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8:01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1

关键词:新余市;流感;流行特征;监控措施

流感主要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同时,也是在全球第一个进行全球性检测的疾病。根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是流感的高发地带,尤其是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3年的H7N9流感等的发生,其流感疾病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1]。其流感病毒的抗原在不断的变化,针对目前的医学研究而言,还无法寻找出一种有效的控制流感的措施。因此,需要通过对其流感流感特征进行分析,加强监控,从而减少流感的发生[2]。本研究通过对新余市2010年~2014年流感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余市2010年~2014年453例发生流感患者的流感病例主要来自于流感哨点监测医院,即新余市人民医院,其病原学监测数据主要来自于新余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感监测实验室。其中新余市2010年~2014年流感历年发病情况如表1所示。其临床症状为体温在38℃以上,并伴有咳嗽、咽痛以及全身疼痛等。

1.2 方法

1.2.1病例监测方法 新余市流感哨点医院需要每日对就诊的病例人数以及流感样病例进行统计与分析,并计算出流感样病例就诊例数占所有就诊患者的比例。同时,需要反映出每周、每月流感样病例流行强化程度以及变化情况。

1.2.2病原检测方法 哨点医院每个星期需要对10~20份(2013年4月份开始每周采集20份标本)流感样病例的标本进行采集,在48h内送到流感检验实验室,并对其进行核酸检验,以及病毒分离处理,其检验的方法主要采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

1.3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取χ2检验的方法来对比不同组间的阳性率,P

2 结果

2.1患者流感病原学总体监测情况 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年度使用给荧光RT-PCR检测出的阳性率以及型别的分布、毒株的分离阳性率等具有较大的差异(P

2.2新余市2010年~2014年流感病毒的时间分布情况。通过对新余市2010年~2014年的流感病例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每年的冬春季节,其流行程度较强,夏季出现的较少(2014年出现过一次高峰,以季H3为主),秋季基本处于静息状态。

2.3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通过检验分析,其中0-岁组、5-岁组以及25-岁组叁个阶段的阳性率较高,其分别为21.56%、12.53%、11.72%,与15-岁、60岁以上的相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由于新余市地处我国南方,我国南方是流感频发地区。针对流感的病原学监测体系的正式运行比较晚,在2009年的时候,国家开始实施并扩大流感的监测方案,之后新余市才被归入到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中,并逐渐开展了流感荧光RT-PCR检测工作[3]。从2010年开始逐渐进行病毒分离工作。目前,针对新余市的流感流程特征以及监控的研究资料较少,对其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新余市2010年~2014年流感流行特征以及监控措施等进行研究分析,从哨点医院流感标本病原学监测的结果来看,初步了解了新余市的流感流行特征,其主要显示为三间分布特征,这一研究情况可以为新余市的流感监测预警以及对流感的防控工作带来较大的数据依据以及参考[4]。

本研究结果表明,新余市的流感流行活跃时期主要集中在冬春两个季节,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在夏季。另外,病毒分离率是流行强度的另一个标志,其中流行强度较大的季节,其病毒的分离率就会随之增高。从优势型别角度来分析,主要型别在B型、A未分型、新甲H1、季H3之间相互转换。其流感的高发人群是儿童、中小学生以及青壮年。因此,在对流感进行监控的时候,需要抓住季节的有利时机,全面做好病毒的分离工作,可以向国家提供符合要求的流行病株,以便供国家进行疫苗的制备以及耐药性的研制[5]。在冬春季节来临之前,容易感染的人群需要做好接种疫苗的准备,有效的预防该病的发生。尤其需要注意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加强接种疫苗工作的实施,以便降低流感的发生。

综上所述,新余市的流感高发期在冬春两季,其中儿童、中小学生及青壮年间容易发生流感。其优势型别在B型、A未分型、新甲H1、季H3之间相互转换。

参考文献:

[1]王鑫姝,苏润刚,孙丽静.2009-2014年本溪市儿童流感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0):132-133.

[2]吴克亚,孙楠,刘丹红.大连市2006年-2012年流感流行特征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07):165-166.

