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药化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3 09:47:17

农药化学论文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1

       中药论文参考文献应该怎么样去写!写作标准是什么,有什么要求呢?在写中药论文参考文献需要注意的有哪些?千里马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有关于中药论文参考文献的案例教程;以供大家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案例如下:

文献标题: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景奇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前景展望[J]中国农业信息,2013,25(17):175

[2]苗蕾,林峰从美国农业现状谈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农业的几点建议[J]华侨大学学报,1999,17(s1):46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4]白宏中国农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9,20(4):38

[5]成玉林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评判与出路[J]调研世界,2005,18(5):33

[6]苑圆圆,林开淼,张鼎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福建稻麦科技,2009,27(2):41

[7]郭兰萍,周良云,莫歌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GAP的未来[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4):3360

[8]王敦清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1):68

[9]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34(6):1015

[10]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1

[11]范晓萍生态农业与西部资源合理利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5):481

[12]王晶我国现代乡村绿色住区规划与设计初探——以关中新农村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13]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35(1):48

[14]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12,31(2):122

[15]骆世明论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3):453

[16]谢春凤,蒋劲松,向青松,等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8(20):315

[17]董成森,邹冬生论生态农业向有机农业的战略转变[J]求索,2007,27(1):27

[18]田云,张俊飚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成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1):85

[19]李言鹏,王玉华,郭鹤群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演化与区域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20(3):110

[20]杨正礼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讨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6

[21]赵金锁欧盟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作物研究,2009,26(3):225

[22]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IFOAM国际有机联盟,2016年世界有机农业概况与预测趋势[R].德国纽伦堡: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IFOAM国际有机联盟,2016

[23]侯艳梅,戴智勇,沈国辉,等有机食品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产品加工,2011,7(10):123

[24]刘春阳,滕洁,张宇峰中国有机食品的研究与发展前景[J].污染防治技术,2006,2(2):45

[25]张孝德农业工业化失灵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3(5):47

[26]邓小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7]周垂帆,李莹,张晓勇,等草甘膦毒性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21(10):1737

[28]陶波,蒋凌雪,沈晓峰,等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2):162

[29]王慧,闫晓红,徐杰,等我国抗草甘膦基因的发掘现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22(1):109

[30]管志刚草甘膦致癌性分歧评析[J]农药市场信息,2016,31(1):23

[31]贾婧草甘膦致癌,真的吗[N]科技日报,20150508(001).

[32]何万云,彭瑞玲,牛德林,等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刍议[C]北京: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2001

[33]托曼克·德·波帝,波特·里克,马丁·克·范·伊特松,等.有机常规农业中作物产量差距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6):169

[34]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发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9

[35]钱静斐,李宁辉美国有机农业补贴政策:发展、影响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7):103

[36]玛丽娜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7]JohnPReganold,JonathanMWachterOrganicagricultureinthetwentyfirstcentury[J]NatPlants,2016,2:15221

[38]JohnPReganoldCanwefeed10billionpeopleonorganicfarmingalone[N]TheGuardian,20160814(001)

[39]程懷儒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J]农村经济,2003,21(9):51

[40]黄亦婷中国现代农业的出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0,6(5):26

[41]孙晨放心中药哪里找[J]青海科技,2013,20(4):16

[42]钟秀明,武雪萍我国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5):27

[43]栾江,仇焕广,井月,等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分解及趋势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869

[44]杜晓明,徐刚,许端平,等中国北方典型地区农用地膜污染现状调查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225

[45]尉海东,伦志磊,郭峰残留农膜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17(5):1853

[46]王志超,李仙岳,史海滨,等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动力参数及土壤结构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59(5):101

[47]殷海善,石莎,秦作霞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9):1003

[48]ZhangWeifeng,CaoGuoxin,LiXiaolinClosingyieldgapsinChinabyempoweringsmallholderfarmers[J]Nature,2016,147(537):671

[4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62(5):6

[5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63(6):7

[51]郭兰萍,张燕,朱寿东中药材规范化生产10年:成果、问题与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43

[52]黄娅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及GAP认证发展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06,2(3):42

[53]王新民,介晓磊,李明,等我国中药材的生产现状、发展方向和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107

[责任编辑吕冬梅]

附1:基于文献的中药治疗便秘的社会网络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洪波,陈宝国,付倩雨,等右归丸治疗脾肾阳虚型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3):168

[2]潘洁玲,李艳慧,尹丽丽,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筻便秘研究进展[J]新中医,2006,38(4):24

[3]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情报分析与研究,2008(8):70

[4]姚强,张研,张士靖双向聚类在文献计量学中的应用初探——以医院绩效评价为例[J]情报杂志,2012,31(3):54

[5]姜萍,李寿松聚类分析法在传承名老中医用药规律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中医药,2013,8(9):1105

[责任编辑曹阳阳]

[收稿日期]20160808

[基金项目]甘肃省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ZDSYSKJ2015009,ZDSYSZZ2015002);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甘组电明字[2015]34号);甘肃省中药现代制药工程研究院基金项目(YWW2015050)

[通信作者]*任远,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与毒理研究,Tel:(0931)8762653,Email:Leyuan816@163com

[作者简介]杜丽东,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与毒理研究,Email:lidong_du@126com

附2:基于分子连接性指数探归肝经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建忠中药归经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37

[2]王树荣中药归经理论的部分现代研究诠释[C]太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

[3]王瑾,梁茂新中药归经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1237

[4]许福泉,管华诗,冯媛媛,等基于化学成分的中药归经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5):197

[5]胡雅凌,游強华,陶姗基于数据挖掘对小柴胡汤类方性味归经功效属性关系的发现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9):204

[6]徐伟超,贾蕊,李渡斌,等中药归经现代实验研究的原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中医杂志,2012,53(19):1629

[7]贺福元,周逸群,邓凯文,等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8):1534

[8]贺福元,邓凯文,杨岩涛,等基于超分子化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探讨(1)中药归经[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8):1624

[9]郝润喜,闫彩萍分子印迹技术在医药学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2):218

[10]夏赞韶,贺福元,邓凯文,等中药分子印迹技术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266

[11]高娜分子印迹技术在蛋白质识别中的应用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24(3):337

[12]何柳,李进,宋丹丹,等用于识别生物大分子的纳米基体材料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3(2):428

[13]KierLB,HallLHMolecularconnectivityinchemistryanddrugresearch[M]NewYork:AcademicPress,1976

[14]KierLB,HallLHMolecularconnectivityinstructureactivityanalysis[M]Letchworth:ResearchStudiesPressLtd,1986

[15]KierLB,MurrayWJ,HallLHMolecularconnectivity4Relationshipstobiologicalactivities[J]JMedChem,2002,18(12):1272

[16]王尔华,相秉仁分子连接性及其在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79(3):129

[17]张玉林一个新的分子连接性指数(mZh)用于取代芳烃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8):109

[18]陆小华,马骁,王建,等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4):595

[19]梁静,徐风,尚明英,等赤芍化学成分没食子酸丙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970

[20]颜永刚,王红艳,王昌利,等重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河南中医,2013,33(8):1331

[21]张翔宇,唐映军,周茂嫦,等珍惜药用植物重楼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1):78

[22]徐瑞兰,师彦平中药臭梧桐的化学成分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34(1):15

[23]胡海军,刘青,杨颖博,等臭梧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C]海口:全国中药与天然药物高峰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2013

[24]吴克磊,康利平,熊呈琦,等蒺藜全草中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4):225

[25]李春娜,范冰舵,刘洋洋,等蒺藜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9):3294

[26]王芳旭,王镇方,康利平,等不同产地蒺藜及其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J]中草药,2016,47(6):897

[27]焦豪妍,王玉生,刘瑶,等广东海风藤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12,35(9):1431

[28]王贞佐,呼海涛,孟庆繁,等海风藤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05

[29]宋敬丽,袁林,刘艳菊,等海风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70

[30]肖炳坤,黄荣清,杨建云,等海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474

[31]廖晓云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海桐皮活性成分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32]孔娜娜,方圣涛,刘莺,等罗布麻叶中非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3,44(22):3114

[33]宋建平,许虎,陈菲,等罗布麻叶黄酮类成分的UPLCQTOFMS分析[J]中药材,2014,37(7):1199

[34]许虎,刘训红,王媚,等罗布麻叶研究现状及设想[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3):85

[35]郭雷,朱文成,刘超密蒙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7):222

[36]田硕,苗明三密蒙花的现代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5):708

[37]李鹏,胡正海茜草的生物学及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3,44(14):2009

[38]刘路,王佳佳,崔雪靖,等茜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7):225

[39]王艳青黛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特征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40]刘泽玉,苏柘僮,高亚男,等HPLC法同时测定青黛有效成分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0(3):324

[41]张青松中药复方CM活性成分和中药青黛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42]马环宇青葙子化学成分及保肝活性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8):146

[43]叶家宏,申卫红,黄红兵,等青葙子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6):897

[44]郭美丽,武清斌,王燕青葙皂苷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或抗炎药物中的应用:中国,CN102600191B[P]2013

[45]邢冬杰,项东宇,张彩坤桑枝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11):957

[46]佟亚楠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7]洪德志,时连根桑枝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6):806

[48]王亚男,林生,陈明华,等天麻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1775

[49]郭耀辉,范中菡,李晓,等天麻的研究进展[J]食药用菌,2014(3):137

[50]王亚男,林生,陈明华,等天麻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12):1775

[51]孙泽阳,胡东鸣天麻及其活性成分药效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3):1

[52]赵倩,刘钫,李清娟,等月季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2,43(8):1484

[53]王晓燕,王雯雯,周勇辉,等月季花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6):500

[54]刘谋治,宋霞,姜遠英,等月季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3):198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2

摘要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对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的设置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讨与实践,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多元化、创新型设计性实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abstractpesticides science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course settings,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esticides scienc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by reformed settings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mean(cai)and teaching plan,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ns,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pesticides science;teaching reform;practice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发生了重大变革[1]。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人才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农药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人才中占有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自2006年以来,笔者在已取得的教学成绩基础上,积极进行农药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2005~2007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2009年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3] 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237-239.

