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8 11:30:16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是指“高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专题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资与精神两方面。”[1]校园安全文化问题虽然广泛存在于中国各高校,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极为薄弱。时至今日,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2],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3],陈良栋、夏向阳《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4],熊雁兵、翟兆斌、张勇《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讨》[5]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相关地域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到2012年在校学生将超过2500万人。高校扩大招收规模,致使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这不仅体现在盗窃、诈骗等常见安全事件,而且涉及人身安全的也屡见不鲜。开放式的校园,使其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化,这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较好地解决校园安全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在“十二五”科研规划中,将《学校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防范的应用性研究》作为一个重点课题立项研究。研究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有深远意义。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师生个体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校扩招与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开放式的特点,导致校园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化,不安全因素增多。校内主要体现为偷盗、使用违规电器、违规操作实验器材、社会不法分子入校犯案等。同时,校园周边网吧、KTV和其他娱乐场所也是高校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成为安全事故频发地。据笔者调查发现,高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多特点,如突发性、多样性和季节性等,近年来事故发生率逐年递增,使得校园安全受到极大冲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及家庭造成重大打击或影响,而且也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反映,更有甚者,校园环境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祖国未来。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校园安全问题。各种校园安全事故警示我们,应特别重视和保护师生在教学、学习及其在校园周边公共场所的安全与健康,这是新时期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防护体系,高校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影响学校竞争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中,校园安全文化是最关键部分,其建设水平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标尺之一。通过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力量来保障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在新时期已被纳入评价一所高校是否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基本范畴。高校要想提高竞争力,首先要保障基本教学、科研、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避免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但由于校园内外环境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日趋复杂化,校园安全受到极大冲击,因而应站在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高度,努力抓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稳定与和谐提供必要保障。笔者认为要充分注重以下两点:首先,要让校园安全理念与安全价值观在领导的态度和行为中体现出来,并将其落实到学校管理制度中。其次,除把安全管理融入教学实践中之外,还应将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领导与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氛围,以便使提升学校竞争力。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教育、规范和激励功能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自身功能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教育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它不仅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和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的行为,而且在应对其他非安全因素时,也表现出明显的责任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扼杀或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规范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对师生员工能起到规范作用,经过教育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行为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他们会自觉地以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为追求,这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安全行为的出现。第三,激励功能。校园安全文化在支配师生员工行为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起到支配作用,具体表现为他们对各种不安全行为会避而远之或是勇敢地作出反应。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长期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校园安全文化内涵缺乏

高校在长期建设和实践中,校园安全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但时至今日,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开放式的校园,决定了校园内除学生之外必然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员流动,从而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难度。相关领导虽已看到这一事实并也想努力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校园,但部分管理者做的却只是一些日常工作,不仅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而且他们不能从学校长期实践经验与安全管理特征中,提炼出可以代表本校安全文化内涵的文化用语。第二,高校虽然投入大量经费购买诸多安全器材,但缺乏利用这些安全器材宣传、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因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其应有之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纵观各地高校均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将安全理念向学生灌输,但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对其并不认可。因为它不仅缺乏事例分析,而且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这就显得比较枯燥、无力,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此外,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安全事故相对较少的校园里,因而在思想上还未对安全问题形成一种警惕感,在这种思想模式下,安全教育的效果必定非常有限。第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教学内容未把安全文化纳入其中,同时,也无需通过考试或采用其他方式考察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因而“一旦文化本身无法依靠自身强大的教育感化功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则这种安全文化很可能会流于形式。”[6]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支持力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能只靠学校本身努力,而应积极争取外界支持,外界支持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展与成效。但是国家与社会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第一,经费不足。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更加重视,但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背景下,国家用于高校建设的经费有限,因此,现阶段用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经费相对于实际需求来说,仍然存在严重不足,尤其在安全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第二,缺乏社会支持。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任务,社会为其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都将对其产生积极作用,但事实上社会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不仅影响建设进程,而且效果也不明显。

三、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全面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制,狠抓高校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与心理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多渠道宣传,培育校园安全文化精神。

(一)全面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制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领导支持与带动,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从行政管理层面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保证,而班主任、辅导员等则是教学管理层面的主要责任人。

第一,在行政管理体系中,校、院两级领导干部是安全教育工作的负责人。首先,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应兼任学校安全教育领导组组长,成为全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其他校级分管领导应兼任副组长,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直接负责者。其次,学校与各学院之间通过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明确各学院党政“一把手”为所属院系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力抓手,形成一种层层负责制。校、院两级主管领导既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计划,也要亲自抓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以便在全校形成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机制。

第二,在教学管理体系中,各院系分管领导、班主任等都是安全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首先,各院系应积极与保卫部门建立起长效协作机制,将安全教育以不同形式深入课堂、班级和宿舍,从而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其次,高校应划分片区,并指定各片区安全文化建设责任人,如果高校存在多个校区,还应在各个校区设立安全员,以便协助校区负责人抓好安全管理工作。总之,只有将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才能营造出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责任文化。

(二)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重点抓好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必须加强人身安全与心理安全教育,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一,高校应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教育。首先,高校应健全以保卫处为主导的专职保安队伍,完善相应救助服务体系。校园保安或校警是保障校园安全的中坚力量,在创建平安校园中扮演主要角色,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徒步式巡逻,这种方式虽有其必要性,可在新时期已不能满足校园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应构建由校园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和徒步组成的“三位一体”巡逻巡更体系,以便提高见警率。通过提高见警率,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安全问题,从而达到人身安全教育的目的。其次,组建一支由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安全协管队伍,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防护体系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信息员、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宣传、示范的带动作用,利用这种辐射功能对其他学生宣传安全知识,进而形成对安全知识文化的认同。最后,学校或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安全知识征文活动、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等,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相关安全知识的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文化。

第二,高校应普及心理安全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在学校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在各学院也相应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站,通过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进而提供各种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其次,学校应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专家或专科医生到校讲学,以便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最后,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组织观看相关电影等,这对建立心理咨询评估制度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宣传,普及安全文化知识

让安全文化知识在全校内普及,是搞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要想使安全知识得到最大化普及,关键在于宣传。第一,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首先,学校要敢于打破将全校学生集于一个大礼堂听安全教育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应采用以学院为单位的小班制安全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更具针对性,效果更明显。其次,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师应把高校学生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相关防范方法与避害技巧,进而增强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第二,播放安全教育专题片,这是宣传安全知识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通过组织观看影片向学生宣传一系列安全常识,从而起到一种安全警示作用,让安全意识及其避害技巧在每个学生头脑中留下烙印。第三,学校应制作安全教育小册子,集中印制安全知识的同时,适当附带相关典型事例,这可以让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加注意安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微博等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向学生介绍和宣传各种安全信息与知识。

总之,随着校园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化,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面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应对措施,通过构建校园安全防护网络,将各种校园安全隐患扼杀在源头。

参考文献:

[1]胡源春,刘江华.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实践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J].现代情报,2002(8):116.

