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教育课程集锦9篇

时间:2023-06-07 16:19:28

初中教育课程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1

关键词: 公民教育 思想品德课 课内外活动 校园网 学科教学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政治课目标更为明确: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责任感。课程建构的基础是逐步扩展学生的生活;课程的追求是教育学生学习做敢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此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时俱进地加强了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关注,通过法律、国情、道德、心理健康部分的内容体现出来,还要求通过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自1790年美国开设“公民科”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公民科”或“社会科”,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的认识,在情感上对于所属的国家和特定社群的认同,在认知上对其自身公民角色的了解,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①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积淀的是臣民观念,公民意识薄弱,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已故李慎之先生一语道破:“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公民”,“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②

当前,注重公民教育是各国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课题,很多国家在面向21世纪教育报告中都把公民意识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必要性,1995年的《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增强公民意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具体措施。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重任。”

一、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式转向弹性、开放式;师生关系由权威型转向平等和谐型、民主型;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新课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权责观念是十分有利的,也为初中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环境。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感逐渐增强,开始进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因此,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公民教育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公民意识的正规化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发挥了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公民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过程中时,更多体现在公民意识教育上,即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依托德育工作,尤其是学校德育课程来进行。目前,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也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在内容目标中具体规定:权利与义务——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正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法律与社会秩序——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等等。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方向上明确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分别为“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在最终目标中,将原课标中的“好公民”修改为“合格公民”,降低了培养要求,更符合教育实际。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根据课程总目标调整的要求,在各分类目标中新增了一些具体的目标内容——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内容,旨在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全球意识相贯通。这些目标与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就承担着向青少年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的任务,是初中阶段开展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突出课内外活动的践行环节

现代德育理论普遍认为:仅依靠外界的强制和压力,道德知识难以变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属于精神层面的“公民意识”的培养,也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的累积,初中生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思考和探究。因此,课内外活动也就成了初中生公民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

首先是校内社团活动;初中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诉求很强,社团活动提供给了学生一个释放自我的平台。学生会、文学社、共青团、航模队等社团组织都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这些社团有着类似的组织程序和规章制度,学生在学会适应社团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定位、角色体验,接受约束,了解制度结构,解决矛盾冲突,巩固并拓展公民意识。社团中的选举活动,使学生对由自由选择所产生的组织、程序、权利和义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是对学生走入社会行使公民权利的很好训练。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2

关键词: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立足未来人的基本素

质,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初中化学教师担负着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课程设置是推进化学教师教育的关键步骤,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一、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

初中化学作为理科学科的代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化学课程设置也被称作化学教学计划,主要是结合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可分为课堂课程设置、章节课程设置、周期课程设置、学期课程设置等部分。这将有利于化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条理性和详细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深化化学知识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初中化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本化原则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该坚持人本化原则,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应坚持人文化原则

当前,国际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教育的交流日益广泛,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人文化原则,在注重学术性和示范性的基础上,把人文精神教育与化学科学教育有效结合,加大各校间的交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3.课程设置应坚持综合化原则

初中化学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和针对性特点,决定了课程设置应该坚持综合化原则。课程设置当中应该将几门相联系学科的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组合在一门综合学科当中,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在整个初中化学教育中,教师专业化是当前我国新课改教育发展的必然条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师的课程设置是教师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才是保障初中化学教育工作稳步开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胡莉.现代初中化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特点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在教育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教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人格、情操和价值观的养成。但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已经将语文的教化作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考试工具”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为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笔者以为在语文课堂之外可以开展多样的语文活动,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平台。比如玉溪地区某校在语文课堂之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并在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与参与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开拓的几个方向

