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共享会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17 17:11:35

共享会计论文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1

1.L1虚拟社区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PC机、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互联网的渗透率也达到了高峰。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商务、学习、社交、信息收集等行为活动实现已由传统方式转向互联网。将别是WEB2.0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他们不再限于被动接受来自互联网的信息,而是借用互联网平台分享自己经验知识、生活点滴、观点看法等信息或是发起话题引来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讨和交流。这种网民之间相互分享和交流成了虚拟社区的解化器。

虚拟社区是具有相同兴趣、目标的网络用户凭借互联网平台相互交流、传递信息逐步形成具有社会关系性质的网络空间。目前,这种网络空间主要W论坛/B蛇、博客、微博等形式出现。随着网民互动交流领域扩大,虚拟社区种类也日益丰富,涉及社交、商务、学习、捜索、点评等各个方面。用户规模也随之增加,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论坛/BBS、博客、微博、用户规横分别达12906万、10896万和24884万,使用率分别达19.9%、16.8%和38.4%"。

虚拟社区是网民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网民频繁参与信息交流的行为,为杜区带来了流量和人气,伴随而至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1997年,约翰哈格尔和阿瑟阿姆斯特朗在其《网络利益——通过虚拟社会扩大市场》一书中直接指出,企业创建虚拟社区将会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随后,不少学者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如沈旭文(2010)在研究威客模式虚拟社区时指出,虚拟社区可为用户、社区、商品提供商或厂家三方带来经济价值151。肖冗(2013)认为虚拟社区可以为企业产品进行宣传,通过宣传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而企业口碑和形象的好坏影响着企业商品销售状况tw。在实践中,虚拟社区也被证实了能够为经营者带来可观收益,如新浪微博2014年第四季度数据湿示,新浪微博通过投放广告和提供増值服务获得了净营收1.052亿美元。

......................

1.2研究意义

理论方面,本文首次单独关注虚巧社区奖励对用户知识共享持续意愿影响,并成功引入了奖励计划感知价值理论进行解释。这不但为解释虚拟社区奖励对用户知识共享斤为影响提供新的理论,也为后来者试图借鉴其他理论解释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提供新的借鉴视角。同时也丰富了用户知识共享持续意愿相关研究。

实践方面,本文是从虚拟社区经营者视角观察虚拟社区奖励与用户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分析,详尽了解虚拟社区奖励对用户知识共享持续意愿的作用路径,通过路径分析能够清晰知道虚拟社区设置每一种类型的奖励对用户知识共享持续意愿的作用大小,逸为虚拟社区经营管理者在奖励设计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二章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虚拟社区相关研究

2.1.1虚拟社区定义

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ies)也叫网上社区(bnlinecommurdties)Howard.R.于1993年首次正式提出,认为虚拟社区是指具有相同兴趣、爱好、话题的群体,依托于计算机网络,在长期内公开交流、讨论、分享相同兴趣、爱好、话题等形成的网络空间团体。后来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国外,J.Koh,Y.-G(2004)把虚拟社区看成是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目标的人经常互动、交换信息或知识而形成的网络空间。虚拟社区是具有共享利益、目标或实践互动目的而分享信息、知识并从事社交互动而形成的在线社会网络。国内,章郑(2008)把虚拟社区定义分为广义虚拟壮区和狭义虚拟社区,认为广义虚拟社区是任何组织通过网上活动聚集人群形成的在线空间,包括了以交换为目的形成的网上商店和互动交流为目的形成各类论坛/BBS、微博、个人空间等。狭义的虚拟社区主要指的是后者李亚芳(2013)则认为虚拟社怪是具有相同兴趣、目标的网络用户免借互联网平台相互交流、传递信息逐步形成具有狂会关系性质的网络空间。由上研究者对虚拟社区的定义看,整体而言是大同小异,都认同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兴趣、爱好、利益、目标等共同要素的用户,凭借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长期互动交流、信息传递等行为活动聚集而成的网络空间。

2.1.2虚拟社区分类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虚拟社区呈现的种类也日益繁多,研究者为了能够准确分析虚拟社区相关问题,明确具体研究对象,首先会对虚拟社区进行分类。

随后,国内外不同学者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研究情况,将虚拟社区分为了不同的类型,具体如表2-1所示:

.........................

2.2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2.2.1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内涵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是虚拟社区用户行为之一。研究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必须先清楚虚拟社区中的知识指的是什么Bake(1997)认为思想、判断、天赋、推理、关系、视角和概念等都是知识的具体表现。杨艳(2005)认为知识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包括了个人的见解、价值、情景信息等。研究者对知识的这些认识同样可以运用于虚拟社区解释,可以把虚拟社区的知识看成是经验、信息、技能、思想观点等。

对于知识共享,早期日本学者Nonaka(1994)认为知识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知识共享就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及内化四个步骤。这个观点得到大部分研究者赞成的支持,如我国学者孙康(2010)、沈旭文(2010)、李亚芳(2013)就认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是虚拟社区用户分享的经验、思想、观点价值等知识在虚拟社区平台上实现自身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社区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资料分享、回答问题等行为活动;二是,虚拟社区与用户之间信息、知识传递,

主要表现在,虚拟社区提供给用户需求的信息、知识,用户也向社区提供已有的知识。石艳霞(2010)从知识共享主体角度从发,认为虚拟狂区知识共享包括知识搜索和知识共享两种行为,知识贡献是指 将自有的知识经过多种形式传达或分享给其他用户或社区,知识搜索是指个人通过虚拟社区平台搜查他人或社区提供的给类知识并加以利用。徐美凤、叶继元(2011)则把学术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看成是用户的浏览、发帖、回帖等活动。和炳全、石镑(2013)认为SNS社区中用户个人资料、状态,回帖、评论、转发、收藏等行为都是知识共享的具体表现。虽然研究者对知识共享的具体定义有所差异,但是基本遵从了用户的行为表现来定义,因而本文综合前人观点,将虚拟化区知识共享定义为用户在虚拟社区平台上以某种形式分享自己的信息资料、经验技能、思想观点、回答他人问题和搜索、转发、评论他人资料信息、经验技能、咨询问题等行为活动。 ......................

第3章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27

3.1虚拟社区奖励计划定义和特征.........27

3.1.1虚拟社区奖励计划定义........27

  第4章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36

4.1变量测量.......36

第五章虚拟社区奖励计划对用户知识共享持续意愿影响实证检验.........41

第六章研究结论应用

6.1奖励计划实用价值感知应用

由上结论分析可知,虚拟社区用户奖励汁划实用价值感知对用户知识共享没有直接影响,产生的间接作用也微弱。其中原因主要有:

一是,从用户需求分析,每一个虚拟社区用户需求是多样性的,而且每种需求都是短替性,所以当用户在某个虚沿社区奖励升划中巧得其中一种需求满足之后,如果没有得到更多需求的满足,那么他并不在觉得这个奖励计划设置的该项奖励是有价值的。以人大经济论坛奖励计划中提供的论坛币为例,用户在对论坛有需求时,如想获取论坛上的一些资料或是他人的回答,用户就会通过分享己有的知识获得具有交易功能的论坛币,但是当其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用户便不冉分享己有知识,因为再分享获得的论坛币对这个用户而言己经没有实用价值,即没有其想要购买的资料或知识。另外,在虚拟社区中,用户知识共享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斤为,用户更多的是相信所处的虚巧社区是规范的,相信自己在今天帮助了他人,在未来需求时,即便没有论坛币,也会得到他人帮助。这种社会交换的行为思想弱化了使用虚拟货币交易隐含的实用价值。

二是,从虚拟社区设置的奖励计划具体内容来看,积分(或虚拟货币)的获取要付出的价值远远大于感知得到的实际价值。不论是在综合型的知识共享型虚拟社区(百度知道)还是专业性较强的虚拟社区(人大经济论坛),用户在分享自己的知识的时候不但失去知识独占权和花费时间精力成本,而且要承担风险。因为在知识共享型虚拟社区中,奖励汁划规定,用户共享的知识只有在被人采纳、推荐、加精华等情况下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而他人采纳、推荐、加精华等情况的发生概率是比较低,也就是说用户承担的损失风险増加。另外,在积分(或虚拟货币)兑换上,兑换商品局限于本站,兑换物多为虚拟商品,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用不上的虚拟商品对很多用户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些虚拟商品并不能如实体企业奖励计划中积分带来的商品折扣、优惠、赠送赠品等奖励能够为用户带来现实的经济节省。

......................

