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村建筑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13 17:07:07

农村建筑论文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1

根据对江苏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分析,并通过统计大量文献中对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指标的描述,可将江苏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节能评价指标归纳为建筑外形设计、围护结构、设备节能、新能源的利用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评价。对这四个指标做进一步分解,可以得出19个子指标,

2江苏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综合评价方法

2.1信息熵方法对建筑节能评价指标的筛选

为了从已经构建的初始评价指标中提取主要评价指标,可以采用信息熵法剔除其中对评价影响不大的指标。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如下:第一步:将初始的指标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假定所选的评估对象有N个,初始的指标有M个,则可以构建N×M阶的矩阵,定义为矩阵A。按照式(1)进行标准化后的矩阵为A′。a′ij=(1)第二步:熵值的求取。令pj表示熵值,则,Πij=pj=-ΠijlnΠij(2)第三步:熵权的确定。Wj表示求出的熵权的大小,则,Wj=(3)第四步:确定某个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权重值用Qj表示,则,Qj=(4)第五步:将第三步求出的熵权与第四步求出的具体权重进行结合,剔除冗余指标,确保评价的稳定性。

2.2BP神经网络方法对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综合评价

BP神经网络可以用于逼近任意的一个非线性的函数,同时具有超强的自适应以及存储能力。采用BP神经进行评价时,其运行的主要思想就是将搜集到数据输入到该系统中,然后系统进行自我训练,拟合各指标间的最优关系,并自动记忆、存储所选指标对综合评价对象的影响权值,继而对类似对象做出客观的评价。在进行BP神经网络训练之前需要构建BP神经网络结构,主要需要以下参数。

(1)BP神经网络的节点数与层数的确定BP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需先确定输入、输出层节点数、隐含层的层数以及隐含层节点。输入层节点数为指标个数,输出层节点数为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常采用一个隐含层。隐含层节点数可根据式(5)确定。Ny=(5)其中,Ny表示隐含层节点数;Ni表示输入层节点数;No表示输出层节点数;NP表示训练样本个数。

(2)BP神经网络相关参数的确定确定BP神经网络结构后,需要确定网络函数的选取、初始权重的确定、期望误差、学习速率、训练次数等相关参数。

3江苏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的综合评价

首先对初始建立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剔除其中可能对评价结果有干扰的影响因素。聘请10位专家对初始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然后依据信息熵方法进行处理,最终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标包括b11、b12、b13、b14、b21、b22、b23、b24、b25、b31、b32、b33、b41、b45、b46这15个评价指标。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即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各一层,输入节点数为选定的评价指标数15,根据式(5)确定隐含层的节点数为7,输出节点数为1。函数采用Sigmoid函数,初始权值为[0,1]区间的较小的数,误差期望为0.01,学习速率为0.001,训练次数为10000次。笔者选取了江苏省某地区的6个农村住宅建筑作为评价对象,以其中的5个作为训练样本。数据主要是通过调查得到并做归一化处理,聘请相关专家对这几个样本进行综合评分,用t表示。经过训练,将第六个样本作为评价对象,采用该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各指标的初始值见表3。采用经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的最终评价结果为0.932,这与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出的评价值0.927相比,误差为0.005,相对误差为0.5%。这充分说明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是可行的,且其评价的精度比较高。

4结语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村建筑 ; 更新管理

[Abstract] the rural possessing ecological aesthetics,culture, landscape value and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and other functions, and has a good visual quality, fresh air, clean water, unique culturalresources and abundant tourism resources. However,due to the current rural new or rebuilt construction has been unable to reflect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traditional culture, so that the whole building sufferedserious damage style rural. In order to curb the overall rural architectural style continue to suffer damag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buildrural buildings are updated and will update the buildprocess into the orderly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to back the rural architectural style improvement, providea reference procedure.

[keyword] rural construction; updat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为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农村建筑进行更新建造,并将更新建造过程纳入政府有序管理之中。本文提出的农村建筑包含传统乡土建筑、现代农村建筑这两种形式。笔者认为只有传承传统乡土建筑的设计管理理念,才能推动现代农村建筑(主要指农民建房)的更新发展,从而更为有效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建筑现状分析

建筑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其随着社会演变而不断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它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作为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带给人们的贡献巨大,另一方面,它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影响了和谐发展。因此,农村在建设现代建筑过程中,应注重吸收传统乡土建筑的理念,将建筑特点、环境等方面与社会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和谐统一。

1.从社会发展方面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是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人口快速膨胀等因素,推动了农村建筑的快速更新,从乡土建筑中延伸出来的农村现代建筑五彩纷呈,多姿多彩。

2.从外来文化影响分析。中国传统乡土建筑根据屋顶分硬山、悬山、歇山等形式,具有就地取材的特点,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受近现代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建筑的文化特色有所转变,农村建筑也深受影响。

3.从规划设计因素分析。农村建筑受农村规划和土地政策限制较大,当前的农村普遍没有编制村庄规划,且受土地农保制约和农转用手续繁琐影响,大多数的农村都不能满足农民建新房需求,以致农村违章建筑呈蔓延之势,既妨碍了正常的农村规划建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又破坏了一批乡土建筑、破坏了农村现有的环境。

二、农村建筑从乡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更新

1.在更新过程中注重乡土建筑文化与农村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运用。传统乡土建筑中,将由风水学说产生的中国建筑称之为中国乡土生态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建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所以在农村建筑的更新过程中,要注意历史文化的运用,注重把握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其中水、风、土、气论述雷同于当代科学中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以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与资源的处理运用。

