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设备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4 15:09:12

设备技术论文

设备技术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些都是企业发展时期需要注重的问题,也是提升电气设备的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得企业在供电稳定性的方面的要求增加,这就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修,这样才能保证顺利进行。针对这一点,本文对研究了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相关技术。 论文关键词:变电站 电气设备 维修技术 0 引言 状态维修主要依据设备目前的工作状况,再结合了状态监测手段,来对设备的健康进行诊断,这样可以把握住最佳的维修时期,增加了维修的技术含量。而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避免设备运行损坏是设备状态维修的主要目标。其重点在于能够对设备运行状态能够熟练地掌握具体情况,这样就能够发挥出理想的维修效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文中根据实践积累下的经验研究了设备的缺陷及故障。而状态监测技术、状态评估技术、状态预测技术等是状态维修的主要技术。 1 状态监测技术 状态监测主要是参照设备诊断的目的来建立相应的设备故障模式,并且采用了准确的方法和装置对设备的状态信息进行检查测量,且根据实际情况技术处理信息,避免受到相应的干扰,这也是能够体现设备状态特征的信息检测处理技术。 1.1 状态监测特征量的选取 由于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使得电气设备能够被监测的状态量逐渐加大,当前常用的电气设备的主要状态监测要体现在。①变压器:以充油电力变压器最为常用,接着为 SF6气体绝缘和环氧树脂浇注绝缘的变压器。其监测特征量包括了:油中溶解气体含量、铁芯接地电流、局部放电、绕组变形、高压套管的介损等。②电容型设备:主要涉及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容器、电流互感器、电缆等。其的监测特征量包括了:介损、泄漏电流、值电容等。③氧化锌避雷器:对阻性电流监测,有时可检测的总电流。④高压断路器:涉及到了F6断路器、油断路器、S真空断路器。当前监测的特征量包括了:操作机构的行程、闸线卷电流、速度和机械振动。 1.2 状态监测间隔期的确定 状态维修主要是利用状态监测的方式检查设备的故障情况,当确定故障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危险处理,避免预防功能故障的发生这就需要对设备采取间隔期,根据不同情况的检查来弄清设备的具体情况,当设备被检查到存在的故障的可能后就徐娅萍进行相关的检查。 1.2.1 按安全性要求确定状态监测的间隔期 按安全性要求确定状态监测的间隔期,就是将已出现的潜在故障继续发展为功能故障的概率设为Pa,如果要求功能故障发生概率控制在,则可以确定状态监测的间隔期Tc。 因此,状态维修的间隔期Tc为 检测过于频繁会浪费维修资源,因此需要综合权衡来确定Tc,而绝对不发生任何功能故障是不可能的,必须把功能故障发生的概率控制到规定的可接受的可靠性水平之内,以确保安全性。这种规定的可接受的可靠性水平是根据现场设备的实际情况及故障后果所事先确定的。一般来说,设备故障具有安全性影响时,在T内至少应做3次检测,也就是状态维修间隔期不得大于T/3。 1.2.2 按经济性要求确定状态监测的间隔期 当故障不危及设备安全,而预防性维修工作的费用损失少于故障损失时,则按最少费用损失的要求来确定状态监测的间隔期。 设单位时间状态维修的次数为n,该值越大设备故障被检测出的可能性越大,发生功能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故障率λ是维修次数n的函数,即 式中K为单位时间内进行一次状态维修的故障率。 用这种方法确定间隔期,须已知一次事故后维修的平均费用CF,一

设备技术论文范文2

1)计量技术机构的大型仪器购置目的是为了保障我国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备可靠,满足实施计量监督的需要,基本不存在盲目购置和购置后仪器设备闲置不用的情况。

2)由于计量检定的需要,计量技术机构购置的大型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而且仪器设备的专业性较强,应用领域相对较窄。

3)大部分仪器设备均为计量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与其他设备配合工作,共同完成计量检定任务,一般不作为独立的个体出现。

2 科学仪器设备存在的问题

2.1 易与法定计量检定任务产生冲突

对高校、研究所等纯科研机构来说,其购置的大型仪器主要服务于自身的科研工作,主要是自用,因此具有较大的提供对外共享服务的空间。对于分析测试机构来说,其大型仪器主要是用来对外提供测试服务,区别只在于对外提供服务的顺序安排。而对计量技术机构来说,大型仪器主要用来对外提供计量检定服务,即首先要满足质监部门对计量监督的需求,其次才能提供对外测试服务。这两类任务性质不同,易造成冲突。

2.2 共享服务成本较高

一般的计量检定工作均按照国家颁布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进行,整个检校时间较为固定。而对外开展测试服务,由于测试对象的不确定性,整个测试过程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测试所需时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计量检定机构一般均实行较为严格的财务制度,计量检定收费均按照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进行,而对外提供的测试服务的收费没有相应的规定,如果参照计量检定的标准来收费,部分优惠政策无法享受。相对计量检定而言,服务成本较高。

