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集锦9篇

时间:2023-06-05 16:08:35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1

要使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除了要研究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以外,还要设法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这些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锻炼,从而得到提高。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呢?

我认为通过介绍科学家一般是按怎样的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的,对他们会有启发和帮助作用。对于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几条:① 借助观察实验以收集和积累有关的科学资料(对化学家来说就是观察化学实验以收集资料);② 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寻找其中的规律性;③ 分析探究产生这些规律的本质原因;④ 根据科学规律对未知的事物提出新的理解和设想;⑤ 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设想,并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完善对新事物的认识。在这里我强调指出,科学家就是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来完成一个个科研项目,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成为一个优良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并且对研究工作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对学生进行化学启蒙教育的绪言课里,我以此作为启蒙教育的内容,勉励大家为提高自己的能力作出努力。

通常所说的观察是泛指对客观现象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化学课中要着重培养的主要是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观察能力,即对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由于对化学实验进行观察的深刻程度是受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验能力限制的,所以,观察能力也必然随着知识、技能和实验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达到比较全面、深入、精确的程度。只有加强训练,才能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一、 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才有目标

正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所以观察是有指向性的。为什么要观察?要观察什么?这是观察之前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一般说,观察总是根据研究的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的。例如,在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里,同样是磷的燃烧,但是我们观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反应前后总质量有没有变化的问题上。所以说,只有根据目的要求进行选择性观察所得到的材料,才是有价值的、符合研究要求的。

二、 要掌握观察的顺序

掌握好观察的顺序,观察才会比较全面。学生在观察中暴露出来的一种缺陷往往是顾此失彼,这是由于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的缘故。怎样进行观察是需要训练培养的。“观察是一种有计划的知觉”,在观察前应该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具体的内容确定观察的计划。例如,对于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一般总是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即反应物的性状是怎样的?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过程中产生什么现象?反应后生成物的性状是怎样的?这样可以使观察有“序”,不会挂一漏万。

三、 观察和思维相结合

观察和思维相结合,观察才会深入。“观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到现象只有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抓住现象的本质,反过来,也只有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抓住反映本质的现象。观察的细致性、深刻性只有通过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有的时候,化学实验中的现象,不是那么可以直接感知到的而要通过开动脑筋,进一步采取措施或借助仪器、试剂才能观察到。

四、 学会对比的方法使观察更为精确

通过碳、硫、磷……等物质和氧气的反应来研究氧气的性质时只有采用和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对比的方法,才会对氧气的性质有更确切的认识。镁、锌、铁的活动性大小也是通过比较它们和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而产生明显印象的。在进行物质检别和鉴定的实验时,往往要采用和空白试验对比的方法,才使观察更加精确,作出结论更有把握。

五、 用加强练习的方法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办学理念 办学模式 精品课程

高职教育在我国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使高职教育真正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培养出更多的名符其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的认识

高职教育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社会和市场急需的人才。学生毕业就能找到工作。但是怎样确定社会和市场在未来的几年里需要哪些职业、哪些专业的人才呢?显然这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对整个社会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科学的数据。然而这个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现在哪所高职院校中有这样的专门机构,哪所院校的哪个部门有这样的功能?没有。有哪个政府职能部门向学校提供这样的数据呢?似乎也没有。充其量就是学校的各个专业做的一些有限的,没有多少准确性的调研。所以,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如果真正得到就业数据,就需要对系、专业进行调整,就可能要开设新的专业,取消旧的专业,这样势必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而不稳定的师资队伍如何谈得上师资质量和教学质量。要保证以就业为导向,又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那就必须建立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须在某一个领域内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而这一点正是现今高职教育中较严重的缺陷。

以服务为宗旨就是努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培养紧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服务。在这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高职院校是否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责任呢?要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师资,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师资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呢?二是环境,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即应用型的人才,就应该具备培养这样的人才的应用环境,要创造这种环境中的训练机会。三是学生,我们的高职学生是否都具备成为一个高技能人才的条件?一所高职院校不是仅有一个职业一个专业,是否每个职业每个专业都能基本达到这三个条件?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是下下决心,搞搞教改,做两个精品课程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不断完善以上这些条件。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就是要把生产、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是没有问题的,怎样结合生产?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一再强调要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一个实训基地应该是该行业的生产、经营的真正场所,或者说它就是一个实体,然而现在有多少企业愿意免费成为高职院校的这种基地呢?即使有这样的企业愿意成为实训基地,又能为院校提供多少学习的机会呢?作为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可是他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由学校自己建立实训基地,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另一方面这种实训基地严重脱离社会和市场,也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国有没有这样好的实训基地?其模式又是什么样的,可否在全国推广,关于这些还有待研究。某些专业可以批量地进行实训,而有些专业并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训练。因此,实训基地的建立存在较大的困难。

再说科研,我们强调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那科研又起了何种作用,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教师必须是科研的精英吗?高职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师资,是应用型的还是研究型的,当然科研可以提高师资质量,那么教师到底应以什么为主?他们的科研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多大的关系?现在在学校中科研搞得好的教学任务却很少,而教学一线的又很少有科研成果。这说明什么?

二、高职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办学模式

就目前的高职教育而言,基本上还是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很多人认为要进行改革,认为高职教育应该有高职教育的特色,就应该以应用为主、以实践教学为主,减少理论教学的比例,以案例教学、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现在职场是怎么做的,我们就该怎么教。照此看来,让学生直接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岂不更好,何必来学校?高职教育重在应用,是不是就只要会做,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了?或者说做到什么就学点什么,是不是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去理解呢?那么没法举案例的,找不到合适的任务的理论还要不要呢?现在是某个专家搞了个什么教学法。就让所有的教师都按这种教学法设计教案,也不问什么专业什么课程,有人甚至要把课程的名字都要改掉,改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名称,要有动作含义,不能是什么工程、什么基础。这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真的那么重要吗?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才吗?

