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美术论文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5 10:43:00

美术论文论文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1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重要性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从20世纪初发端,经过了渐兴、停止、恢复、发展等阶段的近百年的发展,今天已呈勃勃兴盛之势。但在这兴盛之中,却也呈现出某些问题,这些问题既阻碍着美术院校的发展和完善,又对一些美术从业者和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利。

一、美术界人士对美术理论还应更加重视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叔本华曾说:“人类总免不了会犯同样的错误。”在今天的美术界,有些人仍视美术理论为美术创作的附庸。比如笔者的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朋友就曾不屑地认为“艺术家所需要的是灵感,是手上工夫,是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理论。”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积淀又何来灵感?没有理论知识引导情感表达创作定会显得苍白无力。今天,有些青年艺术家都把自己一头扎进画布而不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并把这些视之为是对艺术的另一种“执著”。然而,笔者看来,他们中有些殊不知这份“执著”有令人扼腕的叹息。

有几次,笔者遇到几个某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自由画者,他们问:“谁是山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个年轻的男孩还问到:“是八个大山人吗?”笔者啼笑皆非。然而,当我们了解到有些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在我国,有些高等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其美术理论课所占的比重相对不高。一些绘画专业在有些学校在设置的专门的美术理论课课程上存在安排得不足。一些学校的美学概论、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被列入公共文化课范围内,总课时约占公共文化课的30%左右。

二、从西方学者的观点,谈美术理论的重要

西方本质主义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格内尔认为,美术是人类文化和实践极其特殊的一面,人类的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因此,艾斯纳和格内尔认为,美术教育作为现代大众化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其最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下面四大部分,即: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在艾斯纳和格内尔的这份课程列表中,美术理论所占有的比例明显很大。由此可见,西方美术教育者对美术教育理论素质的重视程度相对还是较高的。

美学是与人生价值问题相联系的。美术院校通过对美学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对美的本质、形态、类型等问题的了解的同时,增强对美的感悟、认识、鉴赏和判断能力。而美术批评是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对美术批评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清晰的思维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判断能力。而美术史的学习,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更显得重要。学习任何专业的人,都应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状况。俗话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美术院校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史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过去美术史的发展和现状,更在于他们可以去传承其中优异的部分,去开拓更加宽广的艺术局面。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美术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去汲取养分、获取灵感。师古人、师传统,犹如师造化一样都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法。三、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结语

美术理论是重要的,无论是对于一个想要在实用美术领域中有所收获的人,还是一个想成为艺术大家的创作者来说都如此。好在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如一位当代西方哲人所说,在艺术领域,你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意识的多少与高低将决定着你的眼界有多高,也将决定着你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

参考文献:

[1]高名潞等著.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2

艺术家和艺术行为的赞助人是艺术史中最基本的人的因素。通过赞助这一重要因素,艺术与社会发生联系。因此通过对艺术家与赞助人的关系研究,可以透视资金在艺术领域中的流通状况。

赞助人是社会学比较关注的一个角度,它是从西方美术史学研究中衍生出的一种方法。在西方美术史的研究中,赞助人的方法有助于解决包括作品的材料、技巧、尺寸、藏处、功能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的问题。但它在涉及作品的鉴定问题时,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赞助人一词,或称从赞助人角度观看中国古代美术史,学者做了诸多尝试,涉及自先秦至明清以来长时段的历史。由于中国美术史与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那么在使用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或者说是使用这样一个方法的时候,学者们首先需要认真的鉴别。本文主要介绍近年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①

一、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赞助人

《牛津英语词典》对赞助人(patron)一词下的定义是:“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支持以促进某人、某项事业、某种艺术……的利益的人,另外,在商业用语中指某位常客。wWW.133229.coM”西方艺术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的赞助息息相关。西方中世纪的艺术家为教会创作,发端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运动至15世纪30年代走向巅峰,有钱有势的普通人也开始订制艺术作品,一代大师如雕刻家多纳太罗、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以及人文主义者布鲁尼和阿尔贝蒂等等正产生于美第奇家族重新掌控佛罗伦萨城。

最早研究艺术赞助的学者之一是艺术史家瓦尔堡。他在1902年撰写的论文《肖像艺术与佛罗伦萨中产阶级》,考察艺术赞助人洛伦佐·德·美第奇时期佛罗伦萨中产阶级赞助人的精神状况和艺术趣味。他认为这些赞助人之所以希望请佛兰德斯画家画肖像、之所以发狂地收藏佛兰德斯艺术,其原因在于:这些赞助人都是原纱染厂商和丝绸制品商,所以他们特别欣赏佛兰德斯艺术中对华丽高贵的服饰作的夸张描绘。可见二者的趣味不谋而合。该文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富有想象力的历史思辨相结合,这是从赞助人角度解释艺术现象的发轫之作。