[3]胡青坡,宋海红.病例选择和标本保存对流感病毒分离率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2012,12(03):338-339.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2

关键词:PBL教学法;教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29-02

PBL教学法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1-2]是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PBL教学法在流行病教学中的应用在创新流行病学教学模式、提升流行病学教学水平、加速流行病学专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流行病的教学现状

流行病学的实践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开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它的特点是成因的多样性、分布的差异性、传播的广泛性、危害的复杂性、治理的综合性等等。而预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面对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以现阶段要注重相关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尝试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PBL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霍德华教授最先提出的,该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二、PBL教学法的实施

1.研究目的:将PBL教学法逐步引入到流行病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对象选择及分组:选取某医科大学预防专业1、2小班学生为实验组,该专业3小班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讲授基础理论和概念,并强调细节和注意事项,课间答疑,总结讲评。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请学生讲解自我认知或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课下查阅文献,运用适当的方法客观评价病因学的研究证据,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3.提出问题:结合该门课程特点及实习内容,进行选题,搜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案例,并转化为检索问题,最终选择原因不明皮炎流行病学调查。按照调查步骤,将需要分析的问题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针对特定问题,借助给定的检索工具动手寻找答案。实验组的学生开始时要考虑怎样进行调查,怎样从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地点着手,并且根据皮炎流行的三间分布特点,探索可能的病因,之后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排除,当然,仅用逻辑排除法确定病原体,说服力不够,实验性的研究往往能提供最好的结果,这一点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明确。

4.分组讨论:学生查找资料的同时还能够将有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然后集中交流各自的收获,可以知道各自检索结果的不足。教师在各组学生讨论完后,对每组的结果进行核查,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在此过程中,要和学生强调一点:一个疾病的病因,往往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而发现、确认,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调查,确认桑毛虫皮炎病因的经验,也可在当前一些原因不明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流行病学研究中作为参考。

5.问卷调查:最后设计调查问卷,分析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及主动性学习能力等的影响。

通过学生评价分析结果(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PBL法教学比较满意,比较认同这种新型的教学法:第一,课堂形式与以往不同,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案件调查分析过程中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得到答案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兴趣逐渐增加。第二,学生在此过程中,由小组长带领完成,组员热烈讨论、相互协作和沟通,共同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沟通与协作能力,并且通过对知识的总结、报告,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提高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改变了学生长久以来的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流行病组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综合各基础学科甚至是人文地理知识,通过联系各学科扩展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对学生以后的终生学习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甚至利用许多资源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训练了文献检索的能力。但是,在调查今后是否愿意增加PBL教学时,学生仅有54.3%选择愿意,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学时间短、学习紧张压力大、没有充足时间去查阅资料、部分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够,在资料查找上过分依赖其他小组成员、不愿意参加课堂讨论等等。

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流行病学实践教学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调查等完全可以采用PBL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和其他学科一样,[4-6]在流行病学的案例的实习中采用PBL教学法利大于弊,该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流能力,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拓展,有助于教学相长。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该方法在部分教学内容中还难以推广,在设置问题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科学性;部分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对新方法不适应,整个过程比较茫然,积极能动性较差;学生反映学习时间和资源不足等等,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话,PBL教学方式很容易流产。[7]所以,为了推动PBL教学模式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责无旁贷,建议教师首先要从传统教学的改革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增加问题的引入,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其进行自主性的科学探索,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主要为题目的设计者、实施的指导者、课后的总结和反思者,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将影响到其教学效果,但是,目前流行病学课程开展PBL教学的内容不是很多,教师从PBL模式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也比较少,教学经验比较少,对把握讨论时间、进度,解决讨论的障碍矛盾等方面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PBL模式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海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础生物化学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6,(2):35-36.

[2]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106.

[3]慕景强.PBL教学法在我国可行性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3,(6):37-38.

[4]毛胜.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103-104.

[5]罗阳,周丹丹,罗颖.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的认知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2):62-64.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证候; 医学,中国传统; 病机; 中医诊断学; 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医的规范化研究在中医学基础及临床的各个领域方兴未艾。本文就现阶段中医规范化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指导原则进展整理如下。

1 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内容

中医证候规范化内容涵盖了中医名词术语(包括病名)规范化研究、中医证候概念规范化研究、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等方面。

1.1 病名的规范化 最早规范见于西汉刘熙的《释名》。关于中医病名的问题是中医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1990年“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确定了疾病、病名、病候的概念,并提出对于病名规范化,要以继承性、实用性、先进性、特异性、准确性、公认性(权威性)、稳定性7项标准为原则[1]。黄星垣[2]提出病名诊断应具有以下学术内容:(1)别名;(2)定义;(3)临床表现;(4)诊断要点;(5)现代诊断参考;(6)鉴别诊断;(7)分证;(8)现代功能障碍分级及预后。孟庆云[3]认为发展中医学的病名体系,既要利用现代技术,又要引进一些己所没有的现代医学病名;“西名中用”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

