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30 10:38:24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1

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精选篇】

1.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3. 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4.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5. 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6. 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7. 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8. 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9. 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10.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精神文明。

11.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2.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13. 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14.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15. 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16. 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17. 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18. 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19.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20.我 们的古迹,我们的祖国,你不爱护,我不爱护,谁来爱护。

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热门篇】

1.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2. 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3. 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4. 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5.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6.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7. 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8. 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9. 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10.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11. 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12. 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13. 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14.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15.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16.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17. 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18. 纵有金山银山 , 难买文化遗产。

19.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0. 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经典篇】

1.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 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4. 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5. 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6.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7.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8.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9. 留下历史, 保护古迹。

10.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爱护薪火传承。

11.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2. 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13.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14. 保护昨天的遗产就是扞卫明天的文化。

15. 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16.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精神。

17. 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航标。

18. 印证过去,见证未来。

19. 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

20. 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1.弘扬传统文化标语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标语

3.保护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4.保护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精神

课 题:本文系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项目(项目编号:MP2014-62)研究成果。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指引时代精神发展方向,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源泉,需要被发扬光大。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指导着中华文化的前进与发展方向。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培育中国精神为首要任务。

三、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高昂的中国精神,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革命传统,能使大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崇高的理想展望未来、用坚定的信念参与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为实现个人梦、民族梦而不懈奋斗。可见,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

2.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民族复兴的需求

民族复兴是我们立足世界的前提。说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今是价值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民族的复兴绝不仅是GDP的增长,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国精神的力量。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需求。

四、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途径

1.以“知”为前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

(1)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文化多元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对中外文化差异认识的不到位,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削弱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应以“知”为前提,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自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并使之融入各类课程中。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的熏陶、引导和锻造,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以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培育中国精神。

(2)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结合时代特征及大学生身心特点,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诸如思想素材、价值理念等灵活运用,使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以校园文化为基石,创建大学生精神家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空语境下的魅力。让校园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精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在认知基础上,用文化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高校软实力、弘扬中国精神。

(3)树立文化创新意识。指出,不忘本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其积极因素创新发展,使之与时展相协调、与大学生科学价值体系建立相统一。所以,应通过现实及虚拟环境,积极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大学生会博采众长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树立了文化创新意识,培育了中国精神。

2.以“行”为抓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

(1)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中国精神。高校应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发线上、线下资源,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功效。开展相关的赏析、论坛、征文、故事演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使在“知”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精髓内化为自己行动指南的大学生们能有展示自我并引领朋辈的舞台,使他们身体力行,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开展班风及校风建设、社团活动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素质与中国精神培养双提升。

(2)发挥家教作用,培育中国精神。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凝练,以孝为先、由孝而敬的家庭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魅力的体现。可见,家庭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基础和支撑。家庭教育是方式、更是艺术,通过开设家长课题,创新家校沟通方式,培养新时代家教理念,来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把“孝亲”作为“行”的起点,培养“崇德”的思想,激发“报效祖国”的志向,培养孩子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提升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

(3)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培育中国精神。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就要投身于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大学生搭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步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社会调查,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复兴进程中文化的价值、精神的力量,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行列中去。通过志愿服务,接触社会正能量、进一步净化灵魂,为传承中国精神增添信心与动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会把自身汲取的文化精髓弘扬到社会中,把中国精神的力量传递到实现民族复兴的队伍中。平台的搭建使社会正能量走进校园,社会的需求也会使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同样,高校思想传播、精神引领的作用会辐射到社会。平台的搭建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弘扬,中国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思宇.中国精神[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

[3]李大建.以文化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向[J].教育研究,2011(3).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3

一、国学热渐入佳境

在山西省,太原市除了有晋豪学府、北大总裁班,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60多个。令人高兴的是,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动多样的实践,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等都各有所长。这些国学学校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这些民办幼儿园的国学课程概括起来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对这些内容,各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朔州市国学会创立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到目前已复制了20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的家庭已累计有2000多户,间接参与的家庭有1万多户,能背论语的孩子有1千余人。

在河南郑州,从2010年开始以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弘扬国学。郑州二七区举办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时,有政商学各界代表1300多人参加。当年9月,河南举办了由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六千人的国学论坛。在河南的18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3天以上;还有国学讲坛、讲堂,都是政府牵头、企业家捐款、学界组织,是政商学结合。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

