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ppt德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8 11:30:44

ppt德育论文

ppt德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38―04

PPT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的信息技术工具。[1]电子演示文稿(通常所说的教学PPT)得到了老师们的钟爱,黑板则渐渐退居二线。

其实,黑板的应用已被演绎至极高水准,通常所说的“板书艺术”大概是对其运用境界的最高肯定。比较之下,PPT只能算是新生事物。发展的根基尚不算牢固,升值又太快,难免要出现问题。文献[2][3][4]对PPT教学应用的反思印证了这一点。多项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差异,国内外都出现诸如“教学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并不必然意味着教学质量也在同步提高”[5]、“PowerPoint教学的成绩不如黑板教学成绩”[6]等研究结论。这表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效能亟待提升。那么到底什么是效能,哪些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发挥,如何才能破解信息技术应用效能低下的难题,本文试以PPT的教育应用为例,在这些方面作了初步探索,期望以此推动信息技术获得深层应用。

一 何为效能

效能经常被用来衡量人与事物的状态特征,即系统达到目标的程度,或系统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它与效率是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德鲁克仔细区分了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7][8]效能是指选择适当的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是去做(并完成)正确的事情的能力(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效率是指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可获得资源去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是把事情做正确的能力(to do things right)。由此可以看出效能与效率的能力指向差别:前者强调做正确的事情;后者强调把事情正确地完成(并不区分事情的正确性)。德鲁克的这一厘定虽然是面向组织管理,但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研究的开展有借鉴作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产生变化,这似已成为共识。[9]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效率作为考量信息技术应用的指标,其权重应随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教学质量的权重必须上升至合理位置。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评价,必须关注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程度。本文将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效能理解成应用信息技术做正确事情的能力,即借助信息技术,按教育教学内在的规定性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正确完成管理者要求的各项任务的能力。

二 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主要因素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对浙江省高校PPT应用情况的调查,反映了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真实情况[10]――诚如学生所言,PPT有诸多副作用。说“PPT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老师的教学激情”(亦见文献[10]),这恐怕只是指出了PPT的一宗罪,PPT的另一宗罪则应该是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无论是来自文献还是据文献产生的推测,这两种罪的产生,如前所述,虽关联紧密,却与PPT本身并无干系。任何媒体,譬如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动画,采用类似于制作与使用PPT的思维方式,照样能将之做成令学生深痛恶绝的课件。这似乎暗合了技术中性论的观点:[11]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听命于人的目的,只是在技术的使用者手里才成为行善或施恶的力量。

从PPT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形看,其效能影响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王佑镁博士认为,[12]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效能的因素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他总结出的教师个人背景变项包括教育技术培训、整合教学经历等八项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也可以分别归入技术和非技术两类因素。下面试对这两类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包括硬技术、软技术因素两类。

(1) 硬技术因素。硬技术因素是物的因素,通常与设备、环境条件有关。网络故障、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等设备的老化、环境光线调整不当、屏幕反光性能下降导致投影效果差等,这些需要经费支持的细节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开展,导致课堂中的多媒体应用效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日常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后一段时期内必然出现的过程,与教育信息化管理维护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

(2) 软技术因素。软技术因素是方法层面的因素,主要指没有掌握某项技能、策略或方法,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优化。我们习惯于笼统地将没有做好某事叫不会做事,这际上具体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没掌握技能。缺乏做事的基本能力,这样的不会做应称之“不能做”(没有能力做)。另一种情形是具备做的技能,但没掌握对应的策略,从而表现为做事不得法,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不会做”。把“不能做”等同于“不会做”并无严格意义的不妥―“不能做”应该是较低层次的“不会做”,但这么做有可能模糊了对其处理的方式。林润之认为课堂学习过程凸显三个问题: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和“能不能学”,并指出三个问题对应的三种研究取向:动力中心取向、策略中心取向、内容中心取向。[13]由此看来,会与不会、能与不能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式。本文认为,对应于“不能做”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培训知识技能;对应用于缺少策略与方法的“不会做”,则需要借助案例引领、示范教学的方式来解决。

2 非技术因素。非技术因素是指技术因素以外的,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效能低下因素。

(1)制度。课堂教学中PPT使用的随意性,固然有教师本身想省时省事有关,追根溯源,制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教师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的评价制度不可能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功利驱动、任务驱动的影响,贪图个人方便,不顾实际教学效果,甚至放弃教学责任心的现象,是PPT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

(2) 人。这里所说的“人”,主要是指人的观念问题。社会环境中的多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其出现原因可以追溯到人身上。学生觉得某节课“被PPT”了,那多半应归咎于PPT的使用者,而不能归因于课堂中所使用的技术。正如《纽约时报》说的那样,“世界上有些问题并不可以用图表演示(Some problems in the world are not bulletizable)”。[14]但人对于技术的依赖却往往导致对演示文稿的偏爱超出必要的限度,在白宫军情室里,在商业过程中,在世界的各种会议中以及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人们总要拿幻灯片说事,离开幻灯片似乎什么也做不成,这种高度依赖带有难以戒除的特性。

三 PPT有效应用的特征及评估

PPT如何应用才叫有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李治在职场将PPT应用至传神的地步,一个实例是让“一直要求学生用胶片、灯箱做Presentation的犹太人”(她的导师),因为看到了她的作业,“第二年竟然同意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电子版PPT”。[15]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明,只要使用得当,PPT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问题的工具。

1 PPT有效应用的特征

(1)有创意。幻灯片有创意体现于三个方面。

①内容设计有创意。知识搬家是一种最基本的PPT制作方式,但内容有创意的PPT决非简单的知识搬家所能涵盖。内容设计要充实、要精练、要有创新。PPT内容含金量取决于制作者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信息收集质/量、信息加工水平等诸多方面。

②表达形式有创意。幻灯片设计与制作应该视为知识的艺术化、可视化过程,而不是知识堆砌过程。幻灯片须充分利用PowerPoint提供的视觉、听觉表达形式,借助超级链接、控件等交互表达手段,使得知识传递与技能教学形象化,充满趣味性。应该达到李治所说的信息表达的三个层次:[16]清晰可见;容易理解;体现个性。

③使用过程有创意。无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多么有创意,都会毁于照本宣科。用PPT有效地支持教学的开展,而不能让学生将时间无谓地消耗在PPT上。使用PPT没有创意的教师,不仅自己会患上PPT依赖症,而且让听课的学生也染上PPT依赖症。南美以美大学艺术学院院长José A. Bowen在同事中间提倡裸教(teach naked),意即放弃机器(sans machine),他尤其不赞成老师使用PowerPoint,因为老师大多依赖播放投影片而非对其进行有创意的使用。[17][18]这种做法可能极端了些,但它事实地警醒我们,平淡无奇的技术使用,若不能增进知识的传承,不如不用。

