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08:12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1

关键词:把握心理;引导欣赏;提高素质;备课;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进入21世纪,在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大潮中,音乐欣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有力武器。

但是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和它的特殊性。音乐教师走入了录音、录像观摩课、单纯的听音乐的误区,给中学的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被我们列为重中之重,音乐欣赏课就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的优势,发挥其作用。真正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形成的作用。

一、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

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天性里有种不安分的因素,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是对于音乐来说,除了从小受到过正式的音乐训练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只是停留在听、学唱的阶段上,他们觉得好听,就会去喜欢,主观上并意识不到音乐欣赏的选择性。

他们喜爱的往往是现今的流行音乐。象周杰伦、蔡依琳等这些流行歌手的音乐。举例来说:我曾经调查过我的学生,他们就很喜欢这些流行音乐,很多人都自己买了随身听,MP3整天带在身上听。当我问他们喜欢怎样的音乐课的时候,80%以上的学生要求音乐课就要欣赏流行歌曲。这些都是由中学生的特定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并不是说流行音乐不好,而是要引导学生更多的欣赏具有更高艺术价值和丰富内涵的音乐。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逐步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一)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用一些有情感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懂得他们的心理,运用自己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热情。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

(二)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努力完善自身情感的投入,吸引住每一位学生,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实践之中,在音乐中去加强情感体验的深度,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乐曲都有自己包含的不同的情感思想,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融入到音乐中去,全面的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感情来带动学生真情的进发,从而到达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歌曲《松花江上》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深切的体验歌曲作者所表现的在中华民族家破国危时的悲愤心情,把握歌曲凄婉、悲壮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进乐曲,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作用。

(三)逐步引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例如在课间操或者午睡前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一些优秀的曲目,在学校内多举办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如艺术歌曲比赛、小型音乐会,举办各种音乐兴趣小组等等,逐步的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音乐。

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

提高,全面提升业务水平

教师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导。“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来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③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音乐欣赏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审美素质的修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欣赏课重要培养的一种素质,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肯定是教不好学生的。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修养就要做到

(1)增加自身文学底蕴,多读书,多记读书笔记,增加自身文学修养,

(2)身正为范,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3)注重美学修养。

(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有的放矢。要多听、多看、多想,要学会领会作品的音乐语言、音乐效果、旋律如何、节奏特点、声部的组合情况、乐曲的发展情况等等。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音乐美学和音乐史方面。教师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授课时引经据典,使授课过程才能更加吸引学生。

(三)学会熟练的使用各种多媒体设施,从而更好的为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保证。例如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就可以利用电脑来做一个课件,有音有画,可以将曲目表现得更加活灵活现。有些条件差的地方,也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认真备课,采用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式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说,备课更加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编写教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编织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变的教学过程,将音乐欣赏课上的有声有色,时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钻研教材。“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音乐教材,才能把握住教材的要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并找出其重点和难点。”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制确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案设计。”例如同是一首曲目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就不能相同,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要求得更加深入,要在掌握乐曲感情的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理论知识。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注意找出正确的授课难点和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教具。“在欣赏前的提示、设疑一定要明确、恰当,以便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工作铺平道路。”教案的编写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环节要紧凑,环环相扣,不能松散,或者是前言不搭后语,要连贯,不能给人以突兀 的中断感。各个教学环节的过度要自然,否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

(二)上课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完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不能上成录音、录像观摩课,如果每堂课都变成按部就班的音像制品的放映式接受课,音乐欣赏课教学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不是很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教师都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简单的录音、录像观摩课,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就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措施。要把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观摩法、熟悉主题法、律动法、直观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调整乐谱顺序法、谈论法、启发联想法、启发想象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上成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例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将讲述法――讲述梁祝之间的爱情故事;观摩法――观看《梁祝》的剧照、图片;熟悉主题法――边讲故事边播放《梁祝》主题;律动法――在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随乐曲舞蹈;直观法――将乐曲的曲式结构、主题旋律列出,供学生参考,谈论法――由学生参与谈论乐曲的思想感情;启发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在古代时,梁祝相交的真实情景相结合。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味,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当今社会,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利用、相互借鉴,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势所趋,音乐教学的改革也必将顺应这个潮流。“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方法,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深化学生的欣赏层次。”冒继光先生在他的论文中谈到用散文化的语言讲述音乐、用多彩的画笔描绘音乐、从历史的视角理解音乐。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文学、美术、历史、地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乐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讲述1998年抗洪救灾中涌现的英勇故事,同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给学生讲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从文学、美术、音乐等多角度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促进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前我国的教育机制正在由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单纯的以教、授为目标,要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来。

中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教学设计中,多加入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乐曲《游击队歌》的欣赏教学中,可以提前让学生根据曲目准备自编自演的音乐剧或者音乐小品。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教学中来。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2

关键词:职中音乐欣赏课优化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却发现很多职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都过分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去,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为了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10.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第1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3

关 键 词:民族音乐 欣赏 大学校园文化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府,流行着各种音乐,其中以我国港台音乐、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流行音乐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剧、戏曲等。在各类校园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艺术审美观得不到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情结将逐渐淡化,让人深感忧虑。因此,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出现当前这种状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民族音乐欣赏重视不够。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重点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对民族音乐欣赏及其产生的审美导向从思想上重视不够。