在山东曲阜市,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目标。全市已建成675所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已举办各类培训两千多场次,受众达50万人。市政府从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于教育培训、典型表彰、教育设施完善等。曲阜最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在陕西榆林市,民营企业家韩海燕于2001年在家乡佳县办起了燕翼堂私塾,培养小学生学诵经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我们考察了明德学校、长谦学堂等几家私塾。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的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别是国学热正在兴起。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凡是学习国学坚持时间较长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性有了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村风村貌有了明显改变;学国学的少年青年,初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貌地待人接物,提高了自己动手的生活能力。青少年国学教育促进了家长学习国学,促进了亲子教育和师生教学相长,改变了家风校区。特别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为子孙计长远的道理,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教育。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并茁壮成长的肥壤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作为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二、国学热的冷思考

一是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主要是国学机构审批难;无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师资短缺;在国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我们发现,有少数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因而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少数国学堂不教学生认字,而只背经书,背了数万字的经书,却不明字义。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和学文.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内容以至四书的选段是应该的,但少数学堂让孩子两三岁就背易经、老子、庄子之类,就不太妥当。还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这也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天才精英,但要因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还有的国学学校有些过分注重形式,应更多地注重国学内容的传承,精神实质的传承。还有极少数学堂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多。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及时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过多指责。

二是政府推动不力。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上面中央领导很重视,下边民间办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中间有关部门和地方一些领导同志对这一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的高度上来,真正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工程来抓。

三、对弘扬国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对国学的认识,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提高,但重点是领导。由于国学教育中断上百年,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现在为官缺德,政治生态问题很多,以至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甚至呈现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严重现象;在领导水平和工作方式上,有术无道有的道术全无,德才皆缺,升官走邪路,理政全无方。要通过弘扬国学中关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思想,修好为政之德;借鉴无为而无不为和君子不器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弘扬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命维新的革故鼎新思想。要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包括官德)与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全面提高了对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对弘扬国学工作的领导,才有资格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对国学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在培训领导干部中开设国学课;在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中增设国学内容并适当加大分量;把对国学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抓弘扬国学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

山西是尧、舜、禹建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学基因较其他地方尤为显著,这是山西及中原数省的突出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唤醒这个基因,改变山西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特别要深化官德建设,清除产生贪官污吏的思想文化土壤。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吏中,要借鉴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先刑后的中国传统治理原则,大力加强官德教育,加强清、慎、勤的传统政德教育。这是治理山西的重要战略途径。

(二)加强分类指导。面对千差万别、不同层次的受众,国学的认同和弘扬面临不少困难。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解和担心。在弘扬国学中,也多有正负能量搅在一起,不好分辨、不好规范的情况。要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基础,行业与职业之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摒弃损人利己的小聪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弘扬国学的方式,如学院派、诵读经典派、诸子百家派、弟子规派、国学与佛道结合派等,要分析其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比如,我们提倡的国学,本来就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但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不应掺和宗教成分,这与尊重成年公民的信仰自由是不同的两回事。不提倡以宗教教义解释五经四书和老子等国学经典。

要端正国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人重于才,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要着力培养能明明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品位的人;培养民胞物与,以大爱之心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人;培养优游暇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能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人;培养能反省自己、反省人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性,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要改变一些领导同志对弘扬国学采取的不反对,不支持,不干预的不成文政策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积极地领导和指导弘扬国学的工作,及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弘扬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4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与动态的延续、创新功能等独有的特质和优势。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和熔铸的优秀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和可操作性,要将其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应重视全面的社会治理,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正风正气;应重视家风教化,让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生动“落地”;应注重立德树人,学校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是中华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和心理归宿。我们应挖掘好、保护好、弘扬好、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关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着重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些论述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美德的当代价值,2015年11月26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与孔子研究研院专家学者座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作为繁荣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和积极价值,那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其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时代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是否还与当今社会相适应?应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显著特点,从总体上科学地回答了“传统文 化有何当代价值”的问题。党的十以后,反复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的丰厚滋养。” 在曲阜考察时,他更是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 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在看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不仅要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更重要的还必须坚持和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中华优秀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伟大复兴的需要,这就是我们说的一个观点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可以树立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促进人们形成振兴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力量。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富贵不能武不能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传统中国文化所展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刚直不阿,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仍是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得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需要 1940年初,抗日英雄杨靖宇被日军包围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里,支撑着杨靖宇与日寇顽强战斗的力量就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以超越民族 宗教的界限。产生巨大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特别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思想通^人们价值上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繁荣。在2013年10月11日,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的历史大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民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在今天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即是优秀文化的精髓更是增强民族团结文化凝聚力量的源泉。