(2)有更新。教学PPT的更新亦表现于三个方面:思想更新、内容更新和形式更新。其内容与黎加厚所说的“持续改进”是一致的。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教师的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持有的观念。思想是幻灯片中体现的教师的治学灵魂,没有思想的幻灯片,内容再丰富、形式再华丽,充其量是知识的堆砌、媒体的拷贝、模板的抄袭。幻灯片的内容与形式随时间推移必须呈现出一些变化,毕竟知识在变,学习者在变,呈现知识的手段其形式在不断地变。数年如一日地使用一成不变的PPT课件,结果只能导致形式古板,知识陈旧,教师的水平(包括知识水平、设计与制作PPT的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

(3) PPT始终作为一种支持性工具存在。教师可以借助PPT开展教学,而不能依赖。教学内容的提供者只会是教师,而非PPT;课堂教学的主体只会是师生,而非PPT。将PPT置于权力点1,而将教师与学生置于权力点之外,教学的过程都由PPT说了算,这种做法与教育的本原要求是相违背的。因为停电、系统故障、U盘损坏等各种原因而没有PPT可用时,教学就陷于停顿无法开展,这样的课堂屡见不鲜,熊丙奇称之为“PPT依赖症”,熊培云称之为“精神污染”。

PPT的支持性特点还体现为PPT的设计、使用和师生特点、教学过程相契合。这客观地要求PPT的制作完成建基于严密的设计,其结构、表现知识的形式、色彩、音频应用等都源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

这一特征同时也要求PPT的使用需保持适度: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的则不用,不该用的则坚决不用。PPT永远只能是一个对教与学的过程起到支持作用的角色:支持教学的设计、支持过程的开展、支持互动的实现、支持知能的传达。逾越这一限定,它并不能更多地发挥自身的效能,相反,却可能干扰甚至破坏教学效果。

2 PPT应用评估工具

对PPT应用情况进行评估有多种形式,问卷、访谈都是不错的选择。从细化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以利于PPT应用的改进,量规是值得尝试使用的一种评估工具。PPT评价量规没有统一的要求,往往应评价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下面所给的量规整合了一些课件比赛的评价标准以及本文对PPT有效应用特征的考察,既关注了PPT的设计与制作质量,也关注了PPT的应用效能。这里给出一、二级指标,具体每个指标的权重,可视具体要求而定。括号内的可视作评价标准。

评价量规的一、二级指标分设如下:

(1)内容设计。①选题设计(典型,有价值);②内容编排(科学,规范,有创意,有更新)。

(2)学习设计。①学习目标(明确,可行);②策略应用(多策略);③资源链接(权威,丰富,有效);④练习(有层次,有作用)。

(3)界面设计。①信息呈现(科学,有创意);②素材质量(清晰,准确,标准)。

(4)互动设计。①教学交互(适当,多样);②导航链接(明确,准确,合理,易辨别)。

(5)操作设计。①操作性;②安全性;③兼容性;④帮助文档。

(6)应用设计。①使用过程(个性化,有创意);②教学支持性(适时,适度)。

四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几点措施

1 改良制度,以管理与评价推动应用效能的提升

作为一个社会人,教师的行为不能不受社会上的各种制度的制约。变更管理与评价教师的制度性规定,为教师能够有更多时间从事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的成长,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不适宜的单一评价模式应该让位于由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共同构成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应该由丰富的评价因素组成,以免教师的教学行为被评价制度“框死”。

2 深化研究,丰富PPT应用的理论与实践

程英在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PPT研究之后认为,[19]PPT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技术之一,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PPT等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事实上,领域开展的有关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是新技术在领域中获得深入应用的基础。

3 加强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的责任意识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因素之一。在外界功利因素的驱动下,少数老师放弃了教育本有的责任要求,将教育活动降格为商品生产行为,认为只要做了就行,做好做坏无所谓。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教育“低碳”现象的产生――教师将满足学校对教学的最低要求作为已任。这样的“低碳”行为是缺少责任心的表现。

4 开展培训,提高教师设计与制作高水平PPT的能力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方法,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毕竟那需要很多时间、精力、毅力及足够浓厚的兴趣。培训的过程可以缩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时间,有效的培训对教师的能力、观念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培训中的案例展示、过程练习都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凝结点,是很好的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抓手。

5 举办活动,鼓励教师用更好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师的才能表现需要合适的激励情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才智展示舞台。各级学校开展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师评优课等活动,都有助于鼓励教师用创新的方式开展日常教学。前者是作品展示的机会,能带来潜意识中的自我满足;后者是作品应用的比较,能形成有鞭策作用的成就意识。

6 持续改进支持服务的质量

有些属于“客观因素”的作用导致信息化应用效能不能达成人们的预期,比如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及液晶投影机的老化与故障,也会成为降低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重要因素。教师经常在课堂中花费额外的时间对付计算机启动、不能识别U盘、程序错误、液晶投影机亮度不够、色彩异常、网络连接不良等问题,这些由装备本身的质量导致的应用障碍也会降低PPT的应用效能,毕竟它影响了教师“实现目标的能力”。加强对相关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支持,保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问题解决中人永远占据主角位置,对技术的依赖迟早被证明是一种错误。强调人的主体性,人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在教育领域显得犹为重要。什么时候在教学中出现了公认的PPT艺术―一如黑板使用者缔造的板书艺术―将PPT的使用发挥至极致,获得人们给予的最高评价,什么时候PPT的教学应用才算迈上了新的台阶。

梅家驹先生在谈到教育技术的能动作用时认为,[20]“教育技术运用得当,会促进教育,运用如不得当,也会有害于教育”,“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对教育固然有很大能动作用,但要正确引导,千万不要使它走向歧途,我们要力求教育技术得到科学的发展”。虽尚未至歧途,梅先生数年前的担心,如今正在一点点地变成现实。信息技术需得以人本的应用,教育技术需得以科学的发展。前辈的教导并未过时,教育技术工作者仍须时刻谨记。

注:1此为熊培云对PPT的一种理解,源于PowerPoint的中文翻译,形象地表明PowerPoint对权力的侵袭,亦见文献[2]。极端一点,应该是PowerPoint消弭了权力(No Power in PowerPoint),亦见文献[17]。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21世纪的世界语:PPT[J].教师博览,2008,(11):43-46.