西方美术史研究中涉及赞助人的三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分别来自贡布里希、巴克桑德尔和哈斯克尔,其对个案研究的细致梳理与考证,使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方法的衍生和运用。

英国的人文主义学者贡布里希1960年在对美第奇家族的早期赞助的研究中表明,直至15世纪,“艺术作品是捐赠人的作品”,②也就是说,被视为创作者的是赞助人而非艺术家,因为是赞助人全盘控制了题材和媒介。因此,我们如今所说的“艺术”在当时是用来表达宗教信仰,而不是传达审美情感的。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③通过贡布里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赞助人在艺术中的作用,它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即一批对人文主义和艺术充满热爱和有着独到眼光的赞助者与那些杰出的艺术家一起将文艺复兴艺术推向了顶峰。

英国的巴克桑德尔毕生致力于研究文化史与批评的关系。他在写于1972年的《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和经验:图画风格的社会史入门》中对赞助人所下定义为:“约请作画,提供资金及确定此画用途者。”④另外他还特别指出“patron一词是个从其他不同情景中获得诸多微妙含义的专门术语。”由于赞助人在画作交易上不一定乐善好施,因此巴氏在该书中将其称之为“雇主(client)”。在这部书中,巴克桑德尔对于雇主是如何参与了画作的制作、艺术市场的结构、画家和雇主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的媒介作用、作坊的状况、某些材料的特定价值等等做了精心阐述。他一再强调,15世纪是预订画作的时期,它不同于后期浪漫主义的情况。他以菲利普·利皮为乔瓦尼·美第奇创作祭坛三联画和基兰达约为因诺琴第修道院创作《博士来拜》为例,阐述了一件艺术作品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积淀,这些关系是通过与艺术生产的具体联系体现出来。正是由于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服务合同的产品,因此我们在观看这些委托的艺术和建筑时必须考虑赞助者的需求和愿望。透视合同内容所述可见,在佛罗伦萨尤为盛行的商业性的交往奠定了15世纪赞助制度的基调。巴氏进一步鞭辟入里地剖析了15世纪合同强调重点的不断演变,即淡化昂贵颜料规定和突出绘画技巧要求这一过程的演变进入了对绘画技巧本身崇拜的历史过渡,而对于大师的膜拜势必伴随着艺术家个人作用和社会地位的提高。⑤巴氏通过构织15世纪意大利绘画交易形成的网络结构,以寻求绘画技巧的经济基础,从而使研究进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英国艺术史学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对于艺术赞助研究的主旨是:揭示艺术是怎样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和赞助条件下产生的。他依据原始材料,对赞助人和收藏家的不同动机与趣味,以及艺术市场机制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由此而得出具体的、可以证伪的说明。哈氏著作《赞助人与画家:对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则是为巴洛克艺术“翻案”,推翻了巴洛克艺术是耶稣会精神表现这一流行看法,而得出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家进一步完善了文艺复兴的成就,在透视、明暗和色彩技巧上精益求精,创造出了更为复杂更为惊人的错觉效果。哈斯克尔对于导致巴洛克时代意大利画坛星光寂寥的解释是:前所未闻的宗教世俗的赞助热情抑制了艺术个性和独创性,迫使其就范于一种“公共风格”。哈斯克尔还将这一成果扩大到对于19世纪法国艺术的重新审视,由此推翻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等号式理论”,诸如新古典主义艺术代表贵族阶级的趣味,而喜爱精雕细作的风格则是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嗜好等等。⑥哈斯克尔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推翻了一系列的公认定论,揭示了许多被忽视和遮蔽的历史真相,使我们对艺术史有了新的认识。

综合上述学术成果,从瓦尔堡对赞助人原始文献的缜密研究、巴克桑德尔对文艺复兴几百份合同资料的梳理,到哈斯克尔对有名有姓的赞助人、收藏家和画商的趣味,展览、画廊和其他影响艺术创作的各种可能因素的生动描述与分析,以及更多相关的西方美术史的研究,⑦可见,赞助人这一新的视角为美术史既有史料的重新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打开了思路,但同时也应看到基本功力的长期积累是新观点、新方法得以施展的坚实基础。从古代碑文的著录,档案文献的保存和整理,各种史籍和专集的编纂到数量宏大的专题研究和学术论文,这些都是西方史学之功力所在。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这一坚实基础的存在,新观点、新方法才能有施展的余地。

二、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赞助人

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倡导对方法的重视,这与上世纪80年代学者的讨论、译介与争论分不开,⑧同时也受惠于国外中国美术史研究对于方法的重视与自觉,从而促进了研究方法的讲求和多元并存。以哈斯克尔的艺术与社会研究为例,就深刻地影响到了国外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李铸晋的《赞助人与画家》、高居翰的《画家的实践》到包华石的《早期中国的艺术与政治表现》,从书名、理论框架、探讨的具体问题、各种观念的论述、对艺术家的解释,作者们都不讳谈到受哈氏的启发。

