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统计与决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1 10:06:45

统计与决策论文

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1

「关键词成本会计;现代管理会计;后现代管理会计

会计国际化是近年来国内外会计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然而,对会计问题的研究讨论不能脱离会计所处的环境。我认为,对我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讨论应该结合我国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背景,也就是说,要建立在对我国会计环境有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当前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和要点所在。为此,在必要对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有充分的认识。

一、会计演化问题的研究要以历史观、哲学观为指导

会计问题的研究,不能就会计论会计,从单纯的技术观来分析、研究相关问题,而应提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论证。从技术层面认识问题,还是从理论层面认识问题,是有很大差别的。它们之间的差别,就象工匠与学者之间的差别一样。工匠(能工巧匠)造器可以做到巧夺天工,对社会的贡献很大,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一个社会,单有工匠还不够,还需要学者。学者的任务是研究问题,从大处着眼,往深处探索,超越现有水平,作出原创性的发现,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其理论成果可导致人们的认识在总体上实现新的飞跃,并产生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影响。

从工匠与学者的关系,可以看到理论的重要性。而理论又是有层次的。历史观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最高层次。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只有把它们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既不割断历史、也不超越历史,所作的研究才能体现历史真实,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会计演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其有关问题的研究自然更应如此。

再说哲学观。一般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最高层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可以说,哲学是人类的“大智慧”(mega wisdom)。所以哲学观是对所有学科的研究都起指导作用的,会计学科自然也不例外。

总起来说,研究问题以历史观、哲学观为指导,意思是:研究问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哲学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高屋建瓴,又具非凡的洞察力。

二、管理会计形成、发展的“三阶段论”

一个世纪以来,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连续的三个阶段,即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现代管理会计(modern management accounting)和后现代管理会计(post—management accounting)三大阶段。以下依次进行论述:

(一)“成本会计”阶段

成本会计是工业化的产物。成本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历时半个世纪,即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期)。在这一期间,成本会计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为:

1.从账外计算发展到账内计算。严格地说,账外计算并不是会计,只是生产的附带工作的一部分——生产人员在生产中进行工、料和其他耗费的计算。而账内计算,是指将成本的发生、积累和结转纳入复式记账系统,由会计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处理,借以为会计期间终了编制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提供相关的成本数据。可见成本的账内计算虽已纳入企业的会计系统,但并不具独立性,实际上只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

2.依据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建立“标准成本会计”,实行事前计算与事后分析相结合,以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提高效率,减少浪费,为企业加强内部的成本管理(控制)服务。可见“标准成本会计”不同于成本的账内计算,它大大超越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框架,而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标准成本会计”的这一特性,使它能履行管理会计的一定职能,因而在20世纪50年以后,随着现代管理会计的兴起,它被纳入“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作为“执行性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继续发挥作用,是很自然的。

但也必须看到,导源于泰罗制的“标准成本会计”,实施的有效性,有赖于整个社会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生产技术系统的稳定,表现为长期大量生产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较少品种的产品。如果不是这样,原始意义上的“标准成本会计”就难于有效地运作了,这是它的局限性。

总的说来,在成本会计阶段,认识和分析问题,基本上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提到应有的理论高度来认识。这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性的缺陷。但美国会计学家j.m.clark于1923年出版的《studies in the economics of overhead costs》一书中提出的“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的”(different costs for different purposes)的论断,却富有哲理性,至今仍为众多学者反复引用。可见其理论价值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贬损,反而在管理会计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理论的重要性也于此可见一斑,足以发人深省。

(二)“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这一阶段约起于20世纪50年代终于20世纪的90年代之初。这一历史阶段,管理会计所取得的进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从执行性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转变。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会计系统重点放在为企业内部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服务,并不涉及决策咨询方面的问题。因为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企业面临的经济大环境是:社会物资缺乏,供不应求,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不愁没有销路。因而经营决策问题并没有在企业管理中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被排除在会计视野之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所谓战后期。从此资本主义经济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十分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外部的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竞争更加剧烈。这些新的环境和条件,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实施“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重心在决策”的指导方针,把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放在首位。

与此相适应,在现代管理科学(包括运筹学和预测、决策科学等)的指引下,形成的决策性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是以“决策会计”与“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主导的地位。它突破了原有执行性会计系统的局限,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重大发展。

2.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管理会计主要在以下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创新。(1)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形成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2)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形成目标成本计算和与之相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3)以成本的“社会观”为指导形成产品生命期成本计算;(4)管理会计中行为科学的引进与应用;(5)创建着眼于企业与金融市场共生互动的资本成本会计;(6)创建着眼于社会价值链优化的战略管理会计;(7)创建服务于正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管理会计;(8)创建服务于正确实施全球发展战略的国际管理会计。

由此可见,现代管理会计已成长为一棵以基础性管理会计为主体的“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大树!

以上各个领域的进展和创新,使现代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提供信息对内深化与对外扩展并举;(2)应用的指标力求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3)涉及的内容更趋多学科化。

(三)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这一阶段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初,将延伸到以后较长的岁月,不断由较低级阶段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为什么说“后现代”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初呢?

1993年,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出版《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一书认为“知识社会”本质上是“后资本主义社会”,使“知识经济”成为“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准公共产品”(quasi-public goods)特性。后资本主义社会同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是由于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不是来自传统的“资本家”的投资,而是来自知识的创新与运用。

那么,进入“后现代”以后,在管理会计领域有哪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呢?