1.转变教学观念,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局面,语文课堂缺乏烟火气。笔者了解到初中语文教学在方法上一直是注入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和枯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学生语文能力十分有限,语文教学质量跟不上现代社会需要的步伐。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走出此番困境,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尤其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能力。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共鸣,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更加具象地教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发表自己的情感态度。2.转变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默契,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师生间的感情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和学生的默契,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增加有关提升学生情感智商的课程。而课外活动课成为了目前很多教师青睐的课程。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语文课外活动强调的是社会实用性。而传统的语文必修课课堂教学内容显得狭窄、陈旧,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其次,课外活动课是开放的、自主的,其教学内容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它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着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最后,语文课外活动课能够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大幅提高,进一步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更有利于教师在优化教学成果时提升师生间的感情。比如“新闻会现场掌控”“广告语征集”“错别字纠察活动”“手抄报班级比赛”等语文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教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也增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和突况的应变能力训练。玉溪地区的很多初中学生反映,自从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课以来,自己才深知语文的有趣和实用,之前对语文的偏见和排斥都随着课外活动的开展消散了。3.转变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相通点,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友谊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相结合,学会对比、自省,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化解矛盾,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二、创新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几点尝试

1.开展个人或是团体的“小小话剧场”活动语文能力的培养首要是表达,“小小话剧场”活动的开展既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中国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在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下引导学生学会情感判断,随着话剧的结束学生也能实际感受到情感的变化,从而修正自己的情感态度。2.开设“课堂角色临时扮演”活动学生的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和学校、教师待在一起的,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和角色下手,让学生在认可的场景里恣情发挥。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教师或是学校的难处,还会让教师在观赏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不足、弥补不足。3.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现象在很多地区长期存在,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局限性导致了家长对学校的过分依赖。所以学校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课的机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既可以让家长深切体会学生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和学习压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教育学生端正情感目标、践行情感态度,最终提升自己的情感智商。笔者觉得,不管课程怎样改怎样变,语文教育的初衷不会改变。自古以来,语文就是教习人们先做人、再做事。那么如何教育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正确看待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语文课外活动教育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娟.“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之友,2011.

[2]张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4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

在某些人看来,初中体育教学只是学生放松的一种方式,它并不能真正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技能。其实不然,初中体育课程也是有一定教学内容的。体育老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教学计划,还要制作针对性的专业教学方案。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初中体育老师课程教学内容是有任务的。众所周知,学生的压力很大,体育课程的本质是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如果加大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学习,无疑又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担。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若不进行有效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一、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概述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繁重的学科压力中得到身体和精神的放松,也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把体育当作一种完全封闭式的室内知识传输,而是通过老师灵活的引导,使学生懂得一定的体育知识理论,并且把这些知识运用在实际的体育锻炼当中。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我们在下文中,以人教版为例,采取案例分析的模式探讨现阶段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提高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水平。

二、案例分析中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初中体育教学调研发现,在现阶段当中很多学校的初中体育教学都采用了以下的案例模式。譬如,在体育课堂上,老师单方面地宣布本节体育课程或者是本学期体育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是目标,接下来则重点对男生进行体育锻炼,采取“填鸭式”灌输方法教学。在体育课堂上,由老师单一口令,学生只是照着老师的方法去做,完全没有初中生应有的活力。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隐含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无计划性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它是具有自己连贯性的,我们知道体育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节体育课的学习是无法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体育技能的。在现如今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中,老师的教学内容无计划性。这种无计划性有两点体现,第一是没有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向学生阐明。学生对所学习的初中体育知识没有心理准备,这样一来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就会存在一种不重视的状态。第二点就是,当学生下个学期更换体育老师时,会重复学习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或者是漏掉了某个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

2.教学内容有失公允

男女生的生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但是体育老师应该重视这种生理差异,而不是放任这种生理差异。相比之下,女生需要更多的体育锻炼,才能让身体的发育更加完善。而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之中,一些老师会过度偏向男生,这就导致女生在学习初中体育课程内容时心中存在不公平的想法,并且这很不利于男女生的正常人际交往。