2.在更新过程中注重乡土建筑环境与农村现代建筑环境的结合运用。人、自然、社会、建筑需要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发展状态,在农村建筑更新过程中,规划应考虑建筑的选址与布局,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农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有了更好的掌握和认识,农村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融入自然元素,还更应放入丰富的社会色彩元素,从而保证建筑与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

三、加强农村建筑更新过程的管理

1.加强农村建筑的规划。管理农村建筑,要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同时考虑空间、位置、安全、节约、环保等方面因素,并且结合农村地形地貌和乡土建筑、人文环境的实际,尽量编制体现农村特色、时代特征的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村庄建筑景观风貌。特别是要立足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山林、田野和水系进行综合规划。通过规划,协调好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和文化、体育休闲活动的关系,彰显新型农村村落社区的居住、生产和民俗文化等综合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当下农村建筑设计不合理、建筑布局杂乱无章、浪费土地资源等不良状况。

2.加强农村建筑的整治。对各项农村建筑的审批、检查力度要加强,严格按照规划审批建房,不批准无村庄规划、不按规划选址等建设项目;不批准破坏生态环境、损毁传统乡土建筑等建设项目,坚决取缔未批先建、少批多建、违规乱建等违法建设,鼓励建新拆旧,以解决农村建房宅基地不足,提高农村现有宅基地的使用效益。加大协调,区别治理不同类型的违章建筑,把拆除违章建筑与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3.加强农村建筑的引导。农村群众建房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不少农民建房观念比较落后,因此,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必须要加强对村庄规划、农村建房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制意识,自觉依法依规建房。同时,在农村建筑的更新中,要充分发挥典型引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统一规划建设若干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农村公寓和农村新社区,统一建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污水处理系统、道路、供水供电、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倾力打造花园式的农村新貌,引导农村建筑的走向。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农村现代建筑的更新过程中,规划者、管理者应树立生态建筑环境、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理念,充分考虑传统的民俗文化、地域环境条件、乡土建筑的特点以及建筑流行性的特点,规范规划建设,保证有序管理,引领最新走向,从而使农村现代建筑符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农村群众生活品质相适应。

【参考文献】

翁志成,刘健哲;国土规划与农村发展;第七届国土规划论坛;2003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3

关键词:义乌农村居住区 耦合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start in the round, Yiwu ushered in a new round of construction boom, the city changes change rapidl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ike a raging fi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Yiwu new rural are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unbalance problem undertook study, built Yiwu to the new rural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construction system coupling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settlement of Yiwu, existing problems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simila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Yiwu,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upling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资源一经济一环境一社会之间的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农村住宅平均使用年限普遍过短,这在经济极为发达的浙江义乌更为突出,根据在义乌城乡结合部地区抽样调查显示,农村住宅平均寿命约为20年,个别地区农村住宅寿命不足15年,住宅过短的使用年限不仅造成经济成本的增加,而且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加剧。此外,在义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明显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多数农村在村庄建设规划、建造实施、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欠缺经验,具体表现为:农村建设无村庄建设规划,无建造技术标准,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之间矛盾突出,缺乏协调,基础设施等建设滞后,不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不注重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和文化的培育等[1]。因此,农村住宅区既有建设模式急需完善,同时,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函待解决,才能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促进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1.义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建设品位及建设标准不高,存在着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

为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义乌市城镇化水平,自2000年开始,义乌市陆陆续续开始了城市周边新农村建设工作,义乌城市规划院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向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学习,并在满足广大村民愿望的基础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旧村改造规划工作。规划设计要求,凡是进行旧村改造的村庄,不论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土地面积大小如何,每户均建造为4层半,建筑外观立面、色彩、空间构成基本相同的连体排屋。连体排屋在义乌城市周边

图1 义乌某旧村改造后效果图

周边的大规模出现,使得义乌城市规模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城市的美观度,整洁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广大农民瞬间享受到了城市居民,甚至优越于城市居民特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随着旧村改造的不断深入,由此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虽然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中到处都是4层半,甚至3层半,高度不超过13米的连体排屋,见图1,俨然一个农民城,这与经济极为发达,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义乌城市形象极不相称,更为严重的是,旧村改造中,广大居民享有超大居住面积的同时,却发现旧村改建后,建筑密度超大(超过了40%),绿化率极低(低于15%),在2009—2012年新建的村居建筑中,除了新建房屋和宽敞的水泥硬化路面以外,几乎看不到绿地和树木的影子,更谈不上村中有公园,门前有绿化,与想象中别墅的身份极不相符;另外超大连体别墅的建成,造成居民有房住不完,房屋空置率很高,这给寸土寸金,土地资源有限的义乌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土地的严重流失,使得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村无业游民逐年增多,靠房屋租金过日子成为义乌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

1.2建筑外立面雷同,统筹规划滞后

在义乌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每年都有大批崭新的旧村改造村居建筑落成,综观义乌的旧村改造建筑,不难发现,所有旧村改造建筑外观造型除了色彩方面略微有差异以外,其外观形状基本相同,在义乌,看不到村与村之间建筑的差异,感受不到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统一设计风格,统一的建造经营理念实在有悖于义乌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在新农村规划设计方面,对未来发展缺乏长远打算,规划设计一味迎合群众的经济利益,导致大量“三和一”用房在新农村建设中屡见不鲜[2],图2为义乌某村旧村改造房屋中最为常见的两间用房平面方案图, “村村专业街,到处是作坊”式的镇村工业发展现象在义乌非常普遍。

图2义乌某旧村改造平面方案图(2间)