第二,对民族音乐的弘扬意识较为淡漠。民族音乐欣赏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民族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没有得到非艺术类高校的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意识淡漠。

第三,大学校园对民族音乐欣赏的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宣传阵地来加大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而且对于民族音乐中较好的作品宣传过于“迟缓”。

第四,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知识来源于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基本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优秀的民乐作品不甚了解,不懂得欣赏。

第五,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民族音乐欣赏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开展得很少,无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欣赏的魅力。

民族音乐欣赏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没有听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那么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丰富的表现形式得不到学生的了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上也不会重视对自身民族音乐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忽视音乐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个性与性格就不能称得上完整;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提高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学生艺术团体,学校应针对这些团体活动的开展设置相关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同时成立专门的合唱团、民乐演奏团等,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各类学生文艺活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与推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第三,增加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在选修课中扩大民族音乐欣赏内容,加强对选修课的监督与考核,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获得民族音乐欣赏的理论基础并提高欣赏水平。

第四,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园民族器乐团的设备配置,增设排练场地,请专家讲课辅导。

第五,加强与社会媒体、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完善大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2]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4]古联抗译注.荀子 孔子 孟子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月.

[5]罗仕艺主编.大学生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8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4

(一)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

音乐欣赏是一种含有主动性的心理活动,这种主动性不但体现在听众的想象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听众对音乐欣赏所采取的态度上,也就是他采取什么样的欣赏方式。不同的欣赏方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效果,听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欣赏目的去进行选择。

听众对欣赏方式的选择是一种主动,但对具体欣赏方式来说他又可以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被动式的欣赏常常有两种情况,即刺激式和背景式。主动性的欣赏也主要有两种情况,即纯音乐式和体验式。

刺激性的欣赏纯粹是一种消遣,听者主要是为了从音乐中获取某种。在欣赏过程中,听者不带有任何主动性的想象和思考,任凭音响对听觉神经的刺激而产生各种自然反应。

背景式欣赏方式的特点是,听者并不把听音乐作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某一种活动的背景内容。比如: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的画面上,视觉是主要的知觉活动,而对于那些伴随着画面的展开而出现的音乐,人们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被动地接受的。音乐对于电视欣赏来说它只是起到一种背景的作用。人们在观看话剧、欣赏自由体操和冰上运动,以及观看魔术或杂技的时候,音乐对于观众的欣赏活动来说,都只是一种背景。

纯音乐欣赏方式的特点是,欣赏者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音响结构展开的特点上,或者说欣赏者以理解作曲家的思路为出发点,以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形式因素为目的。具体地说,在欣赏过程中,听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结构布局、多声部的写法、和声的效果以及乐器的色彩等等技术问题上。这种欣赏方式往往只有部分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才能完成,而他又往往带有一种学术性的目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经认为,欣赏音乐的最好方法是了解音乐创作的真实过程,对他来说这是音乐欣赏的全部要素。所以这种纯音乐式的欣赏也往往被一些称为形式主义的音乐家看作是唯一应有的欣赏方式。事实上这种欣赏方式是相当困难的。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也曾这样表示过:即使是天才加训练,一个人也不可能听清三部以上复调中各声部的线条。可见,这种纯音乐式的欣赏方法充其量只能说是部分地感受到音乐中的结构特点。当然对于研究者来说,可以通过反复聆听获得对音乐结构整体的了解。

体验式欣赏方式,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中心,配合着想象和联想的协同作用所进行的欣赏方式。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因素的体味上,并通过想象活动进一步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容因素。这种体验活动包含了某种创造性的成分。正如科普兰所说:音乐中“每一个主题都能反映出一个不同的感情世界”。但欣赏者只能“在头脑中就这个主题得出一个感情的轮廓”,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每个人对一个主题的表现特性有他自己的感受”。

听众虽然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欣赏方式,但在实际的欣赏过程中,各种方式还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当你选择了纯音乐的方式欣赏音乐时,虽然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结构上,但也很难完全脱离音响刺激带给你的某些,同样也不可能回避情感因素对你的袭击。因此,所谓不同的方式,只不过是以某种方式为主的欣赏方式。

人们往往容易把不同的音乐类型和不同的欣赏方式联系起来。比如:把轻音乐看作是一种背景式的音乐,把节奏性强的流行音乐看作是刺激式的音乐,把标题音乐看作是体验式的音乐等等。这种分类法是不科学的。虽然,不同的音乐类型在表现上会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流行音乐往往外在的表露多一些,刺激性也多一些;交响乐往往内在的含义更深一些,需要人们用更多的体验去感受它。但并不能把作品类型归属某一类欣赏方式。在流行音乐中也有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它需要人们付诸很多的感受才能体验到它的含义。同样一首流行音乐,对一般听众来说,它的欣赏目的也许仅仅为了从中获取愉悦和,但对于从事流行音乐研究的人来说,他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音乐音响结构的感受上。因此,音乐欣赏方式的分类,更多的是理论上的认识,从实践的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往往协同合作、相互交融。

