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独立思考的定义集锦9篇

时间:2023-06-05 16:08:35

独立思考的定义

独立思考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 场域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31-02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机制下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新探索,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办学模式,同普通公办高校相比,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由独立学院所衍生出的独特的教育场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这是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问题频发的社会矛盾节点上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挑战,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如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亟须探索新出路。

一 关于“场域”与“教育场域”

“场域”的概念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逐渐被相关研究者重视并广泛应用。布迪厄的场域与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是有区别的,是指一种具有多种力量因素的关系性存在。“场域”最初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物质相互作用范围”的一种称呼,其含义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具体的物理研究中可将其按照一定的性质划分为各种类型,如电子场、电磁场等。某种程度上,我们理解的场域就是多因素综合构成的环境的另一种表达。当我们把很客观具象的环境用生动的“环境因素”这一概念辅助理解后,场域和环境就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切合了。所以说,场域就是某些特定因素组合在一起的有机环境,是一种基于结构意义上的特定含义。

“教育场域”是场域的一种形式,其主要是指教育活动参与者(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其他教育参与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关系网络,是指生产、传播和传承精神的和物质的文化资本的场所,具体来说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软实力和硬环境的统称,是教育活动中人和周围环境的一种互动状态。换言之,教育场域乃生产、传播、传承文化资本之所,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是对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软实力和硬环境的统称,是人和周围环境的一种互动状态。布迪厄强调了场域的特征,即独立性、关系性和博弈性。高校作为教育场域是无可厚非的。(1)它具备了相对独立性,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存在,按照一定相对独立的规则在运行;(2)它具有典型的关系性,高等教育是由一系列关系和因素结构而组成的一个体系,需要许多环节共同作用才能正常运行,而且不可避免地打破自身的独立性与外界发生关系;(3)它具有了明显的博弈性,各部门,各不同职务的人甚至是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博弈,这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原动力,适当的博弈是场域得以维持的生命活力。

二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场域限囿

独立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特性,由诸多有别于普通公办高校的因素存在,因而也就结成了独具特点的关系图式,展现出不同的场域活动。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就是指在独立学院这种独特机制中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构成的育人关系场所。本质上来讲,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教育,在我国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但是,民间资本和董事会管理机制的介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无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从当前独立学院发展情况看,这种场域的限囿是十分明显的。

1.独立学院办学理念的限囿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允许“合理回报”的存在,从法律上保证了独立学院投资方的合理的经济收益,也就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独立学院的“经营行为”的合理性,使得独立学院在育人过程中始终以“经营”作为一种常规手段,人才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充满实用主义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更多彰显社会价值,独立学院难以看到投资的经济回报,而其精力主要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素养上,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行政管理机制上的限囿

从行政管理机制方面看,独立学院主要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整个学院的管理中,董事会具有最高决策权。一般而言,学院的院长并不是党组织负责人,而董事会中即使有党委负责人,其往往也不具备决策权。学院党组织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这种权力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到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为党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埋下了制度限囿。尽管我们不能否定董事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然而高校毕竟是公益性事业,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得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另外,党组织在独立学院中的地位和作用处于被动和尴尬,从管理体制上决定了财务制度也不利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而影响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积极性。

3.人事制度上的限囿

独立学院在管理上通常采取“成本核算”的经营理念,在用人机制方面缺乏民主性,这就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师资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缺乏足够的把控。且独立学院实行人事制度,聘用人员流动性大,造成教职工更替频繁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开展。很多独立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象征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并且师资薄弱,主要依托母体高校或其他高校的零散教师来承担课程,经常更换,没有团队结构。这些教师也由于人事制度上的原因,难以接受相关考评,从而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市场化和经济理性主导的教育场域中得不到重视,往往对于辅导员的配置远远达不到教育部关于师生比1∶200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严重不足。

4.教育主体心态和素质上的限囿

教师和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外聘教师走走场,一部分本学院独立招聘的教师由于素质局限,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了走过场的情况。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因为高考文化分较低,三本学生在综合文化素质上与很多公办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相比较差距较大,学生接受能力和心态上都有一定的问题。较多的学生来自较优越的家庭,容易养成怕吃苦的心理,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弱、自律性差等问题,客观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

5.社会生态上的限囿

从场域理论看,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具备关系性,独立学院办学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与社会隔绝;恰恰相反,基于独立学院管理上的一些特征,使学生更容易和社会产生关系。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价值观念充斥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理念刷新速率快,容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人格成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学生基本的是非思维能力的缺失,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同时,独立学院发展起步较晚,大学的人文软环境还没有形成,没有形成能够对学生精神熏陶较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场域是一个综合因素体,在独立学院的特定场域内,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在以上五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可以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简单总结为:场域限囿。这就需要我们从改变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生态的综合方面去考量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

三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念转变与管理革新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突破当前的困境,从根本上打破独立学院的场域局限,重新构建一个合理的形构。这就要求我们在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合理转变理念,不断革新管理,从制度和机制上去导引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转变办学理念,凸显教育公益性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民办教育的不断兴起,如何思考教育的意义重回到大众思维。民间资本的介入和人才市场化的导引会在某种程度上打破现有公办教育的一些格局,激发新的教育活力。但是,我们不得不考量民办教育的“合理回报”行为如何在社会价值中寻求切合点。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如果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完整的。大学教育是人的培育工作,与工厂的商品生产不同。因此,转变办学理念,凸显教育公益性,是独立学院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首要考虑。

2.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尽管独立学院是一种教育的新机制,但其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不变的,必须遵守《高等教育法》,因此在独立学院中设立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必须的。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应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委派得力干将到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与独立学院董事会之间达成齐抓共管意识。学院的管理应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兼顾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人事管理和院务重大决策上充分民主协调,尤其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3.改变用人理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大学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不能简单看成是公司职员,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改变用人理念,尤其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团队构建。如果仅仅是从考虑成本的角度出发,每年零散地外聘或个别引进相关工作人员则不能改变现在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只有提高用人待遇,转变用人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细化用人管理,引进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团队。

