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学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3-25 10:43:24

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医学院校 医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231-01

杨英(1982-),女,山东济宁人,陕西中医学院辅导员。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某一职业应具有的,并遵循的道德规范。医学道德简称为医德,具体指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们在履行职务中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医德教育是指医学教育机构依据医学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医务者,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重任,这就必然要求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又具有较高的医学道德素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特别注重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二、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目前,医学院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医学院校在学生德育方面,没有针对于医学生的医德加强教育,片面认为学生的医德教育是医院的事,还有的教育者认为是专业课教师的事情,但专业课教师又认为学生医德教育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辅导员的事;医学院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方面没有针对性,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多为文艺性活动,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等,但针对于医学生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等教育不足;在医学生课程设置方面,一些人文课程多为辅修课,学生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医学院校把学生医德教育没有放在突出位置,以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专业性的医德教育;教师单纯地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忽视了专业课与医德教育的联系,没有有效地将医德教育贯穿于课程中。

三、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对策

(一)医德教育寓于课程中

1.医德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

医学院校全体教师,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专业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还应将医德教育贯穿于课程中。通过临床经验,所见所悟,寓于专业课中,对学生进行医德规范和医德行为教育。例如,教育学生要尊重、爱护标本等,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医德认知。

2.增加医学人文等相关课程设置

医学院校应根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的爱心、同情心、救死扶伤之心。同时,学校应开设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或以专题的形式讲解与专业、医生职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民法》等。

(二)医德教育寓于学生管理中

加强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力量,是学生的管理者、教育者。辅导员、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医德教育,不但要督促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向学生讲清、讲明,职业道德对个人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形式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例如,通过榜样示范法,讲述、观看医学界技术高超、医德高尚的榜样事迹,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还有感动中国人物,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不但医术高超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对待病人如亲人的感人事迹。通过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如医患关系,让学生明白医德教育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重要性。此外,辅导员、班主任应在不同时机、场合,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

1.抓好医学生入学教育与实习前医德教育

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含有必不可少的医学生宣誓环节,让学生在铮铮誓言中,谨记责任,感受职业的光荣,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斗志,坚定学生救死扶伤的信念。并在特定节日,如利用护士节、艾滋病预防日开展相关活动,重温医学生誓言。使学生在未来职业中,在任何条件下,用誓言督促个人医德。实习是学生离开校园步入工作的跳板,对学生加强实习前动员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应抓好实习前动员会,并以此为契机,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其中。宣讲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有关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不恰当行为;邀请医院领导、优秀医务工作者为实习生现身说法,强化学生医德教育。

医学教育范文2

1.1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

医学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主要是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的严重分离。基础和临床脱节主要的原因是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分离,导致培养的学生也出现基础和临床的分离。这个问题不解决,医学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实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教学理念的缺乏。没有理念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没有医学理念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是没有医学理念的学生。目前,乡村医生教育同样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这必将导致乡村医生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不能有效结合运用。

1.2没有较好的教学体系

我国大部分乡村医生医学教育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造成学生思维单一,知识不系统、不连贯,综合能力差。比如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发生变化时,乡村医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往往无法用整体观分析、解决问题。

1.3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系统辩证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乡村医生培训理论多于实践,因此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乡村医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严重阻碍了乡村医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4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适合乡村医生可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少,质量差,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仍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程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乡村医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而导致乡村医生所学知识明显受限。

2转化医学理念引入乡村医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大量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人才,更依赖于医学院校对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只有让转化医学理念在乡村医生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乡村医生才能更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而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因此,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3.1加强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乡村医生教师队伍培养

提高乡村医生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医生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关键。由于乡村医生学历文化素养偏低、生命意识淡薄、法律意识较差、医患沟通少、成人教育复杂多变等,加之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交流不便,同城市相比,更需要全科医学知识等特点,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加强乡医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但要掌握乡村医生教育训练培养目标及特点,而且要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感受转化医学理念,从而使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在他们的教学中。

3.2加强转化医学在乡村医生教学中的应用

3.2.1整合课程,促进多学科融合,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

转化医学教育强调各学科的联系,要求基础与临床整合。通过对乡村医生的调研,在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情况后,可以将正常与异常、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有机整合,以构建适合乡村医生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或“以疾病系统为中心”教学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精简内容,增加乡村医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能促使乡医把握基础知识为临床服务的正确方向,增进乡村医生对交叉学科之间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转化医学的内涵。

3.2.2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转化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乡村教育中,应重视乡村医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PBL教学、CBL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如将临床典型病例、疑难病例进行启发式、情景式、提问式、自主式、讨论式学习,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病理生理到发病特点,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该疾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等进行综合学习。教学中应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乡村医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辩证思维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实用型高素质的乡村医学人才。