1.“后现代管理会计”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总起来说,20世纪90年代后,管理会计的创新不只在技术方法上,而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我认为,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比技术方法上的创新更具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因为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对许许多多具体应用于相关领域的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可以使许多工作在第一线的专业人员在局部的摸索中少走弯路,正如前面所说的工匠与学者的关系一样。

而这里所说的管理会计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又是以对管理会计特性的重新认识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管理会计是融管理与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

关于管理的特性,传统的认识是: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具有双重性。但强调面不同,就会引发出一系列相关问题。

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必然强调:计算的精确性、管理决策的最优化、复杂数学方法的应用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奇妙功能。这样一个思路,是环环相扣、顺理成章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是西方管理学界的主流思想,管理决策奉行最优化准则;强调管理中复杂数学方法的应用,具有权威性的robert s. kaplan的著作《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在1982年的第1版中就广泛地应用了许多复杂的数学方法。管理科学领域的数学热,形成一个高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

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带头强调管理的艺术性,认为管理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艺术(management as a liberal art),与此相联系,强调“衡量”(measuring)重于“计算”(counting)、“认知性”(cognition)重于“精确性”(precision)。“认知性”重在整体的质的把握,精确性重在细节的量的描述,前者属于人文思维,后者属于科学思维。

robert s. kaplan与anthony a. atkinson合著的《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1989年第2版,1998年第3版)也删去了绝大部分用较复杂的数学方法表述的内容,而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有关企业管理的体制、组织和决策等方面来。与此同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倡导的管理决策目标从“最优化准则”向“满意性准则”转变,也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管理特性的重新定位所导致的管理会计思想观念上的创新,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即从科学观向人文观发展的趋向!由此而导致的一些具体创新成果将体现在下文关于“管理会计在决策支持层面取得的进展”中。

2.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综合记分卡》的设计与应用。robert s.kaplan与david p.norton合著的《综合记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1996年出版以后,在理论界、实务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它所体现的“五个结合”:战略与战术、当前与未来、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经营目标与业绩评价、财务衡量与非财务衡量相结合,无论从理论认识还是从实际应用上看,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它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会计的局限,而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新的综合性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迄今取得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创新成果!

三、管理会计在“决策支持层面”取得的进展

在“现代管理会计”阶段,完成了从“执行性会计”向“决策性会计”转变以后,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主要从事决策的研究工作,为决策系统中的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是管理会计师最重要的职能。因为使参谋人员的“多谋”与决策人员的“善断”实现“智能互补”,是卓有成效地提高企业决策与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

从管理发展史看,管理体系中的决策模式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决策支持模式自然也是这样。

从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三大阶段看:

(一)“成本会计”阶段的决策支持模式

在这一历史时期,企业的生产规模还不大,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比较简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激烈,总体上是以卖方市场居主导地位。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使决策的地位在整个管理体系中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由管理人员靠经验、凭直觉进行管理决策,主观随意性较大。会计系统中成本计算员提供的成本数据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型决策不产生直接影响。

(二)“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的决策支持模式

在这一历史阶段,现代管理科学(包括运筹学、预测、决策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对决策性管理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科学观决策模式的形成和广泛应用。科学观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严密的数量分析,求解数学模型,从中引出基本的结论。可见这一决策模式,是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

与此相适应,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管理会计师,自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根据所研究问题的具体特点,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制,找出存在于有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借助于模型对研究的对象进行严密的定量描述,以掌握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把数学数型和最优化方法(技术)结合起来,确定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数量关系,为决策者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最优解”提供信息支持。

(三)“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的决策支持模式

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17-02

当今时代是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数字设备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高效、准确地提取出人们需要的信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与社会问题。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推断数据的学科,统计知识可以无缝地为大数据相关问题服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各个院系都相继开设了与统计相关的二级学科,如数学学科下偏重理论教学的数理统计专业,经济学科下偏重经济应用的经济统计专业,生物学科下偏重实验论证的生物统计等。为了优化当前统计教育的不足,本文从数学学科下的统计学教育出发,以其相关专业为基础,初步探索了兼顾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分析研究了相关的教学经验。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本文以数学学科下的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和贝叶斯决策作为研究课程,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具体而言,这两门课程在实践前都属于偏重理论教学的统计课程,其授课形式为课堂的理论讲解和相关案例的PPT分析。虽然课堂教学中涵盖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但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缺少了必要的动手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利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对这两门课程分别进行了如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一)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是一门研究按时间顺序记录的随机事件变化发展规律及其未来走势的统计学科。原有教学模式以平稳时间序列模型与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定义讲解、统计性质分析、具体建模步骤、案例分析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一体化模式教学实践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分别加入了以下基于SAS统计软件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1)预处理实验。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以数据为根本,利用SAS软件提供的时序图、样本自相关图和白噪声检验表,对时间数列的平稳性与纯随机性做出检验。(2)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实验。对满足平稳性和非纯随机性数据,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基于SAS样本统计特征的差异,识别三种不同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方法,以及后续的参数估计、检验优化和预测分析的程序实现。(3)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实验。对满足非平稳性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确定成分与随机成分的SAS建模方法与相应的实验分析,特别是对ARIMA模型和GARCH模型的软件实现。(4)多元时间序列的建模。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SAS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以及多元时间序列数据的建模。在上述实验教学环节,通过相应的实验作业,强化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具体而言,在学生进行完实验教学的环节之后,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生活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课堂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环节的软件实现,选择最适合的模型对实践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与走势预测,并将最终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实践报告。

(二)贝叶斯决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贝叶斯决策是一门根据贝叶斯统计知识进行决策推断的学科。该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统计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经典统计学的基础和贝叶斯统计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了解一定的决策论、博弈论、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原有教学采用以贝叶斯理论与统计推断决策的理论内容为主,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辅的方式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型。一体化模式教学实践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分别加入了决策的公共知识和效用及其测定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1)决策的公共知识实验。该实验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通过全部同学的集体参与,从实验的角度说明公共知识这个概念在统计决策问题中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该实验要求每个同学写出一个1~100之间的一个正整数,谁的数值最接近全班平均值的一半即为实验的获胜者。通过这种形式,以换位思考考查了大家对在该问题中的公共认识,即平均值的可能取值,并据此做出决策。(2)效用概念的实验。效用是统计决策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不同于量化的收益函数,它是一个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决策度量指标,是影响决策的核心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效用函数的测定。由于效用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核心指标,而不同的决策者在不同的决策问题中往往又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因此,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测定出决策者的效用函数是从决策理论到实践问题的关键。该课程的实践环节针对这个问题,实施了相应的效用测定。为了方便问题的开展,该实践中以两人或三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相互间的效用测定,并将效用测定的提问方法、关键点效用值的测定结果、一致性检验等内容形成实践报告。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的经验分析

根据第一部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统计课程教学,目前已经积累了近4年的教学经验。相关的教学经验为数学学科下统计学一体化模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后续改进和更多统计课程的实施奠定了有益的基础。目前的一体化统计教学经验分析如下。