中华优秀美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邢二平是河南水利职业学院2012级的学生他因三次跳入黄河成功救起了3名落水人员,荣获河南省“感动中原”年度人物。因孝敬父母荣获鹤壁市尊老爱幼特别奖,并获得2015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在邢二平的身上体现了中华优秀美德的积极作用。他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等品德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而且是因为他践行了这些中国传统美德才成就了他乐于助人的品行。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美德和成就 也会对社会今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他更好的成长成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敬业、廉洁自律。

大学生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不仅可以增强热爱祖国,热心公益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且还可以促进我们道德意识合作意识的增强,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仅如此,良好的道德和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5

一、"国学热"渐入佳境

在山西省,太原市除了有晋豪学府、北大总裁班,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60多个。令人高兴的是,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动多样的实践,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等都各有所长。这些国学学校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这些民办幼儿园的国学课程概括起来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对这些内容,各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朔州市国学会创立"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到目前已复制了20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的家庭已累计有2000多户,间接参与的家庭有1万多户,能背论语的孩子有1千余人。

在河南郑州,从2010年开始以"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弘扬国学。郑州二七区举办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时,有政商学各界代表1300多人参加。当年9月,河南举办了由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六千人的国学论坛。在河南的18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3天以上;还有国学讲坛、讲堂,都是政府牵头、企业家捐款、学界组织,是政商学结合。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

在山东曲阜市,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目标。全市已建成675所"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已举办各类培训两千多场次,受众达50万人。市政府从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于教育培训、典型表彰、教育设施完善等。曲阜最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在陕西榆林市,民营企业家韩海燕于2001年在家乡佳县办起了燕翼堂私塾,培养小学生学诵经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我们考察了明德学校、长谦学堂等几家私塾。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的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别是"国学热"正在兴起。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凡是学习国学坚持时间较长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性有了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村风村貌有了明显改变;学国学的少年青年,初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貌地待人接物,提高了自己动手的生活能力。青少年国学教育促进了家长学习国学,促进了亲子教育和师生教学相长,改变了家风校区。特别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为子孙计长远"的道理,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教育。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并茁壮成长的肥壤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作为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二、"国学热"的冷思考

一是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主要是国学机构审批难;无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师资短缺;在"国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我们发现,有少数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因而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少数国学堂不教学生认字,而只背经书,背了数万字的经书,却不明字义。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和"学文".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内容以至"四书"的选段是应该的,但少数学堂让孩子两三岁就背易经、老子、庄子之类,就不太妥当。还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这也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天才精英,但要因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还有的国学学校有些过分注重形式,应更多地注重国学内容的传承,精神实质的传承。还有极少数学堂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多。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及时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过多指责。

二是政府推动不力。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上面中央领导很重视,下边民间办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中间有关部门和地方一些领导同志对这一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的高度上来,真正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工程来抓。

三、对弘扬"国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对国学的认识,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提高,但重点是领导。由于国学教育中断上百年,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现在为官缺德,政治生态问题很多,以至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甚至呈现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严重现象;在领导水平和工作方式上,有"术"无"道";有的"道""术"全无,德才皆缺,升官走邪路,理政全无方。要通过弘扬国学中关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思想,修好为政之德;借鉴"无为而无不为"和"君子不器"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弘扬"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命维新"的革故鼎新思想。要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包括官德)与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全面提高了对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对弘扬国学工作的领导,才有资格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对国学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在培训领导干部中开设国学课;在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中增设国学内容并适当加大分量;把对国学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抓弘扬国学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

山西是尧、舜、禹建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学基因较其他地方尤为显著,这是山西及中原数省的突出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唤醒这个基因,改变山西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特别要深化"官德"建设,清除产生贪官污吏的思想文化土壤。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吏中,要借鉴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先刑后"的中国传统治理原则,大力加强"官德"教育,加强"清、慎、勤"的传统政德教育。这是治理山西的重要战略途径。

