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汉语言文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5-31 14:56:09

初中汉语言文学

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1

1.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2.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

2.2.1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①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②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③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④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

2.2.2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

2.2.3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2.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①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②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2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下面谈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3

    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文科专业,学科存在的最为悠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培养人文社科素养的基础学科。从事社科工作、文学创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随着我国市场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侧重于理论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建筑、机电、计算机等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明显不能和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不仅仅是理论性强的研究性人才,更需要文字功底扎实、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和掌握新闻宣传、法律合同制作、文案创作、广告策划等能力的应用性人才。面对这些新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以便探索出更适合当今社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不合理。

    面对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需求,仍然有不少高校采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重理论和专业知识,轻实践和综合知识,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新需求,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大部分学生从事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的存在。例如,有些学校依然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理论上,使有关理论知识在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等课程中重复出现,而学生感兴趣、社会需求性强的编辑技能、文秘、公关实战等等技能性和实践性知识存在设置缺口,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社会需求错位、人才培养缺乏实用性等问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学生的某些实用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社会实际工作中缺乏核心竞争力,面临“学不致用”的尴尬局面。

    2.2 培养理念存在偏差

    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以培养作家创造文学作品为自己的培养理念和教学理想,而学校也将此作为教学考核的工具和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事实上,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已经脱离了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经济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这种培养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内容多是空洞无物、风花雪月,很难找到与当今社会的契合点,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3 教学模式落后

    就实际教学模式来看,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沿袭了高中时代的教学模式,多以“满堂灌”为主,对其他新的教学模式鲜见尝试。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硬搬硬挪,在制作上存在投机心理,投入的精力明显较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汉语言文学失去了其原有的趣味性,也使学生对这一专业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原本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应用性的一套在这样的模式下成了学生眼中的负担和任务,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社会需求下,中文系专业应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完善的文科知识结构、全面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理论、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级现代人才,使学生既能够胜任管理、领导、研究性工作,也可以从事出版编辑创秘策划教师等技能性工作。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高校必须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工作原则,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应用型综合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3. 1合理设置课程

    合理设置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也是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高校应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大胆对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

    3.1.1 对传统的基础性课程进行整合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开设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十多门专业课程,而各门课程基本都存在知识重复现象,而因此带来的教师重复讲授、学生重复学习问题会带来的时间、精力或其他方面的耗费。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提炼、精简,将有效避免这种耗费。例如,可以把不同课程相同知识点如文学概论和文学史课程中均出现过的“文学思潮”整合在一块进行集中讲授;在专业课程上增添一些如《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一些国外的专业相关理论课程。这些丰富的理论积淀,汉语言文学专业将走出只局限于本国文学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3.1.2 将应用性课程引入教学规划。

    应用性课程的引入可以有效缓解大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符问题,能够实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更多实用性的技能,提高自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能力。高校可以尝试按照学科类型将学科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系列,然后按系列进行增设。例如可增设以提高学生适应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的能力为目的的写作、文秘办公礼仪系列;以增强学生适应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文案策划、广告、应用文写作系列,以提高学生编辑能力为目的的报纸编辑、图书编辑系列等等。如此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才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熟悉写作、制作、编辑、策划和设计等多方面工作岗位极为需求的综合性技能,从而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1.3 丰富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括科技艺术、政治经济、外语、、哲学、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高校应积极将这类课程纳入选修范围,使多种学科的知识实现交叉融合,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人文素养水平得到最大地提升。另外,还应对补充开设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将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实践课程纳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拥有更为广泛、综合、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不至于因为理论知识单薄、片面、零散而被社会淘汰或不得已另择他路。

    3.2 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3.2.1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方应积极为汉语言专业学生建立起一个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寻找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为其牵线搭桥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在实际的岗位上锻炼自己的写作、制作、编辑、策划、设计技能,使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接轨,使学生按照岗位需求不断打磨自己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计算机水平、办事水平、人事处理等相关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所缺少的,提升自己较差的,改变实际岗位所不能接受的缺点,总之应按着岗位的实际需求对自己进行不断地提升和完善,以使学生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各种需求。

    3.2.2 校方应积极建立实习基地。

    学生的实习实践是教学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应用性、综合性人才的必经途径。高校应从学校和该专业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出发,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实习基地,并和实习单位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完善、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有序地开展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使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促使学生和用人单位实现长期零距离接触。在用人单位对其考察和了解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长和特色更容易凸显出来。对高校而言,通过学生实践结果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能够掌握社会对该类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为高校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宝贵经验和科学参考。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文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指导的能力,解决学生实践方面遇到的问题。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有综合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丰富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理论积淀,较强的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便符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要求。这类教师不仅仅指教师和技师形成“1+1”的态势,而是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有机融合。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这类教师较少。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锻造出高水平的“双师”队伍从而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为复合型、综合型、实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3.4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在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实践环节更加科学的基础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还需要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例如,教师除了通过考察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中国文化史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估学生以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包括写作、表达在内的综合业务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为人处世能力以及实践岗位对学生能力是否肯定等等方面来全面评估一个学生是否达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4

传播汉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国内高校的神圣使命,语言类院校或者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应成为其中的主力军。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保证学生言语技能的学习,又结合教学实际传播中国文化知识,是教师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讲话强调的“要讲清楚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是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二、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

(一)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

处于汉语初级学习阶段的留学生大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语言沟通障碍较大,二是异乡文化适应较难。这两方面可以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此外,学生年龄、汉语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汉语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探索更加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模式。要在梳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的基础上,以知识点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设置中国文化和学生母语文化的对比主题,触发学生文化共情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巧妙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直观展示语言知识点,清楚讲解中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异同及交流特点。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进而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进,言语技能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教学目标。

(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随着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学界涌现出一大批探讨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模式的成果。这些成果或者着眼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课程建设,或者着眼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材建设、语言技能、教学模式等。前者如王钟华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程规范》(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后者如王海涛的《基于加强汉字认读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3期),王玉响、刘娅莉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材词汇的频率与复现》(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张秀红的《“基于信息交流”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模式探索》(云梦学刊,2014年第1期),韩瑞芳、张孟晋的《试论成人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5期)等。这些成果推动了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了初级汉语综合课的课程体系建设。

