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1 10:06:04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1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降低费用的最后边界”,如何计算物流成本是当前企业关注的问题。实践中,人们对于所流行的会计核算方法、统计核算方法和作业核算方法等三种核算方法提出背景、内容、优缺点以及选择的影响因素等都问题尚不清楚,造成了核算方法选择上的混乱。本文拟对这三种核算方法进行综述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旨在帮助企业在启动物流成本核算系统之前选择恰当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2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考核改革;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54-02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但是《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中的内容一般都很抽象枯燥,如果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使学生形成厌学情绪并觉得课程学习枯燥乏味。如何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考核改革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完美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的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愉悦和轻松地学习课程知识,必须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

(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应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以《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核算技能,并学会依据各种物流业务选择合适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同时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二)按照情境学习理论选择课程内容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获取真实的职业能力,并使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得以发展。因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要对偏重讲述理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实际项目练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又尽量考虑到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并把实际物流工作岗位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人员对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和工作态度的要求融合起来。

(三)以仿真的学习情境进行项目设计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分为不同的学习项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按知识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物流成本管理基础知识、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和物流成本的管理对象。模块一是物流成本管理基础知识,包括一个学习项目即物流成本管理认知;模块二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成本预测与决策、物流成本预算与控制等三个学习项目;模块三是物流成本的管理对象,包括运输物流成本核算、仓储物流成本核算、配送物流成本核算、包装成本核算、装卸搬运成本核算、流通加工成本核算等六个学习项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内容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每个学习项目都指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同时附有物流各个领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背景,改善学习效果。每个项目都由若干具体工作任务组成,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模式引导课程内容的讲述,讲述时先采用由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任务分析,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点详细讲述任务实施的程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的具体核算方法和有关职业技能。

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的实施方案

《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课程考核方法上进行改革,《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考核应该摒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模式,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结合的模式。《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独立设计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结果性考核应该依据学生设计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案。同时,要使学生能为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进行设计,学生要学会分析物流成本的组成,运用各种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为物流企业制作物流成本归集表和成本分配表,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些业务技能又必须经过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来演练,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实质是过程性考核的内容。

(一)考核的组成部分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该紧密围绕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以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为依托,并以学习项目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教学,课程的考核体系包括两部分:过程性考核(50%)和结果性考核(50%)。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成绩形成主要包括过程性考核成绩和结果性考核成绩。在过程性考核中,学习态度考核占20%,即通过课堂抽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的学习情况,通过考勤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专业技能考核占30%,即通过学习项目下的典型工作任务评价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操作能力、完成情况等。学习质量考核占50%,即通过学习项目下的其他工作任务评价学生应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结果性考核是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的设计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物流成本管理的工作内容,以及学生对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的应用程度。

(二)过程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主要内容包含学习态度考核(20%)、专业技能考核(30%)和学习质量考核(50%)三项。学习态度考核方式如下:若按时出勤,一次计1分,满分10分,若学生每缺课一次则扣1分,迟到一次扣0.5分;在课堂提问时,回答情况按回答次数计分,学生每回答一次问题计1分,满分5分,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则不能得分;在课后作业上,按上交次数考核,每上交一次计1分,满分5分,及格分为3分,若少交1次则扣1分,共5次课后作业,作业质量好加0.5分,加满至5分为限。专业技能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程度进行评价,包含工作任务参与考核和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在进行工作任务参与考核时以小组形式完成,各小组应依据分工情况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中的任务,若少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则扣1分,满分15分,扣完即止(按组考核)。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是依据各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考核,以各小组核算的计算步骤、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满分15分(按组考核)。学习质量考核是对学生在各种类别的物流企业下应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的能力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代表性项目应用参与考核是依据各小组成员分工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各小组应完成其他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并提交,满分20分,若少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则扣2分,扣完即止(按组考核)。代表性项目应用完成质量考核是依据各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考核,满分30分,以各小组核算的计算步骤、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按组考核)。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应依据教师安排的工作任务进行组员分工,由各小组组长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实际表现进行记录,从而实现对物流成本核算进程的评价。接着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表和小组组长提交的过程性考核记录表进行统一考核,给每个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总评。在进行过程性考核中的专业技能考核时,可尽量选取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

(三)结果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在学期期末,学生学习完全部学习项目,必须分别针对几种不同种类的物流企业设计物流成本核算方案,这一考核主要是评价学生综合应用物流成本核算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分析企业物流成本的能力。结果性考核分值占总评分值的60%,若针对某一企业进行方案设计时总分为50分,则结果性考核可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评价:物流企业的成本组成分析(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完整和正确),物流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解释(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清楚和正确),物流企业的成本归集表制作(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合理和完整),物流企业的成本分配表制作(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合理和完整),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整体方案设计(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正确和严谨)。

三、实施效果

笔者把上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具体应用到了日常教学中,通过在本校2012级和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推行这种考核方式,结果表明:考核方式的改革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继而实现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实操任务。另外,通过小组多个成员共同合作以此来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形成换位思考和团队合作的作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是一种值得高职院校广泛推广的技能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冷琏物流成本;成本核算;核算研究