(二)加强分类指导。面对千差万别、不同层次的受众,国学的认同和弘扬面临不少困难。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解和担心。在弘扬国学中,也多有正负能量搅在一起,不好分辨、不好规范的情况。要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基础,行业与职业之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摒弃损人利己的"小聪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弘扬国学的方式,如学院派、诵读经典派、诸子百家派、弟子规派、国学与佛道结合派等,要分析其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比如,我们提倡的国学,本来就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但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不应掺和宗教成分,这与尊重成年公民的信仰自由是不同的两回事。不提倡以宗教教义解释五经四书和老子等国学经典。

要端正国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人"重于"才","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要着力培养能"明明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品位的人;培养民胞物与,以大爱之心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人;培养优游暇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能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人;培养能反省自己、反省人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性,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要改变一些领导同志对弘扬国学采取的"不反对,不支持,不干预"的不成文政策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积极地领导和指导弘扬国学的工作,及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弘扬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弘扬国学的传承体系。纵的方面,建议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做到弘扬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这样,才能使弘扬工作"一杆子插到底".再如,各种社会性的、民间性的国学组织,如儒学会、国学会、文化促进会等,都要明确各自职能,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各级都要组织有较高水平的国学宣讲团,配备合格的讲授人员巡回演讲。

横的方面,要按"让13亿人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的精神,传承体系要坚持落实国学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并使社会分散人员、特殊人群也能受到教育。要使全社会的国学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气氛和优良的环境;要明确传承的责任主体、传承人员、传承内容、弘扬措施,并加强检查督促,实行奖惩激励。

(四)对民办国学私塾、学堂、书院、学校予以政策支持。帮助它们解决在发展中步履维艰的问题。

1、予以体制承认。该批准的为合法单位的及时批准,使民办的国学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得到官方承认,办学名正言顺,学生有学籍,解决与体制内学校不相衔接的问题。应适当放手、放开,让民办国学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竞争。借鉴广东潮州的做法,批准一些民办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国学学校,使学习内容、学籍从纵向上衔接起来。这种体制承认要建立在评估之上,对有办学资格,有基本办学物质条件的、已办学校质量较好的优先批准。已办学校尚不合格的,在加强指导,限期达标后也可批准。废除个别地方有关民办国学幼儿园孩子不能上公办小学等不合理规定。

从长远看,国学教育必须深度进入现行教育体制,必须加大公办各级各类学校学国学的分量。各级教育部门要拿出具体工作方案并加大推进力度。要借鉴民办国学教育的成果和不足,审慎而积极地开放和改造现有教育体系,改革教育内容和方式。如在语文教材上不能"去中国化""去古典化""去乡土化";教学方式上,如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改"一刀切"为因材施教,等等。

2、给民办国学学校以一定的办学自。国学有不同于其他各具体学科教育的特点,民办也有不同于公办的优势,对教学各科目的目标、课程设置、老师资质认定、课材编选,教与学成绩的考核,应赋予其一定自。

3、给场地。民办国学学校急需办学场地,建议政府把关停工厂的场地和废弃学校的场地无偿借给或低价租给它们使用。确需批准用地时也要压低征地价格,放宽限制,简化审批手续。

4、坚持实行"民办公助".给国学学校以资金补助。从公办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块资助民办国学学校建校和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对困难较大的民办校予以教师工资补贴。

5、国家出资提高民办国学学校教师待遇。除工作补贴外,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资质认定方面给予公平待遇,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予以资助。

6、从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培养国学师资人才。合格的国学师资是传承国学的中坚力量,是传承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当务之急,是选拔一批内外双修、德才兼备的热爱国学的在职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使之取得资质,尽快上岗,解决国学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各省应建立国学培训基地。名牌大学、各级党校要承担培训师资任务,作出培训规划,国家要提供培训经费。

(五)新闻媒体、社会各方给弘扬国学以舆论支持。媒体要加大直接宣传国学的内容,如举办电视直播的蒙学知识、"四书"知识竞赛等,推动国学普及工作。要及时传播弘扬国学的信息,总结和宣传典型经验。

(六)加强对国学的研究。

1、通过研究,弄清国学的本义,弄清传统文化的由来、特点和内涵,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人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读通原著,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古圣先贤的思想。在诠释国学时,不能只抓只言片语,任意发挥。现在有些人不潜心研究,急于出名出彩,以至"戏说"四书五经,戏说传统文化,于人于己,有害无益。

2、分析好,大有益。在研究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分析,辨别、界定国学中哪些是应当继承的精华和正确思想,哪些是受历史局限,现在不再适用的思想观念,哪些是该批判、舍弃的东西,以决定取舍。不能不加分析,简单地提"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对"古"和"今",都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该"厚"则"厚"之,该"薄"则"薄"之。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6-0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给民族精神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亘古不变的优秀品质。