2.3 缺乏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

大型仪器多是运用最新技术研发而成的,技术含量高,因此需要业务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担任仪器设备的操作者和管理者。在计量技术机构中,一般由具有计量检定员资格的人员担任仪器设备的操作者,对应一台设备,可能有多个检定员使用,缺乏专门的设备维护人员。另一方面,由于计量业务的不断增长,大多数检定员都忙于完成日常的检定任务,对大型仪器仅停留在会操作的层面,对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等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大型仪器的改造和再开发难度较大。

2.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计量技术机构基本没有针对大型仪器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所有计量仪器设备一视同仁。对购进的大型仪器的使用情况没有相关的考核,仪器的对外共享服务机时和服务质量不和部门或个人的业绩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部门和个人对大型仪器共享缺乏积极性。

3 共享管理对策

3.1 对大型仪器进行精细化管理

计量技术机构应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对所有的大型仪器按工作量进行分类。对日常计量检定工作量很大,经常满负荷运转的仪器设备暂不提供对外共享服务;对计量检定工作量一般,尚有部分工作机时可用于对外开展服务的设备,应加入相应的共享服务平台,适当地开展对外服务;对使用量较小,主要用于自身科研工作的设备必须加入共享服务平台,对外开展服务。

3.2 规范大型仪器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进一步规范大型仪器的管理,为每一台设备配备专门的仪器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对仪器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加入共享服务的仪器设备的服务机时、服务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结果还要延伸应用到大型仪器机组人员科研项目申报、职称晋升、先进评选等方面。

3.3 培养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

在固定仪器设备的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基础上,定期举办专业的技术讲座,强化大型仪器工作原理、应用拓展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鼓励开展仪器设备的改造和升级研究,以拓展仪器的应用范围,建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力争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肯钻研、事业心强、任劳任怨的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大型仪器的作用。

4 结语

设备技术论文范文3

带式输送机一直都是我国煤矿开采运输中的主流。随着我国采煤技术的不断提升,安全矿井的生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输送机的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型输送机主要采用先进的变频驱动控制技术,能有效实现输送机的软启动。为了使输送机始终平稳的运行,即始终保持适度的扰度,在输送机上采用了先进的液压自控张紧装置。随收稿日期:2015-02-05作者简介:张宁(1980-),男,经济师,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读。着各式各类先进技术的运用,现在我国的带式输送机已经形成了系列,同时也提升了水平,最重要的是可以适应我国多样的矿井。

2采矿机械装备中的自动化技术

近年以来,我国的采煤装备以及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同时采煤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1液压支架中的电液控制系统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方面的功能主要有支架的自降功能、自动推移刮板输送机、自动化跟机作业、远程操作作业等等,并且液压支架的电液控制系统已经完全摆托了对进口的依赖,实现了国产化。国内有很多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究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南、山西、广东等地,其中北京是主要的分布范围。2.2智能型采矿机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型采矿机已经基本实现了记忆割煤、检测采煤位置、摇臂调高控制以及机身水平测试等等功能。国内的采矿机厂家有很多,都实现了挖矿机的这一重要功能。2.3刮板输送机中的自动化技术刮板式输送机的自动化功能不仅仅包括减速器、温度测试,还有电机的降压启动、链条张力检测以及破碎机自动推移等等。刮板式输送机的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多家成套装备供应商家那里已经取得了突破,“三机”控制系统已经实现国产化。目前,多家公司组织专门的技术研究人员参与自动化控制方面的研究,并将无线、视频、音频等手段应用于输送机的自动化控制,致力于实现“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值守”的理念。

3与国外先进机械设备对比

不可否认,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式以及带式输送设备等都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即使是在国外,也是有很强的竞争力的。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矿开采机械设备同国外的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可靠性、安全性、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等方面,这些都是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面。3.1液压支架国产的液压支架主要是在材料、元部件、高级控制方面输与国外高端产品,而中国的液压支架的全自动控制系统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更不要说与外国先进设备一较高下了。3.2采煤机国产的采煤机主要是在智能化功能方面弱于国外高端采煤机。如记忆割煤、远程遥控等等方面。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必须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要有自己自主创新的过程。3.3输送机与国外高端输送机相比,国内的刮板式输送机主要是在自动伸缩机头以及在线故障诊断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对于带式输送机,主要是在动态分析、自控张紧技术等方面属于国外。3.4自动化技术在自动化技术以及设备的自动化方面,国内的科研单位在三维检测、自动找直等方面弱于国外技术。另外,我国的采煤设备,主要是以单机控制为主,缺乏联动控制;缺乏运输设备智能的一体化控制等等。

