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7 16:37:37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1

虽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普遍趋势,但这并不等于世界各国的企业制度都必然会趋向于同一种模式。这是因为,企业制度是“嵌入”[1]在制度环境当中的,企业制度变迁不仅遵循了效率追求的逻辑,同时也是制度环境选择的结果。这就是说在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假设前提下,企业制度必然也是异质性的。据此,可以对中国制度环境条件下的独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做某些前瞻性的思考。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一般原理

历史地考察发现,在企业治理的角度,企业制度安排经历了一个:

单边治理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的拓展过程。(1)所谓单边治理,主要是就古典企业所遵循的物质资本逻辑而言,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是其典型代表,企业契约中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于雇佣工人的绝对优势和支配地位是其显著特征。(2)所谓双边治理,是就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合约性质而言。人力资本职能开始从古典企业家当中分离出来而开始成为企业的重要制度性要素是其显著特征。(3)所谓三边治理,主要是就企业“员工参与”亦即“同质性”人力资本拥有者参与企业的治理以及剩余的分享而言。“员工参与”的逻辑起点,是企业员工对其自身人力资本的产权;“员工参与”的现实状况,取决于企业契约中其人力资本所决定的谈判实力。三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员工、经理人员、股东之间的博弈制衡关系。(4)所谓共同治理,是就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而言。共同治理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企业制度演进的共同趋势。

企业不同制度形式之间并非全然的纵向替代关系,也大量并存于现代经济社会当中。结果,在企业治理结构的争论中,形成了以物质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委托理论和以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逻辑为核心的共同治理理论两种主要观点。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构成企业的制度性要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纯粹的物质资本逻辑已经不能解释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另外,事实上如科斯所说的,影响他人损益的行为也可视为生产要素和权利[2],结果凡是能给企业带来损益或其行为受企业行为直接影响的行为人均有可能参与或影响企业契约、企业所有权的分配进而企业制度的设定,也就是说成为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单从理论逻辑上推断,企业制度就是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合理配置;进而,企业治理也就应当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当然,企业利益相关者也有“潜在”与“真实”之分[3],在一般情况下,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的产权主体可视为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而其他利益相关者角色如顾客、其他企业等则具有一定的派生性质,往往处于潜在状态。

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联接,其内在遵循的是博弈均衡的原则。这就是说:企业制度安排的具体情况取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谈判实力对比格局;企业的技术性特征、以及企业生产要素各自的特性是决定利益相关者谈判实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说设计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必须遵循同权原则、均占原则、市场原则和边际调整原则。[4]所谓同权原则,是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均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所谓均占原则,是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也都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所谓市场原则,是说企业制度的达成应该坚持通过谈判达成不应有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所谓边际调整原则,则是就企业的再谈判机制和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存性”而言。

二、制度环境变量的引入及其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影响

“共同治理”并不等于按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等的原则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产权进行“平等”的分配,甚至也不等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治理权利都可以在现实当中得到实现。这是因为企业的技术特征以及生产要素的特性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各自具有不同的谈判实力。但是,考察各国的企业制度发现,即使企业在技术特征和生产要素特性等方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制度之间仍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就是一个例证。这种现象如何解释?

有学者对美国、日本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历史比较制度分析[5]发现,企业制度是效率追求和制度适应的统一。[6]这就是说,企业制度不仅仅是在效率追求逻辑下对自身内在因素的调整,而且还要同外在的制度环境尽量达成高度的“契合”;或者说企业制度不仅是(狭义)效率原则的体现,而且也是制度环境选择的结果。由此可以推论,在对企业制度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上应该坚持“存在即合理”原则;制度环境必然会给其中的企业制度打上自己独特的烙印,而任何一种企业制度模式也只有在相应制度环境下才有意义而不可能具有普适性。由于技术特征和生产要素特性对企业制度的影响一般不以国别而不同,并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技术和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已经大大减弱了其在国家之间造成企业制度显著不同的可能,因此可以说不同国家制度环境的“异质性”是形成多样化企业制度模式的真正根源。可见,有必要拓宽视野引入外在制度环境变量的因素,以使我们对企业制度的研究进而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设计更加趋近真实。

尽管制度环境的异质性是企业制度多样化的真正根源,但现代企业理论作为西方企业理论所本来固有的“一维性”色彩,以及众多国家迷惑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经济绩效的眩目光环而对其制度安排的盲目追随,却严重影响了经济理论对制度环境与企业制度安排之间的契合关系以及异质性制度环境条件下企业制度不同模式的关注和考察。经济学领域的这一缺陷,被新经济社会学(TheNewSociologyofEconomicLife)敏锐的感知并捕捉,并运用“嵌入性”和“社会建构”理论对其进行了修正[7]。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从宏观方面看,经济组织都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经济制度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从微观方面看,现实的人都是带有历史和社会属性的经济人。可见,如果说传统经济学主要遵循了个体主义的方法论的话,那么新经济社会学则依据现实整合了整体主义的方法和个体主义的方法。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使企业研究更加逼近现实。

总体上,新经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新经济社会学首先提供了一个宏观制度背景的维度,这正是对经济学自身所固有一维色彩的扬弃或有益补充;其次,修正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整合经济学的“经济理性”和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理性”,以“效用最大化”替代狭隘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人的选择集或效用函数的多元化,就可以对现实人的选择过程展开微观分析;再次,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平台上,在对经济生活的分析中把社会性变量纳入进去,就可以对现实的多样化制度安排作出合理解释。就是说,与传统经济学出于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和对经济人的单维度界定而对制度创新的:

单维度经济人唯一的博弈均衡最优制度安排

的特定路径不同,现实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路径事实上是:

