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统计学经验法则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6:20:24

统计学经验法则

统计学经验法则范文1

关键词:频率学派;贝叶斯学派;统计方法

统计学中几大影响比较大的学派是频率学派、贝叶斯学派和信念学派。在很长的时间内,频率学派或称经典学派的观点、理论占据了主流地位,其余两派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早已应用贝叶斯学派的理念来处理问题。所以有必要在理解这几大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来了解不同思想的统计方法。

一、两大学派的特点和分歧

频率学派坚持对概率的看法是频率的稳定性,所以,凡是不能重复进行的试验的有关结果都不能应用概率作出判断。但是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来对统计问题作出判断。在实际经济环境中,情况总是比较复杂,很难具备可以进行重复试验的条件,这个时候频率学派的理论就很难运用上了。与之不同,贝叶斯学派认为,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个度量,既可以是反映重复试验的频率稳定性,也可以反映人们的某一些类型的主观信念。只要可以接受到任何先验信息,就都能对特定问题进行逻辑推理。

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之间激烈的争论,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使得统计学最为一门信息科学在学科体系上和思想上更完善。这两大学派争论的分歧:其一,对概率这个概念的认识。经典学派认为概率是纯客观的,是频率稳定性的内在依据。而贝叶斯学派则认为概率应包含客观概率与主观概率;其二,是对统计问题的看法。频率学派研究的重点是样本空间,认为样本是变化的,参数是固定不变的,并从中寻找规律来推断参数的性质。贝叶斯学派的重点是研究参数空间,认为样本就是已观测到的值,它已不再变动而参数则是随机变量。需要探讨的是,参数取值的变化规律;其三,利用信息的范围不同。贝叶斯学派既利用样本信息又利用先验信息,而经典学派只局限于从样本获取的信息。其四,推断的过程不同。贝叶斯学派是从参数的先验分布到后验分布。而频率学派却仅是根据样本的信息对参数作出推断。可以说,先验分布这是区分这两个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

在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上,对于单一方程模型,最常用的有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法等。对于联立方程模型有常用二段最小二乘法和三段最小二乘法等。基本的理论框架是对未知参数的模型建立,参数估计包括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和预测等内容。并以此来研究各种模型,如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而贝叶斯分析则采用不同的思路,来进行参数的估计,检验和模型的比较。一般有如下思路:在得到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模型,求出似然函数,同时先验信息得到先验分布,运用贝叶斯定理,推导出后验分布,分析得出的结论。

可以说,经典的统计分析方法与贝叶斯分析的方法,孰优孰劣,也不可以一概而论。经典的方法在发展体系上很严密,有严谨的数理基础,而贝叶斯方法则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推进现代统计及相关学科理论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统计计算方法和软件的发展

随着现代电脑技术的发展,统计学也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统计的计算方法的发展,特别是在针对贝叶斯方法的计算得到了新的进展。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直接的抽样手段,得到后验均值的估计值,主要包括直接抽样、分层抽样、筛选抽样等;它们的缺陷在于只能用于比较简单、低维的后验分布。第二类为 MCMC(Markov chainMonte Carlo),近年发展迅速,在各个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是高维的复杂数据,这时运用传统的方法就遇到困难了。而MCMC方法为这一复杂的计算过程开辟了新的方向。它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抽样问题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抽样问题,而不是直接从复杂的总体中抽取样本,并利用电脑技术模拟这个过程。

由于庞大的计算量,复杂的高维数据,单靠人工计算是不可行的,针对各种统计计算方法的软件极大的促进了统计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在相关的经济领域,分别有MATLAB、S-Plus和R版本,在相关的生物统计领域还有WinBUGS,使用比较广泛,只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模型自己来编写程序。

统计学经验法则范文2

关键词:哲学基础 规范会计理论 实证会计理论 实证主义 证伪主义

一、有关的几个概念

1.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实质是要研究会计方法论的基础,即会计领域认识论的基础。一般来说,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或哲学意义上的会计方法论,是从哲学角度对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进行审视。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会计学方法论的最高层次,也是最抽象的层次,对会计理论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会计学的哲学方法论是从会计理论的价值观、真理观的角度所考察的方法,主要包括对会计的实践活动或者说对会计理论研究对象的哲学思考、如何认识会计学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不同的哲学方法论决定会计学者对会计理论的功能价值取向和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和动机的认识不同。

2.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它一般包括采用归纳法形成的描述性理论和采用演绎法形成的指导性理论。www.lw881.com

实证会计理论则是一套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揭示出会计现象层面的规律,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

二、当代哲学观点的评述

1.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19世纪20年代末,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提出了实证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打起了“科学的哲学”这个旗帜。孔德的实证哲学标榜实证精神,认为实证的知识是“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相对的、正确的、建设的”。实证哲学是一种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建设性的作为人类知识的“最高属性”的知识的哲学,实证哲学的任务在于考察各科学的规律以及它们所利用的方法,并对它们加以综合,以便揭示一般规律和方法。实证主义者象休谟等人认为全部哲学都应以经验为基础,但这种经验应是按照实证自然科学的要求获得的,才能为科学所检验,从而才具有科学的意义和价值。之后,马赫主义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形成了第二代实证主义,其重要观点是提出了以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为基础的思维原则;后来实证主义又历经逻辑原子主义的发展,达到了实证主义的高峰———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原子主义认为了解任何主题的实质途径是分析,对某一事物不断进行分析,直至无可分析为止,那时所剩下的就是逻辑原子即构成事物的观念,用已知的实体的构造来代替未知实体的推论,是逻辑原子主义认识事物的主要观点。逻辑实证主义又叫逻辑经验主义,他们主张采用科学语言、数理逻辑和分析方法来建立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工具是现代逻辑,方法是剖析语言,原则是证实原则。他们要用这些原则来拒斥传统研究中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坚持只有数学和经验科学的命题才有意义,而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从实证主义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在实证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其目标即揭示世界的规律一直都没改变,其基本原则证实原则即所提出的规律需要经过经验证实的原则也一直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开始是“分析”,后来又加入逻辑规则。虽然实证主义强烈反对形而上学的演绎主义,即反对从没有实际经验内涵的先验概念出发来逻辑推理出相应的理论的做法,但是,它并不是彻底否定演绎主义,用实证主义基本思想从经验中得出理论这一过程往往要借助于演绎主义的精髓———演绎规则。实用主义发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美国风行几十年,其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等。在实用主义哲学中,经验概念是基本概念,一切认识来源于经验,以经验为限度,以经验为准。实用主义按其鼻祖皮尔士的话来说,它主要是一种信念,一种提出假设的方法,即通过探索,摆脱怀疑状态,达到确定信念。探索过程就是由怀疑到确定信念的过程。故它与实证主义是不同的。

