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3-07-10 16:29:0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1

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少数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不同的宗教和语言文化,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地了解不够深入,而且传统文化教育中很容易忽视民族文化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本文结合普洱市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文化教育状况,主要阐述了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大学生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归纳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普洱市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优秀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以期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然而就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现状来看,其同优秀民族文化的整合度较差,致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够全面,不利于大学生和谐价值观念的形成。以普洱市为例,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进一步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1.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就当前普洱市边疆地区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状况来看,整体教学质量相对良好,然而在良好的教育形势下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注重边疆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和推广。在当前社会中,各种思潮和文化相互掺杂,再加上一些国外文化的入侵,对普洱市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阻力,甚至导致大学生思想扭曲,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产生质疑,摒弃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这将会严重影响边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改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质量,而对于普洱市大学生来说,中华传统文化如果能够同边疆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融合起来,会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对学生正确思想理念的塑造大有裨益。①将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改善普洱市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为边疆地区大学生三观的树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大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将边疆民族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2.使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得到提升

根据国家党中央的会议决策,边疆民族地区要积极开展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断推进我国文化建设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然而针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还要考虑到普洱市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抛弃珍贵的边疆民族文化,否则会影响大学生正确文化观念的形成。从整体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下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普洱市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文化能够使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大学生在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也体现出来,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有利的条件,便于大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并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贡献。

3.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我国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汇聚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的过程中,还需要不同民族共同努力。在对普洱市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合理地融入边疆优秀民族文化,这不仅能够体现出民族和谐的本质,而且还可以发挥促进民族团结的功效。③精神文化在提高民族团结性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经济手段、政策体制等方式存在本质的区别。精神文化能够从本质上拉近不同民族间的距离,消除不同民族间的歧视,从而正确地看待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然而在普洱市大学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普遍将关注点放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对边疆民族地区优秀民族文化地宣传和推广力度欠缺,大学生在不了解边疆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很难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边疆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整合,能够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消除大学生内心的文化矛盾,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处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高效地解决文化冲突问题,为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4.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对普洱市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④但是仅仅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普洱市大学生来说远远不够,还需要将边疆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完善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职责,努力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任务。普洱市大学生在认真学习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以身作则,根据道德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在中华传统文化和边疆优秀传统文化的联合教育模式下,使普洱市大学生能够摒弃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坚守自身的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普洱市大学生在深刻意识到边疆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之处后,才会积极弘扬和发展边疆优秀民族文化,使边疆民族精神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边疆民族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边疆民族大学同汉族院校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普洱市高校在针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区别性的对待,对边疆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和研究,采取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边疆优秀民族的途径。在全新的、融合性的文化教育模式下,有目的、有目标的开展大学生文化教育工作,使普洱市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得到改善,培养出道德文化修养较高的人才。

1.基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大力开展优秀民族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各个民族均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来说,传统文化在割裂边疆民族文化后,并不是完整的整体。所以普洱市大学生一方面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边疆地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行有机融合。⑤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的前期下,肯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借助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一系列融合性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来激发普洱市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形成较强的民族凝聚力,提高普洱市高校文化教育工作的质量。普洱市大学生在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与边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同后,会更加尊重和肯定边疆民族文化,端正自身的民族价值取向,更加主动地传承边疆优秀民族文化,这对边疆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渠道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普洱市大学生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联合边疆优秀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时,可以通过已经构成的文化教育渠道,逐步渗透边疆优秀民族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应从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实际的社会热点话题,潜移默化地将边疆优秀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整合起来,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和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⑥此外,普洱市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要合理、恰当地穿插一些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使二者有效地衔接起来。教师可以结合文化教学课程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手段和措施,便于普洱市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边疆民族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将此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准则,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水平,树立良好的民族使命感。

3.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工作也必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和作用。高校网络普及程度逐渐提升,这就为传统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普洱市高校可以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全面化的传统文化融合边疆民族文化教育的知识信息。⑦考虑到普洱市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文化教育平台的打造要尽量迎合大学生的需求,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开展文化思想教育工作,使边疆地区民族文化能够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质量和效率,激发大学生学习边疆民族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网站,普洱市大学生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深刻地理解边疆优秀民族文化所占的比重,体会优秀民族文化散发的魅力,进一步致力于创新传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融合网络教育模式,保护好边疆优秀民族文化,使大学生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奋斗。

4.依托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

普洱市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导致其对边疆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在把边疆地区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好传统节日这一机会,有效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普洱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可以选取边疆地区的几个典型传统节日,以此为契机来分析节日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文化,并向大学生普及边疆传统节日的发展、意义,让大学生更加尊重优秀民族文化。⑧还可以将汉族传统节日与边疆民族地区的节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相同点,研究节日寄托的思想和情怀,消除民族间的距离,提高大学生对边疆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经过不断发展和积累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而且还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推进国家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同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进行融合,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趋势,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先进网络文化教育技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和边疆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等角度入手,让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边疆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杨维杰 李昳华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引文注释

①杨晓婉.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机制研究——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商,2015(07).