4我国采煤机械设备以及技术的发展方向

要想实现我国采煤技术以及开采机械设备的真正独立,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以期能够实现即使是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安全信息传输、煤岩识别以及对安全的感知等等;形成一套依靠视频、音频、感知等手段的集检测、控制于一体的智能控制装备。通过对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将我国现有的液压支架、电牵引采煤机、刮板式输送机、带式输送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我国采煤机械装备以及自动化技术的现有水平。努力为我国参与世界竞争创造条件。

5结语

设备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电工技师论文工艺性标准化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主流技术、前端发展技术(如机器人,城市电动载人设备(电梯,搜索救生设备,无人驾驶运行设备,物流基地自动化设备等),注意:在机电前端技术领域;与电路系统运行规律模式相似的流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微型化、精准化、多种指标信息传递同道化的技术水平提升。

机器的电气系统运用主流技术改造的工艺路线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技术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标的得失)和适用性。

专业技术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创新价值”的保障。

五、论文正文的编辑策略

通过这里的工作全过程的描述而展示个人的工作实力状况,明喻达到专业技师水平。正文应涵括以下内容:

1.详尽细致的立论表述:现实性、可行性、绩效预期等。立论的过程是运用专业范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简述预期的项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标、专业技术层次特征和工艺精华综合;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现实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环境,仪器工具,基础性技术资料等工作先期条件,适配一些示意性插图、流程框图、曲线图、简表等。

可行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团队情况,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主流技术采用的决定,需要增加的仪器工具,实施方案或技术工艺路线。

绩效预期:有重点而且简单的、与现实性情况可比较的谈说,重点是预期的技术或形式先进性、工程安全性、设备的控制或运行可靠性、节能减排等的定性谈说。

2.主流技术采用、工艺方案、实施过程等的详述。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继电器电路中的中继、延时、顺序、串并逻辑、传感信息处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机电设备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编程控制而实现交流电源变频控制,使得电动机“宽范围、恒功率或恒转矩的调速”成为普适技术。

工艺方案:展示工作者专业软实力的平台,以分类的技术工艺设计资料及对其简单注解说明文字为主项。资料文件要符合专业规范,要基本完备,要适配。例如:机床设备电气系统档案基本资料文件一般有电路原理图、电器件位置示意图、接线图、元件明细表、电气原理说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维修或改造记录等。

三项资料:工作对象技术改造之前的电路原理图及工况表述、改进工程技术路线设计(流程图与功能框图)和主要零部件明细,是工艺方案论证的骨干依据。

对于要遵循物理规律,以推演、论证、解析为主要技术路线的项目论文,建议采用机电工程手册为理论蓝本,引用工程计算方法处理数据。

调试过程:调试工作的工序、工步罗列,调试过程状况和数据的记录。

3.结果与讨论。这是全文的重心,应精心筛选技术工艺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

概括项目工作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解说它的工程意义、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进程记录资料进一步标准化编整的见解、意愿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建,张文凡.电类技师论文的撰写、答辩及点评.(ISBN978711131842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设备技术论文范文5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备科,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科学技术对医疗设备发展影响深远,使得医疗设备的技术属性越来越趋于科学性。医疗设备技术应用逐步先进化,这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通过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掌握现代医疗设备技术应用,丰富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才能满足现代医疗建设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

[

关键词 ] 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文化素养;维修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59-02

目前,我国的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因此医疗设备建设藉由先进技术的应用而逐步发展起来。作为衡量医院建设规模及水平的重要标准,医疗设备建设需依据临床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发挥其在医疗建设中的最大效益。因此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对医学工程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1 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特点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此生物医学工程独立且区别于医学、生命科学以及工程学的结合体,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对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医疗设备的技术属性越来越趋于科学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的工作是采购医疗器械、安装调试医疗设备,定期维修保养以及报废医疗设备等。在各种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中,由于设备技术应用先进,因此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要求特别严格,维修工作复杂程度高,难度大。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要对当下的医疗设备的现状和维修工作特点做到全面了解,在专业性强的领域加大专研力度,大胆实践、创新观念,增强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及可修性,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 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

2.1 加强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要从专业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而且要综合考虑人才的品行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文化素养能够展现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品德修养,因此在选择人才时,个人的文化素养十分重要。再者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能很好地展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工作责任重大,安危所系,事无巨细。医疗设备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2.2 加强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西方许多医疗发达的国家中,对管理医疗设备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求特别严格。不仅要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具备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因此对于医疗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不仅知识涉及领域广而且精度高。这就要求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实践以及相关医学工程的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如计算机知识等,以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医疗设备改进快速,需要从事医疗工程的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时展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