多样化制度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特征多重均衡样式多样化次优制度安排

这就是说,给定不同社会制度演进路径和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区别,经济主体之间交易的博弈可能会存在多个均衡点或者多重的均衡样式,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制度安排,并且虽然不一定臻至那种理想的最优效率的境界,但在相应的制度环境下也都是最具有“适应性效率”[8]的,也就是说特定情境下“次优选择”即是“最优选择”。

对于西方社会而言,由于其制度变迁的自然演进性质,也由于其许多国家都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渊源,其制度创新过程一般不涉及“异质性”制度环境之间的碰撞和摩擦问题。因此,虽然事实上其制度安排仅仅代表了特定制度环境下的特定制度均衡样式,其企业制度也仅仅意味着“企业制度特殊”,但在其发达经济的眩目光环之下,由其自身“致命的自负”以及后发国家的盲目崇拜,却被不恰当地赋予了普适性和一般性的色彩。而对于许多后发转轨国家,一方面其制度演进路径就与西方社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其企业制度建设必然是一种“过程”的创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制度环境与西方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别,与此适应,企业制度创新也必然是一种“目标”的创新,也就是说只可能有一种与特定制度环境高度契合的企业制度形式是最有效的,而决不能把西方的某些经验和做法不加分析地拿来为我所用。事实上,虽然后发国家企业制度建设对西方经验的借鉴不可避免,但是引进来的制度安排要想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其一般也要经过一个特定的制度创新过程:首先,附着其上的那些与西方制度环境相适应的制度特征将被逐步剥离;其次,引进制度也必然会逐步打上本国特定制度环境的烙印从而逐步实现企业制度安排的“适应性效率”。

具体来说,不同企业制度模式的宏观制度根源,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博弈格局的影响来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真实利益相关者及其谈判实力和博弈均衡状况会有显著的不同,并进而体现在企业契约和企业制度安排当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东南亚一带普遍存在着的家族制企业。东南亚各国或地区的家族制企业与一般所说的家族制企业并不完全相同:后者主要体现了一种纯粹的交易成本节约的逻辑,世界任何地方的初创企业都可能会采用;而前者则主要是一个文化地理上的概念,其后潜藏着特殊文化背景的深层根源。这就是说,在家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东南亚一带,经济行为人所拥有的家族、血缘关系以及忠诚、信义、情感这些特殊“人力资本”的“质”和“量”,是判定其是否企业真实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其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博弈格局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因素,并体现于企业契约、企业制度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方方面面当中。这一逻辑也可以对其他的企业制度模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中国制度背景下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若干特征

考虑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性和文化传统的深远历史渊源,中国企业的共同治理机制可能会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的和谐竞争理念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利益格局

同一般而言制度环境“决定”企业制度特殊的“消极”含义相比,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建设应当内涵一种特定的“积极”意蕴。就是说,居于后发转轨国家的位置,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也可以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政府主动的制度创新,来尽量避免马克思所严厉批判过的,那种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曾严重存在的种种紧张、矛盾、冲突所付出的巨额交易成本甚至由此造成的灾难,比如说古典企业当中劳资双方之间的种种斗争现象,而应当反过来主动地倡导一种和谐的理念,通过相关的制度设置,在中国现代企业当中形成一种各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利益格局。这是因为,在传统经济学那里,由于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因此“每个人都妨碍别人利益的实现,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冲突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9]。这种自斯密以来逐渐形成的“竞争”的经济学体系,在较大程度上包含着霍布斯所谓“个人永远处于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之中”的悲观主义理念。而事实上,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同“竞争”同样的广泛,而且由于合作是人们之间展开可持续性竞争的普遍基本框架,“合作”更加符合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10]

第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企业治理的“劳动者参与”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我国企业制度将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还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个人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对生产条件的社会的直接的结合,劳动还是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但是,毕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现阶段,企业制度即使不能臻至劳动者主导的理想境界,也必然会因由公有制主导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关心劳动者的诉求、关照劳动者的命运、关注劳动者的地位,从而促进劳动者对企业治理的参与,形成“劳动者参与”的鲜明企业制度特色。

第三,我国文化传统与企业制度的家族色彩

家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征,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积淀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环境对嵌入其中的经济行为人进而企业制度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一方面,在不同制度框架下活动着的经济人其选择集是不同,对于侵淫家文化传统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其选择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任、忠诚、情义,或者说是家族范围内部的利他主义世界观,这是一种内化了的精神效用;另一方面,嵌入家文化非正式制度之中的企业,其经济行为人所拥有的家族关系,以及所拥有的信任、忠诚、情义这样一种特殊人力资本的质和量,是企业据以判定自身真实利益相关者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一种据以分配物质资源、经济利益和企业剩余的重要标准,由此成为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谈判格局和博弈均衡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使企业治理打上鲜明的家族烙印。显然,这种意义上的家族企业和一般所理解的在企业发展初期阶段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采取的家族式管理具有本质的不同,也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可否认,家族式企业治理方式在成功地避免企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等方面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内生性的制度缺陷。但是,这只是说明我们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对既有的家族制度进行创新以提高其“适应性”,而决不意味着我们对家族式企业制度模式的有效性视而不见甚至否定。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在正处于新旧制度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由于制度真空因而以一种异化了的方式引进西方那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结果形成社会普遍信用缺失的情况下,家族式企业制度模式可能更主要地发挥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⑦参见: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p191。

③杨瑞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132。

④参见:《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张立君,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三期。

⑤参见:王东,《美国日本企业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载《经济评论》2002年第二期。

⑥参见:孙早,《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经济效率与制度适应的统一》,载《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六期。

⑧“适应性效率”是说,当某一种制度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那么该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假定生产费用不变,一个具有适应性能力的制度从投入来看就是最能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由于一种有效率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作出的;同一种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效率表现;制度安排只有“适应”制度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因此动态地看,制度安排只有同制度环境高度契合才有效率。本文对制度的“适应性效率”作此理解。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2

