雪枫认为党报必须要围绕党的主要政策来组织宣传,要避免毫无中心漫无目的的宣传方式,防止导致官兵和群众思想上的混乱,他说:“要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一定时期,报道应该有中心,不能无目标的东放一枪,西放一炮。”

彭雪枫十分重视党报上刊登的新闻的真实性,他要求《拂晓报》上刊登的新闻必须充分依据客观事实,做到言之有据,这样才能获得官兵和群众的信任。彭雪枫常讲:“事实俱在,真理固自在人心。”[4]“读者看到事实,一目了然,作者就不必站出来演说一番了,事实胜过雄辩嘛!”[2]彭雪枫还十分重视党报的作风,认为党报必须严谨认真,每篇消息甚至是每个标点符号都应该认真校对,不能出现错误,尤其不能出政治上的错误。《拂晓报》曾经刊发过一个消息,报道青年农民踊跃参加新四军,小标题上说他们是“从家里开小差”。彭雪枫对此提出了批评:“这不是幽默,是卖噱头。这样的标题出现在党报上,是不严肃的。”[5]可见,彭雪枫对党报宣传怎样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着深刻的认识。

(二)党报必须坚持斗争精神

彭雪枫重视党报的斗争精神,他十分推崇列宁在《做什么》一书中的说法:“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舞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在《拂晓报》报的创刊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友》一文中,彭雪枫深情地写道:“要和不正确的思想、意识、行为,做无情的斗争。她指点我们,她批评我们,她纠正我们,她说服我们。她是我们的密友,她是我们的良师。”1939年秋,《拂晓报》创刊一周年,彭雪枫亲自写了纪念文章《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在谈到《拂晓报》今后的方针时他说:“我们的新闻,必须包含着充分的斗争精神,不然就成为了纯客观的报道。列宁在《做什么》一书中说,共产党人写出的东西,总是应该带有斗志的,我们要实现列宁这个教导。”

彭雪枫尤其重视评论在开展党报斗争精神中的作用。他认为“党报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报道,党报的内容,从新闻、社论、论文,都应该包含着他的教育性、斗争性和组织性。”他曾经教育《拂晓报》社的同志,“要根据党的指示,撰写社论、专论,特别是要写短而精的文章。我们不赞成那种光看消息而不看社论或者其他论文的同志。《拂晓报》在艰难的条件下,以尖锐的词句、理直气壮的声调、有凭有据的事实,及时将党的路线、主张、政策、决议以及个别时期的指令通过党报传布出去,提高了沦陷区人民的抗战意志,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这是彭雪枫对党报斗争精神重视的一大功绩。

(三)党报要重视理论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彭雪枫十分重视党报的理论性。在指导《拂晓报》宣传工作时,他坚决反对“为了将就读者或听众的水平和兴趣,而就不写或者不讲关于理论方面的原则上的问题”。指出:“写大文章要少,写小文章要多,但要反对那种忽视理论的、较大的政治论文的倾向。”[4]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时,彭雪枫非常重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实际相结合,重视将大的理论简单化、口语化,使广大官兵和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彭雪枫曾以的指示教育广大干部:“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4]

彭雪枫还非常强调党报的可读性,认为党的理论和政策,必须要在群众容易接受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普遍影响。《拂晓报》所刊登的文章大多文风质朴、有血有肉,这得益于彭雪枫的一贯主张“每一个宣传品必须有血有肉有内容。”他反复强调宣传口号“决不是老一套‘军民合作打日本’,决不是必从国际形势讲起,决不是‘卢沟桥的炮声响了’[4],必须适时而变。”针对一些同志过于追求稿件文艺性的做法,彭雪枫曾经提出,“现在我们的党报上,过多地追求所谓文艺性了。开口学生腔,描写不切实际;枉自抒情,流于空泛;文字半文半白,尾巴上拖个云云,就是缺乏活生生的事实,这一点应该改进。我们的文章还是写的朴素一些才好。”[3]