(二)音乐欣赏的本质

1.一项审美实践活动

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都与音乐的审美判断有密切的关系,它们都可以说是在音乐审美判断支配下的实践活动。这种审美行为在音乐欣赏中比在创作和表演中占有更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这样说,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审美活动,它的主要意义是在于对音乐美的判断和接受。音乐欣赏的方式虽然有多种多样,但不论用什么方式去欣赏,它总是紧紧围绕审美活动而进行的。不同的欣赏方式所获得的审美效果虽然不同,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来说,审美行为总是占主导地位。

2.创造性的审美行为

音乐欣赏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被动的心理行为,似乎仅仅是在接受外界的音乐刺激以后做出的某种反应。但实际上,在欣赏的过程中它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想象活动。这不仅是听觉表象的想象,还包括对音响含义的想象。当代美国著名音乐心理学家莫蒂默·卡斯曾经说过:“一个完整的音乐体验应包含以下两部分,对音乐产生心理上的感情反应,产生能够揭示作品意图的逻辑认识过程。”欣赏者在体验这两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音乐本身并不能明确提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只能向听众揭示一个总体上的精神特征。所以,“揭示作品意图的逻辑过程”需要依靠欣赏者的想象力去完成,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

3.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主要力量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5

关键字:激发 情感体验 音乐

1表达方式的差别

音乐与其它艺术相比较,表现感情时所运用的艺术材料以及表达方式是不同的。音乐所用的艺术材料是乐音,它主要是通过乐音的运动形态之间的类比关系来表达感情。人的感情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的基本特性是:(一)它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二)它在运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力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驰。而音乐恰恰具有类的特性,使它能够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以及声音运动力度的强弱和声音的张驰,来表现相应的感情运动。而且音乐对感情的表现比起绘画、文学诗歌等艺术来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且要更直接、更真切和更生动些。

1.1感情表现力强

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较,感情表现在艺术整体所占的地位更为重要。音乐所能够表现的主要主体(即作曲者)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反应和心理体验。因此,感情的表现在音乐中就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这是在其他艺术中所没有或者很少有的。

1.2体验程度不同

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较,在欣赏过程中进行感情体验的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却具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性质,也就是说,欣赏者从音乐中所直接感知到的既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也不是某种思想概念,而是音乐音响以及与其自然相伴随的某种情感或情绪。这种情感或情绪的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构成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同时又由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其他一些特性,因而音乐对人的感情的激发和感染也就表现的更直接和更强烈。

2 欣赏水平决定情感表现

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几个基本问题。

既然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感情体验这一心理要素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地位就是自不待言的。无论是对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以内月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音乐的专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是“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的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探讨一 下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几个基本问题:

2.1音乐欣赏的基本要求

准确、深刻和细致的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们之所以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在音乐是否表现感情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既不同意那种认为音乐不表现感情、不表现音乐以外的任何内容的自律美学的观点,也不同意那种认为音乐中并没有感情,只是以内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时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到音乐当中,这才有了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的移情论者的观点。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首先就要求能够准确、深刻和细致的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而且,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

对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和研究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

2.2音乐欣赏的特点及要求

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及感情要求密切相结合,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又一重要特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在许多情况下还呈现着一种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及感情要求密切结合,甚至融为一体的情况。欣赏者的注意力不受某些特定的概念、人物或情节第二束缚,欣赏者的感情活动随着音乐的发展自由的起伏跌宕,把音乐表现的感情与自身的感情活动融为一体,甚至达到觉得音乐抒发的就是自己感情的程度,由于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所具有这种特性,因此那些在平时生活中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感情体验欣赏者,就有可能更海鸥的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

2.3欣赏者感情体验程度不同

同一首乐曲会产生不同的感情体验,也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特点之一。在音乐欣赏中,有时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情体验。它或者由于欣赏者对乐曲没有正确的音乐感知所至,在欣赏过程中如果出现在感情性质上的不同体验,一般来说是不合理的,它或者是由于欣赏者对乐曲没有正确的音乐感知所致;或者是由于欣赏者彼时彼地的心境的影响,把某些乐曲按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加以曲解所致。欣赏者总要使得这种体验与原作的感情性质基本相一致,如果欣赏者的感情活动和原作,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和原作的感情相悖,那就不称其为音乐欣赏了。

我们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的生活体验来体验乐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音乐欣赏中的主体与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正是这种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活生生的人类生活的反映。艺术扩展了人们的感情世界,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本文章综合了音乐情感化的特点,详细的论述了音乐的欣赏是不能离开情感而单独存在的。

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情感的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使音乐常能在某种具体的时间活动中、或具体的社会交往场合发挥某种带有实用效益的功能。音乐的本质是组织与智慧,杰出的音乐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艺术魅力经久不衰,除了情感宣泄激动人心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组织:通过组织构架起一个富有活力的生命体。音乐是那样富有组织,那样充满灵性,那样接近宇宙。它的组织之精细、严密,充满天体组织或基因组织一般的美感,每每发现一点点日常所忽视的埋藏在音乐深层的奥妙,都使我激动不已。