4.以人为本,循循善诱,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促进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厌学情绪较明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处处以学生为本,深入实际,认真了解,积极分析,找出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做到循循善诱,不断鼓励学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并由此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5.健全保障机制,大力开展“主旋律与正能量”活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应明确要求独立学院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经费投入,保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到有效开展,尤其是开展弘扬“主旋律与正能量”活动。

6.加大监管力度,将思想政治教育指标纳入考评体系

对于民间资本办学,教育部门应严格准入,确保高质量办学,增加高校办学的社会价值比例,并在办学的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并明确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指标纳入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毕进杰.学校文化场及其场内、场内外文化的互动机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2]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

[3]李树民.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独立思考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状况;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09-01

根据中央发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 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状况

近期,就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状况问题,采取选取独立学院中的部分班级开展主题班会形式,获取全面、具体的第一手资料。

1.拥护党的领导,重视 “十”精神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巨大财富,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能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十召开之际,独立学院大学生时刻关注十动态,学习十会议精神,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周围。关注教育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动态,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2.坚定党的信念,主流价值观念积极向上

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对党的领导集体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对近几年来中央最近下发的惠农政策、房价政策、医疗保障政策等重大举措表示拥护和赞同。对于国内时事政治及国际焦点问题的分析冷静理智、思想成熟,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认同感,思想认识总体健康。积极的政治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强自立的理想信念也表现了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

3.自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才愿望强烈

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全面性人才。独立学院大学生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努力成才的愿望和自觉性变得更加强烈。第二专业成了不少上进学子的选择,同时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一阵“考证热”、“考研热”、 “勤工助学热”, 学习气氛浓厚。他们在学好专业的同时, 积极参与到学院开展的各种讲座与社会实践中,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 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不够严谨,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导致了以下问题:

1.思想认识层次较浅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调查显示,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 思想认识层次浅薄,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理论与现实践结合不够紧密。20.1% 的学生面对发达的欧美国家与发展中的中国产生了是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的疑问的,特别是在近期出现的“校车事件”和长期的“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弊端问题面前, 35.3%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持不信任态度。

2.价值观念多元化,过多趋向个人利益价值

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呈不断变化的形式,其特点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手段实用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等。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不断弱化; 相反,个人意识、利益意识、不断强化。43.35% 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获得好的成绩、奖学金、高学历是最高价值的体现。重视个人利益,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日益下降。在就业选择上向待遇看齐,甚至有15.2%的大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日益滋生。

3.道德观念滑坡,个人意志薄弱,立场不坚定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出现不守道德的人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能获得利益、做好事反而被诬陷等社会亚道德现象,带给了大学生困惑也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当前大学道德教育中,也有部分教育工作者误解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注重了课堂理论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实践。为此只有40.13%的同学,在社会上遇见紧急情况能毫不犹豫的提供帮助,而51.2%的同学怕为自己惹麻烦。在大学校园里迟到旷课、考试舞弊、酗酒、打架斗殴等不道德行为占了19.34%。面对不道德行为37.16%的大学生意志薄弱,立场不够坚定,不能坚决抵制。

三 针对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对策

1.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联系实际

独立学院应继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2.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

学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与信念。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建立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把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全面发展

独立学院要在党中央的指挥下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学院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孝山, 白嘉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分析与对策 [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3 卷第2 期

独立思考的定义范文3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但是在晚年,他被开除党籍,并且入狱。1937年出狱以后,辗转了武汉、重庆之后,在江津的一个石墙院里孤独终老。

陈独秀晚年生活贫困艰苦:他政治上软禁,受到国民党的监控;经济和生活条件差,常常要依靠朋友;思想上是孤独的,他曾经说到“我已不隶属任何党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将来谁是朋友,现在完全不知道。我绝对不怕孤立。”但是他仍不停的思考,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的思想,至今影响深刻。

文章将详细探讨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内容、原因等等,并对其不足进行反思,以获得一些启示。

二、晚年陈独秀的思想内容

文章探讨的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在其书信中有所体现,比如《资本主义在中国》、《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我的根本意见》等书信。下面将根据书信的内容,对陈独秀的思想内容进行探讨,主要研究他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以及对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思考。

(一)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陈独秀刚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主张去除私有制以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的短处。同时,他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带来的罪恶、“中国资产阶级幼稚的现状”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混战,提出在国民革命成功后实行国家社会主义。但是,国民革命没有成功,并且政权被资产阶级夺取,所以,他晚年主张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他是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去论证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1、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初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实然层面)

一个社会的经济,往往并存着各种不同的新旧成分,因此,要确定一个国家是哪一种社会,就要看它是哪一种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没有什么一半的一半,更不能因为它有各种经济成分,遂以为它是各种社会”。而当时中国的城市经济是由中外银行支配和影响的,中外的工业商品和中央货币普及了穷乡僻壤,同时农产品的也受到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所以,陈独秀在社会性质的问题上,是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流认识,他认为当时中国是“初期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他在《资本主义在中国》中写道“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什么‘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而是‘本国的资本主义或外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地’”。这在实然层面上阐述了我国当时的社会性质。

2、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应然层面)

陈独秀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的论证依然是遵循进化论的逻辑(这与他早期的思维逻辑是一致的)。但是他对进化论有所修正,进化论认为进化是渐进的,而他认为,人类进化有两种方式,一是循序的进化,另一种是跳跃的进化。循序的进化是依一般进化的阶段,循序渐进;跳跃的进化是跳过中间阶段,突然进化到较高的阶段。循序的进化与进化论的逻辑是相同的,而跳跃的进化一般是受到外界的影响。