②卫军帅.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③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④蔡英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⑤周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8).

⑥黄昕,姚婕.文化多元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8).

⑦马菊霞.关于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4)丁群安.

⑧陈俊.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2

1、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

2、说好普通话,迈进新时代

3、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5、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扬爱国情

6、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7、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

8、树立语言规范认识,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河南;地域文化;保护

河南地处中原,九州之中,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向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22个王朝在此建都。孕育和创造了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知河南者知中国,得中原者得天下”,说河南是中华民族的缩影,河南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点儿也不过分。

近年来,多次见到党报党刊上呼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感慨万分。但往往仅是吹风而已,见不到更多实质性的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又令人惋惜。一些本属于我们河南的文化却被别人“借”走,经过打造,成了人家的“固有文化”或品牌,一些我们河南也有的文化现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而被不断遗失,这着实又让人心酸。“商山四皓”本在河南济源境内的商山居住,因避秦乱在王屋山下的“避秦沟”(又名“远尘沟”)隐居,由于史料记载的错误,被历史嫁接到陕西一带的商洛山,而陕西就此打造出了“四皓文化”。济源境内现存有绮里季墓、三皓墓和东园、绮里、三皓、商山、远尘沟等地名。又如 “仙女下凡,董永招亲”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体现了劳动人民心灵美好的寄托,触动了中国固有的孝文化根底,不断被演义传诵,山东、江苏、山西、湖北、安徽等地把它作为自己的区域文化加以打造利用。如安徽的黄梅戏曲《天仙配》、湖北打造的孝文化、山东申报该故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而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同样流传着 “董永招亲”的美丽传说,故事发生在济源市西南的大峪镇槐姻村一带。相传仙女下凡,震怒天庭,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将仙女抓回,拆散了姻缘,气死了当年为媒的老槐树,当地群众为纪念汤帝的点化,取老槐树的躯干盖成了槐姻庙汤帝殿(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槐姻村也由此而来。目前还有董岭、仙口、槐姻等地名和董永墓、仙口寺、槐姻庙等文化遗存。