1.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统计素质。在数学学科下对统计学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在原有侧重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实验与实践的教学环节,这平衡了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课时分配,让学生既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又能根据实践中存在的疑惑激发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学生对统计教学态度的改变,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模式也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构建过程转变。

2.一体化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统计学的一体化模式不仅满足了统计学科兼具理论与应用的双重定位,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一体化模式的教学下,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很多同学会利用课堂知识自主地去解决一些自己关注的问题。例如,有的同学查阅了1880―2014年地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的知识论证了地球是否正在变暖以及变化速率的问题;有的同学则研究了华北地区近10年间对外贸易的数据,利用统计建模预测了未来的经济走势,并作为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更多的同学则根据实验实践的内容,进一步深化相关选题,作为了毕业论文选题等。这都表明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3.一体化模式助力了学生的未来。一体化模式的优势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它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统计综合素质,这让他们在考研和找工作中更具优势。例如,在考研的复试过程中,一体化模式下的学生因具有统计学实验实践的经验,会利用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而更受导师重视;在找工作中,很多同学也因较好地动手能力而得到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展望

在目前数学学科下统计学的教学中,虽然一体化教学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已经实施一体化模式的两门课程中,实验与实践的教学环节是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的,尽管目前的实施效果不错,但仍缺乏理论的进一步论证。其次,有限的教学课时限制了一体化模式的全面实施。当前的一体化教学是在原有课时不变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额外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完成的。最后,不同统计学科间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叉,不能形成统计学整体的一体化模式。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完善数学学科下统计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做如下三方面的改进:(1)优化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改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鉴已有的教学理论来调整实验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加强与统计相关的企业的联系,了解社会对统计人才的最新需求,从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2)提高相关统计课程的教学课时。目前,很多学校,如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相继实施了三学期制,其中的短学期可以作为统计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时间,这在时间上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充分实施。(3)统筹兼顾数学学科下的统计类课程,从总体出发整合、设计综合性的统计一体化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下不断完善和改进的统计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为本科阶段统计类学生的培养提供一条新的培养途径。现有的初步经验表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统计综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剑.统计学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21-123.

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3

一、管理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界定

管理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无论是理http://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一定的分歧,特别是在实务界,很多软件实质上仅具有一定的预测与分析功能,只能解决一些结构化的问题。因此,这些功能也是最容易嵌套入目前的管理会计功能中的,但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必须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就需要将专家的经验和判断数据存入计算机,通过长期积累逐渐将这些定性环节向定量环节转化,再利用计算机进行求解。因此,本文拟将财务软件的管理与决策功能分为两类:针对结构化问题的管理决策功能,以及针对非结构化问题的管理决策功能。

(一)针对结构化问题的管理决策功能 由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交叉重复,会计理论界对它们之间的划分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三个方向主要都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服务,只是侧重的方向不同。由于在传统意义上,这些学科基本都是针对结构化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这三个方面的结构化问题的探讨应并入广义的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为:一是成本管理信息在企业管理决策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将其纳入管理型会计软件中,因此,目前成本会计在计算机环境下实际上进行了分解,一部分纳入财务会计,另一部分则纳入管理会计中。二是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直接与系统的管理;而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也包括为财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者从性质上来讲截然不同,但考虑到财务管理中用到的绝大多数方法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在实际中,财务与会计又是不分家的,因此本文采用了“大会计”的观点,将财务管理的内容纳入到管理型会计软件中。

(二)针对非结构化问题的管理决策功能 券关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financialmanagement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fdss)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分歧,以下列出了两种典型的意见:如“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是融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技术、会计电算化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它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于解决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财务决策问题,并将非结构化财务决策问题向半结构化或结构化方向转化”(艾文国,2005)。还有学者认为“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数量经济学、模糊数学,、控制论和模型技术,对财务管理中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进行决策活动的人机交互系统。在fdds基础上引入知识库及相应的推理机制,就成为智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ngence fdds—ifdds)”(李良材、陈冀豫,1996)。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是结构化决策是否属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范畴。为了避免概念的重复,采用后一种定义比较合适。fdss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供非结构化问题的管理决策功能。

二、管理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型分析

管理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型如图1所示,以下具体阐述了模型中关键的技术或观点: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在现存的市场经济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因而企业会计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上,而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此,基于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不同的信息需要,现代企业会计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即单纯地提供信息和解释信息,属于报账型会计;而管理会计则是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灵活采用多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其不仅反映过去,而且要能动地利用历史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属于经营型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只是对同一业务审视的视角不同产生的,两者是同源分流的关系,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两者分别按照各自的一套存有诸多差别的核算方法体系,以对外报告和内部管理为目标进行双重核算,两套数据资料之间不仅各自独立,缺乏直接的联系,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而且增加了会计人员日常核算的工作量,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阎达五教授在论述会计应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时,曾指出了管理型财务软件应包含三个方面: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重新构建一个既有核算又有管理的新的会计体系;使会计在现有的以事后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活动;建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过程管理系统。国内的很多专家也有类似的论述,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一步融合不仅必然,而且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徐玉德,2002),“会计管理软件的数据来源于会计核算,如果会计管理软件中的数据还需要重新输入,就不能算真正的管理型软件,核算和管理应该享有同一个数据源(数据和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换)” (袁树民,2001)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统一化趋势,最早出现在美国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于1994年的詹金斯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中,这与当时美国企业受到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冲击后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的状况相适应。随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都曾作了大量关于如何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研究。在卡普兰和诺顿的经典著作《综合记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工具》一书中也体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统一化趋势。

(二)事项法与pea会计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是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关的,随着会计理论的逐渐成熟,以及以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已经具有了一些实现的基础。目前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使用的是两套数据,但两者却是对同一业务的不同反映,并由此确定可否对业务的原始信息进行详尽的有条理的记录,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实时产生需要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事项会计与rea会计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现行财务会计是价值法,会计信息主要属于价值信息,并通过通用报表将信息传递给使用者。a.c.httleton(1952)认为,“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实质上是一个浓缩机制,由于单纯以会计循环和会计恒等式为基础,因此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仅仅是单一的、事后的、无差别的信息”。针对这一问题,1969年,索特在否定了传统价值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事项会计的思想,其主要思想是提供与各种可能决策模型相关的、不经过加工汇总的原始事项,由使用者从中选择并在自己的决策模型运用。会计事项信息系统应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包含大量基础数据以反映组织活动的全部事项,事项具有的多重属性会计都要反