参考文献

[1] 周青青.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 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 叶左群.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狄沙.音乐美学.湖北:湖北文艺出版社

[5] 贾玉江.民族音乐学问题.长沙:民族艺术出版社.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6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改革

音乐欣赏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一门重要课程。目前,在高等师范学院,音乐欣赏课不仅是音乐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非音乐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作为音乐专业核心课程的音乐欣赏课和作为非音乐专业选修课程的音乐欣赏课,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因此这也给高师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思考。

一.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对象

作为音乐专业的欣赏课的教学对象自然是音乐系的学生,在开设欣赏课之前,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包括识谱、乐理知识、简单的曲式理论知识等等;了解了很多的音乐家及其音乐故事;至少掌握了一门乐器的演奏基础技能和歌唱发生方法了,这给他们的欣赏课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并且学生对自己学习音乐欣赏课有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态度,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毕竟专业知识的学习,或多或少的枯燥是再所难免的。良好的音乐基础和学习态度使得学生可以轻松的进入欣赏课的学习,更主动的也是更容易的就接受了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而作为公共选修课程的音乐欣赏课是面对的一大批非音乐专业而又热爱音乐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音乐基本知识较差,有的甚至连一点乐谱也不认识,给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困难。但是,这些学生又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文学知识,从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这类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对于音乐专业学生也更强一些,这对他们深刻的欣赏和理解音乐又有很大的帮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选修欣赏课的目的不是让音乐成为他们的职业,只是想通过这个课程来提高音自身的乐审美能力,拥有更好的艺术修养。他们和音乐系科的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上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去选修音乐欣赏课的,在上课的初期往往还是热情高涨,可是时间一长,随着一些较深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的兴趣便悄然减退。所以,非音乐专业欣赏课的教学一定要遵从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音乐欣赏课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尽量避免非音乐专业欣赏课教学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音乐欣赏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和非专业选修课程时,在教学目标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对象来制定教学目标,才是切实可行的。作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音乐欣赏课程应该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能通过这个课程来开拓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背景,使他们喜爱音乐、感受音乐、乐在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境界,拓展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所以开设非音乐专业学生选修的音乐欣赏课程应注重情感欣赏,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音乐创造的美,让学生可以在一种美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逐步完善其人格品质,达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的音乐欣赏课则应以培养专业音乐工作者为目标,要注重音乐理论的学习,包括乐理知识、曲式结构分析、音乐体裁、作曲家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音乐的风格流派等等。并且需要注意的是,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师资,所以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老师全面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特征,使学生们对欣赏的对象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所以,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师音乐的欣赏课,还要重视对学生全面文化修养的培养,要将更多的多学科文化知识融入到音乐欣赏课当中来。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进行音乐专业的欣赏课教学和非音乐专业的欣赏课教学之前,一定要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依据各自教学目标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欣赏课的师资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系拥有一大批专业的音乐教师,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教师,师资力量应该是比较雄厚的。学校根据其具体情况,安排这些老师担任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老师是在音乐的某一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系统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比如一位音乐专业中西音乐史课程的教师或者一位器乐教师又或者一位声乐教师,教授其专业课程得心应手,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可是上一堂精彩的音乐欣赏课对这些老师来说,却不是那么轻松自如了。音乐欣赏课的内容相当丰富,对教师的要求更多的是在知识、技能的广度上。目前,大多数的音乐院系是安排以中西音乐史或者曲式分析为研究方向的老师来担任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的,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音乐家的生平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音乐作品的写作技法、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等,这些也正好和中西音乐史以及曲式分析的知识是相重叠的,所以由中西音乐史或则曲式分析的老师来任教,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音乐欣赏课又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在前面就已经提到了,这门课程不仅是要将这些音乐理论知识传授于学生,也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提高审美境界,拓展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这些教学目标又对音乐欣赏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一名单学科教师,如仅仅是擅长音乐理论讲授的老师来任教的话,自然也是存在弊端的。设想这样一堂音乐欣赏课:内容是关于歌曲题材中的叙事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理论老师一定可以仔细清楚的讲授叙事歌曲的特点、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曲式结构、歌曲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等,但如果老师还可以深情并茂的在课堂上演唱这首歌曲,肯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带给学生更深的情感体验,从而更主动的去了解学生更多的叙事歌曲,这样也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了,延伸教学目的。又设想这样一堂欣赏课:内容是关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老师一般会教授这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清唱剧、康塔塔等,但如果老师还给学生讲授巴洛克时期的其他艺术形式,包括绘画、文学等相关内容,这堂课一定会更加的精彩,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所以作为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学识,不仅是音乐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文学、史学、美学等广义的相关知识,一堂内容精彩的音乐课没有教师丰富的知识为基点是很难筑建的。

高质量的音乐欣赏课,更不可或缺的是教师对课程的饱满情绪,积极的状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上,教师起着控制场面、调动气氛的作用,一堂形式新颖、充满热情的欣赏课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还应有意识的根据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方式方法,实验新的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对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多思考,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加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这样才能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精彩,更受学生的喜爱,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也才能完成开设音乐欣赏课的初衷。四.音乐欣赏课的改革