他认为,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但由于我们追求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所以不论是循序的进化还是跳跃的进化都是无法实现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特质是废除私有及生产集中,因此,若是走循序进化的道路,就必须与内部的经济的政治的成熟为条件;若是走跳跃的路,就需要以外部的影响及内部政治的成熟为条件。而当时中国没有成熟的工业无产阶级和政党(内部政治不成熟),外部的影响也没有形成。而经济的发展不能停滞,根据进化论,应该发展资本主义。

总而言之,陈独秀在实然和应然层面都找到了充分的证据以发展资本主义,他承认资本主义带来的罪恶,但是认为相较于封建制度,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的制度,资本主义无论为功为罪,都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经阶段。不能因为喜欢社会主义,厌恶资本主义而不发展资本主义。

(二)对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思考

在人们普遍批判资本主义,并且提倡与资本主义划清界限的时候,陈独秀却清楚地认识到民主的价值。并且对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共通的,应该将大众民主和社会主义相结合,不然会造成无产阶级专制。

晚年的陈独秀对民主的思考,主要是基于对苏联体制的反思。当时斯大林对内大搞政治运动,肃反扩大化,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造成了恐怖,使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形象大受损害;对外林把苏联经验绝对化为各国革命必须奉行的惟一模式,通过共产国际这个世界革命的指挥中心,在各国共产党内贯彻自己的意愿,排斥异己势力,束缚和妨碍了各国独立自主地探索革命道路的进程。

陈独秀认为,1956年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时,只是一味地追究斯大林的个人责任,谴责斯大林的个人品德,而没有从制度层面反思斯大林现象的深层次原因。陈独秀说道:“若不恢复这些民主制,既斯大林而起的,谁也不免是一个专制魔王……如果不从制度上寻找缺点,一个斯大林倒了,会有无数斯大林在俄国及别国产生出来”。

1、 对民主性质的鉴别

根据陈独秀晚年的书信,笔者认为,陈独秀事实上是把民主的性质界定为一种普适的价值。他认为,民主是从古代希腊罗马开始,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某一特殊时代的历史现象,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陈独秀认为民主制在发展过程中打上了不同社会制度的阶级烙印,但它本身并不含有阶级性。那种把民主政治当着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是“伪善”是“欺骗”的观点是不懂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之真实价值。

这个观点是十分先进的,因为在我国,民主的普世价值是经过的长时间的演化才得以证明的,直到近期,“民主”的字眼才逐渐得到了认可。

2、对民主形式的探讨

在承认民主的普适价值的基础之上,陈独秀同时对民主形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以大众民主代替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进步的,也就是说将大众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形式是优于资产阶级的民主的。这与承认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也可以看出来,虽然陈独秀晚年强调资产阶级民主,被中国共产党指责为“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但他事实上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只是以更加理性的方式看待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以探求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

3、 民主的内容和范围

社会主义的民主并不是抛弃了议会制度或者是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社会主义的民主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最大的区别是应该是范围和程度上的,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应该更大,程度应该更深。他认为,未来的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或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这也同样是非常具有超前的思考,对于现在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4、 政治上的民主主义与经济上的社会主义

陈独秀打破了政治上“社会主义”的话语霸权,引进了民主的因素,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他强调的是将政治上的民主主义与经济上的社会主义相结合,而这种经济指的是公有制的经济。他还没有意识到公有制的经济存在的弊端,而是将其作为高于私有制的形式,没有打破经济上“社会主义”的话语霸权。

三、对晚年陈独秀的思想的评价与反思

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并且当今中国的政治实践也逐步证明了他的观点的正确性。对于其思想的正确性以及优点本文不再赘述。他晚年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他独立思考的先进性和超前性,提到的许多问题是我们至今仍面临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他仍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的,并且这种独立思考,客观冷静的学术态度是学术界应该学习的。

接下来,笔者着重探讨对于陈独秀晚年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民主思想的反思。

1、关于经济上“社会主义”的话语霸权。陈独秀提倡民主,实际上是打破了政治上“社会主义”的话语霸权,一定程度上指明了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但是他没有意识到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同样是存在问题的。纯公有制的经济同纯私有制经济一样,都会产生罪恶。直到改革开放之时,邓小平才打破了经济上“社会主义”的话语霸权,使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当然,陈独秀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实行公有制,也无从反思公有制的弊端。

2、陈独秀思想体系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矛盾。一方面,陈独秀从应然和实然层面上论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提出将大众民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来发展社会主义。不禁让人疑问,那个时候到底应该发展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这就是内在矛盾之所在。陈独秀曾经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后来又称为马克思主义者。在晚年的时候,他应该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的民主主义者,是将两者的融合,他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劣及发展方向,但是没有理清二者的内在关系。

3、进化论的思想基础。他的一生,由一名封建正统教育的被迫接受者转为寄托于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改革以求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派;再由一个对康梁改良主义的崇拜者转变为一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并积极宣扬西方民主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派;最后由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马克思主义派;到晚年,成为了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大融合。而这些转变都是以进化论为基础的。他机械的把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用到人类社会,来解释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原因,这样,进化论只能给人提供一个模糊的世界图景,在社会领域主张渐进式的改良主义和激进式的革命者都可以把进化论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因此,一方面他可以以相对独立客观的立场去思考各个“主义”的问题,取长补短,但同时,会出现一些“主义”之间的内在矛盾而无法解释,也使得他的思想不成体系。

四、小结

陈独秀晚年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等方面的反思发人深省,是后世值得思考的问题。他一方面从实然和应然层面论证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论证了将大众民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重大意义。都是值得学术界反思的问题。

