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理性主义

时间:2023-06-12 16:20:32

导语:在科学理性主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理性主义

第1篇

关键词:课堂设计;整体性;站立式起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21

体育课作为一门讲究技术与智慧的课程,它所呈现的力与美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体育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对课堂整体有一个统筹规划,所谓“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树立整体的观念,如何关注课堂教学“点、线、面”的统一结构,并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思考的问题,而落实到实践层面我们必须考虑到的就是重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效果严谨完整地统一在一起。如果一堂课没有一个整体感,“东敲一榔头,西砸一锤子”,会让人感到凌乱不堪,上课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教师不但要潜心研究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还要注重教学的整体性。现就《站立式起跑》一课,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注重课的整体性

课的整体性应体现在情景的整体性和课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性上,情景的整体性是指一堂课以一个情景贯穿全课。当然,一堂课中也可出现片段情景,但总没有整体性情景的效果好。课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性是指课的各个部分都围绕课的目标和重难点进行设计。

1.情境联动,把握整体线索

在站立式起跑中,笔者采用情境教学,并且“一境到底”。所谓“一境到底”是指在一节课中,以一则典型材料为主线设计情境,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探索、实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笔者把情境设计成“花果山上的一天”,笔者扮演美猴王,学生扮演小猴子。课中设计了七个情境片段:“早上做操——耍棒练基本功——大家来游戏——小猴学本领——大家再游戏——小猴运桃——同庆丰收”。仔细分析七个情境片段,实际上都在“花果山上的一天”的大情境中,并且符合逻辑,没有突兀的感觉,因此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环环相扣,彰显整体优势

体育课虽然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实际上,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并构成一个整体,整体体现在准备部分为基本部分作铺垫,基本部分的辅教材既能发展体能,又能巩固主教材,结束部分的放松要针对基本部分的内容而定。

通常,准备部分的目的是活动肢体、预防伤病和激发兴趣,为基本部分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但笔者以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准备活动还需为基本部分做好技术上的铺垫。在本课的准备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通过“手掌顶棒”“立棒击掌”等练习活动的“耍棒练基本功”的小游戏。虽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可总觉得在技术的铺垫上做得不够。假如在准备部分设计一些发展快速反应的游戏,如各种姿势的起跑等,就能为基本部分奠定技术基础,提高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在基本部分,围绕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笔者设计了“互换位置扶棒”和“火速救棒”游戏,并通过一些变化,让学生逐渐掌握技术。在辅助教材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运桃”接力比赛。在游戏的准备姿势上,笔者要求学生必须采用站立式起跑。这样的设计既能弥补主教材发展体能的不足,又能巩固主教材技术,一举两得,很好体现了主、辅教材的整体性。

主教材是站立式起跑和“运桃”接力比赛,主要侧重下肢运动,因此,在结束部分笔者设计了一套针对腿部放松的敲打操,同时选了比较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用纸棒轻轻地敲打自己的腿部,用按摩放松身心,用音乐荡涤灵魂,在这个优雅亲和的氛围中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后“静”的魅力。

二、注重主教材的整体性

笔者认为主教材的整体性应体现在主教材教学的练习步骤应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

本节课的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站立式起跑的动作方法。针对教学目标,笔者首先通过游戏一“互换位置扶棒”让学生初步感知站立式起跑动作,从而引出本课主教材站立式起跑,再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以及学生展示、师生纠错等方法来进一步学习站立式起跑动作,最后通过游戏二“火速救棒” 来巩固站立式起跑的动作以及学会站立式起跑的口令。这样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又遵循了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因而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重心不够下移前倾以及同手同脚的问题。针对本课的难点,笔者除了正反对比外,还特地采用游戏一:“互换位置扶棒” 来解决,并且着重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方法:两位学生分别站在相距1.5米的红线和绿线后面(左脚在前),右手拿棒(棒顶、棒中等部位),两棒对齐,错肩站立。当哨子声响,两人同时松开手,跑去扶对方的棒,只有两人都扶到了棒才算获胜。为进一步解决身体重心下移不足的问题,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身高决定握棒高低位置(手握得越低身体重心就越下移),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身体重心不够下移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针对个别学生身体不够前倾的问题,要求其把纸棒放在离身体远点的地方,不知不觉解决了问题。

三、注重场地器材的整体性

笔者认为场地器材的整体性应贯彻“一场多用,一物多用”的原则。

1.一物多用,步步为营

在本课中笔者采用一物多用的教学原则,用卡纸做成的五颜六色的纸棒作为本节课最重要的器材而贯穿课的始终。从热身活动中的棒操、“耍棒”过渡到基本部分的游戏“互换位置扶棒”和“火速救棒”,都用到了器材“纸棒”,在站立式起跑练习时纸棒又变成了“起跑线”,在辅助教材接力比赛中孩子们用手中的纸棒拼成了弯曲的“小路”,而在最后的结束部分放松操中纸棒又变成了“”,合着音乐节奏用纸棒敲打身体各部分进行身心的放松。一根小小的纸棒把教学各个环节紧紧串联起来贯穿了一堂课,就像一根线串联起一颗颗珍珠,变成了一串项链。

2.一场多用,层次分明

教师在设计场地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特点,从场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尽量一地多用,注重实效,注重合理性。本节课的上课场地规定在室内篮球场,横宽纵短,考虑到安全因素及主教材游戏要求学生之间必须保持在1.5米左右的间隔距离,因此设计了两列横队面对面在篮球馆内横向排开。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中组织调动以及易于学生找到自己的活动区域,在基本部分笔者用红、绿两种颜色的胶带在场地上划了四条主线,并在两条红线上标上小标志作为前排学生的站点,同时在分层教学中,用不同颜色的胶带来表示远近距离。在站立式起跑完整练习时,为避免队伍调动过于频繁,根据场地纵向距离短的实际,笔者设计了听到口令后跑几步的练习。尽量考虑在同一区域内进行活动,在结合教材内容基础上有效提高场地的整体性。

四、注重单元的整体性

单元作为学期课程的基本构成体,在体育课程安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把握单元课程设置与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课堂教学如同盖房子,第一课时的设计就如同盖房子中的打桩奠基,只有桩打深了打实了,整个单元的“房子”才能稳固坚实,才能继续一层一层地往上盖,最后盖顶一所房子才算完工,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们必须在心中画下“单元”目标的蓝图,才能让每一块砖落到实处,让每一个设计恰到好处。