1.在音乐欣赏课中运用现代声光音像技术丰富教学模式和手段。

音乐欣赏课上,聆听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是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的。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只是听,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渐渐失去最初的学习兴趣。现代声光音像技术应用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在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有时学生很难直接感知老师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通过现代化的声光音像技术象可以得到清晰的展示,克服了传统教学在时空、地域上的限制,大大拉进了欣赏者和被欣赏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使其获得更全面、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

2.课程设置

目前,音乐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包括有《音乐欣赏》(学制两学期)、《中国音乐史》(学制一学期)、《西方音乐史》(学制一学期)、《曲式与作品分析》(学制两学期),这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是相重叠的,造成了重复教学。可以考虑将四门课程合为一门:《中西音乐史与欣赏》,或者合为两门:《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和《外国音乐史与欣赏》,学制可以依据本、专科的不同要求分别设置为四个学期和两个学期。

3.课程内容

高师音乐欣赏课的内容设置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音乐专业欣赏课程内容都是一些经典的世界名作,掌握对于这些作品的分析、理解、再度创作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等多元化的音乐正在大量的充斥、丰富着我们的音乐活动。而音乐专业培养的是要能够完成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音乐专业工作者,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一批可能相对于古典音乐更喜欢多元化音乐的学生,由此,不得不担心继续用传统音乐教材培养的当代音乐教师,能否较好的、全面的扮演好音乐教师的角色。所以,建议在传统的音乐欣赏内容基础上,增添关于流行音乐、爵士音乐、舞剧、音乐剧等多元化、多层次的欣赏内容。

4.让欣赏课走出课堂

目前的音乐欣赏课由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进入,已具备可听可看的特点,但是课堂上再好的音频视频效果往往也无法代替现场观赏能给予内心的震撼和冲击,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大可以让音乐欣赏课走进音乐厅,让学生可以细细的聆听现代音乐大师再次演绎的经典名作,又或是最新的时代力作。

5.让欣赏课的授课地点多元化

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看出,其授课目的是在于要让学生聆听音乐、理解音乐、进而充分的享受音乐。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听觉不再是接受音乐的唯一物质媒介了,音乐也是一种可以“触摸”的艺术形式,举这样一个例子:一堂音乐课的授课内容是美国乡村音乐,如果老师可以选择在一个初夏的下午,带上学生们,再带上一把吉他,或在学校附近的公园,或在学校的足球场,,沐着微微湿热的风,唱上几首乡村音乐的代表曲目。

【参考资料】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7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学;学生鉴赏力;培养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音乐美及内涵的认识、理解、鉴赏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就要采取演唱、演奏、欣赏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在主观情感体验上,应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乐功能作为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是一种自然的物理现象,人们生理上有意或无意的都会受到音乐的影响,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音乐所独具的优势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这离不开音乐自身的美。而音乐美是最为独特的,不需要外来修饰的,是以自由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直观的心灵。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音乐独有的形式及手段,努力培养一批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目前,我国现阶段将音乐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及作用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康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益于健康的激素,起到调节血量和使精神细胞兴奋的作用,增强免疫力。同时,好的音乐在心理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增加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兴趣,对其身心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不同的音乐呢?譬如在悲伤的时候喜欢听悲伤音乐,在欢乐地时候喜欢听欢快的音乐,在热恋的时候喜欢浓烈的情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喜欢聆听轻柔美妙的轻音乐。原因就在于音乐作品通过美妙的旋律表达各种情感,如悲伤的、欢乐的、愉悦的,愤怒的等。人们通过聆听音乐,达到精神、心灵上的一种共鸣,从其起到对心灵的慰藉和滋养,抒发出一种特定的情怀和感情。这就是为什么音乐能提高大学生情操的原因所在。

再次,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音乐带给我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比物理教师那里获得的东西更多”。可见音乐对培养爱因斯坦想象创造力的重要性,音乐在提高大学生思维想象力方面,也应该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三、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开展教学前,针对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特点、具有的音乐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再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具体认知和理解特点,进行内容设计和安排。例如在开展古典音乐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有关古典音乐通俗性的教学,适当地对教学理论进行简易化处理,把教学理论同古典音乐欣赏结合起来。在教学教材选择方面,选择艺术价值比较大、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代表性作品。教学内容上应深入浅出,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的通俗作品开始,然后到大型的古典音乐作品,教学难度从易到难,欣赏层次要不断提高。要先感性后理性,先听后欣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古典音乐同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欣赏能力。

(二)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欣赏音乐包含了音乐旋律、速度、情感及人生体验的欣赏,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情景构建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渴望和欣赏,通过构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时,首先在欣赏之前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将音乐的开始、高潮以及尾声部分进行讲解,通过对画面具体的构建,营造出一种优美的画面,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欣赏。或者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在欣赏音乐之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多媒体生动的画面结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音乐欣赏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心得与体会的方式,总结欣赏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影响,认识到自身在欣赏音乐中的不足和优势。通过朗诵诗歌、散文讲解以及多媒体与音乐并用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音乐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意境和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的欣赏具有一种全面的心理体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文化背景