独立思考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 陈独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初始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必须直面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的陈独秀,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致力于因时因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陈独秀在党内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是最早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人之一

和陈独秀因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而被公认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也作了有益的探索,而陈独秀由于他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方式的构筑和在党内特殊的地位,使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着更为特殊的历史地位。

(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却被葬送,封建复古思潮卷土重来。陈独秀认为这是中国在思想上的落后造成的,必须在思想领域广泛发动和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坚定了他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中国的惟一思想武器的信念。适应历史的要求,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亲自撰文或组织稿件,倡导新文化,抨击传统的封建道德和旧的社会习惯,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1919年在北京爆发,进而形成全国国运动的,使陈独秀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更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在陈独秀的主导下,《新青年》对进行了大量热情洋溢的评论和由衷的颂扬,开始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开始着手出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等。中国一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借助《新青年》这块阵地,发表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的《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不久陈独秀又创办了《共产党》,和创办了《每周评论》,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内容更加系统化。《新青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它周围也因此聚集了几乎中国所有的早期共产主义者,像、蔡和森、高君宇、、李达等。后来认为“《新青年》改变了他的人生取向”,说陈独秀对他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人”。陈独秀极力构筑宣传阵地,借助媒体强大的穿透辐射力来卓有成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较早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方法论问题。陈独秀从研究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初,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来看待的,他十分注意用马克思主义之“矢”来射中国革命之“的”。陈独秀认为作为共产党员,当然“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运动是国际的潮流”。但他更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实际行动”和“实际研究”两大精神,要求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学理”,并且“还须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革命”。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还要摸索”,“由于各国情况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也各异,在中国是什么样,还要看发展”。注重马克思主义在实际中的应用,表明陈独秀从建党开始就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这种意识还是朦胧初步的,但仍是以说明陈独秀已经在方法论上认真思考了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的问题,找准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切入点。

二、陈独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步正确回答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革谁命,靠谁革命,怎么革命等,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对这些革命的基本问题是茫然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带头人,陈独秀比谁都上心思考这些问题。他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革命的新情况、新特点出发,观察和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初步正确地回答了上述一系列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独立思考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52-02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是我们高校党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是新时期独立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1 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

“学习型党组织”的提出,是我党在借鉴吸收“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等理论基础上的一个重大创新。要想对学习型党组织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对“学习型组织”进行深入的剖析——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在建设过程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二者是息息相关的,都强调了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良好学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独立院校作为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按照以学习为组织建设的重要特征、以学习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学习为组织形象的重要内涵,广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1)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拓展。

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拓展和弘扬,它是汲取了和借鉴大量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要成果,既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又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要义补充,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覆盖广泛。反之,学习型党组织理论又充分应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中,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发展。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务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引导,遵循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总体要求,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3)是理论和实践的先行者。

在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务必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联系实际,不断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的理论成果,带领基层党组织成员进行实践,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同时加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设学习型校园。对独立院校基层党组织来说,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是推进独立院校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做理论的和实践的先行者才是学习型党组织的符合时展的要求。

2 进一步推进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独立院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脱离实际。

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大部分人总是停留在某个理论点的了解,而对于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以及主要原则的把握上明显不足。总是把理论和实际情况分割,不能有效的结合造成知行不一,纯理论的研究多,实际应用的少理论研究通俗化不够,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重发展轻教育。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独立院校党组织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研究尚待加强,虽然目前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很高,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独立院校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明显不足,所以独立院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仍任重道远。

(3)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形式单一。

一直以来,独立院校学生党组织的学习多以组织活动为主,而组织活动又以学习文件为主,难免觉得乏味无趣;对独立院校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的同时还承担着科研任务,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也使一些高校出现了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教师党员由于承担了过重的教学与科研压力,往往忽视了理论上的学习。

3 推进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途径

(1)提高党员对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认识。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思想认识是基础。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同志就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必须落实到基层,每一个党组织都要认真履行组织党员学习的职责。”不断学习,是独立院校党组织保持战斗力、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前提。党员带头将推进实际工作、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与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求发展,在学习中求创新。通过示范表率作用和高效的学习活动,使全体党员树立“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的观念,强化自我认识。

(2)结合独立院校党建工作实际,建立创新型学习模式。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党组织建设的加强,务必在党建工作中注入创新元素,来保持党建工作的先进性。

学习是为了发展,发展必须要有创新。首先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实践,才能在学习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加强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首创精神,创新学习的思路、办法和机制,拓展学习的内容、途径和渠道;最重要的是需要结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实际,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与理论创新和发展紧密起来,总结新做法、新经验,提出新思路、新对策,开创新局面、新气象,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3)建立健全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制度。

首先,要制定硬性指标,针对独立院校党建工作实际,以其学术价值为切入点来激发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其中《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学习马列原著》提到,“是马列著作的内涵在激发人们自觉学习。每次理论学习的总结表彰,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才会赢得行家的青睐。”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如果用制度加以强化、用硬性指标来鼓舞士气,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建立健全独立院校党学习制度。制定校院级理论学习每月至少一次,而且要认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主题,精心设计实施方案,开展好学习讨论,认真进行学习讲评,切实提高学习质量。第三,建立健全独立院校学习考核制度。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党学习、领导干部脱产学习和在职自学的制度和考核办法。把理念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

推进独立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计划长期坚持来进行的。独立院校作为教育、学术、文化、科研的重要基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独立院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独立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独立院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要形成相应的制度和长效机制,用以引导、激励广大党员热爱学习和加强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型党组织的质量,扎实推进独立院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为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动力。要认真学习贯彻十精神,努力探索新时期独立院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不断更新理念,从实际出发,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新发展,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和思想支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

[2]陈刚.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研究,2010,(8).

