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红酒贸易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1 10:06:27

红酒贸易论文

红酒贸易论文范文1

论坛会由知名酒类营销专家吴勇主持,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刘员、河南省酒业协会会长熊玉亮在论坛会上致辞并分析了未来进口酒市场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进口酒市场将在继续增长的前提下逐步进行调整,进口酒商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和营销水平以适应这种调整。

二三线市场营销水平亟须升级

从2011年底开始,高速增长的进口酒市场开始出现放缓迹象,火爆了几年的中国进口酒市场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了调整期,上海风土之樽酒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炜表示,调整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调节,步入调整期的进口葡萄酒市场亟须建立公信力。来自AC尼尔森酒类研究部的罗晓曦总监则认为,未来葡萄酒市场突破的关键点在于市场消费瓶颈,如何打破“天花板”将是酒商们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

实际上,对二三线城市的进口酒商而言,未来的进口酒市场将变得更加艰难。

自进口酒市场火爆以来,相对于一线城市良好消费基础和相对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二三线城市的进口酒消费以“团购”渠道为主,实质是“圈子消费”,拼的是人脉关系,但随着介入进口酒销售的人越来越多,团购资源正在被逐步分割,很多经销商难以为继。未来5年的进口酒营销市场必将是进入一个调整期,只有真正专业化的酒商,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最后的赢家。

盛宴名副其实

论坛会除了围绕着行业趋势、市场营销设置了研讨环节,还围绕葡萄酒品鉴、培训等话题,邀请了近期发力大陆市场的国酩威(深圳)贸易有限公司顾问Victor 吴、进口酒商的老牌劲旅北京紫禁红酒业集团文化产业部推广经理童侠等来做主题演讲。

实际上,品鉴是进口葡萄酒推广的主要手段,对二三线城市的进口商而言,葡萄酒品鉴、葡萄酒培训等专业手段的匮乏是这些酒商面临的实际难题。从事法国原瓶原装进口葡萄酒的河南贝特酒业有限公司市场部一位负责人表示:“论坛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部地区从事进口酒的经销商而言,这种论坛很有帮助。”

论坛会上,熊玉亮代表河南省酒业协会向名庄国际酒业、枫桐庄园、波尔多酒行等7家优秀的进口酒商颁发了相关奖牌,熊玉亮表示,高规格的论坛会对促进中部进口酒的发展、提升进口酒商的营销水平大有裨益,会考虑将“中部进口酒营销高峰论坛”办成一年一度中部糖酒交易会的常规论坛。

女性魅力话题成“靓点”

红酒贸易论文范文2

正因为如此,全球知名的酒评赛,既是大师级评委的行程表,在世界地图上蜿蜒出春夏秋冬的曲线;也是酒庄主与酿酒师心情的转捩点,与酒商的营收报表一同沉浮;还是葡萄酒迷的导购风向标,那几句点评与酒液在舌尖“轻拢慢捻抹复挑”。有时,其跌宕起伏就如同全球巡演版的武林英雄会――不知名校酒庄的佳酿将名庄酒挑落马下,从此江湖扬名立万;外来的酒牌获得一致的好评,于是强龙共舞地头蛇,在本地开山立派;英雄不怕出寒门,低价位酒品呈现超高性价比,俊逸终不困林泉。

但不管载誉或是铩羽、看好抑或看空,这看似业内的风起云涌,都将化为消费者餐桌上的风舒云卷。赛会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最终顺着产业链的传递,都化为消费者对葡萄酒鉴赏力的提升,消费习惯的强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葡萄酒品评赛的一切因缘际会、故名新誉,至此终都化为皆大欢喜。所以,葡萄酒品评赛就如同一瓶佳酿在开瓶刹那的表现――“啵”的一声、芬芳扑鼻,声色俱佳――让人如此期待。如果没了它,宴不成宴、席不连席,总是不成滋味。

尽管“红酒”这个字眼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并不陌生,但是从销量和进口量来看,真正的井喷才刚刚来到――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的葡萄酒进口量就已超过2009年全年,有业内人士推测至2011年底中国葡萄酒的消费量将达到120万吨左右,庞大的市场空间可见一斑――于是,全国各种类型与规模的品评赛也纷纷兴起。

成长迅速

自2006年起,上海已举办了五届国际葡萄酒品评赛(Shanghai International Wine Challenge,简称:SIWC),2010年的品评赛更是首次落户上海外高桥国际葡萄酒展示贸易中心,参评的酒样逾400种,近200家国外酒商参加。今年,第六届上海国际葡萄酒品评赛(SIWC2011)于2011年9月5日―7日在上海外高桥酒类展示交易中心举办。从邀请评委层级以及酒样来源和参评数量来看,目前已经可以列入亚洲前三,虽然距离日本国际葡萄酒挑战赛和HKIWSC尚有一定距离,但其国际化标准的运作,以及成长速度已足具观瞻,获得了国内外酒行业人士的一致赞同及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有望在3到5年内办成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葡萄酒品评赛事。

今年,《酒世界》杂志作为赛事协办单位,全程参与了这项日渐成熟的赛事。

本届葡萄酒品评赛,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智利、葡萄牙、美国、南非、新西兰、德国、加拿大、阿根廷、以色列、匈牙利等十几个新旧世界国家的近千款酒样,其数量已远超去年的参赛总数。其中,美国华盛顿地区近20家酒庄组团参赛,而阿根廷领馆更是牵头10余家阿根廷一级酒庄欲争高下。经过3天的盲评工作,共评选出21个金奖、14个最佳奖、93个银奖以及259个铜奖。

机制奠定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品评赛指导单位为: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上海市酒类专卖局。由中国贸促会上海浦东分会、外高桥国际贸易运营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贸易中心等单位主办。看似例行公文的铺排,但这却是众多业内人士颇为愿意参加或关注本赛事的“门槛”所在――贸促会顾名思义,是为了促进贸易往来;而酒类展示贸易中心致力于为国外酒商、进口酒类贸易商以及国内经销商搭建一个综合性贸易服务平台;而外高桥保税区的葡萄酒进口量约占上海葡萄酒进口总量的90%左右,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贸易中心则整合了区内逾50%的酒类贸易运作――在渠道上得天独厚,但是却无地方品牌保护之压力,也没有打造区域名片的重任在肩。这也是指导单位在架构上的用心所在,主办单位无论职责所在还是愿景所向,其志都在整个国内葡萄酒行业的繁荣发展,大利则无私,大公则无偏。就如同一位酒评人所说的那样:上海国际葡萄酒品评赛的公开公正原则,是在机制和架构上奠定的。

西韵东渐评委团

任何一个品评赛,评委都会是分外令人瞩目的焦点。而上海国际葡萄酒品评赛在评委的邀请上也颇具匠心:资历、认证、权威、口碑自然是不二标准;除此以外,考虑到国内消费者的口味,本次评委团有一半成员来自东方,这样既承袭西方主流评价标准,同时也兼顾东方口味;另外,为了葡萄酒文化更好更广的传播,本次评委团成员大多身兼数家专业媒体专栏主笔,同时也都开设了个人微博,这些链接可以在上海国际葡萄酒品评赛的官方微博上找到。

本次品评赛采取的是“完全盲品(Double Blind Tasting)品酒法”:在隐蔽产地、品种、年份等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的酒样匿名品评。所有参评酒的酒瓶用袋子套上,只在酒袋和杯脚贴上编号,仅仅通过色泽、嗅觉和味觉去判断。这是能够最大程度达到品评公平的方法,也是国际品评赛的通行做法。

同时,本次品酒赛的打分规则:10/colour色、15/nose闻、25/palate尝、Total(x+50)综合,在评分上采取100分制的类派克(Robert・J・Parker)评级规则――基本上自上而下的,对应到本次比赛的最佳、金奖、银奖、铜奖。

此次评比结果公布后,SIWC还将于9月9日举办新闻会暨年度获奖酒样颁奖礼,为获奖的酒庄或商颁奖,并邀请品评赛评委、政府官员、协会组织、媒体及行业代表前来参与。所有获得当年金奖酒样,组委会将对其进行特别宣传。

