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4 15:09:34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1

体育舞蹈选项课在我省大学普通高校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然而,我省与全国高校和南方的一些高校相比,却显得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文化大发展的情况下,还有待于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一是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所设置的学时没有统一。由于各高校开设的学期各不相同,所以学时数也不同,有的学校为36学时,有的为72学时,还有的为144学时,比如我们学校则为144学时。二是体育舞蹈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完善。目前在我省普通高校从事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的教师,90%以上不是正规的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其他体育项目转过来的,如从艺术体操甚至是篮球等专业转过来的。因此,难以科学地掌握教学进度和保证教学质量。三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都是各行其事,比较随意,或者是采用其他学校编的教材,这给教学带来较大混乱。四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还在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老方法,没有利用多媒体教材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教学手段单一。五是教学内容比较少。不少学校仅开设部分舞厅舞和少部分摩登舞,且芭蕾形体没有应用到教学当中。六是体育舞蹈教学体系还没有成型,大学生体育舞蹈协会、社团尚待进一步完善,体育舞蹈训练、竞赛零散、时有时无。总之,目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二、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我们根据大学体育舞蹈课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了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参考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毛振明的《体育教学模式论》,方建新等的《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为我们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经历了传授动作技能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学习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的决定,我们深刻的领会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体育舞蹈是文化的一部分,必须深化体育舞蹈教学的改革,体育舞蹈的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时俱进,要紧密地适应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体育舞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并通过体育舞蹈选项课的省级立项的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合作成功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舞蹈教学效果更好。

三、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过去几年我们的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就是部分摩登舞加部分拉丁舞的形式,内容略显单薄,形式也不够多样,学生学起来积极性也不够高,也感觉学习动作比较有难度。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学习,认识有所提高,特别是当前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充实更新,我们认识到: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内容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重塑了的文化,所以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就应该体现出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和体育舞蹈的功能。既要充分体现体育舞蹈的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竞技性的特点,又要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既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技能,又要注意吸收那些时代感较强的贴近生活的项目,从而丰富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活跃的气氛,充分提高和发挥大学生的个性,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并且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86%的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舞蹈课。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舞蹈的种类,在体育舞蹈的先后顺序上做了一定的调整,我们在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上以简单实用的交谊舞和学生喜爱的拉丁舞为主,摩登舞为次,芭蕾形体为辅,健身热舞、街舞等作为热身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使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四、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考试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舞蹈选项课一直大都采用传统式的考试办法,这种仅凭技能决定期末考试分数,把课堂表现和出勤及身体素质等都忽视的做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这样有失客观、公正和公平。这样的考试不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对体育舞蹈技能的理解掌握,体现不出他们思想变化的程度,也不能全面的体现出体育舞蹈选项课的目的与任务。这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对体育舞蹈课考核方法的束缚,它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亟待改革。特别是在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舞蹈课考试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因此,我们从2012年8月开始在部颁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的生理和体能的具体情况,根据体育舞蹈运动的特点和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喜欢爱好程度及基础,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体育舞蹈教室的多媒体器材等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舞蹈选项课成绩采用教考分离综合评定法、即在考试内容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舞蹈技术、技能、技巧与达标、体能、理论学习、速度滑冰、运动防护、学习态度、个性品德、运动精神、作风、平时表现、出勤和早操、课外锻炼以及健康标准的测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各占一定的比重。在形式上体育舞蹈专项采用统一组织、统一套路、统一技评和达标标准、统一评价。在方法上采用教考分离,教师考核的不是自己教的学生,学生按照选项班男女搭挡每次考核一对学生,其他学生监督。实践证明,这样的综合评价学生,能较全面反映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的情况和身体素质情况,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和舞蹈的技能,调动了每个层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体育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原则,改变了原有的考试无监督随意性太强的现象。从而达到更好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结论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 舞蹈课 教材研发 思路

舞蹈课作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级实用型音乐人才的重任。自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来,舞蹈教材体系一直受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影响,训练内容太难、太深,难以适于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舞蹈课的教学。于是,如何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需求来开发和编写高职艺术专业舞蹈课教材,值得职业教育者去探讨和研究。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教材的研发与改革

1、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研发教材。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来设计和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学生具有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要求高职舞蹈教材的编写时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突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2、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要求改革和研发教材。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必须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一线的,实践能力扎实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职业人才。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针对性,职业院校应根据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特点来合理设置专业,制定相应的专业发展计划,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舞蹈教材的研发必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活动形式进行组织课程。