2.证伪主义。科学哲学观以波普的证伪主义学说为分界,这之前是实证主义,之后是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证伪主义之后的科学哲学观侧重于历史考察的方法和构建理论方法的多样性的研究。证伪主义是对实证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否定,也是对传统归纳法一定程度上进行批判而得出的科学哲学观。证伪主义认为,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通过归纳做出的结论总可能是错的。因而所有理论实质上仅仅只是一种假说,其中必然潜藏错误,总有一天会遭到实践的反驳或证伪。正是这种证伪,使科学的理论不断前进,证伪并不是科学理论的缺点,恰恰是科学的理论与非科学的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证伪主义否定了理论来自经验观察归纳的可能,而主张理论来自“自由创造、自由猜测、自由想象”,从观察到理论之间除了自由创造外,没有其它逻辑通路,这些创造往往由已有理论与新理论或新的经验之间矛盾激发。据此,波普提出的“科学知识的证伪主义模式”可以表述为:p1tteep2……,其中p1代表原来的问题,tt代表猜测假设,即试探性结论,ee代表排除错误,对tt反驳(证伪、否证),p2代表新问题,该模式被称为以猜测和假设来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这一模式反映了科学活动中理论和经验的相互作用:理论总是在经验的检验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真理总是在同谬误的交替循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真值。拉卡托斯则把伪证主义区分为素朴的和精致的。素朴证伪主义是经验证伪,精致证伪主义则是用更进步的理论来证伪原来的理论。波普的证伪主义是素朴的证伪主义,拉卡托斯的方法论则是从波普的素朴证伪主义演变而来的精致证伪主义。拉卡托斯在《证伪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指出,“对于素朴的证伪主义来说,理论是被一个与它冲突的观察陈述所证伪的;对于精致证伪主义来说,证伪的不是‘观察陈述’,而是一个比它更进步的理论。”波普的“科学知识证伪主义模式”第一次强调了人类的创造本能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环节的重要性,能动的猜想在科学理论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一切观察和实验都为一定思想所渗透,成为更加自觉的有目的的探索。实际上,从证伪主义的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证伪主义继承了实证主义的主要原则———证实原则,虽然证伪主义一再强调假说来自自由创造,但是它却否定不了实际观察的经验或问题对自由创造的激发作用,因而留下了经验主义的痕迹。另一方面,证伪主义强调了科学理论发展的动态轨迹,而实证主义只是反映了科学理论提出的静态过程。

三、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

1.基本哲学思想。从规范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规范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早期的演绎主义和后来的实证主义的思想。面对20世纪30年代会计实务放任自流的混乱局面,规范会计理论企图从会计活动的规则中寻找“优良”的会计实务和概括理论概念,建立会计应当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因此会计理论研究中必然蕴涵了会计“应当是什么”的值判断问题。具体说来就是会计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对现有会计环境(包括经济、法律、道德等诸多方面因素)、会计惯例及报表使用者偏好的分析,从中抽象出一定的目标和价值判断,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衡量会计活动的标准,据此制定会计准则和分析处理会计问题,形成整套的会计规范理论。由此可见,规范会计理论是根据会计学者的个人经验所确定的会计目标和价值判断这些先验概念为起点,利用演绎规则展开推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业务的日趋复杂,为解决实务问题,强化会计理论结构的内在的逻辑性,规范会计理论又吸收了实证主义的思想,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入逻辑规则,利用数理逻辑的工具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目的还是要揭示出会计实践活动自身的规律,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的发展。规范会计理论中的理性思维部分是不可被证伪的,但它是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逻辑推理所证实的,因而是科学的。

在实证会计的研究过程中,要求有客观的经验调查,排斥非理性的、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在价值中立的基础上,确定假设和假定,选取大量样本检验假设的统计意义。而证伪主义正是认为科学理论所包含的只是单纯的经验内容,并对评价标准保持中立,即为价值中立。还需说明的是,实证会计不能证明假设的成立,而只能证明原假设不成立。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就明确指出,“我们无法证明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只能证明假设不成立。因而,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对理论进行批判,并试图证明它们是错误的,而不试图证明它们是正确的。”这正是素朴的证伪主义思想。与此同时,实证会计理论又认为完美的理论是不存在的,瓦茨和齐默尔曼指出,“实际上,现存理论的系统性预测误差或异常现象经常导致崭新理论的发展与被采纳。”而这又是精致证伪主义的特征。所以说,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哲学基础是证伪主义思想,同时体现出实用主义的某些色彩。

2.基本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其中以演绎法为主,这两种研究方法都属于传统研究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的概念和原理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在规范会计理论研究中,以会计假设、目标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原则、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程序。演绎法的推导程序为:前提命题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演绎法推导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确定财务会计的目标或基本假设,或者指出一些要求财务报告或会计信息应符合的道德标准,再或说明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阐述目标、基本假设、道德标准或社会责任等对财务会计的指导作用;根据既定目标或基本假设等,推导出相关的基本原则和概念;以基本原则或概念来指导必要的会计准则;进一步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程序。归纳法则是通过对大量会计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加以分类,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会计理论。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与记录全部的观察结果;分析与分类记录结果;从观察到的关系中推导出会计的一般概念或原则;验证推导出的结论。即:观察分类概括验证。实证会计理论研究采用的是实证法,亦即确认假设,以事实、实际的情报、由观察数据所产生的相关关系等为对象,经过实验而求得相对或近似正确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的一般步骤包括:设计并进行观察和实验;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实验和观察结果作系统整理和计量分析;概括和归纳计量分析结果;以逻辑和数学分析方法演绎出研究结论;理论注释和建立模型;检验研究的命题或理论,得出接受、推翻或修改的结论。

四、比较分析与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之前,规范会计理论在西方会计理论界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后来,随着会计研究中实证性倾向的出现,这一格局被打破。由于实证会计理论获得了正统经济学所提供的实证性思想观念支持,经过发展,现今已跃居主流地位,而传统的规范会计理论则影响渐弱。

1.哲学基础比较。从两者的哲学基础的角度看,两大会计理论均有其存在意义。我们知道,任何哲学思潮从兴起到体现于具体科学中,存在时间滞后效应。目前,实证会计理论欣欣向荣,但其方法论本身已在科学哲学领域面临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于历史主义哲学观。实证会计理论的基本方法论的主要内容是证伪主义,这种哲学观认为科学理论所包含的只是单纯的经验内容,并对评价标准保持中立(亦称“价值中立”)。但60至70年代兴起的历史主义哲学观则对此持有截然不同的见解,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库恩(t.kuhn)强调指出,理论系统或“范式”包括有规范或评价的成分,理论系统不仅仅包括经验内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把正确科学实践的评价标准合并在内。因而我们可以说,事实与价值难以分离,即便是自然科学,亦无法摆脱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建立在真正客观的事实和感性经验基础上(这一点已为西方很多科学哲学家所承认,只是就其影响程度尚存有不同看法)。既然自然科学都是如此,遑论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在考虑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更要关注作为现象基础的社会因素和人类心理因素,从而必然要受到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不同道德伦理观念以及个人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和制约。就此而言,应该说,规范理论的规范性才是现实的,而实证理论的实证性反而是不完全的和近似的。当然,我们无意据此否认实证理论应有的地位,逻辑主义哲学观和历史主义哲学观各有其适用性,后者并不能排斥前者的合理存在,况且科学哲学界目前也倡导方法论的多元化;不管实证理论的实证性是否是完全的,但其思路至少是可取的,也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理论的客观性。不仅如此,而且在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欧肯看来,实证分析亦是得出规范经济理论的必由之路。欧肯认为,社会科学有两方面任务,一为不带偏见地研究现实;二为提出政策主张以实际地解决经济问题。经济学作为“经邦济世”之学,应以第二个任务为目的,此则意味着,经济学在最终服务于政策制定时,不可避免的要有价值判断介入。但与此同时,欧肯又指出,经济学家要完成第二个任务,又须首先摆脱经济政策上的愿望,致力于完成第一个任务。换言之,只有建立在实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规范性经济政策才更具科学合理性。再看会计理论,科学哲学所受的震荡,最终必将体现到会计理论研究当中。据此推论,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均有其价值,不可厚此薄彼。

2.发展趋势分析。从会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看,两大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正发生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一种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趋势。经过多年来全面深入的理论论争,西方会计学术界对于两大理论的一些模糊认识基本得以廓清,看法也日趋客观全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学者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两大会计理论。他们认为,就规范会计理论而言,它缺乏严格的事实检验,此为其弊;然其力图找出较佳的会计规则和较优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思路是可取的,有利于优化和发展会计实务,并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对会计信息质量所提出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提供了一个“规范性”基础,有利于抵制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这无疑使规范会计理论的实践性和有用性大为提高。就实证会计理论而言,它奠立于观察和实验而得的大量事实、数据基础上,业经严格的经验验证,而且由于研究过程中数量模式的引进,使其在定量化和精确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与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趋同,颇有可取之处;而且,它对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也影响颇大,开辟了研究新思路,调整了会计研究方向,拓宽了会计研究领域,在资本市场研究和行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大大丰富了会计理论的内容。但实证会计理论亦有其弊,认为“存在的便是合理的”,无疑会堵塞会计发展道路,使会计实务重返自由放任状态。