结束语

本文首次专注于虚城社区奖励计划对用户知识共享持续意愿的影响研究,在以知识共享型虚热狂区为研究对象得出结论显示,用户对虚拟社区奖励计划的感知价值可以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用户知识共享持续意愿,支持了前人指出的虚拟社区奖励可以影响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观点,同时解择了虚巧社区奖励对用户后续行为作用效果,在理论和实钱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本文对此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因此提出以下展望: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社会计算;高校教师;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2-0062-02

1概述

随着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活动对高校教师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及高校教师越来越重视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强化,而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在这一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也越来越重视知识管理的问题,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对知识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研究也就成为非常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2相关概念表述

2.1高校教师共享概念

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就是高校教师个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彼此间在一定的平台和主观态度下,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电话、口头交谈和网络等)为组织其他成员所分享、吸收和利用,产生知识增长和创新效应的过程。

2.2社会计算相关概念

社会计算被定义为:一种面向社会结构、社会活动、社会过程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功能的计算理论和方法,或者使用社会计算技术,实现网络通信系统的社区中人们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社会计算研究利用计算技术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规律,相互沟通与协作,利用群体智慧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1]。

社计算包括三方面内容:社会计算科学、社会计算应用和群体智慧。社会计算应用侧重于怎样利用计算系统帮助人们进行沟通与协作,而群体智慧主要通过利用群体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社会计算这两大思想内容,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具体体现,就是运用互联网软件帮助人们沟通和运用互联网软件进行群体协作,而社会性软件以其出色的交流与互动协作特性,承载了社会计算的思想。

社会性软件,比如Blog、RSS、SNS、Wiki、搜索引擎、播客和社交书签等,这些软件都有各自突出的交流、互动、群体协作功能,所以,社会性软件承载着社会计算的思想内容,拥有对社会计算实践的技术支持[2]。

在本文中社会计算应用主要在于利用社会性软件解决高校教师知识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教师知识共享过程进行有力的技术支持,准确地掌握高校教师知识共享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实践的可行性,为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实现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与途径。

3社会计算环境下的高校教师知识共享模型构建

结合社会计算环境的特点,将社会计算下社会性软件的功能与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特点紧密融合,构建出一个适合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理论模型,如图1。

该模型分为三个层次,从外到内分别是教师知识转化层次、教师知识体系构建层次、社会性软件支持层次。首先,利用社会性软件特征为教师知识体系构建和教师知识转化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其次,建立教师知识体系,充实教师的知识资源库,打好教师知识共享的物质基础。再次,在教师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参考SECI 模型,构建教师知识转化层次,此层次是教师知识共享的核心和实质,主要实现教师知识的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实现教师显性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教师知识共享的核心过程[3]。

4社会计算环境下的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平台设计

4.1教师知识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教师知识共享平台是实现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让教师将自己的知识上传、使用、分享, 有效整合零散的知识,加快知识的积累,为教师进行知识共享、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促进教师持续地学习。在知识共享支持系统中,将设计以下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应用不同的社会性软件,创造合适的教师知识共享环境,促进教师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沟通和协作,最终完成自己的知识由隐性―显性―隐性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共享。

1)设计教师Blog,教师利用Blog社会性软件构建个人主页和教师博客群,实现知识共享。教师通过每天教育教学的反思和教学资料和经验的整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运用Blog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教师显性知识得以传播与分享,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实现教师显性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2)通过BBS论坛等交互性社会性软件来实现教师讨论学习。 在BBS论坛中,通过参与者集体的交流共享,交流着不易传递的经验知识,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使教师的知识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分享。

3)利用Wiki这一社会性软件来设计社会性协同学习模块。在协作学习中,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相应的版块,可以向他人求助,提出问题;也可以利用搜索工具,查找解决方案,或者直接求助其他教师,并且可以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拓展和共创,发挥成员的集体智慧,拓展研究的思路,共同书写研究结果,与此同时,相互参考,实现知识的增长和共享。

4)设计思维导图模块。思维导图具有进行可视化的教与学的功能。在帮助教师建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理解概念原理上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更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已有的显性知识,帮助教师将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及时显性化、可视化,方便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4.2知识共享平台实现

本平台以Zoho为基础,依据知识共享的特点,搭建的知识共享平台,如图2所示。

在此知识共享平台上,能够进行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等功能,是教师间知识共享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知识获取与存储: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和资源获取的途径,教师通过创造虚拟社区,可以提供互动的在线或非在线协作学习内容,利用Blog插入如文本资源、图片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使抽象、枯燥的课程变得更生动有趣;建立学习资料库并上传学习资料,作为作品展示和反馈的平台。

知识交流:通过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能让教师在异地之间也能进行同步交流、即时反馈,并同异步通讯工具如E-mail、BBS等的有机结合可进行全面的教学讨论,随时让你与同事或专家保持非实时和实时的交流。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与他人进行交流,能帮助教师理清知识脉络,围绕该主题进行交流,掌握交流的进程,避免偏离主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促进知识的迁移[4]。

知识共享:在教师知识共享平台中,利用BBS、Wiki,创建协作虚拟社区。在社区内的教师以特定的目标和任务为主题,彼此间分享资源,讨论问题,交流信息和经验,使得教师在松散藕合中围绕某一主体进行拓展和完善,实现知识的增长和共享,促进社区内教师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

5结束语

本文构建社会计算环境下高校教师知识共享互动平台,就是力图探寻一条高校教师进行知识共享的便捷、可行、有效的途径,能有效解决教师知识的获取、交流和协作,促进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达到知识的创新,并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活动绩效的目的,同时也希望将知识共享在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提高到新的阶段,为高校教师及高等院校进行知识共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琳琳,陈云芳,耿路.社会计算:计算的新应用方向[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9-21.

[2] 吴永和,刘雪,马晓玲.社会计算环境下e-Learning教育应用创新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8):24-27.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共享平台;思维方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6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的出现,更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其主动思维能力、创新思维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论文规范化程度得到了提高,选题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主动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时代潮流。

1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和大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概述

1.1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是以互网为依托,以各类数据资源库为载体的数字图书馆,为广大网友提供了资源共享与传播的平台。其是指网上各种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以在线资源网站、大中型数据库、云盘等为代表的可进行检索、采集、获取所需资源的平台。

1.2 大学生主动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和判断力等能力。在不经意间,人们发现网络改变了自己的主动思维能力和做事方法。主动思维能力是指人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收集、采集、储存和信息交换的活动,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性、思维性、科学性及研究性。

2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分析

笔者从论文撰写的6个阶段进行问卷设计,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在各个阶段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影响程度及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体现。

(1)选择研究课题阶段:选题时获取资讯的途径、研究课题的偏向性,涉及学习能力中的知识更新、发现问题与标新立异等能力。

(2)论文研究设计阶段:如何进行论文设计、研究方法和内容等,涉及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知识与逻辑思维等能力。

(3)论文资料收集阶段:收集资料的途径、对待收集材料的态度等,涉及信息检索的能力。

(4)论文资料研究阶段:遇见困难的做法、他人论点是否正确、是否会比较论证的不同观点,涉及直觉思维与批判思维的能力。

(5)论点明确、材料选定阶段:明确论点使用的方法、支撑材料的选择,涉及创新知识水平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6)论文执笔撰写阶段:撰写的文字来源、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程度。

3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在结合统计软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归纳出了其对主动思维能力的正面积极影响与负面消极影响。

3.1 积极影响

对比了研究学术资料,激发了研究思路,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对海量信息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有助于增强分析概括能力的发展;对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了处理,有助于批判性、辩证性思维的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互换性,使思维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开放化。

3.2 消极影响

只借鉴,不思考,对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产生依赖性、盲从性;提取他人观点,不做自我创新,束缚思维,不利于发展;期刊论文良莠不齐,信息输入碎片化、信息输出片面化。

4 在提高大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方面的建议

4.1 对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建议

注重对学科前沿资料的阅读和积累,保持完整性、系统性,避免片面化;论文框架设计时“先己后人”,自己设计在前,参考他人补充在后;理论联系实际,辩证性地看待所获得的资料,注重论点、论据的新颖性、创新性、原创性;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是一种工具,内容可以参考,但不能盲从,可借鉴,但不能全盘照搬。

4.2 对学校及导师的建议

适度调整课程的结构,保证基本的研究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并逐渐养成研究的素质;充分发挥导师制的教学,指导学生树立学术研究意识、逻辑思维,提高能力;重视实践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奎.互联网免费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共享平台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1).