3、职业教育考评体系的不断完善需要改革和研发教材。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职业资格培训。高职舞蹈课程和教材的研发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能力发展,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应把知识任务、技能训练、检测、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体现舞蹈教育的职业特性。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舞蹈教材的研发与教材在教学中的误区

自上世纪80年代印发舞蹈教学大纲以来,相继出版了《舞蹈》、《舞蹈欣赏》、《舞蹈艺术概论》等舞蹈教材。这些教材的选材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用。受个人修养及品位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技巧和舞蹈组合的掌握大相径庭。舞蹈教学中,部分教师热衷于舞蹈技巧,不切实际地向专业院校看齐,导致教材的选用面狭窄、教材类型和学情相去甚远;还有一些教师过于重视传统舞蹈的学习和理论化教学,没有很好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的舞蹈素材进行整合,缺乏与时俱进观念。这种教材选择两极化的误区,与高职院校舞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

三、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舞蹈教材的研发思路

作为专业教师,肩负着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任。在高职舞蹈教育的前提下,合理渗透和融入西方舞蹈元素,从教材体系的构建和研发上发展中华舞蹈理论与文化,传承民族的、传统的舞蹈艺术,重视学生舞蹈技能训练,切实落实高职舞蹈课程教学目标,培养优秀舞蹈艺术人才。

1、打破传统观念,教材研发注重实用性,辅以人文性,突出技能性,提高形体训练质量。

高职舞蹈教材的研发和改革应依据职业能力、岗位需求来设置学习内容与训练项目,以活动的形式带动教学。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重视古典舞对学生形体训练的重要性,积极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舞种的有益部分。只有对传统舞蹈艺术革故鼎新,将优秀的舞蹈成果运用到高职舞蹈课教学中,才能实现高职舞蹈教学目标。

2、高职舞蹈教材应分模块、分层次进行编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职业教育者应从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如按照民族舞蹈的发展顺序,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形体训练、中外舞蹈、舞蹈欣赏三大模块。在内容上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艺术表演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还可掌握舞蹈发展的趋势。在编排上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进行知识、技能、技巧、方法层面的纵深发展,更好地适应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重视师资培养,提高高职教师舞蹈校本教材的研发水平。

办学理念的转变,是关系到教材内容和质量的关键问题。高职舞蹈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中,强调“知识本位”的同时,更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基于对工作环境研究和工作过程教育等实践性内容,教材的研发不能只是文字、公式和图形,必须将理论融入舞蹈教学实践操作过程与具体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作为专业教师,在整个教材的编写中必须坚持学生本位,便于操作和技能的掌握,使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鼓励进修,加强对教师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再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他们的校本教材研发能力,特别是要尽快提升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研发能力。

教材的编写与研发是高职艺术类专业舞蹈课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内容。高职专业教师应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选用教材。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引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大力研发校本教材,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当然,高职舞蹈教材的研发与完善还需要高职院校和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路

新时期以来,物质文明的极度丰盛带动了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在此背景下,舞蹈越来越成为了风靡整个社会的艺术形式。舞蹈的演绎与发展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所以舞蹈课程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高职学前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舞蹈也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舞蹈老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还要担负提高学生舞蹈能力等重要责任。”使学生能够在舞蹈实践中充分展示个人魅力,然而目前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也没有及时改革和创新舞蹈教学的思路,以至于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舞蹈教学进一步发展,提高舞蹈教学效率,将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不断研讨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舞蹈课程现状

首先,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之中,任课教师依然遵循着固有的授课方式,即在为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示范之后,要求学生对舞蹈动作加以模仿。同时,从国内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时的设置比例过高,而实训课时所占的比例则明显偏低,如此一来,使得高职舞蹈专业的学生在舞蹈表演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还有就是,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在舞蹈课的教学安排之中,依然奉行着大班授课的方式,不利于对学生个性化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学习诉求的满足。其次,从国内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此前并未进行过系统的专业舞蹈知识学习,甚至一部分学生此前对舞蹈知识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之下,高职院校舞蹈课程任课教师直接面临着学生在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方面的学情差异,从而给授课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若舞蹈教师采取统一的授课标准,则将使舞蹈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表现出学习吃力的情况,而先前接触和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的学生则会有“吃不饱”之感。第三,学生缺少创新。如今,有人认为,舞蹈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已经没有太多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了。所以,在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培训时,无论是编舞、道具、教学方式都一味沿用传统方法,没有丝毫创新。学生学习陈旧的舞蹈内容,缺少将舞蹈与现实融合的意识,更缺少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并融入舞蹈的敏锐度。学生就像一台台只知重复舞蹈动作的机器,令舞蹈失去了生命与活力。