独立思考的定义范文6

Abstract: “was prudent when alone” is the ancient times Confucianist's important thoughts. In the modern society, was prudent when alone the thought still to have the vital significance, first, was prudent when alone the thought and society's development has the significant inspiration and the guiding sense to the individuality value to individual; Second, is prudent when alone the thought to be helpful to the modern people carries on the reasonable appraisal and the understanding again to the morals; Third, is prudent when alone the thought regarding the promotion social morals level,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to have the great significance.

关键词:慎独慎独诚

Key words:Cautious Alone Being prudent when aloneHonest

作者简介:郭彩霞(1971-),女,河南省医药学校讲师,管理学硕士

一、“慎独”一词的本义

(一)“慎独”一词的本义

慎是看重、顺遂、谨慎、认真的意思。首先,慎有谨慎,慎重的意思。朱骏声《说文解字・坤部》云:“慎,假借为顺。”顺又有重的意思,也就是说看重是顺遂的前提。因此,慎就有看重、顺遂的意思。其次,“慎”字从心,从真,最贴切的解释是现代汉语中的认真的意思。独等同于特,指人所没有而己独有之个性,并且要保证这种个性不要在共同体中因同化而受到伤害或消失。所以,慎独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由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实现行为的特立独行,使自身的个性、特质都能够真实的呈现出来,而不是按照外界所谓的行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身的个性受到损伤。

由对“慎独”的词源考察可以得知,“慎独”的本义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特性,注重发挥自己的个性,彰显特性,并不具有道德修养上的意义。但当“慎独”一词被儒家吸取,出现于《大学》、《中庸》时,它不再单单是指注重自我的个性,而是被赋予了道德修养上的意义,成为君子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继此之后,“慎独”思想经过郑玄、朱熹等人的发展,与人性论、理学思想等相结合,成为儒家的一种重要思想,其内涵不断进行演变发展,获得新的意义。

《大学》中的“慎独”是一种经验的道德修养方法,与它的人性论密切相关。《大学》中的慎独的内涵,本质即是诚意,这是超越于个体所在的处境的,是以内心为切入点的,强调诚意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前提,从而将道德真正落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做到独处之时行为的严谨和道德性。《中庸》的慎独是发挥自身个性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率性而为实现须臾不离道和行为中正的重要途径,是将善性应用到生活中的一种手段。继《大学》、《中庸》之后,郑玄把慎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3]郑玄的慎独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个体的自律行为,是强调由道德约束走向主体自律,实现无人之地的规行矩步,做到随心欲而不逾矩。朱熹的慎独就是指在心曲隐微之处遏制自己的不当欲望,不使其滋长,从而不使内心被欲望蒙蔽,做到清心寡欲,将人之善性彰显出来,循性之自然,进而实现大道流行。同时朱熹的慎独以诚为前提和要求,要求无论是显明处,还是隐微处都必须慎重的对待自己的内心,遏制不当欲望,不自欺,处处都以诚为要求,于一处不慎,就违反了诚的要求,就不是真正的诚,也影响了慎独的进行。而王阳明认为慎独的意义不只是道德修养上的,更主要的意义在于将良知这个本体推致于万事万物之中,王阳明不是把诚作为慎独的前提,而是把慎独作为诚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二)“慎独”思想的两个侧重点

总之,从“慎独”思想的演变来看,古代“慎独”思想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第一、“慎独”必须以“诚”为前提,“慎独”是由内心的诚实现行为上的不偏不倚的。在“慎独”的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内容中,心理是前提和关键,只有实现内心的诚,才能实现行为的中正,把“慎独”应用到生活之中。第二“慎独”必须以“隐”、“微”为切入点。《中庸》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品性越是在隐微的地方,越能真实的显现,所以,君子越是在无人之地越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在明显之处能保持警惕心,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而对于隐微之地,即闲居之地或是心曲隐微之处,随着道德约束力的减弱,以及无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道德上的评判,缺乏社会舆论的监督,个体则会放松警惕,使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增大。因此,君子必须在隐微之地同样严格要求自己,使道德化为内心的需求,养成一颗道德心,做到无论何时都能规行矩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做到隐微之地行为的中正,才能真正实现慎独。所以,要“慎独”必须以“隐”、“微”切入点。

二、“慎独”思想的现代价值

通过以上对慎独的内涵的分析,我认为慎独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的某些思想可被我们所吸取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从而继续发挥其价值。慎独思想不仅是个人进行自身修养的重要理论指导,并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一)“慎独”中个性思想的现代价值

慎独的本义即是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注重将自己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另外,《中庸》也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认为道即是循性之自然,并且提出不可须臾离道来强调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的重要性。慎独思想中这种对待个性的态度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社会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等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力,个性已成为新型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众不同,鲜明的个性是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个性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性格上的与众不同,它更是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体现。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个人在与他人的交流之中往往会受到共同体的行为准则及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个体自身的特性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和损害。因此,个体必须认真对待自身的个性,认识这种个性,保持这种个性,不使它受到损伤,并将自己的个性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在这个个性社会中凸显出来,超越他人,只有将自己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另一方面,个性意味着多样性。一个社会的人们如果都能将自身的个性彰显出来,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社会。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4],不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否定事物的多样性,以一种来否定其他只能走向灭亡。因此,一个社会要想发展,必须注重多样性,提倡个性的发挥和张扬,让不同的个性在相互矛盾中吸取对方中有利于自己的东西,进而进一步创新,获得发展。所以说,社会的创造力,发展的动力都来自于不同的个体自身的特性相互之间的作用。个性的张扬,就是创新的开始。不同的个性,意味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把它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之中,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创意。一个提倡个性张扬的社会,才是充满创造力和发展动力的社会。总而言之,慎独思想中独的思想对于个人成功和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及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启发意义。