此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诸多成果为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比如王清源的《美国大学初级汉语教学概况――40所大学问卷调查的分析和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第3期),刘玉川的《机遇与挑战同在――从皇太后大学初级汉语教学情况看泰国高校的华文教育》(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2期),陈泓妃的《浅析泰国初级汉语课的教学》(科教导刊,2014年第4期),辛平的《初级汉语教材中文化匹配度研究――以中、美、日六部教材为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刘苏乔的《对法国别化初级汉语教材的考察与分析――以〈汉语双轨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2期),李飘飘的《有机的世界语言教学法在美国初级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以美国俄勒冈州Scenic Middle School和Crater Renaissance High School为例》(科教导刊,2015年第5期),等等。不论是初级汉语课程的教材研究还是教学法研究,对于我国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模式的探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三、构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融合的“5C”教学模式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构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关键点,即在教学中贯穿文化的比较意识,唤起学生对自身生活和学习的成长感悟和认知经验,激发其沟通欲望。文化比较的内容很多,比如称呼、答谢、赞美、宗教信仰、个人隐私等。在教学中,文化比较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从不同角度切入课堂教学,从不同层面提高学生对文化异同进行比较的敏感性。具有这样的文化比较意识,学生会逐渐形成基于文化视角的言语技能获取能力。目前流行于英语教学的“5C”学习标准对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5C”学习标准

“5C”学习标准是美国外语界为中小学及幼儿学校制定的外语学习标准,全称是《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之所以被称为“5C”标准,是因为外语教育目标为:Communication(交际)――使用外语进行交际,Cultures(文化)――?W习和体验异国文化,Connections(贯连)――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Comparisons(比较)――比较语言的文化内涵,Communities(社区)――能在不同情境和团体中使用。

经过第二语言教学的检验,该标准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方面较有特色,对大学外语教学甚至针对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建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尤其随着各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留学生已初步具备文化比较的意识和热情,易于从文化比较角度逐渐熟悉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因此,按照“5C”教学标准构建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通过完成特定任务体会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交际差别,加深对目的语的学习印象。

(二)“5C”汉语教学模式

“5C”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有三个前提:第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第二,教师需要做大量课前准备,保证语言知识点和文化知识点完美融合;第三,教师需要坚持鼓励和监督学生完成特定的言语表达和交际任务。总之,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在具体教学中,这五个标准并非面面俱到,而由教师根据语言知识点和文化背景灵活安排,突出知识要点的层次性和文化内容的相对完整性。以语言知识点为中心,以文化为交际背景,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下的具体表达特点。下面以“打招呼”为例,阐述“5C”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1.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国别情况,教师准备各个国家打招呼的方式,用幻灯片或者图片的形式展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亲近感,减少“旁观者”、“学习者”身份带来的距离感,帮助学生体验同一场景下运用不同语言打招呼时的心理状态。

2.课堂安排

首先向学生展示打招呼的相关图片,包括各个国家的各种场景,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课程内容。在练习了“你好!”之后,将学生分组,以幻灯片的背景为主题,进行打招呼练习,期间可以加入体态语。对于处于初级汉语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交际乐趣十分重要。交际身份可随意变换为新朋友、老朋友、师生等,交际场景可设为公园、图书馆、商场等。以情景触发学生的交际欲望,是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必要手段。

对于场景练习,学生会特别注意同学的发音及表现,并不自觉地模仿与对比,衡量自己的汉语水平。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交流、大方表现。对于交流中出现的各种发音偏误现象,可以暂时忽略。让学生通过大家的表演慢慢领悟自己的发音,教师在练习结束后统一纠正错误。

在学习“你好”时,教师还应通过配图或视频为学生介绍中国人常见的几种打招呼方式,将之与学生所在国家的交际习惯进行比较,让学生尽早适应中国的交际文化。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向学生表明,??家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交际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因此,中国人的“吃饭去啊?”“去图书馆啊?”之类的问候语,并非无视个人隐私,而是表达关心,学生应该慢慢习惯和适应,并做出相应回应,入乡随俗。教师的这种明确解释是对汉语交际文化的一种自信,对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十分有必要,也是对“要讲清楚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讲话精神的认真贯彻。

3.课后作业

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5

[关键词] 汉语初级口语;语境问题;课文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60057050引言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起始于1950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收录26种教学媒介语的汉语文化教材信息14 000余条;截至2015年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教材已经多达3 000余种。可以说,在这6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汉语教材编写和汉语教材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而显著的进步。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r,汉语教材与学习者的需要及专家、教师的期望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现今的汉语口语教材编写趋势是“变传统的以词语为本体、从语义到语用,为以句子为本位、从语用到语义”[1],强调了语用层面的重要性。语境理论是语用研究的依托,对“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2],离开语境,言语交际往往无法达成。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恰恰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对语境的适应能力,语境理论对汉语口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人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教材的语境建构与语境设置、话题选择、语境分析、语境理论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语境理论对汉语教学的作用等方面,未有人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在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

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界颇负盛名的《汉语会话301句》《汉语口语速成》《初级汉语口语》《发展汉语》共4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为文本,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以语境理论为指导,考察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与语言环境的匹配情况。努力发现汉语口语教材课文的语用问题,并分别从连贯性、实用性、普适性、文化规约性共4个层面加以探析。本文对4部经典教材中的典型语用问题做了总结梳理,以期对新教材的编写有所启示。

1 语境理论及其内涵

1.1语境的定义

1885年,威格纳[3](Wegener)提出的“情景理论”奠定“语境”的雏形;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语境”这一概念;1944年,弗思[4](J R Firth)进一步将“语境”引入到语言学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1964年,韩礼德[5](M A K Halliday)在弗思“非语言语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域”概念; 1972年,海姆斯[6](Hymes)吸收前人成果,将语境归纳为8个部分;1977年,莱昂斯[7](Lyons)概括出了构成语境的6个方面;1993年,克拉姆契[8](Claire Kramsch)从语言习得理论角度将语境分为5个维度。

我国自南朝《文心雕龙》就曾提及言内语境的重要性,当代学者陈望道、何兆熊、张志公、胡壮麟、黄国文、索振羽等先后对“语境理论”的提出、引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的分类,参考索振羽[2]的观点,将语境定义为:语言使用的言语环境的总和,由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背景构成。