一、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处于意识形态形成初期的大学生采取了各种手段,企图将“西化”、“分化”的思想灌输给我国大学生。在这个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矛盾与斗争最激烈的重要阵地,更要努力把握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以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其能够自觉抵御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将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二)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理想信念是人们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是人们追求梦想的依托,是人们世界观、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是确定人生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同民族精神一样,理想信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总之,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切实做到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

(三)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国民中最具有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的群体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队伍中的生力军,其素质能力将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所带来的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一刻也不能松懈,使大学生们凝聚一心,克服万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新时期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渠道作用

1.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要围绕培育“四有”新人这一根本目标,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在内容上要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研究的最新发展,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知识内涵;要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拓宽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全球视野;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中融入与生活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要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理论学习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交汇点,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引导与互动相结合,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下进行;二是严肃与趣味相结合,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增加趣味性,利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的教学;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新教学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想提高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将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引入到课程教育当中。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以及讲座,以促进其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二)顺应时展,积极推进文化多样性发展

1.正视信仰危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信仰危机是由于文化多样性的冲突所造成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企图“西化”和“分化”的产物,也是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客观反映。我们要高度重视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帮助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树立信心,使其对主流文化产生认同。首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其次,加强主流思想文化教育。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对和抵制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潮流。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个方面着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有说服力和凝聚力,在关注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的同时,要重视个性差异,在共性的指导下寻求多样化的个性发展,使共性和个性完美结合。

2.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石,是道德建设的源泉。在新形势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把握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祖国美好的未来,明确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要努力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3.端正态度,科学对待西方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的强势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西方“文化入侵”中的“西化”和“分化”的政治企图,使大学生能够冷静面对;另一方面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分析,科学对待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理性地加以吸收和批判,决不能盲从。

(三)挖掘文化资源,注重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是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又一重要途径。高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参观哈尔滨烈士陵园、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防洪纪念塔等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教育。高校还可以寻求社会的帮助,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对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力度,动员各级政府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呼吁各企事业单位积极配合大学生到其单位进行参观和实习,各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抢占网络教育新阵地

高校要加强网络建设,抢占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网上制高点。首先高校要在网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网站,立场和观点要鲜明。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大学生为网站服务对象的理念,以学生为网站建设和管理队伍的主体;要强化导向,在栏目的设置和信息的采集与上,要坚持主旋律,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要坚持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来创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网络平台;要注重服务内容,为了针对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等需求,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将教育和服务相融合,通过网上服务,来提高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让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来实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其次高校要通过校园网建立党建和团建网站,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参考文献:

[1]董鸿扬,张洪兴.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学习读本[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剑旄.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求索,2003,(3).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7

第四章

一、单选:

1. A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A.道德 B.法律 C.法规 D. 规范

2.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 B 等形式表现出来。

A.社会舆论 B.风俗习惯 C.法律条文 D.法律规范

3. 道德的 D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调节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认识功能

4. 道德的 A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调节功能 B.认识功能 C.导向功能 D.沟通功能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 B 为核心。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共产主义 D.社会主义

二、多选

1.道德是(ABCE)

A.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B.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C.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

D.具有稳定性

E.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主要功能(CD)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认识功能

D.调节功能

E.沟通功能

3.道德的社会作用(ABCDE)

A.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C.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D.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E.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4.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有(ABC)

A.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B.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C.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D.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促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

E.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保持是国家稳定的重要手段

5.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存在哪些错误的思潮(AC)

A.文化复古主义思潮

B.全盘西化主义思潮

C.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D.大国沙文主义思潮

E.文化帝国主义思潮

三、简答题20分

1.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4、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四、改错20分

1. 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激励功能( 错 )

2.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错)

3.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无私奉献为原则

五、辨别对错并在下面写出错误的理由:15分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对)

2、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对)

3、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对)

4、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利益(错)

保障的是个人的正当利益

六、论述题(20分):

1、简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答:中国传统道德是历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对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就难以更好地推进。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8

大约在700年前,一部介绍中国的《马可波罗游记》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地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多数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正是这本仅仅揭示了中华文化冰山一角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永铭于心的骄傲。

******在党的十七大所作报告中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重视,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华传统文化许多宝贵内容直到今天还在闪烁着光芒。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其优秀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其表现形式。