美国学者谢柏轲认为现代的艺术史家有责任去评估由艺术与社会等级联合而形成或歪曲历史记载的方式,他提出了如下艺术赞助研究的若干命题:赞助人怎样确切地支配他们雇佣的画家创作的作品、风格和内容,这和那些非交易性的求画者(朋友或其他人)对业余画家及其作品的影响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地方性的职业绘画组织,它们如何发挥作用?业余画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所谓业余的?被文人们大量忽视而只偶然见载于官方史籍的皇家画院是如何建立并怎样发挥其作用的?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内向观”(instrinsic study)为主的研究方式开始与“外向观”(extrinsic study)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⑩这一研究方法的运用,打破了中国美术史的一些传统认识:即画如其人,而是将绘画作品意义的来源从内部引向外部,从个人引向社会,从而有助于研究中国绘画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其代表事件就是1980年11月20-24日在堪萨斯市纳尔逊博物馆由李铸晋组织的“艺术家与赞助人:中国绘画中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研究讲习会,其中心论题就是画家与收藏者、赞助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主持人,李铸晋对赞助人的概念作了阐释,他认为艺术赞助人的兴趣爱好和赞助会影响艺术创作。艺术若要生存,它就必须对人类有价值。它或者作为商品或者功利品,或者是审美手段或精神事物。只要涉足这些方面中一项或者几项的人就可以被看作是赞助人。同时,李铸晋也提到,奇怪的是中国传统著作似乎并没有提到一个与“赞助人”(patron)含义相当的术语。“鉴赏家”和“收藏家”的意思相近,但都不含有“赞助人”的含义。在现代词典中,由于patron译为“赞助人”、“保护人”或“顾客”等,所以李铸晋也特别指出在使用这个术语时,重要的是应当牢记它在英语语言中更深刻的含义。此次会议提交的17篇论文,涉及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赞助人与机构包括:著名的“收藏人”、左右时代审美风尚的文人和艺术家群体、大家族,与重要城市相关的士人等,宫廷皇室、画院、寺庙道观。与会的年轻学者从具体个别画家和画派的研究中去揭示拥有经济力量的收藏者与赞助人在与画家交往中对画风发展的导向与制约。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揭示了绘画风格形态演进的外部原因与内部依据的关系,反映了对中国美术史在方法上的新变化。(11)

这一研究视角的拓展,揭示出了中国美术史历来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即自从宋朝开始,一些艺术评论家总是重复地认为创作本质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他们觉得艺术家不仅是画他们所认为最美好的事物,甚至完全不考虑到买主或消费者的品味。(12)这种理想主义则部分地遮蔽了赞助人和公众的关系及其趣味的相互影响乃至冲突。因此包括高居翰、包华石在内的学者通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中国绘画也和其他国家、民族的艺术一样,会受经济的或类似经济的交易行为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体系下,艺术家作画乃是为了报答、迎合社会上的某些人的需求或期望,从这种交易的过程中,来表现自己的才能、或传达自己的情感,甚至获取某种利益。(13)而对于这一研究方法,中国学者也有着自己的评价。针对赞助人,薛永年指出“被称为赞助人的古代中国画收藏家,不少是画家的朋友,获得佳作的手段也多非购买,但实质上仍类乎交易。”(14)赵国英认为在绘画史与鉴藏史的研究论著中,常常会出现“赏鉴家”、“收藏家”、“鉴藏家”、“好事者”、“赞助人”等等说法,有时在使用上界定不清,而这些概念在古人的眼里是有区别的。(15)

本文尝试以薛永年、高居翰和巫鸿的研究为代表,探讨赞助人方法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针对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的关系,薛永年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因时因地而异的书画创作与欣赏的供求关系,深入讨论18世纪扬州新兴的市民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潜变,及其在供求关系中对非正统派职业化文人画家选择传统和艺术新变的影响,联系社会文化的背景阐述美术发展而不简单套用相关学科的成果,着重于创作意识、艺术精神的变化又紧密结合着风格形态的演进。

薛永年以传统鉴定学、目录学、文献学为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把扬州画派纳入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并联系当时的艺术思潮、收藏风尚和观众的审美趣味变化及绘画自身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多角度进行交叉综合分析,详细地阐释了绘画本体与客体、他律与自律的因果互动关系,避免了孤立看问题和套用概念的弊端。(16)

高居翰以倪瓒山水画的固定风格作研究,他认为倪瓒山水画固定风格的形成,基本上可以说是因倪瓒的特殊性情和独特的社会地位所致,传达了传统以来某些文人的特殊个性和处世态度,也反映了这位对于现实环境不满的文士超脱俗世的崇高理想。此外也可能是那些雇用倪瓒作画,而希望在他的画中反映出与倪瓒相同情性的赞助者或雇主,借画以传达情感之产物。(17)