那么高职教育应该是怎样一种办学模式呢?第一。我们要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这种职业环境的建设。第二,这种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否则我们就只能培养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操作工。第三,并不是只要跨入高职院校的就都能成为高技能人才,也就是说这里存在因材施教的问题。我们的精英教育经历多年,然而一所大学一年内并未能培养很多真正的精英。现在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不能只培养仅能在某个专业做简单工作的操作手,还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关于精品课程的思考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3

有一位母亲找我咨询,她问:“我的儿子从3岁起学习英语,他很感兴趣,5岁多就把小学课本学完了,现在学习中学课本。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培养他?”

她是在咨询,但口气里颇是有点兴奋。相信其他家长听了,也会觉得这个家长“教子有方”,这个孩子也特争气―要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学英语这么棒该多好!

我怎么回答她呢?

我反问这位母亲:“正常孩子6岁上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那时候,您的孩子恐怕初中的英语已经读完了。老师这边从ABCD教起,那边您的孩子该干什么呢?他在课堂上的时间长期这么白白浪费,说不定就会产生些不良习惯。

“赶上开明的学校,开明的老师,能从实际出发,允许孩子不上课,学习其他内容;或者当科代表,给老师做小助手,强化已经学过的英语,锻炼做事能力。真能这样,对孩子的发展还是有利的;

“可万一不是这样,孩子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上课肯定没兴趣,免不了上课走神,玩东西,甚至给老师接下碴儿,老师肯定批评他。这一来,他的情绪会怎么样?他的整体发展会怎么样?

“再者,您重视了英语,孩子的其他基础素质您怎么培养,另外,孩子还有足够的玩的时间吗?”

听了我的问话,家长由兴奋变得茫然,一时说不出话。

其实,我并不反对教孩子学英语,而且年龄越小的确学得越快,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把握适度。幼儿时期,教小学英语课本不一定是合适的方法。家长的如意算盘本来打的是:孩子超前学了,上小学再学一遍,能学得更好。可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新鲜的内容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如果是“似曾相识”的已经炒过的“夹生饭”,孩子反而不感兴趣,不会好好学了。时间浪费了不说,可能还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而且,玩儿是孩子的天性,玩儿也是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我们把它叫做“社会习得”,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只盯着知识学习,剥夺了孩子玩耍和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对于太多的家长过早地、片面地、超负荷地抓孩子的知识学习,我认为应该降降温,应该关注孩子打好全面的基础素质,这才是家庭教育真正的重点。

2002年我参加了教育部、全国妇联、团中央联合组织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现时有关人才的公式: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4

记者:国内目前最缺的航运人才有哪几类?

林敏:从不同层面讲,国家大型远洋航运主干企业,缺的是高质量、高素质航运人才,基本人才并不缺。比如:大副缺员最多,但并不缺三副,甚至有些航运公司都不缺二副。对于民营、个体的航运公司,以及内河的航运企业,则是从高到低的航运人才全面紧缺,不是一般地缺,而是严重短缺。

我们国家每年培养的航海类人才,量是非常大的。2008年的《中国海事白皮书》显示,当年我国培养的各类航海人才,专科以上学历的有1.3万人,中专学历的1.5万人,其它形式培养的1.5万人。这样加起来就是4万多人。这是个很庞大的数字。而我们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量占不到总量的7%。

记者:珠三角航运人才短缺是一个什么现状?

林敏:珠三角经济发达,对航运人才的吸纳基本上比较方便。总体而言,管理级、大副、大管这一级的人才还是很缺。这里有个现象,就是航运公司直接招不到高级人才,就向别的企业“挖人”,尤其是民营、个体航运企业。现在民营航运企业的薪酬比国企高出40%左右,所以能“挖”到人。而全国来看,高级航海人才的短缺比珠三角还严重。

大副――最近企业“挖人”的价码是一个月6万元。现在船长级别的人反而有得招,大副反而不好招。所以,企业抱怨这是大副级别的考试、见习规则改动后造成的。实际上,从航运公司到职能主管部门,对人才本身的保有量、流失量、需求量都比较短视,没有做提前的人才规划和预测。因为某个类型的航海人才短缺不稀奇,但是某个职位的人才短缺就很离奇了。归根结底,是企业和主管部门没有确切了解大副人才的规律和需求。原来以为加钱就能招到人,但是从原来的2.3万元一个月加到6万元一个月,大副还是招不到。你加到100万元,国外的人会来做,但这是不可能的事。

内河船员素质严重下降

记者:社会上“三副”很多,内河又全面缺人。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航海人才,为什么不愿意去内河?

林敏:有几个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收入。按照我这么多年来对航海人才的研究,有一个收入比1:6或1:7,也就是在海上的收入比岸上的收入高6到7倍,才有人愿意到船上、海上工作。如果低于这个比例,就会有大量的航海人才弃海上岸。大家不愿意去内河的船上工作,就是因为收入太低了。

第二个原因是,内河航运多年来始终未受到重视。国家近几年提能源战略,航运是能源消耗最小的绿色方式。但看看我们这些年沿着内河和沿海,修了多少铁路和公路。长江的沿江铁路、沿海的公路和铁路,直接在运量上和航运竞争。造成的结果是内河航运逐步萎缩,没形成航运气候和规模。不被人重视的行业就没人干,这是国家政策和规划方面的问题。现在,内河船员的素质越来越下降,内河形成效率很低、问题很多的运输方式。

现在没人为内河培养航运人才了

记者:内河航运人才这么短缺,内河航运怎么发展?

林敏:珠三角的内河招不到人,内河的企业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反正我招不到人,我就降低标准,随便招一些人来开船。这样导致这些年的内河航运事故很多,要不怎么会把九江大桥给撞了呢?现在,船东想用先进的船,升级标准,但雇用的这些人又开不了,导致效率低下,发展潜力没了。现在国家提出内河航运战略,船型也在向大型化发展,但没人给内河培养人啊!

