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文学习的思考集锦9篇

时间:2023-06-08 15:16:06

语文学习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团队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合作学习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课程的提出与推广使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普及合作学习、如何使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就成了小学教育工作者需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合作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如何将合作学习方式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研究。

一、树立合作意识

人们对合作的一系列认识往往来自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及学习工作经历,在对个人成长历程进行反思、分析的过程中,针对教育中的培养任务,人们很容易产生质疑。一般来说,教学认识是具有社会性的,但传统教学观却没有重视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合作学习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位学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竞争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拥有合作学习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变得尤为重要,这是现代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面,小学语文教学需负起很大的责任。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及系统性,仅仅依靠说教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需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他们自觉拥有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分析,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让他们在实践中拥有合作意识,并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合作意识可得到有效培养,还能掌握正确的合作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练习及实践,学生会产生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积极性,他们的价值观、学习能力等也可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自我等感情构成了学生的主要感情特点,这些感情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行为。倘若学生带着积极、喜悦的情绪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设置一些游戏及竞赛,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继而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教师需以课本中的知识点为基础对问题进行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在合作过程中进行学习,继而掌握正确的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

三、把握合作时机

在把握合作学习机会时,我们需避难就易,针对合作学习的具体步骤,可依靠过程演示来明确。比方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合作学习的步骤进行演示,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做出合理的总结。在合作学习期间,学生需进行沟通合作,而老师则充当指导、激励学生的角色,继而使学生成为紧密的团体。通过此方法,责任心、毅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随之得到调动。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时,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哪些问题需学生合作完成,哪些需学生独立完成。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要不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变动,让学生可以和更多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并在此过程中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

四、培养合作能力

对儿童的成长来说,小学阶段是极其重要的。为使孩子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从小培养其合作、沟通的能力。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当你教别人的时候,你就相当于又学了一遍。”依靠与他人合作学习,老师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目标,会与他人进行合作。而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需先提升自己的合作教学技能,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顺利、有效地开展起来。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使自身的教学技能得到完善和提升,最终获得更多的有益教学的经验。在语文合作学习期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合作互动情况,并针对观察结果做出适当的引导、评价工作。另外,在设计合作学习方案时,教师还需运用到多媒体技术,旨在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地开展。

总之,在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打破了这一局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并强调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期间,师生互教互学模式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方面使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另一方面使语文教学课堂得到了革新,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思考;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出现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了挑战。有位教育家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对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的定位上确实有诸多困惑:

1.教师们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非语文因素的过多介入,有的课根本不像语文课。那么,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

2.教师们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把握不准,既不能像平时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课、知识传授课,也不能放任自流,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对此,尚需提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范例。

3.如何准确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活动课?三者有何联系和区别?教师如何开发利用本地区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近几年来,我们作了一些肤浅的研究,认真思考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以期正确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点管见,恳请大家批评斧正。

(一)突出综合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凸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一节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的着眼点之一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我们就紧密结合语文教材,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以训练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

比如我们搞了一个关于动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动物过冬知识竞赛;动物趣闻交流会;编一个人和动物童话故事,想象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在这些丰富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以多种形式查资料:看课外书籍、上网、问大人;以多种方式交流汇报:个人、小组。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学生津津有味地讲述趣闻,头头是道地编写故事。从他们生龙活虎的表现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原来学生的潜能是如此巨大!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就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潭活水。海阔任鱼游,天空凭鸟飞,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那一片海,那一方天。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2.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非语文学习活动都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

3.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吃穿住行,儿童身边的科学技术,社区,环保……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素材。

(二)重视实践性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就非常明确地突出了语文的这一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相并列的一个项目,也必须与学生生活结合。这样一来,语文的实践性就凸现了,由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决定活动方式,由各地区特有的地方资源决定具体活动内容,这一切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变成了现实,语文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了。

例如,我们开展“生活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很大,为了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加大识字量,巩固已认识的字,我们让学生认自己生活中的字。如食品包装纸,同学的名字,商店名称,学习用品,路牌站台上的字。利用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养成时时识字,处处识字的意识,向人人学字的习惯。高段学生中开展搜集广告语、网络语言、店名门牌、产品说明书的活动,选择一个主题,分组完成。