作业成本法最起初是在美国出现的,上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最先提出了这一概念的雏形并加以应用,但在当时并未能引起其他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们的重视。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作业成本法的优点也被学者们所发觉并加以应用。其真正得到发展是在上世纪中叶这一段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时,美国的著名学者斯托布斯首次在其著作中提到,成本的核算并不是针对于完成的产品或成果,而应当是作业部分。且他首次对于作业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定义与描述。在20世纪80年代,罗宾教授与罗伯特教授两人经过合作,对之前的作业成本法的相关信息与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可是说正式将作业成本法推入了历史的舞台上,并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自此之后,作业成本法被广泛的应用到诸多的方面,其在冷链成本核算方面的应用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1. 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所谓作业成本法,实际上也可被称作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的方法。首先针对于所要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事物或工作过程进行数据采集与经济技术分析。然后,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说,这是一种效果极佳的管理定量方法。其将成本合算的核心置于作业中,正是因为生产的产品会对作业产生一定程度的消耗,而这种消耗会进一步对资源产生损耗,因此,针对作业的核算可最终得出成本的数据,与传统的统计管理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其构成的体系当中,作业成本库中包含诸多的作业部分,而资源部分通过这些作业最终成为成本对象,作业库又被称之为成本动因,资源经过作业的过程叫做资源动因,经过作业手段成为成本对象的过程即为作业动因。成本对象是一个企业或公司中成本的最终方向,也是企业的最终利益点,成本对象的不同决定着一个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决策体系不同。

2. 作业成本法的方法原理

其原理与计算方式相比较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来说相对简单。首先,必须要确定作业进展当中的前期成本,即为直接成本的量。这些直接成本会通过资源流动而转移到作业内部。这时,就需要将转以后的成本集中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作业成本库。作业成本库中的各个成本还会再次进行分配,进行合理分配,成本转移到各个生产的企业项目中,成为每一个项目产品所需要具备的成本。在进行产品制造或生产工作时,或需要消耗一部分的作业,而这些作业的消耗是在以资源为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这种进展过程便使得作业成为工作的核心部分,正是作业周转才使得企业中的资源转变成为成本对象。因此,对于作业自身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构建核算模型,便可对整体的成本进行核算,这便是作业成本法的方法原理所在。

3. 作业成本法的冷链物流成本核算模型研究

3.1相关模型建设的目的

在企业与公司当中,成本核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门。冷链物流当中也不例外,当前的许多生产企业当中,要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运输,就需要运用冷链运输,而随着科技发展,交通事业的不断完善,冷链运输事业也在不断的推进,带动着企业的不断革新与进步。然而,由于冷链运输相比较传统运输方式涉及的方面较多,因此,其成本的核算就需要更加的精准。传统的成本计算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冷链运输的成本核算,因此,作业成本法便成为其成本计算的有效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分配成本计算方式十分适合物流行业的使用,因此,针对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模型的构建,从而使冷链物流的成本核算更加清晰,明确,并使得其所得到的结果更加精准,不但有助于企业对于自身的成本进行确认,还可以帮助企业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改革创新,推动企业的进步。

3.2相关模型建设思路

企业想要对自身生产的产品进行冷链物流,首先便需要与相应的冷链物流公司签订相关的项目合约。然后企业提供想要进行冷链运输的产品。可以说,冷链物流服务公司所提供的服务过程便是其产品,只是这种产品是无形的。由于物流企业在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的时候,对企业自身的资源进行了消耗,这种消耗使得资源完成了分配,转而移入到企业产品当中。但是,由于冷链物流的特殊性,使得其自身不存在直接的材料与人力,而是一种特殊的成本。包括准确保质配送的成本以及配送过程出现问题进行补偿的额外成本。这种成本数据较为庞大,直接进行数据归纳计算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且其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因此,构架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对数据进行归纳处理,这便是作业成本法的冷链物流成本核算相关模型建设的思路。

3.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冷链物流成本核算模型

在作业成本法的冷链物流成本核算模型当中,首先要从模型建立的基础方面入手。其包括基础理论模型的构建,基础数学模型的确定与建设。基础理论模型指的是冷链物流运输作业当中的资源消耗与成本转化,这种消耗转化的进程成为作业成本法的冷链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模型。而基础数学模型则是通过有效的数学公式组合搭配对于冷链物流中的成本数据进行归纳计算,最终得到核算的成本数量。另外,涉及到冷链物流当中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都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核算处理的。直接成本所指代的便是冷链运输当中涉及到的直接材料,人力以及特殊成本这三方面。而间接成本是指代在企业运行与冷链运输当中的不可利用有效的方式追溯到的成本对象。

结语:随着冷链物流的不断发展,对其进行成本核算成为企业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冷链物流成本核算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作业成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业成本法的含义以及作业成本法的方法原理进行分析阐述,并对作业成本法的冷链物流成本核算模型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的冷链物流成本核算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孙高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冷链物流成本核算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尹明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7.8.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5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43-02

1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的走向成熟,多数生产者为了能够得到更高的利润,前后已经试用了两种措施:一方面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将原材料消耗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是通过技术改进确保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减少过多的人力消耗。我们通常将第一种利润潜力称之为“第一利润源”,第二种利润潜力称之为“第二利润源”。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对“第三利润源”,也就是物流,有了更多的关注。物流费用的高低对企业实际利润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影响。物流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成本不断降低,确保其具有较高的核心竞争力。