有一个原因是深层的。现在,没有一家真正为内河培养人才的学校。原来的武汉、重庆、南通、黑龙江、广州花都等地办了几十年的老牌航海类学校,本来是培养内河类航海实用人才的,这些年逐步转向培养海上人才(其中,重庆航海学校并入了重庆交大)。为什么?因为传统海事院校招生困难,而在海上工作工资高啊,培养出来的学生挣钱多,就好分配,这样招生就好招。现在,没有学校、没有人为内河航运培养人才了。

另外,国家的内河航运战略多年来出了问题。长期以来,航运为所有的经济方式――铁路、高速公路、水电站――让路。等我们真正下决心改的时候,跨江而过的公路、铁路都已经建好了,但是这些桥的高度不够,大船过不去,改不改闸?怎么改?国家这几十年重视的是公路和铁路建设,内河的航道等级上不去,现在能把桥炸了吗?

想着挣钱的航运院校,学生质量必然下滑

记者:扩大招生规模能否解决人才短缺困局?

林敏:航海教育的成本很高,是一般工科学校的两至三倍,靠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谁都不愿意多投入,造成一般工科院校也在办航海专业,航海院校整体教学质量必然下降。没有相应的投入,怎么生产相应的好产品?

所以,国家层面上对航海教育的支持,除了政府层面的,还应该学习北欧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船公司会资助航海院校,投钱进去。我们国家的传统航海院校以前本来对外开设培训班,可以收钱,用来改善教学,但后来在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时候被“一刀砍光”,学校增添和更新教学设备就缺钱。

现在,一些大型航运国企开设的培训中心,反而可以对外招人,而这些人往往是冲着考证去掏钱培训的,急功近利,企业办培训班又造成人才质量下降。

记者: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林敏:国家应该保住航海教育的主干,就是培育10所左右传统的、高等级的海事院校,国家投入保证其生存,维持国家对航运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让这些人成为国家航运界的中坚力量,保证航海教育的“核心水平”。在这种前提下,发展多种形式的航运教育。但如果这些主干院校都想法去挣钱,学生素质必然下降。

我国航海教育应该配套立法

记者:从国家层面来讲,你认为该如何实施航运人才的培养与再造?和培养其它行业的人才相比,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培养航运人才的国家思路和国家战略?

林敏:航海人才的规模、数量是够了,培养航海人才的机构也足够多了,这是一个基本情况。

第二,需要提高的是什么?一是提升国家对航海教育的重视。很多其它航海国家,甚至我国台湾地区,都为航海教育立法。因为航运是非常特殊的行业,航海教育法之类的法律,与国家命脉,如经济、国防等息息相关。前段时间有海事研究机构指出,中国海军力量弱,首先是我国的海洋意识问题。

什么是海洋意识?首先是国民的海洋意识。西方人看到海就想冲进去,中国人看见海就怕。这种意识很多时候是航海意识的缺失造成的。我们要走向海洋,建设航运强国,但是我们的航海意识教育不成气候。不要认为航海教育就只是给船上配船员,国民海洋意识同样需要改变。

记者:您刚才提到航海教育要立法,怎么去理解这种立法?

林敏:在培养方向这个问题上,国家现在实际上对航海教育本身的导向上,没什么实际控制力。你管我是面向内河培养还是面向海上培养学生?反正我办的是航海专业,大家想办成什么样就办成什么样。但是有了《航海教育法》,就有控制力了。

为什么要为航海教育进行配套立法?因为航海教育的培

养模式与其它高等教育专业不同,这是由于航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特殊性表现在三点:一是国际性,就是我们要适应世界所有的国际公约,才能进入国际航运市场;二是船上工作的环境特殊;三是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特殊。一条船出了事故,往往可能是一个驾驶员的某个失误造成的――那是造价几个亿的船,拉几十亿的货,相当于一个大中型国企。这是一个人无法承担赔偿的。但如果专门立法,就会有法律和规则做保障,由国家承担赔偿,船员实习就更顺畅。

珠三角应有一所海事本科院校

记者:作为全国经济标杆的珠三角,目前只有一所海事院校。在广州成立一所本科重点海事大学的呼声近年来越来越高。有人提出应该重建一所海事大学,有人提出将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升级就是海事大学,还有人说大学和大专、高职院校在社会功能上应该有所区别,目前应该以培养最紧缺的航海实用人才为主。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敏:珠三角应该有一所海事本科院校。第一,从区域来说,国家大的航运区域有三个:渤海口、黄海口、珠江口。渤海口有大连海事大学,黄海口有上海海事大学,但是珠江口没有一个海事本科院校。第二,从战略来说,珠江口的物流中心、航运中心地位已经很明显,国家已经批了珠三角的发展规划。第三,建立海事本科院校,是对珠三角地区科研、人才、海事行政管理的多方位支撑。

但是,学校的专科层次太低了,就不像本科那样更好地吸纳人才。而一个本科院校的人才集聚、科研提升、项目集聚,本身可以成为航运中心的焦点。所以,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就有了这样的平台。没有平台,科研力量是“散兵游勇”,不能形成整体的提升。有了平台,还可以把它办成提升广州市、广东省的全民海洋教育基地。目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已具备升本的条件,并得到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

航海院校的科研性,往往与企业紧密结合,因为航海是应用型的科研。做这种科研的结果,是更深层地知道怎么去培养学生。所以,航海教育必须紧跟航海国际动态。航海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中心,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科技动态。如果不知道国际港口不断出现的新规矩,我怎么培养出好学生?

国外的短期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记者:航运人才短缺已成世界难题,目前有日本进行航运实用型操船人才培养的探索,学员在一个相对周期内,登上不同的船进行实操学习,再考证出海,大大缩短了培养周期。你对这种培养方式持什么看法?这种培养模式是否适合我国的人才培养现状?