2.3 加强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医疗设备工程集微机技术、机械技术、光学、电子于一体,医疗临床应用中除了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还需要一些基础的配备设备,因此医疗设备种类繁杂,涉及到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小到体温计,大到监护抢修设备。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极高,而设备使用人员多数属非医学工程专业,因此使得医疗设备发生故障极为频繁。这对医疗设备工程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专业性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广泛的基础知识,保证随时维修医疗设备,使设备尽可能在最短的时期内恢复正常运作。

3 加强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管理

医学工程是工程学技术和医学的结合体,医疗建设促进了医学工程的发展,在医学工程中,技术人员不只要关注医疗器械技术,同时应关注医学各学科的发展。医学工程中医疗器械属于医疗硬件本身,结合了电子工程以及机械工程,这在医疗工程中仅属于一般物资管理。我们应在医疗技术管理的不断发展中,积极关注新的医学学科的发展,基于医学新学科的需求,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医疗技术设备并加大其发展力度。在最适当的时间里运用新的技术设备,使其在医疗发展中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临床医学中加大技术应用,以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快速,技术更替应用频繁,而医疗器械也会因技术的不断更新而逐渐落后。医疗设备发展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对医疗设备工程维修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医疗技术管理中,应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掌握医疗器械维修尺度以及维修成本。医疗设备工程维修人员同时要保证医疗设备的两方面需求,一是使传统技术的医疗设备在维修的情况中尽可能发挥作用,二是要避免传统技术的滞后阻碍医学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工程技术人员可通过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来提升作为一名医疗工程技术人员的价值。掌握现代医疗设备技术应用的同时,应从医疗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丰富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为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1] 卢国存,李光辉.关于提高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85.

[2] 张彦彬.改善医疗设备维修状况的思考[A].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2013:5.

[3] 刘丙杰. 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动性确保在用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全国医疗器械应用技术评价暨医学影像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2003:2.

[4] 黄宗翔,彭达明.我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现状及我院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2004:2.

[5] 梁擎宇,仇玉兰.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2014,43(3):341-342.

设备技术论文范文6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设备技术论文范文7

近十几年以来,现代化电视采、编、播技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化革命,数字技术给电视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与新的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行业里的渗进,专业电视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也将越来越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模式甚至是工作流程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作为电视技术的最终使用者与受益者,电视技术人员在面对各大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各种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新技术、新设备时,必须掌握主动地位,不断地捕捉最新的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动态,广泛地比较各种电视设备的性能优劣、价格高低,深入的了解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情况,为将来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种新的形势就为开展专业电视技术的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更多要求。

二、科技情报工作的步署与实施

开展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整个科技情报工作共分三个方面: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1.收集

范围 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为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方法 根据技术工作情况,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随机资料 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 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订购 主要是通过每年的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工作,收集电视技术 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索要 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网络下载 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 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现场收集 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较为集中地收集 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专业范围内开展,规模不大,其管理、检索方法可沿用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大概分五个部分:

验收盖章 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 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 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即是技 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以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分类(编目、排架) 根据电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所有资料分为音频、视 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设备 说明书及副本 2、技术性期刊 3、图书 4、工具书 5、系统图 6、 技术论文 7、行业标准 8、产品宣传材料 9、音像资料等。 建立查询系统 根据分类,及时地为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检索 卡。合理科学组织、管理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保管 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 制度。科技情报人员应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3.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定期总结、专题服务与资料提供。

定期总结报告 以一年或半年为一终结周期,以简单报表的形式概括整个电 视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并预计其发展趋势。 专题服务 根据领导的决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询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 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 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三、我台科技情报工作工作的开展

我台的科技情报站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台监委会审批之后,在原有由台资料室转交的部分技术期刊的基础上,于1999年3月份建立的。科技情报站由技术部专人管理,1999年全年共计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达400多册。2000年,又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大家的反馈意见,更改了部分的技术期刊的征订,增订了一批更加符合专业业务需求的专业技术期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共收集了500多份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128册、技术期刊19种200多册,和部分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一)关于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我台主要将其分为了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收集工作的具体开展如下表:

(二)在管理上,我台科技情报站采取了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我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 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以及备份等检索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技术人员的资料查询。