目前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般以单元的形式出现,单元的课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不管一个单元有几课次,课总是单元的一个基本单位,不能代表单元。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课的设计时要有单元意识,要有单元的整体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能力,经常出现课时计划单元化现象,这样会导致练习步骤跨度过大,学生想学学不好,于是,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信心,渐渐远离体育。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站立式起跑,从技术结构上分析,站立式起跑是快速跑的一个技术环节。快速跑在水平二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单元共四课时,本课(站立式起跑)作为快速跑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课时,是水平一自然站立式起跑的深化,学好站立式起跑能为以后学习快速跑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笔者有单元整体意识,加之正确处理了快速跑的技术环节,因此,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2篇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张友辉,江西南昌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6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48-04

行为主义开始于十九世纪20年代,兴盛于60年代,现在已在人们的责备声中,渐渐地势微。接踵而来的是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究其个中缘由,主要是行为主义在课程中注重控制本位,强调对学生的控制,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压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解放,自由、全面发展,与现代的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相对而言,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建构自己有意义的世界。人本主义则主张以人为本,在尊重学生独立个体,完全生命体的前提下,对课程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充分体现其个性,发挥其特长,从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事实上,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诸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一些教育理念大多只停留在人们的口号倡导中和理论研究上,还没有多少真正地落实到社会实践中,特别是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领域。反观行为主义,尽管它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非议,但其经典教育思想、学习理论仍被运用于职业教育各领域,体现其价值所在。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要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视为刺激与反应之间新关系建立的历程,所谓学习是个体处于某些条件限制(指引起反应的刺激情景下)所产生的反应。同时,将个体学到的行为解释为刺激反应之间关系的联结,而所谓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个体某种固定的反应,但经条件作用后,它就能在该刺激出现时做出该固定的反应。

(一)联结学习

桑代克通过猫解决疑难笼问题的著名试验,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最终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后来,他和同事们又通过一系列动物和人的学习实验,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

1.准备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随个体身心准备状态而异,个体在准备反应状态下任其反应,将会因反应而获满足,有过满足的经验,以后在同样的情景下自然会出现同样的反应。

2.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削弱。

(二)刺激――反应学说

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影响下,提出了刺激一反应学说。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是以刺激与反应的术语进行解释的,至于个体的内部状态,认为这一部分是“黑箱”。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

1.频因律。能解决问题的动作在每次练习中是不可缺少的;这种S―R刺激联结建立的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

2.近因律。让尝试与错误过程最后的成功动作,总是前一次练习中的最后一个动作,于是,在下一次练习中,这一动作必获得较早发现。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他认为,由于人的行动多半是各种各样的操作,因此操作行为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境。他把重点放在结果控制下的操作学习上。

斯金纳十分重视强化的作用。他指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他认为,强化所增加的不仅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且更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对个体偶然出现的某一动作,若能立即给以强化,则该动作复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若强化多次.这个动作就能得以保持。他认为,练习不只能提高速率.更能为进一步的强化提供机会。所以,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斯金纳还认为,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强化的程序,采取连续接近的方法去塑造行为,即把动作分成许多小步子,当个体往所需的动作接近一步,就给该步骤以强化,直到最后达到所需要的所有动作。他认为,倘若采取这样的方法,无论操作离所设想的目标多么遥远,或者所设想的行为多么复杂,只要一直稳步前进,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斯金纳把他的理论运用到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中去,在教学上影响较大。

(四)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它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进行简单的模仿;二是抽象性观察学习,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三是创造性观察学习,观察者通过观察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因而,观察学习不一定是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也不等于简单的模仿,模仿只不过是观察学习的一小部分,但模仿使人们能够甚至在他们尝试某一特定行动之前,就可以通过向范例学习到他们应做些什么、从而减少直接尝试错误学习的负担和风险。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应包含四个子过程即注意、保持、动作重复以及动机。观察学习在动作学习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一切动作的学习是从观察和模仿开始的。

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

根据以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阐述,行为主义突出的特点在于预期行为的达成,强调通过刺激与反应联结、观察、模仿、训练以及强化的方式,让人的行为发生具体的变化,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强化就能较为顺利完成一个由生手到熟手再到巧手的过程。这与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目标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为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而此类人才的关键就是要有熟练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想获得熟练的工作岗位技能,不经过目标明确,反复的训练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对职业院校而言,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的教授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通过实训、实习和实验课,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于工作岗位的动作技能,这也是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之所在。可见,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程目标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目标主张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整个课程活动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阐明学生应该做什么,需达到什么程度。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具体、明确,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用泰勒的话来说,“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并指导教学”。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院校实训课可采取任务分析的方法,把职业的业务活动,先分成几个相应的职责,再把每种职责又细分为几个相应任务,最后每个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便于教师能按顺序的有梯度地进行教学,也便于学生观察、模仿,进行练习、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准确地进行评价,就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地教育督导,与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

(二)课程组织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组织主张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在编制教材时,将知识、技能按照工作岗位内在的逻辑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技能项目(或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技能项目组合成一套前后衔接、逐步加深的训练程序。让学生按照这个程序循序渐进地逐个学习每个知识、技能项目。在伴随每个知识、技能项目的学习过程中,还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和矫正补救的机会,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项目,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教材组织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是实施程序教学的关键所在。此外,按照程序教学原理,在编制职业院校实训课教材时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小步子原则,教材中的知识、技能项目不宜过大,而应该划分成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下一步与上一步之间在难度和深度上差异不宜过大,便于学生有条不紊地展开学习;二是积极反应原则,在教授每个知识、技能项目之后,都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解答);三是及时强化原则,在学生做出反应后,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给出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地进行强化,对学生知识或技能错误的反应提供纠正补救的机会;四是低错误律原则,程序教材的编写要尽量减少学生出现错误反应的可能性。错误的反应得到的是令人厌恶的刺激,因此,过多的错误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速度,对于学习缺乏信心的职业院校学生更是如此。无错误或少错误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学习的动机。总之,强调职业院校实训课教材的逻辑结构的序列应该说是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实训、实践活动的。