转贴于 http://

映,而不只局限于价值量。事项会计的思想,理论上克服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诸多弊端,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rea会计则探讨了事项思想的具体实践。目前的erp虽然也集成了关键流程的业务处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但由于其会计系统是基于传统会计方法,即通过复式记账系统反映业务的财务绩效。这样就将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信息隔离了,而且由于传统会计系统特有的数据分类汇总方法(会计科目表),分离后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很难进行集成。因此在erp的环境下,虽然也记录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很难真正的统一起来,一些管理会计的先进的理念也很难得到应用。

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4

关键词: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库.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设施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规划好一个城市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总体发展.城市规划历来是以地理空间信息作为其设计与管理的基础.GIS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辅助绘制规划图纸,而是已经直接用于编制规划方案、城市规划管理与决策的过程中.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部门已较普遍地将GIS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使电子地图和城市基础信息(图形/属性)及城市规划数据取代了传统的图纸、文档和手工作业方式,在局域网或者Internet/Intranet网络上可以完成对城市基础信息的检索、查询和空间分析.国内有很多地区及大、中、小城市也将目光瞄准采用现代GIS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建设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起完备的系统软件和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刘纪平等,2005).

1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研究

大多数GIS软件在国内城市规划管理应用中都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网络版系统,论文具有较强大的功能,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1GIS与OA紧密结合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特点,建立以工作流办公自动化技术为主线,以GIS技术为核心的集成系统来实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并且也得到比较成熟广泛的应用.工作流办公自动化作为贯穿规划管理审批工作始终的骨架,主要处理有关审批文档资料和网络数据传输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采用GIS作为整个系统的技术核心,处理大量繁杂的城市规划空间数据.与传统的办公系统或者文档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不同,城市规划管理所需的所有数据(图形的和非图形的)以及所有操作(文字性的和非文字性的,内业的和外业的)应该完全地融于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之中,通过工作流引擎以统一的界面将不同的工作内容送至每个相关操作人员.整个系统则是以规划管理业务流程为核心,将其所需的业务数据及各类基础图形数据通过工作流引擎贯穿到一个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中.应用Internet/Intranet和Workflow技术,充分与各种规划管理模式相适应,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全新概念的集成化的规划管理工作环境(朱光,2002).

1.2城市规划数据一体化管理

城市规划的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和各种文档资料(各种报表、批件、表单等)在实质上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在系统设计时从根本上充分考虑其内部关联并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需要,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先进、高效和实用.

现在国内外大多数的GIS软件都已经研发出自己的空间数据引擎(spatialdataengine,SDE).毕业论文完全能够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中实现图形/属性数据一体化存储.将规划数据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的优势,拓展数据管理的范围,使系统扩展为不仅能处理结构化数据,而且具有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功能,同时还能将这2种管理功能完全地、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系统.其实质是把各种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尽可能地放在数据模型的内部.总之,数据模型应该是面向空间实体的,空间位置只是空间实体众多属性中的一类,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形/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查询,城市规划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都应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统一存储,即将复杂庞大的规划数据在统一的系统上处理.

1.3面向规划的数据组织与管理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地图的处理模式上的.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源也主要是各种纸质地图及其相应属性数据,通过数字化存入计算机,系统根据数据采集的对象和手段来设计数据组织与处理模式,都是面向地图的(朱光,2002).因此,为了使这些地理空间数据所表达出的地理信息模型能够贴切、等价地反映出地理现实世界,在对规划数据组织和管理上,应该考虑改变以地图为基础的模式,不再将各类空间计算局限在图层范围内进行,而是直接面向客观世界中的空间实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感兴趣的范围内进行计算.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是数据问题.在数据组织上应该突破原有的实体点线面、图层、地图和图库的结构,直接面向空间区域或空间实体集合,从中处理面向城市规划的信息数据.

1.4采用Client/Server、Browse/Server混合模式结构

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意味着规划管理工作不再受空间限制,使城市规划信息社会化服务、远程办公、远程系统维护成为现实.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前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统一用B/S(Browse/Server)结构,用网络浏览器作为普通办公办文界面,办文过程的普通查询和统计工作可以使用Web方式.同时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扩展性,这就需要建立以数据服务器为中心的三层服务体系结构,具体划分为数据服务层、应用逻辑层和表现层,并分别运行于网络的不同计算机硬件设备之上.数据服务层可包括数据库及数据库服务器、空间数据引擎(SDE)等,其功能是存储和提供城市规划的空间数据;应用逻辑层包括应用服务器、各种应用开发组件和网络服务器等,其功能是提供网络和数据处理的应用工具;表现层则是利用应用逻辑层提供的工具开发出的针对用户的各种具体应用界面(扈震和张欣,2002).

B/S(Browse/Server)结构的优点就是利用了Internet网络的强大资源平台,解决规划管理中的远程数据操作的问题,同时系统另外还具有“瘦客户端”的软件特点,为用户尽可能提供简便、丰富、易用的操作界面.但这并不代表C/S(Client/Server)结构模式就可以淘汰了,因为目前GIS的许多数据操作还是要在局域网内完成,如复杂的图形编辑、空间分析等.因此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维护系统将采用C/S结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对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提供强大的维护功能,为“前台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丰富有效的数据支持.

2城市规划空间决策平台体系结构

目前大多数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建设主要完成规划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维护以及城市规划办公管理业务的处理.只有少数大、中型城市开始着手研究利用计算机与GIS技术辅助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中的决策性业务,并且只在某些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些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规划中的需要.从目前大多数GIS在城市规划行业的应用情况来看,运用最多的还是空间数据获取、存储、查询、显示、制图、制表等工作上,只是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出结果,缺少对复杂空间问题决策的有效支持能力,同时即使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也不能很好地同城市规划管理的业务有效结合,很难满足城市规划的各级决策者的需要,难以发挥其辅助决策的作用.因此,建立统一的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空间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已经成为目前城市规划行业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王亮等,2005)

一般来说,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patialdecisionsupportsystem,SDSS)能帮助决策者从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现象中抓住本质、理清头绪、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自主、灵活地生成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和比较它们的利弊与矛盾,进而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采取相应的措施与行动(于卓和吴志华,2001).