二、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路

首先,高职舞蹈教师应当注重对舞蹈授课模式的大胆创新,以此作为提升学生舞蹈艺术表演素养的方式。从国内高职院校以往的舞蹈课程授课模式来看,基本授课过程为任课教师先行为学生进行舞蹈表演示范,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示范进行模仿,而舞蹈的编排以及登台表演等环节,也均是以专业舞蹈教师为主导得以实施的。这种舞蹈教学授课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出现表演失误,使学生通过对教师示范动作的模仿,实现对相关舞蹈动作的快速掌握。而此种舞蹈教学授课模式的弊端则在于,学生的舞蹈艺术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之中被扼杀,其只能够成为机械的“匠人”,而难以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家。面对这一状况,高职院校舞蹈教师应当对舞蹈授课模式加以大胆地创新,赋予学生自主进行舞蹈动作设计的权限,使学生的舞蹈艺术创造力得到尽情挥洒的契机。同时,在舞蹈内容的编排问题上,舞蹈教师亦应当做到大胆放手,允许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教师只负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自主进行舞蹈动作、舞蹈内容的编排过程之中,艺术天分得到激发,创作能力与组织策划能力亦能够得到提升。这是传统舞蹈教学授课模式所无法给予的。

其次,高职院校舞蹈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舞蹈知识实际学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舞蹈知识学习契机。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来源较为不同,学生此前在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方面的基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可以说,如若高职院校舞蹈教师未能采取合适的舞蹈教学授课方法,则无法使学生的舞蹈素养真正地得到增进。有鉴于此,高职院校舞蹈教师要根据其所负责授课的班级学生实际舞蹈知识学情,组织开展分层教学,即将班级学生按照各自的舞蹈基础分成不同的小组,为每一小组布置不同的舞蹈动作学习任务,同时,任课教师可以安排舞蹈基础扎实的学生担任助教,配合教师共同对舞蹈基础欠缺的学生提供技术辅导和帮助。此外,高职院校亦应当注重对优秀舞蹈人才的吸引和遴选,以便将优秀的国内外舞蹈人才充实到本校的舞蹈教师队伍之中。还有就是,高职院校亦应当在每年的毕业生中遴选优秀的舞蹈人才留校任教,以此确保舞蹈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发展。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舞蹈是不应该分学术高低,一味强调师生长幼的。即使是自己的学生,也可以能力超过自己,天赋高于自己,所以当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时,教师不可对学生进行否定,将其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打消,而是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创新,一旦学生有了新想法,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这样学生才能永远抱有高度的舞蹈热情,并能够认真仔细地体味观察生活,将生活点滴汇入舞蹈理念中。

三、结语

以上,我们从当前高职舞蹈课程现状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路。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细致地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深入地探索创新与改革的路径,并且不断地付诸努力,更好地引导和带动学生,自然能够大幅度提升舞蹈教学效率,促进高职舞蹈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朴红梅.高职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02).

[2]宋晓敏.高职院校舞蹈教学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3]张雯.高职舞蹈教学如何实施策略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9(29).

[4]许岩.关于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几点反思[J].辽宁高职学报,2009(07).

[5]许霓.高职舞蹈教学的实施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7(08).

[6]董艺林.大学舞蹈教学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J].音乐时空,2015(23).

[7]李瑶钿.关于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4(07).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4

关键词师范院校 舞蹈教材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7-002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需求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国各大专院校也大量建立、壮大起来。师范院校也不例外,舞蹈系、舞蹈学院也纷纷设立,确实培养出了一大批舞蹈教师,走向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职业中等学校和群众艺术馆等工作岗位。我身为一名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师,从事舞蹈教学近三十年,对目前我国师范院校舞蹈教学的现状感到有进行改革的必要。

一、高师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现状

高师舞蹈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生,其主要特点就是具有舞蹈爱好,并学了或了解一定的舞蹈基本常识者。大多数的学生是在高考前临时学一个舞蹈组合或一个成品舞,简单地练习一点舞蹈基本功,就来参加舞蹈的术科考试。也就是说,高师舞蹈生的舞蹈基本功大多是不扎实的,舞蹈常识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学生是没有多少舞蹈素质的学生。但又正因为高师舞蹈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生,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比较高,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思维能力较敏捷,创造意识也比较强的优势特点。

因此,从总的来说,我认为师范院校舞蹈生的现状是:舞蹈专业水平低,文化水平较高,语言表达强,思维能力较敏捷,创造意识比较强。

(二)教材的现状

我从事舞蹈教学近三十年,对目前高师的舞蹈教材的现状很是担忧。其原因就是目前的高师的专门舞蹈教材还没有,据我了解,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舞蹈专业所用教材都是套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的教材,此类教材培养目标是舞蹈演员,注重舞蹈技术技巧、舞蹈风格等学生的技能和表演方面的培养。