(三)课程实施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实施主张强调观察、模仿、训练和强化。在职业院校注重实训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根据动作学习理论,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学习者外部动作行为在外部影响作用下的变化过程。动作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快速、准确的动作行为习惯。这种学习效果取决于动作反应行为的次数与质量。动作技能形成后用于完成新的任务,就是行为习惯的泛化(见图1)。运用时的动作任务与学习时的动作任务越相似,运用起来就越容易,越有效。因此,在实训课时,学生务必要仔细地观察、悉心揣摩。力争由开始的直接观察、简单模仿,做到最后能创造性的观察、建设性模仿。把外在的、简单的技能操作,综合、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由一个技能门外汉转变为行家里手。当然,在这个艰辛的锐化过程中,只是观察、模仿还是不够的,还要辅助大量的训练和强化。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个体任何一项联结的获得都是刺激和反应反复作用的结果,重复练习时联结的形成十分必要。正如桑代克所说:“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练习可以加强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所以,必要的练习是实施实训课程的基本方法。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行为主义者所倡导的练习,大多是重复性的机械练习,这种练习对于一般动作技能简单学习很有效。但对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复杂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况且一味的重复单调的练习容易形成定势,所以必须进行策略性的变式练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还认为,对个体来说,任何练习都是乏味的,这就必须要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强化也就成了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对实训课这一种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的课程,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强化机会应该是成千上万的。在强化过程中,应更多的偏向于正强化和断续强化,这比起负强化和连续强化,将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

(四)课程评价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评价主张科学―实证评价。一方面,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因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导致的外在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接受刺激并自动地受练习和强化影响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外显的、可观察的,应该通过测量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来证明他们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是基于职业院校的特点。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要实行良好就业就需以社会需求为最高标准,也就是说职业院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社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而现在用人单位用人的原则是就业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度过工作适应期,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些指标是外显的、具体的、可测量的。例如,要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测评人员可以通过该该生制作某件产品的速度和质量来衡量。这种外显、可测量的评定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让人信服,相对而言,那些内在的、难以测量的人文―自然的评价方式却难以让人信服。“是骡子是马只有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行为主义心理学还尤为推崇客观性测验。所谓客观性测验,其主要特征是测验者首先制定一套明确的、标准化的评分规则。然后,用此规则去评价被测试的学生,评价严格按照评分规则进行。当然,在客观性测验中,评分标准往往是由行业专家和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测验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工作岗位的相关知识、技能。这样可以经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对课程的评价应该偏重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因为课程的实施是整个课程的环节的重中之重,缺乏有效地课程实施,学生知识、技能得不到提高,那么再好的课程计划也只不过是空中的楼阁,水中的月。所以,笔者主张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应是科学―实证评价,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评价更是如此。

三、总结

行为主义课程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学生的行为,并制定具体的行为目标,克服了传统课程目标的主观性、模糊性和抽象性,使课程从目标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尽管在一阵阵新型课程理念的“浪潮”声中行为主义课程理论似乎逐渐“销声匿迹”,但实际上它的课程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潜流”,并深深地“浸透”到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之中。可以说,行为主义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今的课程中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机能主义)和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的潜在影响,行为主义课程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机械性。具体体现在:不太重视行为的内在原因,较少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人格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对自主学习活动重视不够,将学生常置于被动发展的地位。但笔者认为,对行为主义课程观还是客观地看待为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在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中有机地融入行为主义的观点是合理的、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至少目前是这样。

参考文献

[1]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出版社,2002.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黄克孝著.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德恩著.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企业

作为财务管理人员,肩负着为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参谋的重任,面对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应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本着科学的态度,运用发展的思维,努力做到参有新策、谋有高度、干有落实,提升财务管理能力,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立足本职工作

1 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紧扣现阶段发展的主题,明确当前的主要矛盾,适应我国持续发展的会计事业,组织全体会计人员持之以恒地、科学地学习,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用好书,通过读书、学习,丰富知识,提升自我,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执业判断、协调能力,将新的准则,新的规定、新的政策运用到位、落到实处,造就一支顺应发展、专业能力强的会计队伍,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转变观念,树立依法理财意识

科学发展观的另一要义是科学。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部门,是一个受法律法规约束较强的部门,在现行开放、搞活的市场环境中,财务人员必须适应这种环境,顺应这种趋势,摒弃原来固有的思维模式,秉持自己的工作原则,树立严肃财经纪律、依法理财的意识。在科学、合理处理经济业务和进行管理的同时融合各种分歧,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违犯法规问题的发生。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处理好科学与依法的关系,提高其执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

3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在公司快速发展,做强做大的情况下,必须以发展的态度、科学的思维去对待财务工作,结合公司的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管理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1)在保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财务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确保资金。利润、成本的有效管理;(2)在扩张、重组、收购、兼并的大形势下,财务部门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完善各项手续,理顺产权关系,保证顺利有序地开展工作,(3)积极筹资、融资,发挥资金的作用,确保公司生产、建设、扩张的资金需要,同时要考虑资金成本,合理使用、合理占用、不积压、不闲置,(4)结合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责任考核体系,组织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确保经济政策的落实和现阶段经营目标的实现。(5)强化管理,提高处室内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效率。研究本部室的工作方法。突破已经习惯的财务管理思维与模式,创新工作方式,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成为集团公司的有力助手。

二 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以发展的思维,构建高效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

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积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发展观的思维去研究会计理论,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 研究会计理论,促进财务工作

财会人员需切实为本单位当好家、理好财,为领导做好参谋,促进财务工作规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树立新观念、与时俱进,接受新理论、认识新理论、运用新理论,增强学习能力,增强透析能力。(2)在工作上要解除固有思维定势的束缚,突破盲从的思维惰性,研究会计理论,结合实际,大胆实践,让理论为现实服务。(3)对于发展中存在的管理上的软肋,要正视,不回避,要善谋,有办法;要敢做,必解决。(4)加强对会计理论和各项会计制度的学习,将会计理论落到实处,用理论指导财务核算的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会计工作规范,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积极防范财务风险。

2 研究工作方法,做好服务参谋工作

财务部门作为公司重要的职能部门,除了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优化资金使用等管理职责外,还有服务保障、提供参谋的职责,主要体现在:(1)应为相关各部室做好服务,及时沟通,提供客观、完整的信息,辅助制定计划和目标、参与控制以及考核评价工作;(2)应为决策层成员提供财务信息、建议、方案,以便决策层规划、控制和采取措施,成为承上启下的协调员和会计语言的翻译员,(3)应成为上级管理部门、产权所有者以及外部信息使用的提供者,同时做好相关利益人的信息沟通服务工作。

第4篇

中学物理教材是按理论知识体系编写的,物理方法只是穿插和隐含于其中,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物理方法,适时适度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渗透一些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这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涉及的物理方法有实验法、理想法、等效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图象法、统计法、间接观测法、建立科学模型和假说的方法等。下面就其中几种方法做些具体的介绍。

1 理想法

理想化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为了抓住问题的本质,突出主要特征而忽略次要因素的一种抽象思维方法。比较典型的有理想化实验和理想化模型。