其实,河南的文化遗产被遗失或者被他人“借取”的还远不止这些,也就是说因文化“丢失”给我们河南人带来的悲哀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不主张名人争夺战,从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言,好的文化得以弘扬,我们为之欣喜高兴,但就保护和发展区域文化而言,就不可为之而欢欣鼓舞了。那么怎样才能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河南固有的地域文化,发展创造河南的未来文化呢?我想最根本的途径是群策群力,其基本办法有三: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现有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文化保护弘扬机制和扶持引导政策。传统优秀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必须加以保护。现在不少城市、村镇、住宅小区都建立起了文化大院,加强了文化设施建设,为实现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仅仅在硬件设施上的建设还远远不够,需要在内容上下下功夫,如出台政策,鼓励挖掘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创造先进文化,让文化大院真正起到宣传教育、陶冶性情、传承弘扬文化的阵地,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4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都必须加强传统文化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否则,这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不但是无法弥补的重大经济损失,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利用的重大缺失。发展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既定国策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政治、外交、科技、军事上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认真总结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其中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1]可见,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已被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决策之中,并成为国家今后乃至长期建设中的一个最重要核心层面和支点,因此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不可不把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来构建。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坎坷发展积淀而成的,它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改革、创新,不断融合、壮大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来凝聚而成的精神、性格、品格、道德和风尚。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维系民族的根本,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凝聚的纽带,是促进民族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载体”[3],“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去追随别民族的文化,其经济再现代化,也会被看做是一个业已消失的民族,或者是别的民族的复制品。”[3]因而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展,突显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河南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发源地和经历者,民族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河南地区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也就是历史上河南地区人民的思想和价值道德观的凝练与升华。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多元生发,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显然起了主导作用”,[4]“自殷周至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区域,它奠定了中国人的基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5]基于此,中原经济区在建设和发展中理所当然也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的重任。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现象迫切要求发展传统文化不可否认,几十年来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有了一个很大提高。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也产生了诸多和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国度极不相称的不良社会现象和行为。譬如当今社会上,为了赚取钱财,不少商人不是以次充好、以假当真,就是昧着良心造假,或销售变质、有毒的食品,甚至有的故意向食品里添加各种有害于人体的有毒物质以赚取高额利润。其他如偷盗、抢劫、诈骗、贩卖人口、走私、贩毒等现象也是屡有发生,以致不少青少年在这诸多不良现象诱引下走向不健康甚至是犯罪道路,从而越来越多的人把诚信、孝亲、厚道、礼节等这些中国自古以来所尊崇的人文传统和优秀道德品质置于脑后。这一切不仅表明在今天市场经济下人们道德水平趋向下滑,也显露出人们的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逐渐淡薄和偏离。这不仅给河南的安宁和发展带来潜在威胁,也给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带来巨大滞阻。所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刻不容缓。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传统文化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以文献、资料等形式的存在,也有以名胜古迹的形式存在;既有因考古发掘而呈现给世人的,也有以戏剧、节日、故事、传说、绘画、手艺等传承的方式流传的。有的甚至蕴含于人们的习惯和思想中,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因此,弘扬传统文化也就应该依其本身多样化的存在方式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发展。最主要的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种途径:其一,高校学术研究、社会文化普及和民间传承等多层次相结合来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很大一部分也最重要的一部分存在形式是文献资料的记载。因而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存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展现我们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精神风貌。当然,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和进行学术研究只是学术层次上的传播形式,这种形式层次较高,并非绝大多数民众所能解读。因而我们还须对弘扬传统文化进行普及,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成果的通俗转化,出版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使之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食粮,一方面需要一大批最基层的传播者来言传身教。这除了要求研究者本人能很好地传授研究成果外,还需要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去做有效传播。从这点来说,高校里的传统文化研究和文化普及是极重要和不可或缺的。而对于潜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通过研究的方式来记录传承,另一方面可以予以开发利用,培育成文化产业。这样既能让民间传统文化继续存在,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又可以借此发展经济,活跃群众文化,提高民众素质,同时又能使它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如此,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这样也就保证了传统文化多层次、多渠道对民众的影响和熏陶,真正做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6]。其二,对传统文化进行文化产业的大力开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既要不忘本民族优良传统和道德,坚持民族文化本质和特色,也要以之为当代市场经济服务。因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们要立足中原地区传统文化优势,积极拓展对本地区富有特色和代表性传统文化发掘利用,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也要让它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除了继续发展以名胜古迹为主的旅游业以外,还有以下几种途径:(1)对传统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开发传统文化产品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它既可以挖掘本地区优良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可以产生新的文化产品。