高师的舞蹈专业用表演专业类的教材,这从某种意义上就失去了“师范性”,而更糟糕的是运用这类教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理由是:其一,由于用表演专业的教材,其专业的难度和要求就远远超出了高师舞蹈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也根本达不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和质量。其二,由于用表演专业的教材,没有充分发挥高师舞蹈学生文化水平较高,语言表达强,思维能力较敏捷等优势,使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能充分地发挥一个师范生应有的作用。

(三)专业的培养现状

由于高师舞蹈专业无具有“师范性”的专门教材,就导致了各高师舞蹈专业在培养、教育方面出现偏差:只一味地猛抓、狠抓学生的舞蹈技能、技巧,追求“高”、“精”、“尖”的难度动作,但由于学生的专业底子薄,又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忽视了舞蹈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上不能运用自如地组织教学,不能以舞蹈理论为依据去讲解舞蹈的动作、特点和要领,甚至对中、小学生这些教学对象该从哪里开始进行教学都不清楚。

因此,为了改变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现状,我认为高师的舞蹈教材要进行大胆地改革,通过改革才能达到高师舞蹈专业培养的目标——培养合格的舞蹈教师。

二、改革高师舞蹈教材的建议

(一)根据高师舞蹈学生的特点来修定教材

高师的舞蹈教材只能把舞蹈表演专业的教材作为参考或作为补充教材来运用;高师的舞蹈教材原则上是以教舞蹈最基本、最基础的舞蹈理论、舞蹈技能,舞蹈的知识面要“广”,但不要追求“精”、“尖”“深”、“难”。其目的就是要舞蹈师范生在大学四年的努力学习下,能很好地把握舞蹈的基础理论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并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

(二)根据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修定教材

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群众艺术馆的舞蹈教师。围绕这个既定目标来修定教材,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认为修定教材的总原则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要突出“师范性”。

1.教材要突出舞蹈技能的“基础性”

由于舞蹈师范生专业素质较差,因而教材要注重舞蹈技能的基础性教学,杜绝教材以高难度技术技巧为教学宗旨,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达到基本目标。

2.教材要突出舞蹈的“师范性”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舞蹈教师,这一特殊性就决定了教材的性质,应注重“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我认为应加大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要加大教育学、心理学、舞蹈教学法等师范教育方面的知识,加大教学试讲、说课和教学实习的力度,使学生能把握好今后的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学的基本程序。

3.教材要突出舞蹈的“实践性”

我认为一名合格的舞蹈教师不只是在教室里学得好,而是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教材要适时地安排在中、小学等教学基地进行教学交流、教学辅导实习、教学演出等,使学生能在每一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积累经验,接受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5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复合型人才

一、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开设舞蹈专业,打破了以往艺术学院的固有专利;我国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学生生源有两类:普高生和中专生,两类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也出现了学习及心理差异。舞蹈具有特殊的技能型,招生标准也很灵活,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舞蹈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舞蹈;但普通高校里的舞蹈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依然有重技术轻文化的思想,从而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舞蹈人才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诸多弊端。从目前我们舞蹈发展现状来看,舞蹈教学、表演、创作,都严重缺失理论性研究,只重获奖不重研究,只重技术不重文化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舞蹈事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鉴于目前我们舞蹈界以及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单一模式,而是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性舞蹈人才,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舞蹈人才培养的模式,舞蹈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与改革。

二、 建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当今,在世界上拥有的两种舞蹈教育模式:普及性舞蹈教育和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普及型舞蹈教育,就是将一种舞蹈教育融汇于普通教育中,意为人人都可以接受舞蹈教育的权利。反之,早期专业型教育则是精英型教育,从招生开始就具有严格的标准,因此每年招收的学生都是百里挑一的好苗子。吕艺生教授曾指出: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的“专业性”可以培养出很多舞蹈表演和比赛中所需的人才,但其受众面较为狭窄,文化程度较低。

我国的舞蹈专业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无疑取得了很多好的成绩,但是透过成功看到的是我国的舞蹈教育方式仍需改革。很多地方艺术类院校甚至一些普通高校都在沿用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舞蹈教育模式,从这些学校舞蹈专业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发现,普通高校并不适合沿用“学院派”教学模式;普通高校应该制订一套属于本校专业学生特质的教育教学方案。