此外,所有获奖国外酒样将收入当年SIWC品酒赛年鉴,派送至领事馆、贸易商、宾馆、餐饮、会所、超市等地。对此,上海外高桥国际贸易运营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琪民先生说道:“其实国外有很多品质优秀、价格实惠的葡萄酒,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国内消费者喝到性价比最好的葡萄酒!”同时,获奖酒样还将在外高桥酒类展示交易中心内免费展示两个月,以便找到国内贸易合作伙伴。

贸易便利化推手国际赛事

当然,若是要能够举办这样规模和级别的葡萄酒赛事,就不得不提到上海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贸易中心和贸易便利化这两个关键词。

利用保税区的区位、政策优势,在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专业贸易平台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举措。自2008年以来,“保税区入境工业食品、化妆品物流、仓储和展示检验检疫备案”、“进口酒类产品价格备核机制”、“预商检”、“临时进出口绿色通道”等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政策相继在上海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交易中心落地,外高桥已经具备了国内一流的进口酒类贸易条件。

也正因为此,“打造一个国际化的、知名的、具备较强公信力的世界一流的葡萄酒品评赛,形成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进口葡萄酒价格参照系,以促进我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一目标在贸促会和外高桥酒类展示交易中心的珠联璧合下夯实了基础。

同时,品评赛也促进外高桥保税区专业化贸易平台建设,也让更多中外酒商了解到外高桥为中外酒商提供的保税展示、产品推广、专业培训、产品、贸易洽谈、批发团购、进口、物流配送、商务咨询等各项服务,可以说上海国际葡萄酒品评赛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发挥自身作用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在特殊监管区域先行先试的一次华丽演绎(上海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贸易中心位于外高桥保税区内,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共同组建的中国国际商品中心内。展示面积约16000平方米,同时还有近万米的专业葡萄酒存储仓库作为配套,葡萄酒目前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多种红酒汇集于此)。

2011上海国际葡萄酒品评赛评委名单

* Iain Riggs 先生 (联合主席)(猎人谷葡萄酒展览会主席)

* Ronny Lau 先生 (联合主席) (大中华酒评人协会主席)

* 刘致新 先生(《酒经月刊》创办人、主编,香港权威葡萄酒评论家及美食家,被称为刘校长)

* Michael A. Schaefer 先生(葡萄酒教育家协会主席)

* Stuart George 先生(葡萄酒作家、葡萄酒顾问)

* Jordan Choy 先生(香港葡萄酒协会主席、香港葡萄酒学会主席、大中华酒评人协会副主席、波尔多葡萄酒学院认证导师)

* Daniel Binet 先生(酿酒师,他曾两次被提名The WineSociety年度青年酿酒师和Hunter Valley新星)

* Eddie McDougall 先生(酿酒师,在全球三大洲从事酿酒师长达10年之久)

* Adriane Wiest 女士(巴西侍酒师、葡萄酒教育家)

* 林殿理 先生(葡萄酒作家、葡萄酒与烈酒讲师)

* Julien Boulard 先生(葡萄酒教育家,是在中国波尔多葡萄酒学校唯一非中国籍认证讲师)

* 曾悦 女士(曾悦女士是GCWCA和FIJEV成员之一)

全球知名酒品评赛

* 巴黎大赛(Concours Général Agricole)世界农产品最高级别大赛之一,法国农业水产部举办的官方赛事。

* 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世界最巨影响力的葡萄酒大赛之一,每年有6000余种葡萄酒参赛。

* 马贡大赛(Concours des Grands Vins de France de M?con)―法国著名葡萄酒大赛之一,历史悠久,1989年曾因一次展出试饮 10520瓶葡萄酒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 国际葡萄酒挑战赛(International Wine Challenge)―世界最大的葡萄酒竞赛,每年有超过9000种酒参赛。简称IWC 。

* Vinalies品评赛(Vinalies International)―法国酿酒师联盟举办的国际级的赛事,每年一届,已经成为世界葡萄酒酿造领域的盛会。

* 波尔多葡萄酒大赛(又称阿基坦大赛,Concours de Bordeaux --vin d'Aquitaine)―始于1957年,只有阿基坦大区内葡萄园可以参赛,虽然是区域性竞赛,但是享誉全球。

* 品醇客葡萄酒国际大奖赛(Decanter World Wine Awards)―著名葡萄酒杂志《decanter》举办的年度赛事。

红酒贸易论文范文3

17世纪的英国,经过了三次的英荷战争,终于确立海上霸主的地位。长达20年的海上争霸战,它的目的只有一个――打败商业竞争对手,垄断海上贸易,以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当时,海上贸易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地就是中国,中国的商品如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输往英国及欧洲大陆。

关于中国商品,有个故事说当时英国人喝下午茶,先往杯子里倒茶还是先倒奶,都很有讲究,那是身份的象征。原来,当时的英国也产瓷器,可是质量不好,如果热茶先倒,瓷器就裂了,所以只能先倒奶、再倒茶。但是,英国的贵族为了显示身份和地位,等朋友聚首喝下午茶时,会告诉大家我先往杯子倒热茶,因为我买的起中国瓷器。

当红茶成为英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400年来红茶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更见证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史。时至今日,这种交流显得更加迫切。当中央高层提出“走出去”战略,茶作为中国符号、又曾经在中西方交流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它的再一次走出国门也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红酒贸易论文范文4

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6大困惑

首先是品牌力不足。面对中国的庞大市场消费群体,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就必须要与国产葡萄酒竞争,而国产葡萄酒的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扎根,如何快速的传播品牌,就是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个问题。再看中国市场的现状,消费者根本不熟悉国外葡萄酒的品牌,所了解的牌子都是受广告所影响的品牌,很多酒企甚至以产地品牌、产区品牌、葡萄品牌来误导消费者,例如:解百纳作为一个葡萄品种,在中国却成为一种品牌,某知名酒企甚至将其注册而成为独享。

第二就是品质意识缺失。中国市场的消费层次尚未发展到品质至上的消费阶段,还处于营销为王的发展阶段。而国外葡萄酒所谓好的品质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如对牛弹琴,没有接受到品质差异化概念又如何懂得区分品质的好坏。

第三就是消费习惯上的差异。中国目前是白酒销量世界第一的大国,饮酒习惯正处在一饮而尽,根本没有时间等氧化也喝不出品质变化的过程。而饮食习惯的差异,对口味的选择不是选酒,而是调出自己喜欢接受的口感,便出现了可乐兑红酒,雪碧兑红酒,王老吉兑红酒等。

第四就是消费心理差异。外国人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了解基本都是没有通过市场调研,所以只看到表面的价位和利润,看到消费群体的庞大,而看不到中国人的深层购买心理,如中国的面子酒、文化酒等特征,完全盲目于市场而百思不得其解。

第五就是经销商经营意识淡薄。在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后,很多人都看到了无限的商机和增长趋势,结果一投入到实际的经营中才知道,原来并不是自己看到过的那样。甚至很多商家还没有想到做营销,只进了酒摆放起来,守株待兔的销售。

第六就是缺乏差异化营销渠道及营销模式,进口酒的产品性质以及经营的思路都和国产酒不同,要想实现长期的赢利,就必须考虑到进口酒的销售渠道避开与国产酒的正面冲突,对目标人群采取差异化的渠道营销,因此也必须有一套针对渠道的营销模式。

所以要想经营好进口葡萄酒,必须先解决这些困惑。无论是贸易商还是经销商,都要同心协力共同去开拓进口葡萄酒广阔的市场。

解决困惑的“非常61”法则

非常之一:借鸡生蛋,巧树品牌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进口葡萄酒经销商,无非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贸易型的公司,肯定会借鉴于大品牌,会丰富产品线,以销售的多少决定成本的高低,必将倾向打造专业化信誉度的服务型品牌。所以如果终端的目的在于此,可选择类似的公司进行合作,以小搏大,打造服务型品牌。

第二种模式是与国外生产厂家合作,里面必将包含品牌的推广,不管品牌是谁的,都会努力打造产品品牌及酒庄品牌。所以产品相对就要单一局限。封闭渠道的经销商可以选择与这样的商家合作,例如酒店渠道。依靠大商家的品牌投入来提升自己的经销商品牌。