这点上食品行业做得比较好,如周口的宋河粮液、开封糕点等。作为中国深厚历史文明的承载地和文明区,中原地区像这样的传统文化和技艺还有很多,今后除了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外,还可在服装、药品等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开发,选择其中富有底蕴和长远开发价值的文化和技术予以利用,推出产品,并将它们打造成河南的品牌。而这也是保持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举措。(2)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体和主题的创作活动。雕塑、雕刻和绘画是一种较为高雅的艺术,已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欣赏、购买和收藏,以这样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也就越能体现文化的高雅和价值。譬如临颍县的民间艺人梁俊峰在雕刻上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的龙凤文化,还继承了庙宇文化的内涵,这使他的雕刻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传递了人文精神,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他也因此创办了集团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然而类似这样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作品中并不多,特别是一部分摄影作品追逐的几乎多是女性和女性多种矫情姿态的呈现,并以之为美和艺术,这实在是与当今文明的发展进程、道德和人性的教化背道而驰,因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应该力避此点,大力倡导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雕塑、雕刻、绘画和摄影作品,以此来引导民众、教育民众,从而在社会上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们这个社会真正回到文明和理性中来,从而在世界上骄傲和自豪地展现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和高尚的文化风貌。(3)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内容和主题的电影电视、动漫、游戏、戏曲的创作和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是多方面和多渠道的,其中电影、电视、游戏、动漫和戏曲是社会上各个层次大多数人所喜欢和频繁接触的传播方式,因而在这方面加大对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推出有特色的文化专栏和一批文化精品,无疑对弘扬传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这其中电影、电视、动漫、游戏在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中必须避免目前存在于影视文化中的色情、暴力、凶杀、现代式的浪漫、钩心斗角的算计等情节的演绎和宣传,而要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以和为贵、崇礼重情、贵仁尚义、乐观向上、友爱助人、厚德诚信、守法循规、担当社会责任、爱国保家、捍卫民族尊严、誓死保卫国家利益等这些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和文化精神以及主流意识为中心为主题。另一方面,河南以豫剧驰名,而豫剧不仅为河南人也为很多外地人所喜爱,因而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对豫剧的开发是一个重要途径。在对豫剧的开发上,我们同样要立足中原特色,一方面既要做好对传统优秀曲目的继承,一方面又要研究和编导出以传统文化精髓为主题的新戏剧。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补贴,组织成员在社区和节假日里表演,像许昌戏曲爱好者在假日自发组织、自发参与来为观众表演的形式就很值得推广。(4)进行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发掘。中国自古以来就极为注重“乐”的作用,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7]“凡人之从上教也,皆始於音,音正则行正。故闻宫声则使人温雅而广大,闻商声则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闻徴声则使人整齐而好礼,闻羽声则使人乐养而好施,所以感荡血脉、通流精神、存宁正性,故乐从中出,礼从外作也。”[8]所以一个政权建立后,首先就是整理和研发自己的音乐,以便在祭祀、节日、庆典、军队出征等不同场合奏用。也因此我国古代的音乐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正规的雅乐外,还有佛、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我们可以对此做很好的开发,譬如以许昌为例,政府可出面组织当地高校、商家联合对汉末曹魏、魏晋时期的音乐予以研发,形成以“汉风古韵”、“魏晋风情”等为主题的原味古典乐曲、新创古乐曲、音乐剧的系列组合,使之既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戏剧等来表演,从而为广大民众以及来许昌的旅游者奉上畅心冶情的文化精神盛宴。(5)以嵌入式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精髓。在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还可以嵌入式方式来弘扬传统文化。所谓嵌入式,即精选富有教育意义和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诗词、图画、文字等不同方式将其印刷在挂历、台历、茶杯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以增加生活用品的精致度和含金量。同时我们还可以传统文化,如“二十四孝”等为素材研发出一些工艺品,使之富有纪念意义和文化品位,既能作为礼品送人又能作为家居精美装饰品。如此既有传统文化对人们进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又能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嵌入式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筑。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结合当地的历史进行家居、建筑的仿古设计,形成古代文化特色建筑商业街。如许昌为汉末故都,因此完全可以借此打造汉魏时期风格建筑来构建一条商业街,形成城市的文化地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某一个极富经典性、代表性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或游乐园等,让人置身其中、游走其间,不仅感受一个时期或多个时期的历史传统文化,也能实实在在地受到心灵的净化。(6)充分利用民间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资源。民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藏宝之地。这里既有古老的风俗民情,也有久远的古代技艺,还有宝贵的甚至是经典的传说,等等。对这些宝藏的开发,既可弘扬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身临其境地引导和教育民众,又可因此富民,活跃当地经济。中原之地这种民间宝藏异常丰富,许多文化如庙会、铁艺、捏糖人和面人、宫灯、传统的迎亲、说书、豫西打鼓、河南坠子等,都是民众所欢迎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有的还是其他省市所没有的,因而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或深入开发与推广,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将传统文化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有力举措。(7)利用网络传播传统文化。网络是目前信息传播最为迅速、覆盖面最大、影响深度和范围较广的媒体。据粗略统计,目前仅中国的各种网民就有近两亿人。因此利用网络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可以说是目前对河南传统文化开发、传播和利用必不可少的途径。这就需要一方面网站管理部门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站予以支持,深化其传播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主题,一方面网站的管理部门应对涉及色情、暴力等的游戏、电影、电视剧、动漫、广告等加以禁止,加大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和法律的惩治力度。此外,政府应积极倡导和引导网民言行文明,对那些言行恶劣者予以追究。当然,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因为中原地区有着自身独有的资源和省情,因而还可以有更多的途径,如鼓励出版这方面的图书、增加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开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特别是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认真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三勤”风尚、创“三勤”业绩、做“三勤”表率,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集中力量,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宣传。制定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办公大楼前悬挂横幅,营造浓厚氛围,使“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深入人心、付诸行动。