著名画家毕加索笔下的阿波利奈尔的素描画,画中的阿波利奈尔肌肉发达,体魄雄壮,去拥有一颗很小很小极不协调的头,画纸上写着“人体文化”几个醒目的文字,这幅画生动地抨击了传统舞者的要害,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或许这就是传统舞蹈精英化教育模式带来的严重后果。

建立复合型舞蹈人才的培养计划,不仅要强调培养艺术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以外,还应该加强文化课的学习,正如吕艺生教授的《舞蹈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我国舞蹈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如果就此目的来说,普及型舞蹈教育可以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可以和音乐、美术专业等艺术学范畴下的其他专业进行资源共享,融会贯通、周密策划、巧妙安排,让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培养出“一专多能”的拥有较强适应能力,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专业舞蹈人才。

三、培养“知识型”“智能型”复合舞蹈人才的长期规划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培养注重舞蹈人才的综合能力,不仅使学生在舞蹈表演、编导、教学、研究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也要加强学生文化知识和智能培养学的研究,同时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面对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与改革,摈弃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知识型、智能型舞蹈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势必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使我们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真正走向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它呼唤教师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先有知识的积累,并源源不断地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更有效地培育学生。鉴于以上思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一是改革中专舞蹈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加大文化课的量值和科目;二是改革高校舞蹈教育“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个性化”发展;三是改变“单一性”的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倡导舞蹈人才“多样性”的发展。

时代在发展,以往那种“技能型”舞蹈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知识型”舞蹈人才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舞蹈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外,同时还应该为进入社会储备必须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舞蹈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舞蹈工作者看见我国舞蹈发展的弊端,重视知识性舞蹈人才的培养,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适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发展的舞蹈教材,丰富学生与舞蹈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创作和表演出来的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知识型舞蹈的灵魂是创新,舞蹈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和高水平。“文舞相融,因材施教”彻底改革现有体制,制定适宜的舞蹈教育教学方案,普通高校不断完善对舞蹈教育,建立一套全新的舞蹈教学体制,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优秀的知识型、智能型舞蹈人才,才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借用苏格拉底刻在德菲尔神庙门上的一句话“认识自己”,成为舞者们追逐的目标。(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6

关 键 词:舞蹈编导学科课程 体育院校 教学改革

进入知识经济的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注重和强调艺术感受与想象、艺术创造与思维,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艺术教育已层层渗透到全国各类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近几年以来在体育院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而其开设的艺术类舞蹈编导学科课程尚属于起步阶段。因此,体育院校特色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开发迫在眉睫。目前舞蹈编导学科建设在艺术类院校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摸索中渐趋成熟。但其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标与体育院校的现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与一般艺术类院校舞蹈专项的学生在艺术知识功底、艺术素材、舞蹈素材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体育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对舞蹈编导的培养方向各异。必须将舞蹈编导的知识运用于体育舞蹈及社会流行舞蹈的领域,将舞蹈编导课程作为各舞种编创的基础,并与体育类、社会流行类舞蹈相结合。而现有的舞蹈编导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适应于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舞蹈编导课群。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海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国际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并查阅了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主导的,以舞蹈创作教学为中心的《中国舞蹈编导学研究》《舞蹈编导教学》以及国外的如:默罕默德·黎达的《舞蹈编导与舞蹈编导学》等数十篇与舞蹈编导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本课题寻找理论依据。

访谈法。对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师生进行访谈,了解其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关动态想法。

实验法。对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舞蹈编导核心课程的改革实验试点教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编导基础能力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高考生源以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专业学生为主,其次才是中国舞或当代舞、健美操专业学生。而通过对其即兴编舞考试的现场观察以及对其考分的查询发现,专业高考的即兴编舞考试中,是以中国舞或当代舞的学生的即兴编舞能力为最强, 而体育舞蹈学生受其专业特性的影响节奏感较强,但动作编创能力及思维能力过于局限,编舞自信心明显较差。健美操的学生则对编舞完全无概念。

(2)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在进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编创活动。而通过与进校前参与过舞蹈作品编创的学生交谈得知,其所参与编创的舞蹈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伴舞等小舞蹈,没有专业性可言。

(3)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大部分对艺术作品的了解还太缺乏,更不要谈艺术底蕴、艺术积累了。而一个好的艺术编导首要的是要懂得审美,对美有了概念才能尝试编创出美的作品来。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思想家、教育家贾作光老先生在《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一文中写到:“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是指编导创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主要有三个方面: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摹仿能力……舞蹈编导应用‘舞蹈的眼睛’,要求对生活的分析感受始终透着动作感……”而舞蹈专业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对舞台上的艺术还缺乏基本概念。生活、艺术的积累还很有差距。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改革分析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结构研究