[3]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8(2).

[4]陈良栋,夏向阳.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1.研究的缘起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决定力量之一,它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关注和研究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成了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本文拟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一点理论上思考,以及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更全新的高度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进行研究,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做出理论尝试。

2.文化生态学与校园安全文化

文化生态学是近年来国外比较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着力研究各种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因子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1]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说。[2]文化生态学重视文化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生态实践。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人类也在新的实践中创造着新的文化”。[3]这些在特定环境下不断创新的文化和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不断结合,就产生了适合时展的文化。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过程来看,追求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途径。[4]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师生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生态主体,他们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就是在时代背景下进行与之个人特点和社会需要所经历文化实践的发展。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化背景决定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决定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结果。[5]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在时代背景下实现和校园文化乃至社会各种文化建设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实现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有着文化多样性痕迹的平衡之一。因为“文化生态建设的目的是维护文化物种的多样统一,实现文化生态的总体平衡”。[6]所以,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把师生生态主体的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安全保障等方面全面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逐渐形成具有特殊表现的校园安全文化模式,在高校文化生态系统内各种要素的力量整合形成合力,以对师生生态主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3.现阶段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意识尚需加强

问题是时代的宏大声音,任何理论问题的问世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7]就目前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正在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且试图在各类校园文化之间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包括高校)在处理群体突发事件、网络安全、消防安全和文化安全问题上,采取不出事就是保证安全方法,真正在以安全文化角度从一个完整的安全文化生态系统角度进行安全教育的尚不多见。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一种体能性、技能性和智能性三位一体的劳动[8]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形态的镶嵌组合形式之一,对校园文化格局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在安全问题上采取的防卫手段,不能很好地对安全问题产生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使本来可以使之成为推动历校园安全文化发展,推动学校争先进位的促进力量,却由于生态意识的不足,出现了被动局面。

3.2 开放意识仍须进一步增强

高校校园是社会生态环境的一个生态单元,不同的高校由于地域文化不同,校园生态文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些高校处于闹市区,它们的周围通常会伴生着商业区、服务区和一些社会机构,高校文化它们融合成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圈。这个文化生态圈所包纳的各种文化都是开展校园安全文化的有用素材,是高校的一笔巨大财富,因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结晶,体现着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能力和智慧”。[9]

但是一些高校在平安校园建设中,视学校校园之外的文化为负面文化,通过各种手段高高树立起“免疫墙”,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社区文化和谐共生,也忽视这些文化在教学管理、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中的导向能力和积极功能。

3.3 评价与激励机制还不够灵活

制度是为人类发生相互关系所提供的框架,它由正式的成文规则和那些行为规则所组成。[10]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高校师生生态主体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是在整个安全文化制度建设中逐步得到协同一致,这样就通过在制度建设下以安全文化形式使参与人员的力量凝聚成一种合力,全面提高竞争能力。

倡导校园安全文化,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形成灵活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建设平安校园的一项系统工程。但在目前的平安校园建设中,不少高校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制定不够灵活,缺少足够的措施使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得到延续和发扬,影响到师生生态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要的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校园安全文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把师生生态主体培育成生态理性人的措施缺少评价标准,这也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型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

4.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4.1 以情感发展策略推动生态意识发展

人的文化活动不是为了创造某种现实的存在物,而是为了创造人自身,实现人存在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文化看做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活动。[11]高校校园教学科研活动中,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生态主体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特别是来自学生生态主体的原有的生活行为方式在校园文化熏陶下会产生极大的变化,这是因为“个体的成长深受群体文化生态的影响”。[12]自我创造和群体生态文化的结合,推动了学生生态主体和校园文化各因子之间良性互动。

文化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文化条件的总和。[13]情感是特定文化环境变化的反映,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存在也是情感产生的原因。和谐的文化环境是形成教育文化合力的基础。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有多种渠道和方法,但最重要最基本的莫过于灌输和熏陶。[14]因此,学校应从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加强师生生态主体生态意识培养,以情感发展策略推动生态系统的动态开放。

4.2 共生互补,实现文化生态群内各生态元协同发展

人必须依靠自己完成自己,必须决定自己要成为某种特定的东西,必须力求解决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15]单个的生态元在整体的带动下,在生态环境的不断映照下,通过自身不断地进化,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16]环境和文化从整体上看,是相互适应的。因此,高校要促使师生生态主体在各自的生态位上享受积极的校园安全文化体验。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17]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高校师生文化力提升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生态链上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18]文化生态群就是指各文化之间的共生互补,协调共存的竞争与合作。[19]社会多样性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创造无法抑制的表达。[20]所以,注重各种文化的共生互补,就可以实现校园安全文化生态群的动态发展。

4.3 建立有利校园安全文化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大学本质是先进文化理念的发源地,能开创进步文化的先河,有自己独立的追求,不断引领时代的潮流。[21]师生生态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他们在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生态系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以不断地完善自己。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校园安全文化的发展受其内部各种复杂变量的相互作用和演变的影响,它在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主体性等方面体现了作为一般文化传播与发展路径的特点。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并发挥着自己特殊的作用。”[22]从它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我们一般从社会和文化等交互变量中理解它的广泛作用,却忽略人的主观因素对这些变量产生的影响,那么有效激发师生生态主体的文化建设热情也显得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师生生态主体的校园安全意识、校园安全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种长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才能在校园安全文化这个大文化观下逐步推动和形成持久的校园安全文化观。

5.结语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产物,它有着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也有着其自身内在的发展秩序和生态规律。今天,它作为实施和实现大学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对这种文化进行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把握,以推动师生生态主体的生态意识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要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宗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方面塑造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及其主体的良好整体形象,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Sutton,M,Q,Anderson,E,N.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Ecology[M].New York:Altamira Press,2004.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3.