1.3 过分注重房屋出租经济效益,忽视绿化及环境保护

近年来,义乌在环境保护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0年5月,义乌名列全国绿化委员会刚公布的“全国绿化模范县(市)”,成为了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2008年,义乌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森林城市、品质义乌”为目标,确立了创建森林城市的目标,提出“森林下山、上路、进城、入村”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工作。义乌市还相继实施了绿色村庄、城市绿肺、立体绿化、废弃矿山修复等十大民心工程。这些项目的开展为美化义乌,改善义乌生态环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土地资源稀少,农民想多建房以提高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在义乌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义乌的许多村庄在旧村改造中,村中绿化率由原来的大于30%降低15%以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这就导致很多新建的村庄,除了漂亮的建筑,繁华的商业街,几乎看不到一丝绿地,一棵树木,见图3所示。村民在建房过程中,基本上将第一层按商铺进行处理,中间层根据出租要求划分为多个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所需。通过旧村改造,很多村民靠租金提高了经济收入,但是随之而来的脏乱差现象在新农村中日益增剧。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社会冲突逐年增多,直接影响到义乌的和谐稳定,这已成为义乌在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3缺少绿色的义乌新农村建设

1.4 新农村建设滋生了一批懒汉村民

城市的快速扩展,新农村的加快建设,极大地推进了义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经济的繁荣,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义乌,外来人口的剧增,带动着出租用房市场迅速发展,但是原本作为人文优势的东西被弱化,凸现出特有的“文化硬伤”。主要表现在:部分村民靠房屋租金生活,根本不愿就业,缺乏进取精神,部分富二代满足现有的生活,开始比吃、比穿住、比豪车,沉浸于吃喝玩乐之间,外来人口的增多,导致部分义乌本地家庭矛盾突出,离婚率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义乌整体市民素质的提高,有悖于义乌向国际化迈进的战略意识。

2.义乌新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的总体要求

为了引导农村生态村建设,促进建设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12月5日了国家生态村创建标准(环发【2006】192号)提出了建设部级生态村的建设指标体系和标准。义乌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设要求:(1)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村容整齐、绿树成荫、水清汽洁;(2)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我保护环境意识强;(3)经济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4)有村规民约和环保宣传设施,倡导生态文明[3]

3.义乌新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耦合

3.1 耦合的概念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l6]。它是物理学概念,后来被引入到对系统关系的分析研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资源系统,城市交通,物流、供应链,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通过对义乌新农村建设中各要素耦合作用的协调程度的研究,可以分析并解答义乌新农村居住区建设矛盾和问题,并运用仿真手段模拟不同条件方案进行优化决策。系统耦合可为协调义乌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化建造模式转变,优化农村住区建设管理决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4]。

3.2 建设系统内耦合机理

义乌新农村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藕合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住区开发建造行为与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四个子系统内的耦合;另一类是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四个子系统间的耦合。这两种耦合共同决定和构成了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机理。

生态居住区建设系统开发建造包括:居住区建造时序、农民住房建设、基础

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四个因素。资源子系统包括:建设土地利用、建筑材料利用、建筑设备利用、劳力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清洁能源利用等六个要素,建造主分量中的建造时序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和拆除回用等四个阶段,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均需一定条件的资源支撑,建造时序各阶段则要求输入不同类型的资源条件。从显性影响和直接需求分析,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考虑上地的利用和建筑材料利用等,建设实施阶段需要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劳力资源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等,运营管理阶段需要建筑设备利用和清洁能源利用等,拆除回用阶段需要考虑建筑材料利用等[5]。

3.3新农村生态住宅区建设系统内总体耦合关系

根据对建造主分量与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子系统内的耦合机理分析,可构建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内总体耦合关系[6]

图4新农村生态住宅区建设系统内总体耦合关系

4.利用耦合关系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利用耦合关系进行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彻底颠覆了义乌固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改变了义乌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建筑高密度、低容积率,低绿化率的现状,规划中引入新的规划理念:公园式居住+公园式购物模式。公园式居住模式使得整个小区休闲和动感,整个居住区被绿色包围,呈现出生态、自然的园区景观,也体现出“在绿色中运动,在森林中呼吸”的设计理念;公园式购物模式使得居民在购物中游玩,在游玩中购物。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陶冶居民的生活情操,从而彻底改变义乌目前混乱的居住状况。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研组.改造“城中村”建设农村新社区[J].调研世界,2006.08:28-30

[2] 王影.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7:11-12

[3] 刘盛楠.生态住区实现技术的探索 [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7(3):l-16

[4] 王永初,王启志,耦合度的新定义及其应用. 华侨大学学报 1999,20(3):273一277

[5] 何绍福.农业耦合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6]姜涛,袁建华,何林.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系统分析模型体系.系统工程

理论与实践,2002,(12):67一72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字: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伴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发展以及现阶段城乡经济蓬勃发展,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由传统的瓦房古建筑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迈进,农村住宅建筑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向安全性,多样性方向发展;但我们还应认识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解决措施。

一: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出现的相关问题探讨

在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农村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应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住宅出现的相关问题时进行合理化,高效化,安全化设计的重要因素。

抗震性能偏低

鉴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依然存在众多居民居住于土瓦房建筑等现象,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未达到城镇化水平;因此,在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面并无专业性防震措施和防震设计,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和专业测量工具,民众兴建楼房过程中基本靠经验以及目测;由此造成施工技术不完善和抗震柱,圈梁拉结钢筋规格,地基承重台最大荷载力等均未达到预应力要求。并且,在地震灾害中,由于混凝土或砌体墙结构等抗震特点,在地震中极易破损,即使不坍塌,也会造成大面积裂缝,造成房屋结构毁坏。