五、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两大会计理论各有其优缺点,偏废任何一种均非上策。理想的选择应该是消解两者之间的对峙状态,承认彼此的存在价值,并促成两者实现一定程度的结论。那么,这种结合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呢?它或可理解为是认知过程中各有侧重的两个阶段先后承继、相辅相成,从而促成事实性、描述性论述向规范性、伦理性见解的过渡。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首先应尽可能地排除价值判断,侧重于通过实证性或近似实证性研究,力求客观地揭示会计现象及其外部联系;而后,在此基础上,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为已任,侧重于树立合宜的价值判断标准,通过理性思维构建规范会计理论。这些规范会计理论在形成之后,又须在应用中不断接受经验检验,以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在此过程中,规范方法与实证方法得以综合运用,既确保了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相关性和紧密性,又为会计理论的真理性和精确性提供了检验依据,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在上述相互结合的理想模式中,两大会计理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宜有所偏废。

参考文献:

1.黄少安。经济学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南京社会科学,1994(3)

2.a.c.利特尔顿著。林志军,黄世忠译。会计理论结构。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统计学经验法则范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ideas,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of the Laboratory Course Arrangement System.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we use an algorithm to develop a set of automatic teaching course scheduling system which can handle the course timetabling problems.

关键词:排课系统;实验室管理;贪心算法

Key words: teaching course scheduling system;laboratory management;Greedy Algorithm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151-03

0引言

目前在我国,特别是在我校,实验室管理方式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人工手动记录并安排课程,这样的操作方式比较繁琐,计算量大,操作不规范,课程安排有时候太随意,容易出错,而且一旦出错后,错误往往难以修复,可能造成重大的时间损失。因此,为了规范实验室的开放安排管理,节省不必要的办公开销,迫切需要一套能够取代传统管理方式的新型自动排课系统。本文既是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发一套以处理排课问题的算法为核心的自动排课系统。

1实验室自动排课系统分析

1.1 排课与贪心算法概念排课是通过综合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使用各种禁忌搜索及冲突解决算法,来建立一个解决多课程多约束的时间安排计划自动生成的系统[1,3]。对于课室及课程,教师及学生可以预约几个可能的时间范围,该系统可以采集师生的预约数据,协调多个学院,多个班级及多个老师共同的、合理的使用实验室资源。该系统自动生成的课程计划可以最大的(有时候不可能所有)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使得课程间的冲突最小化。

贪心策略:所谓贪心算法是指,在对问题求解时,总是做出在当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不从整体最优上加以考虑,它所做出的仅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局部最优解。贪心算法不是对所有问题都能得到整体最优解,但对范围相当广泛的许多问题它能产生整体最优解或者是整体最优解的近似解[4,5]。在本系统中,做出局部最优的选择,是基于某时间段可能产生冲突的概率最小的原则。这只是一种可能,不能保证一定是在全局层次上这个选择也是最优的。

1.2 核心问题的分解与转化基于简化系统复杂度考虑,本系统决定使用贪心策略座位主要算法。为了提高搜索效率,把排课问题分成分配时间和分配教室两个子问题来处理[6],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把求解过程分成几个步骤来简化问题:

1.2.1 时间段的整合:常规来讲课程都按照一节课45分钟来安排,由于实验课程课时较长,连续性较强,一般都需要连续上两节课。为了简化问题,将两节课时合并为一个时间段统一安排。

1.2.2 同一类别课室的整合:一种类型的实验室有若干间,在算法过程中不考虑有多少,只考虑一个类别实验室能容纳多少人;更准确到一个类别的实验室能容纳多少个班级,而不考虑是否会出现一个实验室有两个以上班级共用的情况。在算法中,只标记该类型的实验室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班级。并在数据库表单中为每个时间段建立一个专门可用计数字段。

1.2.3 实验课程的整合:根据实验课程的相似,及所需硬件器材的大致相同,可以将几种实验课程整合为网络实验,嵌入式实验,编程语言实验这四种具有较大区别的,有代表性的实验类型[7]。

1.2.4 再对实验室实际情况的如下约定:教师给同一个班只上一门课程,不考虑学生上课分班、合班的情况;教师对上课时间没有特殊要求,可用的教室数目恒定,不随时间变化;算法的输出为周课表,暂不考虑每日课表的生成,每周的课表固定不变,默认一个班有40到50人。根据以上这些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问题进一步简化,然后使用贪心策略做出安排。

1.3 算法建模与过程分析

1.3.1 第一阶段为数据初始化阶段主要包括三类课表(学生课表,教师课表,实验室课表)数据结构的建立,学生课表记录的录入。

1.3.2 第二阶段是教师课表记录的填充阶段如图1所示。首先查找数据库里的学生课表,检查是否到达最后一条记录,如果是则等待下一作的进行;如果还有记录,则进入教师课表的生成流程。然后读取该条记录,获得该记录关于课程教师信息的第一个字段(如mon12_teacher_name),先检查该字段是否为空,如果是,则读取下个字段直到所有课程时间段相关的字段都被读过;如果非空,则进行下一个检查,然后检查数据库里的教师课表是否包含该教师的记录,如果没有则添加该教师的记录,再将教师课表的对应字段(mon12)标记为1,表示已有课程安排;如果已有该教师的记录,则直接将对应的字段标记为1;接着以这样的流程扫描一个学生记录的所有教师信息字段,再将所有的学生记录进行迭代,最后扫描流程结束后,将生成某教师一周的课程安排表。读取完最后一条学生课表记录后,程序将转入排课阶段。

1.3.3 第三阶段是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底向上生成实验室课表的需求记录。

具体的数据计算流程如图2所示。在这个阶段,分别对四个实验类型:编程语言实验,网络实验,嵌入式试验,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进行分配实验资源[10]。首先,读取学生课表的所有记录,通过记录的实验课程类型字段(如network_experiment,programing_experiment)筛选出符合本次迭代中实验类型的记录。不断的从这些记录中取出下一条记录直到所有记录都读过。然后取该记录的相关实验类型课程教师名的字段值(network_teacher),通过教师姓名字段读取教师课表中已经含有的该教师记录。接着,读取该条学生课表记录的第一个课程时间段字段,判断该时间段是否已经用于上课。如果是则再读取下一个课程时间段字段,直到最后一个字段;如果没有用于上课,则读取该学生班级对应实验课程教师课表记录的相应课程时间段字段。判断该时间段是否已用于上课,如果是则读取该学生课表记录的下一个时间段字段;如果没有用于上课,则在该学生课表记录的时间段字段中标记这个时间段可以用来上实验课程,同时在本实验类型的实验室记录上找到该时间段,并标记该时间段课程请求字段(如mon12_wanna_use_count)自增1。然后接着读取学生课表里的下一个课程时间段字段,进入新一轮迭代。当读扫描完学生课表所有记录以后,进入下一阶段。

1.3.4 第四阶段为分配实验室课时资源算法流程如图3所示,是本系统的算法核心部分。这一阶段将对每一种实验类型都进行一次迭代,四种类型都进行过以后算法进入下一阶段。首先读取学生课表的所有记录,筛选出表中实验类型字段与当前实验类型相匹配的记录(注:每次迭代后筛选出来的记录必定将不断减少,可以体现算法的收敛速度);如果有记录,则调用数据库函数选出所有记录中自由度计数字段值最小的一条记录,进入下一个流程;如果没有记录了,则进行一下一种实验类型的迭代。选中自由度计数最小的记录后,搜索该记录的可以用来排课的时间段字段;查找相应实验类型的实验室课表记录,搜索相应的时间段字段,检查是否有可用的时间段字段(如mon12_if_used字段的值大于1,就代表还有剩余的实验室可用)。如果有可用时间段,则选取这些时间段中wanna_use_count字段值最小的一个,进入下一流程;如果没有,则表示产生了时间冲突,接着将学生课表本实验类型字段修改为0(表示不需要上该类型的实验或已经安排了实验时间),然后直接跳转到读取下一个学生课表记录,进入新迭代。接上面的获取了申请使用计数最小的字段后,将该时间段字段中可用计数字段的值作为实验室房间号,填充到学生记录的相应时间段字段中,再把该学生记录的本实验类型字段标记为0(表示已经分配好了,不需再次分配),再将实验室表中该时间段字段中可用计数字段自减1。然后进入新一轮迭代。