首先,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的力度,发掘文化优势。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在21世纪新的生长点,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最终对世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

要树立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强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原创动力,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

其次,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积极资助国际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认同与使命意识。

要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承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发扬光大。

再有,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当代,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因此,有必要系统地、高标准地制定对外文化产品输出计划,逐步通过翻译、出版、演出、展览等国际文化运作规则,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推进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影响力。

另外,要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内容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重视,也深深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历史性的落到了当代中华儿女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 弘扬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将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荫翳千秋后世。

点评:

这篇文章谈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今社会弘扬发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这样的主题一方面要确实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博大精深分析清楚、准确;另一方面也不能过高的将其夸大其词。

这篇范文把握得比较得当,比如其第二自然段: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永明于心的骄傲。即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分析得比较透彻,但另一方面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也只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之一,也不能用过分的、夸大其词的语言。是每一位炎黄子孙永明于心的骄傲,这样的论述准确、透彻。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了******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的相关论述,这样的引述当然是我们比较提倡的。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9

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有着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在这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之所在,成为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清晰脉络,成为鼓舞中华民族不断奋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因此,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研究、分析高校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探索新的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对高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至关重要。

面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高校有必要审视一下这方面工作的不足。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使一些大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存在误区。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留学、经商、工作、旅游观光或在国内的外资公司供职。在这样的形势下,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既是“地球村”,人人都是村落中的一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当然,也因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最优化的配置,更加速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每个人都因此去寻求机遇,发挥才智,获取自己最大的生命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最大人生价值。致使一些学生认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倡导的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有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再加上经济全球化伴随着激烈竞争,使人们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个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爱国感情,在国家遇到危难、遭受侵害时,爱国的民族情感会自动迸发出来。在大学里,关键是学好专业知识,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其次,“入世”后的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了新的挑战。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审美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民风民俗、语言体系、文化心理结构的融汇和综合。在过去,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和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网络传媒打破了空间界域,网络上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势不可挡,多元的文化传播在网络上将出现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网络传媒起步较早,各方面相对都比较成熟,这就形成了英语文化对非英语文化国家影响的“顺差”。这一局势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加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其种类和数量也触目惊心,诸如种族主义、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和侮辱性言论等文化垃圾,严重危害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产生负面效应。顺应新的时代要求,中国适时地加入WTO,但中国加入WTO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国外的电影、音像制品、出版物、艺术品、演出、旅游等领域也将逐渐享受与国内相关领域同等的待遇。根据中美就我国“入世”所达成的协议,我国在近几年内将允许中外合资经营音像制品的发行、销售和出租;将允许每年进口20部外国影片,并在“入世”3年后达到每年50部,允许中外合资新建或者改造影院并参与管理。文化贸易中的文化价值观方面的“输入”将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化。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之中,我国(特别是前卫的当代大学生)客观上也必然受到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这些都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

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就必须正视时代,正视自己;就必须适时地把握时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沉淀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特质,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国人的灵魂。在新的时代环境里,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的未来,我们必须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中,加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教育,更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意义。

首先,必须提高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性认识,以此来巩固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就必须指出大学生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所存在的误区与认识不足,必须分清弘扬民族精神与狭隘民族主义二者之间的区别。狭隘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以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由,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之上,对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歧视、限制、掠夺的政策,维护本民族的特权。认为自己民族的一切都好,拒绝和排斥其他一切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的文明,盲目排外,惟我独尊。而民族精神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因此,它绝对没有丝毫的排他性,而是体现着一种宽容团结与和谐进取的精神,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我们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与时俱进的民族品质,可见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弘扬民族精神和追求个人价值二者也是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国家利益得到维护和发展,国家才有能力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和活动空间,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又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两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弘扬民族精神和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矛盾,高尚的民族情感可以强化学生的报国之志,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可以更好地学好专业技能。相反,就有可能迷失政治方向,最终走向歧途。

其次,活跃校园文化,做好“四个”结合,丰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把民族精神培育寓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做好“四个结合”,是保证培育在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性载体。具体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假期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主题社会调查、科技支农、夏令营、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一个锻炼自己、认识社会的机会,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也可以结合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活动,在传统节日中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风尚。各个高校中都有许多富有传统民族特色的社团,其中不乏有着眼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的社团。学校可以加强这些社团的建设,在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其在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和人文讲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