在城市规划管理业务中,审批的首要依据是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通过对审批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硕士论文确认是否符合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符合我国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图1).

在整个体系结构中以城市规划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包括现状数据、规划数据、法规数据),以规划设计方案数据(设计数据)为对象,同时建立完备、科学的决策模型库,在进行空间辅助决策业务的工作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取特定决策模型,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海量数据检索得到决策分析结果,供决策者参考.同时,可以利用三维景观技术真实模拟实际场景,为决策者提供更为逼真的决策效果.

3建立城市规划空间决策应用模型

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的应用模型由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决策知识库、决策模型库、算子、决策结果组成(图2).空间数据是指按矢量或者栅格存储的空间实体的集合,是空间算子的处理对象.属性数据是指规划管理业务涉及的各种文本数据,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和录像等,城市规划决策知识库定义了城市规划相关数据,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道路规划及专题规划等信息以及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等信息,这些信息是算子工作时的参考依据.决策模型库和决策算子是从决策模型库中运用各种决策模型,从而提炼出来的各种数据操作,包含如空间量算、空间关系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另外还包含了数据挖掘、元数据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空间决策结果和属性决策结果分别是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运算得出的计算结果,该结果往往表现为统计数字或逻辑关系.决策知识库定义了和各种专业背景相关的知识、决策结果的表示参数等,以空间结果和非空间结果为基础、结合决策知识库最终生成用户的决策结果.建立完备的城市规划决策模型是实施空间辅助决策工作的核心.在建立模型时,首先充分理解和分析决策模型的知识内容,逐步分解成每一个细致的知识点,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赋予相应的决策算子,最终形成决策模型数据库.在实施空间辅助决策工作中,决策平台提供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提取模型、决策运算、结果表达几个步骤(图3).逐步建立空间辅助决策工作规范化操作流程(雷兵等,2005).

在城市规划管理的业务工作中,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是城市规划管理审批中的重要依据,这样就需要利用空间辅助决策平台对大量的规划信息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后得出相关结果数据,供规划管理部门决策.

在设计方案的审批决策中,首先定义规划设计方案的图档标准,结合空间辅助决策平台操作流程,在数据输入阶段,决策平台提供自动识别设计方案的所有信息的接口,在数据处理阶段时对设计方案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方案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类,在决策运算阶段时提取方案指标计算模型,通过模型中的各个决策知识点自动计算方案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如: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日照时间等,最后对运算出来的结果与规划的预计指标进行比较,滤出不符合的指标.最后在结果表达阶段,可以将辅助决策结果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一种就是列出符合的指标项和不符合的指标项,使得决策者对设计方案的决策结果能清楚地识别,另外一种表现结果就是采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将决策结果形成三维景观,模拟反映设计方案的真实效果,使决策者更能直观地了解设计方案的各项指标,从而准确发现设计方案的问题,及时完善(雷兵等,2005).

4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应用服务采用B/S结构,系统维护采用C/S结构(图4);通过统一的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组件化开发方法,职称论文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紧密结合及相互灵活调用,构建统一的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

整个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采用大型关系型商用数据库Oracle9i或者SQL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库,通过GIS的空间数据引擎(SDE)建立城市规划基础地理数据库、规划设计数据库、决策模型库、决策知识库及元数据库.针对庞大的数据库维护在局域网内完成(C/S结构),包括:数据录入与更新、模型库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同时利用COM技术建立空间辅助决策平台的组件库接口.其中包括:查询、分析、显示、管理这

4大模块.用户界面采用B/S结构,基于.NET或JSP环境下建立操作简便、直观的软件界面,一种是将决策结果提供给领导决策,这种决策结果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另外一种是提供给技术人员复杂的分析结果,这种决策结果全面、复杂,需要技术人员通过整理选择性的提炼,然后再交于领导决策.

5结语

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的建立,为城市规划管理中诸多决策任务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通过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通用模型,不仅可以规范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而且可以推进城市信息共享.目前SDSS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城市规划行业,但在应用模型的通用性、结果表达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随着GIS技术、建模技术、人工智能、决策支持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应该向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方向发展.

附中文参考文献

扈震,张欣,2002.基于Internet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3)6:56-58.

雷兵,刘纪平,谭海,等,2005.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模型及管理研究.测绘科学,(30)2:55-56.

刘纪平,李静华,王亮,等,2005.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综合数据管理研究与实践.测绘科学,30(1):10-11.

王亮,刘纪平,雷兵,等,2005.基于GIS与DSS技术的空间辅助决策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测绘科学,30(1):19-20.

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5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C931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问题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中国期刊网:cnki.net/[DB/OL].2001.

[7]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 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 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 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科学,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发展。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历史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转贴于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科学总结,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家奇. 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7

在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它的技术层面(技术方法)上。这种做法,在这一新兴学科的奠基和成形阶段,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这一新学科具有鲜明特色的基本框架就可能建立不起来。

可是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为了使它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使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不能只停留在它的技术层面、而必须把它提高到社会文化的层面上,来认识和处理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在会计领域,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死的数字,而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信息怎样形成和使用,关系到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的利害、得失甚至前途命运。①

可见,会计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通过会计的技术方法进行收集、加工、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会计信息,要使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

人类社会的文化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其中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的基石,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着他的最终追求和判别是非的标准,并由此而形成特定的行为取向。因而可以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都是由价值观所驱动的。例如,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不愿意辛勤劳动而又要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在道德上就会损人利已;在行为上当这不到目的(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得不到实现)而又别无其他选择时,就可能挺而走险,甚至谋财害命。在会计文献上有一个广为流行的说法,即“会计是经济活动的语言”。当然,它不是原始的语言,而是一种符号化的文字与数字、图表相结合的语言。但语言(不管是口头上的或书面上的)都只是思维的外壳,它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和传递人们一定的思想文化内容——包括有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会计的功能,不管会计文献上有多少种说法,归根到底,是行为功能(behavinnd function)。会计的技术方法不管如何复杂、先进,如果它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包括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就不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任何实际作用。而要使会计的行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不是单纯靠研究它的技术方法所能奏效的,还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使会计研究的技术观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