理想化实验虽是无法实现的,却是以可靠事实为依据,抓住问题的本质,经过抽象思维,而推理出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如对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伽利略用假想的物体沿斜面下滑的“理想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用“直接推理”法得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科学理论的形成得力于正确的方法。

理想化模型就是为了研究问题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客体。它可使具体的物理问题简化,常见的实物模型有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模型、理想变压器、理想透镜。其中质点是高中物理首先引入的理想化模型,它突出了物体具有质量和位置的主要因素,忽略了形状、大小及内部运动等次要因素,从而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带来方便。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还可以进行其他一些理想化的处理,如:理想化过程――无摩擦、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恒温、恒压、恒力等;理想化状态――不计空气阻力和浮力,均匀变化等。

总之,由于客观事物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不能一下子认识清楚,而采用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可使事物的运动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形式,便于人们去认识和掌握它们。

2 类比法

所谓类比法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不同的对象在某些特征、性质上的相似性,将一个对象的特征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从而得出可能判断的逻辑推理的方法。简单说就是一个作比较找联系的方法。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把两个看似不相干的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加以类推,往往能得到很重要的结论。惠更斯关于光的波动说就是人们将光与机械波(如声波)这两类看似没联系的物质联系起来相类比而逐步成熟、完善起来的。机械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不同振源发出的几列波在空间相遇后能彼此毫无妨碍地相互穿行。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也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几束光相遇后也能彼此毫无妨碍地相互穿行。类比后,得出光可能是一种波的假设,后来通过观察到光的衍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的波动性是正确的。

同样,麦克斯韦正是将电磁波与光波作类比,并推算出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而提出光的电磁说的。后经赫兹证明,电磁理论是正确的。

两类相关现象的对照也是类比法的应用。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法拉第在1821年的日记中写有一个设想――用磁生电,这一设想一经确定,他便为此整整奋斗了10年,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后来发电机、变压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

3 等效法

等效法是从事物间的等同效果出发,把复杂的现象或过程转化成标准模式来处理,从而使问题简化的方法。描述交流电的物理量比较复杂,而直流电的描述相对要简单,那能不能找到一个物理量较为简单地描述交流电呢?研究发现,交流电和直流电通过同样阻值的电阻,如果它们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这一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就和这个直流电流相等。用等效法引入交变电流“有效值”的概念,为交流电路的计算、测量提供了依据。

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概念的建立也是从具有等同效果出发的,力的合成就是可以用一个力代替几个力的同时作用,因为这一个力和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人们还常用等效电源、等效电阻来简化复杂的实际电路。用等效法处理物理问题是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人们在研究某一物理现象、规律或处理某一物理问题时,往往不是单一地应用某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综合地反复应用,逐步使科学理论完善发展起来。如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卢瑟福从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出发,经过假设、推理、反证等方法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从而用新理论旧理论。后来玻尔为解决原子的稳定性以及原子的线状光谱等问题,从科学事实出发,通过反复研究,提出新的模型和假说,使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更加完善。通过这些方法的教学,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要研究某一确定的物理课题要经过科学事实――科学假说――科学检验――科学理论等几个衔接环节。

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播音与主持形体与舞蹈课教与学

为了使独立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具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素质,让学生具备基础的舞蹈知识和较好的形体气质修养,《形体与舞蹈》课程的开设,对锻炼学生的优美体型、提高学生的优雅气质、纠正生活中的不正确姿式体态、培养其较好的自信心,为今后能够在镜头前展现出更为丰富精彩的表现力、感染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门课程结合了民族舞、现代舞、爵士舞等不同类型的舞蹈训练,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解决学生的基本体态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把握不同类型舞蹈的特点,加强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独立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自身在形体训练和舞蹈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再加上其性格开朗,表现欲强,对死板理论知识的排斥和对实践性课程的喜爱等自身原因,对《形体与舞蹈》教师的要求和教学方法的设置,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与带入,使学生对形体训练和舞蹈知识得到全面科学训练,让学生身体的自然状态得到一种新的解放,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审美意识,用身体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一、注重学生形体练习的基本功训练是课程的基础

形体,是在先天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身体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形体训练能塑造良好的体形。虽然独立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有些在上大学前就接触过了形体训练,在身体条件、动作的协调性和柔韧度及对音乐和动作配合的敏感度都有基础,但是其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要面对镜头和观众,因此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形体要求就颇为严格,《形体与舞蹈》课教学对人体的形体塑造,身体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及自信心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此外,有些学生由于遗传基因、生活背景与习俗以及气质类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习惯的生活姿态和不优雅的行为动作,在《形体与舞蹈》课的形体教学中,通过芭蕾舞手位组合、基本站姿训练、柔韧度训练、舞姿等能改变和调整原始姿态,纠正不良姿态,如抠胸、驼背等,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体态、良好的体形,培养出优雅的气质性格。同时,也可以通过形体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从而让学生形成内外兼修的秉性。

二、调动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是课程的关键

独立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市,且有着一定的艺术与舞蹈基础,部分学生自信心膨胀,个性十足,对教师要求的基础性练习不屑于顾,那么作为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扭转心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着枯燥单一的基础性练习,也要跟上流行的前线。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枯燥无味、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把形体训练、节奏把握和不同类型的舞蹈组合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心中已经存在的对舞蹈的兴趣。教师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训练环境,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采取如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视听欣赏法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直观地感受舞蹈艺术之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开设国内外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舞种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在民间舞教学中会提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地理文化、各民族服饰等知识;通过现代舞新颖的节目编排手法,让学生掌握到人体身体与自然、与物体而产生的美;爵士舞训练是学生最喜欢的舞蹈,流行的音乐,强烈的节奏、身体自由的舞动,可以让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学习了舞蹈的节奏而更好的运用到播音专业的朗诵的节奏里。多样的舞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就可以很好的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得到知识的收获。

三、重视舞蹈基本功训练是课程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公共”,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想在镜头前有不俗的表现,就必须狠下心苦练基本功,而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恰好是独立学院学生有别于普通本科学生的一大特点,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则更甚之。因此在教学中,这一环节教学的实施就尤为重要。需要通过各种增强开度、软度的练习,使身体更具有灵活性、可塑性和稳定性,才能更好地完成那些优美的各种动作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须遵循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原则。基本功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形体美,同时也是舞蹈艺术表现的基础。但由于内容枯燥,且又苦又累,比如压腿、下腰等,对独立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说,坚持是最难克服的,往往都会在动作上打折扣。在这种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形式科学组织实施教学。在教学中,结合一些流行音乐、网络红曲来作为舞蹈训练的背景音乐。我在教授基本功活动组合时,我播放了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学生一听到这个音乐注意力就集中在了歌曲上,这样就减轻学生在基本功练习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基本功枯燥的动作,学生还会根据不同的音乐自己编排一些基本功组合,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四、在实践中让学生展现魅力、挥洒个性、享受成功的喜悦是课程成功实施的保障