成本会计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Internet)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实际上,不论是银行、快餐连锁店、专业组织还是政府机关,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成本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3、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4、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以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求企业的制造环境有别于往昔,也要求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

一、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新制造环境具体包括:

1、弹性制造系统(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使用FMS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事多样化产品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

2、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及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3、制造资源规划(MRPⅡ):是指制造业所采用的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规划(MRPI)是MRPⅡ的前身。MRP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

4、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产生及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

库存积压等等。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asting,ABC),ABC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BC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ABC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简单地说,ABM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适时制(JustInTimeSystem,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队、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贷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因为在采用JIT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列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贷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样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2、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TQM是本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TQM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TQM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1)预防成本;(2)检验成本;(3)内部失败成本;(4)外部失败成本;(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另外。在TQM情况下,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使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

3、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atManagement)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包括3个方面:(1)价值链分析;(2)市场定位;(3)成本动因分析。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4、基准管理(Benchmarkingmanagement)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管理方法的新趋势就是基准与持续改进的结合。所谓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日本丰田公司是贯彻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典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们认识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业最好的公司学习,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作为基准,了解自身与最优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以增强竞争力。

5、限制理论(TheotyofCongtraints,TOC)。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它的发展,否则无论公司定下什么目标都会实现(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限制因素通常可分为资源、市场、政策、原材料和后勤5类。限制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但是如果加强了其它的联结处,整个链就不会得到加强。限制理论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有逆向思维,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如果企业待解决的瓶颈是更新设备,引进新型设备会发生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这也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6、目标管理(ObjectiveManagement)。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全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我国的目标战术管理,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以上6种管理理论与方法我国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三、我们的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Benefit)、成本回避(Cost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成本回避将降低成本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着,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从时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总之,成本回避立足于早期回避可以避免发生的成本。我国成本会计的改革应构思成本回避的具体方法,并力求在实践中应用。

现代成本会计的7个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是密切联系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毋庸置疑,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在行为科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日,企业应把激励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一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会计学术界深入学习,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3

(1)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往往是以合伙投资的形式进行创建的,很多资金的提供是通过投资者自行积累和筹措的,这就使得其极易出现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通常会在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可抵押资产方面凸显劣势,这就使得其在借贷信誉方面远远低于国有企业或是大型企业,导致了其企业资金规模上的限制性和短缺性,严重阻碍了其可持续发展。而企业需要进行持续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就一定需要筹集资金来予以保证,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筹资难的问题日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投资不合理的现象

这是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投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投资风险性提高,进而会对该企业的财务形成障碍性和局限性影响。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日益激烈使得很多中小企业为提高其自身竞争力而开始技术性改造和设备更新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改革,然而,由于其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并且缺乏相应的优秀财务管理人才,而使得这些改革并不能发挥其预想中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往往会出现投资回收慢、盲目投资、投资失误等问题,导致了其改革的失败。

(3)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内部财务管理组织和监控方面的不完善性问题

当前财务管理发展中的出现了一种整合的趋势,包括技术整合、信息整合、管理整合等各方面的整合。然而,在实际的中小企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管理模式,财会人员任用极易出现“家族化”“亲缘化”的问题,这是非常不利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组织和监控方面的有效实施和完善的。在中小企业中不乏对于科研技术人员的各种培养,而对其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它们通常是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财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等核心问题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内部财务管理组织的完善也是非常不利的。并且,在当前的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往往局限于诸如对于资金流转及资金流动量和结存量等简单的处理,导致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会计业务相对单一性,其具体工作往往只是集中在企业的日常记账、算账和报账上,而组织和监控等方面的财务管理职能作用却很难发挥,使得其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和造假现象严重,这也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财务管理组织和监控方面的不完善性问题的体现和反映。

(4)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资金运营机制缺失和现金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运营机制缺失和现金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会导致其资金管理的混乱性和非顺畅性,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现金管理的非科学性。一方面,认为现金越多越好的财务管理理念在中小企业中广泛存现,这就极易造成这些企业中的现金闲置并因此而丧失很多增值机会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中对于不动产的购置较为热衷,导致了资金流动性差的问题。②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到位问题。目前,在很多中小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中并没有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也没有科学合理的信用调查和评价手段且缺乏有效的收账方法,这就造成了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坏账、资金周转失灵等问题。③存货管理中漏洞较多。中小企业的存货控制力较为薄弱,资金管理不灵活,很多诸如重钱不重物,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无人监管和追究,造成了企业资产浪费严重的后果。

2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中小企业应着重加强其财务管理理念的渗透并进行有效预警分析

指标体系的构建。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和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来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针对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存货管理漏洞较多的问题,应该督促其加强对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库存和应收账款余额等的监控和管理;合理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保证企业有着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来应对企业的运转和经营;加强企业日常现金评估监管,重视现金的合理使用和占有量,避免盲目扩张。②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并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来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中的财务风险通常是逐渐积累的,而财务分析指标会给予其直接或间接性的反映。因此,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可以及时预报企业中的财务风险信号,对于其财务管理给予巨大的帮助;这种长效性的帮助还可以通过长期预警分析系统的建立来予以保证,使得中小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可以及早采取对策应对所体现出的财务风险。总之,在面对当今市场不断变化的新型环境时,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具备以高素质的财会人员为基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加强其财务管理理念的渗透并进行有效预警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此来实现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2)中小企业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并以此来进行融资的优化

这主要体现在:①中小企业应该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来进行融资环境的创建。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中小企业需要积极争取诸如适当放宽贷款条件、信用措施完善、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等方面的支持,以此来不断改进和优化中小企业的筹资条件和环境,使其更容易筹措到发展资金。②中小企业要进行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融资的优化。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促进中小企业根据资金运用的需要来筹集资金的同时又要将所筹措的资金进行有效运用,保证其投入回报和资金抗风险能力的提高。确保资金筹集运用与权益之间的匹配,使得中小企业的运营和资金运作得以有序发展,从而达到财务管理的科学和完善。