1.1企业实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能够避免无效作业现象的发生企业实施物流成本会计单独核算,能够及时的发现存在的与规范要求不相符的、没有必要的物流活动。通过对成本分析与管理,能够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效作业及无效作业反映出来,以此消除无效的作业,进一步优化作业链与价值链。比如,制造业的产品实际加工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不合理的产品搬运与库存作业存在。那么,在实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时,就必须对这些不合理的作业而花费的人力及资金占用的成本加以核算,而企业要想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就必须除去存在的不合理的作业。一直以来,企业都对生产与销售两方面的事项比较重视,忽视了流通的重要性,致使企业物流成本不断上升。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降低物流成本要远比提高销售额更加的容易些。这就充分的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要物流费用得到降低,成本也就会降低,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拔得头筹。

1.2企业实施物流成本核算,能够确保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际上,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根本性要求就是用最少的消耗,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一个切实可行、高效的物流管理对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及物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做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能够确保运输的合理性,降低装卸搬运与储存费用。能够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以及和员工间的关系加以有效的协调,以确保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中属于核心部分,对企业所有物流活动进行成本核算,能够使得成本信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

2现阶段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2.1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内容和范围不够完整

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具有较广的涉及面、内容十分的复杂,对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有着较大的隐含性。所以,绝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通常情况下,企业所注重的是对货物的实际生产物流环节、销售运输物流环节以及采购物流环节这三方面的外部成本进行核算,对内部所形成的物流成本没有过多的关注。比如,仓库管理物流成本、物流工作人员的费用、逆向物流成本等,没有将这些环节纳入到核算工作中。所以,最终使得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可靠性不断降低,不仅对物流成本信息的真实反映造成了制约,而且也给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严重者会对企业管理层决策的科学合理性造成影响。

2.2和物流成本有关的财务报告方面的问题

当前,企业中所制定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还无法提供较为完善准确的物流成本金额,并且,在采用报告物流成本方法时仅仅使用了标准成本法,虽然这种会计方法被经常用到,但是根本达不到物流成本管理要求。比如,会计中所制定的运输成本报告,依旧使用的是在零售会计上的实践方法,也就是说,把运费当做了货物成本的一部分,然后从整体销售额中进行扣除,最终获取一个总利润额的方法。所以,运费不只是单独的成本,其也在产品价值范畴中。根据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实际需求,必须将所发生的一切物流服务费用集中起来进行核算,然而,现阶段,企业成本会计主要是为了财务报告目的而计量存货,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分类,都是为了财务报告实际需求的实现,并不是为了满足物流成本管理目的而对所有产品的资源消耗情况加以全面的描述,所以,最后所提供的信息和企业决策以及管理间缺乏相应的关联性,制约了成本物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与其他成本的会计核算混淆

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物流活动,从产品开始生产一直到最后的销售环节均涵盖了物流活动。而由于物流活动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的特征,导致物流成本费用经常和其他领域的费用混淆在一起核算,使得核算信息出现了混乱。比如,将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要素纳入到了产品生产成本中进行核算,将物流管理人员的劳动资金纳入到了行政管理费用成本中进行核算。如果物流成本信息和其他成本信息发生了混淆,那么,就会使得获取物流成本信息的工作量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物流信息反映的时效性不断降低,对物流成本管理工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3解决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具体措施

由于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具有特殊性以及复杂性,所以,为了能够运用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具体措施。

3.1新增物流成本科目

在不影响企业原来的财务会计框架的前提下,分别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等各科目下新增“物流成本”二级账户,同时,还要设立关于采购、企业内部、销售、废弃物这四方面的物流成本三级账户。首先,采购物流成本指的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输送给企业这一物流过程而产生的费用,具体涵盖了采购部门人员工资、办公费、验收入库费用等;企业内部物流成本指的是从原材料的领用开始到成品的完成入库这一物流过程中而产生的费用,具体涵盖了内部搬运费、实际生产中物流设施折旧等。销售物流成本指的是从产品完成入库阶段到提供给消费者这一物流过程而产生的费用,具体涵盖了库存工作人员的工资、仓库费用、运输人员工资等。废弃物流成本指的是企业在处理及回收生产时而排放出的废弃物所产生的费用。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对各项费用科目进行细分。这样一种物流成本核算方式不仅可以及时的为企业提供所需的物流成本资料,核算方法简便、便于操作,而且,还能第一时间进行物流成本会计信息的传递及反馈,并且加以有效的控制。

3.2构建完善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制度

要想确保物流成本核算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就必须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制度。要在企业内部特别是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机构中构建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会计核算制度。首先,企业应积极的制定核算方法、审批程序等诸多阶段的制度规范,从而推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朝着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其次,划分各自的岗位职责;构建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划分各工作岗位的责任,各自承担与做好自己的职责;另外,进一步加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监督力度;指的是进一步强化物流费用开支的审计、审批手续的监督、健全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以避免发生各种浪费、违法违纪的情况。再次,构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统一标准;当前,制约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标准。各个企业所选用的物流成本核算确认标准都不相同,对物流成本的高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的研究和构建一个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标准。

3.3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选出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要想确保企业物流成本信息被充分地反映出来,就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一套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及方法。现阶段,只有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可供选择,首先是单轨制模式,指的是在已有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上新增与其相匹配的物流费用科目,将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的成本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是双轨制模式;指的是在之前混杂的成本核算中将物流成本核算提取出来,设置一个单独的账目进行核算,要求财会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另外,物流成本二级账户模式;指的是在现有的成本项目科目下设立一个二级成本核算;这一模式具有核算方法简便、工作量小、容易操作等优势特征。对于企业而言,必须在遵循经济效益的原则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业务特点以及会计核算模式、信息化、会计电算化程度,以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水平,就必须开展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物流应用研究事项还不够深入,所以,企业应积极地寻找各种有效途径将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加以全面的改进与调整。突破层层阻碍,确保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完整性,从而全面地反映出物流成本及其活动信息,强化物流成本控制力度以及减少其的成本费用,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唐海燕.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J].经营管理者,2010(24).