传统的艺术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为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者纯实践性的舞蹈创编法课程。而结合体育院校的生源现状、现场教学观察以及课后对以上两种相对独立结构的课程教学方法调研的数据分析,简单分割的纯理论或纯编导实践的教学方法结构均不能适用于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以及实践需求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因此,必须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进行合理改革。 转贴于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改革研究

根据以上对传统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的研究,以及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艺术院校及体育院校资深教师的深入探讨,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应适当调整,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或纯实践的课程教学方法结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授课地点转换到舞蹈技术课教室,一是将编导理论的内容通过对相应编创场景或作品的观看、讲解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析、理解;二是将编导理论的各技法内容先进行理论讲解以及教师或个别同学的示范编创,继而要求同学们以课堂或课后作业的实践编创形式来完成。

综上所述,该课程采用新的教学结构方法以后,学生对编导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在编舞中的实践运用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3.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研究

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经过大量的思维劳动以及动作编创的体力劳动反复交替进行而编创完成。无疑作品编创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完成之后的幸福感、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而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的完成也必须经历这一从艰辛走向幸福的历程。课后单元编创作业的完成即是这一亘古不变的编创规律在教学中的最核心、最缩略的体现。

结合对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编创过程的基本规律可知:几乎完全没有舞蹈作品编创基础的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同学们在完成该课程的核心环节“编创实践”——即课后编创作业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以致出现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现象,影响课程教学进度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用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不正确的教学评价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后果。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总分100分的学科,平时成绩(也就是过程性评价)为10分或20分,考试成绩(也就是总结性评价)为80分或90分。这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方式。

而采用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下的作业完成是以同学们的主观学习态度为主导因素的,状况极不理想。由于编导学科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一个单元的编创实践练习不完成,就将导致后续的单元都无法完成,最终影响到整个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针对上述研究,应将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作出调整,加重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的评价比例,对每一单元的课后编创实践都进行回课与评分,直接计入平时成绩。增加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40%或更高;而降低总结性评价(考试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60%或更低。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新的教学评价手段以后,同学们普遍都能完成编创实践作业,可见舞蹈作品编创的过程虽然艰辛,部分同学的畏难情绪依然存在,但同学们的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方式的合理运用被有效激发。在与学生们的交谈中得知,在一段时间的单元编创能力训练之后,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编创学习的成果,对自己的编创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编创实践的主观学习态度从被动完成逐渐转化为主动完成,并且大部分同学对舞蹈作品编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总结与建议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普遍舞蹈编导基础能力较差。为利于该专业的发展,每年招生中可适量配置专业较好的中国舞学生比例,降低或取消健美操学生的比例,以带动整体舞编学生编创专业能力的提高。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是以编创实践为主导的课程,每一单元的理论学习必须通过实践编创来理解、消化。将坚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编创实践,使学生能较快地将编创理论转化为自主编创实践能力,建议将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纯实践的舞蹈编创技法课程的授课方式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作为教学者必须理解并从各方面着手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让不敢编的学生编得更好,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编创潜能,帮助学生突破课程进行中的这一瓶颈。

4.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舞蹈编导的学习规律,必须坚决实施增强过程性评价,将编创实践实时考评并计入平时成绩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且要进一步研究拓展适用于该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5.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培养方向与艺术类院校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体育院校特点开发适应于其发展目标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群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卡琳娜·伐纳. 舞蹈编创法[M].法国:巴黎维戈特出版社,1993,8.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7

我国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开设舞蹈专业,打破了以往艺术学院的固有专利;我国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学生生源有两类:普高生和中专生,两类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也出现了学习及心理差异。舞蹈具有特殊的技能型,招生标准也很灵活,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舞蹈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舞蹈;但普通高校里的舞蹈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依然有重技术轻文化的思想,从而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舞蹈人才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诸多弊端。从目前我们舞蹈发展现状来看,舞蹈教学、表演、创作,都严重缺失理论性研究,只重获奖不重研究,只重技术不重文化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舞蹈事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鉴于目前我们舞蹈界以及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单一模式,而是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性舞蹈人才,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舞蹈人才培养的模式,舞蹈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与改革。

二、 建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当今,在世界上拥有的两种舞蹈教育模式:普及性舞蹈教育和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普及型舞蹈教育,就是将一种舞蹈教育融汇于普通教育中,意为人人都可以接受舞蹈教育的权利。反之,早期专业型教育则是精英型教育,从招生开始就具有严格的标准,因此每年招收的学生都是百里挑一的好苗子。吕艺生教授曾指出: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的“专业性”可以培养出很多舞蹈表演和比赛中所需的人才,但其受众面较为狭窄,文化程度较低。