3.2.3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实提升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转化医学强调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原则。乡村医生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医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是在对实际病变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和综合的结果,对实际工作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指导意义,因此,要求乡村医生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3.2.4注重医学人文和信息知识的渗透转化

医学强调的是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人文精神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要以人性和人文理念关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人文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良性互动。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成果每天都在不断涌现,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就要求师生双方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获取新的信息,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良的信息素养后,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并传播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信息知识,提高乡村医生交流、捕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3.2.5构建网络资源学习平台,推动教育信息化

医学教育范文3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批判性思维相关影响因素的思考

部队通科军医职业素质构成研究

眼科开展案例教学法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不断改革探索培养卓越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优化三个效能载体提升高校内涵建设水平

医学生“职业身份形成”教育方法探析

科研机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及思考

基于专利分析的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分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制度的实践分析

医学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重

在公共卫生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互联网+”时代心血管病学教育新模式探索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北京某三甲医院管理人员出国培训意向调查分析

从学情调查探析高教改革的若干细节问题

加强小儿神经内科专业研究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神经外科精准定位技术的规范化临床教学模式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认证制度是国民健康的基本保障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

医学教育课程考核题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专科医院手术室实施专科护士分组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医学学位培养点评估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现场实习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医学教育管理》第一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

实施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与体会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生产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三级综合医院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体会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带来的困惑与挑战

发挥高等医学院校优势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继续教育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学研教协同的T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应用探讨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某三甲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前后医生工作满意度比较研究

典型病例结合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教育范文4

2.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加快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顾晓松,程纯,何凤昇

3.地方性医学院校学生学业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石云霞

4.实践教学量化管理体系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陈红,张元珍,章小莉,周春,黄凤华,李庆桂,张颖,熊英,陈志芬,王建平

5.构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唐圣松,李波平,高治平,唐志晗

6.地方医学院校在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景汇泉,李君

7.学习档案包在乡村医生专科学员培养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赵玉虹,张相苏,孙宝志

8.44所院校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时永超,许乐,谢丽玉

9.我国护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20年回顾与展望丁自海,汪华侨,黄文华,张进,文民刚

10.儿科护理学病案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周建林,杜翠琼,苏成安

11.综合性大学体制下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夏丹,吴忠道,肖海鹏,陈省平,黎孟枫,陈琼珠,龚庆,赵月桂

12.我国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探析王新文,刘桂才,乌小琳,刘源

13."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与卫生检验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吴源,丁锐

14.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框架下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殷红,陈小林,黄越燕,宋国杰

15.发挥综合性大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张泰松,邵伟,臧恒昌,帅翔

16.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课程建设的探索顾鸣敏,黄雷,丁之德,徐洪,倪萦音,王铸钢

17.中国高校教学名师姜洪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池教授

18.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薛庆节,李秀真,吕厚东,山长武

19.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析王晓冬,徐邦生,姚健,林巍巍,陈雪,夏平,李奕

20.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石如玲,张煜,张艳芳,赵春澎,王天云,杨保胜,谷兆侠

21.探究医学生学习心态改革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刘红林,程牛亮,王晓霞

22.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熊中奎,夏国园,孙建刚,余忠强,夏瑞明

23.牙体牙髓病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凌均棨,霍丽珺

24.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初探唐光健,刘文亚,秦乃姗

25.按照岗位需求构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课程及其评价体系范真

26.信息动态

27.实施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史继荣,高嵩,赵建勋,杨尹默,刘玉村

28.研究生实用型医学英语教学方法探讨邹丽敏,刘潇,郜慧芳,张寒,贾荟,朱琳,金颖康,丁瑛雪,李乐,常贺生,罗珍,沈磊,徐俊梅,徐子刚,郑胡镛

29.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赵玮,曹越辉,高承志

30.八年制医学生外科学临床见习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张国伟,靳瑾,周杰

31.医学双语教学教材优化探讨张凌凌

32.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心理契约的探讨周玲,何雯

33.医学院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发展蔡郁,李洪伟,庞炜,薛艳

34.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与措施胡洁,李连宏,王丽娜,王洪海,高广猷

35.关于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与实践沈继英,祖勤,黄琴,徐迪,王锦帆

36.有机化学教学中学生立体结构意识的培养邓萍,蒋启华,胡湘南

37.组织学与胚胎学大班理论课教学多种教学方法联合施教的尝试金晓梅,李玉磊,钟树志

38.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与以授课为基础学习教学法的比较研究杜耀武,王予东,黄红莹,马远方

39.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和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廖慧钰,孙国平,黄云丽,梁连春,郭彩萍,刘燕敏,黄朝阳,李雪梅,韩葵,姜太一,范丽娟,谢玉兰,霍红蕾,,鲁俊峰