[2]郑成宏,聂淼.浅析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J].商业会计,2009(22).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6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核算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降低费用的最后境界”。物流成本的核算是当前企业所关注的问题。虽然许多降低成本的技术和方法已经被提了出来,但是对大多数的物流管理者来说,不能充分的了解成本或者不能获得足够的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是他们说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相关的应用研究还不是很充分,要想了解实际说发生的物流成本到底是多少。物流成本如何划分与核算,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自20世界20年代以后,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业成本方法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视角来理解他们的关键活动、活动的执行动因,以及资源在活动执行过程中消耗的数量。

对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 在2005年年底我国颁布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标准,对物流成本构成进行了详细分类和说明,从而为物流成本的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这一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研究相应的核算方法和管理制度,尤其对于具有行业典型特征的企业,需要研究相应的方法并建立测算成本的标杆,这样才能使得物流成本核算与物流成本控制更好地走向实用。

本文就是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的费用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物流化劳动和活劳动,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的目的。

作业成本核算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服务)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其关键是成本动因的选择和成本动因率的确定。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是,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产生”的指导思想。以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首先依据资源动因将资源的成本追踪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再依据作业动因将作业的成本追踪到产品,最终形成产品的成本。其原理见图1: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间接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间接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⑴确认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以便归集由相同性质的作业引起的生产费用。价值链的确定有助于识别活动的有效性,剔除无用活动和减少无效活动;在价值链基础上确定作业链,最后确定组成作业链的活动。

⑵界定所消耗的=资源,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库。在选择成本库时需要确认引起间接成本的主要作业,依据作业的不同种类,设置不同的成本库。物流资源是物流成本的源泉,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包括人工、设备、能源等。

图1

⑶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库分配率。选择合适的成本动因,即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较高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成本计量要考虑成本动因材料是否易于获得,成本动因和消耗资源之间相关程度较高,现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成本库分配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某成本库分配率=该成本库归集的可追溯成本/该库成本动因耗用总数

⑷把作业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去。根据计算出的各成本库分配率和产品消耗的成本动因数量,把成本库中的间接成本费用分配到各产品(成本对象)中。计算方法如下:

某产品(成本对象)成本动因成本=某作业成本分配率×该产品耗用成本动因数量

⑸计算产品成本。将物流成本在不同成本标的进行分配。分配后得到每一个成本标的上。作业成本计算的目标最终要计算出产品的成本。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分摊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成本,即:某产品成本=∑成本动因成本+直接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物流成本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优点

该方法在核算物流成本时,将各种资源分解到物流业务流程中的作业活动,再将活动成本分摊到各产品、服务、顾客或部门,进而计算这些对象的物流成本。使成本的可归属性明显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确性。进行成本动态分析,可以提供有效信息,促进企业改进流程、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在所有环节上减少浪费,并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发挥物流资源在价值链中的作用,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国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7

关键词:ABC成本法 物流企业 成本核算 控制模型

所谓的物流成本其实是指物品在运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财力、精力、人力、物力成本的一个总和。这个过程就包括了装载、运输、物流信息等等各个环节。由于现在物价上涨飞速,物流的各项成本也随之提高,因此如何降低企业内部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成为了物流企业值得思考的话题。那么究竟这个利润点再哪里,如何充分挖掘物流的利润点,广泛受到企业的关注、多年的研究表明,成本优势已然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核心优势,成本控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自身成本优势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物流企业成本的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作业成本法,就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控制这一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存在极大优势,这是因为该方法的成本核算以作业为基础,企业物流活动所产生的成本均被囊括于成本核算中,规避了应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所产生的弊端与不足。

一、ABC成本法界定

ABC成本法又叫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核算法。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Eric・Kohler)教授,他在自己所撰写的著作《会计师词典》中提出了相关的概念,也由此打开了学者的研究大门。随后在10多年后乔治・斯托布斯在科勒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在自己的著作《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再次对作业成本"等相关概念作出了全面的解释和分析。作为第一部研究作业会计的书本,可以说为今后的研究都提供了很多理论帮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当时没有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进入到80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上一些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管理信息系统等也来越被广泛的使用,以及各种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兴起,美国的实业界逐渐发现产品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产品的成本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种现象非常的常见,而且不相符的情况非常严重。随后,这种现象被美国的两个年轻人注意到了,一个是库伯(Robin Cooper)以及开普兰(Robert S Kaplan),他们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后,逐渐认识乔治・斯托布斯的关于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是正确的,他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1988年正式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成本算计方法,也就是今天的ABC成本计算方法。在随后的时间里,这种理论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被广泛运用于各项领域中。并且有的公司利用这个概念研发相关的计算软件。