1.3.5 第五阶段为实验室课表重建将已经存放在数据库中的课表展现给用户。经过了以上四个阶段以后,学生班级课表都经过了实验课程时间安排,可能有一些班级会无法分配实验时间,这是因为算法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如果进行改进的话,将要重新进行大量的算法设计,这就违背了实验室排课辅助系统简单高效的设计理念。对于这些冲突可以在后期经过人工调整改正,或者增开一个晚上实验的时间段。还有,本系统将课表划分为一星期7天,这里的周末两天主要用于解决无法避免的冲突问题,因为周末教师和学生一般都不会有其他课程的安排,能无冲突的安排到课表的概率比较大。

2基于WEB的自动排课系统实现

系统分为客户端浏览器和服务端,客户端只负责显示输入数据的提示和传输课表数据,最后显示服务端返回的结果。整个系统的数据逻辑处理基本集中在服务器端完成,包括数据接收,通过jdbc连接数据库,显示结果的传输等。在数据库操作方面使用jdbc连接Mysql,并执行一系列的读写操作。本系统数据流程图如图4所示。系统简洁明了,快速高效。除了必要的人工输入,具体的业务逻辑,算法计算过程全都交给了服务器,做到了高度的封装和良好的用户透明,真正的实现了自动化排课功能。

3排课系统特色

3.1 系统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高实验室排课系统主要解决时间冲突问题,最大化的减少冲突数量,在无最优解的情况下可以给出次优解,最大限度的满足实验课程要求。对于由时间冲突引起的无法满足的课程需求,系统能明确的指出冲突的范围,以便后期进行少量的人工调整。

3.2 系统易于操作,交互性强系统使用交互设计,对系统的可用性和用户的操作有重要影响,用户清晰地了解系统界面上的各项功能,并能快捷地完成期望的操作。

3.3 系统容易部署,可扩展性好系统安装在校园网上,可以提供广大师生浏览排课情况,提高实验室的资源利用率;同时在广大师生的使用过程中可方便地进行扩展和优化,完善实验室教学排课系统。

4结束语

随着实验室课程的越来越丰富,教学内容的增多,教师、学生及教室数目的增加,为原来的人工干预带来了巨大的难题,由此可以预见,实验室自动排课系统可以给实验室带来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教学成本。未来的教学管理系统必然是需要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洪新.基于WEB的智能排课系统研究与设计[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8,18,(3):76~77.

[2]梅晓勇,孙建平,肖政宏.基于动态规则构造的排课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机发展,2002,12,(6):15-17.

[3]徐斌.基于UML的高校排课系统分析与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6):43-45.

[4]王晓东.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

[5]陆焱.浅谈算法设计技术-贪心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5,(20):85-86.

[6]林瑞金,卓清寅.基于遗传算法的高校排课系统设计与实现[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9):66-67.

[7]周奕.基于WEB的院级实验中心排课系统设计与开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2,7,(4):142-143.

[8]付树才,林佳.基于JSP的机房网上自动排课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财富,2010,12:35-36.

[9]孙贤斌,许天珍,李纬.基于校园GIS环境的排课系统设计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37,(3):102-103.

[10]陈成钢,王晓勇.基于ASP的自动排课系统设计与实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5):23-25.

[11]任泰明.基于B/S结构的软件开发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2]金平,皇甫丽英,张尊侨.一种基于Web的开发实验室网上预约管理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4:9-10.

[13]张渭军,何宏星,徐惠莲.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2010,5:56-57.

统计学经验法则范文4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数据处理;MATLAB软件;化工实验数据;化学实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O65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9-005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785

1 MATLAB软件

MATLAB软件最早由美国的Mathworks公司提出,其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高科技计算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近年来MATLAB软件逐渐被用于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数据处理中,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2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数据处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不同于普通的化学实验只重视一个原理的求证,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业中的化工问题,其特点主要有实验时间长、实验规模大和实验数据处理繁杂等。在整个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里数据处理是必不可少的阶段,也是印证化学实验成果是否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实验数据过于庞大,实验当中相关的参数关系大多是非线性的,单单依靠传统的手工计算不仅速度慢,还容易出现计算失误的情况,根本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将MATLAB软件融入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刻不容缓,它能有效地将繁琐的计算步骤化解成简单的计算,提高工作效率,让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达到最高值,避免误差的产生。以下通过研究两个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分析MATLAB软件在处理实验数据时与传统的手工计算有什么优势和便利。

3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数据处理设计

3.1 数据处理的程序框架

因为每一个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目的都不相同,因此其处理的步骤以及涉及的化学公式也不尽相同,不可能以一个程序来概括,但是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总结,发现不同的化工实验中都会有其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由图1来概述:

图1

3.2 数据处理的程序编制

3.2.1 数据输入。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数据输入主要依靠提示的函数input实现,比如以温度为例子,则其输入函数为:t=input(‘请输入实验的温度(摄氏度):’),其中输入函数大多是以矩阵的输入形式为主。

3.2.2 处理和作图。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时常会存在离散的情况,必须经由多种拟合的方法将它们结合成一条或多条连合的曲线,而其中最常用的拟合方式是最小二乘法,因此本实验设计中的拟合方式也采用最小二乘法的方式。

设实验的离散数据(x1,y1)通过最小二乘法将其拟合成因变量y,自变量x,输入的函数关系为y=f(x),函数关系的主要思路是让离散数据中的x1的残差平方以及Σ(f(x1)-y1)2达到最小值。因为在得出化工实验数据中多少会因为外界的因素存在着一些误差,因此最小二乘法可以无需使输入函数y=f(x)必须经过全部的离散数据(x1,y1),但是残差平方和必须达到最小值。根据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方法可知,最小二乘法可以满足化工实验数据处理中的拟合应用需求。

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会涉及到流体的流动阻力研究,研究主要是通过测试流体的流动阻力,在经过特定的计算之后得出摩擦系数(λ)和雷诺准数(Re)的离散数据,再同理,经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连续的曲线,并根据其画出相对应的图形。因为摩擦系数(λ)和雷诺准数(Re)属于成双对数函数,则:

λ=aReb+c (1)

当a,b,c是常数时,则可以设c=0:

λ=aReb (2)

因为λ与Re属于成双对数函数,则:

Logλ=blogRe+loga (3)

得出上述式子之后可以将MATLAB里的函数polyfit()进行线性的拟合,以作为化工数据处理的程序

原理。

3.2.3 建立数据库。因为经过上述的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数据处理只能得知在特定的温度下(比如10℃、20℃以及30℃等)实验的物性数据,但

是在实际的生产中,工业生产所涉及的温度多变,不单单只停留在设计好的温度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数据中选择最相近的数据,假设它们属于线性的关系,再利用内插或者外推的方式计算出实验的物性数据常数。在本文的化工实验中,编写的程序已经将实验温度和密度以及实验的温度与黏度进行多次的实验拟合,建立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数据库,在工作中只需将温度输入进系统,则程序可以自动跳出在特定温度下的物性数据,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3.3 程序的运行

在编制完成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数据处理程序,且建立数据库之后,便应该输入数据以验证程序是否能有效地处理实验数据。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数据处理中,MATLAB软件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实验可知,在化工实验当中会出现大量的离散数据,必须经过拟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中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十分繁琐,一旦出现差错则必须重新重来,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在处理好实验数据之后,在查看实验当中还要将化工实验数据重新计算一次,看结果是否与原先的计算结果相同,工作量十分重,但是如果运用MATLAB软件则大大降低了数据处理难度,只要在MATLAB软件中输入相应的化工实验数据,就可以得到结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4 结语

在实际的应用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所要处理的数据十分庞大,而且涉及的计算公式也十分多,甚至很多时候为了将数据的计算公式导出来还要建立复杂的模型,一旦有一个步骤出现差错则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成果,如果使用传统的手工计算方式,为了避免差错则必须对每一个数据处理环节进行反复计算,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MATLAB软件的应用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数据处理十分重要,它不仅将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让事后的实验验证效率得到提高,促进了化工实验的

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新强,谢英慧,曹吉林,李国玲.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实践[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6(1).