第三种模式就是国外酒庄的直接经销,这种模式看似流通环节少、利润空间大,其实恰恰相反。这种模式的直接人力成本就是老外,而老外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中国人的10倍。另外这种模式不会投入很大的品牌费用,而且产品线单一。当然其中不乏也有优秀的酒厂,所以选择这种模式的经销商一定要先有自己的资源,能够分销产品,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懂得分辨品质和了解中国的市场。即使从国外直接采购但若形不成优势,同样也是在给老外做嫁衣。

所以不论是经销商也好,还是贸易商也好,自己选择了哪种模式就一定要懂得选择各种模式下树立品牌的方式。

非常之二:专业品酒,倡导品质

红酒文化是从国外流传过来的,而饮用红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健康,营造一个轻松浪漫的气氛。中国的消费者很多还在按照中国的饮酒习惯在畅饮红酒,原因就是喝酒的目的不一样。所以作为经销商就要不断地传授饮用红酒的好处,如何区分品质、如何品尝红酒等。不断地提倡饮酒的概念和对品质的选择,只有这样,当消费者真正意识到健康问题时,一定会想到你,所以市场一定会属于对消费者真正负责的人。在别人没有做的情况下先做,在别人做的情况下做好,在别人做过的情况下做得比他更好。

非常之三:提倡概念,培养习惯

近几年一直都耳闻概念营销,但是真正做好概念营销的却为数甚少,主要是酒商对概念营销把控还不够强。所谓概念营销,就是总结一套观念,此观念必须紧扣消费的需求和习惯,典型就是今年风靡起来的碱性水净化杯。倡导碱性水健康概念,分解科技过程,改变消费心理。所以红酒消费还真正需要很多国内酒商一起来倡导一个健康的概念,培养消费者的饮用习惯。

非常之四:针对客户,想其所想

做销售的根本就是做人心,做消费者内心的渴望和需求。目前终端销售红酒的很多酒商还只在做形式化的表面文章,没有真正的满足消费者的内心需求。所以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就要正确的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在终端营销模式上必须将客户需求分类,提供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意愿。如针对婚宴的酒品选择及服务上就不仅仅是送酒到位而已,还要提供倒酒、讲酒等服务。

非常之五:改变观念,主动出击

现在国内葡萄酒的非理性消费者,酒商如何引导消费者对葡萄酒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消费葡萄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酒商必须改变一个观念就是――我是卖酒的,不要为了短期的一点点利益就做迎合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终将导致整个行业的非理性化。所以作为经销商必须要主动出击,将传统的坐商观念改变为行商观念,引导消费者如何正确的做出消费,让市场向理性化发展。

非常之六:创新渠道,深度分销

进口酒本身都具有差异化,所以各个酒商都说自己酒品质如何好、产品如何独特的时候,已经就缺少了真正差异化了,而这时真正缺乏的差异化就只有渠道。所以进口酒不能只依赖于传统渠道,必须拓展渠道的宽度和深度。在操作传统渠道的同时,要根据消费者的群体需求寻找其他创新渠道,如会议营销渠道就很适合红酒销售的新渠道。仅有了渠道创新还不够,进口红酒还必须要做深度分销,贸易商协助商、经销商分销产品、深度分销要对通路,对终端甚至对团队、对服务都要抓细节抓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红酒销售紧握终端。

1点突破:做巧、做足团购

团购是近几年来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在追求的新消费渠道,很多人都眼看着团购市场流口水,却不知道如何做好团购市场。团购市场具有消费量大、传播快、消费人群集中、忠实度高等等很多优势。进口葡萄酒的销售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要想快速的发展及提升销量,就必须做足团购。

做团购必须要有足够的团购资源才能适合做团购,具备人际关系、专业的团购销售队伍、完善的服务体系以及团购营销方法和管理制度。

一、人际关系是团购的重要因素,通常团购市场可分为三类: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会形成自己的固定系统,所以做团购要根据内部的熟人关系按照系统来做。企业单位相对分散性比较大,所以只能安排专人跟踪必须以企业的主管部门为主。挖掘关系一定挖掘上游,沟通下游。

二、很多人都认为有关系就好办,其实不然。关系只能看似一张门票,而其中很多的细节还要依赖于人来完善跟踪。所以必须要设立专门的团队,队长就由有关系的人来担当。队员的组建也很微妙,必须由团购客户喜欢接触的人来承担,而不是能力最强的人来担当。

三、有了关系和队伍,还要有完善的服务细节,如对团购客户建立决策者的详细个人档案,包括喜欢吃什么,喜欢用什么,爱好什么,什么时候生日等等,然后针对细节进行跟踪和服务,不仅要熟悉领导还要了解执行的下属,也要与执行的下属搞好关系。

四、懂得以上三个要素后,还必须要针对团购客户制定相应的营销方法,团购客户不同于其他普通客户,一个决策者,多个执行人,一个不通全盘皆空。要根据团购客户的所属行业性质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法,如什么时间与哪个人沟通,怎么样协助领头人做公关,与团购单位一起做活动等等。只有充分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抓住团购客户,四者合一,才能做足团购。

后记:

红酒贸易论文范文5

有消息称,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葡萄酒消费大国,但在生产、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到研究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葡萄酒商、红酒厂商在招聘时很难找到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品酒师、酿酒师等人才。而从留学机构的反馈来看,目前选择赴法、澳等国学习葡萄酒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每年都在递增。

法国:大多葡萄酒专业有背景要求

法国拥有庞大的葡萄酒工业基础,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性更强的课程和众多的实践机会。据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法国部项目总监石东辉介绍,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法国在不同类别的院校开设不同形式和文凭的课程。如在公立大学开设基础类型的葡萄种植、葡萄酒品鉴专业,培养优秀从业人员;在私立高等商学院开设葡萄酒销售和管理专业,培养专业贸易人员。

像兰斯大学、图尔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波尔多第四大学等法国综合性公立大学,开设有葡萄种植、葡萄酒销售类、葡萄酒品鉴类的课程,课程开设在本科第三年(法国本科最后一年)和硕士阶段,适合国内有专业背景的专科或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

而波尔多高等商学院、INSEEC高等商学院集团、第戎高等商学院等则属于法国高等精英商学院,开设有葡萄酒或酒类销售、葡萄酒管理课程,课程实践性强,企业参与进行课程设置,实习机会多,适合英语能力较好、爱好红酒、希望用较短时间获得文凭的学生。英文授课,私立性质,硕士学费8000欧元/年以上。

石东辉表示,从申请来看,法国大部分的葡萄酒相关专业都有专业背景的要求,要求从事葡萄酒相关工作;或者家庭成员有相关知识背景。对此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很多,申请者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个人对酒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兴趣所在;第二种,与自己的工作背景相关,从事葡萄酒相关工作;第三种,家庭成员或朋友从事相关行业工作,耳濡目染了解相关信息和情况的。总体而言,目前选择赴法学习葡萄酒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不多,但每年都在增加,年增长率在30%左右。

澳洲:英文授课学习时间相对较短

随着葡萄酒业的不断发展,澳洲也有不少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

据IDP教育集团澳洲部高级咨询顾问李鑫介绍,开设专门葡萄酒专业的有澳洲院校之一阿德莱德大学,提供3种硕士课程,分别为酿酒学、葡萄栽培和红酒商务,三种课程针对不同的申请学生。

其中酿酒学硕士的课程主要针对于葡萄酒酿造方法,申请此专业的学生需要有工程类和科学类的学位,课程需要包含化学课程,并且要有两年相关工作经验。葡萄栽培硕士主要针对的是葡萄生长方面的课程,申请此类课程的学生需要有相关的背景,需要本科学习农学、生物种植科学相关专业。红酒商务硕士则主要是针对红酒市场销售类的硕士课程,针对的人群为本科学位相关专业和两年的相关工作经验。

李鑫认为,与法国相比,学生到澳洲学习葡萄酒专业,都是英文授课,对非法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容易,而且雅思成绩要求相对较低。阿德莱德大学红酒专业硕士一般只需要雅思平均分6.0分,1.5年的学习时间相对法国来说更短,费用也少一些。从实际咨询情况看,询问此专业的学生相对还不多,并且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对葡萄酒专业感兴趣,而没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因此在申请上来说竞争不会很激烈。