[3][9]周武忠,等.文化生态平衡之于文化遗产型景区国际化的意义[J].艺术百家,2009(4):23-29.

[4]沈亚平,等.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7(1):77-80.

[5]许婵.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以大理古城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465-12467.

[6]乔艺.对我国当代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2):14-17.

[7]方世南.从生态政治视角把握生态安全的政治意蕴[J].南京社会科学,2012(3):60-66.

[8]丁凯军.当前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特点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137-138.

[10]道格拉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6.

[11]李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92.

[12]江世勇,等.教研文化重构:文化生态学视阈下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1):99-101.

[13][14]王玲莉,等.当代文化环境研究及其出路[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4):80-82.

[15]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92.

[16]许宪隆,等.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31-38.

[17]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2-89.

[18]刘海仁.生态学视域下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生态文化的融合研究[J].网友世界,2013(9):54-55.

[19]罗昌勤.文化生态学视阈下探析多民族地区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J].前沿,2012(11):157-160.

[20]阿里斯佩.世界文化报告200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平安校园体系;协同治安防范;应急预案;联席制度;心理干预

在国内、国际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高校的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于国外时有校园枪击案,我国尤其注重影响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因素的排解工作,近年来的“平安校园”构建活动,就是就是实施保护学校财物、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有效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一系列举措和成效。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根本方针。如何实现校园的稳定工作与平安校园创建的相互促进?本文对浙江农林大学自2005年顺利通过浙江省平安校园考核专家组的验收,成为浙江省第一批达标的“平安校园”,围绕其近6年的深化建设工作经验开展探讨。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尤其2010年升格大学后,办学层次显著提高,学校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跨跃式发展的缩影。在“努力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生态大学”的目标下,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一、平安校园体系建设促进校园安全稳定

(一)领导体系建设

学校发文明确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安全稳定第一责任人,各二级学院院长、书记亲抓综合治理工作。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签订《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二级学院成立深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各系主任、办公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学生办主任等。本着“稳定压倒一切”的共识,牢固树立了校园安全稳定就是政治任务的意识。校综治委及各二级学院、部门经常研究校园治安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认真排查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落实节假日值班、认真部署安全大检查和自查、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法制教育、积极整改安全隐患、实施突发事件预案演练等,有力地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每年末,学校还按照学院、部门、图书馆、后勤集团四个标准进行考核表彰,有力促进了学院安全稳定工作推进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平安校园深化建设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都必须有章可循,历年来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完善和修订了各项创建平安校园制度,做到核心制度汇编成册,具体制度上墙等举措,明确职责和权力,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促进了校园整体稳定工作的决策力度。平安校园相关规章制度相当部分的安全相关,亦适用于指导校园日常安全稳定日常工作的开展。

(三)预防为主,维护稳定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做好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关键是要防范于未然。作为高校学子,血气方刚,爱国热情高,易受激进或负面信息诱导。在05年之后的历年重特大事件中:如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时期,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高校其安全稳定工作凸显重要性。在此期间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良好机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及时有力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检验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和校园稳定的内在高度一致的关联性。

(四)加强安全理论学习,增强维稳意识

加强安全理论知识学习,内部常规化开展法律法规、安全保卫理论知识的竞赛学习活动,在学校内部发行综治信息通报,2009年举办全国农林院校保卫学会的年会,形成安全管理论文集,建立全国农林院校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通过对《保卫学研究》、《高校安全管理规定》等全国高校安全工作期刊以及保卫学学会的理论汲取,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借鉴经验的等方式提高管理者的深化建设的理论水平,以高层次的视角审视完善校园稳定工作思路,有效促进了平安校园深化建设。

二、强化安全教育,确保学校稳定工作有序进行

安全防范教育围绕三条主线:新生始业教育、安全知识讲座、法制安全宣传。

(一)强调新生始业教育,尤其安全教育和心理疏导。通过组织观看《浙江林学院新生安全教育》、《禁毒教育》以及《大学生安全知识教程》等多媒体内容,提高新生的防范能力和自律能力;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新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月和心理讲座等活动,开通心理咨询24小时服务热线,邀请多名心理专家亲自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的“吾爱吾”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使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促进其健康成长,据统计每年浙林心理健康中心对学生心理干预成功案例百余起,近6年来学校无一例心理危机造成的自杀或伤害事件。

(二)安全教育进课堂,结合形势政治课,开办校警务室民警讲座:内容涉及防盗防骗、交通法规、防火等内容,大多结合校内或其他高校发生的案例。每学年进行10次左右的安全知识讲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技能;构建三个宣传月活动:5月份交通安全宣传周、9月份人身财物安全教育月、11月份消防知识宣传周及反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发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安全防范工作,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和自我教育必要性的认识,达到师生防范意识的整体提高。

3.利用宣传橱窗、部门网站、图片展板等方式开展教育:在学校食堂前、教学楼及学生公寓等处设立宣传橱窗,安全部门网页设立安全与教育宣传教育栏目,进行交通、防骗、防盗、防火、远离等的安全教育。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范文4

1、扬校园安全之理,颂感恩生活之行。

2、事故警钟时时敲,安全之弦紧紧绷。

3、美丽海经我的家,校园安全靠大家。

4、玩耍嬉戏要当心,安全警钟常在心。

5、烟头乱丢危害大,违规电器勿乱搭。

6、负笈求学身是客,警钟常鸣平安歌。

7、校园阳光天天照,安全生活不单调。

8、校园安全共担当,和谐生活同分享。

9、安定祥和的校园,人才辈出的摇篮。

10、预防校园侵害,创建平安校园。

11、增强师生防范意识,营造校园安全环境。

12、宁为安全操碎心,不让事故害人民。

13、博学进取为学习,安全健康为生活。

14、文明礼让我先锋,安全伴你一路行。

15、让火灾远离校园,让平安与您相伴。

16、事故终生时时敲,安全之声处处响。

17、安全教育在我心,营造快乐靠大家。

18、记住安全就二字,就能平安走天下。

19、时时注意危险在,要让安全护我行。

20、我要安全、我懂安全、事事安全、人人安全。

21、万人防火布嫌多,一人麻痹就闯祸。

22、教室走廊不嬉戏,同学玩乐守秩序。

23、安全意识很重要,人身财产护周到。

24、以人为本,平安为先,加快建设平安校园。

25、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营造育人环境。

26、大事小事讲安全,时时刻刻顾安全。

27、平安伴我在校园,人人事事保平安。

28、走进校园,走进平安,建设平安校园。

29、遵守校园安全规篇,成就文明大学生。

30、营造校园安全氛围,创造温馨学习环境。

31、学一分安全知识,多十分平安保障。

32、维护校园安全,营造和谐环境。

33、安全隐患不怕有,就怕未能及时防。

34、出行避让一小步,远离危险一大步。

35、不乱用违规电器,要把安全放第一。

36、不要推,不要挤,关心生命爱自己。

37、生活中最珍贵的是什么,是平安。

38、关注校园安全,构建人文和谐。

39、当今健康准首要,身体心理样样棒。

40、论生命不分贵贱,论安全不分你我。

41、倡导安全文明风尚,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42、前后左右看一看,幸福安全常相伴。