[2] 熊培云. “PPT依赖症”是另一种“精神污染”[N]. 新京报,2009-10-31.

[3] 谢洋,刁文佳,谭思嘉. 过分依赖PPT 课堂教学丢灵魂[N].中国青年报,2009-9-25.

[4] 熊丙奇. 大学教师为何患上“PPT依赖症”[N].科学时报,2009-10-20.

[5] 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7-50.

[6] 柳昌,福田沙,岸希子. 黑板とPowerPoint による授と学生のノトテイキングのにする研究[A].日本教育工学会第24回全国大会演文集[C]:855-856.

[7] Peter F.Drucker.The effective executive[M].HarperCollins Publishers,Inc,2002:2,5.

[8] 罗珉.德鲁克的效能与效率理论解读[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1):29-35.

[9] 张兴. 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变革前瞻[J]. 教育与现代化,2002,(1):13-17.

[10] 刘子瑜,马毓,徐中玉,张丽红. 高校逾九成课堂借助PPT,有学生称这种教学模式让人昏昏欲睡―PPT真的扼杀了教学激情?[N].今日早报,2009-10-10.

[11] 李宏伟.技术的价值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5):13-17.

[12] 王佑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9-22.

[13] 林润之.课堂学习研究的三种主要取向:来自学习过程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48-52.

[14] Mail Foreign Service. When we understand that slide, we'll have won the war [OL].

[15] 李治等.别告诉我你懂PPT[J].职业,2010,(10):10-11.

[16] 李治.别告诉我你懂PPT[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1-102.

[17] Jeffrey R. Young .When Computers Leave Classrooms, So Does Boredom[OL].省略/article/Teach- Naked-Effort-Strips/47398.>

[18] 舍弃PPT 上课更有趣[J].世界教育信息,2009,(9):93.

[19] 程英.近十年来中国对PowerPoint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6):33-38.

[20] 梅家驹.教育技术的价值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5,(2):3-5.

Efficiency Analysis on ICT in Education――Example of PPT in High Education Class

XIE Tong-xiang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Abstract: This actual application efficiency of IT shall be questioned while it is used widely in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of IT’s efficient application,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s IT’s efficiency and the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PPT in high education class.All the work are wished to be helpful for IT application in class teaching and also for its research.

Keyword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ffiency analysis

ppt德育论文范文2

为了解决PPT制作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始探索运用PPT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在制作和使用PPT时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明确PPT制作和使用的目的

我们制作和使用PPT首先要明确目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制作和使用PPT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制作前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教学重点如何突出?教学难点用什么样的方式突破?内容的呈现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PPT的使用是否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否不可替代?是否节约了教学成本和教学时间?……当我们思考并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时,PPT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真正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注文本呈现方式,突出教学重点

根据知觉原理,影响文本易读性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大小、一行的长度、行距、背景色和亮度等。

运用文字变化突出重点

在呈现概念和原理时,把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或加大字号的形式突出,如概念的主体是黑色,可用蓝色字体或比正常字号大4-6号的形式突出关键词,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文本视觉化的方式突出重点

人类对图的理解速度要远远快于对文字的理解速度,因此,在PPT中把一些文本素材转换成容易理解的图示方式呈现出来,既可以减少文本的数量,也可以聚焦重点内容,使重点内容更直观、更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用概念图取代文本呈现

概念图可以很好地表达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够引导学生依据图表还原文本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文本视觉化方式。在讲解九年级思想品德《关注经济发展》时,笔者采用概念图(如图1所示)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性质、国情与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所包含的内容也一目了然。学生所获得的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以基本原理和概念为核心的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归纳知识,建立逻辑关联的思维模式,还有助于学生解决变式问题或综合性问题。

(2)用图表取代文本呈现

图2是笔者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人口问题”时用的一个图表。学生用眼睛一扫,只需几秒钟,视觉冲击会让学生脱口而出得出结论: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的人口形势更为严峻。这无疑会为后面讲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奠定坚实的基础,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用漫画取代文本呈现

漫画不仅可以通过简洁的画面表达明确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还可以营造一种虚拟情境,引发人们的欣赏趣味,并从中体会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当代中学生是在漫画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漫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解读能力,用漫画取代文本呈现,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他们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在A、B两班用反映同一主题的文本资料和漫画资料(如图3所示)作为教学情境呈现在课堂中,以引发学生对公平问题的讨论。漫画与文本呈现相比,主题突出,信息点明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抓住主旨。

注意文本版面,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教师在选择文本内容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所选文本资料进行重新编辑并合理分段,避免大段落文字陈述。在文本呈现时,要使用单一色彩的背景,并使背景与字体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选用24-28号黑体或宋体字呈现文本资料,一张幻灯片中的文字最多控制在200字左右,确保教室中的每位学生都能够方便阅读并能掌握文本的要旨,避免文字过多或字号太小、背景复杂等因素给学生带来认知负荷。

运用PPT制作技巧,让资源为我所用

PPT集成了多种媒体形式,可以利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具有能够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在情境创设方面有独到作用。但是,教师从网络中获取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并非为教学量身定制,往往不能突出主题,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为我所用,那么怎样利用PPT制作技巧,让资源为我所用呢?

运用“图片工具”和“组合功能”让图片为我所用

图3是笔者运用图片工具和组合功能对图4~图7四张图变身的结果。为了引导学生讨论云南中考改革时能够关注评价主体和取消中考后评价制度的变化,笔者用文本框在图片中增加了四种评价,同时,用图6和图7中的两个卡通人物替换图中成熟的高中生形象,加上“?”以示对此问题有争议,同时把图中“高考”替换成“取消中考”。通过对图片进行合理的操作或增减,使它们更适合教学内容的需要。

运用“排练计时”和“录制旁白”功能让图片更具渲染力

如何培养学生正视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是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难点,而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竞争无处不在。笔者首先分类选取了动物、植物、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商海、升学、就业、游戏等方方面面反映竞争场面的图片,然后按照从动物、植物到人类社会,从历史争霸到当代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再到社会中的商战,最后以个人的成长历程为线索把出生、升学、就业、娱乐(涉及文艺、体育、游戏)等各个领域竞争的图片插入到PPT中,依据图片所反映的内容精心撰写了解说词,最后通过“幻灯片放映录制旁白排练计时”的方式使图片和解说词同步,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增强了情境的感染力,不知不觉使“竞争无处不在,竞争不可避免”的观念融入学生的头脑,直面竞争不逃避的态度油然而生,实现了图片本身不能达到的效果。