(3)中小企业投资要面向市场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企业发展

企业在发展中各项管理活动增多,必然会生成非常多的企业文书档案,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项信息记录的保存与管理。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不管是企业还是机关单位,均构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趋势也加强。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方法比起传统文书档案管理存储数量增大,档案信息浏览与查询更加便捷,档案储存时间更长,但是依然受到以下因素限制,出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仍面临挑战。

一、大数据环境与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

(一)大数据概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中以及网络行为日渐增多的背景下,作为一种信息记录与数据保存下来的内容就是大数据,其中不仅包含了生产信息、数据,还包括其他涉及企业发展的隐私。在网络逐渐普及下,大数据应用日渐普遍,储存容量不断增大,期间会产生非常多的难以加工与应用的数据,为应用与管理带来难度。在数据容量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很多用户可以通过查询、文件检索、下载、加工、复制等方法应用这些数据,使数据复杂与繁琐程度进一步增大,为管理带来了阻碍。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信息数据获取也更加有难度,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最先获得了这些信息,谁就获得了发展机会,增加了抢占市场的筹码,对于数据资产的保护任何企业都没有懈怠过。大数据获取不仅体现在数据源获得上,更体现在借助这些数据源,对真正有价值的数据进一步发掘,增加数据潜在价值。当前,网络应用体量大幅度增加,大数据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

(二)企业文书档案与信息化管理概述。企业文书系统地记录了企业成立到发展期间各项经营与管理活动,比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外事管理等,都是企业有显著价值的资源,通常,文书信息由企业专门部门负责,包括对文书的收集、整理、排列以及转送、开发、处理等。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信息技术下会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其内在的服务价值。

二、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企业文书档案以纸质为主,其中记录着各项文字信息,录入信息的过程较为漫长,考验着工作人员的耐心,需要付出一定劳动,如果信息量庞大,容易出现录入错误等,查询信息时也较为困难。但是大数据下企业文书档案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应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技术可以有效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管理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处理,且不改变档案中的信息内容,更加利于保存、查询等,这就是电子档案价值的体现,也是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企业文书档案网络化管理。经过从纸质到数字化的转换后,还需要对数字化档案进行管理,依据互联网可以进行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修改与添加,使电子档案更加细化、具体,用户查询更加方便,体现了档案网络化管理的便捷性。企业文书档案利用功能很多,包括网络检索、借阅、归档、复制、分类等。

三、大数据环境中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利用

企业文书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体现了生产与经营的价值,比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研成果等,为企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是企业发展成果的体现。由此,企业文书档案参考价值也很显著,实施档案化管理,可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档案资源服务。企业发展中还能对文书档案进行重建,依据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功能的服务,也是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信息化服务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借助不同地域下的网络可供用户随时下载、查询,使用户对企业文化、产品等的了解更加全面、细致,还能对某个文书档案进行跟踪服务,体现开放式服务的优势。

四、结语

总之,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文书档案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服务。在企业生产日益增多的前提下,人力、物力成本会逐渐提高,由此,信息化档案的应用可节省成本与资源,为用户在查询、应用、下载档案信息中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库俊平.大数据环境中企业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及利用[J].创新科技,2013(9):50-51.

[2]江鸿.探析大数据环境中企业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技投资,2016(4):144.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存在。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应对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本身有一定了解。

一、广义财务管理理论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导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内容很多,除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由王化成初步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理论是从实践发展需求出发而提出的。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极大丰富,且实现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时,我国财务管理研究还未完全进入稳定发展状态,通过对我国财务管理2000年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就财务谈财务”的思想是大部分研究的核心,在学科交叉及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面明显比较欠缺。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理,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其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中加重了对宏观环境的研究,尤其进入新时期后,基于中国宏观背景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坚持价值导向,融公司治理与价值为一体,将财务决策行为当成中介桥梁,对财务管理研究的路径传导和闭环运动给予更多关注,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广义财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因素,可提供各种支持保证给企业交易活动,促进企业交易活动运行和展开得更加顺利。宏观环境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交易成本,使其产生差异性,而其差异又会对企业一系列规范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研究,这也是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所一直强调的。

二、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下的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一)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域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很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公司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却也会发生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产生过度问题。

(二)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与我国有鲜明的体现。法系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展开所围绕的两个主要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就越能被有效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三)经济环境对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然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越高其业绩也会更好。目前,学者们对于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正在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下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治及法律环境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企业市场交易成为,其二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企业人力资产投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被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使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等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更加深入的说明,对企业价值增长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揭示。

(二)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综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财务决策更好地利用社会文化因素。

(三)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一点,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提高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然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给上述研究的开展。

(四)对技术环境变迁的影响加强探索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途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信息搜集效率。

集团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变化进行探索。

四、结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清楚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对可行的研究建议的提出,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更加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付冬梅.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相关性[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7):29-29.

[2] 赵寅珠,张锐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0(4):47-48.

[3] 蔡云飞.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27):91-91,93.

[4] 立国.公司财务控制常见问题浅析[J].现代商业,2014(8):200.

[5] 高敬博,宋英慧.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6(5):52-53.