缺乏整体性规划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新时期,部分农村居民享受国家拆迁保障房,但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居民依然选择自建民房住宅。由于农民在施工技术以及设计规划中缺乏专业性和指导性;其住宅设计风格延续“四白一顶”设计理念,住宅整体规划上依然实行杂乱无章,开垦建造的粗放型住宅开发方式,在大量占用有限资源同时,不利于土地综合利用以及建筑整体性,规划性建设;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相关质量问题

在农村自建住宅房中,由于住房环境和建筑条件有限,以及居民对自建房要求不高,因此在采光性,保温性,消防性等方面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并且非专业性建筑设计更会在建筑规划中出现数据分析,地质勘测错误造成的建筑质量等问题。

例如:在地基建设过程中,地基深度受楼房整体荷载力要求限制,但在农村自建房中,多数住宅地基深度由民众经验决定,并非结合住宅荷载力以及地质土壤来决定,因此,造成较大安全隐患。

二:新时期农村建设中建筑设计对策研究

新农村住宅建筑应统筹兼顾民众经济水平,人文风俗以及房屋质量要求等方面因素,建设具有地域特点的新型建筑,在实现方式上,应做好如下几点措施: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城镇化建设趋势逐步开展以及经济建设的日益加快,新时期乡村民众在确保生活物质条件满足前提下,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精神娱乐方面的深化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基层社区服务,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例如:医疗机构,教育事业机构以及娱乐设施机构等在满足日常民众生活需求同时,提升生活居住质量。

在实际建筑整体化设计中,合理规划社区文化站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规划建设,确保以教育文化事业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坚持“统筹规划”的基本原则,实行齐整,规划,整洁性为基本目标,加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

2. 设计方案选择上

建筑混合结构抗震性能总体设计理念应保证建筑结构在强震震感下仍保持良好抗震能力。为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结构体系控制设计;在抗震设计方案选择上,尽量选用体形简单、平面对称,规则、抗侧向力和综合荷载力的体系刚度与承载能力变化连续相对均匀的建筑设计方案。

3. 建筑结构局部抗震设计措施

由于我国处于地震带,因此地震成为不可避免话题,在进行新时期农村住宅建设规划中,应强化建筑体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不倒,大震可修”。

3.1 住宅楼房抗震设计

针对农村住宅地基差,预应力不强等情况,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通过针对性措施,包括前期地质勘测,地形地貌,岩石土层等进行合理科学分析,或通过地质局查询相关地质资料,充分研究场地条件对地基以及上部结构震害预应力情况,减少地质或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住宅抗震性能下降。

在实际农村住宅地址选择中,应避免软土地基或岩石陡坡等不利地址。在建筑结构选择中,尽量选取钢混结构取代砌体墙或瓦房结构,并在地基和上部建筑之间架设防震垫以缓解地震波巨大冲击造成的影响。

3.2 局部强化措施涉及

为提升农村住宅建筑预应力及抗震性能,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明确从地震破坏机理表明:在地震冲击中,各相关构建连接部位是整座住宅最薄弱环节;因此对于主体建筑结构应建立牢固连接装置,确保主副体结构建筑特效。

例如:在楼板与砌体墙结构之间增设附属构件设计,确保其稳固性。

结束语:

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是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新农村改革规划的重要举措,在认真做好新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及整体规划建设中,应强化农村住宅整体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质量,当地政府为民众营造舒适,安全居住环境以及注重民众精神文明阶段建设。

参考文献:

[1] 任云英;刘淑虎;;基于新农村建设前景的自更新住宅模式初探[J];山西建 筑;2007年24期

[2] 房志勇;黄炜;林川;;新农村住宅更新改造的设计实践[J];工业建筑;2007 年06期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区域性审美构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符号审美的概念出发,运用符号学的观点,提出走中国传统文脉继承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道路,得出中国新农村建设区域性审美构建方式。

国际著名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说:“土生土长的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及各地区民众对自然环境认识的差异和其方法的选择,形成了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建筑文化模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根植于本土地域的独特文化资源。农村建筑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体现,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对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中国受外来文化冲击的社会文化状态下,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建筑中继续发芽,不埋没于世界文化大潮中。寻找适合中国有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和探索应遵循的理念变得尤为重要。

1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区域性符号审美存在的问题

1.1中国区域性符号审美存在的问题

1)千村一律。中国农村各地一个样,无地方特色。2)一些地方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所谓的新农村建设,也意识到了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地方政府村与村之间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甚至“废旧立新”,把原有的旧村庄全部拆掉,重新建立“新”的村庄,不理解“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造成了传统文化丢失,自然环境和历史建筑严重遭到破坏。4)农民之间盲目攀比,在民间,特别是北方农村,存在比“层高、地基高”“房宽”的建房习俗,造成了空间和材料的浪费。

1.2国外可以借鉴的方式

韩国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韩国农村从注重家教、构建和谐农村;公司帮扶农村共同致富等方面努力,新村运动后农村生活环境胜似城市。日本农村中,坚持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将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的原则,在农村地区,既不会出现成排成行的“别墅”建筑,也没有宽广的马路,居民分散居住,功能划分明确,村落环境非常的优美,人们生活闲适、富裕,处处呈现出一幅美好的田园景色。德国经历了从传统农村到现代化农村,再到生态农村的转型。德国农村建设中,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特殊地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应用,都巧妙地与现代旅游相结合。

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以下几点人手:1)合理继承传统文脉,与现代生活相结合;2)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3)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4)加强农民文化素养教育,提高农民审美水平;5)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其中,运用符号性审美,合理继承传统文脉,使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是构建新农村区域性符号审美的主要方式。