高居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绘画上,他为中国山水画的功能做了分类,包括祝寿、离别、隐逸、地形画、田园画等。(18)他认为这些山水画的特质,都反映出艺术家和被赠予者间的相同政治地位或相同的社会背景,而这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充满着不同利害关系的社会中,某一些有共同理想的人间的交换行为。(19)高居翰的研究是“外向观”的代表,他的研究重心在于如何能够分辨出一张作品的功能,并由此而深入探讨画家选用此种绘画类型后如何表达其特殊用途?以及在丰富人们的看画经验之外,更能了解在中国社会制度下,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反省风格是如何传递了绘画作品以外的人类的想法。

巫鸿的研究则是将赞助人概念的外延进一步扩展,他在《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纪念碑性》(20)中谈到“原境”(contexts),也就是通过审视一件艺术品的物质、礼制、宗教、思想和政治环境,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它在某一特定社会中的地位、意义和功能。与这种“原境”研究相关的方法论,即所谓的对艺术“赞助”的研究。在这本著作中,他自始至终强调了艺术赞助人的作用,比如把耗费资源的礼器之出现与史前时代东部沿海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有钱有势的艺术赞助人的兴起相联系;又如将东周时期对宏伟宫殿和陵墓的强烈偏好归因于其艺术赞助人的政治野心;甚至该书第三章都是在考察皇室艺术赞助人在西汉都城长安城市兴建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再如有关东汉陵寝建筑的讨论,艺术赞助人的地位不再是君主,而成为死者本人、死者的家人、故旧知交。

在《“私爱”与“公义”》一文中,巫鸿则通过审视赞助人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揭示了汉代人的死后理想和道德观念在丧葬艺术中的体现。(21)另外由巫鸿主编的《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论文集,(22)其中第四部分的4篇文章突出了对解释方法的重视。作者对赞助人在宗教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所讨论的赞助人包括具有强烈政治企图的外族统治者、不同等级和阶层的女施主及地方宗教社团的成员等等。在综合分析考古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这些作者确定了相关研究中赞助人的身份和他们支持宗教艺术的意图。赞助人方法在这些有关中国古代美术史的个案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运用与凸显。

总之,从赞助人这一视角进行古代美术史研究,已经跨越长时段的中国历史,涉及不同社会阶层的赞助人,及其对不同材质、不同功能的艺术品的选择……这样的研究角度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艺术史上的艺术家与作品,他们所共有的主题、意义和价值,以及各自所扮演的角色。

三、赞助人方法检讨

近年来,方法论的介绍与研讨成为学术界的关心热点,它对各文艺学科的建设和开拓无疑十分有益。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方法即对象本身”,离开了每个学科的特殊对象与直接目的去泛论方法,或许有益于建设方法论学科,可是未必一定能够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正如曹意强对哈斯克尔的评价,(23)上述学者的共同贡献在于给予中国美术史研究很大启发,拓展了我们思考艺术的角度。现在当我们再面临一件艺术作品时,不再局限于下列问题:这是谁的作品?是何时何地创作的?它属于哪个流派?与前人或同代人在风格上有何相异之处?它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什么象征意义?而是可以进一步追问:它是为谁创作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有多大的自由与限制?是谁为此而付的钱?订购人和他的同代人及后人是怎样看待它的?它在历史上与其他收藏者有什么关系?一言以蔽之,它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与之相关的人们的特定思想、抱负、希望、恐惧、爱和恨?

然而,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的局限性和危险性仍然是显而易见的。以中国美术史为例,用赞助的概念来阐释艺术可能也会导致这样的结论:谁赞助艺术谁就可以左右艺术创作的风格和趣味的变化。而这一结论非常危险,因为从文献到实物资料都仍缺乏有效和充分的证据证明中国美术史上的赞助人的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到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因此,尽管对赞助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分辨许多外在于作品的重要条件,但它并不能有效解答作品的内在形式特质问题。而这一点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尤为关键。

因此,薛永年就认为“西方学者长于从某种特定的思维角度来看美术史及作品,……的确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可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其弊端在于,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看问题,对画家的了解就不容易全面、深入,有时得到的结论会比较片面、简单。而传统研究方法也有其优势,中国的学问从明清以来讲究集大成,也就是注重用综合的方式。书画本身是一个综合的产物,具体研究中要根据对象来运用方法,而不是用方法来套对象。”(24)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美术史研究学者才会不断地把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分析方法更切合实际地运用到中国画鉴定上来,以便改造中国古已有之的纯靠经验、过于偏重名家个人风格的鉴定方法,建立科学且持之有故的断代标准。

所以,一方面虽然我们主张史学必须不断地吸收新方法,但另一方面则强调不可迷信方法。从经验科学中发展出来的方法都有它使用的局限:彼此相互借用之时一定要慎重抉择因经验对象相异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新方法的发展成熟又期待学者的反复试验。而研究的关键还是要以题目或问题为中心,呆板和一成不变的方法不能适用于不同题材的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的借鉴和更新是由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决定的,因此近年来学者们才会不断提出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杜维运说:“(陈寅恪)留学西洋,会通其史学理论与方法,归而不露痕迹的研究国史,撰写国史,这是输入西方史学的最高境界。”(25)这或许对致力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我们有所启发。