[2]张淑田.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4(6).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4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企业不得不面对以生产工艺复杂化、主体交流信息化、消费者需求个性化为特点的买方市场。此时,企业继续奉行“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即采用了“横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为适应企业组织模式的变化,管理会计呈现由单维管理向多维管理转变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组织模式下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大多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特定管理会计工具中的应用问题,如供应链业绩评价[ 1 ]、供应链成本管理[ 2 ]等,鲜有文献站在管理会计发展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因此,本文以Lindquist & Smith[ 3 ]提出的管理会计研究的三大领域为主线,结合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见图1)。在此基础上,探讨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二、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控制

 

(一)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

 

在市场竞争更多的体现为供应链间竞争的环境下,链上企业休戚相关,企业需要突破单一主体的定式思维,及时、准确地评估供应链上各环节及供应链整体情况,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目标(Beamon, 1999;Shepherd,2006)。就现有文献来看,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领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研究。

 

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思想的直接体现,是业绩评价系统的基石(陆庆平和刘志辉,2003),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反映供应链运行情况的绩效评价指标(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管理必然涉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缺乏企业间良好合作关系的供应链难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因此,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企业间关系指标是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不同于对财务状况的评价,企业间关系难以直观计量。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量化企业间关系的标准,如企业间知识共享程度(Jones & Towill,1997)、协同成本节约措施(Thomas,1996)、互助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Maloni & Benton,1997)。对于各要素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业绩评价,仅依靠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不能全面刻画供应链整体运行情况,为此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业绩评价模型在供应链业绩中的应用,如绩效测量矩阵模型(Keegan et al.,1989;Hoek,1998)、平衡计分卡模型(Brewer & Speh,2001;马士华,2002)、多层次评价模型(Shepherd & Gunter,2006;Li,2010)、绩效棱柱模型(Neely et al.,2000)。虽然平衡计分卡并非是针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而设计,但平衡计分卡模型所具有的特点使其能很好地适用于供应链业绩评价中,也是学者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主要模型(Lockamy et al.,2004;Hwang et al.,2008)。

 

可以看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突破了单一会计主体的限制,突出了企业间关系要素的重要性。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以评价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生产和服务能力为主的对内业绩评价指标,还包括对企业合作、客户满意程度进行评价的对外业绩评价指标,总体呈现多元、面向顾客、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并重的特点。基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模型以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为主,强调了在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体现了评价主体由单一企业向企业联盟扩展、评价维度由简单向复杂递进、评价目标由提高经济效益向提高顾客满意程度转变的趋势。

 

(二)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

 

尽管供应链联盟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系到了一起,但各企业仍是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合作关系不稳定等问题在供应链联盟中时有发生。按照经济学理论及管理会计逻辑,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对于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研究和激励策略研究。

 

正确界定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因素是构建激励机制的首要问题,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可以总结为:交易、文化及关系、制度及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内容见表2。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本质是通过激励链上企业的信息共享促进收益共享,最终实现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标,其中信息共享是前提,收益共享是保证,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是目的。因此,供应链激励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共享激励和收益共享激励。进行供应链整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共享问题(Olorunniwo & Li,2010)[ 8 ]。信息共享激励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企业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信息,使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动。已有大量文献论证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运行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商业流程的整合(Helo & Szekely,2005)、促进合作(Hsu et al.,2009)、降低成本(Choi & Sethi,2010)。虽然信息共享有助于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不能保证单一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一定情况下企业就会有保留私有信息的动机,这时就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来诱导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现有文献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进行探讨。定性研究探讨了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一般方法,如增强团队信任、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增加沉没成本、设立利益再分配制度(杨国栋和王兆君,2005;陈国庆和黄培清,2007)。多数学者以定量研究为主,且多以契约理论为切入点来研究信息共享激励问题。学者就订货契约(Tsay,1999;谭文超,2008)、回购契约(周伟刚等,2011)、收入共享契约(Koulamas,2006)、批发价格契约(Groznik,2010)、数量折扣契约(金强,2006)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分别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科学、合理的设计这些供应链协调契约可以激励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但不同契约对信息共享的激励程度及企业应该采用哪种契约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观点(Yao et al.,2008;Cachon,2010)。虽然信息共享激励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供应链上信息的完全共享,但现实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补充收益共享激励来调整供应链上的利润分配,达到增强链上企业信息共享和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的目标。现有文献对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探讨以单渠道环境下的研究为主。单渠道下,学者们对一对一供应链结构(Mortimer,2000;曹武军,2007)、一对多供应链结构(贾俊秀和唐奇良,2008)、三级供应链结构[ 9 ]三种供应链运行环境下的收益共享激励展开研究,得出一致结论:在不同环境下合理的收入共享激励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及提高供应链整体业绩。

 

总而言之,基于供应链的激励机制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强调了以往管理会计研究中所忽视的跨企业组织能力及企业间协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供应链激励机制相对于传统激励机制而言,激励对象由员工发展为企业,激励目标由员工承诺最大化上升为企业协同化。目前对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多借助数学模型展开,通常以节点企业的完全理性为前提假设,这一约束性很强的假设在现实中往往不能成立;此外,目前对于供应链收益共享激励的研究多集中于相对简单的单渠道研究,但现实中许多企业开展的是多渠道经营,因此更加符合现实情况的探讨还有待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基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

 

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所关注的如何生产的问题,谁来生产、为谁生产、和谁生产等传统成本管理所忽略的诸多问题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现有研究对于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较多。

 

尽管作业成本法产生于单一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环境下,但其却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要求(孙清华,2008)。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内容来分,可分为理论框架研究、整体成本管理和部分成本管理三类。本文梳理了一条供应链作业成本法框架研究的发展路径,介绍如下:第一阶段,Lalonde & Pohlen[ 10 ]较早提出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概念,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下作业成本法的六个流程;第二阶段,在前一阶段提出的流程之上,Seuring(2002)以流程和成本动因为核心进一步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三步骤;第三阶段,Bache(2004)对前一阶段的三步骤提出了质疑,认为不是每一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会把敏感信息进行共享,因此提出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三阶段模型。除了探讨理论框架外,现有文献还从供应链整体成本管理和供应链部分成本管理两方面研究了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见图2)。基于供应链的作业成本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套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有效工具,但其割裂了成本与市场的关系,而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之一即为面向市场,因此直接立足于最终顾客需求的目标成本法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国外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文献可以划分为供应商视角、供应链视角、供应链及其外部环境视角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见表3),这三个层次的研究,范围由窄逐渐向宽过渡,考虑因素由少逐渐向多发展。国内对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者从多角度(蒋卫东等,2003;韩庆兰,2004)、分阶段(张建斌,2010;张云玲,2010)、跨行业[ 12 ]进行了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研究。

 

总体看来,供应链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管理和控制内容的进一步扩展。供应链成本管理直接面向市场,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管理,还强调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对企业竞争起重要作用的交易成本管理,不但要夯实物质资源的管理还需要积极拓展非物质资源的管理。目前文献对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和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框架体系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核算流程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现有研究多为理论层次的探讨,且对于成本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等成本核算环节的研究较少;同时,针对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多,对服务业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研究较少,从而使得现有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指导企业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

 

四、基于供应链的其他管理

 

转移定价可以协调供应链中的利益冲突,保障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行(Boyac & Gallego,2002)。供应链上的转移定价是一种介于市场定价和内部定价之间的定价方式,兼具市场价和成本价二重性,这决定了供应链上转移定价的复杂性。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根据转移定价决策权的归属不同,可分为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和销售商掌握转移定价权的研究。

 

早期对于供应链转移定价的研究,反映供应商是供应链的主导者而销售商为价格追随者这一历史事实,是供应商掌握转移定价权下的研究。Lee & Rosenblatt (1986)以制造商批发定价为切入点,认为制造商采用数量折扣的定价方法将增加自身的利益;Padmanabhan & Png(1995)以回购契约为切入点,考虑到销售商打折销售积压商品将给制造商带来不利影响,制造商可以在定价时考虑回购价格以避免可能的品牌损失。Eppen & Iyer(1997)认为供应商可以与销售商签订补偿协议,规定销售商超预定数量提货时,需要向供应商支付一定的补偿金。近年来,为顺应时展,涌现了许多销售商主导供应链转移定价权的研究文献,其主要研究成果见表4。总体看来,采用转移价格对企业间交易进行核算,强化了管理会计的跨组织协调职能,促进了供应链环境下分工协作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对管理会计功能的一大突破。现有研究文献多借助博弈论和数学模型研究供应链转移定价,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用情况的方法,只能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供应链转移定价策略。

 

五、总结及展望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关注和反映的内容应该体现企业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在供应链竞争的形势下如何应对实务需要对于管理会计提出挑战,谋求管理会计在新环境下的创新与繁荣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一大主题。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相对松散且各研究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套内在紧密联系的体系;以博弈论和数学模型为方法的研究,设立了较多的前提假设,但供应链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很多研究只是理论层次的探讨。对于这一处于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一)重视企业间关系

 