二、ABC是控制物流成本的最佳解决方案

第一,为什么说ABC是控制物流成本的最佳方案?究其原因,传统成本计算法中存在巨大缺陷,即涵盖单纯的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而忽略了物流运输过程中其他开支例如用自己的车辆运输、聘请员工进行包装等等各个环节中的各项费用。因此,在物流运输的诸多环节,如确认、分类、分析、成本等,应用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不足之处均有所显现。

第二,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与生产特点,因为在现代化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更为复杂,生产工艺也趋于全面化,所生产的产品更是丰富多样,生产模式需要根据复杂现状来随时进行调整,于是业绩产生了很多诸如订货、运货或者维护物流信息系统等费用支出,其资本投入成倍增加,不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如此情况下,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的物流成本往往不能符合实际情况,对物流成本的科学有效控制有不利影响。也因此出现了根据数量基础来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采用和产量有关系的分量进行计算,诸如工作用时,材料耗损等,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费用很显然是不准确的,并且处于失控状态,导致资源和服务水平的极速下降,传统企业受其影响虽然不甚严重,但是在依靠高科技的高端企业,这点有着极大的影响。

第三,传统会计实践提供的物流量度往往具有片面性。(1)物流是一个一体化的系统,物流成本费用源于多个部门,往往是一起产生的,传统会计实践将物流费用与其他活动费用相混合,用一种量度如工资、租扣等来表示,很显然是不准确且片面的,不能完全表示运作的责任权重。(2)从物流费用中剥离出成本会计的各项费用,一般是按照物流功能来确定,但是关于费用的分配率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物流成本的分配工作中,基于个体活动的细分工作往往难以完成,诸如基于每个人在物流运作上付出的精力来进行的个人花费分配率计算,就是一个难以估计的工作。(3)传统会计方法缺乏关于物流和供应链改造活动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综上所述,传统会计方法需要对其进行一些修正,才能用于现代生产中的物流成本核算。物流的流动过程在供应链中表现出价值和成本的复杂变化过程,完成一项物流工作的时候,虽然产品的价值增加了,但是随之成本也会提高。作为实用工具之一,作业成本分析方法是基于去除无效成本,对制造业物流管理过程进行再造工作的高效科学方法。

三、成本核算中物流企业对ABC成本法的应用

1.在企业物流系统中,实施对企业各个作业的界定。在物流企业中,作业是每一个工作流程,作业的数量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而不同的企业作业量也不尽相同。

2.在企业物流系统中,实施对系统所涉及资源的确认。企业资源是企业成本的源泉,一个物流企业的资源包括五个部分:一、直接的材料消耗;二、直接的人工消耗;三、简直的制造费用;四、生产维持成本;五、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等等。对资源的界定,是在对作业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每一个作业流程中所涉及到的资源都应该纳入到物流核算钟来。

3.对资源动因实施确认,以便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去。作业流程中的消耗决定着企业资源的成本消耗量,这就是所谓的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是企业资源和作业流程的联系因素,企业通过资源动因,把企业总的资源成本,分配成单个的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流程中。

参考文献:

[1]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8

关键词:资源流分析;环境成本;成本核算;流转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108-05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传统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粗放经营模式致使企业过度消耗资源的同时,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产生过重环境负荷。本文利用资源流转成本会计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核算,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某种产品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也能够提醒消费者在享受某种产品时,自觉抵制那些环境成本较高的产品;对于政府环保部门来说,可以帮助制定更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促使全社会节约资源,大力回收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创造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的社会。

一、我国环境成本核算特征

我国对于环境成本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葛家澍教授发表《九十年代西方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环境会计理论》,首次把环境会计引入我国。之后,不少学者和机构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涉及到环境成本方面,但对于环境成本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王立彦教授将环境成本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进行分类。他认为,从空间范围来看,一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1]。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成本是否由该企业承受和支付,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李连华教授等重点对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进行研究,认为传统会计实务未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地确认和计量,导致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应在传统会计和国内外学术界对环境成本确认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界定,建立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2]。王跃堂等从事前预防的角度把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并认为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徐瑜青等对完全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法、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以及未来环境成本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完全成本法是进行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方法[3]。肖序教授通过对日本案例的分析,也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分类、计量和报告等进行了探讨[4]。林万祥教授等认为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是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财务会计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环境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分析环境成本核算的流程、依据及理论标准,构建了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的理论框架[5]。但从现状来看,大多数学者只注重理论研究,对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缺乏具体的指导。大多数企业对于有关的环境费用支出核算时利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下设相关明细科目,或专设“环境费用”总账科目,除了一部分资本化外,其余的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在政策指导方面,虽然我国于2001年成立了环境会计委员会,但还没有出台系统的有关环境成本方面的具体制度或指南,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管理,理论和政策的不健全影响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成本决策信息。因此,它要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反映,描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产生的环境负荷和相关数据信息,并衡量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然后通过编制环境成本报告向外部揭示企业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产出情况,接受外部的环境评价,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内部评价的主要依据。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要求企业将外部的环境成本进行内部化处理,增加了企业成本,但企业可通过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预测和决策,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管理方案,在遵守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条件下,仍然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6]。鉴于此,本文利用资源流分析方法,结合流转成本会计,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和分配,最后,