40.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外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王德盛,窦科峰,宋振顺,何勇

41.行为回放式教学方法在外科学基本操作教学中的应用黄磊,黄晓波,朱继业,王福顺,周庆环

42.法医学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王海鹏,于晓军,赖小平

43.多媒体技术在村医大学生农村卫生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郑毅,方芳,高晨光,安祥林,相悦丽

44.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网络教学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陈衍,韩晟,刘文超

45.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卫生统计学教学质量叶小飞,易兰,曹阳

46.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黄正接,张亚强,罗琪

47.诊断学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周汉建,田虹,温景芸,郭云蔚,熊肇军,林文晖

48.八年制医学生心内科学临床见习带教中的辩证法吴鸿谊,钱菊英,葛均波

49.血液内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尹俊,陈晓勤,林萍,廖敬源,余文俊,罗信国,张泽文

50.标准化病人问诊培训对儿科实习医生病历书写质量的影响分析余慕雪,蒋小云,岳智慧,李晓瑜,李易娟,马华梅,古玉芬

51.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董榕,寻庆英,石丽娟,王莉,贺广远,王立新

52.建构主义理论在病理生理学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桑慧,商战平,高琳琳

53.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谢惠波,史小权,陈丽,刘杰,叶运莉,杨艳,甘仲林,陈润,李丽

54.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毒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蒋建军,魏雪涛,尚茔琴,杨晓华,雷志明,阮明,姚碧云,赵鹏,郝卫东

55.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优势段志军,张春乐,李晓宁,贺高红,王爱红,鞠佳,张文君

56.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实践探索杨子荣,周清泉,董卫国,张玉,张辉

57.多元智力理论在传染病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郭新会,徐斌

58.应用教育测量学提高医学教育管理水平韩春红,季晓辉

59.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学生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成绩分析苑立军,杨琳丽,朱慧全,肖海,赵霁阳

60.中国和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比较与启示曹霞

61.中国与北美麻醉学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比较鞠辉,姚振海,冯艺

2.高校内部学术生态平衡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李昱,LIYu

3.护理核心能力的内涵和测评及其发展途径袁爽秋,李立明,YUANShuang-qiu,LILi-ming

4.基础医学教学的思考冯友梅,厉岩,FENGYou-mei,LIYan

5.医学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王世泽,林雷,石云霞,杜友爱,WANGShi-ze,LINLei,SHIYun-xia,DUYou-ai

6.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组团式临床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魏东海,吴少巧,李建华,尹梅,WEIDong-hai,WUShao-qiao,LIJian-hua,YINMei

7.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的探索吕俊峰,姜巧玲,孙小娅,LUJun-feng,JIANGQiao-ling,SUNXiao-ya

8.全国97所医学院校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向维聂,涂明华,何迪,XIANGWei-nie,TUMing-hua,HEDi

9.信息动态

10.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应当跳出"怪圈"实现科学发展崔明辰,CUIMing-chen

11.医学生基层意识培养与基层就业指导的探讨唐焕韶,阳小红,TANGHuan-shao,YANGXiao-hong

12.泰山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孙强,李真,SUNQiang,LIZhen

13.建立乡村医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江红,兰文恒,JIANGHong,LANWen-heng

14."赤脚医生"培养模式对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启示孟庆书,杨佳,王晓燕,吕兆丰,MENGQing-shu,YANGJia,WANGXiao-yan,LUZhao-feng

15.福建中医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许克祥,黄国辉,XUKe-xiang,HUANGGuo-hui

16.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研究任云青,陈振文,温继军,范军军,常明亮,陈利荣,寇国锋,申涛,雷亚旭,RENYun-qing,CHENZhen-wen,WENJi-jun,FANJun-jun,CHANGMing-Liang,CHENLi-rong,KOUGuo-feng,SHENTao,LEIYa-xu

17.构建灾害医学教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建议杨学东,郑伟,李红玉,YANGXue-dong,ZHENGWei,LIHong-yu

18.医学遗传学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周万军,杨海英,徐湘民,ZHOUWan-jun,YANGHai-ying,XUXiang-min

19.整合与优化病原生物学教学的探索李能,LINeng

20.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柳洁,马晓健,舒筱灿,陈良富,LIUjie,MAXiao-jian,SHUXiao-can,CHENLiang-fu

21.妇产科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王颖菊,徐向荣,黄丽丽,WANGYing-ju,XUXiang-rong,HUANGLi-li

22.实验诊断学教学应对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探讨周立平,董西华,吉阳涛,郭晓临,尚红,ZHOULi-ping,DONGXi-hua,JIYang-tao,GUOXiao-lin,SHANGHong