验收盖章 每份资料都加盖有“都市频道科技情报站”字样,将技 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同时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 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与收集前后顺序有关)。同时要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分类(编目、排架) 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9个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 2、技术性期刊 3、图书 4、工具书 5、系统图 6、技术论文 7、行业标准 8、产品宣传材料 9、音像资料等。其中设备说明书及副本、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音像资料保存在闭书库中,技术性期刊和产品宣传材料因数量较大、借阅人次多而保存在开架书库。 建立查询系统 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唯一对应的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以及借阅情况。电子检索表设计如图一。 保管 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由于电视技术的行业专业性较强,其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同时对新出的资料进行涵盖内容、技术领域、适阅范围等方面的鉴定,以最终确定它是否适合本科技情报站收藏。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科技情报站的建立为我台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集体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站为我台的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自我培训与自我提高、我台系统设备的升级改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与信息。以前,我台的设备说明书都由个人自 由保管,时间一长资料一多就难免有丢失现象发生。科技情报站建立以后,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近20种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灯光等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期刊为我台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余地。另外,科技情报站为每年技术人员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借阅出入的登记

保留资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日后查询,资料的流动性较大,常常是一个人借出库,看完后另一个人又借走,最后却是由第三个人或第四个人来归还。这样就要求资料管理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借阅出入登记工作,由谁借出就由谁负责。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 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期刊分开管理

设备技术资料主要是在日常设备维护、设备维修以及系统改造时使用 到。普通的技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二者分开管理十分常必要的。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重要性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往往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本,丢失后无法补订;而技术期刊是可以日后补订的。其次二者的使用特点也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借出是一般是针对于某一种设备,借出量很小;技术期刊的借阅常常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借出时常常是几本、几十本,管理起来工作量相对较大。单独保管设备技术资料,可以确保技术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的重要性

摘要是利用电脑网络检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前期资料的摘要录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期刊,每月都有20多本期刊新到,每一本期刊至少刊登十几篇技术文章,在摘要中输入这些文章的题目(和著者),将为以后的专题查询提供极大的方便,查询者只需在检索条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在案下搜索建后,所有题目中包含这个关键词的文章都会被显示出来,同时提供刊登这些文章的期刊的期数与保存架位。 互联网搜索

在我台内部办公网上的科技情报站中,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有一点是应注意的,科技情报站中只有这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都是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都可以把他放到科技情报站的简讯终于他人共享,无形中扩大了收集范围。 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由于我台的科技情报工作由我台的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故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 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年终清点

设备技术论文范文8

Abstract: Equipment support mode transformation is development request and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equipment support,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cientific theory to guid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ummariza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of equipment support transformation, the composition of equipment support mode was analyzed, and then from the support layer, the content layer and implementation layer three levels, the equipment support model transformation ways was promoted, as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equipment support mode transformation.

关键词: 装备保障模式;装备保障转型;构成;转型途径

Key words: equipment support mode;equipment support transformation;composition;transformation ways

中图分类号:E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99-02

0 引言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以一体化联合作战、网络中心战等为主要作战方式的信息化战争逐渐代替以数量规模型阵地战为主的机械化战争,战争节奏快、杀伤力大且武器装备技术复杂,传统的装备保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亟需进行装备保障模式转型。进行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构成与途径研究可以帮助全面梳理转型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概述

当前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新的作战形态和作战样式,对新形势下的装备保障产生了重要影响。

军事转型从军事变革演变而来,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林建超[2]提出军事变革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武器装备的演进,进而引起军队编成、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等方面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导致整个军事形态发生质变的特殊社会现象。”军队建设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是世界各国军队积极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不断调整军队建设方向的共同选择。

由此可见,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随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开发新的装备保障概念和能力,以信息系统为支撑,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对各种装备保障力量和保障资源高度整合,建立新的编制体制,以便有效地应对新的战略和战役挑战的进程。

2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构成分析

装备保障转型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引入,也不单是通过新技术提高保障效率,而是对装备保障体系的全面提升,因此装备保障转型涉及文化、保障理论、编制体制、技术、设施设备、装备等装备保障系统全方位,并形成新型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装备保障能力。装备保障转型构成如图1所示。

2.1 文化思想 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首先需要解决文化思想问题,摒弃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充分认识装备保障转型对推进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作用,深入把握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科学内涵;建立创新型文化,不断深入转型工作;从上而下全员重视,保证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高质量。

2.2 保障理论 装备保障转型的过程也是装备保障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装备保障理论领域已经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作战装备保障理论是装备保障理论创新的重点,是推行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依据和指针。装备保障理论创新上最重要的突破,是对装备保障最终发展趋势的研究。

2.3 编制体制 体系对抗是信息化作战的突出特点,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必须打破条块分割、按级供给的保障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把保障单元、保障要素和指挥系统联为一体,树立“大需求、大供给”和“一盘棋”的保障思想,紧紧围绕作战行动,快速聚合各个方向、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系统的保障力量,使各军兵种及社会化保障力量成为相互联动、相互依托、相互增效的整体,形成综合保障优势。对各种装备保障力量和保障资源高度整合,建立新的编制体制,是装备保障建设转型的必然要求。在保障力量上,充分利用地方保障力量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也需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来实现,使军队装备保障社会化程度得到提高。