去酒庄品酒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亲历者说

白丽莎:在法国留学工作4年,毕业于法国阿尔图瓦公立大学,获企业与领土管理硕士学位,启德北京欧洲部资深顾问。

在波尔多城,有1975年首建于此的INSEEC高等商学院。INSEEC高等商学院硕士阶段分为4个方向,在国际商业大方向下的红酒管理专业是学生选择时的热门。5月9日5月11日,在INSEEC学习奢侈品管理和红酒市场管理专业的学生会被邀请到法国酒庄品酒,这三天的品酒之旅也属于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会参观10大顶级酒庄之一的Lynch Bages城堡,此外还会参观Tertre酒庄以及在巴黎的BIWI葡萄酒俱乐部继续尝试。

红酒贸易论文范文6

喝茶改变世界

有一条网络段子,说喝茶与喝酒的区别,喝茶的人可以在一起冷静地谈论事情,甚至能够找到合作的机会;喝酒的人则是互相吹捧,酒酣之际有一种主宰世界的,酒醒之后却归于零。虽是段子,却也不无道理――喝茶可以提神,刺激神经,但不至于令人迷乱。一座城市拥有很多典雅的茶馆,也代表着这座城市理性和自制的一面,而喝茶的仪式则可视为一种文明化的过程。

麦克法兰说,“茶叶对世界的征服如此成功,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它曾经征服了世界。茶和水、空气,已经成为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东西。”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征服,润物无声,以至于多数人都将喝茶视为本土的习惯,就像英国红茶已经成为英国的标志,虽然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生产最初源于中国。喝茶为什么可以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呢?

除了空气之外,水是人类存续最重要的物质,实验也证明,人类耐饿的能力要远远超过耐渴的能力,可以一天不吃饭,但是一天不喝水很难。直到今天,很多社会和国家都面临着饮用水安全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公共饮用水,这种公共饮用水的供给系统,其实是工业化水平的体现。而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依然是稀缺的,如果没有净化和检测系统,怎么可以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呢?喝白开水!

在作者看来,全世界人口从2.5亿增长到70亿,关键原因就是饮用水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喝茶了。喝茶至少让人类开始习惯将水煮沸,而煮水的过程,也是杀菌的过程。喝茶,让人类在微生物面前获得巨大优势,人类之所以在千百万年之间登上了食物链的最高层,不仅是因为人类有能力去制服大型的野兽,更在于人类战胜了微型的寄生系统。沸水杀死了多数的细菌,而人类为了泡茶,就需要煮水。

麦克法兰认为,中国、日本能够在农业时代就形成规模宏大的城市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喝茶,解决了饮水安全的问题。尤其是日本,一个多山的岛国,如何才能养活如此之多的人口呢?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成本,而喝茶则让东方的农民拥有了超乎寻常的耐力。人口聚集形成的粪便,成为精耕农业的绿肥,如果不是喝茶,人和牲畜的粪便就可能成为细菌的渊薮,造成足以毁灭文明的瘟疫。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英国,尤其是工业革命初期,需要劳动者付出非常艰辛的劳动。喝茶不仅纾解了工人的劳累,增强了工人的耐力,甚至改变了工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茶歇时间”。一直到今天,在学术会议或者研讨中间都会有“茶歇时间”。麦克法兰认为,“‘茶歇时间’的出现增加人们对生活的忍耐力,让干活的工人能够有所期盼,并最终成为在工厂、小作坊、办公室或矿井长时间从事繁重或枯燥工作的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时间。”

喝茶和生产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这样的说法当然可以存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茶叶是人类千百年来选择的最经济、有效的饮品。它已经成为人类摄取水分的最重要载体。只有比较才能了解茶叶的威力,咖啡、葡萄酒、蒸馏酒,都是人类喜欢的饮品,但是,咖啡的口感、葡萄酒尤其是蒸馏酒的高成本,都成为这些饮品难以普及的原因,尤其是蒸馏酒的过量酒精摄入,不但损害健康,而且会影响人类的创造力和劳动能力。

喝茶最终也变成一种仪式,茶道不仅是“喝水”的方式,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仪式,茶道的精髓就在于此。“饮茶仪式的吸引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基于以下这个事实:它建立在基础之上,具体地说,它与佛教联系更为密切。”中国、日本都有对茶道的精深研究,一种物品具有精深意涵之后,也就获得了神圣性,茶叶所内含的咖啡因等因素,能够帮助人进入禅定状态,也可以帮助巫师进入虚幻的世界。

作为一种精神仪式的茶叶,有了文明的涵义。在英国,煮茶和泡茶的主要是妇女,饮茶也就成为一种聚会,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饮茶会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女性的地位、艺术和审美的本质,甚至整个国民的气质。”

两个帝国的茶叶之争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茶叶一直是中国的“特产”,而英国开始接入东方的贸易体系之后,茶叶变成中国向英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伴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饮茶变成一种世界,除英国之外,澳大利亚是茶叶重要的消费国,当年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英国中低层民众已经习惯饮茶。

从18世纪开始,围绕到底是还是大英帝国来生产茶叶这种最重要的贸易产品,世界历史发生重要转向。麦克法兰甚至认为,“茶叶和鸦片之间关系密切、英国人对茶的渴望,是导致鸦片战争以及后来对中国产生的所有影响的因果链条上的一环。”这种分析也为中国人重新认知近现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红酒贸易论文范文7

【摘 要】在金代遗址出土的白釉瓷器上经常发现带有“一” “×” “`” “卅”等符号的红色标记,文章通过对吉林前郭塔虎城、河北黄骅海丰镇、辽宁朝阳营州路等金代遗址出土的这类带有红色标记瓷器的分析,推测这类标记可能为瓷器行销中便于统计数目而书写的“码子”,对于复原和研究宋金时期的瓷器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金代是中国北方陶瓷手工业发展的繁荣期,由于南北方的政治对立而形成的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促成了北方窑场百家争艳的局面。同时,在辽代已被点燃的窑火在东北的土地上愈加兴旺,从速频之东的村寨,到金山以北的戍堡,都可以发现“本土”烧造之白瓷与定窑细瓷相伴相生。仔细观摩这些瓷片,我们经常会在这些化妆白瓷和定窑白瓷的釉面上发现一类红色的标记符号,一般多为“一”“×”“”“ 卅”等字形以及这几种字形的组合,对于这类符号的成因与功能少有学者探讨,笔者试从东北及河北地区出土的材料加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 出土“红色标记”白瓷举例

带有红色标记的瓷器多出土于金代各州级城址以及大型遗址,在定窑遗址中也有大量发现。本文主要基于吉林前郭塔虎城(THC)、辽宁朝阳营州路遗址(YZL)、河北黄骅海丰镇遗址(HFZ)以及吉林洮南城四家子古城(CSJZ)四处遗址的考古出土材料来进行探讨。在上述遗址中,塔虎城为金代肇州遗址,海丰镇遗址主要为金元时期遗址,这两处遗址内涵较为单纯,较少辽、北宋时期遗存,而营州路遗址、城四家子古城均为辽金沿用,但金代遗存相对较丰富。

本文选取的标本有塔虎城遗址的9件[1](图一,标本编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海丰镇遗址7件[2](图二),营州路遗址5件[3](图三),还有笔者在城四家子古城遗址采集的标本2件(图四)。通过对这些标本进行统计,我们发现,红色标记主要有“一”字、“”字、“卅”字、“×”字以及组合使用五类(表一),其中“一”字类占总数的22%,“”字类占总数的13%,“卅”字类占总数的4%,“×”字类占总数的30%,组合使用类占总数的30%。从窑口分布来看,定窑白瓷占总数的39%,化妆白瓷占总数的61%;从器型来看,碗类占总数的61%,盘类占总数的39%(表二)。总体看来,红色标记瓷器在窑口和器型的比率上与金代瓷器贸易的大体面貌相契合,可以被看作金代民用瓷器的抽样样本。