通过成本分析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

二、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原理

流转成本会计是一种以流量管理为基础的新型成本核算方法,它是根据物质恒定原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材料投入与产出的流转成本信息进行归集和揭示,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帮助。而资源流转成本会计是对流转成本会计的深化,除了对材料投入进行核算,还包括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源,并利用资源流分析,研究企业对自然资源等不同物质的开发、利用和废弃程度,用会计语言描述了企业对资源的消耗及企业创造的价值[7]。

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利用资源流分析与流转成本会计的结合,以资源流入量与资源流出量平衡为基础,通过物量中心的成本归集、分配及分析,将每一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的资源量与最终损失的资源量进行比较,计算各个物量中心的资源利用率、损失率等,发现造成环境污染的环节,从而指导企业进行相应的改进,控制环境成本[8-9]。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资源流从投入,经过不同的生产阶段,最后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二是在资源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资源损失,一部分通过回收利用再次投入生产,一部分则以环境污染、资源损失的形式排入自然界。

在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中,从产品结果来看可分为正产品和负产品。其中,正产品包括最终产品、副产品,最终产品是生产的目的,副产品是伴随最终产品生产而产生的可以被直接利用的资源;负产品即废弃物,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没有用途的资源。通常情况下,正产品都能得到有效利用,而负产品需要通过一定技术处理才能有一部分得到循环利用,而另一部分即为最终损失排向自然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需要企业严格控制这部分的流出。图1为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与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相比,资源流转成本核算方法并不是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资源浪费等都计入合格品产品成本,不反映废弃资源及不合格品所导致的成本损失。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不仅计算废弃物的材料费损失,而且还将由它承担的加工费、制造费等间接费用损失明确地划分出来,反映企业在设计、制造、废弃处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工作缺陷及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

三、资源流转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

1.资源流的数据搜集

这一部分是资源流转成本核算的基础,目的是搜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投入或间接投入的所有资源流,例如煤、水、电力等。搜集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实地搜集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没有实施ERP管理系统,因此,实物资源要到存放地登记、核查,非实物资源则要跟有关部门索取资源消耗单,如某一核算期内耗电量,则需要各个部门根据电表数,计算相应电力消耗,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需要企业有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第二,运用ERP系统搜集。该方法优点是方便、快捷,企业内所有资源流的流向都十分清楚,只需汇总、分类,提高了搜集和计算的准确性。

获取资源流各项基本数据后,要对各种资源流进行分类。资源流成本要素主要由材料流成本、能源流成本和系统成本三部分构成。其中,材料流成本按照材料在企业各物量中心流转的数值,乘以各自的单价构成;能源流成本主要是从铁矿、钢材、煤等能源重量与单价相乘得到;系统成本则包括折旧费、人工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分别按各物量中心的输出流量分配给正产品和负产品。根据上述三种成本项目对企业内各个资源进行分类、汇总。

2.物量中心的确定

为了简化核算,可以把同一性质的生产环节或者说同一资源成本动因的生产环节合并成一个物量中心,例如在发电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不同的环节上都有操作,但有部分工作环节资源成本动因都是燃煤重量,则可以把这些工作环节作为一个物量中心,有同样的成本分配率。在确定物量中心的时候,要注意数量问题,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确定太多的物量中心,虽然在成本归集和分配时比较准确,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得到了较完整的成本数据同时,花费了更多的操作成本费用,得不偿失;如果物量中心太少,在操作时比较简单,但获得的成本数据却不精确,失去了成本核算的意义。因此,确定多少物量中心,没有一定的硬性规定,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定,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3.资源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在成本归集的过程中,要根据资源流转成本图(见图2),将某一资源流在物量中心的流入量、流出量、废弃物、可回收利用量,以及最终损失都要计算出来[10],这是相当大的工程,也是环境成本核算中重要的一步,如果该企业具有ERP系统,就可准确地确定资源流在各个环节的数值,提高环境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如果没有ERP系统,就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对与环境成本核算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人工搜集、计算。

对于环境成本的分配,根据表1中每个物量中心的成本总计和相应的分配率(每小时成本、每千克成本等),分别计算正产品和负产品的成本,方法跟传统成本分配方法基本一致,不再详细论述。

4.成本报表分析

在成本归集和分配后,可以得到各种产品在各个物量中心的成本,然后把各物量中心成本相加,即为产品的最终成本。但是,得到各种产品的成本并不是现代企业的最终目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资料不再只是确定利润的一种途径,对于管理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进行成本报表分析,通过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成本费用比率的比较,找出企业管理或基层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完善成本控制的目的。企业各阶段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可能会产生环境成本,各阶段环境成本进行累积就形成环境成本总量,进而超过国家环境标准的要求。因此,企业只有分析各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并通过分别降低各阶段环境成本形成对环境成本输出总量实施有效的控制。

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源流在每个物量中心都会产生废弃物Rij,而有一部分会通过处理回收利用Uij,因此,可以得出资源流在每个物量中心的最终损失Lij(即Lij=Rij-Uij)。假设第i种资源在第j个物量中心的投入量为Cij,那么,第i种资源在第j个物量中心的回收利用率Hij,损失率Sij可以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

Hij = Uij / Cij (1)

Sij = Lij / Cij (2)