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如果连作品都不了解,那么也就谈不上鉴赏了。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欣赏着一面通过声音即对音乐本身的倾听,凭借直觉,对作品产生情感,另一方面,则空间比较广泛,即:通过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等等,来产生情感,进而将这种情感带入到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实践证明:通过了解文化背景能够促使学生深刻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作品,对其文化背景做以阐述,或者让学生自主的收集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信息等,加强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提升自我音乐鉴赏能力。

如:在学习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时,笔者讲述了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这部作品在号召青年走上救亡的道路,展现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因此,它音调高昂、节奏开阔,突出地表现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有志青年“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在学习《孟姜女》时,结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在欣赏我国古典乐器编钟、二胡时,以《二泉映月》作者阿炳的遭遇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趁势也欣赏了阿炳的作品,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了解。

(四)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关键

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学好音乐鉴赏课的前提条件。如何激发出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只有从一开始,就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较好的完成音乐鉴赏课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翱翔、驰骋,真正做到“培养人”的目标。只有在兴趣的催化下,学生的潜能才会被充分发掘出来,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为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鉴赏课特点,采取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鉴赏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似,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经典的作品而言,一开始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流行的、学生听过的、比较熟悉的作品来鉴赏,是非常必要的。

(五)教会学生如何聆听音乐

要想很好的鉴赏音乐,就必须会聆听音乐,如何聆听音乐呢?其一,在生活中,用心去聆听。譬如聆听创作于1925年前后的《春江花月夜》。在聆听其第一段――江楼钟鼓时,有这样一种意境: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于江头尽处的阵阵箫鼓,接着优美如歌的主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春风拂涟漪的秀丽景色呈现在眼前。只有在生活中认真的聆听,仔细静心的聆听,才能有这种感受。如果心存杂样,左顾右盼,是很难走进音乐的中心去感受音乐的意蕴的。其二,要带着问题去聆听。听一段音乐,应带着些问题例如这段音乐是什么体裁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何,音乐的内涵是什么等等去聆听,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学会听音乐,从而学会初步的鉴赏音乐。

(六)注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培养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能力的综合。其中感知是对音乐音响的总体知觉能力,包括对音响的辨别力、感受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音乐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情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鉴赏的基本要求。想象,是人类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赋予艺术作品,进而更深刻地解释音乐作品的意蕴。理解,是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内容及内涵的思考,以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受个体教育基础、艺术感悟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感知、感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欣赏能力及音乐感知力等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理论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技术理论和史论两大部分。其中技术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作曲法、作品分析、配器等。音乐史论包括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音乐技术理论是有关音乐本体表现和存在规律的总结,音乐史论则是音乐艺术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发展衍变过程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它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音乐艺术创作、表演的规律,从而增强音乐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对学生鉴赏力的提高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来实现。要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和情感联系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提高其鉴赏能力。

(八)诱发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想象力的产生

升华音乐鉴赏能力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而这一切需要学生有着加强的音乐鉴赏能力,换句话说,诱发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产生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升华结果。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得到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研究的过程,我们从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与学生协作、共同发展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鉴赏音乐、分析音乐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都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春景.培养感受力,提高鉴赏力[J].中国音乐学.2014(06)

[2]王希.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艺术教育,2010(07).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8

关键词:音乐欣赏;创造性实践;中职教育

前言

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是为中职学生开设的一种普及性音乐课程,音乐欣赏课主要是让中职学生了解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增强中职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中职学生的情操,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修养。中职音乐欣赏课采用创造性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但目前的创造性实践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制约了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如何在中职音乐欣赏课中进行创造性实践教学是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

一、音乐欣赏课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是人类抒感的一种艺术,人类对感情的寄托完全表现在音乐的弹奏之间。中职音乐欣赏课在整个中职教育中起重要作用。音乐欣赏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素质,净化中职学生的心灵,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多人认为中职音乐课就是简单的学唱几首歌曲,或者是听一听著名音乐,没有意识到中职音乐欣赏对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样会影响到中职音乐教学发展。

音乐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人类通过音乐沟通情感,潜移默化地使情感得到升华,中职音乐欣赏课可以使中职学生欣赏音乐的美妙之处,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音乐艺术欣赏标准。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社会的人才,他们需要较强的职业技术水平,但中职教育也包含素质教育,它是一种高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合理地进行音乐欣赏教育对于全面实施中职学校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音乐欣赏课创造性实践教学现状

(一)中职音乐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中职音乐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一些中职音乐教师喜欢“听话”的学生,希望中职学生上课要规规矩矩,对学生要求较高。而中职学生大多是经历国家考试落榜的学生,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音乐教师担心创造性实践教学活动会影响到课堂纪律,因此很少开展创造性实践教学活动。教师一味地从主观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二)中职音乐教学方法落后

中职音乐教学活动过于传统和单一,教师认为中职学生音乐基础差,很多创造性实践都不能进行,很多音乐欣赏活动都被普通的音乐教学形式取代。而中职学生并不关注音乐教学的内容,在音乐课堂中比较随意,对学习音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阻碍音乐教学的发展。