林敏:日本这种培养航海人才的方式,是“三明治”式的培训,就是先上船实践,后理论提高,再到船上实践。这样,先有了初步基础和实践感触,再去学习理论,再考试发证,再去实践学习。

这种培养的方式,有利的地方是针对性强,学生上手适应也快,不利的地方是成本高,需要一些配套改革。因为对学历的承认,对人员流动自由性的认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去配套。拿美国来说,美国有航海的法律,学生在船上实习出了问题,由国家和企业负责,不用学生承担。所以,船公司有义务接收实习生,还给学员发补贴。而这些公司都有实习代表,学校如果安排学生实习,直接去找实习代表就行了。我们的国家,一直是采取一次性培养学生,相信以后条件成熟了,多种培养方式也会出现。

广州建立国际航运中心,最佳时机错失了

记者:珠三角提出建设广东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经进行实质性的运行,各个功能区相当活跃。距广州很近的香港历史上已形成世界航运中心,广州还该不该建国际航运中心?如果要建,香港和上海的经验能否拿来所用?广东乃至珠三角应该有什么样的配套措施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林敏:广州已经是国际航运中心了,但不是地区支撑点的国际航运中心。广州有两个缺陷:第一,广州不是国际航运物流的中转地,这个地位不明显,因为距离最近的南沙港开发得太迟了,已经不是习惯意义上的中转流域。

人做事总有一种习惯。广州原来有黄埔港、新港,但船舶从外海进来一次有多麻烦!你的航道又长、险。为什么在你这儿中转?如果南沙港口建得早,深圳港口就没现在那个地位。

第二,广州没有人才支持,这方面做得不够。广州有什么航运高级人才研究中心?有什么高级航运重点本科院校?有什么航运高级信息中心?都没有。怎么支撑广州成为国际航运的区位中心点?而航运又是信息密集度非常高的行业。

但是,广州又有本身的优势。优势有三个。一是广州本身是华南行政中心,对建一个区域性的国际航运中心,在国家的行政体系下,有时会靠行政力量给力。二是广州有相当好的临港工业支撑,尤其是修船、造船企业多。三是广州有广阔的物流腹地,如果西江打通了,也会有更大的腹地。

应对“航运自由人”难题,企业应做人才储备

记者:这几年的海员越来越多地选择“自由人”的状态,跑“南北航线”,工作周期短,想干就干,不想干了就回家休息或转行。舒服与自由的是海员,头疼与无奈的是船东,伤害与冲击的是中国航运业。你如何评判这种现象?作为航运公司,如何更好地留人?这种现状如何更好地改观?

林敏:船员的流失有两种,前面说了,一种是流失到行业外,不跑船了;另一种是企业之间的流动,对国企来说尤其明显。船员到了海上,承担的责任多;生活不便利;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很大,照顾不上家里;人生方面的乐趣减少,不像在陆地上工作,下了班可以看电视、逛街,周末可以打球、看电影。所以,海员的待遇比岸上高6倍,就值这个价。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5

1要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但许多学生对教材阅读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往往忽略其丰富内涵,因而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在编写“课堂三导教学”研究与实践辅助材料――“导学材”时,应重视教材中隐含信息的挖掘,精心设计,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相互联系与区别,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能力;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着眼点,使他们在阅读中读出快乐、读出能力.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和认识“静摩擦力”呢?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组问题:(1)对物体施加了拉力,但物体没有拉动,说明什么?(2)静摩擦力定义中的关键词是什么?(3)如果人不拉物体,物体受摩擦力情况又是怎样?设计这些问题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认识到静摩擦力的外在表现特征是“将要运动”即“想动而未动”.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阅读和思考.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加深对课本的细读和精读,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能面向全体,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终生难忘,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要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好奇心是人的一大特性.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以及课外小实验等观察内容,把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导到对实验的观察上来,从而培养他们自觉地,有目的,持久、细心的观察能力.草率从事是不少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常犯的毛病,当学生还没有思想准备时,演示已经结束,这样就达不到演示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打算怎样进行,以及学生应注意观察什么,以便使学生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例如:在第七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让滑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分别进入不同接触表面的水平面上进行对比,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实验前就要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思考和讨论清楚要比较什么?怎样比较?又如:在第十二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中,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不同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情况.实验前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认识,课本实验中两组实验装置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观察什么?比较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良好观察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3要导学生自疑与自悟,培养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具有自疑与自悟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或“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但就目前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还普遍习惯于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学习.因此,“课堂三导教学”要围绕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式”的教师,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现、去研究.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中保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进行电流概念教学时,我们通过引入水流来类比电流.教学中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时,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靠近电源流出电流的一侧电流大,流回电源一侧的电流小?”“为什么小灯泡组成串联电路时,灯的亮度不相同?”等问题.又如在《杠杆》一节的“导学材”设计中,如果设计了图示让学生自我寻找动力、阻力方向与支点的位置关系.最后就能引导学生得出:两力在支点两侧,两力方向相同;两力在支点同侧两力方向相反.自疑与自悟是一种非常高的能力,是需要学生能够跳出知识来看知识.在学生运用“导学材”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注重自疑与自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疑与自悟,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4要导学生有效训练,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其在工作中的技能要求。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习物理能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和工业化的大生产,随着时代一起进步,而不只是从事简单的机械劳动。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物理教学中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学内容与现实科技脱节,学生无法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而觉得枯燥乏味。还有些错误的观念,只注重专业,认为物理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用处不大而几乎放弃学习。由此,物理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以便更好地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

1.物理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小至微观粒子,大至天体,是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基础。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严谨的逻辑体系都是值得认真学习的,不只是针对于以后工作的要求,对于缜密思维的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形成也至关重要。职业教育物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从而更好地掌握新技术,与时代同步,这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物理学的研究拥有非常独特的方法,对于开阔眼界,激发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素质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不仅对自己所学领域精通,对物理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学习过程中,学科的交叉学习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职业教育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较薄弱,当前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大多数学生都是中招考试的落选者,本身基础就不牢固,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学习新的物理学科任务时缺乏应有的知识贮备,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多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兴趣,而且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只需学那些以后工作需要的技能,基础物理知识没什么用,从而产生排斥学习情绪。另一方面,目前的教材更加注重物理教学的系统性,所传授知识的完整性,而不考虑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接受得了。教材中的内容很多是系统的经典物理理论,与专业联系不大,脱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太远,有些甚至是学生想象不到的抽象事物,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不愿学,从而在潜意识里认为物理这门课程很难。现在教材的编排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但是实际运用能力却相当低下。例如学生可以很快地算出习题中电路图上的电阻值,但是让学生画出自己家的家庭电路,并计算电损耗,估计很少可以完成。另外,职业教育的授课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的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中心,虽然一直呼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但效果平平。大多数职业院校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老师该怎么教而忽视学生该怎么学。老师绞尽脑汁制订教学计划,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不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教学由于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备,没有实验场地或是实验设备,很多是走过场。比如连接电路图的实验,很多是老师写好实验步骤,学生照着步骤做完就可以,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连接,理论基础是什么,学生都不知道。磁场、电场这章,粒子在电场、磁场中怎样运动,运动轨迹是什么几何图形,老师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很少有学生问为什么,这样教学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