第6期李水语境视域下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编写问题指瑕分析

教学研究2016

1.2语境的作用

语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系统”[9]。它影响着语言的选用、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语用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经逐渐摒弃单一的“语言能力”的教学,强调对“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谓“交际能力”亦是对语境的适应能力,语境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语境制约着语言要素的选用。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和交际者,要选择恰当的语音、词汇、句式和结构,同时也要考虑到语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其次,语境影响着语言要素的确定和语言现象的解释,模糊的指代、多义词和歧义的句式往往要依赖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进而理解所指。再次,语境对言语交际有推测和补足语义的功用。上下文语境有助于对词义语义的推测,而交际情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背景能够补充语言内涵,解释会话含义,正确的理解词语句子。

2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中存在的语境问题较多,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社会文化规约语境3个方面都存在。本文着眼于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实际,将所存在的问题归总为4个层面,进行具体考察分析。

2.1连贯性层面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使汉语初学者能较快的掌握基本的会话能力,与中国人进行基本的交际。为将生活必备的用语在较短的篇幅内展现,同时尽量避免使用艰涩难懂的句子增加汉语初学者的负担,编写者会有意的将几句选定的日常用语缀连成文。恰因如此,有的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就产生了课文对话上下文衔接生涩、不连贯,与中国人惯常表达不符的现象。

1)上下文衔接跳脱。

例1和子:听说上海的小吃也很有名。

王兰:你不是要去豫园游览吗?顺便尝尝那儿的小吃。

和子: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王兰:对了,你还可以去参观一下儿工业展览馆。[10]

这段对话谈论的是与去各地旅游相关的话题,前文问答了去上海购置礼物等相关问题,和子又提到上海的小吃,王兰以反问的方式进行了应答并提出建议。而随后,和子马上说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这是一陈述句而非问句,显得很突兀,与上文语境不连贯;王兰回答“对了,你还可以去参观一下儿工业展览馆”这句话又明显不是对和子话语的回应,可看做建议旅行地点话题的接续。由此可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这句话是编写者强行编写进课文中的,但较为生涩且与上下文衔接不恰当,没有兼顾到上下文的语境。

笔者认为,口语教材编写中有时出于既定句式或某一语言点教学的需要,需⑻囟ㄓ锞洳迦肟挝模但要特别注意避免语境跳脱的情形,尤其是使用陈述句的情况。这方面可以参考《发展汉语》的编写方式,在问答式对话后编入叙述性文段作为课文辅助形式。这样可以更容易、更适合语境地呈现特定语句,有利于初级汉语学习者尽快掌握自然、得体、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的表达方式。

2)上下文衔接生涩。

例2大卫:(放音乐)你觉得怎么样?

保罗:真棒,太让人感动了。

大卫:效果不错吧?

保罗:是。[11]

这段对话谈论的是与音乐相关的话题,开篇大卫新买了音乐CD,保罗表示他喜欢多种风格的音乐,然后两人共同欣赏。之后大卫询问保罗的感受,保罗回答“太让人感动了”。这句答话有生涩之感,在中国相关的交谈语境中一般应以“太好听了”“太震撼了”作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感动”表示“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音乐本身是否能带来“同情或向慕”是值得怀疑的。而下一句大卫又问“效果不错吧”,从上下文语境上看,上一句回答是针对音乐本身,那么“效果”应该是针对音乐CD播放音效的质量,语境突转,衔接不够连贯。在教材的编写修订中,如能充分考虑到上下文语境,在上下文衔接上精益求精,会使教材更具连贯性。

2.2实用性层面

1) 话语与人物分离。文化、语境是支撑语言生存发展的两大决定要素。前文提到,语境的范围,由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 R Firth)进一步扩大,既包括交际的情境、话语的文化背景,又包括交际双方的个人背景,具化到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心情等。

这4套初级口语教材中的人物设定较为模糊,《汉语口语速成》每一情景语境中的对话几乎都是“AB模式”,在这种“独幕剧模式中,人物经常变化,没有主要角色,有不少教材干脆以A和B来代表正在对话的两个人物”[12],对话双方的人物设定是临时构建的,每次都需要学习者重新接受。而《汉语会话301句》《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程》是以“古波帕兰卡模式”进行,以连续剧模式展开课文,但是这几部教材的对话较为平常,虽有固定的人物设定,却几乎与“AB模式”无异,无法体现人物个性以及人物本身所带有的社会属性,这样自然也就无法将文化语用和社会规约渗透其中。

“语用能力要求‘得体’,要求话语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因此,人物和话语分离的做法达不到培养语用能力的目的”[12]。在初级汉语口语教材中,几乎都是以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为课文,但在实际交际中还有不同职业和年龄的区分。如有特定的人物设定,则可以把语境与语言融合,增强语境代入感。

2)忽略时代流行语因素。“跟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交际文化’和跟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13]。历史文化会影响语言中语词意义的变化,进而影响语言的使用,教材对此重视不足。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产物,依存于社会并随之发展而发展,流行语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的一种词汇现象,“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环境赋予了这些语言项目特定的意义成分”[14]。可以说,流行语不仅是新潮时尚的产物,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心态、文化走向的被动折射。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也要与时俱进,但并不是要把日新月异的“流行语”全部囊括到教材课文中,要避免将流传较为广泛的负面流行语不慎编入教材,否则留学生学习后在与中国人交流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言外之意”。

例3刘京:问候你全家人!