带领学生进入生活中的语文世界后,使同学们发现,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要我们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是活生生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其乐无穷。只有生活中的语文才如此的鲜活生动、丰富多彩。这就是鲁迅所羡慕的高墙外的另一番天地。

(三)发挥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就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可见,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的。这就为教师开发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提供了空间。不仅教师的教要富有创造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也具有创造性。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3

【摘 要】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学习当然还需要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做好语文学习的许多事情。对于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慢节奏学生则更应当让其能够获取比较充分的语文学习的实践。本文作者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后进学生能够学习语文所做出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大家借鉴。

关键词 后进学生;科学实践;策略思考

一、关注后进学生语文实践的自信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课是我们小学教师所耳熟能详的,于先生的语文教学在我们心目中的最大亮点是什么?那就是在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让后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信心,回味他的语文课,他把读看作发展学生、提高学生自信心的生命,送教下乡,他不知道班情和一些学生的底子,课堂上他悄悄获知某些后进学生,而他就是在这些学生中去用心,力求就把心用在这些学生的身上。看过他教学《全神贯注》的实录,人们拍案叫绝,先生将那些学生课堂积极性调动得那样的惟妙惟肖。这让我们感到:后进学生的教学我们不能去埋怨,而是要想方设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必须让学生在具体语文实践的诸多活动中真正感到“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我快乐”。当后进学生能够感到这些,他们也就比较充实进而进行比较有持久性的学习。应当说对于后进学生我们也过多的加大其机械训练的力度,但似乎总有这样的感,训练得越多越是让我们产生过多的南辕北辙之感。所以,平时的语文教学笔者总是考虑如何让后进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跟同伴们在一同学习,也在一同进步。具体做到把属于后进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尽快且尽早地抛给他们,把关爱之心多向他们释放,把他们的成功适当进行细节性的描述。这个时候的后进生,最起码他们的心态是不可能有自己就是后进生的感觉了。教育教学的实践则比较充分地告诉我们:就是后进学生,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自信心,学习的能量也会得到十分充分的释放的。

二、关注后进学生语文实践的倦态度

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谁都有这样的感觉:后进学生往往是最缺乏语文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的,他们极易产生语文学习的倦态。课堂上他们往往多去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儿,要么就是用手去玩他所喜好的玩具,要么就是看那些与语文课堂学习所无关紧要的数籍。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力图解决的问题是要努力消化甚至消除后进学生的学习倦意,当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倦意,才能通过学习的诸多正能量的释放去进行属于自己的学习实践。譬如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都要让学生去进行比较广泛的积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小学生要能够背诵古诗文80篇(段)并要阅读相当数量文字要求的儿童读物。这样的要求对于我们教师乃至后进学生且多是十分头疼的,放弃了对后进学生阅读积累的要求,那最起码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师严重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努力消除后进学生语文阅读实践的诸多倦意,让后进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语文阅读实践的积极状态。就拿小学生的阅读积累来说,笔者首先利用小学古诗文读本上面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让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也能尝到琅琅上口地诵读记忆的甜头。在让后进学生进行诵读记忆时往往不给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且在每天进行检查时总让后进学生能够有着比较充分的准备,更为主要的是让他们有提前表现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不再腼腆于全体学生。后进生在这个时候往往显得十分的兴奋,这就从一定意义上消除了后进学生学习的倦意,因为他们能从自己的成功分享到一定属于自己所创造的快乐。