23.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营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桑仲娜,张万起,吴蕴棠,SANGZhong-na,ZHANGWan-qi,WUYun-tang

24.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药剂学教学改革探析刘芳,罗跃娥,邸利芝,刘斌,LIUFang,LUOYue-e,DILi-zhi,LIUBin

25.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医疗保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赵红梅,杨爱荣,金英子,史梅霞,ZHAOHong-mei,YANGAi-rong,JINYing-zi,SHIMei-xua

26.发掘"三助"德育功能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周琼,ZHOUQiong

27.医学本科生廉洁教育的探讨范春梅,李红,刘江平,FANChun-mei,LIHong,LIUJiang-ping

28.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竞赛体系与高校愿景文化的关系陈勤,赵琼,宋平,CHENQin,ZHAOQiong,SONGPing

29.现代医学模式下口腔正畸学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谭理军,赵志河,赖文莉,白丁,TANLi-jun,ZHAOZhi-he,LAIWen-li,BAIDing

30.医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培养模式的构建高磊,王立群,王志晨,GAOLei,WANGLi-qun,WANGZhi-chen

31.开展实用性护理英语教学培养技能型国际护理人才张淑玲,丁坤敏,王丽群,ZHANGShu-ling,DINGKun-min,WANGLi-qun

32.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李易娟,黄越芳,庄思齐,马华梅,杜敏联,古玉芬,蒋小云,王庭槐,LIYi-juan,HUANGYue-Fang,ZHUANGSi-qi,MAHua-mei,DUMin-lian,GUYu-fen,JIANGXiao-yun,WANGTing-Huai

33.医学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探索景学安,宗传龙,方永奇,魏萍,于广福,JINGXue-an,ZONGChuan-long,FANGYong-qi,WEIPing,YUGuang-fu

医学教育范文5

PBL是医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具体病例的疾病诊治等问题进行讨论的学习过程。根据所讨论问题及学习内容的深度不同,PBL教学可分为三种水平,即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或基础(base)水平,逐步过渡到高年级学生的中级或加重(extension)水平,最后为高级(advanced)水平。所选择的病例,在初级水平为模拟标准病人(StandardPatient,SP),在以后的学习中为真实病人(realpatient,RP)。标准病人的病案(case)是事先由多学科教师在一起讨论而制定的,同时,制定出通过对这一病案的讨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可通过学生的会后自学及查找资料而获得。

这些知识不仅是医学方面的,还包括其他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

1)健康与疾病情况下的人体生物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理学、临床医学、行为科学等,这些内容多是纯医学的学习内容,占考核内容的60%。

2)医患关系;培养医生与病人交流的能力,正确评价疾病给个体带来的影响等。这部分内容占考核内容的10%。

3)医疗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对人群的社会关系、社区结构、人口结构、疾病的发病与流行、基层医疗结构与社区保健、医疗过程中健康与卫生经济的综合考虑。这些内容占考核内容的20%。

4)如何成为一名医生:强调人格及专业的不断发展,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合作的重要性,注重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工作及病人社会、经济关系等对疾病的影响。

这些内容占考核内容的10%。教师根据以上几方面内容制定出某一病例的PBL手册(PBLmanual),该手册中有对病人的介绍及相应的问题,这些内容是分页出现并且由浅到深、由粗到细排列的。PBL教导课(PBLtutorial)的具体过程如下:由8~10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由其中一个学生主持会议,辅导教师则旁听并启发学生的思路。教师手上有一本与要讨论病案相应的教师指导手册(tutorguide),在该手册上有学生应掌握的和应讨论问题的背景知识。

当讨论开始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病例的初步介绍,如病人如何发病,如何被送到医院,提出几个初步问题供学生讨论,并作记录。然后再发给学生第二张介绍,涉及病人较具体的情况及病情变化,再提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并作记录。再发给学生第三张介绍,提出诊治方面的问题后学生讨论,然后散会。在次日或间歇数天后再讨论该病例。间歇期间学生可通过自学软件、图书馆等进行该病例疾病的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方面内容的自学。

第二次讨论会上,先发给学生关于该病人的各种检验结果等,提出各种问题,由学生分析检查结果,讨论出现某一症状或体征的生理、解剖基础,分析病理改变,再发给学生第二张介绍,包括病情变化及治疗应用,学生讨论治疗的机制、药物的应用等,然后散会。散会后学生再自学,然后开第3次讨论会,介绍病人治疗后的结果及病情变化,由学生解答各种问题,讨论病人出院后医师的职责,医师如何与基层保健人员合作,继续进行病人的康复治疗,医师如何回答病人及其家属的各种问题等,学生提出今后的随访计划。