供应链是由多企业相互合作组成的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企业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加强供应链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共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管理会计研究对于企业间关系这一主题的探讨相对较少,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未来进一步深入。

 

(二)贯彻供应链整体思想

 

目前许多文献虽然探讨了供应链管理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但其立足点最终可归集为供应链上的某一主体而非供应链整体,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相违背,以后的研究还需要将研究立足点进一步扩展至供应链整体。

 

(三)构建供应链管理会计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中的四大会计假设及基于单一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虽然有学者对供应链管理会计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也仅局限于对供应链管理会计的特点、原则进行阐述,对于供应链管理会计的构建研究尚少。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财务流程再造 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

一、引言

面对信息技术和企业业务流程重建的挑战,传统会计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财务工作流程已经不再适应网络时代财务运作信息化的需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席罗伯特・梅得理克(Robert Mednick,2002)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塑自己将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签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因此,用流程再造的思想指导财会人员重建并控制财务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财务流程再造包括简化、标准化、共享服务和外包逐步递进的阶段,这也是世界级企业业绩改变的过程(Cedric Read,2003)。当公司在集团范围内实现了简化和标准化两个阶段后,就朝着共享服务中心迈进了一大步,每一步都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变革和更多需要克服的障碍。财务共享服务是实现公司内各流程标准化和精简化的一种创新手段,也是企业整合财务运作、再造管理流程的一种崭新的制度安排。交易费用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是企业实施财务流程再造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基础。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全球70%以上的500强企业正在应用共享服务,90%的跨国公司正在实施共享服务。这些企业通过实施共享服务实现了显著的成本降低:在美国成本平均降低水平达到了50%;在欧洲成本平均降低水平则为35%―40%(ACCA Report,2002)。

二、共享服务与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界定

(一)共享服务 关于共享服务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RobertGurm(1993)等人最早提出共享服务的概念,认为共享服务是公司试图从分散管理和少的层级结构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提供服务时共享组织成员和技术等资源。DaveUlrich(1995)认为,共享服务是公司将一些独立的服务活动进行重新组合或合并。Danna Keith & Rebecca Hirsehfield(1996)认为,共享服务中心将原本分散于组织中的日常活动进行合并,成为―个独立实体,并对所提供的服务向业务单元收费。Donniels.Schulman、Martin J.Harmer,JohnRDunleavy、James s.Lusk(1999)等人认为,对分散的组织资源进行集中配置是为了向内部客户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价值的服务,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Elizabeth Van Denburgh(2000)等人则认为,共享服务的核心是一种增值战略,因为它将性质相同的内部事务集中到一个新业务单元,来为内部顾客提供所需的服务。BryanBergeron(2003)认为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刘汉进(2004)提出共享服务是在具有多个运营单元的公司中组织管理功能的一种方式,它指企业将原来分散在不同业务单元进行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IT技术等事务性或者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的活动,从原来的业务单元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成立的独立实体提供统一的服务。通过对上述定义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共享服务的定义强调四个方面:一是在具有多个运营单元的公司中将一些独立的服务活动进行组合或合并;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专注于向内部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三是内部业务单元不再分别设立后台支持机构,统一共享“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四是目的在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的好处包括(cedric Read,2003):降低总费用和管理费用;更高质量、更精确以及更及时的服务;经营流程标准化;资本经营最优化等,其核心在于通过整合资源和流程达到规模经济。

(二)财务共享服务 共享服务中心提供的前十项服务包括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差旅费、总帐和合并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现金管理和司库、员工福利和奖金、信贷和收款、财务分析和报告等(Andersen,2001)。因此,规范、大处理量以及非关键的财务交易流程仍然占据着通过共享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大部分服务,同时共享服务中心也提供典型的非财务服务,如薪酬和收益、信息技术操作、供应或支持以及订单流程等。所谓财务共享服务是建立在财务组织深度变革基础上的管理模式,企业组织将依托于法人单位或者独立核算的财务组织进行剥离,使得分、子公司的财务组织归并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承担全集团成员单位共同的、简单的、重复的、标准化的业务,实现财务集中核算和集中管理(张瑞君,2008)。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同于传统的责任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李,2004)。财务共享服务从职能定位上强调的是集成服务而不是集中控制;财务共享服务从业务功能看并非是单一功能与服务的载体,其服务种类几乎覆盖了所有可能合并精简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业务,并且很有可能跨越传统责任中心的功能划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会计账务处理,包括往来账、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存货等;二是现金管理,包括资金管理、工资管理、现金存量和流量管理等;三是财务报告,包括公司内部管理报表、对外财务报表、报表合并等;四是其他会计业务,包括发票管理、差旅费管理、税务筹划等。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带来的益处包括(ACCA Report,2002):运营范围扩大至全球、减少审计成本、服务集中化、通用化标准、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及时获得跨事业部或跨地域的具备连续性与完整性的信息、为业务提供增值服务和支持等。

三、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模式

(一)共享服务中间组织 共享服务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快速发展更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同时,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这种新型组织形态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经济和管理理论的每一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理论与实践都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融合化、边缘化的现象日渐明显,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也开始大量出现,中间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的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外包等组织形式,以及企业内部形成的共享服务等市场化组织形式(刘汉进,2004)。中间

组织的采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风险,中间组织的产生是组织转型下实现资源优化分配的有效形式。共享服务作为企业内部形成的市场化组织形式,不同于传统的集权化组织或完全分散的组织模式,其主要区别在于:作为一个独立实体为多个分支机构或多个公司提供跨公司和跨地区的专业服务;主导思想是减少重复工作以从事高增值活动;以内部客户(各业务部门)为导向;对所提供服务的成本和质量都负有责任;业务部门参与对共享服务的监督;服务提供方的选址取决于业务需要、运作成本和雇员情况等(AndrewKris,MartinFahy,2003)。共享服务与外包的比较优势则在于保持控制、业务衔接、长期内节约成本(Bryan Bergemn,2003)。

(二)共享服务的企业组织结构 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分析,发现传统的组织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式的,即每一支持职能都服务于所有的业务单元或地区;另一种组织形式称之为事业部或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其结构是在分公司或者在一个事业部的层面上拥有自身所需的所有辅助支持部门,这种组织结构也称为分散式。而在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下,企业将能够共享的各个职能中的服务部分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的运营机构提供共享服务,这种结构创造了世界级,地区级的服务体系以满足企业特别服务的需求。在共享服务模式下,各个组织的职能在三个层面发生了变化:第一,从公司总部或者战略管理层面来讲,它所注重的是制订公司总体战略和政策,统一规划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分配,进行技术资源开发,设定各职能的标准以及公司总体绩效的管理;第二,在事业部或分公司层面,它所专注的是对事业部或分公司的管理和绩效衡量,管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承担各自的损益,关注本事业部的战略以及自己的特殊职能;第三,作为共享服务中心,它所提供的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共享服务。实施共享服务的常见企业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三)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模式 通过对国内外的实践进行总结,得出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模式如下:(1)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是目前公司通常采用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将企业内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相关财务人员集中到一个单一地点,即将财务人员集中在一个成本较低、具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地点,同时,为了适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提高其运作效率,需要同时进行财务流程再造。最终的好处是给企业带来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的降低。在这种模式下,原本在企业中负责会计业务处理的人员将成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共享服务中心仍然是企业的一部分,具有有限的自,成本一般会被分配回各个使用其服务的企业内部部门中。(2)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是共享服务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Internet的崛起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它不仅改变了整个生产经营方式价值链,也改变了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如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约翰・纳斯比特,1984)。这种组织模式不需要将财务人员集中到同一地点,而是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服务功能和机构进行连接,运行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3)混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种组织模式将财务的主要职能集中,如会计账务处理、现金管理等职能集中,其他职能分散,通过网络与主体连接。每一种组织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见(表1)所示,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和确定。

四、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和风险控制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 通过对国外实践进行调查表明,大多数组织实施财务共享需要1―2年的时间,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德国SAP功建立亚太区共享服务中心用了6年时间。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评估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完善阶段(Cedric Read、Hans-DieterScheuermann,2003)。其中人员、流程和技术是成功实施财务共享的核心要素。具体见(图2)所示。

(1)人员和文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同于传统的内部辅助职能,需要对顾客(业务部门)负责。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从观念转型人手,营造以共享服务为核心的财务文化。财务理念决定了企业财务团队的角色定位和财务价值。随着观念的转变,财务角色及定位将从“账房先生”、“警察”向“业务合作伙伴”和“价值创造者”发展(Martin Fahy,2005),财务角色和定位的发展促使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基础工作,履行好核算、监督和控制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和挖掘信息,前瞻性地策略理财,深入到业务的商业机会与风险评估过程中,成为公司的业务伙伴和公司价值的创造者。财务团队成员诚实地进行开放的沟通,保持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建立适合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鼓励进行持续改进,从而形成动态的良性闭环循环管理系统。