1.2 证候命名和诊断标准的规范化 证候命名的规范化要求能全面、深刻、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能作为立法处方的确切依据[4]。邹世洁等[5]提出证候规范化的3个环节:(1)搜集某一证候的古今各种诊断依据;(2)分析各诊断要素的权重;(3)依权重挑选整合诊断要素,形成诊断标准。实证化的进行是在环节(2)中剔出形而上学性诊断要素,不赋以权重,防止其进入环节(3)。证候的结构存在着“核心证候”、“基础证候”和“具体证候”三个大的层次。关于证候的构成,从诊断意义考虑,应包括主症、次症和参考症三级,并应把一些微观指标纳入参考症。以往“证”的内涵,定性指标和主观指标为主,把理化检查指标纳入,可以弥补传统辨证方法在“有病无症”、“异病同症”时的不足,可使“证”更具客观性和定量化,使“证”的表达更加完整和科学[6]。

证候诊断方式、方法不一,其中所涵盖的症状繁杂多样,或者证候的内涵过于宽泛,不同证候之间互有重叠,缺乏特异性;或者是缺少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异性症状,使证候诊断标准难以统一,诊断依据有随意性,诊断标准多样,各标准间差异较多[7],制定规范的诊断标准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继承性原则,应体现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候的特异性和稳定性[8]。在临床上构成中医证候的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1)主症,即该证候的主要突出症状,反应疾病的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2)兼证:即次要症状,是作为主症的补充症状;(3)舌象、脉象:也是构成证候不可或缺的条件,对某些证候的特异性较高,如苔黄腻、脉濡数是湿热证的主要表现之一;(4)参考条件:局部体征或理化检查指标,是对证候诊断的补充,随着证候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化,某些理化检查指标可以作为某个证候的特异性指标,或反应其轻重程度的量化指标。对于前三项诊断标准的规范化主要通过文献学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9]。

1.3 病证结合规范化研究 中医学中的病与证是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根据宏观微观辨证统一的原则以及临床通行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病名规范与证候规范必须同步进行,病名规范的最终落足点还是证的规范。中医病证规范应逐步制订出绝对规范标准、推荐规范标准、非规范标准等不同级别的规范标准。陈士洲[10]认为对现代医学疾病(新的疾病谱)的中医辨证分型原则为:(1)符合现代医学疾病发展基本规律;(2)符合中医证候辨治规范;(3)最少原则。欧阳锜[11]认为病证结合,必须做到以下5点:(1)摸清每个病究竟有多少证是由病的特殊本质变化决定的;(2)分析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和界限;(3)各阶段的所有见证,都要通过“方证对应”的时间检验;(4)注意病的基本症状见于各证的特点;(5)从每个病各阶段的辨证用药的“量效关系”发现有效药物。

2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方法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方法有文献整理法、专家咨询法、计量诊断法、流行病学调查(DME方法)、临床观察验证、循证医学方法等。

2.1 文献学整理法 对历代中医文献、现代高等院校各版本教材、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期刊文献资料及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专业学会颁行的诊断标准或证候专著等文献中的症状、体征入手进行归纳、总结,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筛选出科学合理、符合中医理论内涵,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证候概念和内容。

2.2 计量诊断法 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基础,依据有关的医学理论,通过大样本病例调查,量化临床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方法。计量诊断是实现辨证规范化、定量化、客观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包括中医证候宏观辨证计量化和中医证候微观辨证计量化来实现的。

微观辨证主要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对各类中医证型患者进行内在的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微生物等方面客观征象的检查分析。旨在深入阐明证候内在机制,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12]。

宏观辨证计量化主要是依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从直观的观察入手,以望、闻、问、切四诊之所见,做出病因、病位、病性的临床辨证,主要包括症状、舌象和脉象。再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症状、体征分布规律,建立判别诊断数学模,探讨证的宏观辨证的计量方法。如赖世隆等[13]对203例内科疾病患者(血瘀证96例,非血瘀证107例)的148项症状进行调查,应用多元分析统计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处理,以主要条件、次要条件的形式,拟定了血瘀证的宏观诊断标准。袁肇凯等[14]以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中的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和心脉瘀证为观察对象,从临床观察心血管疾病四诊指标入手,运用数理诊断最大似然法建立了“计量诊断指数表”。根据指数表计算病证积分。李学中等[15]收集了国内文献报道和临床病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8 260例,统计了100种常见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的百分率在寒热虚实辨证中出现的频率,然后将数字代入“概率论”中“最大似然法”,编制成诊断指数表,临床验证了689人次,经统计学处理(P

2.3 DME方法 该方法是将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与卫生统计学等原理和方法与临床相结合,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取得可信的资料,再作前瞻性实验研究。DME所确定的设计、衡量、评价的一系列准则,能够减少研究过程中由于偏倚而导致的结论的不真实性。如能正确运用DME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研究,将会提高证候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朱克俭等[18]认为将中医辨证理论方法与流行病学调研方法以及统计学中多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有机结合,制定多地域、多层次随机选择的调研现场,统一诊断标准和调研、资料处理方法对常见病的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研究方案进行调研,在探讨各种常见病的中医证候及其中医理论实质的研究方面将有很大突破与创新。