第二阶段:选树典型阶段。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农机系统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经“群众参与、社会以评选”为主要方式,大力培养“三勤”典型。全系统要评选产生5-10个。

第三阶段:弘扬展示阶段。严格按照县委办、政府办《关于深入开展“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中评选“三勤”的具体条件,推荐评选,于2015年9月中旬上报至局办公室,局办公室于9月底之前报送至县委宣传部宣教科,并将电子文档发至:。

三、组织机构

局成立“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领导小组,负责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推进、督查等工作。

四、工作要求

1.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全系统要把开展“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与农机化工作等工作紧密结合,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总体工作布局,摆上重要位置,全面部署、明确责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不仅要围绕全县主题教育活动完成好规定动作,而且要结合农机化实际开展好特色活动。

2.把握导向、凝聚共识。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要加强内部宣传教育,关注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回应、加强引导,用“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积极参与选树典型活动,将典型选树的过程作为典型引路、典型教育人的过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全面展示典型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社会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6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市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发挥好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载体作用,局机关党委决定在全局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标。

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的始终,引导人们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进爱国情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活动内容

1.广泛开展群众性民俗文体活动,过文化端午。节日期间,各单位根据各自工作安排及工作特点,开展包粽子、端午诗会、民俗文化讲座等节日民俗活动,也可以组织登山、长跑、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2.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爱国端午。各单位要把“我们的节日·端午”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组织志愿者队伍深入群众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文化、红色文化和传统民俗融入节日活动,把各类先进人物的高尚精神融入节日活动,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熟悉经典、亲近经典、热爱经典,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缅怀爱国主义精神。

3.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过爱心端午。精心设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助人为乐等中华美德,积极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开展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贫困户、残疾人士送粽子、送温暖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劝导、文明餐桌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积极引导广大市民争做文明使者。

4.开展净化美化环境活动,过绿色端午。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百日提升行动,广泛组织发动干部群众深入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消除卫生死角;对公共场所、重点街道和路段发现的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和教育,创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三、活动要求

1.加强节日氛围营造。各单位可通过网络媒体,及时宣传“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宣传推介节日知识,报道活动中涌现的新做法、新风尚,引导人们了解节日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7

关键词孝教育意义时机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既是其他道德原则(如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源头,又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道德根基。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系中,孝道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甚至缺位的境况,这是当前道德教育的一大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笔者认为,当前加强孝道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时机也已渐趋成熟。

一、加强孝道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道教育,把“孝”列为“八德”之首。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的基础。《孝经》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古人创造“教”字的时候蕴涵了深刻的意义,“教”字由一个“孝”和一个“文”组成,它告诉我们,教育包括相辅相成的两部分内容:一是孝,即教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服从领导;二是文,即教会学生各种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现在大部分教育只关注“文”而忽视了“孝”,在学生智育水平飞速上升的背后,德育水平却直线下降,这是当前中国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第二,孝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道德根基。古人经常把“忠臣”和“孝子”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否则就会“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人人都努力践行孝道,并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的社会自然也就少了许多纷争,多了几分和谐。第三,孝是个人改变命运、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途径。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曾经引用《易经》里的两句话,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那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两句话揭示了人生祸福的规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积善就是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放在心上,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于普通人来说,积善要从尽孝做起,因为“百善孝为先”。在履行孝道的过程中,个人的工作、学习等也会越来越顺利,正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第四,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团结统一的重要伦理基础。“孝”字上面是“老”字的演化,下面是“子”字,象征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老年人。它告诉我们,孝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最有效途径,只有真正做到了孝,才能谈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正是对孝道的高度重视,全世界的华人才能在“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一强烈的文化认同下,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二、加强孝道教育的时机已趋成熟

过去,孝道教育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教育体制本身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老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学生的道德品质早被异化为了《公民》、《社会》、《政治》等课程的分数,包括孝道在内的道德素质优劣,根本不在大家关心的视域之内。其次,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特别是“”十年对传统文化的严重冲击和破坏,孝道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妖魔化为“封建糟粕”而加以排斥,取而代之的是两种极端做法:要么是纯粹理想主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类的口号;要么是裸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式的自私自利行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孝道教育被忽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进入21世纪以来,孝道教育的时机已经渐趋成熟。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知,《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传统文化经典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对于弘扬包括孝道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渐渐形成了共识。部分企业、学校、家庭通过学习和实践孝道,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和效果。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日益发生变化,由最初的抵制到后来的认同和尊敬,再到今天的主动宣传和弘扬。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道德建设领域给了传统美德一席之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首次申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且提出了宣传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具体措施和途径:“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党和政府的文件中这样公开、正面地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为我们加强孝道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时机。

总之,笔者认为,加强孝道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时机也已渐趋成熟。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大中小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育素材,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共同推动“孝道”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和弘扬。

参考书目:

[1]关于“八德”有两种说法,一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为“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二者均把“孝”列在首位。