三、中职音乐欣赏课创造性实践教学的思路探索

(一)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

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把过去的教条教学气氛转变为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把音乐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只有感受到愉快、自由、没有外界强制和压力的环境下,才能够自由地思考、自主地探索,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力和想象力。中职学生正处在充满资源想象的年龄当中,音乐情感艺术能够给中职学生充足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要摆脱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给中职学生设立多个发散思维点,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力。

比如在欣赏钢琴家马克西姆的作品时,学生被急速的旋律深深吸引,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作品。在欣赏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研究作品的情感。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有效地欣赏了音乐作品,并讨论音乐作品的感受,扩展学生的音乐思维空间。

(二)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

知识不等于创造力,但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是创造性实践教学的基础过程。中职学生积累音乐程度越高,对于音乐知识的运用就越灵活,这样有利于音乐欣赏课的创造性实践教学。因此中职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音乐欣赏的层次体验,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把欣赏音乐的审美享受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尽量避免单一、枯燥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训练,而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活动中来贯穿音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学生的多样化音乐创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教学活动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音乐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创造性音乐实践课程。在实施创造性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实践活动的可实施性。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内容越接近生活,就越容易理解和感悟。因此中职教师要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发现与创造性实践教学活动贴近的音乐生活素材,把学生的生活与创造性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中职音乐欣赏课要以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为主体,使中职学生拥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比如在中国曲艺音乐教学中可以结合身边的说唱音乐素材,让学生进行编创,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在流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演讲、演唱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

四、总结

中职音乐欣赏课的创造性实践教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技能,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欣赏课在整个中职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创造性实践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因此,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训练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建立和谐的音乐欣赏课堂气氛,教学上把音乐知识同实际生活理想起来,鼓励学生创造音乐,为创造性实践教学奠定基础,从而促进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鹏.论音乐欣赏课在中职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主要性[J].艺术教育,2012,10(03):117-118.

[2]谢华.创设活动,优化中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J].职业技术,2011,10(05):78.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范文9

【关键词】音乐欣赏 比较 思想 内容 形式

一、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研究的第一个层面,是两国教育思想的研究。

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两国都认为,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在俄罗斯,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传统。这一传统的美育教育思想,受到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教育思想的重要影响,他在其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明确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②当然,席勒的这一重要的“美育”教育思想,不仅影响到俄罗斯,也影响到中国。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在他担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期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③

其二,两国都认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因为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被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称作“艺术哲学”,所以,艺术教育也就自然成为美育的核心。对于这一点,两国都有明确的认知。1997年5月20日,国家原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非艺术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④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再次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⑤在俄罗斯,更把艺术教育摆到美育的重要位置,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艺术教育课,除传统的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外,还开设了电视、艺术设计等新兴艺术学科,融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美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一体。

其三,两国都认为,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这种教育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十分推崇对人的“感受音乐的耳朵”的培养;恩格斯则十分明确地指出:“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⑥两国还共同以6岁就会弹钢琴的列宁、擅长拉小提琴和弹钢琴的爱因斯坦作为音乐教育成功的典型实例。在我国的汉字中,快乐的“乐”与音乐的“乐”是同一个字,表明我国的音乐思想认为:快乐即音乐,音乐即快乐。所以,音乐教育是“寓教于乐”的最理想的路径。

其四,两国都认为,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音乐欣赏课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赏析、品评,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可以丰富欣赏者的音乐知识、提高欣赏者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陶冶欣赏者的情操,净化欣赏者的心灵,美化欣赏者的人格。

当然,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在教育思想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重视程度不同。俄罗斯对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十分重视,早在苏联时期,综合性大学就已经开设了公共音乐欣赏课。而我国,虽然蔡元培已经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教育思想未能在北大得到落实。我国综合性大学的清华、北大等,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设公共音乐欣赏课,比起俄罗斯来,明显滞后。这一差距必须承认。

其二,教育基础不同。俄罗斯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以雄厚坚实的中学音乐欣赏课为基础。音乐课在我国是中学的必修课,规定每周不少于一小时,并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与补充性音乐教育两类:前者是在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必修课;后者是开办专门的音乐学校、音乐夜校。而我国的中学,特别是高中,音乐教育课大多处于缺失状态。这就使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营养不良”与“先天性缺损”。

其三,教学时间不同。俄罗斯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一般授课时间为两年,至少一年,有时多达四年;而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只开设一个学期,这就给师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两国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内容,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解读、感悟、赏析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使学生对所欣赏的曲目的思想内容(包括题材、主题、形象、事件、情感等)与艺术形式(包括体裁、结构、手法、风格、语言等)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解读、感悟、赏析。在欣赏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与审美享受。