(拙文撰写中,殷双喜博士、刘婕博士提出宝贵意见,赵国英博士、吴晓明博士提供艺术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而深入。在具体的研究领域内,学者们大多是运用这一方法就具体问题予以解答。

②贡布里希《作为艺术赞助人的早期梅迪奇家族》,《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③[意]欧金尼奥·加林主编,李玉成译《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三联书店2003年。

④baxandall, michael.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c1972.

⑤巴克桑德尔的一系列文章由《新美术》译介,如《时代之眼》,《新美术》1991年第2期;《绘画交易的条件》,《新美术》1991年第2期;《视觉习惯与文化》,《新美术》1998年第1期;《绘画与种类》,《新美术》2001年第2期,等等。(英)m.巴克森德尔著,曹意强等译《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说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⑥haskell,francis, past and present in art and taste:selected essay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haskell, francis, taste and antique: the lure of classical sculpture, 1500-190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曹意强《艺术与历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哈斯克尔的一系列文章亦由《新美术》译介,如《19世纪法国绘画中古代大师的形象》,《新美术》1991年第4期;《趣味与历史》,《新美术》1991年第3期,等等。

⑦曹意强《欧美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新美术》2000年第1期;邵宏《美术史的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

⑧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方法述略》,《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林家琳《美国的中国史研究概况》,《美术》1989年第5期。洪再新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

⑨谢柏轲《西方中国绘画史研究专论》,载洪再新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

⑩相关内容参见:方闻著,李维琨译《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高居翰、班宗华《通信集》,载洪再新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

(11)李铸晋,artists and patrons, som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chinese painting,部分论文翻译后在《荣宝斋》杂志连载发表。

(12)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中国画研究方法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3)martin. powers, pictorial arts and lts public in early imperial china,art history, june 1984; and artistic taste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al order in former han china,art history,september 1986.

(14)薛永年《中国画在美国》,《中国画》1986年第2-4期。

(15)赵国英《关于绘画史与鉴藏史的思索——从王鉴绘画研究中看明末清初绘画与鉴藏的关系》,《美术研究》2006年第1期。

(16)谭叔乐《尽微·致广·通变——薛永年的治学》,《美术观察》2003年第12期。

(17)james cahill, ed, shadows of mt. huang: chinese painting and printing of the anhui school, berkeley, 1981;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18)高居翰《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新美术》1997年第4期。

(19)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方法论》,《朵云第52集·中国画研究方法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20)wu hung,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1)巫鸿《“私爱”与“公义”——汉代画像中的儿童图像”》,《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三联书店,2005年7月。

(22)1999年11月在芝加哥大学召开第一次“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国际学术会议。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6月。

(23)曹意强《艺术与历史》导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3

1.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让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去创造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好的事物只有被发现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的审美教育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而养成的良好习惯。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美术课堂去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2.审美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分辨好坏、黑白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接受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坚决摒弃丑恶的事物,宣扬美好的事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二、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1.引导学生发现美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山具有自然之美,楼阁具有建筑之美,鸟儿具有动态之美,园林具有造型之美。审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一副古画描绘了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观,画中远处的大雁使的画更加生动具有灵性美;校园里的教学楼与湖边的凉亭可以形成鲜明对比,教学楼的色调较为单一严肃而凉亭则比较鲜艳,他们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融合之美;翡翠拥有质感之美;雕塑拥有形体之美……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通过认真地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能仅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实践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专题图片或影视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讨论,发表自己感悟到的美;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展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体验自然界中美好,进行户外写生等活动。与此同时,音乐、舞蹈、科技、文学等自身都具有美,只要学生认真去感受,都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带来的乐趣。

2.培养学生的美感

中职学生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对于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让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不只是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和年代,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看到作品时的第一感受,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作者创作的意境,扩展学生的思维。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没有统一答案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感受有所不同。因此,美术教师在学生进行作品鉴赏时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能过度的向学生灌输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意见,而是应该让学生独自欣赏,尝试对作品做出评价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这是对学生美感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全的审美心理。实践表明,让学生学会独自进行作品鉴赏并给出自己的观点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养成敏锐的审美直觉,而且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术作品体现了我们的生活之美,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些美术作品描绘了我们真实生活中的美,还有些美术作品体现了作者精神世界中的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美,一些脱离生活、扭曲生活的作品并不具有美。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就是观赏者对审美作品在鉴赏中所产生的兴趣和感情,而审美能力是对作品中包含的美的鉴赏态度。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太多不健康的东西,它们逐渐进入校园侵蚀学生,毒害学生的心理,使得学生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发生扭曲。因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心灵之美,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思想。