上述标本中,化妆白瓷大部分采用涩圈叠烧工艺,为金代遗存无疑,而采用支钉垫烧的瓷器在器型上也多为金代风格。定窑白瓷的釉色皆泛黄,亦为金代遗存。但在朝阳杜杖子辽墓中出土的一例东北窑口的白釉花口盘[4](图五),其外底亦标有红色“×I”字样,说明此类符号至迟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但大量标本的时代主要集中于金代。同时,在包头燕家梁等元代遗址的瓷片上也零星有见,说明此类红色标记的传统在元代遗风尚存。及至明清,瓷器上的红色标记未再发现。

二、“红色标记”的成因、

功能分析

通过对各遗址出土材料的性状比对、归纳,我们发现红色标记的颜色主要呈橘红色或暗红色,部分标本的标记处有金色金属光泽。以往有学者认为这类红色痕迹是用尖锐铁器反复刻划形成,而红色可能为铁锈类的金属氧化物。在电子显微镜下,我们对标本THC∶2的红色标记进行了观察(图六),发现红色标记的线条宽度在0.3~0.8毫米之间,线条由10~20丝毛刷状笔触构成,下笔粗犷随意,线条粗细不一,而组成线条的丝状结构为凝固在釉面表面的固态物质,这种固态物质嵌入釉面,手指很难感觉到线条的凸起。同时,丝状结构沿线条轨迹两侧有明显的挤压溢出现象,这说明红色标记可能为一类硬质毛刷蘸抹红色胶状颜料在瓷器表面划刻书写而成,但不排除铁锈的可能。可以肯定的是,这类红色颜料具有极强的附着力,以至于瓷器在经历长年累月的日常使用后仍然没有抹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稳定。

那么这类标记究竟形成于瓷器贸易的哪一环节呢?

首先,是否在制作环节?定窑研究者自正先生曾留意过这类现象,并提出是窑工修坯或者器成之后剔去瑕疵等行为中铁削刀与器体接触后经过长年氧化而形成的痕迹,但通过观察大量同类标本,我们认为这类符号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似无意而为。其次,是否是瓷器使用者为之?这种看法似乎更贴近材料的表象,因为大多红标瓷器出土于遗址,且与绘有墨书、花押等标记的瓷器相混杂,如果以所有者之私人标志来解释也不无道理。但是,墨书一般书于器底,而红色标记不仅在器底有之,在内壁、外壁、内底都有存在,并且不管所标识之器是缸胎粗瓷碗还是定窑印花盘,皆一视同仁,不论美丑,一挥而就,委实有碍观瞻(如标本HFZ∶1)。至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这类红色标记应形成于瓷器贸易的行销阶段。

为了进一步解释其功能,我们不妨先归纳其客观特性:其一,施加ο笾饕为日用瓷器之大宗的碗、盘;其二,这类标记具有稳定的使用规则,在整个北方地区通用;其三,红色标记难以擦除。再从标记符号本身进行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一”“”“卅”均可识读为汉字单字,分别为一、二十、三十。如果将红色标记作为一套记数系统而整体进行考量,那么我们会发现这套符号与明清时期的民间商业记数体系――苏州码子十分相似(图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红色标记记数系统与苏州码子具有相同的内核与使用序列,“”“卅”与苏码的“二十”“三十”等同,而“×”与苏码的“四”类似,尤其在复合数的表达上,THC∶6、HFZ∶7以及YZL∶5这三例亦与苏州码子异曲同工。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红色标记记数系统的特殊性,即缺少变化,这可能与陶瓷贸易的自身特点有关,因为苏州码子这一概念其实涵盖了用于收税计租的花码,用于计算斤两的肉码以及计算尺寸的布码等,为了适应不同行业的需要,各类算码被人们增补扬弃,或变得更精准,或增进更多专门单位。在金代的这类专门用于瓷器贸易的“码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为整数计件,如二十、三十等等。至于“一”“ ×”,可能是为了记数的快捷,直接代替了“一十”(10)与“×十”(40),当然,这仅仅是笔者的猜测。

至此,我们可以对这类“红色标记”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即在瓷器行销过程中,瓷器商人或是运输者在标记某一批次某类某捆瓷器的数量时,用硬质毛刷蘸染特殊的红色颜料将货物数码刻划于顶部或者底部的瓷器上,从而形成了这样的标记。由于器物出土于遗址而非运输的道路上,更因为末次贸易的打乱,我们已经很难统计出拥有红色标记瓷器在总量中的比率,但如果把它当做金代商人进账簿的残片来阅读,仍然可以品味出有趣的现象:在“一”这一最小的进货单中,我们看到标注符号的瓷器绝大多数是最为精美的瓷器,如HFZ∶1是一件定窑印花十二月花卉纹盘,YZL∶5是一件定窑划花盘,CSJZ∶2是一件定窑印花勾栏湖石花卉纹盘,这三件都是各个遗址出土的瓷器中最为精贵的品类。而标有“卅”“×”甚至更多的无法识读的组合数字的瓷器多是较为低廉的日用粗瓷及素面定瓷,进货量理应颇大。当然,我们无法判定一件标注码子的瓷器所代表的是这类品种的数目还是这一捆一摞的数目。

在理论上,可以把宋金时期瓷器的行销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别是由窑场到分销州城,第二级别是由分销州城到其他州城,第三个级别是由州城到县、村寨。在成书于元末的高丽读本《老乞大》中提道:高丽商人在大都“更买些碗子什物。锅儿、锣锅、荷叶锅、六耳锅、磁碟子、木碟子、漆碟子、这红漆匙、铜匙、红漆筋、三脚儿,这盘子是大盘子、小盘子、漆碗”[6],除此之外还购买了弓箭布锦、零碎行货,而瓷器只是大宗货物中的一小部分。从这里可以看到,金元时期的瓷器贸易中最末级的分销商就是这些杂货郎类型的客商,他们很显然没有必要为这样一小批瓷器打上“红码子”而降低了货品的卖相。所以,我们推测,“红码子”的形成应在前两个行销阶段,这跟出土材料可相互印证,因为红标瓷器很少在村落遗址中发现。

至于为何红色码子难以擦去,笔者认为更可能是有意为之而非无心之作。从民俗材料来看,一般用于方便计算的“账码”“布码”只是采用普通的墨水或者滑石材料,而涉及商家凭信的码子,如温州龙湾仍在使用的“埕码”[7],即用红漆在酒瓮上醒目地书写瓮内酒的斤两,则选择了稳定的书写材料,而在长春的一家现代瓷器店中,笔者看到两捆刚刚运到、尚未拆封的瓷器在最顶部的碗上用不易掉色的油性马克笔写满了品类、数目、买家等信息,红色标记应与这种行为如出一辙。故此金代瓷器表面这种不易脱落的红色码子应该也是具有凭信功能的数量标志。而这很可能与纲运有关。在北方瓷器的大批量行销过程中,应当存在一种运输与销售两者分离且各自独立的贸易体系,即从窑场到各州级经销商之间存在独立的纲运,窑主在发货之前留下如此标记以作运输者交货的凭证,以及与分销者的对证,而且或许只有窑主才会毫不心痛地在瓷器上挥毫泼墨,不虑观瞻。

三、 结 语

通过上文的论证,我们认识到,白瓷上的红色标记是一套用于瓷器贸易的数字系统,其产生不晚于北宋,主要流行于金元时期的北方地区(南宋很可能也在使用类似码子,不过体现在瓷器遗存上的材料较少),在明清时期与北方窑场一并衰落。这是一套较为成熟的数字系统,其很可能是在明清开始流行的“苏州码子”的前身。由于史料与考古材料之限制,我们很难复原宋金时期陶瓷贸易的行销细节,所以陶瓷器本身蕴藏的与贸易相关的信息就变得无比珍贵。如果将视线放远,我们可以看到在宋金对峙的这一百年中南北窑系在不同的贸易模式下烙印在考古材料上的差异。在金代,以定窑为代表的瓷器贸易主要活跃在东北亚大陆,以陆路运输为主,水路运输为辅,我们能看到的与其相关的考古材料便是这类遗留在白瓷表面的“红色码子”。在南宋,青釉、青白釉瓷和黑釉瓷不仅内销,更是面向整个海洋,发达的海洋(下转50页)(上接24页)贸易使得南宋的瓷器出现在金国、高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甚至更远的地区。在南海Ⅰ号沉船以及日本诸多同时期港口出土(水)的瓷器中,与贸易相关的遗存是一类为了识别货主货物以及在船舱中的位置而墨书的“某纲”“某直”“上”“中”“下”等记号[8]。对比这两种瓷器表面的符号,北方瓷器行销中的标记似乎更关注瓷器的数量状态,而南方瓷器行销中的标记更关注瓷器的归属状态,这种差异或许与南北方不同的瓷器贸易体系有关。

[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前郭塔虎城2000年考古发掘资料[A].长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黄骅市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00年黄骅市海丰镇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朝阳营州路出土瓷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辽宁朝阳杜杖子辽代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2014(11):19―27.