[4] 曾东强,任立云,何龙飞,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8,27(s1):125-127.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药学;森林保护专业;教学

森林保护在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林木正常、健康生长,获得丰产优质林业产品的重要保障。该专业主要研究林木(包括经济林、桑树、园林植物、花卉等)病、虫、螨害等有害生物与林木生长发育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以及对病、虫、螨等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农药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掌握主要农药的理化性质、剂型加工、作用机理及合理使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技能,以便在生产上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因地制宜,高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农林作物有害生物,并能根据农林业生产的需要,独立进行科学试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森林生物灾害是诸多自然灾害中发生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危害损失大的灾种。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达870万公顷,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880亿元。我国农药使用量仅次于美国。因此,农药学在我国农林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农药学课程涉及农药学的全部内容,讲解农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为农药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提供基础知识;为从事农药方面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对教师是个重要的考验。

1.修订教学大纲。农药学课程是森林保护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随着发展,需要教师对原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订,及时补充新知识新理论,让学生了解现在重要的杀虫剂、杀菌剂及其除草剂,并介绍农药的发展趋势。此外,农药的抗药性问题现在越来越严重,但在原来的教学大纲中,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对原教学大纲进行适当的修订,将农药的抗药性列为一章。在这一章中,主要给学生介绍农药的抗药性、抗药性的机理及其抗性治理等。

2.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分享来实现教学同标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多媒体节约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授课的效率,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大容量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利用多媒体课程讲授农药学,不仅能够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对病虫害及其农药品种的包装等有更好的认识,印象深刻。此外,对于一些抽象的机理,利用动画的形式使学生直观、生动地学习农药的作用机制。这样提高了农药学的教学效率。

3.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农药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教师只有经常进行农药市场调查,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方法,才能够把握市场上的重要农药品种和有市场潜力的品种。教师只有把握了这些,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才更有实用价值。此外,参加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30余年,每年约有数十万大学生参加,使广大青年学生丰富了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和极大兴趣,更加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农药学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参加与农药相关的实践活动,了解市场上农药的动态,学习防治主要病虫害的农药,这样可以把课题学来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农药学知识点,而且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农药学学习的热情。

4.激发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现阶段的大学生具备进行自主专业学习的各种条件,所以教师最应该做的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真正学会并爱上专业课学习。应从“授知”向“启慧”的教学观转变,避免把学生摆在被动接收知识的位置,这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将探究、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并进而培养学生在农药学课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的农药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论述确定结论还要多介绍最新学术发展动向方面的知识。教师应充分运用自身观察力、理解力、机敏性、想象力改变传统教法,做到因人施教,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农药学课程中得以细化和充分地发展。

5.要求阅读相关的期刊。期刊论文代表业内最新的研究动向、研究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不仅要多看农药学方面的教材,而且应该多看农药方面的期刊,如农药学学报,农药,农药市场信息,农药研究与应用,现代农药,农药科学与管理,农药登记公告和世界农药等。此外,在农药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这些期刊,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农药学相关理论的同时获取前沿信息,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通过广泛阅读,拓展了农药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6.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农药学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的实验,还鼓励他们组成兴趣小组,开展相关的研究。针对其中的一些研究,指导学生申请院里和学校里的大学生创新课题,例如,指导学生申请了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鲢鱼对药剂的敏感度及其靶标酶――乙酰胆酯酶的研究”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杀虫剂对家蚕体内生物化学标记酶――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通过这些课题,学生不仅对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有了很好的掌握,而且对农药学中重要知识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的作用靶标乙酰胆碱酯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鼓励部分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植物次生物质诱导杨小舟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学生对昆虫体内解毒农药的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所学知识,而且对课程知识进行了拓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对林木的需求也增加,但每年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农药学对于森林保护专业来说意义重大。农药学的教学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并付诸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完成大学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梦芝,王洪荣,喻礼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9):250-253.

[2]孙士现.当今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5):8-10.

[3]彭捷.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79-80.

[4]符娟林.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9):84-86.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药使用方案,微分方程模型,迭代的约束条件,非线性优化,穷举法

 

1引言在植物、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状态下害虫的种群发展趋势、农作物的受害状况,特别是喷洒化学药物对害虫数量的影响是农田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做过相关方面的研究,比如金开正、邵达孚先生 [1] 提出幂指模型在害虫密度和作物产量损失研究中的应用,李炳文、王贵生先生[2]等对于中华稻蝗对水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探讨等等。然而农业种植的目的是农作物和总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对于农业生产需要确定恰当的使用农药的方案。本文以农药锐劲特在水稻种植中的使用为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并确定使利润最大化的锐劲特的使用方案。以下为相关数据:按照市场价格假设农药锐劲特的价格为10万元/吨,锐劲特使用量10mg/kg-1水稻;肥料100元/亩;水稻种子的购买价格为5.60元/公斤,每亩土地需要水稻种子为2公斤;水稻自然产量为800公斤/亩,水稻生长自然周期为5个月;水稻出售价格为2.28元/公斤。免费论文参考网。下表是农药锐劲特在水稻中的残留量数据。

表1 农药锐劲特在水稻中的残留量数据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安全蔬菜生产农药的选与用

 

安全蔬菜是指在蔬菜生产、储运过程中,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内,消费者食用后急性、慢性和蓄积性中毒的蔬菜。

一、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做好种子的处理,温水浸种,采有54℃的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再放清水中浸泡4~6小时,可消灭黄瓜黑星病苗,又例如:西红柿在育苗前,把种子浸入50℃温水中浸种泡了30分钟,然后捞出,放到凉水中浸泡4个小时后,即可播种,可有效控制叶霉病,减轻旱疫病的发生;将种子放在凉水中浸泡4小时,捞出后放到10%磷酸三纳溶涂中再浸30分钟,可防治西红柿病毒病;防治茄子黄萎病时,先把种子在凉水中浸泡3~4小时,捞出后再放到54℃的温水中浸种15分钟,然后再放到凉水中浸泡1个小时,凉干后播种。

3、栽培管理措施农业论文,保护地蔬菜实行轮作倒插不仅可明显减轻病虫害,而且有良好的增产效果;水旱轮作,在蔬菜种植2年后,在夏季种一季水稻,有很好的防病虫效果。

4、药剂处理:充分采用苗前用药进行土壤消毒或药齐拌种可防治菜田苗期立枯病。具体方法: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用药8~10克,与细土拌均匀后,先将1/3铺在苗床下部,2/3的药覆盖在种子上面。拌种可用40%的拌双,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的种子,可用75%百菌清按种子重量的0.3用量拌种,能防治早疫病、霜霉病、苗期炭疽病、叶斑病等。另外用福尔马林100倍液的水在播种前10天浇水在育苗床上,然后将药土翻入土中播种,可防治多种病害,如枯萎病、立枯病、根腐病、软腐病等。

5、采用生物防治。例如利用Bt乳剂1000倍夜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青虫。还可以采用以虫治的方法防治害虫。

6、采取其它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如利用诱蚜板诱杀蚜虫,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利用性引诱杀虫等等论文格式范文。

总之,采取上述方法,目的就是减少蔬菜生长期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治病虫的次数,生产安全、放心、经济效益高的无公害蔬菜。

二、科学选用农药

1、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农药(农用抗生素)和植物源农药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农田自然天敌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如苏云金杆菌制剂(Bt)、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农抗120、喷可杀、蓖麻油酸烟碱、绿神花宝等。

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⑴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农田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且限量使用。如敌百虫、杀灭菊酯、辟蚜雾、克螨特、功夫乳油、波尔多液、DT、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乙磷铝、硫酸锌、磷酸三钠、弱病毒疫苗N14、高锰酸钾等。