转贴于

2.4 依循证医学方法指导证候规范化研究 循证医学是遵循当前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强调临床医生应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到最适宜和有力的证据:通过严谨的判断,将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及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应用于每一个具体的患者。循证医学要求每一次临床活动及卫生决策都基于可靠的研究证据。从循证医学基本原理出发,有助于解决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中医证候的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2)中医证候研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缺少大样本随机对照资料;(3)中医重个人临床经验、临床技能,轻临床诊断客观指标;(4)缺少符合中医理论特点、学术界认可的证候诊断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因此,循证医学是发掘和创新传统医学的积极措施,对中医证候的研究、整理及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3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指导原则

以病统证,探讨疾病的主要证候分布规律或证候标准。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或专家经验拟定某一疾病证候类型的“金标准”;或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调查,了解流行的主要证候类型。近年很多学者在整理古今文献、统一病证名称的基础上,制订了证候分类诊断标准。

以证统病,对疾病某一证候的计量化研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证候的判别函数式;或用Bayes法、最大似然法等方法建立证的计量诊断表。

病证结合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原则。高颖[19],彭锦等[20]提出病证结合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原则。疾病的性质和传变规律的自身差异,相同的“证”在施治时必然会受到这些不同疾病自身变化规律的约束,伴随着疾病的不同,其主次症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病症结合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必然。遵循病证结合的原则,应用文献整理法、流行病学调查(DME方法)、专家咨询法(Delphi法)、计量诊断法、临床观察验证、循证医学方法等常用方法,对临床各科包括中医儿科的常见疾病进行证候规范是一种新颖的研究领域,值得深入展开。

【参考文献】

[1] 会议秘书组.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述要[C].中国医药学报,1990,5(5):36.

[2] 黄星垣.中医病证规范的层次和框架[J].中国医药学报,1990,5(4):35.

[3] 孟庆云.辨证论治规范化的特征与方法[J].中国医药学报,1990,5(4):911.

[4] 胥桂生.试论中医证候命名规范化的标准[J].甘肃中医,2000,2(2):1112.

[5] 邹世洁,陈小野.与证候规范化相关的证候实证化[J].医学与哲学,1991,(2):2728.

[6] 高宏才,候瑞田,张英泽.辨证与理化指标关系刍议[J].山东中医杂志,1993,12(1):810.

[7] 陈易新,陈家旭,季绍良.脾气虚证基础研究的理论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7):401403.

[8] 徐涛,吴承玉.中医脾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思路与设想[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5):264265.

[9] 张志民.试论《伤寒论》六经分证的特点及其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4(1):22.

[10] 陈士洲.现代医学疾病中医辨证分型原则与方法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1993,12(5):1113.

[11] 欧阳锜.病证结合研究的思路与具体方法[J].湖南中医杂志,1991,7(5):2224.

[12] 危北海,刘晋生,罗小石.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30.

[13] 赖世隆,曹桂婵,梁伟雄,等.中医证候的数理统计基础及血瘀证宏观辨证计量化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1988,8(6):6.

[14] 袁肇凯,周小青,范伏元,等.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临床症征计量诊断研究[J].中医杂志,1999,40(5):302.

[15] 李学中,张岚,魏继周.计量诊断法在中医四诊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1984,2(2):17.

[16] 孟家眉,梁宝华,张树懿.脑血管病临床辨证规范化定量化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3):173.

[17] 陈国林,李玮,胡随瑜,等.通过肝阳上亢证的辨证探讨证的研究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1988,5(5):25.

[18] 朱克俭,黄一九.常见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思路[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1):6264.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4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

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5

1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6

近年来禽流感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是危害到人类健康,因此禽流感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笔者通过收集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禽流感的文献,运用共词分析方法,梳理禽流感的研究脉络,绘制网络知识图谱,对该领域的热点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禽流感研究的三个热点领域为Ⅰ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Ⅱ禽流感病原学研究、Ⅲ禽流感防治研究。

关键词:

禽流感;共词分析;热点研究;网络知识图谱;社会网络

随着禽流感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不仅严重危害养禽业,而且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威胁。为了科学认识和积极防控禽流感,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往往只是几个词,在论文中所占篇幅比较小,但却是论文的精髓[1],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到文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到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笔者通过运用共词分析方法,结合bicomb软件、pajek软件对CNKI收录的近十年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知识图谱,再对图谱进行分析,总结出国内近十年内禽流感的研究热点,现报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数据的来源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CNKI畜牧兽医领域核心期刊收录的禽流感相关文献,时间范围是2005—2013年。检索得到2676篇文献,去除会议记录和重复文献,可用2437篇文献,利用bicomb软件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得到关键词8143个。