[5]邱建立,李学昌.并不神秘的民间速记文字:“花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6―64.

[6]老乞大彦解[M].香港:亚西亚文化出版社,1973.

红酒贸易论文范文8

半年投资12家企业,名下所有企业都“免费”向市民提供服务,并极速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成立本色控股集团,30天内慈善捐款多达630万……半年前,吴英在东阳市还是寂寂无名的“穷人”,现在,却成了政府要员、商界大鳄,街头巷尾,甚至是全国传媒网上的话题中心。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她是怎样一夜暴富的?她有多少钱?“免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东阳是毗邻义乌的小城,吴英如同打开魔盒的宙斯之女“潘多拉”,已经让东阳的各行各业陷入一片恐慌――她若在涉足的行业都玩“免费”,谁与争锋?整个市场生态是否被她搅乱?

免费“开局”

吴英在东阳市牛刀小试的“布兰奇”洗衣店,于2006年8月18日试营业,“试营业期间免费服务”的条幅悬挂几月之久,就连店内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免费何时结束,“我们还没有收到总部的通知呢!”当地最高档的洗衣店老板对此相当恐慌,“布兰奇”开张后,他的生意跌至冰点,“免费,谁吃得消?”

“布兰奇”洗衣店在试营业之初,吴英曾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街面宣传,派发洗衣券,每人每天可免费洗5件。布兰奇对面就是刚成立的本色集团总部,如今装修已接近尾声。总部楼下的“正道”汽车服务与“布兰奇”同日开张,免费洗车服务也仍在进行中。于2006年11月开张的“本色商贸城”,更是向市场发出邀请――购置6500元的家纺用品,送价值6500元的液晶电视。

就在“免费”搅乱东阳的商业生态之时,东阳本地的政企两界开始秘密摸清吴英的底细。记者于2006年9月两次赴东阳采访获悉,吴英此前已经低调买下了当地销售并不好的楼盘“望宁公寓”的40多套公寓和30多间街面房,并“悄悄”收购了颇具规模的博大房地产开发公司2个项目,获得“博大世纪公园”55%的股份,全资收购“博大新天地广场”。一位知情的当地房产企业老总告诉记者:“她谈一个项目只要15分钟,成就付现钱,不成拉倒”出价不低,成功率很高――这种做法,已经在抬高东阳房地产行情了。

慈善“扬名”

一边是秘密收购房产,一边是高调慈善捐款。早在2005年8月1日,当地一所乡村小学要建设新校舍,吴英一甩手就送过去80万。第二天,当地媒体刊出东阳邻县磐安县50名新录取的大学生,向社会求助的消息。吴英马上表示除了已经被资助的,其他的第一笔学费,本色集团全部“包”了。当月12日,本色的副董事长周红波(吴英的丈夫)带队赴磐安走访贫困学生,带去50万现金。据磐安县委的领导介绍,周红波“言语不多,行为低调”。

这130万还是“药引”,更猛烈的剂量在后头。仅仅半个月后,东阳市成立“光彩事业促进会”,成立会上,本色集团当场捐赠500万元。500万的“善款”在整个浙中地区炸开了锅。虽然东阳不乏楼忠福、徐文荣等财富巨头,但像吴英这样高调、密集地慈善捐款,还是第一遭,况且是个26岁的“小虾米”。吴英“烧钱炫富”的名头更响了。据说,“光彩”成立前,吴英曾主动跑到市政府,要求捐款,市领导吓了一跳,不敢接受。东阳市主要领导曾多次找吴英夫妇谈话,询问钱的来历。吴英表示,“钱是干净的,绝对是正道来的。”随后,东阳市仍非常谨慎,设立“光彩”过渡接受。

传言“烟尘”

吴英一整套的“烧钱”举动,冲垮了当地人承受财富“神话”的极限。“几十亿的财富怎么可能在一夜间积聚?”成了当地从政界要员到街头小贩乐此不疲的话题。要知道,当年的吴英在东阳没有任何值得艳羡的产业,知名度近乎为零。就连与她交往的朋友也纳闷,“2005年还四处借钱的她,怎么一下就发了?”

最大一笔“讹传”来源于东阳世界贸易城,该项目是临近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预售当天,爆出“本色集团买下700个摊位”的消息,并被第二天的当地媒体当作“商铺热销”的范例。记者向贸易城的一名副总求证此事时,他闪闪烁烁地说“没有那么多的。要是真如传言所说,本色集团买了700个、集团合作伙伴买2个楼层,世贸城一期4000个摊位就不用销售了。”

第二则波及面更广的“传言”来自本色的用人机制。据传,本色的大部分员工均为“吴英的亲戚和朋友”,而且薪酬待遇奇高,“中高层全部有车,不乏奔驰宝马”。其中,广为引用的是“保安工资高达2100元”,而当地的保安工资基本在800元左右。

传言甚嚣尘上,而吴英对传言的回应更是神秘和低调。最津津乐道的猜测莫过于吴英的起家,演绎成多种版本:走私、军火、贩毒、傍大款,不一而足,用于解释她铺张“低端产业”的目的――洗黑钱。面对一个26岁的富姐,没有一个是善意的版本。最完整的传闻称,吴英曾失踪3年,去了国外,结识一名南洋军阀,军阀遇害后,分得大笔财产。传言中的财产高达120亿。浙江省一些商界大鳄则认为传言太玄,不可信,“如果是洗黑钱,她不会傻到呆在东阳这么小的池子里,而且如此大张旗鼓。”

但传言也并非毫无根据,翻开中国任何一名财富巨头的发家史,“第一桶金”均避而不谈,发家史上从来都是先办实业,而后成为“富翁”。第一代的房产建筑富翁站在一栋栋的大楼之上,哪怕是站在一堆堆“废纸”上的新首富张茵,也是“有迹可循”的。如果说第二代的IT新贵,是站在“虚拟”的互联网上,那吴英就是站在一片“虚空”之上,“她是先成富人,后办实业,与常态相反”。记者在吴英老家东阳歌山镇西宅村采访,也找不到她财富的源头,“她很早就出去了,没多少人知道在干嘛。”

期货“发家”

因吴英本人一直忙于其概念酒店的装修,广东东阳两地跑,记者只好约见了

吴英的丈夫、集团副董事长周红波。在本色董事长办公室里,周淡定地“享受”着外界的纷扰。

周不否认让吴英出面有炒作的成分,“26岁的女富,在中同还没有”。他说,一次和朋友去吃夜宵,特意听听外界的传言,传得太虚幻,但宣传效果很好。他表示,可以透露发家的过程,至于“哪天赚了多少钱就不必说了”。

吴英,1997年在东阳技校就读,但读了一年半就辍学了,随后和她的姑姑学习“女子美容”,学习期间结识周红波。学成后在东阳开了一家西街贵族美容院,那时候是新生产业,尤其是引进“羊胎素”项目,赚钱很快。赚得第一桶金后,随后赴广东做服装贸易,积累一定的财产后,在广东买下了几间摊位,做服装的贴牌生产,如今这几个摊位仍在正常运转。广东淘金回来,她又在东阳、义乌、诸暨等地“找钱”,什么项目都做,