(二)“慎独”思想对道德的重视在新时期的意义

郑玄把慎独释为“慎其独居之所为”,在这里,慎独强调的是个体的自制力,注重个体的自律行为。当个体处于无人之地时,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由他的各种社会角色所结成的种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他的身份只是他自我,所面对的也只是他自身,不再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只是我与我的关系,个体自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因此,道德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功能在个体面前降到最低,对个人的约束力也降到最小。这时,个体自身的主观自制力就成为道德的替代物,由从道德中产生的自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独处之时行为的中正与不偏不倚。并且,《中庸》更是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说法,把道德作为人性善的体现。慎独思想中的这种对自律精神及道德的强调,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对道德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更好的遵守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彼此之间的坦诚交流越来越少。人们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交往的工具和方式,只是看到道德的工具性,忽略了道德中的人性思考和理性价值。道德不是被看作个体发自本心的要求,只是所处的生活环境要求的一种交往方式。因此,人们不会把道德看作是德性的体现,而只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虚伪的面具。故而,在无人之地,人们便会把道德抛在一边,不会顾虑用道德来评判自己的行为,甚至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而慎独思想则认为道德是普遍的,它来自于对人性的思考,是有着深刻理论根源的,不只是一种交往工具,而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性之中善性的发挥,遏制不善的一面的,因此无论何时都不能抛弃,即使在道德的约束力将到最小时,也要由产生于道德的自制力来约束自我的行为。总之,道德是不能抛弃的,它蕴涵着人性的思考,不只是一种工具,人们应从慎独思想中吸取这一观点,重新对道德进行定位,进行理性思考,正视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三)“慎独”中诚的思想在现代的价值

慎独思想中诚的思想对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价值。《中庸》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6]而在现代社会中,诚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诚是道德建立的基础,只有立足于诚,道德才有了稳定的基础,才能真正的为人所接受,道德也才能在日常生活正常地发挥其作用。没有了诚,整个道德体系便会崩溃,其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的功能便会失去,从而失去其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功能。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也必须建立在诚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只有坦诚交流,在诚的基础之上建立社会关系,才能实现社会关系的稳定,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缺乏诚信的社会是不会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总而言之,诚是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取得人格尊严的基石。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诚的理念,鼓励诚信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并且,我们的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以诚为道德支撑的社会,只有实现了诚,社会交往才能正常进行,才能实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和谐。所以说,诚既是个人进行自身修养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诚,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

总之,“慎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不断的丰富发展。我们既要分析它在古时的内涵和价值,更要注重它在现代新的意义和价值,寻找“慎独”实现的途径,真正将“慎独”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这是我们研究“慎独”的最终目的。

注释:

[1]王媛,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28.

[2]王媛,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80.

[3]韦政通.中国哲学大词典[Z].北京:水牛出版社,1989.675.

[4]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2003.8.

[5]王媛,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45.

[6]王媛,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48.

参考文献:

[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独立思考的定义范文7

建构主义理论下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获取,强调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情境以及思考问题的设置来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体会.在这样的理论的指引下,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明确的问题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立更多有代表性且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思考问题.这不仅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剖析,进而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不断获取知识,并且深化自身的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知识获取技能,这是启发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为直接的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要透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创设以及思考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的独立探究提供更多空间,并且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为充分的培养.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参与进来,要随时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当学生的独立探究遇到瓶颈,或者是学生在思维上出现认知偏差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并且要透过合理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式.

三、解题模型的有效建构

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解题模型的建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是建构主义理论下应当有的一个教学重点.高中数学中一些复杂程度高且难度大的题目,都可以借助一些经典的数学模型来加以解答.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解题模型建构能力,不仅在解题时会非常复杂,解错题目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借助一些典型问题的讲解来深化对于学生解题模型的建构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速率与解题准确性,也是学生解题能力与数学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

四、结论

独立思考的定义范文8

一、虚无主义情绪

虚无主义是教师在认识上否定教育变革的可能,教育变革的意义,教育能通过变革获得改变之时,所表现出的无奈、沮丧、绝望、混世情绪。对教育变革本身的认识是变革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否定教育改革成为认识上的时尚时,教育的改善便无从谈起。在当下,认知上的虚无主义已是教育获得改观的最大隐,必须破除。

当说到教育问题时,人们常常将问题归因为体制,即使不知道教育体制到底怎么规约教育,根本问题到底在哪里,也不妨碍他们反复不断地提到它,认定“体制如此,没有办法”。体制被想象为一个庞然大物,教师则是只能顺从和依附它的弱者。这时教师是把自己从现有体制格局的构造者中摘出的,实际上也否定自身是教育变革的主体,这意味着拒绝对教育变革承担责任。在对体制的规塑力量极力渲染之下,人们投身于教育变革的热情被极大贬损,直至消失殆尽,这是虚无主义情绪流布的原因,又是其表现。

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和虚无主义情绪则是一体两面。人们想要的是立竿见影的变化,没有一个长时段的视野,没有对历史的承担意识,不希冀我们要为下一代人累积点什么。因为行动不能带来明显的、立即的变化,所以就干脆拒绝改变。这种拒绝不一定被言明,是在实际行为中得到表现的,比如:

抱怨。抱怨工作劳累,薪水低下,学生难教,领导不公平,等等。

投机。干劲十足,但却缺乏行动的道德目标,一切以个人是否得到经济实惠和经济利益为导向,唯利是图。

随大流。不想任何问题,泯灭自我于众人之中,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上述行为虽然表面看内容不同,但实质相同,套用一句俗语,就是“混日子”。不过有的是消极地混,想得过且过;有的卯着一股劲地混,要混出名堂。个人无法成为变革的力量,教育行动无法和教育变革之间建立起关联。这种做法弥漫于教师群体当中,不是少数,值得我们深思。