2PBL与LBL的比较

2·1融汇贯通的学习与分门别类的学习:传统的LBL教学,是学生分门别类地学习解剖、生理、药理、生物化学、病理、临床各学科等,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许多内容有所重复,这种学习使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脱节。学生在面对病人时,缺乏横向的思维,不容易从一个病人的症状体征联想到生理、生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学生在学习某一基础课时,单纯考虑这一课程的内容,并不与其他课程相联系来进行融汇贯通地学习,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差。而PBL,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病例(有姓名、就诊时间、地址),以此为开始,以这一病例的诊治问题为中心,将解剖、生理、病理、药理、临床学科串联在一起学习,相互渗透,融汇贯通,学习的效果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

2·2素质教育与知识灌注:在我国,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LBL由中小学延伸到大学教育,以知识灌注为主,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被动学习使其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性。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学习,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很快忘却,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欧美各国的中小学生教育注重对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生查找资料、写论文或报告是常见的测试内容,自学能力对于在无教师情况下学生自己进行继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种能力包括运用图书馆及电脑检索系统,运用自学软件进行学习。

在具备这种能力的背景下,医学院校开展PBL教学才有可行性基础。PBL教学也强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教育。PBL教学使学生在面对一个具体的病人时,学会如何进行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及治疗程序,如何回答病人及其家属的各种问题,如何与其他医务人员合作,使学生具备一名医生的素质及能力。据欧美国家的研究表明,按传统的LBL教学的学生与按PBL教学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与他人的关系方面有显著差异。PBL教学的学生在工作后第一年所具备的能力相当于LBL教学的学生在工作3~5年后才具备的临床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3学习的形式不同:传统的LBL以班级授课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进度、内容及方法由教师决定,由于教师的对象是学生整体,不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学习过程为预习、听课、见习、复习、考试,学习是被动的,学生为应付考试或获取文凭而学习。而PBL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于常年与同一小组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通过讨论,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勇于接受批评、与他人合作共同工作等,这些能力对将来临床工作大有益处。

PBL的学习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及收集资料、论证假设。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假设—演绎—论证”的逻辑推理方法。PBL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更高。在LBL课程中,教师按已备课的书本内容进行讲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效果往往与教师讲课的趣味性、条理性有很大关系。在PBL课程中,教师起辅导作用,教师的因素对学习的兴趣及效果影响较小,但教师应有更高的素质,一方面应有各医学学科的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应具备教育心理学、行为科学、逻辑学的知识及敏锐的思维分析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才能胜任PBL教学任务。

2·4学习的目的及范畴不同:LBL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在对某一课程如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的学习中,有较大的深度及系统性,这是超越PBL教学的方面,这对于培养组织学或生物化学的研究生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于临床医师则无此必要。临床医师不一定需要具备高深的组织学或生物化学的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临床的联系就足够了,如果临床工作需要加深了解这些知识还可以再自学。

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课程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课程拥挤,而临床医学课程却占小部分,这对于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是非常不合理的。相反,PBL教学的目的明确,即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师。虽然在基础课程如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的学习深度及系统性方面,PBL不如LBL教学,但其内容对于一名医师来说已足够了,这反映了PBL教学的实用性。临床医师每天的工作都是病人对自己的“考试”,面对病人,必须对病情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处理。PBL是从临床医师的角度来进行实用性知识的学习。

在欧美许多医学院校,学生无政治、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一切学习为临床服务,优先保证成为一名医师所必备的临床课程学习。由于目的明确,PBL的学习范畴也比LBL扩大,如前所述,包括了医患关系、医疗与社会关系、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关系等人文科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医师后能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家庭、社会之间不同水平关系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3我国PBL教学的对策

3·1在LBL基础上进行PBL: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第1~3学年为基础课程学习,第4年为临床学科学习及见习,第5年为实习。可将基础课程的学习压缩在1~1.5年内完成,取消某些非医学学科的学习。在第1.5~2年开始临床学科的学习,在LBL学习同时穿行初级及中级PBL教学,这时的“PBL”并非真正的PBL,不是通过PBL学习而是通过PBL复习或继续学习,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为进入临床实习作准备。在第4年的学习及第5年的实习中,由临床教师对学生进行高级PBL教学。

医学教育范文6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涉及小组讨论、文献资料查询、媒体幻灯制作、读书报告书写等个多环节,旨在使学习者构建起扎实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模式将大班同学分成多个5~7人的小组,以一个案例分析为中心,历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这五阶段。同学们围绕案例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并就这些问题去查阅书籍,经过整理获得答案后,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进而对仍存在质疑的问题寻求指导老师的解答。对于同学们来说以讨论的形式代替原有的“满堂灌”形式,学习氛围轻松、愉悦,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专注地听取他人观点。且在讨论过程中,课程的相关问题也可以当场暴露出来,可以及时的给与调整和纠正使其印象更加深刻,而且如此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案例总结与答疑过程,还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查阅资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且由于各学科的界限被模糊,同学们需要整合所学的所有知识,加强了本身逻辑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及批判性的思维,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PBL教学模式的缺陷