更具体一点说,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如果在价值观上要通过“以权扰数”,达到“以数谋官”、“以数谋位”的目标,并为此而要求会计部门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那他们在道德上就不可能做到诚实守信,在行为上就会假帐真算或真帐假算,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②。这样的会计问题,就不是单纯依靠改进会计的技术方法所能解决的,而必须探索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在社会大环境中,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无异于舍本而逐末。

二、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1.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③

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工业化的产物。由于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上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使用机器的工厂制度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要求筹集大量资金用在昂贵的生产设备上,使折旧费用大幅度增长,加上生产的品种日趋多样化,使间接费用的分配、吸收成为成本计算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竞争的压力又要求分产品提供较正确的成本数据,以实现成本计算与利润计算的直接联系。这在客观上要求成本计算的技术方法能够解决折旧费用的计算和产品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在其起始阶段,这种计算是在帐外进行的;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又由帐外计算转入帐内计算,使成本的形成、积累与结转,纳入复式簿记的框架,从而标志着成本会计的正式诞生。成本会计向纵深发展,是从原始的实际成本计算发展到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管理)相结合,具体表现为本世纪初期,配合泰罗制在实践中的广泛实施,“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这些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引进、应用到会计体系中来,形成独特的标准成本系统。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为会计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这是十分可贵的。

2.本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④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以泰罗制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虽可视为管理会计形成的一个起点,并成为至今流行的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仅此一项还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从本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所谓战后期,战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和特点,促进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正是现代管理科学适应新的情况提出来的企业管理的新的指导方针,并由此而促成了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简括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是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要地位。其中“决策会计”是以长、短决策的效益评价为核心,而计划(预算)则是决策所选定的有关方案的加工、汇总。“执行会计”是以责任会计为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从技术层面看,经过较长期的实践,管理会计所用的多样化的技术方法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更趋成熟和定型化了,它主要包括成本性态与本一量一利分析;决策的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的划分和短期经营决策方案的对比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案评价方法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差异分析方法;存货的计划与控制方法;成本可控性的划分、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及其在责任会计中的应用;以及现代数学方法(如数学分析、数学规划、数理统计和矩阵代数等)的广泛应用等。上述方法可总称为分析性方法,其多样化和复杂程度,比财务会计所用的较为简单的描述性方法显现出更鲜明的特色。

从总体上看,一门学科的技术层面可以看作是它的“硬件”,而相应的社会文化观可看作是它的“软件”,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和生命。任何技术方法的应用,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作指导,将无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管理会计自然也是如此。

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的具体论证

1.决策的科学化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⑤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首先是决策,决策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职能。因而以现代管理科学为指导所形成的管理会计,也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

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在“决策会计”领域所形成的对决策(无论是短期经营决策或长期投资决策)方案效益的评价方法是相当丰富而多样化的。但其具体运用,在决策程序中首先必须正确解决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问题。

现代管理科学从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把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系统;二是决策支持系统;三是执行与控制系统。与此相适应,管理人员也可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决策人员;二是参谋人员;三是执行人员。会计人员作为信息专家,是属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

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系统的关系,实质上是“谋”与“断”的关系,即以后者作为前者的“外脑”,为前者最终进行科学决策而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谋”。“断”相对分开、相互协作,是现代决策体制的重要特点。这种决策体制最早是由军事科学提出来的。因为大量的战争实践和无数血的教训充分证明:不通过参谋部具体掌握各有关方面大量的军事情报(信息),据以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各种科学可行的作战方案,然后由司令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中选取在一定条件下最可行的作战方案,要打胜仗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参谋部的“多谋”,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善断”,没有参谋部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决胜千里。因而现代军事科学十分重视参谋机构(人员)的作用。这种由军事科学确立的科学的决策体制,很快被推广应用到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来,并在经济管理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在决策程序中正确处理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好决策支持系统的“多谋”与决策系统的“善断”的关系。其中“多谋”体现民主化,“善断‘林现科学化。这是意味着:”善断“必须以”多谋“为基础,否则,决策的科学化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任何单位决策系统的领导人,即使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善于主动、积极地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建言、献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即诚心诚意地鼓励他们讲真话,独立自主地发表意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使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关键所在。反之,如果决策系统中的领导人没有优良的品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不仅不让决策支持系统中学有专长的专家独立自主地、客观地发表意见,反而要求他们以某种形式的所谓科学论证来为自己的既定框框(长官意志)服务,使之披上科学的外衣,就会产生更大的迷惑性,则这样的论证比不论证更坏。由此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就不可避免。

因此,决策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决策人的道德情操,对决策的成败,比相关的技术方法重要得多。

2.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及其贯彻执行)必须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

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管理会计的两大组成部分——决策会计与执行会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决策会计所定决策目标的具体化与协调化,又是对决策目标的贯彻执行落实责任与指导行为的重要规范。

也就是:预算管理首先要对按决策程序所定的决策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的全面预算,以集中反映整个企业在该时期内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促进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需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为此,就要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井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目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各个“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通过“责任会计”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剖析,从实际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经营业绩,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以确保决策所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由此可见,预算管理的技术方法,通过较长期的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趋于定型化了。问题在于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实践证明: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群体行为,工作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越强,群体对预算目标的认同感就越强,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取得的效果就越差。群体动力充分发挥的最高境界是使之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即使每一个职工目标一致,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全力拼搏、奋勇争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能取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集体成果。要使预算管理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在企业管理的权力结构上,必须遵循新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democracy movement)的精神,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从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式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式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知情权和发言权,即坚持员工本位原则,以员工满意作为顾客满意的基础和条件,以促进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的自主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

据此,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总预算指标的分解、落实,必须充分尊重下级预算执行者的独立自主精神,由过去从上而下颁发“强加性的分预算”改变为由广大员工亲自参与制定而形成“参与性分预算”。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分预算的执行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把所制定的有关分预算的执行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借以充分调动他们完成预定目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预算的贯彻执行应当使执行者彼此之间从各自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互承诺,形成相互遵循的权、责关系,并具体化为一系列相互联结的内部契约关系,以此作为各自的行为规范。从而使预算执行者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并依据一套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网络,相互予以沟通,如若发现任何“失衡”现象,即及时据以纠正,以保持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运作与动态平衡,从下而上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上所述,是在预算管理领域,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使管理会计的行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之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的鲜明体现。

[注释]

①杨时展教授曾提出一句寓意深刻的名言:“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参见《杨时展论文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p181.