三、关注后进学生语文实践的成长欲

人都是有一定欲望的,尤其喜好看到自己的成功。小学生也是十分喜欢获取成功感的,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那些语文学习的后进学生,他们也大都喜好自己的成功,即使是有了那么一丁点的成功,往往也都是喜形于色。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也比较充分地告诉我们:当后进学生能够去获取了,即使是某一个小的方面获取,那么学生则完全有可能就在这个方面得到一定或者长足的发展,甚至是这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或者是长进。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从关注后进生对语文学习成功向往度出发,既让他们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又让其增强再学习的信心。譬如我们在让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作为教师抱着一颗尊重后进学生的心,让他们把自己阅读鉴赏的自我发现和见解表达出来,对于他们的表达我们并不强求怎样的到位,但只要沾一点边儿就行。实际上在我们的后进学生中,有时尽管是不够到位的见解却能引爆我们全体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次教学古诗《七律 长征》时,笔者发现一位平时不怎么好于表现的学生,把他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笔描画的长征图很腼腆地拿给我看,起先我还真没有把它当回事儿,哪有什么画的意味儿?但仔细端详,画笔是幼稚的,但轮廓却是清晰的,能够表现比较理想的主题。由此,笔者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它投影出来,让学生进行观赏。学生不但尽情地欣赏起来,还对其投去羡慕的目光。学生对他的羡慕令其感到相当的自豪,当我与其交谈侧面了解为何能有此等灵感时,这位学生则近乎滔滔不绝的说出了原委:他看到电视节目,想到红军长征的艰辛,虽然自己不能像画家那样,但坚持着练就能画出自己感到理想的画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意义 理论依据 内容选择 编排与呈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和展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和已掌握的各科知识,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验,获得能力,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教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科教学,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我国古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古代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识字教材除了教学生识字以外,还涵摄了历史地理、文物服器、人伦道德、科学百物等广泛内容。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教育把读书识字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现在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合理因素和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受前苏联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学科界线越来越细,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语文学习变成了语言研究。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这样一条路子。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急需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只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割裂学科知识间的联系,隔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失去实践和应用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开放的课程组织形式,超越了传统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通过先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之所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不言而喻。汉语言从字开始产生就体现出其综合性,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由此延伸至词、句、篇。汉语运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更是一种综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突出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时空的延伸与拓展。语文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语文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自然、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表现为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能力的糅合、学习方式的复合、学习效益的综合。“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活是正文,语文课本只是注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正是实践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不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和基础,还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和目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教材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人教版高段五、六年级每册教材都集中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安排在阅读教学课文后的练习中,结合单元专题,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则是单独成组,突破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综合为“感受读书的快乐”,大综合为“遨游汉字王国”。大综合又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有趣的汉字”,着重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第二板块是“我爱你,汉字”,着重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建议开展的活动有: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下册小综合为“语言的艺术”,大综合为“走进信息世界”。大综合分为“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内容是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年级上册的小综合为“歌颂祖国”,要求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开展访问参观、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大综合性学习为“轻叩诗歌的大门”,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分成“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部分,主要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动手写诗、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向母校、师友告别”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大板块分别为“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与呈现

人教版教材在进入第三学段后,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主题活动板块。每个板块设“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两个栏目。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教师可以补充。由此可见,这既是一个规定了方向、有很大空间的教学单元,又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建议。

人教版教材除设置大、小综合性学习外,高段每册还保留了中、低段“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栏目。“展示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

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和“综合学习”中的“初显身手”栏目,建议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高段活动的主题(内容)包括表演、收集资料或图片、办板报、办联欢会、开玩具交易会、办展板、手抄报、做天气统计图、采访或访问、调查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学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对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学生都有相当大的自。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进入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如人教版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编者在设计这些以文化奠基为线索的开放单元时,必须考虑这样的单元是否具备让学生学习识字、阅读、习作的材料,是否提供含有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可能,是否适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学习方法等。开放性单元没有主体课文,为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空间和展开思路。同时,开放性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集中体现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运用密切联系的特点,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活动日渐丰富,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更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和时代要求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题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第1版.