有调查显示,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多以多血质为主,独立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若要让其在一个单一的地方、重复枯燥的动作,非但不能让学生的舞蹈能力提升,反倒还引起学生的抱怨和抗拒,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现其学习成果,发挥其自身魅力,在舞台上挥洒个性,才会让学生内心的“小宇宙”爆发。在教师教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自编舞蹈,并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文艺演出,通过这些活动去展示他们的风采,积累舞台经验,增强学生在舞台上表现的信心。学生在主观编舞过程中,还会通过对音乐的理解,用自己的肢体动作体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从学习美、表现美到创造美,整个过程师生之间共同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攀登艺术领域的高峰,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一门既有理论又具实践的课程,教师还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一些舞蹈比赛和文艺演出,让学生从视觉上有一个直观的形象感知,通过模仿和对比,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在以后的训练中加以突破。

总之,教学是个相辅相依的过程,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正好让《形体与舞蹈》这门课,完全的感受教与学相互相长的特性。独立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舞蹈》课本身的定位是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健美的姿态,塑造完美的体形,形成良好的外在美,并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延伸到工作以后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岩.普通高校开设舞蹈形体课程的必要性探究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2月.

[2]陈兴周.高职院校开设形体舞蹈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7月.

[3]周轶瑾.高校大学生开设形体舞蹈课的意义.艺术教育大舞台.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职业特点;学情;技能型人才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 中职学校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在最近召开的 2010 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改革创新的方向,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按照新《纲要》推行素质教育,但改革却没能反映出中职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劳动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点, 改革成效并不明显。 本文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新的突破。

一、中职学校在校学生情况分析

针对中职学生所处于青春期的年龄特征,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青少年形态、机能、兴趣、学习动机、思维发展、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分析,摸索适应中职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活动形式。

(一)各中职学校在校生源分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与规划纲要中确立的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从实用主义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岗位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目的所在,坚持能力为重,学会知识技能、丰富社会实践、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以使学生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

目前中职学校生源分为初中应届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高中辍学生、复员军人等等几大类。其中以初中应届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高中毕业生所占比例目前在我校在校生总数的5%左右;往届毕业生本年度我校没有招生,往年占10%;其它一小部分约占3%左右的学生是往届初中毕业生;高中辍学生,06级学生中我校开设过一个复员军人电梯班,目前不开设这一模式的教学班。

(二)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对社会上各行业所急需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较强动手能力,面对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劳动所需具备的体力(包括体能及体适能)。也有个别少量的学生因故而未能参加生产第一线的劳动,选择了其它的人生道路。大致有以下几类:

1.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实习期间按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签用工合同,并在实习结束后留在原实习单位工作;

2.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实习期间按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签用工合同,实习期间工作努力,并在实习结束后在相关产业单位工作;

3.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实习期间按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签用工合同,并在实习结束后参加高一级学校继续(脱产)进修学习;

4.在实习期间表现尚可,实习期间按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签用工合同,并在实习结束后在相关产业单位工作,并在业余时间攻读高一级学业文凭;

5. 在实习期间表现一般,实习期间按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签用工合同,但在实习结束后没能相关产业岗位工作,转岗转专业就业。

(三)中职学生体育活动的生理特点

①在形态方而,如身高、体重、胸围等已经接近成人。由于性激素对脑垂体的抑制作用,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发育逐渐缓慢下来。骨骼已基本骨化,骨组织内有机物和水分减少,无机盐增多,骨骼较坚固,能承受用力较大的运动负荷,但关节的灵活性不及儿童。

②在机能方面,心脏容积和收缩力大大增加,但动脉血管的增长落后于心脏,心脏增长与血管发育之间不平衡,是青少年初期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胸围、胸腔的增大,肺活量也增大了。肌肉中水分减少,蛋白质、无机盐等成份增多,肌肉主要向横向发展,弹性和伸展性增强,力量明显增大。所以,15―18岁是进行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的最好时期[1]。

③身体基本发育成熟。由于性激素的刺激,女生皮下脂肪、内分泌增加,不但胸部丰满,臀部开始增大,身体重心降低;男生体型趋于均衡丰满;在体态上表现出明显两性差异。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应加强力量和耐力的训练,在掌握动作技术上可以逐步提高要求。还应注意加强营养,以保证身体发展得更加健壮[1]。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青少年学生能离开现实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能提出假设,进行论证,这是青少年时期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科学知识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假设往往缺乏充分的根据,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是青少年时期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但是,因为他们曾经认真地思考和进行论证,所以自以为是,固执已见,这也是青少年时期学生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既成熟但又不成熟的一面。

⑤青少年时期学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向往美、追求美,突出地表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体态、仪表和打扮。有的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身体发胖,男生顾虑自己长得矮小、瘦弱、脸上长粉刺等。学生会针对这些问题向体育教师咨询并且依赖于教师所开的“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或“治疗”。有人认为青少年时期是进行美育的“最佳年龄”,教师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灵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

二、学校应就专业技能教育和体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一)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进行各种有机结合的探索

专业课程教育与素质训练、行为规范和就业训练的关联技能教育必顺进行有机整合,以使专业教学能完全结合企业(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要, 紧密结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证的教学;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学生素质训练与企业的社会评价密切相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家德怀特?艾伦说过:中国教育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把毕业生训练成了出色的技术员―――技艺娴熟、甚至是完美无缺地实施了他们学过的常规程序。但是教育并没有把他们培养成富有创造精神的专家和真正的问题解决者,并没有把他们训练成在用新理念和新方法解决旧问题时,能够主动发现新答案或新方法的问题解决者。职业技术教育要通过观念的转变,提倡实践教学和开拓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能力的专家和真正的问题解决者,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

从本质上说,教育是关于帮助人成长的一种社会需要,教育要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方面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贯切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以个人的素质教育来带动社会化发展中对劳动者能力的的需求。教学和实践过程的技术含量和难易程度不同,应该区别对待,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针对性、有效的、具有专业岗位特点的体育活动