②参见余绪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剖析》,(财会月刊》,1996年第8期。

③参见余绪缨:《纵论现代会计的形成与发展》,《财会月刊》,1993年第6期。

④参见余绪缨:《管理会计》(修订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的第1章和第10章。

⑤参见余绪缨:《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认识》,《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会计学专号》。

[参考文献]

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8

在管理会计的形成、过程中,研究者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它的技术层面(技术)上。这种做法,在这一新兴学科的奠基和成形阶段,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这一新学科具有鲜明特色的基本框架就可能建立不起来。

可是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为了使它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使它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不能只停留在它的技术层面、而必须把它提高到社会文化的层面上,来认识和处理有关。

众所周知,在会计领域,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死的数字,而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信息怎样形成和使用,关系到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的利害、得失甚至前途命运。①

可见,会计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通过会计的技术方法进行收集、加工、综合、所形成的会计信息,要使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

人类社会的文化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其中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的基石,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着他的最终追求和判别是非的标准,并由此而形成特定的行为取向。因而可以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都是由价值观所驱动的。例如,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不愿意辛勤劳动而又要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在道德上就会损人利已;在行为上当这不到目的(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得不到实现)而又别无其他选择时,就可能挺而走险,甚至谋财害命。在会计上有一个广为流行的说法,即“会计是经济活动的语言”。当然,它不是原始的语言,而是一种符号化的文字与数字、图表相结合的语言。但语言(不管是口头上的或书面上的)都只是思维的外壳,它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和传递人们一定的思想文化——包括有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会计的功能,不管会计文献上有多少种说法,归根到底,是行为功能(behavinnd function)。会计的技术方法不管如何复杂、先进,如果它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地人们的行为(包括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就不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任何实际作用。而要使会计的行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不是单纯靠研究它的技术方法所能奏效的,还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使会计研究的技术观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

更具体一点说,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如果在价值观上要通过“以权扰数”,达到“以数谋官”、“以数谋位”的目标,并为此而要求会计部门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那他们在道德上就不可能做到诚实守信,在行为上就会假帐真算或真帐假算,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②。这样的会计问题,就不是单纯依靠改进会计的技术方法所能解决的,而必须探索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在社会大环境中,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无异于舍本而逐末。

二、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1.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③

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化的产物。由于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上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使用机器的工厂制度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要求筹集大量资金用在昂贵的生产设备上,使折旧费用大幅度增长,加上生产的品种日趋多样化,使间接费用的分配、吸收成为成本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竞争的压力又要求分产品提供较正确的成本数据,以实现成本计算与利润计算的直接联系。这在客观上要求成本计算的技术方法能够解决折旧费用的计算和产品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在其起始阶段,这种计算是在帐外进行的;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又由帐外计算转入帐内计算,使成本的形成、积累与结转,纳入复式簿记的框架,从而标志着成本会计的正式诞生。成本会计向纵深发展,是从原始的实际成本计算发展到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管理)相结合,具体表现为本世纪初期,配合泰罗制在实践中的广泛实施,“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这些同泰罗的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形成独特的标准成本系统。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为会计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这是十分可贵的。

2.本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的形成和④

管理会计是为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以泰罗制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虽可视为管理会计形成的一个起点,并成为至今流行的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仅此一项还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和技术的新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从本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所谓战后期,战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和特点,促进了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正是现代管理科学适应新的情况提出来的企业管理的新的指导方针,并由此而促成了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简括地说,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是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要地位。其中“决策会计”是以长、短决策的效益评价为核心,而计划(预算)则是决策所选定的有关方案的加工、汇总。“执行会计”是以责任会计为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从技术层面看,经过较长期的实践,管理会计所用的多样化的技术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更趋成熟和定型化了,它主要包括成本性态与本一量一利;决策的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的划分和短期经营决策方案的对比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案评价方法和货币时间价值的;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差异分析方法;存货的计划与控制方法;成本可控性的划分、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及其在责任会计中的应用;以及现代数学方法(如数学分析、数学规划、数理统计和矩阵代数等)的广泛应用等。上述方法可总称为分析性方法,其多样化和复杂程度,比财务会计所用的较为简单的描述性方法显现出更鲜明的特色。

从总体上看,一门学科的技术层面可以看作是它的“硬件”,而相应的社会文化观可看作是它的“软件”,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和生命。任何技术方法的应用,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作指导,将无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管理会计也是如此。

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的具体论证

1.决策的科学化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⑤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首先是决策,决策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职能。因而以现代管理科学为指导所形成的管理会计,也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

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在“决策会计”领域所形成的对决策(无论是短期经营决策或长期投资决策)方案效益的评价方法是相当丰富而多样化的。但其具体运用,在决策程序中首先必须正确解决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

现代管理科学从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把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系统;二是决策支持系统;三是执行与控制系统。与此相适应,管理人员也可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决策人员;二是参谋人员;三是执行人员。会计人员作为信息专家,是属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