我国的舞蹈专业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无疑取得了很多好的成绩,但是透过成功看到的是我国的舞蹈教育方式仍需改革。很多地方艺术类院校甚至一些普通高校都在沿用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舞蹈教育模式,从这些学校舞蹈专业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发现,普通高校并不适合沿用“学院派”教学模式;普通高校应该制订一套属于本校专业学生特质的教育教学方案。

著名画家毕加索笔下的阿波利奈尔的素描画,画中的阿波利奈尔肌肉发达,体魄雄壮,去拥有一颗很小很小极不协调的头,画纸上写着“人体文化”几个醒目的文字,这幅画生动地抨击了传统舞者的要害,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或许这就是传统舞蹈精英化教育模式带来的严重后果。

建立复合型舞蹈人才的培养计划,不仅要强调培养艺术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以外,还应该加强文化课的学习,正如吕艺生教授的《舞蹈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我国舞蹈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如果就此目的来说,普及型舞蹈教育可以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可以和音乐、美术专业等艺术学范畴下的其他专业进行资源共享,融会贯通、周密策划、巧妙安排,让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培养出“一专多能”的拥有较强适应能力,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专业舞蹈人才。

三、培养“知识型”“智能型”复合舞蹈人才的长期规划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8

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艺术、健与美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热潮的掀起,社会出现了普及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处在改革大潮中的高校体育应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向多学科、多方面进行探索。当今,课程多样化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也是传统文化向高雅文化过渡的过程,是不可抵御的、必然的。体育舞蹈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启动项目”。

1 体育舞蹈的起源及发展

体育舞蹈是一种国际社会活动的舞蹈,它的原名为“舞厅舞”或称“舞会舞”,也有人称之为“社交舞蹈”,现在的名称是“国际体育舞蹈”或“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体育舞蹈起源于西方的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其它的各种艺术一样,不断地从劳动人民的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加工,逐渐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交谊舞。早在11、12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将一些民间舞蹈加以规范和精炼、提高,进入了宫廷,形成了“宫廷舞”,成为王公贵族们消遣、娱乐的工具。直至法国大革命,宫廷解体后才使这种贵族独特享用的“宫廷舞”进入了民间社会,变成了社会中人人可跳的交谊舞。这个时候流行的社交舞,由于受“宫廷舞”的影响,舞姿庄重、典雅,舞步严谨、规范,颇具绅士风度,当时被称为欧洲学派的社交舞。从此,在欧洲各国流行。历经了7、8年的变化,逐步形成了各种流派的舞蹈,因流派的增多,所以舞步也渐渐失去了一致性。到20世纪20年代初,为使社交舞有统一、规范的舞步,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集中了各方面的交谊舞专家,在当时政府的支持下,对当时交谊舞进行了科学的整理,将各种舞蹈的舞姿、舞步、跳法加以系统化和规范化,共同审定了7种公认的合乎标准的舞蹈。它们是:布鲁斯、慢华尔兹、慢狐步舞、快华尔兹、快步舞、伦巴、探戈舞,并合为《国际标准舞》,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公布于世,从此,在国际上便形成了比较统一的交谊舞步。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交谊舞与拉美当地豪放、洒脱的黑人文化相碰撞,从而产生拉丁舞。经过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教材的不断修改与更新,呈现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规范的两大类舞蹈,即当今风靡全球的体育舞蹈。

我国体育舞蹈的开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交谊舞于30年代率先进入上海,后又在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广泛流行。解放后,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文化大革命中交谊舞消声匿迹,于1979年2月2日人民大会堂春节联欢会后复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和生活节奏的变化,我国的体育舞蹈活动逐渐开展。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英国、丹麦、瑞士、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北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舞蹈专家来我国大陆进行表演和讲学,从而在我国掀起了学习体育舞蹈的热潮。1989年8月,国家体委成立了体育舞蹈俱乐部。1991年5月3日“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宣告成立。随后,从1991年~1996年,分别在北京、深圳、武汉、郑州、广州、北京连续举办了6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1994年“中国国际标准舞协会”和“国际标准舞学院”相继成立。1995年中国2次派团赴英国和德国参加比赛。1995年和1996年先后2次在上海和北京举办“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ISTD)教师级考核,共有近70人通过,成为该会会员。随后,中国又多次派团参加世界著名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1995年4月国际奥委会对体育舞蹈的认可,为体育舞蹈开辟了广阔天地。同一时期,1990年元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培训班,这预示着体育舞蹈将在我国高等院校开展。1992年“北京市高校体育舞蹈协会”宣告成立。1994年和1995年北京医科大学举办了高校比赛,尽管舞者技术水平不高,但它预示着体育舞蹈如同刚出土的幼苗,在高等学府的校园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目前,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已先后将体育舞蹈引入课堂,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2 开设体育舞蹈是学生的迫切需求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改革