2.4 保障技术 即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众多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隐形化、精确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必然要求装备保障建设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信息化战争和数字化部队必然要求信息化、数字化的装备保障与之相配套。应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装备保障建设的核心,研制和装备更先进的装备指挥与管理自动化系统,以提高整个保障系统中所有资源的透明度,从而实现对装备保障资源的动态跟踪和实时监控,以便准确、快速、高效地配置、调动和利用装备保障资源,对作战部队的装备保障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利用扫描器、射频标签、条形码、数据库及其依托的战术互联网开发的“全资可视化”技术,通过“全维可视”,达到“全程可控”,从而实现精确保障。依托信息平台,以信息流引导物资流、技术流,达到适时、适地、适量、高质的保障效能,实现保障的即时化、综合化、精确化和经济性。

2.5 设施设备 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能力,需要利用先进的保障技术,更加需要硬件作为支撑,需要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完善目前的装备保障的硬件基础。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手段、信息处理手段、装备管理手段、装备指挥手段、维修手段、供应手段等等,使装备保障转型落到实处,全面提高装备保障的效率和效能。

2.6 保障装备 加快发展和改造保障装备。随着探测技术、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定向能技术、光电技术等一大批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很多信息化保障装备将陆续问世,保障装备的信息能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综合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因此,改进和完善野战抢救抢修装备,发展故障自动诊断和检测技术,将检测设备的检测电路和传感器部分安装到装备上,不用外部设备,即可自动显示主要部件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即可换件修理。

2.7 保障训练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激烈复杂,装备保障点多、面广,任务繁重,对装备保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保障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训练已经成为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途径研究

依据武器装备保障转型的涵义、时代特征,考虑信息化战争对装备保障的直接影响,从当前保障系统实际出发,通过进行保障模式转型,形成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新型装备保障模式,为达成此目标,需要科学规划实施途径,为全面展开装备保障转型建立基础。依照上述思想,从支撑层、内容层和实施层三个层次建立装备保障模式转型途径如图2所示。

支撑层主要描述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客观环境,包括科学发展观、科技进步、武器发展、作战理论、战争形态、保障需求等,为装备保障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发展动力和物质基础;内容层主要描述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保障理论研究、编制体制调整、保障技术研究、方法手段开发、保障训练改进等,从而使装备保障模式转型顺利展开;实施层主要是从操作层面表明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实施步骤和逻辑程序,包括文化引领、路线规划、理论探索、试验验证、典型试点、分步实施等。

3.1 支撑层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需要一定的思想、理论和环境作为支撑。首先,装备保障模式转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将装备保障转型的全面、持久、可持续发展作为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主要目标;其次,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建立在科技进步、武器更新换代、作战理论发展、战争形态变化、保障要求提高的基础上,进行装备保障转型建设,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

3.2 内容层 装备保障转型主要针对传统保障系统的保障资源、保障程序、力量编配等要素,通过进行有机整合,在装备保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保障理论研究、编制体制调整、保障技术研究、方法手段开发、保障训练改进,对保障模式转型进行深入分析、理论探索和组织实施,达成新型的具有信息化时代特点的装备保障体系,使新型保障体系主要具有组元改进、结构优化、功能提升、运行完善和适应环境等特点。

装备保障建设转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我军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保障能力,在装备保障建设转型过程中,必须把装备保障训练放在战略地位,用训练检验装备保障转型实践是否符合实战需求,用训练检验新型装备战时的保障水平。保障训练转型目标主要是通过保障训练,强化装备保障的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保障要素集成训练、保障单元集成训练、保障体系融合训练等。在保障训练中,应加强快速反应训练,提高机动保障能力;加强战略战役投送训练,弥补投送能力的不足;加强联合保障训练,实现精确保障;加强技术保障训练,提高装备保障效能;加强基地化、模拟化和网络化训练,提高训练效益。

3.3 实施层 装备保障转型工作首先应该从文化转型开始,通过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加强转型思想观念;按照路线图制定方法,制定装备保障转型路线图;在结合原有装备保障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新技术、新思想,对新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创新装备保障理论;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机构,对保障转型方案、转型技术以及新型保障设备进行试验验证,以期发挥其最大效能;典型试点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按转型路线图制定步骤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全军范围的装备保障模式转型。

4 结束语

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是我军面临的重要使命,从宏观层面分析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的构成及途径,为装备保障模式转型提供重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春良.陆军装备保障模式转型研究[R].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2012.