1、学生方面

在美国必须是本科毕业且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继续攻读医学学士。因此,从思想及思维方式来说,西方医学生更加成熟,且医学院校更为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方法更加自由。我国的医学生从启蒙到高中都是接受“填鸭式”教学法,传统教育根深蒂固,基本没有独立学习思考的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薄弱。而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要求学生课前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查阅资料,这就意味着前期准备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课堂时间,且对学生的沟通技能、信息管理查阅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研究生及8年制本硕博连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可能较适合采取PBL教学,而本科生及7年制学生对于该模式的适应性受限,还有待认真商榷和研究。

2、教师方面

在教学方式方面,PBL教学法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交流过程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形成了一种参与促进与合作型的教学模式。在综合能力方面,PBL教学法对老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驾驭能力的要求较高,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相关学科的扎实基础,并且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在讨论时能调节课堂气氛,控制课堂节奏,适时地给与引导,寓教于乐。在编写教案时,要熟悉教学大纲,精选临床病例,根据学生特点及学科要求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师数量方面,PBL教学是小组教学,每组需配备1名导师,对老师的需求量大。但近年来我国医学类院校不断扩招而教师队伍的扩增却并不明显,本身就已供不应求,在此基础上,无法抽出师资力量来满足PBL教学。

3、评价体系方面

PBL教学模式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教育改革,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评价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协作沟通能力等的标准和体系,而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如果没有相匹配的评价手段,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众所周知,医学生的学业相当繁重,同学们在参加教学的同时还要忙于备考,这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负担,与应用此教学的最初期望相差甚远。3.4硬件环境PBL教学法的正常开展还需要大量的文献数据库,丰富的图书馆藏书,合适的教材以及先进的教学器具等雄厚的教学资源,这都需要医学院校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大多数院校均不具备这些硬件,这使其在我国的发展遇到了难题。

三、中国式PBL教学法的探索

医学教育范文7

(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医德教育是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医学院校应积极建立完善的医德教学模式,采取多层次、新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精神和道德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医德修养,并在医疗实践工作中发挥指导性作用,充分体现医德教育的科学性、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医德教育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德教育;医德教学模式

DOI:10. 16083/j. cnki.22 -1296/g4.2015.08.01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40-02

一、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医德教育的含义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政治性、社会性、主体性等特点。当今社会在注重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实现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和谐进步。所以,针对医学院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不仅是一个行业职业道德的问题,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医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认识到生活的理想性和现实性,还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和素质,满足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使自身的政治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三方面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医学生是教育培养中强调专业化的群体之一,当今社会不仅需要医学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医学人才,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如此才能称得上医疗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医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发展的外在表现,而夯实医德则是医学发展的内在保障。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医德与其所提供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在医德行为标准的要求上要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加严格和苛刻。道德意识能够支配和调整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效的医德教育将医德提升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展开各种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医德培训、教育活动。通过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基本的医学道德理论规范,结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原则,唤醒医学生的伦理意识,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职业精神,训练医学生的伦理分析和伦理决策能力,强化其内心意志和信念,树立正确的医德认知,对自身医德行为的正确性、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应用医德认知指导建立明确的自身医务行为的准则和要求。

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教育模式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枯燥、空洞的理论灌输和社会案例讨论的方式进行,以学分和成绩作为考核目标,且医德教育课程一般为独立课程,没有与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相融合,使学生严重缺乏接受课程的主动性,对医德意识和能力的建立、提升作用甚微。在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医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淡化了对医务人员的医德继续教育,没有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医德教育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导致很多刚刚步人社会的医学生在物质需求、自身发展需求的刺激下淡忘了自身的医德意识,缺乏正确的责任和义务感,从而发生有悖于医德的行为。

(二)教师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整个教育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忽视医德教育在医学院学生学习课程中的重要性。在设置课程时,医学院校一般都是安排其他专业的教师教授。很多医学专业的教师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本素养,而一些政治专业的教师又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实际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随着医学院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也参差不齐,学生的家庭背景、地域文化和先期教育水平各不相同,受这些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怀揣“赚大钱”的想法报考医学院校,将医学所崇尚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精神置于不顾。死板的教学模式和口号式的理论学习无法对医学生的医德意识培养产生积极作用,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缺乏基本的责任心,没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面对庞杂的社会关系和意想不到的医疗情景时,便有可能做出有悖医德规范的行为。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基本制度,但市场经济也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在实用主义、拜金主义风行的今天,很多医务工作者将谋取物质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这种风气很容易诱导正在学校以及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医学生的医德信念发生异化。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避开一些社会常见问题,使医学生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所建立的医德信念和原则是片面而薄弱的,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从而发生动摇。