[6] 张佳.公司治理对超额现金持有及其市场价值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

[7] 余成武.浅析我国企业并购所面临的财务问题及改善对策[J].财经界,2013(6):194.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环境;互动演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1-0004-02

1 概述

进入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将我国企业进一步推向了世界市场,跨国公司的加入加剧了市场竞争,全球产业链的整合也促进了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催生了新的创新形式,创新网络、合作创新等形式逐渐兴起。创新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新的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受到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产业规则的制定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完成。因此,我国转型环境的演化不仅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也为企业主动发挥影响创造了条件,企业必须由被动应对环境转向积极主动地与环境共同演化,而当前研究对这种共演机制缺少分析,难以指导企业的创新活动。

根据共演理论,企业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也在主动地影响着环境。企业和环境是在互动演化的过程中共同发展的。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的互动演化,以往研究集中于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而企业主动影响外部环境、与环境共同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的共演机制,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2 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的共演机制分析

根据共演理论,企业不只是被动地适应、服从外部环境,而是与环境共同演进的。在与环境的互动演化中,企业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并利用机会,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绩效,同时促使外部环境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转型环境下制度的不完备性、资源的稀缺性、市场的动态性以及文化、认知因素的影响,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也为企业主动改变环境提供了更大空间。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技术联盟等各种有效的创新战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引导制度建立健全,改变资源和产业格局,促使外部环境符合自己的需求和优势。此外,不同类型的创新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企业需要针对创新环境的具体特征,选取不同类型的创新途径,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建立。

不同的创新环境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转型环境下制度的不完备性、资源的稀缺性、市场的动态性相互影响,加上文化、认知的作用,共同构成了创新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对创新绩效以及竞争优势产生影响;而企业的创新行为需要创新能力体系的支持,同时创新活动又会反过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作用于创新环境的各个因素。

具体来讲,制度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全球一体化为企业提供了大量机会,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促使外部环境向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例如,制造业经济、环保政策冲突时企业善于识别机会、利用机会进行创新,会促进政策法规的完善;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引导着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健全。这些行为不仅有利于我国正式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也使企业占据了主动地位,先于制度建立获取收益。与制度环境的共同演化,对企业的机会识别能力、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等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部的学习、研发可以创造新知识,这种难以模仿的无形资源是创新的基础,也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可以在企业内部产生新的资源,降低资源稀缺性的影响,改变资源环境的格局。

与转型环境下正式制度不完备、不稳定的情况相对应,非正式制度的盛行,社会网络的广泛存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对特定资源的依赖性。例如,管理者关系(商业关系和政治关系)可以带来政府资金支持和充分的市场信息;整合资源、建立外部网络可以使企业受益于组织间知识、技术共享等惯例,有助于企业获取稀缺资源。特别是,在中国多元化主体明显、政府掌握关键资源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具有了较强的影响政府、影响行业的能力,就可以在获取资源的同时争取政策法规、行业规则制定方面的主动权。

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蕴含着大量机会。通过有效的战略选择,企业可以改变竞争格局、开发新的技术领域或者引导消费者需求,在适应市场环境的同时使市场环境顺应自己的优势。机会识别、风险控制等能力较强的企业,善于发现、利用市场机会,不仅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使企业获取收益,还可以开发潜在的消费者需求、开辟新的市场,从而改变竞争格局,重构现存的产业模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依靠内部组织学习、独立研发而开展的自主创新,也包括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提高技术能力的途径,例如技术引进、建立技术联盟进行合作创新。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研发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进行创新,对企业的整合能力、机会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技术管理能力以及网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于完善的创新能力体系,企业可以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立竞争优势,同时与外部环境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环境的发展。

可见,企业的创新行为在受到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促使了环境的发展和演进。而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管理者个人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其中国家文化又是形成个人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文化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迁,例如新产品、服务对个体价值标准、消费习惯、生活理念等的改变。

3 对以往研究的贡献

基于共演理论,本研究强调企业创新行为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在研发能力、管理者关系、整合能力等创新能力的支撑下,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构建创新网络等具体的创新行为,对资源格局、产业竞争、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文化认知等创新环境因素产生影响,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主动地改变环境。对创新行为影响创新环境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企业与环境互动演化的作用机理,为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指导,有助于创新理论体系的丰富和

完善。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的共演机制。基于共演理论,本研究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对创新环境产生影响,企业与环境是共同演进的。企业仅仅被动适应环境不利于技术创新,而积极参与环境的演化,主动影响创新环境,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绩效。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的共演机制,有利于更全面地揭示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弥补资源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等理论视角的不足,完善创新理论体系;同时,对企业与环境共演机制的深入剖析,可以为企业主动影响环境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有效地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 赵晓庆,许庆瑞.技术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4):64-67.

[2] 吴佩,陈继祥.自主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

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

(4):127-133.

[3] 吴伟伟,于渤,杨莹.企业技术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

究[J].科研管理,2011,32(3):59-66.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7

摘 要 针对国网水电厂在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中比较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实践这一问题,本文以Y企业为例,重点从四个方面对这类企业的文化环境顶层设计进行了探讨:以统领全局的规划为指导、以分类建设体系为基础、以分级管理体系为核心、以科学评价体系为保障,提出了适合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框架,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期望为国网水电厂开展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 企业文化环境 顶层设计 分类建设 分级管理 科学评价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而企业文化环境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被逐渐重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加快企业文化环境建设,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落地,已成为当前国有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

我国电力工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历经了由原电力工业部向国家电力公司,再向国家电网公司的两次重大转变。两次转变,让我国的电力企业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应了社会经济大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党的十以后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时期,作为承担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面联网任务的国家电网公司,必然迎来快速发展机遇。为此,国网公司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全面建成“三集五大”体系,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事业发展、文化先行,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的精神所在,它体现了企业的内涵与底蕴。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企业文化环境作为重要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地的关键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应当包含完善可靠的建设体系,创新高效的管理体系以及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通过三者的有机配合,共同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从而增强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软实力,满足国家电网快速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环境作为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地的重要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Y企业由于办公区、生产区各站点之间地理位置跨度大,分散区域板块构架等原因,使得企业文化环境出现前期规划合理性不足、建设过程规范性不足、管理模式相对滞后、评价机制不够全面等问题。如何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文化环境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四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营造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提供支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开展关于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企业文化环境的界定