(四)党报要重视读者反馈和调查研究

重视和读者的联系,是贯彻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思想的体现。彭雪枫在《拂晓报的产生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中检讨了《拂晓报》在联系群众和读者方面的缺点,“对于与读者的联系、贯通、讨论以至实际上的帮助,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用种种方式解决他们的问题,还是做得不够。更不能引起读者,尤其是作者们写文章的积极性。”

彭雪枫强调读者调查的重要性,他始终认为:“谁能深入群众,谁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谁能注意群众的舆论,谁能揣摩群众的心理,谁能了解群众的苦处,谁能迎合群众的斗争。于是,谁也自然能够提出具体的动人的活泼的有血有肉的鼓动口号。”[4]为了保证调查制度的经常性,他要求《拂晓报》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促进调查研究的开展。彭雪枫对读者反馈和对调查研究的重视,至今对党报和军队报刊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彭雪枫军事新闻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实践和丰富了中共党报思想

彭雪枫的军事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他早期的新闻思想萌芽于宣传鼓动,受苏联共产党的理论宣传较多,尤其是列宁革命宣传理论影响较深。他曾经认为“宣传鼓动得到了效果,既是说已经激起了群众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马上要组织群众行动起来。”到后期,彭雪枫则越来越重视遵循新闻规律,提出了新闻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党报要重视理论性和可读性的统一,要重视读者甚至是敌对官兵反馈等军事新闻思想。彭雪枫的军事新闻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思想,为党报功能发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为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新闻人才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彭雪枫军事新闻思想来源于其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办报实践,同时也指导了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其他报刊。彭雪枫军事思想通过报人训练班的开办,为更多新四军的新闻工作者接受。“1940年春,第四师政治部按照彭雪枫的指示在河南永城举办了办报人员训练班,培训了20多名学员。报训班开设政治理论、新闻理论和印刷技术等课程,由支队首长和《拂晓报》的办报人讲授新闻采编印刷等知识。彭雪枫亲任班主任,并且讲授新闻理论课程,他号召大家刻苦学习,不断努力,做新闻的“职业家”。”[2]彭雪枫在指导报人训练班的过程中,传递了自己的军事新闻思想,为新四军培养了许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工作人员。

(三)拓展了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报刊的影响

彭雪枫军事新闻思想使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报刊的影响辐射到了敌后甚至是国外。报人训练班结束后,这些受训的报人回到各自部队后,先后创办了《永光报》、《夏声报》、《宿风报》、《抗大生活》报、联中《学习》报、《淮上导报》等报刊,进而促进了被称为“文化垦荒”的新文化运动在豫皖苏边区的兴起,并引起了由范长江领导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的重视,这其中代表和实践着彭雪枫军事新闻思想的《拂晓报》最为引人注目。后来,通过“国新社”和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拂晓报》先后发行到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越南和缅甸,以及印度的新德里、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等国,极大地拓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报刊的影响。“正像新四军游击队副司令员、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吴芝圃描绘的那样,从‘拂晓到金辉遍地,到日午当天’,彭雪枫军事新闻思想培育出的“拂晓之花”开遍豫皖苏边区,有力地推动了抗战事业。”

参考文献:

[1] 单斐.拂晓报成长的道路.豫皖苏抗日根据地[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 杨居人.拂晓报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3] 单斐.园丁夜话.拂晓报[N],第300期.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军事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13

1 调研概况分析

本次问卷总计发放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93份,被调研者均为2012级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上学期参加过军事理论课程学习,且男女比例为1:1.07,性别基本持平,总体看来,达到本次调研环境要求。

2 问卷调查相关内容指标分析――高职学生对于军事理论课程的现状认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评价

通过本次问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2.1 学生对于军事、国防知识的关注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高达91.2%的被调查学生参加过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经常关注军事新闻和政治、经常谈论军事和国防话题的人分别只有17.6%、21.8%,78.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军事了解很少或一般了解,且76.7%的人获取知识的渠道为课堂、书本及新媒体。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军事、国防知识关注度不够,军事理论课程的普及度有待加强。