设备技术论文范文9

摘 要:信息化的发展促使现代战争成为体系之间的对抗,体系对抗的基本要求是武器装备成体系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军装备试验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我军装备试验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我军装备试验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装备;试验体系;建设思路;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一、装备试验的作用和地位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现代战争已经成为体系之间的对抗,体系对抗的基本要求是武器装备成体系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军加快了基于信息系统的武器装备体系建设步伐,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将不断完善。

我国实行装备定型制度,即新型装备必须经过定型试验考核并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才能装备部队。装备试验既是履行试验鉴定的一项职能活动,同时又是武器装备战术技术融合的场所,是装备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装备试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军装备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随着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以型号产品为对象,以单项装备技术性能指标考核为主的试验模式,难以满足体系对抗对武器装备整体作战能力的要求。

二、我军装备试验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体系即系统之系统,装备试验体系是国家根据武器装备建设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专门用于武器装备试验鉴定的系统组合。

为适应我军装备体系建设与部队作战使用要求,装备试验必须改变传统的试验模式,向基于体系、基于作战能力的试验模式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客观要求是,装备试验必须成体系化发展。

装备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5点:

(一)缺少总体规划,体系建设不完善

一是体系不健全,特别是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的要求以及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基于标准条件下的单体、单系统的性能试验模式与体系化的作战使用要求差距较大等。二是试验靶场建设不完善,许多试验做不了。我军武器装备试验鉴定与作战训练大都截然分开,不同类型的武器装备在各自独立的试验靶场进行,靶场资源还没有得到整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整合各试验靶场、训练靶场、实验室、仿真设施乃至作战部队的资源,建立满足现代战争需要的试验鉴定与作战训练一体化的联合靶场,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三是试验方法手段与武器装备试验的要求不相适应。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向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装备试验建设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指标不断提高,试验鉴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要求试验目的和试验手段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但目前,我们对武器装备鉴定的某些共用基础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所给予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远不及装备本身,以至于装备研制出来了,还没有相应的试验方法和手段,试验技术手段跟不上武器装备发展,落后于武器装备。

(二)装备试验的基本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装备试验理论长期侧重于由各军兵种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进行分散研究,对基础理论的系统性研究重视不够;对武器装备试验的科学性、发展的模式、科学管理等问题缺乏较深人的研究;现有部分理论比较陈旧,在某些领域缺乏超前的预测性研究,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现代战争对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的要求以及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装备体系试验的理论还未形成,装备体系试验目前仍无法开展,试验的内容与部队作战使用要求差距较大等。

(三)试验标准化建设滞后于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发展

一是标准体系中单项(考核)标准较多,综合指标(考核)较少,技术性能指标考核方面的标准较多,作战效能评估方面的标准较少,部分标准相互之间不配套,有重复、交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二是军用标准修订和补充不及时,不能及时跟踪国内外武器装备试验标准的技术信息,与武器装备的发展结合不紧密,部分标准落后于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不利于标准制定和技术创新之间能动作用的发挥;三是标准化概念没有深人宣传贯彻,在标准化文件实施过程中,标准化工作浮于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规范、轻标准”现象。

(四)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武器装备试验的发展

装备试验是一个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装备种类繁多,试验支撑平台复杂,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运用以及装备体系试验的开展,试验组织实施难度越来越大,对参试人员的知识与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来装备试验要求不仅要能够对单体、单系统武器装备进行性能考核鉴定,也要能对装备体系进行试验与鉴定,从满足部队使用需要角度,还要能够对装备作战能力进行评价,因而试验部队必须是一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队伍。

三、我军装备试验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为适应武器装备体系化发展的要求,装备试验鉴定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体、单性能试验鉴定的模式,向体系试验鉴定化方向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条件就是装备试验必须成体系建设与发展。装备试验体系建设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我军装备体系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一)完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体系框架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装备试验军用标准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由主管部门领导、专业标准化技术人员和标准化委员会的专家为核心组成武器装备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由承担武器装备攻关的技术专家组成各专业技术支撑组,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专家队伍。要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具体装备的需求,对标准中涉及到的有关内容进行深入的论证和研讨,以形成对武器装备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的充分认识,确保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要及时跟踪研究国外武器装备试验标准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科学预见标准编制的技术水平,结合我国现行军用标准在试验中的实施情况和数据积累,总结实施标准的经验,做好对已应用的标准体系的补充和修订,使标准体系在动态中不断地优化和完善。

(二)理论先行,加强装备试验理论研究

近年来,装备试验任务呈现批次多、间隔短、技术新、难度大等特点,对装备试验组织与运用、试验的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形式,要做到理论先行,加强装备试验理论研究,完善装备试验理论体系。一是要理论创新。要正确认识和预见新军事变革的发展阶段,不断适应新的武器装备体制,深人分析我军装备试验的特点和规律,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装备试验的思路、目标、内容、步骤和措施进行探索,解决武器装备试验发展与组织运用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推动和长远后劲的问题。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把解决装备试验中的组织运用和现有试验方法的革新改造,作为装备试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切实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力避脱离实际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把理论研究成果及时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和检验,在实际应用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再研究再探索,使理论成果不断地贴近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三是借鉴外军武器装备试验理论与立足我军实际相结合。研究武器装备试验理论应注意研究和借鉴外军,特别是发达国家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共性理论,同时又必须立足我国的国情和军情,从我军装备试验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并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装备试验理论体系。