(2)流程和组织。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先将原组织的分散流程进行集中,再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进行流程再造效果颇佳(Donniel S.Sehulman。1999)。财务共享服务流程设计的重点在于按照顾客(业务部门)的需求重新设计流程,对共性流程尽可能简化和标准化,以确保服务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的最大化。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战略需求(如顾客满意、降低成本、集团管控、支持全球增长等)选择和设计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结构。引导管理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绩效评估体系,包括作业成本导向的评估标准以及共享服务记分卡等,绩效评估报告与服务水平协议共同保证财务共享服务达到预期目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层除对内部运作效果进行评估之外,也利用市场调研、销售或费用分摊数据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研究客户行为,而集团公司管理层则关注评估成本、增长率和对业务部门需求的反应速度(Bryan Bergeron,200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功运行后面临的主要任务不仅包括核算、监督和控制,更重要的是服务、支持和和价值增值,以保证流程、质量、时间与成本的持续改进。从财务共享服务实践来看,对流程和组织的持续改进会在运行阶段产生显著的成本节约,但在此阶段重点在于避免由于流程的变化而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Elizabeth Van Denburgh。2000)。

(3)技术和系统。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信息密集的特征,因此技术的合理运用对于财务组织提供有效的服务活动是基础和保障。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和长期运营相关的信息技术包括三类:基本信息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系统)、一般目的的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数据输入/输出、数据分析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共享服务流程特有的信息技术(包括能够进行一般性会计处理、工资支付处理、采购、税款处理和交易处理的软件包)(Bryan Bergemn,2003)。另外,一些突破性信息技术也已经改变了财务共享服务的运作方式,如语言处理、声音接口技术、无线系统等等。其中基本信息技术和一般目的的信息技术具有通用

性,而流程特有的信息技术具有专用性和提供支持高效性。技术和信息系统是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大的资本投资,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入能为企业节约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财务共享服务战略实施前后人员、流程、技术三大核心要素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具体见(表2)所示。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财务流程再造,实现人员、技术、流程(业务流程、会计流程、管理流程)的有机整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和提升企业价值。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风险控制 财务共享服务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选址;结合实际和公司战略对财务共享模式的选择;高额的初始投资,较长的盈亏平衡期;制定新流程和制度,通过服务合约进行规范化服务关系管理;冲击原有体制带来的企业文化风险,因为从行政等级制变为业务合作伙伴,一开始会受到抵制降低效率;工作交接过程中及之后对于员工的持续激励以保持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合理选择及集成运用;共享服务中心成熟后的控制等等。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应对策略之一就是预测风险区并尽早识别,与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相关的风险主要分为下面三个层次:

(1)战略层面的风险。变革管理风险。财务共享服务无论是理念还是运作模式对企业来讲都是新的,它将会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流程、决策方式、企业文化甚至利益分配格局形成冲击。因此,在推行初期,一部分人必然会采取消极态度。根据变革管理理论,一项大的管理变革在推行初期,一般有20%的人支持,20%的人反对,60%的人持观望态度。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使60%的观望者持转变态度。因此管理层对此项管理变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可以在企业内创造出管理变革的舆论氛围,形成变革的紧迫感,促使持观望态度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转变观念。选址管理风险。办公地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通讯设施的发达程度和通信费用;劳动力的成本、质量和数量;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当地的环境等因素;办公地点的租金成本和可选择的范围;关键管理员工和职员的工作意愿(Barbara Quinn,Robert Cooke,Andrew Kris,1998)等等。选址的成功将会为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迈出重要的一步。服务关系管理风险。服务层次协议是服务关系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业务部门与共享服务中心之间达成的一项协议。服务层次协议将定义服务的范围、成本和质量,并将其书面化。服务层次协议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不同于单纯的职能合并,更加注重客户(内部业务部门)的满意度。服务层次协议的内容(Bryan Bergeron,2003)一般包括收费的频率和方式、定价模式、权变因素、质量标准、职责、提供服务的内容、时间期限、适用范围、自等等,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体育活动;知识共享;博弈分析

一、知识共享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现实意义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它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主要在企业。知识共享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个人、组织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也广泛应用于各部门、各行业。大型体育活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型体育活动是由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或其他组织在特殊的场合,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精心计划和举办的,参与人员较多、影响范围广、投入成本大、社会经济效益较高的体育竞赛、表演、庆典、仪式。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为3000多亿人民币。每年组织的全国性大型体育活动1000多项,参与人数和影响人数达6亿多人,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含量是比较高的。作为活动组委会要有获取、传播、应用、创新知识的能力,使成员在组委会内部进行知识共享,提高学习力。这里利用博弈学对组委会内部知识共享进行科学分析。

二、组委会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

(一)知识共享的内涵和分类

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享,并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组织知识可分为组委会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

外部知识指与组委会相关的政府机构、管理部门、承办单位、协办单位、赞助企业、新闻媒体所拥有的知识,如网络、报刊、图书、广播电视、领导报告、文件、统计资料等。

内部知识是组委会内部的自有知识。根据知识存在的位置和方式分为:个人知识,即员工通过以往的经验和培训而获得的知识;朋友知识指存在于亲朋好友等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可被员工所利用的知识;网站知识,即组委会官方网站中通过数据库方式存储的、对组织有益的规范化知识;工作流程和支持系统知识指组委会或下辖部门为完成某种任务时采取的工作流程,以及为完成各项工作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的支持系统;形象知识指在面对公众和顾客时代表活动形象的知识;组委会管理知识,即固化的组委会内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企业文化中的知识。

在以上知识分类中,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个人知识是最富于创造力的,对组织而言最为重要。个人知识分为共享知识和隐藏知识。前者指个人已向他人清晰表述、完整转移的知识;而个人向他人完整地转移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共享化。后者指个人尚未向他人清晰表述、完整转移的知识。

隐藏知识又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个人能够与他人共享但因某种原因未能转移的知识;二是个人不能够与他人共享的知识,不能共享的原因有多种,如无法清晰地表述或本人的个人知识尚属模糊等。

共享知识和隐藏知识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第一类隐藏知识很容易转化为共享知识,第二类隐藏知识可以转化为第一类隐藏知识。

(二)大型体育活动内部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

从多次大型体育活动组委会的实践来看,知识供给者(拥有知识的人)和知识需求者(接受知识的人)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并且都具有理性的决策行为。他们以自己利益最大化选择策略,参加博弈,从而达到组委会内部知识共享的均衡。根据动态博弈理论,假定:

1、组委会中有两名员工,分别在部门1、部门2,我们称之为:员工1、员工2。员工1具备工作所需的某方面的独特知识(如招商知识),而员工2正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2、员工2有两种方法可以获得其所缺的知识:一是通过员工1的知识共享行为获得(员工1传授招商知识);二是通过自学获得(看书、参加培训班、多次实战演练等)。两种获取方法的成本分别为C1、C2,且C1<C2。

3、在员工1与员工2共享知识以及员工2自学知识前,他们所获得的效用(招商能力和效果以及在组委会招商部的地位等)分别为U1(X0)、U2(Y0)。

4、员工1与员工2共享知识或员工2自学知识都将使员工1所具有的知识独享效用丧失,从而带来损失S(如提成、商机等损失,但能力、知识不受损失);而员工2则获得知识叠加效用,从而带来期望额外收益E。

5、若员工1与员工2共享知识,员工1将获得组委会的奖励R1。

6、员工1事先不能确定员工2是否将自学所缺知识,只能对其做出概率估计,并设员工1对员工2自学的主观概率估计为p。显然,不自学的概论为1-P。则组委会知识共享的博弈树图1所示。于是,员工1、员工2参加博弈的效用函数为:第一,若博弈沿着共享策略发展:员工1参加知识共享的效用U1(X1)=U1(X0)+R1-S。员工2参加知识共享的效用U2(Y1)=U2(Y0)+E-C1。第二,若博弈沿着不共享-不自学的策略组合发展:员工1此时的效用U1(X2)=U1(X0);员工2此时的效用U2(Y2)=U2(Y0)。第三,若博弈沿着不共享-自学的策略组合发展:员工1此时的效用U1(X3)=U1(X0)-S;员工2此时的效用U2(Y3)=U2(Y0)+E-C2。

由以上模型可以看出,员工1的共享策略和员工2的学习策略构成此博奕的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即最优策略组合。此时,博弈双方的效用值U1(X1)、U2(Y1)最大。