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系统的关系,实质上是“谋”与“断”的关系,即以后者作为前者的“外脑”,为前者最终进行科学决策而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谋”。“断”相对分开、相互协作,是现代决策体制的重要特点。这种决策体制最早是由军事科学提出来的。因为大量的战争实践和无数血的教训充分证明:不通过参谋部具体掌握各有关方面大量的军事情报(信息),据以进行分析,制定各种科学可行的作战方案,然后由司令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中选取在一定条件下最可行的作战方案,要打胜仗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参谋部的“多谋”,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善断”,没有参谋部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决胜千里。因而现代军事科学十分重视参谋机构(人员)的作用。这种由军事科学确立的科学的决策体制,很快被推广应用到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来,并在经济管理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在决策程序中正确处理好决策的民主化与化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好决策支持系统的“多谋”与决策系统的“善断”的关系。其中“多谋”体现民主化,“善断‘林现科学化。这是意味着:”善断“必须以”多谋“为基础,否则,决策的科学化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任何单位决策系统的领导人,即使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善于主动、积极地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建言、献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即诚心诚意地鼓励他们讲真话,独立自主地发表意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使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关键所在。反之,如果决策系统中的领导人没有优良的品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不仅不让决策支持系统中学有专长的专家独立自主地、客观地发表意见,反而要求他们以某种形式的所谓科学论证来为自己的既定框框(长官意志)服务,使之披上科学的外衣,就会产生更大的迷惑性,则这样的论证比不论证更坏。由此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就不可避免。

因此,决策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决策人的道德情操,对决策的成败,比相关的技术重要得多。

2.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及其贯彻执行)必须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

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管理的两大组成部分——决策会计与执行会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决策会计所定决策目标的具体化与协调化,又是对决策目标的贯彻执行落实责任与指导行为的重要规范。

也就是:预算管理首先要对按决策程序所定的决策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的全面预算,以集中反映整个企业在该时期内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促进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需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为此,就要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井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目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各个“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通过“责任会计”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剖析,从实际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经营业绩,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以确保决策所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由此可见,预算管理的技术方法,通过较长期的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并趋于定型化了。在于它的文化层面。

实践证明: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群体行为,工作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越强,群体对预算目标的认同感就越强,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取得的效果就越差。群体动力充分发挥的最高境界是使之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即使每一个职工目标一致,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全力拼搏、奋勇争先。这样,就而然地能取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集体成果。要使预算管理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在企业管理的权力结构上,必须遵循新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Democracy Movement)的精神,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从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式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式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发言权,即坚持员工本位原则,以员工满意作为顾客满意的基础和条件,以促进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的自主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

据此,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总预算指标的分解、落实,必须充分尊重下级预算执行者的独立自主精神,由过去从上而下颁发“强加性的分预算”改变为由广大员工亲自参与制定而形成“参与性分预算”。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分预算的执行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把所制定的有关分预算的执行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借以充分调动他们完成预定目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预算的贯彻执行应当使执行者彼此之间从各自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互承诺,形成相互遵循的权、责关系,并具体化为一系列相互联结的内部契约关系,以此作为各自的行为规范。从而使预算执行者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并依据一套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相互予以沟通,如若发现任何“失衡”现象,即及时据以纠正,以保持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运作与动态平衡,从下而上促进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上所述,是在预算管理领域,以正确的文化观为指导,使管理的行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之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的鲜明体现。

[注释]

①杨时展教授曾提出一句寓意深刻的名言:“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参见《杨时展论文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P181.

②参见余绪缨:《会计信息失真剖析》,(财会月刊》,1996年第8期。

③参见余绪缨:《纵论会计的形成与发展》,《财会月刊》,1993年第6期。

④参见余绪缨:《管理会计》(修订本),财政出版社,1990年版的第1章和第10章。

⑤参见余绪缨:《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认识》,《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会计学专号》。

[]

统计与决策论文范文9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一)成本管理会计受到环境变化的挑战,亟须发展创新

成本会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一直受到我国企业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已经不能准确计算出产品成本。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涌现,如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标杆管理等也使成本会计理论不得不进行发展和创新。这些理论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许多管理理论与方法还不能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

(二)决策性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于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具体的决策分析方法包括生产决策、定价决策、成本决策、存货控制决策、投资决策等等,相应的理论有保本理论、边际理论、增量理论和差异分析等。然而,这些理论在我国的企业中却缺乏应用价值,这和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是分不开。一些管理会计理论涉及的方法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很多都是不成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如数学分析模型、矩阵代数模型等深奥难懂,并且获取所需资料的成本太高,从而在企业中难以应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未能得到充分重视,普及程度不高

相比较执行性管理会计和决策性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设计的空间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还将视角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收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动态信息,采取相应措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提升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入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1.引进作业成本及作业管理。作业成本法解决了成本核算扭曲的问题,而且它所提供的有关资源耗费、成本动因等信息。为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丰富成本管理内容,使其更加全面。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做法中的生产过程成本管理,还应该包括供应成本管理和销售成本管理,使产供销在整个成本管理中互相作用,为资金使用管理、营销渠道管理等提供决策依据。

3.完善成本管理方法,使其更加科学。积极引入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与考核。事前预测可以使工作更加严谨,减少意外风险的发生。事中控制是成本计划顺利实现的保证。事后分析和考核则可以为今后的成本控制提供经验与教训。

(二)加强管理会计增强理论实用性,推进决策科学化

1.开展案例研究,完善理论体系。由于一些管理会计理论的假设条件与现实不符,或者是将其付诸于实践花费太大,管理会计研究人员亟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管理会计职管理组织是开展案例研究,完善会计管理体系的当务之急。

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管理会计应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管理会计的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模型得以应用。目前,我国企业应用最多的是会计核算系统,而管理会计系统应用不足,难以发挥管理会计进行会计分析、财务规划和预测决策、企业经营活动与效益评估、内部责任会计的作用。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有关企业情况的信息。

3.培养高层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提高专业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企业高层领导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作用发挥的程度。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决策时,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的运用效果。

(三)重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拓展企业管理范围

1.营造适合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环境

第一,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融合企业内外部各种管理资源,将传统的管理会计提升到战略管理会计的高度。推广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相关应用软件的研发力度,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

第二,引进和培养战略管理人才。作为战略会计管理人才,不仅需要熟知会计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本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具有战略的眼光,开阔的思路和敏锐的洞察力及准确的判断力。

第三,优化企业外部经济、法制和文化环境。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定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为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示范性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适应企业机制的企业文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2.树立适合战略管理会计的理性观念

要在企业中顺利实行战略管理会计,就需要破除传统观念,强化战略管理会计意识。

第一,培养外向型,整体观念。在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企业不仅着眼于内部环境管理,更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决策时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状况,环境状况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动态等。

第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不断升级,要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树立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三,培养以人为本,不断改进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