1.2数据的处理再利用bicomb软件中的筛选功能,对上述检索得到的8143个关键词进行筛选,筛出频率大于10的关键词153个,部分高频关键词见表1,这153个关键词基本上代表了近十年来禽流感的研究范围。将处理后2437篇文献中的关键词输入编写好的java程序进行词频共现关系计算,得到7441个不同节点,对这些节点进行去杂,得到144个中心节点,并将中心节点中与其他节点都有联系的节点去除,最终得到139个节点,最后利用pajek软件处理贡献关系得到关系图谱,结果见图1。

2结果与分析

由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在关键节点所构成的空间中,可以区分出区域Ⅰ“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区域Ⅱ“禽流感病原学研究”、区域Ⅲ“禽流感防治研究”3个核心区域。

2.1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区域Ⅰ)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得到,本区域的核心是围绕禽流感基础科学问题展开,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免疫学等一系列研究。随着禽流感越来越频繁发生,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和人感染禽流感新发病例不断出现,2005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紧急启动了重大项目“禽流感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NSFC30599430)”。历经多年研究,项目在禽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感染机制与免疫应答、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特点与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2]。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为禽流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很显然其为禽流感研究领域一大热点。不过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对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已经近乎完成,不再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2.2禽流感病原学研究(区域Ⅱ)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得到,本区域是围绕禽流感不同亚型的基因型和血清型展开的,研究它们的基因特点和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含有两种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负责流感病毒结合宿主细胞,NA蛋白负责病毒复制后出芽的必要条件,而HA有1~16个亚型,NA有1~10个亚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多种血清亚型。HA在禽流感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血凝素基因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禽流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3]。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HA基因结构特点、HA基因编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HA裂解位点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更好地解释了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特点,为禽流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从图1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能感染不同物种的禽流感亚型(如H9N2)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如H5N1)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关于它们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养禽业的发展,更关系到禽流感感染人的公共卫生问题。关于禽流感基因的研究关系到人们对禽流感的防治,为养禽业发展提供保障,也为防范禽流感危害人类公共卫生提供依据,由此可见禽流感基因的研究依旧会成为一大热点。

2.3禽流感防治研究(区域Ⅲ)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得到,禽流感防治研究主要以禽流感疫苗研究为主。本区域是围绕不同形式的禽流感疫苗及其免疫效果评价展开,其中最为主要的是DNA疫苗。随着禽流感对养殖业的危害越来越大并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关于禽流感的防疫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工作,在禽流感防控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疫苗成为我国战胜禽流感的有效武器[4]。有些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疫苗选择压力之下,通过长时间的演化,已出现一些变异的毒株[5-7],因此对疫苗的要求越来越高。禽流感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产业技术成熟,依然是养禽业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疫苗。而灭活苗的质量不稳定,易导致免疫失败的缺点也十分突出。为了弥补灭活苗的不足,更多的研究人员把目光放到新型疫苗的研究上,尤其是关于DNA疫苗研制,更是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士的关注。目前,禽流感新型疫苗种类虽然多,但技术不够成熟,疫苗的研制仍在实验室试验阶段,并未全面推广。禽流感的疫苗研制工作关系到人们对禽流感疫情的掌控,随着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禽养殖业对疫苗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综上所述,关于禽流感疫苗研制工作依然会是禽流感研究的一大热点。

3结论

笔者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对CNKI中收录的有关禽流感的2437篇文献进行处理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剖析了行业热点及演进态势,得出近十年来禽流感研究的三个热点领域:Ⅰ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Ⅱ禽流感病原学研究;Ⅲ禽流感防治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首先,关于禽流感基础科学的研究随着学科基础知识的越来越全面,在未来不太可能继续作为学科的研究热点吸引学者的目光。其次,针对禽流感病毒基因研究,笔者认为将来的热点依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能感染其他物种禽流感基因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切实关系到养禽业的正常发展和人类公共卫生问题,不得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最后,关于禽流感疫苗研究也将继续是禽流感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热点,疫苗是有效预防禽流感的方法,尤其是目前新兴的DNA疫苗的研发,其相对于传统疫苗的优点明显,更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分析禽流感领域研究现状学术热点及其发展趋势,为探究禽流感领域的科学规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姜春林,杜维滨,李江波.经济学研究热点领域知识图谱:共词分析视角[J].情报杂志,2008(9):78-80,157.

[2]胡景杰,陈越,陈领,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禽流感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结题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10(5):275-278.

[3]蒋梅.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共患病学报,2013,29(8):817-820.

[4]张毅,王幼明,王芳,等.我国禽流感研究进展及成就[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3):497-503.

[5]LIC,YUK,TIANG,etal.EvolutionofH9N2influenzavirusesfromdomesticpoultryinMainlandChina[J].Virology,2005,340(1):70-83.