增强PPT的交互性,以不变应万变

很多人认为,PPT只有演示功能,只能按部就班进行演示,不能实现人机交互,不能应对课堂变化。事实上,在PPT环境下,学生也可以在教师预设的话题中进行自由选择,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案,以不变应万变。

通过“触发器”实现交互性

在PowerPoint 2003里,利用自定义动画效果中的触发器功能可以轻松实现PPT的交互。教师可以将页面中的任一对象设置为触发器,单击它,该触发器下的所有对象就能根据预先设定的动画效果开始运动,并且设定好的触发器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在复习课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笔者利用触发器功能设置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自己想要回答的问题,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呈现相应的答案,在课堂中学生避免了尴尬,教师也不会因为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出牌而手足无措。

除此之外,触发器还有许多功能,如控制视频的播放、对选择练习提供反馈、为填空题设置答案等等,总而言之,小小触发器可以实现多种交互方式。

通过“超链接”实现交互性

在PPT中设置超链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母版中设置超链接,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超链接做好后,在每一页幻灯片中都会显示这个菜单,上课时,不管PPT在什么位置,教师都可以点击这个菜单来实现跳转,达到“模块操作”效果,不会因为不知道跳转页面搞得手忙脚乱。第二种方式是利用普通视图中幻灯片的任一元素做超链接,但因第二种方式容易使教师在紧张的情况下出现问题,故建议用第一种方式设置超链接。

通过插入对象的方式实现交互性

这种方式类似于超链接,PPT的路径是可选择的,但是和超链接相比,它更方便,而且不会出现忘记返回的现象,因为当插入的对象结束放映后会返回到主页面。具体效果如图8所示。当我们点击图中相应的按钮时,即可实现新路径的选择。在五项内容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自由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

ppt德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美学 美学课 PPT课件

PPT课件是教师采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oint软件,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制作反映教学的幻灯片课件,实际授课时,教师通过投影机放映出来,起到辅助讲解的作用,利用PPT课件进行授课,被称为电子板书授课,或称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

如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PPT课件的使用越加广泛。下面,以高校美学课上PPT课件的使用做一简单分析。

美学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外汉语专业的选修课程。在高校开设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应该说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

一般说来,基础理论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符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大面广特点的需要,能让教师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深厚的理论要点传授给学生。因此,美学课程非常重视把这一基本的教学方法运用好,却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和提升。所以说,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进行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单纯的讲授比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的注意力;二是一味的讲授无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审美想象空间和美学氛围。因此,美学课程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把抽象的理论学习与鲜活的艺术实践紧密集合在一起,而且,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一般人认为美学课程抽象、枯燥的传统印象,效果非常明显。此外,充分利用各种影音资料进行教学,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对各种美学形态、各种艺术样式的独特魅力有切身的体会,一边观看一边分析,而且看完后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这些方式都能够弥补单一讲授方式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当美学这样的基础理论课遇到PPT课件后,一切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美学气氛,创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创设教学情境。经典的美学理论,受年代久远及历史环境的制约,是抽象的,教学中假如照搬过来,就会空洞乏味,收效甚微。而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会给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就在课堂上的前五分钟使用导语。一节课的开始,必须有一个好的导语,才能引人入胜。而使用PPT课件导入课程时,可以起到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如讲授《形式美》一节,使用PPT课件分别播放这样几幅幻灯片,古今中外各种典型的建筑(包括了古希腊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巴黎圣母院、中国的江南园林、故宫等)、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色彩等。在选取导入材料时,一方面,选图尽量做到学生比较熟悉的,色彩鲜明,用图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式美的概念,为随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将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相混淆,而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形式美是由美的形式演化而成的,是由包含着某种具体的社会内容而逐渐普化为某种意味进而演化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的,它撇开了具体事物,只概括了事物在形式上引起美感的共同特征。所以,在第一堂课,首先让学生树立形式美的概念,正如我们所选的例子,包括了线条、色彩、声音等自然物质属性,它们按照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组合在一起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同时也对应了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等教学内容,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前后呼应。

1.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绪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内容时?授课一开始,就呈现给同学们一幅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图片,引出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美学”这门课程,还使学生产生极大地学习热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兴致盎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创设作品情境。因为美学课程要讲授中西方的美学发展史,其中的一些美学理论、美学家都离同学们十分遥远,而且又与当时的哲学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极其抽象、极其枯燥,对一些理论难以把握和驾驭。学生对很多经典理论著作知之甚少,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一些经典理论的重要片段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就有了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对枯燥理论的理解也就轻松多了,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便于他们掌握相关理论,如果再感兴趣的话就可以找来原著阅读,进而加深印象。比如,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例,需要讲述他们的美学观点,这些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诉诸学生的听觉,想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是比较困难的。而PPT课件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演示效果要好很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肖像图片以及几幅重要的著作图片的叠放,不仅拉近了历史的距离,也增强了形象性,学生对这两位美学家的观点也就一目了然,再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能够很容易把握了。

二、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影”

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课堂”。在传统美学课上,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的声音。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多种声音带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热情。比如,在讲到《形式美》一节时,谈及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声音时,就以高音低音为例,运用PPT课件,我是这样设计的:高音低音分别播放了台湾歌手杨培安的《我相信》和香港歌手梅艳芳的《女人花》,通过这两段音乐的播放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音乐的表情功能。又如,在讲到豪放和婉约这两种风格时,分别播放了名家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这两首妇孺皆知的宋词,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在听到这些声音时,全神贯注,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和体验。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拓展空间,可以在课后继续去发现美的事物和现象并用美的眼光去鉴赏。

2.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长青。”所以,有人就借此话说,基础理论课是灰色的,美学课也不例外。而PPT课件可以做到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以图片导入课题,以图片展示中外美学家肖像以及他们的主要理论著作,同时也可以使用PPT自带的模板,动画和彩色字体等,更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将音乐、视频文件做进课件,进入课堂。这样,从形式上,拥有了颜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眼球,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为,色彩的作用早已在自然界、生理学界得到了认可,由于色彩的作用,万物因此而增色生辉,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大自然更加美丽壮观。因此,将色彩带入课堂,能够点亮课堂之光,给美学课带了一阵清新的风(这一点对于美学课程来说尤为重要,也便于学生接受)。