[2] 韩正.计算机引发化学工程革命[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3,12(1).

统计学经验法则范文5

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哈佛大学,以后各国的高等学府也运用了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现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也尝试利用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来加强实验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方法。

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可以从总体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直接与实际相联系。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了网络、幻灯、录像、实物投影、VCD等高科技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了会计实验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立体感等,其最大的优越性是加大了会计实验的信息容量,提高了会计实验的效率。

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与学的主次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由老师讲解、老师主导、学生模仿,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在认真听课、分录练习或努力完成老师交给的其他任务,以学和巩固为主;而在案例实验教学中是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仅要完成会计核算模仿和体验,还要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参与,以掌握知识和创造方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枯燥乏味的会计核算变化为具有创造性的探索过程。会计案例实验教学与开展素质教育、挖掘人才潜力、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育相比存在优势互补的关系。

一、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的优势

(一)方法的前卫性

案例教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专业中主要用于管理学和营销学专业的教学,在会计学专业中运用较少。然而,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展示各类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时将经济活动中比较典型的业务通过案例教学方法传输给学生,可使学生体会到不同会计环境下的会计处理,感受到经济发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学会通过财务指标传达的信息分析和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及经营风险所在;通过不同的会计环境和会计对象选择合理合法的税收政策和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根据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了解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投资、融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可以对抽象的会计制度进行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前卫,信息容量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师生的互动性

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来寻找最佳的会计核算方法,克服了以往的单纯的老师讲解模式带来的沉闷,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气氛活跃。通过学生提出方案、选择方案达到师生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思维的发散性

由于采取案例教学,选取的案例来源于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规模、经营业务相差比较大,各自适用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不同,数据齐全,案例多样化,知识面广,知识涵盖会计、审计、金融、贸易、税收、管理、经济学及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分析方法,可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学生,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会计处理的对比性

传统的会计教育是将某一企业的经济业务全过程列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进行会计处理,学生只能了解这一企业或相似企业的业务,对不同企业的类似业务没有感性认识,不能区别会计方法的适用范围。在案例教学中,可以不断地调出资料,提示学生在什么会计环境下使用何种会计处理方法,对比性强,能够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学会分辨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的劣势

(一)内容具有分散性

传统的会计模拟实验主要是课程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系统、具体,但会计案例选择一般范围较大,所选用的案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牵涉到《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会计法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内容相对分散。如果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则将花费较长的时间,不能有效地将知识系统化。

(二)教学效果难以评价

在使用案例教学时,由于内容分散,知识面广,学生在参与时,往往要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见。但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难以观察到所有学生的表现,只有内心积极的人才真正参与讨论,有些学生则流于形式,没有认真思考,也没有表达意见,最后只有少数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参与,老师难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状况,不能客观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难以区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教学效果难以评价。

(三)教学过程难以控制

实施案例教学时,老师要先将做好的案例通过多媒体传送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在要求学生思考时,如果案例内容有难度,容易出现学生自由讨论的情况,老师难以控制课堂纪律;如果内容过于容易则学生容易满足并对案例教学失去兴趣。而在分组讨论时,老师难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维能力,也不能发现学生的知识欠缺点,不能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的不足。从传送信息到教学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容易处于被动的局面,难以控制教学过程。

(四)投入与产出不匹配

案例教学要求老师的财经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要在纷繁复杂的财经信息中寻找合适的案例,对现有的财会信息要经过提取、加工、制作,在准备案例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多。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学生通过多次讨论或查找资料才能形成比较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意见,占用的课时较多,学生花费的时间也较长,而教学效果难以衡量,甚至于可能没有效果,老师和学生投入的精力均过多,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对老师而言,在案例制作过程中对其知识层次要求较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其控制能力要求高;对学生而言,在学习中对其自觉性、参与性要求较高,还需要其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老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一定层次,才能使案例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的使用

(一)与传统会计教育相结合

案例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广,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财务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实行会计案例实验教学要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财务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以发挥其效果。这样一来,传统的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模拟实验,尤其是课程性实验是不能缺少的,先通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模拟实验之后再实行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学生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能对财会知识进行积累。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方法的使用比较适用于《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税法》、《证券投资》和《会计制度》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可以加深、加大会计教育的信息量,提示会计处理过程和财务分析中的难点、重点及要注意的方法,深刻理解会计制度和会计理论,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二)建立案例库

在实行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时,每一门会计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解答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这样要求的案例会比较多。为了将会计知识更加系统和具体地传输给学生,有必要和有针对性地建立案例库。建立案例库时,最好先根据课程设置,了解每一门课的重点、难点所在,需要通过案例解答和传送什么会计信息和会计知识,然后将若干门课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大型的综合性案例,使知识连贯、系统。这样,在讲授每一门课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时,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案例库时,需要实验老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有针对性地搜寻,还需要多个老师通力合作,将大量需要通过案例传达的财会知识、财会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形成案例库,在需要使用时再调出来进行实验教学。

四、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的设计

根据会计案例实验教学法的特点,可以有选择地制作案例。在制作时,可以根据课程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整个会计理论来选择,但选择的案例都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案例的典型性

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具有行业特点,需要进行的会计处理方法要具有适用性。案例的选择可以通过有关调研整理,也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的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形成。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司制的发展趋势,案例容易获取,其业务相对较多和典型,会计处理相对规范,存在的问题相对来说具有代表性,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因此,选择案例时可以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料。

(二)内容的充实性

内容的充实性是指案例涉及的公司要具有真实性,数据资料要齐全。同时,需要解决的财务问题要明确,知识性要强,总体上涉及到会计原则、会计制度、会计六要素、记账方法、报表、投资方法及各种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分析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有:应收账款的管理、报表的填写和分析、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的折旧、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应付股利、应付债券、融资租赁、预提费用、留存收益、银行利息收入的确认、期间费用、利润、投资收益、提取盈余公积、投资活动、会计调整和关联交易。

(三)案例之间的关联性

案例之间所涉及到的会计知识可以交叉,也可以自成一体。其关联度可以是一门课,也可以是几门课,还可以是整个学科。在案例教学中可传达的信息较多,关联性比较强,学生容易接受。

但是案例之间的知识点要从简单到复杂,先进行会计核算,依次进行财务分析和投资、融资,做到循序渐进。

(四)案例教学的系统性

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要系统地设计案例所涉及到的经济业务和会计知识点,明确一个案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前后案例相结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教学目标;整个案例可以解决多少个财务问题。通过精心设计使选择的案例具有系统性,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准确、系统地结合学生传授财经知识和会计理论。选择的案例所要涉及的会计知识、会计理论最好遵循以下路径:会计六要素会计准则会计调整报表分析关联交易投资价值分析。

统计学经验法则范文6

一、实证会计研究的含义

实证会计研究是规范会计研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研究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其目的是对会计实务进行指导和规范;而实证会计研究则回答会计“是什么”的问题,重点在于对会计实务进行描述和分析,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