⑵有针对性地选用中等毒性农药。在使用低毒农药无法扑灭暴发性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中等毒性农药,但使用这类农药必须注意2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要求施药,不能随便增加药液浓度和施药次数;二是要选择其中毒性相对较低的药剂,如杀虫双、好年丰、巴丹等。

⑶严禁选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两高三致)和禁用化学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乐果、杀虫脒、杀扑磷、六六六、DDT、甲基异柳磷、磷化锌、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机汞制剂等。有些农药虽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时间长,也不宜在蔬菜上使用。如三氯杀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药1年后作物中仍有残留。

⑷选用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农梦特、伏乐得、抑太保等,这类农药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从而发挥很高的杀虫作用,且对人畜毒性很低。

3、推广土农药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厂化生产的、且非药剂性物质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危害。如800~1 000倍的尿洗合剂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烟草水(石灰2份、烟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1昼夜过滤而成)等,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氢铵加水15千克喷雾,可防治黄瓜霜霉病;喷施1.5~2.0%的过磷酸钙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铃虫、烟青虫等;将自然死亡的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幼虫捣烂加水稀释后过滤,喷雾可防治菜青虫、地老虎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将20~30克大蒜洋葱头捣碎成泥状,加10千克水,取过滤液喷雾,对蚜虫、红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科学施用农药

1、准确诊断农业论文,对症下药

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使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做到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的胃毒剂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

在正确诊断农作物所发生的病害和虫害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和剂型。如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而对同类害虫蚜虫却无效;劈蚜雾对桃蚜有特效,对瓜蚜则效果很差;甲霜灵(瑞毒霉)对各种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对白粉病几乎无效。在防治保护地病虫害时,为了降低棚内湿度,可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高温条件下使用硫制剂防治瓜类蔬菜叶螨、白粉病,容易产生药害。

2、把握适期,适时用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期用药。根据各病虫的防治指标确定相应的防治时期。在多种病虫害发生时,要明确主要病虫及其发生动态,综合分析,确定主治与监制对象,协调好关键用药时期。不要一见到田间病虫害就喷药防治,如果用药防治也只能挑治。如蔬菜播种或移栽前,应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处理及药剂拌种等措施;当蚜虫、螨类等点片发生,白粉虱发生密度较低时采取局部施药。一般情况下应于上午用药,夏天应于下午4时后用药。

施药时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确定植株不同部为标靶,进行针对性施药,达到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病原和压低虫口的目的,从而以减少用药。

3、控制药量,调适浓度

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常有差异,要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等,严格掌握用药量和配制浓度,防止造成药害及对天敌的杀伤,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即可论文格式范文。如防治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时只需用粉锈宁45~75 克/公顷(有效成分),而对于感病品种或重发生时则要105~150 克/公顷。此外,提倡运用隐蔽施药(如拌种)或高效喷药(如低容量细雾喷施)等施药技术,并且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可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减少施药次数,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

4、科学混配农业论文,兼治病虫

农药混配应以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如果混配不当,不但在不到混用效果,还会引起作物药害和毒害加重。

采用混合用药技术,可以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一般各种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配,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但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包括碱性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如Bt)不能与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5、交替轮换使用农药品种

为防止和减缓病虫对农药产生抗性,要交替和轮换使用农药,同一种类农药不要在同一种蔬菜作物上连续使用。在选择农药时,应注重选用化学结构不同,有效成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以及有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

6、选用先进施药技术

积极推广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大力推广烟雾剂及粉尘剂等高效剂型。

7、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的时间距收获期的天数,在采收之前应有一定的间隔期,防止蔬菜产品中残留农药。这是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防止残毒的重要环节。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必须严格按照此要求施药。农药安全使用准则中规定了每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一般规定间隔期在2~7天内,但也有间隔期达10天以上的。蔬菜喷药后一定要农药降解到无残毒时,方可采收上市。多次采收的蔬菜,必须做到先采收后喷药,以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6

数字图书馆的几种模式:

资源整合型 以面对馆员与最终用户的资源统一管理、资源的深度整合为特征,其中不同层次的资源整合体现在:对检索手段的整合、文献层次的整合、信息整合、内容整合、知识整合、服务整合等;

知识服务型 以信息服务为基础,以深度的知识挖掘为手段,以知识服务(如查新服务、定题推送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服务等)为导向;

学习研究型 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知识服务为特色、以互动学习和互动研究为特征,营建良好的知识 DIY 环境,符合“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人本主义精神;

基础设施型 具备如下特征:集资源的生产、传播、服务为一体;开放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自主生产;知识的深度挖掘;新知识的开发;基于资源开发、知识挖掘的深层次知识服务。

上述四种模式中,资源整合型数字图书馆作为各模式发展基础,已经经历了发展--成熟的阶段,随着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正在从资源整合型向知识服务型、学习研究型发展,而综合目前医院图书馆建设的实际需求,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定位为资源整合型数字图书馆:即以资源的统一管理、资源的深度整合为特征,

二、现阶段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有价值的“孤岛式”资源利用率极低,自身资源与外部资源亟需有机整合

各机构单位自身拥有非常丰富和独特的资源,如外文期刊、图书书目、特色病例库、电子年鉴、科研成果、会议报道等,然而,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其资源利用利率很低。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还存在着大量的、有价值的专业信息资源,如果能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上述资源与本机构单位购买的数据库资源有机整合,向最终用户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

(二)信息“跨越式”发展,呼唤“一站式”服务

爆炸性增长的信息资源给图书馆和用户带来巨大压力,大量具有分布、异构特征的数字资源都以孤岛的形式存在,用户必须分别进入各个系统中查找资源。每种资源的用户界面和检索规则各异,用户需要逐一熟悉,既费时又费力。

数字资源使用者须接受一定的训练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这种情况下,用户期望能够通过统一界面,方便快捷地检索到图书馆提供的所有资源(书目、图像、音视频、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会议录等),希望图书馆提供一步到位的服务( one step services )。

(三)最终用户渴望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亟待深层次知识服务

医药卫生行业作为一个知识高度密集型的行业,要求该行业内的工作者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而呈“跨越式”发展态势的大量信息令他们无所适从。

如何通过多层次的资源整合、强大的知识内容链接,满足最终用户快速、便捷的获取所需知识,则成为广大医院图书馆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 资源整合型医院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北京通州 263 医院、南京总医院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进程中,逐步认识到数字化图书馆是数字化医院的一项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医院为医院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优越的网络环境,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环境下的医院图书馆,不仅是医院信息资源集散地,也是医疗、教学、科研发展的基地,建设与现代化医院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对促进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建设数字化医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定位于资源整合型的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则还具备如下特点:

多层次资源整合

提高资源利用率

文献资源层次的整合

五、 资源整合型医院数字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资源解决方案

(一)图书馆资源统一检索平台

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统一管理多种数据库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图书馆资源统一检索平台以其自身独有的结构和功能,解决了医院数字图书馆的上述问题,有效的实现了“一站式”异构跨库检索。

■ 结 构

分布异构网络资源跨库检索平台

由图书馆各种资源整合而成的总目录(总索引)

各种功能库(可选):知识元库,引文库、机构库、作者库、人物库、期刊库、报纸库、概念词典、会议库、出版社库、基金库

■ 功 能

将医院图书馆数据库接入平台,实现选库及跨库检索,支持单库检索;

把医院图书馆中文资源的题录摘要、全文索引统一建库,规范管理,实现统一检索;

利用各种功能库和平台的知识网络链接功能,将所有资源进行增值性整合;

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相互引用文献的链接,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与期刊、图书库的全文链接, chkd 期刊全文库引文与图书馆资源的链接;

通过机构、作者、概念等方式构建库间链接;

利用网格,优化资源存储与检索运行模式

(二) 自建库系统

■ 系统子模块

电子年鉴建库系统

外文文献电子化建库系统

医院科研资料电子化建库系统

■ 系统功能

职能管理部门将所内外文件、会议资料、重要图片录像等资料电子化后生成数据库,可实现统一管理和检索;

图书馆将馆藏外文期刊文献或图书书目电子化,并进行标引后,生成外文期刊数据库或图书书目库,在上述图书馆资源统一管理平台的支持下,实现与已购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的统一检索以及知识链接等;

■ 电子化加工流程

书页扫描

图像处理

灰度二值叠加加工

目录树加工

caj 与 pdf 导出

制作好的数据库通过 cps 内容系统,在院内局域网上。 [page]

■ 内容管理与流程

元数据标引

数据分类

通过上述对自建库系统子模块、系统功能、电子化加工流程和内容管理流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该模块对于医院有效管理特色资源,包括病例资料、科研成果、电子年鉴等,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实用价值。

(三)数字化学习平台

■ 资料查询 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检索途径进行检索,还可利用引文链接和知识元链接直接调用相关文献和数据,有效拓展了检索途径,为读者准确把握学习目标提供了有效保障。