[2]陈志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新探[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09).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在新课改革下素质教育对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和细致地要求,不断的强调学习的理念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有一些老师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没有真正的去注重自主能力对学生的培养,甚至是为了应付学校交付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教育发展一直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无疑是条高效地学习新路。

1.改变教学观念,创新自主学习途径

随着新课不断改革下素质教育对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和细致地要求,不断的强调学习的理念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明显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不单单是给学生讲授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是教师目前的重中之重。首先,“合作学习”可以成为一种习惯,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与合作,是老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前提,只有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学生才会不断地进步和延伸。最好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学生只有拥有一颗不断求知的探究精神,才能为以后的创新带来质的变化。

2.设计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情境。老师可以先在班上营造民主氛围和一种轻松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例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准备一些画画用的材料,在上课的时候创建一个雪地里画画的情境,问学生最想要的画的东西是什么?让学生自己积极融入到情境当中去。在画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学到知识,加强学生记忆力,使学生愿意学,乐学。其次,应该创设自学氛围,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阅读文章时让学生自己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阅读文章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提前划出来找资料;提前预习,了解文章内容的脉络,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通过用这样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坚持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小学生还在学习的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在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尊重他们的点滴认识与体会,树立为小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意义下的教学老师总是以课本为依托,紧紧围绕课文中的内容进行互动,学生的选择权常常被忽视。如果让学生自己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读整个单元,遵循大部分学生选取的单元进行课堂学习,在学习某一课时,还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给学生一个明主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强化教学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有效地评价,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技能,是自主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比较脆弱,所以学习情绪非常重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如果老师教学评价不当,否定的评价过多,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5]。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运用评价手段,保证自主学习的公正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平衡发展。

5.结语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老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改变教学观念,创新自主学习途径;设计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教学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尤其是需要教师正确领会教学理念和创造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剑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19(26):109-110.

[2]张云岚.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9(29):119-123.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总结;分享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

1.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素质的新要求

眼下,无论是环境问题,还是经济问题、人口问题和健康问题,都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找到发展和解决的思路。这种现象对教育的影响就是现代课程必须具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育也不例外。

2. 新课程的发展要求

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课标思路是:锻炼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那就是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也就说,语文综合性学习贯穿于义务教育的整个阶段。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方法

1. 掌握课程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掌握课程目标,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能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能提出问题并参加谈论;关心国内外和地区发展的大事;掌握查找、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十分明确的,对教师的课堂角色变化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转变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学习精神,指导他们有序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2. 重视活动指导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是定制《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总的来说,在这个条件的指引下,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编写遵循了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过程。鉴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好教学工作,还要重视语文主体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引导和补充作用。

初中生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知识结构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但是他们求知欲旺盛,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他们就会在活动中陷入盲目的境地,甚至导致活动的失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组织者和主力军作用。

3. 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趋于多样化和平等化,知识的交错性也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果还限制在一个特点的环境和范围内,显然是不够的。

教育界认为,知识学习中,对有关本学科内容的研究属于知识纵向的范畴,在对某种学科的学习中,对其他学科有关知识的探索属于知识的横向延伸。横向互动和多学科综合,能弥补纵向学习中的不足。在语文综合学习中,适当的知识交互和渗透,可以碰撞出更为耀眼的思想火花。

4.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语文教学中要学会用情感激活情感,用理想造就理想。这里所谓的情感,是语文知识对个人情绪的激励和出发。理想,则是语文对个人世界观的启发、认知和指引的正能量。

语文教学中可以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教育的内在动力,去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育专家认为,人类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求知、理想和爱美之心,都是人类的天性,语文教育就应该与人类求知、理想、爱美的天性相结合,为一个人自我境界的提高和完美而努力。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利用语文教学为他们创造情感交流和体验的空间。

三、 有助于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1. 重视总结、交流和分享

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对学习进步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促使他们养成重视总结、交流、分享,养成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好习惯。