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批精通经济学、理财学的研究人员开始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到会计研究领域,从此实证会计研究在传统规范会计研究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异军突起。直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两位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共同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系统总结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后,一门引人注目的新兴研究方法――实证会计研究以她独特的内容体系与鲜明的特征脱胎于会计学和实证经济学。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理论界还无确切的定义。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实证会计是以对现行会计实务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即试图解释与预测会计是什么的理论。因此,实证会计理论特别强调如下三个特征:价值中立,即实证研究要求将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让经验数据等来证实或证伪某一假说,通过这一思想所形成的实证会计理论,其内容是经验的而非价值的;可证伪性,即在实证会计研究的初期,研究者力求通过证实形成实证会计研究分析的最基本理论框架,同时形成一些较基本的经验命题,但是总体上符合证伪思想的实证会计研究,其最基本的精神应当是证伪,或者说,是科学的“试错法”;可重复性,即当今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引入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力图使社会科学研究更为“科学化”。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的发现,必然要能满足可重复性的要求。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

根据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设立各种有关影响会计事务因素的假设,然后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以证明这些假设的现实性。具体说,把实证法运用于会计研究主要是通过成本-利益的分析来解释和预测公司管理当局和会计准则与制度制定当局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有意识选择。无论是企业管理人员、股东,还是会计准则制定者都试图保持并充分发展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又与他们的报酬联系在一起;这些集团对任何一个会计准则的选择都是通过对比各种准则对其利益关系的影响程度来决定的。西方实证会计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不在其理论和概念,而在于其研究方法和过程,实证会计的一般实证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提出理论假设。在建立一种会计理论的初始阶段,提出理论的有关假设及假设条件的中心内容,正是实证会计研究过程中最主要也是最复杂的一步。完成这一步的目的在于:它是在一定抽象程度上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必要条件,是会计理论研究者之间共同语言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问题讨论的条件、内容的范围和层次、概念的含义就比较明确地统一起来了,同时它也是提出理论模型的基础,是实证过程能够继续的先决条件。因此,对假设及条件的提出:①从具体到抽象,即在做出假设之前尽量对研究对象、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合理取舍,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②从短期影响到长期影响,就是把许多经济因素在短期看作是不变的,同时在考虑某些主要因素的同时,进一步分析长期影响效果及其变动规律。③假设条件的提出要使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经验验证成为可能。

2、建立理论模型。建立理论模型并得出主要结论,在一定假设及条件的基础上,构造理论模型的主要问题是寻找模型的具体形式,即在把握各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机制、方向及作用过程的基础上做出数学表达式。在研究中,这一点主要是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际经验数据的反复验算达到的,目的在于能够具体地描述出一定条件下经济运行的状况,明确表示各种主要变量同时发生作用时的相互联系,并能由此度量单个或综合的变量相互影响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加强研究的分析力度。

3、验证理论模型。现阶段,经验验证是实证会计研究中最主要的检验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对已有的经验事实数据进行论证来说明假设的真实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其说服力,并且通过经验验证找出理论假设的不足来推动理论向纵深发展。

4、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模型经过验证之后除了能基本上合乎逻辑、合乎事实地描述某些会计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外,它还具备了解释、预测会计实务的功能,如解释功能、分红计划假设、负债权益率假设、规模假设等一系列理论,能很好地对经理人员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倾向于选择能推迟纳税的会计程度做出回答。预测功能,如在实证会计理论指导下,投资者或经济专家就不会把资产负债和收益数据看成是对企业价值和企业价值变化的无偏见估计。反过来,他们则会认真分析契约和经营活动对资产负债及损益表数据计算的影响,据以调整净

收益数据,从而提高相关预测的准确性。

三、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

1、国内相关数据收集不够全面。实证会计研究离不开数据的收集,但国内研究人员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很难收集到相关数据,数据拥有者往往对于问卷、采访等或者不理解,或者不愿如实回答,使得研究人员由于数据不真或不全面很难进行精确的实证研究。

2、研究所需资料取得困难,且比较滞后。实证会计研究需要搜集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然而这些资料的取得却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难点。从事资本市场研究的依据主要是各种报刊上公开的有关信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完善,又难以搜集到系统资料,使得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受到一定的局限。另外,许多真实情况难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出来,如上市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政策的动机、经营管理层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这就导致研究限于就事论事,表象的东西多,只能采取推测得出结论。并且,通过报刊和网上零星搜集资料不仅耗时费力,取得成本高,而且还可能挂一漏万。

3、会计资料缺乏可比性。实证会计研究中需要的大量数据不可比:一是因为最近几年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波动很大。例如,1994年的经济通货膨胀率较高,而1998年就出现了通货紧缩,导致这两年的会计数据尤其一些增长指标存在很大差异。二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正在建设过程中,每年都会有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出台,这些准则和制度都会导致各年的会计数据缺乏可比性。

4、缺乏适应我国特点的理论和研究模型。我国现有的实证会计研究大多参考国外已有的数据模型,换成国内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还没有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研究模型,而我国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与西方国家不太一致。这样,由于忽视国内市场的具体情况,且不说数学模型是否适用,就是一些变量也发生了变化,得出结论的可信程度就值得怀疑。

5、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尚待改进。实证会计研究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数学分析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与检验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和统计知识,许多搞实证会计研究的人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统计知识不够扎实。他们大多为会计专业背景,其知识结构上的突出缺陷使得他们难以采用科学的抽样力法采集到有代表性的资料,难以选取适当的统计力法来分析资料,并对假设做出检验,这将极大地制约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

6、实证会计研究动力严重不足。一是由于社会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需求不强烈。美国之所以在实证会计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主要是源于社会在信息、教学以及制定政策等方面对其迫切需求,而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对实证会计研究仅限于学者们对学术成果的追求。这种研究目的缺乏现实压力,所以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二是由于实证会计的相对研究成本远高于规范研究,而收益却没有明显差距,许多研究者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当然不搞实证研究。

四、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1、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对实证会计研究进行理论创新,不是说推倒重来,而是指对实证会计进行本土化研究。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有相同之处,应该大胆吸收借鉴这些理论;另一方面因为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转轨经济中,有很多经济现象,比如资本市场、公司治理机制等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甚至可以说更为复杂,所以我们仍有很大的理论创新空间。

2、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大大降低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本。然而,我国目前缺乏包括完整的公司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全面数据库。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数据库的建设没有技术障碍,但是真正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而且实时更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只有寻求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才能建立起大型数据库。

3、拓展研究领域。积极推动实证会计研究向新的领域进一步拓展。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全球的经济也欣欣向荣,因此经济领域内创新不断。新的事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如对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经济影响、财务预测、公司治理结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统计学经验法则范文7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原则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其理论抽象,技术复杂,难以理解,不便掌握,成为课程教学的难点。因此通过科学的实验项目与内容设计,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不二之选,而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则是首先要考虑的。

1课程性质

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是融地理科学、计算机、遥感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是“用于回答地理学问题的艺术、科学、工程和技术”的统称[1]。它首先是一个信息系统,只是数据管理的难度高于一般系统;它既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还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虽外观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内涵却是数据的流动;兼具工具、资源和学科三大属性,它有以空间操作和分析专业提供空间问题答案的工具属性,以整合多源数据与资源体现资源性,而学科属性则是指其相对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技术体系,并正在逐步地发展为关于地理空间信息处理的专门技术、服务和科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学生的第一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担负学科导论的作用。故课程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先导性,它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前提。