■ 阅 读 通过 cnki reader 读者可直接在文中笔记、圈点、划线、涂色、并可以进行文献剪切和编改等操作,还可通过 bbs 对文献进行评论,参考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

■ 讨 论 cnki 网格资源共享平台支持局域网内协同学习和研究, co - work 通过语音、文字、图形、手写等方式跨地域,与别人同时讨论同一问题,解决跨地域的协同学习问题,及时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加深对研究问题的了解,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 资料保存 传统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文献、产生的思想火花无法保存,导致学习无法重现,问题无从查找。《总库》平台可按自定义结构保存学习资料和讨论结果,实现检索,并保留与网络数据库的链接,可备以后查阅学习。

■ 论文写作 在《总库》平台上,读者可从 cnki reader 中启动 word 进行论文写作。导师或者论文评审部门可直接调用相似性检索功能,在《总库》中检索与待评审论文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比较可以评判论文的创新水平。

医院图书馆要很好的发挥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上述功能,首先必须具备经过多层次整合的资源,其次是拥有支持数字化学习的系列软件系统。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基础上的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则已成为学习研究型医院数字化图书馆。有关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我公司相关产品资料。

(四)系统管理平台

■ 数据库管理系统 支持数据库接入、与检索权限管理、网络与数据安全管理等。

■ 数据更新系统 支持数据自动下载、更新,数据维护等。

六、资源整合型医院数字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系统硬件解决方案

根据各医院具体情况,可实施灵活的系统硬件解决方案。

附一:资源整合型医院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存储解决方案(见下图)

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存储产品事业部主要产品系列:

磁盘阵列:商锐系列 光纤阵列

超锐系列 scsi 阵列

精锐系列 s - ata 阵列

捷锐系列 ide 阵列

光盘拷贝机、光盘镜像服务器

nas 网络存储服务器、硬盘库

(清华同方医药信息公司 王利敏)

返回首页

关于《chkd系列知识库产品标准》的说明

清华同方知网医药卫生信息公司chkd编辑部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简称 chkd ),是专门面向医务工作者提供数字化学习与研究的工具,是 cnki 系列数据库中重要的专业知识仓库之一。

chkd 包括《 chkd 期刊库》、《 chkd 博硕士学位论文库》、《 chkd 重要会议论文库》系列数据库和《 chkd 专科版》系列知识库等。

《 chkd 系列知识库产品标准》,下简称《 chkd 标准》,是在遵循《 cnki 系列数据库产品标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医药卫生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医药卫生行业数字化学习与研究的特点,进行了适当的细化和拓展后而制定的。

1. 关于《 chkd 标准》的机构

《 chkd 标准》覆盖的产品包括《 chkd 期刊库》、《 chkd 博硕士学位论文库》、《 chkd 重要会议论文库》系列数据库和《 chkd 专科版》系列知识库,新产品的产品标准还将不断纳入。《标准》从知识仓库基本属性、产品用途、内容、结构、功能与性能六个方面定义和描述产品,规定相应的内容与技术指标,从而定义产品质量。

2 .“ chkd 系列数据库”

为了满足一般读者使用电子文献资源的基本需求, chkd 根据文献发表的不同载体建库,分为《 chkd 期刊库》、《 chkd 博硕士学位论文库》、《 chkd 重要会议论文库》系列数据库。

“ chkd 系列数据库” 针对医药卫生机构的知识需求,覆盖医学、生物学、经营管理、图书情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外文学习等学科。

“ chkd 系列数据库” 通过 “ cnki 网格资源共享平台”(简称“ cnki 网格平台”) 的支持,具备了目录检索工具、题录检索工具、文摘型检索工具、索引型检索工具、引文检索工具等系统功能,还提供了全文检索与检索动态链接等功能。

3 .“《 chkd 专科版》系列知识库”

为了满足各类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各类科室的专业数字化学习与研究的需求, chkd 将发表在不同载体上的属于同一学科范围的文献进行分类、整合后,开发了《 “ chkd 系列数据库” 专科版》。《 chkd 专科版》分为《医院管理》、《思想道德教育》、《医院信息化》、《基础医学》、《预防保健》、《急重症学》、《内科》、《外科》、《妇产、儿科》、《五官科》、《精神科》、《皮肤、性病科》、《传染病学》、《肿瘤学》、《护理》、《医疗技术》、《中医药》、《药学》等知识库。

《 chkd 专科版》实现了面向学科的专业知识资源整合,是知识资源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将为建立用户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系统知识库提供条件。

4. 清华同方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系统( mci )说明

清华同方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系统(医学专业)(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 classification code intelligent retrieval system ,简称 mci ),是由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套医学专业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系统。 mci 与 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结合使 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成为我国第一套具有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的全文数据库系统。

mci 系统不但支持通过主题词树形结构界面提供自选及限定检索范畴,轻松实现本位词检索、下位词检索、主题词检索、上位词检索等功能。而且其智能检索不需要读者知晓该关键词所对应的主题词和分类号的具体词名和类号,读者输入任一词系统将自动转换为该词所对应的主题词或分类号进行检索,实现主题词或分类号检索结果的输出。

5 .制定《 chkd 产品标准》的意义

目前, “ chkd 系列数据库 ” 已经在全国的 1500 多家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推广和应用,每天都有数十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最近,卫生部又将《 chkd 期刊库》列入卫生部科技项目查新必查库,都表明了“ chkd 系列数据库 ” 重要应用价值。 [page]

《 chkd 产品标准》的出台将使产品的软硬件应用环境,内容出版范围、质量与速度,检索功能与性能,数据质量、二次开发利用与保存价值,使知识挖掘、知识发现的能力,资源集成整合的整体增值效果,数字化学习与研究的增值利用功能与性能等各个方面得到提升和保障的同时,也使 “ chkd 系列数据库 ” 在临床诊疗、科研开发、医学教育、文化建设、医院管理等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医院数字图书馆和医院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创造条件。

注:《 chkd 产品标准》见 “ 中国知网 ” 和 “ 同方医网 ” 首页 “ 标准研讨会 ” 频道。

返回首页

建立产品与服务的企业级标准 打造细分市场的标准化产品,实现产品化服务

随着“ cnki 工程质量保证年”活动 序幕的全面拉开, chkd 主要内容 产品——《 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资源建设规划,将严格按照 chkd 产品与服务质量标准中阐述的资源收录原则,包括资源收录的质量要求、学科范围,以及所收录资源的合法性,以保证资源的高质量,避免无用信息和低质量信息对用户造成的干扰,提高用户检索的效率。同时,清华同方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系统(医学专业)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保证了主要内容产品检索准确率的提高。

针对不断细分的行业市场,我们将不断提高自己为机构用户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并在产品与服务标准的指导和规范下,在用户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首先,利用《 chkd 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hkd 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与《 chkd 图书库》资源优势,结合我公司自主开发的网格资源共享平台,为大型综合医院建设学习型医院,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资源保障;

其次,针对大中型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妇幼保健院、血站、以及医药卫生管理部门等机构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其量身定做适合其自身知识资源需要的专科数据库,实现了期刊资源、会议论文资源、博硕士学位论文资源、图书资源等不同载体资源的有机结合,同时,基于功能强大的资源管理平台,保证专科数据库良好的可扩展性,以支持数据库资源的不断更新。

此外,为满足广大医药企业、药检所等机构单位对数据库资源需求的不断发展,《药学库》、《药品库》应运而生,不仅能够满足医药企业新药研发等过程中的知识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医院及时了解最新药品信息及药品不良反应等的需求。

综上所述,新的一年中,要通过建立产品与服务企业级标准,产品定型化,服务产品化,全面巩固、发展医药卫生行业市场!