43、安全是生命的法宝,是文明的智慧。

44、磨刀不误砍柴工,安全教育不放松。

45、安全伴我行校园,我把安全记心上。

46、教室走廊不奔跑,安全第一真是好。

47、心中时刻有平安,平安永在我身边。

48、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是头等财富。

49、跨进校园,走进平安,建设平安校园,你我共同的责任。

50、校园安全头等事,切莫将之作儿戏。

51、放火之心不可有,防火之心不可无。

52、安全心系你我他,校园安全靠大家。

53、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

54、交通安全要牢记,莫用生命来儿戏。

55、火灾隐患不可有,防火之心不可无。

56、时时事事讲安全,分分秒秒保平安。

57、贵重物品要锁好,谨防小偷随手拿。

58、安全二字指千金,疏忽大意悔终身。

59、珍惜亲友惦记你,小心勿让点击你。

60、安全与幸福携手,快乐与健康共存。

61、可见玩耍要当心,安全时刻在我心。

62、要想幸福有源泉,必须首先抓安全。

63、安全是朵幸福花,大家浇灌美如画。

64、安全与平安牵手,文明与美丽通行。

65、安全时刻牢记住,文明风度从口出。

66、人走灯灭风扇停,窗关锁落牢记心。

67、道路牵着你我他,安全系着千万家。

68、不夸海口一定安,学养文昌千万宁。

69、安全意识天天有,校园生活乐悠悠。

70、交通关联你我他,安全情系千万家。

71、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

72、维护校园安全风范,倡导绿色校园。

73、椰岛宜居景如画,海经平安亲似家。

74、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75、海经风采美名扬,学子功成名也就。

76、火灾发生需冷静,自救逃生离险情。

77、构建文明新校园,需要安全作先锋。

78、而行千里母担忧,安全最让母发愁。

79、文明守纪树良风,安全教育我先行。

80、人济济其拥堵兮,吾将慢行而求稳。

81、讲安全时时谨记,出事故家家伤心。

82、心中时刻有安全,平安永远在身边。

83、安全常识天天讲,快乐学习日日欢。

84、牢记万遍安全语,乐享幸福到永久。

85、平安校园是我家,快乐是否看大家。

86、文明继承你我他,校园安全靠大家。

87、让灾难远离校园,让平安走进你我。

88、苍蝇专叮有缝蛋,无懈可击最安全。

89、安全标语心常记,安全意识心中系。

90、防火防盗防伤害,留心留意做表率。

91、用爱心温暖你我,用和谐缔造家园。

92、人生不能倒带,安全是家人的期盼。

93、安全关系你我他,校园安全靠大家。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范文5

现如今,人们生活的时代已经成为网络遍布世界的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时代下,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地发挥网络特性的优势,更好地借助新时代的网络平台,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方式和力度,改变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模式,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安全的环境,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要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开放性导致的信息泄露、利用网络广泛的传播面宣传虚假有害的信息和网络游戏等对学生的误导,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综合需要,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

网络特性;校园文化;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在全世界的应用和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网络作为高科技时代的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一种文化,也是社会大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关于引导学生价值观念、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一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要建设符合当前时代特征,具备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网络的飞速发展形成的网络文化,不仅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飞跃,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改革,既要合理正确地利用和发挥网络的特性,同时也要注意和避免网络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有害弊端。如今,发挥网络特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既是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的具体要求,更是符合时展特征的必然趋势。

一、网络文化的界定、网络的特性和校园文化的含义

(一)网络文化的界定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具体地说,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广泛普及和应用而形成的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网络文化具有两层含义,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借助互联网发展所形成的新型文化现象的总和。”[1]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网络物质基础上的各种网络精神活动,包括生活、娱乐和教育等进行的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2]网络文化将互联网作为新型的传播载体,利用互联网特性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生活等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文化的形成不仅拓展了社会文化的领域,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网络的特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网络凭借其自身优越的特性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极强的时效性和广泛的传播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壮大,使越来越多的信息和资源及时的在网络上呈现并传播。人们的交流方式开始从书信、报纸等逐渐过渡到这种新型网络设备的应用中。任何信息的传播和资源的共享都不存在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并且影响广泛。

2.灵活多变的传播形式。互联网突破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网络技术平台,针对各式各样的信息形成灵活多变的传播形式,使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提升。例如,代替广播、报纸等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而形成的新型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还有电子喷绘和电子请帖等都是为了更快、更好地传播信息。

3.全面而丰富的信息和不断增强的互动性。互联网收录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其内容全面而丰富,人们可以随时上传或者下载,并且使用这些信息和数据。同时,互联网使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和集体与集体之间突破限制进行交流,不断增强其互动性,交流方式也随着不断变化。

4.开放性和舆论引导性。开放性是网络最根本的特性,互联网的建立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和公正的平台,使人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以网络为主要阵地的新型的舆论阵地。在网络化的背景下,网络舆论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地分析和合理地利用网络舆论的引导性,建立主流健康的、积极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网络舆论是时展的必然结果。”[3]

5.可靠的安全性。网络的安全性是指:“一个网络系统所提供的安全保障设施,用以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入侵网络窃取重要数据或实施破坏。”[4]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设施逐渐完善,安全性逐渐增强,人们的上网环境更加可靠。

(三)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园成长环境下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为主要内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5]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校的综合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提升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样,消极落后的校园文化将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和态度,产生错误的行为。

二、发挥网络特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利用网络灵活多变的传播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宣传方式和力度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已经超越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体,成为了一种备受人类瞩目的新型的媒体。网络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不仅对传统的媒体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着社会文化的走向。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校园文化的宣传方式更为生动、灵活,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时代的特色。