三、加强医学院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完善医德教育模式

目前,医德教育模式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整体的教育目标和规划,教育层次单一,师资队伍不完整。医学院校应着重培养和建立专业化的医德教育师资团队,在医学生入校开始,便为其制订整体的医德教育规划。在理论知识上,应把“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中与医德教育有关的内容提炼出来,并结合实际,与关联专业课程融合到一起,参考国内外相关院校的优秀经验和目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融合不同的相关德育内容。注重临床教授时期的医德教育,使学生从理论和原则两方面学习医学伦理学,建立“从医必先立德”的精神。在临床实习中,鼓励医学生接触病人,通过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参与医疗事件处理,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医德品质,从而具备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设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书面考核应减少客观理论题目,多选用主观化、符合实际的题目,考核内容还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及组织鉴定等内容。设立医德考核档案,规范在校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医德表现,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使学生注重自身医德素质的培养。医学生整体考核结果应包含专业技能考试成绩和医德考试成绩两方面,从而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医学专业学习与医德教育双管齐下,医学技能和医德品质协同发展,形成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范文8

关键词:大学教育;中学教育;教育衔接;基础医学;先修课程

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的实践

目前大多数高中仍然以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学习中选择余地较小,因此主动学习,特别在是根据个人兴趣进行深入的探索性学习不足。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完成高考后,对大学专业的选择缺乏自主意识,具有很强的随机性[2]。高考制度改革后,这个问题将会提前到中学阶段,主要体现在选择专业时没有明确倾向性、缺乏对所选专业的理性认识、主要以教师或家庭其他成员的导向为主等问题。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医学院校、理工类院校中这些问题表现比较明显,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选择上尤为突出[3]。临床医学专业因为其专业性强、就业率高、待遇保障好等特点,是高考中的热门专业,也导致其录取分数居高不下。在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本专业的学习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其理性思维能力、性格的坚韧性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部分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难以适应学科要求,学习效果不佳,集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考试前集中突击过关,甚至放任自流,严重者无法完成学业、中途退学。2018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指南指出,鼓励高校建设一批面向高中、具有本校优势与特色的大学先修课程,能够起到供高中学生选修课程。为了进一步顺应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早期兴趣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设计了基础医学先修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通过设计制作基础医学先修课程,以短课程的方式,向中学生介绍临床医学以及相关专业所涉及课程。这不仅起到提前启蒙、激发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的专业选择起到引导作用[4-5],而且加强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也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基础环节。因此,基础医学先修课程整合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系统解剖学等相关学科内容,是一门供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科普性、综合性医学基础理论课程。我们组织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以及第一附属医院相关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设计制作了一批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的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寄生虫学、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基础医学先修课程在线课程分成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基础医学各个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验观察指标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演示课程主要内容、讲解课程要点以及与相关临床疾病的相关性等。实验部分则从生活中常见的医学、生物学相关现象,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虚拟实验,供学生操作和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的在线课堂进行学习,内容包括课程简介、讲义、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理论教学录像、教学图片、教学动画、相关临床病例、习题库等多项开放资源.

二、衔接教育实践的效果

通过基础医学先修课程MOOC的建设,以在线学习的方式面向中学生开展医学相关知识的推广普及,系统介绍基础医学总论部分和各系统重要实验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突出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该课程分别在不同学校进行了试点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初、高中开展基础医学先修课程接受度调查。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48份,其中初中学生103份,高中学生回收问卷45份。结果显示,55%的初中学生和75%的高中学生有意愿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学习基础医学先修课程;70%的初中生和83%的高中学生认为将初、高中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穿插入基础医学先修课程中会对他们的基础课程学习具有帮助。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基础医学先修课程的学习,能够加深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识,有助于未来专业的选择。同时,该课程在马鞍山某中学班级进行试点学习后对学生调查结果还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本课程内容能够扩展课外知识;60%的学生认为,对以后个人专业的选择起到帮助作用。此外,我们还将该课程对医学专业大学新生进行了开放学习,使他们刚入学时就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知识体系和基本要求,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后,激发了专业学习兴趣,学习更有主动性,提高了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医学教育范文9

【关键词】 中医教育学; 医学伦理学; 教育; 实习

2005年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一经媒体披露,立即引起全国舆论哗然。此后,媒体又接二连三地披露出各地医生拿红包、回扣事件及医药流通的种种黑幕,医护人员由崇高的“白衣天使”,变为人们眼中的“白眼狼”,医患矛盾日增。据报道,医疗支出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致贫的最大因素之一(摘自中新网,作者:周兆军)。由此可见,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虽然促进了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市场经济也影响到医疗行业,部分医护人员也存在拜金主义思想。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者面临的严峻问题。