(清华同方医药信息公司客户服务部)

返回首页

国家卫生部科教司决定增补《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为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使用数据库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成为我国首家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使用全文数据库

20xx 年 2 月 17 日,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为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使用数据库,这是对《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的支持与肯定,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系列知识库,为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工作以及医药卫生专业知识服务提供更高效、快捷的资源与技术平台。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 chkd 期刊库)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音管「 20xx 154 号),清华大学与中华医学会共同主办,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 ttod )编辑、出版、发行。 chkd 系列知识库在 cnki 理念的指引下,整合了技术、人才、资源等多方面优势,旨在建设部级知识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在医药卫生行业领域的知识信息资源系统和技术平台。

基于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专业医药知识服务系统

众所周知, 21 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方面,知识经济促进了医学理论的进步;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也促进了新医学模式的出现和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面对与此相伴的海量信息,传统的医药信息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信息系统模式,构建新型的以文献知识内容为对象,基于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专业医药知识服务系统。

chkd 期刊库整合了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医药卫生及相关学科期刊 1400 余种, 1994 年以来发表的文献 300 多万篇,内容涵盖临床经验、理论知识、科研成果等知识信息。配备清华大学自主研制、国际领先的全文检索系统,满足医院临床诊疗、教学科研、经营管理、情报咨询、外文学习等多方面的知识需求的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验、新技术、新方法及医学科研成果等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的广大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的、及时的、有效的知识服务,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第一,提供大量前沿医学科学信息和以往优秀的研究成果,为医学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丰富专业的知识资源以及便捷快速的检索平台,科研工作者可快速、准确的查找到科研相关信息、相关概念的背景知识以及某一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此外, chkd 期刊库作为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也为国内外各医疗机构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实现由点到面的全面结合提供良好契机,从而促进医学研究事业的全球化发展。

第二,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通过对 chkd 期刊库中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治查询,临床医务工作者可迅速、准确的获得治疗该病症的最新技术和医药信息,从而提高医院在该领域的专业水平。

第三,有利于医院开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当前医学界的主流,目的在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学策略服务。 chkd 期刊库通过系统整理、分析相关文献,为循证医学提供知识资源证据,方便医药工作者快速便捷的查询相关知识信息,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第四,为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进入临床后 70 %— 80 %的专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 chkd 系列知识库通过对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验、新技术、新方法及医学科研成果等信息的整合,形成了一个集上千种专业期刊、大量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为一体的“数字图书馆”,为医务工作者进行知识更新和自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平台。

完善 chkd 期刊库,促进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工作

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以下简称查新咨询)工作是医药卫生科技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对提高医药卫生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增强科技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卫生部此次批准《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成为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使用数据库,是与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知识服务系统的优越性密不可分的:

使用方便:提供从期刊导航、智能检索到高级检索的多种检索方式,全文浏览提供 pdf 和 caj 两种格式,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用起来都很方便。

更新及时:中心网站每天都添加新文献,每月出版光盘版,确保用户及时看到最新发表的文献。

技术先进:支持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提供多种知识链接,有利于知识挖掘与知识发现。[page]

目前,《 chkd 期刊库》虽然已经成为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使用数据库,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止于此,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知识服务系统完善改进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医药卫生行业的广大用户,在巩固已取得优势的基础上,《 chkd 期刊库》还将从以下两方面严格规范的要求自己:

第一,进一步扩大期刊库的覆盖范围。虽然目前该库已经包含 1400 余种期刊,但是为了将全球范围内优秀文献资料全部整合在系统内,《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还将不遗余力的扩大期刊库的覆盖范围。

第二,缩短数据更新时差。为了使广大用户获得最新、最前沿的医学信息,使用户能及时掌握某一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为了促进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工作的开展,《 chkd 期刊库》将进一步缩短数据更新时差,以提高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增强科技投资效益。

(清华同方知网医药卫生信息公司 市场宣传部)

返回首页

cnki为各级政府精心打造 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解读《中国农业知识仓库》的开发理念与内容设计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迫切要求农业知识传播手段创新

《中国农业知识仓库》为各级政府、农业机构和农村社区量身定做数字图书馆产品

突破信息资源瓶颈,方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

依托知识基础设施,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0xx 年 12 月,由 cnki 工程建设集团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和农村社区发展需要开发的《中国农业知识仓库》(简称 cakd ),通过了农业部的评审、鉴定,并将于近期面向全国推出。

农业部鉴定组在认真审阅 cakd 的内容组织设计和相关技术资料,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质询后,对这套为基层政府、农业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村社区量身定做的知识集成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 cakd 的推出,从知识信息资源供给和利用的角度,为解决具体而复杂的“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把切中要害的″金钥匙″。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知识信息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

近年来,在研究“三农”问题解决办法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基本都已认识到,“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知识信息优化党政干部和农业专业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任务和目标。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各级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然而,限于知识信息获取手段的落后,我国很多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这对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无疑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在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政府干部迫切需要改变知识结构,提高政策与理论水平。但改变知识结构不是靠读一本书、参加一次会议就能解决的。完善干部知识结构的途径有多条,除了对专门人才的专门培养之外,更多的干部还是要靠在实践中总结,在工作中学习。在《中国农业知识仓库》中,集成了全国范围内政府干部发展现代农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总结,阅览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以及高层领导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文章,对培养各级干部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化是对各级干部基本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但专业化却并非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要掌握处理综合性的、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还不多,《中国农业知识仓库》收录的专业性文献和各种经验总结尤其显得重要。这些文章的内容有的是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思路,有的是对某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总结,有的是介绍一个地方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扩大了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了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自身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引领农民提高素质,发展农村经济。

《中国农业知识仓库》:构建知识共享平台,突破信息资源瓶颈

《中国农业知识仓库》和“中农知网”的开发与推广,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cnki 工程)向基层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村社区的必然延伸。当传输信息的物理网络延伸到中国基层政府和农业部门后,为全球城市用户所青睐的“中国知网”,必然要通过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知识共享平台,为各级政府和农村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服务。

作为面向农业用户的网络媒体,中农知网连通了最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最广大的职业人群,既打破了农业用户资源共享的瓶颈,也使农民教育的渠道大大拓宽。

知识服务专业化、个性化:不同用户各取所需,知识专题“各展其能”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也同时需要市场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的广泛普及和经济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只有在政府管理人员、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分别做出不同努力,并形成合力的前提下,“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面向农村发展过程中多类用户多个方面的知识信息需求,《中国农业知识仓库》组织了科技、经济、政治、管理、科普等不同类别的知识资源,党政机关干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企业管理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不>

的专业化、个性化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知识信息需求。

党政机关干部:使用“中国‘三农'政策研究知识库”、“中国县域经济知识库”、“中国农村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库”、“中国农业产业化知识库”、“中国小城镇建设知识库”、“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知识库”、“中国农村政策法规知识库”、“中国农经基础数据库”、“中国农村科普知识库”等专题知识库,可全面了解“三农”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党和政府以及农业专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整体思路;可系统了解国内和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模式,掌握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可全面学习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管理与经营知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从而为科学制定本地农业政策,调整本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效培育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农村企业,涵养地方财源,奠定知识信息基础、决策与管理基础。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国种植业知识库”、“中国畜牧业知识库”、“中国林业知识库”、“中国农产品加工知识库”、“中国水产业知识库”、“中国农业工程知识库”为不同学科的科研、教育、推广人员配备了完善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和知识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农业科研人员可全面获取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科技文献、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从而为自己的项目选题、立项、查新和研究活动提供极大方便,同时还可利用数据库平台软件的强大功能,与同行开展协同研究,提高科技创新速度和成果产出率;农业教育人员可从中获取最充分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农业推广人员可借以开阔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在推广技术成果的同时推广市场信息和经济知识,同时也可更好地适应农业推广体制改革,为走向经营性信息服务做好知识与技能储备。

农业生产人员:利用农业知识仓库提供的知识信息资源,全面掌握或了解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掌握农业生产技能,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学习实用工业技术,提高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基本技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经济知识、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多方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把握知识信息“金钥匙”,双向破解“三农”难题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畜禽防治;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43-1

禽畜养殖的主要主体在我国农村,而我国农村的禽畜养殖大多数是以农户为单位,养殖量少并不足以形成规模养殖。而我国农村的养殖户大多数都缺少必要的畜禽养殖知识,对禽畜疾病的防治意识和知识较为淡薄,致使畜禽极易染病传染。而在农村,兽医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的特点是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也没有真正的接受过系统的兽医理论教育,在行医过程中,往往是靠着自身的经验对畜禽进行治疗,致使治疗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误区,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不良后果。

1 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兽医的现状

农村中的绝大部分兽医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对畜禽进行治疗,他们本身缺乏大量的临床经验,所以在对畜禽进行治疗时,通常是根据自己极少的理论知识或者凭着经验对畜禽疾病进行防治,致使治疗结果往往是药不对症。农村兽医大多数受教育的文化程度较低,很多都是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他们没有经过畜禽疾病防治的系统学习,他们加入兽医也仅仅是将其看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而还有一部分兽医他们仅仅是跟随老兽医学习过一知半解的治疗知识而做起了兽医,他们对畜禽疾病的防治与治疗只是根据也老兽医传授的经验或自身经验来诊治,而这样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1.2 农村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的盲目性

1.2.1 诊治方法的盲目性 农村兽医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对畜禽疾病防治的知识存在着局限性,在对农村畜禽的诊治过程中是见病用药、见热就退、见泄就止、见效就停药。农村兽医在诊治畜禽过程中,最喜欢用抗生素,已经达到了滥用的地步,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使用抗生素的,如消化不良、中毒、中暑等常见疾病,如果使用抗生素的话不但不会见效或见效不明显,反而会使病菌的抗药性大为加强,而且使用抗生素会在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留下残渣,人食用后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兽医在对畜禽治疗过程中,只要畜禽的病情稍有好转便停止用药,这样通常会造成病情反复发作,甚至会为农村的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1.2.2 用药的盲目性 因为农村兽医对畜禽疾病防治的知识缺少系统的、理论的学习,致使农村的大多数兽医对兽药药理、动物病理以及病原微生物的特征所知甚少或是一无所知,他们并不了解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在诊治过程中,他们也只是“按签用药”,这样的兽医还算是好的。有些兽医在畜禽诊治过程中,只喜欢凭借自身的经验来用药,全然不理畜禽发病的原因,这样的结果通常会造成畜禽治疗失败。农村兽医在对畜禽诊治过程中,因为其用药的盲目性,会造成畜禽的治疗失败或死亡。