3.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在新时代,教学方法必然要跟上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初中生,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热情开朗的年代,因此,在学习上也要尊重他们的习惯和性格。我们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但是过于迂腐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学手段我们就要果断抛弃。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这和设计体育课程的基本初衷是完全相互违背的。并且,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在体育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不能有力地锻炼学生,也拉开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三、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我们通过上文中案例的形式,发觉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中出现了这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我们不可以对这些教学问题置之不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去优化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针对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在优化的初中体育课程中学习真正的体育知识,得到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整体进步。

优化方案一: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计划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合作,这个合作不仅体现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体现在老师和老师之间。我们知道初中体育课程的学习是根据学生的年级从而分为三个阶段的,这三个阶段各有教学目标。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计划。老师之间应该达成一致的教学方案,每个学期制定好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就算是学生更换了体育教师,但是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学习却不会出现差错。不仅如此,老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和计划,让学生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不仅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

优化方案二:合理分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资源

很多女生会因为生理原因在体育课堂上请假,这是正常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女生由于害怕体育锻炼而撒谎。如果体育老师不假思索地允许每一位女生拒绝体育锻炼,这不仅助长了不良风气,也浪费了体育资源,没有达到体育课程内容教学的目的。所以,老师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建立女生的生理期表格,当然这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学生都要把体育知识讲解到位,合理分配初中体育教学资源,将学生融入在一起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

优化方案三:与时俱进地采取前沿的教学方式

有人曾说:“音乐可以看作体育的另一种灵魂。”我们知道,在很多体育项目中都会播放一些音乐,以此来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如果我们尝试着把优秀的音乐融合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也许会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比较前沿的教学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跟随音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不仅燃烧了青春的斗志,还在体育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质。我们认为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优化。

综上所述,我们以文章当中案例的模式分析了当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不足,探讨了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中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利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优化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此来解决教学选择问题。总而言之,各个学校的体育老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进行一定的优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冰.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缺失及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4).

[2]张菊光.中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1(18).

[3]李忠俊.初中体育教学选择与优化的关系辨析[J].山西体育科技,2011(02).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历史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是学生正式接触和学习历史知识的阶段,对于学生历史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素质教育中,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吸取并借鉴历史的教训和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创新模式是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改善,将枯燥的历史知识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加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改变了先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初中历史课程涵盖了整个人类发展史,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历史的经验,在不断地学习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二、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相关策略

1.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质疑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允许学生对历史进行质疑,只要求他们熟记历史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质疑,要想加强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就必须鼓励学生对历史进行大胆的质疑,不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对历史的质疑中更好地吸收和消化历史知识。

3.对历史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创新性

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中,教师要多设置、多提问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问题,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

创新模式是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创新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打破思维定式对他们的限制和束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最大作用,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旭.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2011(11).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6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初中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需要全体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的庞大工程,需要由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来落实与体现。

一、初中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泛化,体育技能学习淡化

新课标强调“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等体育教学目标,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教学目标则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例如,由于对“健康体育”的误导,初中体育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运动安全,导致在实施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一些不属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游戏、劳动等被引进了教学。又如,有些初中体育教师歪曲了“快乐体育”的内涵,将体育课当成了学生休闲玩耍以及释放压力的活动,教学生唱唱歌、跳跳舞等,单纯地追求“快乐”而忽略体育教育的本质。而这些课程内容的开发使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性。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运动量不断降低,能体现力与美的“危险”体操动作没有了,能锻炼学生意志的耐久跑也没有了,稍有挑战的难度动作几乎全被砍掉了。

(二)师生主体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程中提倡中“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师把课堂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课堂上,过去是教师问学生,现在完全成了学生问教师。教师围着学生兴趣转,放任其自由,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稍有难度的运动,不肯吃苦的现象,而体育教师也失去了督促其参与必要运动的说服力,师生主体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三)体育科学知识少,缺乏深度

从初中体育课堂的校本中发现,体育科学知识的内容较少且缺乏深度。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学习,对体育科学知识了解不深,不知所学体育知识对身心健康到底有何意义。在初中教学中,几乎没有安排理论知识的讲授,只在技能动作学习中附带讲一讲,而由于时间的局限性,理论知识的学习经常知识蜻蜓点水,非常肤浅。