2新农村建设中区域性符号审美构建方式

2.1文脉性继承

如何提炼传统建筑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的传统建筑的灵魂,把握好中国传统文脉。冯友兰先生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抽象继承”的基本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这种‘抽象’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传统文化和思想经过时间的过滤,保持下来的精神价值,是抽去了具体的特殊的历史内容与形式之后保持下来的某种精神特质;不是对传统建筑形式、风格、式样的简单模仿、照搬和剪贴,而应认知与体悟其内在的精神信仰、审美意境和对空间的特殊认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深刻把握传统建筑文化超越性的内涵”。吴良镛先生也曾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做过深刻阐述,他说:“所谓‘抽象继承’是指从建筑传统中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设计哲学、原理等)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

2.2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传统文化“抽象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要用抽象的方法加以表现,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为足以支持与指导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资源,这其中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我们应该从社会伦理、社会文化、观念形态以及民风民俗上去把握传统民居的特征,去审视其内在气韵和空间意境,深入到文化,避免局限于其功能和技术层面。当代很多著名的建筑大师对于传统建筑文脉的现代应用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崔恺先生在北京丰泽园饭店设计中再一次延续了中国建筑传统,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传统建筑语汇的运用上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神。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筑波中心,包括西方从古典时代到米开朗基罗、列度等西方传统建筑师的很多建筑符号甚至现代建筑常用的各种符号,却唯独没有日本传统的建筑符号。但整个建筑的空间和形象却让我们感到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其实,筑波中心建筑虽然词汇几乎完全来自西方,但是运用的是日本民族的语言组织方法,这也恰恰说明了唯一产生强烈民族特点的是组织词汇的语法。这种建筑的语法根源于历史特点却永远随时代更新并期待着被重新定义。矶崎新的设计手法告诉我们,传统文脉不仅仅与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相结合,也应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把国外好的建筑词汇运用民族的精神,即传统文脉加以组合的重要性。

2.3符号性审美

传统建筑文化中我们抽象出的无形的东西,也就是传统文脉始终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我们运用符号学的观点,重新审视和强调符号审美在传统文脉继承上的重要性,以期达到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应用。符号论美学盛行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方美学界,它的奠基人是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卡西尔指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艺术作为人所创造出来的可以直观的符号形式,不是对现实的摹仿,而是对现实的发现和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

“符号”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把感性的具体内容抽象为某种普遍形式,使之代表一定的意义。卡西尔的学生苏珊·朗格提出“情感符号”,也即是艺术。她在《情感与形式》中指出:“一件艺术作品往往就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作家思想状态的时候,如果它们代表人,很可能就表达某种面部表情,以显示人所应具有的情感”。艺术“成为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运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验”…l。

在朗格看来,艺术创造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的抽象,是制造非现实的艺术“幻象”或“虚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与朗格之所谓“虚象”事实上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正如“绘画空间是一种符号性的空间,它诉诸于视觉的组织结构是活生生的情感表现符号”,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的事物,具有某种传达性,是社会文化载体,是一种文化符号形式,建筑也就构成符号的一般性特征,传统文化语言也是一种符号性语言,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符号。不同地区的建筑又有着各自符号语言,形成了建筑文化地理特征,即区域性符号审美。苏珊·朗格曾说:“一个记号只能被理解为使我们去注意被它所规定了的事物或情况,而一个符号却能被理解为当一个观念呈现时,我们所能想象的一切东西”。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建立符号性审美的重要性所在。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乡村社区 营造 中国建筑学 改良分析

乡村社区营造中渗透着一个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中国广大乡村社会的现代建构,最重要的地方在于着力在整个的农村中建设一个现代化风范的社区环境,所谓构造也是建设一个最新的社会组织构造,换一种说法就是乡村社区营造就是要对整个乡村社区条件与环境的改造,最近一些年来,建筑学逐渐影响着乡村社区的建设,更多的相关人士已经积极加入到这一行业,积极支持现代乡村社区的营造,而且在建造过程中也是对建筑学这门科目的建筑观念与思想的革新与改良。

1 乡村社区营造与建筑学改良的实例分析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乡村社区建设就已经融入了建筑学,最典型的代表为:延安枣园为黄土高原的农村地区创造了一个带有绿色生态理念的新的乡村社区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当地的著名建筑专家融入其中,从建筑学角度对这些现象做出分析和研究,并在农村社区建筑物风格与社区环境的营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建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学科进入了整个乡村地区,作为一种积极力量,支持着整个乡村社区的建设,同其他时代因素共同促进建筑学的全新反思与改良。

2 乡村社区营造中的建筑学改良

2.1 服务于普通民众的建筑学价值观改良

建筑学一路走来经历了从民间利用到专业技术的过程,至今,建筑学已经成为一类高雅艺术,这项技艺已经成为建筑界的重要价值观。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更多的建筑专业人员已经融入到乡村社区建设中,在指导乡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这些建筑师们也在面临着一种角色的转变与价值观的重新审视,他们工作在落后的乡村地区,自然不再彰显学者或文化人的魅力风范,而是转向朴实的建筑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思想与工作内容也更多地转向实在的乡村社区建设服务,更多的是思考怎样建设这些乡村社区才能为当地人们营造一个更加舒适、温馨、美好的乡村社区环境,达到他们的生活理想状态,满足他们的心愿。