[6]SUNY,PUJ,JIANGZ,etal.GenotypicevolutionandantigenicdriftofH9N2influenzavirusesinChinafrom1994to2008[J].VetMicrobiol,2010,146(3/4):215-225.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7

摘要 目的研究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控制新发传染病流行提供公共卫生管理策略。方法利用人畜禽共患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探讨控制新发传染病策略。结果虽然禽和人的流感病毒表面有差异,但猪的病毒结构介于禽和人之间,如果在猪体内发生这样的交换基因片段而成为病毒“混合器”,由猪感染人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因此更应注重猪流感的流行病研究工作。结论重视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是抵御传染病肆虐的关键和有效措施

关键词 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禽、猪流感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并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政策与措施”的科学,在社会公共卫生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如果流行病学发展长期滞后,势必威胁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本文从禽、猪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谈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 目前两种主要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1.1 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以前,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主要限于禽类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1)禽流感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的易感性最高,其次是珍珠鸡、野鸟和孔雀。鸭、鹅及其他水禽类的易感性较差,多为隐性感染或带毒。鸽子自然发病鸡分离到的病毒人工接种鸭、鹅、鸽子等,不易造成人工感染。(2)在禽流感的流行过程中,带毒的候鸟作为载体将其作世界性传播。鸭群在其病毒传播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经研究发现,鸭群的流感病毒感染均为无症状型,虽肠道感染很普遍,尤其是幼鸭,但流感病毒对鸭群本身并不造成损害。(3)感染禽也可成为水平传染源,病禽可以从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排出病毒,其感染方式包括与易感禽的直接接触及易感禽与各种污染物的接触。第二阶段的研究是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至今,因首次从人体内分离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使得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禽流感流行病学的研究从原来单纯禽类的流行病学研究扩大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流行病学研究领域。1997年5月香港首次出现H5N1型AIV直接感染人致病的事件。1997年12月至1998年10月郭元吉等从我国华南/华中地区患流感的人群中分离到5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1999年在香港从人身上分离出2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首次表明了AIV在自然状态下与人的严重疾病有关,赋予了AIV全新的公共卫生意义。1997年2004年短短的几年间,禽流感出现了3个对人类致病的流感亚型(H5,H7和H9),使对人类致病的流感亚型增加N6个(包括原来的H1,H2,H3)。尤其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3个对人类致病的禽流感亚型,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禽流感病毒“另眼相看”。如今,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进行禽流感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人类致病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目前这方面工作的研究结论包括:(1)患病的活禽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一些禽类产品(包括鸡蛋)能够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禽类产品能直接传染禽流感;(2)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感染的动物(主要是禽类)传染给人,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例;(3)成人和儿童均可以被感染,也无性别差异,但有迹象表明,12岁以下儿童容易被感染。

1.2 猪流感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猪流感和禽流感、人流感一样,是一种最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病毒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与猪群中的主要有H1N1,H3N2亚型。H1N1亚型引起的猪流感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H5N1亚型禽流感并已经具备感染人的能力,且致人死亡,致死率高达70%,虽然目前尚没有持续地人传人的证据,但是存在短的、10期FEATURE主题策划以死亡为终止的传染链。猪流感一直是猪群中难以根除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猪群中除了常见的经典型H1N1、类禽型H1N1和类人型H3N2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流感外,由重组病毒H1N2、H1N7、H3N6引起的猪流感也时有报道。1998年,美国卡罗莱纳洲、明尼苏达洲、爱荷华洲和德克萨斯洲接种了H1N1猪流感疫苗的4个猪场暴发了严重的猪流感,研究表明,其病原为H3N2人一猪双重组病毒株和人一猪一禽三重组病毒株,母猪发病严重,有3%~4%的母猪出现流产,产仔率降低5%~10%,断奶前仔猪死亡率高达4%~5%;23个洲的4382份血清样品中抗三重组病毒株抗体阳性率为20.5%,抗经典H1N1猪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8.3%;到1999年,从俄克拉荷马洲、伊利诺斯洲、科罗拉多洲、威斯康星洲及北卡罗莱纳洲又分离出三重组H3N2猪流感病毒,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病毒引起的猪流感几乎遍及整个美国,由此说明,该病毒对猪有很好的适应性并很快在猪群中传播开。1999年,普遍流行于水鸟中的H4N6禽流感病毒(AIV),首次从北美中东部安大略湖自然感染的猪体中分离到,1999年中国香港报道从猪群中分离到4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收集和送检的样品中分离并初步鉴定了猪流感病毒若干株,其中确定为禽源A型流感病毒的分离株包括有H9N2等亚型毒株,其余为H1和H3亚型毒株。还有其他多家实验室也从国内不同地方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猪群中,分离到类似亚型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猪,这已经被研究人员由猪体内分离到H5N1猪流感病毒而得到证实。2005年5月印度尼西亚证实从猪体内分离出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在猪宿主体内混合重组产生一种新型的、致命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菌株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2 重视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共同抵御传染病肆虐