1.建立校园文化的网络平台。传统校园文化的宣传方式主要是手绘海报和黑板报,既花费了宝贵的时间,又耗费了人力物力。网络媒体的日益成熟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园文化的宣传方式。随着微信平台、微博公众号和校园文化网站的建立,这种新式的校园文化的网络平台逐渐取代了原始的宣传方式,成为了现代校园文化宣传的流行走向,具有宣传和覆盖范围广泛,传播速度快捷等特点。与此同时,借助网络媒体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对校外人员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网络覆盖面广泛,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差异,使外部人员也能随时在其他地域关注校园动态,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走向。

2.建立校园文化宣传专栏。校园文化宣传专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宣传专栏不仅体现了学校的整体风貌,而且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文化的一扇窗口。如今,校园文化的宣传更是可以借助网络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宣传工作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集中体现在,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制作电子喷绘、横幅或者电子海报取代传统手绘方式等。这种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校园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使宣传专栏内容更加生动,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营造了一种积极的氛围,直接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3.加强新型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建设。传统的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的收听率和收视率低,形式和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今,不仅人们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这种新型媒体技术,而且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合理地利用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体技术,将网络媒体技术融入到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的应用中,加强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的建设,势必会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制作校园文化活动视频,借助校园电视台进行宣传;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校园广播系统,实现对学校的整体广播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时代下网络的广泛性、时效性和灵活多变的传播形式,建立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和宣传专栏,及时将校园活动推送到网络媒体上,加强校园媒体的建设,借助网络媒体技术提供的素材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利用网络互动性和丰富全面的信息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网络媒体的成熟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路径,优化了文化发展的整个体系,构成了新型的网络文化。新时代下,网络文化开始在各大高校普及和发展,软、硬件设施的应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提高能力水平的平台。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新时代下网络文化的逐渐发展,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工书写课堂、单一模式的学科竞赛以及艺术文化类比赛等,更多地是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将艺术、体育、科技和自然等学科和学术类知识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教学交流过程,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近几年来,网络文化的不断丰富也带动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各大高校开始强调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目的,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模式,将网络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例如,举办关于新型计算机语言类的编程比赛、网络技术比赛等。

2.构建新型校园文化活动的互动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代表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新媒体时代,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构建新型校园文化活动的互动平台,不仅有利于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而且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和灵活的传播校园文化活动信息,进而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3.加强校园文化网络评价制度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主要载体,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传播网络文化精神,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平台。加强校园文化网络评价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公正和有效地评价制度和体系,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及时地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有利于全面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增强其互动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利用网络舆论引导性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的发展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了一个更加自由和公正的氛围,同时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上的信息和资源内容丰富、传播范围广泛,这些对于舆论的引导、价值文化的传播和价值观的教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就是利用网络媒体对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在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正确向上价值观念等。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工作队伍。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要构建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和高层次的网络思想工作队伍,正确的引导校园文化的舆论方向,遵守网络文明准则,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素质。

2.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站。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要建设和谐健康的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站,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设,提高网络道德素质,约束网络行为,文明上网,进一步降低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共同营造一个优质的网络文化环境。

(四)利用网络开放性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资源

如今,网络文化的发展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着密切地联系。网络固有的开放性,既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更多丰富的资源,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同时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也给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正确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资源,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1.加强开放式校园文化交流的建设。在弘扬本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开放式校园文化交流的建设,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学校一切优秀的文化,形成开放、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成长环境下学习或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借助网络互动性进而带动校园文化的互动性,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2.加强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管理。互联网的开放性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共享和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教育和教学内容上,各类网络资源既给教师,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内容;在教育和教学形式上,网络媒体为教育和教学方式开辟了新的路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设施的建设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软件和硬件,确保设施的先进性和完整性,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好地发挥网络的开放性,进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五)发挥网络安全性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既带来正面的积极性,同时又带来了负面影响。有效地将网络安全性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升级和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保障,避免了有害信息的传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定期对校园网络安全系统进行升级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

2.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舆情的分析。在严格规范和管理校园网络平台的基础上,由专门人员负责,针对一些网络舆情信息,实施有效地监控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规范学生的道德素质。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也是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有效方面,加强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杜绝网络的潜在危险,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下,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挑战。“网络对于校园文化来说就如同水一样,是一种载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我们正确合理的利用它时,它推动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当我们利用不当时,它又会阻碍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6]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的特性,最大化的避免网络带来的危害,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研究,结合各高校实际问题,构建适应时展和社会要求的,先进、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

作者:李玉 韩立君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2]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3]郑瑶,冯甘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4]石磊,赵慧然.网络安全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范文6

一、总体要求

2014年全区教育系统“扫黄打非”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区委三届三次会议和区“两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贯彻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扫黄打非”工作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专项治理与日常监管、规范管理与教育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在学校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和拒绝购买盗版及有政治问题、内容的书刊及音像制品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对学校内部和校园周围的书店、音像制品商店、地摊游商进行清理整顿,积极查处学校采购使用盗版教材、教辅的行为,认真配合区扫黄打非办开展“扫黄打非”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凝心聚力,为推动教育系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专项行动

根据全国第27次“扫黄打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部署和区“扫黄打非”工作方案的要求,今年教育系统“扫黄打非”工作将围绕“清源2014”行动、“净网2014”行动和“秋风2014”行动“三个专项行动”展开。这“三个专项行动”相互交叉、贯穿全年,各学校要结合工作职责,扎实开展,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行动方案。

(一)开展“清源2014”行动,深入推进查堵政治性非法出版活动(行动时间:3月至10月)。

主要任务:(1)针对敌对势力借敏感事件炮制、传播政治性有害出版物对校园进行渗透的态势,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着力查堵造谣诽谤的政治性有害出版物和“”、“全能神”等组织宣传品。(2)开展有害出版物专项整治,重点查缴封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宣传品在校园出现。坚决遏制有害出版物向校内渗透,在学校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和拒绝购买盗版及有政治问题、内容的书刊及音像制品的宣传教育活动。(3)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对学校内部和校园周围的书店、音像制品商店、地摊游商进行清理整顿,从源头上堵住非法出版物的流通。

(二)开展“净网2014”行动,大力净化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行动时间:4月-11月)