4.让学生感悟创造美

创造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来源,是人类智慧和思维的体现。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创造的开拓者。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思想、有文化、能创新的全能型人才,传统的理论式授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责任不是如何教,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美术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去积极的分析、主动的发现、激发审美意识、深入挖掘自身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学会融入自己的想法,努力的去创造表达美。例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赏析西方艺术家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让学生首先对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故事和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的观察进行自主创作,当然表达的方式不仅限于绘画,还可以通过诗歌、音乐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维,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三、结语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4

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创造力

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杯内,再拿三个空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的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

3.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是它特有的优势,怎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4.创造力的培养

4.1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方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5

(一)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设备的质量我们都知道,高校美术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需要大量的专业师资和教学设备,所以,高校要想将自己的美术学教学的改革创新工作做好,就必须提升其师资的专业素质,首先,学校应该高薪聘请有才能,有能力的专业美术教师来主导学校的创新改革工作,其次,对于学校现有的美术教师,学校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培养教师改革创新的工作思想,并且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严格审查教师的教学工作,对他们适当的实行奖惩制度,以激励他们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的改革创新工作中去。此外,学校应该派遣有能力的教师去其他模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借鉴其他学校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发展自己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工作。最重要的是,学校及时审查改革创新方案实行的预况,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状况,并且及时高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对此加以改进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学设备的购进,学校一定要严格审核,购进适合自己学院发展的教学设备,并且购买的教学设备必须是高质量的,先进的,能够适应教学的改革创新,这样,学校才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来发展美术学教学的改革创新工作。

(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背景下,教师对于学生的美术学教学的引导方式是多重多样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实行对其最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于美术学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定期检察学生的美术作品,认真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认真监督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修改,尽量确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能力和优秀的创新能力和以及实践能力,对其作品进行点评,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积极的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把自己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完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然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掌握他们性格以及兴趣和风格,从而引导每个学生走自己的风格路线,积极创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创意的美术风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行事方式,教师应该尽量让自己的教学方式灵活,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美术,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对于美术学基础课程的兴趣美术学基础课程是一个学生学好美术的根本,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提升学生对美术学基础课程的兴趣。首先,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活跃起来,美术学基础课程不一定要上的那么枯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发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或者教师也可以通过野外写生的方式来上美术学的基础课程,这样,学生既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可以高效学习。

二、结语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6

1.1民间美术的审美性

民间美术的审美性在人们的脑海中一直是极富艺术形态的,其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色彩艺术等,比如民间美术的剪纸、刺绣等就体现了“吉祥如意”之情,其图案多为富有意象化的福娃,燕子等,在色彩上普遍采用传承中国喜庆欢乐气氛的红色,总而言之,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

1.2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民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各具民族风俗,是对人们社会生的一种不同诠释,而这种诠释,却成就了民间美术另一种艺术特征,例如,民间美术中的风筝、年画等,早就不仅仅是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而是经过民间美术的雕琢,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态,在祈福、祭祀等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色彩丰富的风筝来驱走一年的霉运,用年画娃娃来祈祷来年的福气,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民俗风情。

1.3民间美术的实用性

民间美术来源于民间文化,因此一直保持着民间生活最原始的形态,民间美术的“本元性”使其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所以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是将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以艺术的形态来展现。如在民间饮食文化中,面花成为了民间艺术造型的典型,这是一种用简单的面来创造艺术形态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2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2.1造型设计启示:道法自然

造型和形象是艺术设计的第一大特征,而中国民间丰富的艺术造型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由于民间美术造型讲求视觉独立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其取材和造型体系不仅仅来源于单纯的自然取法,而是在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自由而又随意的创作过程,作者通过作品将其观念暗寓其中。现代艺术在造型上可以充分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首先,在设计思想上,应充分借鉴民间美术“不拘一格“的造型风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再通过主观的审美进行二次创造,使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其次,在造型的取材上,可以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象,为冷硬的现代艺术设计增添些许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2.2色彩运用启示:配色鲜艳

色彩是艺术设计的精髓所在,现代艺术设计在色彩上也要借鉴民间美术色彩的精髓之处。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生活,民间生活随着时间的变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色彩,例如我国的年画、剪纸、皮影、木偶、脸谱刺绣等都呈现出色彩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五色观源于传统的五行观念,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观念搭配五种色彩,形成东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黄色的独特五行色彩组合。其次,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将“吉祥如意”也延伸到了色彩中,以“红红绿绿”来体现吉祥如意,譬如节假日的年画,对联等,都以红色作为主色调,突出节日的红火热闹。这种将风俗愿景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吉祥,更能体味浓郁的艺术气息。

2.3创作观念启示:保留民族性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传统艺术 古典 形而上绘画