李红:问安妮小姐好![10]

本来“问候你全家人”除了语气较为生硬与日常中国人问候语不大一致之外,并没有文化语境上的问题。但在2006年热播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中,主角之一的莫小贝曾经被说“早熟”,因此脱口而出“你才早熟,你全家都早熟”,这也成为了她的口头禅。这一流行语随着使用频度的不断增加和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形式和语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格式”,发展成“你才(是)××,你全家都(是)××”的格式,例如“你才是农民,你全家都是农民”“你才胖,你全家都胖”等。因此,“问候你全家人”如果应用到当今的口头表达中,可能会闹出笑话,甚至引起听话人的反感。

当然,因4本经典教材编写出版的时间都在21世纪初,完全无法预见流行语,出现这样的课文是可以理解的。但抛开流行语因素,“问候你全家人”这一句,本就带有生硬的意味,与中国的现实语用不相符合,类似课文需要切实注意。

3)忽略词语意义的变化转移。文化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作为承载文化内涵的词语,也会在意义上发生转移,而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对此重视不足。应在日后编写修订中及时体现,顺应变化。

例4直美:小姐,结账。[15]

“小姐”这一称呼自古有之,其词义也随时代的变化时褒时贬,产生了多次词义转移。宋朝时,“小姐”这一称谓多用于如宫女、婢妾、娼妓、女乐等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元朝时,“小姐”转而指称官宦士绅人家未嫁的女子;明朝时,“小姐”甚至可以代称妻子、夫人;清代学者赵翼曾考证《陔馀丛考・小姐》:“今南方|绅家女多称小姐,在宋时则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民国时期,受英语词“Miss”的影响,“小姐”既可延续指称名门闺秀也可指称思想开化、反封建的年轻知识女性;解放后,“小姐”一词因阶级情感和政治敏感而带有讽刺意味;改革开放后,“小姐”重新作为一个雅致礼貌的词语广为使用,称呼未婚女士;90年代后期至今,“小姐”一词再次发生词义转移,由广义的尊称变为专指在某些特殊场合从事的女性。

在《汉语口语速成》一书有“小姐”称谓,其他3本《发展汉语》《汉语会话301句》《初级汉语口语》也都多次使用。这4本教材均初版于20世纪初,使用“小姐”称谓无可厚非。而今再版多次,应当考虑到词义转移后所含有的语用上的贬义。日常生活中,留学生称呼女服务员为“小姐”就不合时宜了。网站调查显示,当下中国人对女服务员的称谓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小姐”一词了,可直接称呼“服务员”或“美女”。

2.3普适性层面

有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日本等洲国家属于“高语境国家”,“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更依赖其语境,语义主要从预设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16],因此汉语的语境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编写时,应当使用有普适性的表述方式,要避免过高的语境,尤其是仅为部分地区、部分人所共有的语境。

1)对话语境不具普适性。

例5学生:请问,八楼在哪儿?

刘京:在九楼旁边。[10]

该课文语段的话题是一名学生向另一名学生问路。从一贯的理解来看,八楼和九楼是上下的空间关系,九楼是八楼的上层。而课文中说“八楼在九楼旁边”,是相邻的空间关系,这对绝大多数地区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笔者经过问询得知,北京语言大学确实称8号楼、9号楼为八楼、九楼,都是学生宿舍。类似的,在中国人民大学也是以“品园4楼”“品园5楼”等直接标明楼号,可见《汉语会话301句》教材的编者是以北京地区的言语习惯为素材。在北京地区,“八楼”“九楼”既可以表示上下的空间关系,也可以表示相邻的空间关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方知所指,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材学习者。

2)忽略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的价值观。对外汉语教材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既要编者考虑到将中国的文化语境融于语言教学,也要考虑学习者的文化价值观和感受,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也应当具有普适性。

比如,在《汉语会话301句》第7课中,两人的对话先是围绕家里有哪些成员,然后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甚至问到了是否结婚、是否有子女的问题。按照文章的情景设定,对话是在双方初识不久之后开展的,相识不久却谈及隐私话题显然不相适宜。留学生尤其是欧美国家留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隐私权,这种直白的问询甚至含有审问的意味,即使在中国也很少被使用。

前人也曾注意到了这种以“职业、婚恋”为话题,类似“查户口”方式的对话,在实用性层面上使用频率很低,忽视了这种表述在跨文化交际中甚至可能会引起“文化休克”现象。作者在编写和修订汉语初级口语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学习者的感受”[17]。

2.4文化规约性层面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学习语言,更是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民族文化。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虽然当今人们已经摒弃了许多繁文缛节,但仍留存约定俗成的文化语言规约。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应当遵循中国人的交际习惯和汉语的思维方式,不能为了便于初学者的理解而将适合于欧美文化背景的简单直白的表达编写进课文中,以至于形成了文化语境上的口语“中介语”。

1)表达过于直白有欠礼貌。

例6玛丽:二十八号晚上我没事,你呢?

和子:不行,有朋友来看我。[10]

这篇课文的交谈背景是和子和玛丽都想去品尝一下烤鸭,玛丽说自己28号有空,邀请和子一起去。和子的回答是“不行,有朋友来看我”。无论是从语法上还是情景语境上讲,这句回答并没有错,可以直截了当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原因。但从中国的文化背景来讲,中国人不会直接的否决对话方的提议,直言“不行”“不去”“不”。相比较而言,戴桂芙等《初级汉语口语》第5课相关内容的编写就符合中国人的言语交际习惯。

例7安妮:田老师,现在您有空儿吗?

田老师:对不起,我现在没空儿,你有事吗?[1]

2)特定社交用语的使用与社会文化规约语境不符。在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中也存在着所编写的应答句与中国人惯常的社会规约不符的现象。因此,课文更应该强调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交际规约相一致的、与文化语境相适切的表达方式。

例8经理:吃啊,别客气。

西川:不客气。

……

刘母:你们别客气,像在家一样。

西川:我们不客气。[10]

这篇课文的交谈背景是中国人迎接日本客人西川,席间中方经理和刘京的母亲都热情的请西川“别客气”。“别客气”是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在餐宴上经常使用的劝客人多吃些的客套话,以让对方感到不拘束、很自然,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对此中国人得体的应答一般都是“好的,谢谢”,表示领了主人的一番盛情,自己不会拘束了。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客气”的动词意义表示“说谦让话”“表示礼让”,“不客气”相当于“不用谢”,是对“谢谢”的回答,一般是在对方对自己表示谢意的时候,为表示谦虚而劝对方不必感谢的话语,这明显与课文中应当表达谢意的文化语境不符。“客气”的形容词意义为“有礼貌”“谦让”,“不客气”相当于“不礼貌”,甚至含有威胁使用暴力手段的意味,显然也不适用于该情景语境。