引言

在我国的高校中,舞蹈的教学课程发展对比国外的高校起步非常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却非常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各个城市中的高校逐渐开设舞蹈专业,并且舞蹈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发展至今,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因为学校资源配置以及教师的问题,导致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的资源非常少,而且课程的布置相对于其它专业也不是非常合理,教学方式和理念也比较落后,这对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有着非常严重的阻碍性。因此,高校必须要对舞蹈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高校中的公共课程比较多,这对于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不利,而且在进行舞蹈专业教学中,知识教育大于实践教育,这样就不能够让学生们对舞蹈进行感同身受[1]。

(二)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教师在教授舞蹈动作的时候,没有对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说明,这就会使学生们的舞蹈动作非常生硬,缺乏美感。而且在教学中,学生只是一味的模范教师的动作,这种教学理念已经限制了学生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教学视野相对狭隘

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倡导学生去学习美学、艺术学等能够促进舞蹈表演的学科,这就使舞蹈的局限性非常大,对舞蹈的发展具有阻碍性。

(四)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很多高校在舞蹈教学中依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应用多媒体等设施进行教学,这对于学生们对舞蹈的理解和观摩有着消极性,影响舞蹈的发展进步[2]。

二、高校舞蹈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促进舞蹈教学发展

与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对各种舞蹈实践的总结,让学生们不断学习舞蹈知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在进行舞蹈实践课程的时候,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尽快完成舞蹈动作,而且还能够从舞蹈知识中逐渐摸索到舞蹈发展的历程和规律。学生们对舞蹈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对舞蹈的各种动作进行掌握,并且在这其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性,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们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对编舞、创作、表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增加舞蹈知识课程的节数,减少其它课程的节数,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具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舞蹈专业知识。在舞蹈知识的学习中最为重要的课程就是对中外舞蹈名作赏析,其不仅能够让学生们通过对名作的赏析对自身的舞蹈素养进行提高,还能够对各国舞蹈的历史背景及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并逐渐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对自身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3]。

(二)改变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国高校的舞蹈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是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让学生们能够自觉、自主的进行学习,使学生们能够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古典舞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些古典舞剧找出来,让学生们进行观看,教师再观看的同时应对其中的身体韵律进行讲解,并在观看完成后让学生们进行模范,设定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们在情境之中进行舞蹈创作,并由教师进行动作完善,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们的创造意识,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进而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强化学科联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很多学科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例如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等,高校应将这些学科与舞蹈的学习联系起来,进行交叉学习,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进而使学生们的舞蹈水平有所提高。在一场舞蹈表演中,有刚、有柔、有快、有慢,舞者就是将这些统统串联在一起,展现出非常优美的舞蹈表演。针对这些,高校应在舞蹈课程的学习布置上进行一定的调整,让学生们能够多进行除了舞蹈意外的学科,使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够加强舞蹈的学习[4]。

(四)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舞蹈教学,这样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加强了舞蹈教学的质量,这种教学形式也成为了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教师通过多媒体对各种舞蹈案例进行播放,让学生们去理解舞蹈中的动作,并吸收优质的经验,逐渐应用的自己的身上,进而提高学生们的艺术内涵。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通过多媒体对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视频进行暂停,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去完成视频中的舞蹈动作,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自学性,进而增加自身的舞蹈经验和创造力、想象力。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和动作教育的同时,应倡导学生们进行艺术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创作力、想象力以及舞台表现力,这也是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在参加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个提升自身的过程,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舞蹈和音乐的理解能力,还能够使学生们在充满激情的表演中发挥自身的潜能,这对于学生学习舞蹈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高校应不断带领和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进而提高其表演能力,促进舞蹈的发展。

结语:舞蹈在当今社会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艺术形式,其是舞者通过运用肢体语言进行的表演,并将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融入到舞蹈动作当中,给人们在视觉上带来美感。我国当前的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高校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提高舞蹈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对舞蹈课程良好的布置,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们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舞蹈教学的水平。而且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们进行审美和素质教育,并进行高效的改革,进而使舞蹈教学能够有所转变,促进我国舞蹈事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爽.高校舞蹈教育革新之我见[J].科学咨询,2011(12):123-124.

[2]郭莉.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高教研究,2012(06):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