破除虚无主义情绪需要教师正确对待教育变革的困难,正确对待自身在变革中的角色,正确对待行动的效果。人们对体制力量的强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教师对教育革新所面临的阻碍有所意识,在教育政府垄断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层面自主革新的空间尚且狭窄,认真追索起来,几乎全是难题,做出改变确实有太多的牵绊。但必须意识到,对体制的约束若强调得失去了节制,实际上体制就成了个人放弃努力的借口,这个影响是很坏的。将一切归因为体制也是取巧的做法,它实际上取消了个人朝向美好教育所有可能的努力,导致普遍的畏难情绪,缺乏价值关切,回避问题或者对问题漫不经心,教育中人的行为常常无关于教育的理想和真意,主动地迎合环境或者被动地被环境所裹挟。

在这个话题上,迈克・富兰认为,“只有我们积极地去寻求和面对那些实际上难以解决的真正问题时,我们才可能对复杂情况作出有效的反应。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深入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对困境和问题予以正视、积极探究的态度,意味着教师是把自己作为教育革新的主体看待的,既非旁观者,也非被动的执行者。这里还涉及对行动收效的认识。教育最终的改变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漫长、艰辛的过程,任何有志于教育改善的教师都需要对此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是一种心智的成熟,更是教育超越意识的展现。教育信念需要我们葆有耐心和毅力,用于面对挑战,知其不可而为之,为后来者铺路,去做经过深思熟虑的认为恰当的事情而不是以立即起效作为行事原则。没有这种超越性的责任与使命意识,教育变革是不可能的。

二、自居弱小的心态

在笔者长期和中小学教师观念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把自己看做是体制下单纯的受害者,以弱小者自居。他们会将对教师思想观念的批判看做是对教师个体的指责和怪罪,当批判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时,有些教师就感到冤屈和不平。在他们看来,教师已经很不容易了,谁批评谁就是刻薄,就是不厚道。这种心理状态不妨概括为“弱势者的强势”。教育思想的系统批判是教育变革实施的最重要的条件。我们也不否定别的探究路向有其价值,比如课堂教学技艺的探索,但是,没有深层教育观的改变,课堂技艺必定流于技巧和术数。遗憾的是很多教师还未注意到这些,他们面对观念的批判有一种十分隘的心理,抱以防御的姿态。这本身就是需要破除的精神观念问题,说明这些教师心智还是封闭的,不理解批判的意义,不理解思想的功用。

的确,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当分数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时,教师不得不与学生一起陷入茫茫题海当中,身体和精神有双重耗损,焦虑和倦怠成为教师职业的寻常现象。但如果我们做更深一步的思考会发现,教师的苦和累除去体制自上而下的原因,也还有自身的因素。因为教师绝非置身于体制之外,而是和教育行政人员、家长一道,是这个体制的共同构造者。一方面,教师被动地执行着大量不合理反教育的规章制度,对此缺乏有意识的思考,或者反思不深刻,结果导致体制中反教育的因素得以顺利延续。另一方面,教师批判精神的匮乏、经验主义的盛行、理论素养的不足,与不合理的教育体制相得益彰,是滋养它的养料。教师的生存状态固然需要去同情,但是同情不能失去边界,不能把教师摘出这个体制之外,把他们当作单纯受害者看待,而要认识到,他们既是受害人,同时也可能是施害者。

摆脱受害人和施害者身份的关键,就是教师的觉醒,让自己精神独立,思想壮实,心理健硕。这个关键的地方不把握好,不管教师自己觉着多么用心做教育,也是枉然,任何努力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努力越多,为害越大。

面对教育重重的困境,教师需要放弃自恋与自怜,放弃弱小者的心态,拿出勇气,拿出担当。可能我们的确心理上有太多的顾虑和怯弱,但在一点点挣脱的过程中,我们就变得强大了。

三、孤独感和虚假的共同体意识

不否认有一部分教师怀着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在做教育,他们忠诚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保持了起码的独立思考,在困境当中,宁可被边缘化也不肯随波逐流,孤独的感觉浸润着心灵。这一孤独感固然有其价值,那就是让教师不会浮躁,在喧闹中保持一份必要的冷静,在教育良知被放逐之时有珍贵的坚守。同时对于那些灵慧的教师心灵来说,孤独感作为一种存在性的体验可以帮助他们得以触摸和理解人的本质、命运这些有意义的命题,并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教育认知当中。这些都是有意义的。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孤独的体验也会改变教师的性情,让他们变得孤僻、刻薄,深感纠结和痛苦。如果和他们聊起教育方面的话题,真的能感受到他们在受孤独的折磨。这种情况颇让人忧虑和同情,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人在长时间的孤独中逐渐衍生出对外界和周遭人群的不信任,对教育理想的执著演变为一种传统道德意义上的独善其身、修洁孤高。孤独感最终催化认知和行为上的孤立主义,而这恰是需要警惕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孤立君子人格之所以不能改变教育现状,是因为教育变革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需要对话和共融,依赖于调动群体智慧,因而需要中小学教师与同行、教育行政人员、家长以及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的广泛合作。教育变革需要集体行动。也就是说,教育变革固然十分需要教师有独立的思考,然而这种独立思考并非把自我的心灵与外界隔绝开来,如果没有思维的相互碰撞,没有思路的相互补充和延展、观点的相互激发和分享,那么不仅问题解决的办法将始终受制和局限于具体个人的经验,而且也无法培植通往变革所必需的积极向上的理性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可能长期被焦虑、挫败感所控制,内心变得不够明亮。孤立主义之下的心智的闭锁和精神面相的阴暗,使得教师在繁杂变革面前备感无能。