3.改进物理教学方式

3.1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生活实际,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学生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各有各的长短处,应该因材施教。现在职业教育课本注重理论的系统性,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一些经典的物理理论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学习时很难理解。譬如,学惯性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车子加速,人会往后仰,减速时,人会往前倾,让学生很快理解什么是惯性。在学电路,教授怎样会短路,什么是短路时,仅仅凭借课本上的几幅电路图,根本没法让学生理解原理,最多会写写习题,在现实生活中碰到这样的问题则措手不及,无法用正确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材和素材应该尽可能地以学生的生活为原型,尽可能地贴近实际。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向导,找到更佳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职业学校的教材更新不快,有些课本一用好几年,无法跟上日益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尽可能多地查阅资料,把当今的科学技术与课本所编排的基础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让课堂变得更生动,而不是枯燥无味,大大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有用,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及综合运用物理的能力。习题,考题所涉的情景尽量来源于生活,来自生产实践,让学生从科学实际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物理练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发展,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全面涉猎,突出专业重点。

职业教育就是为培养专业性、技能型的人才服务的。通过职业教育物理教学,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了解自然界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对物理学的近展和成就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有初步了解,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数据处理、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求实作风等方面得到初步训练。中职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还为学生将来接受及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基础。中等职业院校的物理教程应该按照不同的专业编排,突出重点。因为有些专业需要很好的物理学基础,或者物理学中某一章中的基础,而有的只需要了解即可。由此,应该根据专业需求设置具体的教学课程,以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浪费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也不能因为专业而认为某一方面的物理课程不重要,完全不学。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要适应未来机械行业的要求,必须重点学习力学部分和电学部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电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但是不能完全不学习热学、电磁学等,因为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同样要考虑机械发热的问题和工件发热的问题。同样,电工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电磁学,但不能完全放弃光学、力学等物理课程。全面涉猎,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能让学生更好地更进一步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3.3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任何理论都是科学家从生活中发现现象,做实验,解释现象,从中得到理论或者结论。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很重要的一部分,做好实验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书本上的物理定律的理解,又能培养其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现象事物的能力,判断事物的能力。譬如,在运动学部分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打点法测量小车运动时的加速度。学生通过测量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加速度,自然学会运用运动学中的各种公式,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电学实验部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连接各种电路图,学会怎样连接才最省电。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会运用变压器、电动机、电流表、电压表等基本的电学设备,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4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好的教学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所以应该多想想不同的学生会喜欢什么学习方式,而不是老师喜欢什么教学方式。中职学生基础并不统一,总体水平较差,物理这门课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吃力。因此应该按照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给学生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对基础好的学生,布置的任务稍微要求高一点,基础差的同学,则尽可能地让其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就不会因为什么都不会而对物理课失去信心,反而会越来越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其喜好加以引导。学生有的喜欢力学、光学,有的喜欢电磁学,有的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喜欢课本理论,因此,要根据差异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特别关注,按照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不一定学到了东西,结果等于没上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的知识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中职物理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分层次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性格特点,制定教学任务,可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4.物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减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而不是机械地灌输知识,培养考试机器。物理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素材来源于生活,学习的知识也运用于生活,以便更好地与自己将来的专业工作对接。另外,物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的教育教给学生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思考的方式,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物理新课改与时代的要求是同步的,承接过去,面向未来。

5.结语

职业教育物理教学课改过程肯定会面对很多困难,但是,其前景是美好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本文只是简单地谈论课改的必要性和某些可行的措施,具体的有待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罗及红.关于改编中职学校物理教材内容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6,(10).

[2]王洪连.谈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师,2009:89-90.

[3]田戴士.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4-35.

[4]吴增强等.学校心理辅导通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7

1 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范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重要学科。许多同学认为学物理难,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中很难得高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教知识,同时也教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做到“会学”。我是通过预习笔记、预习检测、课后作业,检查和验证学生是否“会学”。“会学”有三个要素: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教师努力完成课时任务,把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见得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结合教学经验,在授课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习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做为课堂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解决“会学”的问题,不断在“深钻、多思、善问”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懂得和掌握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性学习方法和规律,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教师的刻意安排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怎样通过课前预习训练学生养成自学能力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用自学的方法温故知新,把学过的课程于课前“过一遍电影”,这样会使学生理顺物理知识系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会在预习中把发现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扎实。因此,在课堂上就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师的授课效果也会更好。

2.1 根据所讲的课文,了解这节课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

2.2 本节课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

2.3 在阅读课本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提出“为什么?”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

2.4 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本上,带着问题学,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

实验: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训练而放任自流,这样会使学生不得其法、不得要领,走上歧途。让学生预习时有目标、有方向,利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在课堂上还要运用适当的检查手段,比如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预习笔记,并对预习过的内容作简单的测验,或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作概括的阐述,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预习。

3 怎样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增强学生自学中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指导阅读就要从教科书人手,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使他们抓住课文中心,能消化和理解问题或提出问题和设法解决问题。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段时间去阅读,让他们自觉地克服阅读教材的思想误区和心理障碍。有人认为学生阅读教材是文科教学的主要方法,理科主要是以计算、例题和实验为主。其实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会定义、概念、公式、实验的内涵和外延,对增强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与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 课前阅读。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课前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弄清涉猎的知识点,找出攻克的重点、难点,并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个个突破,解决疑难问题。