青少年时期学生对人生往往怀着浪漫主义色彩,充满着希望和激情,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美好的前景。青少年的志向和理想总是同未来职业选择联系在一起的。在正确教育影响下学生大多懂得毕业之后的就业,不仅要有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知识水平,而且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和未来事业都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因而,他们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开始讲求体育的使用价值,注意探讨体育与人生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的学生还想认真学习和掌握一、两项适合于自己身体实际情况及与未来职业特点息息相关的运动项目,把体育活动与个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职业选择等联系起来。

当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判断,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还需教师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形态机能发展较快的阶段,各项运动能力发展也较快;形态机能发展减慢,各项运动能力也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在形态机能发展基本停止或趋于稳定阶段,各项运动能力的发展出现高峰而进入稳定阶段。运动能力的发展除了同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发展有关外,最重要的是与一个人所参加的体育活动有关。根据青少年时期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精力充沛的特点,应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力量和耐力训练。在掌握基础动作技术的同时,可以逐步提高要求,并可由全面身体锻炼过渡到专项体育锻炼,使他们的身体发展得更加健壮。

根据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选择的特点,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力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在上体育课时,技术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言要生动、形象、简练,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术语。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毕业后能终身受益。

针对当前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的错误倾向,以及由此给青少年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体育教师应加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认真研究和广泛宣传德、智、体、美之间的辨证关系,教育学生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要照顾男女学生的性别特点。体育课应坚持分班进行教学,对女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让他们懂得女生在柔韧、平衡、浮力等方面,要比男生优越,多鼓励她们的信心,使之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质。要继续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与锻炼习惯,以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

要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既要有一般性、特色性的差别,又有本质上的联系,体现出职业性的终身特点。[3]

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从制定教学计划到落实教改目标,教学课程改革应以专业课改造为指挥棒, 改革文化课教学, 突出个人素质教育, 加强岗位技能训练,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 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实际,编制“专业教学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构造综合化、模块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模式, 工作岗位需求标准为主要依据, 按企业(用人单位)用工形式确定培养目标, 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素质教育, 加强技能训练”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刘曼:《体育教学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J] , 1671-9662(2006)05-0080-02第15卷第5期,2006年9月

第7篇

关键词:主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99-02

一、主体意识与大学生主体意识

(一)主体意识

主体又称“实体”或“本体”,从哲学范畴来讲,可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的基质、载体和承担者。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则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具体来讲就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以至整个人类)。而作为活动主体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的人的主体性,则包括三层内容:一是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作为自然人;二是把社会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作为社会人;三是把自己的言行置于自己理智的控制之下,作为自己本身。因此,主体性是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自主性的人有较强的自我认识意识,是自我发展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思维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受客观环境的支配,也不是盲从他人的意见或指导。哲学深刻阐释主体意识即是指作为主体的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的改造世界并使其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意识。

(二)大学生主体意识及其特征

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在教育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实践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需要的意识。在当今条件下,主要表现为独立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创造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等。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意识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体地位的突出,追求主体地位受到尊重,要求主体得到发挥;第二,学生自我意识的凸显,形成了一种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表现出学生自我意识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第三,主体要求的实践性,追求自我发挥、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大学生主体意识特征表现如下:

1.能动性。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消极和被动的认识和实践。唯物论观点认为,能动性不仅仅在于认识事物,还表现为能动的反作用于事物,在学生的活动中呈现为:第一,能够根据社会要求积极参与,参与意识强,并以此作为学习和努力的方向;第二,具有认知事物的能力,拥有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并可以做出适当的评价;第三,有能力参与实践学习,并且要求平等的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在实践中发挥个人才智。

2.创造性。认为,“人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活动”。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才促进了今天繁华的世界,实现人类的巨大发展。它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个人的主体意识的最高层次和表现。在大学生身上,表现为追求多种有效学习方法,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喜欢标新立异,善于利用所学学习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3.独立性。社会要求人人具备较强的独立生活和做事的能力,脱离过度的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显得教条化和经验主义,“一刀切”等,不能够实现学生的独立意识的要求。而往往现实中的大学生具有深深的独立意识,希望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态度,并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理解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每个同学都表现为个人的独特性,展现了个性的特色,并且具有对独特性自我维护的意识。

4.自主性。自主性表现为个人对自己活动具有支配调控的权利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是指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独特性,能够进行一些自主的活动。自主地要求独立行使、支配个人权利,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

二、关于主体意识的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主体意识不仅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大势所趋。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哲学理论依据。大学生作为主体的人,也具有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主体意识,因此,对于发挥其主体意识的作用,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础。在认识论部分,阐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大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活动是与当代社会密切联系的整体,要使大学生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主体意识必须得到与社会同步的正确及时有效的发挥。

2.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学科理论依据。人本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和同学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态度,实现自己潜能的过程。强调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关注人的尊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要求学习过程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习者的情感、意愿、需要和价值观,相信学习者都有自我教育的潜能并最终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马斯洛关于学习动力理论认为,学生生而具有潜在的探究动机,学习应该由自己决定和选择,不能教师强制学习。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让学生自我学习和选择学习。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原则,即教师只需要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和探索,教师只协助其以减少障碍和挫折。只有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才会全心投入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尊重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1.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转换。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的观念,明确教师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发展自我。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权,摒弃“教师中心论”、“知识本位”思想,不搞“满堂灌”。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在课堂中转换角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要善于与学生合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2.营造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氛围。首先,要把空间留给学生,让其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而不是全靠老师牵着鼻子走。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精讲教学内容,引入现实生活,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其次,要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起来,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自由的演示和表达,来吸引他们主动的参与学习。最后,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思想性,单纯的说教难以让人信服,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激化矛盾,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其思考意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积极性。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摒弃师道尊严,强调师生平等。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理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首先,教师要有卓越的品德和能力,这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前提。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抛弃过度的维护个人尊严,冷漠的态度,偏激的情绪,做到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他们当做与自己完全平等的教学主人。

2.教师要关爱、信任、鼓励学生。第一,要树立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的观点。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学习和生活,时刻谨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第二,要相信学生。师生之间只有互信,才有助于相互尊重和实现平等,才有助于学习交流,才有助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第三,时刻鼓励学生。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要充分发挥这种积极动力因素。教师不能够以“成绩好的学生才是真的好学生”,而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鼓励支持他们发展个人的特色,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实现个人的进步,不受埋没。

(三)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1.完善教学内容,引入学生主体意识。新课改的开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单纯的书本模式已经不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授课讲课的内容上,必须要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思想状况为前提,与学习方法相结合,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到课堂的设计之中,以此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8篇

关键词 木丹颗粒 疏血通 糖尿病 自主神经病变 心率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R286; 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17-0039-02

Effects of Mudan granule combined with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 *

XIE Yufang**, LIU Hongy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Nankang District, Ganzhou 34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udan granule combined with Shuxuetong injection on 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 Methods: Seventy-two patients with 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36 cases each. Mudan granule combined with Shuxuetong injection was giv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only Shuxuetong inj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ime domain index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which the SDANN, RMSSD and PNN50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frequency domain indic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so improved and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l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Mudan granule combined with Shuxuetong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ardiac autonomic nerve ischemia and anoxia, 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autonomic nerve function.