因而,今日那些以良心从教的人,必须认识到冲破孤立主义、谋取合作的重要性。而在此之前,则急需把体悟和解读自身的孤独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这样孤独将不再是折磨教师的负面因素,教师对此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将有助于帮助教师克服和他者的分离,走向有意义的联合。虽然这个任务的完成非常难,但是对于教育成功的变革而言,不可缺少。因为教育的变革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创造神话和奇迹,而是志同道合的教师共同体持之以恒的对教育做以改良的行动。

但与此同时,又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深思。那就是,教师在试着走出孤独的过程中,被虚假共同体所迷惑和蒙蔽,融入的是“小圈子”,而非真正的教师共同体。这里边涉及对二者的鉴别。“小圈子”里中,人本身是缺乏独立性的,人情味十足,情感依赖颇强,亲密成了判断共同体的基准。而在共同体当中,人首先是人格和思想的独立的个体,共同体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独立个人之间互相支撑和协作的伙伴关系。人际过于亲密的交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暂时舒缓了教师在恶劣教育生态之下身心的倦怠和疲惫,但是它也可能导致教师缺乏实质性的探讨和交流,缺乏观点的反驳和争鸣,空有联合的形式,而缺少新的见解。

投身于教育改革需要教师把握个人和集体之间的悖论关系。帕尔默曾经有十分精彩的论述:“我们对孤独和集体的需求是一样的,这两种需求彼此对立,构成了一对很大的矛盾,一旦被拆开分离,原本都赋予生命活力的两种存在状态机蜕变为它们自身的亡魂。与群体分离的孤独不再是丰富的、有满足感的内在体验,而是变成了寂寞,一种可怕的与世隔绝。与孤独象脱离的群体也不再能滋养一种关系网,而是变成乌合之众,变成聚集了很多人,发出众多噪音的疏离的人群。”

独立思考的定义范文9

【关键词】研究策略 具体阐释 个案分析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课堂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JYKGZD20140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可以提升相关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因此,任何一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课教师或相关的研究者都有必要结合目前这一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对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策略

与其它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一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研究应该有一个科学而实用的研究与实践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他人的研究结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应该坚持以下的研究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策略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既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又是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无论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实践,还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理论研究,它们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特点。正是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在具体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相关研究中应该坚持综合性的研究策略。对于此处所提到的综合策略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在教学层面上的综合性。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践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即有课程本身的问题,如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而无论这些内容哪一项都既可以成为其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又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所以说,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其实践的层面上需要有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其次,作为一项理论研究,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综合性策略的指导。例如,作为一项理论研究,它的综合性策略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即,分析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具体问题所需的理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又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甚至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能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另一个层面分析,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理论研究的对象,它可以丰富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例如,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对这一教学实践的阐释丰富自己的理论,教学方法理论的内容也可以从这一教学对象的研究中获得启示。如情景教学法、个案教学法等都可以从这一教学实践中获得相关的启示。

2、系统而全面的思维策略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需要具有系统而全面的思维策略。对于这个研究策略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课堂教学虽然只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但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阐释一定要运用系统而全面的思维才能分析得清楚。例如,在研究个案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问题时,一定要结合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结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一定结合目前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确定、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都会影响到对个案教学法运用问题的分析。所以在具体的研究与阐释中,一定要把系统而全面的思维作为一项研究策略并贯彻在具体的研究与分析之中。

3、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

虽然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既可以作为一理论研究而存在,但对其的相关研究却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对其进行更好地分析与阐释。所以在相关的研究中一定要坚持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只有把具体的措施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探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只有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一定要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

二、理论研究的分析

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的研究中,由于各地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不同,由于各个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的不同,包括校本教材编写内容的不同,所以不可能有一种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完成对各地所有的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而与此相对的是,对于各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也不可能只丰富一个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在此只从宏观的层面上对其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

1、理论的选择

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理论选择一定要注意以下的问题:首先,要根据本校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其次,在选择了某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之后,一定要结合相关期刊上关于这一理论运用问题的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参考依据,对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2、理论的运用

在运用某一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一定要对运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性地分析。这样的分析既可以补充研究的不足,又可以纠正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脱节问题。

三、实践研究

1、措施的制定

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具体的教学改革者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及其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改革计划。无论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还是关于教学内容的;也无论是关于教材编写的,还是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都应该有具体的措施进行保障。

2、实践的评价

教学改革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而对教学实践的评价,既可以纠正指导这项教育教学理论中存在的不足,又可以纠正教育教学理论在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与具体教学改革方法体系的建立应该具有同步性。

四、个案分析

下边以建构主义指导下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作为一个教学个案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说明:

在201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第二章里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根据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本节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以下三个教学内容: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在这三个教学内容中,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理解是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本节其它两个内容的学习,而且还关系到对本单元其它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个案例进行补充教学: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现代的助人为乐的模范郭明义。

首先,根据建构主义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天祥及其故事的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原来对爱国主义的感性理解建构“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特别是文天祥的那首《过零丁洋》这首诗作,更能帮助学生建构“爱国主义”这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尤其是对诗作中的最后两句的拓展性例举,对于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每一位能够按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汗青”的人,都是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都是能够践行“爱国主义”内涵的人物。

其次,结合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即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具体评价。在评价中一般要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教学内容的体现。虽然在和平的年代里,学生不可能像文天祥那样具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在平常的岗位上,现代的学生依然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思想。如,通过弘扬祖国的文化达到爱国的目的。就连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对环境的保护这样的细小的行为也是其爱国思想的表现。

再次,结合这样的教学过程和对这个过程的具体评价,分析在运用建构主义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这个案例可以在理论上为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行建构,尤其从感性的到理性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而运用这样的案例,由于学生对案例的事实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对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主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总之,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使相关的阐释与说明更符合教学实践,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而在分析的过程上,一定要坚持综合性的策略、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策略以及实施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韦青松.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