其二,丰富音乐知识。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使学生的有关音乐知识得以丰富,了解了音乐的种类(声乐与器乐,声乐又分男声、女声、童声,男女声又分高音、中音、低音。并分独唱、齐唱、合唱、对唱、重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与民族、美声、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方法;器乐则分为民族器乐和西洋器乐两大类,民族器乐又分吹管乐、拉弦乐、弹拨乐、打击乐、管弦乐与独奏、合奏、重奏,以及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十番锣鼓、东北鼓吹乐等乐种,更有许多少数民族音乐以及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西洋器乐也分弓弦乐、木管乐、铜管乐、打击乐;序曲、组曲、夜曲、进行曲、谐谑曲、交响音画、交响曲等以及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其中的重点,是学会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调式、调性、力度、速度等。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可以表现音乐的内容、风格、情感等。节奏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表现乐曲的情感起伏。和声使乐曲具有结构感、立体感以及色彩感。

其三,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使学生把握音乐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其中主要特征有:第一,声音性与时间性。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时间艺术,也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表现性艺术、再创造艺术。这一审美特征,决定了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朦胧的、多义的。第二,抒情性。音乐是情感艺术,抒情性是其核心特征。换言之,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黑格尔曾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⑦李斯特也说:“音乐无时不在表达情感,音乐本身简直就是情感的化身。”⑧音乐具有很强的情感穿透力与震撼力,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巨大的刺激和影响,其善于在流动的过程中表现一个有始有终、有起有伏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音乐带给人们的感受,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列宁听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以后感动地说:“我愿每天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声音,人间没有的声音。”列夫・托尔斯泰在听完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后流下热泪说:“这部音乐已经接触到饱受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完我国盲人作曲家兼二胡演奏家阿炳(华彦钧)演奏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录音后,也热泪盈眶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下来听!”而法国作曲家鲁斯兰・理查德1932年创作的《黑色的星期天》,因其曲调悲伤至极,在其问世的13年中,竟有100余人听完此曲后因悲伤过度而死,被人们称为“魔鬼的邀请书”。终于在1945年,该曲被销毁。作曲家也在辞世前忏悔说:“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多的灾难,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来惩罚我的灵魂吧!”。第三,表演性。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没有表演就只有纸上的乐谱而没有真正的声音艺术,无论是声音还是器乐,都必须依靠表演――演唱或演奏,才能真正成为声音艺术。这正如波兰当代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所言:“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⑨音乐的这一表演性审美特征,标明了表演的“二度创作”的创造性和重要性。同一部音乐作品,不同的表演(演唱、演奏),通过不同的艺术创造,形成不同的艺术个性与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世界三大歌王”演唱同一首歌曲――歌剧《茶花女》中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饮酒歌》,就彰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帕瓦罗蒂的风格是高亢激越、气势雄伟,多明戈的风格是流畅清脆、热情澎湃,卡雷拉斯的风格则是冷峻清新、俏丽舒放。同是演奏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五(命运)交响曲》,费城乐团的风格是深沉悲壮,波士顿乐团的风格则是亢奋激昂……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其四,提高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通过艺术欣赏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艺术气质,提高艺术修养,培养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心理素质,健全审美心理结构,进而塑造完美人格。

当然,中俄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育内容,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一,选用教材不同。教材作为教学中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依托。俄罗斯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有专门规范的教材,如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阿里耶夫的《音乐》、乌萨齐耶娃与施考里亚的《音乐艺术》等。而我国高校公共欣赏课没有固定规范的教材,有的附属在《艺术欣赏》之内,有的是教师随意编写的讲义或讲授提纲。

其二,教学曲目不同。两国音乐欣赏课所选用的教学曲目,以各自民族化经典曲目为重点。例如,俄罗斯的声乐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马都索夫斯基词、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曲)、《三套车》(民歌)、《喀秋莎》(伊萨科夫斯基词、勃兰切尔曲)、《伏尔加船夫曲》(民歌),器乐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等。而中国的声乐作品则有《茉莉花》(民歌)、《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器乐曲《牧童短笛》(贺绿汀作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作曲)、《十面埋伏》(古曲)、《二泉映月》(阿炳作曲)、《百鸟朝凤》(民间乐曲)、《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光明行》(刘天华作曲)等。

其三,欣赏的侧重点不同。俄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重点定位在对音乐作品的品评、研究上面。而中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重点目前只能定位于对音乐作品的聆听、解读、感悟上面。也就是说,俄国以理性欣赏为主,中国则以感性欣赏为主。很显然,俄国的层次更加高深。

三、教育形式的比较研究

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研究的第三个层面,是两国教育形式的比较研究。

教育形式既受教育内容决定,为教育内容服务,又对教育内容有反作用。内容与形式是一对范畴。二者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俄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育形式,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教育方法相同。两国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形成了许多共同的教育方法。例如,预发式教育法、座谈式教育法、情境式教育法、快乐式教育法、实践式教学法等,都广泛应用。

其二,教育手段相同。两国共同运用音乐书籍、音像资料、影视资料、网络资料、各种音乐会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均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三,教育评估相同。两国高校对公共音乐课的教育评估,都采取公选课学分制,进行公平、公正的民主评估。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又对教师教学、学校教学管理进行评估,实现了教育评估的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至于教育形式的不同,则并不明显,可以略而不论。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研究》结题论文,项目编号:HGJXHB2110261)

注释:

①王在畅.钢琴艺术系统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225.

②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90.

③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④⑤⑥⑧陈兆金.艺术鉴赏学导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1,195,205.

⑦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