主要任务:(1)深入开展网上“扫黄打非”,密切关注网上舆情信息动态,严密封堵各种谣言或蛊惑、诬蔑、负面影响的网上信息,排查信息安全隐患。(2)加强对校园门户网站、贴吧、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的管理。(3)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少儿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积极查处学校采购使用盗版教材、教辅的行为,依法收缴和查处含有低俗、封建迷信、荒诞怪异等违法违规内容和非法出版的少儿出版物。(4)创建师生满意的绿色网络校园,打造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开战“秋风2014”行动,全力维护新闻出版、媒体机构的良好秩序。(行动时间:5月-12月)

主要任务。(1)加强校园监管。抓住群众反映强烈和关注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出版物在校园内传播的现象。强化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防止网络诈骗和传销。(2)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坚持学校安全文化建设与平安校园创建紧密结合,重点夯实校园安全物质文化、构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培养学生安全行为文化、凝聚校园安全精神文化。(3)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坚持前端管理、源头防范,实现预知预警、预防预控,主动提请当地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盗版教材教辅出版物、畅销书、工具书和音乐作品行为进行打击。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把“扫黄打非”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专题研究和工作部署,学校各处室办等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确保专项行动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扫黄打非”工作队伍,抓好人员政治理论、业务能力、思想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学习教育,确保其有效履行职责。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范文7

摘 要 本文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西安各中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展开调查,并通过文献回顾、描述统计等方法对搜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 西安市 青少年 校园足球 开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分别以西安市5所中学的学生和老师为两份样本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和实地访谈来分析西安室内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软件与方法、逻辑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西安市校园足球运动现状与分析

1.西安市中学生喜爱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情况与分析。调查可知,篮球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篮球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比例为28.3%,其次,受到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为乒乓球,占22.0%。然后,比较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为足球,占20.2%。足球运动在中学一直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是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2.各试点学校设立校园足球领导机构的调查与分析。本文在对西安市5所中学进行调查时发现,只有3所学校能够完全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设立专门的校园足球管理部门,并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实施方案。这些方案采取了目标管理的方法,他们不仅设立了一年内要实现的总体目标,还将目标进行逐级分解,细化到每一周应该完成的具体任务。

3.各试点学校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现状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出,只有14.7%的学生几乎不参加足球运动,每周参加1-3次的学生达到了71.7%,并且更有13.6%每周参加4次及以上的足球运动。从这些数据当中,我们可以得出足球运动开展相对较好,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的结论。在参与足球运动所花费的时间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出有48%的学生日常参与足球运动一次不足30分钟,40%的学生日常参与足球活动一次的时间在30分钟到50分钟,只有12%的学生日常参与足球活动一次的时间在50分钟以上。 (二)西安市中学学校场地设施情况与分析

1.西安市中学学校场地设施情况。调查发现,调查的5所中学都具备足球场地,其中有1所为塑胶人造草皮场地,1所为天然草场地,3所为土地场地。从这个分布状况我们可以认为目前西安市的试点学校对校园足球活动还是不够重视,足球场地状况不尽如人意,限制了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减少了他们了解和体验足球运动的机会。

2.西安市中学学校场地设施状况分析。良好的足球基础设施和场地是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前提和保证,足球训练场地是孩子们参与足球运动的先决条件。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学校足球场地情况感到不满意,占到了总人数的63.9%,这也会挫伤学生对足球的热情和积极性,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足球场地条件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生足球运动的发展。 (三)西安市中学学校足球课程开设状况与分析

除了对上述五所中学进行问卷形式调查以外,笔者还实地走访了西安市区内的其他几所中学,近距离观察和了解这些学校是否开设了足球课程以及足球课程具体开展的状况。发现:有不少体育教师认为制约校园足球发展和足球课程顺利展开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局限,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足球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通过传统的文化课考试顺利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 (四)西安市中学足球训练和比赛开展情况

在西安市区开展中小学之间的校园足球联赛,联赛共有49中小学参加,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每周一赛,分主客场在每个布局学校场地进行,赛期从每年10月份开始,到次年5月底结束,整个赛期将有半年多时间。另外,参加比赛的各个学校还组织校内班级和年级间的比赛。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西安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各试点学校不能完全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个别学校不重视这项活动,存在应付检查的情况,不尽心尽力将校园足球的开展落实到实处。第二,西安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中各试点学校足球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多为体育院系毕业,但多数老师专项非足球,且专业素质较低,相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第三,西安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各试点学校的足球场地拥有情况不容乐观。对数学校足球场地是土场,严重制约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给校园足球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诸多不便。第四,西安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不均衡。多数非传统足球学校不够重视校园足球发展,只是应付上级检查,与传统足球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建议

第一,国家应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彻底扭转“一考定终生”的局面,减轻学生的课程负担,倡导多样发展的形式。从思想上加强青少年和家长对足球和体育事业的重视,逐步形成青少年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学校要加强足球教练员的业务素质,重视理论培训,达到理论和实战的统一。第二,学校之间建立沟通互助制度,先进帮后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增加学校之间的队员或教练之间交换、交流的机会,各自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将联赛规模扩大,增添高中组和大学组,将来真正实现从小学到大学的联赛体系,学生可以从小学到大学都参加校园足球活动,从而形成一种正态的循环系统。第三,政府部门加大对校园足球活动的监督力度,体育、教育部门应该进行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场地设施,互相配合做好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各项工作,使各项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郭志辉.论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5-8.

[2] 刘涛.足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4:14-15.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范文8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 高职院校 安全文化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安全压力日渐增大。这不仅表现为由于师生人数增加对院校的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的基本需求,还表现为不断增强的外部环境不安全因素对这些院校的影响,以及高职院校师生个体面临的安全压力,同时也表现为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内部危险源的管理,创设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为此,可以说,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上文已对文化与安全文化的定义结构进行详尽的阐述,由此可见,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使师生个体和学校整体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就是要在校园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气氛,将全体师生员工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师生员工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动力,并为建设平安校园与和谐校园的目标而努力;通过建立校园内部的管理机制,利用安全文化的功能,转变师生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从而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科技知识与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自救水平,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增强安全意识,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心理,不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促进校园正常生活秩序的稳定运行和学校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