3结束语

本文对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中存在的上下文不连贯现象、缺乏现实应用性的现象、缺少普适性的现象以及有悖中国民族文化语境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笔者初衷是希望所做的讨论能够为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提供参考,使之更加注重汉语教学的语用层面,更加注重口语表达的得体性和实用性,真正能够使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将话语功能和语境紧密结合,语言得体、表述自然、更加适用。

前人学者对语境本体和语境理论的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了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但少有从微观角度具体分析教材中的语境问题。本文从问题着手,以连贯性问题、实用性问题、普适性问题和文化规约性问题4个角度分类,尝试更全面地归纳教材中存在的且较为突出的语用问题。除以上问题外,关于文化语境的课文在编排顺序上的问题也值得探讨,如何将话语和人物密切结合尚需要一个学习者使用和适应的过程。教材中的语境问题,尤其是社会文化语境问题,像跨文化语用上架起一道桥梁,使语境能与语言结构、语言教学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对外汉语教材的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戴桂芙,等.初级汉语口语(上册)[M].北京:北京大W出版社,1997:2;30.

[2]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18.

[3] 张涛.伦敦学派与语境理论的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2010(1):2428.

[4] 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 [C].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5] Halliday M A K. 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 [C].// M A K Halliday, A McIntosh, P St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London: Longman, 1964.

[6] Hymes D.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pride J B, Holmes J. Socia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7] Lyons.J,Semantics.Vols 1&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8] 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9] 黄妙娟.语境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12.

[10] 康玉华,来思平.汉语会话301句[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90;252;52;92;112.

[11] 陈晨, Vicky Chu.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8:75.

[12] 刘颂浩.初级口语教材编写的理论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2009(4):3745.

[13] 刘.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1994(1):6162.

[14] 徐默凡、刘大为.汉语语用学趣说[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71.

[15] 苏英霞,翟艳.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132

[16] 王红梅.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8(11):185.

[17] 李泉.文化教学定位于教学内容取向[M].国际汉语(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6.

Several contextual problems raised from primary spoken

Chinese textbook compilation

Li Shui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China)

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6

【关键词】情景创设;口语教学;对外汉语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国内,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实行,情景创设的教学理念被广大学者关注,相关的理论和专著不断面世。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许多学者也注意到这一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课程,而初级口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话语为中心,以表达为训练目标。情景创设教学法被大量的运用到初级口语师生互动教学中,因此,本文选择初级口语教学作为情景创设法的研究对象。

本研究界定了情景创设的定义,对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最后,从初级口语教学特点、口语教学中情景创设法的作用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为口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情景创设法是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本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此方法,提高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情景创设的定义

情景创设是以情景教学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从而实现语言交际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创设指的是老师根据汉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水平,遵循汉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结合所要教授的内容,利用形象具体的情境,使抽象的语言模式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设置尽可能多的语言情景,让学生更直接的接触和学习汉语知识,促进语言输入、内化和输出,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所创设的语言情景要尽可能做到真实,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情景中传递的有用信息和话语资料,激发学生运用汉语表达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者汉语交际的能力。

3.情景创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学派认为人类的语言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外内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就是语言习得的过程。当人的认知能力发展了,语言能力也相应发展,反之,亦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应积极主动的体验外部实践环境,并适应它,从而使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得到提高。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术语表明人类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吸取外界新信息来达到平衡状态,但状态不会是永恒的,它会被新的知识打破,再形成一种新的平衡。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也受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个体不断接受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个体接受的时候会遇到阻碍,这些阻碍来源于个体的认知水平。当新的信息和原有的经验一致的时候,同化过程顺利进行,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学习个体会主动调整元认知,这些需要一定的过程,它需要架构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才能接受这些新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客观要求,在上课的过程中,创设的情景一般都是真实情景的再现,这样条件下的语言习得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个体会主动将新信息转化为新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当个体再遇见类似的情景时,他们会主动调整已有经验,让现实交际变得容易。因此,个体不会在交际过程中对新信息感到措手不及,反而可以灵活的应对。

4.初级口语教学中情景创设教学法的研究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最终实现交际目标,口头交际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课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课程。

4.1 初级口语教学的特点

初级口语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具有初步简单交流能力。初级口语教学训练以语音-词-语句-段落的排序依次进行。语音是口语学习的基础,词语是话语的建构材料,单个词或两三个词也可以进行交流。语句是话语的基本单位,人们的某种想法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和表达的,初级口语教学按照这四个顺序进行练习,是学生可以完成初步的会话交流。篇幅表达是中高级的培养任务,但是初级阶段要打好基础,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

初级口语的教学内容分为:功能性话语(表示提问、建议等)、承接性话语(表示答应、允许等态度)、叙述性话语(主题话语,讲究话题的展开、转换、结束)。初级口语教材中课文的编排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对话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完成。这样的对话,对留学生来说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同时,初级口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简单的对话,在课后练习中会有会话练习。口语表达的练习在一定的情景下练习,具有很强的情景性。

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因受语言能力限制,在更大程度上是依赖课堂教学,而不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获得的。因而,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最重要的习得工具,对初级学生来说,认真掌握课文中的话语对提高交际能力有直接的帮助。听和读是相互联系的,记忆代码是以声音代码的形式保存,记忆是学习中不可少的步骤,在听读的过程中,没有文字辅助,就要求学生把听到的信息记忆下来。也就是说,初级口语课中,注重听读,就是要求学生先理解老师提供的内容,然后记忆再通过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听读是一个记忆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信息结构,调动对课文的注意力。

4.2 情景创设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初级口语教学情景性强,最适合运用情景教学法。这样,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特定情景下的一些词的用法和意义,有利于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在初级口语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新知识的记忆变得轻松,并可以帮助和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餐厅吃饭,让学生看到与餐具有关的实物,情景使他们很容易记住如“筷子”、“碗”、“茶杯”等词语。在初级口语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往往是具有很强情景性,老师在课堂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记忆对话片段,而且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状态,一旦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情景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进行交流。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初级汉语口语》教程中就有如:约会、逛街、面试、送行等情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时候会出现停顿、卡壳的现象,是因为他们记忆的词汇量不够多,没法一下完成连贯的表达,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多创设情景,让学生熟悉语境,留出充分的练习空间,在情景中克服语言困难。在口语教学的课堂上还存在“开口难”的现象,听读能力强,但是害怕开口说,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口语和听读结合,不能因听读而忘记口语教学的任务,在教(下转第94页)(上接第92页)学中教师如果能将听读变为有效的手段运用于情景教学中,听读就可以促进口语表达,使口语表达和听读相互发展。老师在教学中用情景创设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到听的状态,再重复强调几遍,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印象,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述进行练习。在这一个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听的作用而且也把学生带到说的情景,克服开口难的问题,使得教学氛围轻松有趣。同时,口语教程中训练片段带有很强的文化色彩,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更能使学生融入其中。