(四)教学手段的欠合理

课改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进入到了体育教学中。为了体现教学的先进性,部分教师存在着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现象,在教学中生硬地用多媒体录像来代替教师的示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中,为了加强教学效果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无可厚非,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偶尔为之。体育教学主要还应依靠师生的互动而不是多媒体设备冰冷的示范。

二、对策

(一)全面理解新课标教学目标

合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充分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课改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全面的,其中“健康体育”、“快乐体育”是本次课改提出的新目标,在贯彻这些新目标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实现“发展体能”的首要目标。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体能训练是体育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应是体育教学的首要资源。教师要围绕身体练习和技能学习这一重点来确定教学内容,不能避重就轻。

(二)取其精华,合理创新

创新不是对原有的东西全盘否定,而应是对原有的合理的、正确的东西进行保持,对不合理的东西改革。体育课程教学也应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要以继承为基础,继承应以创新为方向。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需沿用以前好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创新,增加更有意义的教学内容,采用更有效果的教学形式。

(三)提高初中体育教师的素质

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首要意识到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及重要意义,充分理解新目标,从而合理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体现特色,力求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是必要手段。而学校及教育部门应该转变观念,随着国家对全名身体素质的关注的提高,体育教学和其他课程一样也是基础教学的主要分支。学校应该多提供一些有关课改的培训进修,开设讲座,组织观摩优质体育课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7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 教学方法 创新 课程改革

一、对体育课程中资源的改革和利用

体育课程以往的教学理念过于古板、没生气,对此学生积极性不高。要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就要对体育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创新和大胆的改革,打破并改造传统的体育项目,对新兴运动项目运用到其中。例如:将以往投铅球和跳高等项目,改为炸“碉堡”、“跳马”的游戏形式,还可以利用学生平时爱玩的游戏和运动,结合到体育课程当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新课程的价值得以体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重在学生是否喜欢和适应其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体育学习中,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理念、心理理念,根据其特点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上,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上,要将体育新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有效地运用到其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足球项目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和交流学习,并总结出在其比赛中传球的技巧、和角度的把握,通过亲自实践、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索,打破在教学中传统示范、讲解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方面的兴趣和感性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其魅力和锻炼方法及技巧,来实现体育新课程理念的目标。

三、创新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

(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对理论学习的主体性进行加强,还要加强培养多种素质的教学方式

老师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体育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游戏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行学习、锻炼,从而达成目标。在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上,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式、发现式的教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优化教学质量,使教学由枯燥型转变为快乐型,使体育课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

(二)在新课程理念中的师生关系与传统的观念不尽相同,其表现在,传统的观念上呈现为‘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旧观念,在课堂上一味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视而不见

而现在的老师在学习中与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老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应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新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引导学生,而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进行自主的发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增加兴趣。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友好性,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

四、课外的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

体育教学的新课程要想有效的完成,我们体育老师除了教学过程中要搞好课堂教学外,还应注重课外的一些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的充分利用,会对体育教学新课程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会更有效地完成。所以,在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有目的地、有计划的开展多式多样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活动,比如举行有趣味的运动会、运动项目考核等,以此实现体育教学的内、外结合。对课外的体育活动,在满足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上,我们还可以将传统项目与新颖、有活力的体育项目互相结合地进行。还可以通过建立俱乐部的形式,把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引进学校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我练习。不仅使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还丰富了课余生活,让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有效地缓解,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五、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分析

自体育教学新课程理念改革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其能力的提高,要加强对学生在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特点,来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增强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初中体育课程以往都要求学生在许多运动项目上都要学,而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因此严重地导致了其厌恶心理,失去了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新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增强了学生自我价值观。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发挥新课程改革的作用。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创新学科中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完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和锻炼学生,才能开创体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8