3.2 课堂阅读。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明。告诉学生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精读细抠,才能明确概念、认识规律、深入理解。在阅读中,若遇问题就要反复推敲,为什么教材上是这样说的,怎么不能那样说,弄清其原因和究竟。

3.3 课后阅读。让学生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课本,及时复习整理归纳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通过阅读,主要学会整理、归纳、总结,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使知识链不脱节,学习思路更清晰,学习目标更明确。

3.3.1 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即弄清楚确立物理概念、规律的依据。

3.3.2 明确某些物理现象、过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3.3.3 在探究中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3.3.4 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4 怎样通过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教师实施教学任务不单单是体现在课堂上,要对教学任务实施过程具有总体的把握,同时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具有全面的了解。课后复习是巩固学生自学习惯基础的必要措施,课后及时复习是打牢学习基础,巩固记忆的好方法。复习得越及时,遗忘的就越少,复习得越系统,“盲点”就越少,学习的连续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就会不断加强。课后复习是延续课堂教育的再学习,课后不单单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要在做作业过程中把学过的内容进行“过滤”、“加温”和应用。课后复习主要通过做练习册巩固知识,把预习的内容和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

4.1 课后做题要善于审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细心求解,不能看到题目就动笔,这样会导致失误或失败。

4.2 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不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在审题的基础上细心谋解,最后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即使遇到高难度的题也不会束手无策。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8

近三十年来,我们中国在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教育领域都有惊人的进步。回想三十年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我在斯坦福大学教书,第一次见到国内派出学习高级技术的教师。他们对世界上计算机科学的研究重点都不清楚,而二十多年后我们再次相见时,他们已经成为院士,对中国计算机科研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无论是在清华大学还是在其他学校,我们和世界的接轨和交流已经变成非常平常的事情。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机会和国际学者交流,清楚地了解到世界上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如果基础水平很好,现在在中国做研究和在世界任何地方作研究的差别并不是很大,所以我认为现在的研究环境有了很大改变。

现在最好的国际会议和杂志上都有很多我国教师和学生的成果发表,所以,我国这三十年的进步是非常惊人的。在座的各位教师在大学从事培养人才,提高研究水平的工作,确实都值得祝贺。这是一件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件空前的事情。我国在过去三十年培养的计算机科学人才,在信息时代的工业、管理、社会等领域都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职务,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这方面讲,中国大学承担了相应的历史使命,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我们不能感到自满。因为我们现在虽然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但经济水平还需要再增长十年,才能跨入先进水平行列。以后的增长,不能只依靠廉价的人工成本和组织能力,更要依靠知识产权、高技术科技成果,争取竞争的优势。所以,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了解和参加世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同时必须争取领导的地位。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强,我感到整个教育链和研究链是不能脱节的。我2004年到清华,想招收几个研究生从事研究,但发现本科生的基础不够,很多应学的知识他们不知道。所以,要训练好的研究生,必须从本科生做起,培养一流的本科生,才能培养一流的博士生和一流的研究人员。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从大学学习开始,一直到做教授,都有最好的研究环境,做一流的工作。

如何做好这几件事呢?培养一流的博士生和创造一流的环境,这与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相关联。想要科技发展,必须要在经济、制度上达到相当高的整体水平,才可能培养出一流博士生。因为如果没有一流科学家在尖端做研究,我们怎么能希望研究生超越老师?我们的目标是能够指导一流博士生,给研究人员一流的环境,但这需要至少10年的漫长时间。

但要培养一流本科生,没有培养一流博士生和研究人员那么困难。在3~5年的时间内,我们经过努力,可以让我国院校的本科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家非常关注本科教育,最近教育部和中组部提出培养顶尖人才计划,在中国十个大学的基础科学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开展这项计划,特别支持拔尖人才培养。

如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培养拔尖本科生?历史上很多组织和机构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都了解到,培养一流人才不只一种方式。世界上好大学的培养方式并不一样,每个学校都有特别的校风和培养理念,但他们都能够殊途同归,都能够成功。因此,人才培养有不同模式。IEEE和ACM曾经多次组织大规模讨论,研究人才培养问题,提出3~4个不同的可能模式,如有些学校计算机本科生的基本进度是一样的,但是在某些不同的时刻,针对不同的现象加以疏导,培育;有些学校开始就看学生的学习倾向,是想做应用还是想做系统,还是想做理念研究,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的课程和进度,这些在文献中可以查到。对任何一个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有充分的经验选择和讨论某种模式。如果每个学校认真做这件事,都可以有深刻的反思,选择一种适合本校学生和特点的模式。

我今天主要谈一谈我过去六年在清华办计算机科学本科教育的经验。我们采取的是一种特别的、适合清华学生的模式,希望对大家能有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于2005年开始招生,去年中组部和教育部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后,我们叫做“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这个计划有6个班,包括数学、物理、生物班等,也包括计算机班,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最好的、有创新潜力的计算机科学本科人才。