KEY WORDS Mudan granule; Shuxuetong injection; diabetes mellitus; autonomic neuropath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具有起病隐袭、病情逐渐进展的临床特点,患者QT间期延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心率快慢的差异性,其发生基础是自主神经对心率的调节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无创性检测交感迷走神经等自主神经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时域和频谱的分析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特异性及敏感性较强的方法[2]。目前DAN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疗效,但对联合用药疗效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观察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HRV情况,评价木丹颗粒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72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3],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符合以下3 项中1项及1项以上标准[4]:①固定心率,无正常的昼夜节律变化;② 静息心动过速伴有心悸、胸闷;③ 性低血压伴有头晕、眼花。定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存在2项或2项以上异常:立卧位心率差≤15次/min;深呼吸心率差≤10次/min;乏氏动作前后RR间期比值(乏氏指数)≤1.2;舒张压≥12.6 kPa;卧立位血压差≥4.0 kPa;泌汗轴突反射及体温控制性发汗试验阳性。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显示无心律失常及缺血性改变,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阿托品、洋地黄类等药物。排除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压病、严重心肾功能衰竭及脑血管意外者。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77±8.96)岁,平均病程(8.31±3.92)年;对照组中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09±9.31)岁,平均病程(8.44±3.76)年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除原用降糖药物外,不使用其他治疗神经病变药物。观察组给予木丹颗粒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木丹颗粒(国药准字Z20080033,辽宁奥达制药有限公司)7 g,饭后温水送服,3次/d;疏血通(国药准字Z20010100,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6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用法用量同观察组。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HRV分析指标按照199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心率变异性协作组规定的统一方法[5]。时域指标:24 h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N,SDNN),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SDANN),24 h内全部窦性RR间期的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successive difference,RMSSD),24 h内相邻两正常窦性RR间期差值>50 ms的个数所占窦性搏动的百分比(PNN50)。频域指标: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时域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时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SDANN、RMSSD及PNN5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SDNN及PNN50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 两组患者频域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频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LF及HF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论

因长期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发生病变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通过直接和(或)间接作用造成植物神经功能损害,交感-迷走神经失衡。DAN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范围,临床表现主要有静息时心动过速、无痛性心肌梗死体、位性低血压等[6]。现临床主要采用西药或单一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相关研究已表明疏血通及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尚未针对DAN作单独的报道。

疏血通为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是水蛭和地龙。水蛭中的水蛭素为高效特异的a-凝血酶抑制剂,有抗凝和抗血小板作用,能抑制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降低血液粘滞度、促进微循环、溶解微血栓。地龙中的有效成分为蚓激酶,可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激活纤维蛋白酶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7]。两药合用,可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纠正神经缺血缺氧的状态,减慢心率,对抗心脏的节律性紊乱,最终恢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木丹颗粒属于中药制剂,方中三七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延胡索、川芎具有行气活血的功效,可疏通血管,修复血管硬化斑块,畅通血流,恢复受损神经弹性,改善心肌缺血的功能,改善症状;丹参、鸡血藤、红花可活血化瘀以通经脉,改善微循环,扩张微血管,增加神经血流量,减低心肌耗氧量,提高神经传导速度,防止复发[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给予木丹颗粒联合疏血通治疗,其各项频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中采用HRV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其中时域分析法反映自主神经对心率调控的总体评价,频域分析法则可较细微地观察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9]。由此提示,木丹颗粒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可明显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缺血缺氧状态,提高心率变异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778-779.

[2] 李赛美, 于雷, 徐鸣. 糖尿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辨证规律探讨[J].中医药学刊, 2003, 21(2): 225-226.

[3] 迟家敏. 实用糖尿病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27.

[4] 温书娟.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观察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25): 3438-3439.

[5] 孙瑞龙, 吴宁, 杨世豪, 等. 心率变异性检测临床应用的建议[J]. 中华心血管杂志, 1998, 26(4): 252-255.

[6] 许樟荣. 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4, 24(2): 84-86.

[7] 赵萍, 张学会, 孟玲. 两种中药注射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成本效果分析[J].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4, 22(4): 368-370.

第9篇

关键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汉斯立克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二元对立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与诗有内在的联系,音乐与诗的结合实现情感的升华,这种强调诗化意境的美激发了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的创新。当时的文坛非常繁荣,形成了浪漫主义思潮。理论纲领是:强调诗人的幻想和想象完全自由、随意而不受任何规则的拘束,浪漫的诗歌是超越于一切现实之上的“纯艺术”,主张对现实采取一种所谓的“浪漫主义暗喻态度”,而表现“自我”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这种纲领也决定了艺术歌曲的内容和内涵。内容多为表现个人的深化的内心情感,注重内在的主观感受。而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精髓是以诗歌作为歌词,必然,作曲家是在对歌词作出深刻的理解,在作曲家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才决定将某首诗歌谱成歌曲的。这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是感情的延续及升华。诗歌与歌曲之间有一个情感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并且诗歌谱成歌曲之后突破了诗歌的局限性。诗歌是给具有文学修养的人阅读的,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而艺术歌曲是由具有文学修养的作曲家将感情传递给大部分人,具有更广阔的情感传递性。例如,舒伯特的《幻影》用海涅的诗作为歌词,用音乐把诗人慨叹爱人离去,对月下孤影黯然神伤的情绪,以及世间知音难觅,孤独的心灵永远漂泊无依的感怀的心情表露出来,舒曼艺术歌曲的情感论美学特征,在上一章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显而易见,在他的歌曲中,由于他具有更加高深的文学造诣和修养,对诗词的选择更加注重诗词本身的艺术性。使他的歌曲中音乐与诗歌达到水融的程度。此外,与舒伯特相比,他的艺术歌曲更富于激情,感情更加真挚和炽热,相比舒伯特的宁静、均衡、对称的风格有所不同,更加体现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那种注重音乐情感内容的思想。