二、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与现状

高职院校跟一般高等院校既有共同点,又存在自身的特点。作为教育实施和学生求知的场所,高职院校的校园与其他大学校园一样, 是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校园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大,职业院校安全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既有单考单招学生,又有自主招生的学生,学生来源层次多样性,安全知识和意识参差不齐;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较多,校外实习时间较长,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较多,安全事故出现的机率较大;而且高职院校很多都是由成人院校专制和中专升格组建的,学校内部管理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意识、制度仍需不断提高。因此,高职院校与一般高等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点,也有着以上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其校园安全建设不能一味追随本科院校的脚步,它应该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以面对更为复杂多样的安全形势。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和安全文化的三层面理论,本文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复杂的形势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

首先,职院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校园安全文化定义的不统一性导致评价衡量标准很难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在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对校园安全文化理解不同、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不同,从而导致衡量这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优劣的标准很难统一。校园安全文化内容的多层次性导致评价标准无法准确进行量化。物质层面的内容最易衡量,制度层面的内容相对较难评价,对于一项制度的评价一般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很难用客观数据来评价;而精神层面内容是最难评价的,所有的相关理念、信念、价值取向等都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积累形成,这些只能通过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来反映,而行为结果又可能同时受到家庭文化、地域文化等其他文化意识的影响,不能简单评价为就是校园安全文化产生的结果。

其次,职院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系统性建设,系统性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质量的高低。完整的职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建设高校安全保障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既要有防微杜渐性质的日常防备,又有快速应对的危机管理能力,既要有一般性、传统性的安全文化,又要建设从事专门工作所需的专门安全文化和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网络安全文化。对照上面的职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要求,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或缺失的地方,如:大学生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与保障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安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安全制度执行难,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执行力不强等情况。

职院的安全文化教育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性。在安全工作中,职院往往更多倾向于重管理、轻教育的弊病长期存在,安全文化教育普遍缺失,现状堪忧。由于职院生源的参差不齐的情况相当严重,部分学生管理难度很大,学校内外部环境的恶化也迫使职院在安全管理上更为倾向于严抓严惩,日常的工作中强度始终保持如一,对于学生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等一系列处理措施,以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虽说此种说法颇有争议,但毕竟职业院校在当前学历为先的社会大环境当中认同度还不高,自身发展压力较大,这也只是无奈之举。

三、职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安全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安全素质、道德素质不会自发形成,也不会自行提高,它需要靠教育和人们主动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制度的约束。

1. 安全理念倡导。安全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的指导思想、安全的宗旨。安全理念设计一般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既要体现国家总的安全理念,又要结合高校实际,突出职院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对决策层和管理层来说,是否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至关重要。要把安全理念渗透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各要素之中。

2. 日常教育渗透。这里所说的安全日常教育渗透是指将安全教育进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编写或选择质量优秀并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设置安全教育系列科目作为必修课,或者必修、选修相结合,并给予适当的学分;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分中加入实践考核环节,即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安全保卫工作实践,如参与校园巡逻、大型活动安全保障、交通文明督察等等。

3. 主题活动培养。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及特色,寓教于乐,让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高安全素质。主题活动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一是普及宣传型的活动,既可以结合案例经验、先进典型作正面引导,加大宣传,也可以开辟宣传专栏图片展,利用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既可邀请有关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通过集中培训考核等形式强化安全学习,也可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既可运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板报)等传统宣传平台,也可引进校园网、短信平台、电视视频等新型传播媒介,宣传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安全咨询服务,及时解决问题。二是参观体验型的活动,可建立校外安全教育基地,例如,在辖区消防大队建立一个安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参观交流,了解消防常识、体验最新消防装备等,从而收获感性认识。另外,也可通过情景模拟小品剧来体验如何防盗、防骗等常识。三是实战演练型的活动,如组织开展消防灭火逃生演练、防恐演练、群体性突发事件演练等各类实战演练,通过相对真实的情景设计,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全方位提升安全文化品质

安全环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制度环境和组织行为环境等方面。

1. 加强硬件建设,夯实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大学校园的硬环境和硬设施。因此,物质层面的保障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成的保障。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校园内建筑物,包括教学设施和师生生活设施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如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内楼梯、门窗以及相关安全要求设计等,师生生活设施建设如宿舍、食堂、浴室等;二是室外活动空间设施建设,如室外活动器械、运动场、雕塑、水池、花园等;三是多功能的防火、防盗、交通安全、报警等电子信息监控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的建设;四是安全文化经费的保障,建设校园安全文化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尤其对于校园安全的硬设施,除了初步建设资金还需维护更新资金。目前各高校仍普遍存在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适应不了安全工作的需要等问题。

2. 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全员育人体系。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内容涵盖高校工作每一个部门,是为全体师生和高校和谐发展服务的,并非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一家之事,也非职能部门单独能完成的任务,必须面向师生,依靠师生,动员全校的力量发挥高校所属部门及全体师生员工群防的巨大作用。因此,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一是学校决策层层面必须完善安全工作相关领导机构。二是加强学校安全保卫职能部门的组织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安全保卫职能部门是安全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理所当然应是安全文化的倡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因此,这支队伍的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

3. 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构筑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校园安全管理包括环境安全管理、设施安全管理、卫生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治安安全管理、活动安全管理等内容。在校园安全管理上,首先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被动型、经验性的安全观向主动型、系统型的安全观转变;二是要从事后处理的被动管理向以危险预测、应急演练、有效控制与风险评估为重点的预防管理转变。校园安全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法治精神为指导,制定与法律对接、体系完备、可操作性强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要明确责任,强化各项安全管理职能和责任的落实,使预防为主的原则从严、从细落实到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同时要严肃责任追究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校园内可能发生的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形成对策,以此为指导,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深入推进风险隐患的整改工作。要健全学院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各部门的安全责任制,加强专、兼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安全保卫人员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鲍清芬,张晓红.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6):91.

[2]朱翔天.从文化的内涵浅析校园安全文化及其建设[J].安全生产与监督, 2007 (5): 42-43.

[3]邹长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坛, 2005 (2).