要培养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人才,我们认为我国的学生仍有些问题需要解决。问题不仅是本科生缺乏本研究领域的深入理念,而是所有计算机科学优秀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我们中国的学生有欠缺。仔细思考国内计算机本科教育,优点是中国学生的工程能力很强,因为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方面,我国比较偏重技术层面,这和中国这个学科的历史有关系,所以我们认为计算机学科要培养程序员,进各种公司,从事服务性工作。但是计算机科学在近四五十年来发展成自己的系统,有与众不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方式,因此中国对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基础是比较欠缺的。而在国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有些地方属于管理学院,有些地方属于工程学院,但其科学和工程两方面的重要性是大家公认的。第二个方面,本科生教育沿袭了从中学开始就注重知识传递的教学方式,这是老式的不合时宜的方式,好处是只有基本能力很强,但我们的深度思考训练不够。教师无论备课,讲课,出习题,出考题,除了让学生记忆基本事实和公式以外,还要培养他们必须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一个很好的科学和工程人才,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你问他一个问题,即使不是他的专业或本行,他必须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你产生一个积极的对话――这是我们的教学中比较欠缺的方面。所以我在国外遇到我们的学生,他们读研究生的时候,一方面是有些问题他们不知道,他们要多修2~3门课程,才能达到和国外学生相同的水平。另一方面,他们使用以前教育获取的思考方式,因此在新的课程中不能适应,学起来很困难,需要相当长的适应过程。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改进。而以上这种问题和缺点,不仅涉及学生学习的问题,如果我们国家想要产生经济上的高科技创新,能够拥有知识产权,这是致命的缺点。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中国、清华现有的优势,利用我们的优势弥补这些缺点。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有特别的优势,我们必须要了解、运用这些优势,不能只想着我们要像美国一样,毕竟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我1976年到1986年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系任教,当时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机系很保守,他们花费十多年的时间讨论计算机科学是否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直到1985年,他们把当时的电机系分成电机系和计算机科学系,新的计算机科学系只有七八个教授,在这之前这个系完全没有地位。1986年我过去,计算机系刚开始建。建系后,如何使其成为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系?普林斯顿大学有底子,只要有人投资,领导有方,广纳贤才,大家都愿意到普林斯顿。从1985年到1993年,短短几年时间,该系就成为美国NRC报告(调查全美大学教学研究水平的权威报告)中计算机专业的第六名。

我国的国情和美国不同。对我们来说,资源很重要,是必要条件,但这还不够,如何吸引到人才,这才是关键。下面我谈一谈我们的理念。

第一,课程要跟上时代。学生该学的一定要学到,要能够学到最精品的课程。对核心的观念和知识,他们要学得非常精通,就像在数学系把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真正学好一样,这样就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些认为学得好就是能够知道很多名词,背很多定义的做法应该摒弃。

第二,上课的目的要能引发学生兴趣。中国的学程很长,清华有18周课时,其中16周上课,2周考试。这对于传授知识当然很好,但事实上不一定要这么长,上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知道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精彩,这么有用,他就会主动学习,主动阅读课外书,就会涌现出一些好的学生。完全按部就班,听老师上课的学生绝对不会是最好的学生。作业的目的是激发好学生的想象力,而不能是体力活。中国的学生做作业做得很辛苦,很用功。较好学生和较差学生的感觉都差不多。因此不应该用大量作业占用学生的时间。应该让好学生学得更多,让作业有难的、中等的、简单的,让最差的学生能学习到基本知识,将来也能为社会作贡献。即使针对好的学生,他都会觉得整个作业完成得不容易,即使最好的学生,都有题做不出来,这无关紧要。

第三,培养学生要有讨论的能力。我认为中国学生有这个能力。清华有些学生的胆子很大,譬如我很喜欢的一种学生,我提出问题,一个学生从课堂后面举手,我问他是否知道如何做,他说不知道怎么做,但走到前面就知道怎么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胆量,即使不知道怎么做,到黑板上讲一讲,大家讨论一下,就能够有所收获,这就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的机会和舞台。我的课至少有一个小时给学生讨论,学生很高兴,有机会参与意见。这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下面我举个例子。

例如我在讲大一下学期的Mathematics for Computer Science这门课时,有一年和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即拜占庭将军问题(The 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有一个元帅和三个将军,他们各带一支队伍在城边驻扎,明早可能攻城,也可能不攻。在军事上应讲究一致,要攻一起攻,不攻就各自待命。元帅传达命令时没有电话,只能骑马传递消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元帅告诉他们三个人一起攻城。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拜占庭帝国情况复杂,各种种族斗争激烈,这4人里可能有一个是叛徒,但并不知道是哪一个,因此我们不知道他们每个人讲真话还是讲假话。问题就是,用何种方法传达命令,达到以下效果:如果元帅是个好人,其他所有人都服从他的命令。如果元帅是个叛徒,所有其他人都要做同样的事情。

这个问题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著名的问题。如果实施探月计划,搞不清楚3个计算机中哪个坏了,使用4个计算机就可以搞定。在最精确的计算机控制中,要预防最坏的情况,只需要4个计算机即可。我上课时告诉学生有4个计算机,其中1个可能坏了,请学生讨论一下如何知道哪个坏了。如果有7个计算机,有2个可能坏了,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用1个小时,讨论了3个可能方案,但结果都是正确的,虽然中间错误很多,但讨论过程很精彩。设计这个问题的人说,这是他所遇到的最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学生非常优秀,我们要给他们一些问题,带领他们解决问题。

另一个理念是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研究的机会。世界上最好的本科生,在三、四年级的时候,都有研究和的经验。国际交流很重要,我们要让学生见到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学生,习惯于与国际一流的教授和学生交流,这样每个人的水平都会提高。我们为该班设计16门核心课程,包含最核心领域的课程,全部采用英语教学。除了核心课程,还有很多别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我们采用阶梯式培养方式。一般工程系的第一年都是讲授平台课程,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没有新的了解,但我们要求他们毕业时的专业基础很好,因此我们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基本上把学校三年的课程教完,从第三年开始,让学生有多一些的选修机会,让他们去发现探索,是对基础研究有兴趣,还是对系统应用有兴趣。他们可以选择他们想要的核心课。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分组,他们和不同的老师做初步研究工作。第四年基本没有任何课程,全部学生参加研究团队,有些在研究所,有些在系里,我们希望他们作些研究,写出些论文。我们对本科生有一个培养计划,希望有些好的本科生参加我们的研究团队,给他们更好的培养。

我们的师资中有18位教授,其中8位是外籍教授。我并不是想说我们的师资有多么坚强,而是想表现出这个计划的师资并不是很多,但这样一个团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本科培养团队。今年伊始,我们派出学生和MIT的本科生一起生活和交流。今年去的2位学生都和研究生一起工作,他们认为同班本科学生的水平远不如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但他们班有1~2个特别杰出的优秀学生,这种培养系统给有天分的学生很好的平台。