1.2.3 药物使用剂量、使用疗程和用药途径的盲目性 农村兽医在对药物的使用剂量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有一些兽医在使用药物剂量时按照兽药法定标准(标签)在使用剂量上都是按每千克体重来测算的,但却没有标注出使用药物剂量的上限,这就使得部分兽医在用药中私自加大药物的剂量。他们认为畜禽的病情轻的就应该用小剂量的,病情重的就用大剂量的,甚至有许多兽医他们使用药物剂量时是按照动物的体重来划分标准的。农村的许多兽医不会掌握合理用药,从而按照疗程治疗,往往是第一针下去,又来第二针,接着来第三针,这样盲目的使用药物剂量,盲目用药,不按疗程治疗,通常是造成病没治好,畜禽却已死亡的事实。用药途径指的是给畜禽使用药物的方式,如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很多农村的兽医不了解不同的药物需要不同的用药途径,而用药途径直接影响到用药的效果。用药途径不当,可能会造成为动物治疗的药量不够或因为注射部分的错误,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2 畜禽疾病防治中的对策

2.1 提高农村禽畜养殖户的疾病防治的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就要提高农村畜禽养殖户的畜禽防治意识,只有他们的意识提高了,才会了解畜禽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畜禽养殖户的培训力度,将畜禽养殖的疾病预防列入到培训工作中的重点,让每个畜禽养殖户都能够准确的掌握。

2.2 对农村的兽医进行系统、理论的培训

农村兽医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畜禽疾病的防治缺乏系统的、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因此,我们要对农村的兽医进行系统、理论的培训,务必使他们掌握系统、理论的知识,这样才可能更好的为农村畜禽养殖户服务。

2.3 农村兽医应该努力的提高自身的临床技术水平

农村兽医应多多学习畜禽疾病防治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多多的进行经验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的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

3 结语

农村兽医虽然受教育水平和理论知识的缺点所限,在畜禽防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误区,但农村兽医却是农村养殖户的主要服务人员。地方政府一定要多对兽医进行培训,加强兽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兽医本人一定要为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丰富自己的兽医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任小如.对基层兽医防治禽病现状的调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0,(2):12.

[2] 陈克,李艳菊,王国超.基层兽医临床常见的错误疗法[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9,(3):19.

[3] 张先鑫,刘丰杰.浅谈基层兽医如何减少临床误诊[J].贵州畜牧兽医,1999,(6):20-21.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8

为引导农化行业的产品创新,加强产品管理,促进农化产品经理这个群体的进步与发展,促进农化新产品销售开发推广经验交流,推动我国农化行业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我协会在青岛市召开“第四届农化产品经理交流会”。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

【协办单位】 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

山东禾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潍坊乐多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新型肥料高峰论坛协办单位】潍坊乐多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会议主题】农化新产品销售开发与推广

【会议时间】 2012年10月31日全天报到。11月1—2日主题会议,11月2日下午新型肥料高峰论坛。11月3日会议结束。

【会议地点】 青岛花园大酒店(青岛市彰化路6号)

【参加对象】 企业CEO/总经理、营销副总/总监、市场总监、市场部经理、销售总监、产品经理/品牌经理、销售部经理、产品总监、产品管理专员、产品助理、市场推广经理、产品推广专员等。

【咨询电话】 0531—86401641、86401555

【手 机】 15605316968 13325113888

【联 系 人】 张昊 侯常青

【网址链接】

【媒体支持】中国农药、农资与市场、农药市场信息、农药快讯、农化市场十日讯、南方农村报、安徽农药信息、浙江农药信息、山东农药信息。

【网络支持】中国农资人论坛、山东农药网、农药工业网、精细化工中间体、中国农药网、慧聪农化网。

【费 用】¥1500元/人(提前回执并汇款),团体报名1300元/人(四人以上按团体,提前回执并汇款),现场报名1800元/人,(含会务费、餐费、资料费、礼品、茶点,不含交通费、住宿费),住宿统一安排,260元/标间,住宿费自理。

【收款单位】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

开户行:农行济南珍珠泉支行,账号:116701040007688。请注明产品经理会务费。如汇入帐户,请把汇票复印件传真至0531—86401641。

会议拟进行议题

■最新农药管理政策动态,农药管理趋势,从农药“三证”办理情况看未来农药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农药市场形势及企业关注焦点;

■世界热点农药市场热点产品解析;

■专利过期化合物分析及应用前景;

■农化新产品整体营销策划与系统管理;

■国内农药企业的战略选择;

■大产品时代产品经理的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产品经理的使命、职能价值如何最大化;

■跨国农药公司产品运作分析;

■创制型农化新产品市场运作策略;

■新产品如何快速突破;

■从产品经理到作物经理;

■农药包装常见问题分析;

■“小肥料”大市场;

■如何快速切入新型肥料市场及推广应用;

■蔬菜根际营养与新型肥料应用;

■果树施肥技巧及新型肥料应用;

■新型肥料研发、设备及原料应用;

■新型助剂在新型肥料上的应用。

拟邀请专家领导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叶纪明;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许辉;

■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副总工杨光亮;

■山东大学博士,美国密苏里大学营销传播学博士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广告协会副秘书长,DBD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悦坦;

■中国农业大学陈清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李俊良教授;

■诺普信市场总监周超爱、标黄兆负责人景辉、杀菌剂部长舒琼;

■营销专家牛玉志(原先正达高级市场经理);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志军;

■江苏苏研农药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刘德如;

■江苏龙灯作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物营养部经理吴红文;

■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付明;

■陕西上格之路农心事业部总经理沈祥丰;

■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尧伦,总裁杨波涛;

■山东禾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海亮;

■天津汉邦植物保护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进刚;

■潍坊乐多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磊;

■江苏龙灯博士摩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支持经理殷湘博士;

■山东科赛基农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铭;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昆虫学 科技 政治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和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所体现的巨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对政治有重大影响。科学技术通过经济和军事所显示的强大力量,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反之,国家政治对科技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国家的政治需要和宏观调控决定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同时科技发展也需要国家通过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为自身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学术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科研管理体制上也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因而,政治及政策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昆虫学50年的曲折历程清楚地表明,国家的政治活动往往左右科学研究的命运。

一、近50年中国昆虫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上半叶,近代昆虫学研究在我国得到开展。但由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不安,缺乏一个统一、有力的中央政权,政府没有制定和实施一贯有效的科学发展计划和保障措施,我国的昆虫学研究进展缓慢,研究人员缺乏,机构组织散漫,整个昆虫学的基础甚为薄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和社会条件。中国昆虫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近50年里,昆虫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大的波折和起伏。

1949~1966年,是中国昆虫学科研体系完整建立和昆虫学研究初步繁荣的时期。其间虽经历了“大跃进”和“反右倾”,在科技战线出现过瞎指挥、浮夸风等现象,但1961年党和政府调整了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偏差,保证了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进行。昆虫学研究在短暂停顿后又得以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短短10余年里,在各级农业科学院(所)、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的有关部门及医学、林业、粮食、铁道等科研系统内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国昆虫学研究和教育机构。昆虫学各主要学科取得显著进展,新的分支学科得到建立和发展,研究成果增长迅速。从1949年到1962年即发表、出版各类文献13952篇,是建国前50年文献总数(7262篇)的1.9倍[1] 。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使我国的昆虫学研究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建国后17年的科研成就被完全否定。昆虫学研究机构大多被搬迁或解散,科研设备和实验基地被毁坏,研究资料大量散失。《昆虫学报》、《昆虫知识》、《动物分类学报》等各种学术刊物被迫停刊,全国性的学术交流陷入停滞。全国高等学校停止按计划招生。昆虫学许多领域的研究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批判了在科技战线推行的极左路线,提出了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从此,中国昆虫学进入深入发展时期。昆虫学教育重新走上正轨。昆虫学研究机构逐渐恢复并不断完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基础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化、细化,昆虫分子生物学等新的研究领域得到拓展。农林医牧重要害虫得到有效控制,并发展成熟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的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资源昆虫的利用不断深化并形成产业化。新的昆虫学刊物不断创办。继《昆虫学报》、《昆虫知识》、《动物分类学报》复刊以后,又先后创办了《昆虫分类学报》、《昆虫天敌》、《动物学研究》、《昆虫学研究集刊》、《动物学集刊》、《武夷科学》、《森林病虫通讯》、《昆虫与植病》、《生物防治通报》、《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Entomologica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1994)等昆虫类相关刊物。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昆虫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表明,政治环境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半个世纪里中国昆虫学一波三折的发展轨迹,正与建国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紧密合拍。因此,能否处理好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关乎我国科技发展的命运。