美术史永远是一部创新与守旧的更递历史,当代的与传统的对峙演进的历史,特别到了近现代,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印象派与学院派,现代主义与回归传统者,前卫与反前卫更显示了美术史的辩证发展过程,而正在进行时的艺术观念的历史意义往往难以给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二战以后,欧美艺术的发展主流是一个不断被否定的激进历史,但到七八十年代一股逆流再次出现,它就是被人们称之为“有教养的绘画”,具有欧洲人文传统的绘画,亦使我们在嘈杂的现代、后现代环境中精神得到非同寻常的慰藉,重新品味人类深厚的古典传统文化和当代思想联姻的盛宴。

la pittura colta为意大利文,可译为“有学问的”、“有文化的”、“有教养的”,“有教养的绘画”是相对于意大利“超前卫绘画”、“德国新表现绘画”、“法国新自由绘画”而论的,无论超前卫、新表现、新自由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笔自由奔放,给人以粗糙的感觉,而“有教养的绘画”则笔法细腻,造型完美,表达了创作者深思熟虑,追本溯源的人文情怀,对古典的“教养”。但从内涵上讲,“教养”的概念是相对的,并不能由此名称而认定其它新绘画是缺乏“教养”的,其实这个称谓是带有从画面表象来定义嫌疑的,因为这些画家只是利用传统手法创作,甚至就是古代绘画的改写,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都是当下的。wWW.133229.CoM

“有教养的绘画”诞生在意大利是必然的,首先意大利有着文艺复兴起来最为丰厚的物质和文化遗产,画家们成长在连空气都弥漫着古典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其次,意大利历史上不乏对古典文化遗产痴迷之人,在20世纪初各种新思潮风起云涌之时,奇里诃(g.dechrico 1888-1978)和卡腊(c.carra 1881-1966)就曾挑起“形而上绘画”大旗,予以反击。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文化上回归古典,回归传统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奇里、卡腊充分认识到意大利的丰富古典遗产是创造发展的动力源,于是重新研究佛兰切斯卡、乌切罗等大师,于是形而上绘画经典的语汇形成了。空旷的广场,光影对比强烈的孤独廊桩,仿佛思考着无穷无尽问题的雕像荒诞地摆放其中,这一切通过强烈光影把画家抽象的思想寄居在稳固的古典秩序上,同时又透露出梦幻般的怀古情感。

到了20世纪中后期的“有教养的绘画”在意大利的兴起则完全合乎情理,“有教养的绘画”的画家主要表达是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批评超前卫、新绘画、新表现的粗陋狂放的观念,他们用传统绘画方法和传统建立联系,甚至流露出欧洲经典文化的骄傲和贵族意味。

他们从古典大师的绘画遗产出发,加入现代的形式观念,虚构出新的形而上世界,虽是画的具象物体却完全表现抽象的精神世界,是从文化传统上直接繁衍,而不似超前卫、新表现、新自由那样贴近生活现实。

比如“有教养的绘画”代表马里亚尼,其画中人物形象有着安格尔等古典主义大师风格,形象轮廓清晰,画面平整光洁,构图完美,完全可以和19世纪前的古典绘画相媲美,而题材经常是神话人物,天使与神殿等,这一切经过画家的再创造却有着当代人感伤惆怅的意味,充满了隐喻和暗示。画家阿巴特则技巧严谨,有北欧佛拉芒画派的特点,精细到了繁杂程度的歌特式教堂,亚当、夏娃式的裸体男女,秩序感很强的果树,画面完全是古典的秩序结构,但又带有非理性的组成特点,并且透露着焦虑感。贝尔多希以古代建筑为背景,但人物是现代的,绘画有很强的复古感。巴尔多利尼的风景画如果不仔细观察,几乎和17、18世纪的作品看起来没有分别。斯塔西欧用剪辑法把古今不同时代,不可协调的人和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空间中,超现实的语汇表现了矛盾世界同时出现的荒诞景观。

“有教养的绘画”画家都是搬用绘画史上名作来进行再创作,这些方法和奇里诃的“形而上画派”有相似之处,他们都用写实技法在画面上表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荒诞错位感。应该说,他们的创作是建立在古典美术之上的创造,这是对20世纪后期人们不重视古典人文精神遗产的反动,所以反而给人以新鲜陌生的感觉。

“高雅的绘画分享了一个诗意的(理性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世界,一种把我们带回到‘前存在’经验的审美科学,我们今天是不可能回避这种‘前存在’的。”(批评家穆萨语)但是“有教养的绘画”有时表现得似乎又有些狭隘了,他们研究和崇尚的画家并不是特别广泛,马里亚尼的创作源动力是为一种博学优美的艺术,并且能够表达精深和智慧的高度。他们是扎根于类似德国学者温克尔曼阐释古典艺术的基础之上的,为了寓言体裁而探索历史知识,再把它转变成一种现代的异化图像。“有教养的绘画”的挪用,展示了具象艺术和观念艺术能够溶为一体的后现代主义混杂手法,为丰富后现代艺术的历史,拓展艺术的表现语言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8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幼儿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较为均衡的能琴、善舞、能画、能说、能讲,且能懂得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的专门人才。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具有较强的绘画能力(简笔画、水粉水彩、油画棒、彩铅画、装饰画等),手工工艺的造型能力(折纸、纸浮雕、立体纸造型、布工、橡皮泥、创意泥等),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实践能力(包括黑板报、海报、美术字、废弃物的利用及环境美化、玩具、教具的制作等),并在此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幼儿园美术教学方法,这些都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基本功。