校园生活安全论文范文9

关键词:桂林市高校;校园安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05-02

一、引言

多校区办学在1960年之后的美国蓬勃的发展起来,并不断完善。我国多校区办学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充分整合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才慢慢得到发展,目前在国内已形成了一种趋势。本文所研究的多校区办学是指,桂林市内具有统一法律法人代表的,在寻求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及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的情况下跨区域、多校区实施人才培养的高校。高校多校区办学对于扩大办学规模、强化人才质量、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强竞争优势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多校区办学格局的改变,地缘因素的影响,校园安全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和困难,针对多校区办学校园安全的研究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

二、桂林市各高校基本情况统计

桂林市各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见表。

表1可见,桂林市的高校都拥有2个以上的校区,校园面积在4000亩以上的有三所,占42.86%。拥有三个校区以上高校为4所,占57.14%。上述七所高校两个校区之间低于5公里的仅有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其他学校的校区之间都相距在5公里以上。其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有一个校区位于北海市,桂林理工大学有两个校区位于南宁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有一校区位于来宾市。综上所述,当前桂林市的高校多采用多校区办学模式,校园面积大,校区间距离远。

三、多校区办学校园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一)校园面积扩增使安全工作增加难度

高校招生规模及校园面积的不断扩增让校园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与难度有:(1)需要不断增加对安保工作的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投入,但是由于建筑面积的猛增,电子监控和预防工作尚有很多盲点,导致安全事故的滋生;(2)学生人数剧增,不同学生层次及群体具备不同的特点,个体性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较为频繁,导致校园安全工作难以做到有针对性的预控,难以做到有的放矢;(3)目前桂林市的高校都属于开放性的校园,难以杜绝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在校园内实施犯罪活动,并且不法分子采用的犯罪设备及手段更先进,作案也更隐秘。

(二)地域性差异对安保工作面临的挑战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桂林市高校的校区之间大部分都是跨越不同的县辖区,更有跨越地市的情况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也给高校校园安全保障工作带来了挑战。首先,地域性文化差异导致安全保障工作的困难,高校安全工作在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情况下,还要尊重相应的地方民俗文化,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做相应的调整,致使不同的校区需要建立自身的安保工作体系。其次,校区扩建过程中征地引发的与地方势力、当地村民之间的矛盾凸现,学生容易成为矛盾的发泄载体。

(三)不良安全系素增加

1.学生自身安全因素。学者谢媛媛对于多校区办学下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内外因做了阐述:一是基础设施等资源不平衡与学生生活需求的冲突;二是教育资源不平衡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冲突;三是校园文化差异与学生学校认同需求的冲突;四是组织管理薄弱与学生管理需求的冲突。上述因学生自身内因、外因的作用引发校园安全事故的现象在桂林市几所高校中较普遍存在,部分学生常因学校不同校区间的软硬件设施的条件、各校区周边的生活及娱乐条件的不匹配导致不良情绪、心理障碍,进而引发系列问题。再者,学生自身的原因而引发心理疾病等系列校园安全问题,特别是学生对刑事犯罪的认识及防范意识薄弱,容易引发相应的刑事犯罪事件。总而言之,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与日俱增,由于学生自身因素而发生的安全事件、事故类型在不断增多。

2.交通意外潜在系数增加。多校区办学增加了师生往返各校区之间的频率,因而交通安全系数增加。桂林的高校师生长期奔波于校区之间授课、学习及生活,选择交通工具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教工专用的交通用车,二是学生乘坐的通勤车,三是乘坐校区公共汽车,四是乘坐专业班车,五是自驾车。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潜在的安全系数提高,无形增加师生交通安全的风险。

(四)高校校园安全事故类型及形式

1.安全事故的类型。(1)危害国家安全类,包括师生在校内外参与的危害国家安全的一切违法犯罪刑事案件。(2)宗教类,师生加入非正规的宗教组织,开展损害国家和学校或他人安全的事件。(3)治安类,师生参与校园内外涉及的治安类事件。(4)心理疾病类,包括精神障碍类型及心理问题类型两方面的安全事件。(5)交通安全类,在校内外发生相应的交通事故。(6)违法犯罪类。(7)消防安全类。(8)公共卫生类。

2.安全事故的形式。桂林市高校多校区办学出现安全问题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师生员工的人身、生命、财产及交通等安全事故。(2)校园不同场合的消防安全事故。(3)在校内外引发的食品卫生安全事故。(4)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引发的安全事故。(5)校园硬软件设施安全事故。

四、措施与建议

(一)构建桂林市高校校园安全联防信息平台

桂林市高校之间可以建立校园安全联防信息平台,形成“校―校”、“校―公安”、“校―校―公安”和“校―社区”四种联防机制。通过联防信息平台,实现高校之间、地方公安、社区与高校之间信息互通,达到联动联防、群治群防的效果。针对一些突发的、危害性大、传播迅速的安全事件,通过高校安全联防信息平台进行公布,采取相应联防及预防措施,把校园安全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的范围。同时,对于典型的校园安全事例,各高校可通过安全信息平台进行分享、学习和交流,提高校园安全的预防、应急处理能力。通过校园安全联防信息平台对校园安全领导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学习,提高理论及实践能力。利用桂林市高校安全联防信息平台,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构建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二)构建高校校园安全防控及应急体系

建立校园安全体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校园安全教育体系。把安全教育落实到实处,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安全知识及能力,强化师生参与校园安全预防及控制的意识,特别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预防常识,扩大安全教育的覆盖面。(2)完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及校园治安制度。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让各项安保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是校园安全实施的有力保障。(3)加大对信息安全设施的建设,确保安保设施的正常有序运行。(4)成立校园安全体系小组。一般以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为成员,履行对校园安全事件的预防、应急及善后等环节的处理职责。校园安全体系包括法律援助体系、安全预防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善后援助体系和监督评估体系,完善的校园安全体系能为高校校园安全保驾护航,降低对师生员工的人生财产危害,减少损失。

(三)创新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及方法

创新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及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1)铸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成立以校党委副书记及学工部门、保卫处、后勤职能部门和学院主要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校园安全教育领导小组。针对一线专兼职辅导员、保卫处主要骨干成员及相关职能部门成员进行相应的校园安全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安全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加以巩固。(2)提高校园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与以相应的安全技能训练、实习演练、现场观摩等亲身参及体会的方式紧密结合。(3)拓宽安全教育宣传途径,充分利用多媒体介质、网络媒介开展安全教育及宣传工作。(4)把安全教育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纵观当前社会形态及国际发展趋势,安全对于个人来说已经显得愈发重要,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及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大学生安全方面知识及能力,建议桂林市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把安全教育列入课程教学序列,可作为必修或者普修课程开展,巩固大学生的安全知识。

(四)推行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桂林市高校在完善校园安全体系的情况下,可推行安全事故责任制,强化师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形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加强高校自身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多渠道、多途径打造校园安全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制度文明等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安全文化,达到“显特色、树品牌”的宣传教育效果,并让优良的校园安全文化得到不断的传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