[2]《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3]《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4]《论语·学而第一》。

[5]《弟子规》。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8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现实价值;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谐世界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53-02

今天的中国,来自历史的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现在,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学习、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加深我们的民族感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使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包括各个国家或民族的知识、信仰、语言、艺术、法律、道德、风俗、思维方式等。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同时文化也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留下了大量极富价值的文化作品,积累了璀璨的文化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批判性继承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其要点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2014年5月4日,来到北京大学,深入教师、学生中间,并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讲话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延续。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为反腐倡廉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借鉴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鉴于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状况,唯有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注重整顿干部队伍,才能使治国之策得到实施,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十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促改革保稳定任务艰巨而复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掌舵人,在整个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处在十分核心的地位,其自身的组织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要从严治党,以确保自身领导干部队伍的廉洁性。

中国历史上历代贤明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整饬吏治,扬廉惩贪,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古籍《管子・重令》中就有言:“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古籍《韩非子・有度》则指出:“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对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分析优秀廉政文化的特点,考察优秀廉政文化的成败得失,从而汲取优秀廉政文化的精华,为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迪。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大量清正廉明的官员,为后人所敬仰,也有惩治贪官的有效措施和制度,对于当今的反腐倡廉工作有重要启示。挖掘与整理这些史实,能够为当下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借鉴与启迪。

3.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的思想滋养

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继承与发展。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治国理政中的意义,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这些都是凝结着我国古代君民智慧的结晶,都能为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迪。以古籍《管子》为例,《管子》其书就是一部以富国强兵为主的经世致用之书,其中的经济富国思想是极具特色的。《管子》一书从探索治国理政之道、改善相关统治政策、重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和重民富民等不同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观念和政治主张。《管子・明法解》言:

明主之治也。县爵禄以劝其民,民有利于上,故主有以使之。立刑罚以威其下,下有畏于上,故主有以牧之。故无爵禄,则主无以劝民。无刑罚,则主无以威众。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爱主也,且以就利而避害也。百官之奉法无奸者,非以爱主也,欲以爱爵禄而避罚也。

这些治国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从古籍中吸取维护社会秩序、政治稳定、强国富民的经验,可改进当前工作的弊端,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当代中国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滋养。

此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协商民主强调在多元社会的现实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的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表现,有助于化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我国的协商民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契合于现代协商民主的思想因子,它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兼容并蓄、兼听则明、和而不同等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形态的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4.凝聚政治认同,保持社会稳定

今天的中国,来自历史的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面对当今新的复杂形势,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光大。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加深民众对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有助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使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5.有利于和谐世界的建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开放友好的民族。尽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有过短暂的闭关锁国时期,但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对外开放、热情好客、广纳四海宾朋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中华民族与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无论是近邻还是远客,都以礼相待、友好相交。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中国政府都努力与邻国维持和睦友好的关系。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中华民族就以其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外来宾客。

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促进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让更多的国家与人民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纠正外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认识到,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追求和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将会坚定不移的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危害任何国家的发展。21世纪是全球合作、共同发展的世纪。中国将恪守和平发展的准则,绝不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发展,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美好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也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不仅是培育自强不息坚韧品格的精神土壤,还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更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作用,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含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躬行者。

参考文献:

[1].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N].人民日报,2013-04-20.

[2].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5-04.

[3]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9

——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同学们:新学年开始,在这金秋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这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题,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以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学雷锋宣传月”、“预防专题教育日”和美化家园义务劳动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体验中得到升华。同时,各学校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注重文化建设,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初步建立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学生总体思想道德取向呈现良好态势。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从全社会范围看,随着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渗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社会上一些行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滋生、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生,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等等,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健康成长带来极其不利的毒害作用。从教育内部看,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部分领导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德育工作简单化,内容空、方法旧、灌输教条多、实践活动少,造成学生“知行”脱节;德育体制机构、思想观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中共中央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意见》和总书记讲话在国际上和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国上下掀起了贯彻落实《意见》,重视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高潮。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志强调,“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主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新阶段。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了部署。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今年3月份,、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建立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制度,决定从今年开始,把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切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 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工必须从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成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采取措施、精心组织,使“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落到实处

1、明确内容,突出重点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了解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创新就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2、采取措施,加大力度

一是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应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以及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二是全县各中小学要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会、班会、团队、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举行学生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是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加强宣传教育。各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领导

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领导,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全面准确地领会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要成立组织机构,拟定活动方案,制定制定县、乡镇和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