二、出色的美术活动组织能力

(一)组织各种形式美术活动的能力

要善于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和动作组织美术活动,让幼儿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如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儿阐明创作意图,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幼儿生活关联,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现在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采用的是多渠道的、开放的、动态的美术活动形式,更多的与幼儿的生活、游戏融合在一起。

(二)将美术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能力

结合各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和描述,尤其是生动、具体的情景性语言,将美术技能中一些抽象的内在规律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浅显道理,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这里强调的操作并不是幼儿美术具体技巧,也不是最后完成的美术作品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是强调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在多种感官协调下所获得的体验。对幼儿今后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发展来说,这远比单纯的技巧要重要,并且有意义得多。

(三)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想法和表达能力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幼儿所特有的不受客观世界规则所约束的想象力,使他们具有独特的创造天赋。幼儿美术作品的珍贵之处,恰恰就在于他不受任何条框和规则的限制,不用考虑逻辑和比例,凭他们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感觉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从幼儿美术教育的角度来说,一幅精美的或栩栩如生的作品可能并不比一幅随意的涂鸦更有价值。教师要保护幼儿的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发现幼儿创造性的眼光,又要有积极的鼓励行为,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来评价。

三、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幼儿园要顺利地开展美术活动,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变化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教师应充分考虑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合理布置活动室,可以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并与日常教学相联系,努力营造一种不是模式化的、具有延续性和目的性的、愉快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适当的时机,让幼儿感受特定环境的气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美术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机会,让幼儿去感受不同环境的气氛,丰富审美情趣,开阔心胸视野。如在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时,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带幼儿去参观民间艺术展览、艺术博物馆等,让幼儿在大量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独特的传统艺术作品中穿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创造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博物馆与展览是孩子学习的第二课堂,特殊的氛围、浓郁的特色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会在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提升个人素质。在特殊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东西,有许多是在活动室环境中无法感受到的。也可以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力求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

四、较高的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9

唱歌唱的动听不就可以了,不就美了么。我们日常去练歌房唱歌,用尽力量唱歌,虽然音调可以达到很高,但是唱后觉得嗓子很疼,这就是没有科学的唱歌,科学的用声带的结果,这样唱出来的歌,只能给旁者是声嘶力竭的感觉,听不出美感。我们面对一部曲子首先要看它是什么类型的曲子。一部摇篮曲,你就要选用柔和舒缓的语调去唱,面对进行曲你就要选用雄厚而嘹亮的声音,面对圆舞曲你就要选用轻快和柔和的音调。唱歌还要会真假音的转换。瑞士的约德尔调就有真假音的运用,低音部分用真音,高音部分用假音,产生奇特的效果。还有比如蒙古呼麦。“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发出多声部唱法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给人以特殊的享受。声音就像在深邃的洞穴之中穿梭一样。以上这些列举的唱法都运用了人体发生器官的科学发生,借助特定技巧,达到美学的高度,给人以享受。歌唱技巧的科学性在不同唱法、不同作品、不同的歌唱者也体现了不同的科学性。与美声唱法有所不同,民族唱法的声音更加集中、亮。但这并不意味歌唱者为了音色靠近,而偏离科学的发声方法。唱歌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还保护声带不受损害。

二.声乐艺术的社会科学属性

声乐艺术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声乐在现代的学科划分属于人文教育学科,声乐在人文学科中的性质突出的很明显。一方面,体现了人文学科共同的特性,具有上层建筑的特性,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人文科学就是培养人的认识世界,认识人自身的目的,声乐艺术从传统上来说是以人为培养对象,以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为目的。它广泛的结合了声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各学科的知识。声乐无疑是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三.声乐的方法论声乐是门学科

同时也是门科学,科学就有他固然的属性还有方法论。其实声乐的方法论也是美学的方法论。对于声音的处理是采用西方的还是中国传统的,是西洋还是土中,这都是方法。方法不是一概而论的,没有好坏之分。就像你用西洋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民族歌曲一样,得到的效果肯定是不伦不类。这就是方式方法运用的问题。生拉硬套也是不可取的。如许多教师或学生比较“热衷”于声乐技巧的某个方面而与之纠缠不休,处理不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忽视声乐的整体协同作用。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可以避免声乐学习中的一些误区,更快的提高自身声乐修养。

四.结束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