2实验教学要求

2.1总体教学目标

作为入门基础课程,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空间认知观,了解数据采集规范,掌握数据输入、处理技术,熟悉基本空间分析和建模分析方法,明确GIS技术与专业应用的结合手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平台软件的使用。具体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基本理论、系统技术和应用方法三大模块。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信息传播理论、空间定位基础、空间分析理论及学科发展等,技术系统涵盖系统配置、数据结构、输入输出系统、空间数据管理、用户界面和支撑软件操作等,应用方法涉及专题分析模型、系统设计、各类技术手段及实际问题与技术的结合方法等,它们以知识的逻辑结构,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顺序。而伴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推广,将有更多创新的理论、思路、技术和实用模型被充实进来。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而课程学习中需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较多。概念多而严密,须加以深刻理解,并区分与日常生活和相关学科概念的内涵异同;其理论是学科的支撑,是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石,恰恰是陌生的;技术系统———功能实现,杂乱、抽象、技术性强;应用方法,缺少思路,难以捉摸,难与具体决策结合;即使于了解层面,也需了然于胸,否则影响后续教学。既要求宏观体系的把握,又要细节的理会。综上所述,本课程教学具有任务重、类型多样、涉猎面广、知识点丰富、知识体系庞杂等特点,构成大一统的内容体系。教学过程表现出内容“虚”,理解难,基础内容多,要求学生基础全面、学习能力强,成为了教学的难点。化解以上问题,常辅以阅读材料、使用相关教学法和实验等手段。

2.2实验设置问题

有学者通过社会需求、教与学三个方面的分析,对理工科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引导高校理工科学生“应用创新”的授课方法和手段,从而将教学落实到“实处”,成为有影响的教改思想。也有学者提出立体化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等,皆为多手段并用,让学生充分参与,亲自动手。而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出现,有研究者提出针对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论的教学机制,建立了地理信息本体论、科学方法、技术方法及创新机制与策略的教学体系,同样强调创新。前述方法中最突出的要求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设立课程实验,这已是通行的方法。实验所用软件有MapInfo、ArcView、ArcGIS等等,它们虽有所差异,但都是成熟的支撑平台,均能满足课程需要。但现有实验存在针对软件功能而设置的问题[2-3],如设立初识软件、数字化、数据库管理、数据操作、空间分析、制图等实验,重心是软件操作和功能实现,其实是一种验证实验,虽然对理解教学内容似乎起到一定作用,但往往目的并不突出,与理论教学和知识体系结合不紧密,并非针对课程,无法达到以实验巩固、化解知识的目标,突显教学目标和实验设计的矛盾。因此实验设置的目标就必须针对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实验存在的问题展开,以此探讨设计原则。

3实验设计的原则

3.1一般原则

这是所有实验设置必须遵守的共同原则。首先是科学可行性原则。原理、方法、材料和结果要满足科学性,符合客观规律,不违背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逻辑正确。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原理正确、手段恰当。其次是对照性原则。通过对照实验的设计消除无关变量影响,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再次是可重复性原则。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可靠性的标志,也就是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必须做多次独立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提高试验可靠程度,要求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变量下重复实验,消除无关条件的干扰。还有就是最经济原则。不论什么实验,都有它的最优选择方案,这包括在资源的使用及时间的损耗上,可用产出和投入的比值来衡量,不可超越所拥有的实验条件。此外还有随机性原则。即研究样本可以从总体中任意抽取[4]。而平衡原则、弹性原则也是需要遵循的。

3.2专有原则

除通用原则外,结合课程特点还应该有需要遵守的专门原则。理论性原则。这是针对课程全新晦涩的理论和易混的概念,要求实验服务于理论,实验结论落实于理论、原理,而非别处,以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操作性原则。服务于技术操作功能,突出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功能,便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应用性原则。服务于应用,与方法结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合性原则。基于边缘交叉的学科性质,适当扩充,顾及其他,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总之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置应包含训练、综合、分析和验证多类别。具体的实验设计涉及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方案设计等,宜展开后续研究。

4总结

统计学经验法则范文8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简要的分析了自相关的影响和根源;其次给出了检验自相关的非参数与参数的八种方法,并指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一、自相关的影响及根源分析

我们知道,单方程的 经济 计量模型,要符合若干基本假定为前提,其中之一,就是假定随机项u不存在自相关,即cov(ui,uj)=0,i≠j,j=1,2,……,n(1)但在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序列自相关的情形,自相关的存在,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首先使置信区间变宽。如果在存在自相关的条件下,仍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时,尽管所得估计为无偏的,但估计量不具有最小方差性,从而导致置信区间过宽,使显著性检验失效;其次t检验和f检验失效。如果我们无视自相关问题,继续使用自相关假设下推导出的估计量公式,当u为正相关,且解释变量x的前后期值也是正相关时,可能严重低估u的方差σ2,其后果可能更为严重。因为su(b^)变小,在t检验时,使估计量tb^= b^ su(b^ )变大,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下,增加了tb^>tα/z的机会,亦即增大了拒绝h0,接受h1的可能性,使t检验失去了意义,对f检验也有如此情况。最后由于上述原因,在u存在自相关时,降低了预测精度,因此使预测也失去了意义。

究其产生自相关的根源,无外乎有两个,即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序列本身固有属性。例如,因天灾、战争、偶然事故等,不仅在当期影响 企业 的产量,而且也影响以后时间的产量。外因则主要归结为模型设定不当,模型变量选择欠妥,数据属性差异以及数据处理等。这里需要强调指出:尽管自相关问题在截面数据也可能出现,但在时序数据中出现更为普遍。同时还应指出,虽然自相关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但大多数是正自相关的。

二、自相关的检验

检验自相关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却见得不多,本文拟对此进行讨论。

1、图示检验

图示检验是通过对随机项ut的估计量et(et即为回归模型的残差)做一图像检查ut是否存在自相关性的方法。若et对时间t的描点图呈系统性 规律 ,即有明显周期性,或具有线性,或兼有线性和二次趋势性,则表明存在自相关性。若et对et-1的描点图呈线性上升或下降趋势,则也表明存在自相关性。另外,也可将标准化残差对时间t做描点图(标准化残差等于残差et除以残差et的标准误σ^e) ,若标准化残差序列图呈现某种规律性,则表明存在自相关性。

2、游程检验

游程检验又称吉尔里(geary)检验,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法。游程是指同一符号或属性的一个不中断的历程,该游程中元素的个数称为游程的长度。利用游程检验来检验自相关性,是通过观察残差序列实现的,假定残差序列为{et}, (t=1,2,…, n),并设n1为残差为正的个数, n2为残差为负的个数, k表示游程个数,且有n=n1+n2。假设残差是互相独立的,并且有n1>10,n2>10,则游程个数渐近地服从正态分布,有

 

若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则可预期游程个数,将以95%的置信度落入[e(k)±1.96σk]范围内,如果估算的游程个数k落此范围之外,就表明存在自相关性。

3、durbin——watson(dw)检验

dw检验在检验回归残差的自相关问题上应用较为广泛,其公式为

t=1该统计量用来检验回归方程中一阶自相关的存在。如果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dw值应趋近于2。若dw值为零,表明存在完全的正自相关,若dw值为零,表明存在完全的正自相关,若dw值为4,则表明存在完全负自相关。虽然对于所有的回归过程, dw统计量都采取了标准输出形式,但它仍然存在局限性。首先,在dw的值域中有不确定性的区域,该区域随着样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其次,对于高阶自相关的检验无能为力;最后,当模型中有滞后的应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出现时, dw值有向2偏近的趋势。

4、h检验

该检验适用条件是当解释变量中含有应变量的滞后变量时,需采用h统计量检验法来判定一阶自相关是否存在,公式为

式中, d为普通的dw统计量,sα^为应变量一阶滞后变量yt -1的系数α的标准误差。可以证明,在不存在自相关的假定下,统计量h近似地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由此可以判定自相关性。

5、von——neumann比检验

该检验是对dw检验的一种修正,因为dw统计量没有考虑自由度,而von——neumann比检验却将自由度引进了统计量之中,公式为

统计量η当样本容量充分大(n>30)时,近似地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以此判定是否存在一阶自相关。需要指出,在小样本情况下,η统计量不能使用。