(三)依靠科技,加强试验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建设

试验技术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要立足装备的更新换代和长远发展,引入信息化手段,加强试验基础设施和试验技术手段建设,提高试验的质量和效率。①建立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②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提高科学试验水平。③采用内外场相结合的试验模式,形成综合试验能力。④统筹规划,建立责权清晰的组织领导机制。⑤强化管理,建立规范化的试验管理工作流程。

(四)科研创新,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与其他科研单位相比,试验基地接触到的大多是我军最新型、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掌握资料充分、完备,且拥有完善的试验环境和先进的试验设备,具备进行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要改变以往只注重日常试验,忽视科研创新的观念,正确解决科研和试验工作之间的矛盾,坚持走“以试验带科研,以科研促试验”的路子,逐步完善科研试验系统。广泛开展装备试验领域相关新课题的研究,基于试验工作的需要选择主攻方向,积极开展试验技术手段的创新,结合工作实际,在如何提高试验效率和试验质量上做文章,提高装备试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对于在科研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和重大创新的技术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并赋予他们充分的科研自和一定的人员、设备和经费支配权,努力营造在实践中进行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以人为本,加速培养高素质装备试验人才队伍

人才是兴军之本,装备试验离不开大量技术人才。由于装备试验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综合性,随着试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对人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和决策水平的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实施人才战略,抢占新军事变革的人才制高点,坚持“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原则,用跨越式的思路培养人才,用超前的知识造就人才,用有效的机制保留人才,形成一支拥有高新技术、能够驾驭高新装备、善于组织指挥和管理的复合型试验人才队伍。

四、加强我军装备试验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试验理论体系

近年来,装备试验任务呈现批次多、间隔短、技术新、难度大等特点,对装备试验组织与运用、试验的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形式,要做到理论先行,加强装备试验理论研究,完善装备试验理论体系。一是要理论创新。要正确认识和预见新军事变革的发展阶段,不断适应新的武器装备体制,深人分析我军装备试验的特点和规律,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装备试验的思路、目标、内容、步骤和措施进行探索,解决武器装备试验发展与组织运用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推动和长远后劲的问题。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把解决装备试验中的组织运用和现有试验方法的革新改造,作为装备试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切实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力避脱离实际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三是借鉴外军武器装备试验理论与立足我军实际相结合。

(二)试验法规体系

试验法规体系,是规范试验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组织试验的根本依据,是建立正规试验秩序的可靠保证。

随着军事装备发展的高技术化,装备试验工作日趋系统化、综合化、一体化和规范化。因此,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法规作依据,有完整适用的条令、条例和管理规章作规范,有科学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规程作标准,作为进行军事装备试验的依据,以保证试验目标的实现。

(三)试验管理体系

装备试验管理体系,是国家和军队对装备试验实施组织、领导和决策的组织制度。采用科学、统一的试验管理程序和工作流程是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的先决条件。目前,装备试验涉及到的参试单位多,参试人员类型与层次复杂,如果各方面的要素在试验中不能够很好地衔接和协调,就会降低试验的效率。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要从试验理论和试验技术上加以研究,更要从管理机制上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试验指挥体系

装备试验指挥体系是装备试验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为完成装备试验任务所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其目的是正确部署和合理的使用试验力量,协调一致地完成各项装备试验任务。装备试验指挥体系对试验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试验技术体系

装备试验技术体系,即装备试验与鉴定活动中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是装备试验与发展的主要内容。装备试验技术体系的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军事装备对试验发展的需求,也必须依赖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装备试验与鉴定领域的开发应用。新型军事装备集中体现了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有类型多、技术新、功能强、精度高、威力大等突出特点,实用和先进的装备试验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试验靶场体系

为适应未来装备试验需求,应对试验靶场体系做好建设与发展规划,本着“综合利用、信息主导、改建结合、稳步提升”的建设思想,建设以信息化为主导、地域分布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现代化试验靶场体系,走有中国特色的靶场体系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定海,黄辉,邓智昌,闰耀东.装备体系整体性能试验基本原理[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1,(3).

[2]朱学文,马晓蕾.深化综合试验方法研究,改进国家靶场试验模式[J].靶场试验与管理,2005,(4).

[3]宋琳,贺荣国,杨榜林.海军武器装备一体化试验初探[J].靶场试验与管理,2007,(6).

[4]武小悦,刘琦.装备试验与评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