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务工作者的道德为主要研究内容,用伦理学理论和原则来探讨和解决医疗卫生工作中医患关系行为的学科,为医生提供了医疗行为准则。

1 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质,是医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体现 医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类的健康。“医乃仁术”中“仁”与“术”组成了医学的两个因素。道德是医学内在的固有要求[1]。医学的伦理特性决定了医学教育不仅应重视传授专业知识,而且应同时重视医德的教育。具有良好医学伦理素质的学生是成为好医生的基础。因此,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质是医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体现。

1.2 强化伦理学教育、加强医德建设是避免医疗事故、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在发生的医患纠纷中,多数是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欠佳,恶化医患关系;或在医疗活动过程中未做到知情同意原则,未重视患者的自主权,患者不理解,激发医患矛盾引起纠纷;或责任心不强,对患者检查诊断不仔细,处理问题不及时、不妥当,操作不严谨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医疗差错、医疗事故;或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让患者无谓地花费过多的资金,引起患者不满引起。综上所述,医疗事故、医患纠纷的产生有技术和医德两方面的因素,但两者互相联系,技术是医德的基础,医德是技术应用的保障。强调医德建设、医德伦理学教育,重视生命,培养医务人员责任感,是避免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1.3 强化医学伦理学教育,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医院工作的中心是医疗,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的根本。而医疗质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德医风;另一方面是医疗技术、设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否认,医疗技术和设备是保证医疗质量的物质基础,但如何运用技术、设备和发挥其作用的程度,则取决于医务人员医德水平的高低。若医务人员只注重优良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高尚的医德医风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医疗质量下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影响到医院形象,最终影响的是医院的发展。因此,强化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医德建设对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医学伦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医学伦理素质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正日益受到世界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视。但中国在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素养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多引用外国的经验,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理论讲授,授课老师从未做过临床医师,教学未重视与临床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际相对脱节,难以说服学生,并缺乏连续性,教育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医学伦理学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内涵所发生的变革,强调对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及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医学伦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伴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古代中、西方医德都强调治病救人,中国古代强调医生应“一心赴救”“仁爱救人”,希波克拉底誓言亦指出:“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但这些医德规范没有重视患者的自主性。古代医患交往模式类似“父子型”,医家施药扶危,患者则受恩得救,医生总是处于主动地位,而患者是被动的。

随着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医学科学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医生掌握了各种先进技术。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对传统医德造成冲击。表现在:①随着患者自主权倾向的发展,医患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即从传统的一个完全依赖医生权威的,变成患者、医生共同作决定的局面;②医生的社会职责,除了对患者有特定的义务和责任外,还应处理好患者与家属、患者单位以及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③随着商品经济渗入医疗活动,医生必须面对患者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有人称这种医患交往模式为“朋友型”交往模式。

因此未来的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及教育方法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必须重视协调好医患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患者自主性,患者权利同医生权利之间的冲突(摘自中国职业道德在线,医德专栏,作者:马文元,文章:医德变革的形势);在职权范围内既维护患者个体利益,又重视患者所在群体的种种利益;同时处理好患者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

(2)重视医学伦理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调应系统连续地进行教育。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增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效果,单靠课堂理论教学或单靠医学伦理学专职教师的教育也是不够的。张金钟等[2]指出:当前职业道德的实效性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简单化倾向;二是缺乏生动、有形的载体;三是缺乏连续性。应该注意把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结合起来,把医学伦理学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2000年在陕西省召开的中德“中国医学伦理学”国际研讨会上,专家指出:改进和提高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高等医学院校在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同时,也要寓伦理学内容于专业特别是临床课程之中,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1]。

(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医学伦理学教育单靠课堂理论灌输是不能起到良好效果的,临床教学法应采取形式多样、生动的教学方法,郭琦[3]经验有:①临床教师言传身教法;②专题讲座法;③小组讨论法;④互相交流法。要求教学内容有:医务人员的形象、医务人员如何与患者交流信息及知情同意、医务人员如何开展试验性治疗、医务人员如何对待出生缺陷和濒临死亡的患者及当前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难题等。

(4)应同时重视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临床带教老师作为医疗实践的带教老师,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教师在临床实践中应体现医学伦理学原则,提高医患沟通技巧,正确处理新型医患关系,给学生树立榜样。但有部分临床带教老师未认识到医患关系、医疗模式的变化,不善于与病患沟通,故应加强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学伦理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斌.医学教育中如何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中德两国学者在西安进行研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1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