特别说明,以上模型为研究方便,取员工1、员工2为博弈参与人。实际上,部门1、部门2可替换员工1、员工2作为博弈方。以此类推。

三、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

(一)知识共享主体因素

知识共享主体因素是人。人的本性决定了知识共享的难度是较大的。从图1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员工1倾向于垄断知识,尽量使知识为个人所有从而塑造自己在组委会工作人员中的竞争优势,而不愿意让自己的知识被员工2共享。因为员工1的知识是通过大量的投入获得的,而员工2则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利用员工1的知识。所以当员工1无法在知识共享中获得补偿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通过知识垄断获得利益,以弥补成本并获得一定效用。

当然,员工1愿意有条件进行知识共享。员工1只有在其所得到的收益大于不共享知识所得到的收益时,才会选择“共享”。据图1可知,员工1在博弈的第一阶段选择“共享”的条件为:

U1(X1)=U1(X0)+R1-S>U1(X0)(1-p)+(U1(X0)-S)p,即:R1>S(1-p)。

此外,知识共享一方面受员工1表达能力的影响,也受员工2接受能力、基础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即便双方愿意,也难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其共享过程本身就是需要代价的,如果员工2获得知识所付出的努力(δ为努力成本)大于自己的收获,即U2(Y0)+δ≥U2(Y0)+E-C1亦即δ≥E-C1,他也不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去共享知识。

员工中还存在许多其他不利因素,如年纪较大、经历较多的人对新知识持怀疑态度;有的女同志因为怕丢面子而不愿共享知识;组委会领导和中层干部为保持权威或自视甚高而不屑于共享知识;甲大学和乙大学毕业的同事可能存在“门户之见”而难以共享知识……总之,人的因素是知识共享难以得到实现或者充分实现的最根本的因素。

(二)知识共享的客体因素

知识共享的客体因素是知识。知识价值有两类期望效用,会影响内部员工对知识共享的态度:一是知识的独享效用;二是知识的叠加效用。前者是与知识的共享效用绝然相反的一种观念。因为知识是一种能够为自己带来效益和竞争优势的资本与个人财产,员工们不会轻易地拿出来。很多员工、特别是策划人员、把知识独享效用作为自己在组委会立足的重要条件。后者一方面引发共享别人知识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组织环境中,怕竞争对手超过自己,而不会将自己的知识与别人共享。

因此,要实现知识共享,需要足够的刺激条件,如名誉的、地位的、金钱的或者其他心理满足感等报酬,才可能使人们乐意去共享知识。

(三)知识共享的组织因素

大型体育活动组织一般机构庞大,层级过多,人员来自各单位,工作涉及的范围点多、线长、面广。根据信息学理论,一般情况下,组织层级过多,会使得知识交流共享渠道不畅,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衰退速度快,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利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这必然极大地阻碍知识共享的有效实现。

由图1可以看出,如果员工1和员工2是同事,互相熟悉了解,员工2向员工1请教,员工1不好拒绝,事后员工1可能有事还要求助员工2。因此,他们只要原来相互没有成见,共享知识非常容易。

如果员工1和员工2不在一个部门,较以上情况,时间上、地点上有障碍,人与人又不了解,甚至不认识,共享难度增大。

如果员工1是部门负责人或是组委会的领导,事情多、工作忙,难以抽出时间来教员工2,员工2也因为员工1是领导,从而不敢去请教。所以知识共享的难度更大。

同时,组委会内部文化建设不到位影响知识共享。组委会大多是临时机构,很少重视文化建设。而员工大多是运动员出身,或是体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因此,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在组委会中不会自发实现,需要特定组委会引导,需要有特定的文化氛围。没有员工对知识共享文化的认同,就不会从行动上主动共享知识,就难以自觉支持大型体育活动的实施。

更为重要的是,组委会对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设计。如果不能对员工工作投入和工作绩效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激励,只会挫伤员工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根据员工1在博弈的第一阶段选择“共享”的条件R1>S(1-p)可知:当员工1对员工2自学的主观概率估计p>1-R1/S时,员工1的理性选择为“共享”;当员工1对员工2自学的主观概率估计p<1-R1/S时,员工的理性选择为“不共享”。即在组委会对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强度与知识的独享效用一定的情况下,员工1对共享知识与否的选择将取决其对员工2是否“自学”的主观估计概率,而组织的学习氛围无疑将对这一主观估计概率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极大地影响组织的知识共享的过程。

(四)知识共享技术因素

知识共享技术是构建知识系统,提供知识交流工具,打造知识共享平台的手段。组委会除要办一份传统的工作简报外,更要自建或委托他人建立属于自已的官方网站(至少是网页),建立知识数据库,应用搜索引擎、协作过滤、智能、专家系统等先进的知识管理技术,通过网络互享互通,可以极大地便利员工进行跨时空的知识交流和共享。

如果组委会缺乏基本的知识管理技术工具和平台,缺少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包括活动中使用的对讲机),员工们往往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一方面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难以明确地被他人观察、了解,难以进行有效地表达、存储、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显性知识被隐藏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库中,多而杂乱,不利于知识需求者使用。因此,传统的组委会工作方法难以摆脱时间、空间和知识的数量及质量的限制,难以有效地共享与利用知识。

参考文献:

1、林慧.活动营销[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C语言;资源共享;网站建设

一、项目研究的意义

在21世纪这个信息高速发达、高速流通的时代,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让普通人能够接触到比以往更多的知识。面对信息时代的信息量大“爆炸”现象,怎样才能使教育事业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至于被时代抛在后面?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把教育资源移植到网络上面去,使更多的人可以分享这些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与会成为必然的趋势。网络的开放性和分布性的特点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巨大计算能力使得教学管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系统已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也已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所以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1.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知名大学开放课程运动蓬勃发展、全世界对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关注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也提出了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支持建设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

截至2012年8月,我国共了75门精品课程,涵盖文化艺术、哲学历史、基础科学等六大领域,主讲教师不乏国内高校的名家大师,其中相当一部分课程受到了学习者的追捧,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千古明月”课程。同时某些课程下方的参与评论的访问者的数量已超过千人,评论不仅有网民对课程的充分肯定,也有对国内大学向社会公众开放更多教育资源的殷切期盼。由此可见,我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开放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学生及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然而,与国外名校公开课相比,我国公开课在国内网民中受追捧程度还存在差距。网易作为国内免费向公众经过翻译的国外名校公开课先驱,在国内网民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目前,网易不仅将国内公开课收录在线,同时对国外公开课也在不断进行更新翻译,集国内外优质教育于一身,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通过网民对公开课的选择趋势中可以看出,目前最热门的课程仍是国外名校的课程。由此可知我国的公开课要赶上或超过国外名校的公开课,我们不仅要加快建设,更要发现我们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修正,为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不断研究、不断深入,其发展趋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研究的广度上,可以发现研究范围由开始的集中网络精品课程设计的研究扩展到设计、开发、管理、应用、评价等各个领域,研究覆盖面不断扩大。研究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对于网络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构思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创造了大量精品课程资源之后,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如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如何对资源进行评价,怎样消除一个个信息孤岛等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教育技术核心期刊中很多论文也都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构思。

三、项目实施目标

1.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目标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服务的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学科为基础,放眼社会,面向本院各系部各专业学生。通过资源共享系统向全院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目标。

2.实现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的实现,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推动我院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四、项目申请理由

本项目申请的理由主要从理论行性与实践可行性两方面来说明

1.理论可行性

(1)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符合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指导思想,网站的重点为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符合国家教学改革的精神。符合信息管理系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项目团队成员系信息管理系学生,都学习过C语言程序设计、与网页制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具备较好的理论素质与较强的实践经验。

2.实践的可行性

本教学改革课题由3人组成的团队协作完成。团队的成员在项目开发前期曾多次与从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对该项目所涉及到的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的建设具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与阅历的教师进行过多次探讨与研究。同时该项目组成员中的3位同学对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所以说本项目具有实践可行性。

五、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的实施计划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所涉及到的计划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规定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所以在本项目中对教学大纲的研究是首要考虑的内容。并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来制定适合我院学生的教学大纲。

(2)演示文稿

演示文稿是学生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演示文稿也可以作为正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一种参考学习资料。所以本项目中要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演示文稿要做详细与完善的设计。

(3)教学录像

教学录像是实现网络授课最直观、最直接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本项目中教学录像是一个重要环节。计划本网站可以提供全面、高清的教学录像。

(4)教学案例与例题

本项目拟定增加一定数量具有典型意义,能够说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并在每一章节中增加一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结构完整、并包含解答过程与分析的例题。使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之后,能够找到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