2.2 学生普遍认为军事理论课程很重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学生中84.5%的人认为军事理论课程很重要、对自己发展是有帮助的,其中34.2%的人认为非常重要,40.4%的人认为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只有3.6%的人认为没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很重要,且对自己有用。

同时从调查结果看,66.3%的被调查者认为军事理论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近28%的人认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9.4%的人认为可以提高自身国防安全意识,34.7%的人认为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只有7.8%的人认为毫无作用。故可见,学生普遍认为军事理论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较大。

2.3 学生对于时事政治有着自觉的政治敏锐度以及较浓厚的兴趣

从影响我国的国防实力、增强国防的方法、中美国防力量对比等问题的调查情况来看,被调查者的选项分布比较平均,说明学生对于政治形势有着自己自觉的、独有的判断力,不随波逐流,不是简单的思维定式;从“我国周边突出的安全问题”一项的调查情况看,59.1%的学生选择是中日问题,由于近期问题的备受关注,直接说明学生对于时政、军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是很容易产生兴趣的。

2.4 学生希望通过创新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2.8%的学生认为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得到了体现,这就说明仍有半数学生对我院军事理论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不十分肯定。“如何在军事理论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一项的调查中,93.8%的人认为可以设置军事类社团并开展多样化的国防教育活动,56%的人认为可以增加军训时间并在其中穿插军事理论课程,42%的人建议学校开设军事类选修课程,这都表明了学生普遍希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不要局限于时空的限制,应当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 今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建设方向

3.1 加强军事理论课程设置的普及性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化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军事理论课程应当贯穿于整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覆盖于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通过必修类公共基础课程、院级选修课程、国防教育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大教育的覆盖面和时间跨度,引导学生多关注军事新闻和时事政治,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化、全面化以及全程化。

3.2 突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正如调研中学生普遍共识的,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应当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校方应当给予组织上的保障以及经费上的支持,需委派专人负责,制定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配套优质教学资源,提供科研平台,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齐抓共管,提高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军事理论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3.3 结合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的时政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国防军事类知识具有十分明显的时政性,所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能生搬硬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及内容,要结合重大时政要闻,紧扣相关重大节日,将学生关心的军事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子”,通过深入浅出的剖析和鼓动,打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激发他们爱国主义的热情和投笔从戎的满腔热情,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4 发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性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普遍不太认可课堂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倾向于接受创新型的教学形式。结合军事技能训练,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性教学;举办各类国防教育活动,将教学贯穿于活动之中,开展娱乐性教学;紧扣军事热点问题进行启发和讨论,开展启发式和引导性教学,这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涵.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30-32.

[2]沙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6):77-79.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8

 

关键词:江泽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发展

江泽民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的重大措施,提出了反映时代要求的、富有创新性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真学习研究江泽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江泽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江泽民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来,始终以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1994年l2月,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针对部队官兵受腐朽思想文化和“酒绿灯红”侵蚀影响的问题,作了题为《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的讲话,指出:“在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中,在发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和组织广大干部战士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是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以武装干部战士的头脑和指导各项工作。这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前军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还要着重抓好爱国奉献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尊干爱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在上述讲话中,江泽民不仅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而且阐述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把“四个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这篇讲话回答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地位作用、根本任务、基本内容等,标志着江泽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初步形成。1999年7月8日,江泽民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战略思考。他在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的前提下,围绕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会议根据江泽民的讲话,集中全军的智慧,形成了《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党中央转发的《决定》将江泽民关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归纳为十个方面。这些重要思想,涉及到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回答了思想政治建设的地位、目标、使命、内容、途径等基本问题。《决定》体现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军队建设的原则和重要思想,体现了古田会议以来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了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因此,《决定》是江泽民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江泽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以江泽民2000年2月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发表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讲话为标志,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改进,从本质上说,是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都是党的理论、路线、政策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和体现。回顾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每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和认识上的飞跃,都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的领域,提升到新的境界。党的理论创新,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江泽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二、江泽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高度重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