二、政治及政策因素影响昆虫学发展的案例

(一)群众运动与昆虫学

政治因素与政府政策对昆虫学的影响,还表现在与昆虫学有关的几次群众性运动中。这些群众性运动都是由政府发起、组织、领导的。政治挂帅,科学技术和群众运动相结合是这些运动的主要特点。这几次群众性运动对某些昆虫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有重要影响。

1、爱国卫生运动与医学昆虫学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体传染病是以医学昆虫作为媒介而传播的,加之因它们刺叮吸血等活动对人畜造成的骚扰和影响,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仅疟疾的发病人数每年就达3000万例,1900—1949年因鼠疫死亡102万余人[2] 。因此,建国后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媒介昆虫的防治,并开展了长期的群众性除四害(其中包括蚊、蝇、蟑螂和臭虫等)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最初缘于抗美援朝期间美国进行的细菌战。1952年春,侵朝美军在朝鲜战场和我国东北地区投下大量带菌毒虫,危害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昆虫学家刘崇乐、马世骏、何琦、陈世骧、朱弘复等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不顾生命危险,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以大量科学事实,向全世界证实了美军的罪行,并指导军民消灭了大量的细菌毒虫。

是年,中央决定开展以反对美帝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成立由党政军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最初的任务是消除病媒,粉碎美国细菌战。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1955年后,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主要内容。根据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1958年中共中央了关于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初定苍蝇、蚊子、老鼠和麻雀为四害。1959年将麻雀改为臭虫。随后,在全国城乡掀起了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高潮。

在这场运动中,医学昆虫的研究与防除受到空前的重视,并被赋予了政治任务的色彩,要求在若干年内消灭主要传染病及其传病媒介。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第26条指出,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7年或12年内,基本上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如丝虫病、黑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疟疾等。上述疾病皆由医学昆虫为传染媒介。又第27条关于除“四害”中提出,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12年内,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虫。1958年在全国实行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要求卫生领域也要实行大跃进,其突出表现就是大力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中指出:“目前党和政府的迫切任务,就是要坚决地积极地领导这一运动,在今年春夏两季把这一运动发展到全国一切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的地方,真正达到家喻户晓、人人动手的程度。要在今年春季,使每一省、市、自治区,每一县区,每个乡镇,每个合作社、厂矿企业、机关、学校、部队,都订出自己除四害、讲卫生的年度计划和长期计划,而且务必在今年内打下实现长期计划的巩固基础。……除四害讲卫生运动的决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的第一书记对于这一运动必须亲自动手,抓规划,抓宣传,抓检查评比,并且要推动各单位的行政负责人同样亲自动手。”[3]

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迫切需要相关科技、尤其是医学昆虫知识的支持,因此,广大昆虫学工作者纷纷投身于医学昆虫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蚊、蝇、白蛉、蠓、蚋、蚤、虱、臭虫、蜱螨等进行区系调查、分类鉴定、生物学、生态学、传病关系和防治的研究,使我国医学昆虫学在短时期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以研究论文为例,医学昆虫研究论文在同期昆虫学论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仅从1949~1959年的十年间,即发表相关论文500余篇[4] 。以《昆虫学报》为例,在1950创刊后的十年间,《昆虫学报》共发表研究论文334篇,其中医牧昆虫类论文数量最多,达87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26.1%[5] 。朱弘复以《昆虫学报》和《动物分类学报》这两种刊物为依据,对1949~1979年30年间的昆虫分类学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19个目和蜱螨的共475篇分类研究论文中,数量最多的是有关双翅目论文123篇;其次是螨类论文67篇;蚤目论文44篇,排第4位。上述论文绝大多数以医学昆虫分类研究为主,即医学昆虫方面的论文约占总数的一半[6] 。由此可见对医学昆虫研究的重视程度及其丰富成果。

医学昆虫研究的大量成就促进了媒介昆虫的防制,短短十几年里,数十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虫媒病如黑热病、腺鼠疫、疟疾、丝虫病、斑疹伤寒、恙虫病及森林脑炎均得到有效控制,个别已接近基本消灭。

2、土农药运动

1958年在全国掀起的土农药运动是又一个政治挂帅的群众性运动的典型。

土农药是利用天然出产的各种资源,经过简单的加工制造而成的一种农药,是区别于一般化学合成农药的通称。土农药包括植物性药剂、动物性药剂和矿物性药剂,其中主要是植物。与化学合成农药相比,土农药具有来源广、品种多、数量大、费用低、用法简便等特点。我国使用土农药防治害虫,已有悠久历史,但大规模广泛的使用是在1958年全国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时候。

1958年全国农业生产大跃进,各地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病虫害运动。在大跃进期间,为了达到全面消灭害虫的目的,强调普遍施用药剂杀虫,农药的需要量骤然增加,化学农药一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化学防治方面,提出“土洋并举”的方针,要求各地结合当地的条件大力发展土农药,弥补化学合成农药的不足。全国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大搞土农药的高潮,各地兴办了很多土农药厂,发掘利用的土农药多至500余种,采制1000多万吨。按全国播种面积21亿亩计算,平均每亩用土农药约10斤;在药剂防治的应用上,土农药约占70%[7] 。

1959年农业部在农业大跃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防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 的植保方针。要求全党全民一齐动手,开展一个声势更为浩大的彻底消灭农作物病虫害的运动;在爱国卫生运动方面,要求除四害运动做到彻底消灭干净。因而,对农药的需求更为迫切。全国各地掀起更大规模的土农药运动。许多地区提出非常宏大的土农药规划。江西省提出“人人采药、队队建厂、坵坵使用、块块丰收”的口号;山西省的口号是“土洋并举、大小结合、利用矿藏、采集毒草、保证作到用多少有多少,何时用何时有,要什么有什么”;福建省采取全面发动群众大搞土农药运动,生产计划是1500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1958年全国土农药使用量的总和[8] 。

土农药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植物保护和农药科学的相关研究。各级农业科研部门和相关研究单位均进行了土农药的分析、筛选和提制研究。在土农药运动中,中央组织有关十个科研单位联合组成土农药科学研究办公室,对全国的土农药样品进行了分类鉴定、化验分析、提纯精制、药效测定和贮存保管等的研究试验工作,并根据各地资料汇编成《中国土农药志》一书。《昆虫知识》(1959年第1期)特地出版了土农药专号。

土农药在防治棉田斜纹夜蛾、水稻螟虫及稻飞虱等害虫上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各地生产的数百种土农药,大多配制技术粗糙,有效成分低,药效不稳,难以达到预想的防治效果。然而受到当时浮夸风的影响,各级政府过于强调土农药的使用效果,使众多昆虫学家和广大农民投入到大搞土农药的运动中,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二)政府植保方针的变迁及其对害虫防治科技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主持制定过一系列植保方针,用以指导当时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随着政府相关方针政策的变化,我国害虫防治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几次大的转折。

我国1950~1955年农业害虫防治的方针是“防重于治”。1956年适值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鉴于DDT等有机合成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明显功效,提出了“有虫必治,重点消灭”的方针,其后又提出“全面防治,重点消灭”。“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具体规定“从1956年起,分别在七年或十二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虫害和病害,……各地区应当把当地其他可能消灭的主要虫害和病害,列入消灭计划之内。”1958年全国农业生产大跃进,次年农业部提出了新的方针:“全面防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上述方针在防治目标上强调对害虫的彻底消灭,防治措施上强调使用化学农药,化学防治面积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大。1952年各种化学农药的供应量为1717吨,化学防治面积3000万亩;1957年化学农药供应量增至148 985吨,化学防治面积增加到5亿亩。1958年全面大跃进以后, 1958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达478 000吨,防治面积13亿亩[9] 。在这种以“消灭”为目标的植保方针指导下,植保工作以化学防治为中心,生物防治等其他防治措施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

1975年5月,农林部根据国际IPM理论的发展和国内植保工作的形势制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新方针,其原则是:“以防作为贯彻植保方针的指导思想,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的目的。”这一时期在防治方针中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综合受到更多关注,生物防治受到或多或少的过分强调,但化学防治仍是最主要的防治措施。

8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新型农药特别是菊酯类杀虫剂的大量涌入和生产管理体制的原因,化学农药出现大量、不合理的使用,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如天敌大量杀死,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害虫抗药性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政府开始重视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1986年提出新的综合防治原则:“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这一新的防治方针包含了三个基本观点,即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和社会学观点,实际上与6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兴起的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内容一致。与传统综合防治相比,害虫综合治理在防治策略上是一次飞跃。前者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追求农业经济效益,后者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重视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即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