商贸、房产、财产担保,有亏有赚。随后在东阳开了当地最豪华的喜来登KTV,东阳义乌两地均有她的“千足堂”足浴店。服务业成了她的第三桶金。

2003年,在朋友的引荐下,吴英涉足金融行业。2006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期货市场一片繁荣。胆大心细的吴英,投血本炒期货,有时候,眼睛盯着电脑,100块钱掉地上都不敢捡,怕稍纵即逝的发财机会溜走。期货最终成为她最大的一桶金。虽然她对金融行业不太在行,但她却有个人称“股神”的朋友,还特地请了个“老师”,现在这个“老师”就在本色上班,并带了几个大学生监控期货市场,周六周日关注国外期货,工作日关注国内期货。周红波拒绝引荐“老师”,不透露“老师”的薪酬待遇,只是说“老师”的待遇、“股神”的名号,圈内人都知道。他透露,2005年上半年主要的期货投资是橡胶和有色金属,包括铜、锌等。“金融行业回报快,风险也大,每次赚钱了,就抽出一部分,用于实业投资”。

当地一位官员向记者谈起了他从省里朋友那里听来的消息,本色集团高调亮相后,引起有关部门关注。经调查,基本认可“集团资金来源为期货”的说法,总资产为38亿元,但炒期货前的资金没法跟踪。周红波也向记者证实,集团确实受到过这方面调查,时间约半个月。

资源“聚积”

经过半年的沉淀,当地人不得不承认吴英的“搅局”为她的企业积聚了大量的资源――“免费”为企业带来了人气和客户资源,“高薪”给本色招揽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而之前东阳的用人环境并不是太好,周边的人才市场流传“打死不去东阳,饿死不去浦江”。甚至舆论自觉不自觉的炒作也让“本色”的知名度在短期内得以飙升。

本色表示,现在各企业慢慢开始盈利,聚集的资源开始转换为财富。记者了解到,洗衣店“免费”策略改成每天前100件免费洗,其实水电和人工支出很少,前期的免费为洗衣店带来了客源,省下了打广告的钱。现在100件以后的衣服,基本上能保证开支,还略有盈余。周红波透露,本色已拿下了“布兰奇”的浙江省权,第一家店是否被市场接受,关系着开展加盟的顺利与否。

洗车仍是全免费,但每辆车的前后车牌均被贴上了“本色车业”的宣传条幅,享受完免费服务后,工作人员会登记车主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因为赚钱的地方在后头――后续服务如汽车改装、维修等相继上马。通过前期的炒作,达到了笼络客户资源和宣传的效益。“每辆车都是我们流动的广告,而且这些广告会带到全国各地”。

“富人”产业

除在东阳市注册的12家企业,本色还大量收购房产、地产。在东阳市中心的白云大道,本筹建该市大型顶级豪华娱乐场所“本色娱乐中心”。在湖北,收购一家大酒店的计划正在进行,本色表示完成收购以后将投资1.2亿,改建成当地最具竞争力的集客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而实际上,它已经开业的项目,如洗衣店、洗车铺、网吧,却让人不得不怀疑产业的低端和无序。

位于“布兰奇”洗衣店对面的“本色商贸”即本色集团的总部所在,业已装修收尾。1至5楼为家居城。1楼入驻“凯盛”等常规品牌,2、3楼主要是藤条家具,搭配有水床、新奇的现代床饰,4楼家居多为硬皮的西部牛仔风格,5楼为欧陆宫廷风尚。入驻品牌极为另类,价格不菲。6楼为办公区,走道的墙面着水泥磨砂,顶部密布水管。工作人员解释,要的就是“本色”。

周红波对本色的解释是“本来的颜色、农民本色、英雄本色”。他和吴英均钦佩横店集团的创始人徐文荣,希望自己也能“造福一方”。而徐文荣走的路线,就是折大本造影视城,“免费拍戏”,带动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甚至吸引实业投资等。如今,吴英也靠“免费”开局,本色概念酒店、商贸城、汽车服务、干洗店、网吧,都集中在一起,方圆不足1公里。酝酿中的本色娱乐一条街初具雏形。

本色入驻后,附近原本空闲的地块都在加紧盖房子。一个不争的动向显示,东阳人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聚集于此,周边的房产行情呈上扬趋势。而本色的投资能否如愿,富“一方百姓”,尚待观察。

红酒贸易论文范文9

现代化市场给白酒品类的发展发下了考卷

随着酒类市场国际化的迅速推进,国内的酒类市场不再是单一的白酒市场,或红或黄都将这个市场装点得热闹非凡。当然,市场的竞争也随着色彩的丰富而变得复杂和激烈起来。老气横秋的白酒业似乎感觉到了一种隐痛,现代化市场给白酒品类的发展出了一道考题。

市场规律不利于白酒品类的竞争:品类周期的发展规律制约了行业进步

白酒在我国可以说进行产业化生产最早的酒类品种,虽然现代化的营销手法运用还是近些年的事情,但是就白酒的市场地位来说是绝对的优势,蒸馏酒市场99%的份额就是见证。但是当品类之间的竞争淡化了品牌之间的竞争时,这种古老的优势又未必成为竞争中的资本。

品类和品牌一样,其发展同样拥有周期性,当一个品类成熟以后,他就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甚至是全部。但越是发展到这个阶段越是一种悲哀,因为该品类在市场中已经再没有上升的空间,最佳状态是维持现状,而最可能出现的自然是被其他具有可替代性的品类逐渐蚕食。当然就我国目前的市场而言,恐怕所有的酒水品类都是白酒的对手,而且以烈酒为最,因为蒸馏酒是市场1%的份额已经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的目标是更多的份额。

对于白酒行业来说,曾经出现过“朝阳”与“夕阳”之争,争论的结果权且不去理会,但由此争论就可以知道白酒品类的脚步已经到达了巅峰,而对于白酒品类的替代能力最强的烈酒来说则是最佳时机。境外资本的进入,国外烈酒品牌和酒商的云集,无不在昭示他们对中国蒸馏酒市场的野心。虽然烈酒自身也是十分成熟的产品,但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中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与白酒相比更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贸易环境不利于白酒品类的竞争:购买能力提高和关税调整增加了白酒品类的竞争压力

近期的新闻经常会报道我国人民币升值的消息,国人听后很是振奋。不过这对于我国的贸易环境来说是有利有弊。以酒类消费为例,当人民币升值之后,就意味国民的购买能力相对于国外而言已经有所提高。同时,随着加入世贸后关税的不断下调,洋酒的价格劣势也逐渐扭转。放眼国内,人民币升值暂时也不会造成酒类产品的价格下调,相反国内市场的涨价风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而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的白酒出口也会因为人民币的升值而受到影响,即使在总量上有所增长,但相对于洋酒进口量的增加速度来说,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

面对这样的贸易环境,国酒与洋酒两者鲜明的一上一下的对比,竞争优劣势就体现得十分明显了。当然,白酒品类即使单纯的防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饮食习惯还是会制约洋酒在我国酒类市场的蔓延,但是这个趋势却无法回避。

消费者构成不利于白酒品类的竞争:消费意识和习惯的延续出现断层

先举一个例子:在当前流行的手机中,不少有这样的功能,就是可以隐藏起屏幕上“中国××”几个字。难道这几个字真的很糟糕吗?当然不是。关键是长时间的观看,早已出现了审美疲劳,如果哪天手机屏幕上都不再显示运营公司的名字,或许那时在屏幕上打上“中国××”字反而是一种时尚的表现。

再说我们的白酒品类,数千年的饮用历史,蒸馏酒市场中99%的占有率,所有的一切都笼罩了国人的生活太长时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开始培养出没有信仰的新生代,他们追求的东西是“时尚的”、“自我的”,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对白酒没有饮用习惯,有的则是对白酒已经产生了“消费”疲劳,其实他们对于评价酒体本身的优劣根本没有标准,可以让他们消费的理由就是够酷的广告语或是根本不能读懂的洋文介绍,自由、休闲、热烈放松的环境也是消费的理由之一。面对这样的市场发展状况,白酒很可能会因80后的人群消费习惯变更,而在以后竞争中输给洋酒更多的疆土。