6、残差相关图检验

对于存在高阶自相关的情况,可利用残差相关图法进行检验,这时还可以 计算 残差相关图统计量,即残差自相关平方和的n倍。

式中q为相关图长度,且αj为j阶残差自相关系数

统计量τ渐近服从x2(q)分布。若τ<x2α(q),则说明不存在高阶自相关。

7、残差回归检验

该检验法首先利用ols估计求得误差的估计值et,然后以残差序列{e}进行自回归 并对每阶滞后残差的系数估计值进行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如果(8)式中αi(i= 1, 2,…q)的估计值均不显著,则表明残差不存在1~q阶自相关。

此外,也可以计算nr2统计量和f型统计量。nr2统计量是样本容量n和多重相关系数r2的乘积。在零假设h0:αi=0 (i=1, 2,…q)下,渐近地有nr2~x2(q) (9)若nr2-x2α(q) (α可取0.05) ,接受h0,即说明残差不存在1~q阶自相关。当然也可以构造f型统计量为

(10)式中k为模型中参数的个数。在h0下, f型统计量渐近服从f(q,n-k-q)分布。若已知f(q,n-k-q)分布的尾概率大于显著性水平α,则说明残差不存在1~q阶自相关。

8、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

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又称breusch-godfrey检验,由breusch(1978)和god-frey(1978)提出。lm检验不仅仅限于对一阶自相关的检验,同时,当回归模型右方出现滞后的应变量时,该检验仍然有效。由于这两点优势, lm检验比dw检验应用更为广泛。lm检验的计算基于如下辅助方程:et=α+β1x1t+…+βkxkt+ρ1et-1+…+ρqet-q+qt(11)式中xit(i= 1, 2,…,k)为解释变量,βi(i=1,2,…,k)和ρj(j=1,2,…,q)为参数, et-j(j=1,2,…,q)是估计的回归模型的滞后残差。在零假设无自回归,即h0:ρ1=ρ2=…=ρq=0的情况下,检验值nr2,在大样本情况下,统计量nr2服从于自由度为q的x2分布。若nr2的值大于x2的临界值,则表明存在自相关。

[ 参考 文献 ]

统计学经验法则范文9

关键词: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电力负荷

中图分类号:TM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114-02

1 电力负荷预测综述

负荷预测的前提是充分考虑关键系统参数、自然环境、社会政策和增容决策等条件,探索出一套能够科学处理过往数据、有效预测未来数据的数学算法,并保证预测结果只在小范围内波动,确定某些特殊时刻的负荷值。根据预测期限,负荷预测分为超短期预测、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2 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综述

2.1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属于高度非线性系统,它模仿人脑神经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和问题处理。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多神经元节点,它们具有并行运算功能,互相之间由相应权值连接以构成网络,借助激励函数,实现输入变量序列到输出变量序列之间的非线性映射。人工神经网络对非线性、非结构性、模糊性规律的适应性很强,具有良好的记忆功能、鲁棒性、映度以及完备的自学习能力,这也使得该技术成为近年来负荷预测领域的研究重点。有学者采用地柜人工神经网络系统预测某地区电力负荷短期情况,借助梯度下降算法,大大提高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收敛速度和运算结果相比传统方法有很大提升。但是,典型人工神经网络也存在学习参数设置不便、收敛缓慢、运算量大、网络结构模糊等弊端。有研究在相关论文中针对BP算法陷入局部极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另外,神经网络如能结合遗传算法增强全局搜索能力,加强局部寻优能力构成遗传神经网络,则能进一步加快运算速度,提高结果准确性。采用神经网络进行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时,网络输入变量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点,为了优化变量甄选,有人提出使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先对信息进行预处理;以此算法结果作为BP网络的预设变量开展训练。该方法将历史时间序列、外部气象条件等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为寻找神经网络输入变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规避了因为输入变量规模过于庞大而引起的网络拓扑结构复杂、收敛速度慢等缺陷。相关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2.2 模糊预测法

该方法基于模糊理论,先行分析过往的工作经验、历史数据,以一种规则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抽象出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机读代码,进而展开各种计算工作。模糊预测法能够很明确地描述专家意图,对电力系统中不规则现象进行描述,很适用于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但模糊预测法学习能力差,极易受到人工干扰。模糊理论应用于电力负荷预测时,有三种常见数学模型,即:指数平滑过渡法、线性回归法、聚类预测法,三种数学模型各有千秋,它们的预测精度都很高,相比传统算法测量误差也小得多。有研究表明,基于最佳聚类F选优法的改进型模糊聚类电力负荷预测算法,在计算年度用电量时,预测结果很准确。有部门基于该算法对增城地区2005年和2010年的年度用电量进行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相差不大。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算法组合使用,相比单一神经网络算法,充分利用了神经网络强大的学习功能,又洗去了模糊逻辑主观经验方面的劣势,考虑了温度变化和节假期对系统负荷的影响,能够提高负荷预测结果准确度,特别是对周末和节假期负荷预测很有效。也有学者通过RBF试图寻找负荷变化的一般规律,结合模糊理论计算负荷尖峰值和低估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负荷影响因素不明确的问题。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神经网络和模糊推理理论在处理不确定参数方面的独到之处,很好地改善了预测精度。

2.3 数据挖掘

顾名思义,数据挖掘就是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挖掘出隐含信息,并尽力将其表述为直观易懂的形式。在处理大数据、剔除冗余信息方面优势很大。决策树、神经网络、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统计学模糊集、粗糙集在各领域的数据挖掘工作中得到了重要应用。有人根据数据挖掘过程中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原理,研究电力负荷预测方法,获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基于最优区间划分和单调递减阈值函数聚类法,结合KOHONEN网绘制负荷变化曲线,修正死区数据。也有学者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结果作为向量机训练样本,减少了数据处理规模,提高了预测速度和运算精度。

2.4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加入了人类探索自然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模拟人类思维决策过程,求解问题的过程类似于人类专家的思维模式。专家系统比模糊预测法优越的一点是,给出相当于专家水平的量化计算机语言,转化了人类难以量化的经验数据,透明性和交互性极佳,并能给出结论的对应缘由,方便工程人员检查推理过程是否存在错误,并及时更正。由于算法相对复杂,运行速度较慢,学习能力也一般,无法较好地处理模糊数据,对规则很依赖,普适性较差,不能推广到所有系统。有文献分析认为,专家系统可以准确预测中长期负荷,要考虑原始数据预处理、冲击负荷影响、负荷周期等因素,保证负荷预测精度,并尽量贴近生产实际需要。专家系统的模糊推理规则形式决定了规则数目,合理的推理规则能够简化运输,也为人工总结专家经验并优化规则提供了可能性,提高了算法速度。有学者在普通专家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案例推理的经验导向型专家系统,相关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获取知识较为简洁、记忆能力好、用户界面友好,在实用性方面优于规则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也有工程人员结合径向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并基于该模型开发出数学运算软件,在西北电网得到了应用,该方法比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更高、实用性更好。

2.5 支持向量机

SVW基于统计学理论,在有限样本前提下,提出满足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的机器学习规律,通用性好、全局最优、计算速度快。但要依赖经验确定初值和核心运算函数,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而且,对模糊现象的描述能力一般,模型误差会导致收敛值与实际值相去甚远。蚁群优化算法能够对其进行优化,在短期负荷预测中效果甚佳。经过大量实践,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很适用于短期负荷预测,借助不同时刻的样本训练,以最优线性回归函数为算法依据,在尽可能减小负荷样本点漂移的基础上,又缩小了泛化误差上限,具有较好的前瞻性。还有人将模糊回归法植入支持向量机模型,不仅提升了预测精度,而且提供了更多运行信息。

3 结语

本文对常见的智能预测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单一负荷预测法很难满足实际要求,应该结合地区状况选择方法组合,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电力预测效果,这也意味着组合预测将势必成为以后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段玉波,曲薇薇,周群,张彦辉.应用递归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电力短期负荷[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