2.2 建筑学的内省:认识论的改良

第一,建筑学的社会功能与工具作用的深层认识。投身乡村社区营造事业的建筑业内人士都在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建设应该更加关注于其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建设必然会产生一些社会功能,他们的任务就是要使确保建设行为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在四川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建筑师们在建设这一任务中的主体思想就是要通过建设和谐、美好家园,慰藉那些受伤的心灵,抚平那些疼痛的伤口。对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则要结合其风俗文化特征进行积极建设。四川绵竹的公共场所建设,因为当地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就要将与集体主义进行全新的结合,以此来为当地的民众提供巨大生活便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学不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而是要同更多的学科、更多的社会知识结合起来,建筑或者建设更加突出其社会功能,特别是最近一些年以来,乡村社区以及一些落魄的城区在社区营造这一方面也逐渐呈现出建筑与建设的社会化功能,从诸多的建筑活动中也能够分析出,建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力量正在逐渐改革着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替代的力量,这一观点在已经被建筑学界广泛接受,也就是说,建筑学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学科或者技能,更多的则是一种社会行为。

第二,建筑的本质与基本问题的再认识。从现阶段多数乡村社区建设与建筑建设中能够看到重要现象:那就是建筑师们在探究建筑学这门学问的同时,更多地则是将其现实化,也就是将一些现实需求与客观条件更多地融入了建设的中心地位上,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乡村地区,建设更多地是思考当地的日光条件、生产与生活便利以及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在结合这些内容的前提下,来进一步开拓建筑学,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设技术方案。

第三,建筑意义与建设关系的重新认识。建筑意义是建筑学所关注的基本核心,在乡村地区,多数生活的都是农民,他们对于一些文化性的东西没有太深的概念,而是更加关心与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基于农民的这些思想特点,当地的建设专家们把工作思想与重心进行转移,转移到如何通过建设为人们带来更加舒适、便捷又安全的生活,更加关注当地的建设事业能否同当地的农民一道,根据农民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要,将当地的建设事业融入了更多的淳朴的乡土气息。

2.3 自觉于变法的建筑学:方法论的改良

建筑学的主体思想关注于设计,以及以设计为基础的各类规范。在对乡村社区的营造中,很多建筑师都在不断地改革与适应现行的工作环境与方式,不由自主地向当地的农民靠拢,逐渐将建设风格与方法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习惯以及最普通的生活联系起来,体会他们的生活感受与生活习惯,同当地的平民百姓共同探讨如何建设当地的各项设施才能最大地满足当地人的心愿,悉心地探究着乡土气息特点与建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同村民一道筹集资金为当地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社区环境,在这时候的建设者不再单纯充当设计师的身份,而且也在扮演着一个事情联络员、协调者的身份,而且也在试图尽一切努力来深入研究其中多种社会资源,适合当地发展的技能,为整个地区的社区环境的营造带来更为适宜的构造与建造体系。

3 结语

所以,建筑学的改良就是使其向着一个前进性的方向发展,达到一个更优的发展境界,现代建筑学的改良指的是多方面的改良,这种改良是逐步进行的,促进其改良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乡村社区营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乡村社区营造的环境背景下,中国建筑学必将走向返璞归真的境界。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古村落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是象征家庭实力的“住”更是讲究,一座座小洋房、新高楼拔地而起,替代了原来的平房、泥墙房和茅草房。

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前随处可见的几厅几堂几井的古建筑,有的不见了,有的七歪八倒,任凭风吹雨打无人问津,一个个典型的古村落在“破旧立新”中破得没了一点“古”味,因此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处理二者关系,使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锦上添花,值得探讨。

一、古村落概况

所谓古村落,权威的解释是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也就是说,古村落是指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

从这个意义看,浙江省桐庐县的古村落还真是不少,这些村落除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外,在一定程度上还保存了古村落的水系、道路、原始村落布局和传统风貌,并且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和文化内涵比古建筑更为丰富和深厚。以深澳村为例,明清时期建筑就有140多幢,民国时期的建筑60多幢,建筑风格以三合屋与四合屋居多。室内普遍讲究雕刻装饰,雕刻图案内容丰富,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整个地下水系由溪、澳、渠、塘、井构成,是一个独立而完善的供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先规划后建设”的一个范例。

由于历史上深澳人以耕、读、樵、商为主,所以,民俗活动频繁,民俗文化丰富,形成了以丰收为内容的“时节文化”和民间消防组织“水龙会”,除此之外,还有“舞龙灯”“踩高跷”“打棒儿”等体育活动,以及造坑边纸、编织、绣花、剪纸、拼贴画、糊麦裹、米裹、冷淘等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和特色小吃。这一切都已经成了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古村落保护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据统计,全县古村落中的古建筑有60%遭到破坏,道路、老街、水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行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也有了很大改变,若再不加以保护,古村落的“古”

字就难以维系,更不用说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发挥多大作用。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造成古村落保护不理想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保护意识不强。以前,有关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力度不够,村民对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用途、作用、价值认识模糊,再加上经济利益趋动,一些很有价值的古建筑构件或由住户卖给了那些非法文物商,或被盗贼偷窃,导致古村落中的古建筑、道路、桥梁、水系、街道遭受严重破坏。2002年,农村建设中有一个项目叫治理“空心村”,一大批祠堂、古街、古水溪、古树林就在那次项目建设中被拆除了,因为原居住在这些古建筑中的住户置换土地造了新房,使原居住房变成了空房。

2、保护经费无着落。因为许多建筑物年代已久,有的甚至在300年以上,经历了漫长的风吹雨淋,破损严重,急需维修,而维修需要经费,村集体经费不足,外界资助经费又很有限。再加上有好多建筑物产权复杂,有的原一住一户的古建筑分配给了多户村民居住,这样一来,古建筑物就成了私有财产,私人不愿花钱维修,甚至根本就无钱维修。