2. 构建良好的评价机制

语文综合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语文教育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参加者和创造者。学生的发展是评价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准,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是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全部价值所在。现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机制的不足之处有:缺乏对活动主题的发展性评价,缺乏对进行表现过程的评价,缺乏多元互动性评价。这些,都与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有一定差距。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实现学校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的历史使命就是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教会学生用发现美、热爱美、追求美。这也要求教师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坚定不移地沿着教学改革的道路,为语文课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7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思考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特点。概言之,综合性学习体现了三个重要特征:综合、实践、自由。一言以蔽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感兴趣的自由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具有重要意义。它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多元独特体验等起了积极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弄明白以下几点: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为本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样重要。靳彤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坚持以语言活动为中心的原则,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丰富”有两层含义:其一,指语言活动的频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任何一种模式,自始至终都应当充满语言活动,有效的倾听、说话、阅读、写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因素。其二,指听说读写语言活动的综合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过去的语文活动课,不能进行单方面的语言训练,不能或者以听说为主、或者以写为主、或者以阅读为主。语文综合性学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给学生提供一种惟有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语文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实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非语文”现象。无论学生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中,难免会涉及到其他学科或其他领域的内容,比如运用电脑网络搜集材料、运用物理现象来理解文本的意思等,教师首先要坚守语文阵地,不能上成计算机培训课或物理课,即保证课的语文味。当然,保证语文味并不是“忽视语文学科以外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支撑起了学生在这些学科领域的语言表达和语文能力发展的空间。”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学生自主”为要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旨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且是学习计划的制定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者,如此这样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活动内容和方式通常由学生个体的实际参与能力选择确定,教师要适当的放“权”,学生能自己做的,老师绝不干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生吸收知识也只能靠自己,别人不能代替,即便教师把所有的知识都整理好,注入到学生的大脑里,也不可以认为知识已经被学生掌握,教师不可以替代学生读书,替代学生思考。只有学生通过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观察分析所得的才算是自己的知识。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运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如果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直是教师在控制教学过程,看似很多学生发言,但只是表面现象,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教师主导过多,学生自主便相对欠缺,且没有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只是答案的单一展示,起不到作用。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教师的主导固然重要,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强调学生自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引导学生会自学。比如会借助工具书自学单词、查字的读音,会借助音标读课文,会把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会独立查阅资料等。其二,引导学生会提问。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对自己不知道的词语会质疑,对同学们的观点会质疑。其三,引导学生会讨论。讨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最为常见,教师要引导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口啮清晰的表达观点,同时也能吸收同学们好的观点。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动态生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教师、学生与课程资源三者互动后产生新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以不断激发,新的经验与体验不断生成。不少教师对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或教学场面处理欠妥当:有时绕道走开,不管学生的发问;有时慌乱应付;有时甚至粗暴批评,伤害了喜欢思考的学生,破坏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而教学设计时缺乏生成性意识是一重要因素。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预设固然重要,但更注重课堂的生成性。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揭示了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教学的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美。在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不是每一步教学步骤都按教学设计进行的,其中必会生成许多精彩的对话、新颖的观念甚至是突发状况,正是这种动态生成体现了教学不确定性中教师的指引导向作用,也正是考验一名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之处。这也体现了新课程中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即关注学生在综合性活动的过程中知识是否增加、能力是否提高、情感是否得到陶冶等。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课内、课外并重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处理上,既要重视课内学习,又要重视课外学习,二者不可偏废。课内学习是前提,它包括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任务的明确与分工、学习小组的建立、学习结果的交流与评价等;课外拓展是补充,是语文与生活的最直接有效的链接,它包括信息的采集、资源的开发、成果的整理与应用以及语文兴趣的培养、意志力的磨炼等。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的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综合性活动要在课堂以外进行,带学生走出校园去搞活动、做调查等课外活动才算综合性学习,在课内进行的是正课。但语文综合性学习并不仅仅拘泥于课外活动,在形式上课内、课外都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只要设计的好,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都可以有所得,有所提高。

应当反思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性教学时,都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资料,其中最普遍的是运用电脑互联网去搜集资料。学生们就会搜集很多音频、图片、视频、文学作品等,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这的确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使用电脑、相机等现代技术的操作技能。但许多教师没有教学生如何去筛选、处理信息的方法,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哪些信息是他所要的,网络的介入带来了一场学习的革命,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即不会选择资料,盲目下载资料。网上只要键入关键词,就可以得到大量信息,一些学生常常不仔细筛选,结果造成有的学生在递交综合性学习成果后,自己却记不得交上去的是哪些内容。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前,教师对如何筛选信息、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必要加以指导。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类型的课,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设了一个极好的成长天地,语文综合性学习弘扬的是一种精神,在带给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更带给了学生浓郁的生命气息,这是教育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追求方向。

参考文献:

[1]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再认识[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3).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8