(5)实验指导书

本项目中拟定为每一章节中的实验增加了实验指导书,在指导书中会详细说明实验的目的、内容、与实验步骤。使学生通过实验指导书可以自主地上机进行实验。

2.项目的技术路线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的前台主要是用html语言来编写,后台主要是用C#程序来编写,数据库选用sqlserver。

3.项目的人员分工

本项目共有三人组成,其中李威同学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如下所示:项目负责人完成整个项目的策划工作,后台程序的开发;其他2个人负责页面设计,美工与版块划分工作、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六、项目特色与创新点

1.项目特色

(1)项目思路基于“资源共享”理念。

(2)项目中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3)项目中通过案例式教学方式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项目创新点

(1)任务驱动机制

在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每一次课都提出一个具体的任务,通过任务来掌握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教学目标明确。

(2)案例教学模式

在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为主线,贯穿顺序、选择、循环结构、数组和指针各章节,先提出项目目标,接下来通过知识讲解、方法演示、实践演练、复习归纳等方式来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进而学习软件开发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实验导书中导入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将最新软件开发技术引进课程,适当安排学生自主设计程序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调试自己设计的程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程序设计的成功感,加深知识的理解。

七、项目预期成果

初步建成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项目编号:201310841037)。

作者简介: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某大型发电集团 财务共享中心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68-02

一、财务共享中心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财务共享源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当时美国、日本、欧洲等跨国大集团出现大规模重组兼并潮。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业务单位分散、行为规则不统一、服务不标准、管理成本增加等都给管理者带来挑战。一些企业开始开展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共享服务应运而生。财务共享中心就是将企业财务进行流程梳理、再造,将同质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通性业务交由共享服务中心完成,例如应收、应付、总账、固定资产、工程管理、费用报销、资金集中支付、档案集中管理、财务报告统一出具等业务处理,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自该理论建立以后,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在国外,众多学者如MOLLER、SCHULMAN、BERGERON等等,从财务共享服务概念、财务共享服务优势、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国内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研究,则侧重通过案例研究财务共享服务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模式选择、实施步骤、关键因素、障碍及风险等方面,例如,张瑞君等人通过对中兴通讯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财务公司服务模式选择、财务共享服务优势、流程再造等理论。侯锐等人通过对中国电信的案例,介绍了中国电信构建财务共享服务过程和实施的成效。

在实践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升华。从福特公司第一家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至今,美国《财富》500强中86%的企业己经或正在建设共享服务中心。而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或正在建设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例如中兴、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宝钢集团、海尔、长虹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探索、应用和变化,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准共享制下的财务共享服务”。

总的来说,相对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国外的较成熟运用,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仅有少量的大型企业在不同程度上试行,未有适合各类行业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完整介绍,企业还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

二、发电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关键问题

无论从国内外实践经验,还是从项目管理经验出发,顶层设计尤为重要。首先诊断企业存在哪些问题,确定企业的项目建设目标,然后围绕目标,确立要实施的项目范围,再根据现有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化建设规划以确立实施路径。唯有这样从全局、顶层管理者角度出发,全盘规划,才能尽可能避免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复建设、工程返工等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

(一)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是财务共享中心的灵魂,对财务共享中心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路径、业务流程设置、人力资源、运营管理等等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从国内外的实践看,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提高效率、加强管控、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财务转型,并且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选择的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欧美一些跨国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更多考虑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素,而国内企业则更多考虑集团管控、核算效率、会计信息质量等因素。

自2003年电力体制改革后,A集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分、子公司众多,地域分布广泛,层级复杂;业务也已经从原先单一的发电业务,向煤炭、金融、工程等多板块业务延伸。在财务核算与管理方面,已经逐渐不能适应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基层单位核算工作重复度高、工作量大,现有业务流程零散,同质化业务的核算方法、会计处理结果不尽相同,核算质量差参不齐;在制度建设与执行方面,制度标准不一,执行力也有所欠缺;财务数据须通过层层汇总至区域公司、集团总部,信息处理不及时,使得区域公司、集团总部管理者很难监控基层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协同难度较高,弱化了财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因此,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目标是统一规范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效率、加强管控,促进财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二)实施范围

一般地,选择哪些实施财务共享业务内容和范围已经具有共识,即应选择那些重复性高、具有标准化工作流程的财务业务。但具体选择哪些财务业务进行共享,则应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宝钢集团根据其钢铁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其成本核算和信用管理就没有纳入财务共享;而海尔集团除了成本外的其他财务核算和资金管理均纳入共享,他认为成本管理只有贴近业务才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因此还由各基层企业进行成本核算,而不纳入共享;而资金共享则充分反映了其作为白色家电行业注重现金与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

对于发电企业来说,收入较单一,成本项目也较一致,因此,围绕共享建设目标,可将实施范围定为收入、成本、往来、费用、资产核算、总账及报表等业务,对于资金,则暂不纳入共享范围。

(三)实施路径

定下财务战略、财务共享建设目标后,就要围绕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路径。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哪条道最可行,就要结合各个分、子公司地理区域的广度、业务的集中度、财务的成熟度等进行统筹考虑,确定采用一步到位或是分步推进的实施方式,在分步推进的方式下,是对业务进行分步集中还是统一集中,也需要结合企业现有的财务信息化系统、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在实施步骤上,一般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由点及面推广方式,但具体选择哪个单位进行试点,则要精心选择。从实施成功经验看,一般选取有代表性的、业务系统较为完善的基层单位先行试点。例如选取已有燃料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PMIS工程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资产(采购)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单位,这些系统中基本涵盖了财务核算所需要的业务数据,这样做到目的是能够在试点阶段充分暴露问题、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进行推广;在试点运行至少半年后,经过详细的论证与优化,再将共享项目向其他同业务板块单位推广,最后向其他业务板块推广。

(四)信息系统问题

信息系统对财务共享中心的高效运作非常重要,一般包括ERP系统(财务、人力资源、采购、报销等功能)、企业门户、网上支付、银企直连、影像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运用,尽量减少手工作业,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动化运行,并且支持业务协同工作,使得各项资源发挥最大效应。但在实际中往往没有建立起统一的ERP系统,不是所有单位都有业务系统,各业务系统功能也没有有效整合,使得协同效应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难以发挥作用。这便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系统规划和整合工作。

A集团财务系统有SAP、ORACLE、远光等软件,业务系统也五花八门,既有集团统一部署实施的营销系统、生产系统、燃料系统等,也有各分子公司为生产管理需要而自行建设的系统(如物资系统、人资系统等),还有些新收购的、小单位只有少量的业务系统,这些业务系统如何与财务系统集成、与哪个财务系统集成、没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如何接入财务系统、还要建设哪些系统以支持财务共享系统等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后期的实施问题,影响到实施效果,都要结合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在顶层做好设计。

(五)人员问题

在财务共享中心实施过程中,人员因素是个重要问题,同时也非常敏感。既要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岗位梳理,充分评估工作经验与知识背景,实现各尽其能;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在后期的持续运营中,财务人员的职业生涯通道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保证各类人员能很快熟悉新的业务、人际关系氛围和企业文化。

在财务共享中心实施初期,人员一般从基层单位选配。在国有企业中,人员编制和薪酬问题是个特殊的问题,要考虑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社会效果。从已经实施财务共享的几个国有企业经验看,如果共享中心初期人员采取从基层借调的方式,将面临着几个问题:一是借调人员任务分配问题。因为不是长期工作,期限一到,共享中心就要重新考虑分配工作问题。二是借调人员的家庭问题。发电集团的基层单位一般在比较偏远的县市,如果财务人员长期借调到共享中心,可能会影响其对家庭的照顾。三是不利于财务人员的职业规划。因为在不是长期工作,所以可能会影响职工在基层单位和共享中心的职业规划。因此,在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方案阶段,就要对人员做好统筹规划,做好岗位说明书,考虑好哪些职位由基层单位选聘,哪些职位可以外聘,做好招聘、安置、培养工作,避免因转型带来的风险。

三、相关建议

我国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在持续发展、不断创新,财务共享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发电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对公司财务、人事、业务的影响较大,应做好战略安排、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调,结合发电企业的特点,选择好实施范围和时机,稳步推进,将财务共享的优势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参考文献:

[1] 张瑞君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6)

[2] 陈虎,孙彦丛.财务共享服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3] 张庆龙,彭志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思路与要点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

[4] 杨方平(导师:陈明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我国集团企业应用问题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6

共享会计论文范文9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体系;目标管理;知识共享平衡记分卡模型