当然,同理也可以得出,当洋酒在中国消费者的眼中在没有神秘面纱,就像手机屏幕上“中国××”一样随处可见时,也就不再存有以上说到的优势。不过在那时,洋酒在中国蒸馏酒市场也不再是只占1%份额。

国际环境不利于白酒品类的竞争:资本、规模上处于劣势

抛开白酒在贸易环境上的问题,单说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劣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资本上的不足和规模上的弱小,烈酒可以轻松的攻进来,但国酒却很难走出去。

国内的白酒企业统计在册的大约是4万多家,不能详述的则不计之内。彼此之间的竞争,不仅削弱了企业本身的实力,也弱化了整个行业的资本积累。国内的白酒行业表面上可以给人百花齐放的景象,实质上却是集体“缺钙”。当“半斤”遇到“八两”的时候,自然是不分上下,但是当“一斤”也加入战团的时候,如果是单独作战,形式自然是一边倒,想扭转战局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半斤+八两”PK“一斤”。

相对与国内整个白酒品类来说,国内的洋酒势力只不过是1%,可是如果单兵作战,那些在全球销售的酒业巨头,都不是国内单一的白酒厂家在实力上所能匹敌的。如果是在市场竞争更为开放的国际市场,由于国内单个企业的实力有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的白酒品牌和洋酒在国际市场的较量中还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所以说,当前的国际环境是不利于白酒品类竞争的,因为他只能防守而无力进攻。

自身营销弱势不利于白酒品类的竞争:内耗战降低了抵抗力

说到这里,先给读者讲一个“三家分晋”的故事。在春秋时期,晋国在晋文公的领导下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国力更是强盛至极。但是由于当时君王的政治觉悟有限,导致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壮大并相互攻击,而晋文公的后辈们又昏庸不堪,眼睁睁看着国家为别人分割。春秋中期以后,10余个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晋国的政局,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韩、魏、赵、范、智、中行6家最大的宗族,最后剩下的韩、赵、魏三家于公元前376年废除晋国的最后国君——晋静公,最终完成三家分晋的历程。虽然“三家分晋”成功,但是各自的实力根本不能与昔日的晋国相比,于是在进入战国时期之后,韩、赵、魏三国又先后为秦国所灭。

当我们把目光移到当前国内的白酒市场上时,看到的其实恰似一个诸侯割据的局势。表面上看来在各个渠道都热火朝天,各种销售手法更是曾出不穷,有买有卖好不热闹。从单个品牌的销售角度来讲,这样的创新应该算是营销的进步,但是从广义上看,这样的营销无非是你砍我一刀,我又反手给你一剑,总之大家是相互“放血”。大部分的“创新”无非是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内耗,从而实现让那些“技不如人”的品牌退出市场。

假如我们还是仅仅关着门“营销”,内耗还不算什么危险的事情。但是当我们打开门,在“外人”一起参与进来以后,这种内耗战就显现出一线危机,因为内耗始终都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事实上,国内的市场就是这样的局面,谁也不可能力挽狂澜,于是烈酒抓住了这个机会,或是收购或是入股,总之一脚已经踏了进来,就算是1%,那也是极大的成功。因为,从此以后国内市场的争霸中,恐怕再没有谁能收回这1%。

白酒品类如何应考

当参考者不再是单个品牌的时候,这个品类就开始动容了。因为站在这样的一个考场上,可能淘汰出局的不再是某些品牌,受到威胁的是整个酒种。照这样的逻辑分析来看,似乎白酒品类迎来了世界末日,但事实上理应如此的事情总还是变化多端,令人无法预测未来。作为行业的一份子,笔者也将自己的一些拙见现于笔下,供大家品味,同时也希望行业同仁能为此次白酒品类的“统考”出谋划策。

心态:市场规律不会允许一方独大

白酒品类的这次统考,说严重了可以影响到一个品类的演化,说轻了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品类能否融入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是否可以在这样一次考试中顺利过关,首先一点必须保证良好的心态:市场规律不会允许一方独大。

白酒目前在我国的蒸馏酒市场占据99%的份额,从数据表现来看似乎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从一个更为广泛的市场供需的角度来说,99%未必是圆满的表现。曾在二十世纪,美国的汽车工业在国内是绝对强势的地位,就如同现在白酒品类的99%一样,但是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大排量的美国汽车逐渐背离了消费者的需求,于是在能源危机的催化下,日本生产的节油型汽车逐渐受到了美国民众的追捧。无论是工艺还是性能美国汽车都要优于日车汽车,但是日本汽车由于抓住了能源危机这个契机,而最终成功的打入了美国市场,进而流行于欧美。

由此,想到了我国的白酒,无论是口感还是价格看起来似乎更适合我国的消费者,但却忽视了一点,就是市场规律。当一个市场发展到开放式的完全竞争阶段以后,消费需求中的独特性就会表现出来,即使这部分需求不会成为市场的主流,但会因为迎合了少数人的需求而不断成长,这一点在此证明,在开放的市场中供求关系不会被垄断,一方独大的局面是不可能持久的。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就是因为它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而烈酒进入我国的蒸馏酒市场也是更具市场的需求,在开放的竞争中必然会逐渐做大。

对于此,我们有必要掩耳盗铃吗,除非继续的“闭关锁国”,否则洋酒市场的壮大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白酒品类大可不必去为了99%的荣耀患得患失,既然要参与到一个大的游戏规则中,那么就必须遵守这个大的规则。因此,参与白酒品类发展的从业者,首先要在心态上有所调整,也许只有放弃固守国内的99%才能搏回国外广阔市场的1%。

战略:横眉冷对不若师夷长技

近期,由于外资进入白酒行业,业内人士纷纷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表达最多的可能就是要国人警惕之,避免类似“达能事件”发生在白酒界,洋酒威胁论自然也就在业内悄然传播。此时众多的国内白酒企业又在做什么呢,恐怕最多的并不是考虑未来的竞争,而是继续钻研如何在业内相互“放血”的拼杀中胜出。虽然不少的有识之士一再的发出了警报,可是那些真正在一线操盘的大佬们又有几个去考虑这些。我们担心传承千年的白酒品类逐渐被其他品类吞噬,但是我们为此曾做过什么努力吗?恐怕很少!

一个做服装贸易的朋友介绍到,从广东市场发到英国伦敦的牛仔裤,经过漫长的海上漂泊之后,到岸价仅为7英镑,同样的质量和款式竟比当地低了数倍,抢购是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竞争优势仅仅是价格,那么我国的市场最终只能沦为别人的加工厂。蒸馏酒行业亦是如此,如果我们的竞争仍然是依靠在价格和成本上做文章,又如何正面面对洋酒的竞争,更不用说走出国门了。

那白酒品类下一步将如何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呢?愚以为,绝对不是拒敌以国门之外,这样做只能是违反了市场规律,除非我国的白酒从此与国际市场隔绝。既然挡不住又无法拒绝,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一句话:师夷长技。这句清代魏源在《海图国志》中提出的口,今天在白酒业依然适用。白酒业现在就是需要打破当前这种冷兵器时代的拼杀,确实需要换换思维,真正参与到品牌、资本、服务等全方位的竞争中去。

战术:需要不流血的变革——兼并、融合、同化等

当心态调整好了,战略指导思想确定了,下一步的战术如果确定呢?在此,愚以为白酒品类需要一次不流血的变革,通过兼容、融合、同化等一系列手段,将国内的企业做大,将国外的资本融合,将烈酒品牌同化。

兼并: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业界都已经感觉到资本在高度集中以后,所带来的优势是不可估量的,马太效应在此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以烟草行业为例,菲莫公司生产的万宝路在美国国内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60%,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品牌都不可能将之超越;再看国内的烟草巨头红塔山,它在巅峰时刻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不过2.3%,虽然从品牌价值上讲红塔山位居我国烟草前列,但是它的宝座却是不稳固,任何一个品牌的壮大都可以是它的威胁。由此类推可以得出,虽然白酒品类在国内的蒸馏酒行业可以占到99%的份额,但是就单个品牌来说,恐怕只有少数几个品牌能够在资本方面扛得住洋资本的重压。所以,白酒品类当前十分需要做的工作是打造航母级的品牌,资本兼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是不可避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