企业文化环境是企业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孕育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生成发展壮大所需的物质基础、法律制度、思想观念等各种“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总和。企业文化环境不是某些环境资源的简单拼凑,而是企业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多种环境资源的系统整合。企业文化环境这个客观存在将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及民族传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企业里呈现出不一样的个性。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环境关系极为密切,企业文化环境是企业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准备。

二、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大量参考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对各个国网水电厂的实地调研,挖掘出当前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评价四方面展开分析,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环境前期规划合理性不足

企业文化环境前期规划合理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依靠以往经验办事,科学系统的指导文件较少,缺乏合理有效的建设方法与管理手段等,使得在实际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出现建设点位要素不均匀,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二)企业文化环境建设过程规范性不足

现有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系统性不足,整体建设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文化载体可识别性不高,文化载体中的文字与图片关联性不强;二是企业文化载体统一性不足,部分同类点位要素之间的风格存在差异,设计参数也不够规范。

(三)企业文化环境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现有企业文化环境管理模式相对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管理模式与公司发展不相适应,如在文化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阶段划分不够明确,不能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模式。二是管理制度体系不能有效满足文化环境管理,现有的企业文化环境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管理制度不太健全,总厂与各基层单位职责不够明确,出现管理任务高层集中化的现象。

(四)企业文化环境评价机制不够全面

从Y企业的调研结果来看,企业现阶段的文化环境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缺少文化环境评价指标集,使得评价过程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方法,使得评价结果难以定量化,准确性与可信度偏差,评价效果不明确,无法对建设与管理的决策提供好的依据,难以形成闭环反馈机制。

综合以上问题,本文将以问题为导向,从全局角度出发,自上而下地对国网水电厂进行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以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企业文化传播与落地。

三、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原是系统工程学中的概念,此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即是要完成一项复杂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对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探讨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目的

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目的是从全局的视角对企业文化环境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实现目标上的统一,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和资源上的整合

(二)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内涵

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是企业文化战略层面的蓝图设计,是从全方位的视角,运用闭环管理等理论和“战略-系统”等方法进行企业文化环境总体架构的设计,并对总体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组成要素、各种参与力量以及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等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总目标。

(三)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原则

在对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进行顶层设计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顶层决定性原则、整体关联性原则和实践可行性原则三个原则。简要表述如下:

顶层决定性原则,是指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明确企业在文化环境建设中的核心目标,并以核心目标为导向紧密结合各子系统,达到高层决定方向,上层引导全局的效果。整体关联性原则,是指企业文化环境各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紧密围绕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形成有效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实现系统各部分互联互通、功能协调、资源共享。实践可行性原则,是指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的设计,但非凭空建构,是源于并高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的理性提升,其设计结果要能有效指导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切实可行。

四、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思路

(一)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对企业文化环境进行顶层设计时,要以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为依据,以国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为总体指导,以Y企业生产经营及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现状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分析影响企业文化传播及落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案和措施。

(二)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

针对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前期整体规划缺乏、建设点多面广、管理难以把控、缺乏评价机制等问题,本文采用“5W1H”(WHY,WHO,WHEN,WHERE,WHAT and HOW)理论对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整个过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

首先需要明确国网水电厂企业为什么进行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WHY);

其次需要明确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由谁来做(WHO),即以企业文化环境的目标为导向,设计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架构,并明确各层级各岗位的职责;

然后需要明确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如何开展的问题(WHEN,WHERE,HOW),主要包括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前期规划,如何开展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实施,如何对企业文化环境进行有效管控,如何评价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效果,如何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保障措施等;

最后提出支撑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WHAT),形成能指导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管理和评价的各环节高效、协调运作的顶层设计。

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如下图1所示。

图1 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

五、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框架

(一)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理论工具

根据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结合Y企业的实际情况,借助朱兰质量螺旋模型,将企业文化环境的前期规划、分类建设、分级管理和效果评价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正循环,提出了企业文化环境的质量保障螺旋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文化环境的质量保障螺旋示意图

企业文化环境每经过环境分析、前期规划、建设实施、分级管理和效果评价五个阶段的循环,其文化环境整体建设水平和和管理水平等便会上升一个新台阶。这五个阶段的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深化,如此循环上升,最终有效地推进了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的高效传播和落地。

(二)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

根据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内涵和总体思路,结合企业文化环境质量保障螺旋示意图的主要内容,提出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架构,主要包括文化环境各种资源的整合、文化环境各种功能的协调、文化环境整体结构的优化和文化环境目标的统一四部分。

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架构如图3所示。

图3 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架构

资源整合是进行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支撑整个项目的顺利开展。包括物理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一系列资源的整合优化。

功能协调是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保障,保障整个项目的高效运作。包括三大功能:分类建设、分级管理以及科学评价。

结构优化是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推进整个项目的持续改进。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和评价三大体系的闭环式循环。

目标统一是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关键,指导整个项目的有序推进。目标是指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环境,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落地工作。

(三)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框架分析

结合Y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框架中的三大重要体系进行详细分析。

1)企业文化环境分类建设体系。企业文化环境建设体系是指从横向角度出发,采用分类建设的思想,将企业文化环境根据区域功能的不同分为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三个区域,并以“塑造企业文化形象、传递企业文化理念”为实施思路,深入分析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原则、方法及路径,实现办公行为规范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人本理念的具象化。

(1)建设办公区文化环境,促进办公行为规范化。办公区的企业文化环境应大方庄重,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充分展示企业文化,同时向内部员工传递办公室行为规范。可从以下几个不同地点进行区别化开展:a.在办公区大厅,重点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理念;b.在办公区走廊、楼梯等区域,重点营造“五统一”的企业文化氛围;c.在办公室内,重点传递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规范。