知识共享研究现状与问题

1.知识共享研究现状

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提供者通过一定的传递渠道,将知识传递给知识接受者,且被知识接受者所吸收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提供、知识传递、知识吸收3个过程。[1]目前,学者们大多集中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知识共享机制研究、知识共享激励设计研究、知识共享绩效/能力测量4个方面。例如,曾淑君从囚徒困境的角度,分析了建筑企业实施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设立首席知识官来促进知识共享。[2]张万秋等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建筑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对定性指标进行了定量化处理,使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和直观性。[3]朱幼维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建筑企业隐形知识共享的应对策略。[4]张哲颖利用系统分析法、演绎推理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与范围,分析了大型建筑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型建筑企业知识管理流程模型图。[5]综合这些学者对建筑企业知识共享的研究,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知识管理,基本上是局限在理论框架研究中,缺乏针对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特点所构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共享体系。

2.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共享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无目的、盲目地推崇知识共享,导致知识共享无效率、无明显绩效产生。第二,无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导致知识共享只停留在口头层面。第三,知识管理未列入绩效评价的指标范畴,相关的奖惩制度有待完善。第四,知识管理技术平台不完善,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平台投入小。且没有被充分重视和利用。第五,缺乏相应的知识共享激励措施。第六,企业的知识共享氛围差,适合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有待完善。第七,基本上无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或者负责人。因此,对建筑企业这一特殊的生产企业而言,亟待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目标管理运用于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德鲁克(PeterDrucker)于1954年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特点是以被管理活动的目标为中心,把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任务,转换为具体的目标加以实施和控制,通过目标的实现,完成经济活动的任务。[6]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将目标管理思想运用于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可行性。

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项目大多以目标管理思想为指导,主要围绕工程项目三大目标(质量、进度、成本)展开实施,以确保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这就为以目标管理理论为指导的知识共享运用于建筑施工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目标及目标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目标:一是辅助建筑施工项目总目标更好地实现;二是提高知识水平、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从知识共享的目标可知,知识共享不仅能辅助项目目标的实现,而且能使目标完成得更好,使项目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目标及目标管理目标具有一致性。

3.目标导向会提高知识共享效率

目标导向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Glasser于1972年提出,他认为当个体为一定的目标工作时,便可称为目标导向。Dweck揭示了两种目标倾向概念。一是成绩目标导向,该目标倾向视学习为一种手段并通过成绩来表现自身能力,通常极力回避可能失败或可能表现出低能力的境况,并且偏好关于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避免否定性评价,以展示自身的高水平能力。二是学习目标导向,该目标倾向以学习为目的,注重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致力于发展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7]学习目标导向对知识收集行为和知识贡献行为均具有正相关关系;绩效目标导向对知识收集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知识贡献之间无显著关系。因此,目标导向会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进而提高知识共享效率。知识共享的过程,是一个遇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过程。建筑施工项目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有目的地进行知识共享,以控制目标偏差进而确保目标顺利实现。此外,采取知识共享方式,不但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能达到知识倍乘,甚至是技术/知识创新的效果。因此,为了一定目标而进行知识共享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基于目标管理的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体系构建

1.知识共享目标的设定与分解

建筑施工项目目标管理,是为实现项目全过程目标和计划中确定的管理目标而实施的收集数据、与计划目标对比分析、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等的活动,包括项目质量管理、工期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管理。[6]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目标,也是为了辅助建筑施工项目总目标更好地实现,这与项目目标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此外,知识共享本身特性所实现的目标可概括为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可建立与建筑施工项目目标体系相适应的知识共享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2.知识共享目标的实施与控制

(1)为企业营造一个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做到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共同协作。如构建学习型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规划,使员工不但能积极地把自己的知识共享出来,而且能从中不断得到提高,进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2)知识共享信息技术平台,是知识共享活动能否高效开展的基础与前提。目前,知识管理技术平台还不完善,投入小且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尽管大型企业均有信息技术平台,但主要是办公系统方面的,知识管理板块仍亟待完善。基于此,亟需在以下几方面采取切实措施:第一,加大知识信息化平台的投资建设,可引进先进的信息平台管理软件;第二,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完善和更新企业知识库信息等;第三,重视培养员工通过知识库进行学习交流的意识,可借助知识信息平台进行员工培训。(3)设置知识管理职能部门。[8]其主要职责包括:企业知识库的管理和服务、调查企业的知识需求、承办知识交流培训会议、宣传知识共享文化、知识管理效果的监督和评价等。(4)培养项目部员工的团队意识,并建立相应的个人、团队绩效考评制度。(5)合理配置企业知识型人力资源,以充分发挥企业知识型人才的能力。(6)以实现项目目标为主题,举行知识共享学习交流会。及时以实现项目各目标为主题举行知识共享学习交流会,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和知识的共享,不仅能解决问题、相互学习,还能提高知识分享的组织荣誉感。(7)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励是企业或组织为特定目标而去激发影响员工的需要,并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自觉地为该特定目标做出行动的持续反复过程。[9]设定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方式,只有致力于实现施工项目各目标的激励措施,才能起到有效促进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作用。而设置奖惩制度是最直接的激励措施,可根据知识共享的绩效评价,设置配套的双向奖惩制、双向薪酬制,或者双轨晋升制。其中,双向奖惩制,为设置知识个人奖惩和知识团队奖惩。双向薪酬制,为可设置个人薪酬奖惩和团队薪酬奖惩。双轨晋升制,即在保持原有人事晋升渠道的同时,为知识员工提供另一条基于专业知识的晋升渠道。这样做,一方面可让员工意识到组织内部的等级与拥有的知识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从而消除其知识共享的顾虑;另一方面员工通过学习,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与同事和主管知识共享展示其拥有的知识,树立其专业权威地位进而获得提升,极大地鼓舞了员工知识共享的热情。[10]

3.知识共享的绩效考评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绩效考评可将“知识平衡记分卡”并入知识管理的绩效考评中。平衡计分卡强调的是目标管理,鼓励下属创造性而非被动地完成目标。该绩效评价方法恰好与基于目标管理思想的建筑企业知识共享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知识平衡计分卡(KnowledgeBalancedScorecard,KBSC)综合了知识管理的目标、战略、策略和方法及知识的门类,具体使用方法与平衡计分卡类似,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11]其主要是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层面,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并落实,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衡量指标的现代绩效管理体系。知识管理不仅包含于学习与成长各项指标中,而且贯穿于整个平衡计分卡指标模型中。因此,提出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平衡记分卡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从图2可看出,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目标,可分解为知识共享管理目标、知识共享学习目标。然后,分别将管理目标和学习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为可执行目标,并制定知识共享的具体目标实施策略或方法,进而建立知识共享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即可实施知识共享的可执行目标,并根据目标执行情况,及时调整知识共享的目标实施策略(可参见第二部分“知识共享目标的实施与控制”)。结合图1、图2,再根据知识共享的实施策略或方法,可建立基于目标管理的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平衡记分卡指标模型,如表1所示。为了对表1建立的指标模型进行进一步指标解释和计算说明,以便更好地用于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绩效评价,建立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4.绩效指标的补充说明

为了使绩效考评更加客观公正可行,应尽量选择能够量化的指标,如返工损失率、完工准时率等。该类指标可通过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绩效评价分数,但项目目标并不都是可量化的,如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质量优良等,都是定性指标,可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出绩效分数。定量、定性指标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会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此外,设计的指标体系是对基本建筑施工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应重点考虑的指标,在对某一具体施工项目进行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时,还应结合相应企业的工程项目和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添加或补充更改绩效指标的评价准则/计算办法,以获得最满意的评价效果。

结论

通过对知识共享研究现状和建筑施工企业知识共享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现有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体系,探讨了目标管理与知识共享相结合的可行性。按照目标管理的运行程序:首先,通过对知识共享目标的设定与分解,构建了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目标体系;其次,对知识共享目标的实施与控制过程,提出了一些措施用于引导、激励和监督以完成预定目标;最后,建立了基于目标管理的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的平衡记分卡指标模型,用于知识共享的绩效评价,进而构建了基于目标管理的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体系。该体系仅适用于建筑施工项目,建筑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知识共享平衡记分卡,并由知识管理部门进行汇总,制定整个企业的知识共享平衡记分卡。然后,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取舍相应指标,最终将其融入企业的平衡记分卡中。

参考文献:

[1]倪国栋,王建平,王文顺.工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以代建单位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3(5):23-28.

[2]曾淑君.建筑企业知识共享障碍分析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95-97.

[3]张万秋,吴冲.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3):344-349.

[4]朱幼维.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筑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张哲颖.大型建筑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Dweck,C.S.,Motivationalprocessesaffectinglearning[J].AmericanPsychologist,1986,41:1040-1048.

[8]王伟,汪霄,邓志坚,赵智敏.建筑企业内隐性知识共享方法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1):167-169,174.

[9]祝长松.论项目管理中知识共享激励机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0]宝贡敏,徐碧祥.国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