一、利用开放型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按照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考――讲――订”三点一线的固定课堂模式充斥了学生的大脑,导致学生的肢体乃至头脑的灵活性下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自能发展能力,教师必须投入相当的精力以改变现在“满堂灌”的错误状态。因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知识的搬运者,正确的方式应是设置开放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更多的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这篇文章时,同学们肯定都会触文生情,教师便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留出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分享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往事、趣事,这样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更能够让学生从作者角度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意蕴。开放型课堂还有很多方式,比如放映相关课件的PPT,看相关题材的电影,举行演讲比赛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情,更可以开掘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并发展,其实开放型教育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对创造性思维发展能力特别有效,也锻炼了个人修养。语文学习本就与道德素养息息相关,自能发展是提高素养的必备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应时刻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他们的倾听者、领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才有助于培养自能发展。

二、开展自主学习环节,提高学生自能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笔记为主,整个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耐心,导致较低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自能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以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改变一开始就教学生复杂的文言翻译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讨论一些自己的幼时记趣,让学生没有拘束地在课堂上自己讨论,让学生主导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人数较多,教师无法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趣事,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这样既能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活跃和内向的学生综合搭配,从而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积极讨论。

三、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课前预习有利于从总体上掌握所学内容的难易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由于学生对课文还比较陌生,因此在预习的时候要完全依靠自己仔细通过定义、例题等挖掘知识点,而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从而逐渐地掌握知识点,这是有利于自能发展的。例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的时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上网搜索斜塔上的实验具体内容,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将课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行简单的分段,这样才更容易赶上教师的上课进度。

四、营造积极氛围,建设文化校园

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9

一、课内外语文学习相辅相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优点在于: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有统一的内容和评估标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为扎实;教学的组织性、计划性强,还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要缺点是:不能充分因材施教,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拓展学习空间等。而课外学习就能够创造自由、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实践、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内容又可以打破课堂单调、内容固定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而只有把语文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才能使语文教学收到更大的成效。

二、用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课外学习

正确处理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关系。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学生进行课外语文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课内指导。课内给学生以严格的规范,奠定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授以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课外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延伸补充课堂所学知识,予以扎实的训练。课内“举一”课外“反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课外学习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协同运作,“课内开花,课外结果”;摄取于课外,营养于课内,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都会成为一种孤立的封闭的存在状态。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语文学习就像一只鸟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就像它的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折断了,飞不起来的将是整个鸟儿,而不仅仅是另一个翅膀,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孤立狭隘地只把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内,只仅仅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置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于不顾,语文教学质量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提高的。课外活动的主要功能大致分以下几类:

1.以丰富知识为主

语文课外活动,大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1)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道德情操、巩固课内教学效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配合课内教学的课外阅读。②配合社会教育的课外阅读。③拓展知识的课外阅读。④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大量的获取多方面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与创造精神。但要注意一点,不应放任学生的课外阅读。(2)收听收视。听广播,看电视,电脑上网等也是丰富知识,扩大视野的一种重要手段。今年来,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媒体迅速普及和发展,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及时、快捷、内容丰富、广泛,学生可从中获得最新的、最重要的知识。但是,这类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混杂,必须选择试听内容,特别是电脑上网,一定要排除那些不良内容的诱惑。(3)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如诗歌创作讲座、文艺欣赏讲座等等。讲座的知识比较集中,能在短时间内学到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专题讲座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请专家讲,还可以由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讲。

2.以训练技能为主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要靠反复历练才能形成。语文课外活动包括了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有关的一切活动,为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技能训练,一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应需性训练;同时,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语文训练的活动。

3.以开展智力为主的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在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应注意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和想象力,特别是发展他们的创造智力。

4.以综合实践为主

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也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游览观光,到社会上作宣传、搞演出、推广普通话、消灭错别字、举办夏令营等,都是社会实践内容。这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活化书本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语文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主人翁意识。

学生在课外语文活动中,不仅可以学习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学到更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受到更多的文化精神的感染和陶冶;可以了解更多的民族英雄,重节气尚操守的贤士,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还可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许多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人物的美好心灵和感人事迹,感受时代气息。这些,对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都起着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