总而言之,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完成初步交际任务。在一定的情景下语言信息传递有效展开,语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进了语言的理解。所以,第二语言的学习要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这样对学习者来说是最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是这样。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情景创设,可以在学生头脑中进行语义和情节双重编码。一旦出现语义,学习者会立刻想到有关情景,而当身处情景中,学习者又会联想到学过的语义,这会使学习者不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置身情景中,成功的完成初步交际目标。

本研究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角度出发,界定情景创设的概念,证明了情景创设切实存在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情景创设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创造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陆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张凤丽.认知功能法在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0.

[3]陈晨.培养初步成段表达能力的新型初级口语教材的编写[J].海外华文教育,2005(1).

[4]邓滋栎.商务汉语口语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邵锡姣.论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四大功能[J].浙江教学研究,2001(5).

[6]李静波.对外汉语教学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09.

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7

关键词:汉字谐音学习法 越南语 初学者 影响

中图分类号:H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7-01

1 研究的背景

中越关系源远流长,特别是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合作日益发展,中国不仅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也是越南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越语作为越南国家通用语言,自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越南语的热潮,在这个大环境下,初学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高等院校越南语专业的学生,有的初学者学习越南语只是为了方便自行去越南旅游,有的初学者是外贸公司为了促进公司业务发展专门培养学习越南语的综合型人才,通常这类人才本身就拥有其他专业技能,有的初学者是中越两国口岸上的边境居民,他们学习越南语也是为了促进边贸关系,相互互赢合作,现今的边境居民认为仅仅会说流利的越南语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识别越南文字,总的来说,出于不同学习目的,现在的越南语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在学习越南语中汉字谐音方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甚至被广泛地运用到越南语初学者入门以及越南语日常用语等相关指导书籍中,本文试图探讨汉字谐音法被运用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建议。

2 运用汉字谐音法的原因

2.1汉字谐音法的概念

谐音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同形同音异义词(homonym)、同形异义词(homograph)、同音异义词(homophone)。同形异义词是指拼写相同发音和词义不同的单词,而同音异义词是指发音相同拼写和词义不同的单词。[1]学习越南语过程中,初学者或者越南语初学者入门以及越南语日常用语等相关指导书籍普遍使用的汉字谐音法是指运用读音与越语读音相近的一个或者多个汉字来标记越语词汇的读音,达到记忆这个越语单词的读音和意义的方法。

2.2原因

2.2.1母语迁移

初学者学习掌握一门新语言时,会潜移默化地把本母语与新语言进行读音比较,由于教师进行语音教学的时候,语音语言传播转瞬即逝,初学者常常会运用本母语的谐音来记录新语言的语音,以达到学习准确的语音为目的。

2.2.2汉越词

中越两国关系源远流长,秦始皇在公元前211年统一中原之后,又把统一事业继续推向五岭以南。当时五岭以南和今越南北部的地区统称为“南越”,在这个广漠的地区居住着百越族,他们尚处在原始公社阶段,其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都是十分原始而落后的。[2]越南经济、文化、政治等一直受汉文化圈的影响,伦理道德思想上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文化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越南封建统治者为了管理好本国事务,常常效仿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国封建统治制度、宗法制度、科举制度等等,制度、文化、思想通过古代汉字传播到越南,所以当时越南上层建筑的官方语言为古代汉语,直到今天越语里面还有将近60%汉语借词即汉越词,例如文化念 “vǎn hóa”、皇上念“hoàng thuong”。在学习越南语中,使用汉字谐音标记法可以方便初学者熟记读音、词义,虽然现在的汉越词已发生变化,比如词义缩小、词义扩大、义项增加、义项减少等,但读音没有多大变化,所以用汉字谐音来标记汉越词的读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2.3汉语和越语都属于孤立语

汉语和越语都孤立语,孤立语的特点就是词形没有后缀,没有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语序和辅助词来表示,词序严格,虚词十分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而英语词形就有后缀例如big的复数形式为bigs。所以在记录多个词汇或者一整句话的时候,汉字谐音标记法也能够起到巧读好记的作用。

3 汉字谐音方法的对初学者学习越南语的影响

3.1积极影响

对于初学者学习初期,自行运用汉字谐音方法或者参照类似《零点起轻松说越南语》入门书籍的汉字谐音学习越南语,可以调动初学者的娱乐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初学者在学习越语的时候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同时巧用汉字谐音方法有助于巧记熟读越南语,给一些学习时间少的初学者带来了时间上的便利。

3.2消极影响

过度使用汉字谐音方法也会给初学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汉语中同音不同形不同义的词汇巨大,甚至有的汉字谐音越语学习入门书籍随意运用大量的不常用汉字,即使是中国人也未必识别每一个不常用汉字,此外这类谐音入门书籍常常使用三个以上汉字来标记一个单音节越语词,为了谐音而谐音,这样势必增加了初学者记忆的难度,同时语音的精准度也大打折扣。这样一来,初学者的积极性势必会消失,语音读不准就无法和越南人进行有效的交际,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哑巴越语”,最后丧失学习的兴趣。

4 建议

不管学习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都没有便捷的路可以走,世界上至今没有一本万能书教会你一个周或者一个月学会一门语言,端正学习态度至少不会让初学者半途而废。其次,初学者应当在掌握越语读音规则的基础上,再利用汉字谐音学习法来作为一种辅助,就不会担心引起汉语语音对越语语音的负迁移。最后,谐音法使用的关键在于能够对学习材料进行主动加工,找到适合学习材料的谐音方式和谐音内容。[3]巧用和活用汉字谐音方法,借助符合逻辑性地想象,形成表象画面,以语言和逻辑表象相结合,谐音趋向于生活化、趣味化有助于初学者学习越南语,而不是为了谐音而谐音。

参考文献:

[1]陈群团.英语中谐音的运用及动因[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27.