3.变“无影课堂”为“有影课堂”。电影是一门试听综合的艺术,因其综合性的特征而被视为“第七艺术女神”,因其综合性的表现方式为大家所接受所喜爱,老少皆宜。我们同样能够运用电影的表现能力,将美学课堂打造成一个视听综合的大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如需要以具体实例加以分析时,在相关知识点讲完之后,可以使用PPT的超链接功能插入片段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在讲喜剧的表现特征时,教师在讲授了理论知识之后,再选播了金凯瑞、卓别林等喜剧大师演的电影片段,影像声音的刺激,无疑使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然而,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负面效应:

1.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

在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由于设备的限制,经常把教师的操作台放在讲台下的边角上,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整节课堂站在讲台下侧边一角,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直接看到的全是屏幕,整节课与教师的声音为伴,极少与教师的目光有沟通。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造成“满堂灌”固然不好,但像PPT引入课堂后若变成“屏幕灌”也未必是件好事。

2.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纯粹是放电影式的,一幅接着一幅的图片令学生目不暇接,或在文字出现时配以各种声音,或是可见始终有音乐声。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除了看热闹,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实践证明,当美学课程遇到PPT课件后,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通过大量图片以及音影资料的穿插,学生对美学有了亲近感原本枯燥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了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教学也就顺畅自然起来。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一些负面的效应,避免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避免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适当合理科学的运用,促进教学改革。

ppt德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课业 新生 专业认知教育 高职护理

课业一词译自英文assignment,也有人将其英译为“lessons”,“schoolwork”。原意可作课题、任务或课业解,但取义上多为专业课所用。有些高职院校在与澳大利亚TAFE合作办学过程中,经常使用assignment这一教学术语,并用中文“课业”一词与之对应。课业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较为广泛存在的形式是“课程作业”,是指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的学习情境结合职业要求设计的,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一般包括题目、背景材料、项目任务和评价标准四部分[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协作完成对任务的综合设计、文本书写等工作,有效提高护生综合护理能力,为高职护理应用性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近几年,我校尝试在语文、内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等多门课程中使用“课业”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课业”的使用也极大地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教学效果[2]。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在学生五年的学习生涯中,各个学习阶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各不相同。从行业对护理人才的能力需求看,在各阶段将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护理职业进行联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特别提出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生各阶段的临床见习机会,布置与护理职业相关的分层“课业设计”,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完成相关任务,从而达到能力的分层培养。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我校特色的护理专业新生认知教育而开展的课业实施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特指我校入校初、未开始理论学习前、军训结束后的学生。此时学生刚接触学校和老师,未曾开始上课,能听从老师安排,有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兴趣;对专业理解甚少,对新专业有新鲜感;期待穿上护士服,期待了解未来的职业和工作环境。

1.2方法。根据我校“三阶梯”的人才培养模式[3],专业认知教育安排在正式的理论学习前,时间长达一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护理专业,了解未来的职业、就业发展情况,提早进行合理的、有预见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知活动紧循“以生为本”的宗旨,含“专业介绍、解惑引导、适应提升、走进临床、梦想起航”五大模块。

1.2.1课业设计的基本框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新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还不太透彻,课业设计的主题不宜选择难度过高。为了让新生提前感受护理文化、了解临床工作氛围、熟悉未来的服务对象,学校特别安排学生参观校外多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因此,借校外实训的平台,围绕护患关系、职业道德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专业教师创设出紧密结合护理职业问题的情境,提出符合新生能力培养的课业――护理职业道德、护理礼仪。

每个课业设计可以设置2-3个能力任务,如:访谈2-3位临床护士,谈一谈对护士职业道德的认识;制作PPT,在班级内宣讲护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访谈2-3位护士长,调查护理管理人员对护士的仪容仪表要求;编制情景剧,团队展现护士礼仪等。任务设置既应简单明了,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太过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鉴于新生的专业能力还不足,每个课业仅包含3-4项知识点或技能,如:护士职业道德主要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概念及职业道德的内容等;护理礼仪主要让学生掌握站、坐、行、蹲等礼仪要点,护士服、护士帽的正确穿戴方法。

为形成规范,对课业统一设计格式,含扉页―情景案例―项目任务―项目设计―参考的学习资源―课程知识应用情况―项目实施途径与过程―能力标准―总结与反思―评价,学生按照规范步骤进行课业设计。

1.2.2课业设计的实施流程。课业实施过程包括前期构思、资料收集、资源汇总(包括所用的网络、文献、参考书、医院或社会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等)[4],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般3-5人一组,一人担任课业负责人。课业负责人进行任务分工,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把控大局,定期检阅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资料收集或调研情况及时进行任务的调整或增减。具体的任务或实施课业的形式有:资料汇编、文笔书写、沟通、调研采访、PPT制作、视频录制、情景剧编排、展示汇报等,根据完成课业的需要合理选择所需方式。每一位成员均有相应任务,均参与到课业设计过程中。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校内指导老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同时进行指导,小组的课业设计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2-3遍,针对指导老师提出的改进建议,及时补充、修改文案,完成课业任务后,小组制作PPT,在班级内汇报小组完成过程及特色创新之处,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等评出最佳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一份课业的完成周期为1-2周。

1.2.3课业设计的评价方式。课业设计强调学生能力展示的过程性要求,结果展示可有视频、PPT、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鼓励创新。制定统一的评价表(见表1),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院校合作性评价等开放式评价模式,客观公开地对小组课业实施情况进行点评,小组根据点评进行反思总结。

2.成果

2.1提高了学生的多种通用能力。从接受课业到成果展示,学生的沟通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资料收集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比如:在护理职业道德的课业设计中,学生搜集热点新闻,并对临床护士进行采访调研,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主题演讲。为了探讨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辩论赛,在专业中融入自己的见解,既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又让学生在博弈中进行知识延伸,能力得到提高。为她们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模式基础。

2.3形成了新生的正确专业认知。课业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就业,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的认知,借助临床实践平台,提供才华展示舞台,用课业记录学生的成长,为专业认知带来正向发展。比如:在护理礼仪的课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临床调研、校内学姐采访,总结出规范护理礼仪的基本要求,并制作PPT进行礼仪规范的汇报讲解,为更形象地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创舞台剧、编排礼仪展示,虽然是未接触过专业的一张白纸,但通过自己的知识获取,已经无形地形成了对专业的认知,护士的形象已深深印刻在学生心里,这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及临床就业非常有利。

在新生阶段,可设计的课业议题还有很多,课业设计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局限,都要依据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来定,其宗旨就在于找出最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学习途径,培养出符合临床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美贤.BTECHND课业的模式及其特点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6.