无论是单项资源还是多项资源,无论其经过一个环节还是经过多个环节,投入量与流出量始终保持平衡,但平衡中存在有效利用和无效利用两部分,有效利用部分越多越好,无效利用部分越少越好。根据公式(1)和(2),可以得出各物量中心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损失率,通过这个比率分析,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个环节造成了环境成本,改善空间有多大。对该比率进行行业间的对比,不仅能看出企业与行业领先者的差距,还能激发企业改善内部流程,降低环境成本。对负产品的分析也是关键部分,要明确负产品的成本构成,即材料流成本、能源流成本和系统成本分别为多少,如果能源流成本比重过大,则说明在能源的投入、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恰当的操作,要急需改进,降低负产品的成本[11]。

在分析企业环境成本的同时,还要对环境成本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12]。环境成本的效益分析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经济效益包括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境所带来的效益,包括排污费、诉讼赔偿额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及获得优惠利率环境保护贷款的利息机会成本等。这些收益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体现,抵减环境成本。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减少职工疾病率等。虽然这部分收益需要一定时期的积淀才能体现,但是社会效益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时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环境成本的社会效益分析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调动企业控制环境成本的积极性。

四、我国实施资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建议

1.完善制度建设

资源流转成本会计能否顺利、彻底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的接受程度。但环境成本核算过程比较复杂,收益短时期内不能体现,这是企业难以具体实施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角度提供制度要求,将监管与激励最优结合;并且在群众间宣传环境保护的本质及意义,从而得到消费者也大力支持,实现一个双向推动体系。为了保障环境成本核算的统一性、规范性,一方面要从立法上明确环境成本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保证环境成本核算的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对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形式、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都做出详细规定,使核算有科学的法律依据和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从而把环境成本核算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必须从法律上确定环境评价机构在政府机关中所处的地位,保证其收集信息、开展评价活动、分析评价结果和提出改进方案等过程的畅通无阻,从法律上保障其准确、有效、公正和透明。

2.规范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成本最大组成部分的资源流成本和日益增加的环境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披露。二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没有涉及到关于环境污染、环境处罚等潜在的信息。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的信息。由于成本信息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提供服务,所以,成本信息准确与否,对于企业的管理者十分重要,准确的成本信息可使成本预测和决策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诚然,影响成本信息正确性的环境因素越来越不可忽视,单纯依赖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因此,构建规范的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体系在成本信息准确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市场管理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并非是企业的自主行为,而是企业在外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对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需求和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管制所做出的反应。企业获取的收益来自于市场,换句话说,只有市场对企业有控制环境成本的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投入环境改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 “无形之手”规定生产者回收利用和处理自己的产品,逐步实施“污染者付费”政策,而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的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这样,企业才会主动实施环境成本核算,尽可能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4.做好环境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起到对成本计划与控制进行总结,对下期成本预测与计划提供可比材料的作用。通过环境成本分析,对环境成本较大的部门要及时提醒,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薄弱环节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尽快调整,不断提高责任成本控制效果。资源流转成本核算不仅能体现出各物量中心的资源利用率,而且能够体现负产品所占用的资源流成本,因此,该核算体系下的成本分析更能体现出环境对企业的要求,实现降低环境成本的最终目的。

5.加强环境成本评价

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环境成本相关指标的考核并不突出,致使很多企业为了其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所以,应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有关环境成本的相关考核指标,对取得的环境效益以定量或定性形式表述出来,使企业很明显地看到环境成本投入的效果,激励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1998,(6):53-59.

[2] 李连华.环境会计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瑜青,王燕祥,李超.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2,(3):49-53.

[4] 肖序.环境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 林万样,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2,(11):14-16.

[6] 肖华,李建发.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 李慧明,王军锋.加强物质流分析和调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J].经济纵横,2006,(2):24-26.[8] Seiji Hashimoto, Yuichi Moriguchi, Akira Saito.Six Indicators of Material Cycles for Describing Society’s Metabolism: Application to Wood Resources in Japan [J].Resources,Conservation & Recycling, 2004, (40):201-223.

[9] 肖序,周志方.论资源链环境累积成本[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3):1-4.

[10] Pernilla Gluch, etal.The Life Cycle Costing Approach-a Conceptual Discussion of Its Usefulness for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J].Building and Evironment,2004,(39):571-580.

[11] Rotter,Vera Susanne,Kost,Thomas.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RDF-Production Process Waste Management[J].Waste Management,2004,(24):1005-1021.

物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9

摘要:物料流量成本会计(MFCA)是环境管理会计的一种有效应用工具,旨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目的。本文研究了MFCA的运行机理、核算模型、披露方式以及具体导入流程等,并结合实例阐述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具体应用,以期给我国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MFCA 应用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资源匮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物料流量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FCA”)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工具,是基于资源节约的目的,属于循环经济的一种实现方式,同时它对于CO2的削减方法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MFCA概述

MFCA的原型流量成本法于20世纪90年代晚期起源于德国,是由Bernd Wangner 教授和德国奥格斯堡管理和环境研究所开发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后来在理论上发展为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并统称为MFCA。随后MFCA 这一概念被引用到联合国2001年的《环境管理会计业务手册》、日本2002年的《环境管理会计技术工作手册》、德国2003年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指南》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2005年的《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中。MFCA在日本得到广泛的应用,截至2011年,MFCA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非制造业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并受日本经济产业省委托,于2011年3月出版了《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应用案例介绍》。

 