(2)建设生产区文化环境,保障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区企业文化环境应规范有序,生产行为规范、安全标示明显醒目,营造浓厚安全氛围。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a.在生产区外区域,展示国网文化的企业理念、企业战略目标等内容;b.在生产场所空间内,展示技术标准、安全警示标语和口号等内容;c.在设施设备周围,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等内容。

(3)建设生活区文化环境,实现人本理念具象化。生活区企业文化环境应舒适洁净,传递企业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a.在生活区室外区域,美化员工居住环境;b.在生活区室内区域,传递“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2)企业文化环境分级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环境管理体系是指从纵向角度出发,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将将国网水电厂分为“总厂-基层单位-班组”三个层级,并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借助数字分析手段,采用分级管理机制,引入节点质量把控思想,为企业文化环境搭建企业文化环境管理平台,实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的可视化、精细化和标准化三化功能。

(1)借助现代数字分析手段,实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可视化。实现文化环境建设点的可视化从三个步骤来实现,首先对现有企业文化环境各点位要素进行梳理,对各点为要素进行统一的编码,增加编码可识度及信息量;其次构建各点位要素的信息数据库,基于Flash、PowerPoint等软件,构建各厂区文化点位要素的布局图,采用链接方式对布局图中的各点位要素内容进行阐述,实现建设点可视化;最后对各点位要素进行分析,分类分级统筹规划布局,有序推进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点。

(2)采取分级管理机制,实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精细化。实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的精细化可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制定标准化管理体系,统一分级管理标准体系,合理分配各类各级各部门职责权,有效解决各方面职责的履行和冲突;其次构建建设及管理保障机制,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保障分级管理机制正常运转;最后实现各基层各单位分级的管理局面,追求企业文化环境管理的精细化。

(3)引入节点质量把控思想,实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标准化。采用“分类分级+巡视”的方式,对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等关键节点进行把控,以保障分类分级管理效果,提升国网下属企业文化环境管理标准化水平。

3)企业文化环境科学评价体系。企业文化环境评价体系是指以原则和方法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构建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效果评价体系,对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引领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建设进入循环模式,以提高企业文化环境水平,推动企业文化环境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构建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全过程评价指标集;二是设计客观科学的量化评价方法。

(1)以基本原则为导向,构建全过程评价指标集。以全面性和关键性相统一、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为原则,结合企业文化环境的实际情况,借助企业文化环境的质量保障螺旋,对企业文化环境的前期规划、分类建设、分级管理、效果评价和持续改进五个阶段进行全过程评价,构建全过程评价指标集。

(2)以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为目标,设计客观科学的量化评价方法。为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确定指标权重和对指标进行评价两方面展开,进行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和管理情况的评价,从数据中挖据问题,追根溯源,形成反馈机制,使得文化环境不断改进,促成良性循环的形成。

六、结语

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能够有效指导企业文化环境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自上而下对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进行了探索。本文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提出了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相关概念及设计思路,丰富了顶层设计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企业文化环境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提出了国网水电厂企业文化环境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并对其架构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为企业实践文化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工具。

参考文献:

[1] 潘冬冬.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 王海军,赵文刚,焦剑峰.我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

[3] 张云龙.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建设――2015年全国企业文化年会在京召开[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5.08.

[4] 葛万生.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02.

[5] 张巍.浅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4.S1.

[6] 盛立军.以企业文化建设助推科学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6.Z1.

[7] Wang, Pengcheng. The applic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cultural in CNPC overseas operation[J].Proceedings-2013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2014, BIFE 2013.

[8] 鲍旭平.抓实班组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落地[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5.05.

[9] 张良波.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4.08.

[10] 左冬梅.浅谈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0.04.

[11] 蔡俊伦.论我国企业文化环境培育的现状和对策[J].三峡学刊,1998.01.

[12] Fujimoto, T.; Yamaguchi, M et al. New generation of top-down design methodology [J].Shapu Giho/Sharp Technical Journal,1997.67.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环境价值链;生命周期理论;作业成本法

一、环境成本概念及相关的成本核算方法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提出,“环境会计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而被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一种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计算方法。它运用于环境成本核算时,环境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还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成本,是一种为了优化企业价值链而在成本计算上的时空扩展。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费用的分配应着眼于费用的发生原因,按照费用发生的原因分配。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环境成本核算,通过在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的动因深入分析,并按照不同动因分配标准把环境成本细化到各个产品,会使得环境成本对象化更为准确和有效。作业成本法解释了环境成本发生的原因,从而大大提高了成本管理决策的有效性,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分析成本发生的原因,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及准确计算产品的盈利能力。

二、三维环境成本管理法

肖序等提出将作业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成本法结合起来,可得到合适的互补。作业成本法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合理分配的标准—成本动因,而生命周期成本法则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分析范围延伸到未来成本——或有负债成本。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环境价值链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及作业成本法结合,提出“三维环境成本管理法”。从环境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每一项管理行为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价值元素的经济效益而发生的。因此,可以将基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各项环境管理行为作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切入点,由此构建环境成本管理的价值链模式,实现环境成本管理。环境价值链环境成本管理模式立足于环境价值链的各个价值因素中的环境保护,将环境负荷尽可能地最小化于它的生产环节。进一步而言可以将基于环境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统筹为一种价值工程,即对环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结合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系统的评估,其目的是在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成本。