从第1届学生开始,我们这个培养计划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其中3届学生已经毕业。他们都是在信息科学和数学奥赛中赋有天分的优秀学生。已毕业的学生中,有42%的学生留在清华读研究生,50%多的学生出国留学,少数进入企业工作。今年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有很多申请出国留学。我们这个培养计划培养的学生在国外树立了良好品牌,本科生达到了国际水准,后面留学的学生也更加容易申请。

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改进。

首先,我们的教授人数少,精品课程数量不够。国外一个班中最好的美国学生不是我们能培养出来的,因为他们的基础条件特别好,一个系有四五十个教授,每年开设不同的课程,本科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课程,跟老师去学习,由老师启发学生学习。我们没有这种条件。所以我们要想实现人尽其才,让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能力,就需要更多的课程,更多的老师,承担更多的事情。

第二,我们要花心思研究基础课。国外一个老师教基础课,尤其是开始的入门课,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我们的教师觉得基础课不是很重要,花费的心思和精力都很有限。这就制约了学生的基础。我们的学生能力强,基础好,十分聪明,可以自学,但自学和教师教的效果完全不同。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9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14-02

【作者简介】王岚,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164)副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自20世纪90年代OECD开展“素养的遴选与研究”以来,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构建核心素养框架。2013年,中国启动了核心素养项目研究。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新鲜出炉。

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顶层设计与建构,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度形成了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一、核心素养的校本建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需要每一所学校进行适切、适合、适应本校基础的现实转化。在建构校本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国际范围以及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有的因数”,也需要关注学校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的“独有的因数”,需要在“公有”与“独有”中整合、融合并最终实现契合。

被誉为“少年硅谷”的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下文简称“铜小”)正是在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建构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培养什么样的铜小人?怎样培养?培养得怎么样?是铜小管理者与教师常常自问的三个问题。

铜小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与借用,而是充满个性地创生与建构。学校秉承“让师生得到应有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七大维度的铜小学生核心素养,分别是社会责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并建构了相应的二级指标体系。在这样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从铜小走出的学子一定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国家标准基础上的有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鲜明的气质与独特的形象。

二、核心素养的实践落地

20多年来,铜小坚持用课程改变学校、用课程重塑文化、用课程发展学生,不断发现课程的价值、放大课程的价值,并让课程的价值持续增值。因为,在铜小人看来,如果说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那么要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其答案一定蕴含于课程。一所学校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这所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课程服务、课程选择与课程体验。

1.孕育“人人在创新”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铜小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课程的含义。课程已然成了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全部学习与生活体验。

在铜小,人人可创新、人人敢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在创新。创新设置课程、创新开发课程、创新实施课程、创新评价课程。而这样的课程文化,流淌在校园的时时处处,充盈于课程的方方面面,浸润于师生的灵魂血液,成就了师生精神的幸福归依。

2.建构“东方硅谷”的课程基地。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观花项目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学校、南京市星光基地学校,铜小坚持以课程项目建设为契机,20年如一日把课程基地建设成为“东方硅谷”学习中心、儿童创造研究中心、项目课程体验中心、课程改革推进中心、课程资源建设中心,并发挥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铜小的“东方硅谷”课程基地,是极具生长性、发展性与延续性的。20多年来,岁月更迭、人员交替,初衷不变、宗旨未改。在铜小人看来,童年是极具幻想性与创造性的。一个人童年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成年后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因此,铜小努力“让儿童回归童年,让童年回归金色”。铜小人致力于重新发现儿童的创造性、生长性与独特性。在实践中研究,在田野里生长,在社群中分享,在创造中改变。从五大基地到N个基地,从六大科技室到N个室,基地的生长,同步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生长;基地的发展,同步展示的是课程建构的发展;基地的创新,同步表达的是教育实践的创新。

3.创生“智慧云梯”的校本教材。

“社会责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这七大核心素养从校本构建到校本实施,课程是重要的途径。而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中,教材又是重要的载体。铜小在课程研究之路上,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构建了师生发展的校本教材“智慧云梯”。

校本教材的编著与实施体现了全员创编与人人研究。系列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小小科学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从核心素养校本表达的视野出发,每个年段围绕“七大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

校本教材的编著与实施体现了系统研究与持续创新。比如《铜小科技》2007年暑假就进行了第四次的校本修订,在保持教材原有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植儿童生活的环境背景、根植儿童生活的时代背景。而这样的改版与修订,自《铜小科技》诞生以来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常思常改,常改常新,从1.0版走向X.0版本的过程,是对于儿童核心素养研究的发生与发展,是对课程校本建设的持续与深入,是对基地专题研究的思考与思辨。从目标体系到内容体系,从操作体系到评价体系,《铜小科技》越来越贴近铜小学子的学习与生活,越来越有力地引领着铜小学子的创新与实践。

校本教材的编著与实施体现了智慧启迪与创造培育。校本教材的编著是一个教学相长、且行且优的过程。校本教材的编著,不仅凝聚着校本教材研究教师团队的智慧,也凝结着一批批参与校本教材学习与体验的学生的才智。儿童究竟需要什么?儿童究竟喜欢怎样的教材?什么才是好的学习项目?怎样的校本教材才是儿童需要并喜欢的?在一次次对话中,在一条条建议中,《小小科学家》日臻完善。《小小科学家》真正成了铜小学子的《小小科学家》,铜小学子也真正成了铜小的“小小科学家”。

4.创建“教学做合一”的实施路径

提高学校生活品质的核心在于重构学习生活。学校与学校最大的不同,不是校舍、不是环境、不是奖牌,而是提供不同的学习生活。铜小的学习生活是让人充满期待的,是令人不嗷匚兜摹R蛭,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是与研究结缘的,是与创造相约的,是与当下链接的,是与未来牵手的。

双百工程,让童年与自然亲密接触。“一百种动植物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促成铜小学子人手一张动植物研究课程单,可以独立研究、可以组团开展、可以实地观察、可以村落走访、可以网络学习、可以对比试验……不同的课程载体、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是多样的学习体验与研究成果。而这样的过程,是“教学做合一”,也是“玩思创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