“六五”期间,害虫综合治理研究开始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从项目实施以来,我国在综合治理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应用基础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如长距离迁飞与短距离扩散的行为研究,为害损失模型的研究,主要害虫经济损失阈值和防治指标研究,寄主植物对害虫的耐性和抗性研究,无明显形态区分的近缘种鉴定,寄生性天敌寄主卵膜结构和卵的营养成分研究等,均取得了明显进展。这些研究为科学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继续研究种植制度与抗虫性品种控制害虫的作用;试验了解决害虫抗药性问题的技术措施;生物防治受到极大的重视并得到了迅速的进展,微生物杀虫剂的生产技术和产量不断提高,利用人工卵大量繁殖赤眼蜂的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天敌蜘蛛为主要生防因素的防治面积不断增加[10] 。

90年代以来,我国的IPM技术已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接轨,使无公害农业和防灾减灾有机地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初期,我国综合治理面积仅130万hm2左右,80年代中期扩大到460万hm2,90年代综合治理面积每年以150~200万hm2的速度递增,到1999年,全国粮、棉、油、糖、菜、果、茶等十多种作物上实施IPM的面积达2800万hm2以上[11]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害虫防治科技的变迁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政府的正确决策是学科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政府主导科研活动的利弊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国家政治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科学背景和经济基础的影响,我国在科学技术管理上实行全面与直接的政府干预,在科技政策上,主要采取计划推动、行政安排。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可以依靠强大的行政力量,以高层的集中领导和严密组织,对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调配和使用,能使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得到尽快解决,并促进相关分支学科、方向在短期内取得显著进展。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无疑是计划科研体制下最有代表性的硕果。

我国在蝗虫治理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一个典型事例。由于蝗虫的严重危害,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蝗灾控制和蝗虫研究高度重视,中央人民政府在农业部病虫害防治局内专门设置治蝗处,统一领导全国治蝗工作。1953年开始在全国主要蝗区建立了蝗虫防治站。在科研力量上,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为主,调集全国昆虫、植保等研究人员,深入蝗区,开展全面的调查研究与防治工作。通过各级政府、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几千年来危害深重的蝗灾终于得到有效控制,1950~1997年间,累计净改造蝗区面积367.8万hm2,使蝗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21万hm2减少到90年代的153.2万hm2,共减少70.6%[12] 。在治理蝗虫的过程中,50~60年代昆虫生理学、昆虫生态学等分支学科以蝗虫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飞蝗的区系分类、形态学、组织学、生理、生态等基础理论及飞蝗治理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然而,政府在科技管理工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科技规划及科技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政府决策者需要科研活动产生直接和迅捷的经济效益,注重科技的功利性和实用性,难免在科技管理中存在急功近利,尤其是一些不具备短期效应的基础性研究容易受到忽视,使科技的长远发展缺乏后劲。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科技研究开发经费(R&D)的绝对值逐年增加,但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即使在90年代后期这一比重有所上升,2000年达到了1%,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总的来说,我国科技投入的强度不足。从图1中可知,在总量不足的研究发展经费中,还突出地存在内部结构比例不当的问题,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过低,多年来一直徘徊在5%左右的水平。以2000年为例,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中,应用研究占26.39%,试验发展经费达68.43%,基础研究的比重仅为5.1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5%以上。

图2 R&D经费内部结构比例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这种重功利轻基础的现象在昆虫学50年的发展中也很突出。“科学研究与生产建设相结合,是新中国昆虫学的总方向”[13] 。这一指导方针对农业昆虫学、医学昆虫学等应用性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也解决了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但是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科学研究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方针,加之由于国家资金有限,只能投入到当前在生产建设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中,使我国的昆虫学基础研究受到制约。甚至一度把基础研究视为“三脱离”而加以批判。

即使是对基础性研究本身,也强调其成果的实用性。如昆虫分类学本是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但长期以来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导致分类学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与农林生产和医学保健密切相关的目科,如代表我国昆虫分类最高水平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各卷,基本以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目科为对象。而大量的分类空白,妨碍了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现象在昆虫生理学、昆虫病理学等学科中也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国昆虫学都严重缺乏基础研究。

基础性研究的不足,反过来妨碍了突破性应用成果的创新。在比较突出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虽然部分成果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没有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应用研究作支撑,缺乏发展后劲,逐渐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开了差距。如建国以来我国生物防治科技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目前已知的和正在利用的生防资源相当有限,主要集中于赤眼蜂、苏云金芽孢杆菌。生防资源的调查、收集、筛选、改良等基础性研究领域受到忽视,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不足,深入的理论研究难以开展,妨碍了生物防治的深入发展。我国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短短十几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转基因抗虫作物和重组病毒作为表达载体等应用性研究方面进展较快;但由于对不具直接应用价值的基因研究不足,一些目的基因上游和下游的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因而昆虫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缺乏创新。

这种高度集中的科技管理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弊端是:整个科技工作长期以来被纳入意识形态领域,形成科学技术政治化的倾向,这和当年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是分不开的。其表现之一是强调科学技术直接为政治服务。大跃进期间在害虫防治领域的一些群众运动是其具体体现。当时为服务于“赶英超美”的政治目的,在害虫防治工作中也出现了高指标、浮夸风,要求以政治挂帅,大力开展除“四害”运动和土农药运动等群众性运动,在短期内彻底消灭重要病虫害。这种全民动员的群众性运动虽然在一定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但同时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一方面广大昆虫学科研工作者必须投身病虫害防治的第一线,难以潜心从事自己的专业研究,专业荒疏、设备闲置、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另一方面,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不切实际地要求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普遍进行媒介害虫和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研究,既直接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其成果最终也难以转化为真正有用的产品。

科学政治化还表现为以政治手段干预科学争论。50年代李森科事件对我国整个生物界的影响是一个典型事例[14] 。

20世纪30年代,苏联遗传学界出现了李森科学派同持摩尔根遗传学观点的科学家之间的争论,在苏共中央和斯大林的直接干预下,这场争论后来发展为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批判。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苏联的这套做法被引入中国,出现了以行政手段支持李森科学派、压制另一派的情况,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在我国也被扣上了种种政治帽子。持摩尔根遗传学观点的科学家大都遭到批判。从1952年秋季开始,摩尔根学派遗传学课程在各大学基本停止讲授,明显地以摩尔根学派理论为指导的研究工作也全部被迫停顿。在多数农业系统的院校和研究机构中,已有显著成就的杂交育种工作也被视为“摩尔根主义的碰运气的方法”而全部中断。

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发展艺术和科学的根本方针后,1956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遗传学会议使这种“一家独鸣”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此后不久,我国学术界又被卷入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批判之中。当中国的遗传学研究受到重创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遗传学正在取得迅速发展。四十年代以后,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已越出动植物界,在微生物界也得到证实,从而打开了利用微生物研究遗传学的大门。生化遗传学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一个基因一个酶”的相对应关系已经得到公认。多年来寻找的基因的有机化学实体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发现。1953年建立起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此后又掀起了探讨遗传密码的热潮。而由于李森科事件的影响,中国的遗传学乃至生物学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上述事例表明,用政治力量和行政方法直接干预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只会破坏和干扰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党和政府在科技管理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尊重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给予科学研究必要的自由空间和充分的经费支持,并保持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1世纪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我国将在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在科技规划中应做到统而不死、散而不乱,把宏观管理的重心始终放在提供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社会保障条件上,加强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力度,增强科学技术基础与后劲,保证科学研究能力的持续与平衡发展。

Influence of Politic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omology in Modern China

Abstract: Since 20th centu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olitic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close.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ics and scie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ok strong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science.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ntomology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the paper dissects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 and poli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Key words: entomology; science and politics

注释

[1] 王华夫:《中国昆虫学文献综述》,北京:《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会刊》。第333页。

[2] 柳支英、陆宝麟主编:《医学昆虫学》,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7页。

[3] 1958年2月13日《人民日报》,1959年《人民手册》转载,大公报社,1959年9月。

[4] 柳支英:《新中国医学昆虫学的进展》,《昆虫学集刊》,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273页。

[5] 刘崇乐:昆虫学报的第一个十年。《昆虫学报》第10卷第1期,1960年2月。

[6] 朱弘复:《中国昆虫分类学、昆虫形态学三十年》,《昆虫学报》第22卷第3期,1979年8月。

[7] 赵善欢:《十年来中国农业害虫防治的成就》,《昆虫知识》1959年第8期。

[8] 本刊编委会:《迎接进一步大搞土农药运动》,《昆虫知识》1959年第1期。

[9]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研究室:《十年来我国杀虫药剂的发展以及在防治害虫中发挥的作用》,《昆虫知识》1959年第8期。

[10] 周大荣等.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则与实践.北京:第国际昆虫学大会报告论文集,1994.77~84.

[11] 朱恩林.中国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回顾与展望.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2).

[12] 朱恩林主编:《中国东亚飞蝗发生与治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