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我认为,环境成本是生产单位产品在其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材料制造与加工、产品生产、产品使用或消费、再生循环和废弃)的资源消耗成本及为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所发生的各项支出。结合作业成本法,在构建的环境成本管理的价值链模式的基础上,对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成本进行动因分析,并按照不同动因在环境成本分配到不同的到各个产品,从而科学有效的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三维环境成本管理流程:一是需对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将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经生产到废弃回收的整个过程划分为N个生命周期阶段,并对每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成本进行归集。二是确认作业并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将上一步归集的环境成本共同构成一个作业成本库。三是确认作业成本动因。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是作业耗费与最终产品产出相观的中介。四是,计算产品成本。企业的产品有多个,则其所归集的环境成本就需要根据动因分配率分配到各个产品的作业成本中。

参 考 文 献

[1]唐欣.基于环境价值链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型探讨[J].财会通讯.2008(12):48~49

[2]吕君.基于环境价值链的闭环供应链模式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7(6):46~52

[3]陈元华,李山梅.对环境会计及其成本与收益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9(1):60~63

企业环境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责任审计;审计问责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7日

一、引言

现代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昌盛,但是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开始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十报告提出:“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14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2014年7月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有鉴于此,除了在环境治理的技术发展上寻求解决途径之外,其实最关键的还在于控制人们的环保行为方式。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者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同理,环境责任当然可以通过环境责任审计对领导者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估。但总体来看,目前所进行的环境审计主要还是合规性审计,包括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绩效审计。环境责任审计是对环保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在中国,环境问题的责任主体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要加强环境保护,其重点应该是将环境责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融为一体。怎样才能使环境责任审计在强化国企主要负责人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以及对环境损害责任进行问责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怎样更好地揭示国企主要负责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哪些路径可以更好地服务环境治理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责任审计理论框架

(一)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颠覆了传统的“股东至上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是股东一方的。弗里曼(1984)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利益三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上述各类对企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对象。环境责任是企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责任,在新型的社会责任体系中,环境责任被认为是与经济责任同等重要的两个基础责任;二是受托环境责任。受托责任是伴随委托关系的建立而发生的,委托关系可以通过托付行为建立,也可以通过聘请和任命行为建立。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不可能规定人的所有行为,会相应产生一些委托问题。委托人必须选择有效的机制来对受托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审计由此产生。公共受托责任在环境领域拓展形成受托环境责任,它催生了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三是权力制衡理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王勤学、吴瑞勤,2010)。我国企业现在的控制权日益沿着“股东――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方向转移,经营者掌控了绝大部分的决策权,如果没有其他权力与其控制权相制衡,管理者就很有可能滥用权力,不能履行其受托责任的勤勉义务,环境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权,可以与监督者的控制权相制衡。环境责任审计后的问责制则可以作为一种惩罚权与管理者的控制权相制衡;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建立人、企业、政府、社会与环境的新型关系,确保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五是环境压力承载理论。环境承载力会因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而变化,通过适当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政策运用,区域资源的承载能力可能有所改善,因此企业对生产废弃物进行处理,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绿色生产意识是有必要的,国企领导人(此处指股东)实施环境保护方面的审计是有意义的。

(二)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责任审计要素。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审计主体和客体。由于委托人和人的不同,审计类型也不同,国有企业股东对环境保护履行情况可以由国家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环境责任审计。股东为了免除其受托环境责任,作为原始委托人,需要对组织的最高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问责,因此需要民间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人对最高管理层进行审计。最高管理层是派生的委托人,组织内部的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甚至重要岗位上的员工是派生的人,最高管理层作为问责主体,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为其问责服务,即内部审计。通过一层一层的责任追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产生间接的影响,最终服务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国有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是环境责任人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做出的、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为。环境责任人是指拥有环境管理决策权和对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执行人。他们要承担履行环境责任的义务。企业环境行为,是指责任人在使用公共资源或在相关经济活动中,做出的能够对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破坏产生影响的所有行为。例如,生产“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产品。

企业内部的最高管理层及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作为承担受托环境责任的人格化核心主体,其个人环境责任是对环境方面的决策、执行的信息报告、行为过程、活动绩效等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如果仅以利润指标作为考核管理者业绩的标尺,管理者通常会为了突出业绩,而不顾环境责任的履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自己薪酬待遇的提升。环境责任审计则可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评价、追究相关管理者的环境责任,督促管理者积极、主动地履行环境责任,实现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

三、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责任问责实施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环境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作为资源环境的最大使用者,国有重工业企业对环境保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细分环境责任,明确审计内容,规范审计实施

1、决策责任。第一,最高层管理者在决策中应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指导企业由“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模式向“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三低一高模式转变;第二,广泛树立环境教育和环境意识,把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作为环境竞争力之一;第三,如实向相关部门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第四,合理利用环保资金;第五,重视内部环境审计工作;第六,其他与环境有关的决策行为。

2、执行责任。第一,中低层管理者应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环境资源;第二,如实向高层管理者披露企业污染治理和周边环境质量和污染事故;第三,其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3、监督责任。董事会应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依据环境责任履行指标完成情况对责任人进行奖惩,监督管理层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二)多元化问责主体,完善环境问责机制。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审计问责行为的实施者由国家审计机关对董事进行问责,董事根据民间审计结果对最高层管理者进行问责,最高层管理者根据内部环境审计结果对中低层管理者进行问责。这一过程是实现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治理的必然途径。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问责效果,必然需要更多的主体参与来共同推动。比如,道德责任需依靠舆论平台的支持。如图1所示,这是一个多层级问责主体框架。这样构建的理论依据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图1)

要提高问责效果,国有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完备的管理契约,建立起严格的考评制度,依据环境责任指标完成情况对责任人进行惩罚。人民作为消费者,应增强绿色消费的观念,通过消费者权利对企业施加外部市场压力来监督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推动企业环境责任不断走向规范化。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对任何一家拒绝履行环境责任的国有企业均可进行全面曝光,以督促其履行环境责任。同时,对积极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企业应给予大力支持和宣传,提高企业信誉,赢得社会公众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审计研究,2007.1.

[2]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审计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