一、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

自律论认为:“约束着音乐的规律和法则不是来自音乐之外的,而是在其本体中,音乐的本质只能从音响结构中理解,从音乐本体中把握。音乐是一种完全不取决、依附于本体之外因素的艺术。它的内容不是外来的、独立存在于音乐之外的什么东西,既非情感,也非某种符号、比喻、映像、象征、语言。音乐的内容也只能是音乐自身。除了它本身,什么也不意味,什么也不表达。所以音乐完全是自律的。”

这位西方自律论的音乐美学的奠基者非常反对以表现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他律论音乐美学。占有当时的西方音乐美学界绝对主导地位的他律论音乐美学思想面对汉斯立克提出的自律论音乐美学,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场大论战。从此,就出现了自律论与他律论二元并存的思想局面。《论音乐的美》一书集中体现了汉斯立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观点。

汉斯立克对于他律论所持的反面观点是:

1.音乐的美不在于情感

他批评他律论情感美学往往只专注于研究音乐中的情感问题,以及认为“音乐的美是能够引起听众心灵上的情感共鸣的”两种观点。认为虽然音乐具有一定影响听者情感的作用,但音乐本身的美与它所引起的情感之间并不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必然联系,音乐之所以能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是因为人在倾听音乐时需要用感官感受音乐,因为“所有因素都必须通过感官”,而并非情感是音乐本身所固有的美的基础。

2.音乐的内容不是表现情感

音乐的内容不表现明确或不明确的的情感,因为其目的不是为表现情感的,而且音乐本身也不具备表现情感的功能。因此,汉斯立克提出了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所获得的诸多情感体验均来自音乐各要素的象征意义,即来自于乐音、节奏、旋律、和声等所代表的事物,而不是来自各个事物本身,对于听众而言,只是移植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到音乐中。所以,汉斯立克在书中说“我们的确可以用乐音来描绘事物,但要是企图用乐音来描述阳光、鸟鸣、暴风雨等事物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情感’,那简直是荒谬的。”二是虽然音乐可以表现情感的物理属性,如表现情感的“力度”等,但情感的物理属性只是情感的表象,而并非情感的本质,其本质是抽象的,而“音乐不是表现抽象的概念的” 因此,音乐不能表现情感。

3.反对从艺术史的角度对音乐的美进行界定

这样人们往往会把音乐美的本身以外的东西当作音乐的美,不可避免地把音乐美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背景因素联系起来,并最终错误地把一些本该属于历史范畴的解释认定为音乐美的内容。于是,汉斯立克认为把音乐审美和艺术史结合起来进行研讨,其结果只能算是对音乐的 “历史的理解”,而不能看做纯粹的“审美的判断”。

4.他认为绝对不能把音乐与语言混为一谈

汉斯立克认为语言是他律的,其音响不过是一种手段与符号,常被用来表达与自身毫无关连的其他内容。他说“所有语言规律都是围绕着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达到表达的目的而进行。”他们本身就是内容:“音乐特有的规律都是围绕着音乐音的独立含义和乐音的美而转动。”

到底怎样的美才是真正的音乐的美?汉斯立克觉得音乐真正的美应该是“一种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需要依附于其他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动听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的和谐与对抗、追逐与偶合、飞跃与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直观的内心面前,并使大家感到美的愉悦。”这种别具一格的美并非由音乐本体之外的因素所决定,而是由“乐音”这一音乐本身的原始因素造就,它存在于乐音与乐音间的有机组合中,为客观存在的,即使在你不倾听音乐,也仍然客观的存在着。当人们用心倾听音乐的时候,它便以各种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能使人们感觉到它的存在。这些感性的形式可以是和声与旋律,也可以是音色与节奏……,它们被用来表达乐思。汉斯立克认为一个完整的乐思就完全能够体现客观的音乐美了,同时实现音乐的目的,不需要作曲家们再用它去表达情感或是思想,因为音乐本身并不具备表现情感或者思想的能力,所以这些都不是音乐的职责。

二、情感论与形式自律论的二元对立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极端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现。这种在情感世界中的自我发现、自我表现、甚至自我崇拜,在浪漫派作曲家们的音乐中得到异常强烈的、深刻的表露。从三位具有典型性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来。所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音乐毋庸置疑是对情感的表达,明确表达作曲家内心的感受,音乐中的主人公经常是那些充满丰富想象力和满心渴望的人物,但这一切又总带有某种空想的性质。他们的渴望有时会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因此常将自己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忧郁、甚至惶惑之中。他们感到生不逢时,音乐中便会出现一些内心苦闷彷徨,又孤芳自赏、甚至愤世嫉俗的形象,时而高亢且热情澎湃,时而又陷入感伤、失望、乃至消沉。这种音乐的全部内容就是对情感的描述,是具有浪漫主义典型的特点的,也深深体现了浪漫主义他律论音乐美学特征。理所当然,在欣赏的时候运用他律论的美学观点,会起到比汉斯立克的形式自律论的美学观点更好的效果。

对于汉斯立克的“反对从艺术史的角度对音乐的美进行界定”的观点,在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欣赏中也是行不通的 。这一时期是充满动荡和矛盾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音乐则是反映这种社会生活的镜子,社会的现状从作曲家的音乐中被折射了出来。具体反映出的社会现状是:进步的市民阶层和艺术知识分子同社会现实之间不协调的社会心理以及对现状的不满,要求进一步解放个性,获得更多的精神自由。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都是根据文学诗作来谱曲,因而歌词与其他的音乐形式有很大区别,作曲家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诗词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精心挑选,再非常凝炼的表达歌词的深邃意境。舒伯特曾说“是歌德的音乐与诗的天才帮助了我的成功。”可以说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是植根于浪漫主义诗人那优秀文学诗歌丰富的土壤里。他不仅重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还在不断发掘诗词的内涵,在创作技法上,无论是外境的烘托还是内心的刻画,都在着重追求和深化诗词的意蕴和潜在感受,而成为一种在诗歌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因此,歌词与音乐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汉斯立克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的观点显然是与艺术歌曲相对立的。

参考文献:

[1]杨俊鹏.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J].天津音乐学报,

2004(3):5.

[2]黎丹.舒伯特艺术歌曲浅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

12):6-8.

[3]韦亦.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J].甘肃高师学报

2003(6):11-12.

[4]杜蕾.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音乐天地

2004,(10):12-13.

[5]郭义江.舒曼声乐作品反映出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3):13-17.

[6]廖耀东.解读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J].2003,(4):22-25.

[7]于润洋.音乐史论新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10).

[8]郑品乐.简论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J].音乐探索,2005

(1).

[9]黄常虹.诗的音乐,音乐的诗[J].星海音乐学报,2004(4).