2.1 目前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发生在国内的几次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SARS,人们看到了一些与现代医学极不相称的现象。如在病因研究中的程序混乱,不遵守病因推断的基本原则;疫情的诊断、治疗技术的设计、研究和评价缺乏科学性;防护器材的落后和紧缺;传染源、传播途径的追踪方法原始;大规模预防消毒存在盲目实施等。这些现象的结果不但造成具体工作的失误,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的后遗症,还充分暴露出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散乱,以及与实际应用不接轨的事实。这种现状如不及时纠正,将很可能干扰卫生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和措施的有效性。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应该在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好高水平的基础性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流行病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当SARS、禽流感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发生时,如果能在基层流行病研究单位的工作中发现其在一定地区爆发,则卫生部门可以集中研究这个地区的共同传播途径或者共同传染源,以及确定疾病潜伏期等具体问题,从而科学地认识疾病的危险性,不至于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8

囊型包虫病分布于全世界,相对而言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强度较高,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明显的上升态势。

我国有23个省区存在当地感染的包虫病例,其中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四川西部流行严重。近lO年来虽无具体统计数据,但从1951~1990年西部6个省区手术治疗的患者数累计26 065例。其中新疆16 663例、甘肃3233例、青海2175例、1670例、内蒙古1275例、宁夏1049例。各地应用B超进行普查的患病率新疆为0.6%~3.2%(局部地区达5.4%)、青海果洛4.2%、甘肃天祝1.8%、察隅4.5%、宁夏西吉2.3%,表明了我国西部地区包虫病流行的严重性。目前全国受棘球蚴病威胁的人口约5000余万人。

2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1血清学调查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均在此基础上进行,主要以发现包虫抗体为依据。囊型包虫病确诊一般是以发现“弧-5”抗体为准,但并非所有囊型棘球蚴病患者均有此抗体。此类调查中一些其他占位性病变有可能被当做包虫囊肿矿血清学与影像学流行病学调查法各有其优缺点,二者若能联合运用,可弥补各自的不足。目前影像学已应用到预后随访及疗效评价的研究中去。

2.2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由于以上两种调查方法各具特点,并具有互补效果,因此目前多用血清学与影像法结合进行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由于不同虫株对检查结果有较大影响。对各大洲及各国调查结果较难实施统一评价。人群中包虫病的患病率与感染率:以往对人类包虫病的患病率只能根据手术病例数字统计。由于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就医,这个数字距实际情况很远。尽管由于B超等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诊断水平提高,手术病例日益增多,但仍不能反映实际的患病率。应用B超及X线在农牧区进行普查可以获得准确的患病率水平。影像学普查不但可取得居民的准确患病率,还可以早期发现患者,早期得到治疗。利用血清学方法(间接ELISA)检测居民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以反映居民的感染状态。

2.3 流行因素调查我国与包虫病相关的流行因素:①广大农牧区几乎每户都养犬,由于羊犬接触,致使犬排出的虫卵附者在羊毛上,人在宰羊、接羔、挤奶或剪毛时,城镇居民养宠物或小孩与犬玩耍时,均可直接感染;②甘肃和四川的研究表明,AE的流行与犬粪作肥料、和犬密切接触、与养犬的连续性、时问、放养的方式高度相关;③饮用不安全水源致使患AE的可能性增加,在宁夏和甘肃均有AE家庭聚集倾向;④我国北方农民常用粪土烧炕,加之饭前无洗手习惯,易将畜粪中的虫卵吞人体内;⑤在甘肃漳县和宁夏六盘山泡型包虫病的高度流行,可能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当地海拔较高,气候阴湿多雨,严冬冷冻,邻近山脉狐狸、野鼠活动频繁,给Em的转播流行造成有利条件。

3包虫病的回顾性研究

3.1医院病例研究医院病例常首次报道某地区有包虫病流行,而大量病例分析不仅可得到有关临床方面资料,而且可以获得有关地区流行强度及范围的初步线索。

3.2病例对照研究尽管包虫病生活史大体已清楚,但由各地条件不同,其传播途径影因素也不相同,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也不相同,所以查清这些大有裨益。

4包虫病的前瞻性研究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控制终宿主数量为主的方法如塞浦路斯;②以驱虫治犬为主的方法如新西兰;③以驱虫监测和检疫相结合的方法如澳大利亚;④以宣教和驱虫并重的方法如在肯尼亚的Turkana西北地区;⑤多房棘球绦虫防治;由于受季节、食物链及森林宿主等因素的影响,防治较为困难。