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8

关键词:写作教学;英汉对比;母语

一、引言

写作是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的重要一项,是一种语言输出技能,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写作教学效率,是广大英语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运用英汉对比法教学生写作,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浓厚,写作能力提高快。下面笔者就英汉对比法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运用对比法教写作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教学领域,关于对比法的研究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在语言学科已经出现了“对比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非常肯定对比学习法,在其《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曾强调:“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性、词义、词语范畴和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境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王力先生1985年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

三、英汉对比法在写作中的实践运用

在初中英文写作教学实践中,英汉对比法主要适用于词汇、句子、篇章几个方面。

1.英汉词汇对比

词汇不论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都是最小的造句单位,在初中英文写作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连词都是使用最频繁的,掌握这些词汇并不仅仅意味着知道该词的汉语意思,它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用法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例如,动词是构成英语句子的核心部分,在英语中非常重要,也是中国初中学生写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一种词。在汉语中,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词形本身也不表达语法意义。而英语中,动词有语法形态变化,表示各种语法意义。在初中课本范围内,英语动词的语法形态变化主要有原形、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

2.英汉句子对比

初中阶段,学生在句子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句子的时态和结构上。英语句子的时态通常体现在动词形态的变化上,在句子结构上,英汉语序基本是一致的,即按主—谓—宾—补的顺序排列,但英语的语序要灵活多变些。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使用时常会出现错误的词类,英语和汉语在状语位置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汉语中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常放在动词前,而英语中状语通常被放在句首或句尾。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态或地点状语时,通常其顺序为:英语——从小到大,汉语——从大到小。如果句中既有时间状语又有地点状语时,英语中通常先写地点状语,后写时间状语。例如,下面例(1)—(5)。

例:(1) 他每天读英语。

He reads English every day.

Every day he reads English.

(2) 我在商店里买了一辆自行车。

In the shop I bought a bike.

I bought a bike in the shop.

(3)他出生于2003年九月八号。

He was born on September 8,2003.

(4)他住在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

He lives in Qinhuangdao city of Heibei Province in China.

(5)我昨天在会上遇到了汤姆。

I met Tom in the meeting yesterday.

3.英汉篇章对比

在初中阶段,英语与汉语的篇章对比应侧重于突出二者的相同点,因为初中阶段对学生英语作文的难度要求不高。《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毕业时写作应达到的程度是: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地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四、英汉对比法用于写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英汉对比要明显

只有明显地对比才能突出两者的差异,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要注意对比内容的难易

有些知识虽然有可比性,但分析起来过于复杂,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母语。

3.升华对比的目的

在英汉对比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对比法只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而要使之成为学生的写作学习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五、结束语

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9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材 比较 评析 原则

一、引言

语言教材是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水平,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集中体现。语言教学的研究状况往往会通过教材的教学内容、编写体例、练习形式,甚至版面和装帧等设计表现出来。■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实用商务汉语》和《大众汉语》初级Ⅰ,即分别代表特殊教学目的的使用教材和针对海外学习者为学习对象的普通汉语教材,从教材的编写原则与目标定位是否一致准确,课文内容是否实用、生动,语料难度是否适中,语言是否规范且带有趣味性,语法点的编排顺序是否合理,以及注解是否简明准确,生词量和重现率是否适当,练习的编排和内容是否合理、有效,教材有无创新和特色等各方面对两本教材进行比较和评估。

二、教材基本情况和结构对比介绍

吕必松(1993)指出:“从教学类型的角度分类,有多少种教学类型,就要求有多少种教材。例如,普通教育教材、预备教育教材、专业教育教材、特殊目的教育教材等。”很显然《实用商务汉语》和《大众汉语》分别属于特殊目的教育教材类和普通教育教材类。

首先,从教材结构来看,《实用商务汉语》属于非系列教材,是为在校的外国留学生(汉语研修生,本科生选修课),以及从事对华商务活动的企业界人士编写的,适合于已学过半年或一年以上通用汉语的外国人,亦可用于正规课堂教学,短期培训或学员自学。而《大众汉语》则是典型的系列教材类,分为初级本和高级本,各两册,一共四册。初级本适合尚未学过汉语或所学甚少的初学者使用。学完初级本可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一定范围内社交的需要。

从教材体例即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来看,《实用商务汉语》是一种覆盖两种课型的体例――集会话阅读为一体。整个语言训练从商务口语训练为起点逐步过渡到难度较高的商务阅读与商务写作。每篇课文分为会话和阅读两大块(其中会话二的难度略高于会话一),全书共分为三个单元,十六篇课文,每篇课文的基本内容顺序均为重点句―会话―生词表―专有名词―阅读课文―生词表―词语释例―附录―综合练习(分为阅读理解、词汇练习、句型练习、口语练习);而《大众汉语》初级Ⅰ全书共分三十六课,每篇课文的基本内容顺序均是生词表(包括生词和专有名词)―课文―注释―语法―练习(分为听后模仿、朗读四声、辨音、辩调、连读、词语搭配、替换练习、认读汉字、完成对话和看图说话)。从两本书的体例来看,《大众汉语》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而《实用商务汉语》为了突出特殊的教学目的,即实用性和商务性,在传统教材体例的基础上增添了重点句、附录等内容。

三、课文话题安排比较评析

话题分布(以第一到十五课为例)