[2]沈建新.护理专业“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构建实证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7(24):86-87.

[3]钱美娟,姜声扬,沈建新,等.课业作为新型评价方式在整体护理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36):3433-3434.

ppt德育论文范文5

李治的职场故事,总和PPT有关,但又不只有PPT。

Liz一思考,PPT就笑了

代表佐治亚理工在全美研究生学术演讲比赛中夺得第二,10分钟轻取500美金奖金,是李治与PPT故事中最精彩的一个。

高手过招,自然已成竹在胸。但博士级别的竞争对手当中,那个唯一说Chinglish(中国英语)的人,而且是唯一的硕士生,却从腿肚子一路紧张到发梢。但李治是谁?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主儿。大赛前一天,头一秒,她还在海风飕飕的阳台上,可怜巴巴地听着自己声嘶力竭演讲的练习声被海浪吞没,为报名参赛懊恼到极致;下一秒,天公作美,穿透乌云的暖阳让她立刻灿烂到心底:“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连大海天空这样广、酒店这样高的舞台都站过了,还怕什么?”

傍晚开碰头会,灯光师调灯光,李治毫不犹豫蹿上台当起了试验品,从最初感到被灯光烤糊到最后享受灯光的温暖、被聚焦的,这十分钟让李治把舞台上的各种感觉体验到细致入微。第二天的比赛,依旧高手环伺,但紧张已经是过去时,那份兼具科学性和娱乐性的PPT,是她成为比赛当天一道风景的最大功臣。

李治与PPT的缘分开始于大四毕业论文答辩时,突飞猛进于远渡重洋到美国求学后。英语不熟练的她,经常需要先从网上找到类似的句子,再照猫画虎描下来,用到PPT中。至于口语,是在美国“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纠正发音,才能磕磕巴巴完成PPT的演讲。但即使这样,满分15分的发言,李治从全系最挑剔的教授那里拿到了16分。“我突然意识到,留学中和英语一样重要的是PPT,比它们更重要的是认真的态度。” 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自己富有创意的PPT,改变不少人印象中中国人只是doer(埋头苦干)的形象,告诉大家中国人也会show出自己,也有创意。

在读研究生期间,面对每个PPT,李治都是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非常认真、投入地进行准备。她总在琢磨:理工科课程内容枯燥,PPT如何才能既讲得清楚明白,还能趣味盎然?越琢磨,做出的东西就越发精彩,最后竟然“打动”了刻板的导师。这个原本一直要求学生用胶片、灯箱做presentation的犹太人,因为看到了李治的作业,第二年竟然同意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电子版PPT。

我不是杜拉拉

留学生涯即将结束,李治开始求职。寄出去的材料中,有一份简历,还有一份自我介绍的PPT。这份材料,加上之前在学校中的优异表现,百事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决定亲自面试李治,最后以至于亚太区VP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就雇用了自己的这位新员工。多年后,这位VP还喜欢拿着李治的那张光盘,去教育市场部的人,让他们学学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怎么营销自己的。

到百事总部报到的头一天,李治与发掘自己的伯乐共进午餐,伯乐给她传授了三条经验:学习专业知识,分享信息,带领别人和你一起干。这是李治最重视的职场真经,用直白的语言解读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是基础,分享信息是核心,而团结群众是结果――只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才有东西和别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交到朋友,而朋友就会在最需要的时候来支持你。“啤酒只是维系关系的1%,剩下的99%靠的是工作上的相互支持和信息的沟通。”

之后的日子,无论PPT,还是任何工作,李治的目标永远都是“做到最好”。老板会迫不及待地在百事全球会议的头一天就开始为她的演讲做宣传,而她也从菜鸟成长为职场达人、老板爱将,高调到一度“不招人待见”。

但一路上,那三条职场经验她一直没忘。磕磕绊绊中,领悟越发透彻。李治说,“我不是杜拉拉”,自己不懂也不教授升职的权谋,因为就像用大眼睛的伪装来吓唬天敌的虫子,再怎么伪装,也还是虫子。“我只会建议人们从别人的世界、从不停揣摩别人想法里,把自己解放出来,有上面那三条再加上道德的底线,闯荡职场就已经足够。”

所以,眼前的她,脂粉不施,紫色毛衫,平底鞋,一杯清茶香气袅袅,谈起工作中被气到掉眼泪的事情,谈起因为一心想回北京,而舍弃了在百事的大好前程并曾经后悔,谈起再求职曾屡遇挑战,是透彻的通达,“有机会,自己能力可以达到,做好了,我就很开心。”她在手机里保存着粉丝对她PPT课程的赞扬短信,选择“相信职场没有坏人”“当我受了委屈的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想明白了,就不觉得难受了。”

PPT是一种职业态度

李治做第一份PPT的时候,应该从没想到十年后自己会站到德鲁克管理学院和北师大MBA的讲台上,给精英们讲怎么做PPT,也没想到最后还出了一本书,不靠炒作纯透明地在卓越上的销量排名从四五十位到前三十名,而三月时已经一路冲到第六。

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问李治同一个问题:一个好的PPT怎么诞生?

若就PPT说PPT,有三条准则。首先,不能犯错。包括错别字、背景颜色不好,或者字体太小看不清这样的低级错误。其次,故事完整,有一个好题目,并且传递信息准确。第三,深入显出,让观众容易接受和理解,比如尽量少用一些缩写词等。在此,李治特别声明自己走的不是“模板路线”,并坚决反对PPT太花哨,正确性和逻辑性才是第一位的。

如果往深沉了说,PPT的诞生和完成品包含了太多职场信息,就好像一面镜子,毫无遗漏、毫不留情地折射出制作人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所以先有了优秀的人才,才有了优秀的PPT,用好PPT的人自然就能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同去参加展会,有的人会提前20分钟到场,检查场地、设备,把投影仪调亮以便观众看清内容,为了应对系统的差异,准备两个版本的PPT,并播放一遍确认字体、动画没有走形。有的人,事前信心爆棚,临场才发现问题。李治属于前者,那是她做任何事都未雨绸缪的习惯使然。而她的一些同事、竞争者很不幸,成了后者,自乱阵脚不说,结果自然难以圆满。“一个工作不够投入的人,做出的PPT和演讲必定混乱、平庸;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也必定会做出让观众会心微笑的PPT。”

因此,在看似多样的PPT设计、制作步骤之外,李治想告诉大家的其实很单纯:“PPT不是技巧,而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基于PPT至上的创意工作方法,让你提高效率,找到快乐。”苹果天天掉,牛顿却不是年年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才能真正带来职场好运。

李治说:“退休后,我要到798给自己的PPT办个展览。让这些精美的PPT告诉所有人,看似平凡的工作也可以是艺术的,是美的,是充满创造性的。只要用心,我们就是事业的主人,是生活的主人,是快乐的主人。”而职场中的你,是否也从她的故事中领悟到了work smart的真谛了呢?