5包虫病的临床流行病研究

包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几乎遍布世界各大洲,与畜牧业关系密切。包虫病在我国分布范围涉及23个省、市、自治区,新疆是包虫病高发区Ⅲ1。由于防治包虫病形势严峻,已引起了国内外医疗卫生行业的高度重视。目前,治疗包虫病尚无特效药物,外科治疗仍为首选。国内外肝包虫病外科治疗以传统的内囊摘除术为主,但该疗法存在许多不理想之处,其术后并发症高(复发、残腔感染、积液、胆漏等),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而肝切除及以肝切除技术为基础的肝包虫外囊切除术,虽能一次性彻底治愈肝包虫病,但手术风险大、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较高、手术难度大,不宜推广。此外,对良性病变是否有必要冒此风险各家意见还有分歧。因此,找出一种更理想的、并发症少、创伤小、操作简单、根治性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国际肝包虫治疗中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彭心宇等自1999年开展了肝包虫根治性手术,在实践中发现,肝包虫周围纤维性囊壁的病理组织结构与传统理论不符,在肝包虫外囊与肝实质问还存在着一层膜样纤维结构“外膜”,相关病理学研究证实此层纤维膜系包虫囊周围的肝内Glisson鞘受挤压并纤维化形成,“外膜”与外囊间有一潜在的可分离间隙,沿此间隙可完整摘除外囊即“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该术式术中完整切除了肝包虫外囊,大大降低了包虫病复发和残腔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手术对肝实质的损伤并降低了手术的风险。目前根据临床观察资料显示,该术式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创伤小、安全性能高,近期疗效显着。以上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在次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包虫资源库:包括文献库、包虫患者资料及随访资料库、包虫标本库(包括动物模型)。但该术式远期疗效及患者预后的状况还未有系统的临床随访研究,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9

关键词:肺结核病;流行病学;控制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肺结核病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肺结核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比较传统而又古老的传染病了,虽然最近这些年,关于肺结核病的发病有所减缓[1],但是它还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为此需要对肺结核的流行病学进行必要的分析并对此提出一些预防措施。在本研究当中,笔者为了了解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希望通过于此来找出一些关于肺结核病的防控措施,从而更好的服务大众,特对南昌县周边地区的肺结核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并简要的总结了一些预防措施,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所选的58例肺结核患者有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为32~67岁,平均年龄(43.5±2.7)岁。通过相关的诊断,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结核病,并且都进行了相关的治疗。同一时间所选取的同一地区的5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志愿者身体健康,年龄为27~64岁,平均年龄(41.2±0.6)岁,结合患者和志愿者在年龄和居住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南昌市疫情防护中心在2012年~2013年所登记的58例肺结核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一地区的58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为两组人员进行1:1的流行病学配对调查,并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需要进行如实的填写。调查的内容涉及到参与研究人员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居住环境、有无其他传染病史等,然后再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2结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南昌县地区的肺结核发病趋势同以往相比,特别是从2004年到现在,其痰检率和菌阳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发病率却存在明显上升的趋势。而且调查还发现患者在春季发病的几率比较高,而其他三个季度的发病率明显较低。在人群分布等方面,可以发现肺结核病的发患者群主要集中在男性身上,女性发病较少,其发病更多地存在于中老年人群体,对于青壮年的发病几率较低。综合比较以上几点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地区分布上,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南昌县周边几个地区的发病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得出肺结核患者的发病与患者本人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家族病史、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很大的关系。在工作性质方面,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体力重活的人患病几率更大,其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周边有严重污染源,并且面积较小的患病几率更大。有家族病史和饮食习惯不科学不卫生的环境几率更大。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主要选取了一组健康人群同肺结核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可行的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情况,从本研究调查的结果当中也可以看出,肺结核病患者的发病与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家族病史、饮食习惯等都具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季节会对发病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中老年人群体的发病几率更高,因此需要做好相关的季节防控工作和中老年人群体的防控工作[2]。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针对于南昌县地区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可采取三点防护措施。①强化痰检工作,针对于肺结核这种疾病,笔者认为最好是及早发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早治愈。所以疫情防护中心一定要做好痰检工作,最好是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去周边各个村落对群众进行逐一的检测[3];②要做好宣传工作,对于重点人群做好重点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南昌县肺结核病主要发病于春季,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所以应该主要针对这一群体的人群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在病情的多发季节做好季节的防控工作;③对于结核病要及早抓起,从新生儿一下生开始就要做好卡介苗的接种工作,对于成年人群体要做好预防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和预防针等方式来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谢生嫒,谢武豫.潜江市2002-2009年肺结核疫情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06(15):2654-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