表一

显而易见的是,两本书的课题即高度概括了各自教材内容设计的主题,从《实用商务汉语》十五课的话题来看,具有明显的商务性和社会性,其中“公务出差”、“召开会议”、“商务谈判”、“签订合同”等话题,更是密切与经济生活相关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颇强的话题。再看《大众汉语》,除去“复习”课,其他话题均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基本起居生活相关。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各位名家对于教材的编写原则各有一些经典的看法。赵贤州提出教材编写的“四性”原则:(1)针对性;(2)实践性;(3)趣味性;(4)科学性。吕必松提出的各种类型的教材普遍适用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2)交际性原则;(3)知识性原则;(4)趣味性原则;(5)科学性原则;(6)针对性原则。束定芳则提出更为具体的原则:(1)真实性;(2)循序渐进;(3)趣味性;(4)多样性;(5)现代性;(6)实用性。综合两本书来看,都具备了针对性的特点,教材内容和主题的编写均有明确的教学对象;从实用性和实践性来看,语料的取舍和难度,两本书都是在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的,各有千秋。如《实用商务汉语》属于特殊教学目的教材,语料的选择更加明确而富有针对性,尤其在课文的重点句选择上,紧密与主题相关,所以难度的把握和循序渐进的科学性要体现得比《大众汉语》要稍微差一点,而相反的,在主题的并列性基础上,课文难度及语料的选择上就趋于建立在一定汉语语言文化基础上。而特殊目的教育教材的《实用商务汉语》针对的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习者。

四、课文语料的难度比较

若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两本教材的语料难度,则不难看出,《大众汉语》初级Ⅰ第一课“你好”的课文会话字数是43个,而到了第十五课“我喜欢名牌的”课文会话字数就达到97个。而《实用商务汉语》第一课“接风洗尘”的课文会话字数是312个,第十五课的“金融市场”课文的会话字数是330个。由此可见,在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性上,《大众汉语》比《实用商务汉语》略胜一筹。但是,从两本书各自的话题安排不难看出,《实用商务汉语》的话题复现很少,而《大众汉语》平均5课就有一次“复习”课。当然作为汉语初级教材的《大众汉语》,适当地复现有利于学生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充实常用的语言表达,而以有一定汉语言基础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具有特殊教育目的的《实用商务汉语》,由于其明确的商务性和实用性,教材的每一课的话题都是商务行为中的分支,都与商务行为息息相关,语料已经经过精心筛选和取舍,自然没有轻重之分。

五、课文与语言教学诸因素的关系比较

1.课文与语音教学

两本教材虽然都属于语言教材,但分别在课文中体现的语音知识和发音技能的训练侧重点完全不一样。《大众汉语》初级Ⅰ,从课题、生词表到课文,几乎每一个汉字都标有相应的汉语拼音。由此可见,在汉语教学的普通教育教材中,语音教学必须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有了汉语拼音的辅助,以会话课文为主的初级汉语教材的适用性大大加强,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后通过汉语拼音,进行更多的语音训练从而熟读课文。再来看《实用商务汉语》一书,作为特殊目的教育类教材的代表,汉语拼音在课文中已找不到踪影,但在其特色性教材结构的重点句中却又有完整体现。由此可见,语音教学实际上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有存在的必要性,在初级普通教材中主要担任使学生掌握发音、声调、重音、停顿等语音的基本技能,而在中高级教材中或特殊教育目的教材中,担任的则主要是助于学生朗读自学课文,通过汉语拼音的帮助,在反复朗读之后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和运用课文到实际的语言实践中去。

2.课文与词汇教学

课文的词汇教学是语言类教材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词汇教学主要指的则是生词类教学。两本教材的生词表都是按照“汉语生词―汉语词性―汉语拼音―英文翻译或者英文对译词解释”的结构来安排的体例。但是我认为,在这一部分的教材体例中,两本教材均存在有明显的缺陷,有待改进。首先,相比较之下,《大众汉语》初级Ⅰ在生词量控制方面更为严格,从第一课包括专有名词在内的生词量15个,到第十五课的25个;而《实用商务汉语》的生词量虽然没有出现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明显递增的现象,但是在每个单元的会话和课文后均附有不同的生词表,有的单元后面甚至附有扩展类的附录单词,显然在单词的数量上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只要是与课文主题有关系的词汇,课文的词汇表和附录表都尽可能地收录了。再来看生词在两本教材各自课文中的分布问题,我认为问题都存在,即生词没有在课文中有特殊的标记,使生词的分布不但不会一目了然,而且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于生词学习的敏感度。至于生词的英文互译,也是两本教材的共同问题所在,由于英文释义汉语本身存在的很多局限性,比如:对于一些带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简单进行词语对释或是音译等,在《大众汉语》第一课的生词表中就出现了一个常用汉语词“老师”,相应的英文解释是“teacher”,但深谙英语国家文化的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都很清楚,在英语国家称呼老师一般都是用“Miss”或“Mr.”,再加其姓氏的,甚至可以直接就用“Miss”来称呼女性老师。而在《实用商务汉语》中也不乏生词对译不够完整的例子。比如:第一单元生词表对于汉字“香”的英语对译就是一个单词“fragrant”,显然这一对译词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香”在汉语中的灵活运用和多种解释,比如:“睡得很香;吃得很香”的“香”对于英文就不再是“fragrant”。两本书在词汇教学方面最大的可取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在每个单元或是课文的后面都附有词语或是难句的文化性注释,这也是语言类教材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在生词的重现率问题上,两本教材均通过对于练习的精心编写,使生词的重现提供机会。《大众汉语》的练习部分偏重辨音辨调,词语搭配和对话的补充;而《实用商务汉语》则明显偏重于课文的阅读理解、近义词的辨析使用,以及课文重点句型的反复性练习,当然还有一些提供场景,要求学生给出不同表达的口语实践性练习。

六、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对外汉语类教材代表的《大众汉语》和特殊教育目的类教育教材的代表《实用商务汉语》在其基本编写原则上是严格遵循了其各自的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原则的,不论是对教材话题的选择,对课文语料难度的控制,还是对生词词汇量的控制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当然,两套教材各自的特色更是鲜明。《大众汉语》教学目标明确,因为教学对象的预先确立,所以其趣味性也尤为明显,比如:教材话题的选择和相应的图片的对应都体现了编辑教材者们的良苦用心。而《实用商务汉语》的实用实践性则体现得尤为立体了。这不仅体现在话题的精心选择上,在词汇表的设置,尤其是从附录表的设置到综合练习的题型安排上,无一不体现了教材紧扣实践性、实用性、多样性等原则。总之,虽然两套教材各自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但总体上遵循了第二语言教学类教材的通用原则,当然,对外汉语教材代表的各类教材在结构、功能、文化和观念的现代化方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朱志平,江丽莉,马思宇.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5.

[3]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