1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程度与学习成绩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兴趣越高其学习动力也会更高,好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这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来。想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就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两者之间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这对培养学生兴趣是很关键的。教师在学生身上倾注情感,学生自然也会以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回报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出发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绘图能力以及板书能力等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身就具备非常高的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处置教与学的关系,也要能够合理把控初中数学中的各项知识,这对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保证知识习得、技能学习、基础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统一性,实现各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推行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推行素质教育,想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学生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身的见解。学生如果能够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够对相关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有其独到的见解,并且在原有答案基础上,考虑出一些比较新颖的看法。可以说,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一种方式,学生拥有这种能力,就不会局限在传统教学思维的框架之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要对学生的相关探索活动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使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相关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不要过分服从教师和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发现问题和剖析问题,这是建立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观察能力决定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观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快的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捷径。除了观察能力,猜想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注意的能力。猜想是任何一门学科在探究过程总都需要进行的步骤,可以说,猜想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这是创新的前提。在初中初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书本向外延伸,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猜想和验证,这对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猜想可以体现在各方面学习细节中,数学公式、定理可以猜想、图像处理可以猜想,学生敢于猜想才能够更好的探究事物的本质。除此之外,直觉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形成的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感等等都存在一定联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这几种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学生拥有此能力,在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上都会更加得心应手。

3在初中数学中融入信息技术

当前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信息时代,教育与多媒体技术也有很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育效率和质量。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方面的数形关系,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将数学的特性体现出来,而多媒体技术拥有很强的交互性和可控制性,并且在使用上也更加的灵活,这就能够满足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数学课程创新教育。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比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初中数学教学使用此教学设备,学生能够更好的巩固自身知识,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开始的一段时间,是学生注意力最为活跃的一段时间,教师采取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对本节数学学习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光、图像以及各种色彩变化等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新奇的事物,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就能够把握好整节数学教学的脉络,实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创新。

4结束语

在当前时代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的重点工作。采取教学创新对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育创新也是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初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者:朱伟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基于新课程体系的初中数学创新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2009(01):135.

[2]戚淑姣.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1):122.

初中教育课程范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思想品德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同时,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说教、讨论为主的课程,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要怎样做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个人要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的老师不容易赢得学生的感情和注意力,也就不容易将学生引入到设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其次,教师教学要有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听课欲望和参与意识。通过有声有色的、饱含感情的讲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感情充分调动起来,融入教师构建的课堂氛围中来。另外,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信手拈来、轻松惬意的教学状态,而断断续续、前后不接、错漏频出的教学情境显然是不可能获得学生的认可的。

二、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于构建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一方,如果能够将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则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把课堂前3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为大家讲一些自己收集的有用知识、读一段最近发生的国内新闻等;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课后布置社会调查、生活总结、学习认识等小组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前前后后之中,并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优化教学内容,灵活开发整合

新课改从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用好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根据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基准,同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寻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思想品德作为一个跨度大、涉及面广的学科,要注意与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多方面涉猎,增加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初中年级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学科来进行教育:长大后你想做什么呢?学生回答我想成为科学家、我想成为美术家、我想成为工人。这样不仅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同时还联系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教学

新课改的高歌猛进,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名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进一步完善教学,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人的各方面能力。思想品德课更应该在这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活力和未来的民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每个人都拥有创新的能力,只要有适合创新能力发挥的环境,就能够让这种能力变为现实。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环境保护”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关于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发现身边哪些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不好,并且通过小组的讨论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而且还通过对环境保护方法的改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思想和道德观念是否正确,要参考当时的时代特点。可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抓住时代特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思想品德课时刻与时代接轨,富于生机与活力。所以,教师要善于收集、整理现实生活中的报纸、杂志,同时多听、多看、多想,随时保持与社会的接触和沟通,保持对事实的敏感度。

总之,新课改理念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希望。面对新课改,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新课改思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反思,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进一步探索更加可行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培养具有时代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拥有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吴金忠.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J].福建陶研,2006(3).

[2]何苏祥.新课改,新思路,新方法[J].新课程学习,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