英才背景

ppt德育论文范文6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听到语言、看到文字后,要通过大脑进行想象、加工,从而理解其中的情境,并和原有的知识建立起关联――这就是“理解”。如果学习者是一名初学者,就很难通过教学性的文字“逆向”地想象出具体知识的情境,即使想象出来,也不能保证是准确的、合适的。

而如果能通过形象化材料呈现出具体情境,那么学习者就可以在教师营造出的情境中进行感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维加工。

下图中的两种叙事方式,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起点不同,一个始于根据语音或文字而来的“逆向想象”,一个始于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感知”的教学情境。而且,这两者给学习者带来的认知负荷也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抽象,一个形象;一个认知负荷重,一个认知负荷轻。这也是大家都喜欢学习优秀微课的原因所在!

下面,我们按照知识的类别讲解叙事类知识和说理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

叙事类知识

对于任何学科和任何一个教学实施过程而言,“叙事”都是广泛存在的。它或用于描述情境,或用于承上启下,或用于阐释思路,或用于陈述问题解决方法。下面是几种典型的视觉化叙事方法。

1.数字故事型(无声)

数字故事是将“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讲故事方式。“数字故事”可利用PPT演示文稿来实现,它集文字、图片、声音等于一体,讲述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有一种类型的数字故事只用图片、文字来表达,不用任何旁白讲解。这就是一种“视觉化表达方法”。例如,数字故事“高三物理―认识光”,请扫二维码观看微课:

数字故事的优势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不仅能够充分传递信息,更能够打动学习者的情感。

制作数字故事所采用的技术都比较简单,制作者只需在PPT中根据故事情节,找到适当的插图,配上相应的文字即可,但在故事的创编、画面的艺术感、情绪传递的把握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掌控到位。

2.有声故事型

除了无声版的数字故事外,教师也可以在PPT画面之外配上旁白讲解,进一步描述情境,启发思路,引导学习者理解“语义”。例如,“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动物”微课,就是基于绘本的一个数字故事,再加上教师的配音讲解而来。

因此,“有声故事”的微课制作是在PPT画面的基础上,运用Camtasia等录屏软件,同步录制PPT和教师的旁白配音即可,实施起来相对简单。

3.精细化动画型

数字故事基础是以“讲故事”为内容的PPT,而教师所拥有的却是大量的教学PPT。那么如何运用教学PPT制作微课呢?

其实,只要教师按照“动感”“美感”的微课制作原则(本栏目前几期内容)将教学PPT进行改造,做到以视觉元素为主,一步一动,做得精细化后,也就是“视觉化叙事”了。例如,这个小学英语How to write an English letter微课,就是基于教学PPT进行改造,再配音讲解的精细化动画型微课。

数学虽然是一门讲“逻辑”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叙事。例如,把题目中的场景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示出来,或者把针对解题思路的叙述过程(思考过程),用线条、指示箭头或动画等方式勾画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例如,“假设法解鸡兔同笼”微课,请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该微课虽是专业制作,但用PPT就可以做出大多数的效果。

4.视频素材组合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评论、纪录片等都是以视觉化叙事方式呈现的。其基本的制作原理是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找到相应的视频素材,并将其拼接,为观看者提供视觉通道的信息来源,而这样的方式也完全可以用于微课制作。例如,下面的“诗话地理”微课,请扫描二维码观赏。

视频素材组合型的微课制作操作并不复杂,用Camtasia等视频编辑软件就可以完成,但是需要有海量的视频素材作为支撑,对计算机的性能也有一定要求,因而更加适合由专业人员(如多媒体人员)制作。

5.图片变焦型

微课制作中,合适的视频素材很难找到,但图片却比比皆是。制作者可以运用Camtasia等视频处理软件,对静态的图片进行“变焦”操作,就可以让图片“动”起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微课制作的难度。例如,下面的英语微课中就有一部分(从4分25秒开始)采用了图片变焦的方法进行叙事,效果非常好。

说理类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者掌握知识,还要使他们能够认同某些道理,如德育中的道德教化、语文课文和音乐中情感的理解等。

然而,要使学习者认同教师所说的“道理”,就需要建立学习者与“道理”间的关联。传播学和脑科学的专家研究结果显示:建立关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打动情感。也就是说,一切不能打动情感的“说理”,都是“说教”。

例如,下面“节约用水”德育微课,就用数字故事的方式,试图打动学习者的情感,建立认同。

ppt德育论文范文7

从认识角度讲,大多数班主任都能理解班会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班主任把它作为班级学习及纪律情况的小结,表扬先进、指出问题的“说教课”;有的班主任开展班会课是“临阵磨枪”,草率应付,从而使班会活动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还有的班会活动课成了班主任 或其他任课教师的文化课。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要开好主题班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班会主题要有针对性,选择有代表性的切入点作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

主题是班会的灵魂,只有选好主题,才能开好班会。

班主任必须经常了解本班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的契机,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映,班主任要针对学生日常行为及班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切入点作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主题的拟定则要求简明扼要、中心明确、切中要害,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对偶句,但是句子不能冗长。

二、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确定主题班会的内容

主题班会要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挖掘生活中的道德素材,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教育内容。从内容上来说,班会主题往往依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新近发生的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贴近学生的热门话题。

接手这届班级以来,老师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精心组织一系列主题班会,为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已经举行过的班会有:《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珍爱生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日语五十音》、《健康饮食,快乐人生》、《开学第一课》、《正确的运动方式》、《走过疼痛,才不枉青春》、《遇文语文》、《速学数学》、《吟语英语》、《勿理物理》、《终极一班非一般》、《如何与家长相处》、《沟通的艺术》等等。