3、由于一些管理者管理上的缺陷,即便有了一定数量的保护经费,一般维修项目承接业务不愿外流,再加上维修过程中缺乏技术和专家论证,维修后的建筑风格完全改变了。

4、在古村落中,古建筑并非绝对集中,而管理者对新农村建设和古村落的保护在规划上无全局观,往往开发过度。

三、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

笔者认为,在当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实现资源功效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不仅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问题,而且还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辉煌成果的关键所在。整合现有资源并予以利用,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起点、重点、亮点。然而如何做好“新”篇章?我们认为要统筹规划,将新农村的“新”寓于各村之“古”实际,凸显各村之“古”特色。

1、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应是当今新农村建设中的亮点和最佳切合点。体现在:

(1)古村落中的古建筑、古街、古水系都是农村最现成的资源,看得见、摸得着,保护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或许能创造不可估量、潜力巨大的财富。因为,任何资源都会枯竭,惟有历史文化资源是永恒的。

(2)古村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如今,全社会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基础。

(3)由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必然有它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来吸引众多的人去参观、了解和研究,这样一来,古村落就会有更多的外界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和知名度,从而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他们都充分利用了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乌镇、周庄、同里是这方面的代表,桐庐县的深澳村如今也尝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甜头。2005年,村委成立了古建筑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修复了区域内濒危的20余幢古建筑,并请媒介拍摄了深澳古建筑的专题宣传片。通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浙江电视台多渠道的宣传,已受到很多画家、摄影家的青睐,成为他们拍摄、绘画的选择佳地,已故导演陈逸飞的遗作《理发师》很多场景就取自于深澳。同时,深澳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到目前为止,已陆续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来考察和旅游的国内外朋友。2006年该村被命名为省级文化村,2007年被命名为部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高空狮子”被列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项目。古村落的影响和价值已充分显现。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古村落的保护要注重把握几个原则。

为了能使古村落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亮点,并发挥其作用,在保护工作中必须坚持:

(1)人与自然和谐原则。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有形或无形的传统文化要相协调,要让人一进村就有一种古朴自然的感觉,而且村内村外风光美丽,环境整洁优雅。

(2)尊重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原则。无论是古建筑、道路、桥梁、水系、街道的维修要修旧如旧,充分显现古村落原来的面貌,并处理好古建筑与现代民宅的矛盾。

(3)保护与利用的原则。保护是为了永续利用。古村落的保护主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要能达到接待国内外游人观光的要求。

(4)统筹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要与村镇规划相结合,统筹考虑,在不破坏古村落原来面貌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使保护工作与新农村的发展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5)资源整合合理原则。前面已说过,古村落中的古建筑、道路、桥梁、水系、街道并不是完全集中的,而且保护状况不一样,因此在资源整合时要合理。对那些濒临倒塌的古建筑、道路、桥梁、水系、街道和濒临消亡的乡风民俗、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时间,给予“抢救式”保护,对那些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资源也要分别采取不同方法和措施。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8

推行农民适当集中居住,不仅能节约大量耕地,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而且节省大量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发展农村科教文卫事业,便于社会治安管理、生态环境优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在新农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上,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发展新农村绿色住区。按照科学布局、统筹兼顾的要求规划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使农村集中居住区的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整、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从而形成现有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系统。

绿色是自然界植物的颜色。绿色的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绿色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象征着自然物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绿色”作为一种理念,是指人类按自然生态的法则,创造有利于大自然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协调发展的理念。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新农村绿色住区可理解为就是要在农村住区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农民提供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健康、舒适、便利和安全的住区环境空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生态建筑的理念。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难以为继。80年代,在发达国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广为应用,但是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以室内空气品质为中心的室内环境的研究成为建筑研究的热点。1992年巴西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到共识,绿色建筑(住区)成为世界建筑界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国外近年来发展了一些绿色建筑评价预测体系,并有相应的标准和模拟软件来评价。如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德国的生态导则lnb,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加拿大的gbtool、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国家或地区也相继推出了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体系。我国学者2001年完成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的研究,并依此先后对十多个住宅小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2003年又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的研究,并制定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2006年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但在我国还缺乏系统的技术体系和设计理论,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尚未进入实质性推广应用。我国属于资源贫乏国家,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筑、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及时研究新农村住区的绿色设计理论,在我国农村发展绿色住区,是一项意义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9

关键词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技术政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76-02

1我国村镇住宅节能技术存在的问题

1.1村镇住宅建设的节能技术单一

村镇住宅建设的节能技术单一、分散、系统性差,尽管也有一些针对村镇住宅建设的节能新技术,但难以形成技术集成的优势。

1.2基层技术基础薄弱

由于我国经济形态以城乡二元形式存在,致使村镇住宅建设的相关技术落后,村镇住宅建设技术人才缺乏,效率低下,管理粗放,环境破坏严重,耗能耗材,影响村镇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住宅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3%,村镇住宅实际采暖能耗高出国家标准1.5~3.2倍,且未达到相应的舒适度[1-2]。

1.3规划建设技术标准与体系滞后

目前,我国农村的房屋建设仍在执行1993年的《村镇规划标准》和建设管理条例,很多地方依然在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设格局,而该格局已不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节能要求,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可见当前农村房屋建设技术标准与体系已滞后。

1.4缺乏适用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和建筑水平的快速发展,虽然与住宅建设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工艺日益增多,但村镇住宅建设仍以传统的住宅建设技术为主。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我国村镇经济文化水平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二是缺乏适宜的技术。我国目前的住宅建设新技术主要服务于城市住宅建设,未充分考虑农村住宅建设条件,村镇住宅建设者在选用节能技术时难以找到适用于村镇住宅特殊需求的“先进、经济、实用”的技术[3-4]。