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它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搞好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搞好军事训练、后勤保障以至整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建设是革命化建设的核心,是引导全军干部战士拒腐蚀、永不沾,永葆人民军队革命本色的可靠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服务。同时,江泽民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他明确指出:我们军队的“军魂”是党的绝对领导。从我军建设的历史实践来看,只有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才能有力地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全党、全军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是要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部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做到听党的话,跟党走。”江泽民还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军队各项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军的性质不同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我军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的现代化”。无论从我军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还是从现阶段的任务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都贯穿军队各项建设的始终,为加强军队各项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为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证。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9

关键词:军事思想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实践经验

一、 军事思想的科学概念

军事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军事思想同思想一样,是有特定的内涵的。根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思想所作的科学定义,已经把思想与的思想这两个概念作了明确区。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中央决议的精神,正确使用军事思想这个概念,而不应该将的军事思想与军事思想这两个概念混同使用,甚至将它们等同起来。

二、 军事思想的三个基本点

(一) 实事求是是军事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军事思想的精髓,是军事思想最突出的基本点。指出“我们不能要求事实上的常胜将军,这是从古以来就很少的。……那就是熟悉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2]这里所说的“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就是“实事”,所谓“熟悉”和“找出”就是“求”,“其行动规律”就是“是”。显然,这种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

认为,作为一个战争指导者,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从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出发,探索战争的客观规律,并且按照这种客观规律去指导战争。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规律,在研究一般战争规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结合当时的战争实际,研究特殊的战争规律。例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条件,分析了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分析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与战争的关系等。总结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军事思想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以及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军事理论。

(二) 群众路线是军事思想的核心

群众路线是军事思想的核心,具体体现在人民战争思想方面。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战争领域,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武装、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他明确的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深刻地阐述了革命战争对人民群众的依赖关系,揭示了人民战争思想的真理所在。

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人民战争,必须向群众做宣传,把革命战争的政治目的,和为达到这一政治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和政策告诉全体军民;必须武装人民群众,在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下,协同军队或独立地进行作战。在政治上,使得敌人处于完全孤立无援的地位,在经济上,给我军源源不断的供给人力、物力、财力。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强大后方支持,才使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

人民战争是军事思想的核心,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传家宝,是团结和动员广大军民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也是军事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点。

(三) 独立自主是军事思想的基础

 独立自主是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独立自主要求,不论进行革命还是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依靠自身的力量去争取胜利。认为,中国革命战争要靠中国同志去了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去争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他在军事问题上多次精辟地论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4]

在全部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如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提出了我党领导的军队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基本战略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为我党正确的制定了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方针,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从而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为军事思想的基本点,相互联系,不可割裂,自始至终贯穿渗透于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

一、 军事思想的成功实践给中国军事变革带来的启示

(一)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善于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中把握时展的趋势,坚持与时俱进,使党领导的各项事业走在时展的前列,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领导下,解放战争刚刚过去,我军就不失时机地转入了现代化建设,先后成立了海军、空军以及各兵种的领导机关,逐步由单一兵种向诸兵种合成军队过渡。以超乎寻常的胆识和气魄作出了发展中国自己的原子弹事业和航天事业,研究原子弹和导弹的战略决策。这个富有远见的决策,使中国不仅拥有了强有力的战略威慑和战略反击力量,而且在世界上先进军事技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从这些重大的军事决策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力和前瞻的战略目光,以及他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

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势头强劲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这场变革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信息化,人类社会的战争正在从工业时代的战争向信息时代的战争转变,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转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我们要发挥勇于迎接时代挑战的革命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变革中求发展,不断把军队建设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二)必须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军事思想。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他始终认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办,战争规律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认识。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必须尊重一切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来考证这些结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开辟属于自己的前进道路。

走出这样一条道路,首先就需要发扬所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军队学习,但是绝对不能迷信发达国家军队的经验,一定要学会自主创新,要重视自己的实践经验,敢于走自己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情况借鉴他人的经验,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开辟出一条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道路。(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 《军事文集》第一卷.第759页.

② 《选集》第一卷.第178 页.

③ 《选集》第一卷.第136页.

④ 《选集》第二卷.第1132页.

参考文献:

[1] 李佩良.关于军事思想的萌芽、产生及科学概念之我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