三、从小处着眼,“小”中见“大”,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班会主题要小一点、亲一点、近一点、实一点,在一个侧面或一个点上深化,反映丰富的内涵。按照“近、小、亲、实”的原则设置情景,师生在情景中参与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要运用疏导、参与、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用心去看、去想、去做,采用开放的活动控制方式,引发和鼓励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开主题班会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班会步骤是主题班会的重要环节,所以要提前精心设置。每一次班会,老师都组织班委会按如下步骤完成:提前一周拟定主题、推选主持人,或学生自拟主题、自荐主持;做好思想发动工作。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向全体同学发出通知。因为班会是面 向全班同学的,所以要充分调动全体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做好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后,主持人围绕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提前三天交班委会与老师一起修改、补充、定稿;在每周一班会课前在黑板上写好主题、打开PPT等准备工作;召开主题班会,拍摄精彩瞬间;师生点评班会;及时对班会进行小结和PPT一起发自班级日志或群共享,分享全过程。

这样,全班大部分学生主持过班会,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主题班会成为班级建设的一个切入点。通过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老师进行科学引导,有效激励,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风;优化共性,巧妙指导,形成强有力的班级凝聚力;科学设计,恰当调控,构建高雅的班级氛围。

四、师生互动,注意反馈巩固,引导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提升精神境界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活动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真情感染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适时评价、发现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ppt德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英语阅读课 教学设计

阅读理解是学习者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目前高职英语阅读的整体情况看,很多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都有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有:学生基础差,词汇量不足,运用能力差;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基础能力呈倒金字塔形;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改变,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不浓。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q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将人类智能分为八种智能:1.语言智能: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能有效地进行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能: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5.音乐智能: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6.人际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7.内省智能: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8.自然观察智能。在随后的研究中,霍华德q加德纳将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归纳为四点,即智能多元性、强调差异性、强调实践性和创造性以及可智能开发性。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念的提出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在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试行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里就提到“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这也反映了多元智能理念倡导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理念。多元智能理念让我们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短处,而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让拥有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锻炼的机会。下面,笔者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中的 Funny road signs from Around the World一课为例,谈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1.音乐智能组表演唱英文歌Sailing。学生们自弹自唱,既充分挥优势,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即将进行的课堂意境。

2.语言智能A组的同学们进行课文朗读接龙表演。课前任务:组内成员各自分工领取朗读任务,单人朗读、双人朗读皆可,以完成整篇课文为目的。此环节让语言智能组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练习提升对单词和句型的理解和记忆。

3.视觉-空间智能组和语言智能B组的同学共同进行PPT展示与讲解。课前任务有两项:语言-智能B组负责整理课文对road signs的分类,视觉-空间组负责收集世界各地有趣的road signs,然后根据语言B组的分将图片制成PPT。课堂任务:两组分工合作,视觉-空间组播放PPT,语言B组进行分类讲解。学生们分别整理了课文五个类型的road signs:miswritten translation;unusual warning;illustration that just don’t seem right;an offical highway sigh ;something written on a shop window.

4.接着,逻辑/数学智能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课前任务是:使用skimming的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1)Most road signs you come aross are straightforward.2)Taking pictures of funny road signs while traveling is a favorite pastime for many travelers.3)Here’re a few funny road signs found from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they’re all real road signs. 之后再分析各段中心句与标题的联系以及各中心句的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整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拟出文章的框架。

5.内省智能组使用scanning阅读法,进一步地分析课文。

6.其它智能组的运用:身体-运动智能组和人际智能组进行角色表演,如采访表演、小段肢体语言表演(扮演司机和游客)等。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每个班的学生情况不一样,因此并非所有的智能小组活动在一节课内全部用上,在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组合使用。

三、小结

教学有道,但教无定法。多种智能理论的运用能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但在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时,也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逐步完善多元智能组的功能和修正教学设计。同时,如何通过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设计y让学生的多种智能充分展示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晓燕.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18(6):129-132.

ppt德育论文范文9

    1 基础教育

    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工作十分重要,虽然社会进步,计算机普及,但毕竟有些偏远山区学生并未接触过电脑。或者有些同学只是略知一二。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应该采取分级教育的方式。在实际课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及时发现相应基础较差同学,在进行全班授课的同时对基础较差同学相应提点。而为了照顾全体进度在前期教育中可突出互联网和电影娱乐等多媒体等兴趣教学,即为基础较差同学提供了学习机会又提升了基础较好同学的学习热情。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该重视基础教育,但也应该切实注意到现行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过深过广,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可以适当跳过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如在学生并未接触计算机的前提下,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大量灌输CPU原理,制程,二进制代码、单片机、GPU并行计算等看似基础的问题往往会失去重点,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困惑迷茫。应该取而代之的采取重点了解电脑Windows操作系统,实践电脑的多媒体功能等较为实用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内容。教育中应该发挥校园网、课件多媒体、机房的示范效果对基础过差学生产生示范效果,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计算机的应用中,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此类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课本教述如何开机关机建立文件夹等枯燥内容。

    在此基础教育环节中还应该注意到对从未接触到计算机的同学设置相应的补习,例如基础的Window操作,打字练习、甚至不会使用键盘鼠标等。我们的主张是对此类教育一定要单独辅导,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此类学生并不多,并且比例呈逐年下降。因此要求相应的教师一定要具有耐心和职业道德,对此类学生进行基础的手把手教育,实际过程中可以利用全班上机自由操作时间对相应同学进行辅导。

    对于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但并未精通的学生,这类同学的特点是能够熟练的使用QQ、浏览网页、下载歌曲电影、玩游戏等娱乐功能,但是对计算机原理、硬件知识、编程原理等一无所知。此类学生应该对其给予指导,从计算机硬件入手,讲述计算DIY的基础知识用于引起学生学习硬件知识的热情。并以互联网安全等人人都会碰见的问题等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学习互联网知识的兴趣。

    教学中还经常碰见一些能力很强,对信息技术、硬件知识掌握很深,甚至能够完成简单编程的同学。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此类学生完全没有吸引力。这些同学现在掌握的知识基本可以做到免修。但为了更好在基础教育环节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可对此类同学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诸如让他们设立一个项目组,构建他们真正感兴趣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些课题应该做到既蕴涵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留思考和发挥的余地,诸如让此类学生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年级或班级的网站,经营一个论坛,开发一些具有针对性如学生选课课程表之类的小软件等。既起到了相应的教学作用又能够引起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能够极大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应用软件强化

    在当今社会中,应用软件才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才是最贴近应用为学生提供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核心。但是由于教材的陈旧和相应教学思想的保守,现行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很多学校的教材甚至是2005年之前的面向21世纪教材系列,里面有些相关软件早已被社会所淘汰、甚至相应软件公司都已经倒闭。例如97版Office,Windows95操作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