2农村建筑节能原则

2.1农村建筑节能应遵循因地制宜、高效用能和可持续原则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能源和资源状况开展农村节能工作,例如地热能、太阳能、柴草、动物粪便等以及水稻、玉米、油料、蔬菜、油桐等作物,甚至枯枝树叶,这些都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来开发利用。此外,农村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建筑容积率低,空间开阔,易于推广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用能设备普遍陈旧,能源的使用效率低,目前农村能源消耗的主要能源仍以柴草为主,虽然煤炭、液化气、电能的消耗日益增多,但亟需在农村家庭推广高效廉价的节能设备,同时又不能超出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促进农村能源的持续利用[4-5]。

此外,鉴于长江流域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在该地区进行农村建筑节能的工作还需注意农村用能结构的优化,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重视能源的生态作用和资源的再利用,避免乱砍滥伐等现象,以免造成水土流失。

2.2农村建筑节能需有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

开展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必须依靠农民积极参与,但同时也需要政府经费和宏观调控的扶持,这是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的决定因素。首先,技术支持是完成农村建筑节能的硬性条件。节能建筑的修造、沼气利用、柴草气化等,仅依靠农民单方面是无法完成的。其次,资金支持是完成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节能技术和设备推广使用都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扶持,使农民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实惠和方便,然后才能普及推广。以沼气推广为例,政府部门对建造沼气池给予一定经济资助的地区,农户沼气的使用率就会比无经济资助的地区高很多。此外,政府积极的舆论宣传也会给农村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适宜的软环境。正面的舆论可促进农民积极地尝试新技术、新设备,客观上也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6-7]。

3村镇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建议

(1)农村住宅建筑节能宜根据各地区条件执行《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根据能源消费状况,抓住节能重点,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居住环境,降低能源消耗。

(2)农村住宅建筑宜采用两户式或多户并联式;住宅体型宜简单、规整,降低建筑体型系数。

(3)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资源、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建筑节能的重点任务。严寒和寒冷地区宜以降低冬季采暖能耗为重点,夏热冬冷地区宜抑制冬季采暖能耗和夏季能耗过快增长;夏热冬暖地区宜重视降低日常生活能耗,抑制商品能消耗的过快增长。这3个地区均面临推广应用新型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的繁重任务[8-9]。

(4)严寒和寒冷地区应按照《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房节能技术导则》的要求,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外墙设置保温结构或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提高门窗的密封性和保温性能;采用改良火炕、吊炕、火墙燃池等燃用生物燃料的采暖措施,合理利用太阳能等采暖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外环境,有效降低冬季采暖能耗。

(5)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均应重视住宅建筑的遮阳与通风,降低夏季能耗。住宅建筑的东、南、西墙和屋顶宜设置遮阳板、反射板或其他遮阳设施,减少太阳辐射,同时合理组织室内通风,创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

(6)各地区均宜以生物质能的高效清洁利用为主,结合太阳能、风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商品能源的需求和对煤炭的过度依赖。生物质能利用应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逐步开发和应用农林固体剩余物致密成型燃料技术、高效低排放户用生物质半气化炉具、沼气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等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利用生物质材料宜就近收集、就近利用。除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和集中的地区外,一般未获得技术经济论证不宜将生物质资源远距离运输、存储和集中利用(如发电)[10-11]。

(7)发展沼气技术是清洁利用生物质能的有效途径。农村沼气的利用应根据生物质能的资源条件、地理与气候、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分散式或大型沼气工程集中供气的方式。在北方地区,宜将温室大棚、猪圈与沼气池建在一起,避免温度低发酵困难的情况出现。严寒地区由于冷暖温差大,不宜建砖混结构的小型沼气池。南方地区宜根据具体条件推广生活用能与生产用肥相结合的“猪―沼―果”、“猪―沼―稻”等沼气利用的生态模式。

(8)应在保证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通过建造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等途径充分利用太阳能。

建设被动式太阳房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形式,即直接受益式、附加阳光间式和集热蓄热墙式或不同形式的组合运用。

农村住宅宜选择家用太阳能热水器或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与住宅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努力实现与建筑一体化。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应安全可靠,根据不同地区条件采取防冻、防过热、抗风、抗压、抗震等技术措施,并应与住宅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9)应用热泵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重视解决工程实践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和技术难题。应用热泵技术要进行可行性论证,聘请专业人员设计、建造和管理,以达到预期能效,避免工程应用的盲目性。

(10)要在不断总结危房改造试点节能示范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村民意愿对农村既有住宅逐步进行节能改造。在实施改造前,应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室内环境状况等进行现场调查,并对拟改造住宅的能耗状况及节能潜力做出评估,以此作为节能改造的依据。既有住宅改造要统筹考虑围护结构保温改造和采暖、通风、照明及炊事设施等的节能改造。

4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发展报告(2008年)[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3] 彭慧,舒廷飞,杨学军.中国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339-8340.

[4] 杨慧卿,南灵.我国农村住宅公寓化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519-12520.

[5] 房志勇,程琛.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施工技术,2009,38(23):554-558.

[6] 段刚,王小玲.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加强农村规划管理[J].北京规划建设,2009(4):64-66.

[7] 郐艳丽,刘海燕.我国村镇规划编制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探讨[J].规划师,2010,26(6):69-74.

[8] 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3):47-54.

[9] 侯建辉.浅谈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方法[J].北京规划建设,2010(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