(一)MFCA运行机理

MFCA主要利用数量和货币两种计量单位,通过货币价值的形式核算每一个制造流程中的正制品和负制品,遵循环境资源流平衡原理而建立。正制品为可用于下一道流程或合格产品,负制品为产生的废弃物或者能够循环利用的产品。在2007年日本的MFCA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所有的制造成本被分为四类,即物料成本MC,包括原材料,次要材料以及作为洗涤剂、催化剂等辅助材料;系统成本SC,包括加工费用,如劳动力、折旧、管理费用等;能源成本EC,如电力、燃料、水电和其他能源费用以及废弃物处理成本。

 

MFCA计算原理是将初始的原材料投入至成品形成的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个物量中心,从初始投入原材料进入物量中心开始,在每一个物量中心会产生正制品和负制品,负制品以固体废弃物、废液、废气等形式流出此生产系统,正制品继续流入下一个物量中心,在下一个物量中心又会产生正制品和负制品,依此形式,直至产成品的形成。在每个生产的中间过程中,有时需要添加生产所需的辅助材料和次要材料,同时对于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可以继续以原材料的形式再次被利用。

 

(二)MFCA核算模型及披露方式

1.MFCA核算模型。MFCA核算依据物质能量守恒定律,即投入总量等于产出总量。MFCA核算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单位:元)。

以材料成本为例,上一流程的材料成本为9 474元,新投入的材料成本为31 210元,则材料总成本为40 684元,其中有31 576元流向正制品,9 108元流向负制品,系统成本和能源成本同理。在经过物量中心1后,正制品成本作为上一流程的成本继续流向下一物量中心,直至成品完成。

 

2.MFCA披露方式。MFCA的披露方式主要有数据流转流程图和物料流量成本矩阵表两种方式。数据流转图是上述MFCA核算基本模型的延伸,将每一个物量中心各个成本的流向用图表的形式清晰明确地表示出来。物料流量成本矩阵表主要表示正负制品在材料成本、系统成本、能源成本以及废弃物成本中的具体数值,并核算出相关比率,通过分析负制品所占用比率较大的成本来改善方案,详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负制品在物料成本中所占比率达到22.0%,说明物料成本形成的材料损失比较严重,应引起管理者的注意。物料类成本相对于能源成本和系统成本而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大,针对物料成本损失严重的生产环节提出可行性的方案,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不但可以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同时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MFCA具体导入流程。根据指南的相关内容,MFCA具体导入流程主要分为六步。第一,MFCA核算的准备工作,确定导入MFCA的目标产品、生产线以及工艺流程;确定物量中心、目标成本以及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二,收集、整理每一工序中的物料类型数据及其投入量与废弃物数量;收集、整理系统成本和能源成本数据;确定系统和能源成本的分配规则;收集、整理每一工序上机器运行状况数据。第三,建立MFCA核算模型并输入所需数据;输出MFCA核算结果。第四,分析MFCA核算结果;明确负产品成本及种类、成因和损失规模,粗略检验改善方法,明确改善方向,制定改善目标,分析改善的方法和可行性,并确定改善措施。第五,执行改善措施。第六,评估改进结果,需重新计算改进后的投入成本和废弃物的数量;重新计算负产品成本并评估改善措施。

 

二、具体应用

由于目前MFCA在我国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尚未将其具体应用到企业中。因此,本文主要以日本A企业引入物料流量成本会计为例(案例来源:日本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应用案例介绍,2011)。

 

(一)MFCA导入产品以及工艺介绍

此次MFCA的植入对象是一种回收的塑料瓶。将生产过程分为原料验收、分拣清洗、粉碎、成型这四个物量中心,分别对应四部分材料损耗,在粉碎阶段可产生煤粉,且加工和成型环节将安排外包。在引进MFCA之前,应进行以下数据的收集,包括材料成本MC;系统成本SC,即劳工成本、折旧、其他费用以及外加工费用;能源成本EC,即电力成本、燃料成本。

 

(二)数据收集时间及方法

数据收集时间为2009年9月,分别收集投入量、排放量、劳动力成本、费用、外包加工的成本、功耗、燃料费以及为了收集数据产生的费用,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利用MFCA进行计算,系统成本和能源成本的计算依据为周边生产量。

 

(三)MFCA计算与结果分析

表2显示了物料流量成本矩阵。其中,MC占总成本的百分比为5.0%,SC为90.2%,EC为4.7%。负制品成本占总成本的百分比为7.2%,其中SC占比达到6.4%。这是由于原材料的开支成本较低,SC较高的原因是将加工、成型流程进行了外包。

 

(四)MFCA计算结果考察

改善方案实施后,粉碎过程的损失率由4.2%降低到0.5%,而成型过程的损失率由8.1%降低到2.4%。

(五)减少CO2排放量预算

测定通过减少PP原料而减少的CO2排放量。PP原料减少CO2排放效果=减少损失量(kg)×1.68kg- CO2/kg。原料排放CO2强度为1.68kg-CO2/kg,返回数据为数据库中CFP常见的基本单位。2009年通过减少材料损耗形成的常规损失为1 921kg,改进后损失为934kg,改善效果为1 987kg,减少的CO2排放量为3 338kg-CO2。可见,减少的物质损失变得可视、清晰,同时还有助于减少CO2排放量。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运用MFCA的方法将企业内部资源使用及流失情况量化,并通过改进措施使得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且节约成本。对我国而言,推进MFCA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基于环境经营的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及应用[J].会计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